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素养心得体会范文

职业素养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职业素养心得体会

第1篇:职业素养心得体会范文

何谓职业养成?我认为是职业人在从事专职或专业中的养成,即是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训练、管理等措施,全面提高职业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人的职业养成,起始于家庭的启蒙教育,父母的身教言传对人形成最初的也是很深刻的影响,进入学校以后,重点在于人的文化底蕴、思维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在职业生涯中持续不断的学习和经验积累使职业养成臻于完善。良好的职业养成体现了人们的职业素养,也是社会化分工中对每一个职业角色的基本要求。

对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来说,不管从事何种职业,职业养成最基本的要求即是党的章程对党员的要求。在革命战争年代,主要是领导和团结群众,不怕牺牲,争取民族的自由、独立和解放,在建设年代,主要是领导全体人民从事社会建设,建设更加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祖国。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改革开放30余年的新时期,面对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对党员领导干部良好职业养成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在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面前,党员领导干部能否有所“作为”,良好的职业养成是关键之所在。

一、党员领导干部良好职业养成,作风养成是基础

具体说来,作风养成就是“遵操守”、“守法纪”、“重品行”、“垂身范”。

遵操守,是作风养成的内部土壤。“人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纵观许多腐败、职务犯罪案例,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员工,大部分都是曾经的成功者,然而一旦放松了对自身要求,蚁穴一出,也就逐渐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人之一生,在清廉、守法这些人生重大问题上,尤其不能有侥幸心理,一生都应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时时自警自励。古之文化圣贤倡导人当“日三省吾身”,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做到“慎独”、“慎微”,严格操守,从而牢固构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时时“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和腐蚀,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实实在在干事,用高尚的人格影响人,用廉明的“官德”去感召人,用突出的政绩去鼓舞人。

重品行,是作风养成的不竭动力。人之品行,是做人的大节大义,品行高尚者为万世学习楷模,万世流芳,人之品行败坏者,落得千古骂名,遗臭万年。古今中外,多少高尚之人,惜名重节,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也不苟且偷生。作为电力企业的员工,这几年,工资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目前已基本实现“衣食足”,我们理应自加压力,高标准、严要求、快节奏地工作,用更好的工作成果承担社会责任,回报社会。工资收入的提高,是劳动生产率大副提高,社会给予员工劳动成果回报的体现,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们务必要保持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的优良作风,并用更好的劳动成果去回报社会。要做到“知荣辱”,牢记“对中央负责,为五省区服务”的宗旨,为提升“万家灯火,南网情深”之企业品牌价值含量而不懈努力。

守法纪,是作风养成的外部要求。我们党自成立那天起,就是一个有着高度组织纪律的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作为党的两部十分重要的党内法规,重点突出党内监督、党的纪律,以从严治党,是每位党员最基本的行为规范。2009年5月22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并通过《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会议认为,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完善领导干部行为规范,健全党内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真正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是加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同时,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有利于加强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增强党政领导干部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促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实施《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对于加强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建设、维护国家和出资人利益、促进国有企业科学发展、保障职工群众合法权益具有重要作用。法之所行,在于严,严而生敬畏,敬畏而后能治。从有些案例看出,作为企业,需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避免管理漏洞,出现失去监督的权力。

垂身范,是作风养成的职业实践。一是加强教育引导,是作风养成的思想基础。通过经常性的教育,加强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养成。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我们经过冷静考虑,认为这方面的失误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最重要的一条是,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没有告诉人民,包括共产党在内,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所以要加强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倡艰苦奋斗。这是中国从几十年的建设中得出的经验”。新时期,必须大力加强思想教育,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等教育,解决好人生观、世界观和宗旨观念问题,

解决好“入党为什么,当官干什么,身后留什么”的问题。同时,要高扬时代主旋律,以先进的典型激励人,以反面的典型警示人,从而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形成良好的风尚。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干部的思想实际,不能空洞说教,更不能以形而上学取代教育管理。二是推进科学决策,营造作风养成的良好氛围。在领导班子内部强化民主集中制,不断完善制度,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的用权行为。没有一个铁的纪律和制度,就没有一支铁的干部队伍。反腐倡廉关键靠制度,不能仅仅口头上说说而已,要通过制定和完善有关领导干部职业道德规范等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干部的言行和举止,使干部的权力在一定的范围内行使,使干部的生活在一定的标准下度过。对干部身上出现的一些苗头性的问题,要及时的提醒和教育,不能听之任之,更不能纵容包庇。要全面推行“三重一大”制度,不断拓宽监督渠道,广泛听取意见,认真倾听民意,自觉接受监督。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作风养成的实践基础。把解决民生问题、推进社会和谐作为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具体体现。有人说,生活作风是个人隐私,不应监督。但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其生活作风并不都是个人隐私,应当受到监督。不然,就不要当这个官。既然当了,就要高标准要求自己,时时处处受监督。因此,纪检监察机关对餐饮娱乐场所进行不定期地明察暗访,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适当的监督,非常必要。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内”的“工作圈”要管,“八小时之外”的“生活圈”、“社交圈”也要管。监督管理需要由软变硬,由粗变细,由虚变实,由宽变严,有效地纠正和防止坏作风的产生。既要强化党内监督,更要强化党外监督。对不听从教育,不接受监督管理,还在搞贪图享乐、铺张浪费、的人,要严肃批评教育,直至作出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违犯国家法律的,还要依法制裁。要在锤炼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的基础上,牢牢把好自己的生活“底线”,坚决做到“小事不越轨”、“大事不违规”,不能认为生活作风是“个人自由”,错误地认为公款吃喝是“工作需要”,放任是“享受生活”,要远离和抵制各种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自觉树立起“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精神高尚”的良好形象。四是旗帜鲜明,正气浩然,敢抓敢管,是作风养成的组织和机制保障。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说的是做人要有原则,善恶分明。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仅自己要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原则,同时,也要敢于抵制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因怕得罪人而对坏人坏事漠不关心。特别是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的纪检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效。

二、党员领导干部良好职业养成,行为养成是关键

自警自励,形成良好的自律习惯。要常常给自己敲警钟。记得有关专家就腐败问题曾这样说过:“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在拒腐防变的问题上,最管用最有效的约束是自我提醒”。自我提醒,或者说是自我约束,与外部监督应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监督,没有自醒,监督很难发生作用。要在具备自我提醒意识的基础上接受监督,从而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偏差。江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应该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其中也包含着自醒之意。及时给自己提个醒,应该是党员领导干部加强自身修养中最起码的要求。

形成良好的自律习惯,应牢固树立在干净中干事的思想。几乎每个人开始懂事起,从父母长辈那里得到的教育就是:不要拿人家的东西,不要轻易接受别人的东西。上学的时候,不许作弊;上了班,诚实守信;当了兵,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有了一定的职务地位,不可,这样的教育伴随着我们的一生,这也是一个做人的起码准则。南方电网公司廉洁理念是“清白做人,干净干事”,干事是职责所在,干净则是干事的基本要求。怎样才能更好地干事?怎样才能在干事的同时保持干净?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领导也好、员工也罢,不干事、不能干事,就是无所事事、碌碌无为。应该看到,当今的绝大多数党员干部都是想干事、而且能干事的,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是主流、是多数,但失去自我约束,干事不是为国为民,而是为了谋取私利、博得虚名的,也同样存在。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像孔繁森、郑培民那样,扎实、干净做事,诚恳、清白做人,怀着干净的动机和目的去干,才能干得成事、做清白人。

崇俭养廉,远离骄奢淫逸。胡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要求我们要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崇尚节俭,反对奢侈浪费。总书记的讲话对于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勤俭节约的民族。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留下了著名的《节用》、《节葬》等名篇。墨家的经济思想,可以一言以弊之:节俭。在《节用》篇中,先哲提出“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去无用之费,天下之大利也”,说的是圣人在一国施政,一国的财富能够加倍增长,这些加倍增长的财富不是向外掠夺土地而来,而是根据国家实情,省去了不必要的费用,从而就足以使财富加倍了。除去无用的费用,是天下的大利。纵观许多腐败、职务犯罪案例,无不是因为自身生活骄奢淫逸,正常的劳动所得无法满足膨胀的私欲,进而产生腐败行为的。先哲荀子说“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贫愿富,贱愿贵,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一定的物质条件是人生存的基础,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靠向社会提供劳动获取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的一生也是对自己经营管理的过程,这种经营管理也需要贯彻一切从实际出发,量入为出的原则。俗话说:“床有多宽睡多宽,路有多宽走多宽”,我们要将自己的消费限定在理性、合理的范围内,建立在自己的劳动所得基础上,不可盲目攀比,否则“无之中者,必求于外”,求于外就要生非。

谨言慎行,敬畏法纪不逾纪。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养成必须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固化中予以实现。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形成良好的自律习惯,我认为应坚决杜绝“侥幸”态度。大多贪官落马之时,人们不禁要对这些平日里对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说得口若悬河的人抱有疑问:明知触犯党纪国法,为何还要一意孤行?透过贪官们人生轨迹和蜕变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性的特点:面对形形的诱惑,他们总是心存侥幸,竭力玩着“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把戏,在思想上、政治上、生活上放任自己,最终深陷污泥浊水之中而不能自拨。做人要有准则,要讲操守,不应在“侥幸”中幻想,更不能在幻想中仍心存侥幸,毕竟,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所有的侥幸与幻想都是徒劳。

谨交慎往,友君子远小人。先哲墨子见染丝者有叹:“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兴,身日安,名日荣,处事得其理”。处在社会中的个体不可避免的要与其它很多人相处,我们经常说社会是个大染缸,这就需要谨慎选择自己的所染。家人、亲属、儿时的小伙伴、同学、同事、职业的各种相关方、朋友……一生中我们要受到很多人的影响,同时也在影响很多人。人是多样的,社会是复杂的,需要我们处处留心,清醒明辨,努力做到“风斜雨急处,立得脚定,花红柳艳处,着得眼高,路危径险处,回得头早”。

三、党员领导干部良好职业养成,素质养成是结果

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职业养成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对自我的科学管理。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正确认识自己。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既然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又是纷繁芜杂的,其本质自然不易把握。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并不容易。然而,人之为人,总是可以认识自己、把握自己的。认识自己,关键是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平常的人,不仅不能把自己当“超人”,更不能忘记自己的“角色”,出现可怕的自我迷失,忘记了自我,忘记了责任的分量,忘记了职务不仅代表着权力,更意味着责任。在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这点尤为重要。只有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了解我们的企业、认识我们的团队,才能熟悉我们的岗位、履行我们的职责,才能发自内心的热爱它们,从而迸发工作激情,享受着快乐工作的幸福。二是工作作风戒“飘”、戒“浮”。工作作风上的“飘”、“浮”,指的是飘浮,浮躁,不深入,不踏实。表现之一是不实:对待工作,一部分人总是泛泛而谈,“谈”并没错,错在议论始终停留在表层,不联系自己的实际

,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法,不落实在行动上,再或者,没有自己的分析,又不愿承认自己的能力问题,总是怨声载道,怨上级没有创造条件,怨同事不予配合,而在怨天尤人中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该做的努力,这样的“谈”、“怨”显得毫无意义。表现之二是不深:工作中,我们总是谈深入一线,谈深入基层,然而,扪心自问,对基层的实际,对一线的情况,总有部分干部不说全无所知,也是知之甚少。目前,我们的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对于一项决策,一项指示,能否真正得到贯彻落实,要求我们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分析具体工作要从何入手,预想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实施后的效果将会如何等等,否则,贯彻落实上级指示、精神就只能停留在表面,议论也只能是一种感想,一种心血来潮,终归流于形式,于工作无益。

第2篇:职业素养心得体会范文

一位作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污点。其实,窗子和镜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广大书房就广大了,你的心照亮了,世界就明亮了。”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这里的“镜子”就是指《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就是要求我们时刻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一个教师的事业成就和价值实现,不仅仅依靠他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才能,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的态度。很难想象一个见异思迁、心猿意马,不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能倾尽全力投身教育,担负起教师应尽的崇高职责。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坚定了信念,终生爱自己的职业。

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师应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而无私的献身精神。显然,没有强烈的事业心是不可能做到这些的。通过学习认识到:选择了教师,我们就应该甘愿清贫;选择了教师,我们就应该乐于奉献;选择了教师我们就应该把学生的发展和提高放到自己工作的最高位置。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谨遵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忠于祖国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汗水,无怨无悔的洒在祖国勃勃生机的花园里,在祖国蔚蓝色的天空下守望孩子们成为祖国的栋梁!

第3篇:职业素养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外贸英语;职业素养;需求分析

近年来,经济发展的深刻变革和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造就了新的职业和更高的职业要求,从而需要更新更高素养的人才。在这种背景下,“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就成为应用技术型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1]职业素养已经逐渐成为企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在企业看来,职业道德、诚信、服从意识、正确看待大学生的身份等职业素养内容成为他们在聘用人才时更加看重的要素。本研究对应用技术型高校外贸英语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需求情况进行探索,为教学活动提供参考,以便于培养更高素养的人才,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1理论综述

(1)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指从业人员在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在包括一定人文知识、科学知识、职业能力、职业行为、职业道德等方面所进行的勤奋学习与涵养锻炼的工夫,以及在所有这些方面已达到的综合水平和表现出来的稳定综合品质。[2]构成职业素养的核心要素根据个人研究的侧重点和定位不同而各异。[3]有的研究者将核心要素分解为若干一级要素,各个一级要素再进一步细分为多个二级要素。具体的核心要素会有所不同,或内涵一致而核心要素具体表述不同。陈再兵将职业素养首先划分为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四个一级要素,其中职业道德包括职业操守、职业义务和职业职责等二级要素。[4]杨千朴认为,职业素养的一级要素除了包括职业技能外,还包括职业通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尊严、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等。[2]其中,职业技能、职业行为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是人们看得见的,属于显性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理想等是职业素养最根基的部分,是人们看不见的,是隐性职业素养。[5]这两类职业素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裘燕南[6]则认为,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及丰富的职业情感、良好的职业习惯,而且还需具备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自学能力等职业素养。不同的研究角度造成划分标准不一致,因此有学者强调要将职业素养核心要素与具体特定的职业紧密联系起来进行界定,他们认为“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应该体现专业或职业特点。[7]

(2)需求分析。根据Brown的观点[8],需求分析(needsanalysis,亦作needsassessment需求评价)是指系统收集和分析所有客观以及主观的信息来解释和确认合理的课程目标,使得课程目标能满足学习要求。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分析他们的需求,来设计出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方法体系。[9]需求有不同的观察角度。Hoadley-Maiment提出“需求分析三角”的理论:即需求信息主要由教师觉察的需求、学生觉察的需求及公司觉察的需求三方面组成。[10]Berwick则把需求分为觉察需求和意识需求。前者是教育者以他人的学习经历为依据而设立的需求,后者指学习者以自身认知的需要或愿望为依据而建立的需求。[11]他强调需求也应包括学生以外相关人员如教师以及潜在雇主等所觉察到的需求。因此,有研究提出除了学习者自身认知的需求外,还要把教师和企业雇主等那些与学习者学习休戚相关的人对于学习需求的感知情况考虑进来,以增加研究的全面性。[12]需求有不同的种类。Hutchinson&Waters提出将需求分为三类:①需要(necessities),即学习者为能有效使用所学东西而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②愿望(wants),是学习者面对特定场景而想要学习并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个人的主观学习意愿;③欠缺(lacks),即学习者学习的目标水平和他们现有水平间的差距,是学习者认为自己存在的不足。[13]RichardMead关于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指出,这三类需求可以不同甚至是互相矛盾。[14]在外语界,需求分析理论最初应用于外语教学领域中专门用途英语(ESP)的教学。[12]Richterich于1972年第一个提出外语教学的需求分析模式。[15]在此后的外语教学过程中,需求分析是外语教学课程设计的基础,也是教师选择教材、确定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和评估教学的依据。[16]在设置一门外语课程时,需求分析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启动步骤”,成为首要条件。[17]无视需求分析而进行的外语教学活动不能真正了解学生个体和社会的需求,因而具有误导性。[18]要避免教学的盲目性,施行有效的教学,必须首先了解需求。要培养出较高职业素养的学生,必须从特定职业的角度来具体讨论才有意义。外贸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外贸相关职业,从实际出发弄清楚他们的职业素养核心要素的需求情况怎么样、需求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得出的结果更具针对性,可以为相关的教学培养活动提供参考。

2研究设计

(1)职业素养核心要素的确定。本研究通过特尔菲咨询法确定针对外贸英语专业的职业素养核心要素[19]。在具体的操作中,组成一个由20名外贸专业学生、10名外贸专业任课教师和15名外贸企业人士组成的咨询小组。研究者设计好咨询问卷,发放给咨询小组成员,运用特尔菲法进行两轮咨询,对职业素养要素进行初步筛选、聚类和归并,得到咨询意见相对集中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等5大第一核心要素以及与各第一核心要素相关的第二核心要素。

(2)研究对象。本研究通过一项问卷调查,以珠三角地区高校的在校外贸英语专业大学生、教师和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初步考察。

(3)研究方法。本研究拟采用Hutchinson&Waters的需求分类和Hoadley-Maiment的“需求分析三角”理论来搭建调查问卷的框架,同时参考童山东的研究[20]编制调查问卷的题项。

3结论

第4篇:职业素养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职业素养;职商;培养途径

一、职业素养的界定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职业作风、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等。前四项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在衡量一个人的时候,企业通常将二者的比例以6.5―3.5进行划分。

前四项属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的产物。从出生到退休或至死亡逐步形成,逐渐完善。而后一项,是通过学习、培训比较容易获得。例如,计算机、英语、会计做账等属职业技能范畴的技能,可以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掌握入门技术,在实践运用中日渐成熟而成专家。可企业更认同的道理是,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职业素养都不够,比如说忠诚度不够,那么技能越高的人,其隐含的危险越大。可以说,良好的个人职业素养不仅是专业技能得以应用的基础,更是职业生涯稳健发展的保障。

二、高职生职业素养内涵探析

很多企业的老总都这样说:“我们不指望毕业生在学校学到的东西能够用上多少,来到企业就得一切从头学起。我们最指望、最希望的,就是来到企业的学生能具有很好的精神品质。在企业里面,只要愿意学习,加上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作风,发展空间是很大的”。但现实情况却是在能力本位体制下,一些职业院校片面强调动手能力,自然就忽视了人的发展当中很多重要的元素,文化素养、人文精神、审美情趣,特别是作为职业核心素养的职业精神,基本就成了个搭头。

吴甘霖,《一生成就看职商》的作者,他回首了自己从职场惨败者到走上成功之道的过程,再总结比尔・盖茨、李嘉诚、牛根生等著名人物的成功历史,并进一步分析所看到的众多职场人士的成功与失败,得到了一个宝贵的理念:一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职场要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对于高职生而言,既要注重专业技能学习掌握,更要注重整体素质的培养锻炼,注重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

人力资源管理提出胜任力模型,是指个体为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一绩效目标所应具备的系列不同素质要素的组合,分为内在动机、知识技能、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征等几个方面。其经典模型具体包括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可利用这两项胜任力模型分析高职生职业素养。

(一)冰山模型。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仅代表表层的特征,不能区分绩效优劣:水下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高职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代表大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绝大部分,它代表高职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着眼于整座“冰山”,并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

(二)洋葱模型。把个体素养由内到外概括为层层包裹的洋葱结构,最核心的是动机,然后向外依次展开为个性、自我形象与价值观、社会角色、态度、知识、技能。越向外层,越易于培养和评价;越向内层,越难以评价和习得。高职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做是一个洋葱,“洋葱”最外层的是高职生的知识和技能;“洋葱”中间的是高职生的自我形象与角色等;“洋葱”最里层的是高职生动机和个性。洋葱模型同冰山模型强调的都是核心素养基本素,对于高职生而言,职业素养的培养应着眼于整座“冰山”和整个“洋葱”,并以显性的、外层的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形的、核心层的职业素养。

三、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

(一)加强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研究,建立职业素养培育课程体系。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思政部、高教研究所、教务处等机构的职能和作用,针对高职生职业素养缺失的现状,研究制定出具有针对和操作性的培养体系。高职院校在将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为愿景,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为出发点,积极探索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途径。

(二)加强高职生的价值体系研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在网络文化下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其思想价值体系是多元化的,高校要充分利用思政理论课这一主阵地,将职业素养培养作为德育的主要目标,引导和重塑高职生的价值体系。在德育教育中引入“励志教育”,制定“激励、自信”的励志教育原则,充分挖掘学生的成功潜质,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塑造一个职业人应当具有的敬业奉献、合作意识、积极心态、职业操守、坚忍不拔的精神、逆商、情商、感恩与责任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等品质。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展高职生职业素养。高职教育要树立“管理育人、教学育人、文化育人”的育人理念,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对高职生进行思想引导和情感熏陶,从而磨练高职生的意志、塑造高职生的人格,使其确立“职业技能好、职业道德好、职业态度好、职业精神好、职业行为好”的职业素养目标。在校园物质文明建设上,要尽可能体现职业和人文的特定;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上,要开展好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第二课堂、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活动,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活动始终。

爱因斯坦曾说:“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以一个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得到对事物及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受,人必须对从属于道德性质的美和誉有亲切的感觉,对于人类的各种动机、各种期望、各种痛苦有了解,才能和别的个人和社会有合适的关系。”在对高职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中,高职院校要将制度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学生管理、学生活动等各环节都营造出职业素养的氛围,并充分借助社会资源,才能有效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满意度。

参考文献:

第5篇:职业素养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高职 人文课程 职业素养 培育

[作者简介]陈鑫(1975- ),男,江苏盐城人,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和高职教育。(江苏 盐城 224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高职院校人文课程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SJD88006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120-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高职教育必须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技能型表现为具备相应职业岗位的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而高素质则指现代职业人适应职业岗位必需的素质——职业素养,即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品质和能力,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理想、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如果说职业技能相当于一个人的“硬件”,那么职业素养就相当于一个人的“软件”,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在当今社会剧烈变革的转型时期,职业素养的培育既是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求。

职业是社会发展和分工的产物,一成不变的终身职业在现代社会存在的几率大为降低,职业领域的不断变换或同一职业领域对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对一个职业人而言,职业生命的高度和深度取决于职业素养。诚实敬业、强烈的责任心、优良的团队精神、理性的思辨能力与坚韧的奋斗精神等职业素养将为高职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高职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关键在教学。笔者研究的是如何在人文课程教学训练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

一、构建符合高职实际的职业素养培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高职教育教学的主要载体,为学生的成长服务。目前高职院校实施的人文课程基本是沿袭本科院校,侧重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虽说基本素质是普适性的,是作为现代社会人必须具备的,但职业素养的本质属性是职业的,因此,要从社会需求出发,结合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努力探索构建培育良好职业素养的人文课程体系。

1.开发行业文化课程,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根据专业的不同,开发相关专业行业的文化课程,让学生掌握专业行业的历史、文化、发展前景及与其他行业的联系等人文方面的知识,增强学生对职业相互关系的理解并产生较高的认同感,从而强化职业责任心。此外,通过行业榜样人物的激励,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热情。譬如,不少学生对纺织行业有偏见,其实中国纺织业在国际上的优势明显,纺织行业是真正有竞争力的行业,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排在第二位的就是纺织,而且现代纺织已经进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农业、工业、土木工程、建筑、水利、交通、医药卫生等领域,纺织行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学生通过纺织行业文化课程的学习,坚定了投身纺织业的信心与决心。

2.整合人文通识课程,提升学生职业品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引领学生,开展经典阅读。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经典作品中蕴涵着对生命价值、生活意义以及得失荣辱、贫富贵贱、穷达安危、爱恨善恶的深刻思考,积淀着人类几千年关于人生的思索和生活的智慧。从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舍生取义”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陶行知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都集中体现了对理想、信念的坚定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经典阅读课程的学习,可以丰富高职生的精神世界和道德情感,促使学生思考职业与人生,反思现在该做什么,开始做未来职业状态的准备,使学生乐业、敬业,并外化为工作中的尽心尽责、积极进取、忠于职守等品质。

3.优化素质拓展课程,培养学生沟通表达能力。一是开设交际与沟通训练课程,创设各种工作与生活中的场景,使学生通过参与和实践体验各种活动,训练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及职场沟通能力,学会理解他人,积极聆听,善于与人合作。二是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针对职业岗位,课程构建从人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出发,形成职业通用文书与职业专用文书两大板块,较多选取反映企业文化的例文,围绕职业人的培养设计教学内容,通过文种训练、任务分配、角色转换、团队合作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4.增设职业礼仪课程,塑造学生良好职业形象。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礼仪形象已成为一种竞争力,某种程度上说,职业形象决定职业生涯,职业形象决定人生命运。可以开设职业形象礼仪课程,对高职生进行礼仪知识的传授及相关技能实训,针对不同的专业职业岗位,模拟工作情境或在工作现场进行动态教学,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职场交往中的举止、谈吐、着装、仪容等规范性要求,提升内在的文化修养与道德品质,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待人接物能力,塑造良好职业形象,有效提升职场竞争力,为个人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5.优化职业心理训练课程,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和保证。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课程内容,选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学习、情感、就业、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偏差等典型案例,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及职业心理训练,指导学生运用心理健康的手段和方法,维护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压力的能力。面对未来社会,引导学生对将来的职业、人生作出合理规划,关注经济社会的变化,学会从产业调整看行业变化与职业发展,充分认识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知识更新和社会变化的需要,把终身学习作为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理想,为未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人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探索与领悟

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性的体现。职业素养的养成不同于一般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不是靠说教和强加灌输就能培养的,而是一个学习、体验、内化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需要学生个体主动自觉地领会、感受和顿悟。

要把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贯穿到整个职业教育中,通过课程学习、综合性实践等活动,将职业素养无形的软要素有形化,并将其转化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虽说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对学生的精神面貌、价值观等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渐渐的发展过程中,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在人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实践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内,马克思说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所以要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在课程内容上,与学生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企业顶岗实习等活动有机结合。譬如,在行业文化课程的学习中,可以学生安排到企业见习,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走入真实的职业环境,感悟企业对不同职业岗位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体会企业岗位中必需的质量意识、时间意识、责任意识等,增强职业意识。不仅要关注显性课程的有效教学,也要重视隐形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譬如,依托志愿服务活动培养职业素养,学生走进社区、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等场所开展服务活动,让学生在亲力服务的过程中,学会人际沟通、学会负责、诚实守信、关心他人,养成服务社会的良好习惯和品格。

2.在教学设计上,注重情境性。可以根据课程内容、专业特点的不同,灵活创设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担当某一个角色,教师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其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譬如,应用文写作训练,学习写应聘信时,可以把课堂改为公司招聘现场,学生分组扮演面试官和面试应聘者,大家参与的热情非常高,结合学生的面试应聘表演,讲解面试前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面试中常见的考官提问以及应聘信的写作注意事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非常投入,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在活动中丰富并运用知识。创设情境不只是吸引学生,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学习的“精神场”,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在这种课程氛围中,每一个学生都能感觉到自我的存在,并实现能力成长和素养提高。

3.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体验性。要探究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视界融合,注重职业素养培育的体验性和生成性,通过创造和丰富能让学生置身其中的学习情境,诱发和唤醒学生的切身体验,让学生在经历的过程中,感受、体味、领悟。事实证明,只有促使学生获得了切身体验的东西,才能入脑、入心,珍藏久远,从而有效促进职业素养的养成。而活动是体验的场域基础,也是体验深化、发展的载体。教学上,要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师讲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角色扮演、情景教学、案例教学、职业调查等方法,有效组织各种活动,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参与到活动中,通过活动获得体验,提高认识并将其概括化、内化为稳定的个性特征和品质。

4.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主体性。在职业素养培养教育实践中,无论是片面强调职业道德观念的灌输,还是片面强调职业行为的训练,都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即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仅仅当作学习的工具。其实,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是一个主体自我积极建构的过程,不可能自发地生成,而是在价值的引导下、精心设计的学习情境中、真实的职业场景中,通过体验自主建构生成的。因此,在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差异,着眼于学生自我成长内在动机的唤醒,以模拟的教育情景或真实的职业环境为背景,创设各种教育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意识、市场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等,获得职业道德的情感体验并内化为自觉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卢洁莹.社会转型背景中职业教育价值定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1).

[2]许亚琼.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J].职业技术教育,2009(19).

第6篇:职业素养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内化机制;实践研究

1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将培养重点放在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技能方面,以人为本、面向社会,提高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初步设想要在2020年以前,对职业教育进行改革,新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适应目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产业结构有所调整的背景下,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而且要满足大众对职业教育,以及经济社会对综合素质强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职业素养就是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一般包括职业技能、职业作风、职业行为、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是在从事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国外研究提出了能力“冰山模型”,197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博士在《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中提出,对于一项任务,人的胜任能力就像一座冰山,人的知识与技能就像冰山漂浮在水面上的部分一样,是真实可见、很容易被人察觉的;而人的价值观、自我形象、个性品质、社会动机等方面就像隐藏在水面下的部分,虽然比水面上的部分大得多,但是不容易被人们发现,属于潜在特质。类比于“冰山模型”,将职业素养看作是整个冰山,知识和技能作为显性素养漂浮在水面上,而价值观、自我形象、社会动机、内驱力等作为隐性素养等待被发掘。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共同构成一座完整的冰山———一个人所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如图1所示。图1能力“冰山模型”对于显性职业素养的考核,可以通过提供学历证书、执业证书或参加专业考试等方式完成;而隐性职业素养则不容易出台硬性考核指标,因为显性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所以应该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对敬业精神、执行能力、责任意识、合作态度等隐性职业素养进行培养。

3本研究的主要思路、重要观点

3.1研究的主要思路

通过企业、高职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社会实践调查,了解企业用人标准,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现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从能力“冰山模型”得到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的概念,然后与世界500强企业的用人标准相比较,结合他们的培养理念,得出隐形职业素养培养的方案,强调隐形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为了使隐性职业素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注意到了“内化”的作用。

3.2重要观点观点

1: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方法。通过研究世界500强企业的用人标准,发现“冰山模型”在他们的用人标准中有如表1所示的体现。企业9条用人标准有7条指向“冰山模型”的隐性能力,所以培养学生隐形职业素养应该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对于“内化”,中西方都有相关定义的给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内化”是主体把外部的动机融入自己的内心或者身体之中;比如把别人的社会价值观、标准、社会观念或面对一件事情的实际做法等变成自己的社会价值观、标准、社会观念或具体做法。“内化”在《辞海》中的定义是:“内化是人通过认知转化将外部事物转变为内部思维的过程,也是人在社会中接受社会或群体的规范,并将其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的过程”。根据内化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内化可以协调内心世界与文化因素,让他们整合相融。一方面,不同的个体将人类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知识与经验进行吸收、转化;另一方面,不同个体的价值观、信念与态度等也在吸收社会规范与价值体系的过程中被建立或转化。内化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科知识结构、操作技能、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伦理道德等隐性职业素养,使学生不断成长,获得生存发展的能力,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4隐性职业素养培养办法

目前高职学校在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方面还存在较多不足,具体表现在培养内容的实际操作性不强,目的不明确,导致最后企业满意度不高。结合目前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本文认为,高职在培养学生时要注重对学生工作价值观、团队合作精神、创新与创业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养,要将学校的培养体系完善起来,明确地将培养目的表现出来。具体分为以下几点。

4.1构建起完整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学校可以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评价方案进行改革,在教育过程中渗透职业素养,将职业素养内化为自觉行为。除此之外,对实践的重视也不能松懈,学校要在理论课程中穿插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4.2加强校企文化交流

学校注重与企业的合作,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使学校的教育与社会需求对接,培养了学生的工作价值观。

4.3以人为本

在统一培养学生的基础上,学校也要考虑到不同个体间的差异,学校的教育体系要尽量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例如分兴趣班的方式来针对教育,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5结语

在中国制造2025的驱动下,正在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工匠精神成为时代的选择。这为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使命,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突出。本文根据能力“冰山模型”得到隐性职业素养方法,进一步将“内化”作为重要培养路径,研究了“内化”在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方法中的作用。将“内化”作为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重点培养思想,能够达到“知行合一”、事半功倍的效果的效果。

作者:李家华 陈勇平 陈政石 单位:1.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2.广州松田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志和.试分析高职学生管理中激励方式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6,(05).

[2]刘凤存.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基础[J].教育评论,2016,(04).

[3]郑银娟.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内化机制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0,(05).

第7篇:职业素养心得体会范文

目前,国内已经有130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尽管每年都有将近30万名高校艺术设计毕业生被输送入社会,但是,能够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人才质量和数量还远未达到企业需求。根据2012年下半年本课题研究团队联合全国8个省份的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所进行的调查 ,超过半数的艺术设计相关企业对目前人才质量持不甚满意态度。企业认为,目前新入职员工亟待提高的方面依次是:职业意识(45.0%)、职业行为习惯(21.7%)、职业道德(18.3%)和职业技能(15.0%)。同时,企业表示,他们希望新员工能够在入职前就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因为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可以通过实践工作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大的提升,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和职业意识的养成则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

企业对于高职高专学生的期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希望他们能力全面,能适应市场和生产所有环节的工作;二是希望他们能够按时按质完成任务,成为很好的执行者;三是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对于设计企业而言,每一个艺术设计的项目都是独特的,都必须追求超越原有范式、达到个性化并与众不同的效果,这就决定了所有的知识和产出都存在于设计者的头脑中。因此,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快速的画面表达能力和一定的资源整合能力,是未来人才入职艺术设计行业最起码的条件,很少有企业希望它的员工仅仅是一个熟练的操作员。设计企业的员工贡献给企业的,不应该仅仅是技术,而应该是智慧和“灵感”,这些能力都不是孤立和绝对的,而是可迁移和可持续的。

一、审视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职业教育始于职业活动。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参与职业活动的行为者获得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早期的职业教育主要关注实际的工作能力,是一种比较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或职业培训。随着职业的细分和社会分工的细化,随着技术条件的不断提升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社会对于职业能力的要求产生了变化,从开始对单纯的专业技能、专门知识有所要求,以便解决特定领域的特定问题,扩展到对工作态度、职业意识和技能“迁移”能力提出要求,也就是对未来人才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出了要求。

艺术设计的特色是创新,艺术设计是一门尤其注重素养教育和可迁移能力培养的专业门类,对于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也应该更高。此外,艺术设计门类众多,从二维的平面设计到三维的空间设计,从静态的产品造型到动态的动漫设计,从最传统的工艺美术到最时尚的数码设计,林林总总。根据教育部最新的专业目录,目前开设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方向多达53个。随着产业分化和技术演进的日渐频繁,可以想见,未来的设计专业和对应的职业岗位将更加多元。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特定设计门类的职业技能也许有助于学生的初次就业,但真正支撑其未来职业发展、能够适应技术提升和产业推进的将是可迁移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

课题组希望通过对用人单位、院校、教师、学生多方面的调研,分析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要素及其具体内涵和表现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或革新课程,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设实用教学资源,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推动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提供可资借鉴的操作方案和必要的资源支撑。

本课题目标设定的创新之处在于:1.更加全面地审视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成才需求,摆脱“工具理性”思维,从强调技能培养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2.从教育教学的微观操作层面入手,探讨有助于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培养的可行方案,而非仅仅停留在意义、理念的辨析上;3.以研究成果为依托,开发一系列可供借鉴和应用的实用教学资源,使成果得到有效的推广。

为此,课题组的研究探讨工作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2.如何改革教学(课程、内容、方法、评价等)以推动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的培养?3.应开发哪些资源(课程方案、新型教材、数字课程、师资配备方案、实训方案等)来支持这样的教学改革?

二、确立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模型与要素

1. 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Occupational quality)是指从业者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在这一概念中,普通的社会培训机构所提供的职业技能方面的训练仍然是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但却不是唯一内容。一些在过去的职业评价中并不被重视的“软性”或长效因素如道德、社会伦理、合作精神、职业意识、可塑性等,在复杂而多元的后现代社会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目前社会上比较流行的“职商”(CQ ,career quotient)可以视为尚不十分完备的职业素养的量化形式。职业素养是一个多维概念,其本质是参与职业活动主体先天的个性品质和后天习得能力的集合,其体现形式则是从业者对于其职业的胜任、敬业精神和合作态度等。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应该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习惯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并不表现为组合式的并列结构,而是递进式的层级结构,如图1所示。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四个要素中,职业道德是基石,是人才得以健康成长的最基本要素;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均建立在职业道德良好的基础之上。如果失去了这一基石,人才培养将无法稳定地向上发展。在其余三个要素中,职业意识的培养相对较为简单,学生应该在进入学校的最初阶段就受到职业意识方面的训练,带着这种意识进入职业技能的培训。职业技能是院校培养学生的重点,占用最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学生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也得到强化。当所有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融会贯通,成为一种自然的职业行为习惯,那么,我们认为,这名学生已经成为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真正的职业人。

2. 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Core Ability of Occupation)又称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迁移性的能力,它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与“职业能力”这一针对具体领域、具体岗位的概念相比,职业核心能力面向的职业领域或岗位群更为宽广,是指具有相通性、更为基础性的职业能力。职业活动种类繁多,即便是在同一专业领域,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能力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任何职业领域都会有一部分最基本、最关键的职业能力,是从事该领域的大部分职业活动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不但作为独立的、胜任岗位工作的能力存在,同时还可以引导、激发其他职业能力的生成,具有重要的“生产性”价值和可持续性。在艺术设计领域,职业核心能力除具体操作能力外,还包括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等。

在艺术设计领域,职业核心能力的提炼可以多种渠道,根据我们目前的研究,参考和借鉴设计企业工作流程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方法。通过本次调研,就专业核心能力方面,我们形成了以下认识:

①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职业核心能力至少应包括以下五个要素,即市场能力、创新意识、设计表达能力、设计执行能力、设计评价能力。

市场能力是解读设计项目的必要能力,设计企业员工在接手一个新的设计项目之初,必须通过必要的方法和手段获得所设计产品的市场信息,分析所得数据和实例将成为将来所有设计工作的出发点。

创新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但是有意识地创新却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显著特点。创新需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而问题只有通过详细的市场调研获得。因此,发现问题的能力需要在具备市场能力和创新意识共同经验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此外,创新意识还需要经验的积累和活跃的思维。

设计表达能力和设计执行能力是学生能够通过学校设置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企业实习获得的能力,前者的水平部分地依赖于学生的个人才华,后者则更多地通过团队合作获得。

设计评价能力是新的社会条件下设计职业人需要掌握的一项新能力。现代社会,技术更新和社会需求变化迅速,与十年前、二十年前相比,设计和时尚的潮流更替更为迅速。具备设计评价能力,有助于设计者不断更新和调整自身的眼光,通过不间断地与市场对话,保持设计的新鲜感。

② 在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关系方面,职业素养涉及的范围大于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技能的一部分(图2)。

如图所示,职业技能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包括了职业核心能力和不同方向的专业技术能力。其中,内圆部分为从事艺术设计工作所需要的、可迁移的专业核心能力,这些核心能力依据艺术设计专业工作流程设立(图中箭头表示工作流程)。每种核心能力可以分解为3~5种比较具体的能力种类,在各部分能力之间有可能出现相互交叉的关系。内圆环部分所示的能力结构依然是职业核心能力,外环部分则是依照这些职业核心能力所延展出来的各方向专业技术,如服装设计专业、产品设计专业、视觉传达专业等专业技术训练。单就这些训练内容本身而言,它们是适用于本专业的不可迁移的技能。所有这些能力的培养都可以通过合理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来实现。

三、探索适应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培养需求的教学模式

事实上,在最近几年,尽管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尽管有着办学条件、师资条件、学生入学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还是有不少高职院校围绕学生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培养进行着积极的探索甚至深度的改革创新,例如“训赛结合”教学模式、工作室化教学模式、主题式教学模式等等。这些基于各校实际情况的、局部的探索和努力,已经在教学中和社会上取得了积极反响,同时也反映了艺术类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面所做的深层次思考,将有助于推进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整体进程。

1. “训赛结合”的项目教学模式

“训赛结合”或“训赛一体”是指将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岗位竞技性活动相结合,做中学、学中做,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其中“训”主要指在校内或合作企业中开展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培训;“赛”主要指设计竞赛或仿真性项目训练,包括行业协会组织的艺术设计技能比赛、展览及参与企业设计项目招投标等竞技性的职业活动。

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为例,这两所学校都在推进“训赛结合”、“训赛一体”的项目教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尽管内容各异,但两所院校有一个共同点,即:教学方式是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整个“训赛”项目分为多个步骤,每个步骤完成一个工作任务,每项工作任务中蕴含职业技能训练、核心能力提升和职业素养养成等内容,教学设计时由合而分,教学过程中由分而合,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人才培养机制。

两所院校的体会是:项目不在大小,项目的时间不在长短,关键是通过项目切实地与课程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到,“训赛结合”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角色作用,学习与同伴合作、研讨,与他人沟通交流,将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融会贯通于每一个项目的运作实践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还能根据不同的企业需要或竞赛要求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在“训赛结合”的过程中,将职业素养养成为学生“融化为魂”的综合品质,使核心能力成为学生“内化于心”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未来职业岗位“外化于形”的职业技能。

2. 工作室化教学模式

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正在进行着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探索。所谓工作室化教学,是将传统的课堂打散,按照专业门类、导师特点或工作项目特点,仿照企业工作流程设置团队化的工作环境,在这一模拟真实的环境中因材施教、因项目施教,以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衔接。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表现有多种形式,如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借助其在传统工艺方面的优势设立的“大师工作室”、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告专业针对广告公司、传播公司、设计公司以及企业对广告专业就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设立的具有淘汰制度的“创意设计工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实行的与“生产现场”型教学平台结合的校内专业工作室等,尽管各个学校的称谓和管理方法有所不同,但这类教学都是借助工作室这一载体,引入设计企业的工作流程乃至管理方法,使课堂教学成为由学校到企业的过渡性平台,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中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

通过工作室机制,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能够在工作室工作到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达到了“准职业人”的标准。以上几所学校的改革实践既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又具有具备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规范,在高职艺术设计教学领域起到了示范作用。

第8篇:职业素养心得体会范文

摘要本文从分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化发展与创业素质培养的内涵和现状入手,提出加强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并针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特点,进行相关的要素分析,探讨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高职 职业化发展 创业素质培养

1 创业素质培养与学生职业化发展关系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针对特定的职业岗位(群)而进行的,具有很强的职业针对性、实践性和开放性。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化发展正是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实施人才培养活动,使学生在未来从事某项工作过程中,形成由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所构成的职业素质,并符合职业标准和规范,获得职业资格的过程,核心是职业素养的养成和强化。创业素质作为职业素质的重要方面,是学生职业化发展教育的关注重点。有效强化创业素质培养会提升学生职业化发展水平,学生的职业化发展程度和实效性可以在创业素质培养环节中得到体现,从而为学生走上创业之路奠定基础。

2 基于职业化发展要求的创业素质培养内涵与现状分析

创业素质是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人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全面地、较稳固地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身心组织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它既是人的职业化素质中有待开发的创业基本素质潜能,又是已经内化形成的人的创业基本素质。创业素质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性素质;第二层次为发展性素质。基础性素质包括文化基础知识、认知策略、态度;发展性素质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创新精神。

创业素质培养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创业教育这一理念的提出,它倡导和注重实际创业能力,要求把创业素质培养提高到与职业性教育同等的地位。这一理念最先被美国所接受,设立了国家创业教学基金,广泛实施创业教育。欧美各国主要大学在创业素质的培养教育方面起步也较早,倡导创业管理教育。此后,这种趋势在亚洲各国得以传播,中国国内陆续出现了大规模的创业大赛,高校也陆续开设了创业相关课程。

高职院校虽然近年来正逐步引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创业实践环节,但是绝大多数高校对此并没有表现出特别关注。即使将创业教育引入校园,也只停留在第二课堂活动层面,效果不明显,实施创业教育的广度、深度不够。就创业教育的重要方面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而言,尚未形成系统性体系。

3 实施创业素质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关键

(1)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经济的环境看,创业时代已经到来。新经济环境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广阔舞台。高等职业教育肩负“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之使命,引领大学生走向创业之路,是时代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2)创业教育走向高等学校,已成为国际化趋势。国家经济和文化的整体实力,要依靠成千上万的创业者来支撑。创业素质的培养要以人才培养的立意,去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这些创业者,不但能经营经济,也能经营文化、教育、科技,甚至用经营理念来理解政治、人生和国家。

(3)创业素质培养会增强学生职业化发展内驱力。创业素质能力作为大学生 “第三本护照”,不仅要求学生的掌握一定创业知识和技能,并且要求加强创业素质培养及创业个性品质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因此,开展创业教育,培养良好的创业素质,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作为高职教育特定群体高职学生创业素质能力的培养,无论从时展看,还是从经济发展看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看,都是当前促进学生职业化发展必须研究的课题。 转贴于

4 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路径和要求

尽管人们对于创业是否可以培养的问题已形成一致意见,但对创业应提供什么样的课程和培养方法问题尚存在分歧。早期创业素质培养内容是围绕创业、商业计划撰写,其理论依据是创业成功是人格特质的成功;构建新的创业素质培养体系应遵循学生职业化发展规律,以创业行动为导向,同时要求引入人格、技术或行业经验,建立创业领域特有的体系及创业素质培养模式或方法。

4.1 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培养要素分析

创业素质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可以说,创业素质培养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素质教育的过程,它包括创业思想的确立、创业氛围的形成、创业技能的培养和创业认证。按照基础性素质和发展性素质两个层面的分析,需要对高职院校学生特有群体的特征进行阐述,确立高职院校创业素质培养的基本组成和结构性特点。

高职学生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要素可以描述为,培养学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创业精神及创业理想;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如独立性、敢为性、适应性、合作性、坚韧性、自律性等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业的社会交往能力、创业的财务管理能力、金融理财能力、资本运营实务操作能力及开拓创新能力。创业素质是基础性和先决性的因素,归纳创业素质的范围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创业动机、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创业知识等等。

4.2 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培养基本策略

创业素质的培养机制构建的理念可以从三方面理解其含义:一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自谋职业、创业致富的能力和本领;二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心理品质;三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开创的个性和社会变革的参与者。其目标是在于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根据创业素质培养的基本概念和范畴、目标,按照理论整合的特定要求和结构法则组织起来,确立创业素质培养的目标体系、结构体系、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模型体系。一是创业基本素质框架,主要从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社会知识结构方面的构建;二是创业素质培养基本模型,主要从创业素质培养目标和内容、领域和范围、方式和途径等方面展开;三是创业实践活动模型,注重创业实践活动的系统化、职业化和强化实践驱动性等方面;四是创业素质培养评价模型,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和实施评价的可操作性办法。

参考文献

[1]姜荀著.职业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245-248.

[2]李新仓,杨晓非.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9).

[3]赵志军.关于推进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6(4).

第9篇:职业素养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技工院校 培养模式 职业素质

一、技工职业素质的基本内涵

技工是指有专长或职业技能的技术人员。技术工人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技工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提高技工的素质,也称技工的职业素质。近些年技工职业素质整体呈上升的趋势,技工院校的培养标准也相应地被提高。

技工职业素质是在职业教育和活动中培养出来的,对职业活动产生的个性反应。一般认为影响技工职业素质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生理环境、心理素质、知识水平、道德观念等,而客观因素直接影响了职业素质的发展路径。

技工院校结合当今技工培养的主要理念,以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基本目标,逐渐形成以职业素质为主体的教育。然而技工教育发展至今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技工院校在技工培养方面责任重大,任务也十分艰巨。

二、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模式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职业素质培养模式

技工院校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经常到企业之中进行调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像做衣服一样为企业培养人才,才能保证学生供不应求。

根据市场调研,中专和大专水平的学生,未来的主要职业方向为数控机床、机电控制、电子信息控制等。技工院校对于一个专业设置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学校的招生、就业率,甚至影响学校的发展。技工院校应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分析比对,不断地调整院校的专业结构,迎合社会的发展要求。

2.以就业为引导,构建职业素质培养模式

我们都认为教育能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但是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就业才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的教育方针,正与学生和家长的想法一致。学校和政府引导学生就业也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明确职业教育就业方针,要求加强对技工院校学生的就业引导,提高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国家非常重视对技工职业素质的培养。这也要求技工院校在选择和引入教育资源时,始终以就业为引导,不断改善以往就业结构,增设有发展的专业,建立具有特色的技工院校教育体系,稳步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在坚持以就业为指导的同时,要大力整合技工院校的教育资源,在对课程整合时,要遵循教学的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承上启下的原则,并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相结合;坚持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中心,建立以学生素质为标准的考核体系,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及时让学生把学到的东西付诸实践,保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职业素质培养的同时,积极与企业搭建良好的沟通桥梁,并使专业与企业对口,提高就业水平。这样以就业为引导,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的职业素质培养模式就形成了。

3.坚持“双证书”制度,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职业素质培养模式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技工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技师学院设置标准(试行)》《高级技工学校标准(修订)》三类标准明确了技工院校学生实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双证书”制度是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及提高职业素质的重要手段,一般情况下技工院校的学生取得学业证书基本没什么问题。学校应通过为学生提供便利通道,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资格教育,让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学生要想取得职业资格证就必须加深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训,积极通过各种考试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技能。学校也要积极开设各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将自己的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为学生各种职业资格考试打好基础。对学生来讲,一般通过学生的努力和学校的积极引导,职业证书很容易拿到,然而最重要是过程,因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技能,也无形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

4.强化实训教学,加强校企合作的职业素质培养模式

过去的很多职业教学体制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当今社会技工人才的发展需要,因此必须改革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与当今社会相适应的新体制。这里包括以学生实践为主导,建立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同时打破理论学习同实践活动的不协调惯例,真正建立起能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技工教育高地,例如建立模拟的实训基地,使学生在学校也如同投身工厂、企业中,上完课之后就能把所学的东西在实践中运用起来。技工院校在培养技能人才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企业文化教育,让学生既能学到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也能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

同时,学校通过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签订学生在企业的培养合同,例如企业的专项培训基地,把学生真正安置到企业的大环境中培训,让他们真正懂得自己是谁,应该怎么做等等,无疑对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强化实训教学,加强校企合作是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模式的最佳手段。

5.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的职业素质培养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竞争力日趋白热化。企业需要通过提高自己的技术和改革创新来适应这个大环境,因此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讲,自己的技能也要跟上时代潮流。这也要求学校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及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加岗位实践,参与各种职业管理,磨炼学生的意志,全面提高学生职业道德和社会交往能力、企业生产管理能力、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能力。

与此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锻炼,因为学生将来要进入企业的第一线,没有坚强的毅力,就无法在企业中发展下去。当今社会人际关系复杂,生活琐事繁多,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使他们面对更多的考验,因此学校应积极开展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同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让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提高他们的社会竞争力。

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技工教育人员倾注大量的心血,需要技工院校具有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也需要刻苦严谨的教学作风。今天我们的社会变得多元化,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模式也必须改变。只有这样,技工院校的学生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才能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蔡.从理论源头看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J].新课程(上),2013(5).

[2]李成飞.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调研分析[J].职业,2011(35).

[3]黄蕾.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调研[J].中国培训,2011(4).

[4]武银华,王建林.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课程体系构建研究[C].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下册),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