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地理学生知识点范文

初中地理学生知识点精选(九篇)

初中地理学生知识点

第1篇:初中地理学生知识点范文

摘 要:基于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已经成为教学的主旋律,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通过构建高效课堂,可以使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有效地解决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实施及其在中考中的成功体现进行了讨论、分析。

关键词:初中地理;高效课堂;具体实施;中考

地理是初中阶段一门新增的学科,具有抽象性、复杂性、系统性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同时,初中地理知识体系庞大,涉及面比较广泛,而课堂时间十分有限,要求老师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所以,就需要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并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实施

要想实现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就需要增加课堂容量,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传授更多的地理知识,增加有效教学时间。

1.设置学习问题,实现课前导入

在开展新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合适的时机引入本节课内容。初中地理老师应该以课本内容为核心,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与课本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使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样学生便会对新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新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在学习地球气候带的时候,老师可以提出地球上不同地区同一时间的气候有什么不一样,然后再引入本节课内容,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2.划分学习小组,营造良好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在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时,可以根据教学需求科学采用小组学习法。地理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座位位置,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老师对各学习小组进行适当指导,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将自身观点和看法分享给他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便会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进而能够实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我国的地理位置及特点时,学习小组成员可以搜集不同方面的资料,包括我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知识点等,然后将所有知识点整合之后进行系统学习。

3.更新教学观念,科学设计教学

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对于高效课堂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初中地理老师需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地理教师应该对自身和学生进行重新定位,以学生为核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前,老师通过设置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中,老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在每节课结束之后,老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在课后,老师应该让学生搜集与下节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二、初中地理高效课堂在中考中的成功体现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衡量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时,应该加强与中考考试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考试成绩。

1.重难点知识复习

初中地理中的重难点知识,在中考考试中出现频率较高,所以要想提高复习效率,就需要从重难点知识入手。地理老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对地理课本章节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汇总,将其更加直观、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仍以地球气候带为例,老师可以将五种气候带的特点、分布范围等知识点在表格中陈列出来,通过对比使学生能够将其正确区分开,实现对知识点的有效掌握。

2.地理地图的运用

地理地图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在完成重难点知识的复习之后,地理老师应该结合地理地图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地理老师应该传授给学生正确的读图技巧,使学生能够抓住地图中的重点内容,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地图设置一些分析类问题,锻炼并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层次感。比如,在复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地图上不同时区内两个地点的具体时间。

3.总结大纲知识点

对大纲知识点进行总结,是初中地理实现高效复习的一种不可忽略的方式。在完成前两轮复习之后,老师应该对复习成效进行评估,针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应以梳理重点知识点为主,采用总结大纲知识点的方法,帮助学生巩固、强化基础知识,确保基本功较差的学生也可以顺利通过中考。

高效课堂的构建对于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地理老师应该探寻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高效课堂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及能力,为备战中考提供重要保障,使学生可以轻松自如地应对中考。

参考文献:

第2篇:初中地理学生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初中;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差异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11502

一直以来,地理学科在初中是以“副科”的学科地位存在的,师生对地理科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普遍薄弱,与高中的地理学习以及高考的要求严重脱节。学生初中地理基础知识的匮乏成了高中地理学习的最大障碍,因此,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非常重要。

一、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差异

初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许多人为或非人为因素所致的差异,只有洞悉这些差异,才能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最明显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点。

1.知识内容:浅显深奥

初中地理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内容较为浅显;高中地理课程不再全面学习区域地理,而是学习系统地理和应用地理,知识有些深奥、难懂。

例如“地球的运动”的内容,在初中地理《2.1.3经纬网 地球的运动》(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只需简单理解有关概念、特点以及由此引起的昼夜不同、四季划分等现象;而在高中地理《1.3地球的运动》(人教版必修1)中,则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并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抽象的分析、判断及计算等,还增加了一些新的难以理解的地理术语,如线速度、角速度等,其中的很多知识显得琐碎而深奥。

2.学习范围:书本生活

初中地理学习侧重“现象”,学生一般达到“2W”即可,即知道“是什么(What)、在哪里(Where)”这些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就行;而高中地理则重“原理”,不仅要知道“2W”,还要搞清另外的“3W”,即“为什么(Why)、何时形成(When)、将来怎么变化(Will)”。后者紧紧和自然、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显得比前者更重要。一句话,高中地理就是生活。只有深刻地了解自然社会生活,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高中地理。对于从初中刚升上高中的学生而言,地理的学习有着强烈的“跨度感”,需要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才行。

例如“气候”的学习,在初中地理《4.1天气与气候》(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只要求学生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知道主要气候的主要分布区域,会根据图表判断气候类型即可。这些要求看看书本即可达到。而在高中地理《2.3天气与气候》(人教版必修1)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求学生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气候类型、形成原因、怎样分布等,如锋面系统、气旋、反气旋等难以理解的地理术语也随之出现,更加要求学生借助现实生活去感悟、理解与掌握这些地理知识。

3.教学方式:记忆探究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式,主要受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所限,多属于“经验记忆型”,即以教师讲解、谈话和学生背诵地理课本内容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即使课改后,也仅仅在口头上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实际操作中还是主要靠学生记忆地理知识。而高中地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空间思维、读图分析、l现并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学习方式由初中的被动接收变为主动获取的“探索理解型”,经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才能深刻理解高中地理知识,学好高中地理。

例如,初中地理《2.1认识地球》(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基本数据,熟记地球仪经纬线特点、南北半球、地球公转自转等简单知识;但到了高中,仅靠记忆是不行的,关键要让学生通过探究,理解地理知识。如高中地理《1.1宇宙中的地球》(人教版必修1)一节,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可设计实验―观察―检验―评价―得出结论一系列环节,让学生明确并掌握“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哪些”等相关知识。

二、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

笔者所在地区目前高一使用的人教版地理教材,与初中使用的湘教版新教材并不配套,导致地理教学衔接中出现许多问题。

1.如何实现地理知识的梯度衔接是主要问题

纵观现行的初高中地理教材,不难发现知识内容的衔接不够,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仍以“地球的运动”的教学为例,在初中教材中只有一幅很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并在图下附有公转特点等说明文字,很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属于介绍性的,中考中也很少出

[基金项目]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初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衔接研究”,课题编号:JYYB2014190。现此章内容。但在高中地理中,这一章却要求学生“十分精通”,在高考中关于此章的难题经常出现。学生对类似的巨大变化感到不适应。

总体上看,初中地理大多使用感性材料,内容通俗易懂,成因或规律性知识不涉及,知识点间无联系,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容易忘记。而高中地理涉及许多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以理性知识为主,探讨其成因和变化规律,系统性、理论性和概念性更强。这也是导致初高中地理教学中出现知识衔接的梯度问题的原因。

2.如何加强地理课标理念的无缝衔接是关键问题

比较一下现阶段初高中地理教材及课程标准可知,二者在理念上存在着不同。前者主要涉及社会与自然两方面,并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作为首个理念,教材内容的编排相对简单;后者在初中理念的基础上,增加了人文和科学两个领域,目标更加明确,把“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首个理念提出来,需要学生从了解、知道地理知识,提升到探究、分析与应用地理现象等。

从初中地理课标理念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到高中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同样要凸显“生活中的地理”,但高中却要体现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强调融入社会、自然,体验环境与生活,提升自我的应变与适应能力等。所以,实现初高中地理课标理念的无缝衔接,在高中经常穿插一些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让学生自觉培养地理素养,培养生存能力等,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关键所在。

3.如何面对地理教学与地理考题的错位衔接是现实问题

具体到现实教学中,虽然现在不提倡“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但是仍要面对当前的考试。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应试能力培养中,普遍存在教学的错位衔接,这也成为当前地理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之一。比如,地理试卷中已经或将要出现“现场问答题”“野外考察题”“角色扮演题”等,以发挥学生的地理潜能,增强试题的趣味性;又如,地理试题中有很多涉及人类、自然方面的热点问题,尤其在资源、环境和保护、人口、粮食等方面,更加突出……这些考查题,在平时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很少会涉及,但在试题中却常见。因此,地理教学与地理考题之间的错位,成为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现实问题之一。

三、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

1.把握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点

初高中地理知识有许多衔接点,理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并且以此为教学突破口,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和地理课标要求,全面把握这些衔接点,从而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例如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与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城市”内容中,就存在许多衔接点:七年级的“城市问题”与高中选修4的“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八年级的“东北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与高中选修4的“城镇布局与协调发展”;七年级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在村庄演化为城市过程中,规模、建筑风格、人口以及生活方式发生的改变,分析河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与高中地理“城市区位”活动中的“解释城市在中纬度、河口及滨海平地河谷分布密集的原因,据图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形成与自然经济区位的关系”等等。初中地理教师尤其要在这些衔接点的教学上下些功夫。

2.抓住初中地理教学的“区域”这条主线

初中地理教学以区域地理为主,并以区域作为地理研究的基本单位,而高中许多地理原理内容的引入与探讨要通过初中区域地理的具体案例加以说明,即地理现象的发展变化要依托一定的空间位置来呈现,可见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在初中地理教W中,要抓住“区域”这条主线,地理教师要通览高中地理教材相关内容,适当对初中地理内容进行拓展或加深,为学生将来的学习衔接打下坚实基础。

比如对初中生的读图定位分析等能力进行培养,要求学生从地图中找出相关区域的位置,包括经纬度、海陆、板块、半球等各个位置,形成空间表象,建立空间概念,为高中阶段将要增加的大气环境与洋流位置等空间形态和结构等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降低其难度,让学生将来在高中能体会知识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3.拓展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途径

地理知识涉及面较广,包含很多学科的内容。高中教师往往会列举相当多的非地理学科的知识或常识,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而初中生的地理知识面不宽,对较为常见的地理常识也不是十分了解,对曾经学习过的地理知识常常遗忘,这就增加了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难度。

因此,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在引导学生学好地理教材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地理实践活动,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使得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更容易。例如,让学生观察分析码头港口的选址、城郊农业的区位选择、城市规划中商业区的布局等。有条件的初中学校可结合区域地理、人文地理和历史文化,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地理校本教材,这对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也大有帮助。

[参考文献]

第3篇:初中地理学生知识点范文

一、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与融合

初、高中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阶段,这两个阶段跨度比较大。升入高中的学生在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要有一个质的飞跃,才能适应高中学习要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迅速转变对知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1)学习态度与方法的转变

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初中,各初中地理教学情况不一,因此首先可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初中地理学习的内容,掌握的程度,及对地理的认识与态度,寻找学生地理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告诫学生遇到初中学过的知识,千万不要有 “轻敌”与“骄傲”情绪;要通过新课讲解让学生看到,新知识是怎样在初中知识基础上发展获得的;通过对比使学生看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不同要求与不同学习方法。如气候知识,在初中只要求掌握主要气候的主要的分布区域,而高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气候类型、形成原因、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教师要在原有基础上适时对学生加以正确地引导,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协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如果能及时进行适当的诱导和点拨,他们将很快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身。

(2)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地理知识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联系交融,在讲课时不仅要充分利用课本图表、地图册、挂图等,还要利用其他学科资源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身心愉快的学习氛围。如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可用来印证;“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运用到相关的数学知识,“大气热力环流”,又涉及到物理理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可以用化学上的知识来解释等。这些让学生发现,原来各学科知识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知识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

比起其他学科,地理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许多地理现象与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相关课本知识,多联系社会实际,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如教师在讲到大气逆辐射时候,可以结合早春的寒潮到来时,如何防止作物冻伤等实例入手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从而达到了培养能力、提高兴趣的目的。

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经常是地理试题的切入点,也是调动学生情感的调料,而热点、焦点问题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关注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并切实将热点、焦点问题与教材相结合,从中找出相关的地理素材,用学科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讲到“西北地区”时,可联系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优势。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分析问题,并能意识到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一些传统的热点问题,如合理开发能源、优化资源配置(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三峡工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生态农业”等问题,在学习时要求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与这些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去发现、解释、解决这些问题,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还能加强环保与发展意识。

二、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融合

(1)要做到初高中知识有效的衔接与有机的融合,教师不但要对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了如指掌,同时也要熟悉初中《课程标准》和教材,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高屋建瓴,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成竹在胸。在教学前教师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在初中哪些知识已经讲过,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需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必要时作适当的记录。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要求,确立高中教学目标。如地球的运动及地理意义,在初中地理中只需学生简单地理解有关概念、特点和昼夜现象、四季的划分等意义。而在高中地理课,则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并且加入一些抽象的分析判断及计算题,知识显得琐碎而深奥,给了高中地理初学者一个下马威。教学时应在已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设计,尽量地将知识系统化、简单化,对难掌握的要细化、具体化、形象化。例如晨昏线的判断与应用的问题,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力,教师通过多画图、多分析、多练习,善诱导,使学生牢固掌握判断方法。

(2)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融合不是初、高中知识简单的罗列与堆砌,也不是将初中知识拿来生硬地安插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好的教学与学习,应把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与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选修必修教材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地理事实的空间分布,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和结构变化,地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都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都需要一定的空间位置来呈现。初中所涉及的区域地理是高中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原理内容的引入都要通过区域地理的具体案例来阐明。原理掌握后,也需要通过区域地理的事实来印证,所以在学习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时,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地理事实。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将两方面知识精练提出,重新剪裁,合理搭配,融合在一起。

中国地理分区包括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台湾省、香港和澳门六部分内容。这些内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都是从位置范围、人口和民族、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资源、经济、生态问题等方面进行讲述的。由于教材是为初中学生编写的,内容有些浅显粗略,这时应适时地把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的内容融入教学中。既可加深教学内容的深度,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

第4篇:初中地理学生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教学现状;对策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教学活动的根本,是老师教学任务完成、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最为重要的场所,直接关系到老师是否能顺利有效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之职。笔者从事初中地理教学多年,对初中地理教学现状有自己的研究,笔者也根据自己的研究总结出了面对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应该采取的对策。那么,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又应该怎样对初中地理进行教学呢?笔者想要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中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是处于一个双向互动的环节,学生课堂学习成绩的好坏及其成效的大小不仅跟自身因素的高低有关,在很大程度上也跟老师的素质和教学方法有关,下面就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深入的分析。

1.教学手段落后,缺乏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

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对于很多初级中学来说,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的农村初中来说,眼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缺少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老师,也缺少必备的现代多媒体信息设备用于改善教学质量,对于这些学校来说,语文、数学、英语等正科尚且没有足够的条件保证现代化多媒体设备的教学,地理的教学只能依靠地理老师的嘴巴进行口头传授以及双手的粉笔描写了。即使是具备多媒体信息设备的学校,在日常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某些老师也会出于认为地理是不重要的学科这样的观点,而并不使用多媒体信息设备进行教学。

2.教学方法落后,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对于大部分的初中地理老师来讲,在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观念落后的问题,很多老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时候侧重于对学生“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很多情况下根本就没有指导学生去思考,课堂教学中不注重和学生的互动,学生要么是死记硬背地理老师教授的概念和理论,要么是大量练习地理老师给出的试卷,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给予学生自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机会,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得学生们更加地感到地理学习的恐惧,更无从谈起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3.观念陈旧落后,对地理教学的重视度不高

由于地理课程相对于语文、数学和英语等课程而言,在地位上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加之初中的地理课程又是一门知识体系庞大且繁琐的课程,学习的内容要点既包括天文现象、自然灾害、自然现象,又包括人文社会现象,并且在教学设计中不能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这对于那些习惯运用逻辑思维的男学生来言,地理的学习无疑是一件极其痛苦和枯燥乏味的事情,上课的时候他们难以提起兴趣认真听讲,下课后也不能顺利完成家庭作业。

二、改变初中地理教学现状的对策

1.科学地使用教材

初中地理教材对老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科学地使用教材,老师在教学中不能够只是依据教材来进行教学,而是应该根据教材中的内容来开展教学,老师可以在了解书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和生活经历来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和可信性,老师不能一味地按照教材进行教学,教材中的很多知识点是不够完善的,老师们也应该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来对书本中的一些知识点加以完善,老师们在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时候也不能一味地按照书本的顺序来进行教学,老师们可以根据知识点难易程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老师们在教学的时候也要注意教材中的一些图片,结合图片进行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力。比如说,老师在教学时区的相关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借助书本上的图片进行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单纯地靠老师灌输给学生知识是不够的,结合图片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老师也可以在教学中把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总结传授给学生。

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地理教学并不容易,想要很好地开展初中地理教学需要老师们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初中地理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们单一的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影响是很大的,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老师们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来讲课,让学生成为小讲师,学生根据自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来讲述知识;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说,老师在教学中国地图和中国铁路干线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画中国地图,学生自己去动手画图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

3.借助信息技术的便利,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以网络发展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早已经到来,初中学生们大多从小接触电脑和网络,他们的知识广度和深度甚至在某些时候超过了老师,老师可以查询到的知识他们可以查询到,老师查询不到的知识他们也可以查询到。因而,初中地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通过生动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和动画等形式来加强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加深印象。比如:在讲授人教版初一自然地理中关于地球自转的知识点时候,地理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地球自转的模拟画面和动态图画展示给学生们,这样可以加强学生们对于地球自转规律的理解,地球自转的动态场面自然铭刻在学生的脑海里。

4.对老师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

在对老师进行评价的时候不能只是依据学生的成绩,学校可以安排专业的人员对老师的教学进行评价,组织这些专业人员去听老师讲课,发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还要注意了解学生对老师的态度。

三、结束语

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虽然不容乐观,老师们没有深入钻研课本、没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的现象虽然存在,但是我们已经找到了合适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特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5篇:初中地理学生知识点范文

如何处理好初高中地理课程衔接问题,如何把握初高中课程标准,用好新教材,指导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的基础上,有效学习地理课程,达到课程标准要求,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地理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研究初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三维目标要求,分析处理初高中教材,关注和了解学生学情,对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铺垫,充实处理,对地理学习方法加以指导,有利于初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以下是我对如何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几点想法:

1.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

新课程教材是教学资源之一,课程标准才是教学的依据,是考试和评价的依据。初高中课程标准是有机整体,课程理念基本一致。地理课程均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总目标。重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重视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区别在于三维目标要求层次不同,初中为基础,高中是在初中的基础上加以提升。初中地理教学必须为高中阶段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作及时弥补,拓展知识空间,并加以落实,不能单纯为了应付会考而教学,而应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地理教师不仅要研读初中课程标准,而且要研读高中课程标准,明确初高中的课程目标,确定“标准”和教材的对应关系,将“标准”细化落实在教学中,还应告诉学生,便于学生自学。

2.依据课程目标和学生学情,分析处理教材

教师在教材面前不是被动的执行者,而是研究者、开发者。地理教师应认真阅读初高中材料,分析学生学习基础,了解不同版本初高中教材及学生学习情况,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且“活用”教材。首先,要从客观上理清不同版本教材的编写思路。其次,要把握章节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和要求,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亮点,备课时认真分析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及所达到的要求在教材中的体现。还可补充哪些内容?有机整合初高中的内容,有效处理初高中教材内容的衔接问题。如:关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初中阶段对这方面的要求比较低,其学习目标为“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只要求了解现象。高中阶段教育的课标要求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表明对本课“标准”的要求从初中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高中地理新教材分别以“地球自转与时差”、“地球公转与季节”两个标题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部分内容与初中地理相关内容承接,初中在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进一步拓展(如:时差),为高中学习打下基础。

3.研究教学方法的衔接,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之一就是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老师就要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放下“师”的权威架子,以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学设计要有启发性,突出探究性和创新性,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初高中均有可用的方法,例如:经纬网知识是初高中教学中的难点。在“经纬网”的教学中,我把班级中横的桌子作为纬线,中间(横的)一组为赤道,把纵的桌子作为经线,中间(纵的)一组为0°经线,每组相隔10°,然后,把经纬网画在黑板上,先由学生说出自己所在位置的经纬度,再根据经纬度到黑板上标出自己的所在位置。这样,全班师生共同参与,气氛浓厚,把原来难学的经纬网转化成有趣的活动,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旧教材在编写时,侧重于地理现象的描述或直接给出结论让学生记忆,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喜欢死记硬背,记住就行了。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注重记忆,被动模仿的学习倾向,把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对教师而言,传授获得知识的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对学生而言,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在教学中不能只关注知识的传授,更应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衔接,如:通过演讲、讨论、调查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交流地理热点问题等方式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对容易忽视和薄弱的地方应及时弥补

由于中考是水平考试,考查的内容是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初中地理教学往往停留在会考的知识层面,教师传授的只是基础知识或与会考相关的内容,甚至以练代讲,而对一些概念、原理和规律一般不做拓展延伸,不重视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是导致学生地理知识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初中地理教学可根据高中教学需要适当地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适当拓展世界大洲、国家和中国区域地理知识;对于初高中知识有冲突的地方,应以高中地理知识为主,如:气候类型的分类、特点、分布规律、成因等。

第6篇:初中地理学生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 学习兴趣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2.126

地理是一门充满着趣味性的学科,把握好丰富的地理知识对我们以后的学习与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学生正式开始接触地理的学习是从初中开始的,学生在此之前很少接受系统性的地理教学,因而初中地理的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门新奇又有神秘性的学科,从而在一开始就会对地理的学习抱有一定的好奇心与探索的欲望。这样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是非常有利于地理教学活动开展的,但是由于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着种种问题,初中生在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上并没有收到预想到的成果,甚至说地理的学习不太理想。

初中地理知识内容属于基本的地理知识,教师对其的讲解应该是具体而充分的,但为什么初中生的地理知识学习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成效呢?我认为这里有以下几点原因影响了初中生的地理学习:

第一,初中生理解能力不高,对庞杂的地理知识不能有效吸收。初中地理知识面广,从世界地图到中国地图,从世界气候到中国气候,从世界矿产资源到中国矿产资源的分布等等,都需要初中生能够准确把握。这里的把握不单单包括学生要准确理解课本知识,还要熟记于脑,熟记于心,能够对其灵活运用。但是这些知识也涉及许多的专业术语,学生对此无法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理解。另一方面,初中地理知识中涉及许多地理图片,包括矿产资源的符号、分布的位置,气候如亚热带气候、热带气候、温带气候等的大体覆盖区域,以及对地理地貌,如山川、海洋等的准确识别等等。这样大的信息量对于初中生来说一时难以完全承载的了,因此学习效率不高,对学生也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学习压力。

第二,教学器材不完备,甚至被束之高阁,对学生不能进行模型教学。众所周知,大部分的地理知识单凭地理教师的讲解是没有成效的,地理的学习需要大量的借助地理器材,比如地球仪、地图册等,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借助模型,可以让学生有一个立体的或者平面的印象,从而加深学习印象。我们可以从地理位置的教学中就可以看出地理教学器材有多么重要:需要讲解大洲的地理位置,亚洲、欧洲、北美洲、南极洲等的地理位置是怎样的,它们之间有哪些大洋、山脉为阻挡等洲等知识都需要借助地球仪;地球到底是怎样自转的,太阳光线又是如何穿过月球到达地球的等等知识也需要借助地球仪。因此教学器材不能被束之高阁,应该得到有效利用,发挥它们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作用。

第三,地理教师教学保守化,教学方法的单一化。初中地理教师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有限,一般喜欢采取简单直接但又单一的教学方法,即老师在黑板上大量的板书,学生在下面拼命的记考试重点。这样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但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的,也是一种费时费力并且很少得到学生认可的教学方法。学习需要兴趣,初中生是活泼好动的,也是容易对新事物兴趣盎然的,地理教师应该准确的把握住这一点,即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与好奇点,让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地理知识保持高度的兴趣与好奇心,从而引导学生的地理学习。如果地理教师一味的采取保守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在日复一日的地理学习过程中就很容易丧失兴趣,对地理的学习打不起精神。

由上可知,初中地理的教学存在着如此多的问题,影响了初中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既然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如此严重的问题,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着手,从而改变这一现状呢?我认为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始努力:

第一,教师应该对地理知识进行整理、疏导、归纳,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比如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对每一节课的地理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每一周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复习,查漏补缺,让学生加深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在教室张贴地图的方式,将地理区域分布图、资源分布图、气候影响范围等地理图片张贴在学生最容易接触到的地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并且同学之间也可以就这些图片进行交流学习,从而一举两得。比如学习各个国家的首都以及重要城市时,可以采用知识竞猜的方法,让学生对某一个城市的特色进行描述,而其他的同学进行竞猜。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地理知识的准备过程中加深对城市的了解,在竞猜过程中加深对城市的记忆程度,从而促进地理知识的学习。

第二,要合理运用地理教学器材进行教学。缺少的地理教学器材应该尽快补齐,现有的地理教学器材也应该得到有效运用。教学器材的存在就是为了帮助教学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而不是被放起来,经年累月的遭受尘土的洗礼。地理教学器材的合理运用,是非常有助于地理知识学习的,比如,由学生自己制作各种矿产资源的形状,然后采用贴图比赛的方式,将这些矿产资源在地图上进行一一粘贴,真正的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理解学习的意义。再比如说学生可以两三个人为一组,对地球仪进行自转演练,一个人指挥,一个人操作,一个观察,从而对地球的自转时发生的各种地理现象做一个直观的了解,这样的方法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而言是有利无害的。

第7篇:初中地理学生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 衔接

现在的中学地理教学明显与初高中脱节,不是因为《课程标准》脱节,而是因为在中学的不同阶段,因为考试因素的影响,存在具体的差异。初中有的地市中考不考地理,就算南京这样的省会城市中考考地理,也仅仅折算成20分计入中考总分中;而高中阶段,如江苏省先有高二的学业水平测试,卷面100分,后有高三的高考选修考试,卷面120分,这是从分值上形成脱节的原因。另外,考试的导向也不同,中考侧重考察,往往回避难点,而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却专拣重难点入手,没有好的初中地理知识做基础,有的高中学生学习起来难免叫苦不迭,严重影响到本课程的学习。

我多年从事初中地理教学,近几年有幸在高中从事地理教学工作,对于初高中地理教育脱节这一现象深有体会,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找寻了一些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方法,尝试为初高中地理教师分别提供一些合理的教学建议,仅供参考。

一、高中地理老师如何搞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初中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薄弱,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十分密切,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要求明显不同,加上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知识严重缺乏,严重影响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与融合工作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将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呢?

(一)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与融合。

初高中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阶段,这两个阶段跨度比较大。升入高中的学生在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要有质的飞跃,这样才符合高中学习要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迅速转变对知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首先是学习态度与方法的转变。

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初中,各初中地理教学情况不一,因此首先可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初中地理学习的内容、掌握的程度及对地理的认识与态度,发现学生地理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告诫学生遇到初中学过的知识,千万不要有“轻敌”与“骄傲”情绪;要通过新课讲解让学生看到,新知识是怎样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获得的;通过对比,学生看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不同要求与不同学习方法。如气候知识,在初中只要求掌握主要气候的分布区域,而高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气候类型、形成原因、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教师要在原有基础上适时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协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否则学生就会渐渐感觉学习吃力,特别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他们对于地理的学习,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如果及时进行适当的诱导和点拨,他们将很快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并受益终身。

其次是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地理知识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联系交融,在讲课时不仅要充分利用课本图表、地图册、挂图等,还要利用其他学科资源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身心愉悦。如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可用来印证;“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及“大气热力环流”,又涉及物理理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可以用化学知识解释等。这些让学生发现,原来各学科知识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知识有如此丰富的内涵。

比起其他学科,地理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许多地理现象与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相关课本知识,多联系社会实际,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如教师在讲到大气逆辐射的时候,可以结合早春的寒潮到来时,如何防止作物冻伤等实例入手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从而达到培养能力、提高兴趣的目的。

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经常是地理试题的切入点,也是调动学生情感的调料,而热点、焦点问题的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载体。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关注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并切实将热点、焦点问题与教材相结合,从中找出相关的地理素材,用学科知识分析、阐释和评价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讲到“西北地区”时,可联系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优势。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分析问题,并意识到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一些传统的热点问题,如合理开发能源、优化资源配置(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三峡工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生态农业”等问题,在学习时要求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与这些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发现、解释、解决这些问题,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环保与发展意识。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融合。

要做到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衔接与有机融合,教师在教学前应对初、高中教材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在初中哪些知识已经讲过,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需在高中进一步拓展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做到“知己知彼”。如:地球的运动及地理意义,在初中地理中学生只需简单地理解有关概念、特点和昼夜现象、四季的划分等意义。而高中地理教学则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并且加入一些抽象的分析判断及计算题,知识显得琐碎而深奥,给了高中地理初学者一个下马威。教学时应在已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设计,尽量将知识系统化、简单化,对难掌握的要细化、具体化、形象化。例如晨昏线的判断与应用的问题,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力,教师通过多画图、多分析、多练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判断方法。

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融合不是初、高中知识简单的罗列,而应把初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与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地理事实的空间分布,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和结构变化地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都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都需要一定的空间位置来呈现。初中所涉及的区域地理是高中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原理内容的引入都要通过区域地理的具体案例阐明。原理掌握后,也需要通过区域地理的事实来印证,所以在学习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时,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地理事实。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初高中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将两方面知识精练提出,重新剪裁,合理搭配,融合在一起。

中国地理分区包括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台湾省、香港和澳门六部分内容。这些内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从位置范围、人口和民族、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资源、经济、生态问题等方面进行讲述的。由于教材是为初中学生编写的,内容有些浅显粗略,这时应适时地把高中地理选修Ⅱ的内容融入教学中,增加教学内容的深度,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完整化。

在高中地理教学之初,不一定非要先将初中知识重新蜻蜓点水般地重新再讲一遍,因为初高中对地理教学要求有一定差距,简单重复,往往突出不了学科重点,体现不出再学的必要性,使学生产生不了新鲜感觉,不能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不科学,不利于高中地理的进一步学习。因此,我们不妨结合实际情况适时将初中知识穿去,并适当地拓宽延伸。这样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容易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加深印象。

高中学习区域地理,着重地理事实的分布和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紧密联系,和初中学习有很大区别,不是初中知识的机械重复。区域地理的多重应用与考查,是高中地理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学生较难掌握。初中死记硬背的地理表象没能形成空间概念,涉及某个具体地方,学生往往没有印象,更不能灵活地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因此,教师要将初中涉及的区域事实表象巧妙地引入。如在讲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时,可把初中的有关经线、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通过地球仪演示及板图画出来,让学生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这样在讲述地方时和区时的时候,学生就有了一定的基础。若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区域空间定位的角度再次复习各地形区所在的经纬线、画出相应的地形剖面图;再向外延伸一些相关的内容,如沿109°E作地形剖面图,指出所经过的地形区名称、典型农作物、地质构造与生态问题等。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形成地理空间概念,引导学生学会知识间的横、纵向联系,实现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联系。

要学好高中地理,正确处理初、高中知识的关系是关键。若不能实现初高中地理的有效衔接与融合,那么在高中有限的三年时间里,学生将中外地理融会贯通,牢固掌握与灵活运用是不可能的。因此,将初高中地理有效衔接与融合是每位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

二、初中地理老师如何搞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对于初中地理老师而言,未雨绸缪,提前为学生的高中地理学习打下基础是非常必要的。我结合近年的地理教学实践深切地体会到,初中地理教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一定的尝试。

(一)对教学观念进行微调,一方面以中考指挥棒为导向,另一方面在适当的学习阶段把学生的地理基础打扎实,如七年级经纬网的学习,就有必要多进行强化训练。

在新的世纪,每个地理教育工作者都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注重课内而轻视课外,也不能只注重知识的输入而轻视能力的培养。否则,把考试内容练了又练,考了又考,资料如山,题目如海,学生不堪重负。在教学中,我们应立足学校教育,密切联系社会和家庭,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在师德、师爱、师识、师艺方面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淡化功名利禄,提倡奉献,学习好、掌握好新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进行知识更新,坚持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教育观念,适应新的课程设置,适应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这是教好课的重要一环。

(二)紧密联系生活,让地理知识生活化。

实际地理教学要有成效,教师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生活环境开展教学。如在教学中以生活的实际问题设问举例,用生动的语言讲有关的趣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利用情感的力量使学习深入和持久。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还应通过地理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抽象、归纳、整体优化等思维意识,使学生通过地理学习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尊重真理,破除迷信,培养整体把握事物,由地理领域向非地理领域及向全局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地理教学中最好能培养学生画图的习惯。

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填图、记图、读图的习惯,而且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画图的习惯。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将一幅幅地图变成“意境地图”,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地图表象,而且有利于学生读图能力和填图能力的提高,更可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有利于学生自主、高效、有意识地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通过不同渠道对知识的吸收比率是不相同的:视觉83%、听觉11%、嗅觉3.5%、味觉1%、触觉1.5%。因而可以说,大脑中储存着的知识中,绝大多数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与视觉有关的“图形信息”占绝对的比例,地理知识更是如此。因而当遇到地理问题时,若能提供一定的地理图像,使之与大脑中储存的知识一致或相近时,就能使新旧知识处于“共振”状态,置身于地理情景之中,激活知识,思维被最大限度地发散,起到提高思维的敏捷性的作用。学习地理知识时穿插一些地图有利于活跃思维,提高思维的有序化程度,合理、协调地利用图像和图景,可以促进各种知识之间的相互迁移,从而灵活地分析地理问题,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

在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没有养成画图的习惯,缺乏画图分析的习惯,究其原因可分为两个方面:从教师方面看,在长期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地理课本文字传授,没有强调画图在地理课的重要性,或只是简单画一下草图,使学生缺乏画图的意识和习惯。从学生方面看,大概有以下两类:一是学生怕画图麻烦,只注重对地理知识机械的记忆;二是有画图,但不规范,不能正确地表达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画等于没画。图画不清楚,不该画的画了,该画的却没画,从而引起对知识的错误理解,久而久之就不爱画了。面对这些现象,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画图的习惯。

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画图习惯。

1.在课堂中设置画图活动

地理绘图、绘画等是表达地理事物的重要手段,是学习研究地理科学的重要技能。即使面对当今现代教育手段多样化、信息化的形势,传统的识图、绘图在教与学过程中仍是很重要的,也是活动课程的重要题材。因此,教师根据课本内容设计一些画图活动,并且在实施这些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动眼就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地理现象演示和实验。动脑是让学生回忆和想象,通常采用空间漫游法,让学生回想和再现观察的地理现象,逐渐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图像。动手就是手绘草图,通过绘草图的方式巩固观察和识记的结果,以达到精确化程度。实践表明,学生对观察内容掌握了多少、准确与否,绘一幅草图就一目了然,十分有利于学生自我检测。动口就是评图,学生通过互评和师评来评价自己所画的图。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地球运动时,教师利用媒体或者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地球运动,然后,让学生用几分钟时间回忆刚才演示情景,并思考如何将立体图像变成平面图像。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绘草图。最后,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相互评价,教师点拨和总结。除此,还可以经常组织图文变换的活动。如讲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大气的受热过程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文字描述画出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这样的活动对提高教学质量都有明显作用。通过对地理事物生动直观的勾画,增强认识,印记牢固,便于掌握;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态描述表达能力,发挥绘画能力,激发学习兴趣,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地理意识;活动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注意力欠佳、初学地理感觉枯燥无味的学生,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开发智力,效果更好。

2.设立一本画图薄

让学生设立一本画图薄,要求学生将课本出现的图形和教师布置的画图收集在这本画图本上,教师定期检查,并将好的作品利用墙报展示出来。这样学生不但可以看到自己成长的过程和结果,还可以自然养成画图的习惯。

3.画知识联系图有利于知识系统化

利用地理图像理解知识、求解问题,地理图像能更明确直观地表达地理分布规律,还能从图像中获得大量的地理信息。如天体系统各层次的关系不易区别,教师可以让学生画天体系统的层次框图。

由框图联系图可知,银河系与河外星系属并列关系,而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则属从属关系。在每一单元章节学习后,要求学生自己归纳小结,画知识结构图块,有助于系统理解知识,巩固所学的知识。如画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的知识结构图块,这样学生能明确直观地了解本节课的知识联系。

第8篇:初中地理学生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初高中地理教学 衔接

高中地理知识是初中地理知识的延伸和提高,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这就需要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低起点,小步子”,减缓坡度,使学生的学习不产生“断层”的感受。

一、正确认识,寻找差异

初中、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①初中地理教材中具体地理事实,地理材料较多,高中地理则侧重于揭示地理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规律。②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讲述世界各地区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和经济特征;高中地理是系统地理,主要论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形成原理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③初中地理以感性知识为主,高中地理则上升到理性知识;前者是基础和依据,后者则是前者的加深和拓宽,两者相辅相存。

从内容上看,高中地理教学与初中地理相比,深度掘进,广度拓宽,梯度增强,角度多维。这正是高中阶段学生难以适应的重要原因。在高中地理课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发现一般性的地理规律,同时介绍大量的相关资料,延伸地理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从特殊地理现象到一般地理规律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各种方法训练学生多角度多视野观察和分析问题,得到正确的结论。

从教学方法看,初中地理教学活动通常以具体的地理事实及相关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和训练基本的地理技能为主要目的,对教学活动控制程度比较高,老师就像学生的拐杖,学生的依赖性较大。

而高中阶段侧重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更高层次思维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要使学生养成研究性和合作性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需要学生靠自己的头脑去自主思考解决以前没有遇到的很多问题。

二、有效衔接,发展学生

1、基础知识点的衔接巩固

初中阶段,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点学习得比较多,但每一个地理知识点都属介绍性的,每一部分知识只介绍其中的一个点或很少的一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很少谈及,没有进行较具体的运用,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学生容易淡忘。进入高中阶段后,学生要回忆起初中部分基础知识会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一些预习旧知的工作,并请学生把初中教材在上课时带着,课堂中进行初中知识点的复习,以此来引出高中的知识,“温故而知新”,这样的课堂效果是比较理想的。

如高中阶段“地球运动的意义”部分,较完整和系统地讲授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而初中阶段只突出罗列了

昼夜交替”。新授时可以从“昼夜交替”的原因入手,请同学思考,再从结论“地球自转”还会产生哪些现象,降解难度。这样,把初高中的地理知识点有效地穿插起来,形成一线,也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2、读图技能的衔接

学习地理学科的有效捷径就是读图、用图的技能。在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等”,高中阶段还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有关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目标在不断深化,有一定的梯度性。初中阶段停留于图上有什么地理事物,较少探究为什么。初中学生在探究“为什么”

中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未能深切体会到,而进入高中后,这一有效方法运用得好,那么学习地理就会感到轻松而有趣乃至事半功倍。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重点又是难点,有效利用读图方式从初中所学知识入手,引出更深层次的知识,学生不再感到难点“难”学,而且利用图示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以后的学习中,将图作为一种得力的学习工具,逐步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

3、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地理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单一,只是从某一方面看待问题,而高中地理需要从多角度、多方位、不同的层次去看待问题,也是将初中的知识“点”

过渡到高中知识层“面”进而形成知识

网”所必须经过的途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学生学习

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部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认为内地核物质是固体状态?依据是什么呢?”百思不得其解。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研究,共同分析,解决这一问题。有同学提出:在“地震波速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上,内核只有纵波通过,无横波,则排除液态,可能是气态或固态。也有同学通过上网查找,发现这一情况,纵波在5149千米深度处也有可能转化为横波,所以说内核部分是固态,图上在深度5120 ̄6371千米之间如能添绘一小段横波,这样就更完整……通过合作研究,不仅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在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使地理学科学习充满了乐趣与生机。

4、评价方式的衔接

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好胜心理,即较注重结果。学生习惯上的评价比较注重分数等。进入高中,对于学生地理学习评价应有一个良好的衔接,进一步激发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分数确实能体现一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运用,但并不全面。如把评价进行类型的细化,可以分成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人内差评价,并且注意这三种评价方法的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又如把评价内容进行扩展,可以分成地理知识掌握状况的评价、地理技能形成状况的评价、地理能力发展状况的评价和地理情意发展状况的评价等。注重考试结果的同时,也侧重平时学习的过程:课堂学习的思维度,课后作业的理解度,研究性学习的参与度,实践活动的合作度等。多方式、多手段地去评价一位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情况,使评价起到真正的作用,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昭鹏,陈澄.论地理课程的综合化[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第9篇:初中地理学生知识点范文

(1)教学大纲要求: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新知识前,首先是九节课的初中化学知识内容复习,授课老师应如何做才能"旧中见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树立起教师在学生心中的良好形象?

(2)如何使学生从初中的局部知识扩展到高中的全面把握和理解知识,调整好学生的学习心态和学习方法,适应高中的要求?

笔者根据几年来在教学上的实践,本文就以上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作为高一新生的教师,第一节课的意义异乎寻常,它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最重要的一课,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而偏偏高一化学按大纲要求就是连续九课时的初中化学知识复习,从学生方面来看,开学后第一节课开始,都希望学习不久前刚发下的自己已"看"过几遍的新课本知识,此时却要他们复习初中化学,情绪低落在所难免。而部份老师也觉得难上,一者高中老师都是大多未上过初中化学,对初中化学不够熟,部分老师也就产生了"何苦呢"的思想,有的教师认为花九节课复习,太浪费时间,到具体章节用到初中知识时稍加点拔即可,花这么多时间"炒旧饭"不值。

其实初高中衔接复习是非常必要的。理由是:①初中化学强调定性分析,只要求学生记住现象或结论,而到高中则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这就需要一开始就给学生作一个对比,明确高中除了记住"是什么"外,还要求弄清"为什么"和"是什么"和"是多少",②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的、具体的、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化的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这需要给学生一个学前提醒。③初中阶段很大程度记忆的知识多,很多同学的学习方法是靠死记硬背,学习依赖老师,欠独立思考能力,不会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点,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力,理解后再记忆,并能将学过的知识提升,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刻理解化学原理。如果还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高中化学,则会事半功倍。故利用复习时间灌输高中化学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应是最佳时机。④新生除逐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外,还要适应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高中化学学习方法。与初中的教法不同,高中的教学过程容量大,进度快、知识点多,综合性强为课堂教学的特点。高中老师的要求也与初中相异,注重方法的点拔而"稍轻视"不断地反复多次。利用学前复习时间使学生适应新要求,接受老师的教学风格和适应老师教学习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以上问题的顺利解决,怎样做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呢?经过几年的实践,我认为这样做收效高:

(一)摸准学生实际,制订复习目标

首先根据学生的入学档案,了解每个学生初中化学科的学习成绩。再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在初中是怎样学习化学的,如何评价自己的成绩等。结合高中化学的总体要求,建立每个学生的学科学习情况档案,制定符合本届学生实际的复习计划,复习重点、难点和要求达到的层次以及重点辅导的学生名单。此阶段以全面鼓励和支持,建立自信心为主。

(二) 改变模式,旧中见新

复习时如果只是老师在黑板上列表归纳,口若悬河的总结,相信半数同学定会昏昏欲睡。我认为要彻底纠正那种认为学生一次不懂讲两次、三次甚至十几次这样不厌其烦就会使学生"总有一天" 明白的错觉,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老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积极活动来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使复习课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练过一遍",我的具体做法是将准备复习的知识点融入到一道道题目中,一开始就参考当年全国各地的初中化学竞赛题、升中考中的能力题或高中高考涉及到的初中知识,特别是初中生易错或?quot;难解答"的问题,编出一份试题,由学生在第一节课进行练习,不会的可以相互讨论,知识点是初中的"旧知识",但出题的角度和方向却是新的,通过练习和讨论学生知道初中不少知识点高考仍考到,学生对复习初中知识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了,在以后的复习课中就会自觉地认真参与了,然后根据学生第一节课的解题实际情况,再组织一套涉及初中各重点知识的复习题,以精选 的习题为载体,将要复习到的初中各重要知识点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复习,由学生在课堂上限时完成,教师只是就解题方法进行指导和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或点评。这样做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思维,学会运用知识点,增添学习兴趣,又改变了传统的"三部曲"复习模式。

(三)查漏补缺,适当拓宽

学生在解题中产生困惑甚至不知所措,正是激发他们认真钻研的动力,迫使他们重新评价自己初中化学科的学习成绩,然后老师再加以及时引导,学生产生仿佛来到另外一片天地的感觉。此时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又要切记适时引入高中化学的要求;既指出初中化学的局限性,又要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如溶解度一节知识中较高要求的计算,溶剂和温度改变时的计算初中较少触及,而近几年来的高考中则频频出现,高中化学又无专门章节介绍,这就需要利用复习时间来培养和锻练学生解这类题的能力。又如氧化还原反应、燃烧等初中局限性的定义,到了高中则从本质上去理解,这样概念范围将会扩大。又如反应物的量与可能的产物之间的关系;各种量 其精度与实际要求的关系;多信息题中干扰信息与无用信息的识别;缺少条件的题如何解。有多个解答方案时,最佳方案的选择;如何巧解巧算(包括十字交叉法、差量法、平均值法、极端假设法、守恒法、关系式法等等);化学实验设计,各知识点的综合运用等等高中重要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都是初中知识之上的延伸、扩展和完善。如果学生不主动依老师的指导及时去理解和掌握,慢慢就会掉队。例如就有高二的学生进行连续多步反应的化学计算时,还存在采用初中老师严格要求的分步计算法慢慢求解,却置高中老师教的利用关系式快速算法而不顾等问题。近几年来的高考都考了一些初高中衔接?quot;盲区",故要求我们复习初中内容决不能匆匆而"过"。

(四)教会学生用脑去理解,大面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