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件管理论文范文

课件管理论文精选(九篇)

课件管理论文

第1篇:课件管理论文范文

本文针对一套完整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开发过程,合理利用Authorware中不同图标的功能,进行交互、按钮响应、框架设计等,从而实现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更好地优化教学过程、增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利用Authorware制作的课件,系统的介绍了课件设计的全过程,把复杂的课件制作过程用简单的三步来概括。提出了课件制作三步曲的思想,即“设计稿本”、“制作素材文件”,“将素材文件整合成课件”,运用独特、新颖的流程图方法,将繁琐的文字叙述变成了直观的流程图,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清晰逼真的图片、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等,从而产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效果。它可以克服传统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真正作到“寓教于乐”,收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对开发教学课件的软、硬件环境做了介绍,并对几款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常用工具进行了简单的比较。然后讨论了课件开发的一般流程,其中详细介绍了多媒体课件素材的采集与制作。课件设计将复杂的的问题简单化、形象化使其可操作性强,使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全文共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包括课题的确定、设计环境及工具、程序功能及实现过程、技术难点与解决办法以及结束语:更完美的课件等内容。

关键字:课件;界面;程序;多媒体;图像;Authorware

Abstract:Thisarticleinviewofsetofcompletemultimediateachingclassesistheperformancehistory,reasonablyusesinAuthorwarethedifferentchartsignfunction,carriesonalternately,thebuttonresponse,theframedesignandsoon,thusrealizesunderthemultimediaeducationalmodel,optimizestheteachingprocesswell,strengthenstheteachersandstudentstointeract,theactiveclassroominstructionatmosphere.UsingtheAuthorwaremanufactureclass,thesystemintroductionclassdesignentireprocess,withhasbeensimplethecomplexclassmanufactureprocessthreestepsummarizes.Proposedtheclassmanufacturesthreeinchworms’thought,namely";design稿本";,";manufacturesourcematerialdocument";,";sourcematerialdocumententiresynthesisclass";,utilizationunique,novelflowchartmethod,thetediouswritingnarrationturnedthedirect-viewingflowchart,greatlyreducedthestudydifficulty.Clearlifelikepicture,interestingtolistentomusic,interestinganimationandsoon,thushasthevivideffectwhichloved.Itmayovercomethetraditionalmonotonoustastelessteachingway,trulydoes";learnsthroughplaying";,receivesthegoodeffect.

Thisclassdesignemphaticallyemphasizedtheclassdesignandthemanufactureelementaryoperationtoprocess,introducedtheclassteachingprocess,thefunctioncharacteristicaswellastheclasstypeandthedevelopmentstepintheclassdesign,andhasproducedtheclassdesignbasicthoughtandthebasicflow,hasproducedtheconcretedesignmethodtothedifferenttypeclass.Theclassdesignthecomplexquestionsimplification,thevisualizationwillcauseitstobepossibleoperationaltobestrong,causesthepersonassoonastolookwillunderstand,onestudycan.Thefulltextaltogetherdividesintofivechapters,maincontentincludingtopicdetermination,designenvironmentandtool,procedurefunctionandrealizationprocess,technicaldifficultyandsolutionaswellasconcludingremark:Contentandsoonmoreperfectclass.

KeyWord:Courseware;surface;procedure;multimedia;picture;Authorware

参考书目

1.《多媒体课件设计--案例教程》

作者:陈炳木张剑平

出版社: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

2.《教学课件制作实用教程》

健莲科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3.《Autorwre7.0多媒体课件制作基础与提高》

高志清主编科大工作室编著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4.《多媒体技术基础与应用》

鄂大伟编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5.《跟我学用多媒体-精通Authorware》

第2篇:课件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案例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19-0043-04

1引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具有管理与信息技术相互渗透的特点,它既不同于计算机专业也不同于管理专业,更不是计算机与管理专业的大拼盘,而是基于现代管理理论,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工具进行信息管理和信息处理的学科。课程涉及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系统管理与分析、经济管理类课程。要求学生在知识结构上除了掌握扎实的管理科学、经济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外,还应该具备较强的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软件工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一门指导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分析的课程,它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现有的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软件工程”教材大部分还是按照传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没有融入当前比较先进的设计方法、设计工具,而且所选取的实例也没有融入先进的管理理念,所以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软件工程”课程的研究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软件工程教学改革

传统的软件工程教学模式已不适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需要建立一个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能够培养有优秀复合人才的教学新模式。通过几年的教学摸索,我们提出了“合理体系、多种形式、内容渗透、特色案例和实践、多形式考核”的教学模式。该模式采用产学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企业中建立研究基地同时与资深软件工程师和咨询师进行联合研究和实践,使学生能够掌握最先进的软件分析方法和工具;深入理解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保证了以后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的需求。

2.1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

软件工程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该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的人才应该能够为软件企业提供更为专业化的服务,满足企业的需求,从而增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更为专业化,应该在跟踪国际有关机构对软件工程研究的新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软件工程课程主要涉及3个方面:技术与方法、工具与环境、标准与规范、过程与管理。教学过程既要考虑内容的连续性、继承性,又要考虑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也应涵盖如下层面:

(1) 基本理论层面:介绍软件工程基本理论,包括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工具与环境,等,其中传统的方法和技术等内容不能没有,但不能占用太多的课时,而对于新的技术和方法则应该花较多的课时加以介绍,安排合适的课程训练,如在面向对象的方法、项目管理方法、相关的开发工具和开发环境等方面。

(2) 技术管理层面:介绍软件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软件项目管理、软件风险管理、软件质量管理、软件配置管理、软件过程管理等方面。主要以软件过程为主,包括美国的SEI的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CMMI、ISO9000-3、国家行业标准《软件过程成熟度模型SJ/T11234》和《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SJ/T11235》,等。

(3) 实践层面:软件工程实践,主要是让学生进行软件工程课程内容的综合应用实践。可以采用相对集中的课程设计、参与实际软件项目开发,以小组方式进行软件项目模拟,参与软件企业的软件过程改进等方式进行,必要时可以跨学期进行。

2.2软件工程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

为了保证教学的高标准,体现教学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我们应该在合理的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结构基础上合理的安排软件工程教学内容。软件工程教学内容覆盖了软件工程知识体系中十个知识点,即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配置管理、工程管理、软件过程、工具和方法、软件质量。这些内容的教学被有意识、阶梯状地分配到学生四年的不同学习阶段,最后使学生具备知识的综合应用、融会贯通的能力。软件工程的教学内容安排如下:

(1) 加强对软件工程的认识:一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但在一年级的计算机导论课中加入了职业发展和软件工程思想,使学生初步了解软件工程的思想、作用,加强学生的规范化意识。

(2) 加强编程规范:在二年级的程序设计课程中除了使学生熟悉编程语言,理解面向对象的概念外,还加入了模块化思想和编程规范的训练,通过加强软件工程中编码阶段的规范化训练减轻了以后的软件维护工作。

(3) 设计的规范化:三年级开设了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以及大量的管理课程,在课程最后布置一个综合作业,这个作业以先进的管理理论为指导,以软件工程的思想规范系统的分析、设计。

(4) 工程化实践:四年级通过软件工程课程实习和毕业设计课程进一步强化软件工程的思想,通过实践进一步体会其重要性。

对于软件工程这样一门特殊的课程通过四年的阶梯状教学渗入,通过迭代式教学,使学生的分析、实践能力得到有层次、有步骤地提高。

2.3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为了提高软件工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1) 多媒体教学: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了大量课件。这些课件可以形象化地讲授软件工程基本原理,并且在同样的一节课内能比以前传授更多的知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将部分内容制作成课件供学生自学,以便于学生课外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2) 网上教学:随着Internet的发展,网络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在软件工程的教学中通过建立网站,为学生更好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网站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下载以及相关业界信息;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在线、离线的交流,同时网站也经常开展课程的专题讨论和专家在线讲座。

(3) 双语教学:考虑到学生以后可能会阅读大量的外文资料,软件工程尝试实施双语教学,采用国外优秀的原版教材,课件和作业大部分采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并鼓励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同时给学生提供英文的课外阅读资料,以使他们及时了解国际最新发展。

(4) 案例教学:考虑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殊性,我们将案例教学融入到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中,通过案例的分析一方面加强学生对所学的管理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能深刻领会和理解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

(5) 实践教学: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际的课题。这种方式提高学生按照软件工程的原理、方法、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软件开发的综合能力和软件项目的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在基础技能、团队协作、资料收集、人际交流、项目规划几个方面),在就业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更加适合在现代软件企业中发展。

(6) 讲座:通过资深的专家、软件工程师的讲座,有利于学生了解当前的社会需求和前沿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指导方向。

2.4完整的、体现先进管理理论的特色案例教学

软件工程讲授的原理、技术、方法都是抽象的,为了使学生能深刻领会和理解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在教学中将MBA的案例教学引到软件工程的课堂教学中,将复杂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生动的案例进行诠释,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实施以下几个步骤:

(1) 设计一个典型的、完整的、具有先进管理思想的、实际的软件项目案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结合该案例讲授每个知识点,将实际案例作为贯穿所有知识点的主线。该案例选择学生学过、当前流行的管理方法(比如ERP、供应链),最好来源于授课教师直接参与的软件项目或实习基地的项目,授课教师对其全部细节能够准确掌握,当然还可以与软件企业的资深的软件工程师和管理者合作来编写案例,使其具备实战性;另外,这些教学案例最好采用传统的以及目前流行的两种方法编写,并且要根据软件工程的发展对其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

(2) 布置讨论案例。在讲授完每个知识点后,安排一到两节的案例课,该案例不同于教学案例,可以针对各个知识点的特点设计多个案例,不要用一个案例贯穿所有知识点。案例的内容应具有目的性、典型性、真实性、复杂性和启发性。教师用描述性语言叙述案例,其中隐含着有待解决的问题及其所处的客观条件,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案例,并查阅有关资料,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理出头绪,明确给定条件,找出主要问题并做好记录。同时,分析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提出解决主要问题的可行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初步评价。

(3) 组织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五至六人的讨论组,由每位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作出分析和说明,提出解决的措施,重点阐述分析、设计的理由,然后,大家集思广义,小组内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并由专人记录,讨论的重点是各个解决方案的相互对比和分析评价。最后,从各个可行方案中选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或者对所有方案进行整理和归纳,得到一个最佳方案。

(4) 小组代表发言,集体讨论。每个讨论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讲述本组对案例的理解、分析、判断、论证和决策过程,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分析设计结果。对于同学的发言老师要围绕题目给予必要的引导,鼓励他们多角度、多因素地观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拓宽思维的能力,启迪他们学以致用的创造意识。然后,组织全体同学进行分析、讨论、评价,对于非确定型的决策问题,同学们往往存在着意见分歧,结论很难统一。这一过程可以增加学生对软件开发项目的感性认识和兴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教师总结。在案例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总结,但总结的重点不是对案例分析所做的结论性意见。因为,解决案例问题的决策方案不是唯一的,所以教师的总结应是就整个讨论情况作出评价,对正确的论点给予肯定和完善,指出一些带有倾向性和原则性的问题,特别是对某些问题可以更深一步的思考,进行启发式的诱导。

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贯穿软件工程各知识点的讲授,将枯燥的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各知识点;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案例讨论,要求学生从真正工程师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正是这种参与性的学习方法,才使学生有可能成为未来优秀的人才。

2.5合理的实践安排

软件工程课程涉及面很广,如果不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进行教学,很难把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因此,实践是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实践一般集中安排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但是,在把握教学进度的同时,必须及早布置课程设计题目,让学生边听课边实践,使其有相对充裕的时间收集相关资料和进行独立思考,及时消化理论知识并应用于实际,探询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课堂学习结束后,进入集中的课程设计阶段,对上一阶段的工作成果进行补充和完善,编写各阶段的工程文档,实现系统并测试,最后总结设计得失。

课程设计应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每个小组4~6人,在优差生搭配的前提下自由组合,分别担任项目经理、客户、系统分析员、程序员和测试人员等角色,小组成员角色可以互换。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协同完成项目开发。这些项目都是从实际合作基地的项目。设计过程学生相对独立的完成,需要学生在熟悉UML的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后,能够通过Rational Rose针对实际应用问题构造UML模型,教师采用点拨方式或共同探究的方式进行指导。设计小组根据项目需求,制定项目计划,进行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运用本课程学到的各方面知识,分工协同,在研究问题找出规律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创造能力、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和交流合作等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课堂讲授的同时及早布置课程设计题目,避免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脱节,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认真程度,同时也提高了课程实践的效果。同时每个阶段要有成果展示和相应的文档资料。最终应提交成功运行的产品及全部文档。

2.6多形式考核方式

软件工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考核的重点不应该只是理论考试,而应该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软件工程学的思想和方法,另外考核的功能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课程的情况,更重要的是鼓励和督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软件工程的考核注重学生综合知识和应用能力方面的考核,我们的考核方案是:平时作业5%,课堂表现(发言与讨论)25%,案例分析(小组模式)40%,笔试30%,课程的实践单独考核。采用这种考核方式,可以避免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转而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课堂发言踊跃,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结论

总之,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专业特点改进软件工程的课程教学,必须针对其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的特点,根据管理模式、软件行业需求的变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产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突出课程基本理论和概念知识的同时,更侧重于对学生的软件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该课程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骆斌,张大良,邵栋. 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05,1.

[2] 万江平,安诗芳,黄德毅.软件工程知识体系指南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10.

[3] 王志平,张毅,童华,李烈彪.软件工程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12(6).

[4] 沈备军,顾春华.软件工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1.

[5] 尹锋.软件工程的若干热点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长沙大学学报,2006,9(5).

[6] 牛丽,.基于UML的ERP开发方法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6,2(1).

收稿日期:2007-09-01

第3篇:课件管理论文范文

《管理学》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是从一般理论、一般原理、一般特征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加以研究,从中找出一般规律性。它既具有应用的广泛性与实践的艺术性特点,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抽象性,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既要重视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又要重视管理理论的应用,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运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管理学》教学面临着严峻挑战,管理学课程的改革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管理学自身的发展、以及学生的特点相结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管理学》课程是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开课时间早,教学内容前置于其他课程,因此做好《管理学》课程内容设计至关重要。我们从以下方面入手对《管理学》课程内容进行了总体设计:

1.妥善处理与后续课程的关系,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我们对《管理学》从课程体系上进行了科学的界定,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将原来隶属于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的内容,安排到具体的专业课程中去学习,并吸取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这样,使得目前的《管理学》课程的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从而既保证了《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系统性,又建立了与后续课程的联系,并为它们的教学活动预留了所需的空间。

2.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大信息量。一是做好《管理学》课程优秀教材选用。我们选用的《管理学》课程教材是高教出版社周三多教授主编的教材,并结合斯蒂芬•P•罗宾斯编写的《管理学》教材。其内容不断更新,信息量大,从而使我们的学生得到的管理学知识始终处于世界前沿领域,与国际接轨;二是数字化处理管理学的课程内容。本着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原则,把新开发的管理学教学基本文件针对不同授课对象进行了数字化处理,与多种媒体形式进行整合,形成了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该教学课件把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管理理论和知识,分析和解决管理实践中的不同问题。

3.适时调整课程教学大纲。一是从提高管理类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出发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调整,注重培养学生通用管理能力,如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协调等能力;二是压缩基本理论讲解,增加实践环节课时,如增加案例分析、管理实验等实践环节课时量。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管理学》课程采用课堂讲授、案例讨论、ERP沙盘模拟、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对理论和方法的理解。鼓励学生不但向教师和书本学习,更要重视向实践学习、同学们之间的相互学习,形成一种刻苦钻研理论、师生交流互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融合的良好学风和氛围。具体如下:

1.采用灵活的方式、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引用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尤其是本地优秀企业的数据和实例。

2.坚持团队合作,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命题和考试等,课程组成员对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学模式等经常进行研讨、沟通和交流。

3.以课程论文形式加大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测试,通过论文的写作,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考察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4.采用案例教学法,同时配合一些情景模拟等其他互动式教学方法,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掌握。

三、教学条件的改革

管理学课程教学条件的改革主要从实践教学开展和教学软硬件设施建设两个方面来进行,具体如下:

1.依托现代商务实践教学基地,引进当前国际最流行、具有明显实效的“沙盘模拟实战训练”模式。采用教师指导与学生团队合作相结合,采取学生分组完成,学生在决策中灵活运用管理理论与方法,自选路径,每个小组完成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教师帮助各小组角色分工、明确规则,并进行沙盘初始化,带领模拟第一年决策,编制报表。通过企业模拟运行,使学生能在模拟实战中愉快地体验经营技巧,学习经营知识,提高管理水平。

2.收集、归类、整合管理学网络课程资源。一是在资源环境的建设中,我们收集和整合与管理学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源,既有学术水平较高的研究性论文,又有生动的案例,使学生在人性化的网络环境中既能学到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能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充分结合网络资源的优势,收集与课程内容结合紧密的资料,从而使得课程教学形式多样化、生动化,开阔学生视野,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方便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二是我们进行了管理学课程网站功能扩展和资源库的建设。

管理学课程网站资源库由课程大纲、媒体教学、案例习题、前沿动态、视频课堂等七个模块组成,管理学课程网站设立交互功能,由学习评价、在线答疑、实践教学3个模块组成。

3.通过局域网(校园网)和互联网等进行教学,一是通过管理学课程网站,使课程信息和课程计划、大纲、内容和各章节的电子讲稿、PPT讲稿得以在网上呈现。二是通过互联网下载公司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及时了解企业发展状况及宏观经济环境与政策变化等。

4.建立了合理的教学团队,课程组成员在研究方向、教学经历、学历、年龄、职称等方面形成互补,形成浓郁的学术氛围,教师以科研带动教学,学生以小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学,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管理学课程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创造性、柔性,教学活动旨在使学生掌握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综合评价,为此,需要对管理学课程的考核进行改革,把实践应用考核作为质量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4篇:课件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会展专业,课程体系,调查分析

我国的会展院校教育目前呈现东西不均的趋势,会展人才的就业和在职培训也呈现区域不均的局面。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东部地区开展会展教育较早的院校的实践实训课程设置,和国外会展教育发展成熟的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找出国外与国内会展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共同之处,分析其各自的优势。

一、国外院校课程教学体系调查与分析

(一)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

格里菲斯大学的商科课程被公认是澳大利亚首屈一指的。格里菲斯商学院的事件管理专业是针对会展行业而开设的。除了《管理概念》、《市场营销导论》和《经济决策》等基础课程以外,该专业的部分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既有理论教学的环节,也有实践操作,实践操作主要包括文字策划和现场实践。《事件营销和赞助》课程的实践环节,学生通过分析消费者参加事件的原因和环境,制定营销计划,以及赞助计划,再指定事件组织的代表。《设施及场地管理》课程的实践环节,学生通过具体的管理策略和技巧的分析和应用设施和场地的管理策略和运营方式,然后选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密切参与到显示的管理操作中,培养学生设施和事件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大会和会议管理》课程的实践环节包括:住宿管理多方面的操作,食品和饮料管理,旅游目的地营销,工程及技术服务的支持和管理,会议办公设施的管理操作,市场营销和销售,风险管理和项目管理。

(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

昆士兰大学的实践课程包括节庆活动和其他活动,赛事运营,业务活动,艺术和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等,同时还将开发在市场营销和赞助及筹款的事件主要涉及的业务技能。

《事件管理的基本原理》属于理论环节比较多的课程,该课程的实训环节主要包括让学生讨论和思考澳大利亚和国际相关案例研究。通过案例研究,协助应用理论概念到现实的会展产业分析。《特殊事件管理》课程着重于商业,体育,文化和生命周期等事件的实践学习,首先通过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和中国等国家的案例研究示例,再机会提供一个特殊事件,根据案例分析的经验设计特殊事件的实践活动。《事件营销》课程的实践环节是分析不同的消费者的需求,例如居民、政府、社区和文化团体、媒体和商业赞助等,制定、实施事件的营销策划。《赛事运营管理》是在讨论各种有效的事件管理的业务问题,建立事件管理战略,探索物流,风险管理,人群控制和管理,法律文件和体验设计等问题。《赞助及筹款活动》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践掌握规划和演讲技巧等能力,要求学生识别和定位潜在的支持者,提交完整的赞助计划和拨款申请,并通过最后的支持度考核课程实践。《战略项目管理》包括领导管理、远景规划和战略规划活动,侧重于事件营销、运营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和管理的整理流程的实训。但是课程的实训并不是简单的设定一个事件,而是全面考虑法律、道德和专业准则背景下,决策和解决方案的顺利实施。

二、国内院校课程教学体系调查与分析

目前,全国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院校一共有241所,其中本科院校68所,专科高职院校173所。从目前会展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常规会展专业课程设置,少量课程加大实践实训环节。目前国内大多数会展本科院校的课程模式,课程包含会展管理、会展策划、会展营销等会展专业课程。由于会展课程的理论性与会展行业的实操性的偏差,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加大实践实训课程环节。但由于本科院校的学位要求、基础课程和学科必修课程占有比重较大,只能在专业选修课程中加入少量实践和实训环节。虽然会展教育力求从课程实践和实训中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但教育与行业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轨。

(二)中外合作办学。例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展专业中德合作办学“2+2”模式的本科项目、上海师范大学的会展专业“3+2”本硕连读项目和“3+2”本科双学位项目。课程设计有外国院校的参与,特别是专业课程的教学配合了国外院校的课程。目前国内的中外合作办学院校数量不多,实施情况也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并且不可能普及到全专业每一位学生。

(三)着重突出某项基础能力。例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会展专业,因为院校背景、生源优势及地域优势等原因,英语课程的比重较大,占到所有课程的1/3,且对学生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同时降低了专业课程的比重,专业课程的设计采用了大课程的方式,对带有“会展”字头的小课程设计较少。但这种课程设计对学生的个人基础能力要求较高,同时也只是适合于一本院校,学生的就业面从事会展行业的并不太多。

(四)校企合作,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这是目前国内大多数会展专科高职院校采用的模式。院校与当地会展场馆和企业联系密切,学生的实践直接进入到行业,作为半工半学的形式,更有部分合同式培养的模式。专科高职教育模式比较灵活,基础课程的要求不高,因此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虽然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强,但是由于人才培养定位与本科院校的差异,理论知识比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专业人才的未来发展。

第5篇:课件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创新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门应用型人才,即培养的人才应满足“职业上的合格性和适应性”两方面的实际要求。而管理学作为高职管理类专业的专业核心基础课以及非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要满足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需要对高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

一、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所决定

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宜,重在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高职管理学课程理论的讲解应区别于本科教学强调知识系统性的特点,要求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具有责任心、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行为习惯。而目前高职管理学教学中,没有结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对理论内容进行有侧重点的教学,而是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多强调理论的掌握,忽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二)高职学生的特点所决定

高职学生与普通类高校学生相比,文化基础相对较弱,对理论学习难度大、兴趣低;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怕苦怕累,在独立生活能力、自主性、判断力、适应力等方面显得相对薄弱。但他们思想活跃,喜欢参与各种活动,比较重视参与校园科技和学术性文化活动,对各类专题讲座、校内外实践活动等有一定的兴趣。这就要求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理论讲解应通俗易懂,让学生参与教学,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三)管理学课程的特点决定

管理学作为一门实用性、操作性和实践性都极强的课程,是我们生活、工作及从事各种活动的指导思想、综合性文件,为各类专业性管理作方向性指导。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是培养管理人才的需要。

而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管理的基本理论,但在实践中不一定能准确运用它解决管理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不能采用满堂灌输理论的方式,而应根据所讲理论,结合实际管理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时,能把握管理实践,并在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过程中做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使学生养成随时、随地用所学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四)目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所决定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迫切需要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实现毕业生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接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有利于企业对人才进行开发利用,具备实践能力,有利于缩短人才进入实际工作岗位工作的时间。这就要求管理学课程采用的方式、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缺乏专业的针对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不管是管理专业还是非管理类专业都开设有管理学课程,讲授时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内容上进行合理取舍,在侧重点上区别对待。而目前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对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整理,不管对什么专业的学生,都讲一样的内容,而不考虑各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重在理论体系的完整,不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未能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直观、灵活、丰富、立体化的特点,在管理学教学中备受重视。而有些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区别就是上课不需要再在黑板上板书,省事、卫生;还有部分教师认为有课件看,可减轻备课的任务,只要把所讲的内容放到多媒体课件中,上课时照着多媒体课件上的内容读一读就完成任务;还有的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只重视演示课件内容,不重视过程讲解与重、难点分析,忽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还有部分教师所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就是课本内容的压缩,知识点的罗列,整个课件满满的都是文字,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教法单一

为提高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满足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采用案例分析、参与活动、体验实际工作、交互讨论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教学方法。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课堂上依然采用单一灌输理论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讲解,忽视实践教学。有的课堂上也进行案例分析,但选取的案例陈旧、缺乏针对性或案例的综合性较强,学生因缺乏实践经验而难以正确分析,起不到案例教学的目的,对教学方法的使用仍然停留在教师完全主导的状态。

(四)进行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为提高管理学课程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从事管理学教学的老师有一定的管理实践经验,才能准确指导、参与管理学的实践教学活动。而高职院校从事管理学教学的多数教师缺乏实际管理工作经验,对企业管理本身感性认识不足,难以适应管理学实践教学的要求。

(五)管理学课程考核形式不能反映学生实践能力的大小

合适的考核形式能调动学生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的考核依然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成绩(一般占70%)加平时表现成绩(占30%,包括出勤、作业完成、课堂表现、笔记等)来确定,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只能使学生注重理论的死记硬背,忽视实践能力的锻炼。

三、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路与对策

为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使高职毕业生毕业后能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改进目前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提高高职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进一步提升学生管理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一)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整设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同一门课程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讲授时,应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目标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有针对性的取舍,满足不同专业对课程内容的不同要求。如营销专业的学生,侧重于营销活动环境的分析、计划的制定,营销活动中团队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与人沟通、处理冲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并能进行活动控制。对会计专业的学生,侧重于预测、决策分析、控制等管理能力的培养。这样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讲解,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也有利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较早进入职业角色定位,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二)完善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采用的辅助教学手段,也是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学中主要使用的手段,要认真研究,探讨,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

1、管理学课程理论多,比较抽象,为了增加其直观性,在管理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制作上,为了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每次课开始之前设计管理经典故事,以文字或动画的形式设计,使学生带着兴趣与悬念进入课程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录像带、视听光盘等多媒体课件,探索建立声音、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构成的立体化教学载体模式,以增强教学效果感染力,并要制作有利于学生学习与训练的助学课件,最终建立系统性、立体化的多媒体课件体系。

3、组织学生观看著名的管理专家讲座,如余世维管理学讲座,并让学生参与讨论,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学习管理的经验,为以后参加工作积累可借鉴的经验。

4、根据课程内容,组织并指导学生自制学习课件,参与课堂教学,并进行评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1、组建课程模拟公司,培养团队精神。在全班通过总经理竞聘、成员自愿组合的方式(5-6人为一组),组建课程模拟公司,参与和服务管理学课程教学的进行。根据课程的进行,制定公司活动计划、设计公司组织结构,并对公司人员进行工作安排,与内部成员进行有效沟通,并对各项活动的进行情况实施监督。培养学生管理的能力。

2、运用头脑风暴法,鼓励学生思维创新。针对讲授中、案例中、学生身边的管理问题,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放开思路,大胆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解决方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行角色扮演,增强感性认识。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给出一定的案例或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也可轮流扮演),设身处地的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与决策,以提高学生实际决策的技能。

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可增强对理论的感性认识,增强对基础工作的了解及现场的把握。比如,在组织职能中,对人员的选聘,设计选聘情景剧,两个小组采用轮换的方式,分别担任招聘公司和应聘人员进行招聘活动。通过该活动进行,使学生把握招聘的程序及工作要求,同时提高应聘人员的竞聘能力。

4、与企业家面对面,接触管理实际。在课上或课外,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有条件时,直接访问企业家,组织学生与企业家对话活动。通过与企业家接触,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实际,了解实际管理岗位对管理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加深学生对管理实践的了解。

5、进行岗位见习,亲身感受管理实际。加强校企实习基地建设,有计划的安排学生轮流到共建企业的生产现场担任主力,在管理者的直接指导下亲自体验并处理管理工作。提高学生处理实际管理工作的能力。

(四)建立全程的、多元化的管理学课程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要建立全程的、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体系,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如全程、多样性的考核,一方面是考核时间的全程化,在课程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一阶段都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另一方面,考核空间全程化,不仅包括传统的教室内考核,也包括小组外出考察、小组讨论意见汇总、团队活动、课后作业考核等。最终评价按各个项目分别被赋于的不同比例进行综合评价。比例的确定要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即增大实践教学比例。通过多元化考核,引导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的基础上,强化实际能力的培养,通过全程化考核,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对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符合十二五高职教育规划的要求,符合高职学生专业培养目标及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只有不断探索、改革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管理人员。

参考文献:

[1]胡斌.关于提高管理学教学水平的实践探索[J].成都大学学报,2008(7).

[2]刘雪春.关于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第6篇:课件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质疑、探究、任务驱动、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1问题的提出

从事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教师把信息技术课单纯当作计算机课来上,教学内容以操作训练为中心,采用呈现内容(提供刺激)――接收信息(做出反应)――反馈评价(及时强化)的经典教学模式,枯燥地罗列演示一些基本操作,让学生生硬的记忆操作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累,可是学习能力却没有提高,这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明确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

2构建“质疑――探究――创新”教学模式

2.1质疑

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问题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勇于探索、创新、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首先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详细划分知识点,设计完整的教学程序,可采用支架策略,即: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其次每一个环节设计的问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情感。问题中涉及概念的内容可采用概念获得策略,即:举出事例,引导学生总结概念。

2.2探究

每门学科包含的知识点很多,不可能要求教师全讲,也不可能讲全,因此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即:以一个具体的任务作为学习目标,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学习软件相应功能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

实际教学中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水平差异很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时,可采用合作学习策略,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习者通过讨论、互助等方式来互促学习,提高学习成效。从而有利于问题理解的深化,知识应用的掌握和人际关系以及高级认知能力的获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互相帮助,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他人或自我评价。

教师对课堂教学要具有预见性,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遇到不可预见的问题时,要随机应变,及时改变教学方法,机智灵活地处理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驾驭课堂的水平。教师要适时选择指导学生学习的时机和方法,恰到好处地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探究手段和信息资料,让学生的探究能够进行下去;适时地引导他们思考问题和领会其探究性操作的意义,要求他们对自己的技能性操作做出说明或解释。

2.3创新

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教师不要只讲授方法、规律,而是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考虑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克服思维定式,掌握基本方法,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并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创造性尝试。

3教学实例分析

这是一个在职中中信息技术课《文件管理》一节教学过程中使用“质疑――探究――创新”教学模式的实例。

环境分析:信息技术课分为理论课和上机实践课,本节课是理论课,教学环境是教室,教具有计算机、液晶投影。

学生分析:最初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水平差异很大,经过前几节课的讲解、练习,绝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进行基本操作,但理论知识普遍比较薄弱,对于“文件、文件夹”的理解很浅显,本堂理论课要让学生准确、深刻的理解文件及文件夹的概念,总结文件管理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文件与文件夹的概念、资源管理器中文件与文件夹的操作的一般方法

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理解、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对信息的道德、伦理、安全的认识。

3.1质疑――阐述文件的相关概念

⑴根据支架策略分解学习任务。

阐述文件的概念、组成。

阐述文件夹的概念、组成。

利用问题:文件及文件夹到底“长什么样”?引入资源管理器的使用。强调文件的类型。

让学生掌握文件管理的一般方法。

布置下次课的上机任务。

⑵根据概念获得策略,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文件的概念。

提出问题:用写字板打一份通知并存储;在校园网上下载“几何画板”,分别请学生演示。使学生直接、形象的理解文件的生成过程。

进一步提出问题:

a文字、程序是什么?(把文件和信息相互联系)

文字、程序是信息的载体,要得到的主要内容,内容还可以是音乐、图片等。

b要想关机后信息不丢失,怎么做?(联系到信息存储)

存储信息。

c信息存储后在计算机上生成了什么?

信息的集合――文件

d人与人的区分可以用名字,文件之间如何区分呢?

文件名

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形成了一条渐进式的“质疑链”,最后得出――

文件的概念:赋予名称并存储在磁盘上的相关信息的集合。

3.2探究――学习文件管理的操作

文件管理的相关命令很多,同一个命令执行方法也有多种,不可能把所有方法都演示,关键要让学生掌握方法,总结规律,因此教师只要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操作讲透,引导学生总结出文件管理的一般方法,并灵活运用到其他操作中,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利用资源管理器进行文件管理的学习,根据任务驱动策略,设计任务:把“c:\我的作品\说明”文件夹中的tb.gif文件移动到“c:\我的作品\picture”文件夹中。首先让学生自学教材(菜单命令的使用),利用计算机进行演示;然后根据合作学习策略组织学生,启发学生探索其他的命令执行方法,如:工具栏的使用、右键菜单、快捷键、鼠标拖拽,分别请学生用计算机进行演示,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尽可能使用多种方法,及时对各种方法进行归类。

通过文件移动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3.3创新――总结文件管理的一般方法

根据建模策略,探究过程之后,让学生互相评价哪种方法比较规范、哪种方法比较快捷,总结利用资源管理器管理文件的一般方法:选中操作对象;选择命令。

布置下次课的上机任务:⑴让学生分析文件管理的优点、缺点,提出自己信息管理的方案,通过校园网的聊天室或论坛进行讨论。⑵我从洪恩网站上下载了学习教程,放在校园网上,方便学生自学。⑶针对常用的命令,我出了几道上机练习题,要求学生上机课练习。⑷让学生管理自己的网站空间,进一步理解文件在服务器端的操作。

4结语

如何强化学生对信息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当前信息技术课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时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不断的从理论上丰富自己,积极建构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书目:

1、《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裴娣娜主编

2、《民主与教育》美杜威著

第7篇:课件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MOOC;应用型人才;管理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3-123 -02

一、MOOC概念及特点

MOOC为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相较于传统的学校授课模式,MOOC课程学习人数可达数万人,只要具备上网条件,学习者可通过网络进行免费学习而不受时空所限制。MOOC具有如下特点:

(一)开放性

传统的教育要求学习者和授课者在时空上聚集,使得学习成本较高。另外,传统高等教育对学习对象有限制,通常是通过入学考试(面试)等方式为求学者设置一定的入学门槛。而MOOC课程具有开放性,使得全球范围的学习者,只需满足上网条件,均可不受时空限制获得所需要的优质教学资源。

(二)大规模性

传统课程授课模式,考虑到授课场地和学习效果,授课人数有一定限制。如一名大学教授,每年给500名学生讲授一门课程,30年授课人数也就15000人。而采用MOOC方式,能够使得上万人参与MOOC课程学习中,极大地提高了课程授课的效率。

(三)碎片化学习方式

MOOC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按照“知识点”来制作简短视频,从而使得学习者能够有效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自主化学习方式

学习者可根据自身情况来科学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此外,学习者还可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来选择授课内容和学习情况来投入学习精力。

二、管理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管理学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学科基础课,对于后学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性和引领性作用。然而从现有的管理学课程授课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

大多讲授管理学课程的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实践环节往往流于形式,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课程授课教师通常是擅长于理论知识传授,而由于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导致学生实践环节的内容不能透彻的把握。在具体考核环节,部分未参加企业实践的学生为了完成作业而东拼西凑,导致学生实践环节效果很不理想。

(二)案例教学水平较差

管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案例教学在管理学课程授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案例教学作为很好的管理学课程授课方法,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从现有的案例选用和讲授方面看,很多刚开始讲授管理学课程的教师在案例选用方面投入不足,导致授课所选用的案例质量不高。此外,部分授课教师缺乏企业实际经验,理论水平较差,导致案例分析不够深入,甚至案例分析与课程内容脱节, 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三)实验(实训)条件差

从现有的实验(实训)条件来看,大多学校重视理工科实验实训的软硬件建设,管理实验(实训)软硬件建设重视不够。管理学课程实验实训环节往往需要通过实验情景模拟来实现,良好的实验(实训)条件,有利于同学们对管理理论的深入把握,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管理理论和知识的能力。

(四)授课内容陈旧

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重要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近年来,管理理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然而,从现有教师授课情况来看,授课内容几乎是不变,管理前沿、管理热点等方面的问题几乎不涉及,影响授课效果和学生专业知识面的拓宽。

三、基于MOOC的应用型本科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

MOOC方式的采用,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管理学作为重要的经济管理类学科基础课,通过管理学MOOC方式,不仅可以扩大课程的受众对象,还可以借助MOOC平台,更好地与学生互动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管理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管理学课程的授课和学习效果。笔者从上述管理学课程当前授课存在的问题入手,对管理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采用“MOOC+翻转课堂”等方式。MOOC和翻转课堂的结合,使得学生课后通过MOOC视频在线学习管理学课程的知识点,课堂上就课后习题及相关问题开展研讨,从而实现“翻转课程”,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提高了学习的效果。然而,“翻转课堂”要想取得成功也绝非易事。“翻转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授课前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只有设计质量较高的问题,“翻转课堂”才能取得理想的的效果。

管理学MOOC课程考核方面,应加大过程环节考核。如安徽科技学院管理学院管理学课程考核:平时表现(考勤)占20%,过程考核占30%,期末考核占50%。课程采用“MOOC+翻转课堂”方式,教师应通过课程在线互动、在线课程作业以及翻转课堂效果等环节的原始记录,加大过程环节考核,提高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意愿和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具体教学内容方面还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管理学作为实践极强的学科,应该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理论教学方面,适当增加当前管理学前沿内容,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实践环节主要考察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可以考虑将最新的企业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管理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此外,可考虑将实践(实训)环节安排在企业进行或者聘请企业高管担任实践(实训)环节指导教师,切实提高实践(实训)环节的授课效果。

(二)案例教学

授课教师要高度重视案例教学。具体可以通过科学遴选经典案例,形成案例库。课程组教师通过对案例反复研讨,深入挖掘案例,切实提高案例的分析能力和把握能力,将经典案例引入到课堂中,引导学生深入研讨案例,提高学生运用管理理论分析企业实际案例的能力,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改善实验(实训)条件

加强实验实训条件的改善,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1)开展校企合作,如安徽科技学院管理学院与企业开展冠名班合作模式有“大达物流班”“远方物流班”等,学生利用寒暑假和大四时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利用企业提供的平成实验(实训)环节。(2)学校加大对经管实验(实训)的投入,改善实验实训条件,提高实践环节的授课效果。

(四)精选并更新授课内容

采用“MOOC+翻转课堂”方式进行授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机会也增加了。因此,建议深入研讨,对授课内容进行精选、优选,从而能够做到更深入透彻地将知识讲授给学生。此外,对于管理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动态更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1]杜飞.MOOC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科技风, 2014,(11).

[2]赵立波,刘晓华.管理学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的思考[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10): 81-85.

[3]邵崇云.解析案例教学法在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的实践应用[J].科技风,2015,(20).

作者简介:

奚雷,男,江苏阜宁人,安徽科技学院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第8篇:课件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方法;互动教学;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097-02

一、引言

统计学是一门通过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等方法,推测分析研究对象的本质,预测其未来的综合性科学,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今世界大数据分析遍布各个领域,统计学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大,而且与多个学科交叉,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分析工具。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统计学》课程是教育部规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之一。在强调培养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同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量经济学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提供必须要的统计学理论基础也尤为关键。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统计分析需求的提高,以及目前高等院校教学计划对《统计学》课程授课时间的限制,现有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的需要。为了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培养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经济管理类人才,探索《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路径是当前高校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现有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现有的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出现了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统计理论教学多而统计实践教学少。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的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以讲授理论为主。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依然是讲授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为主,且对于统计学知识如何应用的实践性教学非常少。以课本知识为主的讲授方式,学生实际应用统计学的能力缺乏足够的锻炼。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拥有一定的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但是却不会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缺乏案例教学。在统计学理论知识的教学部分,大多数教师仅仅是照本宣科,讲述完某个统计理论的内涵后,没有采用相关的案例来进一步说明该理论可以应用的背景,或者该理论可以解释的现象。此外,《统计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同学们具有较扎实的数理基础,且很多统计学理论都会涉及到一些数学公式。对于这些数学公式,基本上都缺乏相关的案例来解释这些公式的内涵。然而,目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招生时多为文理兼收,因此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这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公式的内涵,导致对统计学理论认识不够深入。

3.缺乏互动式教学。就目前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而言,教学明显缺乏互动性,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很少。一是统计学的理论内容比较枯燥,而教师的授课方式与风格不能改变这种枯燥,甚至使其更加枯燥。二是学生对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这主要是由考核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所以学生更关心课堂笔记而忽视课堂参与。互动式教学的缺乏可能会造成教学效果的事倍功半。

4.软件应用教学不足。当前应用专门的统计软件,例如R、SPSS、SAS等,进行统计研究,已经成为大数据背景下各个领域进行统计分析的常态。但由于受到《统计学》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的限制,我们分配在软件应用教学上的学时较少。实际上,这些统计软件是比较复杂难学的,学生在缺乏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很难自己学好软件应用。此外,由于部分高校对《统计学》课程的考核方式里不包括对软件应用的考核,也会导致部分学生会忽视软件应用的学习。

三、教学方法改革的建议

针对上述提出的现有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科研的经验和实践,通过不断的创新与摸索,提出以下几点改革建议。

1.理论与实践并重。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授课老师在讲授课程内容时,应当坚持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并重,不可过分重视理论而忽视统计实践。而且实践性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反过来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统计学的相关理论。对于实践性教学,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理论性教学的内容,给学生安排课后的实践任务。例如,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分组,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大学生网购等作为调查主题,根据统计学的授课进度,分步完成搜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统计推断等任务。这种方式能让学生有参与感,体会统计实践的过程,促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2.采用统计分析案例教学。通过课堂上引入具体的统计学案例,引导学生选取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使得抽象枯燥的统计理论变得立体生动。通过采用统计分析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在选择案例时,可以根据经济管理类专业自身与经济社会联系紧密的特点,选择具有专业特色的案例进行深度分析,具体说明统计方法运用的背景、条件以及分析过程。例如,股票市场的案例、物流公司的案例、房地产市场案例等。此外,统计学案例也需要做到与时俱进。

3.采用互动式教学。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统计学》是课程难度较大,如何提高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学生只有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具有学好统计学的动力。互动式教学恰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所以,在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互动式教学并没有具体的形式,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统计学》课程的思路,激发学习《统计学》课程的兴趣以及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此外,可以将互动式教学纳入课程的考核范围,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4.理与软件应用相结合。使用统计学方法解决经济管理实际问题时,需要处理大量的统计数据,此时学习R、SPSS、SAS等专业统计软件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统计理论教学与软件应用相结合。一方面,可以解决大量数据烦琐的计算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统计软件的演示,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软件操作,掌握运用软件处理数据的方法。由于受到《统计学》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的限制,大部分经济管理类专业在课程安排时,选择先讲授统计学的理论知识,在理论课程结束之后,才安排软件应用的上机操作课程。这种安排是不尽合理的,从以提高学生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角度看,既不利于教师的教学,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将理论与软件应用相结合,教师可以更好地教授理论知识,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熟悉软件的操作,对于软件操作,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有利于学生更加快速地学习软件应用。

四、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虽然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规范化和系统化,然而目前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时代的要求在变化,教学方法更应该不断地改革和完善。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当更加丰富多彩。本文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建议是经过我们多年的《统计学》课程教学和探索的总结,希望能对广大师生提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唐志.统计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11):17-19.

[2]黄海午.《统计学》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163-164.

[3]吴启富.中国统计学课程建设发展沿革及存在问题[J].统计与决策,2012,(3):48-50.

[4]纪淑娴.网络环境下经济管理类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0):109-111.

[5]史文雷,徐蕾,彭学君,宋存米.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文汇,2011,(06):41-42.

[6]姚寿福.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2,(29):23-27.

第9篇:课件管理论文范文

摘要:本文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研究了软件应用系统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给出了该课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方法。实践表明,所设计的课程教学内容能较好地满足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软件应用系统设计的需求,采用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软件应用系统设计;教学内容;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为了配合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校为非计算机专业的理工科学生开设了软件应用系统设计课程。该课程也是我校建设的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系列课程之一[1]。目的是让学生将所学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与应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开发与设计软件应用系统的素质,更好地为国家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

国内软件应用系统设计课程的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部分院校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了此课程,但因没有配套的教材,教学方法也都在摸索当中,所以教学效果与预期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此我们将开设此课程的一点经验与同行们分享,以期大家共同努力,把该门课程建设得更好。

2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软件应用系统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包括软件工程的知识、程序设计语言的知识、数据库的知识、计算机网络的知识等。对于选修该门课程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与来自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完全不同,由于他们来自全校各个专业,所以具备相关背景知识的程度参差不齐。要在一门课里将上面所涉及到的软件应用系统设计的相关知识全部囊括进来,讲深讲透,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困难的。针对以上实际情况,经过教研组的反复研讨,决定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组织本课程的教学,并且侧重实践教学,侧重应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具体地说,理论教学部分的时间是16学时,主要内容是讲授设计软件应用系统的步骤,内容包括:软件应用系统需求分析和可行性研究、软件系统分析和设计、程序编码、软件系统测试和维护、软件工程管理等内容。实验教学部分的时间是64学时,主要内容是教授学生完成一个具体的软件应用系统的编码实现。课程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如表1所示。

3课程教学方法

针对“软件应用系统设计”课程的特点,整个课程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方法[2,3]。期初即布置学生选题,整个学期的各个环节,学生都是按照选题来完成作业。具体作法可以是老师提出参考选题列表,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或者由老师指导,同学结合自己的专业选题。

3.1理论教学

在理论知识讲授方面,老师在课堂上根据案例来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同学课后则根据案例完成作业。如表1所示,作业是学生模仿课堂案例来完成选题相应阶段的工作,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以一个学生都熟悉的实际应用为例,如招干考试成绩管理系统,来进行理论讲授。

(1) 对招干考试和成绩管理系统进行定义及对可行性进行讨论,从而引入软件应用系统设计的第一步,问题定义与可行性研究,并给出案例的问题定义与可行性研究报告,然后循序渐进地引入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并把每一个阶段应该完成的文档格式及文档范例都在课堂上予以讲授和讨论,让同学们充分参与进来,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2) 每学完一节内容,课后由同学模仿案例完成相应选题对应阶段的文档。如学习了问题定义与可行性研究以后,课后作业则是完成相应选题的问题定义与可行性分析。从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

3.2实践教学

在实验教学方面,主要是将前面的案例进行编码实现。在此,彻底打破传统的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完成实验的方法。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 在具有多媒体环境的实验室里进行教学;每个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可以实现同步操作。

(2) 教师根据教学案例的知识点将教学案例进行模块划分,每个实验单位时间讲解一个功能模块实现的关键技术。老师在讲解后,演示关键技术的编码及运行结果,然后同学在学生机上模仿着完成对应选题的相应功能模块的编码。也可以采用老师讲解演示与同学动手实验穿行的方法。

(3) 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什么知识时,就补充什么知识。比如,需要用到数据库文件保存数据,则需要把数据库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相关概念补充进来,然后以一个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例,讲述如何在相应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下建立数据库结构、输入数据,建立索引等, 从而建立好案例系统的数据库文件。又比如,怎样在案例程序里对数据库文件进行操作?又要补充有关数据库连接方面的知识及结构化查询语言(SQL)的相关知识。通过这种方法,使同学带着问题去学习,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也很容易地把常规教学下需在几门课程中才能讲授完成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到一门课程里来。此处,所有理论知识的引入和讲授都是与一个具体的案例联系起来,使同学可以对相关理论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联系也有了一个整体认识。

3.3教学案例及实施

本次教学采用的案例是招干考试成绩管理系统。理论讲授完成后,形成的文档包括:需求分析与可行性研究报告、软件系统设计报告(包括概要设计、详细设计、数据库设计)、软件系统测试报告。因本课程侧重教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怎样设计一个软件应用系统,所以对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工具的选取上以尽量简单、容易上手为原则。实验教学案例开发环境是:Windows2000+Access 97+VB6.0。实验教学的实施计划安排如表2所示。

实验教学完成后,教师提供可运行的教学案例应用系统,供同学完善自己的应用系统时参考。

4课程考核

本课程考核是根据学生对相应选题所书写的各种文档质量与最后所设计的软件系统的功能与性能来评定成绩的。具体做法上,平时成绩占30%,文档占30%,应用系统占40%。其中应用系统的成绩是根据系统的在线测试结果与答辩情况来给定的。另外,学生归档材料包括:设计文档、系统的源程序和可执行程序等。

5总结

本文研究了非计算机专业软件应用系统设计课程的特点,设计了教学内容、描述了教学各个环节的组织和实施方法。实践表明,文中所设计的教学内容符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能较好地满足他们学习软件应用系统设计的需求,采用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文中的教学方法可以推广到其它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以改善课堂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我国计算机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 考 文 献

[1] 周霭如,余新科,李仲麟. 建设计算机基础及应用系列课程[J]. 理工高校研究,2004,23(4):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