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平行四边形教案范文

平行四边形教案精选(九篇)

平行四边形教案

第1篇:平行四边形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例1、例2、练习十九1,3,4。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及其特征。

2.经历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特征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的学习方法,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4.应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了解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自己探索、发现、描述、应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长方形、三角形活动框,磁性小棒。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直尺,平行四边形

纸片(4人小组相同),小棒4根(两两等长)。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目标导学。

(1)           什么是平行四边形?

(2)           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

(3)           长方形、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

(4)           你能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吗?

(5)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2.     活动引入,发挥想象。摆小棒游。

学生在桌子上任意摆1根、2根、3根、4根小棒,想一想,你会摆出哪些我们学过的形状?同桌交流,说一说自己摆的是什么形状。

[同一平面内,学生用小棒可能会摆出线段、角、相交(垂直)、平行、三角形、任意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等。

3.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在同一个平面内,用两根小棒可以摆角、平行线和垂线,用3根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那么用4根小棒就可以围成四边形。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有4条边,所以称为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同学们非常熟悉,而对于平行四边形却比较陌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学生已认识了平行和垂直,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通过富有挑战性的摆小棒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求知欲,又能唤起对旧知识的回忆,使学生在研究图形特征时,自觉将视角引入边、角及平行和垂直等问题中。]

二、探究新知识

1.教学例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静态特征。

(1)联系实例,初步感知。

(出示例1)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仔细观察屏幕,你能在这些物体上找出平行四边形吗?

学生边指边说抽象出实物中的平行四边形。

(2)思考:平行四边形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大小、边的长度、平行线的倾斜方向、角度等不一样。)

为什么我们都叫它们平行四边形呢?

什么是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2.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1)经验迁移,学法指导。

它们除了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还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前面认识三角形时,同学们已经有了一些学习图形的经验,如果老师让你们自己去寻找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去研究?(边和角,数和量……)

学习几何图形,就要抓住图形的关键部分,用眼看一看,动手做一做,用脑想一想,才能发现它们的特征。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①请拿出你们准备的平行四边形纸片,4人小组合作,用前面学习图形的方法,去寻找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可以在图片上适当标注,然后结合数据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发现。

②全班交流,引导认识。

你们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哪些特征?你们是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的?

预设1:平行四边形有4个角、4条边,我们是通过看和数发现的。

预设2:平行四边形两条长边一样长,两条短边一样长,我们是用直尺量的。

预设3:平行四边形两条长边互相平行,两条短边也互相平行,我们是用三角板和直尺验证了的。

预设4: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我们是用量角器量的。

小结: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

 [通过观察、动手、动脑、看、数、量、议等活动、归纳总结,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教学例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动态特征。

同学们真能干!大家团结协作,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手段找到了平行四边形的一些特征,并通过相互交流,验证了平行四边形这些特征的科学性。不过,平行四边形还有些特征不容易被发现,你们想知道吗?

(1)感知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

老师拿出长方形活动框。这是一个像孙悟空一样会变的平行四边形,像老师这样捏住它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动,它会听你们的话。

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再来拉一拉三角形活动框,它会听你们的话吗?在拉动的过程中,你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奥秘?(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不稳定,很容易变形。)

拉动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边长没变,角度变了,两条边的距离变了)

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在生活中也有很大的用处。(课件演示:升降机、伸缩门工作等。)

(2)理解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

①拉动平行四边形当拉成4个直角时就变成长方形了

②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长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呢?同桌讨论一下。

预设1: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相同点都是两组对边都分别平

行,说明长方形也具有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它是平行四边形。

预设2:它们的不同点是长方形4个角都是直角,所以我认为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③那正方形又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呢?

预设3:正方形也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所以它也属于平行四边形。同时,它还具有4个角都是直角、4条边都相等的特征,所以它还是特殊的长方形。

④原来平行四边形在特殊情况下也能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所以我们说,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⑤小结:在研究图形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比一比、议一议,在变化中寻找图形隐藏的特征,发现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通过“拉一拉”的操作活动,引领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理解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注重学生经验的迁移和教学方法的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练习十九第1题。

引导学生遮一遮,比画比画,结合特征寻找图形。

2.练习十九第3,4题。

学生独立做,交流做法,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     开放练习,拓展思维

4.     学校花匠准备在花园里栽4株花,并希望这4株花能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他已经栽了3株,请你想一想第4株花可以栽在哪里。

 [练习由直观操作题到抽象的图形思维题,都紧紧抓住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去思考,由简到难,逐步拓展,由学生独立完成到教师引领,层层推进,较好地检验了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五、回顾梳理,总结反思

解决目标导学5个问题

你还有哪些补充?

第2篇:平行四边形教案范文

【关键词】教学方法、选择、优化。

我们知道,在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确定之后,教学方法就成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的关键。因为 教学方法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学习态度、 意志、情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手段。正如国外一位教育学家所指出的那样:“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 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要想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能,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首先要在优选教学方法或教学方法的优化设计上下功夫。前者指的是合理选择已有的教学方法,后者是指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无论是“优选”还是“创新”,一般都应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教学方法的选用或创新 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和原则;二是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和特点,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三是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 心理变化特征和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四是必须符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所规定的教学时间。另外,在指导思想上,教师应注意用辩证的观点来审视各种教学方法。

首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人们在某种范围内根据特定的需要创造出来的。因此,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就拿较为简单的讲授法来讲,它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在短时间内传授较多知识,系统性强,亦可引发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但是,它不容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还需要学生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和听讲能力。因此,较适合于中高年级,而且宜用于教材系统性较强的内容。

其次,只有实现有关教法的优化组合,才能为提高教法的使用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础。经验告诉我们,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质量的提高,依靠多种因素、多种方法的综合作用。巴班斯基曾指出:“不存在教学方法上的‘百宝箱’。”因此,简单否定某一种方法或把某种教学方法的作用加以夸大,都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

再次,应注意选择教法和使用效果的有机统一。选择教学方法,核心问题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与学在教学的动态发展中得以平衡,最终使预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的实际效果相一致。为此,就应充分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怎样才能学得更好。也就是说,应按照学生学习的一般程序来选择或设计教学方法,切忌简单套用某种教学模式的做法。

教学方法选择的程序,在一般的教学论中很少涉及。巴班斯基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值得我们借鉴。按其基本精神,选择教学方法的程序,大致包括三个步骤:(1)明确选择标准;(2)尽可能广泛地提供有关的考虑方法, 便于教师考虑和选择;(3)对各种供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各种比较。

下面,以“平行四边形”(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说明教法选择的做法和步骤。

第3篇:平行四边形教案范文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但在实践时,我们往往会忽视学生真正的学习起点,而只是盲目地想当然,凭臆想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结果学生学习无兴趣,教师教得不顺畅,教学效果自然不好。因此,只有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寻找到教学的起点,从而实现有效教学。如何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教材的逻辑线

数学每一个新教学内容都有自己相应的逻辑学习起点。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理清小学阶段整套教材的编排特点,了解每一册教材的编排体系,了解每一块知识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在本内容学习之前已经有了哪些知识积淀,又为后续什么内容作铺垫。教材的逻辑起点是教师准确寻找教学起点的前提。

案例一:“梯形的面积”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还记得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吗?

生:(思考片刻)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找到联系推出公式。

(在学生说的同时,课件演示图形的转化过程)

师:今天我们要来研究梯形的面积,你认为我们该从哪入手研究呢?

生:(立刻举手)转化为学过的图形。

师:你会转化成什么图形?

生1: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生2:转化成长方形。

生3:转化成三角形。

师:既然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想法,那就请你开始动手操作吧!

【思考】案例中,教师立足于学生已有经验的积累,唤起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学习过程的回顾,激发学生产生将梯形转化成其他图形后再求面积的想法。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新知、旧知有机地融为一体,不仅学生学得轻松,教师也教得轻松。

二、把握学生的生长点

要了解学生不尽相同的认知水平,课前调查是一种有效的办法。课前调查主要采用书面调查法和谈话调查法。可以在上课伊始,用1~2分钟时间,师生之间做一个简短交流,“关于这些内容,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从学生的谈话中了解学习起点,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也可以把尝试练习直接放在第一环节,正确寻找到学生学习的这一现实起点,才能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案例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我们在生活中认识很多图形,一年级时也学习过图形,你能叫出这些图形的名字吗?(直接出示各种立体和平面的图形,让学生说出名称)

师:你能对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吗?(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师:你能对这些平面图形继续进行分类吗?思考:你是按什么标准分的,分了几类?学生合作操作学具活动后展示交流:按边分(四条边、多条边、曲线边);按角分(四个角、多个角、无角)。

师:观察,这两种分法中有几个图形是一致地分到了一起,这几个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生:它们都有四条直边,四个角。

师:数学上把有这些特点的平面图形叫做四边形。(板书:有四条边、有四个角。)有四条直边和四个角的图形是四边形。

【思考】任何新知的获得都需要唤起学生的经验,并与之取得联系,然后由学生自己把新知内化。本课例借助分类活动认识四边形这个环节,唤起学生的认知经验,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深刻认识四边形的特点。

三、把握动态的课堂

教师事先了解了教学起点,但在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事件”,教师应在把握每一教学板块目标下,设计多个预设方案,设计板块式的教学方案,构建出非直线型的教学路径,以便对付教学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板块式的教学方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进程中是可以调整的。这样才能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充分预设,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

案例三:教W“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学生探究学习后往往只重视了其中一组数相加像9+3>5,而没有想到任意两边之和都要大于第三边。于是,我及时调整教学,再次请学生探究学习,把重点放在已知两条边的长度,那么第三边最短应该是几厘米、最长可以是几厘米这个操作活动中。从学生的实际操作中得出第三边的范围在已知两边之和与两边之差之间才能组成三角形。

第4篇:平行四边形教案范文

关键词:创意法教育;初中数学;教学探究

十七大提出了:以人为本,实施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根据这个精神,我们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根本,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学,创建一个和谐的教学气氛。创意法教育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新意,实施因材施教的方法,构建一个师生平等,合作愉快课堂气氛。如何在八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意法教育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如下四点:

一、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子引入课题,创设一个兴趣学习的新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好一门功课的入门。如果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没有兴趣,就不可能深入理解和研究这一事物。一个学生对某一门功课产生了兴趣,往往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因此,如果我们在上课之前让学生对这一节课产生了兴趣,就会为上好这节课打下良好基础。传统的教学,往往是先用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基础好的学生就如愿以偿,基础差的小学生如果对旧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就很难提起兴趣来。创意法教育提出了从学生的生活例子引入新课,由于学生对自己的生活例子比较熟悉,就容易产生兴趣,对产生教学效果是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八章《勾股定理》时,学生对勾股定理比较抽象,也没有学过的旧知识与其联系。我就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例子说起:“同学们,从我们的身边事例中经常见过正方形,在小学也学习过正方形的面积和直角三角形。那么,什么叫做直角三角形?正方形的面积又怎样计算呢?”学生回答:“有一个角等于90°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正方形的面积为边长的平方。”“那么,我们用剪刀剪两个任意的正方形,把它们的一条边长摆成直角三角形(如右图)量出斜边的长,再剪一个正方形,并计算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经动手、计算、探究得到结论:“以直角边为边长的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这个结论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勾股定理知识。”这样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例子引入新课,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计算、讨论、总结,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科学地看待学生的“差异”性,创设一个学生平等、自由发展的新意

俗话说:“伸出的五指有长短。”我们所教学的学生也有好差之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用科学观点看待学生这个“差异”性,创意法教育提出:“最差”的学生就是“最好”的学生。就是这个道理。唯物主义法告诉我们:任何对立统一都是互相转化的,也是相对而言的。我们要用不同的观点、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最差”的学生在某一方面是最差,在另一方面可能是最好。其一在教学中告诉我们:往往学习好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动手辩论能力差;学习差的学生接受能力差,勤动手、诡辩能力强。其二,“最差”的学生经过努力会变成“最好”的学生,“最好”的学生骄傲也会变成“最差”的学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一种让学生平等自由发展的平台,积极挖掘“最差”学生的闪光点,使“最差”的学生转化为“最好”的学生。时时提醒“最好”的学生,让“最好”的学生继续发展下去,成为更好的学生。

笔者在所任教的班级中,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成员好差搭配均衡,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小组学习和小组讨论的教学形式。在小组学习中笔者采用让“最差”的学生先说,中等生后说,“最好”生补充说,让“最差”生说些最基础的东西,教师及时寻找他们的闪光点进行鼓励,激发他们进步,把“最差”生转变为“最好”生。对“最好”生,时时注意不要让他们骄傲,让他们说些有一定发展的问题,保持“最好”生更好。

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这一章时,在激发学生兴趣学习的同时,笔者让“最差”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探究《勾股定理》的内容,其实《勾股定理》的内容在课本已有,等他们答对后就鼓励他们说:“你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较强,让我们全班同学向你们学习吧!”这样“最差”的学生获得鼓励后会继续保持兴趣学好《勾股定理》知识,从而达到把“最差”学生转化“最好”的学生。如果有些“最差”的学生说不出来,可以让中等生说出来,然后加以评定。对“最好”生,让他们去证明难度比较大一些的《勾股定理》,带动“差生”共同进步,防止“最好”生的骄傲情绪,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平等自由地均衡发展。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个师生共同合作之新意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教学,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被动式学习,这样的教学往往是教师的“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厌,教学效果差。创意法教育提倡,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者,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教学。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敢于放下教师的架子,敢于与学生平起平坐,敢于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在探究中获得结论。

例如:笔者在教学八年级数学下册的《平行四边形性质》时,不是像传统教学模式一样教师在黑板上直接教给学生的标准答案,而是采用小组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实验,每人任意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它四条边的长度和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分组讨论比较各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各边有什么关系,各角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的共同参与实验和讨论,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各人所画的平行四边形都是对边相等,对角相等,进而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最后,笔者又让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探究如何运用几何语言证明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和对角相等的性质,教师在课堂上巡回主导。这样让学生个个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之中,个个有机会发言,有机会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共同讨论,共同参与教学,只对难度大一点的问题进行指导,而不是直接给学生答案。这样的教学,大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分析问题,那么学生对知识就会掌握更加牢固。

四、让学生从标准答案走出来,创设一个人人能成功的新意教学

在以前的传统应试教学中,无论在课堂上或考试中,如果计算出这个标准答案就全对,计算不出这个标准答案就全错,这种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的形式往往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觉得自己对标准答案无缘时,往往采用放弃的形式,这样就会造成差者越差的恶性循环形式出现。创意法教育提出对待学生的成果应该采用肯定的形式。肯定学生的努力,指出不足之处,这样才会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一道数学题,如果标准答案是D,教师也是对选择A、B、C三种答案加上肯定,而不是简单的判断是或不是,找出的理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师这种宽容教学指导下,学生才敢想敢做,学生的思维才有发展,学生才能真正找出标准的答案,达到人人都成功的教学效果。

第5篇:平行四边形教案范文

【案例1】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片段1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生活中有时候还需要我们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刚才,老师发给每个同学一张纸,纸上印有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看我们的同学谁会动脑筋、想办法,计算出纸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可能是怎样的。下面,每个同学就开动自己的脑筋思考吧!

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践活动,只见有的学生在画着,有的学生在量着,有的学生在计算着,有的学生则愣着,也有的学生忍不住抱怨着:它没告诉什么呀,怎么算?老师悄悄地走过去,小声地问:告诉什么,你就能算了?你有办法自己去知道需要的条件吗?得到启发,该学生也拿尺量了起来。教师友善地提醒大家:请注意,量出的长度会有误差,请你取整厘米数。对于个别没有思路的同学,教师轻声地启发,如果是长方形的话你能算出它的面积吗?你有办法把它转化成长方形吗?再想想吧!

大约过了3、4分钟,绝大多数学生有了自己的答案。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是在教师的有效引领下以学生的独立思考,形成各自的想法为前提的。教师没有进行这样的导入:在黑板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告诉学生这节课要学习的是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提问:我们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我们可以沿着哪条线剪开,能正好拼成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操作实践,进行观察、比较……因为这样的导入,教师已经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只要执行老师的指令,就能轻易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没有机会,也不需要进行自己的思考,不可能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想法。而需要学生形成各自的想法,首先就应该让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且力求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片段2

师:同学们,有结果了吗?

(学生犹豫地陆续举起了手)

师:我只要结果,谁先来报一报你的结果是多少?

生: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35平方厘米。

师:有不同答案吗?(有同学激动地站起来举手说“有!”)

生:我的答案是28平方厘米。(还有同学想说,高高地举着手。)

生:我算下来是32平方厘米。

师:还有没有?(这时,没有学生再举手了。)

这里,老师做得非常好!让同学把不同答案说出来,再说想法。其实,老师是不知道正确答案的。试想,如果老师先让正确的学生汇报,把想法和答案都展示出来,教师再给予充分肯定与表扬,这时课堂上又会是怎样的情景,想必一些算错的学生,或者一些对自己想法没有把握的学生,他们就很难有勇气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当然,这种勇气也是需要培养的,但人都有一种求成的欲望,更何况是小学生,很有可能,个别学生的正确答案替代了教师的讲授,而没有了学生之间不同想法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思维的火花也就不可能产生。

【案例2】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片段

在探究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后,学生顺利地完成了基本练习,接下来是一道拓展练习题。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

师:你能说明为什么吗?

生:因为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四个内角都是直角,90°×4=360°,所以我觉得一般四边形的内角和也是360°。

师:这位同学是从特殊到一般,得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谁能进一步说明为什么吗?

生:我在四边形里面画一条线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两个就是360°。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学生表示同意,老师也表扬了这位同学的重大发现,正当老师准备进行下面的环节时。一个同学站了起来,说出了他的发现。

生:老师,我不同意刚才那个同学的意见,我认为他的方法是错误的,我用他的方法试了试,在四边形里面画两条这样的线,就分成四个三角形了。内角和就是720°,多了360°。这位学生的解释让老师犯难了,但这位老师并没有简单地说他的发现是错误的,而是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大家。

师:这位同学很细心,发现画两条线就多出了360°为什么会多出360°呢?请大家和这位同学一样,在四边形里面画两条对角线,仔细思考,分成的四个三角形内角和与原来四边形的内角和有什么关系?

显然,这个意外是学生一次错误的“发现”,但这个错误本身是有研究价值的。讨论中学生发现,多出的360°是因为在对角线交点处,就增加了一个周角,而这个周角不属于四边形的内角,计算四边形的内角和时要减掉这多出来的360°。

寻找、思考和交流的过程,正是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过程。这是一个错误,更是一次机会。老师并没有往下进行预设的环节,而是引领学生让他们去操作、去分析、去讨论,从而把这个生成转化为宝贵的课程资源。

实践告诉我们,每位学生都有学习数学的潜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不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其中要善于挑起“矛盾”,引发疑问,引起争论,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教师的任务就是科学地、有效地引领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在精彩的生成中体会浓浓的数学味。因此,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课堂,必定是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课堂,一个促使学生的问题不断解决与生成的课堂。

第6篇:平行四边形教案范文

关键词: “指导―自主学习”教学理念 转变 感悟

“指导―自主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它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它在理念上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有了相应的转变:

(1)教与学的转变。教学上采用“先学后教,超前断后”的教学模式,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教学模式,教师相信每位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超前预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选择进度和方式,从而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由“苦学”变“乐学”,体现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从真正意义上落实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2)师生关系的转变。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交往,倡导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努力构建互动的现代教学关系。

(3)“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整合的转变。对于学生所提问题,教师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引导、鼓励学生观察、联想,探究本质特征,从而培养学生运动、变化、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让学生学会联想、类比、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领悟数学的美妙,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的科学精神。

下面是一节平形四边形性质应用课堂实录摘要:

如图,有一口呈四边形的池塘,在它的四个角A、B、C、D处各种一棵核桃树,田村准备开挖池塘建养鱼池,想使池塘面积扩大一倍,又想保持核桃树不动,并要求建后的池塘成平行四边形形状。请问田村能否实现这一设想?若能,请你设计并画出图形,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题目刚讲完,学生议论纷纷,意见不一。)

师:想一想,请同学们一起来帮帮田村。

生1:我认为,田村无法实现这一设想,因为这四棵核桃树组成的图形不是平行四边形。

师:有主见,有其他意见吗?

生2:我认为能。这四棵核桃树不成平行四边形也可以,不过我还没得出方案。

师:挺自信的。下面先不急着争这个问题,还是先请同学们先分组讨论一下,再来回答。

(小组讨论开始,学生各抒己见,过了一会儿,有的小组设计出方案,师生进入新的合作。)

师:怎么样?我们能不能帮田村这个忙?

生:能。

生2:我们已经想出一个方案,若四棵核桃所构成图形是四边形ABCD,我只要分别延长AD、BC到G、H,使DG=BC,CH=AD,那么就可得出四边形ABHG是平行四边形。

(他一讲完,底下有人私下议论:不对,AD和BC不平行啊。)

师:你注意啦!ABCD是一般四边形,它不是特殊的,若AB∥CD,那你们小组的方案就可以了。不过,你们已经热心地在帮助田村,田村会谢谢你!

师:有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案呢?注意题目要求:首先ABCD是一般四边形,其次,要使你所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且面积是原来的两倍。提示一下:这里不妨注意一下四边形的对角线。

生3:连结BD、AC相交于点O,可分成四个小三角形,过点D、B分别作MN∥AC∥PQ,过点A、C分别作MP∥DB∥NQ,则四边形MPQN是平行四边形。

师:等等,我要问一下,你这样做,四边形MPQN是平行四边形,其他同学是否会认同?

生:对,因为MN∥PQ,MP∥NQ。

师:好!继续!

生3:这样四边形MAOD也是平边四边形,因为MA∥DO,MD∥AO,同理可得四边形APBO、OBQC、DOCN都是平行四边形。

师:会不会?他会不会有“诈”?

(又引来一阵大笑。)

师:那就剩下最后的一个问题了,这个平行四边形MPQN的面积会不会是原来四边形ABCD的两倍?

生3:会,因为如图:SAOD=SAMD,SAOB=SPAB,SCOB=SQCB,SCOD=SNCD,所以:SMPQN=2SABCD。

师:同学们,这个方案可以吧?如果行,我们就帮田村一个大忙了!

生:对啊!真厉害!这样可以呀!

我刚才怎么没想到连结对角线,真是的。

我已经构造出平行四边形就是……

(底下喝彩声、惋惜声混成一片。)

感悟:(1)课堂上师生间、生生间能得以真正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共同发展应基于学生充分预习,带着问题来上课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关注体会学生,不要只关注个别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要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偏爱学困生,创造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要给学生多一点激励,让学生多一点自信,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问题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

(2)问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师生互动的前提,但不是唯一目标,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思维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前,离不开教师适时的帮助,但学生在没有明确解题思路时,教师不能强行打断,企图将学生的思维发展纳入自己所设计的轨道上。

(3)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创新的摇篮。这要求教师应克服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它严重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导致了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心理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这种环境下的正常教学秩序都无法保障,更无创新可言。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与学生平等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个性,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敢说、敢做、敢创新。

参考文献:

第7篇:平行四边形教案范文

一、学案引领,激发探究欲望

为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教师可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的学案.在设计学案时,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基础,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也就是说让学生依据学案进行探究学习时,可以取得成功,能够享受成功的乐趣.

比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可设计如下学案:

图1

(1)毕达哥拉斯在地板上的发现:毕达哥拉斯在他朋友家的地砖(如图1所示)上发现了什么?三个正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图2

(2)其他直角三角形有没有上面的关系呢?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

正方形A、B、C的面积(如图2所示)有什么关系?中间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有什么关系?猜想:任意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是否也具有上述关系?

(3)每个小组都有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利用这四个三角形,你们小组能不能拼出一个正方形?利用你们组拼出的正方形能不能得出a2+b2=c2?

图3(4)如图3所示的ABC中,∠C=90°,已知:a=5,b=12,求c=?

有了这样的学案引领,学生学习的方向就会更加明确了.

二、合作探究,感悟体验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把学生自主学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自主学习中的困惑,让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实现多维互动,共同探讨.学生在这样的探讨与互动中,能够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辩论,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比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可把全班学生分成6个小组,并让每个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拼一拼,看能不能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各小组很快就“热闹”起来了,有的小组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原梯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还有的小组发现:一个梯形可以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也可以推导出相应的面积计算公式.可见小组合作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建立合作交流平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知识是每个学生在一定情景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的.而交流就是一种重要的协作活动,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就应该留给学生相应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在深刻的知识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交流过程中,能有效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比如,在学习反比例函数后,可引导学生对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无交点”进行了交流与辩论,让学生对“图象与x轴可以无限靠近,但永远不会相交”有更深的理解,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积极投入,师生和谐,课堂活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适合学生的学案,让学生在学案的引领下,自主学习,再加上教师适时恰当地点拨引导,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第8篇:平行四边形教案范文

[案例一]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正按照预设的步骤展开教学,一位学生说道:“我觉得平行四边形面积应该等于底乘高,因为长方形的长和宽是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也是互相垂直的。”虽然该生的结论是对的,但是解释似乎出了“问题”。于是,我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他的判断,而是让全班学生检验他的猜想。

经过思考、动手操作,有的学生用透明方格片放在平行四边形上摆一摆、数一数,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从而验证这种方法是正确的。

也有的学生认为单凭一个例子就下结论,为时尚早,再说并不能都用数方格的方法去验证非常大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样就太麻烦了。

正当学生们冥思苦想的时候,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质疑:“我们可以沿着高,把平行四边形左边割下一个三角形,补到右边就得到一个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面积大小相等。”

我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想法,学生的积极性又高涨了。通过操作、观察和讨论,学生很快发现: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就等于底乘以高。

通过对提出的问题的分析探索,全班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更加清晰了。

[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闪出一些亮点,当学生出现教师所预设以外的答案时,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并给出正确答案,而要给学生解释或讨论的机会。教师要通过倾听学生的想法、观察学生的行为,来发掘学生的智慧,捕捉学生发言中的亮点,从而因势利导,有效利用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促进学生学习。

[案例二]在教学“比较分数大小”时,我像往常一样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来比一比,是1/4大还是1/3大啊?”几乎全班学生都齐声回答:“1/3大。”此时,只有一个坐在角落的男生默不作声。我问他为什么不回答,他告诉我是因为无法判断1/4和1/3哪个大。

面对这种情况,我并没有急着向他解释为什么1/3大,我建议其他学生帮忙分析应该如何比较分数大小。可是,经过其他学生的帮助,该生还是一副不解的样子。于是,我积极地鼓励他说出自己的疑惑到底是什么。他反问道:“一个西瓜的1/4大还是一个苹果的1/3大呢?”这么一问,之前帮他的一些学生也被问住了。见此,我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通过讨论,学生们统一了意见,认为一个西瓜的1/4和一个苹果的1/3是无法进行大小比较的,如果要判断大小,则必须事先知道西瓜和苹果的重量分别是多少才行。有的同学还假想,如果西瓜和苹果一样重,就更容易作出判断了。

此时,我引导学生说,比较分数的大小应该在单位统一的情况下进行。就此,那个男生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而这节课因为有了他的“错误”变得更加精彩。

[思考]由于小学生的各种经验较少,掌握知识往往不够深刻和完善,在课堂学习中难免出现一些错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不能客观地看待学生的错误,不允许学生出错,特别是一些简单的错误。在面对这些错误时,教师甚至持鄙视的态度,希望马上消除这些影响教学顺利进行的错误,这种做法极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自卑自抑、缺乏自信等不良情绪。恩格斯说过“最好的学习是从差错中学习”,教师需要真正以宽容、理性的态度去对待学生的错误,把学生的错误当做一种资源加以利用,将学生的错误变成一节课的点睛之笔,让学生在对错误的辨析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思维能力。

[案例三]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会让学生举一些轴对称图形的例子。举例时,经常会有学生说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可见,学生虽然知道什么叫轴对称图形,但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并未透彻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属性。此时,我并没有点破他们的错误,而是让他们在所举的图形中画出对称轴。

学生在画对称轴时就会发现,看似轴对称图形的平行四边形是画不出其对称轴的。这时我通过点拨、引导,让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其实也是一种对称图形,但不是轴对称图形,再经过探索、操作,学生就会发现平行四边形是关于一个中心点对称的。趁此机会,我带领学生得出“中心对称”的概念与特征。

经过观察和比较,学生便发现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通过这样的引导,不仅纠正了部分学生的理解偏误,还拓展了新的知识点,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思考]预设是建立在教师自己经验基础之上的,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而教学的展开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知识、思考、见解和价值取向多向交流与碰撞的过程。学生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参与课堂教学的,他们往往会产生教师预设之外的学习需求,好的学习往往是从学生提出问题而开始的。如果教师不能理解学生的问题,不能包容学生的问题,也就不能处理好教学。因此,教师不应去“包办”课堂中的所有问题,而要把关键问题还给学生去探究解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现、拓展知识,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9篇:平行四边形教案范文

关键词:创设情境教学原则特性方式案例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学的主阵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怎样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怎样变单纯的“知识输入”为“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如何大面积提高中学的数学教学质量,这是摆在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在众多教学改革的原则中,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知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乃是主体参与的条件和关键.

情境教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根据教材的特点营造、渲染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注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它讲究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知识,为学好数学、发展智力打下基础。简言之,情境教学以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和谐发展为主要目标.结合本人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近几年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探索,谈谈情境教学的一些体会

创设情境教学的原则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原则:

①要有难度,但须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

②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

③要简洁明确,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

④要注意时机,情境的设置时间要恰当,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⑤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

重视创设情境教学的特性

一、诱发主动性:

传统教育的弊端告诫我们:教育应以学生为本。面对当今新时期的青少年,服务于这样一种充满生气、有真挚情感、有更大可塑性的学习活动主体,教师决不可以越俎代庖,以知识的讲授替代主体的活动。情境教学就是把学生的主动参与具体化在优化的情境中产生动机、充分感受、主动探究。如在复习函数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的教学情境:

案例:“我”在某市购物,甲商店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销售,而乙商店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次购满500元可领取九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我”究竟该到哪家商店购物得到的优惠更多?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活势形成,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曾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和启发。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以启导学生思维为立足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好的思维情境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所以,课堂上不论是设计提问、幽默,还是欣喜、竞争,都应考虑活动的启发性,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何使学生心理上有愤有悱,正是课堂情境创设所要达到的目的。

二、强化感受性:

情境教学往往会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矛盾时动机的根源。”课堂上,教师创设认知不协调的问题情境,以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消除剧烈矛盾,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此外,还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更不能运用不恰当的比喻,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能力的形成。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案例:在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出如下诱人的问题情境:

在ABC中,AB=AC,倘若不留神,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了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请问,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学生先画出残余图形并思索着如何画出被墨水涂没的部分。各种画法出现了,有的学生是先量出∠C的度数,再以BC为一边,B点为顶点作∠B=∠C,B与C的边相交得顶点A;也有的是取BC中点D,过D点作BC的垂线,与∠C的一边相交得顶点A,这些画法的正确性要用“判定定理”来判定,而这正是要学的课题。于是教师便抓住“所画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引出课题,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这个实质,即“ABC中,若∠B=∠C,则AB=AC”。这样,就由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获得了判定定理。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考证明方法。

除创设问题情境外,还可以创设新颖、惊愕、幽默、议论等各种教学情境,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化到自己精神的需要,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这正象赞可夫所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三、着眼发展性:

数学是一门抽象和逻辑严密的学科,正由于这一点令相当一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对其缺乏学习热情。情境教学当然不能将所有的数学知识都用生活真实形象再现出来,事实上情境教学的形象真切,并不是实体的复现或忠实的复制、照相式的再造,而是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在原有的知识上进一步深入发展,以获取新的知识。

案例:在学习完了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之后,如何进一步运用这些定理去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的习题课上.我先带领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以及四条判定定理:

、平行四边形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相互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