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室专业技术考核总结范文

教室专业技术考核总结精选(九篇)

教室专业技术考核总结

第1篇:教室专业技术考核总结范文

【摘要】 目的:探讨手术室新护士规范化培训的价值。方法:本样回顾分析手术室2009-1~2010-12对手术室新进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室新护士均完成培训,基础护理理论考核、技术操作、手术配合程序均达标。整套综合规范化培训考核优良100%,3年前同期新护士考核结果优良率75%,2008~2010年间新护士考核结果优良率明显高于3年前同期。结论:加强手术室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使其达到现代化手术室护士的要求,可提高整体护理水平。

【关键词】 手术室 新护士 培训

手术室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强、无菌技术要求高的专业学科,如何让新护士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培养手术室专业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初步达到新世纪能力型手术室护士的要求,这需要手术室管理者通过一系列规范化培训,帮助他们成为具有较高素质、手术配合、抢救技能娴熟的手术室生力军。

1.1 一般资料 选取手术室工作3年以下的护士,统称为手术室新护士10人,均为女性,其中中专1,大专7人,本科2人,年龄19~24岁,平均21.8岁。以各专科有代表性的常规手术为主,培训法律法规、职责制度、基础护士操作、手术适应证、解剖、手术器械物品准备、手术步骤、术中巡回、洗手护士术中配合的要点等。

1.2 方法

1.2.1法律法规教育 对新进手术室护士宣传并实施法律法规的教育,医院手术室作为外科病人治疗的场所,危险性高,易引发医疗纠纷,应注重手术室护理中的法制问题。宣传并实施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举证责任倒置、医德医风的建议等文件,加强医德规范教育,全面提高新护士的整体素质。

1.2.2 理论培训 培训以手术室护士长及带教老师为主,培训方面引入IS09000标准体系,建立动态连续的培训系统,目的是使新进护士了解手术室工作流程、工作职责及手术室的应急预案,操作常规等理论体系,设备、器械名称及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

1.2.3 操作培训 带教老师指导新护士具体的操作。包括加强基础护理操作,器械传递及特殊器械处理等。着重培训无菌技术、急救抢救技术。并考核护士对手术消毒、铺巾、缝针、术中无菌技术、术中器械传递方法等基本操作的熟练程度,将基本理论知识进一步的临床实践技能紧密结合。强化无菌观念,规范无菌技术操作方法,示范手术配合技术操作,抢救性手术配合要点,熟悉病情的观察,培养应急和抢救的能力。

1.3培训考核 包括主观考核指标和客观指标相结合。客观评价以理论考核和技术操作考核的分数为量化指标。理论考核包括巡回护士、洗手护士的职责、手术步骤的配合、安置及注意事项、抢救手术的工作流程、一般器械及特殊器械的清洗消毒方法、手术室易出差错事故的原因及对策;技术考核包括无菌技术、安置,穿针比赛、敷料包器械包的包装及消毒有效期,行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术,常规仪器的使用。主观评价指标:护理管理人员、同事、自我评价结合,工作能力及态度、职业道德、应急能力进行量化考核。每月考评一次。。客观评价:评分1~5分,计算总的得分,综合规范化培训考核90分以上为优秀,85分以上为良好,80分以上为合格。将近3年考核结果与3年前同期人员资料对比。

2 结果

手术室10名新护士均完成培训,基础护理理论考核达标,技术操作考核达标,手术配合程序达标。整套综合规范化培训考核优秀9名,良好1名,优良率100%,3年前同期相同数量新护士考核结果优秀4名,优良率75%,2007~2009年间新护士考核结果优良率明显高于3年前同期,整体护理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3 讨论

手术室的工作由于专业性强、难度高,技术要求规范,对新进年轻护士的规范化培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进护士如何熟练各种操作技能,培训老师对新进护士进行了解,找出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本资料通过我院理论培训、规范化的专业技术培训,巩固了手术室新进护士的理论知识,也提高了新护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手术室10名新护士均完成培训,基础护理理论考核达标,技术操作考核达标,手术配合程序达标。整套综合规范化培训考核优秀7名,良好1名,优良率100%,3年前同期相同数量新护士考核结果优良率明显高于3年前同期,整体护理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通过考核-培训-再考核-再培训,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使新护士对操作技能的领悟更深刻、更明确。新护理人员经一系列规范培训,理论和基本技能、思想道德、整体护理水平均得到较大的提高,将有利于新护士的顺利成长和全面发展。

总之,手术室新护士的培训是手术室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在加强规范化培训的同时,引导新进护士发挥工作自主性、创造性,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逐渐完善的新进手术护士培训考核制度,以培养技术熟练,职业道德优秀的专业护理人员。

参考文献

[1] 包丽梅.如何提高手术室护士素质及护理质量.黑龙江医学,2003,27(8):619

第2篇:教室专业技术考核总结范文

关键词:项目教学;工作室制;考核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6-0117-02

在目前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尤其是在职业教育领域里,一些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比较推崇“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也就是我们说的“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模式。基于工作室项目教学模式,以工作室为平台,在工作室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带给学校项目,在企业工程师和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带领学生完成实际的工程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从而贯穿相应课程的教学任务,完成课程教学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以工作室为载体,将课程、教室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将传统的学校封闭式教学变为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承接技术项目为主要任务,将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生产技术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综合专业技术的训练。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式教学,以实际的项目为载体,传授教学内容。突破了课程教学的内容,学生的教学内容不再依赖教学大纲和教材,而是以完成项目为目标,在项目中学习知识。实际的项目来源于企业,于是在工作室项目教学模式下,学生与企业直接交流,参与到了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求,相当于把企业搬到了学校里面,缩短了学生的职业适应期。

1 工作室制度建设

工作室是相应专业与企业合作的一个纽带,工作室的制度决定了工作室的管理、运营、利益分配和校企合作的深度。一个好的工作室制度,能给工作室的成员带来利益之外,还能提升工作室成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就像在企业一样,给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1)工作室机构组成

工作室机构建立是首要任务。工作室的制度,要根据工作室本身人员情况和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制订相应的工作室制度。一般工作室的机构组成如下图1。由企业项目主管或者公司经理担任顾问,由经验丰富的专业骨干教师或者专业带头人、及企业项目工程师共同担任工作室经理,由本专业教师担任相应工程项目模块负责人,遴选本专业优秀的学生担任工程项目模块的副负责人,由本专业教师负责财务管理,本工作室成员监督财务账务。

图1 工作室机构组成

从图上可以看出来,教改开发组,承担教学改革的重任,研究如何把自己专业的课程融入到工作室承接的项目之中,把我们教学内容落实到工程项目中,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同时实现职业能力的提升,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2)工作室制度建立

工作室管理制度是工作室运营的保障机制,只有一个良好的管理制度,才能 保证工作室长期运转下去。比如,加强用电管理,下班电脑关机,就可以节省不必要的电浪费,节约开支。我个人认为工作室管理制度应该从四个方面进行管理:一是对工作室的设备(电脑、打印机、电话机、空调及项目所需工具等)、耗材(纸张、油墨及项目所用材料等)管理;二是对工作室的人员(本工作室人员及非本工作室人员)管理;三是对工作室的财务管理(工作室项目收入、项目成本、工作室开支、工作室成员薪水及预留周转资金等);四是对工作室的利益分配的管理。利益分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合理的利益分配可以调动工作室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能提高教学质量和项目质量。每个工作室的制度制订应根据工作室的具体情况而定,我认为应该包括上面说的四个方面。

2 工作室项目与教学结合

以工作室为平台,把通过校企合作承接到的项目分成几个模块,每个模块由一位企业工程师和一到多位专业教师负责管理和实施,工作室负责人把本专业学生按学生意愿分成相应几个小组,专业教师把分到这个工程模块的学生进行指导和考核。

专业教师对分到本工程模块的学生,采用竞争机制,选出小组长,小组长负责日常考勤和工具管理,以及协调工程实施。在工程实施之前,由企业工程师和专业教师负责对本小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讲解在这个工程模块里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操作技能,演示操作要领,有的环节还可以采用模拟器进行模拟练习。岗前培训后进行考试,得到每个学生的“入口”考试成绩。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边做边教学生去做自己要做的岗位工作,从学生工作的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工作情感和团队合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把考核的成绩作为“出口”考试成绩。把“入口”考试成绩和“出口”考试成绩进行综合,得出学生的考核成绩,这个考核成绩作为融入到这个工程的课程成绩。同时,考核成绩作为给学生发放工资的依据。

“入口”考试,考试的形式可以灵活处理,不必采用传统的试卷考试。比如,可以把每小组的同学(参与一个工程模块的同学)作为一个队,进行现场演讲自己的工作要领和理论知识,让其他队的同学就演讲部分提问,演讲队进行回答。由现场的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其他队成员参照一定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平均分为该队的“入口”成绩。也可以采用抽提抢答的形式。

这种考核体系是比较好的,是学生喜欢的,但是没有现成的可以直接照搬使用的,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摸索,不断修改自己的考核体系,让它更适合考核自己的学生。

3 工作室项目进度监控

项目一旦立项,如何能保证保质保量交付项目便成了企业工程师和专业教师应该严格把控好的关键问题。

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为了今后学生走进企业就有真正的工作经验,所以项目开展建议以企业标准化流程为依据,适当微调以适合工作室管理,比如针对软件开发领域,就可以按软件的生命周期中几个里程碑来要求项目组相关成员制定精细化标准文档进行管理,比如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详细设计、编码计划、测试计划、项目总结等,企业工程师进行项目总监式的宏观指导,专业课教师对项目组员进行现场指导,并对各阶段核心文档进行评审,最好能建立规范的评审制度,项目进入编码阶段后,能借助专业工具进行日志管理,以便随时掌握项目进度,最终项目做完,一定要有一个规范正式的项目答辩(项目总结)阶段,对于在校学生来讲,这样的过程可以引导他们回头看一看项目从提出到实现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总结经验,增强自信。

4 结束语

基于工作室项目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有不少学校在进行摸索、探讨,并且建立起了工作室,成功运营。他们是教学改革的先驱者,他们的方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这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探讨,愿师生在快乐中共同学习、成长。

参考文献:

第3篇:教室专业技术考核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冲压;模具;课程改革;工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TG38-4

1引言

1)课程地位

冷冲压模具是应用最广泛的模具类型之一,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技术课,是将冲压成形加工原理、冲压设备、冲压工艺、冲模设计与冲模制造有机融合、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2)学情分析

从课程角度,课程主要涉及冲压制品的冲压工艺基本原理和模具设计的基本方法,内容多、知识广、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讲授和学习都有较大难度。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模具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①教学过程过于强调课程自身系统性和完整性,相关课程联系和配合关注不够;②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足;③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相脱节。

从学生角度,目前在校高职生源入学基础较薄弱,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学习方法不对;部分学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加上对模具结构没有具体的感性认识,教学过程出现学生学不会或课堂上听得懂单个知识点但在课程设计过程仍无从下手的情况,不能真正学以致用。根据课程教学特点及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有必要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

2.课程改革

2.1岗位群分析及课程目标

冲压工艺在机电产品制造行业中应用广泛,而冲模是实现冲压工艺的主要工艺装备,在制造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先进的模具技术在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主要是冲压工艺师、模具设计师、加工工艺师、模具装配技师、模具维修技师、模具质检师等;根据模具行业调研及专家论证,目前冲压模具企业岗位(群)急需的人才能力如下:

1)一般机电产品及零部件的设计、开发能力;

2)模具数控加工设备、冲压设备操作与维护能力;

3)冲压制件成形工艺规程的编制;

4)模具制造工艺编制与实施;

5)中等复杂程度冲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

6)中等复杂程度冲压模具的装配、调试、维修与维护。

通过课程学习,需掌握板料成形的基本原理、冲压成形基本方法(冲裁、弯曲、拉伸、成形)和模具设计、各种模具结构、设计要点以及冲压工艺规程制定方法。槟>呱产一线的技术岗位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具备冲压的选型、冲压模具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维修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2工作任务及学习领域构建

经与企业专家共同对模具专业主要就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该课程的“分析、制定冲件成形工艺方案”、“冲模结构设计”、“冲模零件设计与制作” 和“冲模装配及调试”四项典型工作任务,贯穿这门核心专业课。课程通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作任务训练,使学生具有制定冲件的冲压工艺、设计模具和编制模具零件加工与装配工艺的能力。

2.3 学习领域构建

(1)分析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课程能力目标课程开发小组与企业专家一起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 确定课程能力目标为:

1)会分析常用的冲模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2)能够进行冲模工艺计算;

3)能根据不同的冲件确定合理的冲压成形工艺方案;

4)能设计简单零件的冲裁模、 弯曲模、拉深模和成形模;

5)会使用机械加工设备加工模具零件;

6)会装配和调试冲模;

7)会分析冲模在试模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出解决措施。

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社会交往能力、查阅资料、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持续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制定完整工作计划的能力。

(2)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

在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考虑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学院师资、实训设施及地方企业生产实际,将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训结合,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如下:①单工序冲裁工艺设计、模具设计制作;②复合冲裁工艺设计、模具设计、零件加工和装配;③弯曲工艺的设计、 结构设计制作;④拉深工艺的分析与计算、结构的确定与制作;⑤胀形工艺的设计、结构的设计与制作;⑥翻边工艺的设计与结构设计。

2.4学习情境设计

根据企业工作过程开发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具设计与制造工序如下图所示:

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作过程,设计7个学习情景,各情景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如下:

情景一: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导论

教学载体:冲压件、冲压模具、冲模零件、机床;学时:4学时;教学方法手段:讲授法、四步教学法、引导法、案例教学法、考察法等;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模具陈列与拆装实训室、模具实训基地等;考核评价: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占总考核5%。

情景二:冲裁设计与制造

教学任务一:中等偏复杂冲裁件(尺寸在IT11~13级、工序数量在3~5个):

学时:88学时(36学时讲授+2周实作实训);教学方法手段与资源利用建议: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设计法、四步教学法、引导文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设计室、专业机房、模具陈列与拆装实训室、模具实训基地、模具企业等;考核评价:本情景学习和训练内容,在总考核占50%。实训项目单独考核,过程评价与实操结果评价结合。

教学任务二:中等偏复杂冲裁件:学时:50学时(20学时讲授+1周实训);教学方法手段与资源利用建议:采用讲授法、四步教学法、引导文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专业机房、模具实训基地等;考核评价: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占总考核10%。

情景三:弯曲模设计与制造

教学任务:中等偏复杂弯曲件尺寸在IT12级以下;学时建议:72学时 (12学时讲授+1周实训);教学方法手段与资源利用建议: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设计法、四步教学法、引导文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设计室、专业机房、模具陈列与拆装实训室、模具实训基地、模具企业;考核评价: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本情景学习和训练内容,在总考核占10%。

情景四:拉深模设计与制造

教学任务:中等偏复杂旋转体拉深件直径50左右,尺寸精度IT12级以下;学时:12学时;教学方法:采用任务设计法、四步教学法、引导文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设计室、专业机房、模具陈列与拆装实训室、模具实训基地、模具企业;考核评价: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本情景学习和训练内容,占总考核10%。

情景五:其它冲压成形方法认知

教学任务:局部成形件及模具;建议学时:4学时;教学方法手段:四步教学法、引导文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模具陈列与拆装实训室、模具实训基地、模具企业;考核评价: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本情景学习和训练内容,占总考核5%。

情景六:典型冲压零件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

教学任务:中等偏复杂冲压件,学时建议:6学时;教学方法手段:采用讲授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多媒w)教室、设计室模具实训基地、模具企业;考核评价: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本情景学习和训练内容,占总考核5%。

情景七:多工位级进模认知

教学任务:多工位级进模具及零件;学时建议:4学时;教学方法手段:讲授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模具陈列与拆装实训室、模具实训基地、模具企业;考核评价: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本情景学习和训练内容,占总考核5%。

3.课程考核方式

为了更全面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课程考核包括学习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两部分。教学组织过程中,以教师和学生共同课堂学习表现、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工作态度、协作精神、完成结果等进行评定,作为平时过程性考核成绩;课程学习结束时,以个人课程作业和小组汇报与答辩两种形式为期末综合性考核成绩,以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共同评定,权重分别为2:2:6。具体考核成绩评定办法如下:

课程考核总成绩(百分制)=过程性考核×40%+期末考核×60%

(1)过程性考核成绩(40%)=职业素养×20%+项目完成情况×20%

(2)期末考核成绩(60%)=课程作业成果50%+小组汇报与答辩×10%

4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设计的课程内教学体系爱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及职业素养,是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就业零距离接轨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陈乐平,单磊.《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探讨.教育教学论坛.2014,(46):178-180.

第4篇:教室专业技术考核总结范文

关键词:临床医学 教学改革 高职高专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124-02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社会需求更是对临床医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基层医院和社区医院保健机制的建立,需要更多的基本知识全面的全科医师,然而在现行的临床医学课程体系限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阻碍了学生的创造精神、求知欲望、兴趣爱好等。

1 高职高专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设置问题

传统临床医学课程内容陈旧、理论过深,片面注重完整的知识传授,淡化了岗位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偏重学科的系统性,忽略了学生综合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加上课程的开发很少有基层医疗机构的共同参与,这就造成培养人才的目标与基层医疗一线对卫生人才实际需求相脱节。

1.2 教学方法问题

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为先基础、后临床,以课堂教学为主,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考时间。这种传统的为了教而教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使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学生只擅长理论考试,缺乏临床分析能力[1]。

1.3 师资力量问题

高职高专教师大多数属于理论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极少,缺乏临床实践教学经验,在教学时,仍然沿袭注入式教学,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和讲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

1.4 学生学习问题

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不好,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欠佳,加之在基本技能训练方面不够,临床见习次数少,导致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严重不足,从而产生了学生初到临床后,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处理临物的能力明显不足,不能顺利实施临床救治和为患者很好地服务。

1.5 实践教学问题

实践教学方法单一,由于实验室设备有限,影响了实验课的开出率,教师只能纸上谈兵。比如外科、妇产科的各种术式,学生因为从来没有见过,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1.6 教学评价问题

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不能真正评价一个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反而会引导学生死记硬背,走入应试教育的误区。

2 解决对策

2.1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依据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实际特点,以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根据岗位需求设计课程体系:以基层社区单位岗位需求为基础;紧紧围绕:面向基层培养基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疾病的诊疗、预防、保健、康复、计生,可持续发展的医学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通过对社区、民营、乡镇医疗岗位能力的分析,将岗位能力分为“公共学习领域”“专业能力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三个模块。采取“教师与医师合一、教室与医院合一、教学项目与工作过程合一、学习内容与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合一”的教改方法。培养学生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生5种核心能力。同时结合基层社会服务需求及学生个性化需求,由此逐渐开发课程,构建环境三融合、能力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制定临床专业教师培养规划,要求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到临床医院进修培训,顶岗工作,以提高他们的临床工作能力和经验,掌握临床前沿技术和理论,为下一步培养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通过引进和聘请临床各学科专家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了解本专业及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动态,在教学中能紧密联系实践,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及时充实到教学中去,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工作,此外,兼职教师熟悉行业的资格标准,有利于学生尽早取得执业资格证书。

2.3 改进教学方法

2.3.1 病案教学法

以典型病例为先导,让学生进入看病、治病的情景,设定问题,小组讨论,教师再将答案进行综合和总结,将启发式、研究式、互动式等方法应用于课堂,为学生营造一个情景教学环境,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了学习效果。

2.3.2 运用多媒体技术

对静态知识动态加工、动态知识分层分析,并在分析、比较中,与设疑引导相结合,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渗透科学素质的教育,把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创新型教学模式。见习实行床旁病例讨论,让学生按知识点自主探究学习,做出诊断和治疗计划,使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

2.3.3 积极开展技能训练

通过整合现有实验室资源将外科与妇科、内科与儿科结成实验单元组,对存共性的问题共同开展实验,打破传统独立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梳理学科间的交叉点。如:我们外科实验室开展的“气管插管术”“静脉切开术”,可以与妇科实验室同时开展“输卵管结扎术”(雌性)、“输精管结扎术”(雄性),每个小组4~6人,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既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节省实验经费,又达到了一次实验多技能训练。

2.3.4 布置临床课大型作业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布置了学科大型作业,要求同学以本学科重点为主脉,以一章节教学为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图片、幻灯片、视频)展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诠释,让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

2.4 完善实践教学场所

2.4.1 建立临床技能实验室

包括基本技能实训室、模拟急救室、重症监护室(ICU)、SP模拟诊室(OSCE考核室)、PBL讨论室、心肺腹听触诊训练室、标准化手术室、无菌流程、消毒洗手室、模拟产房、多功能训练室等,实训中心能够加强“三基”练习(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坚持“三严”要求(即严格要求、严谨态度、严肃作风);强化“四化”治理(即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现代化),定期分析、总结,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严谨的工作态度,不断提高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操作水平;更好地为白城地区乃至周边区域发展服务。

2.4.2 开设模拟病房

购进临床技能仿真实验训练软件,每个单元均包括问诊、体格检查、心电图、实验室检查四个方面。虚拟单元互相独立、互不干扰,可以模拟看病的环境,完成病史的采集、体征记录、心电图阅读,开具化验单及结果回报,并就此完成病历的书写、做出初步诊断。还可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能经常行训练各种诊疗方法,如心肺复苏术、各种穿刺术、助产术等,这种真实感的实验室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显著提高临床医学实验教学效果。临床仿真实验室不仅能满足本专业学生实验教学的需要,还可以面向全校开放,进行课外各相关专业技能强化训练及大学生科协、社团等各项科学创新活动;还可以面向各医疗机构开放,承担全国职业医师、职业助理医师技能培训考核、全科医生技能培训考核的任务,集教学、培训、资格考试功能于一体,从而实现资源共享,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2.4.3 建立社区门诊

对符合条件的“双师型”教师进行转岗培训,主要在社区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发挥好全科医生的作用,有利于充分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医疗卫生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健康。社区门诊在服务社区的同时,又能满足学生课间见习需要。

2.5 改革考试内容及方式

2.5.1 建立新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考试、考核方法

新课程体系以岗位需求为考试、考核内容,包括综合素质和医疗卫生单位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评价体系由若干模块组成,例如,我校制定临床技能过站考核制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进入医院实习前,要通6站临床基本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合格者方能到医院实习;实习结束回校后,要进行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合格者方能毕业。在技能考核上,结合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技能考核的要求,确定临床医学专业技能考核内容。在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上,新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笔试等考核方法,采取笔试与口试、理论考试与操作考核、答辩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基础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专业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口试、操作、答辩和现场测试等形式进行考核。

2.5.2 毕业考试方法改革

考试采用OSCE:第一步:收集资料,即问诊和体格检查,包括问诊技巧、职业态度、医患交流技能;第二步:病案分析,即诊断技能,提出治疗方案;第三步:辅助检查结果判读站。第四步:内外科、妇产科操作技能;第五步:模拟急救。

3 职业素质教育

3.1 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计划

采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提升、医学人文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四个方面进行,结合校园环境建设、校风、学风、教风建设,培养大量基础扎实、素质优良的医学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3.2 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

我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已多年,每年有很多遇到困难的学生都能和心理咨询老师沟通,同时还发挥学生辅导员、团支部、学生会作用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针对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引导、教育。创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心理教育、校园广播等多种方式,进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和心理调节,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总之,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了理论性,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兴趣,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感到学习单调抽象、枯燥乏味。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后,改变了传统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传统教学方法,从社会需要的客观实际出发,将理论教育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2],把传统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观念,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临床实践能力,锻炼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为医学学科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第5篇:教室专业技术考核总结范文

建筑装饰工学结合的保障体系包括培养目标、实践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实践教师团队建设。

1.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职业分析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是为建筑装饰企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掌握建筑装饰企业第一线施工技术与管理人员所必须的应用知识,具有较强的岗位工作能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2.建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是以职业行动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其中职业岗位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达到就业岗位的职业要求,与专业认知、企业实境训练、顶岗实习等共同构成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由训练中心课程、项目中心课程、体验中心课程、培训中心课程4个模块21门课程和证书培训课程等构成。

3.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校内实训中心建设:校内实训中心建设以训练中心和项目中心为主体,努力营造施工现场的情境。围绕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训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进行培养。校内应建有各种教学实训室、工艺展示室、装饰设计室等。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校外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作为学生职业能力体验中心,让学生真实感受企业的氛围。

4.实践教学教师团队建设

建设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和技术服务活动,实行“一师一企”制度,参与企业活动,老师到优秀建筑装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在企业建立稳固的实践教师教学队伍,聘请建筑装饰相关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来校兼职授课。积极开展教研、科研和技术服务工作,锻炼教师队伍。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运行与实施体系

1.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装饰行业的工程特点和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实施“23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交替即1、2、4、5、7五个学期为校内课堂教学和工作室项目训练,3、6、8三个学期为校外企业项目训练、顶岗实习,校内校外交替进行;其中3、6学期为小学期,集中安排学生带着任务到工程现场随岗实训和跟岗实习,返校后带着问题接受工作室或实训室项目教学与训练;第7学期学生进入相应工作室和实训中心接受综合训练。第8学期,学生以员工的身份进入建筑装饰企业顶岗综合实践,这期间达到职业资格标准并取得1项职业资格证书。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性实习的有机衔接,实现毕业证书与上岗证双证融通,实现与企业岗位的对接。

2.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以装饰工程施工任务为载体,利用产学研一体化的训练中心,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技术服务于一体,并及时融入新技术、新工艺,使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形成“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机制。

实践教学方面,工学结合,双轨交替。1)在项目中心,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开展科研和技术服务,提高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2)学生通过训练中心完成各种工艺技能操作训练;3)系统化设计工学结合课程实践教学情境,一组在校内工作室和实训中心模拟企业真实的工作氛围,完成一个项目。另一组在校外实习基地真实的工作氛围中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然后两组换岗,交替进行。

实行“多证书”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接轨,经过培训中心的考试与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建设

1.建立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管理机构

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者是负责工学结合的学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系)、企业、教师和学生等。管理机构包括学校的校企合作管理部门,学校实践教学管理部门、二级学院实践教学管理机构。

2.实践教学质量管理

实践教学质量应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目标,以满足就业上岗技术要求为标准。建立校、二级学院、系部和企业四级质量监控体系。规范校内综合实训、校外企业实境训练和校外顶岗实习的管理办法,制定校内外实训指导手册、实训考核办法和成绩评定标准;

3.校内实训基地管理

校内实训中心实施开放式管理,学生可自选项目进行实训,同时面向社会有偿服务,使实训中心从单一的实训向技术开发和推广拓展,实现教学、生产、面向社会培训的有机结合,为一体化的实训基地运行和管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提供保障。

4.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管理体系及运行机制

校外企业实境训练I以集中为主、分散为辅,校外企业实境训练II和顶岗实习以分散为主、集中为辅,实施三站式管理(驻地工作站、流动工作站、网络工作站),形成规范、可控、可测的校外实践教学管理系统,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建立具有权威性和独立性的考核与评价机制

成立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考核组织,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考核;建立技能考评专家库,由行业、企业、学校人员共同组成实践能力考评专家库,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考评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建立单项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的考核内容和考评办法以及以学校为主的考核、校企共同考核、企业为主的考核等评价机制;建立学生实践技能考核库,实践技能考核网络系统,对学生进行技能的考核。总之,建立一个灵活、实用、多层次的考核体系,针对不同能力运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法,综合、灵活地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

结语

建筑装饰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机制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还需要我们建立信息反馈平台,重视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通道,对毕业生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毕业生就业质量。总之,实践教学要全心全意为教育对象服务,一切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宗旨。

第6篇:教室专业技术考核总结范文

第一条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报告中提出的“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升我省卫生人员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卫生技术人员队伍,促进我省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保障人民健康。

第二条加强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整合教育培训资源,避免多头培训、重复培训和重培训轻考评现象,提高现有培训资源的效率和效益,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第三条推进全省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和规范全省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管理,依据卫生部、人事部《继续医学教育规定》和省卫生厅、省人事厅《江西省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办法和学分标准》等有关政策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四条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归口管理、统分结合。在卫生人员教育培训管理上做到“三统三分”,“三统”即统一归口、统一规划、统一考评。“三分”即分类指导、分别实施、分级负责。

(二)坚持按需施教、学以致用。根据卫生工作需要,结合卫生人员教育培训需求,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培养卫生人员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坚持考核评估、保证质量。不断完善教育培训考核和评估制度,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教育培训评估制度,对每一培训项目执行情况都必须进行检查评估,确保培训质量。

(四)坚持开拓创新、提高效益。不断创新管理机制,丰富培训内容,改进培训形式,发展远程教育,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优化教育培训师资,努力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和效果。

第四条本办法所指卫生人员教育培训是以省卫生厅名义,由厅机关各业务处室承办的各类卫生人员教育培训,以及受卫生部或卫生厅委托,由厅直医疗卫生单位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承办的卫生人员教育培训。教育培训工作实行项目管理。

第五条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对象为全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的在职在岗的卫生人员,包括临床医疗技术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卫生监督人员、社区卫生人员、农村卫生人员和卫生管理人员等。

第二章机构与职责

第六条省卫生厅成立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厅领导小组),由厅机关各相关业务处室组成,厅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厅领导为副组长,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厅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厅科技教育处,负责教育培训管理日常工作,各业务处室指定一名工作人员联系工作。

第七条厅领导小组职责

(一)负责全省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

(二)制定教育培训工作的有关政策、规定及全省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工作总体规划;

(三)审批全省卫生人员年度教育培训计划及工作情况报告。

第八条厅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一)统一收集厅领导小组成员处室卫生人员教育培训计划(项目内容、培训对象、经费预算等);

(二)整合、统筹和调配各类卫生人员教育培训项目(项目内容、培训对象、经费预算等);

(三)编制全省卫生人员年度教育培训计划;

(四)论证卫生人员教育培训方案;

(五)监督检查各类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工作;

(六)制定卫生人员教育培训考核评估标准;

(七)考核评估各类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工作质量和效果;

(八)统计汇总各类卫生人员教育培训项目(项目内容、培训对象、经费决算等),编写《卫生人员培训工作信息》;

(九)向厅领导小组报告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工作情况总结;

(十)负责卫生人员教育培训管理日常工作及厅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工作。

第九条厅领导小组成员处室职责

(一)制定本处室年度教育培训工作计划;

(二)向厅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处室年度计划,协助编制全厅年度教育培训计划;

(三)组织实施卫生人员教育培训项目;

(四)教育培训项目结束后,向厅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培训工作总结;

(五)组织开展教育培训质量监控,并协助厅领导小组办公室做好考核评估工作;

(六)完成厅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工作。

第三章项目管理

第十条建立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协调制度。厅领导小组每年底召开会议,总结本年度工作情况和部署下年度教育培训工作安排。必要时,厅领导小组可临时召开会议,研究有关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各业务处室协调,厅科技教育处统一归口管理各类教育培训项目,厅领导小组成员处室负责相关教育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建立卫生人员教育培训项目审批制度。每年12月30日前,厅领导小组成员处室将下一年的教育培训计划报厅领导小组办公室,经厅领导小组审批后,于次年初统一编制年度教育培训计划。临时性教育培训项目厅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省卫生厅委托医疗卫生单位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开展的教育培训项目,由承办单位制定教育培训计划,报厅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建立卫生人员教育培训项目执行情况评价报告制度。厅领导小组成员处室要明确专人负责,及时将教育培训项目进展情况及相关信息报送厅领导小组办公室。每个教育培训项目完成后均必须请学员填写《江西省卫生人员教育培训效果评价调查表》(表2),统一汇总后填写《江西省卫生人员教育培训项目执行情况报表》(表3),并报厅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十三条建立卫生人员教育培训证书管理制度。按照《江西省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办法和学分标准》和省卫生厅年度教育培训计划要求,把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纳入继续医学教育和相关岗位培训管理,对培训考核合格的卫生技术人员颁发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证和岗位培训合格证等。

第四章计划与实施

第十四条厅领导小组成员处室根据培训对象和培训要求不同,分类别、分层次编制科学、合理的卫生人员教育培训计划,并填写《江西省卫生人员教育培训项目申报表》(表1),由厅领导小组审批后,厅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年度厅卫生人员教育培训计划并交由成员处室实施。

第十五条卫生人员教育培训计划包括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培训计划、公共卫生人员培训计划、社区卫生人员培训计划、乡镇卫生院卫技术人员培训计划、乡村医生在岗培训计划、卫生监督人员培训计划和卫生管理人员培训计划等。

第十六条厅领导小组成员处室要认真组织实施各类教育培训项目。由中央、省财政补助的卫生人员教育培训项目按卫生部和省卫生厅编制印发的全省卫生人员年度教育培训计划要求,由厅领导小组成员处室按照项目方案要求组织实施。

卫生人员的全员性教育培训、公共科目培训和在职在岗人员的医学学历教育由厅科技教育处负责组织实施。

第五章内容与形式

第十七条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内容应根据卫生工作重点,围绕岗位职责,满足岗位需求,以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要内容,强调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十八条全员性培训以公共性、基础性、综合性知识为主,包括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卫生行风、医学伦理、卫生法律法规、面向全体卫生人员的医学综合知识和技术等方面内容。

第十九条专项性教育培训以专业性、专科性、专题性医学知识和操作技能为主,包括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中医学、药学、卫生管理、面向专业卫生人员的医学学科知识和技术等方面内容。

第二十条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形式应根据培训对象、培训条件、培训内容和培训要求不同,采用培训班、进修班、短期培训、学术讲座、学术会议、业务考察和远程教育等多种灵活多样方式组织实施。

第二十一条发展远程教育,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及网络技术开展卫生人员教育培训,以解决“工学矛盾”问题,使基层卫生人员充分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全员性教育培训可利用卫星卫生科技教育网(简称“双卫网”)开展培训工作,有条件的专项性教育培训也可利用“双卫网”开展培训工作。

第六章基地、师资与教材

第二十二条建立省、市、县卫生人员教育培训机构,负责具体实施教育培训项目。应根据各类教育培训内容和要求,确定一批相关培训基地,如省级进修基地、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基地和农村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基地等。各级培训机构和各类培训基地要做好服务工作,改善教学条件和设施,保证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第二十三条从事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掌握现代教育培训理论和方法,具备胜任教学工作的能力。

第二十四条各类卫生人员教育培训项目要配备有与教育培训内容相一致的教材、讲义和教学辅导资料。

第二十五条各类卫生人员教育培训基地须报厅领导小组备案,厅领导小组成员处室组织开展的每个教育培训项目师资情况和教材、讲义等须在培训结束后报厅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七章经费与使用

第二十六条由中央和省财政专项经费补助的卫生人员教育培训项目经费要按照项目及有关专项资金管理规定执行,专款专用。

第二十七条其他教育培训项目的收费须根据物价部门有关教育培训的规定,不得以盈利为目的。

第二十八条要规范教育培训经费的使用与管理,要确定经费使用范围,以保证培训经费用于师资培训、教材建设、远程教育、光盘制作、教学条件、教学设施和考核评估等工作。

第八章监督与考评

第二十九条建立卫生人员教育培训监督和质量考核评估制度,考核情况作为教育培训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

第三十条对参加教育培训的卫生人员进行监督与考评。每个培训项目要根据培训要求对学员进行理论考试或技能操作考试,经考试合格者颁发相应证书。

第三十一条对组织卫生人员教育培训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监督与考评。每年底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将本年度教育培训情况报各相关业务处室,厅领导小组成员处室汇总各教育培训项目后填写《江西省卫生人员教育培训项目汇总表》(表4)并报厅领导小组办公室。厅领导小组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开展的教育培训工作进行监督与考评。

第三十二条对承办卫生人员教育培训的医疗卫生单位和培训基地进行监督与考评。承办卫生人员教育培训的医疗卫生单位和培训基地要对教育培训工作进行自我考评,确保教育培训质量,每年底将承办卫生人员教育培训情况报相关厅领导小组成员处室,由厅领导小组成员处室汇总后报厅领导小组办公室。厅领导小组对承办教育培训的医疗卫生单位和培训基地进行监督与考评。

第三十三条对卫生人员教育培训质量进行监督与考评。厅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江西省卫生人员教育培训项目评估表》(表5),组织专家对教育培训工作进行质量评估,并每年通报评估结果。

第7篇:教室专业技术考核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汽车检测与维修;模块化;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285-02

近几年来,我国汽车行业得到迅猛发展,汽车的拥有量每年都在以20%左右的速度不断递增,汽车产业急需庞大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人才,包括各级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人才缺口不小。目前全国直接从事汽车相关工作的人员已经达到420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3000万人左右[1]。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提供的数据证实,2011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1亿辆。汽车售后服务市场越来越大,这对汽车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旺盛的需求,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1.模块化和一体化教学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满足汽车服务行业要求的选择

然而汽车服务行业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汽车服务企业求贤若渴,但招聘的部分毕业生却无法满足要求,往往需要重新培训,这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木,与此同时毕业生也对接受的高职教育不甚满意,认为高职教育中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或教学内容不实用等。总之汽车服务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偏差[2]。

汽车修理企业的人才配置框架和模式,决定了企业对技术人员聘用时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应该成为高管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参考目标,即行业的用人标准和价值取向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方式和教学织织形式。目前汽车修理企业的人员配置模式体现了一种新型的现代师徒关系,这种关系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就更应该体现这种现代师徒关系,才能找到进入该行业的切入点,同时也要超越现代师徒关系,以利于毕业生获得继续学习和进一步提高技能的机会。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对课程设置模块化和教学组织一体化。

2.课程设置的模块化和教学组织一体化的相互融合

2.1 课程设置的模块化。"模块"是由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组成,每一个模块是以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为依据,是围绕某一工作任务或过程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综合,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训练的综合,这些课程还包含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以实现按不同职业方向进行人才培养,较好地完成专业的各项培养目标。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五大块,即公共基础课(第一学期)、专业基础课(第二学期)、专业课(第三、四学期)、生产实践课和毕业设计(第五、六学期)。为了贯彻"必需和够用"为度的原则,对于实用性较强的内容重点讲授并加强技能操作训练,使学生牢牢掌握实用性知识,并培养和提高其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对课程进行横向整合,建立三大模块,即: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和专业课模块。三大模块的时间比例为1:2:3。

2.2 教学组织的一体化。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讲授、实验与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配置;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由此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一体化教学模式[3]。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其实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在实训中心(或专业教室)围绕某一工作(实践)任务的完成,通过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的教学任务。它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有很大的不同,教学成效明显,学生学习更有效。

在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自主操作是主要的,但完全由学生进行自主操作,则学生很难达到较高的操作能力和相对适度的理论水平。操作训练只有和理论知识点的学习相互作用、相互配合,才会大幅提高教学成效。课堂组织形式方面,采用针对项目和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根据每个总成的不同特点,为每个教学时间段设置不同的操作项日和知识技能要点,在开放式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把课堂教学的主体由教师转换为学生,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和解决问题,把学习、思考和实践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一种引导和辅助的作用。换一句话来说,模块化和一体化教学,其核心就是把"以知识为本"的传统课堂变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侧重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生命课堂"。

3.模块化和一体化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3.1 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师既是模块化和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的设计者,也是具体的组织者和执行者。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是教学组织的内在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般外化为学生对教师的个人喜爱,并转化为学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也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水平,要能解决学生进行职业化训练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前提。一名称职的专业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精通专业,时刻把握本专业发展的脉搏,而且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仅重视理论教学只能纸上谈兵。因此,专业教师每年需要有一定时间到企业或更高的学府进行锻炼和学习,以掌握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拓宽视野和调整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行业领域中的汽车专家。同时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聘请行业和企业的名家、高级技术人员到校任教、做学术讲座、进行技术合作或担任兼职教师,从一定程度上弥补和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建设[4]。

3.2 对现行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修改。教学计划是教学组织的法定文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此在制定之前应充分调研行业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需求。制定的教学计划应体现以下主要特点: (1)确定职业或岗位群所需知识和技能,然后选择并突出主干课程,整体优化。(2)理论课适度、够用,为实践教学服务。(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数之比一般约1:1。(4)实践教学按模块特点灵活安排。(5)按技能模块制定专业技能考核标准,试行专业技能合格证书制度。

构建开放式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课程的设置要针对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需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毕业生具有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职业素质较高等特点。

3.3 编制简明实用、模块化的技能教材。教材从内容选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实验和实训配套等方面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特点,要摆脱理论分析长而深的模式,增加并充实应用实例的内容,要对汽车检测与维修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结构进行恰当的设计安排。在知识的实用性、综合性上下功夫,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操作与实训,把学生应用能力培养融汇于教材之中。并应将汽车检测与维修的新工艺、新方法、新规范、新标准编入教材,使学生毕业后具备直接从事汽车行业第一线技术工作的能力。

3.4 考核模式的改革。以技能等级考核大纲为模版,考试也分为应知部分要求的理论考试,和应会部分要求的实际操作考试两部分,改变原来的一门课程一份试卷,闭卷考试定成绩的传统考核方法。

授课过程中,也可以每一至二个模块进行一次理论知识考试和实训技能考核,将理论知识考核成绩与实训技能考核成绩进行综合评定,作为该模块的成绩,将几个模块的成绩按比例折算得到该课程的考核成绩。再将课程考核成绩与平时作业、实训报告进行综合评定得到课程总成绩。理论知识考试可采取闭卷笔试或课堂提问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实训技能采取抽签进行现场操作与答辩相结合的考核的方式。整个考核过程与汽车中级修理工等级考核方式完全一致[5]。同时根据岗位的要求和专业培养目标,努力推行"双证书制度"或"多证书制度",实现技能考核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接轨。汽车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必须拿到专科毕业证、汽车中级修理工证,同时可以拿到汽车驾驶证、计算机等级证、英语四级证、普通话等级证等。全面实现学生一专多能,一生多证的办学特色。

3.5 要求配置比较完善的、功能齐备的理实一体化教室。模块化和一体化教学改变传统的先在教室上理论课,再到实训室上实训室的分割模式,将教学场所设计成既能满足理论教学要求,又可在现场进行实践教学的布局,争取做到理论教室与实训室的一体化。

针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的各教学板块应配备相应的理实一体化教室,主要包括:汽车构造与拆装、汽车饭金涂装、汽车发动机检测、汽车底盘、汽车电控、底盘电控、整车检测、各种示教板、网络教学系统等,每个教室里除了有实践教学用工具设备外,还配备有相关理论教学设备。

4.结论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模块化和一体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明显,深受学生欢迎,是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力向。在模块化和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建设"教学硬件"和"教学软件",要善于总结,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丰富模块化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适应行业对人才的要求,真正使学生毕业后实现"零距离上岗",成为国家优秀的6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 肖祖铭,郭瞻. 高职高专汽车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11(12)

[2] 王全升,高职汽车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 河南省汽车工程学会第六届科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3] 曾丹.汽车专业一体化与模块化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 职校论坛2010(9)

[4] 高照亮,孙培峰. 高职高专汽车类专业群内涵建设的策略研究[J].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1(12)

[5] 江国政.试谈汽车检测专业课程的模块化改革[J]. 科技信息.2009(1)

第8篇:教室专业技术考核总结范文

一.培训组织框架

建立护理部(院级)、专科小组、科室三级培训体系。护理部下设教学组,由教学干事会同教学组长负责对全院教学工作进行统筹和指导;科室护理单元设总带教一名,在护士长的指导下,对各层级人员进行科室专科疾病及操作的培训。

二.培训目标

1.在保证培训质量的同时,通过减少集中化培训、优化培训方式、调整考核频次等,减少护士培训和考核负荷。

2.培训覆盖率:院内培训 100%,护理人员院外培训率≧20%,管理者院外培训率100% 。个人继续教育学分合格率100%。

3. 护士具备胜任本层级和类别工作能力。

三.培训内容

(一)分层培训

1.N0级

(1)培训目标:帮助护理人员尽快适应临床执业环境,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以《护理学基础》第五版教材为蓝本,将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掌握基本及专科技能操作规范,正确执行基本护理评估技巧,规范书写各项护理文书,认真落实医院感染预防措施及健康教育措施,有效落实患者安全目标;具备在上层级护理人员指导下照护病情稳定患者的能力。

(2)培训重点:培养基本素质的形成,保证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操作及护理文件的书写,不断满足临床护理岗位的宏观---工具性需求;

(3)培训方式:按规定范围及个体需求完成相关培训项目;

(4)培训方法:理论授课、护理查房、案例讨论、操作示范、自我学习等。

2.N1级

(1)培训目标:掌握基本及专科技能操作规范,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有效落实护理评估、护理计划及护患沟通,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的责任制整体护理服务,具备分管病情相对平稳或较重患者的能力。

(2)培训重点:熟悉临床各专科护理工作,通过加强专科理论知识和专科技能操作实践应用,训练护士的前瞻性思维、预见性判断能力,不断满足临床护理岗位宏观——表达性需求;

(3)培训方式:按规定范围及个体需求完成相关培训项目;

(4)培训方法:理论授课、护理查房、案例讨论、操作示范、自我学习、院内轮转等。

3.N2级

(1)培训目标:掌握护理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熟悉重症护理理论及技能与临床

实践结合,及时发现、分析及解决临床护理或带教问题,善于沟通;具备照护重症患者及带教下层级护士的能力。

(2)培训重点:为潜在的临床护理专家/临床教学老师/临床管理人员提供基础

性培训,加强急救知识和技能的临床实践,不断满足临床护理岗位的微观-工具性需求;

(3)培训方式:采用进修培训、护理师资培训等形式,并按岗位层级需要及个体

需求完成相关培训项目,护理专业的前沿信息由护理部组织,临床专科护理知识由科室组织;

(4)培训方法:理论授课、护理查房、有案例讨论、操作示范、自我学习、院内进修等。

4.N3级

(1)培训目标:将专科护理理论及技能、教学及科研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落实专科护理、临床教学及科研;具备照护危重、抢救患者及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的能力。

(2)培训重点:根据个人及岗位需求完成专科护士的培训,评判性吸收专科护理

工作内涵,介绍专业国内外护理发展动态,配合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不断满足临床护理岗位的微观-表达性需求;

(3)培训方式:采用到上级医院进修培训、护理师资培训等形式,并按岗位层级

需要及个体需求选择完成相关培训项目,护理专业的前沿信息由护理部组织,临床专科护理知识由科室组织;

(4)培训方法:理论授课、护理查房、有案例讨论、操作示范、自我学习等。

5.N4级

(1)培训目标:通过培训能够将管理理论、循证理论及方法跟临床护理实践相结合,具备一定的病房管理(例如:优质护理工作流程、实施不良事件管理等)、院内会诊和科研教学能力。

(2)培训重点:在于参与制定专科护理工作指引,不断拓展护理专科发展的新业

务、新技术,参与院内外介绍专科专业前沿进展,扩展其学术影响力;

(3)培训方式:采用学术交流、各类培训班、会诊查房、专科护士授课及实践指

导等形式,并按岗位层级需要及个体需求选择完成相关培训项目,护理专业的前沿信息由护理部组织,临床专科护理知识由科室组织;

(4)培训方法:理论授课、护理查房、操作示范、自我学习等。

(二)分类培训

1.办公室护士

(1)培训目标:掌握科室本岗位的工作职责与程序;掌握物价和医保各项政策、制度;具备良好沟通技巧。

(2)培训重点:按时参加医保、物价专题培训,掌握新政策;

(3)培训方式:参加每季度院质量控制大会,认真听取医保、物价检查汇总。

(4)培训方法:理论授课、专题讲座、自我学习等。

2.新进护士培训

(1)培训目标:掌握法律法规、医院各项规章制度、服务理念、医德医风以及医患沟通;岗位职责与素质要求、护理规范和标准、责任制整体护理的要求及临床护理操作技能。

(2)培训重点:岗位职责与素质要求、护理规范和标准、临床护理操作技能、法律法规。

(3)培训方式:参加院部组织岗前培训及科室为期三个月的独立值班能力培训。

(4)培训方法:理论授课、个别指导、操作演练、模拟场景演示等。

3.专科人才培养

(1)培训目标:促进医院护理工作全而、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培养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提高护理质量和护士在临床专科护理领域的专业技术水平,促进护理工作与临床诊疗技术的同步发展。

(2)培训重点:ICU、助产、新生儿、手术室、急诊科、血透室等特殊科室专科知识;PICC专科、伤口/造口专科、糖尿病专科知识。

(3)培训方式:利用北京301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远程教学的平台,邀请相关护理专家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直接到对方医院进行实际操作的培训。

(4)培训方法:理论培训、送外进修、送外短期培训等。

4.护理管理人才培养

(1)培训目标:适应护士长多元化角色的需求,提高护士长综合管理素质及管理效能,保证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护士长的管理技能,提高护理管理团队的整体管理质量。

(2)培训重点:业务管理、管理技能、管理知识。

(3)培训方式:邀请外院专家到院培训、选送管理者到上级医院短期学习及护理部主任适时培训。

(4)培训方法:理论授课、护理部轮转、外出培训。

5.教学师资培训

(1)培训目标:培养和提高教学师资人员的理论授课能力或操作传授能力。

(2)培训重点:掌握教学设计与教案书写和多种教学方法及技巧;掌握操作技能教学,以科学的操作技能教学策略和评判性的教学思维,帮助参训者尽快掌握该项操作技术。

(3)培训方式:院内培训主要是邀请上级医院专家到院授课及教学师资人员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来;院外培训主要是护理部选送护理师资到上级医院进行学习、培训。

(4)培训方法:授课比赛、短期培训、学术交流、教学观摩等。

6.机动护士培训:

(1)培训目标:提高机动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保障护理安全,提

升护理质量。

(2)培训重点:掌握急危重症患者的评估与监护、常用急救操作技能;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及时了解护理前沿知识及新进展。

(3)培训方式:院内培训:邀请护理专家来院授课及我院急救小组主动参与到教学培训工作中;组织护理人力资源紧急调配演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培训与检验。院外培训:主要由护理部选送到上级医院进行学习、培训。

四.培训要求

(一)各科室人员必须按要求积极参与规定培训,在课程选择上可多参加其他能级的培训,但不能缺勤自身能级要求的培训。

(二)严格按照培训手册,落实培训计划。要求科内自主培训项目,科室可灵活安排,但相关受训人员三基本上需有记录,护理部审核培训质量并盖章后下发相应学分。

(三)所有授课人员在教学计划的指导下按要求提前备课,课件内容结合医院实际和护理新进展,不照搬教材内容,力求培训省时、实际、有效。

(四)科内培训由科室根据科室年度培训计划自主妥善安排,科内年度业务学习至少邀请护理部参加一次。

(五)每季度末护理部随机对培训质量进行督查。

五.考核:

(一)理论考核:

1.季度考核:全院未定级护士每季度参加护理部组织的理论考核,其中1次以《护理学基础》第五版教材为蓝本,结合医院护理现状,采取随机组题上机考核的方式;3次以专业知识学习交流、读书心得、工作体会等考核形式进行。

2.年终考核:全院各岗位各能级所有护士都须参与护理部组织的全院年终理论测评,结合全年培训及医院护理现状,以法律法规、专业知识、沟通应变为主要内容,采取组题上机考核,达100%。

(二)操作考核

1.低年资护士基础护理操作自主报考:按附表一中的操作培训安排,各科室每季度首先对科内相关护理人员进行该季度的操作培训。护理部每季度组织低年资基础护理技能操作考核,采取自主报考,集中考核的形式。通过至少十二项方可晋升护师职称,不合格项目必须再次考核通过方算过关。

2.年度操作考核:由护理部统筹安排,组织全院各岗位各能级护理人员进行CPR操作考核,达100%。

3.操作示范者可免考其所示范的护理技能操作项目。

4.操作监考老师由该项操作的示范者及讲解者所组成,根据计划提前安排好时间监考。

六、探索举措

(一)推广科学多样的教学方式:问题教学法(PBL)、案例教学法(CBT)、项目教学法(PTM)、情景教学法(STM)等。

(二)考核方式的创新:

1.对新护士岗前培训尝试跟班学习一周,主要跟班学习专业素养、人文关怀、交流沟通等方面优秀的护士,以此塑造新护士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基层操作考核尝试在科室进行,由各科总带教交叉监考,让考核适应临床工作实际。

3.操作考核尝试“设置障碍法”,考核临床护士随机应该能力及处理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师资的选拔:公布培训题目,进行打擂,优者承担相应课题,并给予一定奖励,记入个人能力档案。

(四)教学质量的保证:将培训后掌握情况纳入护理部日常督查内容。

第9篇:教室专业技术考核总结范文

1.1实践教学模块

一是医学人文学习领域;二是基础医学学习领域;三是临床医学学习领域;四是能力拓展学习领域。

1.2实践教学环节的布局及各环节课时

根据职业教育规律和临床医学专业行业的特点,制定实践教学环节一览表。实施过程:①入学第一、二周进行军事训练教育,第三周到教学医院各临床科室体验,初步了解临床医学专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②第一、二学期开设的公共人文及基础医学课程的实验教学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在校内实验室及学校的模拟医院完成,约342学时。③寒假学生到当地医院见习两周,体验临床的岗位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暑假统一安排到医院集中见习两周,进一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疾病的诊疗过程。④第二学期开始进入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临床医学专业技能实训教学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由校内实训操作、模拟医院见习和教学医院见习(其中一周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交替进行。第四学期开设一门临床诊疗综合技能课程,在实习前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岗位的工作过程进行综合实训。临床医学实践教学约545学时。⑤能力拓展学习领域的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约86学时。⑥第三学年到医院临床实习约98时。⑦实习结束毕业前进行一周的毕业职业素质教育。

1.3实践教学与基础理论教学的课时比例

入学教育、军事训练、假期社会实践和毕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共138学时。四大学习领域的课时分配为:医学人文理论课298学时,实践课206学时,总课时504学时;基础医学理论课31时,实践课136学时,总课时455学时;临床医学理论课417学时,实践课1534学时,总课时1951学时。能力拓展理论课时94学时,实践课86学时,总课时180学时。临床医学专业总课时3090学时,理论教学1128学时,实践教学1962学时,实践教学课时占63.5%。

1.4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有校内实验和校外(医院)的实训,科学进行校内、外的实践教学的交替,把学校搬到医院,把课室搬到实验室。

1.5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方法和手段。①病史采集和病例分析采用情景模拟、病例讨论、医院见习和实习训练,并强化沟通技巧、人文关怀技巧、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②体格检查采用学生相互检查、计算机模拟病人、临床见习和实习训练。③临床诊疗操作技术和急救技术采用技能操作训练、医护同场情景教学和计算机虚拟教学。④外科基本技术在模拟手术室使用模型、离体组织、动物手术进行训练。⑤辅助检查操作和判读采用技能操作训练和TBL教学等。

1.6编写各门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指导校内教材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及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试要求,各门课程制定系统的、可靠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大纲,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指导教材,以介绍实践理论、实验方法、实践技能为主,以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并介绍当前国内外最先进的实验思想、实验方法、操作技术及其在临床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实践教学管理

2.1校院共同管理的长效管理体制

实践教学包括校内的实践教学和校外的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实行校系二级管理,学校统筹安排课程上课时间、地点和课时,系部为主要责任人和项目管理协调者,专业负责人为项目具体实施组织者,实验中心负责各实验平台建设、监管和保障,实践教学的具体开展由相关教研室的专业老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实施,分工明确,责任具体落实到人。校外实践教学实行校院共同管理,由学校统筹安排实践教学项目,医院协调管理及组织实施项目,各临床科室负责实践教学的具体开展。依靠学校和教学医院的力量,检查、督导实践教学过程和考核环节,达到有效监控实践教学质量的目的,有力地促进了临床医学专业建设与发展。

2.2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考核方式:①水平测试:检测学生对本门课程掌握的程度,侧重知识的综合与运用能力;②能力测试: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床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医学基础课实验考核侧重动手能力、知识的综合与应用能力,以现场操作的形式完成项目为主。医学专业技能实训考核重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严格考核制度。按照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核的要求和形式,对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影像诊断等课程开展多站式考试。毕业综合考核采用国家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试的多站式考试形式,按照国家执业助理医师(临床类)考试大纲进行。同时把人文关怀、职业态度列入评价内容中。

3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3.1“工学结合,校院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

在“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校院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按照“真实设备、真实情境、真实工作过程”情境建设,基本实现实践教学项目与实际工作岗位技能“零距离”对接。校外实训基地(医院)是通过省卫生厅组织的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评审的“教学医院”,能较好地满足本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

3.2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把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和兼职兼课教师纳入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规划建设中,通过加强“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聘请行业专家,培训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3.3各项实践技能的考核标准

参照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试标准和职业岗位要求,由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制定各项实践技能的考核标准。

4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效果及面临的问题

4.1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效果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打破了三年制高职高专是五年制本科压缩版的传统观念,具有鲜明的高职高专特色。构建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可提高教师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了教学水平。二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临床技能,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力。

4.2构建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