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兴趣教学法论文范文

兴趣教学法论文精选(九篇)

兴趣教学法论文

第1篇:兴趣教学法论文范文

一、以奇导入,出奇制胜

一节课,其导入是非常要害的,导入得好,激起了学生的爱好,就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我在讲解“摩擦力”这一节课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重力,引用了沙皇俄国的一则趣事。沙皇派一大臣来视察铁路工作,负责铁路工作的一个外行官员为了使欢迎的气氛、场面热烈一些,让工人把列车的轮子、路轨全部漆成绿色,而当那位大臣到来之时,火车只能在原地打滑……当所有的同学都在专心听这个有趣的故事时,我问同学们是否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并趁势指出: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必然会对这个问题做出圆满回答。事实证实,好奇心是思维的驱动力,学生假如具有好奇的心理状态,就会主动学习,积极思维,不断探索。

二、巧用趣事,乐在课堂

有些生活中的趣事,对学生理解物理知识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接受知识。如,讲到失重时,为加深学生的印象,我给学生举了一个例子:手提小狗毛皮,加速上提,小狗因疼痛大叫不止;当加速下落时,因其毛皮所受的力小于其自身重量,小狗感到悠然自得。同学们正在哈哈大笑的时候,我指出:当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方向向上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加速度方向向下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这样获得知识,往往令人长久不忘。

第2篇:兴趣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问题驱动法 思想政治 兴趣 培养

对政治课兴趣的不平衡性,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主要是政治课内容与教师的水平。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外兴趣活动是在其课堂教学之外,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内容,在政治教师的指导下对学生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称。它强调发挥学生创新潜能的个性发展,捕捉促使学生智能走向成熟的生长点并加以引导,使其升华为一种有益于社会的行为模式,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延伸、拓展和深化,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问题驱动法概述

1)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外活动通常以学生为主,由学生当“主角”,教师一般只是从旁指导。学生不仅是活动的参加者,而且是活动的组织者,这就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自己主动学习的环境和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学生掌握了更多的学习和实践的主动权,动手、动脑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成了认识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了独立思考、钻研和创造的精神。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2)有利于全面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任务,达到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第一,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和教材内容的限制,有些问题无法具体化和深入化,只有通过课外活动来弥补和延伸。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将知识用于实践,能更好地理解、巩固和运用课堂知识。通过阅读报刊和课外书籍,参加各种报告会、座谈会。广泛吸收新知识、新信息,扩大知识面,使课堂知识得到丰富和深化。特别是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能大大开阔眼界,扩大知识视野,拓宽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的严格限制,学生实践的机会少,理论与实践不易统一,而课外活动正好弥补课堂教学的这种不足。课外活动给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天地。学生通过课外活动走出课堂,深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实际中去,有更多的机会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在活动中,学生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主体,他们自觉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寻求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观察问题、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二、问题驱动法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指导小论文活动

小论文活动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课外活动。它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能力。它是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观察社会、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小论文的特点

1)小论文的写作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形式。小论文的完成往往是校内外多种形式“协同作战”的结果,即综合运用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的结果。

2)小论文是高中生分析和认识社会问题的重要形式。高中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实践的、理论的和思想上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通过课堂教学得到了认识,有的则要通过学生运用课堂上学的理论去独立地分析和认识,而小论文便是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较系统地分析和认识社会实际问题的尝试。

2.指导兴趣小组的方法

高中思想政治课兴趣小组是以兴趣为纽带,按自愿原则组织起来共同探讨有关思想政治方面内容的学习小组,如哲学兴趣小组、经济学兴趣小组、政治学兴趣小组、法学兴趣小组、国际知识兴趣小组等等。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符合青少年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思想政治课学习骨干。在课堂教学里。学生的天赋、爱好、特长和才能往往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展示,而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却可以表现得很明显,这就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

1)重视兴趣的激发。兴趣小组虽然是以兴趣为纽带组织起来的,但仍有一个巩固和深化兴趣的问题,仍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以为兴趣小组反正是有兴趣的同学组成的,可以不考虑趣味性,像对待成年人那样去对待高中生,那么很可能原来有兴趣的同学也会变成没有兴趣了。

2)要注意正面引导。高中生求知欲旺盛但政治上不成熟,当他们对思想政治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后,往往不加选择地阅读大量西方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书籍,却又缺乏批判能力。所以教师在指导时,应让学生多学一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对于学生已知道的一些西方东西,要有意识地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加以分析、辨别。

3)要注意因材施教

兴趣小组成员与其他同学相比,一般基础较好。因此,教师在安排讲座、社会调查和小论文活动时。应相应提高要求,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有利的。教师应舍得花大力气精心指导尖子和骨干,推动全班同学一起提高。不过,兴趣小组的成员水平也不是划一的,有的同学有浓厚的兴趣,但基础条件却并不怎么好,教师更应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成长。总之,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

三、结论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实现高中政治教育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第3篇:兴趣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 职业道德教育 兴趣教学法 

 

乐学是古往今来学者追求的最高学习境界,也是教书育人的最高目标。然而不少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课却常常被人认为与乐趣绝缘,洋溢在课堂上空的是严谨教条、呆板沉闷的气氛,这正是德育课实效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如何打破职业道德教育沉闷的学风和学生厌学的情绪,让学生乐学,是提高中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所谓兴趣教学,是指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在情感愉悦中接受知识,掌握技能,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环节、教学手段及方法的整合与灵活运用。兴趣教学法与中职学校职业道德课的契合能有效解决教与学中的困惑与难题,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兴趣教学法与职业道德教育课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职业道德教育课运用兴趣教学法的必要性 

 

目前中职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课程有“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等,许多学校在实习实训中也适时开设一些职业道德教育课。在这些课程中运用兴趣教学法意义十分深远,对教师而言,是解决了教学中困境和难题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而言,是学生形成自我终身学习能力和具备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一)兴趣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职业道德课教学实效性 

在目前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中常面临着几大难题:一是现实社会的多元化对课程浓厚的主导性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冲击,降低了学生对理论的信服度;二是市场经济和实用主义思潮对职业道德课价值的冲击,使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实用性产生怀疑;三是职业道德课中较多的政策性、指令性、文件式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理论课学习产生了望而生畏的情绪;四是职业道德教育课教学内容的严谨性和较强的社会意识形态控制对任课教师教学思维的冲击,使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古板,导致中职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课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而扭转这一局面的一个有效途径是运用兴趣教学法。当学生被多方面的智力兴趣和要求的气氛所包围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探索精神,就会爱上职业道德课教学,从而提高职业道德课教学效果。 

 

(二)兴趣教学法有利于中职学生自我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 

兴趣教学法有利于中职学生良好自我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自我学习意识的养成;另一方面是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 

1 兴趣教学法有利于中职学生自我学习意识的萌芽。人的自我学习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随着个体在不断的教育成长中,与他人、社会、环境的各种关系交往中,才能逐步形成真正独立、自主、自律、自强、能动的学习意识。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多数中国学生从小就在父母和教师的安排下被动地学习,学生没有选择自己学习内容的权利,甚至无权选择考试志愿。在缺乏高考高压机制的约束下,没有明确自我学习意识的中职学生对学习漠不关心,注意力涣散,无精打采,整日逍遥自在,无所事事,上网聊天、看视频成了他们主要的功课。而“要唤醒那种无动于衷的学生,把他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就是要使这个学生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识显示出来,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的人格。”“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的人格”就是指学生要拥有自我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自我学习的意识则来源于兴趣。人只有在从事符合自己的需要或感兴趣并由自身支配的活动时才会积极投入。这种主体意识的提高才会引起主体自主的学习。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才会专心致志、全力以赴地投入。因此,持久的兴趣是促使学生形成主体性自我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基础条件。 

2 兴趣教学法有利于中职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2l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拥有足够的知识,而需要终身学习。而“终身学习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学习的兴趣、态度、习惯和能力”。因为兴趣是刺激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它一旦形成和稳固,就不会因外部动机的消失而中断学习和求知。如果通过兴趣教学法使学生对职业道德课产生浓厚兴趣,并随着教师不断强化这种兴趣,将会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和践行职业道德的行为习惯,从而促成学生终身学习理论知识的良好行为举动。 

 

(三)兴趣教学法有利于中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因此把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产生与兴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大脑中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处于高度兴奋,而无关的部分高度抑制,神经纤维信道的有关部分则保持高度畅通,“神经噪声”大大降低,信息传递达到最佳状态,人的思维最活跃,这时候人的创新思维也最活跃。兴趣教学法则有利于促使中职学生大脑中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处于高度兴奋中,有利于创新思维的产生。 

二、职业道德教育运用兴趣教学法的途径 

 

道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让学生知、情、意、信、行相互转化统一的过程,因而在职业道德教育教学中运用兴趣教学法,并不是指单纯的教学方法,而是要对整个教学环节的各个阶段进行科学规划,通过合理的知识结构安排、有序的教学程序组织、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实现学生行为能力的养成。 

 

(一)以趣激志——课前学生求知动机的挖掘 

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周密部署,巧妙设置兴奋点,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职业道德教育课教师要在上课之前做足功课,设法开启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欲望。 

1 组建兴趣小组。组建兴趣小组是概论课开展兴趣教学的一个组织上的保障。分组一般按照自愿的原则组合,主张将志同道合的同学组织起来成为一个兴趣小组,这有利于今后各种兴趣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并引入激励机制,每个学习小组的表现将在期末公布,成绩最高的小组平时成绩将给予加分奖励。 

2 找出能激起学生求知欲的兴趣点。课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上课前布置不同的预习功课。如可通过视听资料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还可通过问题讨论、汇报交流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兴趣等。 

 

(二)以趣增信——学生在课堂上情感认同的培养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兴趣教学法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认同,是前一个阶段的深入。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充分运用兴趣教学法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1 内容激趣法。内容激趣法是指教师在符合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使之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具有前沿性、先导性和趣味性,能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强烈兴趣和求知欲得到最大满足。这是兴趣教学法中最重要的类型。一堂好课的标准永远都是“内容大于形式”,如果教学内容不够充实和引人入胜,教学方法再丰富,也难以获得学生认可。因此职业道德课教师要在符合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整合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增减归类,寻找出契合学生需要的兴奋点和兴趣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常用的方法有案例教学法、故事教学法、理论综述法、专题讲授法等等。 

2 感观激趣法。感观激趣法是指教师通过掌握和运用必要的多媒体教学技能,利用文字、动画、漫画、图形、图像、实物、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元素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处于立体感观的刺激中,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时参与感观越多,思维效率越高,学习效果越好,也越容易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因此在职业道德课教学中要尽量多地调动学生的听、说、看、写各种感观。

3 情感激趣法。情感激趣法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用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去感染学生的情感,使之达到共鸣。职业道德课的说服力、感召力与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密切相关。如果一个教师经常用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风趣、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 活动激趣法。活动激趣法是指教师通过开展不同的趣味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加强理论与现实的联系。职业道德课的趣味教学活动种类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辩论法。辩论能培养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是非观念,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还能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象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2)讨论法。课堂讨论法分为随机讨论和专题讨论。随机式讨论可以采取答辩式,由学生敞开思想就这门课涉及的理论和实际提出问题,教师回答问题,学生直接和教师展开思想交锋。专题式讨论是针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出好题目并主持讨论,特点是讨论深入并且集中,

学生之间不同认识的交锋,可以相互启发,调动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角色互换。在一些难度适中、比较容易理解的章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课,教师坐在下面听课提问。最后再由教师对各组讲的内容做一点评,指出不足之处,加以补充说明和阐述。 

以上这些活动都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进行。总之,活动教学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在做到以生为本的同时,也会赢得学生的认可和喜爱。 

5 问题激趣法。问题激趣法是指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达到激疑引思的效果。在职业道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要求适时、适当地向学生提出问题,或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部分章节可以完全采用问题法进行教学。 

(三)以趣促行——学生在课后行为习惯的养成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兴趣教学法在巩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认同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是前两个阶段所指向的终极目标。前两个阶段教学对学生进行的新奇刺激只是起到激活“兴奋点”的功效和“动机”阶段,要想这种“兴奋点”持久,并形成习惯,还要通过不断地实践。所以在职业道德教育课后,教师要善于巧妙布置作业,让学生在乐趣中不断回味和体验。这些作业形式很多,主要有:影视书籍作业,在讲述完相关章节后,布置一些视频作品让学生观看,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研究;社会实践作业,让学生通过课后广泛的亲身实践,在实践中逐渐养成行为习惯,如让学生到工厂进行职业道德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召开专题社会调查汇报会;网络互动作业,教师在课前建立一套新型的师生互动网络平台系统,将学生必须看的补充课外资料、视频、论文、案例、作业都提前挂在网上,让每个学生凭学号登录浏览并完成各种作业;各类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作业,中职学校各种社团活动十分活跃,教师要及时指导或带领学生参加其中对职业道德课教学相关的课外活动。 

总之,良好的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在兴趣教学法中,职业道德教育课教师要学会在课前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在课堂上陶冶学生情感,增强理论说服力;在课后要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真正做到知、情、意、信、行的有机统一,提高理论教学的实效性。 

 

三、兴趣教学法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初级兴趣与稳定兴趣的关系 

兴趣的发生是有层次性的。有学者将之分成有趣、乐趣、志趣三个层次,还有学者将之分成为直接兴趣、间接兴趣和稳定兴趣三种。无论何种划分都是认为兴趣的产生是由低到高逐层递进的。 

第一阶段一般是外界事物给人的感官以强烈的刺激,引起大脑的兴奋直悦或情感的冲动,从而使人们对它们产生兴趣,但这一阶段兴趣虽然发生得很快,却不持久。第二个阶段,兴趣的产生不再单纯依靠外在的刺激,而是人内在个体已经形成对某一客体产生了比较稳定的特殊的爱好,它主要来自人的思维。这时人们的兴趣会向专一的、深入的方向发展。第三个阶段是兴趣的最高阶段,也是兴趣最稳定的阶段,它不会因外界的变化而改变,而且通常与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相结合,其持续时间长,甚至终身不变。因此,这一阶段的兴趣是我们兴趣教学法的终极目标。 

以上这三个阶段的发展是逐层递进不断向前发展的。前一个阶段的兴趣得以不断巩固刺激就会向更高层次的兴趣转化。教师在职业道德课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兴趣教学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一般属于第一和第二个层次。如果教师不继续加以引导、刺激、巩固,就很难让兴趣发展到最稳定的阶段,甚至有可能半途而废。因此,职业道德课教师要制定兴趣教学的长效机制,只有不间断地让学生对学习保持强烈的兴趣,才能过渡到第三个阶段稳定时期,这时的兴趣已完全内化到学生的意识之中,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行为习惯。 

 

(二)兴趣教学的“浅”与教学内容“深”的关系 

兴趣教学法一般在小学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多,而在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中,许多教师不屑提倡兴趣教学法,认为其过于形式化,甚至与教学内容的理论性、系统性、深人性的特点格格不入,兴趣教学法有可能会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小学阶段采用的兴趣教学法的途径和方式由于受到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往往很单一。但到了中职阶段的兴趣教学法采用的形式和手段大大超过中小学阶段。如中职阶段的兴趣教学法中可以用专题讲座、社会实践调查、网络互动教学,这些都是在小学阶段难以实施和开展的,而这些手段和方式却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化。所以在运用兴趣

教学法的过程中要经常选用符合中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兴趣模式,才更能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取得实效。 

第4篇:兴趣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教学组织形式 语文学习兴趣 相关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1 引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1] 语文课程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学生们语文学习的兴趣并不高。语文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对语文学习的倾向性或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心理状态本文选取太原市娄烦县娄烦中学高一13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相关研究,旨在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假设

1、学习兴趣的激发与教学组织形式有密切的关系。

2、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研究对象

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娄烦中学130名高一学生作为被试,剔除没有完完、不认真作答和两份问卷不能匹配的问卷,回收问卷130份,获得有效问卷117份,有效回收率90%。

2.3 研究工具

2.3.1 教学组织方式调查问卷

《教学组织方式调查问卷》是采用硕士论文的现成问卷并进行修改,量表共有30道题,其中父亲教养方式包含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班级规模、座位排列的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辅助、教学时间个维度,用以评价学生对现有教学组织的满意程度。该量表量表为5级纬度,其中1=完全不符合,2=比较不符合,3=经一般,4=比较符合,5=完全符合。所有题目均正向计分,经过检验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

2.3.2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调查问卷

《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调查问卷》是采用进行修订的现成问卷,该量表共有30道题,从识字、阅读、写作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进行测试,该调查问卷为5级纬度,其中1=完全不符合,2=比较不符合,3=经一般,4=比较符合,5=完全符合。所有题目均正向计分。多次被引用,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

2.3 研究的方法

为了对两份问卷进行匹配,该测试以记名的方式进行,主试统一解释较难理解的题目,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问卷的作答。数据收集完后,采用SPSS19.0中文版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

由表1可知,学生在语文课上喜欢的教学法法存在差异(教学方法维度的得分最值与均值相差较大,且标准差为5.266),多数学生在语文课上喜欢小组交流讨论的教学方法;多数的学生希望在语文课上与老师进行互动,希望老师可以关注自己的意见。

3.2 语文学习兴趣的的研究

由表2可知,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很大差异,有的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也有学生对学生兴趣浓厚(阅读兴趣极小值为4,极大值为43,平均数为30.96由此可见阅读兴趣维度的得分最与均值相差较大);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很大差异,(写作兴趣的维度极小值为26,极大值为52,平均数为37.50,由此可见写作兴趣的维度的得分最值与均值相差较大),通过问卷中的相关问题可以发现学生在素材的积累以及写作方法方面有所欠缺。

3.3 教W组织形式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的研究

由表3可知,教学方法因子与识字的相关系数r=0.249(P

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因子与识字的相关系数r=0.438(P

座位排列因子与识字的相关系数r=0.363(P

教学辅助与识字的相关系数r=0.329(P

4 讨论

据研究结果显示, 学生在语文课上喜欢的教学法法存在差异,多数学生在语文课上喜欢小组交流讨论的教学方法;并且多数的学生希望在语文课上与老师进行互动,希望老师可以关注自己的意见.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尽可能的了解学生,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不能为因循守旧,只用一种教学方法[2]。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很大差异,有很大部分学生对阅读、写作不感兴趣;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缺乏关于如何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并且缺乏训练。根据问卷显示,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有待加强。

语文兴趣的激发与教学组织形式有密切的关系,适当的组织形式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教学辅助和座位排列与学生识字与写作呈显著正相关。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适当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识字和写作兴趣的激发。必要的、适时的教学辅助有助于语文兴趣的激发;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与学生识字、写作及阅读呈显著正相关。

5 结论

语文兴趣的激发与教学组织形式有密切的关系,适当的组织形式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教学辅助和座位排列与学生识字与写作呈显著正相关;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与学生识字、写作及阅读呈显著正相关。

总之.教学组织方式对生语文学习兴趣有重要的影响。适当的教学组织方式对学生语文兴趣的的激发具有促进作用。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方,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由于版面限制,文中所有表格都已省略)

参考文献:

[1]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243.

第5篇:兴趣教学法论文范文

相关热搜: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与实践

现行教学理论提出很多好的教学方式,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又存在很大偏差,本文带着对初级中学学生学情的思索,从现今大力提倡的兴趣教学和探究方法入手,浅探了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易出现的偏差及其解决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获得语文素养的熏陶。

一、语文课堂探索

尽管我们教育者总在不断地学习,但在各种理论实践以后却经常感到茫然。很多老师发出了这样的喟叹:我在课堂上运用了很多先进的方法,可是为什么最后受伤的还是我?所以语文课堂要真正成为学生编制梦想的天堂,语文课堂教学应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创新与完善。

二、现有两种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偏差

1.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运用中的偏差

兴趣教学确实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式,乐了学生,喜了老师。在一节语文课上,教师正在讲《爱莲说》,学生对这种枯燥的文言文深痛恶绝。那么大家就来活动一下,提一下兴趣,老师由歌曲《荷塘月色》创设情景,设计的活动花样繁多:从独唱到大合唱,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从咏荷的歌到咏荷的诗,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专门安排两个学生做记分员,将学生分为男女两组进行PK,凡举手发言者皆可得分,课堂热闹非凡。最后好不容易把学生从想象中拉回到书本上来,让学生讨论荷花的特点用途及品德,学生们很乐于为老师报出他们知道的荷的用途,也急于在老师一再渲染的这场对决中获胜,这其中老师最核心的讲解学生根本没听清。一堂课下来,学生们撒欢儿倒很开心,但能掌握课文翻译、理解文章主旨的人寥寥无几。

2.大力提倡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实践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运行中的偏差,现在人们都大力提倡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学习,这种探究遍及各个学科,各个层次的学生。

我是一个老师,我觉得让学生自主学习、亲身实践决不能放任。我听过一节语文公开课《荷花淀》,课文分三段,第一段老师示范,引导学生朗读,从生字到重点词、段落大意都在黑板上列出:

第一部分:水生参军,夫妻话别(开端)

第一层(1——4自然段):月夜编席

第二层(5——29自然段):夫妻话别

第三层(30——31自然段):水生离家

接下来老师宣布小组讨论,按照老师的方法学习第二、第三部分。满教室翁嗡的声音,四人一小组,每人都在张嘴,各执一词,谁也听不清谁在讲什么。教师在一旁任其探究,最后选组汇报。小组代表汇报完,老师刚要总结两句,下课铃响了。一堂课就这么过了。这样的课上的是小说,也许学生还有兴趣读完它,还有人去讨论。那么对于《改造我们的学习》这一课,这些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什么东西都一无所知的学生,让他们展开所谓的讨论,他们还不如与周公说说悄悄话。

三、解决两种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偏差的方法

1.对“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运用的偏差”课堂改善法

学习最大的动力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立足于课堂教学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又能立足于课堂,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上《爱莲说》这篇课文时,在歌曲中创设情境后马上结合教学,在时刻注意保持轻松愉快的气氛的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上看课文、读课文、听课文。用古诗词中的咏荷篇章引起学生兴趣后回到“爱莲说”的课堂主题上来。这样的设计不仅学生有兴趣,又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学习语言最怕缺乏语言环境,课堂上没有语文气氛,学生只会感到枯燥乏味,丧失兴趣。但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情感活动过程更是一个认识过程。所以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在乐中学,学并着乐。

2.对“大力提倡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实践在教学运用中的偏差”的课堂改善方法

新课程提倡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我们不仅因此而作肤浅的理解。以“问题——探究——发展”为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确实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动和创新能力的增长。

第6篇:兴趣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激趣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111-01

兴趣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爱因斯坦也认为兴趣才是学生的最佳教师。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激趣教学法活跃课堂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让学生主动融入教学,这不仅可以改善教学效率,也能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就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简要论述初中语文教学中激趣教学的实际应用,为激趣教学的有效运用提供理论依据,以供参考。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课改正不断推进。而情景教学法,正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但能够使课堂生动活泼,还能让学生在适宜的情境中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主动参与教学。因此,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创设的教学情境,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具备创造性思维,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建富有感召力的教学情境,教师也可以运用影音资料和多媒体展示等作为辅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授课内容产生兴趣,教师再加以引导,使学生进入情境当中,进而主动学习。 比如,在讲解《相见欢》这一古诗词之前,教师就可以根据诗词内容,为学生展示相应的情境图片:一弯残月下,深院内,寥寥无几的梧桐,孤独挺立的楼阁,再配以邓丽君的《独上西楼》一曲,让学生感受课堂气氛,教师在引出授课内容李煜的《相见欢》,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教师再为学生讲解作者写作的背景,及当时的心境等,加深学生对这首词的印象,也使学生通过这样的情绪渲染,体会作者心中的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这样让学生置身于教师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不但能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也能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2.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因此,教师应从语文的实际应用出发,以提高语文能力为核心,进行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开展朗诵赛事,让学生体味古诗古文的美丽,培养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也能锻炼学生的朗诵能力。与此同时,通过评比,也能让学树立独特的审美观念,提高鉴赏能力,并且学生还能够在竞争中提升成就感,加强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在学习《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有关瀑布的风景介绍影片;在讲授《口技》时,教师可带学生观看有关口技的表演,让学生了解口技的奇特,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模仿表演,亲身体会口技表演。教师还可以组织情景剧表演,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揣摩不同角色的心境,让学生分角色重现课文内容,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针对有争议的内容,开展课堂辩论会,让学生各抒己见,在活动中,教师应把握辩论的主体,正确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还要注意纠正的尺度,以营造和谐的辩论氛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开展具有目的性的教学活动,不但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提出悬念,激发兴趣

在初中阶段,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还是保持一定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对其加以利用,在教学中运用故事制造悬念,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拓展学生的思维,这就是悬念激趣法。这种方法常出现在我国古典的章回小说中,讲述者总是在讲述到章回的关键情节时停止,留有一定的悬念,利用听众的好奇心,吸引听众的注意。在初中教学中,语文教师也可以利用此方法,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例如,在讲授《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教师可以这样说:"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新衣服,各式各样的新衣服,那么我们知道位高权重的皇帝的新装是什么样子的呢?"或者说:"皇帝的妆扮固然雍容华贵,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位皇帝的新装到底有何不同?"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设问方式导入课文,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加深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

总之,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让学生将学习有被动变为主动,这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初中语文教师能够参考本文的教学方法,并结合教学实际,以丰富多变的教学手段和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姜远洁.关于初中语文兴趣教学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0(15) .

第7篇:兴趣教学法论文范文

一、语文课堂探索

尽管我们教育者总在不断地学习,但在各种理论实践以后却经常感到茫然。很多老师发出了这样的喟叹:我在课堂上运用了很多先进的方法,可是为什么最后受伤的还是我?所以语文课堂要真正成为学生编制梦想的天堂,语文课堂教学应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创新与完善。

二、现有两种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偏差

1.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运用中的偏差

兴趣教学确实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式,乐了学生,喜了老师。在一节语文课上,教师正在讲《爱莲说》,学生对这种枯燥的文言文深痛恶绝。那么大家就来活动一下,提一下兴趣,老师由歌曲《荷塘月色》创设情景,设计的活动花样繁多:从独唱到大合唱,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从咏荷的歌到咏荷的诗,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专门安排两个学生做记分员,将学生分为男女两组进行PK,凡举手发言者皆可得分,课堂热闹非凡。最后好不容易把学生从想象中拉回到书本上来,让学生讨论荷花的特点用途及品德,学生们很乐于为老师报出他们知道的荷的用途,也急于在老师一再渲染的这场对决中获胜,这其中老师最核心的讲解学生根本没听清。一堂课下来,学生们撒欢儿倒很开心,但能掌握课文翻译、理解文章主旨的人寥寥无几。

2.大力提倡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实践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运行中的偏差,现在人们都大力提倡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学习,这种探究遍及各个学科,各个层次的学生。

我是一个老师,我觉得让学生自主学习、亲身实践决不能放任。我听过一节语文公开课《荷花淀》,课文分三段,第一段老师示范,引导学生朗读,从生字到重点词、段落大意都在黑板上列出:

第一部分:水生参军,夫妻话别(开端)

第一层(1——4自然段):月夜编席

第二层(5——29自然段):夫妻话别

第三层(30——31自然段):水生离家

接下来老师宣布小组讨论,按照老师的方法学习第二、第三部分。满教室翁嗡的声音,四人一小组,每人都在张嘴,各执一词,谁也听不清谁在讲什么。教师在一旁任其探究,最后选组汇报。小组代表汇报完,老师刚要总结两句,下课铃响了。一堂课就这么过了。这样的课上的是小说,也许学生还有兴趣读完它,还有人去讨论。那么对于《改造我们的学习》这一课,这些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什么东西都一无所知的学生,让他们展开所谓的讨论,他们还不如与周公说说悄悄话。

三、解决两种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偏差的方法

1.对“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运用的偏差”课堂改善法

学习最大的动力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立足于课堂教学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又能立足于课堂,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上《爱莲说》这篇课文时,在歌曲中创设情境后马上结合教学,在时刻注意保持轻松愉快的气氛的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上看课文、读课文、听课文。用古诗词中的咏荷篇章引起学生兴趣后回到“爱莲说”的课堂主题上来。这样的设计不仅学生有兴趣,又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学习语言最怕缺乏语言环境,课堂上没有语文气氛,学生只会感到枯燥乏味,丧失兴趣。但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情感活动过程更是一个认识过程。所以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在乐中学,学并着乐。

2.对“大力提倡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实践在教学运用中的偏差”的课堂改善方法

新课程提倡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我们不仅因此而作肤浅的理解。以“问题——探究——发展”为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确实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动和创新能力的增长。

第8篇:兴趣教学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 中职生 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策略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它使人对有趣的事物给予优先的注意,并积极地带着情绪色彩和向往进行探索。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学习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便会在学习中产生极大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寻求知识和从事学习活动。可见兴趣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前提,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对知识进行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是每一个教育教学工作者都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中职生数学学习兴趣现状

近年来,我感受了中职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变化,总体来讲呈现不断下降趋势。由于我国高中不是义务教育,并非所有的学生初中毕业后都能升入高中,那些中考落榜的学生升学无望,家长只好把他们送到职业高中学习。而这些进入职业高中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中大多数在初中是“差生”,其中也有部分学生素质相对较高,但由于家庭困难等选择了中专以便早日走上工作岗位。这多数“差生”的“差”,主要表现在:缺乏学习动机、缺乏自信心、意志薄弱。

二、激发和培养中职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对策

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研究激发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对策,采用各种刺激因素,把学习需要调动起来,并加以巩固,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我从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部分进行阐述。

(一)教师在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中起主导作用。

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过去“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现在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表现为不同的教育观念。只有深刻理解学生主体地位的实质,在课堂上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地调动起来,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改革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2.改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师生关系已从陈旧的“师道尊严”的堡垒中解放出来,正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健康的师生关系是发展教育的基础。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能否全面、主动地发展,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良好。在对中职生的调查中也表明数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也是影响其对数学兴趣的重要因素。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

(二)利用教材内容,运用恰当的方法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1.构造“以人为本”,适合中职生学习兴趣的数学课程体系。中职学生往往学习成绩比较差,他们的入学成绩也反映了这一点。另外,通过谈心及问卷调查发现,中职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过渡时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低。中职数学语言的抽象化是教材的特点之一,从而也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教学时,应根据教学内容适当降低思维层次,使其适应学生的思维水平,然后逐步提高。如函数概念是中职数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函数思想渗透在教材各个章节。函数概念教材中是用集合语言给出定义的,而集合语言本身就很抽象,再加上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对应关系,内涵隐晦,学生很难理解。因此,教学中可以从简单且熟悉的函数入手,然后给一般函数下定义,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这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把握好“度”,让学生能在“适当”的层次上理解和掌握知识。

2.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蕴含于数学基础知识之中,相对来说,它是隐性的、抽象的。为了更好地完成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教师要认真学习、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容和实质,明确数学思想方法在整个数学发展中的地位,努力把初等数学、高等数学和现代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有机地联系起来。

3.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教育,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审美能力。人们自古以来就爱好美,追求美。尽管一些数学教师课堂上对数学美的教学没有做专门介绍,但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还是自觉不自觉地提到了它。数学作为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一门学科,除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抽象性之外,还具有本身特有的美,即数学美。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增强数学教学效果。自主性学习是指以学生为主体,自己对学习具有支配、控制权利条件下,主动学习、寻求发展的一种活动。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假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它是与直接接受式的学习相对的,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既然探究性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理解和发现世界的过程,那么教师就应该是促进者和引导者。

5.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理念,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活动形式,主要聚集在生生互动上。

6.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传统教学手段是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教具,显得有些单调。由于数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在传统教学中没有某些实验性学科生动、形象、具体,学起来有些枯燥无味,再加上现在的中职学生自身基础偏差,缺乏学习积极性。由于多媒体教学既有直观教学的优点,又能突破时空局限性,逐渐被人们认同和采纳。利用多媒体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为教师提供形象生动的表达工具,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为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琴芳.中专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实践与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05:9-10.

[2]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钟燕瑾. 中专教师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职教通讯,2006.7.

[4]郭伟.中专生数学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湖南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5]张秀梅.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6]乔俊霞.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职专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7]綦惠丽.培养职专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理论与实践.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第9篇:兴趣教学法论文范文

小河镇中心校 查道琴

一、课题研究背景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让学生乐学、愿学。但是我们现在的课堂并不是这样,还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教师把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掌握知识的好坏,作为自己教育的目标,作为衡量学生好差的标尺,我们还是满足于追求知识、能力等“硬性目标”的现实。我们教师还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学习的过程成为教师不断灌输的过程,学生只作为“应答”者,执行教师的指令,配合教师完成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是否愿意接受。我们教师只考虑到你是学生就必须要好好的学。不管你有没有兴趣,你必须要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生活变得死气沉沉,缺乏自愿参与意识,一味被动地参与学习,学生自己根本就没有这个兴趣来自愿学习数学,这样的教学能有效吗?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个很老的话题,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小学阶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学习绝大部分都依赖于对这门学科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的心理处于压抑、不满,失去信心时将直接阻碍、削弱甚至中断智力活动,破坏学习的向心力,在这种状态下的课堂学习当然就谈不上有较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营造一个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提供畅所欲言的互动空间,让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能够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望,感觉到学习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从而使学生爱学数学,养成乐学好学的习惯。

二、课题界定

学习兴趣: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习兴趣大体上可以分为直接学习兴趣与间接学习兴趣两种。前者是由所学材料或学习活动──学习过程本身直接引起的。后者是由学习活动的结果引起的。间接学习兴趣具有明显的自觉性。

策略:解决问题或达到目的的一种思路或方法。引申含义1. 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2. 计谋,谋略。3.在作当前决策时即将未来的决策考虑在内的一种计划。本课题中的“策略”是指课堂教学的方法和谋略。

三、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研究内容:

1、新课导入如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活动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2、巩固练习中如何设计练习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相关的知识综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能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能积极地学、自觉地学。

3、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感受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4、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让课堂充满趣味,学生乐学好学。

四、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数学学习是否有兴趣;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原因;你认为怎样的数学课才会吸引你,你才会感兴趣。

文献:利用杂志、报刊、网络搜集相关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材料。

行动研究:把收集整理到的资料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归纳总结:通过行动研究、探索,归纳总结经验,形成论文。

五、研究对象

小河中心校四五年级学生

六、研究的阶段和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4.1----2014.3)收集整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1、确定研究课题。根据新课程理念,再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现状初步拟定《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为研究课题。

2、分解课题。结合我们教师自身的特长,选取部分内容进行研究,努力提高教学实效。

(二) 研究阶段:(2014.4----2014.10)

1、 调查我校四五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现状,找出突出存在问题,并加以分析。

2、 理论学习。学习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及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在针对问卷调查的分析,选择相关的知识与本课题相关理论进行学习。

3、 行动研究在四五年级中的六个班进行试验,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上课,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及时改进,逐步形成经验。

(三)总结阶段

1、中期成果总结:2014.6(论文、反思、案例)。

2、结题2014.12(自己在实践中形成的经验,总结出完整的、可行的方法,以论文的形式呈现。)

七、已具备的基础和有利条件

1、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大力支持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也一直在一线教学,也已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2、本课题源于我们的教学实践,贴近我们的教学实际,是每位教师急待解决的问题,又能指导我们的实践,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3、不需要花费多少经费。

4、我主要负责实际上课,激发兴趣策略的设计、实施,案例、论文的撰写等,邓清娟主要负责学生对数学学科学习兴趣的调查和分析。

八、预期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