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范文

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精选(九篇)

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

第1篇: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范文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首先感谢学校提供了这次班主任交流的机会,今天我只是想在这里给大家谈谈我是怎样作班主任工作的,也顺便谈谈作班主任的一些感想。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与领导批评指正。

我讲的题目是:用“爱”教育学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思想在发生着变化,加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给学校的学生管理增加了不少困难,特别是我们学校,学生的生源质量在不断下降,这就给我们班主任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素质教育在不断推进,我们不能放弃每一位学生。要让每一位学生成为社会、家庭的有用之才。我想用出自《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话来概括我的班主任工作,下面谈一下我的一些做法。

1、用“爱”与学生交流

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我要求自己以一颗仁爱之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能够站在他们的角度去体验他们的内心感受,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例如每天早晨走进教室,我先看看学生有没有到齐,遇到天冷或天热的时候,提前提醒同学们增减衣服。在班上我最爱啰嗦的三件事:一是每一个人都要注意安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二是品行端正,成小事靠才能,成大事靠品德,一个人,要成才,必须先成人。三是要认真学习,我经常要求学生换位思考,让他们站在父母的立场,兄长的立场去思考自己的行为,要懂得感恩,懂得回报。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和爱护,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很在意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有一个好心情投入到一天的学习中去。在学习上不偏袒、不歧视、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度。我班有一位学生田x,他是我们班学习后进生,上课还经常有小动作,有时还有迟到、旷课现象,老师们经常向我反映,一天他感冒了,在卫生室打吊瓶,向我请假,我利用班空到卫生室看他,询问病情,问他吃饭了吗?感觉怎么样?哪里不舒服?并打电话与他家长及时联系沟通,让家长放心。自此以后田x的学习认真了很多。言行举止也有了较大的改变。

2、用“爱”与家长交流

班主任的工作离不开与家长打交道,有些家长经常向你打听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多的是个别后进生的家长与班主任联系,我一般是站在家长的角度,实事求是的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从不夸大学生的情况,设身处地为家长考虑,体谅家长的难处,我班同学孙xx,家庭非常特殊,前几年母亲改嫁带过来的,有自闭倾向,少与人交流,前段时间由于特殊原因高考没有报上名,他母亲来学校找我,想让学生继续上学,读完高中。我先与她聊了一下家里的情况,中了几个棚?最近忙不忙?(班主任 banzhuren.cn)然后给她分析了学生的情况,孙xx的学习,由于基础的原因,现在的学习已经十分困难,很多知识无法继续学习。说实话我不愿意他回来继续上学,但是看到他母亲:被太阳晒得红通通的脸,手上划破了许多口子,手上的皱纹里还有泥,我又改变了想法,再加上她的一再坚持,我同意让学生留下来,毕竟这也是我们学校的责任,让家长感觉到学校具有人性化的管理。最后家长走的时候说:李老师,谢谢你!从家长的背影中我看到了她的无奈及对学校的依赖与信任。

3、用“爱”处理特殊事件

05年我班有一位学生周xx,在高三时,上网有瘾,经常晚上外出,我得知情况后,及时与家长联系,说明情况,家长来把学生领回去了,但是过了几天家长把学生送来,说:“李老师,周xx在家也去上网,我们也没有时间看他,还是叫他在学校吧。”我说:“在学校万一出了事怎么办?”家长说:“我们不怪学校,你给俺亲看了他点,尽量不让他去上网,一旦发现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去找他。”接下来的几周我经常晚上起来查宿舍,有时查到周xx上谭坊上网,有时查到他上黄楼上网,都及时通知了家长,并在家长找到学生后及时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情况,这种情况直到大约一个月后才结束,这天早晨,我发现周xx没在学校,给家长打电话,他母亲告诉我,周xx一早就回家了,说是骑自行车摔到了,腿有点骨折,在家治疗。他自己也不承认出去上网。我马上意识到他又出去上网了,因为同学们反应他总是早操之前回校,学生在学校受伤,班主任有责任。中午放学,我买了点水果,来到了周xx的家,看到他家的情况我很是心酸,三间低矮的土呸草房,外面的墙皮都掉了,院墙有些都倒了,也没有修,屋内地面不平,有两张床,周xx躺在一张小床上,腿上打了绷带,正在输液,看到我去了有点回避的样子,我说:“在家好好养伤,别的不用挂念了,你看看你这个家的情况,你必须好好学习,才能改变现在的情况,你父母供你上学不容易啊!”至于上网的问题,我只字未提。他母亲说:“李老师,我们怪不好意思,让你费心了,他肯定又去上网了,回来在路上摔得。”家长知道学生上网摔得,怎么不找我的责任,反而自己感到不安,可能是被我的真诚所打动吧!这位学生返校后,没有再上网,学习上抓的很紧,也很自觉,但毕竟落下的太多,只考了一所专科学校。

第2篇: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范文

一、努力学习,弥补自身不足,增强工作能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它迫使我们打破传统和常规,继承中求发展,求创新。民族的振兴希望在教育,教育的振兴希望在教师。教研员是站在教研教改前沿阵地的排头兵、领头雁、师之师,更需要有高尚的师德,精湛的师能,高瞻远瞩的眼光,乐于奉献的精神,全心全意为基层服务的意识,勇于创新的意识和精神……为了胜任教研员工作,自觉钻研教材,抓紧一切机会和时间向书本学习、向其他人学习、借培训的机会学习、通过网络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新课标、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专业知识等),从而及时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动态,不断强化内功,增厚底蕴。

二、立足实际,开展切实可行的教研活动,提高实效

每学期开学后的前两周,对我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机房、教师、开课情况进行摸底,掌握第一手材料,再结合市、区教研室的总体布署,制定学科教研计划,使教研活动有的放矢。

我区截止到2004.7为止,高中教师98%为年轻教师,初中90%的兼职教师,小学专业教师更少,教师队伍流动性强,信息技术课仍然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情况,学校领导没有信息技术课的学科意识,不重视本学科教学。

针对我区的以上具体情况,每学期组织4~9次教研会;2节研究课。最突出的活动有以下几项:

1.变灌输式教研活动为主动参与式教研活动。实施新课程,需要新理念,需要新思路,需要新教法。面对新事物,难免有困惑;然而,信息技术课的最新理念是什么?怎样用新理念上好老教材?初中和小学没有新课标怎么办?信息素养是什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是老师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教研活动研讨的重点。为了真正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难问题,提高吸收率,改变以往的集体教研活动主要是以我分析教材、点评研究课为主的“一言堂”。采用教师最喜欢的观摩课方式,组织教师观摩、讨论有创新思路和实用价值的课,激发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热情,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观摩课以后,教师们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联系教学实际,提出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共同探讨,互相补充,共同促进。

2.每学期深入课堂一线听课达50节,每次听课做到有记载、有分析、有反馈,与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方法,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及时发现认真钻研教材,有创新能力的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充实中心组力量,对重点培养对象进行跟踪听课指导。并利用下校的机会,广泛宣传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加大名牌和薄弱、边远校的指导力度,比如以市级研究课为契机,连续在咸一中听课指导一周,以初中在线考试为契机为双桥中学调试机房,免费提供杀毒软件,对刚由数学学科转行的信息技术教师单独进行杀毒培训。

3.以科研带教研,搞好区级研究课。本学年继续围绕市级课题《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研究》、《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途径的研究》两个课题和几位老师的不同特点指导了四节区级研究课,走教科研相结合的道路。

由***老师执教的《制作电子报》网络课,是根据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教材及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自己设计的一节综合复习课,用ASP编写了智能化的互动网站,将网络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和组织课堂活动的基本平台。具体设计如下:

(1)请同学汇报课前调查报告:报纸应具备哪些要素,展示设计的报纸图样。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信息的能力,为后期的制作埋下伏笔。

(2)请学生欣赏网站中的电子作品,为自己喜欢的作品投上一票。然后根据学生的选择师生共同赏析,在学生畅所欲言的欣赏中,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得到了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发展。更帮助学生理清制作的思路,吸取他人的优秀做法。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培养,体现学习内容学生自主选择这一特点。

(3)布置开放性的任务: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制作有个性的电子报。

(4)各小组根据组长的分工,合作制作电子报,每人都将自已的特长融入到小组作品之中,在这个过程中,聊天室或BBS论坛为学生提供了多维交流的空间,学生通过上网自主搜索信息,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较短的时间内,学生便获得了大量的信息,网站成为每位学生的老师,使个性化学习得以实现。

(5)学生制作完作品后,将作品上传到网站中,当学生看到自己组的作品出现在网络中,当他们想到自己的作品能被所有的同学看到,那种心情只能用不言而喻形容了,网络的优势再一次体现。

(6)作品评价:通过“点将台”随机抽取一个组的同学展示自己组的作品,其他组的同学或教师对他们的作品进行点评、分析,找出优、缺点,以达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目的。

课后,老师们进行了热烈的研讨,一致认为这节区级研究课,教师能源于教材不拘泥教材,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爱好,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自主设计独特的教学内容,在网站中放置了与本课有关的素材、自学的内容、相关网站连接等,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渗透了“下保底,上不封顶”的策略。注重了信息技术学科与美术学科的课程整合,如:颜色的搭配,版面的规划。采用开放性的任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感受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注重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此课已作为市级课题《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研究》和市级课题《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途径研究》的课例并上报市教研室参加录象课的评比,进入网上公示阶段。

**老师执教的《探索主页的制作技巧》市级研究课的教学设计首先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掌握了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制作优秀主页的设计技巧。用Dreamveaver进行拆分、组合,探索制作网页技巧的环节体现了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案,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感受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指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教师能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从教学问题入手,自主设计独特的教学内容,在网站中放置了与本课有关的素材、自学的内容、相关网站连接等,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网站设计的好,在以前网络课的基础上,引进了语音聊天室的功能,使同学之间的交流更直接。

***执教的《计算机组成》一课的教学设计将计算机组成的各个部件通过动态网页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将鼠标移到每个部件上,就会在鼠标的旁边出现此部件的作用,这种直观性教学方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做不同层次的自测题和检测题,机器会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进行判断并给出鼓励性的语言和提示语,就好象每位同学有一位老师一样。充分体现了个性化学习,最后,学生根据此课的学习,分组准备购机计划,这样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以致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使本来枯燥的一节课,变成了学生爱学、乐学的一节课。

研究性学习是从学科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因此在信息教学中创设科学探究情境,营造科学探究氛围,对于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是很有帮助的。

PowerPoint演示文稿文件与Word文档的操作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老师执教高中信息技术课《PowerPoint》这一章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尝试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具体设计如下:

(1)确定课题:***老师是该班的班主任,讲这一章时又恰逢12月份,周会课老师请同学们商量元旦打算去什么地方旅游,同学们对这个提议非常感兴趣,最后产生了《元旦我们去旅游》这个课题

(2)学生自由组合分成5个“旅行社”,自由选题,确定旅游地点(哈尔滨、西安、北京、海南、泰国),每个“旅行社”根据本组情况分配任务。

(3)搜集素材:网上搜索图片、资料查询,向旅行社的导游咨询。

(4)素材处理:根据所要说明的内容,整理资料,做简单的处理。

(5)演示文稿的制作:图片的插入、配备相关的文字说明、根据内容设置连接,完成各个分任务。

(6)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将每个成员的分任务连接,完成演示文稿。

(7)课堂再现:

a、分组展示制作的成果,并由“导游”负责讲解,包括旅游景点的特色介绍、景区的住宿条件及收费、旅游注意事项以及制作演示文稿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运用的处理图片和文字的特殊技巧。

b、听了“导游”的介绍,“游客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提出问题,由“导游”讲解,模拟真正的旅游情景。

c、“游客”打分,指出每一组的优、缺点,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评出最佳“旅行社”。

d、教师总结,根据“旅行社”提供的材料,分析制作过程中运用比较“精”“巧”之处(同时也点出了本章的重点、难点)

这节区级研究课,将研究性学习渗入到课堂教学,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究的过程,体现了布鲁纳发现法的其精髓重在让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发现。让学生自己通过积极主动地探索活动来建构知识、提高探索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了科学工作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

三、以任务驱动,开展中心组活动,培养锻炼骨干教师,不断提高科研能力

熟话说:人无压力就无动力。因此,为了培养锻炼骨干教师,使中心组起到一点带面的辐射作用,给他们压重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教科研能力,带动我区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

1.借学生作品评选的机会,从学生作品的评价标准和学校选送的作品入手,对辅导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提出改进建议,增强教师的指导水平,取得了一些效果。

2.组织中心组成员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课题实施的方法,带中心组成员八次去大港学习动态网站的建设,观看全国优秀课的光盘,使中心组成员在教育教学理论、课题研究、教学设计、教学基本功等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成为教科研的主力军。为此次双优课的评选做好准备。

3.利用高中会考、初中在线考试的机会,以中心组成员为支撑点,充分发挥中心组成员的力量,对高中、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二次培训,通过这次培训,增强了教师处理故障,机房维护的能力。在我区信息技术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使初、高中的在线考试顺利进行。

4.发挥信息网络功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学科网页的资源收集、整理工作分到中心组成员,既锻炼了教师的信息能力,又增强了教师之间相互合作的精神,并一起商讨符合新理念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网络联系、中心辐射”的优势,开展“网上教研”。对原有的信息技术学科的网页进行了更新,把收集和筛选的教学动态、信息、资源及时给学校和教师。增加了贴近课堂教学的有特色的主题知识网站、教学设计、优秀论文等栏目,通过此网站对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5.本着重在参与的原则,趁市教研室学科网站的评选机会鼓励教师建立主题知识网站。

四、因需培训,面向全体教师

在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快速更新,信息技术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2004年1月27日(正月初八)至2004年2月7日(正月十七)受局党委委托,培训科、教研室、职称中心联合对我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为期10天的培训。根据我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知识水平层次不齐的情况,采取先分再合的培训方式,聘请市教研室的高淑印主任、网管中心郝杰主任、张磊老师,二十一中的隋金栋等四位老师,传经送宝,将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大家,使我区的教师能较快的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推动了我区网络课教学的进程,盘活我区教育资源,实现共享,经过此次培训,初级班的老师能够制作比较美观、合理的网页,能用新的理念说课、进行网络课设计,能够管理、维护学校的局域网机房。中级班的老师能用新的理念说课、用动态网页的技术进行网络课设计。这样,使人人都有东西可学,并且有能力学会学好。上学期开学初针对寒假的培训情况,对我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进行了调研,一部分教师能够学以至用,已经开始使用学到的新理念、新技术上课,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对这样的教师多鼓励,使他们更有干劲。对另外一部分教师,力求通过调研与学校和教师多沟通,转变教育观念,使他们认识到熟能生巧的道理在这门课程中尤其重要,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工作。

五、改革评价体系,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第3篇: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范文

从教一个半学期以来,在学校的领导和众多老师的帮助下,渐渐地适应这里的环境,教学经验是谈不上的,这里只权且谈一谈我从教以来学习的一些体会,无论在那个环境,我觉得学习始终时最重要的。

从大学课堂出来,走进中学的课堂。说真的有一些手足无措的感觉,面对一群活泼乱跳动的学生,第一次面对那么多对充满期待的眼睛,我感到紧张,同时感觉到自己责任的重大和压力。在讲台上,前几个星期甚至经常出现语无伦次的尴尬场面,尽管我精心地备了课,这时候是学生和我的指导老师给了我动力和异常大的帮助。

一、向学生学习。人人都说老师是要有耐心的,我觉得懂事的学生也是有耐心。学生知道我这个刚出道的毛驴,敢于也乐于和我接近,但是我开始那段时间给他们上的课确实使他们失望,我曾经也很懊恼,但从他们带有鼓励的眼神中,我看到那份体谅,那份宽容和那份耐心,尤其是他们在日记对我说的心里话,使深深地感动。我知道课上的效果不好,我经常去问他们的意见,询问他们觉得怎样教才更加令他们更容易接受,他们真的提很多非常值得借鉴的方法。

二、向老师学习。经验就是财富,虽说这东西不能照搬,但善于借鉴往往能事半功倍。站在讲台上才觉得自己的简陋,而学校提倡的多听课真的非常好,说真的我每听一节课都有一种启示,都有收获,包括教学的方法,教案设计,课堂组织,学生调动,练习安排,作业的布置,可以知道课原来可以这样上。我听过莫老师,王晓阳老师的课,他们投入和疾驰有度的教学给我很大的启发,尤其是看了王老师的教案,才真正懂得教案原来可以写得这么工整、详细、有条不紊、思路清晰。

上学期上了汇报课,我曾认真地听了何校、邓校等好几位老师的意见,他们给我提出非常中肯的意见,我开始懂得扬长避短在教学上的使用,《水调歌头》本来是一首意境优美的意蕴丰富的词,却给我知识性的肢解了,美感荡然无存。吸取这些教训,慢慢地在教学上有所改善。

三、向现代信息学习

网络真是好东西, 我记得欧阳校长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受益匪浅,他说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要充分现代化的信息资源。对我这样刚毕业出来的老师,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际操作的经验都相当缺乏,而网上却提供众多有经验老师的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甚至细到如何指导学生的每一个步骤,怎样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怎样写日记,搞什么样的活动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很多很多。这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一个老师。而网上一些好的资源也可以给学生看看学学。

举个例子,对于语文老师来说,特别像我这样教起点年纪的,学生平时的交流主要又用方言,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我知道就我这朗诵水平范读可能会害了学生,我们古人就知道,人能顺利地渡过河,是“善假于物”罢,于是我更多地利用现代化的媒体资料,用人家的范读,在加上适当的指导,学生还学的像模像样的。

第4篇: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范文

刊物特色:本刊立足国内,面向行业,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在多年的办刊过程中,形成了权威性、导向性、理论性、前瞻性、实践性和可读性相统一的办刊特色。

本刊宗旨:以“把握继续教育时代脉搏、引导继续教育发展潮流、继续教育权威言论、剖析继续教育热点问题、传播继续教育前沿理论、探讨继续教育创新模式、交流继续教育成功经验、追踪继续教育动态信息”为宗旨。

服务方向:以“政府决策者的参谋、管理工作者的助手、理论研究者的论坛、培训需求者的益友”为服务方向,主要国家关于继续教育的方针、政策;反映各地教育改革和继续教育发展的最新举措和经验;报道国内外继续教育新动向及教育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开展继续教育的情况;提供有关招生考试信息;介绍科目指南学习方法、成才途径。

受众群体:本刊面向继续教育理论工作者、管理工作者、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在国家部委机关、科研部队、国有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及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有着非常广泛的读者群。

主要栏目:本刊特稿、特别策划、政策导航、理论纵横、观察思考、科技与教育、探索与实践、军事人才培养、他山之石、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继教信息。

本刊特稿:报道继续教育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政策,发表继续教育领域内的重要讲话、论述、言论和重要的深度理论研究性文章。如:《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八点建设性意见》、《澳门持续教育可持续发展》、《论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转型》等。

特别策划:以专题形式报道继续教育领域的工作部署、专访专论、会议报道及深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论文等;反映各级各类院校、培训机构有关继续教育的最新成果、经验总结等。如:东南亚、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工程教育协会2011年工程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入选征文:《煤炭行业与工程教育对接合作的路径选择》、《对电力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工程教育的思考》、《工科成人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

政策导航:刊载全国性及各地有关继续教育的政策法规条文,同时就政策法规的特点、内容、出台背景、落实情况等进行跟踪报道和深度解析。

理论纵横:以发表继续教育领域重要学术性、理论性、前瞻性学术探讨文章为主,反映业界最新的、突破性的理论创新成果,力求在论点交锋、学术争鸣中推动理论繁荣。如:《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困境之刍议》、《刍议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创新构建》、《合作理论对高职校企合作的启示》等。

观察思考:刊发围绕继续教育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有关现象和近况进行深入探讨和深度剖析的文章。如:《席明纳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现场教学方式初探——以“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现场教学为例》、《任职教育形势下教员代职的实践与思考》等。

科技与教育:刊发现代高新科技迅猛发展对继续教育事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机遇与挑战类文章,及远程继续教育的经验、问题和对策的相关文章。如:《学习型社会视阈下如何培养网络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国外精品网络教育资源研究与启示》、《大力发展远程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模式改革》等。

探索与实践:刊发各行业、各领域开展继续教育的经验性、实践性、探索性的工作交流、问题探讨性文章,尤其是具有创新性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以交流经验、共同探索发展之路。如:《高校继续教育课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融合》、《关于开展会计继续教育工作的研究与探索》等。

军事人才培养:探索军队院校开展军事职业教育特点、规律和思路,研究军队继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介绍军队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做法。如:《外军高技能士官培养研究》、《契合度理论视角下任职教育教员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实践性教学 提升学员任职能力》、《美军任职教育主要做法及启示》等。

他山之石:刊发反映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继续教育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的文章。如:《德国工程类专业“双元制”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及教育启示——赴德考察学习随感与思考》、《美国西点军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特点》等。

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刊发“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的高水平、高质量征文。

继教信息:刊登国内外继续教育领域及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的会议、活动、项目介绍等消息。

来稿投寄:北京市6304信箱《继续教育》编辑部,邮政编码:102206

编辑电话:王红军:010-66366871,贾利特:010-66366872,李养正:010-66366874,郭延彬:010-66366874

第5篇: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范文

一、我校数学教学有几个阶段性蜕变过程

1.量的变化。最初是8开纸,教师绞尽脑汁,汇编成一份讲学稿,教师集课本之大成,几乎是面面俱到,但辛苦的劳动换来的是学生反感,每节课内容完成不了,学生吃了很多夹生饭,每一次的单元测验和联考成绩也不理想,有部分老师开始有怨言,改革、改革,越改越不像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思考,利用区组织教研活动及实地到各中学进行观摩,回来之后大刀阔斧地改,压缩成16开,内容精简,量的改变释放了教师与学生身上的双重枷锁,学生和教师在完成当天任务的同时,还留有“反刍”和“交流”的空间。

2.课堂的归位。以前教师的讲解要30分钟以上。现在都压缩在15分钟以内,以《利用尺规作图作三角形》三种类型为例,第一种类型已知三边求作三角形,我放手让学生去看、去动手操作,教师只是巡查;第二种类型两边一角(夹角),教师点拨;第三种类型两角一边先讨论,然后教师再重点讲解。一节课下来,学生感觉很快,教师也很轻松。

3.讲学稿上精选例题、练习题。最初的讲学稿是书本上的例题,练习题的翻版,中期的讲学稿是删减,现在的讲学稿是经过主备人下题海之后挑选的精华,做一题就是一种类型,学生能很好地掌握精髓部分,教师的辛苦换来了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4.作业的减负。北师大版教材仅就练习量而言,是一个大型的国有企业,要让学生完成《知识技能》《问题解决》等问题客观存在,北师大版的教材是以北师大附中为模特量体裁衣做出来的测量,我们的学生只能以它为范本进行选择吸收,作业多,学生不做(或抄),只有布置适量、可行的作业,学生才会越嚼越有味。

5.备课组教师的团队意识的变迁。最初,教师采用备课本,把上课内容程序化,内容照搬照抄,教师交流最多是“你今天上什么内容”。随着学校开展集体备课,教师利用讲学稿(师生共用),把备课内容落实在讲学稿上,教师的交流变成:“你的重、难点怎么突破”。现在我们的每一位数学教师,讲学稿上都写着不同的批注,教师之间的交流变成“你的重、难点为什么这样突破”。

二、我校数学集体备课的历程

第一阶段(2007年之前),我校数学的集体备课停留在“改革”与“应付改革”交替的阶段,教师较多延用以往的经验或照搬旧教案,即使有改革,也是新瓶装旧酒,集体备课也是人员虽然坐在一起,但多数时候都是各人忙各事,备课组长最多确定一下教学进度,落实一下上课要注意的问题,安排一下教学常规工作。学校的检查也是一种公式化的套用,是否有备课,是否批改作业等,所有的检查都是静态的。

第二阶段(2007年至2009年),学校改革的初期。在经历了教学成绩的一滑再滑后,学校领导在反思,上级领导在质疑,家长在询问,学生在观望,教师在徘徊,各种声音汇在一起,我们要改革。学校以校长为首的改革小组,亲自到江庐中学把“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模式”植入了我校,开始请东庐中学教师到我校上课,指导我们进行集体备课,然后我校组织人员进行回访,同时一有机会,我们就到兄弟学校进行学习,渐渐地,我校数学成绩不断上升,教师的自信心也得到增强。

第三阶段(2009年至现在),突破瓶颈,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集体备课。经过一轮“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校集体备课逐渐制度化,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的教学风格的老师坐在一起,能各抒己见,备课组内经过激烈讨论后能达成共识,年轻教师借助这个平台能很快成长,我们的数学教师不断迈出校园,到其他学校进行上课及指导备课。

三、形成集体备课模式

学情反馈,集体研讨,修正讲学稿,教师二次备课,课后交流、反思。

1.学情反馈:备课组每一位成员分析班级一周情况,从讲学稿落实情况、作业、检测等角度收集素材,同时交流应对策略,并把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推广,备课组长进行小结,并起到提醒和监督的作用。

2.集体研讨,修正讲学稿:(1)主备人说课,说章节地位(考纲要求),说课时安排,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渗透目标),说重难点,易错点,说教学流程,说选题目的;(2)集体研讨,定准目标,完善流程,关注细节,精选题目。目标决定流程,流程由活动构成,活动落实目标,检测反馈目标的达成度。

3.教师二次备课:经过备课组研讨过的讲学稿是否高效,还有待于考证。因此,(1)科任教师有必要进行二次备课,把教情与学情有机结合;(2)备课组成员进行跟踪听课进行检验,以便得到总结、提高,备课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

第6篇: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范文

科技期刊承载着学术传播和发展先进科学文化的重任,在媒体融合时代更要紧跟社会发展潮流,中国科技期刊在媒体融合时代面临机遇和挑战,借着数字化、网络化的东风,抓住机遇,快速成长。

关键词:

科技期刊 媒体融合

在中国,科技期刊几十年就走过了发达国家100多年的历程。在这个最好的与最坏的时代,需要有更开阔的视野,从历史和社会的维度重新审视身边的各种问题和危机,并在危机中更机敏、更勤奋。

一、科技期刊的新机遇

数字出版从传统的物流转变为信息流,科技期刊已从传统出版产业转变为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对于非英语类小型科技期刊出版机构,这一变革带来了困惑不安、无法掌控的局面,如何来应对这场全球性的动荡呢?

1. 媒体融合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技术创新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得到重视,用户体验是一种纯主观的用户使用产品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感受,用户体验也因此被称作创新2.0模式的精髓。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使传统期刊从单向传递转变为双向互动,从以产品为主转变为以产品和服务为主,从基于形式转变为基于内容。[1]媒体融合则使科技期刊内容的形成、展示、推送、互动都变得简单、亲切、人性化。

科技期刊投稿审稿平台的应用,使作者在投稿时须以真实身份注册、登录,填写真实的联系方式,因他们具有良好的教育经历和高素质的专业知识,可通过网络途径被吸引参与到网站建设中;通过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加强与作者的专业交流,提高其业务水平和论文撰写水平;同时交流的热点内容又可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沟通障碍,指导编辑对年度选题进行设计和规划。投稿审稿网络平台的应用提高了稿件的周转速度,便于对论文投稿、审稿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网络提前发表,使得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公开发表的途径。开放存取(open access, OA)的普及,数据库建设的完善,搜索技术的优化,使科技期刊的展示度提高,编辑部由此获得更多的投稿量、点击率,从而扩大影响力,影响因子随之提高。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随着可用带宽的增加,创建科学视频的成本大幅下降,科技期刊和研究人员越来越多地将研究进行富媒体出版,即在网络上后,可随时随地在固定或移动设备中获得,编辑出版者已从交付印刷品,转变到只有一个强大的移动上线。如SciVee平台,一个非常活跃的富媒体科学出版物,它提供一个视频分享的平台,科学家、科学研究人员可以随文添加与内容信息有关的视频,比如实验演示、作者的说明自拍、教程等等,非常直观,更具可读性,包括PubCasts:同步的视频摘要同行评审的文章;PaperCasts:非同步的视频摘要同行审查的文章;PosterCasts:同步视频,海报或会议简报;SlideCasts:同步幻灯片演示视频。这些出版方式使观众更多地参与、有效地过滤和进一步深入研究学术信息。作者提高了工作的影响力,出版商获得了更高的流量、文章的意见和读者的兴趣,拓宽了读者群,找到了新的服务和探索商业化的可能性。

近年来,互动媒体和工具,如科学模拟和仿真环境或动态数据可视化,成为科学普及的方法。游戏化是一个热门词,简单来说就是将游戏的思维和游戏的机制运用到其他领域,来引导用户互动和使用。科技期刊作为对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承担者,可应用游戏化,将继续教育的内容与游戏结合在一起,激发读者对内容产生兴趣,并加强理解和记忆。现在智能终端设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App应用产品开发风生水起,游戏化的互动体验使得教育应用软件得到快速发展,值得科技期刊借鉴。

2. 载体的改变或传播途径的改变

作为科技信息传播的载体与平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期刊的出版方式和载体形式产生了质的变化。数字化期刊和大型期刊数据库的出现,可方便用户查阅文献,促进科技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出版降低成本。

除网络平台,数字出版的硬件部分还有手持阅读器,包括手机、平板电脑成为人们数字阅读新的选择。信息移动化是大势所趋,手机阅读借助移动运营商实现最终的发行,国外期刊如《新英格兰杂志》《英国医学杂志》等都有相关的移动应用。

2003年,比尔・盖茨访问西班牙皇家学院时在新闻会上立下誓言:不消灭书本和纸张死不瞑目。此言一出,立刻在全球引起轩然大波。7年过去了,对数字阅读的敌意正在淡去,那些对盖茨的嘘声变成了对乔布斯的赞美,那些对数字阅读的抗拒变成了对新媒体的追捧。人们正在适应数字阅读,并享受它带来的便利。下一代儿童,将伴随着数字阅读成长。

3. 审稿方式的变革

第7篇: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范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修订稿”)在课程定位、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实施以及附录等各个方面,都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下文简称“实验稿”)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与完善。改善后的课程标准在很多方面实现了进一步的融合,将对今后的语文课程改革起到更积极的引领作用。

一、平衡性:语言文字的运用和思想文化修养提升之间的进一步融合

修订稿在“课程性质”中开宗明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段描述进一步清晰了语文课程的定位,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不是知识性课程,也不是理论性课程,而是实践性课程,因此,语文学习不在于掌握静态的语文知识,获得知识的“带宽”。语文也不是单一性课程,或语言学、或文字学、或文章学、或文学,而是综合性的基础课程,因此,语文学习不能只顾及一方。语文学习的任务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培养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二是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体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两者密不可分,高度融合。

因此,我们绝不能片面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随意曲解“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观点。工具性一旦和思想文化绝缘,语文教育必是死的,最终将只剩下躯壳;人文性一旦和语言文字脱钩,语文教育必是虚的,最终只能使语文不像语文。

这属于本体论范畴,它应当是语文教师的思考基础与认知背景,如果缺少对这一点的正确认识与基本理解,就会影响日常教学行为。但前些年,不少教师过于注重人文性,在教学中往往注重对内容的理解感悟,注重拓展延伸,注重旁征博引,忽略了对语言的含英咀华,忽略了文本形式。很多时候,语文课偏向了文学课。而近些年,在强调“语文味”的背景下,有的教师教《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仅要求学生体会主人公答辩的机巧睿智和文章层层推进的写作手法,字里行间弘扬的民族志气、民族自尊和对文化认同的坚持,则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或者只成为一种点缀和装饰。还有的教师上公开课不愿教《清贫》,即使勉强教之,也只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上,不敢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体会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去感受其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以为这样的教学会缺失“语文味”。可以说,在今日的部分语文课堂上,人文精神枯萎、终极关怀泯灭、工具理性泛滥的情况又开始占上风。①

修订稿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当前,社会上时有人批评语文教育过于注重道德教育,怀念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语文教育,对欧美的母语教育也羡慕不已。其实,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历来重视对学生情感的教化、思想的陶铸,当前世界各国的母语教育也都极其重视德育因素。修订稿的价值取向是继承了传统的,也符合全球教育趋势。修订稿进一步理清了语言文字运用和思想文化修养提升之间水融的关系,使我们认识到工具性和人文性必须兼有,必须统一,万不可偏废于一方。任何改革,最怕的就是走极端,课程改革也是如此。语文课程的“双性统一”体现了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也反映了当今世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教育思潮逐渐靠拢的大趋势。

二、时代性:语文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和未来公民素养培养之间的进一步融合

修订稿在“前言”中有这么一段话:“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面对这一“新的课题”,修订稿在“课程基本理念”中作了强调:“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这一概念,在实验稿中已被旗帜鲜明地提出。语文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课程理念,体现出语文教育必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整体发展与和谐发展,体现了语文水平高低是学生多方面因素综合体现的思想。

修订稿中的“语文素养”,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其内涵和外延比实验稿中有所扩展,涵盖了科学技术普及所带来的新要求。如修订稿“总体目标与内容”的第十条明确指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这一要求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有更具体的描述,此处不作引用。

“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这一修订稿中新增的内容,向我们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教师应适当改变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媒体素养和技术素养,使他们成为跟得上时代节拍的21世纪合格公民。

就媒体素养看,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早就把媒体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之中;台湾、香港也已在21世纪到来之时,在语文课程中纳入了媒体素养。美国基础教育界于2007年推出了“21世纪技能”计划,该计划期望以核心学科为基础,发展学生的学习与创新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还有信息、媒体和技术技能。②

当今时代,信息素养、媒体素养、技术素养,已不再是某些专业人员所特有的素养,而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提高学生的这些素养,语文课程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对这一点,修订稿已发挥了风向标的功能。如何让生活在数字化信息世界中的学生,有效地获取信息、客观地分析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是每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思考和实践的新课题。

修订稿还有一处新的表述,同样是一盏导航灯。在“学段目标与内容”(第四学段)的阅读要求中,增加了“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在2009“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中,上海学生在连续文本分量表上的平均成绩为564分,位列全球第一(比第二名的韩国高出26分),达到6级和5级水平的分别为3.6%和20.1%。但是,上海学生在非连续文本分量表上的平均成绩为539分(比韩国低3分),达到6级和5级水平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9%和12.8%。可见,上海学生在非连续文本分量表与连续文本分量表上的成绩差异高达25分,在总成绩高于OECD平均值的参与国家和地区中差异最大,说明上海在不同文本形式的课程内容上分布不均衡。③尽管这只是上海学生的表现,尽管非连续文本不仅仅出现在语文课程的阅读中,但随着非连续文本,如清单、表格、图表、图示、广告、时间表、目录、索引等在生活中日益重要,阅读非连续文本的能力,已成为未来公民的素养之一。

此外,修订稿对综合性学习和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也体现了对未来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度重视。

三、累积性:学段目标、内容的设置与对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尊重之间的进一步关注

修订稿和实验稿一样,仍是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板块呈现“学段目标与内容”的。相比实验稿,各学段中各板块的目标与内容,梯度更明显,层次更清晰,内部一致性更强,学段间的衔接更紧密,更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例如,关于“现代文阅读”,第一学段针对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提出相应阅读要求:“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第二学段针对叙事性作品,提出能“复述……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针对叙事性作品,提出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针对说明性文章,提出“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针对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提出“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第四学段针对文学作品,提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简单议论文,提出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对新闻和说明性文章,提出“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对科技作品,还提出“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对较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提出“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可见,每个学段的阅读要求,都建立在该学段学生的阅读基础、认知规律、思维特征之上,呈现出循序渐进的特点。阅读的内容随着学段的增高而呈现出多样化,阅读的要求也随着学段的增高逐步提升。譬如,同样是叙事性作品,第三学段的要求就在第二学段的基础上更进一层;同样是说明性文章、非连续性文本等,第四学段的要求明显高于第三学段。

关于课程内容的组织,泰勒曾提出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三项基本原则,强调每一个后继内容要以前面的内容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地展开。在加涅看来,人类学习的复杂性程度是不一样的,是由简单到复杂依次推进的,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技能,都是以已经习得的从属于它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

修订稿的目标与要求以累积性的方式组织安排,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又有利于提醒教师去帮助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切不可不顾学生实际,一味拔高教学要求。只有避免了这样的“好心办坏事”,才有可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此外,修订稿适当降低了第一、第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降低要求,也许是更多地考虑到全国各省市教育的均衡,以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学科课程标准在有些国家是最低标准,在有些国家是最高标准,就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看,则是基本标准。如果课程标准要求过高,且偏重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的话,会造成教育方针与课程内容之间的矛盾。因此,类似识字量这样的调整,体现了对每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关注。

第8篇: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范文

“过程体裁法”是近年来Badger&White 针对过程法和体裁法的优点而提出的一种综合性教学模式。体裁分析理论把写作同社会环境紧密联系起来,认为写作是一种交际活动,写作是为了实现特定社会环境中的某一交际目的,所写的文章是交际的工具。特定的体裁是特定社会情景的产物,是作者应对这一社会情景的手段。他们认为,写作应包括语言知识、语境知识、写作目的和写作技巧等要素。写作目的、语言知识和语境知识都可以为作者提供足够的输入,可以使学生有话可说,调动学生的写作潜力;写作技巧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知道怎么说。因此,写作既是语言输入的过程,也是学生按一定技巧建构题材、内化知识的过程 ;过程体裁教学法具有“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把写作看成一个动态的、不断修改提高的心理过程”这一特点,。其宗旨是:让学生了解不同体裁的语篇具有不同的交际目的和语篇结构;让学生认识到语篇不仅是一种语言建构,而且是一种社会意义建构;让学生既掌握语篇的意图结构,又能够理解语篇的建构过程,从而帮助他们理解和创作属于某一体裁的语篇。

实施过程体裁教学主要是“体裁分析和模仿写作”两种模式,一般分四步实施,即输入、吸收、输出和讲评。根据我对过程体裁发的理解并结合我的教学经验,我们认为过程体裁教学法写作教学应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写前信息输入阶段

写作教师应选择特定体裁的典型范文,向学生讲解与这种体裁相关的社会语境、交际目的,使学生充分了解这一体裁的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这一体裁的体裁结构、语言特点,以使学生对这一体裁的形式和内容都有全面的了解,为下面的写作阶段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语篇模式包括一般—特殊型,问题—解决型,设定—真实型和匹配比较型。

“一般—特殊型”,作为最为常见的语篇模式分为“一般—例证型”和“预览—细节型”两种。在“一般—例证型”模式中,首先对事物作出一般的概括,然后提出特殊见解或者为了说明前述概括进行举例说明;在“预览—细节型”模式中,语篇开始时先给出一个总体轮廓,然后再说明细节。说明文和议论文一般倾向于应用“一般—特殊型”语篇模式。

“问题—解决型”共有四个组成部分,情景,问题,反映,评价或结果。这种模式类型结束的标志是问题的最后解决,所以常常英语在说明文中;

“设定—真实型”的语篇里,作者先在“设定”这一部分中先列举别人的观点,但不证实其真实性,而后在“真实”这一部分中,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支持或反驳前述的观点。这是议论文中最常使用的一种语篇模式;

“匹配—真实型”往往用来说明事物的异同,如果比较相似之处,就属于“匹配相容”部分,否则就属于“匹配对比”部分。这种语篇模式应用范围较广,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书信中。

学生了解了体裁的语篇模式和语言形式,教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同体裁的范文,引导学生 对这种体裁的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语言风格进行分析,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过程。

2.写作信息输出阶段

(1)模仿写作

在学生进行模仿写作之前,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题目,分步有意识地运用上一个步骤中所获得的有关某一特定体裁的知识,模仿某一体裁的语篇知识, 通过模仿,学生将对这一体裁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同时还能把这些结构特点、语言特点内化,确保其在以后写作同一体裁文章时能做到得心应手,发挥自如。

(2)独立创作

在信息输入与模仿写作之后, 教师利用几分钟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构思讨论,让学生通过互动集思广益以确立论点,提供论据和讨论如何构建文章等,此后,拟写提纲,进行实际的创作,写草稿并成文。由于学生已经得到了足够的体裁知识和语篇知识的输入,他们在进行写作时就不会受到过多的障碍,这也保证了学生能够比较流畅和自由的进行写作。

为了实现有效的评价,这一阶段主要由四个步骤构成:同级反馈、自我修改、教师批改和编辑定稿。

同级反馈是学生之间的信息交互,丰富了写作者的输入信息,优化了写作者的浅层次加工过程, 同级反馈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同时,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讨论,尽量全面、快速、准确地了解学生作文开展的情况,把握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启发、指导和答疑。

在同级反馈的基础上,自己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完善、优化初稿内容与结构。 学生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初稿精心完善:文章主题是否突出;内容是否充实;文体是否恰当;句型是否正确;用词是否恰当;表达是否得体;有无语法错误;有无拼写错误等。

教师在整个写作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的指导者,而且还是一位学生作品的忠实读者。在这一环节,教师的反馈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 ,也对师生情感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针对性的进行及时反馈和有效帮助。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要及时发现和鼓励学生写作中的优点,做出肯定欣赏的评价,并因势利导,发展特长,同时也要指出学生作文的不足。这样,既能较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内动力,也能够提高其写作的兴趣和质量。

定稿是写作的最后整理和润色阶段,是学生在经过多次的反馈和修改后,对前几稿进行最后完善,完成最终成稿的过程。

3.写后反思阶段

第9篇: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范文

什么是导学稿?导学稿就是以学生的自主、合作为学习方式,以教师的点拨引导为方法,把教学内容问题化、问题内容活动化的师生共用文本。它是教师“导”和学生“学”的脚本。它既是教师的备课资料,又是学生的书面作业和辅导资料。

探究式音乐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以教材文本、生活实际和周围世界为参照对象,自主确认和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搜集数据、信息,寻求解决方法,最终以个人、小组、集体各种形式进行有效交流和形成客观评价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以导学稿为载体的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中,有以下四个重要的环节。

自主探究:这一环节主要是课前编制导学稿,充分发挥音乐备课组的作用,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音乐知识的掌握情况,分层次提出问题,并把需要收集哪些方面的资料写入导学稿,提前一周发给学生,这样就能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和收集资料。现在是一个电脑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对学生来学已经不再神秘和陌生,学生在家就能顺利完成导学稿提出的问题和影音资料的收集,清楚地知道下一节课要讲的内容。如在《欧洲风情》一课中,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意大利船歌有哪些特点?三大男高音是谁?在《我的太阳》中你喜欢谁的风格;收集欧洲歌曲,并选一两首介绍给同学们听。这样学生在收集资料和查找问题的过程上进行了自主探究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合作探究: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整合学生已探索的信息和质疑的问题,引导并启发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对学习内容进行细琢细磨,并积极地搜集资料和信息,以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小组合作、集体合作的方式进行多边对话、思辨、争论,抓住主要问题,集中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如在进行曲音乐欣赏时,就可以把进行曲作为中心话题,以不同形式出示不同国家的进行曲风格特点,然后启发学生探究,比较分析,体验感受不同风格作品的情感和表达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把自己探索得来的结论进行归纳,构同到自我认知结构中,从而建立起自主、合作的内在学习机制。

拓展探究:这一环节要求教师用精辟的语言在总结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开放本课内容,启发引导学生探究和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融合,得到知识的拓展。如在《七子之歌——澳门》一课中通过学习歌曲和欣赏作品,让学生了解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地理和历史知识,通过了解作曲家闻一多来了解当时的历史知识。通过听赏《鼓浪屿之波》,了解台湾的现状,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的方法,锻炼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也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和提高。

合理评价:合理评价是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下,不仅重视学生在音乐体验中所用的方法和所获得的体验,更重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充分关注学生参与音乐探究的态度和交往合作的情况下,对学生掌握的学习内容、方法进行合理评价。一般需要进行两个评价:一是小组评价,结合每个小组的合作情况、完成任务的情况,给出相应的分数;二是个人评价,结合本节课个人的表现和完成作业的情况在评价手册上给出分数,作为期末考试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实施以导学稿为载体的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中,应做到以下要点。

让学生学会学习。现在的学习已经是终身学习,现在的社会已经是学习型的社会,音乐课堂教学必须转到主动探究、平等交往、亲身体验的研究性学习中,也要在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的基础上,善于挖掘学生的特点、爱好,有机地开发课程资源,带领学生在互动对话中开展学习,探究活动。

合理地编制导学稿,导学稿的核心问题是合理恰当地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是思维的开始,结合学生的特点提出的问题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要让学生蹦起来能够得着,这样才能让导学稿发挥出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