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绩效考核办法范文

教师绩效考核办法精选(九篇)

教师绩效考核办法

第1篇:教师绩效考核办法范文

论文关键词:绩效考核;民办高职院校;教师

教师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主力军,教师的工作表现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声誉。绩效考核是检查和评定教师职责履行程度与确定其工作成绩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并已成为民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

一、当前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民办高校领导缺乏对考核工作重要性的充分认识,没有树立现代科学管理理念,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仅仅将教师年度考核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停留在布置工作、完成任务上。

2.岗位职责不清晰。岗位分析是绩效考核标准的主要依据,但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制定考核标准时,大多没有进行岗位分析。岗位分析的结果表现形式是工作描述和工作规范。前者是以书面叙述的方式来说明工作中需要从事的活动,以及工作中所使用的设备和工作条件的信息;后者则是说明对承担这项工作的员工所必须具备的特定技能、工作知识、能力及其身体和个人特征的基本要求。WwW.133229.COM可想而知,不作岗位分析,教师岗位的职责就界定不清楚,绩效考核就会缺少科学的标准依据。

3.考核指标不健全。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年度考核基本上是借鉴公办高校的考核指标体系,都属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规定》的翻版,虽然规定从德、能、勤、绩等方面来考核,同时也提出了考核的重点,但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组成十分复杂,结构不够均衡,整体层次不够高,致使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存在不健全、不系统、不科学等问题,诸如考核内容比较宽泛、考核标准模糊、考核分类不准确、考核指标量化不足等。

4.考核激励不到位。目前,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绩效考核结果的使用大多仍停留在与薪酬、年终奖励、评职等挂钩的阶段,对教师的激励手段比较单一。同时,将教师的学年工作业绩作为考核的唯一对象,忽略了对教师发展潜力的开发和评价,这种过于短视化、功利性、个体性的评价做法,必然导致相当数量的教师呈现出急功近利、独自为战、疲于应付、心态不稳等消极现象。

5.考核方法不务实。由于民办高职院校办学时间较短、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经验,所以至今民办高职院校年度考核还没有找到一种真正适用性很强、便于通用操作的考核方法。主要不足为:在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方面,缺少定量考核;在平时与定期考核相结合方面,缺少平时考核;在领导与群众考核相结合方面,缺少领导考核;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方面,缺少实践教学考核;在考核的层次与手段上,缺少创新的手段;等等。

6.考核结果不透明。考核结果的反馈过程是考核者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实现绩效管理激励功能的好机会。当前,一些学校往往是为了考核而考核,不重视考核结果的分析和反馈,不能充分利用考核的过程和结果来促进工作,教师本人不知道考评结果,更不知道自己哪些方面需要改进,那么,这种考核对绩效的提高根本不起作用。

二、改进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的基本原则

1.坚持“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平时考核是对教师所进行的经常性考核,可通过《教师教学日志》来落实,由教师每个月对自己的学习、工作、纪律、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记载和小结,每月由教研室主任、系领导领导进行一次评价,每季度或学期进行一次。定期考核则采取每学年进行一次考核。在做好平时考核的基础上,年终由人事部门和教务部门组成考核组进行考核。

2.坚持“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绩效考核应坚持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使教学工作过程得以实现全程监控,与此同时,要把教学活动中的每个环节都能做到评定,在监督和控制中顺利进行。由此做到整体过程不空洞,不虚化,具体环节有细化、有成效。

3.坚持“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一般来讲,定量主要指的是工作量及完成情况,定性则主要指工作态度、个人品质等。单纯的定量分析或定性分析,都很难做到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价教师,必须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进行综合的定量定性分析,注重量化评价,才能做到准确地评价教师。

4.坚持“统一标准与分类实施”相结合的原则

绩效考核应当做到“有统有分、统分结合”,即统一制定考核标准,但又要实行分类实施,区分教师队伍中的不同类别进行分类考核。比如按不同职称类别进行分类考核,有针对性地调整考核要素的权重以突出考核重点;再比如各部门不能用同一“优秀”比例,适当设置合理的等次梯度,力求客观进行考核评价工作,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

5.坚持“重点考核与全面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在考核内容上,绩效考核坚持注重实绩,全面考核。实绩是教师德才素质的集中体现,是教学工作的成效。为了把实绩考准考实,在确定考核目标时,又要坚持把握全局,突出重点,通过重点指标的考核,带动教学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有助于克服以往平庸、平常、平淡的工作现象。

6.坚持“现实考核与目标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绩效考核在立足现实工作业绩评定的前提下,还要实现激励性回报与发展性目标相结合。具体而言,考核结果除了直接与福利待遇、晋职评优以及岗位聘任挂钩,还与教师的未来发展联系起来。通过考核,教师既感受到当期激励的快乐,又增强职业发展的期待,诸如可优先享有深造、进修、破格晋升等待遇,如此则会大大调动教师参与绩效考核的积极性。

7.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要求,民办高职院校绩效考核必须特别重视教师的实践教学方面的业绩表现,这决定了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是绩效考核的必由之路。如果仅考核课堂教学是片面的、落后的、偏离的,那么将实践教学与之并举则是与时俱进的,符合高职教学的现实要求,借此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8.坚持“素质提升与双师导向”相结合的原则

考核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教师在考核的导引与激励下,自身素质会得到一定的提升。在素质提升的基础上,民办高职院校的绩效考核无疑应突出“双师导向”(双师素质、双

师型),大力加强“素质提升与双师导向”相结合,这将引导教师在素质、知识、能力等方面实现质的飞跃,促使教师职业发展水平更加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三、创新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的“六维”模式

基于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现实状况,在教师绩效考核过程中,必定要有不同于公办院校的地方,最突出体现在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标准方面。我们结合实际需要,提出既有务实性又有创新性的绩效考核“六维”模式,并且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加以应用,已取得初步成效。在实际应用中,每个维度将分为若干个重要考核指标项目,以及若干个具体的、可量化的观测点。主要内容简述如下:

1.师德维度

师德是民办高职院校绩效考核的最基本指标,绝不可忽视。师德维度主要体现在政治态度、教书育人、敬业精神、为人师表、关爱学生、遵守纪律、团结合作等方面。

2.学习维度

民办高职院校若要健康发展,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学院要调动教师注重学习,将坚持学习、钻研业务作为教师考核内容,抓住重点。在学习维度上的考核内容有:员工学习培训计划,学院规章制度学习情况,对高职教育的新理念、新方式、新思路的认识表现等。

3.教学维度

教学维度主要体现在教学态度、教学工作数量、教学过程质量、教学组织活动等方面,可以设置较多考核的观测点。主要指标包括:(1)教学态度。认真备课,教学准备充分,参与课后对学生的辅导,认真批改作业,遵守教学秩序,积极参加与教学相关的活动等。(2)教学工作量。课堂讲授时数,实训、实验指导,学生数量,课程类别,指导各类竞赛,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等。(3)教学过程质量。教学过程是否遵循规范,包括教材的选用、讲稿(教案)的编写、多媒体应用、教学大纲的执行、辅导学生的次数、批改作业等。(4)教学效果。学生的评价,教学督导、同行与系部管理者的评价等。(5)教学成果。例如,教学获奖,教材获奖,教学改革获奖,辅导学生获奖等。

4.研究维度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还需要注重教学研究以及技术开发,以此来推动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水平全面提高。研究维度大体包括:发表、出版论文、论著、教材或讲义、教学参考书;承担教学研究项目及科研开发任务、取得科研成果情况(包括教学研究成果);参与专业课程建设;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参与课程(或精品课程)建设,如课程大纲的开发,制订授课计划,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试题库建设等;参与实验室建设、组织或参与科技培训、竞赛活动。

5.技能维度

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努力向“双师型教师”目标迈进。其中核心的要求就是强化教师的专业技能。技能维度中的重要考核指标主要包括课堂授课能力、实训教学指导能力、专业技术开发能力、指导毕业生设计能力、主持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能力等。在相关的关键观测点上,着重于教师资格证书、职业资格中级证书、行业认可的技能证书、双师素质证书等。

6.拓展维度

拓展维度主要体现在专业拓展能力、教育公共关系能力、行业联系能力等方面。具体指标可包括:参加学术会议或短期学习;结合专业需要进修提高、自学并获更高的学历证书;参与职业教育的对外宣传活动,关心学校招生和学生就业工作;参与学校的办学与教改研讨;定期到企业进行锻炼学习: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咨询或培训;校外担任社会工作或服务工作;指导学生参加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在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方面有创新举措;参与或独立引进校企合作项目;参与指导学生实习为学院引进教学资源;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为学院招生、就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或战略发展等提供帮助。

四、明确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六维”模式的实施要求

1.要端正绩效考核的认识

民办高职院校要让管理者和教师都认识到绩效考核具有管理功能、学习功能、监控功能。对教师个人来说,不仅是对其工作状况的评价和肯定,还具有激励发展功能,可以使其发现自己的不足,在不足之处迎头赶上,达到更高的标准要求,得到社会的认可,使教师参加考核变被动为主动。

2.要明确绩效考核的目的

教师绩效考核的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绩效的岗位目标,把考核当成是一种绩效控制的手段,作为对教师执行奖励和惩罚的依据之一;二是绩效的激励目标,通过了解、检查教师绩效,以促进教师个人工作绩效的提升和学校管理的改善,进而达到教师与学校双赢的效果;三是绩效的发展目标,通过绩效考核可以发现教师个人的优势与劣势、成绩与不足,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及教师的培训与潜能开发提供依据。

3.要完善绩效考核的指标

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是绩效考核成败的关键。(1)民办高职院校一定要将教师各方面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设计出符合实际的考核指标(包括基本考核维度、关键指标、重要观测点)。(2)人事部门要运用教育统计学和教育测量的理论进行分析指导,建立必要的数学模型,并科学地调整各个指标的权重,使之达到最优化。

4.要明确绩效考核的标准

考核标准是考核指标体系表现优劣的尺度,是判断教师工作优劣的依据。在制定教师工作绩效评价标准时,要结合校情,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师工作岗位的特点和高职教育发展对教师的要求,把教师工作质量监控和评价与教师的工作岗位职责、评价期内的工作业绩以及教师的职业能力发展紧密结合,围绕考核指标各个方面制定出可行的评价标准。

5.要确定绩效考核的方法

民办高职院校高校绩效考核可以借鉴先进的绩效考核方法,例如,行为锚定等级评价法、强制分布法、360度评价法等。以引人360度考核法为例,学校可进行包括上级、同事、自我、工作对象(学生)等不同考核主体的评价。此外,随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深入,来自企业的评价也应逐步纳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企业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可以邀请企业人士对课程设计进行评价,或对教师授课情况进行评价,或对学生实习表现进行评价,也可以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评价。

6.要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

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考核使每位教师明白如何改进自身的工作,以便于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因此,不能忽视绩效反馈、沟通和应用环节。另外,绩效考核结果要很好地同工资待遇、职务评聘、岗位调配、工作激励、奖惩、培养、晋升、下学年的工作计划等实际挂钩,以此发挥教师绩效考核的意义和激励作用。

7.要规范绩效考核的程序

根据绩效考核的目的和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工作的特点,可将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考核流程分为以下七个步骤:(1)制订考核办法并组织学习;(2)制订考核计划;(3)考核计划的实施与调控;(4)考核工作的实施;(5)考核结果的反馈;(6)科学运用考核结果;(7)绩效考核工作周期总结。

第2篇:教师绩效考核办法范文

民办高校教师的绩效考核一直都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其工作的特殊性与其他岗位职工有明显的区别。文章结合我国民办高校教师的特点,分析当今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若干改进建议。

【关键词】

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绩效反馈

一、民办高校中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性分析

教师绩效考核是运用科学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把教师工作具体化,是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实际效果及其对工作岗位的贡献进行有价值的评价和考核。对教师而言,通过考核为自己积累知识,提高能力,减少教学过程中不良行为习惯以及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对院校而言,通过考核促进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指标体系不科学

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的教师绩效并没有结合本单位实际,只是简单的生搬硬套管理办法,大部分教师都认为绩效考核只是每年必走的过场。实际操作不够规范,组织考核过程流于形式。有一部分民办高校教师考核目的单纯是为了加强教师规范管理,忽视了考核的发展,考核注重的是规范管理,目的是实现学校组织目标,忽视了考核促进教师发展的功能。

(二)考核结果反馈不当,教师满意度较低

绩效反馈是绩效管理中最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而在现实操作中,反馈制度名存实亡,教师对考核过程和结果知之甚少,没有人对考核结果进行认真的客观分析,没有真正地利用绩效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来帮助教师在绩效、行为、能力等方面得到切实提高。由此大多数民办高校的教师对考核制度的支持、满意程度比较低。

(三)考评主体的主观性太强

大部分民办高校教师的绩效考核在使用360度考核法的过程中,有些评价主体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导致考核结果缺乏公平性。例如某学院在教师考评时,以学院领导及人事处牵头、各系部主任来考核,这样的组成看似很合理的,但调查后不难发现考核是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的,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可能会有失公正,甚至有的考核主体在考核过程中会出现“近因效应”。

(四)绩效考核制度重结果轻过程

当前,高校实行的考核制度从形式上、程序上看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从考核的实际效果来看,虽严格按照公开述职、民主评议、民主测评、公开考核等程序进行,但在测评过程中,测评者对被考核者的考核往往难以按照其年度的德、能、勤以及工作实绩等要素做出客观评价,随意性过强,导致考核结果有失公允,使考核失去争先创优的激励作用。

三、解决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考核问题的对策

(一)科学地设计考核指标体系

1、考核指标体系的内容要贴切、合理。指标体系既要能全面客观地反映被考核对象的基本情况又要符合各高校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一般来说,绩效考核主要从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三个维度进行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如对教师的考核可以突出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素质、业务能力、教学科研成果等方面的考核。其次,把每一个指标进行分解,如职业道德包括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作风等二级指标;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文化知识、教育科学知识等二级指标;业务能力包括教学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教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等二级指标。教学科研成果指标包括论文著作、科研项目、获奖情况、技术鉴定和申请专利等。当然,要结合教师岗位的工作特点来设计考核指标。只有这样,才能对教师的岗位职责履行情况进行系统的评价,才能反映考核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2、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在制定指标的过程中,对教师的出勤、工作量、工作业绩等采用定量的方法,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能力素质等,则采用定性的考核办法。这样使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以量化考核为主、以定性考核为辅的评价体系,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

3、科学的分配权重。一方面是指每一个考核的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权重,如职业道德占多少比重,业务能力占多少比重等;另一方面是指每一个考核主体在整体的评价中所占的权重,如系主任对教师的评价占多少比重,学生的评教占多少比重,督导的评价占多少比重等。

(二)建立、健全绩效面谈和反馈制度

把绩效考核结果及时、准确、有效地反馈给教师本人,以实现正强化的效果。通过绩效面谈,实现上级领导和教师之间对于绩效考核结果的沟通和确认,让教师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让教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与之共同制定相应的绩效改进计划,以弥补绩效的缺口,提高教师绩效水平。

(三)建立有效的考核约束与监督机制

加强对考核过程中主体的行为和教师日常工作行为的监督,以利于考核主体客观公正的对教师进行评价,同时学校也可以及时纠正教师工作中的失误,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感和责任感,引导教师健康、稳步发展。允许教师通过合理渠道进行申诉.这样既可以及时纠正考核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又可以消除教师对考核结果的迷惑与不满。

(四)注重绩效考核结果的分析和应用

教师绩效考核应加大结果的应用范围和力度,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绩效考核的激励效果。除了将考核结果应用于职务晋升、薪酬分配和奖惩等方面之外,更多地运用结果对教师以高效、实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校内培训活动,使其真正达到提升和进步。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管理中教师的绩效考核已成为当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影响着教师绩效管理职能的实施,还关系到学校的战略发展规划。通过有效的绩效考核可以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引导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学术水平和工作积极性,使民办高校的发展实现和谐、有序及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周跃军,罗秋明.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交流,2008(7)

[2]何宇媚.广东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评价制度改革研究[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1)

[3]王觅.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政策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3)

第3篇:教师绩效考核办法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 教师 绩效考核 公平性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2

随着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方案的运行,绩效工资改革问题在各高校中倍受关注。一些比较成熟的民办高校模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薪酬管理方面采用绩效工资,经过一段时期,同时进校、条件相同的教师在工资待遇上会拉开差距,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能力和业绩,但由于考核过程存在的各种因素而产生的不公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课堂教学质量。

1 公平理论的含义及绩效考核的意义

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67年提出来的,其基本含义是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受自己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还受相对报酬的影响。该理论认为员工只有当自己付出和所获得的收入相比的结果和比较对象付出和收入相比比的结果相等时才认为是公平的。当然,公平是相对的,不公平是绝对的。

因此,将公平理论引入绩效考核的意义在于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不仅可以区分工作的优劣程度,而且还可以通过考核分析问题,找出原因,并做出相应的奖惩决策。对教师而言,可以对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予以指导、控制和调整;可以寻找更好的改善教育教学工作的途迳;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工作能力及综合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 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加上我国民办高校发展较晚,许多管理体制还不完善,相对来说有些民办高校有关教师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管理者虽然有这种意识,其出发点本身是好的,但在应用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手段,使得考核结果往往不尽人意,具体表现如下:

2.1 过分重视学历和职称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学历和职称是能否胜任教学岗位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大部分公办院校,在人员选拔和录用上可能比较重视这个问题,但在工资待遇差别上,相差不是很大。在一些民办高校则不是一样。据调查,该民办院校的普通助教和讲师是1200—2000元,硕士级别讲师的工资是2800—3500元,硕士副教授级别是5800元,博士副教授8000—10000元,博士教授年薪12—16万元。从这些数据来看,该校对高学历和高职称的教师是相当亲睐的,这样也确实能吸引很多高学历和高职称的人才,但是其后果却大大挫伤了一部分能力强工资低的人的工作积极性,造成这些人“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日子、磨洋工,凭借各种资源到外面办班、办学或开公司,从事第二职业;有些人把主要精力用来追求高学力和高职称上去了;有些人为了多挣工资,缩小和其他人之间的差距而拼命上课,重量不重质;而有些高层次的人拿着高工资,但并没有做出应有的贡献,往往大材小用或者是脚踏多只船而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2.2 缺乏科学的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

在使用量表考评时,考评指标及标准的设置要客观、科学、标准,每项指标的设置应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其标准与权重的设置应与该项指标在整个岗位中的贡献率成正比。但是在一些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者一般是凭借自己的主观经验随意设置指标,没有标准及权重的意识,所以在指标设置时要么不全面,要么标准和权重不合理。

例如:该校的考核指标分为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效果、教书育人5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又细分为4个二级指标。从设置来看,该量表指标基本符合教师的教学特点和要求,但并不全面,且在标准上对教师的评价等级的评分要求也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导致不同的主体在评价时同一等级的分数相差很大,导致最后加权评分时影响某些优秀教师的评价等级,因此产生不公平现象;在权重设置上,所有指标所占比重都是5%,没有轻重之分,并不能突出教学工作中真正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导致那些不太注意形象、不太善于沟通、比较严厉但又有一定的学识和能力、相当敬业的教师分数相对偏低,而那些人际关系好但教学科研水平较差的老师分数较高,这样的结果是不公平的,也是管理者意料之外的。最后的结果就是导致教师过分注重一些细枝末节的因素,而淡化了教育机构的存在意义——教学效果和教书育人的重要性。

2.3 考评主体的主观性随意性太强

该校绩效考核采用的是量表考核法、360度考核法和强制分布法的三合一。通过分析发现在使用360度考核法的过程中,有些评价主体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导致评价结果缺乏公平性。该高校在教师考评时,主体包括领导者、教研室成员、本人、学生四大主体,看似合理。但调查发现,所有教师评价都是利用休息或会议时间随机完成的,难免只有近期印象;学生评价主要是由班主任随机发放评价表,利用课间休息或晚自习来完成的,其中不乏那些很少上课、连老师都不熟悉的学生;有些学生仅仅是因为个人好恶而给老师满分;有些仅凭课程的趣味性而打高分,所以往往高数、会计等分数较低,外语、经济、管理等课程的分数较高。

2.4 考核流于形式

考评人员会按照考核结果的总评分将各教师强制性的列入优、良、合格三个等级,其中优秀所占比重为18%,以此作为年终加薪的唯一依据。调查发现,该校的绩效考评只是在期中有、期末没有,教师往往在开学那段时间比较认真,考核过后,有些教师就会变得越来越松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评优者的工资增加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有高有低,有可能有,也有可能没有,这样造成教师预期落空,制度的激励作用也低。

在执行的过程中,很多人只是为了获得那个结果而忽视了考核本身,考评负责人将结果直接交到相应的主管部门,但缺乏有效反馈,上层对具体的情况并不知情,无法有针对性的实施管理。同样,很多教师只是知道自己评价的等级和工资上的变化,而对自己教学过程的优点和缺点浑然不知。对老师来说,没办法扬长避短,更好的完善自己;对学校来说,并不能很好的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 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公平性的对策

3.1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

对高校教师来说,学历和职称是相当重要的,但这只是一个方面,不能作为衡量一个人知识水平、研究水平、特别是教学能力等其他综合素质的唯一依据。而且每一个岗位都应进行科学的工作分析,不同教学岗位对教师的要求是不同的,如果一个博导来给应用型的专科层次的学生上课,效果不一定理想。另外,应设置合理的权重,不能一概而论。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学历、仪表、有无教案等指标所占的比重不可能是一样的,要有差别才合理。在工资体系设置时,可以将工资分为基本工资(按学历、职称)、职务工资(按职务高低)、工龄工资(按为本校服务年限)、绩效工资(按绩效等级),再根据每一部分的轻重程度确定合理的比例,这样才有可能做到既考虑了由于在学历等方面的成本补偿,又考虑了在工作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为学校所做的贡献。

3.2 减少意外因素的干扰

在考核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考评主体,并加强对考评主体的引导和培训,尽可能减少意外因素的干扰。主体选择时,领导和同事必需是对这些教师的课比较熟悉和了解的,最好是专门组成评课小组,统一听课,统一评价,或者选择学校的教学督导成员,因为他们对每个教师比较熟悉,这样才具有可比性,结果才可能相对公平;学生主体选择时,由辅导员负责组织上课认真、态度端正、遵守纪律、缺勤不超过10节课的同学集中评价;同时,应对学生评价的等级分数进行统一规范,尽可能避免不同学生主体的标准不同。另外,学生、教师本人、领导、督导的各方面的评价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权重。评课小组和督导所占比重40%左右,学生30%左右,同事20%左右,自评10%左右,这样才会更加合理。

在实施绩效考核的过程中还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制度,在绩效考核之前应对考核主体和相关教师代表进行培训,让双方对考核程序、考核标准、考核办法及考核目的和要求等有充分了解,以引起参与考评人员的重视,消除考核过程中的误解,培养双方的责任感。

3.3 建立约束与监督机制

建立有效的考核约束与监督机制,加强对考核过程中主体的行为和教师日常工作行为的监控,以利于考核主体客观公正的对教师进行评价,同时学校也可以及时纠正教师工作中的失误,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感和责任感,引导教师健康、稳步发展。还可以将考核结果进行校内公示,接受全校教师监督,允许教师可以根据反馈结果通过合理渠道进行申诉。这样既可以及时纠正考核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又可以消除教师对考核结果的迷惑与不满。校内公示的实行还有助于增加绩效考核的透明度,减少教师绩效考核过程舞弊的可能性。从而增强教师绩效考核的公平性。

3.4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为了更好地实现绩效考核的目的,学校管理者在执行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应重视绩效考核的反馈作用。具体操作办法可以采用书面反馈和面谈两种形式,书面形式可以对各主体的考评详细描述进行归纳总结,并对表现突出的地方加以肯定和表扬,对一些不足的地方提出一些建议和要求,以帮助其改进并引起重视,这种方法简单、快捷,并且可以避免面对面交流的尴尬。面谈法可以突出学校管理者对绩效考核工作的重视,可体现学校管理者对一线教师关注和关心,同时还可以倾听教师的心声,提供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机会,运用得体的话,激励作用更强。只是对一些考评结果并不十分理想的教师应在面谈时注意方法和艺术,以提高面谈的效果。

另外,根据考核结果,可以做出相应的管理决策。业绩和工资的有效结合,具有很好的激励作用;同时奖励时应制定合理的规范和统一的标准;对一些考核不理想的员工,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员工自身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帮助其更好的提高绩效,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励员工。

总之,做好教师的绩效考评工作,如何公平、公正、公开地评价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对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其特长,并留住优秀教师,促进民办高校的持续、稳定、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高校教师薪酬改革中,引进绩效考核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只是在考核过程中应尽可能公平,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和意义,不能只是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 程正方,《管理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2] 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

第4篇:教师绩效考核办法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为指导,完善我市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赋予校长奖优罚劣的绩效工资管理权限,全面落实教职工工作量化考核细则,细化教职工绩效考核方案,一校一策,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把市委市政府对一线教师的关爱落到实处,推动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放范围

全市在编在岗教职工,包括服务期内特岗教师和三支一扶教师。

三、发放原则

绩效工资的发放以工作量和工作业绩为依据,多劳多得,优绩高酬,不搞平均主义和“大锅饭”。

(一)以德为先原则。把师德放在首位,注重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实际表现和贡献。根据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的要求,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凡是有违规违纪行为的,取消处分期间的绩效工资。

(二)激励与制约相结合原则。各学校要形成内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根据《市教职工量化考核实施办法》,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并完善教职工绩效考核方案,依托教务处、政教处等相关处室,对绩效方案中的各项考核内容要做好过程记载,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直接挂钩,坚决杜绝无绩效考核,简单划等随意发放绩效工资的现象发生。

(三)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原则。实行工作量核定制度,参照《市教育系统普通中小学教师工作量参考标准》,制定本校标准。各学校要对各岗位工作量标准和每一名教职工工作量进行科学核定,鼓励教职工多做工作,做好工作。要做到“三个倾斜”:一是重点向乡镇学校特别是偏远的学校倾斜;二是适当向承担教育教学重任和做出突出成绩的班主任、骨干教师、一线教师倾斜;三是适当向初中学校和幼儿园倾斜。

(四)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民主公开,科学合理、程序规范,讲求实效。各学校制定的绩效考核方案和绩效工资发放办法要经过教工大会或教代会85%以上通过后实施,相关程序和结果要公开透明。绩效考核采取学期考核制,每学期汇总一次,向全体教职工公示考核结果。要增强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发放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五)分类考核分配原则。按岗位分为班主任、校领导、科任、教辅四类;按业绩分为基础(含工作量)、考勤、奖励三部分,既要有岗位考核也要有业绩考核,原则上校领导绩效工资总额不高于班主任,各学校要制定具体的考核内容和标准。

四、发放办法

(一)发放时间。按学期发放,一年发放两次。

(二)发放分级。根据距离市区远近,划定以下标准:年人均4,200元,适用学校为姜家街、兴华、康大营3所学校;年人均4,000元,适用学校为吉乐、一座营、水道、野猪河4所学校;年人均3,800元,适用学校为小杨、大湾、新合镇、牛心顶4所学校;年人均3,600元,适用学校为山城镇中心校、一中、双兴、中和4所学校;年人均3,400元,适用学校为海龙、进化、义民、杏岭4所学校;年人均3,200元,适用学校为红梅镇学校、二中、湾龙3所学校;年人均3,000元,适用学校为李炉、曙光、黑山头3所学校、城区初中学校和幼儿园;年人均2,500元,适用学校为高中学校;年人均2,000元,适用学校为城区小学、特教和中职学校。

五、几点要求

1.以下情况不予发放绩效工资:未承担教育教学工作的;累计病假超过15天的;事假超过10天的;旷工超过1天的;年度考核等次合格以下的;因个人原因影响学校整体工作的;因工作失职失责造成重大事故和损失的。

2.绩效考核扣款。各学校制定的绩效考核方案中涉及的扣款项目和标准要明确,扣款可用于奖励满勤和特殊贡献的教职工。病事假每天最低扣款60元。法定婚假、产假和护理假,按照本单位教辅岗位的50%计算发放。

第5篇:教师绩效考核办法范文

(一)绩效工资总量暂按学校工作人员上年度12月份基本工资额度和规范后津补贴水平核定。其中,义务教育教师规范后津补贴平均水平,由区人劳社保局、区财政局按照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原则确定。绩效工资总量随基本工资和本区公务员规范后津贴补贴的调整相应调整。

(二)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同清理规范义务教育学校津贴补贴结合进行,将规范后的津贴补贴和原国家规定的年终一次性奖金纳入绩效工资总量。在区人劳社保局、区财政局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学校主管部门具体核定学校绩效工资总量时,要合理统筹,逐步实现各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水平大体平衡。对农村学校特别是条件艰苦的学校要给予适当倾斜。

二、实施范围和时间

按国家规定执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义务教育学校正式工作人员,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绩效工资。

三、绩效工资的分配

(一)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和奖励性两部分。基础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岗位职责等因素,占绩效工资总量的70%;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占绩效工资总量的30%。

1.基础性绩效工资的实施。基础性绩效工资设立生活补贴、岗位津贴、教(工)龄补贴、班主任津贴、农村教师任教津贴五个项目。各项目的具体标准由区人劳社保局、区财政局、区教育局确定,一般按月发放。其中:

生活补贴主要体现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等因素,不同岗位执行统一标准。

岗位津贴主要体现岗位职责等因素,适当拉开差距,实行一岗一薪。

教(工)龄补贴主要体现从教年限、工作年限等因素。

班主任津贴主要体现对班主任的倾斜。原国家规定的班主任津贴和绩效工资中的班主任津贴项目归并,不再分设,纳入绩效工资管理。

农村教师任教津贴主要体现对农村特别是条件艰苦学校教师的倾斜。根据原省人事厅、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实行农村教师任教津贴的通知》(浙人发〔2008〕78号)规定发放的农村教师任教津贴予以保留,在此基础上,对部分地理位置偏远的山区教师加发农村任教津贴。

2.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实施。区教育局在区人劳社保局、区财政局核定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额内,制定奖励性绩效工资核定办法,统筹安排,合理确定各校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在考核的基础上,由学校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式和办法。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可设立考核奖、超课时(工作量)津贴、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名优教师奖励等项目及发放形式,也可设立其他项目。

考核奖主要体现对教师的日常考勤、考绩等情况。

超课时(工作量)津贴主要体现多劳多得。其中,班主任工作量要作为教师工作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内部分配时可进一步向班主任倾斜,更好地发挥班主任的激励导向作用。

教育教学成果奖励主要体现对教师教育、教学取得成绩的激励。

名优教师奖励主要体现对各级各类优秀教师的倾斜。

(二)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区教育局要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加强对学校内部考核的指导。学校要完善内部考核制度,根据教师、管理、工勤技能等岗位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在分配中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贡献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

(三)学校制定绩效工资分配办法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教职工的意见。分配办法由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后,经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教职工大会)通过后,报学校主管部门批准,并在本校公开。

(四)校长的基础性绩效工资按统一标准随所在学校教师一并发放,其奖励性绩效工资,在区人劳社保局、区财政局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范围内,由学校主管部门根据对校长的考核结果统筹考虑确定。

四、相关政策

(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监察部、财政部、人事部、审计署关于严肃纪律加强公务员工资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厅字〔20*〕10号)下发前,学校发放的改革性补贴,除超过规定标准和范围发放的之外,暂时保留,不纳入绩效工资,另行规范。在规范办法出台前,一律不得出台新的改革性补贴项目、提高现有改革性补贴项目的标准和扩大发放范围。

(二)特殊教育学校中从事非义务教育教师可参照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实施绩效工资。

(三)在实施绩效工资的同时,对义务教育学校离退休人员发放生活补贴。绩效工资不作为计发离退休费的基数。

(四)实施绩效工资后,学校不得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外自行发放任何津贴补贴或奖金,不得违反规定的程序和办法进行分配。对违反政策规定的,坚决予以纠正,并对学校主要负责人进行严肃处理。区教育局每年应将所属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执行情况汇总上报区人劳社保局、区财政局。

五、经费保障与财务管理

(一)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含退休人员发放生活补贴)所需经费,在对学校津贴补贴进行清理规范的基础上纳入财政教育经费预算。区财政局要承担经费保障的责任,开展增收节支,调整支出结构,统筹各种财力,保障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所需经费。

(二)要规范学校财务管理,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等费用的规定,严禁“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义务教育学校的国有资产实行统一管理,各类政府非税收入一律按照国家规定上缴财政,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严禁利用收费收入和公用经费自行发放津贴补贴。

(三)学校绩效工资应专款专用,分账核算。绩效工资应以银行卡的形式发放,原则上不得发放现金。工资由区会计核算中心教育分中心统一发放的学校,基础性绩效工资按规定程序直接划入个人工资银行账户,奖励性绩效工资经学校主管部门审核后,由教育分中心划入个人工资银行账户。具体的发放方式及核算办法按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六、组织实施

(一)区人劳社保局、区财政局、区教育局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报市人事、财政、教育部门审批,并报省人力社保厅、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备案后实施。

第6篇:教师绩效考核办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师;聘后管理;绩效考核;绩效工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2月27日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实行了岗位聘任制度。聘任制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聘任制的实施有利于加速高校人才合理流动,建立人才竞争机制,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带来高校薪酬分配制度的改革,是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聘后管理的意义

聘后管理是聘任制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聘任制得以发挥优势的保证,聘任制是否实施到位,取决于聘后管理的水平。聘后管理是对教师聘岗后履职情况的总结和检验,作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核心职能,聘后管理对教师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聘后管理是建立激励机制的内在要求,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职业发展,使教师队伍充满活力。包括聘任合同管理、绩效考核、绩效工资管理等内容。

二、合同管理

《教师法》第17条规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聘任制实质上是聘任合同制,在聘任工作完成后,学校与每位受聘教师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聘用合同,合同中要包括受聘岗位的职责要求、聘期任务、工作条件、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岗位纪律、劳动保护、合同变更、解除和终止的条件、合同期限以及解决合同争议的办法等内容。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确立高校与教师间的劳动雇佣关系,高校与教师的权利和义务都以聘用合同为依据。教师依照聘用合同开展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学校依据聘用合同对教师进行考核、奖惩、兑现待遇等。聘后合同管理是高校人事管理制度走向法制化的表现。高校教师要加强合约意识,转变过去“身份管理”的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明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维护自身权益的方法。

三、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是以岗位职责为基础,采用科学的方法,评定教师履行职责与完成工作目标情况,并将评定结果反馈给教师的过程,以达到对教师的管理、监督和激励,从而提高教师的绩效,实现教师与学校的共同发展。绩效考核是聘后管理的重点,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难点,它不仅是教师岗位调整、绩效工资发放、职称晋升等的基础,也是学校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依据。只有实行真正意义上严格绩效考核,才能发挥聘后管理的激励功能。

(一)绩效考核要“以人为本”。高校教师的绩效考核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教师放在学校的主体地位,将促进教师全面发展作为绩效考核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充分考虑教师职业的学术性、长期性、创新性和学科性等,建立起符合高校教师职业特点的考核制度,并在岗位职责制定、考核指标和内容设计、绩效反馈等过程中实现民主管理,加强教师的参与性,进而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实现组织激励与教师个人发展相结合。

(二)绩效考核要做到客观公平。绩效考核要做到标准明确、制度严格、方法科学、过程透明,以期能够客观公平地反映出教师的业绩和水平。要根据既定的岗位职责和考评标准进行考核,在考核中尽量避免加入感彩和主观意识,用事实说话,使教师对考核结果信服。考虑到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别,通常建立以二级单位为主的考核体系。由各二级单位制定具体的考核细则,并在考核指标上针对不同岗位的教师有所侧重,力争全面、科学地评价每一位教师的工作水平和业绩。

(三)建立健全的考核指标体系。高校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来制定考核指标,将学校的办学定位融入教师的考核体系中,从而引导教师将个人发展和高校发展目标相统一。指标体系要详细界定教师在聘任期间的工作任务和要求,明确个人业绩的衡量办法。高校的三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在教师考核指标的设计上应围绕三大职能分解展开,既要考核教学,又要考核科研;既要考核专业能力,又要考核师德师风;既要考核学术工作,又要考核社会工作;既要考核个人绩效,还要考核团队绩效。不仅要考核完成的数量,还要考核工作的质量。将教学与科研的质量考核充分反映在考核体系中。教师根据考核指标体系开发自身的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水平,进而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四)科学的考核方法。绩效考核科学与否,直接影响教师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根据学科类别与层次、教师岗位类别的具体情况,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在考核方式上,将自我评价、其他教师评价、领导评价和学生评价统一起来。绩效考核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要把日常考核、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结合起来。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是聘期考核的依据和有益补充,有利于学校和教师掌握绩效完成情况,实现过程管理。考核结束后将考核结果反馈给教师,使教师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和解决办法,明确努力的方向,促进今后进一步发展,从而真正起到激励与鞭策的作用。

(五)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绩效考核的结果是教师续聘、解聘或调整岗位的依据,同时也是绩效工资发放、评优评先、培训深造的基础。绩效考核合格者继续聘任,不合格者低聘或缓聘,并辅以绩效工资发放上的奖惩措施。考核结果要进行通报,使优秀教师有荣誉感,激励其更加努力工作;使考核不合格教师有危机感,对其起到促进作用。真正实现“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

总之,绩效考核不是目的,它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存在于聘前、聘中、聘后整个聘任实施过程,其直接目的是用于教师的岗位聘任、奖惩、绩效工资的计算,而根本上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变革。考核的各项工作、各个环节都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地完善,如考核指标的变化、考核方法逐渐科学化等。

四、绩效工资

2009年9月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0年1月1日起对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从2010年起,高校教师正式实行绩效工资制度。高校绩效工资是根据教师的工作业绩的考核结果来发放的工资,其将教师的薪酬收入与岗位、业绩、贡献相挂钩,打破了过去收入只和职称、职务相关、“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分配状态,实行可变薪酬,通过合理拉开教师收入差距,实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吸引外校优秀人才,推动学校发展。

以绩效工资为基础的薪酬制度符合国家“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体系改革”的要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一致,是能够激励人才创新的薪酬制度。建立具有激励作用并适合高校自身特点的绩效工资体系是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关键,因而也是聘后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思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中规定:国家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实施总量调控和政策指导,事业单位在同级政府人事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分配程序和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办法,自主决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高校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结合自身的层次、规模和办学效益等因素构建绩效工资体系。通过绩效工资传递高校的发展战略和目标,通过收入分配杠杆引导教师行为,将教师个人发展融入学校整体发展目标中,将学校与教师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薪酬激励――教师绩效提高、收入增加――学校绩效提高――教师收入进一步增加的良性循环。

(二)建立具有公平性和竞争力的绩效工资制度。高校要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可将薪酬水平定在稍高于或等于其他同类高校的薪酬水平上,使绩效工资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绩效工资还要达到公平性,包括教师自我公平、外部公平和内部公平。绩效工资要与绩效考核紧密联系起来,能准确衡量教师的业绩和水平,与教师取得的成果、完成的绩效相一致,使教师感到收入与付出是对等的,实现自我公平。外部公平是教师获得的绩效工资与本地区相近行业同类职工相比所能感觉到的平等程度,内部公平是教师横向上与校内其他人员比较,纵向上与自己过去所能感觉到的平等程度。只有教师认同绩效工资的公平度,才能真正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

(三)建立激励性与保障性相结合的绩效工资制度。实行绩效工资后,高校教师的薪酬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津贴补贴和绩效工资组成。其中,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和津贴补贴都按国家标准发放,属于基本薪酬,对教师薪酬起到稳定和保障作用。介于高校教师必须有比较稳定的薪酬,从而安心地从事教学和科研,所以高校薪酬要兼具保障性和激励性。根据绩效工资以岗位和绩效为基础的原则,可将绩效工资分为基础绩效工资和奖励绩效工资,并合理确定二者在绩效工资中的比重。基础绩效工资依据教师所聘岗位确定发放标准,可作为岗位价值的一部分;奖励绩效工资根据教师完成业绩情况发放。奖励绩效工资较之基础绩效工资,更具有激励性,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筹”。

总之,高校要建立适合本单位特点的绩效工资制度,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调节作用,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鼓励贡献和创新的激励机制,通过绩效工资的实施,优化高校内部管理制度。

聘后管理要把教师的考核评价、岗位聘用、绩效工资各个阶段统一起来,通过科学的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形成衔接、配套的管理体系。高校要高度重视聘后管理工作,不断探索聘后管理的功能和方法,健全和完善绩效考核、绩效工资制度,真正实现聘任制改革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守银.试论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的绩效管理[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8.5.

[2]贾海军.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机制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0.2.

第7篇:教师绩效考核办法范文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 使命 绩效考核 民办高校

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卡普兰(Robert S. Kaplan)和戴维•诺顿(David P. Norton) 对在绩效评价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12家公司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后,提出的一种财务与非财务相结合的指标体系,这就是“平衡记分卡”( Balanced Scorecard)。作为一种企业绩效评价系统,平衡记分卡的特点是用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方式评价企业绩效,在不到十年的时间中被国际上许多大型企业所接受。目前,平衡记分卡是世界上最流行的管理工具之一。

虽然平衡计分卡主要应用于商业营利性的组织,但是它的思想也为众多非营利性的组织或政府、高校等事业单位所借鉴。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可以对其灵活应用,关键在于把握它的核心指导思想,即澄清及转化组织的愿景与策略;加强策略在部门间的沟通将奖励与绩效衡量紧密结合;增进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之间的连接,促进组织成员的行动一致化,且将组织策略与资源分配相瓦连接;促进策略的反馈复合与学习的效果。

一、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 五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对教师的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工作实绩等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聘任、晋升、奖励或处分 的依据”。对高校教师进行考核,是法律赋予高校的义务和责任,也是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回顾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绩效考核对高校教师的应用是从无到有、逐步明晰的,对教师绩效考核的内容和方法也是不断完善和深化的。目前全国高校都对教师的考核给予了高度重视,许多高校都做了积极的有益的探索和实践,虽然这些探索和实践对于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推进高校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考核的过程中还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实践表明,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能挖掘教师的潜力,变人才资源为人才资本,使学校、教师得到同步发展,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持和师资保障。勿庸置疑,各高校对教师绩效考核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一些高校的考核方法缺乏客观的、量化的考核指标,不能反映真实的成绩,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价值,造成教师绩效考核结果失真,偏离了教师绩效考核的目的。

相对于公办高等院校而言,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历史很短,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之路还处于探索阶段,各民办高职院校均面临着十分紧迫的建设任务和激烈 的招生就业竞争压力。因此,现今民办高职院校在教师绩效考核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定位不明确,组织战略缺失

民办高职教师绩效考核的指标应是一个学校战略目标层层分解之后的结果,具有传导和承载学校的使命与抱负的作用。而目前很多民办高职院校都存在一个定位不明确的问题,比如说,许多学校校都提出了创建“高水平的职业院校”的口号,要培养“应用型的复合人才”等等,但是“高水平的职业院校”、 “应用型的复合人才”的标准是什么,高职类的应用型人才与中职类、本科类的应用型人才有什么区别,这些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在多数人看来,绩效考核 只不过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工具,是控制、激励、约束和监督的工具,而没有把绩效考核提升到战略层面上,将其看作“战略实施的工具”。实际上,绩效考核真正的作用应该在于将战略目标转化为可衡量的指标,然后层层分解,分解到每个层次的每个部门,甚至每一个员工,并采取切实措施督促员工对这些 目标加以落实,最后使组织从上到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为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出色地完成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从而使每个员工的工作能够支撑组织的战略 目标。然而在现实中,绩效考核往往流于形式,单纯地为 了考核而考核,战略上处于缺失状态。

2.共同目标不明确、工作没有主动性

目前,许多院校中的系部管理目标往往由系部领导根据学院的总体目标进行设定,缺乏系部教师的共同参与。因此很容易演变成上级对下级的行政命令。对于这种缺乏民主过程决策的目标,作为管理对象的教师并不十分清楚该目标的本质以及与个人目标之间的关系,加之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或正在实施 院系二级管理,无论是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科研,还是诸如学生常规管理、招生就业等工作基本由系部承担。而民办高校发展探索阶段的不稳定性以及教师人力的不足,导致系部老师及整个团队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常常出现系部团队成员疲于应付完成任务、系部领导忙于事务处理等现象,出现职业倦怠和工作效率降低的现象。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的注意力只会放在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量、科研成果等各种量化指标方面。

3.“官本位”思想严重

教师是学校 的主体。但现实的情况往往是许多 的工作都是以管理者为中心。管理的制度由管理者来制定与考评.行政部门更多的是扮演发号施令而非服务教师的角色。管理者的“官本位”思想、作风严重。管理考核是单向的,即只有管理者对教师的考核,缺乏教师对管理人员的考评,或者即使是双向的,教师对管理人员的考评往往是形式主义,管理者与管理对象处于不平等的位置。导致教师的反感甚至逆反心理。

4.考核方法简单,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

大部分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核方法分为定性、定量两种。定性主要标准是依 照“德、能、勤、绩 ”四个方面来进行,在具体实施考核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些指标进行分解或分解得不具体、不全面,没有量化标准或量化标准太复杂繁琐,考核者往往凭经验,凭印象来评价,打 “人情分”、“印象分”。定量方法是通过组织任课教师所在班级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评分,以及教学督导的抽查打分和教师所在的教研室对其教学效果和科研水平打分,定量方面也存在着指标分解过于粗糙的现象。定性与定量的考核,虽然大体上可以反映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但考核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很大,个人的人际关系及一些功利性倾向等非正常因素会影响考核结果 的公正性。

5.考核结果与使用不够紧密

由于教师的考核大都期中或期末时进行,而且把绩效考核的结果当成是年度发奖金和课时津贴的依据,使考核流于形式,在教师中产生一些消极影响,失去了考核应有的严肃性和公正性。一些教师内心都认为绩效考核只是管理者 的一种形式主义,是每年必须走一遍的过场。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实绩考核的标准、方法及手段还不够科学、系统、完善 我们在实绩考核工作中,很难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地把握教师的工作实绩,如某些教师出了问题,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些方面,更不知道从哪儿入手进行改善。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合理的教师实绩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尤为重要。

因此,现行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急需有一种战略性的思想变革,急需一种富有多元化、战略化倾向的先进管理理念来支撑和指导。鉴于此,笔者认为在绩效考核中引入平衡计分卡将有助于克服以上问题。

二、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引入平衡记分卡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民办高职院校的性质介于公办院校与企业之间,具有公办院校作为一种非营利性组织所追求的是社会公共利益的特点,同时也具有企业追求盈利的性质,其生产性、组织性、竞争性与企业无异。换而言之,教师相当于企业员工,主要获得薪酬方面的显性收益;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则是高职院校这个企业的客户群,学校经营的好,意味着该学校品牌效应比较高,社会对本校的认可度较高、倾向性更大,学生会受到更合适的教育,且会受到更多用人单位的青睐。民办高职院校的经营与成长也同样受到各方面环境和因素的影响,故其学术专业上、师资生源上和品牌知名度上都存在竞争。组织的本质又规定了高职院校的绩效评估与企业绩效评估具有同一性,该同一性主要表现在:以组织目标为依据,以规范化制度化为根本,以组织行为分析为重点,以相关评估为基础,以员工参与为条件。这五个方面的同一性,决定了企业绩效评估可以借鉴和运用到高职院校的管理中来。同时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也要有战略部署,故平衡记分卡战略和考核的双重属性也使得其在民办高职院校的应用是具有可能性的。

民办高职院校的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绩效评价通过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实现对员工工作的引导和控制,它是一种有效的管理行为,好的绩效评价体系既可以合理、公平的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又可以很好地激励教师改进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因此,将平衡记分卡导人教师绩效考核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平衡记分卡综合、全面的绩效评估视角,非常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其应用将会对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学绩效管理产生积极的意义。

三、关于我院引入平衡计分卡进行绩效评价的构想

1.我院简介

我院全称是广州松田职业学院,学院前身是广州大学松田学院(本科独立学院)专科部。2006年8月,广州松田职业学院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并报国家教育部备案,是一所民办性质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院。2007年第一届学生入校,至今,学院在高职教育的道路上也仅仅走过三个年头而已,对高职院校怎么办如何管理尚属摸索阶段。我院短短三年的管理发展历程可以用下表体现:

2.基本层面指标体系的构建

高校的使命和职能有三个方面: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直接为社会服务。我院将培养人才作为第一使命,坚持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开展科研作为第二使命,积极与区域企业展开联动,将科研成果服务于社会,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从平衡记分卡的四个维度,结合我院的使命,我院必须考虑以下问题:客户是谁?用什么指标衡量客户满意度?为达到客户满意,我院应进行哪些流程?我院应该怎样创新以支持未来的发展?怎样保证在最少的资源消耗下实现这些流程,同时又能保证学校的未来发展?基于上述问题的思考,笔者设计了一个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的基本框架,如下图所示。

(1)顾客维度

我院的第一使命是培养适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应用型人才,所面对的直接需求者是用人单位,所以在顾客维度方面,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是主要方面。另一方面,我院坚持走工学结合的办学之路,科研方面要转化为生产力,就会涉及到科研出资者与科研成果使用者用人两方面的满意度。

用人单位满意度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高校的教学产出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能否与知识有效的结合。高校的教学产出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由以下指标表示:校外顶岗实习比例、毕业生供需比、第一志愿报考率、入学率、媒体正面报道比率、一次性就业率等。学生与知识的有效结合程度主要由:专插本比率、同步取得本科比率、优学生比率、学生竞赛获奖比率。

(2)内部流程管理维度

要保证我院的教学产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建设方面是第一位。其次,则是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高效的行政效率。

(3) 学习成长维度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我院能够持久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学习与成长维度方面,需要制定有效的人才机制,从选拔、培养、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几方面去考虑。

(4)财务维度

学院战略的实现离不开财务的支持。财务体系在高校的管理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学院的财务维度支持着学习与成长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管理维度、顾客维度,最终支撑着高校使命的实现。财务维度的设计主要从财务预算、资源利用和财务控制方面入手,通过对历史财务数据的总结和评价,体现组织活动是否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从而有针对性、目的性地优化资源配置 的方向和用途。

我院的成立时间不长,学院的绩效管理正在逐步的规范化、科学化以及创新当中。随着知识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的迅速提升,学院的管理将更趋于企业化,因此拥有相匹配的绩效考核系统将成为必然和必需,也许平衡记分卡不是最优的选择,但其战略和多角度的优质属性将会成为学院绩效管理的首选。

参考文献:

[1]唐婉虹杨素娟:平衡记分卡在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08(11)

[2]闵 敏:高职院校高绩效系部团队的管理策略,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2007年第4期

[3]李 星 丁琳:论平衡记分卡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 第04期

第8篇:教师绩效考核办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师;五维度;选拔;考核

作者简介:鲍立刚(1973-),男,江西鄱阳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访问学者。(广西 南宁 530226)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资助经费A类重点课题“高校教师发展的激励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11A0012)、2012年度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应用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研究”(项目批准号:桂教人〔2012〕41号89项)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178-03

一、公共组织“1113”选拔考核机制的形成

2003年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后,就要求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党的十在选拔“两委”人选时,把干部“德”的考察放在首位,防止“带病提名”和“带病当选”;充分运用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办法,注重考察“两委”人选的工作实绩。按照中央要求,近年来中组部通过研究制定并试行地方和部门考核办法,不断加强和改进干部考核评价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2002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全面考察其德、能、勤、绩、廉,注重考察工作实绩。为了正确评价公务员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规范公务员考核工作,2007年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印发了《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在公务员考核中强调以职位职责和工作任务为基本依据,对德、能、勤、绩、廉进行全面考核。为了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的要求,200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本文简称《意见》)提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勤政廉政、道德修养”。

同时,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意见》,中央组织部制定了三个试行“办法”。其中,《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提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民主测评一般在述职述廉的基础上进行,按照德、能、勤、绩、廉五个类别设置测评内容和评价要点;《党政工作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指出领导干部考核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组织领导能力、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和廉洁自律;《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办法(试行)》规定,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主要考核本年度履行岗位职责情况,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现实表现。

上述三个试行“办法”与《意见》一起形成了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就是人们口头上所称的“一个意见、三个办法”。如果把《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综合到一起,笔者认为可以把党政公务人员的选拔考核机制概括为“一个条例、一个规定、一个意见和三个办法”,简称为公共组织“1113”选拔考核机制。

二、高校“五维度”考核模式运行问题的原因

公共组织“1113”选拔考核机制,从总体上对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选拔考核机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并逐步实现了党政公务人员和事业单位人员选拔考核过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上述“1113”选拔考核机制中可以看出,其运行模式是德、能、勤、绩、廉“五维度”。自“五维度”选拔考核模式运行以来,不断有学者提出种种质疑:考核标准笼统,细节化程度不够,考核程序不规范,透明度不高;考核方法简单;面试手段过于单一,考官的随意性高,等等。笔者在企业从事绩效管理工作10余年,从2005年开始借鉴企业先进的绩效考核方法,对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机制进行教学和研究。经过研究笔者认为,“五维度”考核模式运行出现问题和遭到质疑的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1.对“德、能、勤、绩、廉”概念的认识错误

笔者认为,“德、能、勤、绩、廉”应该是包括高校在内的公共组织选拔考核的“五个维度”。维度是指一种考核的视角,是一个判断、说明、评价和确定一个事物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条件和概念,而不是一个可以直接拿来考核的量化指标,在考核时应该把“德、能、勤、绩、廉”维度转化成可量化、可操作的考核指标。在概念认识错误的前提下,难免有部分学者对“德、能、勤、绩、廉”考核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产生强烈的质疑,并有取而代之的冲动。

2.“五维度”考核时没有分解指标和权重不当

“五维度”考核内容的同质化严重,没有根据部门和岗位特点进行考核内容的差异化设计,更没有对考核指标进行更深入、更细化的分解,这是当前公共组织选拔考核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导致人们对“德、能、勤、绩、廉”考核持否定态度的重要原因。高校参照公共组织“1113”选拔考核机制的德、能、勤、绩、廉“五维度”进行考核,但是不同层次学校、各学科各专业教师、研究型教师、教学型教师、实验型教师等考核内容和评价要点基本相同,并且都太过笼统、抽象、操作性不强,没有把一级考核指标进行下一级指标的分解、权重分配不当等。例如:对“德”的考核指标就是政治思想表现、师德修养,“能”的考核指标就是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专业水平等,“勤”的考核指标就是责任心、工作态度、勤勉敬业等,“绩”的考核指标就是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廉”的考核指标就是廉洁自律、遵纪守法等。其实,这些考核指标只能是教师“五维度”考核的一级考核指标,还不具备直接考核的要求,必须根据不同层次学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和不同教师种类进行工作分析,对一级考核指标进行细化分解和权重分配。

3.“五维度”考核组织工作较混乱

高校教师考核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每班组织少数学生代表对教师进行评分,但是绝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对此设计可操作的评分标准和量化考核表,也有些学校采取学生上网评教的方式。但不论何种方式,该评分过程都没有评分标准,学生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存在问题,学生对教师表现的近因效应和喜好效应太过明显。第二部分,由教师本人写总结,内容无非是政治觉悟如何、任课课时情况、数量、编写教材数量、科研课题情况、参加培训情况等。第三部分,年底教师之间互评。教师互评就是通过“德、能、勤、绩、廉”考核表让教师们相互评分,考核表中没有细化和操作性的二级指标、更没有考核标准并且权重不当。高校的年度考核,每个系部也会成立考核小组,但多数考核小组成员都是挂虚名;考核小组成员极少有人去看被考核教师的考核材料,更不用说找被考核教师进行绩效面谈;但是在给教师写评语和定等次时,他们却显得胸有成竹,因为在考核之前他们就对教师的考核结果心有定数或已内定。

三、高校教师“五维度”考核模式落地策略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德、能、勤、绩、廉“五维度”考核本身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覆盖了想要考核的方方面面,最主要的是人们对“五维度”存在误解,在运用“五维度”考核时没有对一级考核指标进行细化分解和合理分配权重,没有设计可操作的评分标准和量化考核表,没有发挥考核小组成员的真正作用。况且,绩效考核本来就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在没有找到一个更加合理、更加适合的考核模式之前,应对现有的“五维度”考核模式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改善。因此,应要针对上述问题,对“五维度”考核模式的落地执行建言献策。

1.针对考核类别和作用选择考核维度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考核类别和作用不同,使用的维度数量和侧重程度也就不同。招聘考核应从“能、勤、绩”三个维度开展,因为招聘主要着眼于求职者未来的工作表现并且对于外来求职者的绩效不清,因此主要侧重于“能”维度,其次才是“绩”维度;由于求职者从校外而来,因此“德”维度的考核指标来源困难并且可信度不高。年度绩效考核和试用期考核由于重点考核本校教师的表现与成果,因此可从“德、勤、绩”三个维度开展,主要侧重于“绩”维度。教师“能”力再强,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绩效,也是枉然。针对校内教师的晋升和转岗考核,可以从“德、能、勤、绩”四个维度开展,主要侧重“能”和“绩”两个维度。至于“廉”维度,对于从事行政和领导职务的教师很有必要考核,对于专任教师的考核意义不大。

2.根据考核部门和岗位构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以一般层次的高校管理类专业教师年度绩效考核为例,来分解绩效考核指标、分配考核权重和构建考核标准。对于该类型教师的年度绩效考核,“德、勤、绩”三个维度都用得上,主要侧重于“绩”维度。“绩”维度的考核指标设定分解、考核权重分配和考核标准如表1所示,但不同高校在不同发展阶段应该有所不同;其他维度的相关内容,由于论文篇幅所限而省略。表1中所涉及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数据来源只是简单地罗列汇总,现实操作中应根据需要另编配套的文件和附表,才能构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3.结合考核层次和类别借鉴企业考核方法

在国内,企业绩效考核技术相对于公共组织来讲比较成熟。要根据高校特点和高校层次,采取不同于其他公共组织的绩效考核方法。结合考核层次,高校各级领导、行政后勤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与专任教师自然不同;还要根据不同的考核类别,采用不同的的绩效考核方法。

以一般高校教师考核为例,在招聘教师或者内部行政岗位转为教师岗位时,通常会先采取简历筛选、笔试、技能测试等考核方式;还可采取试讲、面试、背景调查等考核方式。教师年度绩效考核时,会有几种绩效考核技术和方法相结合:小组评议法,包括学生小组评教、院系考核小组评价;关键绩效指标法和量表法,就是选择对教师业绩产生关键影响力的指标并赋予相应权重制成量表进行考核,表1就是关键绩效指标法和量表法的结合使用;年底教师考核时,先由考核小组审查教师总结报告,然后从学生代表评教、督导评教、同事互评等获取考核数据,根据表1进行关键绩效指标法和量表法的考核,整个考核过程其实是360度考核的方式;经过上述考核,就要对教师的绩效结果进行等级评定,但是由于学校对于优秀名额会有一定比例的要求,可能就会对绩效比较优秀的教师进行最后排队确认,这实际上就运用了强制正态分布法和排队法等绩效考核方式。

4.发挥考核小组作用和制订落实行动方案

《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规定,机关在年度考核时可以设立考核委员会,并按相关程序进行考核;上文中我们曾经谈到在现实考核中,考核委员会尤其是基层的考核小组并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考核的组织工作比较混乱。建议中高层考核委员会,把落实基层绩效考核工作作为基层干部的关键考核指标;如果基层干部所在部门的绩效考核工作出现问题,那么将扣除基层干部的绩效分数;同时对基层教职工进行绩效考核满意度调查,把相关调查数据作为基层干部考核的指标和标准之一。

较多高职高专和部分二本高校教师年度考核都是以简单通知的形式,填写考核表的方式来进行;至于考核包括哪几个组成部分?考核标准是什么?考核有多少种方法?考核的数据来源有哪几种?考核的结果应用在哪些方面等等,这些关系到被考核者切身利益的事情,考核者和被考核者都不清楚,因此在考核过程中可能比较平静,因为大家不知情自然没有什么异议,但是考核结果一出来,抱怨声四起。由于学校对考核的认识停留在比较肤浅的水平,加上没有上级部门的指令,很少有学校会主动改善考核中存在的问题,等到来年考核时仍然是“涛声依旧”。考核委员会或小组必须把高校教师年度绩效考核中所有涉及到的考核技术和方法,以及所有关系到被考核者切身利益的问题编制成《高校教师年度绩效考核实施方案和考核标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考核结果出来后引发的抱怨,否则这种抱怨会越积越深,最终严重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失去绩效考核本来的意义,也会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董宏君.着力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正确用人导向[N].人民日报,2009-10-30.

第9篇:教师绩效考核办法范文

论文摘要:绩效管理是组织成功的第一要素。文章从我国高校的分类出发,指出了教学型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含义,对我国教学型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着重就我国教学型高校如何创新绩效管理模式提出了相应的途径和措施。

论文关键词:教学型高校;绩效管理;创新

我国学者借鉴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法,结合我国国情,把我国高校分成——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教学型大学以本专科教学为工作中心,以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随着绩效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成功运用,教育界也开始在教师管理中逐步摸索运用。教学型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应该区别于其他类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的高校,突出自身的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教学型高校教师绩效管理是把教学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师与管理者通过持续、动态的沟通,明确教师的工作任务及绩效目标,并确定对教师工作结果的衡量办法,在过程中影响教师的行为,从而实现教学型高校的发展目标,并使教师得到发展的循环活动。它是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由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和绩效改进四个环节组成。本文所说的高校教师专指在教育一线从事教学任务的人员。

一、教学型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现状分析

1.把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

在实践中有许多教学型高校将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没有将之视为一个不断循环的系统,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错误认识。实际上,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绩效考核只是对教师工作结果的考核,绩效考核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考核相关联的整个绩效管理过程。有效的绩效考核有赖于整个绩效管理活动的成功开展,而成功的绩效管理也需要有效的绩效考核来支撑。

2.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难以体现教学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

目前教学型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沿用的仍是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泰勒(R.W Tyler)的目标导向评价模式,其指标选取多集中在德、能、勤、绩四个方面,主要评价教师的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这些内容涵盖面广,但具体指标比较笼统,缺乏可操作性,这与教学型高校强调的“要把教师的发展重点定位在课程与教学上,建立一个以课程与教学为主要内容的教师发展制度体系”相背离。

3.绩效指标选取重视硬指标忽视软指标

教学型高校教师绩效管理需要从结果绩效、行为绩效和潜力绩效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从教师的结果绩效、行为绩效和潜力绩效内容来看,都包含了一定的“硬指标”和“软指标”要素。通常,“硬指标”比较容易量化,但是“软指标”尤其是涉及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难以进行量化。很多教学型高校在制定教师绩效考核制度时,更多地侧重于对教师科研成果、教学工作量等的考核,忽视甚至完全漠视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不好具体量化的指标。

4.绩效考核程序以行政权力为主导,普通教师缺乏参与的路径

很多教学型高校的管理者在制定学校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等时,习惯于“自上而下”的单方面的制定,很少让普通教师参与其中,教师对制度的出台、政策的制定知之甚少。在对教师的考核过程中,管理者和教师之间严重缺乏沟通,教师只是被动地接受管理者的考核评价。教师在绩效管理中的地位和主体作用完全没有得到发挥,往往造成教师和管理者之间认识上的分歧,甚至误解和抵触,使绩效管理最终难以真正起到提高教师的工作业绩及其教学、科研能力的作用。

5.绩效考核结果缺乏反馈,结果应用缺失

很多教学型高校在进行完例行公事般的年度考核后,就把考核的结果直接交给有关部门保管,除了有限的几个优秀名额之外,其他教师的考核结果一概是合格。管理者和教师没有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管理者甚少与每个教师个体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客观的分析,来帮助教师个体在绩效、行为、能力、责任、态度等多方面得到切实的提高,考核结果只是作为确定薪酬、奖惩等的依据。

二、教学型高校教师绩效管理模式创新路径

1.目标层面,教学型高校要在国家对大学分类指导基础上科学定位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认为大学的任务有四项:一是研究、教学和专业知识课程;二是教育与培养;三是生命的精神交往;四是学术。教学型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对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所以教学是教学型高校最经常、最主要的实践活动,是实现高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高校的工作中心。学校的一切工作要围绕做好教学工作为目标。所以,教学型高校教师的绩效管理应该区别于其他类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的高校,突出自身的办学目标、办学定位和学校发展规划。高校在进行绩效管理时,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把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有机结合。

2.观念层面,教学型高校要在全校范围内明确绩效管理的理念

首先,教学型高校的管理者必须确立绩效管理的理念,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绩效管理的相关知识,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制定学校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时能让普通教师参与其中,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和能力。其次,教学型高校管理者要在全校范围内宣传绩效管理的理念,让每位教师都要认识到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不仅是管理者的工作,也不仅仅是绩效考核,更是每位教师共同参与的一个管理过程。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它侧重于信息的沟通与绩效的提高。因此,高校的管理人员与教师都要在这个过程中承担相应的绩效责任,高校教师的绩效管理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组织层面,教学型高校要成立专门的绩效管理组织体系

根据国内外成功绩效管理的经验,绩效管理组织体系一般应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第一,成立由学校高层领导任主任、各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参与的学校绩效管理委员会。负责学校绩效管理制度的制定、检查与修改,对有争议的绩效考核结果有最终裁决权等。第二,学校绩效管理委员会下设由人事处处长任主任,绩效管理专家和绩效考评专职人员任成员的绩效管理办公室。负责对学校各部门的绩效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并对各部门的绩效管理工作进行定期跟踪,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总结绩效管理的经验等。第三,成立各部门的绩效管理推进小组,小组成员由各部门的主要管理者与有经验的教师代表组成。负责在本部门内进行绩效管理的宣传、发动工作推行绩效管理制度,并定期向绩效管理办公室汇报绩效考评的结果及出现的问题。

4.制度层面,教学型高校要制定出明确的绩效管理制度

一套完整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合理的考核周期制度。对教学绩效应该每个月考核一次,科研绩效考核时间可以每年一次小考核,两年或三年一次大考核。二是有效的绩效沟通和面谈制度。在绩效考核体系中,将教师工作绩效的反馈、诊断、辅导作为学校的一项日常管理事务来抓,及时将绩效改进计划贯彻落实到管理者和教师的工作中。三是完善的绩效培训制度。学校绩效管理办公室应该设立专门的培训部,与一些没有达到业绩要求的教师一起分析原因,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四是完善的绩效投诉制度。绩效投诉制度可以保证绩效考核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矛盾得到及时、公平、公正和有效的解决,为营造民主、和谐、公正的绩效考核管理氛围提供保障。

5.技术层面,构建科学的教学型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

(1)确定岗位职责目标,制订绩效计划。绩效计划是高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通过充分的沟通交流,确定应实现绩效目标和具体指标的过程,特别要注意的是,要让普通教师广泛参与绩效计划的制定,这是绩效管理制度的应有之义,更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教学型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应该由师德、教学、科研、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以及个人规划六个一级指标构成,在一级指标下再设定若干二级和三级指标。

(2)持续不断的绩效辅导。绩效辅导又称绩效执行,是绩效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它涵盖教师工作的整个过程,贯穿于绩效管理过程的始终。在绩效辅导过程中,高校管理者与教师通过持续、动态的沟通,可以根据国家教育方针的变化和学校的实际,对绩效计划进行调整,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更好地完成绩效计划。为了保证考核的客观公正,高校管理者要随时收集教师绩效有关数据,定期进行相关绩效原始数据的汇总和分析,为下一阶段公正评价教师的业绩水平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