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矿山修复监理工作总结范文

矿山修复监理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矿山修复监理工作总结

第1篇:矿山修复监理工作总结范文

19世纪60年代,由于过多的煤矿安全事故的社会影响,美国国会也曾提出关于成立联邦矿业局的法案,以建立联邦矿山安全管理体制,然而由于受当时对煤矿安全认识水平的限制和立法经验不足,法案极不成熟,因此,法案颁布后没有推动矿山安全管理体制的建立,当然对煤矿安全几乎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重大矿山灾害事故仍然不断发生,如西弗吉尼亚州造成362名矿工死亡的矿难(美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重大的矿难),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反响,民众要求政府采取行动,以控制严重的重大事故的发生。在189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治理煤矿安全的第一部联邦法规,标志着规范矿山活动的联邦立法的开端。由于该条例的法律位阶较低,相关的规定较为宽泛,所以没能够有效地规范煤矿开采行为,对煤矿安全产生的作用有限,之后的20年煤矿每年因事故死亡的人数仍然超过2000人(1907年人数更是高达3000多人),这一时期(20世纪初的前十年)也是美国采矿史上最为黑暗惨痛的时期。于是国会1910年通过成立矿业局的法案,隶属内政部,同时赋予矿业局管理采矿企业安全的责任,以减少采矿引发的事故,这是美国煤矿安全管理体制建立的重要标志性事件,自此,矿业局会同各主要产煤州陆续制定了煤矿安全生产的一些规定和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同时还加强了煤矿通风设备和安全仪器(如瓦斯检测器等)的开发和应用。这些安全措施的实施明显地促进了美国煤矿安全状况的改善,但当时国会出于保护资本主义高度自由市场经济环境考虑,未授予矿业局进入煤矿的调查权。直到1941年,美国颁布了第一部烟煤和褐煤矿井全国性安全法规,并在煤矿区开始建立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派驻煤矿安全监察员和检查员,依据该法文,联邦调查员有权进入煤矿,进行年度检查,获取相关信息,但没有制定和安全与健康相关的条款,这一举措使煤矿事故率下降,1947年国会授权又制定了第一部关于煤矿安全的联邦法规,到1949年美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降到了585人,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1.3。

(一)修订完善阶段(1952~1976年)以通过《1952年煤矿安全联邦法案》为标志。1951年12月下旬西法兰克福发生煤矿瓦斯爆炸事故,造成119名矿工遇难,再次引起公众极大关注,1952年第82次国会将《公众法552》颁布实施,并通过了《1952年煤矿安全联邦法案》,主要在于防止重大灾害,要求对地下开采煤矿进行年检。规定了地下开采煤矿的安全要求,尤其是对高瓦斯煤矿提出更加严格的标准,该法案赋予联邦监察员更大的权力,有权下发撤离危险区的命令和违纪处罚通知,规定州监察员在州的计划体系下进行监察时也须遵守联邦政府规定的标准。同时规定对于不听从撤离指令或拒绝调查员进入矿区检查的矿主,将给予民事处罚,但并未对违反安全条例的行为做出罚款的具体规定。该法案有37条是关于煤矿安全与健康的标准,增加对无烟煤煤矿的管理,但未包括露天煤矿和那些矿工低于15名的地下煤矿。可见1952年的法规仍存在许多不足,次年立法委员会对之修改,取消了关于小规模矿井(井下职工少于14人)免检的规定。煤矿灾难性事故仍然接连不断的发生,要求建立一支专门的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呼声越来越高,有关报告于1963年8月提出。196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1966年金属和非金属矿山安全联邦法案》,将1952年煤矿法的适用范围扩大到所有的井工开采矿山,该法案是1952年法案的延展,制定了金属和非金属矿山职业安全与健康标准,标准分为建议性和强制性两部分,增加了对小型地下煤矿企业的监管,明确提出了对地下矿山必须进行一年一次的例行安检,对于屡次违规的矿山,联邦监察员有权下发违法通知和关闭命令,并增加了教育和培训项目等。然而,煤矿重大恶性事故依旧不断发生,煤矿职业安全与健康的立法进程仍然不能跟上煤矿安全生产的需要。于是1969年国会通过《煤矿安全与健康联邦法案》(通常简称为《1969煤矿法案》),该法案比此前的那些法案都更加全面和更加严格,法案包括了露天和地下开采的所有煤矿,并规定露天煤矿一年必须进行两次安检,井工开采的煤矿一年必须进行四次安检。该法案扩大了联邦政府对煤矿的执法能力,《1969煤炭法案》规定对所有违规行为要处以罚款,并制定了对故意违法行为的刑事处罚条例,规定了针对所有煤矿的更为严格的安全标准,并建立了职业健康标准,规定了对因煤尘吸入(尘肺或“黑肺病”)引起的进行呼吸性疾病造成完全或永久性残废的矿工的赔偿。《1969煤矿法案》比《1952年煤矿法案》前进了一大步。它不但规定了详尽的强制性安全与健康标准,还规定了严格的安全监察制度。该法律规定若发现违法作业时,矿主将受到警告、罚款以至关闭矿井的处罚;对于故意违法的矿主,由联邦法院追究其刑事责任。此外,监察机构有权调查任何一起事故,并追究责任。如1970年底,芬利煤炭公司一个矿井瓦斯爆炸,死亡38人,经理被判3年徒刑,罚款7.5万美元,公司被罚款10万美元。1977年,煤矿违法事件罚款总额达到1200万美元左右。《1969煤矿法案》的颁布实施,标志着煤矿安全立法逐步走向成熟,对煤矿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年,即1968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有331人,千人事故死亡率2.31,1969年下降到203人,千人事故死亡率下降到1.52,之后持续下降,到1972年,事故死亡率人数下降到152人,千人事故死亡率下降0.96,首次降到了1以下。

(二)日臻成熟阶段(1977~至今)以《1977年矿山安全与健康联邦法案》的通过为标志。在1969年《煤矿安全与健康联邦法案》和原有的《金属与非金属矿山安全法》的基础上,通过合并和大量修改后制定出来,并于1977年10月由美国国会通过《1977年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法案》(简称《矿山法案》),1978年3月9日当时的卡特总统签署生效。该法修改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矿山安全监察与安全管理体制做了重大调整。将内政部内部的安全管理职能从内政部划转归劳工部,新机构命名为“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由一名副部长领导。二是根据该法案设立了独立的“矿山健康与安全联邦调查委员会”,对矿山安全与健康管理局进行独立的监督(对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做出的强制性决定进行司法复审),使煤矿生产和安全健康监督监察最终形成了高度独立、相互分权制衡的科学的管理体制,煤矿安全管理的公正性大大增强。三是加强了所有采矿工业的联邦健康与安全规定,将煤和非煤开采包括在一个法案内。四是大大加强了“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的权限,调整并加大了联邦机构的设置。五是规定了矿工代表可直接参与矿山安全事务,为工会和工人参与安全管理提供了法律保证,改善了矿工权利,加强了因矿工行使这些权利而遭受矿主报复对矿工的保护,鼓励矿工及其代表多参加与健康和安全相关的活动。六是规定加强安全技术研究和矿工安全培训。七是进一步加大了对违章行为的处罚力度。八是规定所有地下煤矿必须拥有救援队。2006年国会进一步通过《矿山改善与应急新法案》。修订补充了《矿山法案》中地下开采煤矿应急方案,专门制定了地下煤矿应急方案,增加了一些有关矿山救援队和废弃矿区的新规定,规定了矿山灾害发生后的报告制度,即矿山灾害发生后应立即报告,并增加了矿山事故的民事赔偿额度,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发生矿山事故的成本。美国煤矿目前执行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法规主要是1969年国会通过,1970年3月1日颁布实施的《职业安全与健康联邦法》;1977年10月国会通过,11月9日颁布实施的《1977年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法案》一般简称《矿山法》;2006年国会通过《矿山改善与应急新法案》是上述法案的补充。职业安全与健康法的执行机构是隶属劳工部的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它的监督与复审则是一个独立的由总统任命的执法机构———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复审委员会,它的职能是监督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依法行使权力,受理机构和个人对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决定的投诉或复议,从而使其的权力受到有效的监督。为了更好地执行《1970年职业安全与健康联邦法》,美国联邦职业安全与健康监察局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详细的、便于操作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法规、标准,汇编入《联邦法典》的第29卷中;同时由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主持制定并颁布实施了一整套详细的矿山安全与健康法细则,汇编入《联邦法典》的第30卷中,且每年根据煤矿职业安全与健康、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现状补充修订一次,成为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执法的重要依据。执法和监督在美国的职业安全与健康的监管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执法监督工作的程序由事故预防、调查处理和最后的仲裁组成。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根据《1977年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授权,主要任务是强制执行法定的矿山安全与健康标准,消除矿山死亡事故、将危害程度减低到最低点;保证使美国矿山的安全与健康环境得到改善;为了保证执法的公正,在联邦层面上成立了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复审委员会,根据《1977年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法》的职能则是对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的执法行为进行司法复审(其5名委员由总统直接任命)。从而形成了煤矿安全管理的立法、执法和监督的完整的闭环体系。

二、推动美国煤矿安全管理与立法发展的主要动力

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法规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1891年前美国煤矿无法可依,煤矿事故频发,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超过2000人,到如今(2011年)美国成为世界上煤矿立法和安全管理最为完善的国家,每年生产煤炭超过1.1Gt洗精煤(相当于1.6Gt原煤),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少于30人,120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推动美国煤矿安全管理体制和立法进程的主要动力反映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动力,即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条件和相对自由的社会舆论环境。由于经济社会相对发达,整个社会对安全事故高度敏感和较低的容忍程度,煤矿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媒体跟踪追捧,舆论高度关注,产生巨大社会压力,引起政府和全社会对煤矿安全事故的高度重视,从而大大推动和加快煤矿安全立法的进程。如1968年11月20日,位于法明顿附近的固本煤炭公司9号矿井发生瓦斯爆炸事故,78名矿工遇难,几天后矿井被封。同日,康苏尔煤矿发生瓦斯大爆炸,又有78名矿工死亡,触发煤矿工人大罢工,社会舆论哗然;在此之后,又有发生了几次矿山安全事故,造成170多名矿工死亡,事故的不断出现,使得采煤业成了美国最危险的职业;同时,成千上万的矿工由于吸入过量煤尘而患尘肺病,致死致残严重,迫使美国联邦政府制定更加严格的煤矿法规。二是行政动力,1973年,通过行政手段(内政部部长签署行政命令),设立矿山安全监察局,该机构独立于矿业局,负责实施以前由矿业局行使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方面的职能,避免了矿业局既负责矿山资源开发,又负责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当资源开发与行使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矛盾时难以处理的问题,从而使矿山安全管理体制向独立、分权制衡迈出了重要一步。美国以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为主导,从煤矿安全事故中总结惨痛教训,完善煤矿安全法规。几乎每一条煤矿安全法规背后都有对应的事故教训,煤矿煤矿事故发生后,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立即组织专家调查组,对发生事故的内、外部原因进行系统深入调查,提出基于事故科学分析的调查报告和煤矿安全修法补充草案,提交议会审议通过,如《1977年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法案》形成和完善过程即是行政推动立法完善的很好例证。该法案到目前为止仍然执行,已经影响了美国煤矿安全生产35年以上,并将继续产生影响。该法案的实施,推动了煤矿安全产生历史性的变化,安全状况持续改善,美国煤矿安全形势得到彻底改观,恶性多人事故已基本杜绝,工伤事故率稳步下降。煤矿事故伤亡人数由1977年的272人(百万吨死亡率0.21),下降到1980年事故死亡133人,百万吨死亡率为0.17,进而到1989年事故死亡68人,百万吨死亡率为0.08,10年中年平均事故死亡94人,百万吨死亡率下降了52.9%。从1980年起,美国对煤矿安全考核采用20万工时死亡率。进入90年代,美国煤矿事故伤亡人数继续减少,是历史上的最好水平。1990年美国煤矿事故死亡66人,1999年事故死亡34人,10年中年平均死亡45人,20万工时死亡率降到了0.03,2008年事故死亡30人,20万工时死亡率降到了0.02,和1977年相比事故率下降了6倍。煤矿进入到了长期安全稳定的一个崭新的本质安全生产阶段,引领煤炭行业成为美国安全状况最好的行业之一,行业社会形象达到大大改观。通过以上阐述和分析可知,煤矿安全法律制度完善的基本路径是:(1)煤矿发生安全事故;(2)强烈的公众反响;(3)事故调查与案例分析;(4)经验教训总结;(5)提出修法议案;(6)立法机构审议通过修法。其职业安全与健康方面的立法程序主要包括:第一步,事故调查;第二步,由劳工部长主持,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院或咨询委员会等提出立法方案建议,草拟职业安全与健康法规(标准)的方案;第三步,通过国会参众两院小组委员会举行听证会,并经两党议员辩论;第四步,取得一致意见后表决通过;第五步,总统签署生效成为正式立法],并严格实施。

三、结论

第2篇:矿山修复监理工作总结范文

Abstract: "Once machine opens, wealth will come; cannon sounds, gold piles up," this is a folk of mining. Encouraged by this folk, people have cruelly stripped the mountains' clothes and "belly cut open", which rocked the mountain in the sun relentless in the seventies and eighties of last century. At that time, using these words to describe the disordered environment of exploitation of mines is very appropriate.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mine waste, presents the problems of mine, the effective transformation methods of the mining geology, and future effective strategy for the protection of mining geology.

关键词:残忍;无情;无序开采;废旧矿山;有效改造;地质保护;策略

Key words: cruel;ruthlessness;disorderly exploitation;mine waste;effective transformation;geological conservation;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D1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3-0297-02

1废旧矿上的现状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矿产资源开采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为社会提供必需的资源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也会不同程度地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较严重。矿产资源开发破坏污染土地总面积32万公顷,被破坏土地的恢复率仅为2.84%。主要城市近600个采石场造成主要城市及周边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和大气污染。三峡库区部分小煤矿、建材矿山开采造成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较多的次生地质灾害。

2废旧矿山地质存在的问题

矿山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薄弱,商业性勘查处于起步阶段,早期的调查成果尚需修测、修编及更新。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工作成果精度低、参数少。三峡库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工作严重滞后,商业性勘查刚起,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矛盾突出,缺乏足够的后备资源基地,地勘资金严重不足,地勘队伍人才难以稳定。矿产资源管理较薄弱,矿业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滞后,市场配置资源机制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矿产资源资产化、信息化管理尚未起步;矿业法规、政策、规划、标准不健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执法力度较弱,一些地区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监督管理以罚代法现象较为普遍。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综合利用程度低,矿山开采中,采主弃副、采富弃贫、采易弃难、乱采滥挖现象较普遍。特别是众多的乡镇集体和个体矿山,开采方法原始,技术装备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生产安全条件差,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低。

多数矿山未考虑共、伴生矿产的回收,矿产资源浪费和破坏严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大多数矿山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许多矿产的采、选、冶生产能力失衡,产业链较短,产品结构单一。矿山主要集中在城乡及其周边地区,东部和边远地区的矿山建设明显滞后。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许多矿山企业重开发、轻生态环境保护。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率和土地复垦率低,由矿山开发活动触发、诱发、扩大的次生地质灾害较为严重,局部地区水源、大气、土地受到严重污染。

3改造矿山地质的有效方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开发与保护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原则。加强并超前进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提高资源的可供性;依靠科技进步,合理开采,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耗竭速度。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突出重点,分级负责,分步实施,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含量,促进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建立多元、安全、稳定的矿产品供给体系;实现公益性地质调查评价与商业性勘查分制运行,基础性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一批新的成果;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开发优势矿产,提高矿产利用效率,实现矿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进一步控制矿山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矿山生态环境的监测预防,加大库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促进矿产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矿产资源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建立以矿业权为核心的矿业生产要素市场;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加大对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执法监察力度。坚持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在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优化资源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控资源利用总量。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严格矿山闭坑工作的审查与管理,矿山闭坑应向市国土资源、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含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的闭坑报告。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实施后,经市国土资源、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检查验收合格,方可退还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履约金和土地复垦保证金。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以景观生态学思想和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改变单纯的废弃矿山土地复垦的观点,采用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生态农艺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开展重点闭坑矿山受破坏土地的复垦与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对现有生产矿山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进行专项规划。建立健全矿山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生态环境治理责任制和责任过错追究机制。对开采造成生态环境破坏、诱发次生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严重的现有生产矿山,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达标的,予以限产或关闭。切实做到强化管理,定期监督检查,严格执法,使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不欠新帐。鼓励采用先进的采、选、冶工艺,开发低废、无污染的矿山清洁生产技术,实现矿山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各级地方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监督矿山企业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

在可能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建立监测网点,有效地预防次生地质灾害。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标准,矿山“三废”必须达标排放。因地制宜,实施不同类型矿区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重建示范工程,进行矿山土地整治与复垦、“三废”的综合处理与利用。建立矿山生态环境履约金制度与土地复垦保证金制度。根据“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原则,鼓励矿山企业增加生态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的资金投入。对利用先进技术复垦、开发废弃矿坑和塌陷地的,可优先享受复垦土地的使用权,并依法享受开发荒地后一定时期内的免税;执行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及恢复治理工作做得好的矿山企业减收矿产资源税、优惠贷款、提高矿产资源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利润留成率等优惠政策。

4保护矿山地质的策略

鼓励社会和企业多渠道筹集资金,开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商业性勘查;鼓励在经济欠发达且具资源潜力的地区开展矿产资源勘查;鼓励矿山企业在矿区周边和深部开展矿产资源勘查;禁止在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重要风景名胜区、重要地质遗迹和文物保护区等区域内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完善矿山“三率”考核体系,加大矿山“三率”监管力度。制止采富弃贫、采厚弃薄、采易弃难、乱采滥挖等破坏矿产资源的开采行为,采用合理的矿山开采系统、先进采矿方法、回采工艺以及先进的选冶技术和设备,提高资源回收率。

参考文献:

第3篇:矿山修复监理工作总结范文

1.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

威威山露天采场西侧堆积边坡崩塌和滑坡:威威山露天开采剥离的废土和夹层堆积在威威山西侧山坡上,堆积坡度约40°,高约75m,剥离的废土和夹层松散,力学性能差,该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预测发生崩塌滑坡的可能性中等,潜在的危险性中等,危害性中等。设计开采的露天采场最终台阶边坡崩塌和滑坡:露天采场内岩土体工程力学性质较好,露天采场设计安全平台宽4m,清扫平台宽8m,最终边帮最大采高约165m,最终帮坡角为52.0°,采场边坡总体上稳定,发生失稳的可能性较小,预测矿山正常开采状况下,露天采场边坡发生崩塌、滑坡的可能性小,预测其危害性中等,危险性中等。场内道路边坡崩塌和滑坡:评估区内修建有较多的简易运输道路,主要布置在露天采场东南、西南侧边坡上。预测矿山道路边坡发生滑坡和崩塌的可能性小,危害性中等,危险性中等。临时废石堆场边坡滑坡:临时废石堆场设置在威威山和小雾山之间的山沟,最大堆积厚度36m,其物质成分为采矿过程中剥离的夹石,含少量表土,呈松散状态,预测该边坡滑坡的可能性小,潜在的危害性小,危险性小。泥石流临时废石堆场面积70,000m2,库容约100万立方米,物质成分为采矿过程中剥离的夹石,含少量表土,呈松散状态,矿区属亚热带季风区,雨水丰沛,临时废石堆场上游汇水面积约为0.37km2,预测泥石流危害性中等,危险性中等。采矿活动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预测评估根据矿山的开采方式,矿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现状调查结果、预测评估结果,矿山建设和开采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主要有边坡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潜在的危害性中等、危险性中等。采矿活动对地下含水层影响的预测评估预测未来矿山开采对地下水含水层水质恶化影响程度较轻,对含水层结构破坏小,对地下水位影响小,对附近村庄生产和生活供水影响小。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破坏的预测评估根据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未来矿山开采将新增破坏土地58.99hm2,将造成这些区域植被破坏、岩石,对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

2.矿山地质环境防治措施和监测措施

由于该边坡在后续开采中将被开挖掉,因此,只在坡底修建干砌块石挡墙,防止滑坡及滚石对下方的溪流及通往矿厂居民点的公路、行人和车辆造成危害,挡墙采用梯形断面:上宽2.0m,下宽3.0m,高2.0m,长650m。威威山、小雾山露天采场边坡滑坡崩塌防治措施:对最终开采境界内的软弱边坡、坚硬岩层边坡上的破碎、岩块松动部位,采用水泥护面、洞隙灌浆、挡墙等措施予以加固,必要时应削坡清除。同时,沿着矿区范围界限以外不小于10m处修筑一条浆砌片石截水沟,将降雨汇流引出矿区外,截水沟采用梯形断面:上宽2.0m,下宽1.0m,高1.2m,厚0.3m,长约2,250m。道路边坡滑坡崩塌防治措施:对矿区道路边坡采用巡查的方式进行监测,发现异常,根据需要采取削坡、护坡、修建档土墙或坡面植被护坡等措施。临时堆场泥石流防治措施:在排土区的周边设置截水沟,防止临时废石堆场外地表水大量流入。截水沟所截临时废石堆场外地表汇水面积为0.37km2,截水沟采用浆砌块石梯形沟,上宽2.0m,下宽1.0m,高1.2m,厚0.3m,截水沟总长1,150m。4.1.2地形地貌景观及土地资源破坏防治,露天采场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防治:矿山开采完成后可形成一个标高为+10m的地坪,面积为955,809m2,标高略低于邻近地面,可以剥离物中的废石作基底层再覆土厚0.5m,种植马尾松和狗牙根。终了采场边坡受坡面角度和平台宽度的限制,难以恢复成耕地,但可以在平台上筑堤填土,种植树木及藤蔓植物,以实现最终边坡的绿化。安全平台和清扫平台的复绿工作应在矿山生产过程中完成,只要形成了终了平台和边坡就应进行复绿工作。矿山工业场地、炸药库及矿山道路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防治:矿山开采结束后,对矿山工业场地及炸药库进行场地平整、覆土厚度约0.3m,采取乔草混交模式,种植马尾松和狗牙根。矿山道路可作为以后护林防火道路。地质灾害监测采取全面巡查和重点监测相结合的办法对崩塌、滑坡和泥石流进行监测,根据巡查结果,对受地质灾害威胁较大区域的高陡边坡设立监测点,采用全站仪进行监测。含水层监测在临时废石堆场下游布置一个水环境监测孔,孔深10m,监测其地下水质和水位变化情况地形地貌景观及土地资源破坏监测采用目视观测、简易现场量测来判断或对比不同时期卫星照片,对地形地貌景观及土地资源破坏进行监测。矿山应定期向当地的国土资源行政部门及管理矿山地质环境事务的部门提交监测数据及结果,接受其检查及指导。

作者:刘志勇 单位:新疆地质大队

第4篇:矿山修复监理工作总结范文

关 键 词: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湘江流域

矿产资源开发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矿产资源开发应当成为流域生态补偿的重要内容(或对象)。湘江流域上游是重要的有色金属之乡,生态破坏和水质污染严重,过去一直采用整治的办法,但却一直在“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怪圈中徘徊。为了破解这一怪圈,有必要构建流域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准市场化的经济手段来推进湘江流域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

一、国内外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经验借鉴

(一)国外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经验借鉴

澳大利亚是世界最重要的矿产国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前,由于在矿业发展过程中未进行同步的生态管理,导致环境与生态恶化,资源效益降低,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进入 80 年代,澳大利亚政府决定改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对资源产业与环境生态进行综合管理,并制定了一系列矿区土地复垦的法律法规。

美国是最早开始关注矿区生态环境修复的国家,同时也是当今世界在进行资源与产业管理时,最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管理的国家之一。1977年美国国会通过并颁布了全国性的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法规――《露天采矿管理与(环境)修复法》(简称《修复法》),并确定了美国的生态补偿三大制度,即土地复垦基金制度、矿区复垦许可证制度和保证金制度。

德国和美国的做法相似。对于立法前的历史遗留的生态破坏问题,由政府负责治理。但不同的是,美国以基金的方式筹集资金,而德国主要是通过州际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筹集资金。德国针对历史遗留的矿区环境问题,建立矿山复垦公司专门从事矿山恢复工作,复垦所需要的资金全部来自于横向转移支付。横向转移支付基金由两种资金组成:扣除了划归各州的销售税的 25%后,余下的 75%按各州居民人数直接分配给各州;财政较富裕的州按照统一标准计算拨给穷州的补助金。

(二)国内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经验借鉴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实践主要有征收生态补偿税费制度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两种做法。

1、征收生态补偿税费制度

我国从20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并经 90 年代中期改进,对矿产资源开发征收了矿产资源税,用以调节资源开发中的级差收入,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从 1994 年又开征了矿产资源补偿费,目的是保障和促进矿产资源的勘查、保护与合理开发,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财产权益。各级地方政府征收的生态环境补偿费,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利的经济支持。但从全国整体情况看,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费的征收制度仍任重而道远,生态补偿费的征收存在很多问题:(1)已开始征收生态补偿费的省市地区仍属少数,大部分地区仍依靠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费征收存在严重的“搭便车”现象;(2)由于缺乏严格的法律依据,不但增加了征收工作的困难,而且在 2002年全国整治乱收费过程中,许多地方的生态补偿费征收由于立法依据不足而被取消;(3)各地方的不同部门依据各种不同资源开展生态补偿费征收工作,部门之间由于缺少相互协调,常常出现环境保护立法与资源利用立法的对立分离,针对同一补偿对象产生多种名目的补偿费,进而导致企业负担沉重;(4)征收方式不统一。有的依据矿产售价的百分比提取(如江苏、广西),有的依据开采量征收(如福建、贵州),还有的按项目投资总额或生态破坏的占地面积征收;(5)征收标准不统一,征收的实际数额远远低于土地复垦、地下水治理等生态重建工程费用。

2、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

我国实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时间较晚,2002 年江苏省印发《江苏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收缴及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对露天开采石材石料及其他矿产资源的企业行使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2003 年 8 月安徽省印发并执行《安徽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收缴和使用管理办法》,规定新建矿山在办理采矿登记时必须向办理采矿登记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缴纳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

现在我国各省市正在实行保证金制度,但没有统一的认识和标准,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按面积核算和按产量核算。面积核算法中包括一般面积法和分矿种面积法;产量核算法包括价值法和基价法。但是,由于我国矿山环境修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尚处于探索阶段,并未在全国普遍实施,而且存在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目前我国各省都在探索建立和实施保证金制度,但是对保证金制度却缺乏法律依据,在实施和管理过程存在一定的难度;(2)保证金制度缺乏法律支持,对矿山的制约力不够。

二、湘江流域采矿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

(一)采矿生态补偿补偿机制的总体构想

湘江流域采矿生态补偿机制,应当有利于从源头抓起,保证被破坏生态环境的及时和完全恢复,并保证受损人群能获得必要的补偿或赔偿,要能保证对采矿环境破坏与恢复实施有效监管。遵循这一总目标或总原则,借鉴美国等国外的先进经验,所构建的湘江流域采矿生态补偿机制的整体框架应当包括四大方面:一是矿区生态环境恢复制度;二是水质污染总量控制制度;三是开矿损害直接补偿制度;四是补偿资金保障制度。其中水质污染总量控制制度可并入“排污权多级交易机制”中。因此,以下只就其他三项系统进行叙述。

(二)矿区生态环境恢复制度

为了极大限度地减少生态环境资源破坏、降低生态环境效益损失,必须要求采矿企业恢复其所破坏的生态环境资源。

为确保采矿企业能恢复其所破坏的生态环境资源,应当要求在开发者在取得勘探(采矿)权之前必须提交项目规划。项目规划中必须包括生态环境恢复计划书和环境影响评价书,用以指导采矿企业在采矿的同时完成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恢复的标准不应低于原生态功能,即生态环境恢复应当至少恢复已破坏土地及相关用地的原貌。生态环境恢复计划书和环境影响评价书应当由独立专业评估机构完成,或者经独立专业评估机构出具审核鉴证意见书。该独立专业评估机构应当为其出具的生态环境恢复计划书和环境影响评价书的合理性承担连带责任,但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和向社会公告相关修正意见的除外。

为确保采矿企业恢复其所破坏的生态环境资源,应当要求在开发者按规定评价环境影响,执行生态环境恢复计划;应当要求为其出具生态环境恢复计划书和环境影响评价书、或者相关审核鉴证意见书的独立专业评估机构指导和监督开发者评价环境影响和执行生态恢复计划;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开发者及相关独立专业机构的监管;还应当设置生态环境恢复与环境影响评价独立认证体制,独立认证机构应当对采矿企业不按照开采计划过度开采或者逃避生态环境恢复责任的行为承担连带责任,但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的除外;应当建立有效的生态环境恢复资金保证制度。

(三)采矿损害直接补偿制度

对于矿区居民和其他企业因矿业活动影响而遭受的直接生产和生活损失、收入减少损失,矿业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危害,应当由采矿企业负责补偿。

对居民、其他企业等明确的主体的补偿,应当由采矿企业与受损者直接谈判和补偿。对不明确主体的补偿,应当由采矿企业向当地政府支付。

采矿企业在开矿开始之前,必须对能合理预计到的开矿将造成的他人损失进行的补偿;在开矿过程中,还必须对超过已补偿金额的损害进行追加补偿。除此外,为了保证补偿不会落空,还应当建立设立补偿保证金和担保。

(四)补偿资金保障制度

充足的资金是保证矿区生态环境恢复和开矿损害补偿顺利实施的关键。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和湖南省的实际,湘江流域采矿生态补偿资金保障机制的设立思路和方法是:对历史已造成的破坏(即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破坏),通过建立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基金的方法,由国家治理;对新造成的破坏,通过设立保证金和担保的方式,促使开发者100%恢复和补偿。

1、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基金

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早期的矿山开采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的矿山环境破坏问题已经成为历史,难以找到责任人。因此,对于历史造成的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矿山环境恢复,必须由政府或者专门的非盈利社会组织通过建立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基金(简称“恢复基金”)的方式解决。

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基金的主要来源包括:(1)政府财政支出。具体包括增加废弃矿山年修复的财政拨款,向矿山征收的资源税、耕地占用税、水土保持费等相关资源税费;(2)接受捐赠;(3)其它款项,如矿业企业缴纳的各种处罚费用,部分探(采)矿权价款等,恢复治理基金的利息收益也应完全用于废弃矿山的修复。

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基金必须实行专款专用,全部用于废弃矿山已造成破坏的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待全部废弃矿山的矿区生态环境破坏全都恢复治理完毕后,将其结余资金建立环境损害社会救助基金。

2、采矿生态环境恢复与补偿保证金

第5篇:矿山修复监理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矿山机械故障诊断技术;维修监测;维护流程

0.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煤矿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在煤炭开采作业中开始广泛的使用矿山机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煤矿开采的效率,但同时对矿山机械故障的检测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化矿井中所应用的设备规模大很多,而且也有很高的自动化水平,在成本核算中人工费的份额不大,但是维修费用却很高。所以要想降低费用成本,增强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就要提高设备的故障诊断和维修技术。但是,煤矿企业由于其特殊的工作环境限制,煤矿的机械设备在工作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同样也会受到煤矿企业特殊工作环境的影响,所以在井下环境工作的煤矿机械设备的故障发生机率会很高。另一个方面原因是因为煤矿企业一些固有因素决定了机械设备在井下使用过程中的限制,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在设备运行过程中,机械故障率会增加,加之作业空间狭小,给机械故障的排除增加了很多困难。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采矿业规模的日益扩大,企业对机械设备的需求就有了更高要求。采矿机械设备技术更新越来越快速,实现了大型化、机械化和机电一体化的水平,对于机械故障的检测也更为复杂化。因此,为了达到能够使得矿山机械设备处于一种良好的正常工作状态,我们必须要将煤矿机械设备和信息技术管理协调统一起来,对矿山机械设备进行诊断和维修,这对煤矿机械的维修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建立矿井调度室远程故障诊断及维护系统是解决问题的很好方法。

1.故障诊断技术

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包括故障检测与故障诊断,通常合在一体统称为故障检测和诊断(FDD)。

1.1故障的定义和故障诊断的机理

机械设备在正常工作过程中,会为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使煤矿企业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产量,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倍增。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不光有正常的磨损会发生故障,还有工作的环境及各种因素的影响都会使设备无法正常运转,发生故障,机械设备在出现故障后不能正常发挥应有的水平,严重影响了工作进度和任务的完成,致使企业经济受损。所以这时就需要企业及时进行故障诊断,科学正确的诊断出机械设备某个部位的不正常情况,快速准确的排出故障,从而使机械设备正常运转。

1.2故障诊断过程

1.2.1状态监测

矿山机械在运行过程中会有种种状态信号,所以在状态监测过程中主要监测这些与设备运行有关的状态信号。

1.2.2特征提取

在监测过程中,要及时发现状态信号中的特殊信息,并予以提取,这些在设备运行过程中提取出来的与故障锁有关的信息会为故障诊断带来有利的数据支持。

1.2.3故障诊断

故障诊断就是根据之前所获取的信息,并且通过相关补充测试等一些辅的信息来找到设备故障的位置。

1.2.4决策

根据设备故障特征状态和趋势,做出决策。设备诊断是经过分析处理以获得最能识别设备状态的特征参数。机械设备运行时产生多种信息,当其功能出现相应的异常信息,机械劣化过程产生的油液成分变化的化学信号等。利用检测仪器,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诊断,可以及时预测机器设备可能发生的故障。

2.矿山机械故障诊断及维护技术特点

随着矿山机械设备科学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故障诊断技术及相关理论的快速发展。根据煤矿机械设备故障的发生时间、位置等总结了矿山机械故障诊断及维护技术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2.1目的明确

为了更好的确定机械运行的状态、检查相关部位的故障情况,从而可以分析出故障所发生的原因,并且可以根据原因制定经济有效的维修方案。

2.2实践性强

正是由于煤矿企业工作环境的限制,煤矿机械大部分都是在井下工作,工作时同样会受到井下环境和作业空间等因素的影响,煤矿机械设备易于发生故障,甚至事故,使得机械设备的故障率会更高,使用故障诊断技术,会使处理结果能够很快得到实践验证。

3.矿山机械故障诊断及维护流程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正是基于矿山机械故障的多样性,成因的复杂性和进行故障诊断所需要的知识对诊断策略的依赖性以及机械设备自身工作特点的优越性,提出了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矿山机械远程故障诊断。因此,传感信息融合的自适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将有利于提高诊断策略的可靠性。

4.结束语

由此可以看出故障诊断在煤矿企业机械设备维修中的重要性,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维修方式已无法适应日益复杂的煤矿企业机械设备的维修需要,所以现在对煤矿企业机械设备的维修不仅要采取主动的方式,还需应用上计算机的高科技诊断步骤,这样会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机械设备发生故障的风险,有效的节约了成本,维护了企业的经济利益。同时高科技的诊断技术有效的缩短了企业维修设备的时间,延长了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和服务期限,提高了工作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综合成本,增加了效益。远程故障诊断技术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这包括故障诊断技术本身要解决的问题。但是,无论是从经济观点出发,还是从整个作业来考虑,准确及时、有效地实现矿山机械远程故障诊断的方法都值得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郑德超.浅谈矿山机械设备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与市场.2011(04).

[2]赵磊.浅谈机械设备状态故障与监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2).

第6篇:矿山修复监理工作总结范文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要求

严格规范国土资源管理,统筹部署地质勘察、地质环境治理、土地利用和耕地保护工作,着力转变资源管理方式,健全完善国土资源市场体系,加强基础工作,严格执法监察,全面提升国土资源综合管理水平和支撑能力,构建保障科学发展的新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二)主要任务

1、全面加强管理。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耕地保护责任,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政策措施。

2、不断提高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能力。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逐步建立促进发展、加强保护、实现“双赢”的长效机制。

3、大力加强地质找矿工作。按照“统一部署、合理规划、加强基础、整装勘察、多元投资、加快勘察、完善机制、保证质量”的原则,积极争取地质勘察项目,不断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4、积极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坚持有利于改善民生、有利于实现废弃物综合利用、有利于恢复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原则,全面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二、工作措施

(一)认真编制“十二五”规划,完善国土资源规划体系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土地矿产资源优势,为全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全面落实“节约利用土地、严格保护耕地”的方针和政策,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加大地质矿产勘察力度,坚持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矿产资源与治理恢复地质环境并举的原则,调整开发利用布局和产业结构,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高资源保障程度和有效供给能力。重点编制全旗矿产资源勘察与综合利用、全旗土地利用与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

按照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与合理预留发展空间的原则,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年6月底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的编制及报审工作。

(二)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确保项目用地需求

严格执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规范土地市场行为,逐步扩大以招拍挂方式供地比重。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优先保证重点工程项目和民生工程项目用地。充分发挥土地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优化利用建设用地存量,确保各类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

进一步做好闲置土地的清理工作,对于闲置一年未使用的建设用地,依法收取闲置费,闲置二年的限定处理时间,超出时限仍未使用的,由旗政府无偿收回重新予以出让。在供地过程中,要认真签订出让合同,明确相关约定,为处置可能产生的空闲地问题提供依据。

(三)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1、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建立完善耕地和土地管理责任制与考核体系,落实耕地保护责任追究制,积极探索建立土地管理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旗政府与的耕地保护责任状签订率达到100%,到年底,全旗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254,682.85亩(150312.19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227,850.70亩(148523.38公顷)。

2、进一步加大土地整理项目的争取与实施工作。积极把握国家和自治区对粮食主产区及基本农田整理加大投入的有利契机,主动争取,积极协调,认真做好土地整理项目的申报工作。扎实做好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工作,按照土地整理项目的设计要求,协调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和项目涉及到的政府,对项目的实施进行全程监管,严把工程质量关,把项目打造成惠民工程和德政工程。完善土地整理资金管理的刚性机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及时将资金下达和项目安排等情况上报上级部门备案。

3、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按照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的原则,以公布实施的全区征地统一年产值和区片综合地价为基础,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征地补偿安置和社会保障工作,坚决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4、夯实国土资源管理基础工作。全面完成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继续开展农村牧区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发证率达到90%以上。进一步加强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城镇地价动态监测、农用地产能核算和农用地定级估价工作。

(四)加强矿产资源管理,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1、按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建立完善群测群防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宣传网络、信息网络,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区宣传普及率达到100%,地质灾害监测人员、联络员达到100%,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将地质灾害监测和防治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2、按照《自治区盟市、旗县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指南及成果要求》,继续开展矿产资源规划第二轮修编工作,进一步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切实增强规划在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审批、管理、勘查、开发利用活动提供重要依据。在规划送审稿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及时上报自治区进行评审。

3、进一步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力度。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方针,明确矿山开发者权利与义务,严把新建矿山的生态环境准入条件,加强对现有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检查,督促矿山履行治理义务。坚持“边开采,边治理”,对因矿业开发造成的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地质灾害,要有计划地进行恢复治理,促进矿业开发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严格按照《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向各矿山企业收取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为保护矿山环境、有效防治矿山开发造成的地质环境及诱发的地质灾害提供资金保障。同时,于年8月份完成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的编制工作。

第7篇:矿山修复监理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机电;设备检修;基础工作;改造

经济效益的好转时的机械化的程度逐步升高,特别是矿山机电设备的应用技术的不断提升,促使矿山企业对设备的改造技术以及维修技术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矿山的生产条件以及环节都较为的复杂,致使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生产进度步调不一致,设备的管理基本处于滞后状态。

1.加强机电基础工作管理

1.1加强矿山机电设备的监管力度

加强监督管理的力度主要是为了充分的调动相关基层的管理人员与各生产单位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将工作的各项指标量化的分配到基层单位以及生产单位并实行评比制度,以达到保证设备完好率、事故率以及待修律合乎标准。同时为了保证制定的各项制度的贯彻实施要设置相关的专职管理人员,从而实现对于井下设备分级、分片的管理。如果上级领导人员在对井下设备随机抽查时发现了机电设备的故障或者安全隐患,而这些问题没有被专职管理人员发现并解决,他就会受到相应的处罚,并责令其修改;但是如果专职人员发现了问题并上报,但是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那么相关的领导部门人员就会受到处罚。使用这样的激励制度,使得从上至下形成了一种认真、负责的风气,可以使得事故的发生率极大的降低。

1.2建立健全矿山机电设备管理制度

机电设备关系到矿井方方面,并且机电设备的管理工作量较大,因此迫切的需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机电设备管理制度。制度的建立可以使得设备的管理达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保证矿山的生产安全有序的进行。

1.3建立完善矿山机电管理机构

完善的机电管理机构要求矿山企业具备完善的设备管理体系,具体可以通过实施分层管理、相互协调、各负其责来达到共同完成设备的管理工作的目的。在实际的实施中要各级管理人员严格的遵照制定的管理制度开展工作,随时的对设备的维修情况、使用情况以及设备的技术状况适时检查,以确定设备的正常运行。

2.完善安全管理系统

2.1抓住重点

由于矿山机电设备的运行环境较为的复杂,井下的生产环境对于管理系统有着很高的要求。例如矿山中存在着频繁的运输、排风、提升、压风以及供电,为了保证矿山安全生产,需要针对以上的薄弱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制定一整套的安全制度以及设备检测系统。

2.2加强安全意识

加强安全意识要从以下的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对安全监察员进行培训。安全监察员在专业知识方面是否全面,具备的专业素质是否过硬。直接的关乎设备检修质量。但是在实际的矿山安全检查中,发现安全检查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不一定能够达到设计标准。并且由于矿山企业在此方面的执行标准并没有一个具体的界限或者操作程序,这就为安全检查员在执行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出现难以把握的问题。

2.3进行协同合作

协同合作主要指领导人员要在熟悉机电工作的基础上,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使极点的管理人员一同努力做好机电设备的安全工作。同时也要求机电人员与非机电人员要做好配合工作,设置可以通过培训非机电人员的方式,使之对机电知识有一定的理解,从而可以取得更好的机电管理效果。

3.加强检修工作

3.1对矿山机电设备进行日常的检修

机电设备的正常检修时保证机电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实现将机电设备的事故消灭于萌芽状态的目的。加强对于机电设备的日常检修主要是根据矿山上产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完整检修制度以及检修实施办法。例如,矿山的生产部门可以指定每天或者几天内实施一次检修。

3.2进行定期检修

定期检修不仅要求生产线的矿井要严格的执行正常的检修,同时也要求矿井根据自身的设备运行现状实施定期的技术鉴定与检查。每一年的年初可以通过组织有关的人员,实施这一年的设备检修计划的编排,尤其是对于平日里不能停止运转的设备更要借助检修计划期间认真的实施检查,防止设备的带病运行。对于那些需要做技术鉴定的设备要及时的落实到位,认真的完成关于矿山设备检修的每一项工作,以确保矿山机电设备的良性运转。

4.进行技术改造

技术改造是一个企业提高自身生产书评、提升产业质量、提高经济效益、调整产业结构以及适应市场发展的重要基石,同时也是企业生存、发展并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技术改造的实施要求企业科学技术人员为主体、以科学技术为先导,并且遵循低投入、高产出的原则,全面的利用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新工艺达到技术改造的目的。

5.强化质量管理

机电运输占有5个主题专业中的两个,因此机电运输质量的高低直接的影响到了矿山企业设备的安全运行以及矿井的安全生产。要做好质量标准化生产工作必须充分的调动职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尤其是要充分的激发管理人员的责任感,最大限度的实现经济效益。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一些竞争的机制,激发职工的责任心,并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从而减少机电设备运行的事故率,达到对于机电设备质量标准化起到推动作用。但是也要明白,质量标准化并非一朝一夕的工作,需要职工与领导长期坚持不懈地的努力实践。我们应该将质量标准化当作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这也是保证机电设备正常运行的关键。为此要不断的学习相关的知识,广泛、深入的总结前人的经验,同时不断的完善与改进管理制度,达到消灭机电事故,保证设备正常运行与矿井的安全生产。

第8篇:矿山修复监理工作总结范文

一、充分肯定20*年矿山整治工作取得的成绩

20*年矿山整治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按照“规范、有序、安全、科学”的要求,坚决整治矿山开采和生产经营中存在的违法违规开采、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安全生产隐患等突出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一是总量控制目标基本实现。全市计划关闭矿山企业16家,实际关闭18家;计划压缩建筑石料矿山开采规模10%,减少开采规模423万吨,实际减少开采规模432万吨;全年建筑石料矿山企业炸药供应指标为11020吨,实际使用8984吨,节余2036吨。二是废弃矿山治理任务圆满完成。全市废弃矿山治理项目计划开工23个,完工14个,累计完工116个;去年实际开工43个,完工37个,累计完工130个。三是绿色矿山建设扎实推进。在组织实施第一批绿色矿山创建试点的基础上,开展了第二批绿色矿山创建试点工作。已有6家矿山企业通过省市级绿色矿山验收。今年又有小羊山等13家矿山企业开展创建省市级绿色矿山试点。四是安全生产形势显著好转。全市发生矿山事故14起,死亡人16人,与上年同比分别下降36.3%和27.2%,死亡人数占全年指标的48.3%。未发生一次性死亡3人以上的矿山事故。

(二)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进展顺利。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开展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的有关精神,推进全市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全面提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的通知》(湖政发〔20*〕66号),明确了整合工作的主要目标、整合重点、总体要求和保障措施,并将省政府确定的吴兴区妙西镇龙泉坞、长兴县李家巷镇青草坞和德清县洛舍镇砂村三个省级试点矿区作为重点,认真编制方案,并按方案抓好推进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

(三)矿山固废综合利用取得重大突破。为有效解决矿山固废乱堆滥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切实做好水洗泥砂的综合利用,市政府拨出专项经费,由市矿整办牵头成立课题组,委托市墙改办开展固废综合利用课题研究,在有关科研单位的大力协作下,课题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湖州华晖建材有限公司进行的工业性试验获得成功,已通过专家验收。在页岩中掺入40%的建筑石料尾矿生产的烧结多孔砖,各项质量指标符合国家有关要求。该课题的重大突破,为有效解决矿山固废乱堆滥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奠定了基础。

(四)矿山管理得到新的加强。一是加强资源开采动态监管。在组织日常巡查的同时,各级主管部门采取公开招标方式,委托资质单位对建筑石料矿山进行实测,基本做到重点矿山半年实测一次,其他矿山一年实测一次,为加强监管提供了依据。二是强化民爆物品管理。严格按照经核准的火工品供应计划实施供应,加大了对民爆物品使用管理中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为规范火工品供应管理、实现矿山资源开采总量控制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采矿权设置管理更加规范。坚持采矿权设置联合踏勘制度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通过联合踏勘,使矿山设置更加科学,矿界划定更加合理,为矿山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奠定良好基础。

(五)矿山环境进一步改善。各级矿整办和主管部门针对矿山污染反弹的问题,加大了对矿山企业环境治理的监管力度,继续开展矿山废水和粉尘污染专项检查行动,组织日常巡查和突击检查,进一步督促矿山企业落实治理措施,较好地遏制了环境污染反弹现象。在督促矿山企业抓好加工环节污染治理的同时,积极投入资金做好矿区道路的硬化保洁工作,全年新增矿区硬化道路68条,硬化道路总长122公里。

(六)废弃矿山治理成效显著。各级和各有关部门采取得力措施,切实抓好废弃矿山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突出重点抓治理。把城市周边、交通干道可视范围的废弃矿山列为重点项目,排定计划,明确要求,限定时间,落实责任,扎实推进。二是多方筹资抓治理。采取项目自筹和财政拨款相结合的方法,积极筹措治理资金,确保项目资金需求。三是多种形式抓治理。坚持因矿制宜的原则,复绿与复垦相结合,多种方式进行治理。全市全年完成废弃矿山治理37家,累计完成130家,总体达到省级考核指标要求。

总的来看,矿山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思想上存在松劲情绪。一些分管矿山整治的领导和从事矿山整治工作的同志开始滋生自满和松劲情绪,认为矿山整治工作已经到位,缺乏进一步推进矿山整治工作的动力和决心,以致工作标准不高,工作力度不大,责任心不强,进展不平衡。二是矿产资源整合的任务依然很重。我市矿山小、散、乱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由于历史原因,矿点分散,布局不合理,规模偏小,总量偏大,总量控制的压力非常大,矿产资源整合的任务繁重。三是矿区的总体环境还未得到根本改善。受市场行情低迷的影响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矿山企业的废水处理设施运转不正常,少数矿山企业采取各种非法手段偷排生产废水。部分矿山企业粉尘治理不到位,扬尘污染问题仍然存在。对照“环保化开采,清洁化加工,无尘化运输”的要求,环境治理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四是废弃矿山治理任务仍然很重。全市应治理的废弃矿山共有210个,按省要求到20*年完成70%计算,需完成150个;目前,已完成124个,今年需要完成26个;到2010年还需完成84个,任务十分艰巨。

二、20*年矿山整治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20*年矿山整治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规划、总量控制、有序推进、综合利用”的总体思路和“整合、巩固、优化、提高”的要求,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推进资源整合,强化环境治理,加强安全生产,完善管理机制,努力达到“环保化开采、清洁化加工、无尘化运输、规范化管理”,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主要目标是:一是优化矿山布局,抓好减点减量。以20*年考核指标为基数,建筑石料矿山开采规模(采矿许可证总规模)压缩5%,炸药使用量减少5%;关闭建筑石料矿山10%,关闭建筑石料矿山(宕面)13家以上。二是加快废矿治理,抓好生态修复。全市废弃矿山治理项目完成29个以上,累计完成153个。三是完善环境治理,改善矿区环境。矿山生产废水处理和矿石加工扬尘治理规范达标;固废综合利用,妥善处置;主要矿车运输道路落实硬化、保洁措施。四是加大工作力度,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在抓好3个省级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矿区试点的基础上,选定2至3个矿区进行市级矿产资源开发整合试点,全面提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五是加强工作指导,完成绿色矿山建设试点。总结经验,完善措施,加强指导,完成绿色矿山创建试点工作,为全面推行绿色矿山建设积累经验。六是强化安全监管,落实安全生产措施。全面实施自上而下开采,有条件推行中深孔爆破的矿山企业实施率达到80%以上,矿山安全标准化贯标率100%,达标率80%以上。全市矿山死亡人数在20*年基础上实现零增长,控制在16人以内。

为完成上述目标,必须落实好以下十项措施:

(一)坚持不审批新矿。各级各部门不得受理和审批新矿,严禁以移点方式变相设置新矿。要将复垦、复绿和场平等各类治理工程纳入矿山整治范围,进一步强化监管,防止变相开矿。

(二)抓好矿产资源整合。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的精神,抓好开发整合试点,重点整合15万吨以下建筑石料矿山,对零星分散不适合整合的小矿,有关证照到期后,坚决予以关闭。同时,要按照国务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部际联席会议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以查处无证勘查开采、超层越界开采违纪违规行为为重点的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回头看”行动。

(三)加强开采量实测工作。要加强对矿山企业开采量的实测,做到重点矿山企业每半年实测一次,其他矿山企业每年实测一次,严肃查处越界、超量等违法违规开采行为。对超量开采收缴的矿产资源出让金,不再按比例返还乡镇政府。

(四)加大矿山环境治理力度。要组织开展矿山环境治理专项检查行动,推动矿山企业完善废水治理设施,确保规范运行,沿河加工机组必须达到零排放,切实抓好水洗泥砂综合利用的推广工作。督促矿山企业按照分级治理的要求,完善粉尘治理措施,头破、二破加工机组必须实施局部封闭、布袋除尘措施;全面落实矿区道路硬化和保洁措施,做好矿区绿化工作,解决矿区扬尘污染问题,改善矿区景观。督促矿山企业严格按照水土保持方案的要求,落实水土保持措施。

(五)加快推进废弃矿山治理。要以主要交通干道和城镇周边可视范围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为重点,排定计划,落实矿点,多渠道筹措资金,多方式实施治理,确保废弃矿山治理工作扎实推进。因矿制宜,注重实效,使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与土地整理、村庄整治、景观建设有机结合。明确责任,强化监管,严格按治理方案实施,防止变相开矿,确保废弃矿山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六)强化火工品供应管理。必须坚持按批准规模定量供应炸药。根据批准的年度开采规模、区别不同石质和爆破方式,逐矿核定炸药用量,并按照按月定量分配、年度总量内适度调剂的办法供给。严格程序、加强管理、强化火工品规范供应。

(七)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安全监督管理,督促矿山企业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严格实施自上而下开采,积极推行分台阶中深孔爆破,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强化企业主体的安全意识,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八)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认真贯彻市政府《关于创建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加强工作指导,加大工作力度,全面完成绿色矿山创建试点工作。督促指导第二批试点矿山企业制定完善的创建方案,并严格按创建方案落实各项措施,高标准完成试点任务,为全面开展绿色矿山创建工作积累经验。

(九)加强采矿权设置管理。坚持采矿权设置联合踏勘制度,积极探索采矿权与矿区原有不动产整体评估、一并挂牌出让的有效途径,实现矿产资源采矿权出让的完全公平竞争。进一步完善按照矿产资源种类、品质、开采运输条件和市场行情等综合定价的价格机制。

(十)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各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能,切实加强监督检查,积极开展联合执法和专项检查行动,严肃查处无证开采、越界开采、非法占用林地和污染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矿山企业诚信档案,完善矿山企业违法责任追究机制,有效遏制矿山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

三、加强领导,确保完成20*年各项目标任务

今年矿山整治工作的目标已经明确,任务十分繁重。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紧紧围绕目标,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完成各项整治任务。

一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全市矿山整治工作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是,对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对照“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目标,矿山整治工作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矿山整治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面临的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因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矿山整治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和反复性。一定要进一步深化对矿山整治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在加强组织领导上统一思想,在深化矿山整治上统一思想,在攻坚克难上统一思想。要把矿山整治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行动,作为推进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建设的重大举措,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主要领导要经常过问,分管领导要具体负责;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能,切实落实责任,抓好工作落实。各级矿整办要继续履行好综合协调、指导督查、联合执法的职能,确保矿山整治工作向纵深推进。

第9篇:矿山修复监理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小型露天矿山;张里金矿;绿色矿山;地质环境

Small Green Mining in Open-Pit Mine Road

――Zhangli Gold Mine as an Example

TIAN Chen-long XU Feng-lin LIU Kang WANG Qi

(College of Geological Science &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Shandong 266590, China)

【Abstract】The quantity size of small open-pit mine, mining localities face is wide, have caused great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concept of green mining backsliding today chi, compared with the large mine standardization management, the management of small open-pit mine is relatively lagging behind. In this paper, Zhangli gold mine as an example, to develop a small open-air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recovery measur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ntrol, monitoring and protection of small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restoration to provide technical basis and the reference path, make small open-pit mining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mpact and to minimize the extent of damage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ining economy, onto the road of green mining.

【Key words】Small open-pit mine; Zhangli gold mine; Green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

0 前言

中国矿产资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大型、特大型矿少,中小型矿山多 [1]。随着小型露天矿山开发时间的不断持续, 开采范围和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并且小型露天矿山采矿分布点多面广,开采方式多样,对矿区生态环境、水文环境、地质环境的破坏问题日趋突出,这与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矿山的理念是矛盾的。

在基本查明张里矿区地质环境条件,基本查明矿区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及造成的危害,产生地质环境问题的背景,分析研究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的分布规律、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而对评估区地质环境影响进行评估。根据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分布特征及其危害性,结合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结果,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方案。

1 小型露天矿区开采对环境影响的分析

矿山的对于环境的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1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的确定

评估级别是依据评估区重要度、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和矿山地质环境复杂程度三个因素(表1)来确定的。

表1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精度分级表

张里金矿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为重要区,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矿山建设规模为小型,确定本次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为一级。

1.2 小型露天矿山的现状评估

1.2.1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张里矿山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矿体倾角较小、埋藏浅,采场范围基岩,无地下采空区和溶洞,不抽取地下水,矿山开采产生的废石按要求堆放在开采区东北[2]。

综上所述,评估区具备发生崩塌的地质环境条件。因此,确定评估区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评估区内目前尚未发生崩塌地质灾害,现状评估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为小。

1.2.2 对含水层破坏现状评估

(1)矿井生产对地下水水质影响

张里金矿生产过程中矿区内主要固体废物为废石,废石中的有害物溶出量很少,且矿石只做短期堆积,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很小。

(2)矿坑排水对主要含水层水位影响

由于本矿区主要含水岩组为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大气降水是主要补给源,开采标高位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上,不会对含水层造成直接影响。

(3)对矿区地表水体及生产、生活用水影响

根据现场勘查,矿区出露位置较高,区内无常年地表水系,仅发育季节性冲沟,雨季有暂时性水流,矿业活动直接对地表水体的影响不大。

1.2.3 对地形地貌景观现状影响评估

目前,张里金矿矿区无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风景旅游区、生态保护区及重要地质地貌景观和地质遗迹,露天采场开采形成的采空区面积0.0325km2,废石堆放场占压土地面积0.0106km2,矿山道路占压土地面积0.0026km2。

故露天采场、废石堆放场和矿山道路改变了原有的地形地貌,露天采场影响为严重,废石堆放场和矿山道路影响为较严重。

1.2.4 对土地资源影响评估

张里金矿对土地资源影响的评估:

(1)目前矿区开采已形成0.0325km2的采空区,破坏土地类型为其他园地,其他草地及采矿用地,面积分别为0.02hm2,0.05hm2和3.18hm2,故对土地资源破坏为较轻。

(2)废石场压占土地面积0.0106hm2。压占土地资源类型为采矿用地。矿山道路压占土地面积0.0026hm2,故对土地资源破坏为较轻。

1.3 小型露天矿山的预测评估

张里金矿从矿山建设特点和地质环境条件综合分析,工程建设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为崩塌地质灾害。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为中等,评估区内其它区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为小。预测评估采场区内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为中等,评估区内其它区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为小。

1.4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区

在对地质灾害危险性、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等的影响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基础上,按单元素就高不就低的原则,采用叠加法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影响程度分区。综合考虑危害对象、损失与治理难度,将评估区划分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严重区和较轻区。

可将张里金矿划分为:

(1)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

为矿山开采境界范围,总面积为0.0486km2。矿山开采引发或加剧崩塌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中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危险性中等;对地下水资源、水环境的影响程度较轻;对区内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严重;影响土地类型为果园、其它园林、其它草地、其它草地和采矿用地,对土地资源的影响程度较轻。

(2)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严重区

主要为废石堆放场和矿区道路,总面积约0.0132km2。矿山开采引发或加剧崩塌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小,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危险性小;对地下水资源、水环境的影响程度较轻;对区内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较严重;影响土地类型为其它园林,对土地资源的影响程度较轻。

(3)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轻区

评估区内除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严重区和较严重区以外的区域,总面积约0.1904km2。矿山开采引发或加剧崩塌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小,危害小,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较轻;不会引起矿区及周围含水层水位下降和地表水体流失,也不会影响到矿区及周围居民及矿山生产生活供水,对地下水资源、水环境的影响程度较轻;对区内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较轻;对土地资源的影响程度较轻,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难度较小。

2 小型露天矿山治理恢复分区与地质环境保护

2.1 矿山的分区及治理方案

根据“区内相似,区际相异”和“就大不就小”,“整体不分割”的分区原则,结合本矿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在对矿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基础上,根据矿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综合评估分区结果,将评估区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

将张里金矿可分为:

(1)重点防治区

分布于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严重区,为矿山开采结束后形成的露天采场,总面积约0.0486km2。防治措施是:因矿产开采后,露天采场平台面积较大;布置截排水沟,边坡复垦的原则应把握以绿化为主。

(2)次重点防治区

为张里金矿废弃物堆放场和矿区道路,面积分别为0.0106km2和0.0026km2,防治措施是矿山闭坑后,对矿区道路进行修复壤,待其稳定后种植林木,恢复土地使用功能。矿山开采所产生的废料废渣,闭坑后应随即进行矿坑回填,开采过程中废石堆放不宜过高,堆积坡度应小于30°,防止堆积体发生崩塌。同时宜沿废石堆坡脚处修筑排水沟,及时疏排降水。

(3)一般防治区

评估区内除重点防治区和次重点防治区以外的其它区域,面积约0.1904km2。无需治理或稍作平整即可正常使用。

2.2 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恢复、监测对象和内容,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主要包括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

2.2.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

张里矿区主要包括崩塌、含水层破坏和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

(1)崩塌

主要针对矿山开采结束后形成的露天采场。因矿产开采后,露天采场平台面积较大,因此在林地布置时,应充分考虑排水系统,以免形成内涝。台阶覆土后,易产生水土流失,拦土墙修建可采用矿山的废石渣进行砌筑;内侧应布置小型的截排水沟,布置时可在覆土时预留部分空间形成土质截排水沟。边坡复垦的原则应把握以绿化为主。

(2)矿区含水层破坏防治工程

矿区处于丘陵区,地表无河流通过。主要含水层为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大气降水是主要补给源,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矿山。对区内地下水水位、水质影响较轻,故矿山在生产过程中应设专门水文地质人员对其水文地质变化情况进行监控,使矿坑排水达标排放,发现问题及时通报。

(3)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①废石堆放场治理恢复工程

包括露天采场剥离废石的运输、存储场地的平整和表土回填。

②矿山道路治理恢复工程

治理前先进行场地硬化路面拆除、平整工作,然后进行表土回填。

矿山开采终了后,对废石堆放场和矿山道路进行综合治理,进行植被覆绿。绿化矿山地质环境。

2.2.2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主要是针对矿区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水质污染和进行的监测,包括露天采场围岩位移、塌陷范围、地表位移、废水全分析等内容。

3 结论

(1)依据评估区重要程度、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和矿山地质环境复杂程度三个因素,确定小型露天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

(2)在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地质灾害危险性、含水层破坏情况、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及土资源破坏程度、危害对象等,将小型露天矿区划分为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

(3)本方案的治理范围为采矿区、废石场压占区,针对治理范围内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方案、治理方案和监测方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