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风险点防控范文

金融风险点防控精选(九篇)

金融风险点防控

第1篇:金融风险点防控范文

中央为何如此高度重视金融风险防控?哪些领域存在风险点?该如何防控资产泡沫?就这些问题,《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近日专访了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先生。

防控金融风险事关改革成败

《中国经济周刊》:从最近几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容看,风险防范一直受到高度重视。2012年指出“要高度重视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2013年部署“着力防控债务风险,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2014年强调“要高度关注风险发生发展趋势”;2015年部署的几大重点任务之一,也包括防范化解金融风险;2016年强调“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您认为,中央为什么一直强调金融风险呢?

连平:中央一直以来都重视经济运行中的风险防范工作。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加强调金融风险的政策思路,这与当前国际形势的演变以及国内金融业态不断丰富、金融创新不断增加的趋势是十分契合的。

由于与生俱来的杠杆特征和外部性,金融一旦爆发严重风险事件,其影响力较广,破坏力较强。当前国内正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际国内又面临着复杂的环境和诸多不确定性,更加重视防控金融风险事关改革成败,尤为重要。

《中国经济周刊》:请您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具体分析一下。

连平:在国际方面,欧洲经济格局正在重构,“黑天鹅湖”似在呈现;日本刺激政策效果极为有限且处于低速增长;主要的国际风险和不确定性来自美国。

当前美国经济复苏态势明显,美国利率已步入加息轨道。从经济指标来看,美国经济增速在2016年三季度已突破3%,失业率也降到9年以来的新低4.6%,加之未来一年里特朗普就职后可能在减税及基建投资方面实施刺激计划,美国经济活跃度可能会进一步提高。美联储针对美国国内经济复苏的态度和货币政策收紧的步调,都会影响美国加息外部冲击的大小。美国政策调整对于我国的冲击又主要体现在汇率、利率预期、流动性等方面。当然特朗普对华实施限制性贸易政策也会造成负面影响,但这并不属于金融风险范畴。

在国内方面,尽管部分宏观经济指标显示出一些企稳迹象,但M1增量构成结构中企业活期存款占比并不高,国内货币供给发生新变化中都可发现当期国内市场资金交易性、预防性和投机性偏好特征依然较强。民间投资增速处于低位和企稳回升缓慢,似可印证短期内资金回归“实体”积极性不高。

加之国内正处于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期,“去产能”“去库存”任务艰巨。非金融企业和政府“去杠杆”虽已取得一些成效,但过去一段时间国内楼市和债市活跃,使得金融部门表外业务创新较快,居民部门杠杆率抬升。考虑到我国现在经济开放程度逐年提高,国内经济还承受着资本流出压力,种种困难下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风险都可能成为南美亚马逊河流域的那只蝴蝶,带来系统性风险隐患。

“排雷”才能保障金融体系平稳健康运行

《中国经济周刊》:那我们该如何准确地理解中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呢?感觉语气很重、决心很大。

连平:“处置一批风险点”较“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更加具体,是防控金融风险要求实施的具体体现。

随着现代金融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主体因资金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形成复杂的金融体系。这与过去相对孤立、简单的金融体系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风险传染性较过去明显增强、破坏力度显著加大。次贷危机以及欧债危机都是现代金融危机的典型缩影。针对现代金融外部性和传染性较强的特征,必须要抓住重要风险点和环节进行防控,对一些存在重大隐患的风险点进行排除。形象比喻的话,就是“排雷”。只有及时将威胁安全的地雷起掉,才能保障金融体系平稳健康运行。

《中国经济周刊》:您认为当前哪些领域存在亟须处置的风险点?

连平:国内当前需重点防控的风险领域分别为债市、股市、汇市。债市和股市作为国内资本市场主要的投融资渠道。两者和汇市的风险传染和对经济的影响机制有一定的差异。债市和股市的风险大多来自于部分投资机构、投资人激进地配置高杠杆可能带来价格大幅波动的市场风险。加之近年来国内市场羊群效应较强,股市、债市大幅波动的市场冲击力在增大。因此控制二级市场合理的杠杆率就是防控资本市场风险主要途径。当然债券还存在到期不能偿还的信用风险。

而汇市的影响机制主要由外汇价格变化进而对贸易和资本流动乃至于国内投资产生冲击。目前国际不确定因素较多和国内经济运行面临诸多困难相叠加,人民币阶段性贬值程度较大会导致其他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和投资信心的减弱。当前及未来的一段时间维持汇率在一个相对安全合理的区间波动也是风险防控的重点任务。

需要处置的风险点和隐患也大多在风险防控的重点领域,主要是一些可能对市场造成极大负面影响的行为。比如利用“举牌”搞利益输送、虚假贸易隐匿资金外逃、中介服务机构违背职业操守等违法违规行为等等。

当前资产泡沫主要体现在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较高

《中国经济周刊》:资产泡沫一直是个热点话题,此次会议也提出“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您认为当前哪些领域存在资产泡沫现象?

连平:股市经历几轮调整,市场杠杆和泡沫已经大幅回归。而前一段时期借了利率下行东风的债市,近期也出现了幅度较大的向下调整,以至于一些非银金融机构出现资金紧张局面。在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的格局下,债市缓慢进入向下调整去杠杆的轨道。

相比之下,部分城市主要是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较高,似乎是当前资产价格泡沫的主要表现。前期一些热点城市已经推出了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近期市场成交量也出现比较明显的萎缩。

未来防止楼市泡沫化尤应注重三个方面:一是在热点城市落实扩大供地的计划,以缓解存量土地出清周期过低的状况,引导预期合理回归;同时对土地出让方式进行改革和探索,完善土拍机制,以减少高价地块出现。二是在差异化、精准化的分城市分区域施策的前提下,各地应增强政策相机抉择、双向调控的敏感度,避免市场大起大落。三是分批推进落地房产税和实现租赁等分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

《中国经济周刊》: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一直是2016年热议的话题,此次会议也要求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请您分析一下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第2篇:金融风险点防控范文

关键词:金融控股集团 风险管理 风险传染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238-01

一、引言

所谓多元化金融控股集团,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所属的受监管实体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大规模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金融改革的深化,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多元化的金融控股集团。比如,为四大商业银行处理各类不良资产而组建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政策性任务完成后,正在逐步转向多元化的金融控股集团。由于历史原因,这类集团下属企业繁多,业务范围广泛,涵盖了证券、信托、租赁、房地产及资产管理、甚至还有一些实业投资,等等。这类集团不仅面临着诸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类风险,还面临着一系列特殊性风险,比如:由于金融业务的同源性导致风险的集中与传递,组织架构和管控模式的复杂性导致利益冲突与重复计算,等等。那么,如何对这两类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成为多元化金融控股集团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风险管理的重点

对于多元化金融控股集团而言,金融业务是其主业,可以说,她是天生就与风险打交道的。在一个相对完备的市场环境下,市场均衡的结果往往是风险与收益成正比:高风险意味着高收益,低风险意味着低收益。风险在带来负效用的同时,也酝酿着价值创造的机会。谁能在风险中发现价值创造的机会,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地位。因此,对风险的定价和对价值的发现能力成为金融企业赖以生存乃至谋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般而言,对待风险主要有四种方法:回避、预防、转移和承担。具体采用何种方法,取决于风险自身的特性和企业自身对风险的偏好和容忍度。在这样的基本理念下,金融控股集团旗下的各板块子(分)公司应当根据自身的条件对各类风险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以实现经风险调整后的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可以这样说,这些板块子(分)公司的真正的本事在于如何与风险打交道。更为直白一点,就是如何做到“火中取栗”。当然,他们在取“栗子”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被“烫着”。因而,风险与这类企业如影随形,关键是如何可控。那么从金融控股集团的集团层面来看,其管理的重点,一方面是建立健全下属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敦促其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以相对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来提升其“火中取栗”的能力;另一方面,则要落在如何防范个别企业或者个别交易活动所伴随的风险向集团其他企业或活动乃至整个控股集团的传染和蔓延,即防止被烫着的手殃及全身。前者是基础性工作,后者是结构性工作,对金融控股集团而言,夯实基础和优化结构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同样重要,都是风险管理工作的要害所在。

三、风险管理的难点

对风险管理的这两大重点,一个自然的思路就是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下属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另一方面要在集团各大业务之间建立各种形式的“防火墙”和预警体系,比如对关联担保的限制、对关键业务如信托以子公司方式运作,而不是分公司,以隔离风险。

1.风险偏好难以确定。风险管理的首要问题是确定风险偏好,以及根据风险偏好确定风险容忍度,然后根据集团的风险容忍度,确定对下属公司的授权程度。然而,风险偏好本身是一种主观判断,其决定取决于金融控股集团的股东或者投资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对国内绝大多数金融控股集团而言,基本上是国有性质。在实践中,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迫使多数集团采取保守的风险态度,即风险厌恶型。但这种偏好如果用来指导旗下金融业务似乎并不利于创新和发展。

2.缺乏对风险的可靠计量。风险计量问题一直是金融经济学研究的重点,至今尚没有完全可靠、通用的计量方法,更不要谈金融控股集团层面的风险计量了。由于缺乏可靠的风险计量,导致金融控股集团在对风险的判断和认识上具有很大程度的主观性,往往依赖集团管理层的经验和直觉。加上集团层面往往官僚作风较为严重,决策迟滞、信息阻塞往往阻碍了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这是集团风险管理中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难点。

3.“防火墙”不可置信。在金融控股集团的大屋檐下,各类子(分)公司存在着“战略协同”的客观需要,这往往成为他们乃至集团高层突破各类“防火墙”的借口。换言之,在金融控股集团内部,尽管出于防范风险传染的考虑而建立了各类“防火墙”,但往往由于同属一个母公司控制,这类防火墙在实施机制上存在着“不可置信”的问题。而这涉及到集团母公司自身的治理问题了。

4.声誉是天然的风险传导机制。由于同属一家母公司所控制,各板块公司无疑被打上某某系的烙印,在享受好的“集体声誉”的益处的同时,也会遭到坏的集体声誉的连带惩罚。金融控股集团旗下一家出了风险,会给公众带来诸多“联想”。比如旗下券商如果出现欺骗投资者的丑闻,会引起公众对其旗下银行存款的担心。声誉在这里,充当了天然的风险传导机制的作用。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是一个难点。

四、对风险管理重点和难点的初步应对措施

1.要建立健全金融控股集团母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这是从集团层面进行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集团层面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不仅可以为下属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提供借鉴和榜样,还有助于形成良性的、真正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人要求的风险偏好,有利于下属公司的创新和发展。此外,集团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还将有助于增强整个集团各类防火墙的可信度,从而有助于优化整个集团的风险管理资源。

2.要在整个集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包含几个方面:一是要发挥集团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在制定集团风险管理政策中的主导作用,通过风险政策的制定和,统一集团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统一对下属各业务板块的风险管理要求;二是要在集团母公司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负责对整个集团风险政策的监督和落实,对整个集团风险的监测、计量和报告;三是要在各子公司层面逐步推广以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激励各下属公司将自身业务活动的风险内部化。

3.要重视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和风险文化的培育。风险管理水平高低一方面有赖于公司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依赖于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和风险文化的培育,归根到底是人才。要注重在使用中发现人才,在风险政策讨论中向全体员工灌输风险的理念,在绩效考核体系中体现风险发现能力高低所带来的不同价值。要努力通过经济的显性激励手段和文化的隐性激励手段来推动这个集团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胡松.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管理的突破口选择.湖北社会科学,2008(11)

第3篇:金融风险点防控范文

4月10日,银监会下发了《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对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提出十大项共计三十五条规定,明确银行业风险防控的十大重点领域。

众所周知,当前银行业存在的各种经营违规甚至是违法乱象,其背后有许多推动因素,可以说它是银行业务发展不规范、管理存在漏洞及各种社会因素搅在一起综合发酵的结果。对此,必须全面诊断,综合施治,开出药效齐全的猛药,才能最终遏制各种金融乱象,有效防范化解银行经营风险。

据了解,银监会此次颁布的《指导意见》确定银行业防控的十大重点领域,基本涵盖了银行业有可能发生风险的方方面面。目前信用风险仍是银行经营风险产生的主因,表现为银行信贷风险底数不清、存量信贷风险得不到及时处置、增量信贷风险又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且一些银行机构缓释信贷风险能力又不高,信用风险会越累越大。针对这种信用风险现状,《监管意见》要求银行严格落实信贷及类信贷资产的分类标准和操作流程,真实、准确和动态地反映资产风险状况,加强统一授信、统一管理;加强新增授信客户风险评估,严格不同层级的审批权限;加强授信风险审查,有效甄别高风险客户,防范多头授信、过度授信、给“僵尸企业”授信、给“空壳企业”授信、财务欺诈等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目前银行业金融业务创新和中间业务兴起而新暴露的风险隐患,表现为通过同业业务、投资业务、托管业务、理财业务等绕开信贷规模和逃避监管,容易导致高杠杆加剧资产泡沫、期限错配等流动性风险。对此,《指导意见》要求银行将所有中间业务纳入流动性风险监测范围,制定合理的流动性限额和管理方案,完善流动性风险治理体系,扩大风险监测覆盖面;加强重点机构管控,创新风险防控手段,定期开展压力测试,完善流动性风险应对预案等等。

目前债券市场投资尚处“粗放经营”状态,表现为一些银行机构对债券交易合规性审查不严,风险控制流于形式,导致债券回购和质押融资失控,致使各种投资杠杆无限拉高;加之债券投资久期管理脆弱,出现不少债券违约的企业将债券违约风险向信贷业务传导,并引发社会不稳定,加大了金融风险。对此,《指导意见》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健全债券交易内控制度,强化债券业务集中管理机制,加强债券风险监测防控,严格控制投资杠杆。

目前银行同业业务也暗藏诸多玄机,成了银行资金“空转”和“体内循环”的重要通道,表现为没有做实穿透管理,致使交叉金融业务与风险控制能力不匹配,产生了大量金融监管套利空间并滋生大量风险隐患。对此,《指导意见》要求银行强化同业业务整治,从严控制业务增量、做实穿透管理、消化存量风险、严查违规行为。

目前银行理财业务和代销业务乱象较多,表现为没有分账管理、不尽好告知义务,将代销产品与存款或自身发行的理财产品混淆销售,甚至自设资金池;还有不同理财产品主体之间的暗地利益输送;更为严重的是出现了少数银行员工的“飞单”行为,严重损害了投资人利益和银行声誉。对此,《指导意见》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理财业务风险管控,规范银行理财产品设计,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审慎开展代销业务。

目前房地产信贷风险仍是银行的一个大隐患,表现为房地产企业或房地产个人按揭贷款仍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据最近27家上市银行2016年年报披露,去年个人房贷增量为4.25万亿元,较2015年全年2.25万亿元,增幅近九成。这不仅与中央严控房地产信贷及“房子是用来住”的政策要求不相符,且也正推高银行信贷潜在风险隐患。对此,《指导意见》要求银行分类实施房地产信贷调控,强化房地产风险管控,加强房地产押品管理,做好房地产信贷压力测试。

目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仍是悬在银行头顶的“利剑”,表现在政府债务总量较大,据统计各种隐性的、显性的债务近30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虽有所化解,但都是靠发行债券进行的债务置换,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到期偿还问题,实质性风险隐患仍没消除;且随着今后新的地方政府发债规模开闸,银行风险呈放大可能。对此,《指导意见》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强化融资平台风险管控,规范开展新型业务模式,加强对高风险区域的风险防控。

目前互联网金融风起云涌,正成为我国新兴金融业态的生力军及对传统金融业起到颠覆作用的“掘墓人”;但由于金融监管制度设计滞后及监管部门不明确,致使互联网金融一直游离于灰色地带,以P2P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发生不少卷款跑路、非法集资等惊天大案;且“校园贷”、“现金贷”异化为裸的高利贷,严重危害了金融稳定和民众财产安全,且其风险也有不断向银行机构传染的危险。对此,《指导意见》要求各有关部门持续推进网络借贷平台(P2P)风险专项整治,稳妥推进分类处置工作,督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加强整改,适时采取关、停、并、转等措施;做好校园网贷、“现金贷”业务的清理整顿工作。

我国金融外部风险较大,主要表现为地下钱庄抽逃外汇及逃避外汇监管导致我国资本外流现象严重;各种担保公司和小贷公司氖路欠ǜ呃贷者不在少数;社会非法集资不仅得不到有效控制,反而有呈迅猛增长态势,一些非法集资大案动辄几十亿元、上百亿元,涉及数省上万民众,酿造了巨大社会金融风险,这一切也让银行难以独善其身。对此,《指导意见》要求银行重点防范跨境业务风险和社会金融风险,加强境外合规管理,及时排查反洗钱和重点领域合规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集资。

第4篇:金融风险点防控范文

关键词:内控制度;金融会计;风险控制

从目前的情况看,银行业务经营发展迅猛,同业竞争充满激烈挑战,银行业管理制度相对严格,但为什么银行结算屡屡出现差错事故不能被及时发现和纠正?为什么违规违纪和内部案件时有发生?为什么部分基层银行经营成果不实?为什么银行结算资金屡屡被划转而未能有效堵截?就其原因是:银行会计相关内控制度存在隐患。据报载,某行一名会计联行员,利用负责保管报单及保管印章人员疏忽的机会,偷取报单,偷盖联行专用章,将银行资金转入其开立的假户头上据为己有,在8年间挪用贪污银行资金35笔,金额达341.5万元,其作案手法相当简单,但却暴露出银行在内部管理上的多处漏洞;印押证分管制度执行不严格, 联行往来对帐不及时、业务监督不力。还有,一些金融机构违反金融法规与会计制度,搞帐外经营,对其发生的存款、贷款、拆借等业务不通过合法的会计记账程序记账和登记,也不在会计报表和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给银行带来巨大的资金风险。某市一银行近期发现的一起帐外经营大案,涉及金额6.65亿元,至案发时止,仍有2.5亿元资金未偿还,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极其巨大,而这些违规经营也往往首先从会计核算切入。以上事实说明,当前金融机构的会计内控现状的确存在着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

1.会计岗位设置不合理,岗位职责不明确。部分金融单位,为节约成本而缩减编制,导致职员过度兼岗。该做法使职工超负荷工作,有时会忽视操作质量,影响工作效率或损害到客户利益;另一方面,过度兼岗为个别人员违规、违法操作提供了方便,给银行造成了风险隐患。

2.制约机制不健全,监督约束不力。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要么业务处理完毕后,给银行内部犯罪可乘之机;要么对已经发生的犯罪案件,因没有及时开展监督检查,导致有的案件虽己发生但长时间发现不了,延误了案件的侦破时间,给国家资金造成重大损失。

3.金融电算化迅速发展,规章制度相对落后。目前,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但由于业务范围的迅速扩展,原有的制度,己不适应新的工作需要,部分新业务在制度上不明晰,使银行内控存在不安全的因素。

总之,金融会计结算是银行安全营运的关键一环,当前金融结算方面案件呈逐年上升,严峻的形势迫切要求我们对结算风险防范高度重视。因此,在深化金融改革的过程中,要把加强金融内控制度,建立健全内控机制作为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切入点。

所谓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在银行会计工作中,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会计风险,对金融岗位及工作人员所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而建立系列的制度、措施、方法和程序,要做好风险防控,使银行内控工作卓有成效开展,具体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健全制度,加强监督,防范会计管理风险

制度和监督是会计内控制度的两个重要环节,如果制度不健全或存在漏洞,监督就会失去依据,监督就无从谈起;如果没有监督,制度就会形同虚设.失去监督的制度后果不堪设想。因此,防范会计管理风险,关键是要用制度控制,靠监督约束。

1.建立和完善会计管理制度。有效的会计内控制度是银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银行安全良好运行的基础。其制度的制定,既要适应银行经营运行的需要,如实反映银行资金的形成、占有、使用的经营过程和状况的真实性、效益性,又要遵循《会计法》的基本原则,如依法设置会计账簿,保证其真实、完整,防止授意、指使、强令或擅自伪造、变造、提供虚假而逃避风险行为的发生;既要建立一般会计内控制度,如钱帐印押证分管,日清月结,先借后贷、定期对帐、交叉复核制度等,防止业务技能不高、责任心不强、道德不佳而发生的风险,又要建立会计核算中的层层制约机制。

2.坚持会计内控机制。一是建立健全会计工作监督机制,设置会计检查督导和结算专管岗位,强化和规范会计检查监督活动,真正达到岗位制约、监督,保证经办的每笔业务都准确无误。二是建立有效的风险“三线”防范机制。一线岗位要建立起双人、双责、双职或人机相互复核监督的第一道监控防线。后台监督岗位要强化对前台业务的稽核监督,形成第二道监控防线。审计和会计管理部门对一些会计科目要予以高度重视,主要是往来款项的科目和暂付科目及一些临时性和过渡性的科目,及时对账查询,建立第三道监控防线。

3.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有了科学的制度,关键在于抓检查、抓落实,因为会计内控措施本身也需要监督。防范金融会计风险,贵在强化内控机制,强化制度执行。监督工作要突出重点,加大对制度执行者的检查力度,对未执行制度而出现差错事故的,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发生重大事故或严重经济案件要上查一级,不但要追究直接责任人,还要追究监管人的责任,做到在责任面前人人自警,在制度面前无“好人”,使监督工作真正起到防范、把关、堵漏的作用。

二、搞好培训,提高素质,防范会计人员素质风险

人是企业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另一方面,任何风险的形成,都与人员有关,不是人的主动所为,就是人为疏忽造成。所以这项控制是会计内控的基础,只有对人员素质施以了严格的控制,对会计人员信任的基础才更扎实,信任的理由才更充分。

l.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爱岗敬业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在金融机构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不仅关系到能否正确贯彻金融法规,而且关系到银行的形象、威信乃至兴衰。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特别注意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要提高职业道德水平,重要的是要深刻认识会计职业的价值、岗位的重要、责任的重大,真正做到热爱会计工作,献身会计事业。会计人员是金融法规的执行者,只有自身模范守法、严于律己,才能维护金融法规的权威性。

2.加强对会计人员防诈骗形势的教育,增强其防诈骗意识。从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和科技发展水平看,金融诈骗犯罪的社会形势十分严峻,智能型诈骗犯罪尤其突出。一些诈骗分子利用高科计手段,甚至和银行的个别职员内外勾结作案,增加了临柜人员识假、防诈骗难度,防诈骗工作己成为金融系统的一项长期任务。各级行应加强对会计人员防诈骗形势教育,通过剖析案件、学习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等,把防诈骗教育经常化、制度化。

3.开展上岗培训和岗位练兵。要根据业务发展和会计工作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会计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加强新知识、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强化会计人员的金融风险意识,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三、落实责任,强化控制,防范会计操作环节风险

操作环节风险产生于内部会计人员的欺诈和越权行为,带有浓厚的个人行为色彩,因此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业务过程中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将岗位责任制的原则运用到各项业务中去,岗位责任制的原则,要充分体现内部牵制,防止业务处理“一手清”、操作越权、工作失职、违法违纪行为等,给银行造成资金损失。特别是对金融机构的-些重要岗位及关键环节,必须设立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控制步骤来避免和减少风险。

    1.内控机制的完善与金融电子化改革同步。在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时期,双人临柜、换人复核、钱账分管、双线核对、账务核对等是内部控制机制的基本要点。进入电子化时期,会计数据的处理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内部控制的方式也由单纯的手工控制转为手工与计算机相结合。传统的控制制度,有的必须保留,如印章分管、账务核对;有的必须改革,如双人临柜、双线核算等。

   2.金融电子化内控机制的重点强化。第一要结合金融电子化的特点,设计相应的岗位分工和牵制机制,如系统日间操作人员与日终操作人员分离、授权管理人员与业务操作人员分离、系统维护人员与业务操作人员分离、事后监督人员与业务录入人员分离等。第二要加强对输入环节的控制,使用计算机后,凭证到报表的全过程主要由系统自动完成,手工登账、核对的环节己不存在,因此,更要注意确保输入数据的准确性和合法性,重点是建立对重要事项、重大金额的输入实现换人复核、分级授权的制度。第三要加强对重要业务的控制,如对于贷款发放、商业汇票承兑和贴现、资金调拨、外汇买卖等业务,必须做到业务和会计分离,以起到相互牵制的作用。对于帐务调整、错账冲正等非常会计处理,必须专人负责、强制授权。

四、科技支持,构建屏障,防范金融技术手段风险

金融业是经营货币的特殊行业,对犯罪分子有巨大的诱惑力,因此,银行资金成为不法分子猎取的重要目标,其手段也向多样化、高科技和智能化发展,使银行会计结算业务的风险加大。面对以高科技手段对银行造成的风险,我们的防范也必须以技术防范为手段,杜绝风险的发生。

1.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的鉴别能力

当前商业银行的票证诈骗犯罪活动愈显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一定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一是尽快在防范金融票证诈骗工作中进行防伪技术和设备的开发研制工作,增强票据、银行卡等科技含量,可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适当的鉴别仪器。二是杜绝客户凭证预留简单密码,采用ic卡办理结算等安全措施,防止冒用身份诈骗风险。三是对会计人员进行各种防伪鉴别知识的业务培训,提升会计人员的鉴别能力,提高防范水平。

2.构建新技术使用中的安全屏障

第5篇:金融风险点防控范文

关键词:自贸区;金融创新;金融风险

金融改革和创新是金融发展的根本动力和重要手段。防范和抵御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稳定是金融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前提。众所周知,金融改革与金融风险往往相伴而生,因此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要并举并重。本文以自贸区金融改革为例,对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防范关系进行初步分析。

一、自贸区金融改革对于风险防控要求

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是自贸区建设中重要部分,有效防控各类风险的要求贯穿始终。从上海自贸区到天津、广东、福建自贸区,“一行三会”出台了百余项金融支持自贸区发展政策和措施。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的金融支持自贸区建设指导意见为例,“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坚守住金融风险底线”写入了意见的总体原则,一方面强调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强调了建立健全系统性风险预警、防范和化解体系,及时化解和处置风险隐患,守住风险底线。这充分说明,自贸区金融创新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与防范风险并举并重。既要坚持改革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原则,为推动经济高质量高效益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又要时刻绷紧防范风险这根弦,确保金融体系安全稳定,为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创新创造良好条件。自贸区建立以来,没有发生任何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也没有发生任何一单重大的金融风险个案。

二、自贸区金融创新中面临的主要风险

自贸区金融改革中主要面临着以下五方面风险:

一是政策风险。即政策设计中,存在瑕疵,导致政策实施中引发风险。

二是操作风险。随着自贸区简政放权力度不断加大,银行办理业务复杂度不断提高,加之自贸区虹吸效应带来的业务规模扩大,金融改革带来的产品创新,都对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金融机构面临着更大的操作风险。

三是跨境资金流动风险。自贸区作为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前沿,随着外汇管理改革进一步深化以及跨境人民币使用进一步扩大,资金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程度加深。资金的跨境流动会更加频繁、迅速,特别在利率汇率改革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资金流动与境内外利差、汇差相互作用,可能引起国际收支不平衡。

四是统计监测风险。目前仅有上海自贸区“一行三会”通过两年的摸索建立了金融安全网、事中事后监管体系以及信息监测系统,较好地实现了自贸区金融一体化统计监测。其他自贸区目前尚未建立统一的监测系统,更没有针对四地自贸区整体金融数据统计监测系统,技术支持不到位,难以及时识别风险,弱化了金融风险监测效果和防控。

五是监管风险。随着自贸区不断开放,金融机构创新动力增强,跨区和跨境金融业务的复杂性也将大大增加。现行分业监管方式难以有效应对越发复杂的金融风险,对创新金融产品易产生监管盲区。此外,自贸区不是一个独立的金融系统,而是衔接境外与境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通道,也是金融风险传递的跳板。跨境、跨区域造成的信息不对称以及资金来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热钱”和洗钱活动,将使风险逐步体现,自贸区内的金融风险会通过跨境、跨业和跨市场等渠道对境内区外金融体系进行渗透。

三、自贸区防范金融风险主要举措

在自贸区金融创新制度设计以及金融改革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健全自贸试验区金融风险防控体系,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为金融改革顺利推进保驾护航。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

一是强化金融机构内控制度建设及管理要求。银行作为金融交易经办主体,抓住银行的牛鼻子对防控风险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使自贸区金融改革政策平稳落地,要求金融机构遵循“了解客户”、“了解业务”、“尽职审查”等原则,完善业务真实性、合规性审查机制。比如,国家外汇管理局下发自贸区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实施细则中,明确要求注册在自贸区内的银行以及办理自贸区内业务的省(直辖市)所属地区其他银行,应切实按照实施细则规定制定完善的内控管理制度并报外汇局备案。天津市各银行机构开办自贸区外汇业务时,均向外汇管理部门报备其相关内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内控制度的建立及管理要求的明确,有效降低金融机构业务办理中合规性操作风险。

二是强化履行“三反”义务。为防止企业、个人借助自贸试验区相对宽松的金融监管环境与多元化金融创新工具非法转移资金,四地自贸区人民银行金融支持意见中均明确要求,经办自贸试验区业务的金融机构和特定非金融机构,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切实履行反洗钱、反恐融资、反逃税义务。2014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了《关于切实做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了相关措施及要求,防范非法资金跨境、跨区流动,确保各项金融改革与发展政策措施在自贸试验区的平稳运行。

三是构建自贸试验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探索在自贸试验区建立境外融资与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框架,设定灵活的、切合实际的、可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灵活调节的宏观审慎系数,根据不同的宏观经济形势,调节宏观审慎系数,实现对风险的管控。如今年1月份在四地自贸区同时落地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通过调节相关系数和因子来直接调控市场主体的跨境融资规模。探索在自贸试验区内建立和完善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全面监测分析跨境资金流动,完善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风险监测评估机制,加强对重大风险的识别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防止跨境资金大进大出。

四是加强金融监管协调。为加强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的统筹协调,四地自贸区通过不同形式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如天津、上海分别成立了自贸区金融工作协调推进小组,均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派出机构和市政府有关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共同做好创新促进、监管协调、风险防范、环境营造工作。

五是建立完善金融监管机制和风险监测体系。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分析机制,建立和完善系统性风险预警、防范和化解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是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的基础。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会同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建立了跨部门的跨境资金监测分析与应急协调机制,综合运用自贸试验区信用平台和各金融监管部门的信息,提升风险联合防范和处置能力,共同应对跨境资金流动的风险,营造良好金融发展环境。

六是探索建立本外币一体化管理机制。当前跨境本外币交易同质业务政策存在差异,监测系统不同、监管分属不同部门。相关主管部门以自贸区为切入点,试点本外币一体化管理政策,如在自贸区推出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统一了本外币外债管理要求。与此同时,不断深化跨部门联合监管的深度和广度,综合利用金融机构及企业主体的本外币数据信息,对企业、个人跨境收支进行全面监测、评价并实施分类管理。

七是加强自贸试验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自贸区内金融机构逐步建立健全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客户权益保护机制,担负起保护消费者的主体责任。加强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产品相关知识普及,重视风险教育,提高消费者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尝试建立金融机构、金融监管、行业组织以及司法部门间协调机制,探索构建和解、专业调解、仲裁和诉讼在内的多元化金融纠纷解决机制。

四、基于自贸区发展,对于金融改革和风险防范的几点建议

要在坚持稳中求进、强化底线思维的前提下,统筹好防风险与促改革的关系,继续推动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在未来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中,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政策的适用性、规范性、有效性、协同性。一是要把握好金融创新的度,紧紧围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单纯发展金融;二是结合各地自贸区侧重点,比如天津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有重点、有针对性进行金融改革和创新;三是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金融支持政策的出台要有前瞻性、预见性、长远性,要为自贸区发展提供可持续性助力。

参考文献:

[1]种卿.央行:自贸区金融改革底线风险得到全面掌控[EB/OL].shtml,2015-10-23.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Z].2013-09-18.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的通知[Z].2015-04-08.

第6篇:金融风险点防控范文

关键词:金融 会计案件 防范 对策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企业的作用越来越大,而金融会计案件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因此,如何使金融企业得到更好地发展,如何有效防范和控制金融会计案件成为当今金融业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金融企业的会计制度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会计案件的防范,笔者下面将针对这些不足,对金融会计案件的防范和对策进行具体阐述。

一、金融会计案件的产生原因

(一)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落后

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企业的会计制度已经相对落后,难以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现行的各项规章制度联系不够紧密,不能有效地进行相互支撑、制约和衔接,另外受一些财务制度的影响,导致金融会计制度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相应的控制作用,从而易引发金融会计案件。

以商业银行为例,其部分费用支出没有体现稳健经营原则,具体表现在:

1.应付利息计提方式及适用利率不明确。

2.表内应收利息核算期限长、核销难,利润虚增,要交纳营业税。

3.商业银行贷款呆账准备金按年末贷款余额的1%差额提取投资风险准备金率是1%,坏账准备金率3‰。可见,该比例偏低,不能够满足实际需要,加之过分严格的核销条件,影响了呆账的及时核销,从而增加一定的潜在风险,为金融会计案件的发生创设了有利的条件。

(二)金融企业内控机制不够完善

会计制度职能的发挥,不仅需要先进的会计制度,也需要完善的内控机制。内控机制是一种自律机制,如果金融企业没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内控机制,就会引发金融企业的诸多问题,增加风险,从而不利于金融会计案件的防范。

另外,金融企业内业务人员众多,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也影响着金融会计案件的发生。而且,如果业务人员不熟悉相关的会计制度,相关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约束机制不健全,会引起会计信息失真。

二、金融会计案件的防范和对策

(一)建立起以风险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机制

金融企业经营的主要业务是货币资金的运作,其资金密集且充裕的特点决定了金融企业的风险性。因此,金融企业应将风险管理做为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的核心,建立客观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和制度,合理建立风险资产与资本的良性配置关系,控制经营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企业内部要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构架具体完备的风险管理制度,为会计制度的职能发挥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金融会计制度

1.改革应付利息相关政策

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改革商业银行现行的应付利息计提核算方法,使商业银行能对定期存款按合同利率逐笔计提应付利息;以负债形式筹集资金,不再计提应付利息,改为由利息支出科目直接列支。

2.调整商业银行呆坏账准备金相关政策

呆坏账准备金计提应采用按照贷款风险程度计提呆、坏账准备金;提高呆账准备金计提比例,金融风险资产不仅是呆账或坏账,还存在被确认的其它不良资产,因此为了有效控制和防范风险,可考虑结合贷款五级分类办法来计提特殊准备金;进一步扩大计提范围,计提呆坏账准备金的范围还应包括同样存在风险的透支、同业拆借、融资租赁和存放同业款项等;对银行实际的呆账核销额,允许银行税前扣除,不作纳税调整;逐渐放宽对呆账确认的条件限制和审批权限,进一步简化对呆账核销的手续。

3.增加表外业务相关政策

随着金融企业的不断发展,相应的金融业务进行了许多创新,商业银行所开展的表外业务逐渐增加。由于表外业务本身的一些特点,如自由性强、风险隐蔽,在会计处理中不计人资产负债表,而在会计报表中以附注的形式反映。

由此可见,表外业务的增加不容忽视,其隐蔽的风险也应引起金融企业的关注。因此,商业银行可以增设“表外业务情况表”,像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一样可以把具体的表外业务情况呈现出来,从而使表外业务中隐蔽的风险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来,以便商业银行对金融风险的控制和防范。

(三)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第7篇:金融风险点防控范文

前言

金融企业遭到的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我国金融企业提供了一定借鉴作用,从金融会计的角度来看,我国金融机构业欠缺成熟的监管机制,难以客观公正的处理问题,在对相应金融危机采取处理措施时也捉襟见肘。由此来看,我国金融会计的风险防范需及时加强。

一、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首先,我国现阶段在金融方面的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通俗来讲,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管理模式还不健全,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风险,无法及时采取对应措施,控制风险,一些地方政府对当地金融业采取的一系列干扰措施,影响了市场上的公平竞争,形成了一种不理想的氛围。还有金融监管在一些方面还未插手,一些金融机构不顾法规制度恶意竞争的事时有发生,另有一些机构自身内控措施有待加强,导致一些财务信息泄露、失真,极大地增加了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1]。

其次,现阶段,我国的经济环境变化极快,在这种影响下,市场经济的弊端也显现了出来,大量社会资金被金融机构收入囊中,从而市场金融机构发展不平衡,资金链参差不齐,从而导致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另外,随着经济体系的发展,会计行业被越来越多的人涉足,这也就导致了如今的会计行业从业人员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参差不齐,其中不乏一些职业素质较低的会计人员在企业中扮演重要角色,而金融风险与人为因素也密切相关,事实上,许多风险发生与人为因素也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最后还有亟待改进的会计手段,现在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不仅要求会计防范,还需要懂得如何使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增加以及掌握会计电算化的运用。

二、金融会计风险在企业中的防范措施

金融会计风险无处不在,在企业的运营中需要格外注意,对于企业经营而言,金融会计风险的预防措施十分重要,如何应对金融会计风险成为企业经营与管理的一大重点。在此针对金融会计风险在企业中的防范提出两点建议,并且这两点建议是从系统与人力两方面进行分析的,具有实践意义。

(一)金融会计风险在系统上的防范措施

针对会计金融危机我提出三方面的建议,第一,要根据当前金融会计行情,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做到从上到下,各级协调合理工作,全面加强会计工作秩序,严加打击“做假账”现象,提高会计核算质量,提供可靠会计信息,同时,杜绝所谓的账外经营现象,账外经营现象暴露出了相关管理不统一的问题,影响了金融会计职能的发挥,造成了一些金融风险,所以有意识的避免这种现象可化解部分金融会计风险。

第二,建造强有力的风险预警系统,此风险预警系统主要包括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以及事后监督。事前制定有关金融方面的预警指标体系,在金融危机可能发生之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到,从而避免财产的损失。事中监控指的是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正常监控,主要是由金融机构会计部门和金融机构其它部门一道建立,主要是为了在金融风险发生后,减少财产的损失,使损失率控制在一定范围。事后监督分析财务基础资料,根据金融危机吸取教训,严格考核各部门金融风险控制责任指标的执行力度,减少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3]。

第三,不?嗤晟平鹑诤怂阒贫龋?优先考虑将呆坏账准备金按贷款风险程度计提,之后,依据预先确定的计提比例,按出现问题的程度进行综合分析后造成损失的评价状况,再计提“呆坏账准备资金”。此基本可以填补有问题的项目,如果出现其它问题,可改革一些过于苛刻的计提确认条件限制。

(二)金融会计风险在有关人力方面的应对措施

改进有关报表的出具情况,金融机构应尽量要求企业提交会计师出具的会计报表,并查验该会计事务所的资质认定,杜绝虚假报表、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情况。在各个流程中,应着重注意真实性,避免弄虚作假。监管部门可以考虑金融机构单独编制一份金融报表,在原有报表的基础上,更为集中、全面、真实的纰漏有关金融风险信息。

贯彻落实实施有关责任的理念,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一环,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承担责任的问题。当然,这里的承担责任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我承担,而是建立合理有效的责任体系,通俗来件金融风险并不是某一个人的事,而是与每一位参与者都息息相关的,广大金融机构财务会计人员都应积极主动的参与,尽自己最大努力的完成任务,将金融风险的会计防范落到实处。

打造切实可行的内控机制,确定独立的财务机制。在我看来,有些步骤完全可以交给机器来做,从而减少会计人员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件上浪费时间,建立一系列防控措施建立更加稳固的应对体系,对金融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内部有效控制,减少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任意度[4]。加强内部授权和转授权的制约,及时检查,增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

在金融会计风险中,企业需要重视的是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推及自身企业实际发展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防范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应对金融会计风险的情况下不至于慌乱、无措,进而获得一定的经验与竞争优势,推进企业的发展。

第8篇:金融风险点防控范文

关键词:现代企业;金融风险;防范化解

一、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处理机制。

对金融风险进行事前控制。企业在实施某一方案进行决策时,既要考虑可能获得的利益,又要兼顾风险,通过对金融风险的存在及其原因分析,运用概率分析法、风险决策法、弹性预算法等,制定留有余地的管理办法,保证发生意外时企业能有效应对。

对金融运行过程进行事中控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法,计算、监控企业金融风险状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出现的偏差,有效遏制不良事态的发展,将风险降到可以控制的程度,减少经济损失,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

对金融风险进行事后控制。对于已经发生的金融风险,要建立风险档案,从中吸取教训,以避免同类风险的再次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损失,应及时消化处理,若长期挂账,势必给企业今后的发展留下隐患。要盘活存量资产,加快闲置设备的处理,将收回的资金偿还债务。

二、加强企业金融风险控制

1.筹资风险控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管理措施失当会使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筹资风险。企业筹集资金渠道有两大类:一是所有者投资,如增资扩股,税后利润分配的再投资。二是借入资金。对于借入资金而言,企业在取得金融杠杆利益时,实行负债经营而借入资金,从而给企业带来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和收益不确定性。

2.投资风险控制。企业通过筹资活动取得资金后,进行投资的类型有三种:一是投资生产项目上,二是投资证券市场,三是投资商贸活动。然而,投资项目并不都能产生预期收益,从而引起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降低的不确定性。如出现投资项目不能按期投产,无法取得收益,或虽投产不能盈利,反而出现亏损,导致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下降,虽没有出现亏损,但盈利水平很低,利润率低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或利润率虽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率,但低于企业的资金利润率水平。在进行投资风险决策时,其重要原则是既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以获取超额利润,又要克服盲目乐观和冒险主义,尽可能避免或降低投资风险。

3.资金回收风险控制。金融活动的重要环节是资金回收。应收账款是造成资金回收风险的重要方面,应收账款加速现金流出。它虽然使产生利润,但并未使企业的现金增加,反而还会使企业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垫付未实现的利税开支,加速现金流出。因此,对于应收账款管理应在以下几方面强化:一是建立稳定的信用政策,二是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三是确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比例,四是建立销售责任制。

三、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金融风险预警。设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采用及时的数据化管理方式,通过全面分析企业内部经营、外部环境等各种资料,以金融指标数据形式将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预先告知经营者,同时寻找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和企业金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明确告知企业经营者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组成企业金融管理的一张疏而不漏的安全网。

建立短期金融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建立短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首先是编制现金流量预算,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主要是通过现金流量来完成。

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营运能力是防范企业金融风险的保证。企业资产对负债能力的影响,从短期看,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尤其是企业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直接影响企业可用现金流量的多少,决定企业负债能力的高低。

四、加强资金管理。

1.合理调动使用资金。防范金融风险,需要金融人员进行货币资金的合理调度。根据企业自身资金运动的规模和生产特点,妥善安排货币资金收支活动,使企业能保证日常的生产经营需要,并且在还款和分红付息期到来时,及时筹措和调度资金,以避免出现无力支付的情况。

2.细化应收账款管理。应收账款管理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在赊销商品之前应该确立信用政策,同时,加强对应收账款的追踪分析,控制好日常管理,有利于确保信用政策的全面落实。日常管理中,主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建立信用限额管理制度。信用额度是指企业给予某客户赊购商品的最高额度,是根据客户的经济实力和企业愿意承担风险的大小决定的,这有利于降低企业风险水平;第二,做好账龄分析。这样有助于明确目前的收账重点和程序,从而提高应收账款的收现效率;第三,加强对坏账的管理。严格审批坏账损失,防止各种弊端的发生,积极参与客户破产善后事宜,尽量减少损失,仍然要关注逾期未收回的已作坏账核销的应收账款。

五、实施债务重组。

在债务人陷入金融困难时,债务人通常有两种选择:一是拖延,等到债权人通过法律强制执行甚至宣告破产;二是债务重组,通过债务重组的收益减轻负担,获取生存发展的空间。而债权人同样有两种选择:一是强制执行债权直至债务人宣告破产;二是接受或提出债务重组。而债权人愿意与债务人进行资产重组不外乎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最大限度地收回债权,企业发生金融困难不能按既定条件全额偿还所欠债务,但是债务人可能有能力按较低的条件来还债。二是缓解债务人暂时金融困难并不意味着没有改善金融状况的希望,如果债权人对债务人采取立即的求偿措施有可能对债务人造成较大的冲击,致使债务人原本是暂时的金融困难滑向永久金融困难的境地。

六、完善科学的决策机制。

金融风险本身具有综合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有风险最终都反映在金融风险中,使决策科学化和合理化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所以企业必须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而决策机制是指决策权力的形成、规范和规定,它包括企业的决策机构、决策内容和决策机制等。

第9篇:金融风险点防控范文

关键词:软件企业;财务风险;管控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一、软件企业的独特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主要是指财务状况上存在的一种不确定性风险或者企业在筹资的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风险,是一种微观的经济风险,主要的财务风险由以下几种类型:即投资风险、融资风险以及应收账款回收风险。财务风险的大小是与企业规模息息相关的,当企业规模较大时相对面临的财务风险也就更大。软件企业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较大,比其他企业面临的风险更多,变化也就更大。

首先,是投资风险。软件企业由于竞争大、更新换代快、投入较大等特点,投资风险就显得十分巨大,由于软件系统的开发周期较长,且开发期间的不确定性较强,对于投资的收回的风险较大。同时由于软件人才的要求技术较高,流动性大,且需要的成本较高,对于投资的回报率来说也增添了不确定性。

其次,为融资风险。软件企业的产品为无形的软件,其开发周期长、适用范围较窄,一旦开发失败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导致企业无力偿债。加之软件公司的主要资源为人力资源,一旦出现融资无法偿还时难以进行偿债。

再次,为回收账款的风险。随着软件企业的业务的日益增加,所产生的应收账款也就逐渐增多,而如果企业片面的追求业务量而忽视应收账款的收回则会产生很大的回收账款的风险。加之软件企业的开发周期本来就长,开发效率地下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带来资金折现率风险。如果难以及时收回资金,会产生较大的资金缺口,阻碍软件企业的发展。

二、软件企业财务风险管控措施

(一)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首先,作为软件企业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风险的客观存在、防范风险对于公司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对风险防控工作的重视和执行力,以促进企业利益最大化。

其次,可以聘请专业的风险防控人员对于公司重大业务执行之前进行相关的讨论和做出可行性报告,并通过开会的讨论予以研究,如在进行重大融资和投资的决策时,要聘请相关财务分析师对项目失败的风险和债务缺口风险进行综合评定,设立几套方案,最终结合软件公司自身的条件和实际情况,选择风险最小的方案进行。

再次,还应充分加强软件公司全体员工对于风险防控的认识。要求其重视风险防控,使得软件开发人员时刻注意风险的防控,在日常软件开发的工作中能够不断提升开发的效率,不断提升软件开发的质量和成功率。降低软件开发周期长、成功率低等问题所带来的风险。

第四,应建立风险防控的监督与激励体系。在工作中时刻注意风险的防控,并充分调动其参与风险防控的积极性,将风险防控的效果与员工的工资考评相挂钩,激励其积极参与配合整个企业的风险防控。并结合公司的实力有效提升优秀软件开发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在平时也应多关注其发展的需要,真正的留住优秀人才,降低优秀人才的流失率,能够有效地降低人力资源招聘和培养的成本,有效降低软件公司的相关风险。

(二)做好事前评估

软件企业在进行软件开发、投资、融资时要处理好事前的问题,要对评估的全过程加以规范,不断借鉴其他优秀企业的先进经验,不断提升可行性评估人员的水平和评估方法的准确性,不断改进可行性评估的方法,更加全面的进行可行性评估。

除了做好可行性评估外,还应该做好风险的正确识别与评估。软件企业要不断的认识和识别风险,软件企业的领导与财务人员要对企业的经济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同时也应关注在企业的财务活动和软件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对企业盈利能力有所冲击的事情,并据此去评估风险的大小,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前做好风险防控的预案,有效为之后风险的防控、风险的决策与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三)做好事中风险控制问题

软件企业在软件开发的工作中应做好风险控制工作,只有良好的控制风险才能有效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才能够保证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风险控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

首先是投资风险。要降低此风险就需要一个健全的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体系,通过风险控制来加强对于企业风险的预测和预警,有效防范风险。在具体的工作中应对对方公司做具体而深入的全方位调查和分析,并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来考查与合作企业的诚信度,以及本公司的实力来承接软件开发的工作,通过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能够有效的降低投资风险,促进企业的效率提升。

其次是融资风险。经过对近年来我国软件企业资金来源的调查中可以看到,大部分的软件企业开发资金来自于企业自筹资金,其次来自于银行的贷款。相比其他企业而言,软件企业的贷款难度相对较大,融资相对较难,融资风险也相对较大。因此在控制融资风险时应主要注意做好相关的融资预算,首先应考虑整个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大小和资金的来源,根据此来设定整体融资的方案和预算,并根据预算来展开融资活动。应对各个环节所用资金进行需求测算并对其相应的融资风险进行考量和评估,进而结合企业财务的状况和资金的实力进行融资计划的制度。其二要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融资方式,优先选择企业内部融资,保证融资成本的相对较低和风险偏小,当内部融资不能满足软件企业时再考虑外部融资,应在外部融资中重点注意成本较低风险较小的方式,可以通过发行有价证券来融资,相对成本较低速度较快。其三,要做好融资结构的设计,通过债务和股权融资的比例制作出相对合理比例,做到整个融资成本与风险的最小化。

再次,做好回收资金的工作。软件企业也应结合自身的情况对财务的核心指标进行监控和管理,对于财务的支付能力、财务结构的合理性进行管控,关注企业的现金比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以及净利润、成本等多个指标,而回收资金的快慢直接影响了企业财务的健康状况和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因此,软件企业在重视软件的开发与创新的同时,也应设立相关的部门进行资金的回收,有效方法软件企业的财务风险。

总之,软件企业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因此有效进行财务风险防控就显得十分重要。软件企业应充分重视企业内部外部风险,提高风险意识,做好重组过程中的事前、事中风险控制,使软件企业的风险控制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