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沟通教育论文范文

沟通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沟通教育论文

第1篇:沟通教育论文范文

一、德育教育

广义的德育泛指带有目的性的,对社会个体有规划的进行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的活动,其涵盖了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狭义的德育特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教育实质上就是教育者参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标准,有目的、有规划、有层次的对被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进行教育,同时被教育者借助主动认知、感受和实践获得一定的心得。学校德育教育可以被视为和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品德相匹配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其是教育者有针对性的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二、初中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与性质

班主任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学生思想行为的导向者,学生成长的监护者。基于初中时代是生身心成长的特殊时期这一实况,所以特殊的成长和发展阶段,初中班主任教学与管理工作和他类时段工作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应该带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与时俱进;二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三是因地制宜。

三、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与心理沟通的重要性

(一)强化学生自信心理

学生处于初中时代,思维模式是特立独行的,其作为思想与行为均比较个性的群体,对于同一问题,不同初中生在解析其内涵,应用处理方法上均会存在差异性,也就是说个体在学习方式与生活行为上各不相同。所以班主任在对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对学生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这样才能确保教师处理学生学习生活、学习难题上的时效性与有效性,确保思想交流的顺畅性与全面性。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之时,班主任切忌将学生成绩高低作为衡量教学管理效率的依据。尽管对于我们私立教学任务繁重,但是对学生的管理形式也不能应用统一方式,应该以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为基础,对其进行教导,所取得的成效也是极为可观的。

(二)构建和谐向上的班风

和谐向上的班风具体体现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融洽关系、以及班级聚合力浓烈等环节上。初中生个性较强,班主任在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中,经常会发现学生之间或师生间因为观点存在分歧而出现矛盾的现象,甚至有性格暴躁的学生会出现过激行为,这不仅不能维护班级环节的和谐性与各项活动开展的有序性,还可能使个体受到伤害,此时班级聚合力汇集的情况就不言而喻了,若上述现象长期得到不到遏制,处于恶性循环的态势中,那么班级和谐程度也会处于日益下滑的状态中,所以班主任一定要以营造和谐性班风为宗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确保学生间矛盾化解的及时性,鼓励并引导学生站在彼此的立场思考问题,相互尊重、谦让,最大限度的降低矛盾恶化的概率。

例如,部分学生对生活委员布置的值日时间、人次出现抵抗心理,故意在预设的时间内不进行室内卫生清扫工作,生活委员屡次提醒卻无济于事。那么在这样的局势中,我们班主任应该将自体的导向作用发挥出来,对生活委员与相关人员进行德育教育工作,告知班级学生维持环境清净性、积极参与劳动活动的重要性,同时班主任也鼓励生活委员积极采纳其他学生的建议。对值日表施以重编对策。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团结班级、构建优质化环境方面发挥的作用是极为显著的,也就是说和谐向上的班风被顺利的构建出来[2]。还有在新学期时,面对难度逐渐增大的理科知识与授课教师老套的教学方式,学习委员与课代表应该与班主任进行沟通,使班主任将学生信息及时的反馈给授课教师,确保其讲课模式调整的及时性,这样科任教师就能以学生学习实况为依托开展教学活动,那么班级在学科上获得的成绩也是极为可观的。由此可见,班主任应该鼓励班干部、普通学生与自己进行思想沟通,及时的消除其疑云,为优良型班级风气建设目标的实现注入能量。

(三)心理障碍问题

对于初中生而言,其多数处于处于青春叛逆期,当然这也是个体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构建的初始阶段。所以班主任应该将德育教育与心理沟通工作作为班级管理工作体系的重点内容,赋予其高度重视。以学生的心理环境特点为着手点,对其心理障碍进行解析,其心理障碍具体在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一是不能适应学习强度与难度而引发焦虑情绪;二是因为人际关系处理不当而出现抑郁心理或偏执人格。若上述心理障碍不能及时解除,对初中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以及有序的学习与生活活动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甚至会使初中生出现轻生的念想。

第2篇:沟通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微”视角;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7-0088-03

一、“微”媒介的方法论意义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近年来,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型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最热门方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5.64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超过4亿,微博个人用户规模超过3亿,其中手机微博用户规模达到2.02亿,是连续两年来使用率增幅最大的手机应用。微博微信之所以能够风靡网络、如此吸引人的眼球关键在一个“微”字。《广雅·释诂二》中曰:“微,小也。”微媒介篇幅有限,方便快捷,即时性强,这些微特点使它具备三大优点:一是平等性。微媒介入门门槛低,限制少,不管名人还是草根都被拉到了同一个起跑线上,大家随时更新心情,抒感,在传递信息中赢得粉丝,争取关注,在这里,名人可以被随意点评,草根也能变成名人。二是自由性。微媒介自由开放,博友、信友们即使相隔万里也能成为网络上邻居,大家视野开阔,关注各地热点问题,畅所欲言,无所顾忌。三是快捷性。微媒介信息即时性强,大大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间,特别适合现在快节奏生活的要求,满足了人们了解信息实时性、现场感、快捷性的需要。微媒介在改变信息传播结构的同时,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交流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近来微博对社会发展的触动来看,越来越多的人正在相信“微博改变世界”。由此可见微媒介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大大激发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它的平等、自由和快捷给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提供了一个最佳平台,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创造了有利条件。

微媒介在传递信息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其实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主体对受教育者主体实施思想、政治道德等素质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本质和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思想信息的传递和沟通。以彰显主体能动性为特征的微媒介和“微”视角,为我们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论域下,有效揭示信息沟通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和新途径。从“微”视角分析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探索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型沟通机制,有利于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合理建构,促进本学科的科学化进程;也有助于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微”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现状

沟通一词本指开沟以使两水相通,后用以泛指使两方相通连,也指疏通彼此的意见。甘华鸣等在《沟通》一书中认为“沟通是发送者凭借一定渠道(亦称媒体或通道),将信息发送给既定对象(接收者),并寻求反馈以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1]可见,沟通是信息传递的一种过程,是由沟通主体、沟通客体、沟通介体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就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进行传递、交通,以使彼此理解对方的意见,并在相互交流中达成共识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主体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沟通客体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沟通介体包括沟通渠道和沟通环境两方面。从这点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主体间思想信息的传递和沟通过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通过不断的信息传递,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了解彼此的意见和想法,增进相互理解,消除彼此的误解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提高教育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道德实践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方面教育沟通主体间的沟通意识明显增强,沟通方式和渠道也不断拓展,沟通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当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微”媒介的推广和使用给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沟通主体、沟通客体和沟通环境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沟通主体虚化——徒有主体之名,没有主体之实。随着“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也逐渐为人们接纳和采用,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也在形式上得以确立,“人学空场”的状况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但在微媒介时代,信息海量涌现,思想信息不再由教师单向发出传递给学生,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学生们对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媒体等的各种信息加以判别、选择、整合和建构,形成了自身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再以信息的形式传递给他人。“学生不再是洛克笔下的‘白板’,也不再是任由教师灌输的‘知识容器’,而是具有将信息、经验、知识进行自组织而生成新质的主体。”[2]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他们渴望获得与自身价值需要相关的思想信息而且迫切希望自己的价值观念被他人认同。遗憾的是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传统思维范式教育理念的限制,师生之间的沟通往往比较单一和传统。沟通内容上,教师所传递的信息一般具有权威性和不可质疑性,学生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有些沟通信息与大学生的价值需求相脱节或者大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维和认知水平,也使学生的沟通积极性降低,主体性难以发挥。沟通方式上,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仍然维持在一对多的局面,一对一式的平等沟通还比较少;虽然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仅仅是在教学环节上增加了学生讨论、学生演讲、案例分析等等,课下的非正式沟通还比较少;另外学生们传递给教育者的信息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反馈也会弱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沟通渠道上,教师对以微媒介为主的信息沟通应对不足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认同。以上种种给我们呈现的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的主体地位依然强势,学生的主体地位仍然处于有其名而无其实的状态。

2.沟通客体僵化——理论实际脱节,缺乏主体建构。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内容涵盖了思想、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但理论课中的一些内容多是学生们从小学到中学都已学过的基本理论和思想,教材内容重复性比较严重;而且这些内容教条化严重,泛政治化明显,脱离学生实际,过于注重理论道德认知,忽视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规定的10条内容中,政治教育的内容有三、四条之多(如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等等),[3]而对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样的沟通内容势必引起学生的反感,即使学生理论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其道德实践能力也会受到质疑。另外,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内容缺乏教育主体特别是学生主体的参与和建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现实世界,各种真善美、假恶丑的现象同时并存,微媒介中又充斥着大量的良莠并存的信息,大学生是一个对社会敏感度和关注度非常高的群体,这些现象和信息必然会影响他们的思想建构和价值判断。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家布鲁贝(R.s.Brubeck)曾指出,高等教育应该充实学生的思想,而不是形成他们的道德习惯。[4]如果忽略现实世界,一味地传递一些预设的、空洞的、不贴合学生思想实际的沟通内容必然不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会被学生认为缺乏说服力而不愿意认同沟通内容。

3.沟通环境缺失——缺少动态整合,形成无效沟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外部客观存在,具体是指影响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那些凡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并对其发生影响的外部因素,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容。”[5]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环境置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之中,是指对具体的沟通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的总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环境在宏观上主要指影响人思想行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在微观上主要指影响人具体思想行为的生活环境,包括学校、家庭、大众传媒等。“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6]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环境变得日趋复杂,特别是通过微博、微信这些平台,人们对信息获取的主动性前所未有地得到提高,教师和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也受此影响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每个人都会看到不同的信息,形成差异化的思想意识。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也必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面对即时性变化的沟通信息,沟通主体需要及时调整沟通方式以达到较好的沟通效果。但是实际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教育环境与思想信息、教育主体之间却未能有效结合,成为了一个虚假的真空。微媒介时代的即时性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措手不及,很难及时应对沟通环境里出现的突况,比如像“香港限购奶粉事件”、两会期间“上海黄浦江死猪事件”等一些新闻热点问题在国家正式定性之前网络上会有各种不同的声音,教师一般会鉴于与教学目标无关或者不知如何引导等原因而不能与学生进行良性沟通,学生则会因不善于主动与他人沟通或者缺乏沟通能力而不愿接受、传递这些信息。就这样,面对教育环境中出现的即时性信息,沟通主体却都视而不见,沟通效果可想而知。

三、“微”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的创新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不管从沟通主体,沟通客体还是沟通环境方面都可以透射出沟通机制的运作对于主体能动性的制约,因此必须根据新的时代背景与时俱进地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进行创新。在“微”视角下,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沟通的新机制也需要从沟通主体、沟通客体和沟通环境方面入手。

1.“微”视角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的主体维度。从主体维度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问题,是老生常谈而又常谈常新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人本教学、力求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如何真正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真正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的主体虚假、有名无实的状况,必须增强受教育者的沟通素质,提高他们自觉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活动的意识和能力。首先,要树立大学生的沟通主体地位、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并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目标,了解沟通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的重要性,摆正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有效地化解沟通过程中教师主体强势与学生主体弱势的尴尬局面,达到理想的沟通效果。其次,要培养大学生的自觉沟通意识。“自觉沟通意识是指大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沟通活动中的自觉意识。”[7]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课外交流等形式创造学生接触沟通信息的机会,鼓励学生自我表达,增强他们在实践中主动与他人建立沟通关系的能力,在沟通中获得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会转化为学生们进一步参与沟通的主动诉求,从而使学生的沟通素质不断提升。最后,还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沟通心理素质。沟通是一个相互交流思想信息的过程,在沟通中由于观点相左产生矛盾或者发送信息得不到及时反馈都是不可避免的,要教育大学生正确看待沟通双方的关系,正确处理沟通中遇到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良好沟通心理素质。另外,作为沟通主体另一方的教师在激发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同时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知识素质,不断改进沟通方式,提升沟通能力特别是运用现代化沟通方式的能力,这样才能应对日益复杂的沟通环境和沟通对象,才能消除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增强师生互信,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实效性。

2.“微”视角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的客体维度。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客体形式上的正统性和内容上的预设性已越来越成为制约沟通效果的重要因素。从客体维度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就要促使沟通主体、沟通环境和沟通信息有效结合,突出主体的建构性。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传递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沟通主体对思想信息进行采集、鉴别、选择、加工的过程,沟通环境中存在着海量的信息,教师在对沟通内容进行选择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沟通内容要具有科学性。科学性是使沟通内容具有感召力的前提。比如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验证的真理,是具有感召力的科学理论体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必须紧抓的主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就不能纠结于既定的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论断,而应更侧重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这一理论在实践中的作用的介绍。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要坚持的和要当作行动指南的是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原理,或者说是由这些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至于个别的论断,那末,无论马克思、列宁和同志,都不免有这样那样的失误。”[8]二是沟通内容要符合大学生的需要。社会的发展使大学生对民主、自由、现实等问题的关注远超过以前,他们更易于接受与他们心理需求相贴近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在微媒介中草根性的信息更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生理、心理、思想、阅历等实际情况制订具有层次性、针对性和现实性的沟通内容,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增进相互间的认同,而被学生认同的沟通信息才能真正内化为他们的思想认识及价值观,才能进一步外化为他们的良好道德行为。三是沟通内容要具有时代性。沟通内容要与沟通环境紧密结合,要能体现在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中人们关注对象的变化及特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的显性沟通内容就应该及时修订,要能反映出时代主题的变化,比如最近提倡的生态文明;还要多增加一些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案例,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防止只讲“一面理”而造成的学生的不屑与厌烦。面对学校、家庭、社会中的隐性沟通内容,老师要敢于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时代话题给予判断、甄别、引导,传递给学生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沟通信息。

3.“微”视角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的环境维度。在“微”视角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被压缩,由历史性变成了即时性,由绝对空间变成了相对空间。这样的沟通环境不再是单一的脱离沟通主体和沟通客体的纯粹的外界环境,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和环境等因素,在思想信息传递、接收、内化的过程中融合在一起的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场“是指在教育主体的思想政治素质主导下,由教育主体、中介工具和环境要素等相互作用形成的,对受教育主体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和提高具有连续、持久影响力的信息介质。”[9]在思想政治教育场内,主体、客体和环境共同构成了一种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氛围和人际互动。思想政治教育场是民主性和平等性的统一,教师与学生不再是沟通过程中不对称的双方,而是共同发挥主体能动性,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激励的平等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场是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统一,无论是宏观的国际国内环境还是微观的社会家庭环境,无论是祥和平静的现实环境还是波涛汹涌的网络环境,都会因为沟通主体能动性的增强而变得不再复杂与可怕。构建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场并不需要人为地制造一个充满正能量的道德真空环境,相反,它可以通过建构开放式课堂,凸显社会影响,让沟通主体在鉴别和辨析中不断提高沟通意识和能力,最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良性沟通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甘华鸣,李湘华.沟通(上、下)[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5.

[2]张浩.趋向复杂:“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进路致思[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3).

[3]朱新均.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论丛[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19-120.

[4]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80.

[5]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4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995:291.

[7]张萌.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沟通[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33.

第3篇:沟通教育论文范文

辽宁省医学交流中心,辽宁沈阳 110005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带领下,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探讨患者健康中的沟通问题。患者健康教育是对于医生要解决的问题,部分针对于患者的健康需求,遇到一些沟通上面的问题,要从哪几个方面来提高医生与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沟通技巧。首先医疗人员在医疗、护理、心理、社会、教育、文化、艺术有着不同方面的知识,才能提高与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沟通技巧。本文主要针对于与患者健康教育实施的沟通技巧进行分析和讨论。

[

关键词 ] 患者;健康教育;沟通技巧;对策

[中图分类号] R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a)-0080-02

在提高与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沟通技巧上面必须要正确认识生活,关键是要对患者有爱心,充满包容和理解,关心患者的身心健康,对患者负责任,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对很多医疗人员来说,掌握有关的护理健康行为指导技能,应对患者才能有备无患。时代的变化,导致了患者病人在文化、年龄、生活习性都大不相同,根据相应的情况、分析总结后,实施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医生对患者的沟通技巧,取决于患者能否合理的接受医治,医疗工作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除了每个人都要担负着对生命健康的守护责任以外,使患者消除对病魔的恐惧感,增强心理的信心,这样才能沟通对抗病魔。

1我国现在与患者健康教育沟通的具体情况

医疗人员对大众普及医学知识有着相应的义务,使得一般的大众患者群体能够对自身生命的一般常识和卫生知识有所了解,才能有效的对患者教育进行有效的沟通,方便于在突然罹患某种疾病或者遇到突发的外伤、外科手术情况下能够做一般的应对和镇定自若,避免出现自乱阵脚等情况。

1.1与患者之间出现的问题

现在医院中的收入,主要是包括医疗收入、患者医疗的费用、财政补助收入等,但是有些医药的结合不透明,患者就医程序复杂,加大了对患者在医治时候的患病问题,医生和医疗人员本身局限性高,一旦医院出现问题,直接导致患者的医治效果受到影响。患者健康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医院和社会能不能全方面的发展,在实施现实生活中医疗关系与患者之间其实在沟通上总是有障碍的,患者中出现了部分人员关于医生的服务态度差,部分医院和医生出现收红包的现象,患者和医生存在一种利益的关系,不利于提高与患者之间的健康沟通。

1.2患者健康教育沟通的思想建设

医疗人员既要具备健康教育中的沟通运用健康的知识和不同的方式方法,保障患者的生命财产安全,还能积累健康教育的临床经验。健康教育沟通的思想建设,多种形式上的沟通,避免在多数情况下解决起来好患者与医疗团队之间的关系。我国大城市中的医院都是有计划、有组织、有价值地展开对于患者的健康教育,在医院中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使有着一个安静、舒适、明亮的地方与患者沟通,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从容的面对不同疾病。思想建设中,不同的患者与医生之间,不同的医生与患者之间,可以进行疾病预防、康复及有关医疗护理的教育问题。因为医疗团队中不同的对疾病的认识,不同的考虑,不同的经验,不同的心理状态,构成了在医患沟通上的一种乱象,只有在思想建设上面加强,才能使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沟通越来越好,避免出现患者在工作上的出现麻烦和心理上的抑郁。

1.3语言是与患者健康教育沟通的重要方式

语言可以使我们能够很好的理解和包容,人无完人试图在医患沟通的话题展开讨论分析和讨论,使医患沟通的途径畅达人心,减少误区的危害。护士和医疗人员通过正确使用语言沟通技巧,语言表达清晰、准确、温和,学会使用保护性语言,学会分析患者之间的病例,调节好患者心理情绪。在语言沟通期间禁用伤害性语言,注意好语言的科学性,理论性,语言明白,让患者通俗易懂,便于患者理解,提高语言的表现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2与患者健康教育沟通的重要性

①医疗人员和患者的沟通方式和行为举止都体现出稳重大方、处理妥当、处事得体、热情接待患者的同时,也得到患者的尊重,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让患者保持一种健康的心理,接受治疗。语言和沟通交流是医患关系中最重要的技巧是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对方,使患者感到亲切和被关心,通过耐心仔细倾听患者的意见,全面了解好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在护理和治疗过程中,避免出现患者感到焦虑和不理解时,当发生一类的问题时,及时解决,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意志和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与患者健康沟通可以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利于患者的康复,健康教育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和渴望,但是又有谁是不生病的呢?所以在多种形式下面的护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播,调节好医患之间的管理是很重要的。

②与患者之间的沟通的灵活多变的,运用自如的,才能取得健康教育活动的良好效果,举个例子说指导高血压的病人要结合自测血压法或者是谈论心理状态与疾病的相关因素讨论。在沟通过程中不但要与患者面对面交流,还要让患者明白健康教育的认识,语言要通俗易懂,方式方法要简单,搞好健康教育,增强患者的自护能力,对提高生活质量有着一定的帮助。医疗人员对于患者沟通要具备相应的知识、从患者的生理、心理、做到每个方面的考虑,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沟通模式应用后,进一步提高各方面的理论知识能力。

③现在医疗人员对于患者的关系很冷淡,在这一方面要善于与患者之间的沟通,融洽好医患关系,针对于健康教育水平的沟通具备医疗专科知识。在情感方面的沟通,是具有同情心,沟通和理解不同方面的考虑,满足患者的个体生理、心理的承受压力,从不同程度进行宣教。在医疗关系中要保教并重,寓教育于社会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了解不同患者之间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情况,关注个别差异和病症之间的区别,引导和教育患者向好的方向发展,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

3提高患者健康教育沟通的方式

3.1从患者心理考虑,通过肢体交流

在人的躯体外观、行为习惯、眼神、手势触摸、面部表情中,不断的分析,讨论,对患者的肢体健康教育过程更是要运用这些方面进行沟通。医生、护士、医疗人员在健康教育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要通过肢体交流不是只是手比划,而是要在肢体交流中关怀患者,体谅患者,通过合理的分析、沟通等方式,加以肢体上面的鼓励。医疗人员的关怀和精神上面的关心,才能不断从身、心上面去治疗患者,在患者理解和接受健康教育,沟通合理分析和讨论,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等等,适当的运用手势沟通。沟通肢体的交流,做到关心、关怀患者。医患关系之间,要合理的沟通,易于理解掌握相关的讲解,患者对于手术和医疗认知程度的分析,实行健康教育,让患者积极配合,早日恢复健康。

3.2主动性和指导性沟通的方式

主动性沟通的方式在于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与人交往、交流有着推动的作用,而与患者的健康教育有着一定的分别。主动性沟通一般在医患关系上面主要是为病人治病,把医生自己完全置于主动地位,要求病人绝对服从安排,这种方式主要是绝对的权威,患者请求医师给予诊治,自然而然把自己置于被动地位。在沟通和交流过程中,主动性慢慢的变成了指导性沟通方式,这种指导性沟通方式才适合我们病人患者的全方面的治疗,适应了医学模式上面的转变及健康教育等。指导性沟通方式是健康教育的主要沟通模式,使用与不同方面的患者。当医疗人员与患者沟通的时候,要注意事项和接待方式,检查前的准备时,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纠纷。指导性沟通针对于年人、文化水平差、理解力比较低的,避免使用医学专业术语要让他们明白,在沟通中要选择通俗的用词,语速要适宜,不要过快,让他们有时间理解。医疗人员在与患者交流沟通的时候,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患者才能理解的词语,其中很多需要我们医疗人员的解释,尤其要选择患者易接受,美好性的语言,避免使用伤害性的话,让患者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3.3治疗性沟通方式

治疗性沟通在医疗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有效的交流,只有掌握相应的技能才能够明白患者的痛苦,鼓励患者战胜疾病。治疗性的沟通是时间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说话的语调合理分析,给护士等医疗人员提供一定的信息,如病人的情绪状态是积极的、消极、开心、兴奋的,低落的、焦虑的、悲观的,以便及时发现,有效控制,使患者及时调整心态。治疗性沟通方式让患者回答时有一定的范围,使患者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绪,要建立起一种鼓励交往的气氛和有效的持续沟通的环境条件,取得相应的方式方法去解决。

4结语

患者的健康教育问题要运用合理合法的方式方法去沟通,医患关系是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医疗人员包括医生、护士、相关的工作人员,在患者健康教育中要运用一些技能和医疗常识,结合不同方面的科学理论,让患者得到身心的健康,医学交流的方式中,通过不同的沟通技巧治疗患者,是他们身心健康。

[

参考文献]

[1] 钱财娣.外科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沟通模式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2010,3(9):16-17.

[2] 张玉兰.倾听技术在住院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7,21(4):1087.

[3] 侯智容.基层医院、护理预防措施研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17(19):121-122.

[4] 朱雪辉.如何提高健康教育中的沟通技巧[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12):337.

[5] 胡丽华,吕文静.老年患者沟通与健康教育[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10):3000-3001.

第4篇:沟通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实践;医患沟通能力;医学生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9253

1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11医患沟通能力是医疗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医疗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着沟通能力的培养对即将从事医疗工作的医学生至关重要。医疗工作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着特殊心理状态与需求的特殊群体。医患关系的好坏对于医疗行为能否顺利有效实施至关重要。良好融洽的医患关系可使病人充分配合医生诊疗,达到甚至超出预期效果。相反,不和谐的医患关系会使诊疗过程不能顺利进行而影响诊疗效果,甚至引起医患纠纷。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的数据显示,全国有7333%的医院出现过病人及其家属辱骂、殴打、威胁医务人员,5963%的医院发生过因病人对治疗结果不满意,纠集多人在医院内围攻医务人员及医院领导的现象,而在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中,由于医患交流不够,医患关系不和谐导致的纠纷约占总量的2/3。因此,掌握医患沟通能力对于一名当代医务工作者来说是医疗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医患沟通能力是医学教育的最基本要求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注重医学人才培养的人性化,这是新型医学模式的重要体现。人性化在医学教育中的体现有多种方式,最重要的就是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1999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在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lobal Minimun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GMER)中细致描述了培养医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将沟通技能列为医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七项基本素质之一。

研究如何提高医学生医患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符合当代医疗事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2在临床实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中以教为主,缺少学生对医患沟通能力的相关培养

现有教育模式下,对于医学生仅仅强调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忽视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特别是与患者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近些年来,许多医学院校已经开设了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临床医学导论等人文学的课程。这只是局限在理论的学习与掌握。在未来的医疗工作中,医患沟通缺乏技巧策略,与患者交流容易出现紧张、焦虑、自信心不足等心理状态,将严重影响诊疗过程的顺利进行。

22实习中以技能为主,弱化了学生对医患沟通能力的掌握

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学生在最后一年正式进入临床实习的医疗活动。实习中对学生的要求停留在专业技能的熟练与掌握层面上,对于医患沟通交流仍局限在对病史的采集过程中。这种教学现状下,学生缺乏对“疾病”的真正认识,低估心理、情绪、环境等因素在医疗过程中的作用,导致学生关心疾病本身,忽略诊治主体――“人”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医学生向一名优秀医生角色的顺利转变,严重制约了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存质量与生活质量的关注度逐年提升,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对医院和医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医疗体制改革后,患者自我保护及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对知情权、隐私权、自主选择权的要求逐渐增多,社会对医学伦理道德日益重视,以患者为学习训练对象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难以为继,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医学生步入医疗第一线实践培养教育的发展。

3实践中培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方法探究

31在教学中强化以人为本的沟通实践观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医疗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医学教育模式必将顺应时代的发展。这就要求在医学教育理论教学中,提高教师以人为本的人文文化培养观念,在传授医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认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职业精神和在道德上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的理想信念,有助于学生从感性和经验的层面来体验生命的价值、患者的痛楚、医疗服务公平和公正的意义。[2]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该以身示范,注重医患沟通技巧策略的传授,培养学生由传统的以“病”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的医疗理念。

32教学医院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增设相关的培训,更应在临床实习的实践教学中逐渐培养。教学医院的文化与风气对医学生医德医风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要培养出德艺双馨的好医生,教学医院就必须努力改善自己的软环境,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加强服务意识,把患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在这种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医学生,自然就会有更强的服务意识与沟通意识。

33加重实践教育分量,培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将案例分析和角色模拟训练的教学模式借鉴到医患沟通的教学实践中来。由教师根据临床实际案例设计准备一些普遍性、代表性的案例,以供学生在课堂上分析学习和讨论总结。学生熟悉这种学习模式后,可以分小组自行采集整理案例,最终讨论总结。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锻炼培养学生的整合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更能通过转换医患角色进行思考,进而培养学生医患沟通的能力。同时,在分析学习中,可以进行角色模拟训练,使学生切身体验做患者与做医生的差异,在角色不断转换的模拟训练中感悟医患沟通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提升自我医患沟通能力的意识。

完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建设与功能配套,为顺利平稳进行医疗活动提供最基础的保障。培训中心为全面提高医学生临床思维、临床实际操作、综合诊断治疗等技能提供良好的平台,具有:高度仿真性、病例多样性、实践随意性、可重复性、无风险、过程可控性等优点,从而为医学生构建了综合性临床实践教学平台,是培养合格执业医师的重要保证。[2]既可以使学生掌握操作要领,提高熟练程度,又不会对患者造成任何伤害,同时减少和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在实际的诊疗中,熟练的操作技术不仅能增加患者对医学生的信任度,更能促进医患沟通交流的和睦融洽,使诊疗过程顺利进行。

4结论

医患沟通能力是医疗活动的基础,更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为了使医学生尽早适应临床工作环境,引导诊疗活动顺利平稳开展,促进相互尊重、理解、信任的新型医患关系的建立,在教育实践中应注重对医学生进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出医术高超、医德高尚、受患者信任、让患者满意的新形势下的优秀医务工作者。

参考文献:

第5篇:沟通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口才沟通类课程应用

[作者简介]林灵(1962-),女,广西贺州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礼貌言语与交际策略。(广西南宁53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口才课程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JGA16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152-02

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化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其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其教育核心和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即“能力本位”,这与核心理念——注重能力培养的“行动导向”不谋而合,使得行动导向这一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凸显出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实践中的可行性。

一、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的性质及定位

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是为顺应现代社会和职场工作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及综合能力的实际需求而开设的课程。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1998年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将劳动者的技能分为专业特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核心能力三个层面,在规定的八项职业核心能力中,“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能力就占据了前两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更是明确指出,高职教育要培养学生“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其中“交流沟通”能力正是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应职应岗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编写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高职教育开设的课程是“实用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课程”的要求,高职院校所有课程的设置都应基于“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开设口才沟通类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突破自我,当众说话和发表演说,能够用标准规范的普通话与人交流沟通,最终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及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学生在各自职业领域内用口头话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具备作为当代合格职业技术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素质。

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是综合运用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研究人们从事各种职业所必备的基本口语交际能力一般规律的应用语言学科。作为现代社会使用频率最高、实用价值最强的沟通类课程,它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方向,淡化传统口才课程“才艺演讲”的舞台表演性质,明确提高学生交流沟通能力的课程目标,注重凸显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体现以应用实践为主的职业特点,着重训练学生的语言素质和语言技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和水平。可以说,高职口才是实用口才,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彰显出鲜明的职业化教育特色。

二、在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中构建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意义

高职教育教学遵循“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的指导方针,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所有课程,都应以从业中习得实际应用的经验与策略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即以过程体验与技能培养为主、理论知识阐述为辅。以切实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为教学目标的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也不例外。而行动导向教学法作为一种能行之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育模式,将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蕴涵在“行动中”,成为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世界职业教育理论中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是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主导方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和策略,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以促进学生的关键能力、职业行为能力发展为目标。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各种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方法的统称,它所构建的是一个与培养职业能力紧密相关的行动体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培养行为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种活动形式,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是主动同时使用脑、心、手进行学习。

现代职场中职业核心能力是就业竞争的关键,是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大学生来说,作为职业核心能力项目之一的语言表达与交流沟通能力既是一种智力、交际能力、竞争力,又是一种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起点和择业前景。我国经济现已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效率地提高高职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刻不容缓。因此,在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中构建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培养语言使用能力及综合素质意义重大。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根本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注意用行为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训练是口才沟通类课程的核心目标,因此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应在强调学科知识“必需、够用”的前提下,以行动导向教学为主,以“强技能、重实践”为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综合采用项目教学、模拟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尤其是在高职院校普遍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的形势下,行动导向教学不失为帮助学生快速高效地提高交流沟通表达能力的优质高效的教学模式。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中的应用

1.以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重构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体系。由于传统学科型的口才沟通类课程体系无法体现高职教育职业属性的教育特点和规律,自然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实现高职教育能力本位的预期目标。因此,我们进行了充分调研,并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基于高职教育能力本位的职业属性定位,对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的课程体系从课程名称、教学目标、课程性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师资队伍、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重构。重构后的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体系具有“培养目标的应用性、课程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语言学习的层次性”等鲜明的职业化特色,由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学科型体系转型为能力本位的应用型课程体系,体现了“以增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中心,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的培养目标,能力本位、“强技能、重实践”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建构的核心理念,为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2.转换教师角色,重视“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是高职院校新兴的“素质+技能”课程,熟悉并把握口才教学的内在规律是授课教师必备的素质,教师拥有“双师”素质及能力是实践行动导向教学的质量保证。而目前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多是由学科体系培养出来的来自于语言文学等相关文科类专业的教师担任,他们教理论是强项,但教技能则略显经验不足,不能完全胜任行动导向教学要求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中完成的任务。为此,我们首先要转变教师教学观念,转换教师角色,使教师尝试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协调者和促进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其次,为实施行动导向教学要培养一支高素质且具备专业资质的教师队伍。要通过安排教师深入企业开展调研活动体验生活,了解社会需求及岗位实际操作流程,或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双师”素质。还可以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组建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行动导向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3.整合课程内容,编写任务驱动型教材。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旨在训练学生的与人沟通交流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职业核心技能,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因而我们首先对“演讲与口才”“沟通技巧”等性质或内容相似的课程巧妙地进行优化组合。整合后的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在课程设计总体思路上,打破了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代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的职业教育行动体系课程模式。在内容设计方面,淡化传统口才课“才艺演讲”的舞台表演性质,强调从口才基础突破,在职场沟通中,向生活口才、职业口才倾斜,注重凸显高职教育职业化、实践性特色和专业特点,并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需求。同时,为给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提供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于一体的、便于操作及应用的、突出“能力本位”的口才沟通类课程教学提供便利和依据,编写了《实用口才与职场沟通》教材。在编写模式上,教材突破了强调学科知识系统化、完整性的传统编写体例,学习和借鉴了任务驱动型教材的编写原则和方法,将口才基础知识与口才实际运用的职场沟通情景融合,优化整合集成一个个教学模块,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方式,强化当众说话口才的基础训练,并最终落实在校园、求职、社交、服务、办公室等职场情景的沟通实战演练中。本着基础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教材还增加和细化了口才沟通能力的训练内容及操作环节,为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及学生参与教学及互动创造了教学条件和训练便利。

4.引入项目化教学,自创“高效七步”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组织上,成功将项目教学法引入高职口才沟通课程,并自创“高效七步”的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的运用,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同时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被动局面。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锻炼了方法能力、学习能力、与人协作以及与人沟通进行项目动作等各种社会能力。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口才沟通课程的实施运用,最为成功的是创建了“高效七步”的教学模式。其具体表现形式为:遵循“项目驱动—实践教学—情境体验—发现不足—引导点拨—训练提高—效果检测”的集约型训练过程,以保证教学效果的有效实现。以“口才训练”项目里的“面试口才”教学的“七步”为例。第一步:项目名称,如何构建有效面试?第二步:实践教学,“理论点拨+企业招聘面试视频片段观摩”。第三步:情景体验,包括小组讨论,设定模拟岗位,事先告知岗位职责;面试的具体实施内容及过程(进门;鞠躬问候;根据示意坐下;3分钟自我介绍;回答考官提问;面试结束,鞠躬、致谢、退下。)第四步:发现不足,采用现场观察、微格回放(视频片段)等手段,以自检、互评等方式,发现并指出细节上的不足。第五步:引导点拨,教师点评,归纳做法。第六步:训练提高,重复训练。第七步:效果检测(面试评分标准)。

通过这样规范严谨且注重细节的语言表达训练,真正落实行动导向、任务驱动、互教共学、“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设计思想,最终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在人际交往和职场工作中的沟通技巧和沟通能力的目的,为真正实现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等职业核心能力的本位回归奠定良好的基础。

5.创建行动导向教学环境,落实口才实训设备。教学环境和设备要满足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需要。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必须要有充足而适宜的模拟实训场所和满足分组教学的实训设备,以及适合学习小组讨论的教室,提供可供所有学生活动的教学中展示的媒体、卡片、成果展示的展板等。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创设情境,以确保师生互动过程中具有充分展示的空间和环境。为此,必须构建良好的实训环境,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落实适用于口才教学的实训环境设计布置和实训设备优化整合。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新建成的人文实训室、专为高职口才沟通课程配备的便携式麦克风及摄像机等设备,为在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中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提供了充足的实践教学环境和条件。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口才沟通类课程中的有效运用,核心是在教学活动中用行动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在强调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前提下,以行动导向教学为主,以“强技能、重实践”为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综合采用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并辅以微格回放、重复训练等训练方法,保证教学任务高效、顺利地完成,最终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在人际交往和职场工作中沟通技巧和沟通能力的目的,真正实现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等职业核心能力的本位回归。

[参考文献]

[1]姜金鑫.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构建[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职教通讯),2008(5).

[2]陈启琛.浅谈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催化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2).

[3]林灵,周而冬,潘媛媛.基于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高职口才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广西教育,2010(30).

第6篇:沟通教育论文范文

[摘要]进行管理沟通创新,有助于和谐企业的构建和人力资源优势的进一步体现。本文就观念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创新、内容创新、队伍建设创新等关键环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企业管理沟通创新

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进行管理沟通创新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充分发挥管理沟通重要作用,强化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有助于和谐企业的构建和人力资源优势的进一步体现。

一、观念创新

要结合企业自身性质和特点开展管理沟通,以解放思想为突破口,倡导创造性思维;转变过去形成的管理沟通工作的思维定式和教育模式,把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在平等交流中激发受教育者参与和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坚持把管理沟通融入现代企业管理之中,教育引导与严格管理并举;转变管理沟通片面追求短期效应和保持平衡中庸的做法,以先进思想为主导,倡导先进、弘扬正气,批评错误、抵制歪风;注重精细、准确、定性量化,掌握员工的心理和思想活动规律,做到思想工作预防在前头,增强工作的实际效果。

二、机制创新

1.建立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机制。建立以党组织为领导,专职思政管理者为骨干,行政管理者为基础和群团组织共同参与的管理沟通新体系,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多管齐下的立体式组织管理体系。机制设置要与企业中心任务融为一体,紧密衔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2.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管理沟通本身要制度化、规范化,各个时期的管理沟通要做到统筹规划。建立完善干部理论脱产培训制度、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干部学习制度、职工学习制度,坚持集体决策制度、定期谈话制度、形势任务报告制度、对外宣传制度、职工思想分析制度等,做到有计划安排,有检查考核。

此外,还要建立内容丰富的思想教育机制和科学有效的工作责任机制、激励机制、创新机制等。建立正常的工作程序和必要的工作档案,管理人员要对每个时期出现的具体问题、员工群体的情况等分类记录,做到心中有数。

三、方法创新

要学习和掌握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基本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其基本原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员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讲究思想工作的艺术性,从而创造更多的管理沟通新方法。

要寓教于乐,采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比如,通过对成功企业发展案例学习及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等,培养员工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文体活动、拓展训练等活动,培养员工的合作精神,通过组织各种业余活动,如集邮、影评、读书提升员工的文化素质;通过庆祝活动、表彰活动等,激励员工奋发向上,热爱企业,爱岗敬业。

要把对思想的关心和物质利益的关怀结合起来,切实帮助员工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多做理顺员工思想情绪的工作,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抓住情、理、法几个关键点,保证管理沟通有底气、讲正气、人顺气,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和谐发展。

要切合实际,灵活多样,有针对性。尤其是对青年员工要用新办法,如职业生涯策划、组织行为分析、团队合作教育等,充分了解其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实施企业VI形象设计工程,让员工认同接受企业文化;利用多媒体手段开展各种丰富的员工培训活动等,使管理沟通和企业新的管理方式实现科学有机结合。

要加强对网络的运用,加快管理沟通调研局域网络建设,利用ERP内部信息系统,开展献计献策活动,收集反馈员工意见,了解员工实际想法,积极开展网上宣传,把网络办成联系员工群众,特别是青年员工的渠道,使网络成为开展管理沟通的有效载体。

四、内容创新

紧紧围绕企业发展实际和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充实管理沟通内容,在加强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正面教育的同时,以科学知识开启员工心智。

1.突出形势任务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引导企业员工从国际大环境、改革开放大格局、社会发展大趋势、企业生死存在之关键等方面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正视社会和企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不断提高企业员工对社会发展适应能力和改革的承受能力,不被局部的,暂时的困难所吓倒;有力地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愚昧的思想,使其不被一些社会的阴暗面所迷惑,不被一些反科学、迷神、落后的思潮所左右,切实增强自信心。

2.进行信用教育和法制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引导企业员工遵纪守法,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平和的心态和文明有序的行为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加大诚实信用教育力度,强化信用、契约等观念,培育“信用至上”的诚信意识和社会道德。

3.加强思想意识转化教育。引导员工从个体意识向团队意识转变,从过于谦虚向更加自信转变,从敏感猜疑向相互信任合作转变,从勤劳向高效转变,从注重关系向把握机会转变等。

4.强化爱岗敬业教育。通过开展对职工的危机意识、敬业精神教育等,自觉接受新的知识和提高自身技术素质,立足岗位成材。注重培养企业员工良好的精神状态,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思想深入人心,做到敬业、创业、勤业、精业。

五、队伍建设创新

第7篇:沟通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师生沟通;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0-0113-02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1]。师生关系的状况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相关,也关系到教育目标的实现以及教育、教师自身的健康发展[2]。因此,研究分析高校师生沟通问题,对改进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学校组织沟通是在一定的校园文化背景下相互之间进行思想和意识的双向传递过程[3]。沟通是高职院校进行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师生沟通顺畅与否对校园文化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1 沟通案例

一天晚上,张老师和王老师在校园里散步,途中遇到下课的学生,有两个主动过来问好,王老师微笑着回应,叫出她们的名字,还与她们聊了几句。待她们走后,张老师问:“是你的学生吗?”王老师说:“是啊。”王老师是专职辅导员,管理的班级多,但只要是自己的学生,她几乎都认识,还能说出学生的一些情况、性格等。张老师不由感叹。这时,另一个学生过来主动向张老师问好,张老师有些疑惑,然后微笑颔首。其实张老师不确定这个学生是哪个班的?叫什么名字?这多少让那个学生有些尴尬,没说两句就匆匆走了。这时王老师问:“是你的学生吗?”张老师回答:“应该是吧,但不记得是哪个班的?叫什么名字?”王老师笑着说:“你上那么多个班的课,那么多学生,每天除了上下课,其他时间都没有联系,怎么记得住?”

通过这一案例发现,虽然专职辅导员和专任教师在岗位上有所区别,但是在学生的教育工作中都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为什么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谐、密切,而专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却显得这么尴尬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2 案例分析

上述案例中的现象,反映了师生之间课外沟通的确存在问题。师生双方的沟通和交往是一切教育活动实现的基础,假如没有沟通和交往,便没有教育活动的产生[4]。师生之间通过沟通进行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对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沟通的概念 沟通是一种行为,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通过沟通进行信息、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 [4]。沟通过程具有两个功能:信息的传递和感情的交流。师生沟通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相互交流信息、思想、感情并共享信息的行为[5]。

师生课外沟通问题的形成原因分析

1)教师个人原因。有些教师认为上好课就行,课外沟通不是必要的工作职责。这样的教师缺乏沟通技能、沟通意识,对待学生缺少真情,缺乏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或学生活动的热情。导致教师在进行课外沟通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理解学生的想法和体会学生的感受,从而忽视了学生心理、情感方面的问题。

2)学生个人原因。有些学生认为师生之间身份差异大,对教师有畏惧心理而导致沟通时紧张,不情愿、被动,也缺少和教师课外沟通的技能等。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师生地位的位差效应存在两种极端情况:一是相对其他高校的学生基础较差,会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更畏惧与教师的交流;二是综合素养较差,在生活品性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不喜欢与教师交流,即使教师主动与他们沟通,他们也是爱理不理。有些学生有主动沟通的意愿,但是通常认为课外沟通应该找辅导员,而不是专任教师,也没有想过在课外找专任教师咨询专业学习或者学习之外的问题。

3)沟通文化原因。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组织以及师生沟通管理制度,不能提供有效的沟通渠道鼓励师生沟通,价值观不明显,缺少沟通氛围等[6]。学校没有建立完善的师生课外沟通的约束机制,没有搭建好师生课外沟通的平台,如课外答疑、座谈会等。即使有建立了一些师生课外沟通的机制,但没有相应的教师课外工作量考核标准。师生交流流于形式,没有考虑沟通质量,对师生课外沟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

4)师生关系原因。师生之间存在代沟,感情不深,教师对学生的沟通需求不了解。师生间沟通的话题较少,除了有时工作需要,如开展活动或分配任务需要学生参与或组织时,教师会主动找学生,但只是协助工作,很少进行情感交流。在高职院校,由于学生的生源质量较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弱,而教师往往强调权力和威严的教学管理,因此,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理解和信任,会产生师生沟通障碍。在学生评教中,评价教师严厉、冷漠,不理解、不信任学生,而教师抱怨学生难管、不理解、不信任教师。

5)沟通条件原因。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的招生人数逐年增加,而专任教师较缺乏;为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将班级规模逐渐扩大,学生人数众多,又缺少沟通的时间和场所,这一客观事实导致师生之间接触交流的机会减少。而认为师生课外沟通很有必要的教师,也可能由于教学任务重,工作压力大,抽不出多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想要与教师沟通的学生,又因为没有良好、宽松的沟通环境而放弃。学生不喜欢在办公室和教学楼这些比较拘谨的地方或课堂上与教师沟通,而在课后轻松的环境下容易沟通,这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提高教学效率。

6)沟通技巧原因。师生缺乏沟通的技巧,是产生沟通障碍、影响沟通结果的原因。在高职院校,教师沟通技能的提高被忽视了,没有开展相关的讲座或技能培训,导致教师习惯于说教式的沟通,不善于用学生能理解、接受的方式把事情说清楚;对于学生,没有开设表达与沟通有关的课程,他们也很少关注和学习有关沟通的知识,有意识地提高沟通能力。开设相关沟通课程也属于公共课,班级规模大,交流困难,学生懂得一些沟通的理论知识,但不能学以致用,沟通技能提高有限。沟通的技能与技巧的缺失会导致不好的沟通效果,甚至沟通后反而加剧矛盾。

3 启示

师生关系是教育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一切教育的行为和结果最终是在师生关系中实现并获得的[2]。师生之间只有通过良好的沟通,才能建立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相长[7]。通过有效沟通架起师生间心灵的桥梁,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彼此理解接纳的师生关系,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梦莹.高校师生沟通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4(5):100-101.

[2]王芳.高校师生沟通问题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2(4):

85.

[3]陈燕.基于沟通审计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学术论丛,2009(27):82-83.

[4]代春花.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师生课外沟通问题及对策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1.

[5]高小艳.促进师生沟通再塑师德师风[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12):44-45.

第8篇:沟通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 高校 大学生 师生关系 有效沟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高校师生交往是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教育活动之一。师生交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事业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师生交往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各种类型的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发展,是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一种有力途径。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过程中,教育者可以以合理的方式与受教育者进行沟通,会更有利于受教育者形成一种健康的人格,形成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康成长。使个人的沟通得到全面的发展,沟通才是真正的意义。然而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过程中,许多教师无法运用好的沟通方法,沟通效果差,未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许多学生未能得到合理的倾听和重视,未能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笔者在参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反应沟通的文献中,印证了这样一种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师生之间的沟通现状不理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因此,如何提高师生沟通的有效性是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如何设计方便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方案,已成为实际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高校师生沟通障碍的现状分析

1.1沟通主动性较弱

在当前的高等学校中,教师和学生在交往中的主动性相对较低。对于学生来说,即使是真的产生了心理问题或思想混乱,也很少有学生会主动与老师沟通。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一个人要承受的心理压力,都不愿意主动找一个老师沟通和解决这些问题,除非老师主动抛出沟通橄榄枝或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必须找到教师会主动和老师打招呼交谈几句话。这往往是教师能力解决问题的不确定性和教师沟通上的问题,表现得过于严肃,教条化和程式化的方式,使学生之间的沟通,师生产生了经济衰退和被动局面。而教师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缺乏主动性,也源于一些可能没有的困难。许多教师将主动发送给学生的主动权,因为教师需要管理的学生太多,而不是考虑到每个学生,加上工作非常繁琐,如果学生不主动向老师交流。大多数教师将难以提取固定时间的活动和学生沟通。或只有当学生有问题时,会主动抽出时间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1.2在内容和方式上缺乏灵活性

在传播模式和传播内容的选择上,大多数学生和老师的回答显示两点间忽视沟通,许多教师交流的内容和方式过于程式化,教条,死板,让学生对交流失去了兴趣,而教师也在关注的方面。教师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不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只有在办公室和学生的面前有些老师面对面说一些陈词滥调,内容变化不大,从来没有考虑过要与学生通过短信、电话沟通、互联网和其他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学生们认为,当前通信方式意义不大:有一些教师的日常工作是乏味的,与学生的接触面,了解学生的状态以及对问题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认为这样的沟通是师生之间的障碍。

2高校师生沟通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2.1改善师生关系,促进有效沟通

良好的自我状态是教师与学生良好沟通的基础。在对人际交往理论的理解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沟通的过程中,判断自己和对方的自我状态,有效的互补沟通,积极的态度相互传染,换位思考,满足彼此的需要。同时,个人的需求可以得到满足,沟通双方的前提是相互了解,会积极沟通,发展下去,找到了交错的沟通,及时变化的自我状态必须调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这种关系会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进入和谐、稳定、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在你好我好的心理状态,双方之间的沟通,积极的心理状态的影响下,同样以积极的态度回应对方,形成一个双赢的效果进行沟通,有效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现状之间的关系,避免无效沟通。

2.2强化师生直接交流

与教师进行直接沟通,教师可以直接帮助学生分析自我的现状,和学生一起对未来的生活规划,这也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自我澄清过程,让学生从家长的自我成人的自我儿童自我可以适当的转换,使学生认识到,个人有能力改变目前的生活状态本身,并最终实现帮助人们帮助自己的教育目标。人际交往理论也适用于团体训练。目前中国高校师生沟通的现状并不理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认为师生沟通时间有限,如果教师能科学有效的与学生进行一对多的沟通,学生的沟通效果也会大大提高,弥补了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差距。小组培训不仅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面对自己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且也是学生自由发言,加强澄清的过程。培训组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自由发言。对于其他学生进行沟通,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评论,这对加强学生对自己问题的澄清,促进学生理解自我状态,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 马会泉,刘玉珍,李佩忠,刘建平,李霞,张瑞丰.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要素分析[J].科技信息,2009(32).

第9篇:沟通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家校沟通机制 家校教育合力 运行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239-0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深化,大量西方思潮给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带来了巨大冲击,在选择性和独立性上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都有明显增强。此时,仅靠学校传统的单方面教育模式,已经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因为传统教育模式缺少了现代教育一个必不可少的参与因素―― 家庭。学校和家庭是影响大学生教育的关键环节,因此,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和沟通对于大学生的培养而言非常重要,家校沟通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重视。

1 构建家校沟通机制的必要性

1.1 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变化迫切要求家校开展沟通合作

在工作中,我们有非常深刻的体会:我们面对的大学生多是90后,他们是充分享受市场经济为物质生活带来飞速变化的一代人,也是社会竞争加剧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更是信息爆炸时代中人格逐步确立的一代人。他们普遍呈现出极强的个性、独特的价值观和追求实用性、功利化等特点。独生子女的特殊身份让他们普遍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精神与意识,家庭的过度保护让大学生对父母和家庭产生了一定的依赖,其独立能力迟迟得不到锻炼,有的学生在入学后甚至连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有欠缺。经过对学生出现的学习状况、心理问题、人际交往等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高校教育所面临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学生的家庭。

1.2 实践证明家校沟通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学生管理工作

当前,开展各种形式的家校沟通合作教育成为越来越多高校的新举措。例如中央财经大学在新生入学之前就会针对各学院的具体情况,给新生及新生家长寄去大学的第一封信件。学校在信件中强调了及时建立“学校―家长联系卡”的重要性,为今后开展家校沟通工作奠定基础。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以家长论坛、家长恳谈会、家长体验日等活动,拉近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距离,从而为开展学生工作创造条件。不少学生家长反映这些活动使得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动态,对学生的教育问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对于前两者具体的活动,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则通过建立相对完善的制度保障,保证了家校沟通的顺利进行。该制度从建立家庭档案、日常联系制度、期末联系制度、家长会制度等各个方面着手,以班级为单位分别建立学生家庭档案,并时时更新,确保能联系上每个学生的家长。

2 目前家校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学校层面

长期以来,许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单一的主流学校教育功能,从入学教育到生涯规划指导,到最后的就业指导,校内的教育工作做得都很扎实,但是,却缺少对家庭教育影响的重视。首先,学校并未将家校合作教育纳入整体教育工作计划,通常是临时为之,缺乏制度保障;其次,家校合作缺乏系统性,时间上连续性差,内容上缺少呼应,使家长无法随时与学校进行有效沟通;再次,家长在活动中所获得的教育知识不成系统,而缺乏系统化的家校活动很难达到家校有效合作的目的;最后,家校合作良缺少有效的资源保障,如信息交互平台的建设、学生管理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相关经费的投入等。

2.2 学院层面

目前在高校进行家校沟通工作的主要是学生管理工作者。学生管理工作者身兼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等多重身份,业务复杂,工作繁忙。在这样的条件下,只依靠学生管理工作者是无法很好的完成家庭与学校的沟通工作的。另外,现存的沟通机制(如期末成绩报告单、突发事件电话沟通等)覆盖范围狭窄且方式单一,收效甚微,很难让所有的学生家长都能了解孩子在校包括成绩在内的各方面的情况,真正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2.3 家长层面

首先部分家长存在认知偏差,认为教育孩子应该是学校的事,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他们普遍觉得自己只要照看好孩子的生活起居就可以,尤其当孩子进入大学,似乎家庭对于孩子教育上的责任到此就已经完成了,父母剩下的责任仅仅是给学生完成学业给予经济支持。影响家长与学校进行有效沟通合作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家长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产生社会分层,从而在对待家校沟通的态度、付诸的实际行动及效果上也截然不同。对于一些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的家长来说,他们不仅缺少必备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也不了解大学的教育方式,加之孩子远赴异地求学,自己整日为生计奔波,由此忽视了对子女的跟踪管理和教育,主动放弃了与学校的沟通合作的机会,这就导致了家校间沟通、合作的效果不够理想。

2.4 学生层面

大学阶段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都逐渐形成,他们认为自己应该自主地选择生活方式和态度,对家长和学校的不信任让他们很少跟家长谈及学校的情况。较为独立的学生会认为自己无须什么事情都向父母反应;家庭管束严格的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拒绝让父母再介入自己的大学生活,因此许多学生不愿意让家里知道自己的成绩,也不愿意辅导员、班主任和家长联系。此外,受到传统的告状式的校家联系的影响,使得学生不能客观、正确地对待家校合作,甚至对对家校沟通产生抵触心理,是学生不愿意接受家校进行互动的另一点原因。

3 家校沟通机制的运行模式与具体措施

家校沟通机制是指家庭与学校在以培养学生为目的合作过程中的内在运行方式,它主要是指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创新家校沟通机制的首要目标是明确教育责任,强化家校共育意识,并通过完善沟通渠道,保证沟通方式的双向性和沟通内容的广泛性;构建沟通制度,保障人力、技术、资金等各项资源充分到位,实现各部门通力合作,从而争取形成一个紧密丰富的、长期的、持久的家校沟通合作体系。

3.1 家校沟通机制的运行模式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技术发展水平,可采用如下模式来构建新型的家校沟通机制:首先根据学校总体情况,对学校各类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将信息分为宏观信息、微观信息、紧急信息;分别针对宏观类信息、微观类的信息、紧急类信息,采取网站宣传、公共媒体宣传等常规性手段,电子邮件、信函、传真等直接性手段,或最快捷的短信、电话、电报等手段通报学生家庭;同时学生家庭根据学校的要求和学校通报的信息,将学生的各类信息反馈给学生管理工作者,便于学生管理工作者对所有学生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进行整理、分类,为因材施教提供准确的信息。新型家校沟通机制运行模式的特点是双向的信息互通,它改变了传统沟通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沟通工具单一、反馈机制失效的弊端。由于信息的收集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并对其轻重缓急加以区分,最后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反馈和沟通,这样就保障了信息通报的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在建立了双向的沟通运作模式后,学校可以及时主动的收集、分类、传达各类信息,家长也可以主动获取学生的在校信息和与学校沟通其子女的近期情况。

3.2 家校沟通机制的具体措施

3.2.1 构建家校沟通平台

(1)建立学生家庭信息数据库。通过《学生登记表》、《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和其他学籍档案等信息来源,制作学生家庭信息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实时更新和动态管理,为构建和谐家校关系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2)完善多媒体网络平台。不断完善现有校园网、学院网等多媒体网络平台,利用手机报、短信平台等新兴信息交互工具,让家长动态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方案、学科设置、专业规划等宏观信息,让家长从了解学校入手,进而达到理解学校、支持学校的目的。(3)增设网上家长论坛。学校可以在原有校园主页加设家长论坛,为学校与家长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快捷方便的平台。论坛既是交流平台也是教育平台,家长既可以在平台上交流教育经验及心得体会,也可以在平台上获得相应的教育知识、家庭生活知识以及学校的教育方针和策略等信息,从而使家长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在大学四年中的心路历程,了解子女在不同阶段的易发危机和预防措施,明确家长、孩子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效率。

3.2.2 创新家校合作形式

(1)远程家访。远程家访是指通过电子邮件、QQ群、微信平台、班级微博等方式与家长进行联系的沟通方式。网络联系不受时间限制,能够比较便捷地实现家校互动和沟通,有效地降低联系成本。学校可以将教育方针政策和近期动态通过留言、邮件等形式让家长以最直接和快捷的方式了解学校的动态。(2)家长访校。学院学生管理工作者人数少,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有与家长广泛建立沟通之心却无构建之力。家长访校可以以学校邀请为主,以校园开放日、家长会等形式,请家长参加开学及毕业典礼,观看学生演出、参观学生作品展览等。(3)建立“家长督导机制”。尝试建立家长督导机制,让家长切实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督导、考试监考等教学管理层面中来,深入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及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与学校达成一种默契与谅解。建立家长督导机制的建立,可以使家长更加了解高校教育模式,有效地消除他们对高校教育的疑虑,提升对高校教育的信任感,增强家长与学校合作育人的决心和信心。

3.2.3 开辟家校沟通的新基地

(1)成立家长委员会。通过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我们也可以尝试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是家长们积极的态度参加家长委员会,并对学校的育人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家长委员会参与家校合作的相关工作的协商,通过最直接的方式对学校的教育方针政策进行了解,与学校老师进行互动沟通,进而对学校教育起到一定的监督和促进作用。(2)建立社会实践和实习就业基地。作为以培养人才为核心目标的高等学校,历来十分重视大学生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并积极支持大学生利用课余、假期参与社会实践和校外思想教育活动,让同学们把知识与能力、做人与做事很好地统一起来,为今后走出校门做好准备。此外,家长是高校开展社会实践和就业实习的重要资源,高校也应充分发挥家长优势,使其成为大学生接受社会教育、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支持者。

参考文献

[1] 赵丹,刘福余,刘泽,等.浅谈新时期高校辅导家校沟通工作[J].教育教学论坛,2012(14).

[2] 马丹.浅析我国高校家访工作的开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4):120-121.

[3] 白雪峰.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策略探索[J].理论界,2010(2):187-188.

[4] 李玢.关怀德育―― 关怀理论视域下的高校道德教育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