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课堂论文范文

体育课堂论文精选(九篇)

体育课堂论文

第1篇:体育课堂论文范文

情绪是人心理的基本要素,常常伴随着一定的行为而产生。情绪通常是体育教师容易忽略的一个因素,具体表现在教师在实施体能训练与心理健康教育之前并不太重视学生的情绪,更加谈不上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情绪体验了。这种忽视学生情绪的教学,必然使得教师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绪之间存在某种距离,结果导致体育教学的低效性。因此要促进职业高中体育的有效教学,首先必须关注学生的情绪尤其是引发学生消极情绪的原因。一般来说,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认识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如上所说,很多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放松的时间与空间,这种认识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对体育教学要求的距离感,他们喜欢体育课实际上是喜欢体育课的时间,而对真正的“体”“育”与“健康”并不感兴趣,甚至认为没有必要接受这些知识。应当说这是职业高中体育课堂上带有一定普遍性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在职业学习的影响下,往往呈现出消极影响不断扩大的趋势。这种现实与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情绪往往会呈现出恶性循环的现象。此外,体育课固有的运动负荷、体育运动中严格的纪律与行为要求等,也会引发学生的不良情绪,即使对于部分真正喜欢体育学习的学生而言,也有可能引发焦虑甚至是恐惧的情绪,这也是研究中需要注意的一个地方。不可忽视的是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情绪也有直接的影响。体育教师相对而言缺乏细心,严格的纪律与课堂要求往往是体育教师表现力量的主要途径,而职业高中的学生又具有明显的叛逆性,这两者一旦对立,就会引发轻则学生消极抵触,重则课堂尖锐矛盾频发的情形。这样实际上教师也就陷入了一个消极的情绪当中,自然谈不上有效教学。

二、职业高中体育教师如何面对学生的情绪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以为要促进职业高中体育的有效教学,关键还是从情绪这一因素出发对学生积极引导,只有当师生在体育课堂上能够享受情绪的高峰体验时,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首先需要阐述的是教师情绪。很大程度上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情绪,笔者的经验是,不要看职业高中学生有着这样那样的叛逆性,其实只要体育教师真正能够以一个乐观、积极、阳光的情绪进入课堂,那这样的情绪就会点燃绝大部分学生的乐观情绪(极个别的学生则会由于个体因素而难受激发,这需要专题研究)。笔者在体育课堂上,一直提醒自己不要急于进行体育与技能的训练,而是通过一些看似与体育无关的事情去引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只要这样的努力持续五至八节体育课,那就会对学生的心中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这样就会导致他们一进入体育课堂,就会自然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然后要阐述的是学生的情绪。学生的情绪体验决定着一节体育课甚至是所有体育课的学习质量,如果说教师对学生的情绪引导还是一种外在行为的话,那学生自身的积极情绪激发,则取决于教师引导学生去客观理性地认识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笔者在教学中从来不教授纯粹的体育知识,而是努力将体育训练与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与专业技术的学习结合在一起,只有有了这样的结合,学生才会真正认识到健康的体魄、坚强的心理对于现在的学习(尤其是遇到学习困难时)与将来的工作(尤其是工作遇到挑战时)有多么的重要。一旦学生认清体育具有这样的功能,那么任何一个对前途有希望的职业高中的学生,都会认真对待在校时间的体育训练与心理健康的学习。经验表明,一旦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那他们在课堂上的情绪就不会浮于表面,而是会有持久的驱动力。而这种产生驱动力且由这样的驱动力又反过来积极影响学生的体育学习甚至是文化与专业学习时,笔者以为这就是真正的有效教学的境界。

三、小结

第2篇:体育课堂论文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体育教学、应用

1、现代教学理论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要不断地吸收现代科学知识,使自己所用的教材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现在,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过去那种几乎只有专业人员才能掌握的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历史。近年来,由教师自己制作多媒体教材去进行教学已不是新鲜事。但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告诉我们,体育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实在太少,这中间有体育学科本身的特殊性。体育课教学的大部分内容需要在身体运动的过程中来进行学习,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需要在身体运动之中去认识、理解、掌握、运用,其课堂大都是在较为宽广的运动场,这给多媒体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是CAI(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简称CAI)进入体育课堂相对于其它学科较晚的主要原因之一。

2、体育课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电教设备表现手法的先进性、广泛性特点,采用图形、图像使体育教学生动、形象、具体,有利于教师材的技术规格,突出技术动作的重点、难点,有助于学生充分感知正确、完整的技术动作,掌握基本技术和技能。通常,我们选用音乐、摄像、录象、投影、课件等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媒体,这些媒体进入体育课堂关键是要找准多媒体使用的最佳时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学生和教材的具体特点,合理选取切入点,使多教媒体在课堂上发挥最大的作用。

第3篇:体育课堂论文范文

纪律与课堂管理是体育教师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开展,鼓励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阻止和处理违纪行为的手段与行为。目的在于为学生专心致志学习,积极主动参加学习锻炼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体育课中学生违纪的表现形式:

在体育课教学进行过程中,有时学生会出现一些违反纪律的现象,或称越轨行为,这些行为从现象上分有两种的形式:(1)是做一些明文禁止的事情;如在教师讲解示范时,有些学生不听不看,谈论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事情;有些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两眼出神地观望其他的事情;穿皮鞋,牛仔裤上体育课;教师吹哨要求停止练习而学生我行我愫等。(2)是不能完成教师所规定的任务或练习:如进行投掷教学练习时要求学生完成推铅球练习时将铅球放在锁骨窝处,学生未执行;在跑的练习时,要求学生跑50米,学生仅跑30米;在力量练习时,要求学生完成多少组次,学生也没执行等等。

以上的两种违纪现象从性质上来划分可以分成中与消极行为。中即既不进行也不干扰体育教学的行为;消极行为即直接干扰体育教学的行为,如故意干扰教师的指导或其他学生的练习。

学生中出现违纪现象的主要原因:

(1)安排的教学内容学生不感兴趣,甚至是反感;教学内容进度欠妥偏难,学生无法完成;或偏易,学生觉得无收获,没意思。

(2)教师的讲解声音偏低,不清晰,学生听不懂;教师的示范不规范,不成功;教师教学不负责,情绪低落,处理问题不当,不公正。

(3)教学的场地不平整,风沙大,场地器材布局不合理;学生练习互相干扰;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4)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机不端正;对学校或教师有成见,偏见;好表现与炫耀自己;害怕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怕脏,怕累;学生之间存在矛盾等。

维持纪律与课堂管理的要求:

(1)建立和一贯执行必要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

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配合体育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在教学之初,教师就要向学生明确宣布要求学生做的和不允许做的行为要求,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体育教师要防患于未然,尤其是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一定要狠抓常规的执行,待学生逐渐适应并形成习惯后,再使学生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2)注意认真观察与分析学生的行为:

体育课中师生的空间活动范围都比较大,要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教师必须及时全面了解教学过程中全体学生的情况,关注他们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当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要作出正确分析与判断,才能采取相应的,合适的措施。

(3)及时妥善地处理违纪行为: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必须迅速作出反应并及时处理。一般来讲,如果一个学生只是消极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必立即公开处理,可采用沉默,皱眉,走近等方法处理。如果一个学生的违纪行为已明显干扰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必须立即处理,并按情况采取提示、暗示、制止、甚至惩罚的方法。如果学生了为吸引教师的注意而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可以用不予理睬来处理。总之,在处理违纪行为时,尽量不要中断教学的正常进行,尤其是不要频繁地中断教学来处理违纪行为。

(4)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

奖励与惩罚是维持纪律,进行课堂管理的重要手段。奖励积极性的行为是维持纪律的课堂管理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俗话说:“罚其十,不如奖其一”。当学生的积极得到奖励后,这种行为将得到巩固与强化。体育课中的奖励方式通常是非物质性的,如口头赞扬,口头表扬“你终于成功了”,“真不简单”“大家看,××同学做得真好”,或给一个满意的,赞许的目光和微笑。为了维持纪律,一定的惩罚是必要的。惩罚是体育教师有意识通过使学生经受不愉快的体验,以影响和改变学生行为的一种手段。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或阻止违纪行为的产生和重现。在体育教学中,惩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挫折型:即暂时中止违纪学生参加体育学习活动的权利;二是否定型:即当众批评,教训,课后留下来,罚做俯卧撑,跑步等。在运用惩罚时,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惩罚的是违纪行为而不是人,一般情况下不搞集体惩罚。

(5)严密课的组织,提高练习密度:

体育课中学生的违纪行为大多出现在学生互相干扰或等待练习时间过长的时候。因此体育教师要注意严密课的组织,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合理分组,增加学生实际从事练习时间,减少违纪行为现象的发生。

第4篇:体育课堂论文范文

根据笔者理解,目前体育创新是一种演变的和渐进的过程,可以从3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一是培养体育创新的态度;

二是培养体育创新的技能;

三是培养体育创新的思维。

一、培养体育创新的态度

1.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态度,教师必须首先成为个富有创新精种的人,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的学生。就教师的"创新精神"而言,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首创精神、成功欲、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精神。

2.创新要以人为本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还未想到,但必会喜爱的活动,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找突破口,不因循守旧。主动突破教材定势与习惯性框框,在教学内容上要由以单纯的执行和完成《大纲》向以《大纲》为基础,补充具有当地特色、学校特点或时尚活动的灵活丰富的教学内容转变。例如当电视播放《排球女将》时,安排排球教学;播放《贯篮高手》时,安排篮球教学并结合"三对三"篮球比赛规则;全国甲A足球联赛期间,安排足球教学并结合"四对四"足球比界规则等等。学生个体只有在自身需要的推动下,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才能有效地促进创新态度的升华。

3.创新必须大胆探索、求新体育创新是他人未曾想过、做过的,常常突破传统方法,打破平衡格局,创新者的思想和行为,难免不为多数人所接受。在活动中,学生的种种创造性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争吵等联系,学生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不给予这类机会,轻易代替、否定,非但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尝试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也会使学生变得懒于动脑,疏于尝试。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正确对待"良性争吵",多给学生创造"犯错"的条件和机会,大胆求真、求新。

二、培养体育创新的技能

创新是一种学习过程,需要技术知识的积累。因此创新过程是一种有组织的、时间序列的、不可逆转的和路径依赖的过程。创新是与教师的"干中学"和学生的"用中学"等活动紧密相关的。因此创新所需要的技术技能知识与其说是一种大家都可获得的公共知识,还不如说是一种特有的和带有地方、学生色彩的知识,学生的技能创新有其本身自然的路径。尽管某项技术技能的创新发生在某一时刻,但是我们追溯上去,这个实现技能创新的学生一定已经有了较长过程的该项技能知识的积累过程和学习过程,没有这样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过程、没有任何渊源关系,学生要根据公共知识,实现某一活动的突然的技术创新是极其困难的。

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学生技能形成规律的定性和量化研究。例如,影响学生动作技能的因素包括哪些(如学生形态、身体素质、课堂教学结构、教法研究、学法指导、发展身体素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哪些是主要因素?现课堂教法主要有主题式、学导式、分层递进式、发现法、尝试教学法等等,其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能较快地形成动作技能的巩固的动力定型。没有体育技能很难有体育活动的创造力,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技能越高,就会产生更多的新设想、新活动。

三、培养体育创新的思维

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必须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如果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确定的结论,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妨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

1.教会自编游戏的方法

学生需要游戏活动,渴望掌握更多的游戏方法。根据教材师生一起学习《自编体育游戏》一文,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活动方法的构思过程:

参加人数达到目的活动形式胜负规则场地、器材、时间裁判安排,然后训练"在篮球场,用海绵球自编最喜欢的游戏"。

经过思考、构思、选择等理性活动,学生创编了地滚海绵球、投远比赛、击中目标、手球比赛、足球比赛、投篮比多等等。

2.优化组合

一种创新活动可能派生出另一创新活动来,创新和创新之间可能有一种技术技能互补的关系。更大范围来讲,一项活动创新可能导致另一项活动创新。教师教会学生各种技能技术,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程度选择组合。例如花样跳绳、花样毽拍、木捧+海绵球=棒球等。

3.重新排列

学生已经较好地理解掌握动作要领,产生更高的学习欲望,是尝试创新的好机会。如《五步拳》教学,教师教会步法:弓步、马步、歇步、仆步、虚步;掌投《五步拳》动作:并步抱拳--弓步冲拳--弹踢冲拳--马步驾打--歇步盖打--提膝仆步穿掌--虚步挑掌--并步抱拳,然名要求分组自编一套《新五步拳》。

4.迁移提高

创新从学生的纵向活动情况来看,是一种前赴后继的过程,当前的创新源于从前的创新,同时当前的创新也可进一步激发以后的创新。如低年级戏绳(个人抛投接等)--中年级戏海绵球(2人抛投接等)--高年级戏篮球(多人抱抛投传等)。

5.学会几种思考角度

第5篇:体育课堂论文范文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在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身体健康教育以及养成教育。体育教学对学生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标准下,师生关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体育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起引导作用,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学。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教师不再高高在上,由原来的知识的讲授者变成引导者。这种师生关系能促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体育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基本方法

(一)教师示范法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示范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教师对教学项目的技术动作进行讲解,并进行必要的示范。这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教学新内容时,教师要先给学生做示范,然后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例如,教师在讲解篮球基本功“三步上篮的动作要领”时,虽然把动作要领讲解得很清楚,但学生实际做这些动作时,不是多跑一步,就是少了一步,很难准确地把这些动作做好。这时候,教师不能过多地责怪学生,而是要鼓励学生,即使动作做错也不要紧,改过来,再进行练习。教师也要先分解动作,做好示范,让学生用慢动作去体会动作的特点,再去练习,等到练会了、练熟了,再到实际对抗赛中去应用。这样,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示范下,能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学好这些动作。

(二)群体参与法

在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都动起来。然而,教师有时候怕一部分爱好体育运动的学生比较积极,但另一部分学生不积极,热情不高,这样,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就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体育课上采取多种形式的类似游戏的运动,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进去,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分组练习十人多足跑,自己结组,自己练习,二十分钟后进行比赛,第一名有奖励。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整个一节课,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运动。通过这个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培养了学生掌握动作的协调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任务教学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时候为了发掘学生的个体潜力,我采用任务教学法。任务教学要在学生做好准备活动的前提下进行。比如,有一次为给学校运动会筹备中长跑人才,我进行了任务式教学,让男生跑1000米,女生跑800米。成绩在前几名学生的就是我要选拔的中长跑运动员。当然,任务教学法也不只是用来选拔学生,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我也采用给学生布置任务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结语

第6篇:体育课堂论文范文

1.学生身体素质的不同引发个别学生对教材的藐视。

初中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小学,他们对体育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有不同的认识。如在篮球教学中,稍微会打篮球的学生就会不屑一顾,不听讲,有的甚至影响其他学生的听课。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掌握篮球的基本技术要求,不需要再听教师的讲解,自以为是,影响正常教学的进行。

2.长期缺乏关注引发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

体育教学中,大部分是身体素质的练习,有的学生天生就不喜欢运动,课堂上教师不顾及所有学生。这类学生在上课时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他们的行为是破坏课堂纪律的“慢性毒药”,慢慢影响周围学生。这类学生往往长期受到冷落,形成对周围环境淡漠的行为,练就一身刀枪不入的“本领”,对于教师的要求、指责,学生的嘲笑视而不见,习以为常。

二、针对体育课堂中不和谐学生的维护技巧

1.加强组织纪律教育,留给学生表达的空间。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通常都是无意间违反了课堂纪律。教师只需要稍微点出,给个手势或眼神,大部分学生就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做。然而,仅仅约束学生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表现欲望得不到满足与释放,便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兴趣转移的现象,这样不利于教学的正常进行。因此,教师在约束学生行为的同时,还需要留给学生一定的表达见解和展现自我的空间。这样既有利于正常教学的进行,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加强深入学习。

学生的个别差异,导致某些学生自以为是,目中无人。教师应加强集体、团队意识的培养。学生个体是在一个大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的,他的一举一动都代表这个集体。教师要培养、利用学生骨干,营造好带差、强带弱的团队学习氛围。学生在相互带领、相互帮助下学习不仅发挥个别学生的优势,而且带动整个集体的学习,从而提高学习与教学质量。

3.关注“特殊”学生,使其尽快融入集体。

对于长期受到冷漠的学生,最直接的办法是重视关注他们,让他们了解很多人都是理解、重视他们的,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因此,温暖和谐的课堂是治疗冷漠最好的良药。对于这类学生,他们的适应能力、运动能力和合作能力都是比较差的,教师应多关心鼓励他们,并教会其他学生学会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并制止部分学生非善意的言谈。

三、体育教学中和谐课堂对教师提出新的挑战

1.教师积极参与,师生课堂互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共同学习,是构建和谐课堂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转变角色,“蹲”下来看学生,贴近学生,真正成为“孩子王”,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好伙伴,进而在与学生共同参与中构建和谐。

(1)师生互动,共同进步。

不管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上讲,青少年都是最喜欢体育活动的人群。在体育教学中,青少年总是能够很快全身心投入练习。如果教师和学生一起加入游戏练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提高。教师应该有和学生共同上体育课的想法和做法。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当教师和学生共同练习时,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知识,比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效果好。

(2)正确示范,优化表象。

正确的示范是学生获取正确的运动技术、技能最直观的方法。正确的示范可以达到缩短教学时间,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每当教师做完示范后,学生都会被教师的完美动作所感染。这是学生学习练习的最佳时间。根据动作、时间、地点的不同,教师应该做不同的示范,如背面、镜面和侧面示范,使学生更直观、深刻地认识学习动作。

2.积极创设机会,拓展教学形式,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

面向全体学生是构建和谐课堂的重点,教师应拓展多种教学形式,为学生营造积极参与的课堂环境,搭建开放的舞台,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1)体育干部轮流做。

发展能力指向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推行“体育干部轮班制”和“小组长轮流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担任体育干部。教师可以根据学号或前几节课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担任体委或小组长,负责本节课的课堂管理,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管理的苦与乐。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并且多协调,多合作。采用“体育干部轮班制”后,学生都体会到管理的苦与乐,这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督促沟通,同时有助于和谐课堂的构建。

(2)人人都来露一手。

发展能力指向学生的示范能力,表达能力。以往体育教学中,都是教师示范的单一教法,每次都做的学习和游戏都是教师事先规定的,学生的示范讲解能力得不到锻炼。教师可以发挥个别学生的强项,让学生平时多观察,多关注,多理解各项运动的方法和动作,可以请这些学生做示范,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平时对体育知识的关注程度,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一问多解的拓展。

发展能力指向学生的参与能力、表达能力。一问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学生拓展思维的有效途径。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学会相互讨论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这样就很容易出现一问多解的精彩局面。如,体育教学中,针对一种游戏,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么玩,学生往往会说出很多种新方法。以“长江黄河”游戏为例,学生会提出用特殊起动姿势起跑;跑前要做附加动作;经过简单运算的“结果”作为追逃信号,等等。再如,“喊数抱团”游戏,以往教学中都是喊几就是几个学生在一起结合。笔者在教学中,把规则稍微改了一下,效果不一样。以往抱团后数的是人的个数,笔者改成抱团后数落地脚的个数,这样学生就不是简单地死板地听数字结合,而是需要动脑筋思考。一开始,学生比较茫然,但经过几次尝试后,学生就能总结出相应的结论:喊数字“5”时,这时学生的人数只要不小于3都是可以的,3个人的时候,其中一个人抬起一只脚,4个人的时候其中两个人各抬起一只脚……但人数超过5个人时,学生又有了新办法:把多余的人背起来;把脚踩在别人脚上;坐在地上把脚抬起等解决办法。同一种游戏突然多了几种方法,或者增加了游戏的强度难度,效果就会有所强化:一是调节了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和谐度,二是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合作的能力。

四、结语

第7篇:体育课堂论文范文

良好的课堂运动训练,一方面能够激发小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使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强度和锻炼时间都达到要求,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让体育运动锻炼不只是小学体育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还要是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除了能够培养小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还能潜移默化的对其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产生影响,把健康的体育观念和运动观念带到了家庭中、社会中,使得学校和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能够促进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2提高小学体育课堂运动训练有效性的策略

小学体育课堂运动训练有效性主要是三方面: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就是教师教学让小学生学到体育方面的知识,有效率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比较多教学成果,有效益就是通过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小学体育课堂运动训练的有效性主要是看学生在经过体育课堂教学之后,在身体健康、运动参与等方面是否取得了进步。

2.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体育运动训练有效性

就传统的体育运动教学模式来看,教师一般都是采用先教后学的教学方法,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师教多少,学生就接受多少,课堂氛围比较冷淡,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力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事实上,小学体育运动训练教学不适合死板、固定的教学方式,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紧跟学生实际,使得教学过程跟教学方式、训练场地与器材等紧密结合在一起,营造出融洽的教学氛围,跟学生打成一片。比如,在学习实心球的相关内容的时候,很多学生对于手的角度问题不能很好的掌握好,告诉学生出手的时候要抬头,但是成效不明显,学生也不愿意继续练习。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可以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标志物,可以是楼顶,也可以是旗杆,固定学生的条件反射,让学生逐个练习,大家监督找问题,这样一来,大家练习的热情高涨起来。

2.2优雅的动作示范,提高体育运动训练有效性

在小学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体育教学的艺术性不仅仅体现在本领的传授上,还体现在怎样去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训练的兴趣。作为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在学生面前保持良好的形象,用优雅的动作示范来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进行示范动作的时候,做的比较标准规范,不但可以让学生心服口服,还能让学生认为这个动作自己也可以完成,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此外,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动作比较规范的学生进行真人示范,满足了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比如,在教学生进行“前滚翻”这个动作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进行示范,边示范边告诉学生:低头、团身、抱腿等,在学生练习过之后,找出几个做前滚翻动作比较标准的学生来示范,教师给配上有节奏的口哨,让学生感受到时间与空间的合理分配关系,帮助学生学会这些动作,提高了教学成效。

2.3有趣的游戏参与,提高体育运动训练有效性

玩是孩子的天性,体育游戏作为一项重要的体育运动训练教学内容,由于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比赛性,这样能吸引学生参与进来,不断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相应的提高了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在体育课堂上设置游戏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学会合作,学会团结,这些良好的品质就是学生积极心态的重要体现。作为体育教师,在制定游戏的时候要结合所用的教材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而保证体育教学的质量。制定游戏规则的时候能够确保游戏的顺利开展。对于生活中适合教学需要的内容,可以直接引入,如,滚铁环、踢毽子等;对一些基本适合教学需要的内容在游戏的时候可以允许学生进行适当的改动,在改变之后进行应用,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训练学生的腿部力量的时候,如果体育老师只是简单的介绍训练的要领,让学生机械重复的进行弹跳训练,学生就会感到枯燥和乏味。这个时候可以举行一个接力赛的游戏,让学生进行跳绳接力,分成几个小组,最后看哪个小组能胜出,这样就能把枯燥的训练转化成学生乐于参与的游戏,学生参与的愿望变得强烈,就能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再比如,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沙袋投准游戏,并且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投的准。之后让学生分为甲、乙、丙、丁4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游戏训练。让学生在游戏中找到答案。这样一来,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4注重情景教学,提高体育运动训练有效性

在小学体育运动训练教学过程中,情景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体育课堂训练效果。通过创设情景,可以把学生带入到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让学生关注学习的内容,进而调动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比如,在给小学生进行列队训练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发问:“大家看过国庆60周年大阅兵仪式么?”,之后引导学生模仿雄赳赳、气昂昂的形象,学生受到启发,开始精神饱满的进行列队训练,仿佛置身于国庆阅兵队伍中,变现出了“站如松,动如风”的静动结合的神韵。再比如,在训练小学生进行小步跑练习的时候,可以用“马蹄快跑中落地”的情景,启发小学生在小跑步的时候学会“脚腕柔、频率快、轻松”等关键要领,让小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理解小步跑的技巧,进而掌握其动作要领,提高了学习成效。

3结语

第8篇:体育课堂论文范文

一、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文化的内涵

课堂教学文化是课堂中各种文化类型相互冲突、磨合后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它是从整体上把握课堂教学的文化特质,在表层体现为课堂教学的心理氛围和支撑,在深层体现为课堂教学中的人共同追求的教育理想、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念等[1]。基于以上概念,我们认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文化就是教师与学生作为合作主体在课堂这一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围绕课程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互动过程中交流、融合、对话而构建的价值体系、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整合体,是一种具有互动与生成取向的师生文化。它既包括对既存的教师文化的传承带给学生的显性知识,即基础教育课程中的固定化了的教育教学知识与教育教学思想,也包括隐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难以描述的对教育教学的情感态度等观念性的东西,尤其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分析和思考教育教学问题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它不单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教学知识与技能,更是师生情意交融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建构新的文化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并且最终将其内化成具有自觉和自愿性的教学思想、理念和价值观。

2.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文化的特点

基于以上理解,我们认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文化不同于其他课堂教学文化,它具有主体特殊性、内容向生性、活动体验性和机理内隐性等特点。

(1)主体特殊性

课堂教学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特殊文化指的是“只有少数人参与的文化成分,换言之,仅适合于某些具有某种特征的个人或团体参与的文化”[2]。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文化是由特殊的文化主体构成的特殊的文化,体现出主体特殊性的特点。作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文化的主体,教师要经过教师专业训练和职业标准考核,并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学生是身心发展达到了一定阶段,但还不能够完全独立选择和自主管理的学生。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教学,学生有主动学习的资格与权利,教师与学生同为主体地位,都有课堂教学与学习的主动参与权。相对于其他课堂而言,这是个特殊的文化主体。

(2)内容向生性

现代课堂教学是一种高度自为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文化传承的内容反映着课堂教学的任务与规定性。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文化一方面传承着有关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基本理论与应用知识,另一方面传承着多年来积累下来的教学艺术文化与技能文化,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艺术、教学反思与研究等。在课堂中,师生基于信任、理解与尊重,围绕这些内容,通过言语和动作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学生在课堂不仅获得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在人格完整、道德理念、审美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受到良好培养。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和技术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的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情,培养出一个和谐的人格。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内容要以学生为本位,一切为了学生,将学生培养成为有思想、有创造力和有作为的人,这是课堂教学的根本所在。

(3)活动体验性

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文化是一种体验的文化。作为特殊主体的师生,要通过特定的文化载体进行特殊的文化活动,教师以课程知识或单元模块为主要载体,以育人价值观为核心,向学生传承文化知识。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教师创设的真实情境中去,身临其境且心临其境地去体验和感受,运用已学知识尝试进行应用与解答问题,形成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和必要的教学情境体验等教学实践和学习能力,获得对教学实践和学习活动的真实感受。

(4)机理内隐性

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文化机理具有内隐性。它是与课堂活动相伴而生并已融入了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难以明确表达的技巧、经验和机智等,内化于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行为中,是教师在专业活动中的直觉、灵感、信念和心智模式,在师生心灵深处形成一种心理定势,下意识地把握、无意识地运用,左右和制约着师生的行为,成为课堂教学中师生行为合理性的机理所在。而这种机理我们有时无法直接观察到它,只有在教学活动中试图去改变某种已经习惯的行为时,我们才会感觉到这种文化机理的存在。

二、对传统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文化的反思

通过对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文化内涵和特点的理解与分析,重新审视传统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文化,不难发现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导学性文化不浓

现行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文化与传统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文化相比,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提升,其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也相应得以加强。但是,已深深植根于师生理念与行为中的单向传承的传统课堂文化根深蒂固,很难在短时间彻底清除,在现实的课堂中,其影响和痕迹有时比较明显。这种单向的文化传承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种单向度的被动接受活动,教师依然迷恋于传统思维方式和固有教学模式,单纯地重视知识技能传授,不主动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学习目标进行有效学习和自觉训练。对学生而言,学习兴趣不浓,只是机械地死记硬背课程知识点,被动接受单一解题技能的训练,缺少参与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机会,反思能力和批判性受到抑制,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充分体现。这种工厂流水线式的教学生产出来的学生几乎是千人一貌,缺乏创新和求异思维,对现实存在的教学问题采取忽视和回避态度,不愿也不能解决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成了名副其实的单向度的人。

2.交往性文化匮乏

由于受到传统的单向传承的课堂文化影响,现行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交往性文化也略显匮乏。教师常常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在文化传授上处于权威地位,学生只是机械和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与文化,师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这种地位上的不平等,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疏远,课堂教学缺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正的对话、互动与合作。一方面,这与叶澜教授所提倡的“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共同交往、共享经验的活动”的理念背道而驰;另一方面,课堂中没能创造出缄默知识、隐性文化产生的条件,大大降低了交往内容的深度和交往层次,使教学交往停滞在课堂表面。

3.实践性文化不足

与其他课堂教学不同,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形成个人最好是独特的主观经验和实践经历。这就客观上要求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情境、实践锻炼的机会和在情境中应用知识的机会,使得学生以现实问题为契机,以理论知识为储备,通过自己的理解、反思和感悟等方式,把理论知识内化到他们的知识结构中去,形成他们自己的关于教学和学习的思考和认识以及实践能力。反观当前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真实课堂教学情境与实际教学问题设置不足,除了少有的一些实践课程外,实际课堂教学中实践性文化还需进一步凸显,课堂中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实践兴趣和进一步探索教学问题的愿望,也缺少学生尤其是学生凝练教学实践智慧与提升实际实践能力的平台和机会,学生也因此缺少继续学习和进行研究的动力。

4.生成性文化缺失

当前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文化依然将传授系统知识、习题训练和材料导读等作为主要文化内容,相比较而言,对课堂中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那些缄默教育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的挖掘与分析不够,而这些对学生而言,正是必备和必须拥有的。由于没能很好激活学生已有的缄默知识,缺少将他们的缄默知识与课堂中那些教学思想和理论进行比较和鉴别,课堂中也没有形成教师的缄默知识和学生的缄默知识的互动与转化,不能生成新的缄默文化知识,难以实现显性教育知识与缄默文化知识之间的沟通与融合。因此,生成性文化缺失成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文化的重构

1.实施“师生互位”教学模式,提升学生主体地位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基础教育课堂文化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理想,掌握必备的系统知识与技能,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就需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方式,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是一件迫切的事情。“师生互位”教学模式,能够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师生互位”教学模式,就是采用角色置换原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扮演教师走向讲台,变学为教,从教中学,教学合一。具体来说,以现行课程教材为基本载体,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在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走向讲台扮演教师角色,利用部分课堂教学时间,把教师指定的教学内容或学生自定的教学内容讲给本班同学听[3]。

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采用“师生互位”教学模式,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和教学活动的评价者。引导学生自定目标、自学教材、自查资料、自选方法、自找问题、自破难点、自我调控和自我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中,改机械地听、被动地学为自觉地探索和思考、主动地学和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丰富自身专业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技巧。

2.建立“主体间性”的课堂教学文化,促进师生课堂交往

主体间性是现象学、解释学、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重要概念。它经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提出后便引起哲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后被引入到包括教育在内的众多领域中。所谓“主体间性教育就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主体与主体(主要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之上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交往对话关系,它包括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教师与文本之间、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双向交往对话关系。”[4]

主体间性下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更加强调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交往和对话。课堂教学文化的形成不仅仅是教学知识、理念、价值观的构建,更多的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互动过程中交流、融合、对话而创设一个交往所需要的“公共领域”[5]。在这个领域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协助者、启发者、辅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教学的积极参与者,教师和学生是以一种双向互动的相互讨论式的、交流式的教学模式探究课堂教学问题。教师与学生以各自的知识经验、情感、个性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教师的权威趋于模糊或消退,交往关系趋于平等融洽。这改变了以往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文化传承的单向性和学生单向度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使得课堂教学文化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增强了课堂教学文化的凝聚力,形成一种共建、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文化环境,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3.加强案例教学,增强课堂教学文化的体验性

体验取向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基础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基础教育课程应引导学生参与和研究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主动建构知识,发展实践能力。从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要想改变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的问题,我们就得把目光转向基础教育课堂,构建体验取向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文化,强化基础教育的实践教育环节。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沟通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和纽带,在不增加教学时间的情况下,能够缩短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距离,解决基础教育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培养学生在真实教学情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素养。

所谓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和利用一个具体案例,参与分析、讨论和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索,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6]。该方法为学生提供进行教学仿真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将抽象的过度概括化的原理知识、概念等具体化并立即运用到教学实践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自己真实体检教学实践的过程。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要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真实的事例,要来源于教育教学的一线,应是教师多年教育教学经验的浓缩,而不应是教师杜撰或虚构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案例,积极参与到案例所叙的真实情境中去感悟、体验,扮演案例中角色,进行仿真实践操作,仿佛亲临教育教学现场,置身于一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之中,分析解决大量的、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把理论知识内化为实践性知识,积累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的教育智慧,从而弥补由于实践经验不足而导致的实际决策与操作能力的匮乏。

参考文献

[1] 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郑金洲.教育文化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 何基生,王晓萍,曹石珠.地方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师生互位”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高教论坛,2010(8).

[4] 徐涛.我国近五年来主体间性教育研究综述.现代教育科学,2006(4).

第9篇:体育课堂论文范文

【关键词】外贸类专业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探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浙江省教育厅课堂教改项目《高职外贸类专业课堂有效教学研究》(项目标号KG201390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26-02

高职院校作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承担着培养“大国工匠”、传承“工匠精神”的重担。而当前外贸专业毕业生存在着实践能力弱,用人单位满意度低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应是当前外贸专业课堂教学创新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一、何为课堂教学有效性

所谓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学是否以人为本,通过教学活动,学生有没有在思想道德品质、政治素养、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获得最大可能的进步和发展。为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需制定“职业性、人文性”并重的教学目标,结合理论与实战技术的学习,通过科学性、有序性的课堂管理,调动学生最佳的学习状态,最终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二、高职外贸类专业课堂有效教学现状与影响因素之调查

为了研究高职外贸类专业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和影响因素,通过设计《高职外贸类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影响因素调查问卷》,以电子邮件和信件方式对省内外共1506名被调查者(其中学生1160名,教师 160 名 ,教学管理者 36 名,行业企业150名)进行问卷调查 。分别从教学论维度(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表达、教学组织、教学效果)调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别与很有效 、有效 、较有效 、较无效 、无效相对应 ,计 5、4 、3、2、1 分。从育人体系维度(包括素质、文化、实践等)、现代教学系统论维度(包括教师、学生、社会、教学环境等)调查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根据很重要 、重要 、较重要 、不重要(分别与影响很大 、影响大 、影响较大 、没有影响相对应),分别计 4 、3、2、1 分。

从教学论维度调查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结果如下表1所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整体平均分为3.54,处于有效与较有效之间,这说明课堂教学存在一定问题 ,其有效性还有提升的空间。从育人体系维度和现代教学系统论维度调查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被调查者对育人体系维度素质、文化、实践三个子指标选择很重要 、重要 、较重要 、不重要的人数,得出相应的占比,最后计算得出育人体系维度有效教学影响因素的平均数为3.18,现代教学系统论从教师(教学责任意识和投入、教学理念、教学效能感、学习、实践、反思、研究)、学生(学生投入、学生配合、学生支持)、社会(社会投入、社会配合、社会支持)、教学环境(校园环境、课堂教学硬环境、课堂教学软环境)等指标调查最后得出平均数为3.32,均处在“影响大”(3分)和“影响很大”(4分)之间 ,说明这些因素对有效教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表1 高职外贸类专业教学论维度课堂教学有效性调查

表2 被调查者对影响课堂有效教学

育人体系维度、现代教学系统论维度影响因素的评价

综上可知,高校课堂教学只是比较有效,其有效性还有提升空间,育人体系维度、现代教学系统论维度的各子因素都是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因此有必要从该三方面提出并探讨提升外贸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三、提高高职外贸类专业课堂有效教学对策

(一)完善育人体系促进有效教学

表2表明,认为育人体系维度对有效教学很重要、重要的分别占48.61%、31.63%。对有效教学影响程度的得分为3.18分 ,因此,完善育人体系是提高有效教学的措施之一。

新形势下,对外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素质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三维育人体系:即整合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拓宽素质教育的路径,建设经贸文化、诚信文化、校友文化,延展素质教育的空间维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不断提升综合性外贸人才培养质量。

(二)教师、学生、社会、教学环境要实施有效教学

表2表明,现代教育系统论维度对有效教学影响很重要、重要的分别占50.81%、35.82%,对有效教学影响程度的得分为 3.32分。影响有效教学的教师、学生、社会、教学环境等影响程度的得分分别为3.47、3.44、3.01、3.38,处于很重要与重要之间。因此,教师、学生、社会、教学环境均要实施有效教学。

一是教师。作为高校的一名教师,首先要增强责任意识,其次是扎实开展有效教学,三是加强教学反思与研究。

二是学生。学生作为有效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只有配合、支持、投入课堂学习,才能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三是社会。在外贸行业发展新趋势下,只有更加深入的建立“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校企合作机制,走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的路子,积极寻求新的发展道路,积极探索校企“共建育人平台、共构育人体系、共育技能人才、共管育人过程、共促学生就业”的育人模式。

四是教学环境。一是校园环境。应突出师德、校风、学风、安全教育,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二是课堂环境。学校要为学生创造宽敞、明亮、舒适的教学硬环境。教师要在教学气氛、师生关系、教学方法等方面构建轻松、和谐、积极的教学软环境。

(三)创新外贸专业课堂教学,提升有效教学

表1表明,从教学论维度判断有效教学的得分为3.54。介于有效与较有效之间。因此,深化教学改革,对提升外贸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设计更为开放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积极从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或工作的促进者、指导者和推动者。摒弃传统的“独角戏”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采用项目合作、现场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从“临时演员”变成“主要演员”,甚至是“导演”,推进课堂教学创新。

2.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化技术不断普及,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带来了更大的突破。教师需要把握这些变化和利用这些变化对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深入思考,利用视频、微课、翻转课堂、情景剧表演等技能载体的创新,满足学生视听感官需求,增进互动,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评价。

评价体系应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与多元性,尽可能减少“教师本位”,提倡“学生本位”。在院系领导、督导、同行教师、学生参与评价的同时,进一步重视教师自评,并吸引用人单位参与评价,切实提高教学的实用性与针对性。

综上所述,要提升高职外贸类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既要在宏观层面进一步完善三维育人体系,又要在微观层面从教师、学生、社会、教学环境等方面实施有效教学,并进一步推动课堂创新,相互协调,相互影响,不断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

参考文献:

[1]曹霞,姚利民,黄书真.提升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探讨[J].高教探索,2012(2):70-75.

[2]张力,王莉. 论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学研究,2012(5):127.

[3]张玲文.提升高职教学有效性途径的在审视[J].华章,2012(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