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范文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选(九篇)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第1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范文

一、基本情况

培训考察期间,全体人员不仅认真参加有关培训,虚心学习台方经验,而且不断探讨新问题,提出发展新思路。同时,我们与台湾有关企业进行对接,磋商加强琼台农业合作的有关事宜,台湾有关方面建议在海南 “冬交会”上增设台湾休闲农业专馆和农产品加工品专馆,展示台湾农业发展经验和成果,并洽谈投资海南休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相关项目,进一步推动琼台农业交流合作。通过培训考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新了观念,达到了学习交流、借鉴经验及寻找差距的目的。同时,广交朋友洽谈合作,达成了许多共识。在与台湾农业界、休闲农场人士和朋友的接触和交流中,也感受到了台湾接待人员的热情,增进了双方的了解。

二、主要收获

1、了解了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历史

休闲农业是台湾近二十年才涌现的一种新兴的农业经营发展形态,它对突破农业发展瓶颈、提高农民收入及繁荣农村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思路,是利用农业及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将乡村变成具有教育、游息、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生活空间,满足现代人对休闲生活日益扩大的需求。历经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模式,主要有乡村花园、农家民宿、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和牧场以及市民农园、教育农园等,范围广泛,内容丰富,不仅有上规模的农耕田园、渔业风情、森林旅游、乡野畜牧活动,还有别具特色的农耕教育、生态保育、民宿体验、乡土民俗等休闲活动项目。

2、总结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1)管理机构完善,政府支持力度大。

台湾休闲农业由“农委会”主管,“观光局”和“经建会”协同管理,在“农委会”下设立休闲农业管理及辅导处,各县市也相应设立休闲农业管理及辅导机构,从上到下形成了休闲农业管理和辅导体系。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制定政策法规,编制和审批规划,安排资金补助和贷款,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制定评价标准,定期检查和评估,加强与旅游部门的联系等。经“农委会”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优惠政策,并由“农委会”拨出专项经费,经费一般用于修建从主路到农场的支路、水电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农园、科研、展示厅、科普教育以及组织文化宣传等方面的补贴。

(2)法规制度完善,保证有序发展。

(3)充分发挥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的作用。

为了加强对休闲农业的指导、服务和管理,台湾于1998年成立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协会是由休闲农业经营业主组成的人民团体,是联结产、官、学界的桥梁,兼负着休闲农业发展的使命。协会接受“农委会”委托,致力于休闲农业的法规制定、资源整合、资讯传递、产业辅导、行销推广、环境保护及农村文化的传承、发扬等工作,促进休闲农业产业化,提升休闲农业竞争力,扩大农村就业机会。在开展具体工作中,协会制订出各种辅导策略及执行方案,协助辅导从事休闲农业管理及服务人员,提升经营企业的服务品质、解决人力资源问题、推动整合营销等,同时肩负起社会教育的责任,对整个休闲农业产业的规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高度重视休闲农业规划和检查评证。

台湾对休闲农业进入门坎要求非常严格,2007年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已达到1244家,但经过农委会、观光局准设许可的只有456家。“农委会”与协会合作推动休闲农业的检查和评证,并颁发认证标志。“农委会”规定,对准备发展休闲农业的景点,需聘请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与评估,通过详细的规划设计,并由乡村社会、社会心理、民俗文化、景观生态、水土保持、森林、园艺环境工程、旅游观光、农村建设、地政等各个方面有关专家学者及单位代表组成“休闲农业咨询小组”,执行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决策咨询。台湾休闲农业检查评证分别以核心特色、园区规划、创意运用、解说与行销、组织与人力管理、环境与景观管理、社区参与、观光资源等八项进行评证。对获得评审核定的休闲农业区,均由“农委会”认定挂牌经营,并提供资助经费,用于相关设施的配套建设。台湾对休闲农业发展既持鼓励支持态度,又强调法制管理,使企业依法经营,既保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又限制和制约了一部分人利用休闲农业的名义,进行超范围建设和经营,有力地保证了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

(5)系统开展休闲农业宣传促销活动。

台湾较重视对休闲农业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和品牌打造,各旅游景区企业则密切配合,形成高效率的旅游营销网络。通过网络信息,游客可以做到“足不出户,了如指掌”。台湾休闲农业网站内容主要有:新闻、景点介绍、游区地图、旅游路线推荐、住宿餐饮服务、留言系统,乃至网上定房、定门票服务等。促销手段也较为多样化,在机场、车站设置统一识别标志的旅游服务中心,向游客推介旅游路线、景点;利用国际互联网开展旅游宣传和电子商务;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编印“台湾休闲农场”观光旅游地图,各景区点都有自己编印的主题特色宣传画册。

(6)强化园区产品深度开发与推广。

台湾休闲农业十分注重企业园区的产品开发,根据企业的特点特色研发出自己的主导产品、系列产品、创意精品,如中原食品工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蔬菜、水果系列产品、台一教育休闲农园的蜂蜜系列产品、阿里山有机茶农场的茶系列产品、走马濑休闲农场的牧草系列产品、莲花生物科技公司的莲花系列产品、兰花生物科技休闲园区的兰花系列产品、立康生物科技健康养生有限公司医药系列产品等,食品、用品、药品、保健品、旅游纪念品,让游客目不暇接;做工上乘、质量保证、包装精美、携带方便,使游客爱不释手。企业本着一乡一品牌一产业的经营理念,成功深度挖掘企业产品、研制、开发,增加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带动了商品的发展,延长了产品链条,增加了企业收入,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

(7)注重景点导游培训。台湾休闲农业十分注重对景点、产品导游的培养,景点和产品解说是台湾休闲农业的一个亮点。

三、启示与建议

纵观台湾休闲农业20多年的发展经验,结合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起步建设阶段,相比之下,得到一些启示与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是做好海南休闲农业的前提条件。

台湾政府部门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宣传,包括政策宣传、景点整体形象宣传、休闲旅游线路宣传、特色产品宣传等。建议: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加大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宣传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促销。利用农村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2)完善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是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台湾休闲农业从起步、发展、壮大到今天的强大,每一步都是在“农委会”、“农会”以及“休闲农业协会”的引领、监督、呵护下完成的。我省虽然率先于全国成立“省休闲农业发展局”,但仍然挂牌省乡镇企业局,大部分市县都没有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建议:省政府将省休闲农业发展局作为省农业厅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配备专门的工作班子和人员,专门负责全省休闲农业发展行政管理工作。省农业厅可成立“省休闲农业管理服务中心”负责政策咨询、信息服务、发展规划等事业性的工作,市县各级政府部门成立相对应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机构,配备专门的工作班子和人员,专门负责休闲农业行政管理工作,打破目前市县休闲农业管理职责不明,分工不清的局面。同时加快成立“省休闲农业协会”作为政府联系企业的纽带和桥梁,加强行业的自律,共同推动休闲农业发展。

(3)制定政策法规,规范休闲农业健康发展。

为保证休闲农业有序发展,台湾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内容包括:休闲农业区设立的基本条件,休闲农业辅导办法、休闲农业标章核发使用要点、休闲农场设置管理要点等。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从一开始就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政策法规,当务之急是省政府应尽快出台《海南省休闲农业发展若干意见》,从企业基本条件、土地使用、资金扶持、税收缴纳、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人员培训、经营管理等方面给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范和优惠扶持。土地使用,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首要条件,在用地上建设硬性设施占地比率,要借鉴台湾的经验,不同类型分别对待,适当放大比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土地使用用途要借鉴台湾的做法,做出在不改变土地使用用途硬性规定的前提下,租赁、承包期可适当放宽到50年。资金投入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保证,借鉴台湾休闲农业资金投入与资金投入使用办法,建议海南政府部门设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发展基金,每年投入一定资金用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补贴。

(4)做好发展规划是稳步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

台湾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与台湾政府部门长期注重休闲农业的规划是密切相关的。目前,海南休闲农业仍处在自发发展的起步阶段,与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初期相类似。因此,建议借鉴台湾经验,组织有关专家对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作全面调查研究,摸准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优势、潜力和特点,理清发展思路,编制全省近期发展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将纳入国际旅游岛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市县也要根据本地区的优势特色做好规划工作,形成省、市县、乡镇三级一体的规划蓝图。策划规模项目,突出特色,合理布局,避免雷同,避免走弯路,稳步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

(5)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是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由于起点不同,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一方面要借鉴台湾的发展经验,另一方面是发挥自己的优势:

一是2009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指出“积极推动热带特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制定实施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支持计划,建设示范基地,拓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空间”,是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好机遇。

二是海南省委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打造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实施“绿色宝岛大行动”,“建设美丽乡村”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最好的切入点。

三是自然环境优越,区位优势突出,农业发展条件良好;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完备;民族文化丰富,海南有汉、黎、苗、回、壮等37个民族;旅游业发达,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有力支撑。

四是文明生态村建设比较完善、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坚实基础。

五是奇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热带农业资源,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源泉资本。总之要充分挖掘利用各地区各市县各乡镇独特品牌优势,打造“一乡一品牌一产业”,“一县多品牌多产业”的格局,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背景、气候中,抓住机遇,突出特色,快速发展。

(6)以“农”为本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

台湾的《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规定,规划休闲农业区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农业生产和农村文化,我们考察的台湾企业,无不是以发展农业为依托的。建议海南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做好定位,以农业为本,以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为目的。发展“三生”(生产、生活、生态),服务“三农”(农村、农业、农民)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根本,单有“休闲”,没有“农业”,不是休闲农业。要充分利用各种农业资源,采取“公司+农民”、“公司+合作社”、“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发展农业生产,调整结构,促进增长、增加收入,同时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实施“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新格局,实现共赢。

(7)坚持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从80年展至今天,台湾休闲农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除了有一个强有力的严密的管理机构,一套切合实际政策措施支持以及一个因地制宜的合理规划以外,最主要的就是台湾休闲农业始终坚持了可持续发展,坚持自己的特色,坚持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坚持以创意产品支撑。因此,建议海南定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一定要与大宗鲜活农产品和加工农产品区别开来,突出创意产品,在精致品牌特色上做好文章。继续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评定活动和休闲农业创意产品大赛等活动。

(8)建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培训体系。

借鉴台湾休闲农业产学研相结合和人才培养的做法,建议各级主管部门要重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和经营人才的培养,重点加快创业型人才培训,将休闲农业技能人才培训纳入阳光培训工程,组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与服务知识、风土人情知识、诚信意识及行业服务规范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提高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整体素质。

(9)加强两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互动交流。

第2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范文

关键词资源;游客;社区参与;投资商;融合发展

1资源条件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随着旅游的泛化,旅游资源的范畴越来越广,一座石桥、一个村庄、一片池塘,都可以成为观赏的对象。乡村独特的田园景观、现代农业、农业体验、乡土聚落、乡村休闲成为特色的旅游资源,形成了东西部与南北方具有地域差异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如何把乡村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如何把劣势条件转化为产品亮点,就要结合地域特色,采用创新模式进行资源整合,设计差异化的产品,如南方的茶园、油菜花田,北方的梨园、桃园;东部的滨海渔场,西部的牛羊牧场等。资源匮乏的乡村地区也能给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以通过技术或模式创新挖掘当地的丰富资源。河南省信阳市郝堂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与其他乡村相比没有太多特色,却成为了全国知名的“明星村”,入选全国第一批“美丽宜居村庄示范”,郝堂村以孝道为切入点,通过内置金融盘活村庄的各种生产要素,开始农村可持续发展模式实验。到郝堂村交流学习的人络绎不绝,旅游高峰时游客过万,促使郝堂村走向了旅游村,但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基础设施差、娱乐项目少、村内发展不平衡等种种问题,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加以完善。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的陈台子村拥有丰富的山林资源,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驻村工作组利用学科优势为陈台子村引进了林蛙、金鳟鱼、木耳、生态年猪等种养殖项目,丰富了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资源内涵,利用原生态的环境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的规划设计,为村民谋求可持续发展之路。利用自然人文资源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在满足旅游者消费需求的同时,还要保证资源的完整多样,保证资源的世代传续。

2游客条件

游客需求是开展旅游活动的起点和最终归宿,从小众旅游到大众旅游,旅游者的旅行经验越来越丰富,旅游需求呈现出个性化、体验化、健康化的特征。成功的旅游开发建设是能够找到特色资源与旅游市场的联结点。通过到乡村地区进行自然体验、对美的感受、创造性活动、运动以及其他类似的活动获得畅爽的感觉,使游客获得最佳的旅游体验。旅游景区或旅游目的地应该将乡村主题化,以正面线索强化主题印象、提供纪念品并重视对游客的感官刺激。台湾的农场大多面积不大,但却在有限的面积内把产品开发到极致,都能够做到主题形象鲜明、配套设施强化主题、购物品丰富主题内涵,如飞牛牧场的乳牛生态区,众多奶牛及造型、牛乳丰富的衍生品,到处都能体现牛的主题形象。大湖乡是台湾的草莓之乡,形成了以草莓为主题的休闲产品,特别设置了草莓文化馆,还将草莓与美食、咖啡、观光等融为一体,开发了上千种草莓衍生产品。北京市延庆县的一处民宿,院内的山楂树,现场熬制的山楂汁,当地的有机食材,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体验,都充满了乡村野趣,因山楂树、山楂果而得名山楂小院。现代市场营销学认为,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与追求企业的最大利润是一致的[1],如何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让游客在乡村旅行中达到畅爽的旅游体验是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终极目标。

3社区条件

社区参与是一种公众参与,是指某一旅游区域或旅游社区居民自觉参加旅游活动,每个人都有机会为谋取旅游社区共同利益而施展和贡献自己的才能和力量,意味着居民承担旅游社区的责任和共享相关成果[2]。在当前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不少村民关注旅游活动但不关心,多从事农家乐、保洁员等低层次、低收入的工作,对当地村民的旅游参与形成了一种挤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初衷更多是为了村落发展而发展旅游,更主要的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的乡下休闲游,为村民谋福利,为村落可持续发展谋求产业支撑。西递和宏村是安徽省的世界文化遗产,西递采用以村镇为主体、全民办旅游的开发模式,虽然没有赚到盆满钵满,但村民能够真正从旅游发展中受益,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宏村采用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开发模式,旅游业虽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村民并未真正受益,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当地的贫困状况,企业与村民之间的摩擦不断。村民参与旅游活动往往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容易扎堆生产,形成同质竞争。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除了考虑村民参与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依赖于村两委班子的战略眼光和无私付出,需要以带头人的人格魅力强化对村民的集体领导。山西省的朱家林村在“绝不迁走一户农民”的指导思想下搞旅游,游客不但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乡村旅游,村民还能够处处参与活动受益;陕西省的袁家村村两委不入股、不分红,通过严格管理助力村庄脱贫致富,打造关中印象体验地休闲旅游品牌。全国各地众多的乡村条件复杂多样,无论采用何种模式,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始终要把握服务村民致富、村庄发展的目标[2]。

4投资商条件

投资商投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回报,获得合理回报的前提条件是最大程度地满足游客的需求。农业是一个“慢”产业,很难与一夜暴富联系起来,要想盈利首先要保证项目能够持续经营下去。经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除了资金、技术、人才、创意和政策等必备因素,更重要的是投资商熟知农业生产与经营,真心为农民谋福利,杜绝一切以项目名义圈地发展房地产项目的行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要考虑与周边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与周边的乡村、合作社、农民在产品布局、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合作,形成高效的产业链条。秦皇岛北戴河区的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采取村企联合共建模式,将旅游与本土文化、民俗活动、村落发展结合起来,成就了西古城村的民宿村、北戴河村的艺术村落,村企共建共荣。北戴河新区的中保绿都心乐园,其中的美丽乡村功能片区位于基地的西部,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让农民成为挣租金、薪金、股金的三金农民,能够让农民真正受益。

5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终极目标

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成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需要综合考虑资源禀赋、社区参与、游客需求、投资商需求,通过对乡村系统的系统性修复和激活,盘活乡村的各种生产要素,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不能破坏自然人文资源,要保证资源的完整多样;要能留住原住居民,为他们创造发展的平台;设计的产品和项目能让游客体验畅爽的感觉,体验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投资商能够得到合理的资金回报,并乐于且忠于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

第3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范文

【关键词】 休闲农业 乡村旅游示范带 路径探讨

目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正成为旅游中的热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亲近自然、愉悦身心、释放压力的休闲需求日益强烈,作为集观光、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休闲农业也在各地逐渐兴起,各地的发展实践证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充分开发农业资源,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促进城乡人员、信息、科技、观念的交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重庆市黔江区打造阿蓬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正逢其时、恰逢其会。

1 阿蓬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建设的有利条件分析

1.1 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目前,国市层面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各种利好政策也是不胜枚举。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休闲农业进行了着重强调,文件称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庆市农业农村发展“十三五”规划》也重点提出针对居民休闲消费的旺盛需求,充分挖掘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及文化传承等功能,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一大产业来抓。这些都释放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必将获得更大的政策资金支持。

1.2 独特的资源优势

阿蓬江发源于湖北利川,是我国唯一一条自东向西流向的河流,全长249公里,为乌江第一大支流,也是土家族、苗族儿女的母亲河。在黔江段形成了神龟峡、官渡峡等天然地质景观,水面变化多样,形成河滩与峡谷、山林与峡谷交错的景观,成功申报国家湿地公园。正在规划建设的阿蓬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地处黔江中部,可利用土地资源10.4万亩。

1.3 便利的交通条件

阿蓬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位于阿蓬江中段两岸,涉及黔江区舟白街道、正阳街道、冯家街道、蓬东乡、濯水镇和阿蓬江镇。紧邻黔江城区,核心区距离火车站10多公里,距离黔江主城20多公里,距离重庆主城区200多公里,包茂高速公路贯穿项目区,有正阳、濯水、阿蓬江3个互通出口,与国道319线形成环线,并有渝怀铁路、武陵山机场可达,交通十分便利。

1.4 良好的发展基础

阿蓬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一肩挑两头”,上游是巴拉胡4A级景区,下游是濯水古镇、蒲花暗河4A级景区,已经建有渔滩国际溪钓公园、冯家婚庆植物园、濯水花田和官村生态农业观光园。黔江作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先后被评为“全市退耕还林工作先进区”、“最具风情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为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奠定了坚实基础。

2 阿蓬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建设的路径思考

2.1 高度重视,凝聚发展共识

一是I导要重视,部门、乡镇街道要主动顺应国市政策,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支柱产业发展,纳入黔江“旅游大区”建设整体规划。二是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形成部门、乡镇街道上下联动,主动参与建设的良好氛围。三是坚持企业带动、农户参与,鼓励项目区农户参与休闲农业的生产、经营、服务、宣传和营销,通过土地入股、投资参股等形式,开展自主经营、合作经营,形成规模化发展。四是坚持与农业特色产业结合,立足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特色种养殖业,旅游产品加工、民宿、餐饮等项目。

2.2 政府引导,确保发展有序

一是规划引领,围绕黔江旅游大区建设,高起点规划阿蓬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建设方案,形成全区统一的规划体系,合理布局、有序开发,以休闲农业促进黔江旅游大发展。二是特色引导,发挥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根据消费需求,突出个性,创新发展,防止盲目跟风、简单复制,发展一批质量高、有特色的休闲农业精品。三是市场引导,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多元资金投入开发,创新市场经营机制,不断增强发展后劲与活力。

2.3 拓展市场,营造发展氛围

阿蓬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建设不能自娱自乐,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影响和知名度,拓展客源市场。一是政府和相关部门充分利用现代传媒,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公众号、微信平台、印制画册、产品推介、广告设置等宣传形式,加大宣传促销,为阿蓬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与巴拉胡、濯水古镇、蒲花暗河景区捆绑宣传,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整体的市场化程度。三是充分挖掘民族民俗、乡土、农耕、农事节庆、饮食文化等资源,通过土家女儿会、摸秋节、龙舟赛、山歌赛、钓鱼赛、后河古戏、婚庆摄影等形式,提高阿蓬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知名度、关注度、参与度。

第4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范文

沂南县位于山东省沂蒙山区腹地,总面积 1706 平方公里,辖 15 个乡镇(街道),1 个省级经济开发区,572 个行政村 91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81.2 万,耕地面积 94 万亩,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是智圣故里,汉文化底蕴厚重,古称阳都,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一代贤相诸葛亮的出生地和成长地,也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祖居地。境内汉代遗迹达 100 多处,其中北寨汉画像石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诸葛亮文化景区建筑面积 5 万平方米的“诸葛亮城”以及长达 12 华里的“汉街”是省内外有影响的汉式建筑群。也是红嫂家乡,红色文化得天独厚,是沂蒙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沂蒙精神的主要发源地、沂蒙红嫂精神的诞生地,被誉为“山东小延安”,山东分局、八路军一一五师、山东纵队曾长期驻扎沂南。我党领导的第一个省级民主政权――“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1940 年 8 月在沂南青驼寺成立,著名革命歌曲《跟着共产党走》诞生在孙祖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粟裕等都曾在沂南战斗和工作过。全县先后有 30 余万人次参军支前,牺牲 1 万余人,涌现出了“沂蒙红嫂”明德英、 “沂蒙母亲”王换于、 “活烈士”韩成山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

1、交通设施。沂南县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境内有“三高一铁”(京沪、日东、长深高速公路和胶新铁路)及 4 条国省道,距临沂飞机场 30 公里,距日照港 80 公里,全县 572 个行政村(社区),全部实现道路村村通。近年来,我县用于城市建设的投入达 40 多亿元,新建、改建城乡公路 40 多条,硬化通往景区的旅游专道 100 多公里,开通了县城至景区的客运专线 30 余条。尤其孟良崮纪念馆出口(蒙阴)―沂蒙红嫂文化园(马牧池)红色专线公路的建成通车,沂蒙红色影视基地(马牧池)―竹泉村旅游度假区(铜井)沂蒙生态大道的建成通车,使智圣汤泉、竹泉度假村等众多旅游景点得到串联。沂蒙生态大道经香山湖、观音寺、西汉元凤凤凰石刻、三山沟原生态风景区,将竹泉村旅游度假区和沂蒙影视基地连成一线,达到了整体开发、连片经营、彰显出沂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新优势。

2、通信设施。全县邮电业高度发展,电话总容量 50 万门,固定电话达到 22 万户,移动、联通、电信手机用户达到 51.2 万户,宽带用户达到 18 万户,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通信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3、接待设施。建成了沂南县旅游咨询服务中心 1 个,发展旅行社 9 家、四星级饭店 3 家、三星级饭店 1 家,二星级饭店 1 家,其他社会宾馆 12 家,五星级“好客人家农家乐”5 家,三星级“好客人家农家乐”150 余家,年接待能力 760 多万人次。已发展旅游定点生产企业 36 家,开发农副产品、手工布艺、柳编、刺绣等特色旅游商品 8 大类 68 个品种,成功打造了“孙祖小米、蒙嫂煎饼、大庄烧鸡、双堠西瓜”等农产品特色品牌。积极推进旅游购物网点建设,累计发展大中型超市 124 家,旅游购物推荐单位 236 家,购物摊点 1023 家。全县三品一标认证企业 54 家、农认证农产品 211 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 8 个,绿色食品认证产品 83 个,有机食品产品 117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 3 个,进一步包装、提升沂南黄瓜、双堠西瓜、孙祖小米等知名农产品品牌,培育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 1 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 1 个,市县一村一品专业村 56 个,2012 年最具有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1 个,山东省著名商标 6 件,区域公用品牌培育 5 个,企业品牌 6 个,优质农产品专卖店 3 个,市级以上知名品牌 26 个。

4、旅游配套设施。设置游客服务中心 1 处,旅游集散中心 1 处,旅游咨询服务台 10 处。为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县政府设立了每年投入 1000 万元的旅游基金,自 2012 年以来,乡村旅游重点项目投资 11 亿元,已建成文化旅游项目 12 个,其中投资过亿元的 6 个;在建 5 个项目中投资过亿元的就有 4 个,文化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后劲充足。重点项目的强力推进,进一步丰富了我县乡村旅游产品的内涵,加快了旅游产品的转型,为全县乡村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沂南县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成果

目前,全县建成国家 4A 级景区 3 处、3A 级景区 3 处、2A 级景区 2 处,其他景区13 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1 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1 个, 部级生态乡镇 1 个,省级生态乡镇 3 个、村 1 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 4 个,省级12工业旅游示范点 1 个,省级自驾游 3 处,省级旅游强镇 2 个,旅游特色村 3 个,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乡镇 2 个、示范点 7 个, 县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108 个,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 760 万人次,年总收入 22 亿元,农民人均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获得 1620 余元,2012 年荣获“山东省旅游强县”荣誉称号。

第5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范文

一、因势利导、多措并举,2012年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近两年来,在全国农旅系统的大力推动和市场的强劲拉动下,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了“数量提升、质量提档、效益提高”的阶段性成就。

一是产业规模日渐扩大。截止2012年底,全国有9万个村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180万家,其中农家乐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3.3万家,年接待游客接近8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从业人员2800万,占农村劳动力的6.9%。

二是发展内涵不断提升。各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注重创意策划,不断提升发展内涵。通过休闲农业的发展,把农业生产过程、自然生态、农村文化和农家生活等都赋予了商品属性,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休闲观光、餐饮娱乐等服务,还促进了农业文化的传承、农业知识的科普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的多功能性得以全面体现。

三是发展类型逐步拓宽。各地在加快推进农家乐、休闲农庄、农业产业园区、民俗村等已有休闲农业类型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发展模式,丰富发展类型,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园区、农家乐专业村,以及一批农耕特色与自然山水、乡村风貌融为一体的农事景观。这些正成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重要形式。

四是综合效益初步显现。休闲农业的发展拓展了农业功能,美化了广阔乡村,富裕了广大农民,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推动了城乡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经济文化的融合,正成为繁荣农业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拉动国内消费,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据我部典型调查的13.5万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分析,其土地产出率每亩接近12000元,是全国农业用地平均产出率的6.2倍;经营休闲农业的农民,人均产值5.41万元,是同期全国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的2.75倍;13.5万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中,农民占从业人员的92.4%;农产品销售占休闲农业经营收入的40%以上。休闲农业成为提升产业层次、造福一方百姓的民生产业。

两年来,农业系统和旅游系统顺应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高涨需求,围绕“加强规范管理、强化公共服务、提升发展内涵、营造社会氛围”四项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机制,狠抓业务拓展,注重体系建设,打造服务平台,强化多方配合,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

一是注重部门合作,发挥多方合力。自两部局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全国多个省级农业系统与旅游系统签署了合作协议,有的省区市还将财政、发改等部门纳入工作小组,形成了协调合作、联合推动的工作局面。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开展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活动,得到各地的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创建,涌现了一大批示范典型,认定的11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0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正在成为带动各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档升级、集群发展的重要力量。湖南、江西、四川、甘肃和湖北等省以省政府名义出台了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意见,初步形成了“政府支持、多方协作、上下努力、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是注重规划引导,强化公共服务。自我部《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来,各地积极贯彻,将发展休闲农业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扩大国内消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纷纷制定和实施本区域的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引导休闲农业科学发展。目前,全国已有12个省级休闲农业主管部门制定了本区域的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江苏省休闲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全省“一圈二区三带”六大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目标,并要求涉及的市县都要制定县域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所有申报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也都专门编制了发展规划。我部启动休闲农业服务信息“进城入户”工程后,服务平台的功能不断升级完善,数据库信息日益丰富,网站点击率屡创新高,目前,入库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已超过12万家,日均浏览量超过10万次,平台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一些经营主体在魅力城乡网站上宣传推荐后,客流量增幅超过30%。同时,围绕农业功能拓展、创意策划、经营管理等方面内容,农业部和省级主管部门多层次地开展了休闲农业管理人员和经营人员培训,提升了从业人员素质,推动了行业的提档升级。

三是注重政策争取,营造发展环境。四川、湖南、江西省政府的推进休闲农业发展意见中,将休闲农业用电、用水按照农用水电价计算。南京市江宁区把休闲农业纳入政府采购范畴,各委、办、局年度公务接待支出至少要有30%在农家乐和休闲农庄中消费,如达不到标准,则调减该部门下年度的预算。2012年,江苏省农委安排2445万元专项资金,扶持了77个休闲农业项目建设,积极培育规模大、功能全、经营活、效益好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陕西省农业厅争取2000万财政专项,对符合条件的农家乐专业村进行补贴,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改造、特色产业打造、公共服务强化和宣传推介活动举办等。湖北省从2009年开始,每年安排2500万资金重点扶持10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名村建设,对达到规模的农家乐经营户每个给予1万元资金补贴,同时三年内免收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按每户每年8000元的标准扣减营业税。海南省农业厅与省农发行联合设立“农+旅”项目,对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和旅游线路整合项目给予支持。新疆调整乡镇企业贴息贷款使用范围,将休闲农业项目作为重点扶持对象。江西省将多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纳入农业招商项目,帮助企业融资,缓解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

四是注重机制创新,拓宽发展空间。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推荐活动中,数百万公众参与网上投票,一批候选乡村通过推荐过程,展示了魅力,扩大了影响,极大地激发了各地建设魅力休闲乡村的积极性,被认定的30个最有魅力休闲乡村正在成为各地学习的典范。通过实施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推动了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丰富了休闲农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进一步弘扬了中华农业文化,增强了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填补了我国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在农业领域的空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认定工作稳步推进,一批服务质量优良、产业特色明显、休闲功能齐全的农庄受到了社会公众的高度认可。我部以“创意提升农业、休闲改变生活”为主题,创新性地组织开展了5次区域性和1次全国性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共有11000余件创意作品进行了展示推介,创意精品现场销售额累计超过5000万元,投资签约额累计超过6亿元,达到了在全行业树立创意理念,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目标。

五是注重宣传推介,扩大行业影响。为营造休闲农业发展良好氛围,我们在示范创建和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推荐活动过程中,以培育品牌为重点,以营造氛围为核心,联合北京市、江苏省共同举办了两次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活动,联合四川省在汶川县召开了现场会,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召开了中法休闲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搭建了中法休闲农业交流合作的平台。同时,围绕各项重点工作的开展,我们都同期策划开展了相关宣传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达到了扩大行业影响,推介特色产品,培育知名品牌的目的。

以上工作仅是各级休闲农业主管部门和各有关部门工作成果的部分体现,除此之外,大家还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基础性工作。所有这些工作的开展在全系统树立了信心,鼓舞了士气、凝聚了力量,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里我代表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向国家旅游局的领导和同志们给予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国各级休闲农业战线同志们付出的艰辛努力表示诚挚的慰问!

二、明确思路、突出重点,全力做好2013年各项工作

当前,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休闲农业正成为城乡居民休闲消费的理想场所和生活时尚。但从总体看,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仍与城乡居民的新期待,与破解“三农”难题的新要求,与休闲农业提档升级的新趋势,与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壮大农村文化产业的新任务有很大差距。整个产业在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强化策划创意,推进提档升级的新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大政策和规划的引导力度,创新公共服务的方式,主动调整发展理念,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为此,2013年的工作总体思路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抓住旅游消费向休闲消费过渡的机遇,以推进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为核心,以建设美丽乡村和推进生态文明为重点,以规范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为动力,继续深化规划管理,强化公共服务,加大政策调研,推动内涵提升,努力推进我国休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要继续深化规范管理。从各地的实践看,《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区域布局和重点工作,对各地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工作重点起到了很强的指引作用。下一步,各地要继续把握规划的精神,结合本地工作实际,进一步梳理思路,突出重点,打造产业特色,以满足城乡居民大众化、特色化的休闲消费需求。要坚持以农为本的原则,进一步强化规范管理,杜绝侵害农民利益、违法占用耕地、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为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将在总结前三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开展示范创建工作。各地要高度重视,按照示范创建与示范带动相结合、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系统开发与突出特色相结合、设施改造与素质提升相结合的原则,创新创建机制,注重创建过程,拓宽工作思路,加强工作指导,切实提高创建活动的影响力。我部在现有农业产业标准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休闲农业标准体系框架,指引各地制定一批符合当地特色产业发展、适应公众休闲体验要求的标准,逐步推进管理规范化和服务标准化。同时,我部从2013年起,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批特色鲜明的农家乐集聚村或休闲农业经营点,通过财政适当补助的方式,支持其开展公共设施和环保设备的改造,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农耕文明和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以及农业科普知识的宣传展示等工作,推进规范管理,提升发展水平。

(二)要继续强化公共服务。全国休闲农业服务信息“进城入户”工程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绩,并逐步被社会所认可。这是为解决休闲农业公共服务问题,而建设的供全系统共建共享的大平台。该系统整合了网络、电话等手段,开发了许多便捷功能,为各级主管部门和各类经营主体预留了网站域名,可以自动生成每个单位的网页。各地没有必要再层层建网站,全系统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开展工作,可以将各级需要宣传、推荐、的信息、知名景点、休闲线路等在平台上及时。各地也要组织动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充分利用这个平台信息和开展展示推荐活动,真正把这个公共服务平台用好、用活。为加大宣传推介的公共服务力度,我部今年与中央电视台7频道《美丽中国乡村行》栏目和中国报道栏目组签署了合作协议,开辟了全国统一宣传的新渠道。各地要加强与这些单位的联系,围绕“培育品牌、宣传典型、衔接供需”的目标,结合本地实际,突出宣传各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加大农耕文明和地域风情特色的推介,在营造发展环境上下足功夫。要继续加大人员培训力度,丰富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以满足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多样化需求。

(三)要切实加强政策调研。研究出台有效的政策,是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高度重视政策研究,不断加强对有关国家和地区扶持休闲农业政策的收集整理,并围绕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实地调研,为研究出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指导意见提供了参考。同时,各地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意见和扶持项目。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调研力度,围绕制约休闲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在充分借鉴各地行之有效做法的基础上,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相关政策。各地要强化调查研究和相互借鉴学习,争取更多的支持政策。

(四)要扎实做好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2012年9月收到各地的申报资料后,经过仔细审核和专家评审,我们认为部分申报项目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生产与生态功能突出,能够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智慧,在活态性、适应性、复合性、战略性、多功能性和濒危性等方面具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特征,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申报文本说明不详、规划简单、后续管理跟不上等问题。为做好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我部将具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特征的20个传统农业系统列为候选项目,并提出充实申报资料、完善遗产保护规划、制定专门管理措施等要求。目前,大部分候选项目都按要求补充了资料。这次会议结束后,我部即将组织专家对达到要求的候选项目进行实地考察,从中择优认定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各地休闲农业主管部门要切实提高对于此项工作的认识,明确负责人员,加强工作指导,注重对本地农业文化遗产的调查摸底,做好项目储备。

(五)要持续提升休闲农业发展内涵。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人文化创意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灵魂。去年开展的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取得了突出成效,社会反响良好。为了深入持续地做好这项工作,我部计划在2014年继续开展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各地要总结去年的经验,扩大征集范围,加大推介力度,为明年的全国推介活动做好准备。要以开展创意精品推介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对创意产业工作的指导力度,注重创意人才的培养,加强创意产品的推荐宣传和市场化运作,做大、做强一批创意产品品牌,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面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同质同构的现象,各地要加强工作指导,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人文特色和消费特点,按照资源产品化、产品乡土化、市场差异化、运营规范化和服务组织化的理念,加大创意设计、节庆活动策划、休闲产品开发,以及农耕文化挖掘的力度,在新、特、奇方面下功夫,实现资源文化优势向产业经济优势的转变。

三、讲求方法,真抓实干,推进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我们一定要继续坚持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不断开创休闲农业工作新局面,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科学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休闲农业主管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体系,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任务,纳入工作议程。要做到年初有安排部署,年中有检查指导,年底有总结考核。要及时总结经验,大胆创新思路,全力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协调配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是农业部与国家旅游局共同牵头推动的一项事业。几年来,我们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也成为部门之间协作配合的典范。几年的实践证明,只有农旅结合,才能实现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各级休闲农业主管部门一定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加强与旅游等部门的团结协作,形成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

第6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范文

【摘 要】乡村 休闲旅游 可持续发展

乡村休闲旅游已成为人们放松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实践证明,乡村休闲旅游一方面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了农民脱贫致富,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丰富了旅游产品种类,满足了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需求。但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变化的情况使得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如何实现乡村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深受关注。本文以成都市温江区为例,在分析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现状和制约发展的相关因素基础上,提出乡村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途径,以避免其发展陷入困境。

1.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现状

作为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之一的成都市温江区大力推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通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乡村休闲旅游已成为引领城乡居民健康生活新方式。

温江是全国花木之乡,全区15万亩耕地有13万亩花卉苗木,花木种植占全省的1/3,全市的1/2。7000余个川西林盘星罗棋布,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景区景点绿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负氧离子含量5300个/立方米,大气环境质量达到(GB3095—1996)二级标准,是成都地区环境质量最好的区域,为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打造的绿道将水体、公园、绿地、农田、历史文化遗产有机串联,形成了休憩、度假、运动、休闲、旅游一体化的低碳、健康、绿色的生态、文化通道,获得了“国家健身步道示范工程”,成为了市民休闲健身之道、游客旅游观光之道和发展绿色经济之道,每年吸引60余万人次的游人前往健身游玩。

温江区农家乐、乡村餐饮点达226家,其中规模以上农家乐72家。在乡村田园中建设了“鱼凫国都温泉酒店”金叶级绿色旅游度假酒店以及万春园、绿园、明芳居、长青湾、澄园、天乡人家、西园等特色高档乡村酒店。

通过城乡统筹试点的时机,温江区成功打造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项目“国色天乡乐园”和国家3A级旅游景区“芙蓉古城”;鱼凫田园样板区、国际景观植物园、寿安复兴旅游小镇、吴家场旅游集镇、洪锋都市现代农业示范点、“渝兆成”养生苑、金马镇的四有村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一大批乡村旅游产品,促进了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生态观光农业项目的集群化发展,有力推动了农民就业和增收。

温江区举办乡村旅游活动20余个,吸引游客120万人次。就业人数达到四万多人,农民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获得的收入达3367元,占年总收入的28%,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总收入达4.62亿元。

2.制约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相关因素

温江区乡村休闲旅游已进入到成熟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相关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充分考虑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2.1发展规划落实不深入

与区域总体规划、城乡形态规划、产业布局及空间规划、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相衔接,温江区制定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但政府在制定规划后,对乡村休闲旅游的宏观控制和指导工作落实不够深入,很多投资经营乡村休闲旅游的企业或当地农户还是自主开发、盲目投资,没有合理的布局,各自为政,利用自家的土地、房屋简单地接待旅游者,以至于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无序开发、重复建设,甚至不惜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情况。

2.2产品雷同、规模较小

温江区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较单一,文化内涵不够突出,品味不高,在同一片区域内出现众多雷同的乡村旅游点,主要以观光农业项目、农家乐的形式出现,不外乎都是吃农家饭、赏乡村农业风光、麻将、垂钓等,缺乏高层次的参与性、体验性强的旅游项目,不能满足客源市场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味的旅游需求。这种同质产品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没有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2.3品牌形象定位模糊,知名度不高

温江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这么多年,地方特色化的项目不多,缺少系统的形象设计与提炼,品牌形象定位模糊,加上宣传促销不够,营销渠道单一,与郫县农科村和龙泉三圣花乡比较起来,优势不明显,知名度不高,吸引力不强。

2.4经营管理不完善

乡村休闲旅游存在责权不明、经营管理不完善的情况。要么管理部门不明确、机构不健全,要么没有有效发挥管理职能,放任自流,使得投资者、经营者按照自我思路进行开发经营,难免出现目关短浅、只追求当前经济利益最大化、不顾公共环境卫生、不管公共设施的保护、不良经营等问题。加上经营者、就业者大多为当地农民,素质不是很高,小农思想严重,并不注重服务质量,服务意识淡薄,给旅游者造成不好的印象,很难吸引回头客。

2.5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不完善

旅游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温江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服务功能不完全,没有形成完整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吃:主要在农家乐、乡村餐饮点,但有些卫生条件较差、接待能力不足。住:要么档次太高,要么条件太差,没有特色,而更多的乡村酒店仅提供餐饮、,没有提供住宿。行:旅游道路交通标志不明显;缺乏必需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旅游指示牌等;缺少将这些乡村旅游项目串联起来的交通旅游车,更多时候游客只能靠自驾,很大程度上把那些没有私家车的潜在旅游者挡之门外。游:虽然有农业观光园、旅游集镇、农家乐和乡村休闲旅游景点,但布局较分散,没有形成功能片区,也没有规划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线路。购:温江区花木产业、有机农产品资源丰富,但没有形成成熟的的旅游纪念品开发与销售体系。娱:很多休闲娱乐设施还处在规划建设中,比如乔波室内滑雪场、江安河漂流、游戏沙滩等。

3.乡村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途径

旅游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各种需要的同时,保持和增进未来发展机会,其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社会、文化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重点是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乡村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在保护好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最小的资源成本和投资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保证资源和收益的公平分配,保持经济利益的稳定增长,防止任何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以长期满足社会和当地居民的基本需要。

3.1保护乡村休闲旅游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

要保持乡村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持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这是乡村旅游的生存之本。科学、合理、适度地开发,减少污物污水的排放、保护乡村旅游特有的“农”、“土”、“野”,才会增强对城市游客的吸引力。增强旅游开发经营企业及当地农户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按照相关法规,监管其行为,如果有破坏环境与资源的行为,要依法采取行政手段。旅游者应坚持和谐旅游,履行负责任的旅游行为,要与环境相和谐,与其他旅游者、旅游企业相和谐,杜绝旅游活动中的不文明行为,减少对乡村原生态文化环境的冲击。实现旅游“生态发展”,不超越旅游目的地最大环境承载力,建立环境指标数据库,使环境保护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做到环境保护型开发、资源节约型经营,建设环境友好型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

3.2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功效,提升旅游软环境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功效,将《温江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落到实处;加强对乡村休闲旅游经营行为的管理,明确归属部门以及责、权、利,建立服务规范、质量标准、经营许可证等规章制度,并在具体管理中加强服务指导,提供信息、宣传、促销、咨询等公共服务;协助建立行业协会组织,发挥其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行业自律的作用,规范经营、诚信经营。培育乡村休闲旅游人才,增强旅游服务意识,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机制和旅游应急处理预案,为乡村休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旅游软环境。

3.3塑造品牌形象,打造特色产品

按照旅游点生命周期理论,乡村休闲旅游正处于成熟期,供需两方面都可能出现变化情况,导致其吸引力的衰减。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来延长其市场寿命,其根本的办法就是不断进行再开发,更新和再生吸引力。那么,塑造品牌形象,打造地方特色休闲旅游产品就非常重要。温江区可以依托传统花木产业,打造“春观红枫,夏游玫瑰,秋品桂花,冬赏年宵花卉”独特的乡村旅游风景,实现产业景观化、景观产业化;以文化为灵魂,强化品牌创新,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区、精品文化特色旅游村、农业项目观光精品园;打造享誉全国的“川西九斗碗之乡”;注重开发农事活动体验、农耕文化教育、乡村民俗参与等不同主题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感受最原汁原味的成都平原乡村气息。可与温江体育旅游资源、医疗旅游资源相结合,组合出多元化的具有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线路,增强趣味性、体验性和高品味性。

3.4加强宣传营销,提升乡村休闲旅游人气

借助多种宣传促销平台,利用各种宣传媒体,深入开展乡村休闲旅游形象宣传和市场营销工作;经常举办各类乡村旅游节庆活动,“以节促旅、以会促旅”,提高知名度,提升旅游人气;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拓展对外宣传窗口。

3.5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

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相关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改善用餐环境,提高接待规模。建设具有乡村浓郁文化的特色酒店、客栈或休闲度假村,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住宿需求。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对区内旅游道路交通标志进行科学、合理、美观布置;对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进行科学设置,在主要道路口设置相关乡村旅游指示牌;鼓励发展自行车和汽车租赁服务,根据市场需求建立多个租赁中心。对乡村休闲旅游点进行功能分区,合理布局,设计开发出独具地方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线路。打造成熟的乡村休闲旅游纪念品开发和销售网络体系;积极推进相关配套娱乐设施的投资规划建设。

4.结语

随着乡村休闲旅游的不断发展,各方面因素的变化,还会引发很多的社会、经济、环境等问题。因此,持续关注和研究乡村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张林,王超恩.基于产权理论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商业研究,2011年第4期

[2]孙丽坤.新农村建设下辽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商场现代化,2008年11月

[3]徐俊丽.对我国目前发展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化思考,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年第7期.

[4]王永强,冯军.论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及突破,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8期

第7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范文

一、精准乡村休闲旅游的涵义

精准乡村休闲旅游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即是在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基础之上如何将休闲、娱乐、民族文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结合起来,以乡村旅游为纽带,将名族文化、人们的精神需求层面等融入到乡村休闲旅游的现代化旅游方式。

二、河北省精准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现状

目前,在河北省内共有400多个乡镇和1800多个村落开展乡村旅游业务,带动全省农民直接就业的人数达到15万人。2013年河北省28家企业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其中河北美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秦皇岛冀弘水产养殖观光有限公司2家评为五星级,张北佳圣农作物种植有限公司等15家评为四星级,河北丰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11家评为三星级。河北海路风情游首次入选十大精品线路。截至目前,河北省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五星级5家、四星级29家、三星级20家。这些企业的发展推动了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带动了农村餐饮、农产品销售、商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特色产品的开发,增加了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

三、发展精准乡村休闲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

1.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可以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助推农户增收。农业除了确保温饱问题,还具有观光、教育、休闲等多重功能,休闲农业是“绿色朝阳产业”,在大城市周边区域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将农业与旅游结合起来,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以有效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2.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传统的种植业不足以带动当地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农村要想吸引城市人群到乡村旅游,就必须调整原有的农业产业结构,种植附加值高的农作物,高的价格可以弥补产量低的不足。另外,开发可以让游客参与的旅游项目,让游客参与种植和收割,休会农村生活的快乐。

四、发展精准乡村休闲旅游的策略

1.加快旅游商品开发,促进农旅深度结合。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高效农业,积极扶持一批“农家乐”旅游示范户,规范旅游服务管理。充分利用河北省旅游市场优势和丰富文化底蕴,加大旅游食品、纪念品等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生产,积极支持农民创办旅游商品生产加工企业,延长旅游商品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创建一批旅游商品知名品牌,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拓宽农民就业增收的路径,推动河北省旅游经济再上新台阶。

2.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树立科学发展观。乡村旅游的主体是久居城市的人群。城市人民选择乡村旅游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乡村有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新鲜的空气,蔚蓝色的天空。因此,农村在开发乡村休闲旅游时一定要兼顾环境保护,优质的环境是乡村旅游得以发展的强动力,也是乡村旅游的核心价值。因此,在开发乡村休闲旅游的过程中要加强环境保护,加强检查和监督。

第8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范文

一、武汉乡村休闲游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武汉乡村休闲游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自发走向规范的发展历程,目前已初步形成以重点景区(点)为龙头,以休闲山庄、休闲农舍、农业旅游点为基础,以乡村休闲游专业村为特色的乡村休闲游发展格局。然而,目前也仍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发展总量相对不足

虽然武汉乡村休闲游得到初步发展,但是与同在中部地区的成都、南京、长沙相比,无论在经营单位数量、接待人次,还是综合收入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武汉乡村休闲游发展总量相对不足,总体发展水平较为落后。

(二)产品档次水平不高

虽然武汉乡村景区景点近几年得到较快发展,尤其是星级饭店(度假村)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档次,但目前大多数休闲山庄、休闲农舍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配套设施建设较差,娱乐功能不全,旅游农产品和纪念品生产及包装档次较低,以低端消费为主,与高铁时代蜂拥而来的广东等地高端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差距较大。

(三)地方文化特色不够鲜明

一些乡村旅游点建设走入了重设施建设,轻乡村特色文化营造的误区,片面追求规模化和现代化,城市味浓,忽视了乡村原始的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开发,没有充分挖掘乡村民俗文化、农业文化、地域文化,反映不出乡村休闲游以“农产、乡色、民情”为卖点的特色,使城市游客的知识性、体验性的旅游需求未能得到很好的满足。

(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一些乡村休闲游地区的公路交通建设滞后,一些景点的旅游交通标志不健全,交通通达性差。有相当部分的乡村休闲旅游村、休闲山庄、休闲农舍没有正式营运客车通达,从市内乘车前往通常要转2-3次车,耗时费力,极不方便。

二、抢抓高铁机遇加快发展的有关思考

高铁时代的来临,为武汉乡村休闲游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此,建议借助高铁东风,依托武汉近郊乡村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禀赋优势,结合高铁游客的需求特点,从打造特色品牌、精品线路和名优产品入手,大力提升乡村休闲游产业发展水平和效益,实现武汉乡村休闲游产业提档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力争乡村休闲游产业发展进入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领先地位。

(一)吸引眼球:明确定位,做响品牌

作为一座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秀美山水资源的城市,武汉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备极大发展空间。发展乡村休闲游要进一步理顺思路,明确定位,结合武汉丰富的自然、历史和民俗文化,加大对乡村休闲游的规划建设、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要积极挖掘整合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旅游资源,提炼旅游主题形象,形成核心竞争力,产生广泛的市场号召力。如江夏区的中山舰遗址文化、“天下黄姓归江夏”的黄姓宗源文化,黄陂区的木兰生态文化,新洲区的道观河宗教文化等等,做响武汉丰富多彩的特色乡村休闲游品牌。同时,积极开展宣传推介,重点加大对广东等地高铁游客的宣传力度,使武汉乡村休闲游品牌形象抢占眼球,深入人心。

(二)留住脚步:丰富内容,做精品质

做响品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是根本。要围绕“食、住、行、游、购、娱”等六大旅游要素,围绕高铁时代游客需求的新特点,不断丰富乡村休闲游内容,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以精品线路,留住游客的脚步,提高游客的“回头率”。在内容上,可围绕拓展自然、历史、民俗和休闲文化,结合四季山水、农时的变化等,通过举办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游、农业观光游、民俗文化游、农产品会节游等活动,做好四季特色旅游项目。在品质上,针对广东游客以高端消费为主、对景点游览及食宿等服务要求较高的特点,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具有较高食宿标准的农家乐和功能齐备的休闲度假场所,逐步建设一批大型旅游购物店,培训、提升从业人员职业素质,提高旅游管理和服务质量,让游客趁兴而来,满意而归。

(三)乐掏口袋:拉动消费,做优产品

第9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范文

什么是城市化?其内涵是什么? 有学者认为,“所谓城市化,简单的说就是城市数量和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文明向乡村的扩展”。城市功能是城市发展之本,城市主要有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生态等功能,而生态功能是众多功能中最脆弱的。世界工业化城市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城市生活空间的拥挤、环境污染、工作紧张等“城市病”,激发着人类心灵最深处贴近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人地和谐”思想,促使人们逃离城市,走进田园,全身心地投入乡野之中。城市的生态功能已慢慢向乡村地区休闲旅游方向转移,从而出现城市休闲旅游功能迁入农村,导致城市化现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乡村旅游逐渐成为现代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进一步走向了城市化道路。

2、城市休闲旅游功能迁入乡村

近年来,许多农村地区通过对农村田园风光、农耕文化、古村风貌、农家生活等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开发包装,为人们提供旅游保健等方面的服务,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该产业呈现迅速崛起趋势,已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乡村产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休闲农业是一种综合了农业和旅游业的新型产业经营模式。乡村旅游主要存在以下三点突出特征:一是自然性,二是体验性,三是休闲性。休闲农业的目的是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城乡之间的交流互动,让游客在休闲的同时参与认识农业和农村,体验农村生活。乡村特有的生态旅游功能明显优于现有的城市环境。乡村地区自然景观多样、优美、生态环境好,契合城市人的身心需求。人们日益高涨的旅游需求使得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得越来越快了。城市中本来承载的休闲功能已经一步步转移到乡村地区了。

3、城市休闲旅游向乡村转移的影响

休闲旅游在促进农村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身在现代都市的人群得到了休闲娱乐,缓解身心压力。农村旅游带来极大收益的同时,我们应该用全面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它在发展中产生的利弊。

3.1 休闲旅游业向乡村转移的积极作用

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生态风光、民族习俗,极具有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条件与潜力。乡村旅游,为乡村带来大量人流、物流及信息流等,乡村地区的当地人愿意从事旅游接待服务或与之相关的工作,进一步带动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传统的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对自然界的依赖性较强。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大量游客涌入,为当地农民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农民在不抛弃土地生产的同时,也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旅游接待服务性行业,如将自己的住房转变为乡村旅馆等。可见,乡村旅游可使乡村传统农耕经济向服务性经济转变,优化了当地的产业结构。

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进步,改善当地传统社会文化氛围。一方面,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当地一些民俗作为旅游资源被开发成乡村旅游产品,使得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了继承与传播,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开发,必然要求当地加强对农村基础配套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加快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3.2 休闲旅游业向乡村转移的消极作用

旅游是一把双刃刀,在促进目的地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产生潜在的诸多不利影响。

实现旅游的同时具有主观与客观两方面条件,在主观上应有外出旅游的动机;在客观上应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闲暇时间,另外还包括游客的身体状况等。因此,一般旅游者的消费能力较可观。对于当地一些纪念品、土特产等产品,他们往往能够用较高的价格购买,容易引起乡村地区的物价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当地居民的利益。同时,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发展,必然要求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导致对土地需求量的迅猛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地价上涨,对当地经济发展与改善农民住宿条件均会产生较大影响。

在传统农业结构中,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耕地,收入结构较单一,各户之间的收入相对较平均。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农民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使一部分农民由农业转为服务接待业,引起了农民收入结构的转变。旅游业需提供高质量服务,对从业人员具有一定要求。由于乡村农民在素质与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其从旅游业中获取的收入也存在差别,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贫富差距。

乡村地区过多依赖旅游业势必会影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旅游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噪声污染及空气污染等,为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致使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如公共设施紧张、交通拥挤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有些地区在开发乡村旅游时规划不当,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如基础配套设施的兴建,若选址及设计不当,容易破坏整个乡村地区景观的和谐之美。如图1所示为株洲地区一乡村景区,开发的土地资源没有很好的保护导致的严重退化。

图1

4、在功能转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基本标准是:保护乡村资源,延续历史文脉;保障经济效益,延长生命周期。

突出特色,挖掘内涵:旅游的实质是精神体验与文化消费,特色是发展的生命线。在开发乡村旅游时,避免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生搬硬套,应对农村资源、风土人情进行调研,开发出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旅游环境容量研究:旅游区的整体环境,对于污染物的自净能力及旅游人群的承受能力均存在一定限度。当旅游人数超过了环境正常允许限度,势必对旅游环境产生污染与破坏。因此,为减少发展乡村旅游业对地区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必须加大对的研究力度,根据各个乡村旅游景区的具体情况,提出可容纳游客的合理极限指标,并依据该指标采取分流和限流等措施。

加强规划,夯实基础:地区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合理规划。规划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该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质量。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实行规划先行原则,立足于保护,合理开发资源。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6、结语

城市休闲活动体系的建立本身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而城市休闲旅游功能迁入乡村地区则更能体现城市的生态功能,是农村更方便地接受城市功能的扩展和辐射。只有坚持以城市为中心,以集镇为纽带,以乡村为基础,城乡融合,互惠互利,互相促进的发展方针,才能最终取得城市与乡村的共同繁荣和城市化的健康、快速发展。协调好城乡关系,以城市发展影响、带动和促进乡村的发展,使我国的城市化和谐、稳步向进,实现城市休闲旅游功能的迁入乡村的重要一步。

作者简介: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