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第1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重、难点: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课件、平行四边形卡片、剪刀、三角板、直尺等。

教学模式:“我能行”四步教学法。(详见文后注)

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同学们,你们想了解老师吗?你想知道关于我的什么情况?

预设:老师的年龄是多少?教几年级?

师:我不能直接告诉你,那你们知道你父母的年龄吗?我可以让你们猜猜?为什么这样猜?

生:我的妈妈是( 38)岁,年龄差不会有太多的变化,所以许老师的年龄应该是( 30 )岁。

师:想得真好,许老师就是(30)岁。

师:你们想想,我是怎样把我的年龄告诉你们的,我是把一个不熟悉的许老师,转化成一个熟悉的许老师,看来“转化”是非常有趣的。“转化”不单在生活中应用,在数学课堂上也一样可以应用。 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数学“转化”思想来学习本节课。

一、情境导入,确定目标

师:1.在数学课堂上哪些地方用到了“转化”?

预设:应用题三步转化成两步,再转化成一步;求未知数X,开始给出的式子比较复杂,然后一步一步转化成简单的方程。

看来,“转化”是一位非常高深的、不见踪影的高人,在背后帮助着我们。

2.请同学们看这样一个图形(不规则图形,)怎样求这个图形的面积呢?

生:演示方法。

3.师:为什么把它拼成一个长方形呢?

预设:学过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而且能够拼成长方形。

这个方法真好,开始的那个图形,不能一下子求出它的面积,但是我们通过“转化”,把一个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了长方形,可以求出它的面积。

4.刚才的图形“转化”过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5.请同学们看这个平行四边形,它的面积怎样求呢?请看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我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我会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就是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声景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从而让他们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状态。接着出示学习目标,使学生上课伊始就明确学习目标,知道通过本节课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培养什么样的能力等。

二、互动展示,生成问题

师:1.你猜一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会与什么有关?

预设:长方形、正方形、底、高、夹角、相邻的边等。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们都有关系吗?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利用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纸片来试着“转化”求它的面积。

3.请带着问题自学。(课件)

4.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转化”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大胆猜测、动手实践,在互动的过程中生成问题有利睛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知识规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启发思路,引导归纳

师:1.谁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发现?你们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公式吗?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算?

3.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4.你是怎样推导的?说一下你的操作过程。

5.剪下来这多余的,这条线是不是随便画的一条线?这是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高)

6.为什么要剪下来,要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拼成长方形)

7.这个平行四边形与剪拼的长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板书)

8.剪拼后的长方形的长,是原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宽呢?

9.我们学习过用字母来表示数量关系式,请同学们翻开数学书P81自学用字母怎样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S=ah)

【设计意图】在生成问题之后,引导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的方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知识,倡导探究、发现学习的方法,把对知识的理解进行整理汇报交流;较难的问题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解决问题。

三、练习检测,拓展链接

1.练习检测卡一题。

2.课件:判断、选择题、口答列式。

3.练习检测卡二、三题。

4.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收获,好吗?

拓展练习(作业):你能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把你的做法和想法画出来,看谁想得方法好,想得方法多。

【设计意图】归纳整理所学新知之后进行练习检测,先进行新知巩固性练习,再进行有坡度的、形式多样的变式和发展性练习,发现问题及进进行矫正和发展性练习,在练习中检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第2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

午休时间,一位五年级的数学教师和我交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教学出问题了,有一道题目很多学生都做错了。”这位教师一脸的无奈,苦恼之情溢于言表。我说:“我们先问一问学生,再看看教学设计,分析讨论,查找原因。”

1.练习题:一个平行四边形相邻的两条边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其中一条边上的高是8厘米,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①48②60③80④480

2.练习对象:某班38名五年级学生。

3.统计结果如下表。

4.和学生交谈(没有向学生公布正确答案)。

师:这道题你选择哪个答案?为什么?

生1:我选答案③。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宽,10乘8等于80,所以选择答案③。

师:你为什么选择答案②?能说说当时你是怎么想的吗?生2:我也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宽,没看仔细,就直接把10和6相乘,然后就选择②了。

师:你为什么选择答案①?

生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如底是10厘米,邻边是6厘米,那么8厘米肯定不是10厘米这条边上的高,因为高肯定比斜边要短,所以应该选择用6和8相乘,答案是48平方厘米。

……

我和该教师交流:“能说说你的教学设计吗?”该教师说:“先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让学生提出问题‘谁的面积更大’;接着用数方格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再引导学生通过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练习巩固,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听完该教师的教学设计,我们又重新研读教材,分析学情,并思考:(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起点是什么?(如面积的概念、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对垂直和平行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等)(2)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中,知识要素有哪些?(正确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3)除了关注基础知识的教学外,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的目标该如何落实?再反思原来的教学设计,学生练习为什么出错的原因就浮出了水面:学生缺乏空间观念,没有正确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对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还停留在浅层次的认知表象上,没有整合成一个整体。

寻找到了学生的错误根源,我们重新设计此课的教学。

教学流程:

一、巧借对比,顺势导入

师(出示一个长方形框架):它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如果老师将长方形的两个对角顶点向外拉,现在变成了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

师:你认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么算?(预设:可能有些学生还认为是6×4,也有些学生认为不是6×4,初步感知到面积发生了变化)

师(进一步拉斜平行四边形):现在平行四边形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预设: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没有发生变化,但它的面积却在不断地变化,直观感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变小和它的高不断变小有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师(小结):用两条邻边相乘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可取的,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它的底与高有关,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二、自主探索,逐步感悟

1.探索平行四边形(图1)的面积,底为6厘米,高为4厘米。

(1)师给学生提供方格纸、平行四边形:方格纸的每格长度是1厘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独立尝试解决)

(2)师(小结):刚才大家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你能肯定它的面积就是24平方厘米吗?(预设:有些格子不是整格的,怎么处理?)

(3)师:刚才有的同学在数的时候采取把不够1格当半格的方法数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有没有办法变成都是整格的呢?如果都是整格的就没有歧义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建立前后图形的联系,尝试用割补法进行探究)

(4)师:将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下后拼成长方形,面积有没有变化?(没有)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大部分学生只关注转化后的长方形,并借助格子图数出长方形的面积,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思考割补前后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

2.探索平行四边形(图2)的面积,底为8厘米,高为4厘米。

(1)不提供格子图,让学生再次尝试探究。

(2)学生操作、交流,感悟方法。

师:现在没有格子图,你怎么知道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4厘米呢?(预设: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操作,明白拼成的长方形和原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即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3)观察思考割补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预设:①引导学生明白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割补后的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②观察原来另一条邻边割补后的位置,理解高小于邻边的原由)

3.师:有一个平行四边形很大,老师不能把它画下来,但它的底是12米,高是6.5米,你知道它的面积吗?(引导学生积极想象,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层层递进,深化拓展

1.算一算。

层次(1):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层次(2):出示隐去底和高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量出有效的数据进行计算。

2.想一想。

活动(1):拉动细木条钉成的长方形框架,观察前后面积和周长的变化。

活动(2):将长方形框架与剪、拼、移后的平行四边形进行对比,总结规律。

……

反思:

第二次教学后,我们进行教学后测,发现学生解答原来错题的正确率有明显提高。通过两次教学的对比、分析,我们不禁思考:一节课的教学该从哪里开始?如何在课堂中有效落实“四基”,实现教学高效的目的呢?

1.找准起点,准确定位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是平面图形面积教学中的一个拓展内容,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提供了有效的材料。本节课的教学应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和运用。因此,第二次教学中先让学生进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的猜测,从而给学生的探究指明思考的方向,然后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底和高的关系,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找准学习的起点。

2.丰富感知,提升思维

在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和底、高的关系后,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邻边长短的关系,使他们进一步获得感知经验。可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割补,感知它与割补后的长方形之间的联系;接着不提供方格纸,引导学生通过割补进一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割补后的长方形之间的联系;最后通过对平行四边形的想象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他们形成完整的活动体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第3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具;学情;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8-0046-02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直观的教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建构新知。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准备的教具中有一件是可以拉动的平行四边形框架,这件教具的使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一、第一次教学

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我首先通过“李爷爷和王爷爷的菜地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的情况下,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给出两种方法:邻边相乘;底乘高。我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的教具,通过拉动展现平行四边形在拉动的过程中面积发生的变化。学生很快就认识到邻边相乘的面积计算方法是错误的。最后,学生通过在方格图中数面积和通过剪拼转化的方法,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这样的教学设计是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突出了“以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学生会把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迁移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上,但是通过教具,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修正了思考的方向。在评课中,有的教师认为在这个环境下让学生进行猜测验证,容易给学生接下来学习新知带来负面的影响,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上,删除猜测的环节,利用书中的情境图直接引入“用方格图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方法。根据这些意见,我对教学进行了修改。

二、第二次教学

我将平行四边形框架的使用放在了探究新知之后,在学生已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后,帮助学巩固新知。我先提出问题:“长方形的面积是‘长×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是‘底×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接着出示平行四边形框架:“通过推拉,你有什么发现?”在推拉的过程中,学生发现高的变化引发了面积的变化,当高和斜边重合时,平行四边形就是一个长方形。动态的变化再次证明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是由底和高决定的。

通过推拉平行四边形框架,学生感受到面积的变化原因,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学生不仅理解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还接通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联系。在后来的评课中,教研员要求我去掉教具的使用,理由是学生刚探究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此时将长方形的面积加入其中,会引发学生思维上的混乱,而且,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过程中的“转化”,与平行四边形框架在推拉中的“转化”是有区别的,使用这个教具有可能会影响学生正确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不利于新知的巩固。

三、第三次教学

听了大家的意见后,我舍弃了平行四边形框架的使用,没有带教具进课堂。在情境图的教学中,我提问:“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出课题――今天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结果一位学生脱口而出:“我知道,可以用‘底×高’计算。”另一位学生立刻反驳:“是邻边相乘。”完全跳出了我准备好的教学设计。我接着引导学生使用方格图数面积,借助数出的面积让学生意识到不能用邻边相乘的方法,谁知那位学生就认定邻边相乘的方法。作为教师,不能让学生带着疑惑离开课堂,于是在快下课的时候我把这个问题抛出来,解决这个问题用教具演示是最好的方法,但没有教具,我只能在黑板上进行画图演示(如下图),可那位学生脸上的表情告诉我,他还是不太明白。当我不知所措时,一位学生举起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我激动地接过这个平行四边形框架,演示给全班学生看,帮助学生理解,接着让那位学生自己动手演示,亲自感受在在推拉过程中平行四边形高的变化,最后他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这次的课堂教学,一切都预设到了,就是没有预设到“未知”的学生。每一节课都是不可复制的,同样不可复制的精彩也在课堂。感谢那位提出问题的学生,有问题才能引发思考,才能引领学生进行更多的探究,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思考】

1.“以生为本”在备课中的落实

课程改革进行了很多年,“以生为本”一直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在备课中应该有充分的准备,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准备有效的教具,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在实际的备课中,教师如果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就不能做到全面了解学生,所以课前调查是不可缺少的方法。只有在课前备课中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教师的闭门思考,才能在课堂中实现真正意x上的以生为本。

2.实现教具的有效使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走入了课堂,通过多媒体的动态展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难点,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的学习离不开动手实践,传统的教具不但可以促进学生感悟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应尽可能地发挥教具的作用。在本节课中,我就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两张相同的平行四边形纸片,目的是让学生对比剪拼前后的图形的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沟通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对于平行四边形框架,除了让学生用眼睛去观察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拉一拉,感受在拉动过程中平行四边形面积和高的变化,帮助学生辨析剪拼和拉动之间的不同变化。无论什么时候,数学的学习都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高效使用教具是教师追求的目标。

3.精彩课堂应注重生成性资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度的动态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不同的疑惑、认识误区、思维火花等,这些生成就给教师提供了教学的资源。精彩的数学课堂需要教师及时捕捉这些资源,并且进行充分利用。本节课中,学生提出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邻边相乘”也是一种教学资源,针对这个问题,我及时调整了教学,让学生进行讨论,加深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利用教具进行操作验证,虽然浪费了一点时间,但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提升。教师在课前只有尽可能地考虑到课堂中的各种可能,精心研读教材和了解学生,拓展预设的范围,才能合理地利用生成性资源,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第4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片断1:课前复习

师(出示两个平行四边形):你会作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指定底边上的高吗?

生:会。(学生作高并指定底边上的高)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介绍并强调底和高要对应)

……

教学片断2:操作探究

师:刚才我们通过数小方格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么,不数方格能不能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方法。

生1: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

师(追问):你是怎么变的?

生1:我先画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学生按“画高——剪、拼成一个长方形——观察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介绍,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

上述教学片断1中,设计课前复习的本意是帮助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中有关底、高的基础知识,为面积的教学做好准备。片断2中的操作探究,部分学生具有明确的目标——我为什么这样剪,但还有不少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操作,当操作到一定程度时才发现“哦,原来是这样”。这是一种“作”,虽然最终也能让学生获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但学生的探究并不是积极主动的。由此,我有以下思考:第一,复习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环节一定要吗?不可否认,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但五年级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是否已经遗忘了呢?此外,本节课的教学环节较多,如果复习环节不需要,可以为后面的学习提供更多的时间保证。第二,怎样的操作更有效?《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可见,操作过程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用富有个性甚至具有创造力的操作来习得数学知识。据此,反观上述教学片断2中的操作,教师虽然完成了知识的传授任务,但对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力的培养无益,因为这样的操作只是模仿性的操作。第三,我们对学生真的了解吗?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基本上还是以自己的经验设计教学,以自己的经验估计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这与“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相违背。那么,课堂教学如何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呢?值得大家反思与实践。

二、教学实践

1.进行教学前测,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第(1)题:画出下面平行四边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反馈结果:因为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高的概念比较清晰,对底与高的对应关系比较明确,作高技能比较熟练,所以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不需要复习底与高的相关知识。

第(2)题:你会求出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反馈结果:全班有33.3%的学生计算正确,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能说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其他学生出现如下错误:①邻边相乘,由长方形面积计算的负迁移造成的;②面积概念不清,与周长概念混淆;③列出了没有意义的算式。

根据以上反馈结果显示,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因此,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起点来设计教学,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探究活动,并通过讨论交流,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立足学生学习起点,设计高效教学环节

(1)根据前测信息,引入探究。

师(出示前测信息):根据昨天的调查,得出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①7×3=21(平方厘米),即“底乘高”;②7×5=35(平方厘米),即“邻边相乘”;③(7+5)×2=24(平方厘米),即“邻边的和×2”。

师:上面的算式对吗?怎样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思考)

师:结合图形说一说,(7+5)×2这个算式的结果是什么?

生:(7+5)×2这个算式求的是周长,不是它的面积。

师:(7+5)×2求的是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不是今天所要学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先排除它。那“底乘高”和“邻边相乘”这两种方法是否是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请你们小组合作,先思考“准备怎样探究”“需要借助哪些学具进行探究”,再打开学具袋选择需要的学具进行验证。(学生先小组讨论方法,再动手验证)

(2)辨析明理,得出结论。

师:请你们交流探究的结果,并说说是如何验证的。

生1:我们小组认为7×5这种方法是错误的。我们把平行四边形纸片放在网格上,通过数发现它的面积是21平方厘米,并不是35平方厘米。

生2:我们的观点和他们是一样的。我们是这样验证的(边说边演示),把平行四边形框架放在网格上拉动,面积在变化。

生3(补充):我们也是拉平行四边形框架验证的,而且我们发现在拉的过程中,它相邻两边的长度不变,面积在变化。

师(追问):邻边的长度没有变,为什么面积变化了?

生4:在拉的时候(拿起框架演示,如下图),∠1变小了,两底之间的距离也短了,所以面积就小了。

师(追问):两底之间的距离是什么?

生(思索片刻):高。

师:真是了不起的发现!那么,7×3(即“底乘高”)就是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正确方法了。你又是怎么验证的呢?

生5:我们是把平行四边形描在网格纸上,通过数方格验证“底乘高”是正确的。

师(追问):你们是怎么数的?

生6(指着图):一格就是1平方厘米,一共是21格,就是21平方厘米。

生7(演示如下):我们是用剪、拼的方法验证“底乘高”是正确的。

师(追问):为什么要沿高剪开?观察这两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师生合作,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大家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8:刚才说“邻边相乘”的方法是错的,其实它也有对的时候。(拿起框架演示)拉动这个框架,当邻边之间的角度呈90度的时候,它虽然是长方形,但它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长乘宽不就是邻边相乘了?

师:你真会动脑筋,懂得把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联系起来思考。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今天我们研究的平行四边形是指一般的平行四边形。

……

三、反思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多边形的面积”的起始课,在这之前,教材在三年级下册安排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四年级上册安排了“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两部分内容是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逻辑起点,教材是按照“数方格,提出假设——动手实验——推导——得出结论”的过程编写的。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渗透转化思想,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梯形等面积的计算做好了方法上的准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传统教学的反思与实践,获得了不错的效果,归因如下。

1.根据前测信息把握学习起点

通过前测可知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已经有部分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上述教学正是立足于学生的这个学习起点,借助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排除筛选的方法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把握以下两点:第一,“高”的认识与应用。因为学生能较正确、熟练地作平行四边形指定底边上的高,所以教师在教学时无需对高和作高的技能进行复习。同时,教师需要注意,学生虽对作高已较好地掌握,但对高的作用不明白,这是教学中需要强化的。第二,“先学”与“后学”的处理。先学的学生是不是真正理解了知识的内涵,还是依葫芦画瓢套用公式?这在教学中要作为重点加以引导和掌握。此外,在分组合作探究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合理分组,把各层次的学生合理分在一起,有助于他们相互交流,共同学习。

2.变“要作”为“我要操作”

传统教学中,学生是在教师指令下进行目的性不明确的操作,是为了推导出结果而进行的“作”,学生仅仅是“操作工”而已。而在上述教学中,学生是在有明确目标的前提下进行操作的,是任务驱动式的操作,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变“要作”为“我要操作”。具体体现如下:

(1)利用框架操作,主动排除求周长的方法。

在传统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教学中,几乎没有教师会把平行四边形的周长计算引入课堂让学生加以辨析。但是,通过前测以及以往的练习,有大量的学生在数据信息较多时,无法明确所需信息,往往选择干扰信息计算面积。而且,周长与面积是在三年级学习的,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有较多的学生对两者的意义与区别已经淡忘。课中,通过学生主动拉动平行四边形框架,很容易发现“邻边的和×2”是计算平行四边形周长的方法,而不是计算面积。

(2)运用多种方式,明确求面积的方法。

在否定邻边相乘与确定计算面积方法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非常明确。特别是一些先学的学生,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操作展示给其他同学看。在这种强烈的自我展示的欲望下,学生的操作方法多样,进而得出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特别要说明的是,通过操作,学生不但明确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且积累了操作经验,为接下去的学习做好了方法上的准备。

(3)根据不同需求,选用不同的学具。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的操作工具都是教师为了教学的需要而准备的,准备是为了用到,用不到就不准备,由此导致有些聪明的学生只要看看准备了什么学具就知道该怎么操作。而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准备的学具装在密封的学具袋里,操作前学生并不知道有哪些学具,在学生小组讨论思考需要哪些学具后,再让他们打开学具袋选择所需学具,这样的操作才真正体现了有效操作。

3.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第5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课件 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教学活动是借助一定的手段和工具展开的。传统的教学仅仅依靠“三个一”(嘴、粉笔与黑板),致使课程信息量少、课堂气氛沉闷、课程显得枯燥。在越来越强调教学效果的今天,教学课件在课堂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根据教学大纲内容,考虑学生的主观感受,整合声音、文字、动画、视频等信息资料,合理设计教学课件,增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兴趣,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1教学课件设计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

孩子的思维则是直观形象的。在进行教学课件设计时,要从学生角度来换位思考,重视教学情境的设置,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引入教学内容。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可以在课件中插播学生们喜爱的《大风车》节目,在学生们聚精会神观看的同时,提问学生该节目的播出时间,从而引出了时间观念,自然而然地导入了对钟表的认识。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通过课件动态演示“蜡笔小新上学”的故事情节:蜡笔小新背着书包去学校,路上遇到3个同学,快到学校门口时,又碰到4个同学,然后一起向校门走去。现在蜡笔小新他们一共有几个同学结伴去学校?这就引出了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数合并起来的运算叫“连加”的课程内容。通过这种情境设置,用有声、动漫或生活化的方式取代原本沉闷的课堂,在学生感兴趣的同时引出课程内容,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钟表、连加连减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达到增强课堂效果的目的。

2教学课件设计要展示课堂教学的互动

在运用课件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一些过程和内容,通过问题形式激活课堂,让学生参与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从而增强了学习效果。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老师事先准备平行四边形纸片、边框等教具,让学生大胆猜想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需要量出哪些数据?然后把学生分成两组,叫每组学生选出代表分别量一量平行四边形的各个边长,算一算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量出平行四边形边长数据,即底=7cm,高=3cm,邻边=5cm,想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利用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第一组学生用剪拼法计算,即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将左边的三角形平移到右边,拼成了一个新的长方形(如图1),把平行四边形面积转化为长方形的面积,则推断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底乘高即721cm2。第二组学生用拉动法计算,即将平行四边形沿着边框拉成长方形(如图2),平行四边形的邻边变成了长方形的宽,利用长方形面积的公式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底乘邻边,即735(cm2)。两组学生计算出不同的面积,到底哪组正确的呢?学生们纷纷发言,各持已见。此时,教师在课件中分别用剪拼法与拉动法来动态演示平行四边形的变化过程,发现在拉动法演示时,拉动后长方形的宽大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拉动后长方形面积比平行四边形面积多出一块长方形(如图3所示绿色部分),由此得出采用拉动法的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错误的,用剪拼法的方法计算是正确的。通过这种的互动教学,学生印象深刻,教学效果明显。

3教学课件设计要立足日常生活的体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学课件设计的内容要结合日常生活实际,确保学生在学好课堂知识的同时,通过生活体验来增强学习感受,巩固所学内容,并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问题。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前,可以到沃尔玛、万达、永辉或其它商场中,拍摄有关商品如冰淇淋、书包、玩具价格的标签,作为教学课件的素材。在上课时,当大量标有“某某超市”字号的商品如冰淇淋、书包、玩具等在多媒体上进行演示时(如图4),学生们表现得非常兴奋,纷纷说到过永辉超市购物,自然而然地导入了小数的定义、小数点的作用等,从而增强了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最后,设计有关表格(如图5),要求学生课后了解商品的价格,以元为单位,用小数来表示,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增进学生对小数的理解。

第6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数方格法。平行四边形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12-13页例1、例2、例3。

[教材简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共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第二课时主要是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本设计是第一课时。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题。例1从比较方格纸上每组中的两个图形面积是否相等入手,引导学生把少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相对简单的熟悉的图形,让学生初步感受转化方法在图形面积计算中的作用,并为进一步的探索活动提供基本思路。例2引导学生通过平移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教材一方面突出了平移在转化过程中的应用,另一方面也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实现转化的目的。例3的重点则放在探索平行四边形与转化成的长方形之间的联系上。

[教学目标]

1、懂得用转化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探索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理解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操作、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探究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进行了《面积是多少》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你们还记得求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吗?(学生回顾并交流了上节课学习的“四种”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就运用这些方法来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1插图。判断每组中的两个图形面积是否相等。

(1)观察每组的两个图形说一说自己判断的方法。

生1:我是通过数方格的方法知道每组的两个图形面积相等的。

生2:我是通过平移的方法知道每组的两个图形面积相等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方法一:数方格法。

方法二:平移法。

(2)师问:比较上面两种方法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呢?学生经过比较和交流,一致认为方法二比较简便。

(3)师小结:把每组左边的图形经过分割平移,就转化成了和右边一样的图形。转化法是我们以后经常要用到的方法。教师利用课件演示。

2、课件出示例2插图。你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吗?

(1)师问:怎样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呢?(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课前准备的方格纸、直尺和剪刀动手操作)。

(2)组织学生汇报。

①从平行四边形左边(或右边)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向右(或向左)平移,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②将平行四边形沿高剪下,然后向右平移,也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设计说明:学生可能想出很多方法,分割平移转化成长方形,让学生体验各种方法的合理性,并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掌握简单、易于操作的方法,并且在头脑中形成表象

3、课件出示例3。

(1) 要求学生从教材第127页上剪下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动手操作。

(2)组织学生把它转化成长方形,求出面积。完成例3中的表格(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填表)。

(3)指导讨论:(课件出示讨论提纲)

① 转化成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

②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③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4)、教师启发性小结:我们用割拼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什么发生了变化?,从什么变成了什么?,什么没有变?。再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板书:(略)。

如果用S.a.b分别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和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S=ab

(5)教学“试一试”(先独立完成,集体反馈时指名说一说所应用的面积公式。)

设计说明:学生经过动手操作、转化、计算、填表、比较等一系列实验活动,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探究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三、巩固练习

1、选择题、(把正确答案前的编号填在括号里)

右图的面积是( )

①15m ②15m2 ③15cm2

2、操作练习:(先画一个平行四边形,测量出有关数据,再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设计说明:练习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公式计算面积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同桌交流自己的体会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资料链接]《新课标》九年义务教育学段的“空间与图形”部分,和平行四边形有关的知识有:

1、平行四边形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3、平行四边形性质:(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第7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

1.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转化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转化的思想探索知识,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体验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唤醒,引入新知

1.复习旧知。

师(出示一个长5cm、宽3cm的长方形) :这是什么图形?面积怎么算?(课件演示:球撞长方形,长方形动态变成平行四边形)

师:你已经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哪些知识? 你还想学习它的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课始,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灵活、交互性强的特点引入新知,并以此为学习切入点,有效唤醒学生已有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等学习经验。同时,在图形的动态变化中,隐喻平行四边形由长方形而来,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揭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课始以问题驱动教学,用精心设置的三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由浅入深地锁定讨论范围,明确探究方向,指向本课的教学主旨。]

二、化静为动,探究建模

思考(一):与什么有关

1.猜想。

师:根据你的学习经验,你认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预设学生会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可能与底和高有关)

2.观察(课件演示)。

师:请仔细观察,下面的平行四边形什么变了,什么不变?你发现了什么?

(1)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图①动态生成图②。

引导发现:平行四边形高不变,底变小,面积变小。

(2)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图②动态生成图③。

引导发现:平行四边形底不变,高变小,面积变小。

(3)通过观察和讨论,你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与什么有关?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充分调动了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正确猜想,有利于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猜想应在观察、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思考(二):有什么关系

1.初步交流。

师:平行四边形面积和它的底、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怎么来研究?(学生通过举例子、做实验、小组合作等来研究,师指导学生选择学法)

2.独立探究。

师:请同学们取出学习卡(卡上有三个画在方格纸中的平行四边形,如下表),先独立数一数,再想一想,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探究后,汇报交流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

3.画图验证。

师:请每位同学在方格纸中再画一个你心中的平行四边形, 再次验证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学生研究验证)

[设计意图:通过数格子图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及相关数据,意在让学生自主架设起平行四边形底、高与面积之间联系的桥梁,亲历探究的全过程,为引发初步猜想提供有力的支撑。紧接着,通过画一画心中的平行四边形,进一步验证猜想的准确性,丰富了学生的探究体验。]

思考(三):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

1.深入思考。

师:尽管平行四边形大小不同,形状也不一样,但它的面积都等于底乘高,为什么会有这么奇妙的关系呢?(学生疑惑)

师:从你们的眼中,老师看到了“困难”。这样,老师给你们一个友情提示:观察手中的平行四边形,想一想,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已学过会计算面积的图形? (板书:转化)

2.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师:转化是我们数学上一种很重要的思想方法。接下来请同学们利用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试着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完成转化后和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方法,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

3.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汇报展示。

(1)从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画一条高,沿高剪开,把直角三角形向右平移,拼成长方形。

师:转化后,图形形状变了,面积的大小变了吗?为什么?

(2)从平行四边形的一边中间画一条高,沿高剪开,把直角梯形向右平移,拼成长方形。

师:为什么都沿着高去剪?

4.师(利用课件再次演示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沿着它的高剪开,通过平移都可以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长方形。

5.沟通联系,归纳小结。

师:“转化”像一根神奇的魔杖,它帮助我们把各种各样的平行四边形都转化成了长方形。那么,转化后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配合课件演示,如下)

[设计意图: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而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功能较之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让学生体会、理解。本环节是全课的重点,多媒体课件很好地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了解释,比学生的动手操作更有序、更清楚、更利于发现规律,能有效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学生的学习难点。]

6.学习字母公式。

师: 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用字母公式可以怎么表示?(学生汇报后,课件出示:S=ah )

三、分层练习,发散思维

1.出示练习1。 2.出示练习2。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涵盖了不同角度的问题,不仅使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内化,也使数学思维在练习中得以发展,数学素养得到提升。 练习1是基础练习,意在检查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细心审题的良好习惯;练习2旨在有多余信息干预的情况下,发展学生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有效选择数据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强化了对公式的理解运用。]

3.设计停车位。

[设计意图:课尾设计这样一道开放题,意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学以致用的同时,明确还需联系生活实际来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四、回顾总结,提炼方法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回顾一下,我们是怎么来学习这个知识的?

……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那么,如何让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使之与“有效”共舞?

1.简洁省时,直奔主题。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学习效果。课始,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灵活、交互性强的特点,引发思考,并以三个问题为引擎启动本课研究。这样的设计扎实有序,省时高效,充满着浓浓的“数学味”。

2.动静相融,化难为易。

常规的教学手段有时给学生观察和想象带来一定的困难,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或动画模拟,能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突出教学重点、分解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课中借助多媒体演示三个平行四边形的变化过程,化静为动,让学生在“变与不变”中揭示表象,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为下一步探究积累了巨大的内能。

3.新旧整合,优势互补。

教学过程中要科学地处理好传统教学媒体的合理继承和现代教学媒体充分应用的关系,实行多“体”并存,新旧整合,达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目的,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课中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带着问题展开动手操作,完成“转化”活动,再请各组选派代表到实物展示台上交流转化过程和探究结果,让学生亲历知识“生长”的动态过程。紧接着,利用多媒体课件再次清晰演示剪拼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全过程,搭建起转化前后两种图形之间的联系,有序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更深刻地明晰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有效突出本课教学重点,化解学习难点。

第8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与前两节一样,教材先通过小轿车车窗玻璃是梯形的这样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梯形面积计算。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索出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是要求又有提高,不再给出具体的方法,而是要求用学过的方法去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这里仍然要运用转化成已学过图形的方法,但是从教材中学生的操作可以看出,方法与途径多了,可以用分割的方法,也可以用拼摆的方法;可以转化为三角形进行推导,也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进行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有多种方法,教材显示了三种方法。

(1)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

(3)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还可以:从梯形两腰中点的连线将梯形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等等。

策略与方法:

(1)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根据图形面积计算之间的内在联系安排教学顺序,以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2)体现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3)重视动手操作与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渗透“转化”思想,注意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 复习导入

1、单元知识梳理,揭示转化思想

师:同学们,我们在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那谁来说说怎样计算它们的面积?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它们的面积计算方法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2、导入主题

师:我们都是把它们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研究面积。看来转化这种方法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借助这个方法来研究梯形的面积。(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三、利用转化,实践探究

1、初步的想法,互受启发

师:同学们来看,这是一个梯形。现在呀,就请大家想一想,怎样利用转化的方法知道梯形的面积怎样来计算呢?

2、动手实践,主动探知。

师:大家这样一说,我们的思路就打开了。其实还有很多方法,同学们没有说到。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个学习提纲深入地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2、借助学过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填写学习单,小组进行交流。

3、交流反馈(学生拿学具到实物展台汇报,教师拿事先预设的大教具评价,记录)

预设:代表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

s=(a+b)×h÷2

代表2:把一个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高等于梯形的高;另一个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下底,高等于梯形的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三角形1的面积+三角形2的面积

=梯形上底×高÷2+梯形下底×高÷2

=ah÷2+bh÷2

代表3:我把一个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而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下底-梯形的上底),三角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所以:梯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 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三角形的底×高÷2

=ah+(b-a)h÷2

代表4:把梯形上下对折,沿着折痕剪开成两部分,并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梯形的下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2,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所以:

(a+b) ×(h÷2)

4、总结规律

师:同学们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用字母式表示了出来。大家来看:教师将以上的公式整理成统一的公式。

5、找联系,字母归一

师:看来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可以总结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就是

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6、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

四、课堂练习,知识巩固 学生练习本打8个格子,训练小组长批改。

1、口答:列式计算。(梯形图形3道)

2、解决问题 (梯形大坝)

3、车玻璃贴膜。(4个条件)快速列式?今后要选择需要的条件来解决问题。

4、篱笆问题 (书中课后练习)仔细读题,认真思考,在本子上列出算式,自批。

靠墙边围一个花坛,围花坛的篱笆长46米,求这个花坛的面积?

课件出示:闪3条边,闪上下边。为什么是3条边?

五、课堂反馈,作业预留

1、基本练习数学书90页第1题

2、解决问题:90页第2题、124页

第9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

一、设计多样化实践性作业,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在布置作业时,若内容与形式太过单一,只是侧重知识应用,则难以调动学生作业积极性,更谈不上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设计小学实践性作业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实情,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性题目,可以是图表文字类,也可以是生活实际问题,诱导学生调查研究,使其学会由日常生活中发掘数字信息,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具体而言,实践性作业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应用类作业。学以致用是重要教学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也需要诱导同学们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一些较为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解题能力。如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后,教师可布置实践性作业:①请在平行四边形中画出1个最大的三角形,算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②有1块近似梯形的菜地,倘若没有测量工具,请想想有哪些方面可以算出这块菜地的面积呢?(菜地位于路边,路边栽有树木。)

2.调查类作业。生活是学习的大课堂。通过调查实践性作业,将实际生活与数学体验有机融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发掘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由小学数学教材来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调查素材,比如统计商品价格等,可让学生在调查实践中丰富认知,提高能力。比如学习《统计》后,教师可布置实践任务:在日常生活中,统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你们可以在课后选择某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展开调查统计,课堂上汇报调查结果。

3.操作类作业。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操作,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可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意识,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在实践体验中感知知识,感受学习乐趣。如教学《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后,教师可设计一些操作题目。比如当当小小设计家:指导学生借助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动动小手设计一幅图案,同时计算出该图案的面积。看看哪位学生画得最好,计算得最为准确。

4.实验类作业。在数学教学中,实验也是重要学习方式之一,需要学生动手探究、观察实验,获得结论,从而加深理解知识,并拓宽思维。实验类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极好初充和延续,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实际教学需求,设计一些有难度但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实验类作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比如对于一些枯燥而抽象的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借助知识原型与实践操作,变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比如学习圆柱知识时,要求学生课后自主动手制作纸圆柱。再如教学平面图形后,引导同学们借助七巧板拼一拼梯形、正方形等图形,借助折叠法判断梯形、圆等图形是不是属于轴对称图形,或者引导学生进行小创造与发明等。

二、设计层次化实践性作业,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在新课标中,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教学理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既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也需要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因而,在设计实践性作业时,教师也需要注意分层设计,逐步引导学生加深理解知识,培养学生创造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讲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知识点后,数学教师可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第1层:基础练习。呈现一些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比如:已知一个花坛形状是平行四边形,其高为4米,底为6米,请求出该花坛的面积。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图形,弄清平行四边形底与高的关系,也可以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第2层:综合训练。展示课件:你们可以想办法算出如下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提示:要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呢?然后引导学生动手作高,分别量出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与底,然后算出它们的面积。第3层:扩展练习。如下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一样?说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