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交易营销论文范文

交易营销论文精选(九篇)

交易营销论文

第1篇:交易营销论文范文

一、关系营销理论的提出和营销范式从交易向关系的转变

在关系营销出现以前的营销理论以交易或者交换为研究的中心,早期重点研究营销渠道的效率,其后消费者行为逐渐成为研究的中心,其中以4Ps营销组合作为主要手段。关系营销的思想出现的很早,Magarry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营销的6项功能,其中的“契约功能”(contractualfunction)指的就是发展市场伙伴中的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60年代和70年代的两篇论文催发了关系营销理论的建立:其一,AdlerLee(1966)发现,企业之间的象征关系与传统的营销者——中介关系没有直接联系;其二,JohnArndt(1979)指出,企业趋向于与关键顾客和供应商建立持久关系而非仅仅只关注一次性的交易,并把这种现象定义为“内部市场化”。这两篇论文在欧洲和北美产生很大影响。在他们提出的关系营销思想基础上,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关系营销进行研究。其代表性的研究有诺丁学派(Nordicschool),从服务营销的研究出发,研究企业如何进行流程再造、实施内部营销以对外部顾客提供良好的服务及价值增加;IMP学派(IndustrialMarketingandPurchasingGroup),研究的重点是产业市场的关系和网络;社会交换学派(SocialExchangeSchool),从社会交换的角度研究企业与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内部雇员、政府等关系。

关系营销各学派从不同的角度入手,采取不同的方法研究关系营销,因此对关系营销的定义也不同,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如Bickert(1992)认为,关系营销就是数据库营销;Jackson(1985)认为“关系营销是与关键客户建立牢靠、持久的关系的一个营销导向”;Gronroos(1990)认为“营销就是建立、保持和加强与顾客以及其他合作者的关系,以此使各方面的利益得到满足和融合。这个过程是通过信任和承诺来实现的”。Gummesson(1990)从关系与互动的角度定义关系营销,认为“关系营销是市场被看作关系、互动与网络”。有些学者从更宽广的角度认识关系营销,如Morgan和Hunt(1994)认为“关系营销是指所有的旨在建立、发展和保持成功的关系的一切活动”。本文的研究建立在Morgan和Hunt对关系营销的定义的基础上。

关系营销与交易营销是两种对立的营销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的以交易为导向的营销认为市场是由同质性的无关紧要的个体顾客组成(至少在同一个细分市场是如此),关系营销认为市场并不是由大批无关紧要的个体顾客组成。每个顾客是需求和欲望、购买能力差异很大的个体,对企业来说,每个顾客对企业的价值也是不同的,市场营销学的“20/80”理论,即企业80%的利润来自于20%的顾客说明,卖方不应对每个顾客都同等对待,应将有价值的关键客户和其他客户区别对待。

(二)交易营销认为市场中交易双方的主动性不同,即存在“积极的卖方”和“消极的买方”,买卖双方是各自独立的因素,市场营销就是卖方的单方行为,卖方用产品、价格、促销等营销组合手段刺激顾客购买,即S—O—R的刺激—反应模式。关系营销认为市场并不都是由“积极的卖方”和“消极的买方“组成,具有特定需求的买方也存在寻找合适的供应商的过程,双方是互动的关系。

(三)交易营销的交易活动是由具体的单个交易事件组成,各个交易活动之间不产生相互作用;关系营销认为供求双方的交易是连续过程,大量的交易都是重复进行的,前一次的交易往往对以后的交易活动产生作用。如果顾客有一次满意的购买体验,也就是在购买中得到超过预期的价值,那么,他就会把这种体验带到下次的交易活动中去。一次购买行为只是双方关系序列中一部分。

(四)交易营销的产品概念主要是指产品的实体价值,而关系营销认为产品的价值既包括实体价值,也包括附在实体产品之上的服务,如按照客户的要求定制产品、从与供应商接触过程中得到的愉和咨询服务等。

(五)交易营销完全依靠市场价格机制发挥作用,供应商与顾客都是完全的理性“经济人”,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关系营销以“关系”作为研究的核心,认为顾客在交易中不但要得到经济价值还追求经济价值以外的其他价值,顾客是有限理性的“社会人”,关系以互惠为基础并存在“利他主义”倾向,关系的维护因素是信任与承诺,因此交易是处于市场价格机制与科层组织的行政指令之间的“关系范式”发挥作用。

(六)交易营销的价值来源于产品交易活动完成后价值在供应商、消费者、分销商等在价值链上的分配,而关系易注重新价值的创造。关系营销认为,客户购买产品并不单纯依据价格的高低,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可保证的稳定供货、低的失败概率、弹性的生产容量等。企业在与顾客、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相互的合作关系过程中,由于资源相互依赖、共同开发、信息供享、组织学习等因素,与交易营销相比,带来更高的价值创造(MorganandHunt,1994)。

从关系的角度看待营销是人类商业活动的本源的回归,关系营销是对市场营销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它将传统交易营销学研究的视角从关注一次性的交易转向保留顾客;从有限地满足顾客期望转向高度的顾客服务;从有限的顾客联系转向高度的顾客联系;从只关注顾客市场扩展到“六个市场”;营销的目的从获取短期利润转向与各方建立和谐的关系,大大扩展了市场营销学研究的视野。但关系营销是一把“双刃剑”,由于长期的“关系”带来收益的同时,也有不可忽视关系的成本和负面作用。关系营销的应用必须具备一些条件,在效益与成本之间、长期与短期现金流等方面达到平衡。

二、关系营销的应用和价值分析

根据在企业营销的哲学、战略和具体方法的不同,关系营销共分为三个层次(LouisE.BooneandDavidL.Kurtz,1998):(1)一级关系营销。是企业通过价格和其他财务上的价值让渡吸引顾客与企业建立长期交易关系。如对那些频繁购买以及按稳定数量进行购买的顾客给予财务奖励的营销计划;(2)二级关系营销。当企业不仅用财务上的价值让渡吸引顾客,而是尽量了解单个顾客的需要和愿望,提供并使服务个性化和人格化,来增加公司与顾客的社会联系时,就进入二级关系营销。二级关系营销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建立顾客俱乐部;(3)三级关系营销。是使企业和顾客互相依赖对方的结构性变化,也就是双方合作伙伴关系。在存在专用性资产和重复交易的条件下,一方放弃关系将会付出转移成本(Switchingcost),关系的维持具有价值,从而形成“双边锁定”。良好的结构性关系将提高客户转向竞争者的机会成本,同时也将增加客户脱离竞争者而转向本企业的利益。

关系营销认为,一级关系营销是低层次的,尽管这种方式对消费者看起来很有吸引力,但却很难创造持久的顾客关系,因为竞争对手很快就会模仿从而失去优势。三级关系营销是高层次的,因为关系营销不仅仅是手段而且是营销哲学,双方的关系是互惠、稳定的,给双方带来长期的价值,可以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二级关系营销是界于两者之间的层次。

关系营销理论认为,应用关系方法可以给企业带来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关系是减少不确定性的手段。企业在变化急剧的环境下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从供应商方面看,供应商可能根据市场情况提高价格使企业付出更高的成本,供应商也可能转向更加有利的客户而使企业不得不付出更换供应商的成本和不确定性,特别是因不确定性而使原材料供应中断使客户遭受重大的损失。企业可以通过供货合同约束供应商行为,但这种约束在一定的情况下并没有很大约束力;从客户方面看,需求的变化常常使企业的生产量供应不足或大量过剩,难以预期;从企业内部看,企业管理者不仅面临环境的不确定性,同时还要面对内部许多限制因素,多数人没有足够的分析数据及精力去分析。在决策过程中,管理者必须减少可能采取行动的可能性数量,设定某些因素是不变的。

关系易提供了解决复杂性的有效方法。为了克服不确定性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企业可能选择一次易与内部交易的折中——长期、重复交易。一次易代表的是典型的市场行为,而内部交易则是企业内的计划组织,长期的关系交易恰好可以克服两种机制的不足而具有灵活性和效率。关系方法是市场价格机制、科层组织行政手段之间的配制资源的有效方式。

(二)关系易可降低交易成本增加新收益。在关系中,有几方面因素减少交易成本。(1)有限的供应商数量减少交易成本。包括花费较少的时间收集信息和评估新的供应商,谈判、协调、行为的控制和检查等;(2)因双方行为协调而降低单位成本,以及共同学习、经济规模交易而降低价格。(3)因减少在几个供应商转换而降低的运作成本,其中包括双方磨合成本。关系易新的收益来源于交叉销售、发展新的产品和服务,和进入新市场的收益等。

(三)利用外部资源实现效率。单个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企业必须具备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同时,在变化迅速的环境下,企业拥有全部所需要的资源也使企业失去灵活性。为解决内部资源的有限性与企业经营的灵活性矛盾,企业从孤立地依靠自有资源转向建立关系。关系易在提高新产品开发速度、构筑进入壁垒、能力互补等方面具有优势。

(四)关系营销可使企业获得经济价值之外的社会价值。在单个公司来说,关系是一个重要资产。他们的价值不仅表现在创造效率和创新,还表现在提供信息、影响其他公司。在许多公司,关系可能是最重要的资产。关系是组织之间学习的良好途径。

但在实践中,许多企业不愿介入关系,这是因为关系具有两面性:(1)相互依赖与失去独立性的矛盾。关系意味着相互依赖,介入关系的一方不放弃一些独立性是不可能的。关系的一方必然介入另一方的内部事物。建立关系对合作双方还需要一定的资源需要,甚至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也要作相应的调整。关系限制了供应商和客户选择的自由性。如果介入关系,就不能自由地向其他供应商转移。(2)双方预期的价值的不对称性。供应商和顾客对建立关系的意愿和条件可能不一致。从消费品市场来看,更多的情况是消费者缺乏关系的意愿。(3)关系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关系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实际上是很难避免的。关系的管理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关系管理涉及双方的互动过程,如主动适应、学习与一定的忍耐能力。因此,单方面的信任与承诺并不能一定保证关系的顺利发展;(4)关系方法限制竞争,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如供应商对关系客户与其他顾客区别对待,有人认为是一种对消费者的歧视行为。其造成的结果是:有的新顾客只好介入关系,但另一部分新顾客因此而转向其他供应商;(5)长期价值与短期收益的不一致性。建立关系需要双方对关系进行投资,有些投资的回收要等待相对长的时间。而现有的企业财务现金流没有能力反映其价值。企业的管理者在实现企业长期利益与获得短期利益取悦股东的两难选择中,往往会选择后者。

三、关系营销与交易营销的演化和兼容性

营销采取关系导向还是交易导向关键在于双方的意愿,而不是单方面的行为。也就是说,只有在双方关系意愿匹配上达到平衡的基础上,才可能发展关系易。如下图所示:

在上图中,如果供应商与顾客都是交易导向(Ⅰ),或者双方都是关系导向(Ⅳ),那么将达到平衡状态;如果一方是交易导向而另一方是关系导向[(Ⅱ)、(Ⅲ)],表明一方具有关系的动机,而另一方却以短期利益为目的,机会主义行为就会发生,由于双方交易意愿不匹配,必然会向(Ⅰ)移动而不会向(Ⅳ)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在更长的时间内,(Ⅰ)、(Ⅳ)的平衡也可能是相对的,如在供、求双方关系失败的情况下,如果还维持交易,那么必然是状态(Ⅰ),即双方都采取交易导向。

如果考察为什么供应商或客户会采取交易或者关系导向,则取决于双方各自希望从交易中得到什么,以及对交易方的了解程度,即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对交易导向的影响。更多的情况下,企业营销中往往同时使用关系营销与交易营销导向,而不应说取其一而否定另一种方法。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关系或交易动机决定于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表现在:从客户方面看,不同的客户营销导向不同,同一客户在不同情况下营销导向也不同,并不是所有顾客都愿意建立关系,有些则缺乏关系的意愿。从供应商方面看,对有的客户希望建立稳定的长期关系,而对有的客户则不希望建立关系。从产品和服务的性质看,有些适宜关系导向,而另一些则适宜于交易导向。如当产品定制化、差异性时,往往希望选择特定供应商以满足特殊需求;当产品标准化程度较高时,则缺乏关系交易的动机。从市场环境来看,关系营销在环境不确定性高的情况下成效更大,而交易营销适用于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双方选择交易导向还是关系导向,要看在交易目的、意愿、资源等方面的匹配情况。

(二)营销手段的应用应使短期收益与长期利益的在一定时期内达到均衡。无论关系营销还是交易营销,其实施都要分析一定时期内收益与成本,及时进行评估和决策。关系营销注重长期收益,而交易营销立足于即时经济收益。由于关系价值的经济和社会双重属性,关系价值的评估有时需要管理者的主观判断,不能完全采取精确的财务上的计算方式。

(三)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企业与顾客的距离缩短,双方的沟通更加便利。关系营销的核心之一是双方关系过程中的互动,即通过直接接触与沟通实现价值,而交易营销主要是通过分销渠道与顾客间接沟通。在买卖双方的关系中,双方直接接触的距离越近,建立关系的愿望就越迫切。在通过分销渠道间接面对大量消费者时,厂商主要是通过提高品牌宣传忠诚度来加强与消费者关系的。在过去,之所以存在“消极的顾客”与“积极的厂商”,根本原因在于双方沟通的便利性的不对称,而不是顾客缺乏主动沟通的意愿。企业可以通过媒体、促销活动向消费者传递信息,而消费者却缺乏有效的渠道。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特别是国际互联网,双方的沟通与接触更加直接、频繁、快捷。从这一点上看,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关系营销与交易营销在技术支撑上进一步融合。

(四)关系性营销方法与4Ps营销组合可以演化与并存。在关系营销的三个层次中,其中第一层次的关系营销与4Ps营销组合近似,是界于两种方法之间的混合方法。在交易营销中,产品的差异化满足顾客特定需求,需求满足导致顾客满意,顾客满意又引致重复购买,重复购买意味着双方有可能建立长期关系。因此,可以说产品的差异化是交易营销向关系营销转化的动因之一;从企业的品牌看,消费者对特定品牌的忠诚也一定程度体现了关系营销的理念;从关系本身看,关系不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还是一个演化的过程。关系即可以是紧密的伙伴关系,也可以是松散的客户关系,其深度决定于双方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看,从不建立关系、松散的关系到紧密的关系形成一个序列,他们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演化的。

参考文献:

[1]AndrianJ.Palmer:Relationshipmarketing:auniversal;paradigmormanagementfad[J],Thelearningorganization,Vol3,Number3,1996.

[2]ChristianGronroos,:Frommarketingmixtorelationshipmarketing:towardsparadigmshiftinmarketing[J],Managementdecision,Vol.32No2,1994

[3]FredericE.Webster,Thechangingroleofmarketing[J],Jr,Vol.56(Oct1992),Journalofmarketing.

[4]JaquelinePels:Exchangerelationshipmarketinginconsumermarkets[J],Europeanjournalofmarketing,Vol.33No.1/2,1999.

第2篇:交易营销论文范文

内容摘要: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是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即企业价值链,而市场营销是企业关键战略环节。本文分析了营销范式的历史变迁,指出交易营销与关系营销都无法解释社会经济条件下涉及多个主体与多个主体间关系的新型营销动态,营销新范式的最终目标是争夺价值链间的市场营销范式解释权。

关键词:价值链 市场营销范式

价值链与市场营销范式

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即增值活动, 系列增值活动的总和构成企业价值链,企业的价值链及单个增值活动反映企业的历史、战略、实施战略的方式以及活动自身的主要经济状况。价值链理论的理想态为价值最大化,企业整个增值活动过程需要为股东和其他利益集团包括员工、顾客、供货商以及所在地区和相关行业等创造最大化价值。虽然价值链的每一环节都与其他环节相关,但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价值,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实际上来自企业价值链上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战略环节优势决定企业其一环节竞争优势甚至垄断优势。如果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注重企业关键战略环节。根据产品实体在价值链各环节的流转程序,企业的价值活动被划分为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下游环节中的市场营销环节因为其中心为顾客,最大程度的影响了其他环节的价值活动,决定企业上游环节的生产和整个价值链的最终价值,所以市场营销被列为企业关键战略环节。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不断变化以及营销理论的不断发展,营销范式经历了从基于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古典营销范式,到基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以交易为导向的交易营销范式,再到主要基于制度经济学,以关系和价值为导向的关系营销范式的变迁,营销范式的变迁见证了消费关系从个人到媒介再到网络的演进。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新的消费方式正在逐渐影响整个营销市场,顾客价值、核心能力等因素正改变企业营销的运作方式。在这种背景下,消费者追求的是低成本、全信息、高质量的产品,而企业追求的是多客户、多销路的价值增值。整个价值链中的消费交易关系随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发生了深远变化,而以交易为导向的交易营销范式和以关系、价值为导向的关系营销范式,都无法解释社会经济条件下涉及多个主体与多个主体间关系的新型营销动态。

因此,为适应社会经济新环境,需要对现有营销范式进行相应演进与优化,营销新范式是我国企业界借鉴西方营销理论、结合我国具体国情进行的营销理论创新尝试,是将国际上成熟的营销理论与方法与我国的转型经济市场对接,其最终目标是争夺价值链间的市场营销范式解释权。

价值链间的营销范式理论比较与评述

营销范式的最终服务是增值价值链,根据交易与关系、价值等条件的需要,目前以交易营销范式与关系营销范式为主导解释整个市场营销范式,然而整个社会经济条件的再次改变,交易营销范式与关系营销范式却无法满足这两种范式解释需求。

以交易为导向的交易营销范式,利用微观经济学作为范式的分析基础,将营销的范围拓展为产品的生产前后,强调“以需定产,以产定供”,价值链的“需求”作用在投入和销售环节,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远离整个价值链“需求”。这种营销范式将市场理解为由一切具有特定需求或欲求并且愿意和可能从事交换,使需求或欲求得到满足的潜在顾客组成,整个价值链的价值增值为顾客让渡价值。可见,在交易营销范式下,尽管顾客得到了相关重视和尊重,但整个价值链的中间环节被忽略,企业所需要的价值链“价值增值”最大化无法得到实现,市场营销的整个过程只是以顾客为导向的单向营销活动,价值最终体现的供应商、消费者、分销商等价值链构成部分的分配无法得以发展。因此,交易营销范式无法解释涉及多个主体与多个主体间关系的新型营销动态。

以关系、价值为导向的关系营销范式,其解释了消费品市场要对消费者做什么的营销组合与要为顾客做什么的营销理念的矛盾,强调企业或组织与顾客长期关系的建立和维系确是其共性所在。在关系营销的逻辑下,营销重点从产品和企业转向将人员、组织和社会过程连接在一起的持续社会关系,顾客的范畴也由最终用户拓展为内部市场、供应商市场、客户市场等,营销的范围由生产前后拓展到整个价值链环节。关系营销价值通过企业、顾客以及其他合作者交互活动创造,让关系者参与整个价值链的“增值活动”,在相互“增值活动”中获得关系营销带来的包括财务利益、知识价值、口碑价值等价值链增值。关系营销其实际就是保持顾客,通过保持顾客创造营销价值,但这种关系往往是一厢情愿罢了,顾客常常没有愿望发展与公司的关系,而且高频次的交易也未必能达到长期的顾客忠诚与信任,更有学者认为“关系营销伤害了顾客”,造成了对顾客的“打扰”和“排斥”。因此,笔者并不认为关系营销是传统交易营销范式的终结,更不是营销范式的最终目标。关系营销理论在实践中远不如理论者鼓吹的那样具有影响力,其仍然无法完全解释涉及多个主体与多个主体间关系的新型营销动态。

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企业想仅通过满足顾客需求来实现企业目标具有导向狭隘性和背景局限性。因为交易营销范式的交易维度通过一(企业)对一(消费者)的简单双边关系来实现,整个营销战略以顾客为核心,单个的依据个体偏好决策消费者假设。而且关系营销范式的交易维度通过一(企业)对多(消费者)的复杂关系来实现,以保持顾客创造营销价值,依据资源依赖程度及社会规范决策进行需求特殊化。由此可见,二种营销范式只将视线投向顾客,只考虑顾客的需求,而忽视了其他对企业营销活动有影响的群体存在。而根据价值链理论的理想态,企业整个“增值活动”过程需要为股东和其他利益集团包括员工、顾客、供货商以及所在地区和相关行业等创造最大化价值。交易营销范式与关系营销范式以顾客为导向单一的价值增值,局限了价值链理论的理想态,与价值链之间产生了裂痕,所以二者无法完全解释涉及多个主体与多个主体间关系的新型营销动态。

营销新范式:争夺价值链间的市场营销范式解释权

营销最终是一种交换关系,是消费者与企业之间进行的一种等价的、你情我愿的交换,而任何一种交换都是嵌入在由企业对消费者的各种价值活动、企业在自身商业伙伴和消费者意愿中的关系形态。这表明,企业在重视顾客对象、顾客意愿等顾客关系外,同时需要兼顾其它战略伙伴、竞争对手、其它关键战略环节,并将营销导向嵌入到企业价值链整个交换关系中,建立一个由稳定、可靠的业务关系或人际关系组成的多维度市场营销新范式,以便争夺价值链间的市场营销范式解释权。

如果从竞争对手和顾客等方向来考虑营销范式,则需要将重点从顾客或产品转移到企业外部环境,以便企业创造优于外部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因为企业取得成功的根本在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营销范式单一的全面了解顾客无法适应外部竞争带来的压力,所以营销范式必须将顾客放到一个更广阔的竞争环境中去解释,这个环境包括宏观调控、社会经济、竞争者等外部力量。在这个外部力量的基础上,营销范式再去解释客户对价值链的需求,根据这个需求确定优越的价值链客户群,这样就可以与顾客共同维系与创造整个价值链的“价值增值”。

本文将以上以竞争、顾客为导向的营销范式简单的总结为一个确定并选择客户价值、传播价值、向客户交付价值的营销过程,同时将这个过种称为“战略营销管理范式”。笔者认为战略营销管理范式是一种可以完全解释涉及多个主体与多个主体间关系的新型营销动态的营销范式。首先,战略营销管理范式基于竞争导向和顾客为导向,研究的对象是企业内、外所有可能涉及的人员,克服了交易营销与关系营销单一交易的弊端,引导顾客创造新的需求,在维系顾客关系的基础上,提升了企业营销竞争力。其次,战略营销管理范式的研究内容是围绕企业获得营销竞争力而展开的,这就意味着在战略营销管理范式理念下,企业的营销战略是建立在企业产品核心竞争力较为强势的基础上,企业有能力维系和培育自己的营销资源、营销能力、营销执行力、营销竞争情报。所以战略营销管理范式可以完全解释涉及多个主体与多个主体间关系的新型营销动态。

另外,随着社会人际“网络化”的构成与重要性,单一的靠“战略营销管理范式”这一营销新范式来解释整个营销领域将会具有片面性。经济学认为,整个社会市场嵌入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网络中,整个网络由多个主体及其之间的多重相互关系构成。发展“网络化”营销范式可以利用网络结构建立、发展和维持有利可图的顾客关系,运用整个网络主体的行为对营销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从而达到营销最终目标。从“网络化营销范式”以“网络”为导向来看,网络化营销范式可以从多个层次、系统、动态地认识营销企业与其所在网络中各方的关系和整个网络,利用这个复杂的网络关系,采集顾客和决定决策,相对于交易营销范式和关系营销范式,网络化营销范式以特定的网络化价值活动为核心,注重的是主体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更有利于建立顾客信任情感,产生多次交易。所以,网络化营销范式的解释领域相比交易营销范式和关系营销范式,已经从个体层次和关系层次发展到网络层次,对不同类型的行为主体和关系模式都能加以解释。

参考文献:

1.汪涛,周玲,杨立华.网络化营销:基于价值网络化的营销范式初探[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1)

2.杨保军.从交易营销到战略营销:营销理论范式的比较与创新[J].商业研究,2008(5)

第3篇:交易营销论文范文

一、关系营销理论的提出和营销范式从交易向关系的转变

在关系营销出现以前的营销理论以交易或者交换为研究的中心,早期重点研究营销渠道的效率,其后消费者行为逐渐成为研究的中心,其中以4Ps营销组合作为主要手段。关系营销的思想出现的很早,Magarry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营销的6项功能,其中的“契约功能”(contractualfunction)指的就是发展市场伙伴中的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60年代和70年代的两篇论文催发了关系营销理论的建立:其一,AdlerLee(1966)发现,企业之间的象征关系与传统的营销者——中介关系没有直接联系;其二,JohnArndt(1979)指出,企业趋向于与关键顾客和供应商建立持久关系而非仅仅只关注一次性的交易,并把这种现象定义为“内部市场化”。这两篇论文在欧洲和北美产生很大影响。在他们提出的关系营销思想基础上,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关系营销进行研究。其代表性的研究有诺丁学派(Nordicschool),从服务营销的研究出发,研究企业如何进行流程再造、实施内部营销以对外部顾客提供良好的服务及价值增加;IMP学派(IndustrialMarketingandPurchasingGroup),研究的重点是产业市场的关系和网络;社会交换学派(SocialExchangeSchool),从社会交换的角度研究企业与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内部雇员、政府等关系。

关系营销各学派从不同的角度入手,采取不同的方法研究关系营销,因此对关系营销的定义也不同,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如Bickert(1992)认为,关系营销就是数据库营销;Jackson(1985)认为“关系营销是与关键客户建立牢靠、持久的关系的一个营销导向”;Gronroos(1990)认为“营销就是建立、保持和加强与顾客以及其他合作者的关系,以此使各方面的利益得到满足和融合。这个过程是通过信任和承诺来实现的”。Gummesson(1990)从关系与互动的角度定义关系营销,认为“关系营销是市场被看作关系、互动与网络”。有些学者从更宽广的角度认识关系营销,如Morgan和Hunt(1994)认为“关系营销是指所有的旨在建立、发展和保持成功的关系的一切活动”。本文的研究建立在Morgan和Hunt对关系营销的定义的基础上。

关系营销与交易营销是两种对立的营销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的以交易为导向的营销认为市场是由同质性的无关紧要的个体顾客组成(至少在同一个细分市场是如此),关系营销认为市场并不是由大批无关紧要的个体顾客组成。每个顾客是需求和欲望、购买能力差异很大的个体,对企业来说,每个顾客对企业的价值也是不同的,市场营销学的“20/80”理论,即企业80%的利润来自于20%的顾客说明,卖方不应对每个顾客都同等对待,应将有价值的关键客户和其他客户区别对待。

(二)交易营销认为市场中交易双方的主动性不同,即存在“积极的卖方”和“消极的买方”,买卖双方是各自独立的因素,市场营销就是卖方的单方行为,卖方用产品、价格、促销等营销组合手段刺激顾客购买,即S—O—R的刺激—反应模式。关系营销认为市场并不都是由“积极的卖方”和“消极的买方“组成,具有特定需求的买方也存在寻找合适的供应商的过程,双方是互动的关系。

(三)交易营销的交易活动是由具体的单个交易事件组成,各个交易活动之间不产生相互作用;关系营销认为供求双方的交易是连续过程,大量的交易都是重复进行的,前一次的交易往往对以后的交易活动产生作用。如果顾客有一次满意的购买体验,也就是在购买中得到超过预期的价值,那么,他就会把这种体验带到下次的交易活动中去。一次购买行为只是双方关系序列中一部分。

(四)交易营销的产品概念主要是指产品的实体价值,而关系营销认为产品的价值既包括实体价值,也包括附在实体产品之上的服务,如按照客户的要求定制产品、从与供应商接触过程中得到的愉和咨询服务等。

(五)交易营销完全依靠市场价格机制发挥作用,供应商与顾客都是完全的理性“经济人”,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关系营销以“关系”作为研究的核心,认为顾客在交易中不但要得到经济价值还追求经济价值以外的其他价值,顾客是有限理性的“社会人”,关系以互惠为基础并存在“利他主义”倾向,关系的维护因素是信任与承诺,因此交易是处于市场价格机制与科层组织的行政指令之间的“关系范式”发挥作用。

(六)交易营销的价值来源于产品交易活动完成后价值在供应商、消费者、分销商等在价值链上的分配,而关系易注重新价值的创造。关系营销认为,客户购买产品并不单纯依据价格的高低,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可保证的稳定供货、低的失败概率、弹性的生产容量等。企业在与顾客、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相互的合作关系过程中,由于资源相互依赖、共同开发、信息供享、组织学习等因素,与交易营销相比,带来更高的价值创造(MorganandHunt,1994)。

从关系的角度看待营销是人类商业活动的本源的回归,关系营销是对市场营销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它将传统交易营销学研究的视角从关注一次性的交易转向保留顾客;从有限地满足顾客期望转向高度的顾客服务;从有限的顾客联系转向高度的顾客联系;从只关注顾客市场扩展到“六个市场”;营销的目的从获取短期利润转向与各方建立和谐的关系,大大扩展了市场营销学研究的视野。但关系营销是一把“双刃剑”,由于长期的“关系”带来收益的同时,也有不可忽视关系的成本和负面作用。关系营销的应用必须具备一些条件,在效益与成本之间、长期与短期现金流等方面达到平衡。

二、关系营销的应用和价值分析

根据在企业营销的哲学、战略和具体方法的不同,关系营销共分为三个层次(LouisE.BooneandDavidL.Kurtz,1998):(1)一级关系营销。是企业通过价格和其他财务上的价值让渡吸引顾客与企业建立长期交易关系。如对那些频繁购买以及按稳定数量进行购买的顾客给予财务奖励的营销计划;(2)二级关系营销。当企业不仅用财务上的价值让渡吸引顾客,而是尽量了解单个顾客的需要和愿望,提供并使服务个性化和人格化,来增加公司与顾客的社会联系时,就进入二级关系营销。二级关系营销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建立顾客俱乐部;(3)三级关系营销。是使企业和顾客互相依赖对方的结构性变化,也就是双方合作伙伴关系。在存在专用性资产和重复交易的条件下,一方放弃关系将会付出转移成本(Switchingcost),关系的维持具有价值,从而形成“双边锁定”。良好的结构性关系将提高客户转向竞争者的机会成本,同时也将增加客户脱离竞争者而转向本企业的利益。

关系营销认为,一级关系营销是低层次的,尽管这种方式对消费者看起来很有吸引力,但却很难创造持久的顾客关系,因为竞争对手很快就会模仿从而失去优势。三级关系营销是高层次的,因为关系营销不仅仅是手段而且是营销哲学,双方的关系是互惠、稳定的,给双方带来长期的价值,可以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二级关系营销是界于两者之间的层次。

关系营销理论认为,应用关系方法可以给企业带来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关系是减少不确定性的手段。企业在变化急剧的环境下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从供应商方面看,供应商可能根据市场情况提高价格使企业付出更高的成本,供应商也可能转向更加有利的客户而使企业不得不付出更换供应商的成本和不确定性,特别是因不确定性而使原材料供应中断使客户遭受重大的损失。企业可以通过供货合同约束供应商行为,但这种约束在一定的情况下并没有很大约束力;从客户方面看,需求的变化常常使企业的生产量供应不足或大量过剩,难以预期;从企业内部看,企业管理者不仅面临环境的不确定性,同时还要面对内部许多限制因素,多数人没有足够的分析数据及精力去分析。在决策过程中,管理者必须减少可能采取行动的可能性数量,设定某些因素是不变的。

关系易提供了解决复杂性的有效方法。为了克服不确定性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企业可能选择一次易与内部交易的折中——长期、重复交易。一次易代表的是典型的市场行为,而内部交易则是企业内的计划组织,长期的关系交易恰好可以克服两种机制的不足而具有灵活性和效率。关系方法是市场价格机制、科层组织行政手段之间的配制资源的有效方式。

(二)关系易可降低交易成本增加新收益。在关系中,有几方面因素减少交易成本。(1)有限的供应商数量减少交易成本。包括花费较少的时间收集信息和评估新的供应商,谈判、协调、行为的控制和检查等;(2)因双方行为协调而降低单位成本,以及共同学习、经济规模交易而降低价格。(3)因减少在几个供应商转换而降低的运作成本,其中包括双方磨合成本。关系易新的收益来源于交叉销售、发展新的产品和服务,和进入新市场的收益等。

(三)利用外部资源实现效率。单个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企业必须具备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同时,在变化迅速的环境下,企业拥有全部所需要的资源也使企业失去灵活性。为解决内部资源的有限性与企业经营的灵活性矛盾,企业从孤立地依靠自有资源转向建立关系。关系易在提高新产品开发速度、构筑进入壁垒、能力互补等方面具有优势。

(四)关系营销可使企业获得经济价值之外的社会价值。在单个公司来说,关系是一个重要资产。他们的价值不仅表现在创造效率和创新,还表现在提供信息、影响其他公司。在许多公司,关系可能是最重要的资产。关系是组织之间学习的良好途径。

但在实践中,许多企业不愿介入关系,这是因为关系具有两面性:(1)相互依赖与失去独立性的矛盾。关系意味着相互依赖,介入关系的一方不放弃一些独立性是不可能的。关系的一方必然介入另一方的内部事物。建立关系对合作双方还需要一定的资源需要,甚至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也要作相应的调整。关系限制了供应商和客户选择的自由性。如果介入关系,就不能自由地向其他供应商转移。(2)双方预期的价值的不对称性。供应商和顾客对建立关系的意愿和条件可能不一致。从消费品市场来看,更多的情况是消费者缺乏关系的意愿。(3)关系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关系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实际上是很难避免的。关系的管理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关系管理涉及双方的互动过程,如主动适应、学习与一定的忍耐能力。因此,单方面的信任与承诺并不能一定保证关系的顺利发展;(4)关系方法限制竞争,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如供应商对关系客户与其他顾客区别对待,有人认为是一种对消费者的歧视行为。其造成的结果是:有的新顾客只好介入关系,但另一部分新顾客因此而转向其他供应商;(5)长期价值与短期收益的不一致性。建立关系需要双方对关系进行投资,有些投资的回收要等待相对长的时间。而现有的企业财务现金流没有能力反映其价值。企业的管理者在实现企业长期利益与获得短期利益取悦股东的两难选择中,往往会选择后者。

三、关系营销与交易营销的演化和兼容性

营销采取关系导向还是交易导向关键在于双方的意愿,而不是单方面的行为。也就是说,只有在双方关系意愿匹配上达到平衡的基础上,才可能发展关系易。如下图所示:

在上图中,如果供应商与顾客都是交易导向(Ⅰ),或者双方都是关系导向(Ⅳ),那么将达到平衡状态;如果一方是交易导向而另一方是关系导向[(Ⅱ)、(Ⅲ)],表明一方具有关系的动机,而另一方却以短期利益为目的,机会主义行为就会发生,由于双方交易意愿不匹配,必然会向(Ⅰ)移动而不会向(Ⅳ)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在更长的时间内,(Ⅰ)、(Ⅳ)的平衡也可能是相对的,如在供、求双方关系失败的情况下,如果还维持交易,那么必然是状态(Ⅰ),即双方都采取交易导向。

如果考察为什么供应商或客户会采取交易或者关系导向,则取决于双方各自希望从交易中得到什么,以及对交易方的了解程度,即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对交易导向的影响。更多的情况下,企业营销中往往同时使用关系营销与交易营销导向,而不应说取其一而否定另一种方法。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关系或交易动机决定于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表现在:从客户方面看,不同的客户营销导向不同,同一客户在不同情况下营销导向也不同,并不是所有顾客都愿意建立关系,有些则缺乏关系的意愿。从供应商方面看,对有的客户希望建立稳定的长期关系,而对有的客户则不希望建立关系。从产品和服务的性质看,有些适宜关系导向,而另一些则适宜于交易导向。如当产品定制化、差异性时,往往希望选择特定供应商以满足特殊需求;当产品标准化程度较高时,则缺乏关系交易的动机。从市场环境来看,关系营销在环境不确定性高的情况下成效更大,而交易营销适用于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双方选择交易导向还是关系导向,要看在交易目的、意愿、资源等方面的匹配情况。

(二)营销手段的应用应使短期收益与长期利益的在一定时期内达到均衡。无论关系营销还是交易营销,其实施都要分析一定时期内收益与成本,及时进行评估和决策。关系营销注重长期收益,而交易营销立足于即时经济收益。由于关系价值的经济和社会双重属性,关系价值的评估有时需要管理者的主观判断,不能完全采取精确的财务上的计算方式。

(三)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企业与顾客的距离缩短,双方的沟通更加便利。关系营销的核心之一是双方关系过程中的互动,即通过直接接触与沟通实现价值,而交易营销主要是通过分销渠道与顾客间接沟通。在买卖双方的关系中,双方直接接触的距离越近,建立关系的愿望就越迫切。在通过分销渠道间接面对大量消费者时,厂商主要是通过提高品牌宣传忠诚度来加强与消费者关系的。在过去,之所以存在“消极的顾客”与“积极的厂商”,根本原因在于双方沟通的便利性的不对称,而不是顾客缺乏主动沟通的意愿。企业可以通过媒体、促销活动向消费者传递信息,而消费者却缺乏有效的渠道。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特别是国际互联网,双方的沟通与接触更加直接、频繁、快捷。从这一点上看,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关系营销与交易营销在技术支撑上进一步融合。

(四)关系性营销方法与4Ps营销组合可以演化与并存。在关系营销的三个层次中,其中第一层次的关系营销与4Ps营销组合近似,是界于两种方法之间的混合方法。在交易营销中,产品的差异化满足顾客特定需求,需求满足导致顾客满意,顾客满意又引致重复购买,重复购买意味着双方有可能建立长期关系。因此,可以说产品的差异化是交易营销向关系营销转化的动因之一;从企业的品牌看,消费者对特定品牌的忠诚也一定程度体现了关系营销的理念;从关系本身看,关系不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还是一个演化的过程。关系即可以是紧密的伙伴关系,也可以是松散的客户关系,其深度决定于双方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看,从不建立关系、松散的关系到紧密的关系形成一个序列,他们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演化的。

参考文献:

[1]AndrianJ.Palmer:Relationshipmarketing:auniversal;paradigmormanagementfad[J],Thelearningorganization,Vol3,Number3,1996.

[2]ChristianGronroos,:Frommarketingmixtorelationshipmarketing:towardsparadigmshiftinmarketing[J],Managementdecision,Vol.32No2,1994

[3]FredericE.Webster,Thechangingroleofmarketing[J],Jr,Vol.56(Oct1992),Journalofmarketing.

[4]JaquelinePels:Exchangerelationshipmarketinginconsumermarkets[J],Europeanjournalofmarketing,Vol.33No.1/2,1999.

第4篇:交易营销论文范文

关键词:渠道治理;关系营销导向;契约治理;渠道投机行为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14)02-0058-08

一、引言

对渠道投机行为控制一直是渠道治理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一种正式的治理机制,契约机制(Contractual Control)对投机行为的影响,及其驱动因素已经得到了一些研究的关注,但现有研究主要从交易成本经济学角度展开,这限制了我们对契约治理作用机制的理解。weitz和Jap曾指出需要将关系营销理论与渠道治理理论联系起来,认为处理渠道关系需要考虑企业关系营销导向(Rela-tionship Marketing Orientation)的作用,以弥补交易成本视角的不足,但企业的关系营销导向与契约机制、投机行为之间的影响关系仍是一个有待回答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响应Weitz和Jap的倡议,将关系营销理论与契约治理理论结合,将企业的关系营销导向引入契约治理研究,探讨企业关系营销导向与其采用契约治理机制,及其在抑制渠道伙伴投机行为中的作用。本文实证研究表明,制造商的关系营销导向是其采用契约治理机制的重要驱动因素,并且关系营销导向可以直接抑制经销商的投机行为。本文的研究发现一方面丰富了关于契约治理机制驱动因素的研究文献,现有文献主要从交易成本理论角度展开研究,本文研究表明关系营销理论也对契约治理机制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另一方面,企业的关系营销导向对渠道伙伴投机行为的影响也丰富了投机行为抑制因素的研究文献,这一点对于企业的渠道管理实践具有较大的启发意义。总而言之,本文的研究发现表明了进一步将关系营销理论与交易成本理论相结合展开渠道治理研究的必要性。

二、理论与假设

(一)渠道投机行为与契约治理机制

根据交易成本理论的观点,只要有利可图,投机行为就会存在。张旭昆,张连成(2011)回顾了“交易成本”概念的历史。根据Williamson 、Wathne和Heide对投机行为的解释,投机行为指某一个渠道成员以牺牲其他渠道成员的利益为代价,为己方谋取私利的行为,不仅表现为一个渠道成员违反合约的行为,也表现为在交易中不诚实、不坦白的狡诈行为。投机行为有积极和消极两种表现形式,在投机者看来,积极的投机行为目的在于逐利,获得更多收益;消极的投机行为目的在于避害,减少成本费用。对于投机行为的分类方式很多,按照投机行为发生的时机,Jap和Anderson 将投机行为分为事前投机行为(Ex-ante Opportunism)和事后投机行为(Ex-post Opportunism)。Wathne和Heidel用投机行为发生的环境(现有环境和新环境)和特点(主动和被动)两个维度,将渠道投机行为分为逃避、拒绝调整、侵害和强制让步4种。无论哪种类型的投机行为都会对渠道关系带来损害,因而对投机行为进行控制是渠道治理理论的核心之一。本文将重点考察企业的关系营销导向、契约治理机制对渠道伙伴投机行为的抑制作用。

在营销渠道治理理论中,契约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Lusch和Brown将契约分成正式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Legal Contract)和建立在渠道成员共同认可的行为期望和规范基础上的规范契约(NormativeContract)。本研究中的契约治理机制主要是指正式契约,指通过渠道关系双方达成一致的协议确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对渠道功能的分工来协调渠道伙伴的行为的机制。契约越详细,就越会细化渠道成员的角色、责任和义务,越能明确规定监督契约执行,以及对违约行为进行惩罚的机制,从而越能对渠道成员的行为进行约束。由于契约的签订与执行都是需要花费成本的,根据交易成本理论的逻辑,管理者的任务是用最小的成本去签订并保证契约的履行。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企业往往需要在事前起草与签订契约的成本与保留契约的某些开放性产生的事后交易成本之间进行衡量。现有研究发现渠道关系中的专用资产、环境与行为不确定性、监督难度以及交易伙伴的声誉等要素是契约治理机制的重要驱动因素,而契约治理机制则可以有效抑制渠道成员的投机行为。

(二)关系营销导向对契约治理机制的影响

关系营销导向是企业所拥有的营销理念,也是一种独特的组织文化和价值观,它强调企业要与其交易伙伴以及其他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建立一种互惠互利、相互信赖、长期稳定、共同成长的合作关系,并以此获取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区别于传统的营销导向,关系营销导向被认为是能为企业带来可持续竞争优势和卓越绩效的战略导向,强调与合作伙伴的合作与互动。本研究将企业的关系营销导向作为制造商针对下游渠道成员的一种战略导向,这体现了企业处理渠道关系的战略导向性。

一个企业关系营销导向越强,它越倾向于通过信任、联结、沟通、价值观共享、同情和互惠等方式与其交易伙伴建立一种互惠共赢、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简单说,关系营销导向就是一种长期导向,而要想与其他渠道成员建立一种长期稳定关系,或者使其他渠道成员相信你有与之建立长期关系的意愿和诚意,那么就必须向关系中投入交易专用资产,这样渠道伙伴才会认为你绑定在了既定的关系中,从而也愿意向关系中投入专用资产,这样双方间的关系才能持续稳定的发展。当然,向关系中投入的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资产。然而,促进渠道机会主义行为的主要原因就是交易专项资产和不确定性,投入专用资产的一方会被锁定在关系中,转移成本上升,这就可能造成渠道另一方的投机行为但却不能被替换。正因为这种怕被“占便宜”的思想,渠道成员会倾向于通过与渠道伙伴制定正式的契约,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来保证关系的建立,同时会尽可能地把契约制定得更周密、详细,更多地考虑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从而把投机行为“扼杀”在“摇篮”中。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最后,我们采用因子的AVE平方根大于与其他因子相关系数的绝对值的方法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判别效度。从表3可以看出,所有因子之间的AVE平方根均大于这个因子与其他因子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这说明各个变量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判别效度较好。表3显示了各变量之间的均值、标准差以及他们的相关系数。

(四)数据分析与结果

本研究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研究假设进行多元层次回归分析。为了检验H1,我们以契约治理机制(EC)为因变量,关系营销导向(RMO)为自变量,关系长度(RL)、企业规模(SALE)、供求状况(SD)、竞争地位(COM)为控制变量,对数据做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的EC模型所示。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加入RMO后的EC模型(Ⅱ)的F值显著不为0,且EC模型(Ⅱ)的拟合优度指标(Ad-R2)大于未加入RMO的EC模型(Ⅰ),说明EC模型(Ⅱ)的拟合优度更好。再看关系营销导向(RMO)对契约治理机制(EC)的回归系数,在EC模型(Ⅱ)中,RMO的系数显著为正(b=0.275,p

为了检验H2,我们以投机行为(OP)为因变量,关系营销导向(RMO)为自变量,关系长度(RL)、企业规模(SALE)、供求状况(sD)、竞争地位(COM)为控制变量,对数据做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的OP模型部分所示。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加入RMO后的OP模型(Ⅳ)的F值显著不为0,且OP模型(IV)的拟合优度指标(Ad-R2)大于未加入RMO的OP模型(Ⅲ)。在OP模型(IV)中,RMO(b=-0.170,p

为了检验H3,我们以投机行为(OP)为因变量,契约治理机制(EC)为自变量,关系长度(RL)、企业规模(SALE)、供求状况(SD)、竞争地位(COM)为控制变量,对数据做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的OP模型部分所示。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加入EC后的OP模型(Ⅴ)的F值显著不为0,且OP模型(V)的拟合优度指标(Ad-R2)大于未加入EC的OP模型(Ⅲ)。在OP模型(Ⅴ)中,EC的系数显著为负(b=-0.188,p

四、结论、建议与展望

(一)结果讨论

本研究基于关系营销理论和渠道治理理论,将组织层面的战略导向――关系营销导向引入到渠道治理理论中来,并证实了企业关系营销导向对契约治理机制的促进作用,以及对渠道伙伴投机行为的抑制作用。本研究发现进一步丰富与拓展了契约治理理论,对后续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首先,关系营销导向对契约治理机制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组织的关系营销导向越强,越倾向于通过制定明确的契约来保障交易关系的进行。现有文献中关于契约治理机制驱动因素的研究大多强调交易成本理论中的一些核心变量,如专用资产、不确定性等,本文从关系营销理论角度切入研究,发现企业的关系营销导向是其采用契约治理机制的重要前因,这进一步丰富与拓展了关于契约治理机制驱动因素的研究文献。

其次,关系营销导向还可以直接抑制渠道伙伴针对己方的投机行为。关系营销导向对渠道投机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互惠、互信、承诺、沟通和相互依赖等来降低渠道伙伴的投机动机,通过组织的各个层面的关系交换和互动,容易形成联动机制,逐渐树立共同的信念和长期的价值导向,自然能够抑制渠道成员因“短视”导致的投机行为。上述研究关于企业关系营销导向的研究发现证实了Weitz和Jap的观点,企业的关系营销导向确实在企业选择治理机制以及约束渠道伙伴的投机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研究发现不仅丰富与拓展了契约治理机制驱动因素的以及渠道投机行为抑制因素的研究,也进一步表明渠道治理机制的研究确实有必要融合关系营销理论的观点。

最后,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契约治理机制对渠道投机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这与一些现有研究的结论相一致。本文的研究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契约治理机制与投机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为契约治理机制对投机行为的抑制作用提供了实证证据。

(二)管理建议

本研究的结论对企业具有一定指导意义。面对渠道成员可能的投机行为,企业可以适时地把经营哲学转为关系营销导向,关系是中国文化在经济生活中的最直接和全面的体现,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客户关系管理是目前国际上管理界和信息技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将关注的重点从交易本身转为交易双方之间的关系,变对立关系为合作伙伴关系,变单次交易为连续持久交易,通过为其他渠道成员提供高质量服务,为对方创造最大化价值来提高自己的效益,最终达到整个渠道系统效率的最大化。此外,正式的、详细的合同可以抑制渠道伙伴的投机行为,因此企业需要与分销商签订正式、详细的合同,通过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与责任来抑制经销商的投机行为,尤其是当企业已经向渠道关系中投入了一些资源要素以后,正式的契约更是必不可少。

(三)局限与未来方向

本研究的局限性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本研究仅关注了组织层面的战略导向对契约治理机制和渠道投机行为的作用,而没有关注跨组织人际关系层面要素的影响。在中国营销渠道中,跨组织的私人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协调机制,企业的关系导向(Guanxi Orientation),以及跨组织私人关系是否会与企业的关系营销导向相互作用,影响企业对治理机制的选择,以及对渠道投机行为的抑制?这显然构成了一个具有潜力的研究主题。

第5篇:交易营销论文范文

关键词:关系营销;人际关系;人际关系营销

一、前言

关系营销(relationshipmarketing)的概念虽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但由于一直以来人际关系在中国人生活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因此,用人际关系进行营销在中国有着很长的渊源。我们也可以说,中国的关系营销植根于中国的土壤,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货。所以,关系营销理论在注重人际关系的中国文化环境中,有着更独特的市场和更重要的意义。但是,中国的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关系营销在市场领域的延伸和应用与西方纯正关系营销理论在市场领域的延伸和应用毕竟还是有差别的。所以,中国基于人际关系的关系营销并不单纯是西方的关系营销。

二、何为关系营销

1.关系营销产生的背景

关系营销是从“大市场营销”概念衍生、发展而来的。“大市场营销”概念是1984年由PhilipKotler提出的,他发展了4P理论,即在原来的4P基础上增加了公共关系(PublicRelation)和政治力量(PoliticalPower)两种手段,形成了大市场营销理论。

2.关系营销的含义

对于“关系营销”的含义,主要有三种看法。第一种:将关系营销界定为买卖之间依赖关系的营销。第二种:关系营销应是个人和群体通过交换产品和价值的同时创造双方更加亲密的相互依赖关系,以满足社会需要和欲求的一种社会的和管理的过程。笔者更认同第三种,也就是Shelth、Gummesson、Gronroos等著名营销学专家的观点。它是识别、建立、维护和巩固企业与顾客及其他利益相关人的关系的活动,并通过企业努力,以成熟的交换及履行承诺的方式,使活动所涉及的各方面的目标在关系营销活动中实现。可见,关系营销与传统的交易营销有根本的不同。

三、何为中国的人际关系

通说认为,人际关系的概念是:一种人和人之间通过交往或联系而形成的对双方或多方都发生影响的一种“心理连接”,是“在现实社会的实际活动中,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理联系(包括认知、情感)和相应的行为表现”。

在中国,因价值取向与西方的不同。

中国的人际关系还强调一个人在一个关系网络中的位置和针对不同的人所应采取的不同态度和行为。中国的人际关系由此呈现出一种“以己为中心”由近及远的“差序格局”,是“以人伦为经,以亲疏为纬”的人际网络。

四、中国的人际关系营销与西方关系营销的异同

1.中国的人际关系营销与西方关系营销的共同点

第一,不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中国的人际关系营销与西方关系营销都不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有学者称之为“非即时回报性”。传统的交易营销讲的是交易双方在一次交易中同时获利。而中国的人际关系营销和西方的关系营销比传统的交易营销多了时间这个向度,讲究的都是在长时间的交往中得到利益和满足。也就是交易双方在一次交易中不同时获利,获利的一方会在随后的时间补偿另外一方,以达到平衡。

第二,信任与承诺是关系交往的媒介之一。

在关系交往中,信任与承诺是非物质的媒介,也是交往中的重要因素,正是由于交易双方的信任与承诺才使得交易时间延长,从而获利的一方也会遵守诺言补偿未获利的一方。

第三,感情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在经济活动中,交易双方不是单纯的做生意,是想通过生意促进感情,通过感情促进生意,达到相辅相成的目的。在感情的递进过程中,中国的人际关系营销和西方的关系营销也都很注重构建自己的关系互惠网络,进一步提高了长期合作的可能性和成功性。

2.中国的人际关系营销与西方关系营销的不同点

第一,营销中发展关系的基础不同。西方关系营销的基础是共同的经济利益,而中国的人际关系营销的基础是人际关系。

第二,营销的程序不同。西方关系营销的程序是生意——关系——生意,而中国的人际关系营销的程序是关系——生意——关系和生意。人际关系是中国的人际关系营销发展关系的基础,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人成为营销的一种重要资源,人际关系成为重要的营销工具,这也就顺理成章地形成了先有关系,再有生意,最后是关系和生意的营销程序了。与此不同的是,西方人是在生意中发展关系的,生意与关系是独立的,发展关系的目的也是为了生意。

第三,营销的原则不同。在西方,进行关系营销原则是经济上的长期互利和双赢局面。而中国的人际关系营销则更加注重“情”——亲情和人情,在“情”面前对亲人和朋友会采取特殊的交往原则。

第四,道德危机。在西方关系营销中,要有经济利益才能进行交往,通过长期的合作,交易双方感情会逐渐加强,礼尚往来也在加强。在中国的人际关系营销中,通过礼、人情、面子也可以进行交往,其中,人情、面子更是基于中国文化的关系营销所特有的。这也就导致中国的人际关系营销更容易产生道德危机,“拉关系”和“走后门”现象也更为普遍。

五、关系营销和人际关系营销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人际关系营销在我国的作用尤其重要。一方面,企业的成功与价值体系是密不可分的,[ZW(DY]价值体系包含价值链中的企业主体、供应商、营销渠道、客户等各个角色。[ZW)]一个成功的企业需要有良好的管理价值体系的方法和途径。其中价值体系中的供应商和客户更是企业开展人际关系营销时不可缺少的部分。另一方面,同行的竞争者和政府也是不可忽视的。下面的论述中笔者将以企业外部环境为出发点,从供应商、客户、竞争者和政府四个角度来讨论企业应如何开展人际关系营销。

1.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

为了保持与供应商的良好关系,企业应做到如下两点:第一,企业要对供应商有足够的认识,并与供应商保持密切的联系,保证企业在货源供应上的及时性和连续性。同时,与供应商的密切联系还可以对原材料价格的水平和变化起到了解和预知的作用。第二,企业在有必要的时候还可以采取开拓更多的供应渠道和逆向发展战略,可以通过兼并或收购供应者来提高自身的一体化程度。

2.企业与客户的关系

第一,与客户建立情感关联。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在销售以外的活动中与客户建立情感关联。例如,对跨国或跨区的客户,可通过主动学习客户语言拉近关系。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客户,应主动了解该地区的民族文化,以便在营销过程中消除陌生感。

第二,加强对客户的投资。对客户的投资主要是为了提高他们购买产品后的使用能力,这会让客户获得除产品以外的额外价值,从而增强了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

第三,加强对产品及补充服务的投资。首先,企业应注重产品的质量,以便在客户中形成品牌效应。其次,企业可围绕产品开展合理的补充服务,达到提高产品竞争优势和满足客户期望的作用。

3.企业与竞争者的关系

当今社会,企业之间不仅存在竞争,也存在着合作。有的时候,与竞争者的合作更有利于企业营销目标的实现。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巩固已有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开辟新市场,能减少不必要的市场竞争。

4.企业与政府的关系

一直以来,企业与政府的关系,都是专家和学者们讨论的焦点。笔者认为,一方面,企业应该持有积极的态度,在处理与政府的关系时,应以遵守国家的法规为前提来保证营销活动的成功。另一方面,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也应该限定在一定的程度上,否则也容易导致上文中所提到的道德问题,毕竟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将没有一个会是真正的赢家。

六、结束语

关系营销的概念虽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西方,但它在很多方面却与中国的人际关系营销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当然也不尽相同。对我国的企业而言,仅仅从理论上了解人际关系营销是远远不够的,而是应该从实践中找到可行的人际关系营销方式。本文主要是从企业的外部环境出发,为企业开展人际关系营销提供了四个切入点,为企业提供了进行人际关系营销的几种思路。

参考文献:

[1]庄贵军,席酉民.关系营销在中国的文化基础[J].管理世界,2003,(10).

[2]肖舒羽.浅析中国的人际关系营销[J].商场现代化,2006,(11).

[3]菲利普.科特勒,凯文.莱恩.凯勒.营销管理(第12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李春苗.人际关系协调与冲突解决[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5]乐国安,王晓霞,汪新建.当前中国人际关系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6]杨国枢.中国人孝道的概念分析[G]//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8.

[7]费孝通.乡土中国[M].香港:凤凰出版社,1948.

[8]庄耀嘉,杨国枢.角色规范的认知结构[J].本土心理学研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1997.(7)

[9]黄国光.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G]//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8.

第6篇:交易营销论文范文

关键词:白酒企业;网络营销;渠道;战略选择

1.提出问题

近年,由于白酒行业产能过剩,市场销售价格偏高和投资过热等行业泡沫现象的出现,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并采取宏观政策手段进行调控,从而导致整个行业传统销售渠道业绩下滑。为了弥补传统渠道销量,众多白酒企业尝试网络营销渠道,期待销售局面有所改善。然而,由于白酒行业品牌认知度高、产品特殊性、物流瓶颈、地域性强和企业规模参差不齐等因素,要求企业不能盲目跟风进入电商,开展网络营销活动。

针对企业采纳网络营销渠道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研究白酒企业网络营销渠道选择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2.分析问题

就所研究的这个命题,笔者从交易成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TOE模型三个理论入手,找出理论支撑模型,从而为选择机制的构建打下基础。

资源依赖理论应用于企业营销渠道选择研究,主要反映为企业选择直销渠道结构或简介渠道结构,最根本的目的是企业借助所选渠道建立高效率和效力的利用价值,减少内外部环境的威胁;企业希望这种渠道不被大量企业拥有;在应用的过程中,也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并通过其他方式轻易替代,从而避免环境的不确定性并对环境的依赖性进行管理。

交易成本理论为解释企业渠道选择行为起到重要作用。当企业内部或企业间的协调成本和监控成本降低时,企业更愿意选择在自建交易平台上完成各种商业活动。然而,当企业自建平台的机会成本与收益相比过高时,企业更愿意选择综合的第三方平台。

TOE模型将组织已使用的技术和具备的相关技术能力,企业规模和企业所在行业,竞争对手,以及合作伙伴多方面因素相结合,从管理学角度较系统全面地对企业应用新技术,采纳电子商务等互联网环境下一系列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以管理学研究视角的资源依赖理论、TOE模型,经济学视角的交易成本理论和营销学视角的营销战略思想为基础,归纳总结出影响白酒企业网络营销渠道选择机制的理论模型。(见图1)

图 1网络营销渠道选择理论模型

3.选择机制构建

在理论模型支撑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影响企业网络营销渠道选择的两大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其中外部因素包括行业因素和市场因素;内部因素包括企业因素和营销战略因素。(见图2)

图 2网络营销渠道选择

根据代表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易获得性原则,紧密结合白酒行业的实际特点,并通过理论分析、专家咨询、选取和建立了三个层次的体系,多视角、多层面地综合分析白酒企业网络营销渠道选择的机理。(见图3)

图 3网络营销渠道选择影响因素体系

第一,从白酒行业的竞争环境、电商准备、市场环境波动性等外部市场因素出发,结合企业本身具有的资源(规模、可用资本、技术支持等)等内部因素作为解释变量。企业在新环境下的产品(香型、类型)、价格(透明度,线上线下)和品牌定位(统一或多品牌)等营销战略作为研究过程中的控制变量,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

第二,根据企业具体对两种渠道的应用表现,按照使用强度将网络信息渠道细分为3个强度表现,网络交易渠道细分为4个强度表现。

第三,将效率、销售绩效、顾客满意度和客户忠诚度作为反映企业绩效的变量,通过对两种渠道使用强度与绩效的关系,判定选择不同渠道的应用效果。

4.结语

白酒企业在网络营销渠道选择过程中,面对动态多元化的行业市场环境,应借助专业的市场调研,充分了解互联网市场变化规律,掌握竞争对手在新市场中的行为策略。在网络营销渠道应用过程中,应当模式创新,实现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应用,以具备吸引消费者参与并购买,满足其多样化需求的能力。通过相关支撑行业和市场伙伴的合作,实现所选渠道与传统渠道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文中.网络经济时代中介存在的理论模型及其应用分析[J].复旦学报,2001(1)

[2]庄贵军.营销渠道控制:理论与模型[J].管理学报,2004(1)

[3]李飞.品牌定位点的选择模型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11)

第7篇:交易营销论文范文

由于中西文化中所存在的差异,我国的关系营销跟西方世界的关系营销还是会存在一定的差别,体现出各自不同的营销特点。

一、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关系营销与西方关系营销的文化基础不同

西方社会讲究的是以个人为中心,强调的是自我依赖,无论是在社会生活中的任何环节,都要坚持对自我的尊重。因此,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仅仅是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并非是发展目的,一些跟自身发展无关的人际关系,是不会得到长期维持的。

我国则更多的体现了对集体主义的重视。首先是对家庭意识的重视,即家庭、家族的利益是要高于个人利益的,每个人都对各自家庭的兴旺发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还要将这种责任扩大到因为血缘关系所形成关系圈子的个体,对这些个体同样肩负着重要的提携、帮扶的责任。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当某个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所能想到的也不是像西方社会的那种个人依赖,而是希望可以依靠人际关系来寻求帮助,这也就决定了我国的关系营销中关系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长期的营销活动实际上一直都体现出了关系营销的性质。总之,西方国家的关系营销是在共同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我国的关系营销更多的体现了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就是我们常说的亲缘、物缘、地缘、业缘、神缘等方面的“五缘文化营销”。

二、关系目的不同

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西方社会的关系营销主要体现出的都是一种极具功利性的营销模式,其关系建立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对经济利益的实现。而我国的关系营销则多是会在关系营销的过程中注重对感情的投入,在交易双方进行交易之前以及交易的过程中,都会花费或多或少的时间来实现对感情上的培养。因此我国在特有的关系文化条件下所体现出的关系营销主要是为了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而西方社会的关系营销主要为了获得竞争上的优势。

三、信任与承诺的重要性与适用范围不同

无论西方的关系营销还是我国的关系营销过程中,承诺和信任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具体而言,无论是哪种关系营销模式,都不可能保证说某一次的交易过程就可以实现交易双方的共同获益,这种对利益的追求必须要被置于一种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来实现,如果这一次是交易其中的一方受益,而另一方并没有实现对利益的获取,那么获益的一方就会认为这是一种亏欠,就会想办法在以后的交易过程中让对方也实现对利益的获取。而这个过程都是建立在彼此承诺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如果在具体的交易过程中有人在承诺或者说信任方面做出了背离,那么也必然预示着这个交易的终止。

同时,承诺和信任在我国所特有的文化背景之下,也体现出了较重的特殊主义色彩,中国人对人的信任来源于同自身关系的远近,也就是说,跟自己关系较近的都是比较容易被信任的,而跟自己关系越远,就越不会被信任。因此在我国,人们更愿意跟自己存在一定人际关系的人打交道,因为这些人所带来的承诺也比较的可信。即使是在跟毫无关系的陌生人打交道,人们也往往会想方设法去跟这个人找寻关系、创造关系,然后将此人拉到自己的关系圈子里,从而为以后的交易和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因此中国人在关系营销的过程中,实际上将承诺和信任都局限于自己的关系圈子,一旦出现没有信用或者不信守承诺的现象,不但彼此间的交易会终止,同时也会被踢出这个关系圈子。

四、关系主体和作用不同

西方关系营销的主体是组织,主要涉及的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相互活动,组织间的人际关系交往,只是通过个体所体现的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西方的关系营销显得比较理性,在人情或感情与利益发生矛盾时,人情或感情要让位给利益。关系是为了共同的利益,当共同的利益没有了,关系也就结束了,组织间的关系一般不会随着一个人的离去而结束。中国的关系营销则不同,它虽然也是指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互动营销活动,但更强调个人的作用――往往指的是利用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建立与发展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个人与个人之间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组织和组织之间关系的好坏。因此,在中国营销界经常可以看到因企业中一个关键人物的“出走”或“另立山头”而带走一批客户的现象出现。西方的关系营销是通过信任、承诺与合作达到经济利益上的双赢以获取竞争优势,它所要建立与发展的是一种典型的工具性关系,关系是获取利益的手段,利用关系营销构筑起有效的脱离障碍,使顾客由于结束关系的成本太高而愿意继续维持以往交易中形成的关系。

五、达成关系的手段不同

西方关系营销的实现一般是因为共同利益关系的形成可以为关系双方在现在或未来带来现实与潜在利益,在达成合作伙伴关系的过程中,虽然也利用经由人际关系而建立起来的联系作为一种重要手段,但是,他们对于这种联系的依赖程度要小得多,而且经常表现的是以组织的名义所进行的公开联系。所以,可以认为西方关系营销中关系的达成一般是在桌面上完成的。而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关系营销主要是通过人情和面子来实现的,个人在处理问题时考虑最多的是感情因素,维系人际关系的主要纽带是人情,而且,人情可以作为一种资源进行交换和物化。人情交换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回报,有时在交往中由于人情因素的存在,个人甚至可以在交易中做出牺牲组织利益的行为,这是因为他相信自己付出的人情今后会得到回报。另外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利用人的“面子”问题。在营销中可以利用亲戚、朋友、同学、同乡等一切关系的“面子”作为达成生意的“敲门砖”。

第8篇:交易营销论文范文

[关键词]关系营销;人际关系;制度安排;交易成本

一、关系营销观念的兴起

从大市场营销概念衍生、发展而来的关系营销是由美国营销学者巴巴拉•杰克逊于1985年首先提出的。关系营销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也得益于对其他科学理论的借鉴、对传统营销理念的拓展以及信息技术浪潮的驱动。关系营销对其他科学理论的广泛借鉴主要来自系统论、协同学的役使原理和传播学的交换理论。菲利普•科特勒在其《营销管理》第六版中对关系营销作了详细的论述,从而使关系营销的理论在全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对于关系营销,没有统一的定义。著名的美国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称“关系市场营销是买卖双方之间创造更亲密的工作关系与相互关系的艺术”。巴利从服务业角度来下定义:“关系营销就是在各种服务组织中有吸引力、保持和改善顾客关系”。克里斯托弗•佩恩把关系营销看作是市场营销、顾客服务和质量管理的综合。摩根和亨特则提出了最宽泛的定义:“关系营销就是旨在建立、发展和保持成功的关系交换的所有营销活动”。而较综合的观点则认为关系营销是指企业通过与主要合作伙伴之间,如供应商、顾客、经销商等构筑起长期的、满意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互利交换及共同履行诺言,使有关各方实现各自目的,从而谋求共同发展。

二、关系营销的经济学渊源

关系营销的实质是在买卖关系的基础上建立非交易关系,以保证交易关系能持续不断地确立和发生。而关系营销的关键是做到顾客满意。弗兰克•索尼提了关系营销的10条准则:①共存共荣,双方获利;②互相尊重,和谐一致,富有人情味;③诚恳守信,坦诚相待;④目标明确,合作关系建立前有明确目标;⑤长期合作,不基于短期优势,基于长期机会;⑥了解对方,深入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⑦最佳合作,双方为最佳合作状态而努力;⑧经常沟通,及时解决问题,消除误会;⑨共同决策,不强加于人,双方自愿;10长期延续,关系长期延续。以上准则处处体现了买卖交易各方之间关系的重要性,理解关系营销的概念,关键也在于理解“关系”的内涵。东亚各国,尤其是我国历来非常重视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但随着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东亚注重关系的发展模式被西方定名为“裙带资本主义”。我国长期存在利用关系谋取私利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在几乎所有国人的眼里,关系是一个与行贿受赂、以及不平竞争等联系在一起的字眼。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关系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却客观存在,人们无论做什么又确确实实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关系。经济学为分析社会现象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因此有必要对关系作经济学内涵的分析。

不同的学科由于分析的角度不同,对关系的理解会有明显的不同。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关系可以被看作是一份没有付诸文字但却又早已被人们所默认的非正式契约,由于任何契约都是关于签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安排,通过这份非正式的契约,关系双方可以建立起对彼此行为的稳定预期。由于社会舆论、道德等压力的存在,以及伴随而来的对违约行为的社会制裁,这些制裁包括名誉与信用的损失、失去合作伙伴等等,从而使得关系契约具有了自我实施的基础。新古典经济学等传统的经济分析局限于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在传统的分析框架中契约安排作为一类现象一直受到轻视,对关系的理解从来没有被放到适当的位置上。如果所有的交易成本都为零,科斯定理的一个重要引申是不论生产和交换活动怎样安排,资源的使用都相同。这意味着在没有交易成本的情况下,生产和交换活动都只是由市场看不见的手引导的。但是组织或各种制度的安排确实存在,而且为了解释它们的存在和变化,必须把它们视为在交易成本的约束下选择的结果。交易成本可以看作是一系列制度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拟定和实施契约的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和制度结构变化的成本,简言之,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张五常,1992)。关系契约普遍社会化后,一系列人际关系契约联结成的人际关系网就形成为一种制度安排。制度的基本功能是节约(林毅夫,1999),人际关系作为制度安排的一种也具有明显的节约的功能。要进行交易首先要有明确的私有产权,其次要有关于交易的信息。传统的经济学假设信息对于买卖双方是完全的,这与现实不符合,在现实中买卖双方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而信息对于一个市场的运行是相当关键的,一个面临信息问题的市场交易绝不可能繁荣。发达的市场信息传递系统也发达,而不发达的市场信息传递系统也不发达。如果信息在买卖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机会主义行为就会产生,进而导致缺乏普遍的信任基础。如果社会缺乏信任基础,关系就能够起到间接地传递信息的作用,同与自己有关系的人进行交易,可以有效地约束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交易不确定性,增加交易的数量。交易成本是源于交易的不确定性的,不确定性越大则交易成本越高。如前所述,产生交易成本的环节非常多,关系的存在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例如关系这种非正式的契约的存在可以减少谈判的时间和谈判的难度,从而能够以较少的交易成本签定正式的合同契约。当一个社会普遍对关系进行投资,投资越大则违约成本越大,进而机会主义行为越少。关系是一张与一般的契约不同的契约,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关系可以被看作能够带来长期收益的产品(董志强,2000)。建立关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的过程,而在舒尔兹和罗默等人的论述里,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对关系进行投资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关系和发展关系,并利用这些关系为自己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讲,建立并发展关系犹如品牌的培育,一旦拥有,其溢出效应会十分明显。

当然关系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增加交易和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又有普遍存在于东亚各国的利用关系来谋取局部利益而损害整体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了宏观经济整体的运行效率。例如中国人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走后门”上面。

人们之间的关系有自我强化的作用,当人们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两两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多,逐步产生了网络效应,形成了人际关系网。在人际关系网里面的人越多则关系网发挥的作用就越大,而关系网中的每个成员可从中获得的利益也更多,获得的利益越大则脱离关系网的动力越小,最终是人们违背关系这种非正式的契约的可能性越小。从上面的经济学分析中看出,关系的存在是人们在交往中自然选择的一种制度安排,可以把关系分解成搞好生意关系和靠关系走后门等两类(DouglasGuthrie,1999)。前一种关系降低了交易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后一种关系常常导致资源的错误配置,抬高交易风险和成本。

企业怎么处理好各种关系是企业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难题。有美国战略家认为:“在全球大多数企业中,全力以赴掠夺或竞争的时代结束了,代替掠夺或竞争的是,许多各国公司正在认识到他们必须相互合作去竞争。”精明的市场营销专家和企业家们不再把顾客、制造商、经销商、同行企业视作对立面,而是视为合作伙伴,试图与他们建立一种长期信任和互利的关系,双方通过不断承诺和提供高质量的产出、良好的服务、公平的价格,以及加强经济、技术、社会联系来建立伙伴关系,并且在相互合作中加深信任、了解和关心,进一步发展这种伙伴关系,以此来实现双方的长期互利。实践证明,保持良好的关系可以增加双方信任度和品牌忠诚度,促使市场固定化,大大减少交易成本,节约交易时间,获得远比单纯追求每笔交易成功大得多的利益。关系市场营销正是适应这种形势的要求而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关系营销产生并存在是有其理论依据并符合现实经济的需要的。

三、关系营销在我国的适用性

前面已经讲过,制度都具有节约功能,但不同的制度具有的效率本身是有差异的,不同制度安排之间存在着潜在的竞争。效率比较高的制度安排往往有更强的生命力,如杨小凯就认为以英美为首的普通法系就比法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有更强的灵活性。关系与法律作为不同的制度安排,二者具有竞争的关系,可以相互替代。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既定的假设下,如果人们较多地选择关系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相应地就会较少地采用法律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

但通过关系解决问题意味着与通过法律解决问题的对立。在缺乏立法的国家,人们更多地依靠关系。但即使在有法律的情况下,人们也会在通过关系解决问题与通过法律解决问题之间进行成本收益的权衡。如果同样可以达到双方满意的结果,而通过关系解决问题的成本较通过法律要低一些,那么人们就会选择通过关系来解决问题(董志强,2000)。中国在长期的博弈中选择了关系作为解决交易问题的重要手段。而制度一旦形成后就存在路径依赖的特性,具有自我强化的趋势。当我国开始主要利用关系来解决各种交易问题时,关系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就不断被强化,于是我国逐步演化为一个独特的关系社会。在我国历来有和气生财、童叟无欺、信、义、仁爱等古朴的理念,这些中华民族的优良理念和道德规范为关系营销的运用也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我国改革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关系搞好生意关系和靠关系走后门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靠关系走后门这种机会主义行为会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完善而得到约束。而利用关系搞好生意由于我国本身是个关系社会的特点越来越显得重要,它不会由于法律的完善而走向消亡,恰恰相反,一方面我国的法制建设决不会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得到彻底的完善,另一方面,利用关系搞好生意关系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有促进交易、节约交易成本的作用,所以利用关系搞好生意关系会在我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超级秘书网

据美国汽车工业调查,一个满意的顾客会引发8笔潜在的生意,其中至少有一笔成交。一个不满意的顾客会影响25个人的购买意愿。争取一位新顾客所花的成本是保持一位老顾客所花费的6倍。另外当今世界新产品出现速度加快,市场竞争也进一步加剧,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更易发生变化,顾客忠诚度降低。而开展关系营销则可以使企业广结人缘,同公众搞好关系,取得人和,从而保持和发展顾客,减少交易成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见,关系营销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而产生的,它是现代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的产物。

而代表以后发展趋势的新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更加重视消费者的终身价值以及股东利益,营销上注重以人为本,通过实际行动来创立品牌,努力保持和开拓客户资源,追求的是差异化、个性化、网络化和速度化。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正确运用关系营销是企业成熟的特征,因为营销就是要研究围绕交换活动而发生、而变化的各种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公司与顾客的关系,同时也包括公司与竞争者的关系、与供应商的关系、与政府的关系以及公司内部关系,这些关系的建立、维持与推进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营销是否成功,也会造成企业营销效益的好坏。

[参考文献]

[1]马迎贤.关系营销若干问题的探讨[J].经营与管理,1999(3).

[2]齐智慧.营销新论———关系市场营销[J].销售与市场,2000(8).

第9篇:交易营销论文范文

[关键词] 观念营销;实施;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11-0065-04

[作者简介] 高忠波,鹤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河南 鹤壁 458030)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市场范围进一步扩大,商品交换关系日益复杂,不同环境背景下的观念、文化上的因素逐渐形成了影响交易效率的主要障碍。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进行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同时,能动地对社会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是显形的,也可以是隐形的;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实践中,消费者也更容易信任有影响力的企业,即企业对消费者、对社会影响力越大,越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经营业绩。由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通过自身的各种活动、宣传来努力增加消费者及社会对他们的印象和兴趣,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市场基础,进而把其作为一种和促成交易、促进销售紧密相关的营销模式和策略。许多营销策略、模式、理论应运而生,观念营销就是其中之一。 就观念营销而言,一方面由于社会实践层面对观念营销理论缺乏全面、深刻和透彻的学习、把握,其对观念营销仅仅是一种感官理解、浅尝运用;另一方面,就观念营销理论本身而言,在实践层面上的具体操作实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而在实践中运用、发挥功效、创造效益是一种理论、尤其是营销理论的真正价值所在。所以,观念营销实施路径研究就成为其理论完善、实践推广的一个亟待解决的命题。

二、观念营销理论简述

观念营销是基于观念的影响力进行的市场营销活动,是以建立一种以企业影响力为目标、促进交易的营销模式,它通过“观念”在消费者头脑中的重要作用来影响消费者的基本认知和态度,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最终促进企业销售活动开展和实现。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观念营销原创于我国国内,国际涉足很少。目前,我国有关观念营销的理论支撑和框架已经基本形成。

笔者认为,观念营销更为直观和本质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针对独立的观念产品的销售和推广,或者是作为其他有形产品以及无形服务的附加来促进其销售的一系列营销活动。

观念营销视应用者的差异而表现为不同的具体方式,视应用者不同的观念认知与观念水准而存在不同的层次。一般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三个层次分别适合以下三个层次的产品创新模

式,如图1:

其中,第一层次的创新产品,是针对市场来讲的新产品,是广大消费者所不知的新领域,这个新领域的新产品需要较长的时间为广大消费者认可、接纳。企业可以结合产品的特征、可以带给人们的益处等相关信息以观念的形式对潜在消费者施加影响,从而为最终交易的达成做好观念准备。比如:大型计算机的问世带给人们巨大的观念冲击,从中人们预见到了未来的计算方式的发展趋势。第二层次所代表的创新产品是在第一象限中的企业开发的新产品的基础上,某个企业凭借自身的强大的研究开发与市场研究能力开发研制出来的领域内领先的产品。比如:IBM在计算机领域的领先地位,它所生产的PC机曾经在市场上独领,同时也是整个行业的标杆和某种象征,这种象征本质上就是它的内在文化给消费者的深远影响,正是这种深远的影响才使它在电子商务兴起的当代能够率先垂范,成为知识经济以及客户资产等观念的倡导者与实践者。第三层次所代表的产品是对先进产品的模仿或者就是前两者的单纯服务商,基于对市场需求的判断,一些首先接受了先进技术带来的新观念的企业,开始对行业开创者的模仿,这些企业为了扩大市场盘子,往往不遗余力地对他们所认同的崭新观念加以推广,从而形成一个崭新的市场板块。我国国内的大多数ERP软件商基本都属于这个类型企业。这些企业构成观念营销的主体单位,是社会消费观念变革的主要推动力量。

观念营销作为一种基于企业影响力来促成交易的营销理论,具有以下存在基础和价值意义:

1.消费者对观念的需求。消费者对观念的需求,一方面来源于客观环境因素,由于社会交往以及自身发展等综合原因,人们对于自身所处的层次或者满意或者不满意,当人们对所处的层次不满意时,就会寻求新的消费内容以及消费方式,即向往更高层次的生活,而对于所处层次的看法、向往的生活方式基本内涵以及所采取的反映方式等都取决于消费者自身的相关观念。正是由于对自身所处环境的不满,客观上需要对新的环境的认知和理解,特别是其他层面人群的观念的了解和认同,成为其能否构成新层次成员的决定因素。于是,人们就产生了对于环境的认知以及对环境改变的渴望,这种渴望往往就转化为相应的观念需求。另一方面则是主观上的自然需要,当消费者对所处环境满意时,他虽然不会向往更高层次的生活,但是其本身有一个对观念的自然需要,这种自然需要可能发自于学习、自我提升,也可能源于人类这种智能生物的本性,即有思想、能思考的主观需要。

2.观念的巨大影响作用。观念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赛亚•伯林说,“观念的力量在决定普通人的生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一种力量比观念更具有颠覆性。”

观念营销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首先,观念营销改变了传统营销学中以适应市场环境为出发点的营销组合模式,开辟了以观念为核心的消费引导模式。这种模式的出现无疑有助于丰富企业的营销行为和过程,有助于社会商业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其次,观念营销的提出是对传统营销学理论中关于消费者认知方式、消费者消费行为发生过程认识的一个重大发展。市场营销的核心就是消费者,传统营销学是通过各种手段对消费者的了解、认知作为满足消费需求目的的基础的。通常,传统营销学认为只有深入了解了消费者,才有可能以恰当的方式方法获得消费者的青睐。这时,消费者的需求是被假设成一定的,暂时不会改变的,因而作为企业的营销活动只能被动地迎合这种需求。而观念营销提倡的是运用观念的策划来影响消费者消费心理和行为,从而为商品交易的达成做足准备。这时,对消费者目前需求的了解也许不如传统营销学那么重要,但是,对未来行业趋势和产品前途的认识、对消费者的相关态度、认知程度以及认知障碍的认识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第三,观念营销由于肯定了企业营销活动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从而肯定了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繁荣社会经济生活无疑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作用。第四,适应当代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等社会形态的确立,观念营销提供给企业和企业的营销从业人员乃至广大消费者无限的学习空间和享受。

三、观念营销实施路径

由于观念产品的特有属性,决定了观念营销在实施路径、实践过程中的特殊运作方式。

(一)观念营销信息传播的一般模式。营销本质是一个满足消费者需求、促成交易的过程,就观念营销而言,由于其客体――观念产品本身的特殊性,观念营销的实施是以与消费者沟通交流、传播观念与信息为前提和基础的,其在实施路径上首先应该遵循和符合信息传播的基本规律和要求。

从信息传播理论角度讲,信息传播的基本要素有信源、信息、信道和信宿。

1.信源:信息传递的起点叫信息源,简称信源,即信息的来源。

2.信息:信息传播中的信号内容,它包括信息或观点。

3.信道:信息传递所途经的道路。

4.信宿:信息传递的终点,也即信息的受传者。

整个信息传播过程如图2。信息传递过程是一个闭合循环系统,它是根据美国数学家申农创立的关于通讯系统的模型理论提出来的。

观念营销的实施建立在与消费者进行沟通交流的基础上,以传递观念、促成交易为目标,观念营销信息传播一般模式如图3:

在图3中,信源是企业自身,企业以“观念”为发端进行产品设计开发,或者基于对正确“观念”的认同进行一系列生产和商业化运作策划,这期间是一个“判断”和“认知”的观念产出过程,在此基础上进行深一层次的学习、加工,进而最终形成了观念产品。其后,编码后的观念产品经由信道,传达到信宿――观念接收者,接收的同时,接受者自身有一个对观念产品译码的过程,同时对观念产品价值进行反馈。

在把握观念营销实施传播一般模式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企业在以“观念”为发端进行产品设计开发,或者基于对正确的“观念”的认同进行一系列生产和商业化运作策划时,需要其更多地关注宏观环境和竞争环境以及研究对象本身的客观态势。与此同时,顾客也具有认知宏观环境、行业背景的能动,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自身的观念。二者所不同的是企业要具有对于外界环境的更大掌控性和更多的能动性,以保证其对于产品设计、生产经营管理观念判断、认知以及学习的科学性,以便创造更高的观念产品价值,满足顾客需求。

(2)顾客反馈,其实质就是将顾客自己本身头脑中的的观念信息和企业所传达的观念信息进行比较,二者比较后的相似度、认知度、认同度则是属于反馈内容。同时,相似度、认知度、认同度越高,一方面肯定了观念产品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信道选择或译码程度越好。反之,则既要对观念产品进行重新审视、设计与策划,也要对信道选择和解、译码环节重新构思。

(二)观念营销实施路径研究。由以上观念营销实施传播一般模式可以进一步总结出观念营销的实施路径,实施时要坚持一个中心(以观念产品为中心),夯实两个基础(以建设观念性企业、进行客户分析为基础),构建三个支柱(以观念传播、专业销售、产品升级为支柱),即“123”实施路径。

1.一个中心。要努力挖掘、生产和客户息息相关、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要、有价值的、具有一定时代感的观念产品,并始终坚持以观念产品为中心进行整个观念营销。换言之,即观念营销是以有价值的、能够满足客户需要的观念产品的存在为前提的。

2.两个基础。以观念产品为中心进行的观念营销是建立在打造观念企业和进行客户分析的基础之上。首先观念产品是观念性企业的主打产品;其次进行客户分析则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树立企业观念形象,打造观念性企业。观念产品不同于一般性的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其对观念生产者企业自身的内涵及创新力能力要求很高。一般来说,企业自身所秉承的对产品、市场、行业的基本认识和其对外界动态环境的实时认知以及其自身的学习、创新能力成为了观念产品的创造源泉。由此言之,提供观念产品的企业应该首先具有一种对社会、对公众的观念影响力,这种观念影响力的大小我们把它称为企业观念形象,观念影响力越大,则说明企业观念形象越好。为树立良好的观念形象,企业必须积极努力把自身建设成为某种意义上的观念性企业。所谓观念性企业,是指具有较大的观念影响力、较好观念形象的从事观念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具有观念产出,并生产观念产品是观念性企业本质特征。观念性企业并不独立于现有的社会企业形态之外,观念性企业可以是专门提供观念产品的专门部门机构(如咨询公司),也可以以一般意义的市场经济主体形态存在,与一般性市场经济主体所不同的是,其在提供基础的有形产品或无形服务之外,还提供了附加产品――观念产品,并通过传播观念,通过企业自身观念的影响力来促成交易,满足消费者需求。

建设观念性企业,就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这是因为:观念来源于文化,产生一种文化氛围,文化涵盖观念,观念是文化所表达的核心内容之一。建设企业文化时要注意:第一、必须在深刻理解企业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去积极打造观念性企业,建设企业文化就是加强对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技术、文化与管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关系的研究,以充分发挥文化对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力。那什么是企业文化呢?企业文化是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的综合。也有人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者组成的一个层次结构。还有人认为企业文化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十分丰富、广阔的文化复合体,它表现为一切经验、知识、感知、科学、技术、价值观、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管理方式、行为方式、论理方式、道德规范、企业形象,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建设企业文化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一是根据《辞源》对文化的解释是“文治和教化”,“文”是慢慢积累的意思,可以知道其是一个系统,一项系统工程。所以,企业文化是无法一蹴而就的;二是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个性:团体的共同信仰、价值观和行为。三是企业文化是象征的、整体的、惟一的、稳定的、难于改变的。四是企业文化既有有形的部分,也有无形的部分,是由有意识学习与无意识学习组成的,不是书面的理想、愿景和使命,而是日常的实务、沟通和信仰。五是简单地说,它是把一个企业的事情如何做好。第二、企业文化建设是从文化的深层次来探索企业管理和企业经营成功之道,企业文化是与企业共存的一种客观存在,有什么性质的企业,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企业中存在文化,文化中存在力量,文化中蕴含观念,观念是一种驱动力,所以,观念性企业的文化建设应该紧紧围绕一种观念或这种观念的衍生物来进行构建。

(2)进行客户分析,找到触动客户的切入点。观念产品的价值,必须获得客户本身对观念的认可和接纳,为保证满足客户对观念产品的需求,必须进行客户分析。客户分析具有两个作用:一是计量客户的规模和价值;二是深入了解客户对观念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和需要本质,通常有价值、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观念产品是观念性企业进行客户分析后的产物。在计量客户规模和价值时一方面要考察客户需求的满足方式和满足程度,以判断其转换消费方式的基本成本和可能性;另一方面要了解客户相关需求的强度和购买频率,通常客户的需求强度越大,购买频率越高,顾客价值越大,而相应的观念营销成本就较低;客户需求强度大,同时对现有的消费方式的满意程度就越大,客户的价值取决于企业观念营销的强度。

3.三个支柱。观念营销的实施离不开观念传播、专业化销售模式以及产品更新升级三个支柱,是以这三个支柱来操作、实施、保障的。

(1)观念传播。进行必要的、必需的传播是观念营销实施的首要支柱,是观念营销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和支持。正如前面观念实施传播一般模式所阐述的,观念营销离不开观念传播,其也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必须经由一定的“信道”方能到达顾客头脑之中。

观念传播首先要实现观念立体化,所谓观念立体化,是指观念本身所涵盖的所有信息的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表达、体现和展示。观念立体化有助于客户对观念产品的全盘把握和深刻理解,更有助于观念的深入人心。其次,观念传播要注意信息“载体”的合理使用。“信道”本质就是信息传递的“载体”,在运用传播观念的载体时,要注意载体形式的丰富、合理,既有传统媒介的大力宣传,又有现场的直观展示报道,更有活动、事件的“潜移默化”,要注意多管齐下进行整合传播。

(2)专业化销售模式。观念营销模式由于其特有的属性以及特殊的运作方式,需要特殊的、专业化的销售模式,才能取得所要得到的效果,如:专家型销售和制销售。

所谓专家型销售,是指具有一定与所售商品及其应用有关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并经过专门销售技巧、市场知识与能力培训的销售人员凭借其强大的观念与文化、知识与能力以及商品后盾,为客户提供商品以及与商品相关的配套方案设计的销售模式。由于销售人员具有十分良好的素质和能力水准,可以为客户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甚至可以代为设计产品使用方案。因此,专家型销售比较容易获得客户的信任和认同,有助于企业业务的广泛开展,也有助于企业形象和产品、品牌形象的树立。

制销售则是买方或卖方委托流通企业在其权限范围内从事商品交易业务的一种形式。就观念营销而言,观念性型企业寻求专业的销售中介机构采取适合于观念产品销售业务开展的形式进行产品销售。

(3)观念产品的不断更新、升级。由于观念受时间、空间等多因素的影响较易发生改变的基本特征,观念产品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以及与客户的不断接触中,进行不断更新升级,以实现观念产品的保值、增值。

四、结论

观念营销作为当代社会一种新兴的营销策略、模式、理论和研究范畴,正在实践中被较为广泛地加以运用和发展。观念营销从作为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的销售促进手段,到真正意义上观念产品的直接设计、上市、销售,笔者可以感受到其作为一种立足消费者需求,以观念寻找共鸣点、发挥影响力,实现、促成交易的“魔力”和价值所在。应该说,站在实践层面上,归纳总结出观念营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一种实施路径、一种操作方式,对观念营销这一新兴理论的发展完善和推广运用意义深远。实施观念营销的企业,首先应该是一个具有一定意义观念性质的企业,在充分的客户分析基础上,努力创造、生产观念产品,并以观念产品为中心进行营销活动,活动中要注重专业化的销售和产品的更新,这样才有助于观念的传播,才能最终实现观念营销的终极目标,即完成交易。

参考文献:

[1]徐丽娟.观念营销:提高交易效率的观念方法[M].北京:大地出版社,2006.

[2]胡传胜.观念的力量:与柏林对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3][英]大卫•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美]威廉•M•普赖德(William M.Pride),O.C.费雷尔,著.梅清豪,等译.营销观念与战略(2000年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 徐丽娟.基于观念营销的营销组合研究[J]. 中国流通经济,2004,(4).

[6]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2Chinese Dictionary [ Z].The Commercial Pres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7.

[7]Emile G. Communication in Rural Third World[M] .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