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食文化论文范文

美食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美食文化论文

第1篇:美食文化论文范文

地域文化与地方美食互为影响,互动发展。看一个地方的地方美食发展情况,也就是在看这个地方地域文化的发展情况。陕西省地方美食众多,地域文化深厚,但是在全国的影响力并不大,也没有被广泛的传播,为了使陕西省的地方美食走上一个新的台阶,使陕西菜跻身全国菜系之列,有必要进行陕西省地域文化与地方美食之互动发展探讨。

一、地域文化与地方美食互动的意义

(一)地域文化推动地方美食的发展

地域文化是地方美食的根植土壤,地方美食是特定地域范围的产物。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生活方式等的差异造就了地方美食。中国幅员辽阔,地域特色鲜明,人们熟知的四大菜系以及后来的菜系,都是在各自地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们喜爱并且不愿意放弃本地的饮食方式或者烹饪方式,使美食深深烙上了地域特色。只有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才能更好的推动地方美食的发展。

(二)地域文化促进美食旅游的发展及美食节的举办

美食旅游的发展及美食旅游节的举办依赖具有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只有地域文化鲜明的地方,才具备发展美食旅游及美食节的条件。各个地方举办的美食节及发展的美食旅游,都带有显著的地域特色,所以才吸引其他地方的人们到此参观。没有地域文化做支撑,任何地方的美食节及美食旅游都只能是昙花一现。

(三)地方美食烙上了地域文化的特色,防止地域文化的消亡

现在很多地方的地域文化都存在一定的消亡现象,部分年轻人对当地古老的地域文化都已经不知道了。而地方美食都是在特殊的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要么取材于当地的物品原料,要么使用当地特殊的烹饪方法,或者得名于当地的某个传说,深深地烙上了地域文化的特色。随着地方美食的发展传播,当人们看到吃到这些美食,就会想起背后的饮食文化,从而能有效防止地域文化的消亡。例如陕西的岐山臊子面、渭南时辰包子等,背后都有典故文化做支撑。

(四)地方美食的发展及美食节的举办,传播了地域文化

将地方文化与地方美食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采取了最为便捷、低成本且有效的方式来宣传地方文化特色。人们可以从不同地域的美食中感知到不同的地域文化。而刻意对地域文化进行宣传,反而不利用人们记住,以地方美食为载体不仅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而且通过各色不同食物,能够将地域文化宣传出去,传播出去。

二、各地地域文化与地方美食互动的形式

纵观各地地方美食的发展,地域文化与地方美食的互动主要是通过地方政府、旅游企业之间的互动实现的,具体的形式如下。

(一)地方政府、旅游企业与地域文化间的互动

地方政府是地域文化的代表,地方政府肩负着传播地域文化的使命,在地方政府的引领下,借助各种政府网络宣传平台,扩展地域文化,目前全国很多省份都是利用这种宣传平台;旅游企业在宣传旅游景区的过程中,就是无形的在宣传地域文化,景区的地理位置、景区的文化都是地域文化的体现。目前,很多景区是在官网上介绍景区,例如大华山旅游官网,就有华山景区的地理概况、景区的典故、景区的传统文化的介绍。

(二)地方政府、旅游企业与地方美食间的互动

地方政府主要是利用政府网站,专门有地方美食这一栏,只要是人们访问政府网站,就能看到地方美食的介绍;其次,地方政府联合相关企业举办的地方美食节,可以更加直观的宣传地方美食。例如,在陕西省内,宝鸡、西安、韩城等地都举办过地方美食节。旅游企业和地方美食有直接关系,地方美食属于旅游六要素中的食,对旅游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很多旅游景区的网站上都有地方美食的宣传,并且很多地方都专门设计了特色美食游。登大华山旅游官网,上面就有美食特产的相关介绍。

三、陕西省地域文化与地方美食互动的措施

陕西省特有的地域文化,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美食,但是陕西省地域文化和地方美食之间并没有建立很好的发展模式,这就需要找准两者之间的结合点,使之能够互动式发展。根据 地域文化与地方美食互动模式,结合陕西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下互动措施。

(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美食

地方美食品种繁多,形形,但是也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现象,造成很多人不愿意出门,在自家门口就能吃到其它地方的美食。相反,有些地方的美食却极具地域特色,只有到这个地方才能品尝到。例如:河南洛阳有一道名菜:牡丹燕菜,许多到洛阳旅游的人,都会慕名前去品尝。这道菜,就是结合洛阳的地域文化牡丹及背后的一个传说故事创作出来,整个菜肴就像一朵盛开的牡丹。只有洛阳独有,其它地方很少见。原因在于没有牡丹这种地域文化及关于武则天的传说做支撑。

陕西省地域文化深厚,应该结合自身文化优势,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地方美食。陕北高原气候环境,生长了很多杂粮作物,这是很多地方都无法模仿的,可以结合这些杂粮,开发出各种各样的杂粮美食;关中平原农作物以小麦为主,应重点发展面食业。2013年6月在中国商务部、中国饭店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饭店文化节暨首届中国面条文化节上评选出了“中国十大面条”。参选的面条500多种,而以面食著称的陕西省,竟然无一入选。这就说明关中在发展面食的同时,要苦练内功,提高面食的层次和知名度;陕南处于南北交界地带,主要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山地居多,种植很多药材作物,应重点发展药膳。

除了这些之外,还要在陕西省内组织专门的机构,学习舌尖上的中国,在全省范围内寻找没有被广泛流传的地方美食或者被人们忽略的地方美食,并把这些地方美食发展壮大。

(二)办具有地域特色的美食节

目前全国一年大大小小的美食节不计其数,据统计,广州2014年一年就有2000多场美食节。在陕西省,各个地市举办的美食节不少,但是省级范围的美食节却很少。

2016年8月,在西安举办了陕西首届非遗美食节,着重展示了陕西面食。2016年10月,渭南举办了第26届中国厨师节,展示了很多陕西的各式各样面食。起到了振兴陕菜,力推陕西餐饮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作用。

在今后、陕西省政府、旅游局及地方政府和旅游局都应该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积极举办省级范围的美食节,或者积极申办国家美食节、厨师节等。降低美食节的准入门槛,鼓励普通厨师都可以积极参加。在陕西省内,把美食节同当地的旅游文化节或者旅游景区的各项活动结合起来,举办出地域特色鲜明的美食节,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

(三)办美食文化论坛

2016年10月,由中国烹饪协会、陕西省商务厅、渭南市人民政府主办,西安欧亚学院食学研究所等承办的“一带一路”美食文化发展论坛在渭南隆重举行,就饮食文化创新进行了探讨,对饮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陕西省可以利用行业协会组织或者借助政府的力量组织地方美食文化发展论坛;省内很多高校目前都有饮食文化方面的课程,可以在高校设立专门的美食文化研究机构,定期举办各种论坛,邀请兄弟高校或者行业、企业专门人员参加。例如中国旅游安全研究机构设在了华侨大学,华侨大学每年都会举办旅游安全高峰论坛,邀请国家旅游局、国内相关高校及企业人员进行探讨,对旅游安全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陕西省可以借鉴学习这方面的经验,设立并办好自己的美食文化研究机构。

(四)用各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

第2篇:美食文化论文范文

仲秋赏月分外明,

一半云淡一半心。

愁肠满腹抛不去,

只怜月下照影人。

美食的定义趋于大同,却又见仁见智,美食只是具体的物,美劣与否,最终还是属于品鉴的人,犹如仲秋当空的皓月,云清在天,月明在心。对盘中物的迷恋是人类共性的追求,美食存在于记忆之中,无论你现在的生活条件多么优越,美食仍在昨天,今日我们仍在苦苦追寻那久久不能释怀的――童年的味道,乡恋的味道,无忧、简单的满足感。

美器可以悦目,美食可以悦口、可以悦心,美食不如美器之论,是摒弃人类需求金字塔基础之说的悖论。美器固然好,美食更重要,要不然人类也无须绞尽脑汁地探寻食物的多样性,只管接受营养更全面的脱水食品了。当然,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属杂食动物,因此进化出高度发达的味觉系统。多样性是人类味觉机制中的重要部分,无论某种食物或混合营养配餐多么营养美味,单凭一种食物是无法长期抓住人类的兴趣的,人类需要食物有丰富的味道、口感、温度和色彩。在用某一种脱水混合物喂养灵长类动物时,如果没有搭配水果或其他食物,他们就会变得无精打采,缺少食欲。人类在追求美的事物的时候,皆为满足人身体的感知活动。比如:悦目之景的色彩与线条,悦耳之音的旋律,悦口之味的芳馥,悦肤之感的舒适,一切因诱惑而来,以‘美’正名。正如有人说:一场精美的大餐,既是物质享受,也是一次精神上的愉悦。美食调动了口、鼻、眼、耳、胃等器官,愉悦我们的大脑和身心,谁说烹饪不是一门艺术?有个性的美食家就会有个性的烹调大师,囫囵吞枣的人就像井蛙望天,深究的人也许只看到了沧海一粟。美食的定义可以很简单,简单到你无法给它下一个标准的定义。

与其说美食不如美器,不如说美器是伴随着美食的精进演变而同步精进着,美器只是一种辅助进食的载体,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放大,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后人所乐道。尽管日本的饮食文化受到中国的影响,但日本的这种饮食风格更为精进,尤其在饮食的形式上尤为突出。比如日本的拼摆艺术以及盛载食物的食器精巧别致,独树一帜。中餐的饮食文化处在世界饮食文化之林,越来越被世人所了解、重视,譬如:医食同源的理论、烹调中五味调和平衡膳食的理论。这些宏观的纲领性指导性思想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在微观的表现上却不尽人意。那些对食品卫生麻木的大师大有人在,在对味道偏执的追求中,甚至有滥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有的是出于无知,有的是出于自身的道德问题,更别说营养配餐知识的匮乏了。

第3篇:美食文化论文范文

可见,对于那些有着人格追求的中国人来说,儒家文化导引着人们的思想、行为,中国人要的是君子的人格。而孔子对颜回的评价是将饮食与其人品行为联系起来,赞其安贫乐道的品行,而绝不是简单的饮食评价。陶渊明在“五斗米”面前更显其清高傲骨。儒家文化带给中国人的饮食理念就是不食嚼来之食。“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一肉之恩必谢,一饭之恩必报。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更表现在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大家都会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创造成了一种友善、礼貌、团结、共趣、其乐融融的氛围。美味佳肴放在桌子的中心,人们举杯相敬、让菜、劝菜,分享各自内心美好的事物,分担朋友内心的痛苦,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礼让而又相互尊重的美德。它符合我们中华民族追求“大团圆”的共性心态。其中也看出儒家文化的“礼数”,对国人的影响之深。我们把它理解成为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饮食文化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

融入了情感元素的中国饮食文化

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中餐具有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庄子•乐》中有曰:“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可见中国人将“食”作为人生至乐至趣来追求,吃饭成为第一要求。饮食中寄予了丰富的人的情感,并且情感元素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媒介。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每逢春节,长江流域的人要喝屠苏酒,据说可以避瘟疫。吃年糕是为了“年年高升”,吃元宵取全家团圆美满甜蜜之意。北方人要吃饺子意味着“招财进宝”,过年吃鱼是预示着生活“年年有余”,吃团圆饭是为了“合家欢乐”等,几乎每一节日的饮食都包含人们对人生、对生活寄予的殷切期望,甚至成为人生美好愿望的一种象征,表达了花开花落情如旧,曲终人不散的情感元素。广东有一道甜品叫“莲子百合”,在喜宴上最后上的一定是这道菜,其实是取其“百年好合,连生贵子”之意,算是一份美好的祝福吧。中国人对“鸡蛋”有特别的情感、特别的意义,很多重要的日子都会吃鸡蛋。

除了其有营养之外,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吃蛋”寄寓着中国人对子子孙孙香火旺盛、传宗接代的厚望,昭示着生命的延续。一个小孩子从生下来,亲友就要吃红蛋表示庆贺。直到孩子长大,每当过生日的时候还要吃。老人大寿,献筹交错地庆贺中,也不忘了长寿面中还要放“蛋”。这是借“吃蛋”的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与情感。“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作家周作人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吃喝宴饮,不能简单地为了果腹,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相互交流信息,可以沟通感情。生意往来,朋友离合,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心情,借酒菜平息着人生的悲欢离合,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去茶馆喝茶,大家坐下来喝茶的同时听书、谈古论今、抒胸中之块垒,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慰藉。“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让我们领略到了中华饮食所具有的独特的“抒情”功能,同时伴随其产生的独具民族特色的饮食方式。

菜系和饮食中蕴藏着各种感情在其中,做的人付出心血和真情用心去做,而吃者更是品味到自己喜欢的饮食,抱着一种感激与赞赏。陈晓卿说“诚意面对食物,精心烹饪,然后有感情地把菜端上桌子,给心爱的人,这才是厨房的秘密。”(《舌尖上的中国》)。融人了情感元素中国饮食文化具有时间的味道、所至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光阴中与故乡、亲人、怀旧、勤俭等名词融合在一起,这是情感与信念的混合,是奉献与关爱的融合,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种是菜肴的滋味,哪一种是爱的情怀。总之,中国的饮食文化在浓郁的情感中又蕴含着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

拥有审美品位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将“吃”的文化与内涵升华到了高级阶段,它拥有美的内容、美的形式,它不但令食者有“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耐)之感;同时更有令人拍案叫绝、赏心悦目的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带给人们审美的愉悦和精神享受,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审美品位。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既艺术,又感性。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五行配五色,五色配五味,五味配五志,五志配五音”之说,饮食不仅仅是满足人的生理需要,更重要的是满足人的美感的需求即精神上的享乐和享受。

中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记载了拥有审美品位的一系列饮食文化活动。《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构成。其中的“雅”是西周王袋的乐歌,是当时宴飨所使用的音乐,据朱熹说是“会朝之乐”,例如((/J、雅》中的《鹿鸣》《鱼丽补钓菊嘟等篇,天子、卿大夫普遍将其用于宴飨活动中。美食配美乐的宴飨使中国饮食文化拥有了审美的情趣,乃至今天的国宴都有特别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品位。唐代诗人戴叔伦写道:“醉后乐无极,弥胜未醉时。动容皆是舞,出语总是诗”。(栖辛中作》)就拿熟知的满汉全席来说,它是清代皇室贵族、官府举办的满汉两族风味肴撰兼用的盛大筵席。清初满人人主中原,满汉两族开始融合,皇宫市肆出现了满汉并用的局面。满汉全席开宴时,要大张鼓乐,席中还有诗歌答奉、百戏歌舞、投壶行令,文采斐然。满汉全席一般民间少见,其规模盛大、高贵,程式复杂,南北风味,满汉珍镬菜肴达三百多种,它拥有中国古代宴席之最的美誉。

再说孔府宴。孔府是典型的中国大家族居住地和中国古文化发祥地,是孔子诞生和其后人居住的地方。历经两千多年长盛不衰,兼具家庭和官府职能。孔府既举办过各种民间家宴,又宴迎过皇帝、钦差大臣,各种宴席无所不包,集中国宴席之大成。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的最高规范,宴饮是“礼”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孔府宴礼节周全,程式严谨,是中国古代宴席的典范。有人说“不食孔府宴,枉来曲阜游”“膳食孔府宴,胜过活八仙’,lzlo烧尾宴盛行于唐代,专指士子登科或官位升迁而举行的宴会。它是中国欢庆宴的典型代表,也是古代的名宴。“烧尾”一词源于唐代,有3种说法:一是说新羊初人羊群,只有烧掉尾巴才能被接受;二是说兽可变人,但尾巴不能变没,只有烧掉;三是说鲤鱼跃上龙门,必有天火把它的尾巴烧掉才能成龙。这三种说法都寓意着“升迁”“更新”之意,因此人们将此宴取名为“烧尾宴”。如今升官、升学的人家也常常要举办这样的宴会。

可见,一定的宴会内容搭配一定的宴会形式,高雅而又脱俗,在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中感受中国饮食文化的审美品位。除了丰富的宴会形式外,在菜肴的制作方面更能体现中国饮食文化拥有审美品位。讲究美感是中国烹饪的一大特色,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将中国水墨绘画元素、写意技法、诗词歌赋、陶瓷文化等美感元素以及盆景拼装技法相融于菜肴的制作和表现形式中,无论是萝卜,还是白菜,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和无穷的诗意空间。以菜品为媒介让食者在色、香、味、形、滋、养、意的美食艺术与欣赏中完成着精神世界高度融合与完美的统一。反映出中国古典文学的意境之美,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审美品位,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注重情趣更好地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审美品位。除了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还对饮食的品味方式、进餐的程序、娱乐的穿插也都有精心的设计与安排,同样增进了进餐的情趣。更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饭菜点心还有与之相匹配的命名。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来命名的,有根据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北京广和居饭庄的“贵妃醉酒”,以及根据三国故事而来的“白云护黄龙”、还有因“坛启荤菜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诗句得名的“佛跳墙”等,达到了出神人化、雅俗共赏的境界。

第4篇:美食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烹饪美术教学;课程设计

中国烹饪工艺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支奇葩,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民以食为天”,在烹饪的色、香、味、形中美术就占了三项。长期以来人们比较重视烹饪技巧,而忽视烹饪工艺。在我国目前各类职业技术院校中,烹饪教育多以师傅带徒弟的方法传授烹饪技术,培养的学生都仅仅满足一般的厨师要求。学生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认识和了解,缺少对美术基础知识的深入学习。有的虽开设了工艺美术课,也没有引起学校和学生的重视,所学知识难以满足人们对饮食文化越来越高的审美需求,更谈不上对烹饪工艺的发扬和创新了,因此,在烹饪食品专业中开好工艺美术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设置

烹饪美术教学应占烹饪专业课总课时的20%~25%,主要可分为基础美术课和工艺美术课两大部分。基础美术课主要是使学生通过美术基础训练,了解和掌握美术绘画的基本常识和表现技巧,培养学生整体空间的观察力。课程有:素描、色彩课,占美术教学总课时的20%。工艺美术课是烹饪美术教学的重要课程,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工艺美术基础知识及设计造型能力,并将色彩、图案应用于食品工艺中。课程有:烹饪色彩、烹饪图案、美术字、菜点造型。

教学内容

基础素描课理论讲述:素描的基本常识和写生步骤,素描在美术造型中的作用及常用的绘画透视原理。课堂练习:通过对石膏几何体、陶罐、水果的素描写生练习,使学生掌握简单的黑、白、灰的线条表现能力和空间造型能力。

基础色彩课理论讲述:色彩的形成,色相环、三原色、三要素、复色、间色的意义及作用,色彩的心理情感、色彩的对比调和、空间混合的基本知识。课堂练习:色彩的色相环冷暖练习,色彩的调和、渐变、对比、空混练习,色彩的情感、作色技巧练习。

烹饪色彩课理论讲述:色彩在烹饪中的作用,食品色彩的基本特性,食品烹饪色彩对人的心理、生理的作用和变化、色彩的联想等。冷暖色在烹饪中的运用及食品通过烹、炸、煎、煮前后颜色的变化,食品原料冷暖色的配制,中性色、无彩色在烹饪中的调配与应用,烹饪色彩的对比与调和的规律和方法。课堂练习:各种冷色、暖色食品原料调配操作练习,如西红柿、红枣、枸杞、红辣椒等暖色原料与青菜、黄瓜、葱、蒜等冷色原料的对比与调和练习。烹饪原料的对比与调和练习。烹饪原料烹制前后的色彩变化及对比调和练习,如大虾、生蟹烹前是灰色,烹后变成金红色。烹饪作料颜色的识别及调制应用,暖色调料应用,如番茄酱、辣椒油等,冷色调料的应用,如葱、蒜、青椒的应用及无彩色汤料的应用练习。

烹饪图案课理论讲述:图案的形式法则,动物、花卉、风景图案变化规律,构成形式、表现手法。烹饪食品图案的特性中国传统喜庆图案的应用,图案的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条理与反复在烹饪中的应用。单独纹样、连续纹样在烹饪食品中的表现形式,如瓜果、菜叶、菜梗、鱼虾、禽蛋等原料在冷、热菜肴设计中的重复排列及围边、围花的应用。课堂练习: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先从临摹再到设计的纸上练习,主要以圆形、方形,椭圆形的适合纹样、自由纹样、填充纹样、角隅纹样设计为主。继而再进行食品原料的实际操作的图案拼摆练习,多以糕点、水果拼盘为实物练习。主要以独立式、背立式、对立式,圆心与圆周对称式、均衡式、离心式、旋转式、综合式的图案排列组合为练习重点。

字体设计课理论讲述:美术字的基本设计规律及在烹饪中的作用,宋体、黑体、变体字的结构特征及书写方法。课堂练习:宋体、黑体基本笔画练习,特别是变体美术字的设计与书写,练习应用食品原材料在中餐、西餐糕点中设计和制作如福、禄、寿喜庆吉祥字样。

菜点造型课理论讲述:立体构成、烹饪造型的美学基本原理、手法和艺术风格,图案在烹饪造型中的应用,冷菜拼盘的形式,花卉、动物、风景的造型手法,瓜果等食品原料雕镂技巧及与其他原料在造型中的综合应用。课堂练习:通过教师的理论讲述和示范操作,学生再加以实物瓜果、蔬菜雕刻拼摆造型练习,特别是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喜庆菜肴,如红梅迎春、孔雀开屏、雄鸡报晓、延年益寿等主题性造型的设计与练习。转贴于

教学特点

烹饪食品美术是集艺术美学、原材料化学、工艺技能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其教学是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它区别于其他美术教学,强调实用性、技能性、示范性,这也是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同时又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特别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美食文化艺术的熏陶。通过理论到实践,实践再到理论的生动灵活教学,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热情。烹饪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没有美术基础、缺乏学习美术课的兴趣,因此,对学生应因材施教、由浅入深、耐心细致的教学,鼓励和帮助他们学好这门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职业动手能力。

学科师资

第5篇:美食文化论文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仁爱为宗旨的儒家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美学思想具有“中和为美”、“尽善尽美”以及“天人合一”的审美特征,这些美学特征对当今中国食品包装设计具有正确的指导性作用。中国现代食品包装设计中存在着内容与形式脱离、艺术个性薄弱的弊端,针对这些弊端,借鉴儒家美学“尽善尽美”思想可促进包装设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吸收儒家美学“和而不同”思想则能突出食品包装设计艺术个性。

关键词:

食品包装设计;儒家美学;天人合一;尽善尽美;中和为美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外部的文化思潮与社会观念逐渐侵入我国,整个国际文化格局呈现出不平衡状态。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表明我国已经将文化发展纳入到发展体系,以此应对西方文化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仁爱为宗旨的儒家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其审美思想更是中华精神与传统审美的主要特征。中国设计领域中,食品包装设计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深度挖掘儒家思想对我国食品包装设计下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中国传统文化儒家美学思想的特征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精彩纷呈,是世界文化的瑰宝。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集前人之经验,吸收阴阳五行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学体系,不仅奠定了我国古代美学的基础,更在后人不断增补基础上使中国美学伫于世界美学之巅。儒家美学具有“善美”的和谐统一的艺术特征。设计的最高境界是实现善美的统一,先秦时期儒家就已将两者视为一体,主张“美”与“善”相互关联。仁爱是儒家美学的哲学思想,仁爱就是孔子所说的善。儒家美学思想中,“美”是基于“善”的原则上加以完成的,美是善的外在形式。包装设计亦是如此,外在形式美与内在本质美应完美结合在一起,进而达到外善内美的和谐状态。儒家美学又具有中和为美的艺术特征。《中庸》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作,主张“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从中易于看出,“中和”思想在《中庸》中所占位置极为重要。在设计创作中,“中和”思想表现为设计对社会产生的和谐作用。儒家美学思想具有“天人同构”的艺术特征。从古至今人类对于天与人之间关系的论述从未中断,其中蕴藉着朴素的生态理论思想,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在设计领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是包装设计最基本的哲学基础。

二、儒家美学思想在食品包装设计中的作用

孔子作为儒家美学的创始人,其“仁”与“礼”的思想本质主要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仁”是孔子道德体系的最高标准,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论语•述而》中提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2]在这里孔子将“仁”看作生命的始端,人与生俱来的属性。“礼”是孔子思想另一要点,在孔子看来,“礼”是人的生活准则、统治工具、社会制度与伦理规范,借助于“礼”,“仁”才得以实现。从孔子“仁”“礼”观念中派生出来的诸如“善与美的统一”“中和为美”美学思想,为当今设计寻找一条适合之路提供了有益启示。孟子是儒家思想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他不仅继承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他还将艺术的感官享受扩展至道德领域,提出“吾浩然之气”的美学观点,这对现代设计者完善人格意识与自我心理重建产生深刻的影响。当今设计讲求“设计为人民服务”,设计是一种实用美术,同纯艺术的自我表现有较大差异,借鉴孟子美学思想,可促使人类密切相关的食品包装设计将更符合人们的性情趋向。荀子的美学思想为“天人相分”观,他将天人关系上升至哲学高度,这是其美学思想之基石。荀子从辩证的角度阐述了“天人相分”中“人”与“天”的差别,但又相互遗依存、统一。在当今食品包装设计领域,媚俗包装只为博人眼球,塑料包装使降解困难,黄金包装只为彰显财富,这是对食品包装设计人文主义的亵渎。对于当今食品包装设计而言,“天人合一”美学理念对其具有绝对的启示价值。

三、中国现代食品包装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包装设计产业迅猛发展,尤其是食品包装设计方面,不论从工艺、设计还是包装材料上,食品包装设计的发展有目共睹。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部分问题。

1、内容与形式脱离

食品包装设计内容与形式的脱离。对产品定位不准、误解产品价值取向是食品包装设计内容与形式脱离的主要原因。设计界并不缺乏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食品包装设计,比如SoyMamelle牛奶的包装设计。这是一款高营养的乳制品,包装是白绿相间的瓶体。该产品瓶身采用了牛的造型,既简洁又真实;包装颜色以白绿相间搭配,白色代表乳制品,绿色则是健康、自然的体现;包装纹样以牛身斑点加以点缀装饰,美观又充满趣味。在产品竞争压力之下,诸多食品包装设计过于强调创意,将毫不相干的内容附加设计之中,违背了食品包装设计原则与消费者的思维习惯,因此导致丧失相当一部分消费者。所以,如何在食品包装设计上最大化彰显食品内容,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包装设计艺术个性薄弱

食品包装设计艺术个性不明显。对于食品包装而言,独特的包装设计能够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然而,纵览食品包装市场,易于发现相当部分食品包装设计明显缺乏艺术创新。以我国市场牛奶包装为例,不管是表现题材还是设计风格都极为相似,甚至存在严重盗版情况。中国牛奶市场两大巨头蒙牛与伊利高端奶的包装设计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比如都采用开创式结构,长宽高比例一致,颜色沿用惯有的蓝绿色,侧面标志的位置与大小一致等等。这两款牛奶包装设计,不管谁克隆谁,此结局是中国食品包装设计的悲哀,这一弊端给予了食品包装设计者以警示。

四、儒家美学思想对现代食品包装设计的启示

1、儒家美学“尽善尽美”思想促进包装设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孔子认为“善”与“美”是两个不同但又不孤立的概念,两者统一便是“尽善尽美”,这也是孔子美学的最高目标。《论语•八佾》中提到:“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3]这一言论实质讲的是“尽善尽美”乃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武乐尽管能够带给人以形式美感,然而没有道德价值,实为遗憾;在孔子看来善是艺术的最高要求,但他又不轻美,有言道:“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4]润色、修饰是指形式上的不断完善,若言辞不修饰,内容就不会有较好的表达。食品包装设计中“美”是外在形式,“善”则是产品的内容。尽善尽美的儒家思想给予启示,食品包装设计外在形式同包装所传达信息契合一致时才会使产品焕发生机。

2、儒家美学“和而不同”思想突出食品包装设计艺术个性

自古以来,儒家大儒在主张整体和谐的前提下承认事物要素之间存在差异,并主张各就其位,彰显自己的个性,这就是其所谓的“和而不同”。在当今食品包装设计领域,“和而不同”的辩证关系,对产品渗入民族文化以及民族风格多样化给食品包装设计者以深刻启示。食品包装设计个性化彰显要根植于本民族文化,包装设计的民族化风格素材源于特定的地域环境与民族遗风等诸多元素。将食品包装设计的个性化根植于本土民族文化之中,就是“和而不同”对食品包装设计的最大启示。

作者:杨海英 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林久贵.《大学•中庸》[M].崇文书社.2004年版第40页.

[2](宋)朱熹.《论语集注齐》[M].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70页.

第6篇:美食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 关中民俗 关中小吃 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0-0006-01

一 关中民俗及关中美食的特点介绍

从汉代开始,关中地区广泛使用石磨把小麦、荞麦等粮食作物磨成面粉,再用水和起来制作各种面食。当地的面食品种丰富,主要有馍馍、面条两大类。馍馍又分为蒸馍和烙馍两种。蒸馍包括罐罐儿馍、花馍、馒头、花卷、菜卷、包子等。烙馍由于使用工具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用锅烙的馍称为“锅盔”,用炉子烤的馍称为“烧饼”,用沙烤出来的馍则称为“埋沙饼”。

“花馍”也称“面花”,是关中农村红白喜事、祝寿满月、四时八节馈赠亲友的珍贵礼品。《白鹿原》中描写白灵过满月时就提到“亲戚朋友带着精心制作的衣服鞋袜和各种形状的花馍来了”。而小说中提到的烙馍主要以锅盔为代表。锅盔是关中乃至陕西地区的一种传统名食。最初是为了古代秦军远征需要而创制,作为行军时随身携带的干粮,后来逐渐普及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里,成为关中百姓的主要面食之一。过去,关中农村都用大铁锅烙制锅盔、面饼、煮饭、煮面。这种锅又大又深,口径大多二尺以上,锅底呈弧形。关中人戏称此锅为“黑老锅”。用它烙出的锅盔又大又厚,而且中心部分略微有些凹,看上去很像古代士兵戴的头盔,因此得名为“锅盔”。由于这种锅盔大且厚,特别像锅盖,于是当地就有了“锅盔当锅盖”的说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又厚又大的乾州锅盔,驰名关中,誉满三秦,其外脆里酥,一层包一层,吃起来酥脆松软,清香浓郁,深受人们的喜爱。关中地区冬季寒冷漫长,为了驱寒,人们爱吃一些带汤水的饭食,于是就创制了牛羊肉泡馍。馍要烙得酥脆松软,肉要熬得肉烂汤浓,泡馍要煮得绵软上口。这一饭食极受人们喜爱。关中的牛羊肉泡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明代,西安出现了第一家牛羊肉泡馍馆——天锡楼之后,又陆续出现了许多有名的馆子,如一间楼、同盛祥等。

二 功能对等理论下中式菜品翻译的方法介绍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功能对等理论要求译语读者在接受源语信息时能够产生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感受。在研究和分析了大量公开发表的有关中餐英译的论文,以及近2000种已规范化的奥运菜谱翻译后,笔者总结出中国菜品的英译方法绝大多数是直译,只有极少数特别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菜品才采用直译+拼音+注释或音译或音译加注释法,或者意译的方法。

1.直译+拼音+注释法举例

“佛跳墙”:Steamed Abalone with Shark’s Fin and Fish Maw in Broth(Fotiaoqiang—Lured by its delicious aroma, even the Buddha jumped the wall to eat this dish);

“开门红”:Tender fish head with red pepper(Kaimenhong —literally means business opens with good start)。

2.音译法举例

点心(Dim sum);炒面(Chow Mein);捞面(Lo Mein);饺子(Jiaozi);烧卖(Shaomai);汤圆(Tangyuan);馄饨(Wonton)。

3.音译加注释法举例

粽子(Zongzi—Pyramid shaped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reed leaves);油条(Youtiao—Deep fried twisted dough stick);元宵(Yuanxiao—Glutinous rice ball for Lantern Festival);豆汁儿(Douzir—Fermented bean drink)。

三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关中民俗饮食的翻译方法

关中美食菜品种类繁多,绝大多数“写实性”菜名为偏正词组,分别以名词为中心词,表示主料、刀法;以表示烹调方法、配料和调料的词构成修饰成分。面对林林总总的菜名,可以依据这类命名模式和构成方式,先确定其中心词,再确定好修饰语,最后进行翻译。建议为方便外国朋友了解写实性关中美食菜名的用料、刀法、烹调方式,最好采用直译法。

第一,主料(+with)+辅料。以主料为中心词,用介词with 连接辅料。例如:

豆芡:Rice Porridge with Soy-beans;

搅团:Thick Corn Congee with Pickled Vegetables;

洋芋拌汤:Wheat Flour Porridge with Potatoes;

鸡蛋皮饺子:Egg Dumpling Wrappers Stuffed with Vegetables and Meat。

第二,主料+in/with+味汁(作料)。例如:

豆腐干:Dried Bean Curd in Garlic and Vinegar;

酱肘花:Sliced Pork in Soy Sauce;

荞面团子:Buckwheat Dumpling in Soup;

醪糟鸡蛋:Poached Egg in Fermented Glutinous Rice Soup。

第三,烹饪法+原料(+作料)。例如:

炝莲菜:Quick -boiled Lotus Root Dressed with Soy and Vinegar;

油茶:Fried-flour Porridge with Almonds and Peanuts;

小酥肉:Roasted Pork with Mixed Vegetables。

四 结束语

关中民俗、美食历史悠久,缤纷多彩,其文化内涵深厚,是关色民俗的集中代表。功能对等理论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基础理论,以之作为理论指导,对关中民俗、关中美食做最佳的对等翻译,力求达到使目的语读者能够畅通理解的目标,使得关中民俗、美食作为对外交流的桥头堡,在建设关中、建设大西安大都市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建平、张荣羲.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J].中国翻译,2002(5)

第7篇:美食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广州;国际美食节;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157-02

1 引言

广州国际美食节源自于1987年,至今已成为广州饮食界一年一度的盛事。广州国际美食节作为“食在广州”一个窗口,已连续二十几年不间断地举行,不仅成为粤菜发展一见证,更是国内餐饮业发展缩影。随着政府持续介入和推动及社会参与,逐渐形成“食”为主,集饮食、娱乐、商贸、旅游于一体,成为既具有鲜明地方特色,更具国际性、广泛性、群众性、专业性美食盛事,美食节已成为地方一大特色产业和展示广州城市形象响亮“招牌”。

2 广州国际美食节的发展历程

2.1 1987-1996年起步阶段

评选名菜美点,饮食经营企业的展示平台。1987年9月25日至12月10日第一届广州美食节隆重开幕。广州市旅游局、广州饮食服务公司为适应饮食业发展,据饮食经营企业要求举办首届广州美食节。美食节期间,组委会派出美食评审组到饮食企业,就地评审企业推荐名菜和美点,凡获得美食称号的菜点均被授予署名牌匾,悬挂在企业店堂内,获选名菜美点全部在指定的酒家展览,此项评选引发了餐饮企业积极参与,广州美食节参加单位、展出美食品种及评出美品数量逐年增加。同时美食节举办引起广大市民极大兴趣,纷纷到酒家餐馆品尝美食。1990年第四届广州美食节首次引进烹饪比赛。

2.2 1997-2003年快速发展阶段

政府介入,突出国际化主题,公众参与性提高。1997年第十一届广州美食节,广州市政府以主办者角色,介入美食节组织工作,由市商业委员会、市旅游局承办,吸引56万人观众进入主会场,广州美食节有新突破。美食节在上下九路商业步行街新落成荔湾广场设立主会场,各参展企业均辟专场推出名菜、名点、名宴。

1998年第十二届广州美食节层次有了较大的提升。首先,由于吸纳了川、鲁、京、苏、浙、湘、东北及宫廷等外地美食和日本料理、韩国料理、越南菜等外国风味与清真美食参加,因此广州美食节更名为广州国际美食节,体现以食为主,以岭南风情为特色,突出国际性主题。其次,美食节期间举办1998广州国际美食节饮食、文化、管理学术研讨会。本次广州国际美食节在天河体育中心设主会场,规模比历次大。10天共接待80万人次,销售近5000万元。天河体育中心成为集饮食、娱乐、商贸为一体的旅游景点。

1999年第十三届广州国际美食节与广东旅游节、广东欢乐节同时举行;2000年第十四届广州国际美食节与全国厨师节同时进行,再次开展论坛活动,交流烹饪技艺;2001年第十五届广州国际美食节新增了广东名人名厨表演、广东名菜名宴拍卖、广州美食店一日游等活动;2002第十六届广州国际美食节主题是“中国烹饪王国游”;2003年第十七届广州国际美食节以“创最佳旅游城市”为主题,包括“美食品尝、美食文化、美食经济”三大内容,展开系列活动,具体包括美品展、饮食文化展、名厨烹饪厅、明火美食展销、名牌餐饮产品展、啤酒饮料展、天下第一汤―广东老火汤展、名牌美食评比展、咖啡屋、家庭烹饪大赛、美食经济招商洽谈、专题美食讨论会和旅游企业文艺汇演共13个项目活动和展示。

2.3 2004年以来稳定发展阶段

多节联办,主题创新,活动丰富,市场化运作。2004年第十八届广州国际美食节与第五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相结合,以“广交天下烹饪名师,丰富广州饮食文化”主题;2005年第广州国际美食节与“2005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同期举办;2006年第二十届广州国际美食节在名盛商业广场8楼宴会厅举行,以展示餐饮业名人、名事、名宴,回放有关广州饮食业历史,介绍当今饮食文化时尚,通过名人菜谱、菜单书法、与饮食有关的用具、服饰,展示浓郁的饮食文化氛围。

2007年第二十一届广州国际美食节在名盛商业广场举行,有美食名菜、名点评比、“百佳”餐饮企业大师、名师比赛;广州餐饮企业品牌特色宴;广州餐饮行业高峰论坛;“食在广州”2007美食一日游;中国(广州)餐饮业发展成就展;美食推广展销等六大亮点。

2008年第二十二届广州国际美食节在广州正佳广场举行,以“品尝健康美食,体验休闲生活”为主题,吸引市民游客达320多万人次。2009年第二十三届美食节以“迎亚运,好味广州”为主题,将亚运与美食及游、购、娱有机地结合起来,主会场正佳广场设置了特色美食广场、精品美食展区,举办了开幕式、烹饪演艺广场、品牌餐饮用品用料展、“名菜名点”评比等活动,全市54个分会场均紧密围绕主题,为美食节专题推出各类创新菜式和优惠折扣,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前往参观品尝,实现了“全市美食节、全民美食节”预期目标,成为亚运会前广州市餐饮综合服务能力一次演练,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3 广州国际美食节的成功要素分析

3.1 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

粤菜形成可谓历史悠久,大量移民到岭南,使广州饮食文化深受中原影响,早在汉魏时,广州蛇肴、烤鹅和鱼羹已有影响;宋末时,宋帝带着厨师南逃,不少宫廷美食随之流传到广州民间;鸦片战争后,大量涌入欧美各国传教士和商人,广州万商云集,为饮食业发展提供广泛市场。粤菜取中原美食和西餐之长,再吸收广东境内地方菜的精华,融会古今,贯通中西,并赢得“食在广州”美称。广州是中国饮食资源最为丰富地区之一,丰富岭南佳果,品种繁多的飞禽走兽;南面临海,有辽阔的滩涂,不少咸淡水产和两栖类动物都在此出产。悠久的历史、开放包容的文化和丰富的当地物产,形成了独具特色广州美食:中西南北饮食文化相互交融;用料丰富,鲜、嫩、爽、滑、脆;制作精细。

3.2 政府的大力支持

1997年以来,广州市政府介入广州美食节,成为美食节主办单位,为美食节积极招商引资。在广州市政府大力推动下,2005建成广州国际美食博览中心和广州国际美食园,是广州创建中国最佳餐饮旅游城市两标志性工程项目,位于北京路步行街黄金地段和泮塘路西关民俗风情旅游区,也成为广州国际美食节主办会场。每一届美食节举办,广州政府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民享受”三赢局面。

3.3 突出地方性与国际化的主题

广州国际美食节据广州实际、应对市场需求、利用广州优势、选择特色鲜明主题定位,突出广州美食文化的岭南特色,是举办美食节取得成功支撑点,国际化是广州国际美食节健康成长、长远发展必要条件。地方性与国际化间相互依存、辩证统一,贯穿于节事活动创建、培育和发展全过程,是节事活动取得成功关键之一。

3.4 公众的积极参与

广泛参与性是所有节事活动取得成功必要条件。公众参与性包括两方面,一是业内专业人士的参与,二是广大群众参与。历年来广州国际美食节通过举办一系列相关活动,如厨艺大赛、餐饮业高峰论坛等专业活动吸引业内专业人士积极参与,同时,通过将美食与游览、购物相结合,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实现全民美食节。

4 广州国际美食节的未来发展建议

4.1 逐渐推行市场化与产业化运作

作为产品进入市场美食节,须遵循市场规律,树立“投入―产出”、“成本―利润”理念,建立“投资―回报”机制,积极吸引大企业、大财团及媒体参与,以出色市场化运作,形成“以节养节”良性循环发展模式。产业化运作则是围绕美食节活动,以招标投标、合同契约等有序竞争方式进行,逐步形成“节事经济”和“节事产业”。

广州国际美食节市场化运作需渐进式推进。“由政府引导―企业承办―市场运作”,这种模式较符合国情及广州本地情况。针对美食节运作涉及多部门、行业和企业,需政府对其运作实行整体协调及监督实,广州当地政府应加强对美食节等活动宏观管理和指导:在现有会展办、大型活动办公室基础上,建立城市政府专业节事管理部门。同时建立节事活动的专项资金,为美食节等活动提供公共服务保障,而美食节本身运作则由专业节事公司操作。

4.2 强化广州国际美食节的促销与城市目的地的营销

一流策划,一流产品,再加上一流促销,才能创造出一流效益。美食节对促销要求比较高,因为其持续时间短,产品性质特殊,临时调整难度大。因此,除了一般促销手段外,建议还应采取以下措施:建立相关网站,互联网促销;聘请专业性中介公司,努力推进美食节市场化和专业化运作;多节联办,组合产品,联合促销等方法。同时要将美食节作为广州特殊营销战略或广州目的地营销计划组成部分,融入广州营销或营销广州活动中,充分发挥美食节在广州地方品牌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8篇:美食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

0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开放的中国已经融入到了全球经济和文化当中。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特点,不同的饮食文化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我国有多样的饮食文化,西方国家同样有各种各样饮食文化。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饮食都是人们生存的关键。在人类的发展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随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碰撞,中西方饮食文化一直被人们广泛关注。在跨文化交流当中,饮食文化占其中很大一部分。通过学习和探讨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不仅仅能够了解西方饮食文化特点,通过饮食文化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特点。同时,也能够推广我国饮食文化特点,以及推动中华文化向全世界传播。在跨文化交流当中往往会存在很多的文化差异,造成交流苦难,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通过饮食文化的沟通和培养能够有效增加跨文化交流的适应能力。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悠久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地域风情养成中我国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及其特点。最具中国地域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的菜系:徽菜、粤菜、湘菜、川菜、苏菜、闽菜、鲁菜以及浙菜。每一种菜系都有其独特的烹饪方法和味觉感受。其中,川菜主要以麻辣为主,其味觉变化多样,美味无穷;鲁菜主要走清香路线,菜品味道较纯;闽菜色调美观多样,味道清新,烹饪主要以炒、溜、煎为主;粤菜口感鲜嫩爽滑;浙菜口感清香、鲜嫩、脆爽,烹饪方法多样化,炒、炸、烩、烧、溜、蒸多种方法并用。湘菜则是以辣椒、熏腊为主要原料,用油较多、色调较浓;苏菜更注重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味浓但不腻、咸中带甜;徽菜则是以擅长烹饪山野海味著称,对于火攻要求较高,讲究火功,重色重油,要求食物保持原汁原味。同时,中国饮食具有较强的季节特点,不同的季节做不同特色的菜品,中国饮食上讲究医食结合,将有一定药用价值的食材做成美味,对于一些疾病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西方饮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演化形成很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特点的饮食文化。西方饮食主要以肉食为主,素食为辅。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当中逐渐形成著名的几大西方国家饮食特点,其中有意大利菜、俄罗斯菜、法国菜、美国菜等几个主流菜系。每个国家由于地理环境和文化特点不同拥有不同的饮食文化特点,其中法国菜最为出色,特别讲究味、形、色、香之间的巧妙搭配,常用酒进行调味,取材十分广泛。意大利菜则常用橄榄油和西红柿进行调味,烹饪过程注重保留食材本来味道。俄罗斯也是一个非常讲究饮食的国家,菜的品种多样,较为喜欢甜、酸、辣、咸等味道。烹饪过程用油较多,口味比较重,对菜色要求较高。德国菜在食材选取方面比较偏好于生鲜,一般用啤酒进行调味,口感以酸咸为主。因此,可以看出西方饮食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且菜系以比较复杂,拥有自身文化传统。

1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外在变现

首先,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间最大差异是对于营养和美味观念的不同。中国传统美食在烹饪过程中一般会经过长时间的油炸或炖煮,这样使得食材当中的营养成分遭到破坏,造成营养流失。这样的烹饪方法会造就中国传统美食丰富的口感、多样的色泽、已经变化多端的香味,但不可忽视的是营养的流失。西方饮食文化注重食材营养搭配,西方饮食最大原则就是营养。西方饮食将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等营养合理搭配,使得这些营养成分能够充分吸收。但是西方饮食文化对于菜的色、香、味等考虑较少,口感变化单一。总的来说西方饮食文化注重饮食营养,但轻口感、色泽等。

其次,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请客吃放时,菜的数量越多、质量越好、食材越珍贵,才能体现主人的慷慨与热情,至于客人能够吃完这些饭菜确不会考虑。相反,如果饭菜恰好够吃,主人将被视作为小气。因此,在传统中国饭桌上普遍存在铺张浪费情况。这也从侧面反映中国的民俗民情,我们在饮食方面是需要努力改进的,特别是中国人的爱面子、讲排场这种不好的习惯,但这种不好的习惯似乎是很难改变的。然而,在西方饮食文化当中则十分重视节俭,在盛大的宴会当中也就五六道菜而已,其中上菜也就二三道而已,其他则是陪衬。在平时请客吃饭更是讲究够吃就好。因此,可以看出在西方饮食文化十分重视节俭,不讲排场。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优秀文化传统。

再有,中西方饮食文化上别一个大区别在于就餐方式的不同。在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喜欢坐在一起吃饭,这样才能体现团结、友好的用餐气氛。但是在西方,无论是宴请还是平时一般都采用分餐纸,一人一份,各吃各的。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这一区别。在中国文化当中认为共餐制能够营造一种和谐的就餐氛围,人们通过敬酒等方式,沟通情感、增进友谊,因此,在中国共餐制已经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方饮食文化则讲究分餐制,各自点菜,各自享受,能够很好的体现节俭用餐的特点,保证了每餐都吃完,而且还有益于身体健康。

2 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开放的中国已经融入到了全球经济和文化当中,不同的饮食文化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随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碰撞,中西方饮食文化一直被人们广泛关注。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悠久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地域风情养成中我国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及其特点,中国饮食具有较强的季节特点,不同的季节做不同特色的菜品,中国饮食上讲究医食结合。西方饮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演化形成很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特点的饮食文化,其中有意大利菜、俄罗斯菜、法国菜、美国菜等几个主流菜系。

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间最大差异是对于营养和美味观念的不同。中国传统美食在烹饪过程中一般会经过长时间的油炸或炖煮,这样使得食材当中的营养成分遭到破坏,造成营养流失,西方饮食最大原则就是营养。西方饮食将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等营养合理搭配,使得这些营养成分能够充分吸收。中国饮食文化讲究排场,西方饮食文化讲究节约。学习和探讨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不仅仅能够了解西方饮食文化特点,通过饮食文化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特点,推广我国饮食文化特点,以及推动中华文化向全世界传播。

【参考文献】

[1]林丽瑞.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J].消费导刊,2009(09).

第9篇:美食文化论文范文

陆文夫先生是江苏泰兴人,在他50年的文学生涯里,他在散文、小说、文艺评论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就,他以《围墙》等优秀作品和《小说门外谈》等文论集晓谕文坛,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喜爱。他的作品大多数描写的是江南的市民生活,非常幽默、十分诙谐。

苏州就像是他的第二故乡,因此,其中篇小说《美食家》以苏州文化为背景,描写了苏州的饮食文化,小说通过对吃客朱自冶的描写。作者在《美食家》中精致描摹了古城苏州的风土人情,风味小吃,吴侬软语等等,这些独有的风格使其小说赢得了“苏州文学”和“小巷文学”的美称。

《美食家》的思想内容研究较多,但是对于其修辞的系统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从语音修辞、词语修辞、修辞格三个角度来进行修辞艺术的研究分析。

(一)《美食家》的研究现状

陆文夫先生的《美食家》1呈现给读者一场苏州的美食盛宴,其语言修辞独具苏州特色。《修辞通鉴》2、《修辞例句》3、《修辞学发凡》4、《修辞基础知识》5这些书籍都对修辞进行划分,对所涉及的修辞进行细化分析,通过列举典型的事例,来阐释一种修辞。 《现代汉语》6是学习现代汉语所需的教学用书,其中一章涉及修辞,并对修辞进行较为笼统、深入浅出的分析。

除了这些已经编写成册的书籍,翻阅资料,对《美食家》这一小说的研究也不少。李巨川的《的评弹风味》7一文从民族文化遗产的珍宝苏州评弹这一角度分析了小说中的苏州评弹韵味,也是体现其姑苏文化底蕴的一种表现形式。从文章内容引出其小说中用字精准,语言的诙谐的特点,虽设计修辞艺术,但任未深入对某篇小说进行仔细剖析。陈娴在《论陆文夫小说的地域文化特色》8中以陆文夫小说的苏州文化背景谈论了其作品中的小巷文化,描绘了苏州特色的饮食文化,从吴方言和苏州评弹风味角度切入,谈论了小说有的苏州文化的语言特色。陈奕的《陆文夫小说的苏州情结》9一文除了从内容角度分析了其小说的地域特色,蕴含独特的苏州风味,还从小说语言的“苏州化”角度阐述了其小说中苏州味的自然融入,给读者带来一定的亲切感。

此外,除了对作品本身的研究外,学者对修辞学本身的研究也不在少数。如:陆俭明先生的《修辞的基础――语义和谐律》10从语义和谐律角度对修辞进行阐述,其中又分别从整体的构式义与其组成成分之间在语义上的和谐、构式内部词与词之间在语义上的和谐、构式内部与外部词语的使用在语义上的和谐三方面来具体阐述语义和谐律这一修辞角度。王彬彬的《毕飞宇小说修辞艺术片论》11从修辞谈论小说内容的丰富性和语言的幽默性,体现了修辞运用在作家创作作品中的重要性。另外还从比喻角度单独例举,强调了创作时不应该忽视比喻修辞的经营。

虽然对陆文夫先生小说的研究不少,但纯粹从修辞角度对其小说《美食家》进行详细研究的文章却不多。通过仔细阅读,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修辞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尝试着从修辞学的角度对《美食家》中的语言艺术表现进行研究探讨。

(二)《美食家》修辞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美食家》描述了苏州背景下的饮食文化,大量运用吴侬软语,具有苏州特色的,使小说读起来具有地域特色,语言朴实口语化,读起来较为亲切,在对小说《美食家》系统研究较少的情况下,希望能够较为系统地整理出小说《美食家》中蕴含的修辞现象和修辞效果。

二、《美食家》的语音修辞

语音修辞的使用可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美食家》中对语音修辞的使用较多,具体分为叠音、象声词、双声和叠韵、儿化、押韵、感叹辞格这几个部分。

(一)叠音

《修辞通鉴》中称:“叠音即相同的词、词素或音节重叠使用,又称叠字。”12叠音词语的恰当使用能够增加描绘事物的作用,加强语言叙事描绘的形象性,使语言读起来具有回环美,给人突出鲜明之感,还具有一定的表情功能,根据情境抒发作者的褒贬情感。

1.动词的重叠

(1)只怪你爸爸走得早啊,我求求你……(P.19)

“求求”有哀求的意思,二字加强语气,是动词的重叠。当时高小庭家中贫寒,全靠朱自冶免除他们房租水电费用才让他能勉强上学,“求求”强调写出了母亲当时深切希望高小庭给朱自冶当小厮的无可奈何。

(2)高雅权贵之士,只有不得已时才到饭店里去应酬,挑挑捡捡地吃几筷,总觉得味道太浓,不清爽,不雅致。(P.75)

“挑挑捡捡”不仅写出当时权贵吃菜的挑剔,而且用叠词更加加强了挑剔之感,表现出了对高雅权贵人士对菜味道的挑剔之感。

2.形容词的重叠

(3)朱自冶是个资本家,地地道道的资本家,决不是错划的。(P.5)

选用叠词“地地道道”这一形容词来修饰资本家,明确点名朱自冶资本家这一身份,为下文详细介绍做铺垫。

(4)这些时没有什么吃的了,晚上睡不着,想起自己一生吃过的好东西,好像那些大盘小碗,花花绿绿的菜肴就在眼前。(P.108)

叠词“花花绿绿”写出朱自冶吃过的菜肴之多,同时也体现了菜肴外形很美丽,颜色很丰富,表现了朱自冶对菜肴的要求之高。

3.副词的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