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文化特征范文

体育文化特征精选(九篇)

体育文化特征

第1篇:体育文化特征范文

身体是人类存在所需依赖的物质实体,人类的儿乎所有活动都是为了保存身体的存在。然而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对身体属性的认知以及由此形成的身体文化具有时代变化性。诞生于人类为生存、发展与自然环境进行抗争的体育运动,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在生产劳动、娱乐休闲、军事训练、健身和教育等方而起到了积极作用。

体育运动是以身体活动为基础的,体育运动实质上就是身体文化的一部分,体育运动的样态与发展,实际上就是身体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舞蹈和舞龙分别代表了中西方的传统身体文化符号,其起源与发展的动因是原始人类的图腾崇拜和对自然的敬畏;当代的竞技运动项日是近代人类的身体文化符号的体现,娱乐和观赏是其重要价值;蹦极、跳伞和冲浪等代表青年一代的身体运动文化则表达了注重身体体验、超越自我、挑战极限的思想;从占至今人类的体育运动发展表明身体文化的价值观是通过体育运动的形式载体得以展现而身体却是体育运动的物质载体。当前}日_界上各个民族的身体文化的发展存在着交融并进和多元化发展的倾向,这无疑将对体育运动的发展带来际遇,因此,对身体文化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解析体育运动的发展。

二、基十身体人类学发展视角的      

身体文化特征分析      

(一)身体的中心性文化特征    

身体是人类感知世界的媒介,身体中的眼、耳、鼻、舌、肌肤所具有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功能,为人类感知世界提供了基本方式,这些感知方式最终都通过大脑神经元细胞的反馈机制形成了人类的意识,而具有神秘色彩的“超感官’知觉”也被证明源自人类的大脑神经元细胞网络。从这个意义上看,人类的身体是繁忙的。定位于某个特定时空的身体是证明人类存在的卞要证据,人类的意识也总是受到人类拥有身体这个事实的显著影响。身体赋予意识一个框架,身体为意识提供生发的场所,人类通过意识来认知和理解现象,同时也是通过身体来认知和理解现象。人类通过意识来认知身体在世界中的定位,并通过身体来完成与世界的沟通联系,人类的身体不仅仅是世界上存在的一个对象,人类也不仅仅只拥有繁忙的身体,身体是人类在世界上进行表达的重要上具,事实上身体可以被理解为人类意识、精神和情感的可视化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看,身体对于人类这个特殊群体来讲是具有中心性特征的。

在原始人类的部落间由于语言不同,文字也没有被创造的背景下,运用身体姿态变化如手势、而部表情变化来传达信息,人们用一种能看得见的身体行为或身体符号来呈现看不见的事物,经过周而复始的使用、改进和演化进而形成了特定的身体符号文化。身体的中心}N>}文化特征卞要存在于旱期人类社会和近现代的某些历史时期,由边缘、附属发展到人体、中心,从刻意遮蔽到个性彰显,与国家政治、阶层、文化、教育等领域密切相关,对认识身心之间的分别与联系具有重要意义,对人类的发展曾起到过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人类发展的旱期,身体之于人类的中心性显而易见。身体在旱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存中处于卞宰的地位,在很多刻有人物的占代壁画中,处处展现着原始人类对身体的崇拜与敬仰,壁画中奔跑、跳跃、舞蹈、游泳、投掷中的身体样态等都成为原始体育的映照。在我国先秦时期,身体被视为立命之本,身体崇拜与“尚武”精神共同撑起了“身体的挺立”ca。西方社会也遵循着儿乎相同的历史演进路径,占希腊对身体的崇拜,在雕刻、绘画和诗歌中有众多体现。身体的中心性在占希腊体育中也有过短折体现,在占希腊体育中,人的身体融入自然、群体和宇宙之中,参与体育运动、展示力与关是通向众神的一条客观之路口。中世纪欧洲的雕塑如大卫、掷铁饼者和维纳斯等,总是用裸露的身体展示人类的身体曲线关和具有神性的表现,这都是身体的中心性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民河中留下的宝贵文化印记。

一般而言,在社会酝酿重大变革的时期,身体的中心性往往会得以凸显,体育运动亦会伴随着出现重大发展,例如英国的上业革命促发了现代体育运动的诞生,军事体操成为德国崛起的象征之一,体育运动也被深受帝国卞义列强欺凌的中国视为“强国强种”的优选项。在历史的车轮来到后现代卞义思潮时期,人们对于身体文化的认识彻底醒悟,代表一个人存在的真正标志是他的肉身而并非精神,身体比意识更加真实和具体,人类是通过身体这个物质载体获得知识、技能和思想,身体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载体和原动力。因此,解放身体、倾听身体需求的思潮迅速迎合了当时人们的健康、娱乐和展现自我的需求,身体中心的文化特征集中体现在性解放、身体艺术、尊重身体需求和女权卞义,对于体育运动的发展,特别是女性体育运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身体成为了传统和现代、科学和人文相勺_碰撞、竞争的场域,身体的中心性文化特征自此凸显和发展出来。    

身体的附属性文化特征    

历史发展的现实表明,身体之于人类却民期处于附属的地位,这是身体文化的典型特征。人类对身体的认知}\期奉从身心_元论,认为人类的身心一直保持着Ix.别,灵魂与理性、永生等概念相对应,而身体则与感性、短折等理念相关联身体具有附属性。遮蔽身体中心性的身心_元论的兴起,中国卞要源于魏晋“玄学”的兴起,而西方社会则卞要源于奥占斯丁神学思想的普及。占典哲学对身心_元论有诸多论述,对身心关系的理解卞要集中在三个方而:第一,身体不是真实的自我,它只是真实自我的一个外壳,精神或灵魂才是真实的自我。第_,身体是人类发展的阻碍和累赘,它太软弱、太无能也太脆弱,如果身体没有疲倦、饥饿、病痛和死亡,人类可以在所选择的活动中获得更大的进步;身体会仅仅因为食物缺乏就受到无数的干扰,身体的疲惫或疾病也经常阻碍人类追求真理的步伐;而身体会死亡的现实会使人类产生欲望和恐惧,会诱发各利想并导致诸多愚蠢的行为。可以说,不争气的身体降低了人类思考的力量。为了满足身体的欲望,各种非理性的行为充斥在人类的活动中。第

三,身体必须受到钳制和规训,人类}日_界发生的众多坏事情都与不守规矩的身体有关,文明必须控制身体的欲望并规训它,要让身体服从于心灵的管制。    

第2篇:体育文化特征范文

关键词:高校校园 体育文化 特征 功能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192-02

高校是国家培养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在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校园文化的建设等方面都非常重视。然而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却都同时忽略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学校领导和教师不重视体育,再加上课程又比较少,更是导致许多师生认为体育是个人运动是个人的喜好,纯粹靠自己。在这些思想理念等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当前我国许多高校都没有正确认识到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就高校体育文化的特征与功能进行了探讨分析。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和内容

1.内涵

通常来说,文化的定义都有狭义和广义两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是如此。它属于群体性文化的一种,需要高校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参与的主要活动形式的体育活动。狭义上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指的是体育精神、学生的心理素质等这些精神层面上的内容。而广义上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则是指在高校校园里,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活动和组织的其他相关体育活动,包括篮球赛等,通过这些手段来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在这些体育活动当中所涉及的体育场馆等物质层面上的东西以及体育精神等精神层面上的东西都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笔者在本文的讨论当中将从广义上来分析校园体育文化。

2.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

总的来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首先,物质文化,这指的是包括在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中所需要用到的所有相关的包括体育器材、服装等在内的有形的、有物质特性的物质产品。其次,体育教育和制度文化,也就是用于规范高校各种形式的体育教学和活动的规章制度,如裁判规则等,通过制度文化的建设可以对高校师生的体育行为进行很好的约束并强制执行。此外,高校里各种形式的体育协会、俱乐部和运动队对于师生所开展的和体育相关的各种技能、体质锻炼在内的体育教育也是高校校园体育教育和制度文化的一部分。第三,规范文化,它指的是高校教师和学生以及其他高校工作人员在内在进行体育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体育行为规范,包括体育情趣等内容,重点是体育习惯。最后,体育精神文化,也就是高校师生在开展体育活动中所形成的体育思维方式、体育价值观等思想观念体系。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1.内隐性

从本质上来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属于文化的一种,因此它具有文化的特征,包括内隐性。简单来说就是,体育文化以较为隐蔽的一种方式对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作用,使其能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意识并付诸行动。这种体育文化的形成对促进师生的集体荣誉感有重要意义。

2.时代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一样,都是时代的产物,因此时代特征非常明显。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的高校体育文化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也变得越来越丰富。此外,高校是进行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但同时也是社会文化大系统的一部分,所以其教育会受到当代社会的影响,这就使得高校体育文化有更为鲜明的时代特征。

3.多样性

高校学生在文化学习上与小学、中学相比有很大差别,他们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因此高校在开展体育活动上除了体育课之外,更多的是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来组织和开展体育活动。一般情况下,教师和学生都能够自行选择体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目前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认识到高校体育课程少,因此要提高自身体育素质就一定要参与到课余的体育活动当中来。同时,高校在课余时间所开展的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都更加丰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再加上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在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内容等各方面都有所差异。上述因素都使得高校体育文化有多样性特征。

4.全面性

高校注重培养和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对于刺激教师和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活动,并让其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体会到体育活动带给人的愉悦感有重要作用,并帮助学生提高其综合素养、审美素养。由此可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一项有全面教育作用的文化活动。

5.层次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根据各种不同的分类依据可以分成多种层次,也就是其具有层次性。就内容上来分析,则有专业性和一般性两种;就活动类型来分析,则存在健身型与竞技型两种;就形态分析则衡量标准更是多样化,如耐力、速度等。高校师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时候完全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如身体素质、业余时间等多个方面来进行体育活动。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1.教育功能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属于业余文化的一类,学生更多的是通过课余时间来进行体育活动,体育知识及其作用也是通过这种形式对学生产生影响的。然而,体育并不只是单纯的竞技性体育活动,它还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学校所组织的体育活动,都可以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一,大学的体育课虽然课时少,但却有很强的系统性,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可以在身体素质锻炼、体育审美观的形成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体育教育;二,高校大多拥有较为健全的体育场所和器材,且每一所学校都有其自身的精神和制度文化,这些都能够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并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学生的体育活动带来积极影响;当体育文化能够对学生带来积极影响并促使其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的时候,则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都会因此而受到积极的正面影响。

2.健身功能

虽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活动场所是校园,然而如前文所述,校园体育文化终究是体育文化的一种,因此它和体育文化一样具有健身功能。学校教师在教学活动和业余体育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真正帮助每一位学生达到锻炼身体素质的目的。同时,大学生也能够结合自身的身体素质和时间自行选择体育内容和活动形式,并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提高其对自身的健身要求,促进其体育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为其今后的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

3.美育功能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需要追求美,如优美的动作、健美的身材等。校@体育文化的形成还可以刺激更多的学生为追求运动美而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此外,它还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审美标准,让我们的审美观变得更积极向上。

4.导向作用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生,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对大学生产生积极作用,当大学生进入社会开始工作之后,这些在大学时代所养成的良好的体育文化意识和习惯也会一直影响他们的工作、生活,并影响着身边的同事、朋友,有利于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以及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效开展。

5.创造和超越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中最能体现其文化意义的功能就是创造和超越。众所周知,竞技类型的体育活动都存在着这样的规则与目标,就是打破纪录,也就是超越原来的记录并创造出新纪录。而健身型的体育活动也是师生个体对于自身的超越和创造。当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形成创造和超越的体育精神之后,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也会积极超越自我,努力创造更高的价值。综上所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它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集体荣誉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够促进学校良好校园文化和氛围的形成,帮助学校提高其整体形象和知名度。因此,高校应转变观念,使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眼光认识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性、特征以及功能,积极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第3篇:体育文化特征范文

[关键词] 岁时体育;文化特征;赣南;客家

岁时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时间表述,它起源于中国民众对日常生活的理解。岁时体育是人们依据气象、农事活动和原始崇拜等因素而形成的在各种节日中所从事的体育活动现象。岁时体育活动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观察民族文化的一个窗口,一把钥匙。

客家是指中原汉民在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渐次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并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客家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系统,具有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客家人分布于世界的许多地区和国家,据估计,现在全球约有客家人口五千万以上,在中国境内,客家人主要集中于赣南、粤东及闽西。其中赣南又是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赣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及其历史原因,使得赣南地区至今还保留着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尤其是在节日中开展的赣南特有的岁时体育。这些体育活动具有自身的体育文化特征,它反映了客家人的原始体育思想。

1.赣南客家岁时体育的特征

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赣南到闽西、粤东再到世界各地的过程,从地理位置和史实上看,赣南是客家大本营,是接受北来汉族移民第一站。随着汉族移民的迁入,体育尤其是岁时体育也就随之扎根,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加以演变,最终形成了特色鲜明,风格独特的赣南客家岁时体育。赣南客家岁时体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1 民俗性

旧时赣南封闭的自然环境,交通落后,经济不发达等多种因素使得赣南地区至今还继承了大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岁时体育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便凸现出宗教民俗性这一特性。在赣南很多的岁时体育活动都与赣南地区的宗教活动、民俗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交融关系。如元宵燃放灯火之俗始于汉武帝祀太乙神,佛教传入后,与佛教正月十五燃灯表佛之仪融言。又因有官方大力倡导,逐在民间广为流传。是夜,城乡烟火花炮不断,锣鼓声震四野、踩高跷、舞龙灯、耍狮等,欢闹之声不绝于耳,堪称中国民间的狂欢节。

中华民族在其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各地因各种原因都有不同的信仰,但凡中国人都不会否认自己是龙的传人,可以说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龙被古人想象出有许多神性。首先,龙具有降雨的本领,传说中的龙是掌管雨水的神物。《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说应龙是天上“作雨者”《涯南子·地形训》中有“土龙致雨”的传说;佛经称诸大龙王“莫不勤力兴云布雨”。唐宋进而认为,凡有水的地方都驻有龙王,专职管理水旱风歉。所以古人对龙王的崇拜遍及中土。尤其在赣南,每年端午举行祀龙的活动世代相传,绵绵不息。端午赛龙舟便是这种祭仪之一。唐代诗人白居易写有“牙樯迎海舶,铜鼓赛江神”之句,文中的“江神”便是指龙舟。赛龙舟的目的是乞求龙神减轻水情旱灾,保佑年年五谷丰登。赣南客家人崇尚健康,更崇尚文化,赣南的客家祖先把端午节驱毒避瘟和纪念屈原的文化内涵传承下来,带到了赣南。每逢端午时节,赣南大地锣鼓喧天、热闹空前。除赛龙舟外,赣南地区还每年举行板凳龙灯舞,它是一极具客家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相传,在很久以前,当地遇上了百年罕见的干旱,井枯河干,田地干裂。渴死的人不计其数,人们渴望天降大雨,可雨就是不下。这万物枯死,生灵的惨景被东海一小龙看在眼里,于是它不顾一切跃出水面,在当地下了一场大雨,万物复苏,百姓得到了解救,可小龙由于违反了天条,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在人间。人们忍着悲痛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希望它能活下去……。板凳龙灯的习俗也由此产生了。另外,崇义上堡的舞春牛活动是赣南岁时体育中又一个民俗性十分明显的岁时体育项目。其起源于清顺治十一年(公年1654年),朝廷规定每年仲春亥日皇宫和各级官府要行耕作礼,进行象征。此俗流入民间,即变成了具有乡土气息的自娱自乐的歌舞活动,他们以渔、樵、耕、读的故事闹春节,因中心道具是春牛,所以叫做“舞春牛”。据说民间舞了春牛,一可风调雨顺,二可国泰民安,三可做官连升,四可四季平安,五可五谷丰登,六可六畜兴旺。

1.2 继承性

赣南岁时体育项目众多,诸如端午赛龙舟、上犹营前九狮拜象、鲤鱼灯舞、崇义上堡舞春牛、秆龙灯、龙灯、耍狮、滚铁环、丢沙包、攻城、南云竹篙火龙节等,这些岁时体育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们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期间虽遭受了各种“磨练”,不但没有衰亡,而且影响越来越大,流传越来越广。如赛龙舟至少有可以追溯到汉代,其仪程还主要是沿用前人口传心授下来的,主要有:请龙王、祭龙首、装龙舟、举龙身、舟下水、安龙头、装船舵、游江、热身、比赛等。“祭龙舟”仪式一般在江边或龙王庙前进行,以祷盼龙的保佑。发展至今,它已成为赣南地区一个特色旅游项目。再如流传于上犹营前一带的大型春节民俗表演之一的“九狮拜象”,其最初的形式为“龙狮舞”,寓意为驱邪庆丰收。随着客家人融入逐步发展成为“九狮拜象”后,其寓意就更深刻,它既隐喻着新年伊始“万家回春、九洲同乐,共庆升平”的喜庆情景,又寄寓着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美好愿望。

第4篇:体育文化特征范文

论文摘要:不同的区域孕育着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体育的发展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植生出带有浓厚区域文化的特色。浙江省地理环境复杂,山地、丘陵、海洋、江河分布各地,民间民俗体育的出现和发展有着浓重的区域地域特色,诸如透着海洋气息的海洋体育文化特 色、具有浓郁农村体育文化特色的山地区域、着力打造现代体育运动方式的环太湖体育特色以及积淀浓厚文化底蕴的内陆水乡体育特色。

1 问题的提出

浙江体育文化的演变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浙江独特的地域特点和自然资源,造就了勤劳的浙江人和发达的民间个体经济。地域的独特和经济的发展影响着体育的形成和发展,经济的发展为体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有利于体育的发展。体育作为一种职业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种谋生的经济手段。体育与文化的发展互相渗透 、互相促进。体育文化本身不是自然的,它是社会的产物。体育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人、社会和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着必然的联系。研究浙江区域体育文化的发展 ,有利于响应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文化、体育强省的要求 ,把浙江体育的演变和发展与现在体育发展和全民体育健身的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浙江省根据地域特色将全省分为浙东 、浙中、浙西和浙北四个区域,分别营造海洋内陆水乡、山区和太湖体育圈四个区域。这样的定位与划分把浙江体育文化的区域特色形象地体现出来 ,是研究浙江区域体育文化的基础。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分析法:收集整理不同区域体育文化发展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2.2 实地考察法:对具有浓厚文化积淀和地域特色的区域进行实地考察 ,了解其区域民俗体育特点。

2.3 访问座谈法:对相关地区的体育工作者进行访问 ,对区域体育文化发展的历史根源进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浙江省地域特点和民俗体育特色分析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 ,浙江省陆域面积 10.18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 26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长达 6500公里 ,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20.3%,居中国第一。有面积 500平方米以上岛屿 3061个 ,是中国岛屿最多的一个省份 f31。浙江省的地貌较为复杂 ,东南边是海洋和丘陵山地 ,其中宁波地区以海洋特色为主;温州和台州则以海洋和山地相结合 ;金华和衢州地区为盆地地形,北边是以内陆水乡为主,代表区域是湖州和嘉兴 ,河流和湖泊十分发达。浙江根据地域环境的不同,体育活动也各具特色 ,如浙东的海滩拉船、沙滩障碍接力等具有海洋海岛特色;浙西的锯木拉力赛、挑粮接力赛等具有山区特色;而浙北的锯竹接力、飞舟竞渡等则是竹乡和水乡的传统活动。

作为人类文明产物的体育 ,有不少民族、民间体育项 目是在浙江萌生和发祥的。据史籍记载 ,早在 2000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就流行舞剑、射弩、 游水 、划船等体育活动。汉唐后,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不仅有射箭、弄潮角抵、蹴鞠、投壶、放风筝、 踢毽子、舞龙 、舞狮 、划龙舟,还有按摩、导引和吐纳等养生术。尤其是南宋建都临安 f今杭 州)后,浙江出现划龙舟、摔跤等盛大的体育竞赛和弄潮表演,且活动场所比较讲究。明清两代,武术和围棋在浙江特别盛行。涌现出陈州同 (温州)、张松溪 (宁波)、王征南 f奉化)、黄百家 (余姚)和边澄 f慈溪)等武林高手。清朝围棋国手——海宁人范西屏和施襄夏棋艺超人 ,把中国古代围棋运动推向顶峰。浙江是西方近代体育传人中国较早的省份之一。l9世纪中叶 ,西方近代体育就开始在沿海一带传播。一些民主革命家和有识之士如徐锡麟 、陶成章、秋瑾等,从强种救国的需要出发,注重体育,提倡体育,他们创办和主持的绍兴体育会和大通师范学堂体操科 ,开创了中国近代办体育社团和体育学校之先河。另外还有浙江国际武术大会、德清莫干山登山节 、湖州极限运动会 、龙游国际龙舟邀请赛 、宁海大力士精英赛、舟山沙滩体育节等已逐渐成为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群众体育活动。浙江省还是全国体育先进县和体育特色乡镇较多的省份之一,全省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42个全国体育先进县 ,79个浙江省体育特色乡镇,如 “游泳之乡”、 “国际象棋之城”温州市 、 “田径之乡”绍兴市和金华市 , “围棋之乡”天台县、 “篮球城市”诸暨市等。由于浙江地域分布的特殊性,海洋、山区、丘陵、湖泊、江河占据了全省不同的区域 ,这在中国的版图上也具有独特性,因此,受到不同区域文化的影响,逐步形成了具有不同风格的体育文化特征。

3.2 浙江省不同区域体育文化的分析

3.2.1 海洋体 育文化 的特征

浙江东及其东南是沿海区域,主要包括宁波、台州和温州等区域。但开展海洋体育文化活动的区域尤其以舟山地区为多,他们围绕海洋特色展开了各种各样 的体育活动。定海、普陀、岱山、嵊泗四个县 (区)与宁波 8个县区将联手开展浙东海洋体育文化和竞赛项 目。如舟山有传统的海上摩托、帆板、沙滩排球、沙滩足球 、沙滩汽车等运动项目,还要开发海洋探险、海钓、潜水 、采贝、海岛生存训练、渔民海上竞技大赛等项目,给都市人一个回归 自然、体验 自我超越 自我的最好选择。渔港作赛场,船头摆擂台。浙江舟山市普陀区在沈家门渔港举行了民间民俗体育比赛,来 自各海岛的 1000多名渔民参加了夫妻摇橹 、缆绳抛准、攀援绳索海边结网、耐力挑担、花样打结、巧背媳妇、家庭跳绳 、搬重接力等比赛。这种以体育和生产技能相结合的体育活动给渔民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同时也体现了浓重的海洋体育文化特色。

3.2.2 山川体育文化的特征

浙江西部的地域特点是以山区为主,由于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不能像其他的地区有着良好的体育资源,发展常规的体育运动项 目受到很大制约,但浙西全民健身活动利用其特殊的环境开展得有声有色。有龙游庙下乡的登山赛、龙游石窟景区的健身走和全国汽车拉力赛 ,以及跳长绳、嗒嗒球比赛等,都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龙游以体育为媒,进行 “探石窟谜,观拉力赛 ,亲近大自然,体验飙车乐”活动,提高了龙游的知名度。龙游提出 “经营城市”理念 ,把体育作为 “推销龙游最好的载体”,大手笔联合体育、文化、旅游部门,打造龙游大文化。目前龙游县已建成符合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要求的赛段 l0段,分布于龙游县北部及南部丘陵地区,包括 1个超级短道赛场地,赛段总长度约 137.77公里 ,比赛全程约为 343.62公里。北部区地势起伏纵横,植被茂盛,环境清幽,距气势恢宏、构造奇特、谜团重重的著名景点 “龙游石窟”5公里。南部罗家至溪 口段长 14.41公里,庙下经梧村至沐尘段长 19.20公里 。龙南山区群山绵延 ,风光旖旎,竹海茫茫,赛道穿越有 “浙西竹库”美称的浙西大竹海森林公园。浩瀚竹海当中点缀着古村民居、参天古树、山涧清流,山水田园风光绚丽多姿 ,灿烂夺 目,堪称 “花果洞天、世外桃源”,既能体验赛事的惊险、刺激,又能领略环境的 “新、奇、野、古、幽”的情趣。开发农村特色体育旅游 ,龙游也有高招。他们正进行又一项全国性大赛的合作——投资 100多万元的灵山江橡皮坝,这里还举办了全国龙舟邀请赛。

3.2.3 丘陵盆地体育文化的特征

以丽水市 、金华市为代表是极具丘陵盆地特色的区域 ,在这个区域具有典型的民间体育项目:义乌高跷、东阳蔡宅女子高跷 、金华斗牛习俗、丽水的民间体育活动有 “登高望茶”、 “锯木拉力赛”、 “挑粮接力”、 “喜吃丰收瓜”……一个个 “农味”重、 “乡气”浓、是颇具观赏性的山区特色体育竞赛项 目。丽水市还是浙江省少数民族集聚地区,景宁是全国惟一的畲族 自治县,全省 19.8万畲族人 口中,丽水市占了 40%。日积月累,畲族人民拥有了打尺寸、踩石磉、蹴球、稳凳、抄杠、腹顶棍、射弩等体育项目,这些传统的体育项 目至今在畲族人民中保留并给这里的人民群众带来了无尽的乐趣和对强身健体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3.2.4 环太湖体育圈的体育文化特征

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决定中提出: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开展长江三角洲地区体育合作交流,推动 “环太湖体育圈”建设。1999年湖州市政府为适应群众 目益增长的体育健身之需求,充分利用湖州地处太湖南岸的山水之利,建造了极限运动场地,打造 “中国极限之都”。至 2005年,先后在太湖旅游度假区、湖州太湖乐园举办了7届全国极限运动大赛暨国际极限运动大赛 ,盛况空前。

湖州借助环太湖体育圈的时机,大力发展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的发展,以构架中国环太湖体育旅游圈为契机,充分利用长兴优越区位及交通条件、优美的自然环境、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良好的体育旅游发展基础,积极推进环太湖 (长兴)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建设。主要项目包括游艇、帆船、射击 、射箭、攀岩、航空俱乐部等体育旅游项 目,使之成为环太湖地区体育与旅游有机结合的具有训练、示范、休闲度假等功能的基地。

嘉兴将利用即将办省运会的契机,以庞大的体育场馆为载体 ,融入 “长三角”,介入 2010年上海世博会,扩大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加快嘉兴经济社会的发展。另外,建成汾湖水上运动中心、嘉兴市射击场等训练基地,打造环太湖体育圈服务。在安吉举行的环太湖体育圈暨浙北片全民健身活动将太极功夫扇、锯竹接力 、踩高跷接力、篝火晚会、健身拓展游等融合在一起 ,体现了浙北体育文化的特色。浙北湖州区域还有具有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 :如 :拖 “田船 ”这一蚕乡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群众喜闻乐见,不仅利于锻炼身体,陶冶情操 ,而且还利于稻草还田,故相沿成习。打闷子又称打扑窿团,是湖州民间常见的水上游戏,类似潜泳古已有之。竿船 (水上秋千)流行于吴兴和桐乡大麻、芝村等地区,每年寒食 、清明节会演于吴兴、桐乡、德清三县交界处的含山侧畔运河之中。船拳发源于双林 ,“始于越王习水战”,古称 “水戏”。明代武将陆炳告老还乡,曾定居双林,在人民群众中宣传戚继光抗倭英雄事迹 ,发动群众在农船上打拳练武,保卫生产,保卫家乡,始称 “船拳”。这些体育活动渊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地域环境,与他们的劳动和习俗有着紧密的关联,至今被他们完美地继承下来,为增添生活情趣 ,加强体育锻炼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挖掘和整理好这些体育传统项 目就能很好地开展农村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

4 结论

不同区域文化积淀,区域体育文化的发展也受到影响。浙江地理环境的独特孕育着带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山川、海洋、丘陵、河流,每一个区域都有着神奇的文化渊源和发展历史,每段历史的发展都充满着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劳动的结晶。畲族人民的 “踩石磉”、宁波及舟山的海洋体育文化节、龙游的登山和汽车拉力赛、湖州和嘉兴等地区的环太湖体育圈的建设、衢州山区的锯木比赛、湖州水乡的各种水上传统体育项目无不与地域和文化的演变有着深刻的缘由。挖掘和很好地整理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并根据实际情况发展 ,将使全民健身运动特别是农村体育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浙江有勤劳的人民和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从历史上看也出现过重视体育发展的名人 ,在现代体育的发展中也拥有不少的世界冠军 ,但是,浙江体育不能算是全国的领先者。浙江省委、省政府不失时机地提出建设体育强省的决策,目的就是要在挖掘和发扬传统体育的基础上 ,借浙江现在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大力发展体育,强民、强省。

参考文献:

[1]童昭岗,孙麒麟,周宁.人文体育[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5年 5月第一版

[2]推动浙江发展的历史举措[电子文献].http://finance.sina

[3]浙江在线新闻网站浙江概况[电子文献].http://www.zjo1 tom.cn 2003-12-24

[4]王静,叶星理.体育文化的功能与价值[u].上海体育学院学 报 .28 (126):17-18

[5]浙江体育局.浙江近代体育.体育文史,2003

[6]浙江在线新闻网站.贴近群众 追求特色 浙江的全民健身向纵深推进.2005—06—21

第5篇:体育文化特征范文

一、瑶族节庆节目活动显示出有形的群众体育基础

广东瑶族的节日较多,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年中节日和民族传统节日。年中节日又分普遍喜庆的大节和局部地区或姓氏同庆的小节,传统节日是相隔数年或更长的时间才举行一次的节日。

广东瑶族的节庆活动按时间排序,内容也随着季度时节的变化而不同。大年初一,“玩坡节”,是未婚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节日。青年男女盛装打扮,三个一伙两个一对,钻进树阴下或花丛中,用打弹弓的方式,追逐嬉戏、逗趣取笑、对唱情歌。大年初一晚半夜,“打更逛乐”,三更举行,是一种有组织的群众性娱乐活动。春节子夜一声锣响,参加者身扮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奇怪造型,有实物,有道具,走到各家各户门前或要道上狂奔疯跳一番,尽情欢乐。三月初三,“开耕节”又称“踏青节”,意为一年春耕的开始。这一天,除了杀鸡磨豆腐,人们纷纷相邀于山涧密林叙旧聊天,游山玩水。六月初六,为“穷节”。六月正是旧粮用尽新粮未收时节,是年中亲友互相往来串门的节日,也正是举办各种游戏或习武操练的最佳时节。七月初七,“王诞”。盘王是瑶家的始祖,相传这一日是盘王的生日,这天又叫“开唱节”,一般是老年人唱歌,年轻人听歌,或者双双约至山中对唱情歌,年轻人在听歌或对歌中常以舞蹈相伴。十月十六,“王婆诞”,其实是收割后的节日,除了享受盛宴、唱歌跳舞之外,人们还互赠礼物以表达丰收喜庆之情。十月十六日过后连续三天,“打道”,有的叫“打番过王”,是一种瑶族人们不同年龄洗礼的日子,除了洗礼外还有唱歌跳舞表演或游戏比赛。农历十月十六日,“耍歌堂”。“耍歌堂”分大歌堂和小歌堂,大歌堂历时三天九日,每十年举行一次;小歌堂历时一天,三年五载举行一次,是广东瑶族人民喜庆丰收最隆重、最大规模的节日。农历十二月十五日以后,“过新年”,小孩吹牛角,家家户户酿酒、杀鸡宰牛或猪,牛角队、铜锣队、长鼓队开始紧锣密鼓地组织起来,并四处巡演,欢庆除夕和春节。节日期间各种舞蹈、游戏等集体活动悉数登场,展示和比试各种生活、劳动、防卫等技巧和技能,整个瑶寨沉浸在一片欢歌曼舞的喜庆中。

二、各种游戏意译了体育竞技涵义

广东瑶族民间保留着来源于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中的游戏项目很多,至今为止,民间盛行的游戏活动大致上有弓箭、刀剑、顶杠、爬杆、打陀螺、火枪射击、扳手腕、摔跤、气功、上刀梯、武术、跳高台、跳田沟、掷石子、丢沙包等十多种。

各类游戏做法不同,有50%的游戏属于体能主导竞速性游戏,大多数以竞速比赛的方式进行。

“爬杆”是连南瑶族自治县排瑶人最为喜欢的一项民间体育运动,属于体能主导竞速性,玩法是在场地两端各立一根直径为20~25厘米粗的大木杆,木杆之间约6米宽,横架一条7米左右的木杆以固定,再在杆的中间立着两根约10米高的竹竿,竹竿间隔1米左右。比赛时,两位小伙子穿鞋或赤脚纵身跳上各自的竹竿,两手紧抓、双脚紧夹竹竿而上,一步一步爬到竹竿顶端。为增添比赛气氛,竹竿顶上挂着一串鞭炮,最先到达并点燃鞭炮者获胜。

“半路王”是一项登山运动,是族与族之间的体力对抗游戏,也就是爬山比赛。每寨各出1队,每队8~10人。赛前山头插大红旗,吹响海螺,各赛区选手个个高举小红旗迅速向山头冲,到达山顶规定的区域又往下冲,往返数次,斗智、斗勇、斗耐力,直到对手纷纷精疲力尽无力再往上冲,自己认输或败下阵来,优胜者即可胜出。这项比赛着重体现了体能耐力的强弱比试。

“独木行舟”是长期居住在深山密林、河流湍急的瑶族居民创造出来的独特的独木舟运动,又叫独木滑水,做法是每人脚踩一根长8~9米的木条,手拿一根竹竿,顺水脚踩木条而滑行,赛程长短不一,可自定,一般为800~900米,最快到达终点者获胜。山沟河流既有激流漩涡,又有浅滩沙石,要求参加比赛者要沉着、勇敢,还要有熟练的滑水技巧,以及人在独木舟上平衡的能力。

三、舞蹈与音乐在娱乐中隐含着健康身心的功能

广东瑶族因为长期辗转居住在深山大岭而获“过山瑶”、“排瑶”之称,在多年的迁徙过程中,又与其他民族互相影响、互相吸纳、互相渗透,形成的瑶族民族性格,既有吃苦耐劳的一面,又有生性乐观的一面。独特的地理环境使瑶族先民创造了独特的山文化,这种山文化的人文个性表现在瑶族的民俗文化上,就出现了生产劳动与欢歌习舞、娱乐健身的有机结合。著名的瑶族舞蹈有长鼓舞、铜鼓舞、狮舞、草龙舞、花棍舞、上香舞、求师舞、三元舞、祖公舞、功曹舞、藤拐舞等数十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长鼓舞。长鼓是一种中间细杆两端设鼓的瑶族乐器,表演者表演时往往斜挎长鼓,以右手拍右端的鼓面发出“嘭”音,左手用竹片打击左端鼓的边沿发出“啪”音,即“嘭――啪啪,嘭――啪啪”的节奏,在动作上,矮、稳、颤是其共同的特点。矮,指腿部下蹲,人们评价长鼓舞跳得好不好,就看“打得矮不矮”;稳,指舞步要平稳有力;颤,指膝部的上下颤动,颤动时,强拍向下而弱拍向上,颤动必须有力,有弹性感。舞蹈时舞者往往是口不离曲,手不离舞,足不离蹈,时而腾空跳跃,时而下蹲盘行,时而左右摇鼓晃肩等。长鼓舞具有将鼓、歌、舞、操融为一体的特点,即鼓之、歌之、舞之、操之。另一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铜鼓舞也极富特色。铜鼓舞是一种用铜鼓伴奏的舞蹈健身活动,参加的人数不限,有的打铜鼓,有的用小木桷相互制造铜鼓的回音,有的打皮鼓伴奏,有的手持雨帽,不停地穿插于铜鼓、皮鼓之间,扇风狂舞,时而像雄鹰腾空,时而像猴子攀枝,时而转身,时而像鲤鱼跳龙门,动作姿态粗犷有力、生动活泼。此外,多由女性表演的舞蹈“舞火狗”则幽雅缓慢,动作平稳,边唱边跳。舞蹈表现每年中秋夜,未婚姑娘装扮成火狗,将身上扎的黄姜叶、香火、斗笠全抛到河里,意味着告别少女时代进入成年,并唱起山歌去寻找她们的心上人,颇有民俗风情之韵味。由于该节目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地方风情,已被评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上两个舞蹈的舞蹈动作均来源于瑶族人民长期背负重担翻山越岭、奔跑腾跃追赶猎物的生活或生产劳作,动作显示出舞者强大的腿部力量和充足的体力耐力。

瑶族音乐与歌谣相伴相依,起源于劳动与宗教。演奏音乐的民间乐器有长鼓、锣、鼓、钹、铃、箫、牛角、唢呐等,优秀的乐曲有牛角号曲、五月箫曲、唢呐曲等。朗朗上口的歌谣更为丰富,有讲述天地万物起源的创世歌,记述民族历史的古歌,表现劳动生活的狩猎歌、农事季节歌、爱情歌,祭祀用的乐神歌,赞颂反抗斗争的革命斗争歌等等。其中“过山瑶”的民间歌谣多以7字为1句,4句为1首,间有3字、5字、12字句。歌唱形式主要是一问一答,或群问,互相盘歌。例如,《盘王歌》歌词长达3000多行,歌名多至数十种,有24种曲牌,唱腔相当复杂。民间流传的生产歌、酒歌,曲调平缓而喜悦;苦歌、哀歌曲调悲痛深沉,情歌则欢快动人。瑶族音乐和歌谣的结合常常给舞蹈以生命的营养,伴着歌谣音韵的舞蹈活动是瑶族传统舞蹈的生命艺术特色,伴着动作欢腾的舞蹈活动是瑶族传统舞蹈的体育生命特征。

四、服饰透视着民族个性美兼具保护性和活动性效能,是现代体育表演展示可借鉴的宝贵资源

第6篇:体育文化特征范文

论文摘要:依据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为理论指导,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及逻辑分析法,对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现实价值进行总结和分析。研究表明,民族性、艺术性、节庆性、健身娱乐生等是其主要文化特征。具有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及文化传承等重要现实价值。

“扬弃”是唯物辩证法中关于事物发展的一个重要哲学观点,即对旧事物要“辩证的否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各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具有各少数民族文化特点的各种身体活动内容的储存和再现,是各少数民族文化模式的外在表现和历史文化知识的延续。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采用“扬弃”的态度,亦即批判其落后的东西 ,继承其积极的东西并加 以改造和发扬 ,使其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及实地考察法,对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和现实价值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考察从前、服务现在、着眼未来”,希望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 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瑶族传统体育

瑶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关于瑶族来源说法不一,但大多数人认为瑶族源于“长沙、武陵蛮”或“五溪蛮”,原始居地在长沙、武陵两郡 ,即现在湖南的湘江、资江、沅江流域和洞庭湖沿岸地区,早在秦汉时期,瑶族先民就活动在了这一带。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为了躲避统治阶层的剥削,寻找美好的家园,瑶族人民曾经过着频繁的游耕生活,大部分瑶胞经过漫长的迁徙后,散居在海拔 lO00m以上的高山和密林中,集散在广西、广东与湖南接壤的五岭南北地区,因此,形成了“南岭无山不有瑶”的分布局面。“大分散、小集中”是瑶族人口分布的特点。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瑶族总人口为 263.74万人。广西壮族 自治区是最主要的聚居地,共有 147.19万人,占瑶族总人口的 55.81%。在广西的 87个县市中,有 69个县市都有瑶人居住,其中都安、巴马、金秀、富川、大化、恭城是瑶族自治县。1988年 12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考察南岭地区,提出了建立南岭瑶族地区经济开发区的构想,开发区范围共包含了湖南的江华、江永,广西的富川、恭城、贺州市 8步区、钟山,广东的连山、连南、连州、乳源,一共3省(区)1O县(市)。

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他们的宗教信仰也呈现多元化,但多数瑶胞崇尚祖先“盘瓠”,各地瑶族均有过“盘王节”,“还盘王愿”等习俗,“盘王节”是瑶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盘王节 中最 主要的活动就是“跳盘王”、“打长鼓”及“唱盘王歌”。其中“打长鼓”是瑶族文化中最活跃的因子,有语称“瑶不离鼓,以鼓认宗”,打长鼓渊远流长,南宋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就有记载:“绕鼓,瑶人乐状如腰鼓,腔长倍之,上锐下侈,亦 以皮鞔植 于地,坐拊之。”

悠久的历史是民族传统体育的摇篮,瑶族的许多传统体育项目就是在一定的生存环境下与生产和生活中产生并逐步发展的,且沿袭今 日仍能看到古时的影子。

2 瑶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

瑶民族悠久的发展历史,赋予了瑶族传统体育丰富的文化内涵,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主要体现在:

2.1 民族性

不少瑶族传统体育项目和瑶族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反映着瑶族的祖先图腾崇拜、宗族祭祀、生产生活习俗等,具有非常强的本民族文化特色。如盘瑶的“打长鼓”,就是极具瑶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而关于打长鼓的来历,就和盘瑶祭祀祖先盘瓠密切相关,前文所说“瑶不离鼓,以鼓认宗”讲的就是这层意思,“打长鼓”是瑶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最活跃的文化因子,是瑶族的文化名片;另有布努瑶的“打铜鼓”,是祭礼和庆丰收中的重要活动,表达了思念祖先密洛陀和对亲人的深厚情意,打铜鼓的动作古朴粗犷,格调高昂感情充沛,运动量大,非常能表现出瑶族人民勇敢刚毅的性格。这些有代表性的瑶族传统体育项目中,都有很深的瑶族文化底蕴,体现出了很强的民族性。

2.2 艺术性

有句话叫“壮族的歌、瑶族的舞”,瑶族不少传统体育项目有文艺元素植入,载歌载舞的,艺术表现力特别强,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如“打长鼓”时,锣鼓喧天,瑶族男女青年身着民族盛装,腰挎长鼓,在“嘀嘀打”“嘀打嘀打”地唢呐吹奏声和群众的欢呼声中,热烈而欢跃地跳长鼓舞进场祭祀。挎母鼓者双手掩着鼓面,时而左右摇晃轻舞场,跳跃跨步前奔,时而弯腰拱背,碎步踏踏后退。拿公鼓者,翻花绕身飞旅,击打出噼啪乒乓之声,而姑娘们唱起优美的长鼓歌;在布努瑶祖先密洛陀生日5月 29日(农历)生 日那天,人们也会打起铜鼓,跳动铜鼓舞以纪念祖先和庆祝丰收。在跳打铜鼓的同时,一群瑶族少女身着民族盛装,手持飘带(绣有花纹的长腰带),花圈或花月伞,转绕着铜鼓,按鼓点节拍翩起舞。非常看,周围的观众也情不自禁地欢歌漫舞起来,整个场地上片欢腾 。

2.3 节庆性

瑶族的节日文化非常丰富,众多的节日多源于祖先崇和劳动,和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瑶族传统的大节有盘王节、达努节、社王节,前者集体祭祀祖先和庆祝丰收后者集体祭祀社王商议生产,制定生产规约。

其中每年农历 10月 16的“盘王节”,又叫“还盘王愿“跳盘王”,是盘瑶人民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节日,也是瑶胞最盛大的节日,“打长鼓”,“跳盘王”等就是“盘王节”中必不可少内容;而达努节则是布努瑶最隆重的传统节 日,除打铜鼓外 ,人们还要进行射弩、斗牛、摔跤等体育活动。可以说,最具有代表性的瑶族传统体育项目大都和节日庆典密不可分,有非常强的节庆文化特色。

2.4 健身、娱乐性

不少瑶族传统体育活动带有游戏性,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中的闲暇时间里经常参与的项目,有很强的健身、娱乐功能。如打泥脚是龙胜瑶族和苗族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据说有 400多年历史,风格独特,饶有风趣,苗、瑶同胞不仅在本寨打,还经常到村外打,开展村与村、寨与寨之间比赛,不仅可以锻炼身体 ,还能给山寨增添欢乐,增强民族之间的团结;掷石头是龙胜各族自治县瑶族群众十分喜爱也十分擅长的活动,投掷爱好者们不但掷得远,而且掷得准。瑶族酷爱掷石头风俗,与他们居住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条件密切相关,瑶族大都居住在高寒山区,他们在放牧时,如牛羊走散了或吃庄稼,人在上面可用石头指挥它们 ,将它们赶走或起拢免得上下奔跑,既省力又省事。瑶族人劳动之余的掷石头比赛,逃离了劳动的束缚,已经演变为一种消闲娱乐的活动。

3 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实价值

从以上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瑶族传统体育具有多重文化特征,随着时代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其社会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在现代社会中体现出了新的价值(引,主要表现在:

3.1 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体育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长期和丰富效益的产业。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感染力,具有非常好的观赏性,如开发得当,对民族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

如在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举行的“2007年第 9届中国瑶族盘王节”,就是粤、湘、桂 3省 11市区的瑶族同胞的重大节日,节日期间,举行了盛大的盘王祭祀仪式及传统的文体表演,其中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打长鼓”是表演中的重头戏。儿 月 25日开幕式 ,来 自各地的瑶族代表,都携带着大小不一的长鼓入场,面向主席台时做打长鼓表演。姑娘、小伙身着节日盛装 ,载歌载舞,表演着各地风格不同的打长鼓 ,非常具有艺术感染力 ,烘托出了热闹和喜庆的气氛,引来八方游客的阵阵喝彩。同时,这次“盘王节”和“月柿节”搭配举行,也显示了“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优势,吸引到了大批的游客、果商,举办的非常成功。恭城瑶族自治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显示 ,在第 9届中国瑶族盘王节暨第 5届月柿节举办期间,接待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同比都有较大增长。

3.2 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当前“和谐”文化建设具有独特作用

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是和密切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形式,对民族地区的“和谐”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节 13里,人们期望的是“国泰民安”,“和睦、祥和”的氛围是通过节 13文化活动所展现出来的,而节 13里的体育活动就是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密切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的凝聚剂。

瑶族传统体育具有很强的节庆特色,不少少数民族的传统节庆体育项目是类似的,互有交叉,比如,舞狮、舞龙、抢花炮等就是壮、瑶、苗、侗、仫佬等民族在盛大的节 日中共同喜爱的体育项目。这就为民族之间产生共同语言,提供了互相交流、相互切磋的好机会,直接密切了民族内部、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进步,起到了“文化纽带”的作用。

3.3 瑶族传统体育具有重要的健身、娱乐价值

不管是“打长鼓”、“跳盘王”,还是“打泥脚”、“掷石头”,或“瑶拳”、“摔跤”等这些体育活动,都是千百年来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有着很广泛的参与性。在参与的过程中,参与者都要承担一定的生理负荷,这无形中就促进了体能的发展、增强了体质 ,另外,瑶族传统体育中蕴含有丰富的游戏性和艺术性等人文价值,也符合当代的休闲娱乐观念,如果加以正确的改造和推广,是一种最健康的娱人和自娱的休闲娱乐方式。

3.4 瑶族传统体育是瑶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

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少瑶族传统体育项目源于最古老的瑶族文化,一直到今天都是瑶族传统文化构成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瑶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具有深刻的瑶族文化内涵,如“打长鼓”、“跳盘王”、“打铜鼓”、“瑶拳”等等传统体育项目。可以说,通过了解这些体育项目,人们可以了解到瑶族的历史 ,了解到瑶族人的生产、生活习俗。因此,这些瑶族传统体育代代相传的不只是一个具象的活动形式,还承载着瑶族 自身的历史文化,对其文化传承起着非常有效的作用。

4 结语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既提供了文化的发展观,同时也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方法论,唯有辩证的否定才能保持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先进性,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更加健康、稳定的传承下去。虽然今天经济全球化给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困惑,但终不可能替代文化的多样化。在唯物辩证法否定观的指导下,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文化积极性因素的关照,尤其是民族性、艺术性、节庆性和健身娱乐性的重点挖掘,使其能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出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3

[2]杨元英,李志清.全球化背景下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J].体育文化导刊,2006(1):94

(3]瑶族简史编写组.瑶族简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3

[4]杨圣敏.中国民族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5]胡起望,覃光广.桂海虞衡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66

[6]陈惠娜.瑶族传统体育文化探微(J].体育文化导刊,2008(8):117

[7]彭业仁.桂林恭城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3):26

第7篇:体育文化特征范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演变;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109-02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特征与各个民族的社会生存环境、地理自然环境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各个民族表现出各自特有的民族体育风貌。另外即使是同一民族、同一地区,因为劳动和生活的环境不同,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会表现出各自的风格和特点。如各种形式的龙舟竞渡以及土家族不同跳法的摆手舞就是例证。因此,我们力求探究影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演变的自然、社会环境因素,并总结出决定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演化的模式与运行轨迹,以推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的发展。

一、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区域性特征源于所处的地理环境

1.东西方地形的区别,形成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国的地势自东向西由低到高,地势相差很大,这样的地势构成“三大阶梯”。我国地理环境山脉纵横、平原辽阔、海岸延绵,这样多样的地理环境就形成了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多样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东部有宽广的平原和丘陵,属于第一阶梯,这里水系发达,河流纵横,湖泊遍布,造就了当地少数民族驾船驭水的本领。传统的水上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如傣族、畲族、壮族等少数民族群众的捉鸭、龙舟、漂流等。技艺高超。西部高原以东的太行山、大兴安岭、长江三峡等地,海拔多在1000~2000米,属“第二阶梯”,崎岖的山路,交通不发达、不便利使当地的少数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练就了攀藤附葛、爬山越岭、荡索渡涧的好本领。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为最高的一级阶梯。因其地势较高,为了适应气压低、高海拔的环境,当地的藏族等少数民族经常开展“登山”、“达玖”、“朵加”、“碧秀”等对肺活量和耐力有较高要求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2.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气候差异显著,形成不同内涵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国气候从北到南有寒温带,也有热带。由于气温的差异使各个名族形成了特色鲜明、风格突出的体育文化差异。比如北方和南方,东北地区气候相对来说比较严寒,冰山项目、冬泳等成为当地民族的主要体育项目。而南方的体育项目确实与北方截然不同,比如,云、贵、川的各民族地区四季如春,体育项目方式:冬天在广阔的地面上打陀螺;夏天在田坎上、树荫下摔跤、扳手腕、顶扁担;秋天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及打谷场上打腰鼓;春天登高踏青;等等。

二、民俗宗教仪式孕育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本体性特征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的宗教活动一般包括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古老图腾崇拜经过时间的推移演化成了祖先崇拜,它体现了人类对远古祖先的敬仰,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意识的进一步提高,是由灵魂信仰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图腾崇拜是发生在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的现象。其崇拜物以动物居多,图腾主要出现在旗帜、族徽、柱子、衣饰、身体等地方。如浙北水乡民族传统体育就具有吴越民族龙图腾崇拜风采。自然崇拜是指人们对飞禽走兽、山河湖海、风雨雷电等一些自然现象和自然物的崇拜。根据资料记载证实了彝族体育与本族笃信的原始宗教之间是有密切关联的。彝族以十月历为历法,每到年终岁月交替之时,都要举行祭祀天地神祖的仪式,这些仪式包括打陀螺、跳火绳、跳高脚马、耍狮子等,这些祭拜神灵的祈祷方式,使传统体育项目获得了进一步的延伸。

三、生产方式造就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异质性特征

1.游牧民族体育文化。游牧是指终年随水草转移进行游动放牧的一种粗放的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游牧民族指的是以这种生产方式而生活的民族。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由于其特殊的生产方式,形成了一些别具风格的体育项目,他们以赛马、赛牦牛、赛骆驼、赶牛、绳索套马、挥杆套马和甩牧羊鞭等为主,需要人和动物的默契配合,并构成了游牧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特征。

2.在中国北方及西部的广阔地带,畜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互相融合生活在一起,农业和牧业交错分布。在这一生态复合体所在区域里,并存着以农业、林业、草业和畜牧业生产力主体的多种生产方式。如在北方生活的满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少数民族大多沿袭着畜牧与农耕相结合的生产方式。这种较动荡的生活方式逐渐形成了比较彪悍、勇猛的习俗。充分体现出各民族的独立性和特点。

3.农耕民族体育文化。农耕文化由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主,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尤其是贵州的水族是最典型的农耕民族,以种植水稻为主,故民族传统体育也含有浓浓的农耕文化与特色,例如,扭扁担、顶扁担、扳腰等。这些传统体育游戏,多半是在田间地头进行的。或者劳动休息的时间,可以在地上画一个简单的棋盘,随手捡几颗小石头、苞谷、黄豆、草棍之类的当棋子,可以厮杀一番。从以上可以看出水族传统体育活动大多仍与农耕文化有密切的联系。

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1.转变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经济功能,打造包装一些表演性强、趣味性高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抢花炮、打陀螺、高脚竞速、摆手舞等,并大力宣传,广邀游客。这样不仅可以使游客游览当地的自然风光,参与当地特色体育活动,体验当地的民族风情,也发展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旅游文化事业。

2.挖掘整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于一些濒临失传、锻炼价值高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资源整合、挖掘和推广,尤其是一些具有明显特征的、民族特点浓厚的项目。如傣族的孔雀舞、象脚鼓舞,蒙古族的马刀舞、筷子舞,苗族的铜鼓舞、芦笙舞等,对一些没有科学依据、落后的,与现代文明相悖以及带有迷信色彩的项目应摒弃,如江湖上流传的吐火龙、油锤贯顶、上刀山、下火海等。

3.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实行产业化开发。文化的发展要提升质量和高度,是以经济的发展为条件的,先进的经济形态能促进先进的文化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多与当地的生活生产相关联,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另外它又与当地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有良好的共生性,利用自然、生态和人文资源共同构成产业开发链。这是在外来文化强烈冲击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一条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黄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的演化与创新[J].吉首大学学报,2008,(11).

[2]王存文.关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发展的几点思考[J].大家,2012,(2).

[3]王俊奇,徐国民,张华飞.我国少数民族体育形成的地理环境因素[J].体育科学研究,2004,8(2):39-42.

[4]刘亚云,李可兴.湖南地理环境与湖湘传统体育文化[J].体育学刊,2007,14(1):79-81.

[5]王三义.“游牧”的概念与文明史的抉择[J].学术研究,2001,(10):109-113.

[6]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第8篇:体育文化特征范文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与人的和谐,中国哲学向来不认为人与自然是敌对的关系,而认为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更应互助合作。

体育(physicaleducation,缩写PE或P.E.),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机能提高等规律,达到促进全面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与全面教育水平、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方式与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体育文化特征范文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互联网工具,查阅了1985~2012年北京、上海、天津、西安、广州、沈阳、成都等各大体育院校的学报和《中国体育科技》、《体育科研》、《体育学刊》、《体育与科学》等10余种刊物中与本研究相关的论文120余篇,并通过相关网站获得了大量的参考资料,掌握前人对民俗体育文化及在社会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河北省的民俗体育文化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利用历史发和逻辑思维法预测本地区民俗体育文化的演变过程及发展趋势。

2问卷调查法

本文采用一般问卷调查和专家调查。通过专家问卷的论证和分析形成河北省民俗体育文化与和谐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指导方针以及合理化建议。为河北省农村文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3逻辑分析法

对河北省的民俗体育文化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研究河北省民俗体育文化对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以及找出乡镇民俗体育文化与社会和谐发展良性互动的建议和对策。利用历史发和逻辑思维法预测本地区民俗体育文化的演变过程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民俗体育研究进展

民俗体育是反映地域文化和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体育文化模式和行为。国外研究民俗体育长于历史考证,同时在对民族、民俗文化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下讨论民俗体育文化表现出的微观问题的研究,一些研究结果值得我们借鉴。国内的学者对民俗体育的研究主要是在政治方面和民俗体育内容、特征、价值取向方面,表现出对宏观问题的关注。吕利平等从体育考古角度综述了中国古代民俗体育文化的审美观、精神文明、哲学内涵、形态丰富等特征[3];王俊奇等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归纳等研究方法,从社会文化角度探讨了江西省民俗体育的主要内容及其文化特征,其主要内容有舞龙灯、放风筝、划旱船等,表现了健康向上,强身健体,追求娱乐等特征[6];邵荣等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对中国民间体育进行梳理,对中国民间体育的深层文化底蕴,中国民间体育的文化特征,提倡中国民间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中国民间体育和现代经济体育的关系以及当前民间体育的生存和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民俗体育的普遍性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民俗体育具有内部和外部特征,其中内部特征有竞技性、娱乐性、依附性、民族的差异性和全人类共通性等,外部特征包括历史性、地域性、传承性、变异性和观赏性等方面。[1]与国外同类研究相比,国内对农村民俗体育文化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对国外农村民俗体育文化研究不够,没有充分参考现有的研究文献,而且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另外,现有研究都是从宏观角度上研究民俗体育文化的特点与功能价值,不能满足我国现阶段和谐社会发展的需求;加之,我国特有的多民族、多地域特征、庞大的农村人口、落后的农村文化,因此研究民俗体育文化与和谐社会发展的关系,在省内、以及国内还很少有人问津。

河北省民俗体育现状分析

1河北省民俗体育现状与特征

农村的民俗体育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本研究立足于河北省及辖区的广大农村的实际需要,在城乡开展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广大群众通过参与喜闻乐见的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可以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2河北省民俗体育文化对河北省及辖区和谐社会构建的作用

当前对城镇社区研究较多,对广大农村的讨论较少,为了加快农村体育的发展,使城镇和农村的体育能够协调发展,促进乡村民俗体育文化与农村建设、乡镇建设紧密结合,正确地引导广大群众投入到自己熟悉的民俗体育活动中来,为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作用。

3和谐社会对河北省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提出的要求

当今流行的现代体育是一种外来的体育文化,我们的民族体育文化在接受日益严峻的挑战。随着竞技体育的盛行和体育全球化的走向,各个地区对竞技体育的方面的投资力度日益增大,而忽视了对民俗体育的关注,这就使本来就不发达民俗体育文化在生存面到了一个更加岌岌可危的地步。这种压力除了现代竞技体育文化的影响日趋强大外,我们自己对我们的民俗体育文化也是忽视的。事实上民俗体育文化是连接人类的文化传承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不管形式怎么变化,她都会顽强的传承当地的民俗传统。

4河北省民俗体育文化发展与共建和谐社会良性互动的意义

城乡民俗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将促进城乡民俗体育文化的良性发展。民俗体育文化是随着时代不同而变化的,是与时俱进的。民俗体育的发展应该适应社会时展的要求,适应和谐社会的要求,应该对这些民俗体育文化进行整理,使其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5河北省民俗体育文化与和谐社会协调发展的建议

河北省辖区广大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和谐的内在要求,从党中央的相关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对“三农”问题十分关注,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城乡民俗体育文化所特有的社会作用和功能,正确继承和创新民俗体育文化,努力繁荣和发展具有河北省风格及特色的民俗体育文化,促进河北省和谐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1)认真领会党的方针政策,并作为指导思想。发掘本地区特色民俗体育文化的内涵,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逐步选择、创新、发展本地区的特色民俗体育,逐步把这些特色民俗体育打造成为该地区体育文化的象征,使其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