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物理浮力的定义范文

初中物理浮力的定义精选(九篇)

初中物理浮力的定义

第1篇:初中物理浮力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物理;浮力知识;教学分析;问题

引言:我国初中物理浮力知识,是整个初中物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贯穿到高中物理知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需要重视对浮力知识的教学。但是,目前我国的初中物理浮力知识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的原因是学生仍然只是单一的知识受众,而不是教学的参与者。这样不利于学生了解浮力知识的原理以及应用,就会导致学生不能准确的利用浮力知识来解决物理题。因此,应该改变现有的物理浮力知识教学的方式。

一、初中物理浮力相关知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重视浮力知识理论性讲解,导致学生理解不到位

初中物理知识,浮力是基础知识,但是也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由于浮力知识是比较理论性的内容,因此,老师在讲解的时候,也是通过自身的理解方式,向学生传输知识的概念。但是因为过于重视对理论性知识的讲解,反而学生不理解浮力知识和不会使用浮力知识解决问题。比如,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的讲解,了解阿基米德发现的浮力,但是通过对发现浮力的过程的了解,很多学生会混淆,物体的体积,与排开水的体积之间的关系,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下一步学生。因此,老师在教授浮力知识的时候,首先需要让学生清楚浮力有关的每一个概念,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准确的理解每一个概念的含义。

(二)浮力知识综合性较强,学生不会运用

通过老师教学可以发现,浮力知识综合性较强,能够应用于我们生活中方方面,比如最常见的船,在海上航行,利用的就是浮力,人在水中游泳,利用的也是浮力。在实际生活中,浮力的知识就可以得到运用,而综合性较强的浮力知识,在习题中,学生反而不会运用。比如,通过例题可以发现,学生对浮力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较差。尤其是对于悬浮和漂浮的判断,以及计算排开的液体等,都是对浮力知识的运用,很多学生不能熟练的运用这些知识,因此,老师在讲解浮力知识的时候,应该注重多浮力知识综合性运用的讲解。

二、初中物理浮力相关知识教学分析

(一)提高浮力知识教学内容与实验的联系

物理知识主要来源生活,并且通过实验不断的验证,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因此,初中物理浮力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是实验的结合。浮力知识最基本的内容和原理,就是阿基米德定律和原理,因此,老师应该结合阿基米德发现浮力的故事,在教学现场真实的还原以此,这样有利于学生真实的感受到阿基米德获得灵感的感觉。老师可以运用实验教学工具,可以选择玻璃器皿装满水,当放入质量较大的物体是,会产生一定的排开的液体,可以通过对比分析和计算,发现,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是否与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和一样,或者有关系,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清楚的得到答案,并且记忆深刻。

(二)提高浮力知识教学与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因为浮力知识来源于生活,所以,最终物理浮力知识,还是需要回w到生活中。因此,老师教授浮力知识的时候,应该重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和运用。比如,浮力知识教学中,最基础的知识就是对浮力的产生以及判断,这样有助于后期和浮力知识有关的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就是利用了浮力知识进行判断而得到的相关定律,即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利用公式表达方式,就是即F浮=G液排=ρ液gV排。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有用的时候,依据自身的体重,计算一下,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有多大。所以,老师在教授浮力知识的时候,应该重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物理知识。

(三)创新浮力知识教学重点、难点简易化教学的方式

因为物理浮力知识比较难,而且是教学重点,所以为了学生能够听得清楚,便于理解,应该简化教学模式和方式,尽量用简洁易懂的话语进行描述和分析,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尽量让物理教学勇于在有专业性的同时,还具有生活化的特征。这样学生能够通过对生活中具有浮力知识的现象和所学的知识进行对比,从而了解浮力的实际作用。而老师采用简单、直接的话语进行描述浮力知识,能够清晰明了的阐述浮力知识的作用。

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初中物理浮力知识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因为物理浮力知识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因此,应该通过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提高物理浮力知识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改变物理浮力知识教学的模式,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对物理知识的了解以及运用。因此,应该重视对物理浮力知识教学的改变,从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吴 婧.初中物理浮力相关知识的教学研究[J].成功(教育),2015(08):166-169.

[2]张旭东.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浮力相关知识的教学研究[J].苏州大学,2010(06):145-148.

第2篇:初中物理浮力的定义范文

这篇初三物理期末考试公式大全的文章,是

物理量(单位) 公式 备注 公式的变形 速度V(m/S) v= S:路程/t:时间重力G (N) G=mg m:质量 g:9.8N/kg或者10N/kg密度ρ (kg/m3) ρ=m/V m:质量 V:体积合力F合 (N) 方向相同:F合=F1+F2 方向相反:F合=F1—F2 方向相反时,F1>F2 浮力F浮(N) F浮=G物—G视 G视:物体在液体的重力浮力F浮(N) F浮=G物 此公式只适用 物体漂浮或悬浮浮力F浮(N) F浮=G排=m排g=ρ液gV排 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 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 ρ液:液体的密度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 (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 F2L2 F1:动力 L1:动力臂F2:阻力 L2:阻力臂 定滑轮 F=G物S=h 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 G物:物体的重力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h:物体升高的距离动滑轮 F= (G物+G轮) S=2 h G物:物体的重力 G轮:动滑轮的重力滑轮组 F= (G物+G轮)S=n h 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 机械功W(J) W=Fs F:力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有用功W有总功W总 W有=G物hW总=Fs 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 机械效率 η= ×100%功率P (w) P= W:功 t:时间 压强p (Pa) P= F:压力 S:受力面积 液体压强p(Pa) P=ρgh ρ:液体的密度 h:深度(从液面到所求点 的竖直距离)热量Q(J) Q=cmt c:物质的比热容 m:质量 t:温度的变化值 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Q(J) Q=mq m:质量 q:热值常用的物理公式与重要知识点 一.物理公式单位) 公式 备注 公式的变形串联电路电流I(A) I=I1=I2=…… 电流处处相等 串联电路电压U(V) U=U1+U2+…… 串联电路起 分压作用 串联电路电阻R(Ω) R=R1+R2+……并联电路 电流I(A) I=I1+I2+…… 干路电流等于各 支路电流之和(分流) 并联电路电压U(V) U=U1=U2=…… 并联电路电阻R(Ω) = + +……欧姆定律 I=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 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电流定义式 I=Q:电荷量(库仑) t:时间(S)电功W(J) W=UIt=Pt U:电压 I:电流 t:时间 P:电功率电功率 P=UI=I2R=U2/R U:电压 I:电流 R:电阻电磁波波速与波长、频率的关系 C=λν C:物理量 单位 公式 名称 符号 名称 符号 质量 m 千克 kg m=pv 温度 t 摄氏度 °C速度 v 米/秒 m/s v=s/t 密度 p 千克/米³ kg/m³ p=m/v 力(重力) F 牛顿(牛) N G=mg 压强 P 帕斯卡(帕) Pa P=F/S 功 W 焦耳(焦) J W=Fs 功率 P 瓦特(瓦) w P=W/t 电流 I 安培(安) A I=U/R 电压 U 伏特(伏) V U=IR 电阻 R 欧姆(欧) R=U/I 电功 W 焦耳(焦) J W=UIt电功率 P 瓦特(瓦) w P=W/t=UI 热量 Q 焦耳(焦) J Q=cm(t-t°) 比热 c 焦/(千克°C) J/(kg°C) 真空中光速 3×108米/秒 g 9.8牛顿/千克15°C空气中声速 340米/秒初中物理公式汇编 【力 学 部 分】 1、速度:V=S/t 2、重力:G=mg 3、密度:ρ=m/V 4、压强:p=F/S 5、液体压强:p=ρgh6、浮力:(1)、F浮=F’-F (压力差) (2)、F浮=G-F (视重力) (3)、F浮=G (漂浮、悬浮)(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7、杠杆平衡条件:F1 L1=F2 L28、理想斜面:F/G=h/L9、理想滑轮:F=G/n 10、实际滑轮:F=(G+G动)/ n (竖直方向) 11、功:W=FS=Gh (把物体举高) 12、功率:P=W/t=FV13、功的原理:W手=W机14、实际机械:W总=W有+W额外 15、机械效率: η=W有/W总 16、滑轮组效率:(1)、η=G/ nF(竖直方向)(2)、η=G/(G+G动) (竖直方向不计摩擦)(3)、η=f / nF (水平方向) 【热 学 部 分】1、吸热:Q吸=Cm(t-t0)=CmΔt 2、放热:Q放=Cm(t0-t)=CmΔt 3、热值:q=Q/m4、炉子和热机的效率: η=Q有效利用/Q燃料5、热平衡方程:Q放=Q吸 6、热力学温度:T=t+273K 【电 学 部 分】1、电流强度:I=Q电量/t 2、电阻:R=ρL/S 3、欧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1)、Q=I2Rt普适公式)(2)、Q=UIt=Pt=UQ电量=U2t/R (纯电阻公式)5、串联电路: (1)、I=I1=I2 (2)、U=U1+U2(3)、R=R1+R2 (1)、W=UIt=Pt=UQ (普适公式)(2)、W=I2Rt=U2t/R (纯电阻公式) 9电功率:(1)、P=W/t=UI (普适公式) (2)、P=I2R=U2/R (纯电阻公式) 【常 用 物 理 量】1、光速:C=3×108m/s (真空中) 2、声速:V=340m/s (15℃)3、人耳区分回声:≥0.1s4、重力加速度:g=9.8N/kg≈10N/kg 5、标准大气压值:760毫米水银柱高=1.01×105Pa 6、水的密度:ρ=1.0×103kg/m3 7、水的凝固点:0℃ 8、水的沸点:100℃ 9、水的比热容:C=4.2×103J/(kg•℃)10、元电荷:e=1.6×10-19C 11、一节干电池电压:1.5V 12、一节铅蓄电池电压:2V13、对于人体的安全电压:≤36V(不高于36V)14、动力电路的电压:380V 15、家庭电路电压:220V 16、单位换算:(1)、1m/s=3.6km/h (2)、1g/cm3 =103kg/m3 (3)、1kw•h=3.6×106J(4)、U1/U2=R1/R2 (分压公式) (5)、P1/P2=R1/R2 6、并联电路:(1)、I=I1+I2 (2)、U=U1=U2(3)、1/R=1/R1+1/R2 [ R=R1R2/(R1+R2)](4)、I1/I2=R2/R1(分流公式) (5)、P1/P2=R2/R1 7定值电阻:(1)、I1/I2=U1/U2 (2)、P1/P2=I12/I22 (3)、P1/P2=U12/U22 8电功:相关内容 • 初中物理光学,电学,热学,声学,力学知识结构 • 急需初中物理基本物理量 公式总结 • 需要达人帮忙整理物理公式等• 初中物理力学、电学、功率、等公式及单 位• 初中物理中的电学,机械能,光学,力学需要掌握的公...更多相关问题>>查看同主题问题:初中物理 力学 力学 公式其他回答 共 1 条 1、速度:V=S/t 2、重力:G=mg 3、密度:ρ=m/V 4、压强:p=F/S 5、液体压强:p=ρgh 6、浮力:(1)、F浮=F’-F (压力差) (2)、F浮=G-F (视重力) (3)、F浮=G (漂浮、悬浮)(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7、杠杆平衡条件:F1 L1=F2 L2 8、理想斜面:F/G=h/L9、理想滑轮:F=G/n 10、实际滑轮:F=(G+G动)/ n (竖直方向) 11、功:W=FS=Gh (把物体举高) 12、功率:P=W/t=FV 13、功的原理:W手=W机 14、实际机械:W总=W有+W额外 15、机械效率: η=W有/W总16、滑轮组效率:(1)、η=G/ nF(竖直方向)(2)、η=G/(G+G动) (竖直方向不计摩擦)(3)、η=f / nF (水平方向) 【热 学 部 分】1、吸热:Q吸=Cm(t-t0)=CmΔt 2、放热:Q放=Cm(t0-t)=CmΔt 3、热值:q=Q/m4、炉子和热机的效率: η=Q有效利用/Q燃料5、热平衡方程:Q放=Q吸 6、热力学温度:T=t+273K 【电 学 部 分】1、电流强度:I=Q电量/t 2、电阻:R=ρL/S 3、欧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1)、Q=I2Rt普适公式)(2)、Q=UIt=Pt=UQ电量=U2t/R (纯电阻公式)5、串联电路: (1)、I=I1=I2(2)、U=U1+U2(3)、R=R1+R2(4)、U1/U2=R1/R2 (分压公式) (5)、P1/P2=R1/R2 6、并联电路: (1)、I=I1+I2 (2)、U=U1=U2(3)、1/R=1/R1+1/R2 [ R=R1R2/(R1+R2)](4)、I1/I2=R2/R1(分流公式) (5)、P1/P2=R2/R1 7定值电阻:(1)、I1/I2=U1/U2 (2)、P1/P2=I12/I22 (3)、P1/P2=U12/U22 8电功:(1)、W=UIt=Pt=UQ (普适公式) (2)、W=I2Rt=U2t/R (纯电阻公式) 9电功率:(1)、P=W/t=UI (普适公式)(2)、P=I2R=U2/R (纯电阻公式) 【常 用 物 理 量】1、光速:C=3×108m/s (真空中) 2、声速:V=340m/s (15℃) 3、人耳区分回声:≥0.1s4、重力加速度:g=9.8N/kg≈10N/kg 5、标准大气压值:760毫米水银柱高=1.01×105Pa 6、水的密度:ρ=1.0×103kg/m3 7、水的凝固点:0℃ 8、水的沸点:100℃ 9、水的比热容:C=4.2×103J/(kg•℃)10、元电荷:e=1.6×10-19C 11、一节干电池电压:1.5V 12、一节铅蓄电池电压:2V13、对于人体的安全电压:≤36V(不高于36V)14、动力电路的电压:380V 15、家庭电路电压:220V 16、单位换算:(1)、1m/s=3.6km/h (2)、1g/cm3 =103kg/m3(3)、1kw•h=3.6×106J物理量 计算公式 备注速度 υ= S / t 1m / s = 3.6 Km / h 声速υ= 340m / s 光速C = 3×108 m /s密度 ρ= m / V 1 g / c m3 = 103 Kg / m3合力 F = F1 - F2F = F1 + F2 F1、F2在同一直线线上且方向相反F1、F2在同一直线线上且方向相同 压强 p = F / Sp =ρg h p = F / S适用于固、液、气 p =ρg h适用于竖直固体柱 p =ρg h可直接计算液体压强1标准大气压 = 76 cmHg柱 = 1.01×105 Pa = 10.3 m水柱 浮力 ① F浮 = G – F ②漂浮、悬浮:F浮 = G ③ F浮 = G排 =ρ液g V排④据浮沉条件判浮力大小 (1)判断物体是否受浮力(2)根据物体浮沉条件判断物体处 于什么状态(3)找出合适的公式计算浮力 物体浮沉条件(前提: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①F浮>G(ρ液>ρ物)上浮至漂浮 ②F浮 =G(ρ液 =ρ物)悬浮③F浮 < G(ρ液 < ρ物)下沉杠杆平衡条件 F1 L1 = F2 L 2 杠杆平衡条件也叫杠杆原理 滑轮组 F = G / n F =(G动 + G物)/ n SF = n SG 理想滑轮组 忽略轮轴间的摩擦n:作用在动滑轮上绳子股数功 W = F S = P t 1J = 1N•m = 1W•s 功率 P = W / t = Fυ 1KW = 103 W,1MW = 103KW有用功 W有用 = G h(竖直提升)= F S(水平移动)= W总 – W额 =ηW总 额外功 W额 = W总 – W有 = G动 h(忽略轮轴间摩擦)= f L(斜面)总功 W总= W有用+ W额 = F S = W有用 / η机械效率 η= W有用 / W总 η=G /(n F)= G物 /(G物 + G动) 定义式 适用于动滑轮、滑轮组 排开液体的重力 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 ρ液:液体的密度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 (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 F2L2 F1:动中考物理所有的公式特点或原理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时间:t t=t1=t2 t=t1=t2电流:I I = I 1= I 2 I = I 1+ I 2 电压:U U = U 1+ U 2 U = U 1= U 2 电荷量:Q电 Q电= Q电1= Q电2 Q电= Q电1+ Q电2 电阻:RR=R1=R2 1/R=1/R1+1/R2 [R=R1R2/(R1+R2)] 电功:W W = W 1+ W 2 W = W 1+ W 2电功率:P P = P 1+ P 2 P = P 1+ P 2 电热:Q热 Q热= Q热1+ Q热 2 Q热= Q热1+ Q热 2物理量(单位) 公式 备注 公式的变形 速度V(m/S) v= S:路程/t:时间 重力G(N) G=mg m:质量 g:9.8N/kg或者10N/kg 密度ρ(kg/m3) ρ= m:质量 V:体积合力F合(N) 方向相同:F合=F1+F2方向相反:F合=F1—F2 方向相反时,F1>F2 浮力F浮(N) F浮=G物—G视 G视:物体在液体的重力浮力F浮(N) F浮=G物 此公式只适用物体漂浮或悬浮 浮力F浮(N) F浮=G排=m排g=ρ液gV排 G排:力 L1:动力臂 F2:阻力 L2:阻力臂 定滑轮 F=G物S=h 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 G物:物体的重力 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h:物体升高的距离动滑轮 F= (G物+G轮) S=2 h G物:物体的重力 G轮:动滑轮的重力滑轮组 F= (G物+G轮)S=n h 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 机械功W(J) W=Fs F:力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有用功W有总功W总 W有=G物hW总=Fs 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 机械效率 η= ×100% 功率P(w) P= W:功 t:时间 压强p (Pa) P= F:压力 S:受力面积 液体压强p(Pa) P=ρgh ρ:液体的密度 h:深度(从液面到所求点 的竖直距离)热量Q(J) Q=cmt c:物质的比热容 量t:温度的变化值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Q(J) Q=mq m:质量 q:热值:质 m常用的物理公式与重要知识点 一.物理公式单位) 公式 备注 公式的变形串联电路电流I(A) I=I1=I2=…… 电流处处相等 串联电路电压U(V) U=U1+U2+…… 串联电路起 分压作用 串联电路电阻R(Ω) R=R1+R2+…… 并联电路电流I(A) I=I1+I2+…… 干路电流等于各 支路电流之和(分流) 并联电路电压U(V) U=U1=U2=…… 并联电路电阻R(Ω) = + +…… 欧姆定律 I=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 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电流定义式 I= Q:电荷量(库仑) t:时间(S) 电功W(J) W=UIt=Pt U:电压 I:电流 t:时间 P:电功率电功率 P=UI=I2R=U2/R U:电压 I:电流 R:电阻电磁波波速与波长、频率的关系 C=λν C:波速(电磁波的波速是不变的,等于3×108m/s) λ:波长 ν:频率 二.知识点1. 需要记住的几个数值: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40m/s b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108m/s c.水的密度:1.0×103kg/m3 d.水的比热容:4.2×103J/(kg•℃)e.一节干电池的电压:1.5V f.家庭电路的电压:220Vg.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2. 密度、比热容、热值它们是物质的特性,同一种物质这三个物理量的值一般不改变。例如:一杯水和一桶水,它们的的密度相同,比热容也是相同,3.平面镜成的等大的虚像,像与物体 关于平面镜对称。3.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4. 超声:频率高于2000的声音,例:蝙蝠,超声雷达;5. 次声:火山爆发,地震,风爆,海啸等能产生次声,核爆炸,导弹发射等也能产生次声。6.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7. 光发生折射时,在空气中的角总是稍大些。看水中的物,看到的是变浅的虚像。 8.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9.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体在2倍焦距之外成缩小、倒立的实像。在2倍焦距与1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在1倍 焦距之内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10.滑动摩擦大小与压力和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11.压强是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12.输送电压时,要采用高压输送电。原因是:可以减少电能在输送线路上的损失。 13.电动机的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而转动。是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 14.发电机的原理:电磁感应现象。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话筒,变压器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15.光纤是传输光的介质。16.磁感应线是从磁体的N极发出,最后回到S极。

第3篇:初中物理浮力的定义范文

知识使人愚蠢,知识会使人们的敏感度迟钝。知识会填塞他们、会变成他们身上的重担、会强化他们的自我,却不会给他们光明、不会为他们指出道路。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初二下册物理的知识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初二下册物理的知识总结1一、力

1.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物体的运动方向或速度大小的改变或二者同时改变,或者物体由静止到运动或由运动到静止。形变是指形状发生改变。

2.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一切物体都受力的作用。

(2)有的力必须是物体之间相互接触才能产生,比如物体间的推、拉、提、压等力,

但有的力物体不接触也能产生,比如重力、磁极间、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等。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

(1)用力的示意图可以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2)作力的示意图的要领:

①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

②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力的作用线,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③力的作用点可用线段的起点,也可用线段的终点来表示;

④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必须画在线段的末端。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比如甲、乙两个物体间产生了力的作用,那么甲对乙施加一个力的同时,乙也对甲施加了一个力。

由此我们认识到:①力总是成对出现的;②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二、弹力

1.弹性和塑性:(1)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2)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形变不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塑性。

2.弹力

(1)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压力、支持力、拉力等的实质都是弹力。

(2)弹力的大小、方向和产生的条件:

①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材料、形变程度等因素有关。

②弹力的方向:跟形变的方向相反,与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一致。

③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相互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3.弹簧测力计

(1)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所受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①测量前,先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的位置,如果不是,则需校零;所测的力不能大于弹簧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②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和测量范围,估计被测力的大小,被测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量程。

③测量时,拉力的方向应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且与被测力的方向在同一直线。

④读数时,视线应与指针对应的刻度线垂直。

三、重力

1.重力的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大小

(1)重力也叫重量。

(2)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单位牛顿(N);m是质量,单位千克(kg)。g=9.8N/kg。

(3)重力随物体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同一物体在靠近地球两极处重力最大,靠近赤道处重力最小。

3.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2)应用:重垂线,检验墙壁是否竖直。

4.重心:

(1)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2)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有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也有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以外。

5.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初二下册物理的知识总结2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不可能简单的从实验中得出,它是通过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科学推理得到的。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4)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中,每次都要让小车从同一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其目的是使小车滑至水平面上的初速度相等。

(5)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

①揭示运动和力的关系。

②证实了力的作用效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③认识到惯性也是物体的一种特性。

2.惯性

(1)惯性:一切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2)对“惯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

①“一切物体”包括受力或不受力、运动或静止的所有固体、液体气体。

②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不是一种力,所以说“物体受到惯性”或“物体受到惯性力”等,都是错误的。

③要把“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的“惯性”区别开来,

前者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后者表明的是物体的属性。

④惯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但并不是“产生”惯性或“消灭”惯性。

⑤同一个物体不论是静止还是运动、运动快还是运动慢,不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是不变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在解释一些常见的惯性现象时,可以按以下来分析作答: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弄清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

③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变化。 ④由于惯性研究对象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二、二力平衡

1.力的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受到两个力(或多个力)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 于平衡状态。

(2)平衡力: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两个力(或多个力)叫做平衡力。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可以简单记为:同物、等大、反向、共线。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平衡。

2.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的比较

3.二力平衡的应用

(1)己知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可确定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或寻求物体平衡的方法、措施。

4.力和运动的关系

1.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接触并挤压。(2)接触面粗糙。(3)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3.摩擦力的分类

(1)静摩擦力:将要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相对运动属于滑动,则产生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

(3)滚动摩擦力:相对运动属于滚动,则产生的摩擦力叫滚动摩擦力。

4.静摩擦力

(1)大小:0﹤f≦Fmax(最大静摩擦力)(2)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5.滑动摩擦力

(1)决定因素:物体间的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3)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4)在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匀速直线拉动木块。根据二力平衡知识,可知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大小与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

6.增大与减小摩擦的方法

(1)增大摩擦的主要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变滚动为滑动。

(2)减小摩擦的主要方法:①减少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用滚动代替滑动;④使接触面分离(加润滑油、用气垫的方法)。

初二下册物理的知识总结3一、压强

1.压强:

(1)压力:

①产生原因:由于物体相互接触挤压而产生的力。

②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③方向:垂直于接触面。

④压力与重力的关系:力的产生原因不一定是由于重力引起的,所以压力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只有当物体放置于水平地面上时压力才等于重力。

(2)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一个物理量,它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3)压强的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4)公式:p=F/S。式中p表示压强,单位是帕斯卡;F表示压力,单位是牛顿;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是平方米。

(5)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1Pa=lN/m2,其物理意义是:lm2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N。

2.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由于重力的作用,并且液体具有流动性,因此发发生挤压而产生的。

2.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同种液体中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同种液体中,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

(4)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的大小

(1)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有关。

(2)公式:p=ρgh。式中,

p表示液体压强,单位帕斯卡(Pa);ρ表示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h表示液体深度,单位是米(m)。

3.连通器——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

(1)原理:连通器里的液体在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2)应用:水壶、锅炉水位计、水塔、船闹、下水道的弯管。世界上最大的人造连通器是三峡船闸。

三、大气压强

1.大气压产生的原因:由于重力的作用,并且空气具有流动性,因此发生挤压而产生的。

2.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是存在的,并且大气压强很大。

3.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方法: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用于指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于指,管内水银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就不再下降,这时测出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约为76cm。

(2)计算大气压的数值:p0=p水银=ρ水银gh=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

所以,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为:P0=1.013Xl05Pa=760mmHg。

(3)以下操作对实验没有影响 ①玻璃管是否倾斜;②玻璃管的粗细;

③在不离开水银槽面的前提下玻璃管口距水银面的位置。

(4)若实验中玻璃管内不慎漏有少量空气,液体高度减小,则测量值要比真实值偏小。

(5)这个实验利用了等效替换的思想和方法。

3.影响大气压的因素:高度、天气等。

在海拔3000m以内,大约每升高10m,大气压减小100Pa。

4.气压计——测定大气压的仪器。

种类: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又叫做无液气压计)。

5.大气压的应用:抽水机等。

一切抽吸液体的过程都是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

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飞机的升力的产生:飞机的机翼通常都做成上面凸起、下面平直的形状。

当飞机在机场跑道上滑行时,流过机翼上方的空气速度快、压强小,流过机翼下方的空气速度慢、压强大。机翼上下方所受的压力差形成向上的升力。

初二下册物理的知识总结4一、浮力

1.当物体浸在液体或气体中时会受到一个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就是浮力。

2.浮力产生的原因: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其的压力差,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3.称重法测量浮力:浮力=物体重力-物体在液体中的弹簧秤读数,即F浮=G-F′

4.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二、阿基米德原理

1.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的重力。

公式:F浮=G排。

(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数学表达式;F浮=G排=m液g=ρ液gV排。

(2)阿基米德原理既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

2.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⑴阿基米德原理阐明了浮力的三要素:浮力作用点在浸在液体(或气体)的物体上,其方向是竖直向上,其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或气体)受到的重力,即F浮=G排液。

⑵“浸在”既包括物体全部体积都没入液体里,也包括物体的一部分体积在液体里面而另一部分体积露出液面的情况;“浸没”指全部体积都在液体里,阿基米德原理对浸没和部分体积浸在液体中都适用。

⑶“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和物体的体积V物,它们在数值上不一定相等。

当物体浸没在液体里时,V排=V物,此时,物体在这种液体中受到浮力最大。

如果物体只有一部分体积浸在液体里,则V排

⑷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ρ液gV排-。即F浮的大小只跟ρ液、V排有关,而与物体自身的重力、体积、密度、形状无关。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不随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的变化而改变。

⑸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F浮=ρ气gV排,浸在大气里的物体,V排=V物。例如:热气球受到大气的浮力会上升。

三、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1.浸在液体中物体的浮沉条件

(1)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

(2)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但漂浮是物体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2.应用

(1)轮船

①原理:把密度大于水的钢铁制成空心的轮船,使它排开水的体积增大,从而来增大它所受的浮力,故轮船能漂浮在水面上。

②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的水的质量。m排=m船+m满载时的货物

(2)潜水艇

原理:潜水艇体积一定,靠水舱充水或排水来改变自身重力,使重力小于、大于或等于浮力来实现上浮、下潜或悬浮的。

(3)气球和气艇

原理:气球和飞艇体内充有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氢气、氨气、热空气),

通过改变气囊里的气体质量来改变自身体积,从而改变所受浮力大小。

3.浮力大小的计算方法:①称量法:F浮=G-F拉;

②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③阿基米德原理法:F浮=G排=m排g=ρ液gV排; ④平衡法:F浮=G物(悬浮或漂浮)

初二下册物理的知识总结5一、功

1、功

(1)力学中的功: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示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功的两个因素: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两因素缺一不可。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①有力无距离;②有距离无力;③有力有距离,但是力垂直距离。

2、功的计算

(1)计算公式:物理学中,功等于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即:W=Fs。

(2)符号的意义及单位:W表示功,单位是焦耳(J),1J=1N·m;F表示力,单位是牛顿(N);s表示距离,单位是米(m)。

(3)计算时应注意的事项:

①分清是哪个力对物体做功,即明确公式中的F。

②公式中的“s”是在力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必须与“F”对应。

③F、s的单位分别是N、m,得出的功的单位才是J。

二、功率

1、功率的概念: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

(1)定义:功与做功所用的时间叫做功率,用符号“P”表示。

单位是瓦特(W)常用单位还有kW。1kW=103W。

(2)公式:P=W/t。式中P表示功率,单位是瓦特;W表示功,单位是焦耳;t表示时间,单位是秒。

三、动能和势能

1、能量(1)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2)单位:焦耳(J)

2、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功能。

(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①物体的质量;②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3、重力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2)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①物体的质量;②物体被举高的高度。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4、弹性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2)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物体的弹性形变程度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四、机械能及其转化

1、机械能(1)定义: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机械能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量。(2)单位:J。

2、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在一定的条件下,动能和势能可以互相转化。

(2)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香菇转化,尽管动能、势能的大小会变化,但是机械能的总和不变,或者说机械能是守恒的。

(3)在分析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实例时,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是在哪一个过程中,再分析物体质量、运动速度、高度、弹性形变程度的变化情况,从而确定能的变化和转化情况。

3、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1)从能量的角度来看,自然界的流水和风都是具有大量机械能的天然资源。让水流冲击水轮转动,用来汲水、磨粉;船靠风力鼓起帆来推动航行。到19世纪,人类开始利用水能发电。

(2)修筑拦河坝来提高上游的水位,一定量的水,上、下水位差越大,水的重力势能越大,能发出的电就越多。风能也可以用来发电,风吹动风车可以带动发电机发电。

4.人造地球卫星

(1)人造地球卫星沿椭圆轨道绕地运行,所以存在动能和势能。

第4篇:初中物理浮力的定义范文

一、问题导向学习理论的内涵

问题导向学习(PBL)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先后在商业、法律、教育等各个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跟多专家学者的研究中得到了发展。问题导向学习理论在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新课改后有些教师才开始采用问题来组织课堂,针对性较小,内容比较单一,应用的范围也比较狭隘,大多仅限于课堂。

很多专家学者对问题导向学习理论进行了定义,这些定义虽然存在差异,但其核心可归纳为三个主要部分。

第一,问题导向学习理论侧重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问题导向学习理论和核心要素在于问题,它注重让学生带着疑问投入到学习中,将学习的过程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过程,促使学生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掌握相关的技能,从而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第二,问题导向学习理论侧重于小组合作。当前的基础教育中很多教师也善于利用问题来组织课堂,然而,其具体做法是提出一个问题让全体学生解答,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各自为战,这种方法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成长。而问题导向学习则侧重于小组合作,在实践中,教师可让每个小组解决不同的问题,也可给出一个问题,让各个小组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如此,则有助于学生健康快速的成长。

第三,问题导向学习理论侧重主体与主导的角色清晰。面对一个问题,无论问题是人为(教师)造成的,还是成长必需的,都必须由学生自主来解决,这也是问题导向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问题导向学习理论在探究教学中的应用

在实践中,教师可将探究教学与问题导向学习进行整合,将探究的主题设计为问题,将问题视作一个课题,引导学生或在课堂上解决,或去生活中解决,以此来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以“浮力”一课为例。

在课堂开篇,笔者首先以实验来创设课堂情境:将一个空塑料瓶放入盛满水的盆里,此时塑料瓶会浮在水面上;而将塑料瓶灌满水,再次放入水盆中,此时塑料瓶会沉入水底。

问题1:为什么第一次实验塑料瓶会漂浮在水面上?而第二次则沉入水底?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解答:第一次实验中,空塑料瓶浸入水中后产生压强,而瓶体正起到了传递压强的作用,水面对瓶体产生向上的压力,所以塑料瓶才会浮在水面上。而第二次实验中塑料瓶里灌满了水,则增加了它的质量,水面向上的压力减小,则水会外溢,而塑料瓶则沉入水底。

问题2:物体在空气中是否也会产生浮力?

演示实验:将氢气球放在空中,则气球会上浮;而在氢气球底部的绳子上系上重物,则气球会停留在空中。

问题3:水中的浮力和空气中的浮力有哪些共同之处?能否根据实验总结出浮力的定义?

小组合作解答:物体在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中,各表面受流体(液体和气体)压力的差(合力)称作浮力。此时浮力的定义则提取出来,由此,学生也学到了关于浮力的知识。然而,知识并不代表技能,要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教师就必须要进行进一步的引导。

例如,提取了浮力的定义后,笔者再次提问:煮饺子看似简单,其中却蕴含了深刻的物理原理。怎样才能表明饺子煮熟了呢?此时很多学生都说“尝一尝”,而笔者告诉学生,其实还有更简单的方法:观察饺子在水中的状态,煮熟的饺子会浮上水面,那是因为饺子的密度变小,体积和浮力变大。如此,学会了浮力,学生也就学会了“煮饺子”这种简答的家务,知识也由此而转化成为简单的技能。

第5篇:初中物理浮力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改革;新课改

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遵循的3P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围绕如何“教”展开,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不太关注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学生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潜能发挥的机会很少,或者仅仅是进行简单的初中物理训练,阻碍了学习者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受挫,长此以往也使得学习热情大减。

1 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自主探究”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的,强调尊重学生的初感。这里的“初感”,指对物理基础知识的自主探究,在进行物理学习时,能够对思考的方式有一个初感。这种初感会是幼稚的,甚至可能是有误的,但却是最珍贵的,因为这是学生自己的自主探究。这种自己的自主探究感受是独立、自行思考、自主运用的起步。我们说,独立、自行思考是学习的要件,是初中物理能力的标志,因而培养独立、自行思考的能力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而要让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必须让他们有自己的经历和自主探究,这是目前通行的“告诉”式教学无法完成的。教师要做的,绝对不是将自己的解读或是所谓权威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去点破那层学生有疑惑有困难的“窗户纸”:在学生有疑惑时,予以点拨;在学生理解有误时,予以矫正;在学生的理解有待深入时,予以引导。初中生的物理认知过程,主要是一个建构过程。建构思维包括外源建构思维、辩证建构思维和内源建构思维,是指通过有意义的学习对有正确标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建构,建构的结果应符合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外在的正确标准。

2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般情况下,国家的教育部门会对学生的学习目标有个总的限定,比如颁布的教学大纲,会要求学校按照大纲进行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还有各个地区所采用的课程教材,有的学校由于所采用的课程教材内容比较多,而正常的教学时间又比较有限,这会造成“填鸭式”的教育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但凡此类的因素还有很多,因此教师如果想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那么就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协调好自主学习与教学任务的关系;学习模式,就是学生在同时具备了学习能力和学习条件之后,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并最终完成的过程。其中自主学习模式的两个必备条件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条件,缺一不可。

3 教学案例――阿基米德原理

3.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了解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②了解用实验研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基本方法和步骤。③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和使用条件。④能用浮力产生的原因推导阿基米德原理。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②掌握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后,自己设计实验步骤的能力。③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①培养学生掌握通过实验去验证猜想的科学研究方法。②由古代文明到现代文明引申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热爱。

3.2学生分析

(1)已经了解浮力的成因、物体浮沉的条件。

(2)具备探索事物成因的积极精神及能力。

(3)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3.3教材内容分析

阿基米德原理的表述概括性强,语言简练、准确,但在实际运用时学生常会产生误解,因而形成本课教学的难点。此外,将阿基米德原理应用于实际问题时,随着条件的不同,所得结论往往差异悬殊。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是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关键问题。压力差法只适合求规则物体所受的浮力,不规则物体的面积很难求出,这个办法还是行不通。那怎么办呢?阿基米德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就沿着他的做法,研究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来计算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通过演示实验对浮力的大小进行猜想。

3.4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内容是学习阿基米德原理,若直接通过教师讲解不能使学生产生深刻的体会,因此改用学生自己进行探究的形式,这样学生通过实验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同时可以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运用液体压强公式和二力合成导出阿基米德原理的数学表达式。采用课件演示的方式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浮力产生的原因和阿基米德原理是从两个不同角度去认识同一个规律性的问题――浮力的大小。这为解决浮力问题提供了两种思路,更有利于学生掌握阿基米德原理。

引入新课时,教师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学生对金属小球的沉浮既感到迷惑,又觉得有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接着教师又用实验法、推理法两种不同的方法导出了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法直观、简明、易懂,推理法逻辑思维性强。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导出阿基米德原理,使学生认识由浅入深,由了解到理解,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教学中重视对液体的密度和被排开液体的体积两个因素的讨论和理解,使学生分析和解决浮力问题的能力建立在牢固的基础知识之上并且有所提高。课间的演示使学生在实验后进一步了解整个实验过程,达到了用其辅助课堂教学的目的。

对于初学物理和接受能力稍弱的初中生而言,由于他们的物理思维能力还处于很低的水平,这时候教师要做的除了教会他们基本理论知识外,还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结合不同的物理结构形式,让他们有很强的物理学习的兴趣,初中生通过努力学习,相信会达到他们预期的结果,同时也希望本文的创作能够得到同仁们的批评与指正。

参考文献:

[1] 温瑞华. 更新教学观念 提高学习兴趣[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6)

[2] 国鑫. 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学周刊,2011(23)

[3] 赵小明. 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J]. 考试周刊,2010(56)

第6篇:初中物理浮力的定义范文

误区一: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的浮力作用

错因及突破:不明确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上下表面不同的压力差,即F浮=F向上-F向下。由此可知只有F向上>F向下时,物体才受浮力即浸入液体中的物体,物体不一定受浮力的作用。

例题:一个圆柱形桥墩的总体积为11.8m3,浸在水中的部分体积为5m3,则桥墩所受到的浮力是 N。

分析:本题易误用阿基米德原理求解即:F浮=ρ水g、V排=1.0×103kg/m3×10N/kg×5m3=5×104N,该解法错误的原因是不明确浮力产生的原因。只有物体表面受到液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时,液体对物体才有浮力作用。本题中桥墩深入河底泥土中,底部没有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力即:F向上=0。桥墩没有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即:桥墩所受浮力为0。当物体与容器的底部紧密接触时也不受浮力作用。

误区二: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上浮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小

错因及突破:不明确物体的浮沉条件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关系。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只受重力和浮力作用时,当浮力等于重力,物体悬浮;当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当浮力小于重力,物体下沉。由此可知,物体的浮沉取决于浮力和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和物体的浮沉(运动状态)无关。

例题:两手分别拿着一个小木块和一个大石块浸没在水中。同时松手,小木块上浮。大石块下沉,所受浮力较大的物体是( )

A、小木块 B、大石块

C、一样大 D、无法确定

分析:本题易错选A原因是不理解物体浮沉条件。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以及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在液体中的运动状态无关。石块下沉是因为F浮石G木,从以上两式并不能判断出F浮石和F浮木的大小关系。由于小木块和一个大石块浸没在水中即:V石排=V石,V木排=V木又因为V石>V木因而V石排>V木排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P水g、V排可知F浮石>F浮木所以本题应选B。

误区三:用9.8N的水不能产生大于9.8N的浮力

错因及突破:没有真正理解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的含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被物体成开的液体的重力,但是物体并一定将液体排出容器外,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实质是物体浸在液体中的那部分体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可以大于容器中原有液体的体积,即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同样可以大于原容器中液体的重力。举个例子,一只大烧杯里只装了很少的水,现在将一个比这个烧杯只小一点点的烧杯放进这个烧杯中,里面的水会充满两杯之间的缝隙,现在的V排就是里面那个烧杯的体积,这个V排是不是可以远远大于水的体积。又如历史上有名的“盆水举缸”,所以用9.8N的水能产生大于9.8N的浮力。

误区四: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体积有关,物体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错因及突破:不明确V排和V物的关系。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既和液体的密度有关,又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V排等于V物,这时V物越大V排也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也越大;当物体不是浸没在液体中时,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的体积无关。

例题:关于浮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体积相等的实心木球和铁球,投入足够多的水中,静止后木球受到的浮力较大

B.质量相等的实心木球和铁球,投入足够多的水中,静止后铁球受到的浮力较大

C.质量相等的实心木球和铁球,投入足够多的水银中,静止后两球受到的浮力相等

D.体积相等的实心木球和铁球,投入足够多的水银中,静止后两球受到的浮力相等

分析:本题易错选B和D原因是不明确V排和V物的关系误认为V木大,F浮也一定大,而没有理解公式F浮=ρ液g、V排中V排的含义,混淆了V排和V物。只有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才有V排=V物。实心木球和铁球的密度均小于水银的密度,在水银中静止时,均漂浮,F浮=G物而且V排均小于V物。因为两球质量相等,所受重力相等,所以两球所受浮力相等。虽然V木>V铁,但浮力一样大,应选C。

误区五: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所受的浮力越大; 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物体所受的浮力越大

错因及突破:不能全面考虑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既和液体的密度有关,又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当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一定时,物体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成正比,即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一定时,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所受的浮力也越大。当液体的密度一定时,物体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正比,即液体的密度一定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物体所受的浮力也越大。

例题:一艘轮船从长江驶入东海,比较轮船在长江与东海里所受的浮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于轮船始终浮在水面上,所以它受到的浮力不变

B.由于海水的密度大,所以轮船在海洋里受到的浮力大

C.由于轮船排开海水的体积小,所以它在海洋里受到的浮力小

D.由于轮船排开海水的体积大,所以它在海洋里受到的浮力大

分析:本题易错选B和C原因是不能全面考虑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考虑到海水的密度大,而忽略船排开水的体积也发生了变化,误认为轮船从江面驶入海面,受到的浮力变大;考虑到轮船排开海水的体积小,而忽略液体的密度也发生了变化。轮船是漂浮在水面上,即F浮=G船,它从长江驶入东海时,船的自身重力没有变化,所以轮船在江水里和海洋里受到的浮力一样大。所以本题应选A。

误区六: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物体浸入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

错因及突破:不明确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所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变。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既和液体的密度有关,又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当液体的密度一定时,物体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正比,即液体的密度一定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物体所受的浮力也越大。物体刚开始浸入液体中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物体所受的浮力也增大,但是当物体全部浸没时V排等于V物时,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不变。

例题:沉船打捞人员在水面下作业,他在续继下潜的过程中( )

A.所受浮力变大,压强变大

B.所受浮力变大,压强变小

C.所受浮力不变,压强变大

第7篇:初中物理浮力的定义范文

1. 正确理解浮力中的有关概念

关于浮力内容中的基本概念,能够正确理解,是解浮力计算题的关键。如浮力的定义、浮力的方向以及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在液体中上浮、下沉、悬浮或在液面上漂浮等。

2. 掌握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

当F浮>G物(ρ物<ρ液)时,物体上浮,静止时物体漂浮在液面上,这时F浮=G物。

当F浮=G物(ρ物=ρ液)时,物体悬浮。

当F浮<G物(ρ物>ρ液)时,物体下沉,静止时物体沉底,这时F浮=G物-N(支持力)。

物体在液体中悬浮或漂浮在液面上时,二力平衡。

3. 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是计算浮力的关键。

在公式“F浮=G排=m排g=ρ液gV排”中,G排表示被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m排表示被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ρ液表示液体的密度,V排表示被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当物体全部浸入液体中时,V排=V物;当物体部分浸入液体中时,V排<V物。

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其他因素无关。阿基米德原理适用于所有液体和气体中。

4. 浮力计算的常用方法

(1)弹簧秤法(F浮=G物-F读)

此方法仅适用于用弹簧秤在液体中称物体重力时受到的浮力。

例1 一个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在空气中称读数为27 N,把它浸没在水中称测力计读数为17 N,此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是多少?(g=10 N/kg)

分析 金属块浸没在水中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在空气中称时示数变小,这是因为金属块受到了水的向上浮力作用,所以F浮=G-F=27 N-17 N=10 N

(2)平衡法(F浮=G物)

此方法仅适用于物体一部分浸没在液体中处于漂浮状态,或完全浸没在液体中处于悬浮状态时,可根据“F浮=G物”求浮力。

例2 将质量为800 g的铜块(体积为2 dm3)放入水中静止时其所受浮力是多少?

分析 此题没有明确铜块是实心还是空心,所以铜块放入水中的状态不能确定。但我们可以求铜块密度:

ρ铜=m/V=0.8 kg/2×10-3 m3 = 0.4×103 kg/m3

因为ρ铜<ρ水,所以铜块放入水中处于漂浮状态,即F浮=G铜

(3)阿基米德原理法(F浮=G排=m排g=ρ液gV排)

此方法适用于所有液体或气体中。

例3 一块质量为2.7 kg的实心铝块(ρ铝=2.7×103 kg/m3)放在足够多的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分析 因为ρ铝>ρ水,所以铝块放在足够多的水中必然下沉,即

第8篇:初中物理浮力的定义范文

案例1:浮力大小的规律探究

通过下面一系列的问题展示思维的链条。提出这一问题后,首先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有依据的猜想(训练发散思维和推理能力)。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的猜想:物体质量(大轮船质量大受到浮力也很大)、物体密度(木头的密度小会浮在水上所受浮力与同样大的石头一定不同)、物体体积(体积越大的木块在水上漂浮受浮力也越大)、液体密度(浮力产生原因涉及上、下表面压强差,液体的压强与液体密度有关)、液体深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物

体高度、(液体的压强与深度有关)、物体的上、下表面积(压力还与受力面积有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易拉罐越向下按越费力)。怎么处理这么多而且发散的猜想?采用整合、归纳、去除非本质因素的物理思想。一类猜想是由物体决定的(物体密度、物体质量、物体体积、物体的下表面积、物体的高度,它们互相制约,可以留下两个:物体密度、物体体积);另一类是由液体决定的(液体的密度、深度、体积,分析并删除其中非本质因素);还有一类是液体和物体共同决定的。最后锁定要研究的问题。――怎么展开实验呢,浮力怎么测,这么多因素怎样展开研究?引导学生的思维,确定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案。――怎样整合实验结论呢?既然浮力只与液体密度和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用这两个物理量能不能表达浮力的大小呢?相加?减?乘?除?――相乘的物理意义是质量,这个质量是什么质量呢?浮力有可能与排开液体的质量画上等号吗?那可能与什么画上等号呢?――提出了新的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重力有关――展开新的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是什么?――怎样能让我们更确信结论的正确呢?第一个分支:变换条件进行更多次的实验。第二个分支:理论证明。这就是整个浮力探究的思维过程,通过这样的思维链条,经历逐层深入的思考,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反思:初中阶段像这样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规律还有很多:探究光的反射、折射定律,平面镜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液体压强的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电流产生热量的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探究都存在着类似的思维链条,实验也都是逐层深入地展开的,并且都存在着不断地改变条件去寻找普遍规律的问题。

因此把握这样的思维链条,真正能够实现建立物理思维并提高课

堂效率。

案例2:研究分子的热运动

分子的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隙、分子间的引力斥力都是无法直接感知的,通过下面一些逐层深入的问题,展示思维的链条,训练学生思维。怎么能证明分子在运动呢?联想、类比运用小磁针偏转的现象确定磁场存在;运用实验中木块被推动的距离判断动能的大小从而确定转换的物理思想,进一步设计通过可以感知的扩散现象证明无法直接感知的分子无规则运动。――只看到了气体的扩散现象,你能相信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吗?为了得到普遍规律应进行更多次实验的科学思想。――分子在运动,分子又有间隙,为什么我们身边的大多数物体没有越来越小?引导学生提出分子间存在引力的猜想。――分子间的引力看不到,怎么证明其存在呢?再次利用转换的物理思想解决问题,利用两个铅块的实验和玩肥皂水薄膜的实验去体会分子间的引力。――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空隙,为什么压缩固体和液体那么困

难?――引力和斥力分别在什么时候起主要作用呢?――抽象思维的基础上建立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物理模型的建立过程是一个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的过程,而建立的物理模型本身又是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体,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方法。

反思:初中阶段也有很多不能直接感知的物理量是利用转换的物理思想来实现规律的探究。

三、实践中的思考

1.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着若干培养中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课程,设计好这些课,在课堂上重点引导学生认识思维的形成过程,找到思维的链条,长此以往、潜移默化中,学生就有可能在头脑中存储下这些信息,当碰到相似或相关的问题,就会自觉将头脑中的信息反馈出来。这不但会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上事半功倍,而且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提高。从长远来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富有成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2.习题课中通过展示思维的链条,利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方法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高效教学的有效手段。

3.中学生学习物理是建立在前期知识积累、思维方式形成的基础上。培养初中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要注意思维的起点,让思维建立在丰富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建立在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对不会思考的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尽可能帮助,坚信思维方式是可塑的,但这是个需要耐心、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9篇:初中物理浮力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精选习题指点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既能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也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人教版新教材九年级物理教科书的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第五节浮力的课后97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四题是这样的:“同样重的铁块甲和乙,甲浸没在水中,乙浸没在煤油中,哪个铁块受到的浮力大?为什么?”

对于这道题目的解答,教参书上认为是甲铁块受到的浮力大。理由是:甲、乙铁块的重力相同,其体积也相同,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在排开液体体积相同时,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水的密度大于煤油的密度,所以铁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

我认为这道题目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所以学生在回答这道题目时,虽然他们的答案各不相同,我还是给以肯定。很多学生都很不理解。经过我的启发,学生们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

这道题目只告诉我们两块铁块的重量相等,而它们的体积是否相等,又与它们是空心还是实心有关,还与空心部分的大小有关。这些我们不知道,可能两块铁块都是实心的;可能两块铁块都是空心的;也可能是一空一实等等。这些情况我们都要一个一个的去分析,这是从它们排开的液体的体积的多少的角度考虑。若从它们的沉浮情况考虑,就要看它们到底在液体中的什么位置而论。如果它们都处于悬浮状态,可以说两块铁块受到的浮力相等,都等于它们自身的重力,若一个悬浮,一个沉底,那又要看是哪块铁块悬浮?哪块铁块沉底?基于上面的种种情况,回答那块铁块所受到的浮力大都行,这样又失去了这道题的意义,我们不妨从它们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多少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就会有以下不同的结果:

1.若两块铁块都是实心的,那么它们的体积相等,也就是说它们排开水的体积和排开煤油的体积相等,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在排开液体体积相同时,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水的密度大于煤油的密度,所以铁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

2.若两块铁块都是空心的, 又会出现几种情况:

2.1当两块铁块空心部分体积相同时,说它们排开水的体积和排开煤油的体积相等,所以仍是铁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

2.2当甲铁块的空心部分大于乙铁块空心部分时,甲铁块排开水的体积大于乙铁块排开煤油的体积,所以甲铁块受到的浮力大于乙铁块受到的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