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普通话与播音论文范文

普通话与播音论文精选(九篇)

普通话与播音论文

第1篇:普通话与播音论文范文

主要核心课程有现代汉语、新闻学、传播学概论、播音学概论、艺术学概论、戏剧艺术概论电视艺术概论、普通话语音学、播音发声学、播音创作基础、广播节目播音主持、电视节目播音主持、文艺作品演播及配音、即兴口语表达、录音技术与艺术、影像拍摄艺术、电视编辑艺术、非线性编辑技术、新闻采访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习、主持人大赛、参赛作品创作、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主要专业实验有普通话语音及普通话水平测试实验、播音发声实验、语言表达实验、播音创作基础训练、广播节目播音主持实验、电视节目播音主持实验、出镜现场报道实验、文艺作品演播及影视剧配音实验、广播和电视节目制作实验。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普通话与播音论文范文

关键词: 地域性 语言传播 美感 人文精神

播音主持是以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一门艺术。广播播音主持由于其自身媒介特点,只闻其声,不见图像,听众基本是通过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声音传输接收信息。播音员、主持人在节目播报和主持中言语内容及语言运用、表现效果的好坏,作用于听众心理,直接关系着听众对该节目的评价,影响着播音员、主持人在公众心目中形象、地位的高低,也影响了该电台节目质量的优劣。

地方台受其所在地域的信息环境、文化规范、受众群体特点等社会因素影响,其语言创作和传播及受众特点,都不可避免带有地域性、地方化特点。所以,进行地方台广播播音主持的语言研究,确立其美学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并使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地方台的播音主持实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1.研究现状

目前,对广播播音主持语言论述较多较全面的首推张颂教授的《中国播音学》。《中国播音学》体系宏大,共五编:导论、发音与发声、创作与表达、广播播音主持、电视播音主持,涵盖了播音学理论结构体系的各组成部分。“发音与发声”介绍普通话语音在播音中的作用与应用,说明气息、声音、吐字、共鸣诸方面的生理心理依据及调节使用的法则。这是任何语言工作者为使声音富有美感而必须学习和训练的重要内容,对只闻其声的广播播音员、主持人来说,发音与发声训练尤为重要。

“广播播音主持”一编中,关于播音主持语言,张颂教授专门论述了“通讯播音的语境、语言特点”,以及“文艺播音的语言魅力”、“有声语言创作原则”、“主持语言能力的形成”几个问题,从专业技术角度,结合实例,以效果论述,强调播音员主持人从广义和狭义上都应充分备稿及恰当运用技巧。

张颂教授被誉为中国播音学界的泰斗,他的研究系统且适于应用,处于历史的总结性、现实的基础性地位,而又饱含时代创新元素,对后续研究者有经典性的指导意义。

类似的研究方法和结构的还有付程总主编的《实用播音教程》、吴郁的《主持人的语言艺术》、魏南江的《节目主持艺术学》等。

除了类似专著中对广播播音主持语言的散论研究,另有为数不多的单篇论文。

从语言修养角度论述的如:发表于《声屏世界》(2006.03)的《广播电视主持人当有“五不语”》,作者李习文,由先哲孔子提出的“子不语怪力乱神。”结合日常见闻,要求掌握着社会话语权的传媒人也要强化“子不语”意识,切忌轻言、失言、乱言。再如职业技术角度的:大同人民广播电台的周少芬同志的论文《浅谈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色》(《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论播音主持的意境美》(唐文艳,邵阳市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电影文学》,2007.24)等。

综观国内的研究现状,因为绝大多数研究者本身就是从事播音主持的工作者,所以他们常从节目类型、形态角度讲解播音主持规律及技巧,侧重专业技术性,实践操作性极强。但按播音的构成要素――创作主体及受众,即从新闻学、传播学、美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角度进行专门论述的则较少,即使有所提及,表述也往往较模糊。

而中国传媒大学李凤辉、孟伟两位博士的论文则多少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李凤辉,中国播音学的第一位博士,他的博士论文《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从传播学和文化学角度强调语言传播中应体现时代精神,充满人文关怀;孟伟有国外访学经历,由其博士论文整理而成的《声音传播∶多媒介传播时代的广播听觉文本》介绍并充分借鉴了国外声音传播的最新成果,将符号学、传播学、文化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声音传播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

无论是从专业技术角度,还是从人文社科角度,特别是多学科的交叉融通角度,基于普通话口播的语言研究已有一定成效。然而考虑到多数地方台专业人才相对紧缺的限制,地域或方言区的播音主持语言生成规律的研究仍存在不少空白,值得探讨。

2.研究的价值

(1)创新性

对地方台广播播音主持语言的研究应综合运用播音学、新闻传播学、文艺美学、文艺心理学的方法,这是对以往单一播音学研究方法的创新,而研究对象范围将播音主持研究细化至广播播音主持的语言,也是对传统和已有研究的继承并再发展。

(2)理论性

在理论上,多学科交叉融合,采用综合性研究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新闻传播学与文艺美学、文艺心理学相结合。特别注重文艺心理在广播播音主持语言的传输和接收过程中的作用,及广播播音主持语言的社会文化效应。

(3)应用性

广播作为大众文化时代“极富声音魅力”的大众媒体,其播音主持语言应力求以巧妙自然的专业技术处理体现新闻的真实感、艺术创造的美感,以“善”的理念弘扬人文精神,使自身在“视觉文化”的冲击包围中,博得永葆生机的不败之地,创建和谐社会的和谐媒体。

对地方台广播而言,在达到和具有上述广播语言传播的共性要求同时,更要发掘地方文化特色,同中求异,日日逐新,提高广播播音主持语言效果,使之更富美感及文化内涵,培养听众爱听的播音员主持人,打造听众喜爱的地方品牌广播节目。

3.研究的着重点

从广播播音主持语言的普遍共性和地方台播音的地域特性两方面展开论述。广播播音主持语言的普遍性研究是地方台播音地域性研究的基础、必要阶段,对地方台播音语言研究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对广播播音主持语言的普遍性研究主要依据播音的性质、特征、地位、作用等播音学的内在规律和基本原则,以深入而广阔的新闻学、文艺学、社会学眼光,对广播播音主持语言展开全方位、多纬度的立体式研究,以期把握其真实的现实动态,探求其合理且更好的发展思路。

从声音传播,形象建立的物理、生理属性及传播媒介的特性等角度来看,播音具有自然属性;播音创作要遵循党性原则,受到民族、时代、阶级、社会等因素的限定,因而具有社会属性;播音是新闻传播的最后一环、关键一环,所以具有新闻性;同时,播音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又具有某些艺术的特征,从而具有创造性。

但是,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政治性原则,使播音创作与演员的表演、朗诵、讲演等活动区分开来,在播音的多种性质中,新闻性是主调。对任何类别的广播播音主持语言的一切探究都将遵循新闻性这一最主要性质原则,围绕此展开论述。

而且,由于大众文化目前的主导地位,某些文化领域特别是传媒媒介对大众文化的误读,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娱乐消费的误导,大众文化的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被无限夸大,其本应有的人文本质、人文理性和人文精神,贴近大众文化生活、满足大众文化需要、尊重大众文化权利、反映大众文化理想、提升大众文化人格的积极内涵却越来越受到消解。

所以,从本体论研究广播播音主持语言的同时,更要从认识论角度,以文化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探讨广播播音主持语言作为大众传媒手段应有的人文精神、文化意义和价值。

(2)基于对广播播音主持语言规律的普遍性研究,在地方台广播播音主持语言研究阶段,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研究:

第一,从语言本体论角度,论述普通话和方言这两种不同的语言形态对素材处理上的差异,地方台作为大众传媒具有推广普通话的义务,以及普通话播音的审美示范作用。

第二,以文化学的原理,说明地方台所处地域的地方性文化需求。

第三,得出结论,提出建议,指明地方台如何将地方文化融合于普通话的大众传播,使其人文内涵和审美素质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2]孟伟.声音传播:多媒介传播时代的广播听觉文本[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吴郁.主持人的语言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

第3篇:普通话与播音论文范文

作为一种语言职业的广播电视,其工作职责一方面是向大众传达最新的资讯和文化,一方面对于社会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直接引导着人们的社会语言交流。本文就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对社会语言的影响展开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广播电视语言 传播 社会语言 影响力

广播电视是重要的大众文化传播的媒介,承担着向社会提供最新资讯和宣传普及文化知识的责任,而语言是广播电视进行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和载体。一方面广播电视需向人们传达各种各样的信息,一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广播电视语言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语言的形成与发展。语言传播是建立在大众传播媒体不断普及以及广播电视快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之上的,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的传播方式也有了新的变化。广播电视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影响力和传播速度,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深受广播电视语言的影响,并将这种影响带入社会语言的使用当中。

一、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对社会语言的规范作用

众所周知,广播电视行业对播音主持人的发音和语言使用能力的要求很高,人们在收听和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过程中可深受感染,并在广播电视语言的带动下,规范自己的社会语言。广播电视传播语言与社会语言规范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形成丰富的语言规范体系,其次是向社会传播语言规范。这里所说的语言规范并不是专家学者讨论的那些关于语言学的逻辑演绎方式,也不是那些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通过对大量语言进行运用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总结和文化提升方式,并随着语言文化的不断发展进行进一步的扩充。[1]广播电视媒体是使用语言的大户,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语言实践经历,一方面可有效地巩固和提高自身的语言行为规范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广播电视在传播信息和语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语言的使用规范。这就是为什么人们经常形容“广播电视播音员的读音,是对汉语语言使用规范起到深远影响”的原因了。

二、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对社会语言的导向作用

语言是广播电视在工作过程中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广播电视语言本身还有着规范、传播和示范作用,新时代的背景下,广播电视的播音员俨然成了社会语言使用的权威和典范,对于社会语言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人们可通过学习广播电视播音员或主持人的发音,或语言表达方式来规范自己的社会语言,这也是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导向作用的重要体现。实际工作中发现,当前社会上许多新流行的短语、词汇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广播电视传播开来的。广播电视语言已然成为当今社会语言使用重要的风向标,[2]除此之外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使用方式、表现风格等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语言的使用造成影响,成为人们争相模仿的对象。而这种影响性却不易即时显现,往往是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形成的。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同样,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对社会语言的导向作用也如此,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影响。广播电视语言对社会语言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与节目的品质、价值观存在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另一方面与广播电视语言的传播主体――主持人、播音员和嘉宾主持人的品位、个人的文化素养、使用语言的能力以及审美价值观念等因素息息相关。为了对社会语言的形成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广播电视语言的传播主体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使用能力,规范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扎扎实实地练好自己的语言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重要作用。

三、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对社会语言的示范作用

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使用是大众的主要模仿对象,新时代背景下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发音和使用方式,俨然成为社会语言的重要标志和使用标准,俨然成为公众学习普通话的第一导师。国务院在关于推广普通话问题的指示中,就有一条规定:“全国各个省市地区电视台应该要主动承担起普通话的推广工作的责任,具体的可以协同各个地区的普通话推广工作委员会举办各种各样的讲座,以此作为进一步地规范人民群众的普通话使用方式。”[3]除此之外,对于各方言区域的广播电视台要在日常的播音节目中穿插以普通话为主体的播音节目,让公众感受到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对社会语言的示范作用。这一点在改革开放以前就得到了充分的论证,那时电视并未普及,因而广播电台播音员就成了人们了解国内外信息和学习语言的老师。一旦播音员或主持人在节目过程中发错音、念错字,其造成的社会影响难以估量。这也是为什么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的发音标准成为其工资绩效考核标准的重要原因了。笔者曾听闻过这样一则趣事:“一名小学生在课堂上朗诵课文的过程中,读错了一个字,老师及时地纠正了学生的错误发音,但是这名小学生却理直气壮地说电视上的主持人也是这样读的,还与老师发生了争执。”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尤其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模仿电视主持人的使用语言,俨然成了其学习语言的重要渠道。由此可见广播电视语言的示范作用是何其强大。因而就须对播音员和主持人的语言发音、词汇的使用、语法的表达方式等等提出严格的要求。社会经济和文化越发达,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主体的语言规范影响性也会越大。语言规范具有极强的层次性特征,主要包括了语言使用者的规范情况和要求等方面的层次性特点。

四、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对社会语言的审美作用

广播电视有声语言的审美作用,是公众所认可的。如果说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只满足了语言使用规范这一基本要求,并没有发挥出有声语言的社会功能导向的话,便是不成功的。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还需要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世界。人们通过广播电视获取最新的科技信息和文化资讯的同时,还提出了透过节目实现对美学理想追求的具体要求,希望在欣赏节目的过程中产生心理的碰撞和愉悦的共鸣。换言之,广播电视语言在实现自己的基本信息传播功能的同时,还要向公众传播最优美的语言,让人们感受到民族语言的博大精深。实际工作中发现,但凡优秀的播音工作者,都能够借助有声语言这一媒介方式创造出声情并茂、感人肺腑的电视或者播音节目作品。[4]

参考文献:

[1] 唐丹.论电视语言的价值及其实现[D].中南大学,2005.

[2] 董洁茹.普通话中介语研究初探[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3] 李宇明.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和标准的建设――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体会[J].语言文字应用,2001(2).

第4篇:普通话与播音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闻播音;规整性;播音质量

长期以来,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必须讲究规整性,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但随着广播电视业的发展和受众需求的多元化,对于广播电视新闻播音是否需要讲究规整性分化为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新闻播音就好比与人聊天,只要让听众听得懂你在说什么就可以了。应该随意一些,如果强调规整性就会显得过于枯燥。第二种观点和第一种观点完全不一样:播音是一种言语技巧,自身带着一种艺术的美,所以,在播报时不能出现一点误差,这代表着一种语言上的艺术美,也是对听众的一种尊重和负责任。

笔者将分析我国新闻播音的现状,探讨新闻播音规整性的意义,以及提升播音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新闻播音规整性概述

作为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新闻播音的核心就是语言。因为新闻播音涉及面比较广泛,因此讲述新闻的整个过程需要用普通话来表述,并需要严谨的表达方式,必须形成一个整体的规范。和其他媒介相比,新闻播音中的规整性通过语言和语音的规整性来体现,其中就涵盖了用词、句式、情感、语速等因素。从新闻的目的来说,就是让受众第一时间获取规整性的信息,同时普通话也是大众普遍接受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存在各种地方性语言,甚至可能一个地区有好多种地方语言。新闻语言既要能让受众获得最真实的信息,又要能借助新闻传播让普通话得以推广,这对新闻语言的规整性提出了要求。在用普通话播音的基础上加以语言艺术和情感化表达,可以让规整性的新闻语言更有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新闻播音及其规整性特点

现代信息社会中,新闻传播在传播时事资讯、普及科学知识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从播音的方式来看,新闻播音可分为广播新闻播音和电视新闻播音,两者播报方式各有不同,各有特色,但它们都必须具有新闻播音的规整性特点。

从信息的传播者角度来分析,新闻播音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声音的真实性;从语句叙述来分析,具有现场描述的特征。在这些特征中,都需要形成一个整体的规范。新闻播音中的规整性,是指语音的声韵调、词汇、语法都要符合普通话的相关要求,遵从普通话的规范。推广普通话是大势所趋,同时普通话是一种语言艺术的传播,也是最有效的推广途径。新闻播音的规整性不仅仅是普通话的规整性这一点,更多的是在表述上讲究语言魅力和语言艺术,逻辑性思维,达到准确生动、自然贴切的讲述新闻事实的效果,受众就会更加理解、接受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了解社会动态。

三、提高新闻播音规整性的必要性

当下,有些新闻一味的追求吸引力,追求轰动效应,无视新闻的真实性,夸大其词,或者只是追求节目的创意和形式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这些都对新闻播音的规整性提出了挑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新闻播音是一个获得全方位信息的有效途径。比如:对一些企业家或金融从业者来说,他们关注的是财经的发展方向,财经新闻的范畴就要随着受众的需求而不断的转换和调整,这样才能提高收视率。可见,调查受众的关注热点,才能贴近受众,才能生产出符合受众需求的新闻节目,这也是一个创新的方法。同时在语言表达上要注意尺度。比起娱乐新闻来说,社会新闻更有权威性,更受受众的重视。

要让新闻整体效果形成一个规整性,播音员起到一个协调的作用。随着物质文化的丰富,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不断的变化,播音员只有强化自己的创新精神,做好自己的播音工作,才能增强新闻播音行业的活力。

播音员的形象、语言面貌、精神状态以及内涵都影响到新闻播音的表达内容,假如一个播音员不具备这些能力,就可能会让新闻表达出现歧义,影响新闻事实的准确性。

四、以规整性为基础,提升播音质量的有效途径

第一,提高播音员的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为了更好的提高节目质量,播音员要结合现场的环境和自己的观察力来进行描述,这就需要日常的知识积累和多年的工作经验。播音员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有助于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只有让语言更贴近受众的心声,才能得到受众的欢迎。此外,规整性还包括播音员的仪容仪表。虽然广播新闻是看不见播音员的,仪容仪表仍然要做到统一,这是对工作的一种态度,也是对自己的审美的一种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广播的视频直播也应运而生,对广播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亲切有魅力的展现出自己的形象,也能提高新闻的整体规整性。

第二,要对受众的心理进行剖析。新闻的受众是非常广泛的,这就要求播音员要拿捏好受众的心理调整语言的规整性,这样才能更贴近受众,得到受众的认可。新闻播报受多方环境的影响,在不一样的环境表达的意思也是不同的,播音员应该清楚自己的立场、环境,彰显新闻张力,让播报更加自然、流畅、生动。

第三,播音规整性和播音员个性并存。如今,个性化的播音主持风格深受受众欢迎。其实播音的个性化与语言的规整性并不矛盾,但如何在个性的特点中拿捏好规整性是要播音员主持人要把握得当的。应以规整性为基础,播音员的播音风格与节目风格定位相一致,这样才能让受众产生共鸣。

结语

规整性是新闻播音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为了让规整性更好地体现在新闻播音中,就要求播音员提升综合素养并善于对受众心理进行剖析,让个性化与规整性达到平衡,以此来提升播音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郦梅.浅谈提高新闻播音速率[J].声屏世界,2012(2).

[2]金震茅.新闻播音类型初探[J].视听界,2011(5).

[3]赵阳.新闻播音标准化[J].青年记者,2012(9).

[4]刘鹏.论新闻播音语言新姿态[J].山东视听,2013(1).

[5]海霞.电视新闻播音个性化风格形成的依据[J].现代传播,2013(3).

[6]李峥.电视新闻播音风格的多样化浅谈[J].当代电视,2013(10).

[7]杨汉军.新闻播音样式及其特点[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S2).

[8]王琦.浅论新闻播音中的情感把握[J].新闻传播,2010(4).

第5篇:普通话与播音论文范文

【关键词】广播;播音主持;语言;表现力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157-01

无论是新兴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只有不断提升个人素养的播音主持人,尤其是增强自身的语言表现能力,才能在工作中有良好的表现。因此,提高广播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表现力极为重要。本文从播音主持人语言表现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升其语言表现力的有效途径这三方面来探讨。

一、播音主持人语言表现力的特点

(一)广播播音主持语言表现力的属性。广播播音主持主要是借助语言来实现信息的传播。具体来讲,广播电台的播音主持有着双重属性。先是自然属件,指广播播音主持人主要是利用语言来实现相关信息的传播。其次是社会属性,即主持人通过语言所传递的信息都是来自社会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这两种属性无疑也让更多的听众在接受信息之后还能从心灵上产生一定的共鸣,有的甚至还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二)广播播音主持语言表现力的三大特点。第一是语言表现力的规范化。由于播音主持属于传媒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播音主持人语言的规范化可以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力。第二是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伴随着新技术、新媒休的快速发展,广播电视节目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传统的播音主持栏目生存下去已经十分艰难了,因此只有广播播音主持人在语言的表现力上更加个性化,才能牢牢抓住听众的心。第三是实用性。任何广播电视节目的出现绝不仅只是为了娱乐,虽然这类节目在当下受到欢迎,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不大,因此广播播音主持人就要在语言表现力上多下功夫,并尽量展现其语言传播实用性。比如当下交通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表现能力就很强,尤其是分享的路况信息对广大的司机朋友来说就特别有价值。

二、存在的问题

(一)普通话不够标准。我国人民主要使用的语言是汉语,其中又以普通话作为标准的语言。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广播播音主持人,普通话标准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从语言表现力的考核结果发现,很多播音主持人都存在用词不准确、发音不标准的情况,有些人还夹杂着方言。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听众对节目的收听效果。

(二)整体语言表达能力差。广播播音主持人在节目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很多主持人由于语言基本功不扎实,经常出现一些常识性的错误,这些对个人和节目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由于电台广播是一种线性传播,播音主持人尤其是在和听众进行连线的时候,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和听众完成对话交流,否则就会影响到节目的收听效果。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播音主持人并不能做到这点,他们常常在节目中说些无关紧要的话,到最后那些信息也没有通过语言很好地传达出来。

三、提升其语言表现力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广播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规范性。广播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规范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普通话的规范性;二是播音主持过程中用词的规范性。作为一名优秀的广播播音主持人,必须要具备的基本能力是普通话要足够的标准,这样才能让听众熟知其所传达新闻内容的价值所在;此外是用词语言的规范性,明确规定必须使用高雅简洁的话语,而不能使用一些不规范的网络语言以及反动、恶劣低俗的语言。只有严格把握语言的规范性,才能有效提升广播播音主持人语言的表现力,从而让听众感受到语言的无穷魅力。

(二)提高播音主持人的人文素养。播音主持人主要是靠语言完成工作,因此提高人文素养就显得十分重要。为了在工作上有更加突出的表现,播音主持人在工作和生活之余就要充实自己,多看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以此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这样在相关电台节目中也能够畅谈自如。比如音乐广播电台的节目主持人,他们就应该培养一颗热爱音乐的心,这样才能够对不同音乐进行鉴赏甚至合理地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三)增强对广播播音主持人表现力的督促。通过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表现力来判断听众对节目的收听率,而这将直接和播音主持人的个人绩效考核挂钩,这样才能达到督促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每年举办“我最喜爱的播音主持人”活动,并号召熟悉节目的听众对喜欢的播音主持人进行投票。由于广播播音主持人基本都是听音不看人,所以听众在对他们进行投票的时候,考虑到的首要因素就是语言的表现力。如果广播电台根据这个投票对播音主持人实行不同的奖励措施,那么对播音主持人语音表现力的提升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⒖嘉南祝

第6篇:普通话与播音论文范文

80后女孩董丽娜,出生在大连海边的一个农家,从小患有先天性弱视,10岁那年,便彻底看不见这个世界了。

该读书了,小丽娜只能选择盲人学校。在盲人学校,丽娜听得最多的也是最刺耳的就是老师那句永不变更的话:“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按摩,因为这将是你们以后唯一的出路。”可渐渐长大的丽娜有了自己的思想,她认为老师的话太绝对了,为什么一个学校里的所有盲人都要被贴上按摩师的标签呢?不是说按摩不好,的确按摩能让盲人养家糊口,但它并不适合所有盲人。丽娜害怕自己被狭隘封闭的圈子所同化,她想,人生又怎么可以刚刚开始就看到结局呢?我为什么不能像其他人一样,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去做梦?盲人就不能有梦吗?

其实,因为眼盲,丽娜自小就爱听广播,靠着收听广播,她感知到了世界的多姿多彩,同时被播音员感性的嗓音吸引了,深深迷上了播音员这个职业,她做梦都想着能当一名播音员。

19岁那年,丽娜从盲人职校毕业后走进了一家按摩院,开始从事盲人按摩工作,每月有近三千元的工资。但是,由于瘦小体弱,而推拿按摩是个体力活,因此,她并不喜欢这份工作。她的心中仍不时升腾着播音梦,她一边从事按摩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听收音机模仿播音技巧。按摩休息的空当,大伙不是扎堆聊天就是挤在一块听音乐,可她总是独占一角,分秒必争地练习普通话朗读,常常情不自禁,放声模仿播音。在按摩院里,丽娜的表现算是不务正业,但是,她的表现并没有引起同事们的反感,反而因为她的嗓音动听,同伴们送给了她“金嗓子”的美称。

一天,丽娜听说北京有一家公益机构可以帮助盲人朋友学习播音主持,她喜出望外。经过一番联系,北京红丹丹视障文化服务中心接纳了她,丽娜得以在播音主持培训中心接受了专业培训。培训期间,丽娜的那副“金嗓子”和洋溢着丰富情感的普通话着实让红丹丹的负责人吃惊不小,加之她的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培训期满,她被留在了红丹丹工作,指导其他盲人的普通话。与此同时,丽娜更加刻苦地练习普通话,她将60篇普通话测试必考篇目打成盲文天天习,最终,在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她以97.8分的成绩获得普通话一级甲等证书。“一甲”意味着丽娜达到了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新闻播音员的要求。

第7篇:普通话与播音论文范文

关键词:播音发声;环境因素;唤醒;刺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53-02

众所周知,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们日常交流的一种重要语言载体。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播音员和主持人是将各种不同的信息及不同感彩通过普通话这个语言载体传递给受众,用有声语言去推进节目进程的人。在这个有声语言的创作过程中,作为主体的播音员或主持人要不断地解决生理和心理、气息和声音、感情和技巧、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以及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各种关系,而播音发声是完成这一传递过程的基础。播音员主持人作为广播电视媒介的重要窗口、有声语言的工作者,通过动听悦耳的声音和标准规范的普通话语音,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还要给受众带来“音声”之美的享受,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普通话的推广普及。但是由于地域文化的影响,不同生活环境的人们,日常的普通话用语会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所以对于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来讲,环境因素对他们的语言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环境因素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动机和态度,而动机和态度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我们知道,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交际和思维离不开语言环境,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就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语言环境是人类获得语言能力的决定性因素。”①建构主义认为,有效的教学要求学生的积极参与,强调学习发生的“地点”或“空间”。在最低程度,一个学习环境包括:学习者;学习者行动(使用工具、收集和解释信息,与他人交互作用等)的环境或空间。有效的教学要求学生的积极性选择,因此学生在其中可以探索、确定目标和学习的环境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可以说,学习环境就是“学习被刺激和支持的地点”(BrentG.Wilson,1995)。那么创设适于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播音发声专业学习的环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模拟节目现场实训,以真实唤醒学生的自主反应。真实的活动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重要特征。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的活动或实践。这些接近生活的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的内容或技能,它们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播音发声是指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声音在情感、气息、共鸣、咬字器官的相互作用下,使有声语言的美感质量具有一定提高的技巧性活动。在真实节目的演播空间里,面对话筒,保持良好的音声状态,是播音员主持人需要具备的基本功。播音员通过话筒传达出的声音之所以悦耳动听,自身的嗓音条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对元音发音的掌握程度。在普通话的声韵调中,韵母的主要音素就来源于元音。所以即便是一个“ā”音的练习,在播音发声的课堂教学中都要给学生营造一种真实节目的氛围。每次课上,教师都要设置这样的环节——请每位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确定双重角色身份,既是学生,又是主持人,去主持属于自己的5分钟“练习”节目。“自己练”和“当众说”对于学生来讲,是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对学生产生的刺激不同。在老师和全体同学的面前,经常性地当众演练,可以使学生的心理状态由最初的“消极紧张”迅速调整到“积极紧张”,完成从紧张—怯阵到熟悉—喜爱“当众演播”的状态。例如,在掌握了元音“ā”音发音要领的基础上,每个学生在自己练习的环节都要在教师和全体学生的面前,完整清晰地设定不同情境,发出具有不同感彩的“ā”音,然后请其他同学针对所学评价此学生发音的优劣,最后请教师来做总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身的潜能被最大化地唤醒,也使得课堂上枯燥的理论知识以轻松的方式加以消化,而且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2.分组、分时、分量练习,以动口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口腔是制造语音的场所,舌位和唇的着力位置至关重要,到位的舌位和唇形是字音在准确的基础上达到圆润和饱满的保证。为了使气息和声音很好地建立联系,在练习过程中,要考虑腰腹肌肉是否参与到发声的过程中。气息和声音很好地建立联系,才能做到在话筒和镜头前自如地用声。要保证学生养成良好的发声习惯和发声状态,课上教师的科学指导和学生意义的积极建构以及课后大量的巩固练习是必不可少的。量的积累才可能导致质的变化。在创设情境中,学生要达到无论什么心理状态下,都要具备话筒前积极的创作心态、良好的播讲状态,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必须迅速达到活跃状态。而这些都非一日之功,需要大量的巩固练习才能达到这种状态,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生间的社会交往(对话、协商与合作)有助于他们用多重的观点来看待知识和信息。很多研究者指出,合作学习和合作问题解决小组提高了生成性学习(generative learning)的机会。在合作小组中,学生有机会组成探究团体,他们在其中进行讨论和解释,从而形成共享的、更高级的理解(e.g.,NCTM,1989,Palincsar &Brown,1984)。②因而,合作的环境如果得到正确的使用,能够鼓励更持久的学习所必须的知识建构。因为受出生地的影响,每个学生的语音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地方痕迹和特色,气息的状态也受习惯和性别的影响。即便在课堂上经过教师的理论灌输和实践指导后,学生掌握了方法,但也必须经过一定量的练习,学生才能够把正确的状态稳定下来。因此,对于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来讲,养成练习习惯非常重要。而个体对获得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个不同的个体存在的问题进行筛选,分时、分组、分量进行训练。例如,对于山西籍的学生来讲,前后鼻音不分是普遍现象,那么并不是相同问题的学生在同一组别进行练习,而是要把出现这些问题的山西学生先穿插到没有这些问题的学生中进行刺激模仿督促练习,学生自己能够进行个体判断,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同时其他学生对这一个体的表现进行理论分析,共同刺激,共同反应。实践证明,这种定期把不同问题的学生穿插起来,相互刺激、相互反应的效果很好。再比如,要加强学生的早功练习,“一日之计在于晨”,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不能养成睡懒觉的习惯,每天早晨,不分寒暑,都要喊嗓子、练形体。而每次早功结束后,学生都会把问题带进课堂上,请教师帮助纠偏;对于在练习中出现的学生相互之间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一并拿到课堂上,经过教师提炼,总结出是属于共性的问题还是个性问题,从而更为科学地进行播音发声知识的意义建构。但教师要注意,对于一个问题始终不能得到完美解决的时候,要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训练调整。因为人对某个刺激的注意力不能持续不变,一段时间后注意力会暂时减弱,在这一段时间,就会出现超负荷现象。那么教师就要避免学生个体定向注意疲劳症状的出现。换句话说,就是如果学生个体长时间高度注意某个目标,反而导致注意力减弱,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3.创设含有多重信息来源和多重观点的学习环境。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助于学生探究和整合知识以形成自己对意义的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鼓励学习获取多样化的观点,并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综合以形成一个整合的更为高级的观点。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中,信息来源应是丰富的,并允许学习者使用不同的表征模式以适应他自己的需要。在课堂之外,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拓展学生的知识架构,要求每位学生定期到学院视听部进行视听作品的欣赏;定时阅读专业期刊,例如《现代传播》、《电视研究》、《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持人委员会月刊》以及各种专业论文,以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扩充性、研究性学习;固定收看优秀的电视节目,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鉴赏能力,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结合学习内容,介绍收视相应的电视栏目或节目,提高专业基础的学习兴趣,增强专业基本功的训练意识。各级各类“主持人大赛”、“朗诵比赛”是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进行专业考核的重要实践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并及时总结,安排参赛学生谈感受、说经验、讲挫折,与校内同学进行互动交流学习。对于毕业实习返校的学生,安排他们进行“临行前的啰嗦”,讲述一线实习、创作过程的各种体会,与在校学生答疑互动,增加学生们的就业意识、忧患意识、学习意识、奋进意识,提供最直接、最“平等”的信息,变压力为动力,由意识促行动。

综上所述,了解影响播音主持专业学习的因素很重要,本文针对影响播音主持专业学习的环境因素作了一些粗略的探讨,它可以提示我们在播音主持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环节,可以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对培养合格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作者期望播音主持专业界同行对播音主持专业学习所涉及的因素作更深一步的研究,以期使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研究工作更加深入。

注:

第8篇:普通话与播音论文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普通话 水平

小学语文的教育目的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与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提高小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提高小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呢?

一、重视拼音训练

汉语拼音是学习普通话的工具。要想说好普通话,就必须掌握好汉语拼音,准确发音。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汉语拼音的训练。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发现中、高年级学生中,还有为数不少的学生不能正确拼读汉语拼音。因此,汉语拼音的训练,应从学生一入学就要重视,并且各个年级都要加强训练,特别要注意纠正本地学生容易读错的声母和韵母的发音。训练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心理、思维特征,并结合教材特点,创设愉快情境,做到“在学中有乐,在乐中去学”。可采用儿歌、顺口溜、游戏、比赛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如低年级可采用儿歌、顺口溜、游戏等方式,中、高年级可采用比赛等方式。

二、提高教师普通话水平,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尽管现今已是信息时代,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越来越现代化,但语言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而小学阶段又是学生模仿力最强的阶段,教师的普通话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因此,我非常注重提高自身的普通话素质,经常注意收听中央电视台特别是新闻联播主持人的播音,特别留意学习轻声、儿化音的词语,努力克服自己平时讲普通话没有翘舌音、后鼻韵母、轻声、儿化音等的客观困难。力争使自己平时说的每一句话都成为较为标准规范的普通话。如果能以教师带动班级,由班级带动全校。那么就能在校园里创设一个讲标准、流利普通话的良好教育环境,使普通话真正成为校园语言。

三、创设听说机会,提高普通话能力。

小学生说普通话能力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普通话听得少,说得更少。因此,教师应注重给学生创设听说机会,以培养学生普通话能力,正所谓熟能生巧。

(1)课堂上,坚持讲普通话。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中,离不开讲解、提问、回答、讨论等。而在实际中,有不少小学,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交流都以方言为主,这样就会使学生失去了说普通话的机会。因此,在课堂上,要求师生坚持讲普通话,如有错误发音,还要及时纠正。同时,要求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在讲普通话中起表率作用。

(2)加强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都是情感丰富、文句优美、语言规范的文章。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不仅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受到思想教育,而且能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体会优美文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非常注重指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朗读训练,如集体读、小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片断读、自选读等,学生读得多了,潜移默化,说普通话能力自然提高得很快。

(3)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口语交际的教学任务是:“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可见,加强口语交际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编排和结合农村的实际、提出口语交际要求,加强训练,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训练。教师可根据这些现实现象,创设交际情境,指导学生分角色进行口语交流。

(4)指导即兴演讲

演讲之前,提前5分钟到班长那里抽取事先写好的演讲题目,自行准备,最后在同学们的面前说说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活动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实属有点困难。但是为了让学生能大胆自信的在台上说普通话,这样的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样才可以培养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与开口说普通话的能力。

(5)组织小组讨论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每个人都有充分的说话时间、空间,较好的组织形式应该是小组讨论。因为它没有教师的压力,只是小伙伴们之间自由、轻松地交换个人意见,往往能畅所欲言,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听说能力。所以,在课堂上,我遇到可以讨论的问题就尽量采用小组讨论形式,让他们自由地说。

第9篇:普通话与播音论文范文

从教育部公布的培养方案中看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主干学科是新闻传播学,中国语言学,艺术学。主要的课程包括:播音创作基础、播音发声学、广播播音主持、电视播音主持、文艺作品演播、播音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采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由此可见,该专业是建立在语言文学和新闻传播学两大基础上的。但是由于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知识层次,审美品位的不断提高,对于从业者来讲,要能达到观众的审美要求,其专业素养的要求也绝不是单一的、表面的,而是要求学生有更加深入专业基本功和的学习全面的素养。我们都知道,广播电视的节目质量和人才质量成正比,高质量的人才是制作优秀节目的的基本条件,对于现在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作为播音员主持人,不能只是读字器,而是要一专多能,集采,编,播为一体的多层次人才。

二、教师的引导型和学生的自觉性有机结合

播音与主持艺术在1993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播音专业是带“*”号的专业。这是教育部审批中的一般控制专业,也就更加突出了其专业的特殊性。从而要求了高校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培养方案上都有其特殊的考虑。教师,作为培养学生的主体,是学生教育的核心环节,但是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就要求了教师不能像传统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应该从以前的注入性向交互性,自主性,研讨性转化。过去的大学教学方式主要是“我授你收”的模式,但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更加强调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因为其实践性强的特点,所以更多的是要求学生的自主性,而老师更多的作用是引导。

三、加强学生新闻传播学的知识培养

为什么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需要重视新闻传播学的基础呢?这是我国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与我国广播电视发展状况和我国国情息息相关。作为主持人,已经不可能只是看着提示器上的字幕,然后照稿播读了。虽然普通话的的确要求是很严格的,但不得不承认,这是比较基础的要求。更高层次的要求,是主持人要有一定的新闻意识,能够自主判断新闻的价值性。首先主持人需要有着对新闻的敏感性,即新闻敏感度。这恰恰是新闻学的原则素养。新闻学(journalism),围绕的是新闻。新闻,即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要报道,就必须要求有一定的“交流感”,这样可以增加受众的接受感,很多主持人一贯的思路是,我只负责将稿件播读,并且不出错误就好,但是对于观众来说,我们不仅要知道这则新闻,更要知道新闻给我们传达的更深层次的信息,这就要求播音员或主持人,一定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在播读稿件的过程中,更多给人传达的一种讲述感,更好的服务于受众。同时也能够在报道中自觉体现新闻的价值。

四、确立人才选拔的业务标准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进入系统专业学习以前,都要通过专业测试(艺考)考验考生的专业潜质,这个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这个专业教育的成败,所以,确定严格的人才选拔业务标准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具体应该从那几个放面入手呢?1.规范标准的普通话语音面貌:按照国家规定:“县级以上(含县级)广播电视和电视台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应达到一级水平。”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播音员主持人对于全民普通话有示范引领作用,对于提高全民道德文化水平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选拔过程中,标准的普通话是首要考察点;2.临场应变的灵敏思维:随着广播电视节目类型发展的多样化,以前单一的新闻播读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传播的要求,节目的细分化,内容的丰富化,受众的多层化,都促使我们主持人的培养要更加符合大众的要求,受众对于有特点,有风格的主持人会形成一种特殊的收看喜好,这种喜好可能会大过对于节目本身的兴趣。例如脱口秀类节目:《壹周立波秀》的主持人周立波等此类节目。所以要符合广播电视发展的规律。从而在主持人的“把关”中要求我们必须把主持人的思维考察,纳入我们重点的选拔标准中来。

五、建立人才培养的长效体制

21世纪是学习的世纪,是教育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人类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跟得上发展的浪潮,才能在市场经济的人才队伍中不落伍。而广播电视作为意识形态传播的先行者,在这个队伍中的人就是时展的风向标,所以就要求广播电视的人才培养不仅仅是在校的教育,还要求学校能够担负起从业人员的“回炉”再深造。这样其实是一种良性的循环,在职的工作人员回校学习,也可以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在校生一起讨论交流,使得学生和将来的职业发展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从而也使院校的教育培养更具针对化和专业化,提高人才培养的素质。

参考文献:

[1]赵玉明.十年来中国大陆广播电视教育的新发展[J].现代传播,2006,(1).

[2]张潇潇,谭天.论我国节目主持人培养模式改革[J].现代传播,2007,(6).

作者简介:李欣阳,女,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教师,研究方向:口语传播。[摘 要] 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时间并不长,第一座电台是1940年12月创立,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座电视台是1958年5月1日创立,名为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更名为中央电视台)。从此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迅猛发展,截止2002年底,全国共有电视台360家,广播电视台1300家,电视节目套数2058套,电视人口覆盖率94.54%。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开始迅速增加,从而使得各大院校开始争相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数字,2001年教育部只批准了7所院校开设此专业,但是截止到2009年,教育部就一共批准了101所高校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截止今日,还有更多的高校还在申请此专业的申办权利,但是与此同时产生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很多高校在竞相开设专业的同时却培养不出来适合社会需要的专业性的人才,由此让我们陷入高校扩招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培养思路的讨论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