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方法范文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方法精选(九篇)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方法

第1篇: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 兴趣 提问 猜想 探究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有益于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有益于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学习习惯,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由此可以看出,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对学生获得物理知识和研究问题的能力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对物理知识知之甚少,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有待形成和培养,特别是科学探究能力更需要我们初中物理教师高度重视,着力全面系统地培养。

什么是探究?从广义上看,探究是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时自发产生的一种探究其答案的欲望和伴随而来的一系列思维和行为方式。探究是由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的,是由内在动机驱动的,它始于感兴趣的问题而终于问题的解决,探究的过程既是求知的过程,又是创新和实践的过程。初中物理学科的科学探究也具有上述探究的特征,在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的教学活动中,应当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从而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

一、利用学生经历,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初中学生,也有着十多年的生活经历,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经历着无数熟悉而陌生,神奇而困惑的事与物。在他们的心目中,激荡着对很多事物的好奇,有着弄明白弄清楚的强烈愿望,有着对物理知识的企盼与渴求。在他们的生活空间里,存在着与物理相关的小到儿时的玩具,大到看见的汽车、轮船……无不闪烁着人类知识与智慧的光芒。在所处的自然环境中,时时经历着令人着迷而又神奇的自然现象,风、雨、雷、电的形成,绚丽的彩虹,飘忽的云雾,水中美丽的倒影……他们置身其中,鲜活灵动的思维在不断的涌动,只要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触动学生的好奇心,是很容易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探究欲望。

二、巧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兴趣,激发科学探究欲望

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是问题情境创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好的问题情境,能够不断撞击学生心扉,启迪学生思维,使之受到强烈的震撼。在问题情景的设置中,应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用新颖的事例,超乎寻常的问题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进行“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教学时,设置这样一个情景:“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放着一个50㎏的大钢球,一只蚂蚁能将它推动吗?”学生看到这个问题后,有的说蚂蚁力气太小不能推动,有的说表面是光滑的能够推动,有的则是陷入冥思苦想之中……思维的波浪此起彼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学生的直觉思维,利用有趣的小实验或差异性实验调动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物理学科中的科学探究,是模仿物理学家群体在长期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有效的认识能力和实践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思维方式,即通常所说的科学思想方法。当代哲学认为科学探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些可辨的要素。如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制定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与交流等。在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中,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应着重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设。

三、发掘学生提问、猜想假设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牛顿也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可以说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能力,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应用新观念、新方法组织实施物理科学探究中必须重视的一个关键点。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上,应让学生敢于发问,教师在适当时候结合教材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专家、学者多思多问,自问自答,发明创造的事例,向学生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不管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浅显,有疑必问;其次,在进行科学探究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事例,让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提出问题。在引导学生提问的同时,从学生实际出发,指导学生猜想与假设,学生由于经验、知识的限制,可能停留在问题的浅表层次,给出的猜想假设不能准确切入问题的实质,教师不能求全责备,应鼓励、扶持、帮助,或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小组讨论,最终促使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猜想假设。

四、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初中物理中的科学探究,对初二学生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虽然他们会简单地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但不知道怎样制定计划和方案,怎样收集整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论证。在这种背景下,学生首先应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让学生全面了解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和方法。其次,应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对于初中而言,“控制变量法”是常用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依据这种方法,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从简单的模仿到较为独立设计科学探究的计划和方案,能够独立的书写探究报告,能够对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矫正。再次,还应让学生围绕科学探究的目标,培养科学探究的定向性;严格操作规程和顺序,培养学生观察的有序性;教师应尽力引导学生会用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的灵敏性,以及改善科学探究条件提高培养学生多方位的观察能力。总之,在科学探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使学生从初步模仿原型,逐步过度到学生较为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

初中物理中的科学探究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探究活动,对初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自觉主动的探究物理知识,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从而大大提高物理学科的课堂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洪雷.《实施新课程精要读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2篇: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式教学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5-0201-01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探究式教学发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运用,就是引导学生像科学家搞科研一样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习和获取知识。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更能体现物理学科的特点,更能遵循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或者教师积极为学生创设物理情景,提出研究课题,然后让学生设想实验方案,并通过学生亲身做实验,验证实验方案,得出实验结论,最后把结论应用到生活中,解决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

1初中物理实验同探究式教学法结合的表现形式

1.1多种形式的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包括在课堂上教师操作演示、师生共同演示、学生小组演示、学生演示等多种形式。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励学生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要求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探究教学的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状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深入研究开展演示实验教学所应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巧妙设计一些趣味性浓厚的演示实验。要注意把学生的观察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观察促进思维活动的展开,另一方面又通过思维指导观察活动的进行,在逐步认识物理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1.2多种类型的操作实验从教学目的的侧重点划分,学生操作实验可分为四类,即研究性、验证性、测定性和基本练习性实验。学生操作实验探究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独立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果,从中发现科学概念或规律,以获得知识、培养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1.3科技小制作、小实验科技制作探究包括科技小制作、小设计、小发明等。教师要利用物理活动课和实践课,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智力发展水平,遵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学生因地制宜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如实验室闲置器材、学生身边的物品、廉价的材料等,设计和制作完成这类科学性、趣味性很强的实验。

2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法的操作程序

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是在观察总结科学家、教育教学工作者探索实践和吸纳先进教育理论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因此,它遵循着“问题―假设―设计―验证―总结―评价”这样一种程序。这一模式还特别注重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体实施方法和步骤可以分为:引入课题激发猜想->进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实验->分析总结->评估交流。为了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的促进作用,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对其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

3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法的效果分析

为了深入的实验探究式教学活动,主要侧重于探究过程和方法的训练,侧重于实验技能、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强对学生归纳、总结、演绎、推理、评估、交流和拓展应用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于学生进行力学密度探究式教学实验,在“接受式教学”模式下,却较难有效地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式教学是中学科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使学生经历“密度知识与技能”的探究学习过程,锻炼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具体说就是掌握一些简单方法,其一,探究的程序化方法: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其二,具体方法:归纳法、比值法、演绎法。主要教学过程为:①通过情境创设,提出问题。②借助已有认知,做出假设(教师学生互动)。③依据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并纪录数据。④分析试验结果,形成结论。⑤进行组间交流,实施评估。⑥运用密度概念,解决问题。通过上面对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的效果分析,说明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主要的好处总结如下:①有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实施,当前,开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己成为我国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机,一堂物理课实施探究式教学是否成功,关键是教师做到巧设悬念,也就是如何引导、启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的问题。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旦充分理解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那么学生的探究精神便会油然而生。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实验探究教学中,教师可随时创设探究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想象,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心理状态之中。

参考文献

第3篇: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科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259-02

在高举素质教育大旗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为了迎合时展的需求,学校教育也正在向着素质教育方向迈进。初中物理教学作为初中教育的重要分支,承担着提高学生物理能力的重担,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我们应给予初中物理教学足够的重视。本文以探究性学习概述及其重要意义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并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探究的有效路径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1.探究性学习概述及其重要意义

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科学研究领域的学习模式能够融入到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情境演绎法的应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像科学家一样对知识进行是深入研究和学习,从而真正掌握物理知识学习方法和其本质规律。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应用能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对物理知识进行探究的乐趣,正确把握物理学科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技巧、能力。探究性学习的关键之处在与探究的过程,并不是最终的结果,也就是说,这种模式更重视对资料和数据的收集以及对结果进行评论,而不是把学习重点放在繁琐的计算过程。和传统初中物理教学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相比,探究性学习方法更强调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科的本质,和学生在进行探究时的参与感。

2.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探究的有效路径

2.1 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提高了教师对物理学科本质的认知水平,他们更重视学生对参与到学科探究的过程,并要求他们能够对通过讨论、实践,深入了解物理学科的规律,并提出相关的知识论点,降低学生在学科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但是,却向着素质教育方向逐渐靠拢。初中物理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通过有效的引导,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凸显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2 提出问题,采用情境教学法。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到主动学习的方向转变。教师应发挥出自己的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他们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真正了体会到物理学科的魅力所在。教师应充分扮演好学生学习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物理问题、规律。比如,在学习到《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课堂上听到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在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之后,学生就会对声音的传播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实现了物理教学课堂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2.3 大胆质疑,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生活中存在很多的物理现象,但是,很少有学生会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地分析,甚至选择忽视不见。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应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将生活中的事物和物理知识进行紧密地结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辨别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对有关因素和无关因素能够进行正确地区分。同时,教师还应给予学生足够的个人空间,让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个人兴趣和爱好,激发他们对物理现象进行设想、猜测的欲望,从而为下面的学习夯实牢固的基础。

2.4 客观评价,提高物理教学实效性。教师应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仔细、认真的观察,积极感知学生的兴趣点和好奇点,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能力来开展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还应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及时、客观的评价,对他们的优良表现进行表扬,对他们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保证物理教学的实效性。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对自身的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和总结,促进他们自省能力的提升。

2.5 循序渐进,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已经初步形成,但是,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依旧不够成熟。因此,教师在开展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使教学内容逐渐地深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到探究性学习中。同时,教师还应准确进行自我定位,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和藩篱,真正认识到学生在探究性方法中的重要地位,而教师起到的是辅作用,从而将探究性学习真正落实到初中物理教学的各项环节中去。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深入了解科学探究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路径来实现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虽然,现阶段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只要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转变工作理念,拓宽教育领域,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将素质教育理念贯穿在日常教学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学习难度,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健智,肖晓兰.农村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课堂教学行为的现状调查[J].课程・教材・教法,2010,(06):12-13.

第4篇: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 初中物理 探究式实验教学 策略

0引言

探究式实验教学是在探究式教学基础上发展和演变而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和方法,主要是以科学探究为主的一种实验教学方法,既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相似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更加主动的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在实施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探究式实验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学生的更好学习和l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下面本文就从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内涵与特点以及探究性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出发,对初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的策略进行浅析。

1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探究就是探讨和研究,主要是探究真理和研讨问题,在追求根源的同时多方寻找答案,利用探究的过程解决疑难问题。探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自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内容为“学习”,学生要在教师的激励、引导和诱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他们还未掌握的知识。探究式实验教学指的是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作为前提,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和讨论问题的机会,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的活动。探究性实验教学具有可以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获得新知识和能力培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以及重视合作学习、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等特点。

2探究性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探究式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不仅仅可以满足新课标对新型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需要,同时,也转变了初中物理教学的方式,将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与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引导学生主动的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好奇心,引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可以说探究性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具有理想且显著的价值和意义。

3初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的策略

3.1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打开探究之门

对初中物理这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来说问题情景的创设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同时,也是探究式实验教学的重要途径。初中物理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问题情景,联系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的分析物理教材的内容,为学生设计科学的问题教学情景,引发学生的质疑和猜想,让学生具有探究的欲望,从而运用探究式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课堂教学。

例如,初中物理教师在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一教学内容实施授课的过程中首先就应该为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如何放置蜡烛、光具座、光屏以及凸透镜等实验器材才能够让蜡烛的火焰成像在光屏上,为学生准备蜡烛、光具座、光屏以及凸透镜和打火机等必须的实验器材,让学生亲手进行实验探究,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

3.2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提高探究实验教学质量

初中物理教师在运用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实施课堂授课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疑问才能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物理课堂的探究过程中。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猜测,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的去分析和猜测可能的实验现象或者是结论,并让学生自己验证,从而提高初中物理探究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例如,初中物理教师在讲解“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这一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有怎样的温度变化规律,之后让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学生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得出与自己猜想相同或者是不同的结论,而不管是哪种结论的得出均可以让学生对教学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和牢固的掌握。

3.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完成相关的教学实验

在实施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手、脑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其联系程度对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也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初中物理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探究实验本身就是促进手脑联系的桥梁,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不仅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亲自的实验操作,更好的完成相关的教学实验。

例如,教师在讲解“测量小灯泡的电阻”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完成实验。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为学生进行实验演示,之后将课堂教学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教材中各种原理的引导下更好的完成实验探究,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让学生在亲自实验的过程中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从而构建高效的初中物理课堂。

4结语

在实施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探究式实验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教学策略,这一教学手段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质量均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主动对学生的引导和启迪,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对教学的内容有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调动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更好学习以及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物理 探究式教学模式 策略

随着新课标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浮现出了一系列问题,例如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传授学生知识以灌输为主要形式等等。根据新课标课程改革的个方面要求,教师应迅速改善以往传统式的教学方法,而使用更为优秀出色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就是其中的代表性教学方法。新课标初中物理采用探究式教学,能够有效优化改进学生地位,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从而充分刺激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主动探索物理知识,得到全面发展。以下就该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进行了探究。[1]

一、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思路

探究式教学模式,讲求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主要扮演辅助教学的角色,在课堂上,教师适当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一步采用各类鼓励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既对教学过程有着严格要求,又较为重视教学效果,全面满足了新课标初中物理的教学需要。结合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材,该教学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首先,教师利用趣味性案例,并结合物理学知识将案例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产生疑问;然后,教师针对案例提出问题,并进行适当假设,带领学生从物理学角度进行科学合理化猜想和预测,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拟定物理实验方案,并帮助学生筛选最优方案与相关设备和仪器,在指导学生掌握仪器的操作方法后,让学生根据预先拟定的方案进行实验,并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再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实验数据,并进行探究式分析,综合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出物理结果,并适当引入物理学科知识对结果进行科学化解释,从而使学生灵活掌握物理知识点;最后,教师采用鼓励式方法,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评价及指导,并引导其共同参与物理过程的分析,之后再由学生自由交流,探讨实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解决对策。通过以上方式,能够使得学生充分掌握物理实验探究的具体方法,在遇到新的物理知识后,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实验并探索结果,从而更为深刻的把握学科知识,并能够灵活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提升。[2]

二、新课标初中物理实现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策略

按照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要求,教师应当科学合理运用教学策略,从而顺利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式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更充分的掌握物理学科知识,具体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合理营造课堂情景,刺激学生积极性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合理运用课堂情景的设置,从学生感受出发,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从而充分鼓励其学习乐趣,并乐于提出各式疑问,进行自主探究解答,在学生探索问题原理及解决方法的同时,逐渐掌握知识点。课堂情景的营造,需要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习惯,并尽量与现实生活相关,教师将学习资料同现实案例整合,使得学生对物理知识充满亲近感,从而使得后续学生物理知识框架的构建更为顺利。

以力学平衡一课为教学案例,教师可分别选择一名男学生与一名女学生同时站在大型有机玻璃上,使用弹簧勾住绳子两边进行拔河比赛,其他学生则负责仔细观察弹簧读数,在掌握弹簧读数技巧的同时,又能够学到力学平衡的相关知识。此外,该方法也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2.合理运用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创新能力

开放式物理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能够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提供较为实用的知识及能力。开放式教学法的主旨是学以致用,在充分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同时,加以创新,为学生挖掘思维创新的广阔空间,并为其营造探究学习的环境。从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用于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在之后的物理学科学习当中,更为得心应手。

以光的物理学特性一课为例,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可在课件中为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光波原理的实际应用,包括LED灯管、手电筒等等。在学生大致掌握光的基本特性后,在引导学生使用手电筒照射带有孔洞的纸板,并观察光斑大小。由于距离不同,光斑也会出现差异,这时教师即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带领学生探索光波的物理特性,充分讲解本课程内容。

3.合理应用对比及类比手法,促进学生深刻掌握知识点

初中物理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构建起完善的物理学探究学习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同时,教授给学生实用性的探究学习方法。而科学合理的类比法,可以使学生在充分把握自身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将新接触到的物理学知识同以往积累的物理学知识进行类比。在类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新知识有着更为深入全面的把握,从而更为轻松顺利的进行后续物理实验探究。类比法的应用,在物理课堂实验当中应用较为普遍。[3]

以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区分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即可引导学生先分别画出两种电路的连接图,并将小灯泡、电池及导电金属线进行组合,分别组合出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下的灯泡线路,并确保各灯泡正常点亮。之后再引导学生制作对比表格,从而充分区分两种电路特性,把握好该课的核心知识。

结束语

在新课标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初中物理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同时,充分把握课本知识,结合实际案例,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物理探究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小峰.探析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新思维[J].文理导航(中旬),2013,(10)

[2]王彦斌.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之浅见[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1,(8)

第6篇: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方法范文

科学探究是一种系统的调查研究活动,其特点是采用有秩序的和可重复的过程;简化调查研究对象的规模和形式;运用逻辑框架作解释和预测。其目的在于发现并描述物体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探究的操作活动包括观察、提问、实验、比较、推理、概括、表达、运用及其它活动。科学探究在本质上是用来解决自然领域或科学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追求知识的确凿性。科学探究要素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共七个方面。而科学探究能力就是指这七个方面的能力。如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能力就是指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认识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重要性。初中物理学科的科学探究能力也包括以上七个方面。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应当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从而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的意义

在初中物理教学的不断改革中,对学生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的精神和态度。所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当前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中的核心问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的意义主要在于将探究方法引入课堂,这样可以使学生通过科学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思想观念,体验科学探究乐趣,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在物理科学的世界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个过称是一个重过程、重收集数据,而非计算的能力培养的过程。

3、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目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本身也会提出很多问题。这种课堂教学环境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同时会出现以下问题:有的教师因回答学生提出的很多问题,导致被学生“牵着走”,不知如何将学生的讨论引向探究活动的核心;有的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知所措,从而采用置之不理的态度;有的教师对在学生探究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不懂得如何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讨论来逐步发展学生对科学问题的理解。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来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本为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在初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进行探讨。

3.1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逐步改革,教育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要求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学生的主体意识。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改变以往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要向重视学生能力培养转变,使学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既掌握了科学知识,又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学生全面进步。教学是“教”与“学”两个方面。老师和学生是“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体,所以他们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应该树立新型师生观,教师不能把自己当做绝对的权威,要让学生绝对服从,这样很容易把教师和学生对立起来,不利课堂教学的开展,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同时要敢于让学生亲自动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从而主动积极的去探究、去实践。例如:在学惯性时提出“生活中那些方面存在着惯性原理?”,在学摩擦力时提出“说说你身边存在的摩擦力”,这些开放式的问题,需要学生多体验生活,多观察生活,并能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中抽象出一些物理原理。而不是这些问题全部由教师们自己“唱了主角”,而学生则成了“观众”。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转变,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培养出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

3.2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是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它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兴趣。

3.2.1培养学生的兴趣要注意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是一门情感丰富、极具个性、易于激发人们想象力和探究能力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但传统的教学注重物理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技巧的学习,而缺乏对物理过程和各种物理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对科学的热爱。这样的教学方法是物理学显得呆板和枯燥,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实验等方法来刺激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将课本中理论抽象的知识、问题还原为鲜活的现实生活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在“凸透镜成像”这一节中,可以要求每位学生弄一个凸透镜,动手找出成像规律,并自制望远镜;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可以事先安排学生带一些常见乐器,让学生观察乐器发声时出现的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发声的变化;在摩擦力学习中,让学生通过骑自行车自己体会摩擦力的存在和方向。让学生亲自到日常生活中探索和实践,唤醒学生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2.2培养学生的兴趣要注意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信息表现形式多样,对于抽象的概念、原理用文字描述,也可以用动画模拟现实过程,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如在讲重力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的演示跳伞员在空中降落,苹果从树上落下等自然想象,来激起学生的兴趣。

3.2.3培养学生的兴趣要注意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

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是一种积极的感觉,它是每个人达到自己理想之后一种自信的状态和一种满足的感觉。它能使学生产好好学习的愿望。所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也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的一种方法。在初中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表扬。当学生正确回答出问题时,教师给予表扬;当学生不敢发言时,教师应给予鼓励;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应委婉指出错误,并肯定其成绩。

3.3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3.1从自然现象中提问

物理现象大量存在于自然中,引导学生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从自然现象中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如在学习比热容时,可以先讲述自然现象:夏天小刘和小董到海滩去玩,白天他们光脚走在沙滩上,觉得烫脚,所以他们到海里游泳,觉得海水很凉;而到晚上他们发现沙滩变凉了而海水却很暖和。根据这一现象学生提出:为什么白天海水温度低而沙子温度高?晚上海水温度高而沙子温度低?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加以引导,指出白天变热是吸热引起的,晚上变凉是放热引起的。这时学生又提出:白天都是在吸热,为什么沙子的温度比海水的温度高?晚上都是在放热,为什么沙子温度比海水温度低?从而引出比热容。这样步步引导学生在一个个连续问题中进行科学探究。

3.3.2从生活实践中提问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是一门情感丰富、极具个性、易于激发人们想象力和探究能力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与人们的生活实践紧密相连。从生活实践中提问可以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地把学到的物理知识与亲身体验到的事物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如为什么赛跑中裁判不以听到枪声计时?为什么百米运动员到终点不能立即停下来?等。从生活实践中提问,让学生观察生活,探究生活实践中蕴藏的物理道理,从而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3.3.3从物理实验中提问

物理实验中隐含着许多实验现象可以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借助于现象明显的实验进行引导。如在研究导体产生的热量跟什么因素有关时,学生提出:电流越大产生热量越多。这时教师选择电炉子做实验,学生已经知道电炉丝的电阻比导线大,通过试验学生观察到连接的导线却不怎么发热,而电炉丝热得发红。从而学生提出: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提问积极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在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加以合理的引导,使其一步步深入到问题的核心和本质。

第7篇: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程改革,课程目标和内容,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与“结果”,评价,教育公平,课程文化

初中生物课程改革,是一场涉及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与课程资源、教学方式与行为、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的改革。课程改革确立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初中生物课程改革实施六年来,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初中生物教育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是随着改革的纵深推进,一些问题、矛盾也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碰撞、激荡,并日益凸显出来,使初中生物课程改革面临着困惑与挑战。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和讨论,将有助于进一步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深化初中生物课程改革。

一、课程目标和内容能够支撑初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并为高中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吗?

问题阐述:初中教师反映初中课程的知识内容不够全面,部分重要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欠缺;对学生应该掌握的科学方法和探究技能的要求不够具体,导致教师在教学中难以确定明确具体的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缺乏对生物学基本观点的要求。高中教师反映初中教学没有为学生高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除了初中教学不受重视,开课不足之外,初中课程内容也存在与高中内容衔接的问题。例如,初中知识不够全面,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学习不够深入,对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并迁移应用的能力不够强等。

讨论:初中生物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1] 。上述问题反映了课程目标和内容没有能够很好地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达成“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目标,并为高中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

1.从知识维度分析

初中生物教育作为提高公民基本素养的普及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具备较广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对生物界的状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生物学的发展规律、重要的生物学概念和原理有所了解。同时,初中教育还承担着为高中教育打基础的任务,而高中新课程采用模块式设计,几个必修模块选取的是生物科学中几个最有代表性的核心领域,这也要求初中课程的内容应该搭建一个基础广阔的平台。而初中课程内容中,对地球的生物多样性的客观认识,对不同生物类型的结构和功能的理解,以及对于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理解等内容较少,不利于生物科学素养的达成。

对于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生物学核心概念,学生应深入地学习。“在科学教育界,人们普遍认为,原则上,我们以后的发展方向是,更深刻地学习较少的东西。”[2] 与原教学大纲和教材相比,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对重要概念的要求弱化。课程标准中十个一级主题所附案例,全部是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探究活动案例,没有针对重要概念的教学而设计的案例。虽然探究活动对于概念的理解, 是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但是对于重要概念的学习,单纯的讲授或单纯的探究都是不够的,应该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领会。为此,课程标准应提供相关的典型案例。教材应加强而不是弱化概念的学习,把横向的普遍化拓展与纵向的深入化探讨有机地结合起来。

初中生物课程的内容不仅要包括生物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应包括这些结果的产生过程。学生通过这个过程,理解一个生物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生物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生物学结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通过这个过程学习和应用生物学,了解生物学的发展规律,体会科学的本质。“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需要理解,科学是它的历史的反映,科学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事业。” [3]课程标准和教材都十分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但是对于生物学概念产生的过程重视不够。

生物学课程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开始, 从来源于生活或原有知识并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现有课程内容注重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把生活和社会作为学生认知发展的活水。然而,如何使学生的学习能够源于现实世界,又回归现实世界,还要高于现实世界,引领学生对现实世界有所超越,建构更加美好的生活,正如粱漱溟先生所言:“教育应该着眼于个人的全部生活而领着他去走人生大道”,应成为初中生物课程改革努力的方向。

2.从能力维度分析

课程标准提出的能力目标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收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这些能力要求当中,科学探究能力是新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难点。但是对初中学生应该了解的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常用的科学探究技能,大多数教师并不了解,课程标准对此没有明确阐述。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上的困难。教师在教学时缺乏依据,难以制订系统的教学计划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行培养。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课程实施中的难点,课程标准和教材中都缺少关于培养创新能力的可能途径和具体教学方法的介绍,也没有具体的案例。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学生应该能够以所学知识为基点,向外拓展延伸,从丰富多彩的社会中获取信息,充实自己,满足发展的需要。课程标准中强调了收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固然很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面对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学生应该具备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深度分析,并运用有效信息进行创造的能力。这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而目前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对筛选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没有要求。

3.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分析

课程标准提出了作为公民基本素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如爱祖国、爱家乡、珍爱生命、提高环保意识、健康地生活等;提出了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STS的科学价值观目标。但是作为基本的生物科学 素养,学生通过初中生物课程的学习,还应该初步建立一些基本的生物学思想观点,如生物进化的观点、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发展的观点等。这些观点也应该作为明确的要求列入课程目标。

二、科学探究活动在具体教学中真正得以落实了吗?真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吗?

问题阐述: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为内容标准10个一级主题的第一个主题,并给出了为数不少的活动建议,教材中也设计了丰富多样的科学探究活动,旨在倡导探究性学习。然而,经过几年的课程改革,教师们普遍反映需要学生动手实践的探究活动过多,难以在规定课时内完成;部分探究活动需要时间长,不能在课堂上完成,由于生物科不受重视,课下活动难以保证;有的探究活动难度大,对实验仪器、用具等硬件要求较高,可行性差;有的探究活动属于纯生物学探究,距离学生生活较远,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活动的教学开放性大,许多教师害怕学生因思维活跃而“跑题”,把教学过程管得过死,限制了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鉴于以上种种原因,探究活动的实施在大部分学校大打折扣,没有有效地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讨论:国家教育部2001年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4]《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三大“课程理念”之一就是“倡导探究性学习”。《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也指出“学习科学是种能动的过程。学习科学是学生们要亲自动手做而不是要别人做给他们看的事情。”[3] 在科学课程中应该加强科学探究活动的比重,这是毋庸置疑的。教师们反映的问题,需要在教材设计和教学实施当中解决。

1.明确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目的,教材设计的探究活动应分层次,数量适宜,同时兼顾可行性和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目的,与科学家的探究有质的不同,不是去发现人类未知的自然界的奥秘。“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1]学生是在学习,甚至模仿科学家进行探究,重在体验、领悟。

教师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和教材,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材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应了解“探究是一种有多侧面的活动,需要做观察;需要提出问题;需要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以便弄清楚什么情况已经是为人所知的东西;需要设计调研方案;需要根据实验证据来检验已经为人所知的东西;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读数据;需要提出答案、解释和预测;需要把研究结果告之于人。”[3]。既设计完整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也应该有从探究的不同侧面,针对探究的不同环节而设计的系列活动,如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和解读数据等,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全面地获得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技能和训练。从教学规律来说,侧重于某个环节的活动应该占大多数。这样的活动一般以10~20分钟为宜,以知识内容为素材进行设计,既配合知识内容的展开,同时又考虑到该活动侧重训练的方法和技能在全套教材能力培养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完整的探究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宜多。目前正在使用的各个版本的教材,基本上都存在探究活动,特别是需要学生动手实践的探究活动过多的问题。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认真的研究、解决,将会影响初中生物教学的质量。

探究活动的设计,除了内容选择、整体梯度设计外,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经验基础,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考虑我国目前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条件,避免难度过大,难以实施;尽量不用昂贵的,实验室不常用的仪器、用具。

此外,探究活动的设计还应该考虑学生的兴趣。学生探究的动力来自兴趣,这是学生开展探究的必要条件。因此,探究课题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科学问题,探究情境的创设应该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逐步呈现学生不熟悉的科学问题,把枯燥呆板的学术形态转变为生动有趣的教育形态。

2.教学上巧妙拆分需时较长的探究活动,保证探究活动的落实

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下,初中生物科一般不参加中考,因此常常作为“副科”得不到重视。如果探究活动需要较多的课外时间,往往难以保证。有的探究活动需要时间较长,如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探究某种动物的行为,这是由生物学科特点所决定的,不可能避免。需要时间较长的探究活动,一般是完整的探究活动。这样的活动在每个学期不是太多,如果教师在对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做整体安排时,将需时较长的探究活动进行巧妙拆分,插入几节课中,也许能够比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以“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例。在进入有关种子的教学内容之前,提前几节课,在课堂上用15分钟时间,让学生讨论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的环境条件,设计探究方案。下一节课,再用15分钟时间,让学生实施方案。等到进行有关种子的教学时,探究结果出来了,学生对探究结果的讨论和交流,正好为种子的学习创设了很好的情境。如此拆分,需要时间较长的探究活动,基本上都能在课堂上解决。

3.教师发挥教学智慧,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探究活动的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过程,这个过程给学生留出了充分施展其创造潜能的空间。在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提出教师在进行教学预案设计时考虑不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具有突发性、拓展性、跳跃性等特点,对教师的教学智慧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面对这些问题,教师既不要回避,也不要压制,而是积极应对。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对相关教学内容的要求的基础上,热情鼓励,妥善引导,把学生活跃的思维引导到本次探究活动的内容上,并对探究活动实施的具体环节给予及时的适度的方法指导,处理好教学预案设计与教学目标动态生成的关系,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三、“过程”和“结果”有孰重孰轻之分吗?

问题阐述:在课改过程中一直存在着“过程”和“结果”谁重要的争论。有的课堂,学生活动热热闹闹,课下一问什么都不知道,教学活动呈现出表面热闹而内涵不足的倾向;还有的课堂,一提“探究”,老师就开始讲探究过程讲科学方法,反复地对学生进行“八股”式的探究过程的训练,进行科学方法和技能的训练,似乎这是探究活动的唯一目标,而对于探究活动最终要获得什么结论,过程与知识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却关注不够。究其原因,是过分放大了“过程”的作用。

讨论:课改以前我国的科学教育,把课本知识看成绝对真理,单一的知识观使得科学课堂只重视结论性知识的讲授,忽视了知识的生成建构性特点。这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加强科学过程的教学,强调通过探究性学习,特别是通过科学探究,“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将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尽可能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1]

在科学课程中,“过程”是有非常丰富的教育内涵的。“过程”中不仅有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且有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获取经验性材料的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模拟实验法等,和理性思维的方法如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类比等逻辑思维方法、形象思维方法、直觉和灵感、 数学方法、模型方法和系统方法等。在“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体验科学家勇于创新、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难、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逐步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如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与技术是相互促进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是相互影响的。

“结果”的获得和概念的形成也很重要。“科学”是发现、探索的过程,但是“科学”首先是一系列的事实、原理和有组织的、系统的知识体系。探索、发现的目的是为了建立知识体系,这是人类社会历经千百年的发展积累下来的智慧的结晶。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掌握人类宝贵经验中的精髓,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所必需的核心概念和原理,以此为基点,借助于一定的方法和技能、正确的态度和观念,不断拓宽学习的领域,不断向未知的领域拓展、延伸。如果把核心概念和原理比作鸟的身体,那么方法和技能、态度和观念就是鸟的两翼,如果身体和翅膀都强健有力,就可以“天高任鸟飞”了。因此,到了该结束“过程”与“结果”之争的时候了,让我们尝试改变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把“过程”和“结果”在教材和教学层面有机地统一起来。

“探究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是一种学习的目标。”[2]每个探究活动都承载了一定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探究活动开展的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生成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对于重要的探究活动,特别是一些完整的探究活动,往往安排在核心概念和原理的学习当中,以探究活动推进知识的学习,知识的逻辑展开过程与探究活动的推进过程是一致的。通过这个过程,应该能够达到对核心概念和原理的比较深刻的理解。如果忽略了探究活动中蕴涵的知识目标,不能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思维的方法推理并生成新的知识,片面追求“过程”的热闹,追求方法和技能的训练,将“过程”与“结果”剥离,将能力培养与核心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剥离,甚至将方法、技能的教学知识化,都是不正确的。

课程标准对于科学探究要达到的目标的阐述,也是把“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放在第一位。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为了形式而忽视了内容,一强调“过程”就忽视了“结果”,忽视了应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要将“过程”和“结果”有机地整合,在发展探究能力的同时,促进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4]

四、对学生的评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易于操作吗?

问题阐述:一般认为,采取综合评价的方式,即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几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形成性评价难以落实,终结性评价也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评价,已成为广大初中生物教师颇感头疼的问题。

讨论: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发展状况作出评价,一直是基础教育工作者在努力探索的一个领域。2006年底,《中小学生学科学业评价标准的研究与开发》作为部级课题正式在全国教育规划办立项,说明国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也说明建立一套良好的评价机制并非易事。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注意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同时,还应重视学生自评和互评。”[1]初中生物教师由于授课班级多,理论上缺乏指导,操作上缺少既标准又便捷的可供教师使用的量表,很少在教学过程当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形成性评价,采用课程标准提倡的“档案夹”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就更少了。一般多采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试题命制也存在一定的困难。由于课程标准对知识内容的要求比原大纲有所降低,考查学生对知识迁移应用的试题难以命制;考查学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试题属于新的课题,由于缺少可供参考、借鉴的样板,试题在标准化和丰富度方面都难以令人满意。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对评价的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1.对于终结性评价的试题命制,希望相关部门尽快制订全国统一的标准,并提供参考案例,以及大量的可供教师选择的试题资源。“标准”应该规范化,具有明显的区分度,可操作。案例和试题资源应该丰富和全面,含盖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个方面。可向全国征集素材,然后进行筛选、补充,专家审定后向教师公布。课程标准中现有的评价案例,均属于形成性评价案例,缺少终结性评价案例。新课改后终结性评价的导向与课改前是不同的,教师们迫切需要这方面的指导。

2.对于形成性评价,有条件的学校,能够利用课程标准推荐的每个学生建立“档案夹”,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追踪、记录是比较理想的。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大部分教师只能采取班级“档案夹”,由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学习过程做统一记录,每学期穿插两三次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时,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及时性原则 教师应对每一位学生在个别提问时的回答及时作出评价;对学生小组讨论的结果及时作出评价;对学生课堂练习的结果及时作出评价;对学生探究活动的结果及时作出评价。只有及时作出评价,才能激发学生要求进步的动力。

客观性原则 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不能都说“好”。没有区分度的评价等于没有评价。对学生的定性评价至少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等级:“非常好”“好”“基本正确,不足之处是……”“不太准确,正确的应该是……”凡事都说“好”,不仅没有起到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而且会给学生以误导,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概念。

定量化原则 对学生的评价应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教师应设计细化的量表,将考查内容加以细致地划分,确定分值,以便于记录对学生的评价。

简约性原则 不同的学习内容,考查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如果设计一张放之四海皆准的大表格,用于每一节课对学生的评价,不但增加了每节课评价的工作量,而且也由于针对性不强而有失科学。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设计简约的量表,不仅便于操作,而且针对性强。

社会化原则 应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学生自评或互评。自评和互评是现代人生存于社会的要求,自评是基于反思的自我批判和超越,是完善自我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积极地适应社会;互评是关注他人,了解他人,帮助他人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学习与人相处,与人沟通,“学会共同生活”[5]。

人文性原则 给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怀和机会。关注弱势群体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教师应更多地关注有学习障碍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自卑倾向比较重的学生,多给他们提供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五、是否充分考虑了广大的农村学生,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问题阐述:我国目前约有一千万中小学教师,其中80%在农村地区任教[6]。中小城镇及农村的教师反映,课程改革没有给予农村地区以足够的关注,课程、教材都存在较严重的城市化倾向,适合农村教育的课程资源严重匮乏。不少农村教师提出:“教育公平在哪里?”

讨论:教育公平是指国民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平等和公平地占有教育资源,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教育公平包括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接受相同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公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摆在突出位置,提出教育要面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2006年9月1日起施行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其核心和灵魂就是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牧业的从业人员占了全国人口的70%以上。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我国农村经济一直处于落 后状态,面临许多严峻问题。例如,人类对资源的各种破坏非常严重;大部分的土地不能全年利用,生产受到限制,在北方要面临漫长的寒冬,在南方则受到台风、暴雨的影响;农牧民具有保守的习惯,文化水平低,对新生事物难理解、难接受,新科技的推广存在一定的困难,等等。我国需要大量的了解农村经济现状,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立志于农村经济改革的后备力量。中央电视台评选出的2006年度十大经济人物中,就有若干位立足于发展农村经济的企业家,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对立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人才的需求。

反思课改后的初中生物课程,在关注广大农村学生,实现教育公平方面,仍有欠缺的地方。可以大致归结为以下几个问题。(1)课程、教材内容对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关心不够,供学生学习的内容和配套的课程资源城市化倾向严重。(2)课程、教材内容对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的国情和发展现状,以及改变一些严重的不合理现状的有效措施介绍较少。(3)教材的编写和教师的教学没有有效地激发农村学生立足现实、城市学生关注农村,满怀激情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文化建设当中。

义务教育是针对所有成员所实施的一种基础教育,也是一个国家或社会及其所有成员能正常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贯彻平等对待原则。除保证入学机会平等和受教育过程的机会平等,国家经费投入平等外,还应提供公共的统一的基础课程,使每个受教育者达到基本的教育目标,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结果的平等。课程内容的确定、教学手段的选择,不仅考虑城市学生,更应考虑广大的农村学生。使义务教育真正成为面向人人、面向大众的平民教育,“让所有的孩子念好书”。当然,义务教育阶段也应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性,但当面对“均等不相容性”(一方面,由于遗传性差异,人与人之间是生而不平等的,即遗传性差异与平等之间具有不相容性;另一方面,当代社会对分工要求过高、过细以及专业性过强等都与教育平等之间形成了不相容性)时,则必须坚持平等机会对差别原则优先性[7],即坚持同质教育公平,不因学生个人家庭背景、性别或地区之差异而有不同。义务教育课程应该更多地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充分考虑广大农村学生的需求,缩小城乡二元化差距,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六、初中生物课程改革营建了怎样的课程文化?

问题阐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从理论的高度关注学科教育、课程改革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有学者提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价值变革。”“营建了一种生活、对话、探究与合作的课程文化模式,实现了课程文化的再生。” [8]课程文化是一个泛学科的概念,初中生物课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是:具体到生物学科,课程改革带来的是怎样的一种课程文化呢?

讨论: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指人们按照一定尺度去改变环境,发展自己。这样的活动及其成果就是文化。”[9]换句话说,文化就是人追求和享有一定的价值成果,并通过实现这些价值来更新和发展自己。什么是学校课程文化?有的学者提出:学校课程文化是指按照一定社会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10]。

从初中生物课程的目标来看,现代课程文化应既包含多元化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又有鲜明的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倡导先进的文化。多元化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如强调掌握基础知识的价值取向,强调基本技能训练的价值取向,强调获取生活经验的价值取向,强调创造性思考能力培养的价值取向,以及强调情感陶冶的价值取向,等等。正是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形成目前教学活动的丰富性[11]。但是统整这些多元价值取向的,是符合时展要求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例如,基础知识应该是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现代阐述;基本技能应该是在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技能;情感态度应该是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态度。

从初中生物课程的内容来看,现代课程文化应体现基础性、发展性、现代性、探究性、社会性和人文性。

基础性 是对义务教育初中生物课程的定位,义务教育是普及教育,是提高公民基本的生物科学素养的教育,因而所选择的内容应该是生物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发展性 是指在浩如烟海的基础内容中,选择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所必需的概念和原理、方法和技能,并对其中一些重要的概念和方法进行深入的学习,为将来的发展打下既广博又坚实的基础。

现代性 按照现代科学文化发展的现状,重新审视传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生物学观点,补充新的内容,赋予新的内涵,指明新的发展方向。“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 [12]

探究性 指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是不断探究的过程。课程内容不仅提供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体验;也提供大量的供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自己找出答案的素材。

社会性 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反映社会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关注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12]

人文性 求真务实的科学课程中,应尽可能地包含善与美的人文元素,使科学不仅具有改变自然世界的力量,还具有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力量。

第8篇: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方法范文

1 发展自主个性,启发创新潜能

个性是创新的前提,自主学习的根本是张扬个性。创新与个性是相伴而生的,只有学生个性得到张扬时,创新潜能才会开发出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针对初中生年龄特点,应该创设物理探究教学课堂,可以给每个学生实验器材,让学生通过实验器材得到启发,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自由设计。学生的活动是多样的,有的学生可以根据实验原理进行设计,有的学生借助实验器材进行设计,有的学生根据以前所做的一道作业题进行设计,有的学生根据教材的目标进行设计,这样这么多自主开放的学生活动是生动鲜活、富有创造性和张扬个性的,学生的创新潜能会在这么多学生探究活动中得到展示和发挥,创新意识得到启发。

2 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兴趣是思维的动力,兴趣是学生内在的素养,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物理教师应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思维的内在动力,解决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初中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物理教师应抓住初中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合理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怎样能深刻理解物体的惯性?可以通过实验探究,也可以采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加以体验,比如:坐在汽车里,体验当汽车静止、以某一速度正常行驶、速度增加、速度减小、转弯时刻的感觉。这样将会把抽象化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并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 加强实验教学,训练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试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物理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常用的简介测量的试验方法、“控制条件”的实验方法、“以大量小”的试验方法、测量微小量的“叠法、“替代法”和“比较法”等。教师通过选择典型的实验(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实验、学生实验等内容),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

4 重视合作探究,养成创新习惯

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它应该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

4.1 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要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怕麻烦等思想障碍,同事在比较困难的地方给予具体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避免多次失败而造成的心理影响。

4.2 探究活动的选择

物理课堂要设计许多探究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本地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设计一些有趣的探究活动。探究的课题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理解自然的情感以及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选择那些激发和保持学生兴趣的探究课题,对于达到这样的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探究活动可以是包括所有要素的探究,也可以是只包括部分要素的探究。例如,“研究电冰箱内外的温度差与所耗电能的关系”,问题已经有题目明确给出;“研究电磁继电器的原理”中猜想和假设的特征并不明显。对学生来说,探究活动各个环节的难度是不一样的,适当安排突出不同环节的探究活动,对于学生熟悉探究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作用十分必要。

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学习和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一样,都应该有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因此在学习初中物理的最初阶段,应该选取较简单的探究活动,必要时可以在容易出现困难的环节给予提示;而后逐步深入,最终使学生对于科学探究有比较全面、比较深入的认识。

4.3 重视探究中的交流与合作习惯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安排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注意学生这方面的良好素质的形成。物理课的大多数科学探究活动都不应该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要分组进行,每组两到三人。组内的角色分工要明确,例如甲负责操作、乙负责记录,或不同学生负责从不同信息源中寻找相关信息;另一方面,组内角色要转换,例如第一次甲操作乙记录,第二次乙操作甲记录。要注意发挥每一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不能由少数学生包办代替。这样做既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

对于多数探究活动来说,探究过程比探究结果更重要。在探究活动中,不要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时草率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应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在交流及探究的其他环节上,要使学生认真听取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则要有充分的根据。

5 保护学习兴趣,探索创新教法

学生大都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希望亲自动手多做实验。教师要充分保护和利用这个积极性,让学生更多的参加实验活动。在教学中,出乎学生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中的有趣事例、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和小实验、不断出现的挑战性的问题和随之而来的学生讨论,这些都是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第9篇: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方法范文

[关键词] 初中物理 探究式教学 教学模式

物理课是八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而的一种新奇,“热”的时间是短暂的,如不及时深化学生们的兴趣将慢慢淡化。这就要求教师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模式收到的效果也不相同。本文针对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

一、探究性学习的含义

探究性学习是由英文“inquiry learning”翻译而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以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并通过主动的探索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探究”可以看作教或学的过程。探究教学的本质特征是:不直接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取而代之,教师创造一种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有利于开展这种探索的学科内容要素和认知策略。课堂探究式教学,就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谈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强调以教材中的问题为中心,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要形式。

二、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的要素

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包括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交流与合作。某些探究过程可能只包括其中的几个要素,而且也不一定按上面呈现的顺序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方法与过程的理解。

三、物理教学中的探究技能的发展

施瓦布曾解释说,通过探究教学涉及获取知识的方法,它包括如下五方面探究技能的发展:确定和界定问题、建立假说、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数据、解释数据并作出有意义的结论。需要遵循以下基本程序:(1)给学生呈现调查研究的领域和方法;(2)明确问题,确定研究中的困难,困难可能在于数据的收集和解释、实验的控制和推理等;(3)思考问题,提出假设;(4)思考解决困难的途径、办法或是重新设计实验,或用不同方式组织数据;(5)导出结论。

作为探究的科学则涉及使人对科学的认识超越仅是事实的集合,从而把科学作为人类认识的一种手段来对待。作为探究的学强调科学也可能出错,处在不断地自我修正与完善过程中,而不是不可能出错,永远正确,封闭保守。也就是说,作为探究的科学是怀疑性的而非教条式的,是不断变化而非僵化静止,它不是关于世界的终极真理而是在特定时间里对世界的最充分的解释。

四、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的物理模式的建立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一个已经实现高度量化、能把具体的物质同抽象的数学有机结合起来的分支,它在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所具有的完备性是自然科学的其他的分支所没有的,也是纯数学所没有的。物理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在教学中,教师可启发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获取信息,自主处理信息,从而得出物理规律。但是,我国现行初中物理教材绝大多数内容都是从城市学生的角度出发,涉及到与农村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内容很少。从物理学的发展过程来看,许多经验材料的积累和物理学发现都是来自大量的科学实验,并且越来越依靠实验方法。物理理论的重大突破,归根结底都是来自物理实验上的重大发现及新事物和旧理论不断产生矛盾、不断斗争的结果,物理学主要是在理论和实验事实的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人们在进行物理研究时,总要“建立和运用物理模型”。物理模型的运用和建立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过程。

五、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应强调的几个方面

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中应强调:(1)情境性。教师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具体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达到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和谐发展,实现教学目的。(2)激发性。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及经验联系起来,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建构新的学习内容,面对新的问题能够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建构起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结构。(3)交互性。鼓励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学习者的相互交流,达到对新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全面的理解。(4)民主性和协调性。某些情况下,如果几个人对同一事物从不同侧面进行研究,可能会形成不同的观点,教师就应带领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进行讨论、探究。(5)统一性。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形成统一的理解。

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的优缺点

一些学者对探究教学的优缺点开展调查研究。部分研究表明,这时的探究教学也存在着种种不足:教学进度缓慢、耗时、需要大量的教学材料和设备、课堂教学秩序混乱、仓促完成教学任务、探究本身具有模糊性难以实施、结果难以控制,再加上大多数测验重视对事实的记忆,而忽视科学方法和技能以及调查研究策略的考核。

总之,运用探究式教学还培养了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实验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为物理教学改革提供了心得和视野,加深了农村初中物理教师对当前物理课程改革和发展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霍益萍.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2000.11

[2]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0.6

[3]张崇善.课堂探究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1

[4]李善彪.物理教学中认知建构模式的思考与探究[J].青海教育,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