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庭教育的感想范文

家庭教育的感想精选(九篇)

家庭教育的感想

第1篇:家庭教育的感想范文

关键词: 家庭 微观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正确的思想传递活动的外部因素总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按其影响范围可分成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部分,其中微观环境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作用最直接、最具体。要重视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作用,尤其是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一、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成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价值观念的影响不是靠强制手段,而主要是靠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及渗透来实现的[1]。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以下三个要素。

(一)家庭成员。

家庭成员指家族的组成人员,即有姻缘、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家庭成员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执行者和接受者,是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

首先,父母在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起主导作用。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教育者,也是终身教育者;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思想政治品德会产生巨大影响。马卡连柯说:“家庭是重要的地方,在家里,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突出强调了父母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子女在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起主动作用。子女自出生起最直接、最天然的导师就是父母,子女的举手投足无不反映着父母的教育结果。

(二)家长的教育理念。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理念是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直接构成要素。柏拉图认为,教育理念是对教育事物的一种判断和看法。它是在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确信无疑的判断和看法,具有坚定性,并且对其他的认识和看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在许多工农家庭、中产家庭和商品经济大潮中暴富的家长中,低文化层次占相当大的比例,他们认识问题缺乏全面长远观点,从眼前既得利益出发,思想境界不高,常常把自己的品质、道德、人生观通过各种渠道,有意无意地灌输给子女;这样子女的智力、品质、道德、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就会受到一定的局限[2]。由此可见,不同家长的教育理念是不同的,教育理念的正确树立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成长成才。

(三)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会影响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一般说来,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包括父母自身素质、从事职业及家庭经济条件三部分。

首先,家长自身的思想觉悟、认识水平、处世态度、处事方法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其次,要看父母从事的职业。从事脑力劳动的父母,其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对民主独立,而经商或从事体力劳动的父母则倾向于对孩子进行“我说你听、我讲你做”的硬式教育。再次,家庭经济条件对子女的文化素质、阅历及气质的养成也起着重要作用。

二、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

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相对于学校及社会教育环境来说具有自身特有的属性。

(一)方式的灵活性。

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目标有计划分层次的教育程序相比,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不仅体现在教育的时间和地点的无限制性,而且体现在教育的方式及方法的可选择性。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涵盖了生活中的各个细节,可谓是无所不包、无处不在,父母与子女长期生活在一起,对子女则是“遇事则诲”;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并不拘泥于某一固定形式,或说教或训斥。父母要学会把握好教育时机,灵活运用教育方法,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以达到教育目的。

(二)教育的情感性。

“养不教,父之过”。家庭对子女不仅要抚养而且要教育。子女自孩童起就在父母的教导下培养自理自立能力,且在接受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对父母产生强烈的情感归属心理,在经济上、情感上都对父母存在着依赖性,而这种依赖性在学校或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体现不到的。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情感性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较容易被接受。同时,情感在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中发挥着巨大的动力功能和感化功能,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和行为起着发动作用和感化作用[3]。这一点使它从根本上保证了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并促进教育效果的增强。

(三)发展的动态性。

世界万物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有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从纵向上来看,一个固定家庭在经历家庭经济条件、家长的自身素质及文化修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断改变后,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会不断发生改变。从横向上来看,家庭成员间日渐相互影响、家庭成员与外界社会的接触面逐渐扩大,就会使得优秀的思想不断注入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去,从而使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断变化。总之,这些活跃因素的不断变化会最终使得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呈现出发展的动态性。

(四)作用的持久性。

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持久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思想传递的持久性。家庭成员间的朝夕相处使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直接渗入到个人思想体系中,子女在成人后会把自身受到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同学校教育相交融并教导后代。另一方面是教育者角色的持久性。学校及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会随着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状况而不停地更换,在家庭微观教育环境中,即使是子女长大成人也需要向父母咨询并听从父母的教诲。

三、加强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对措

要增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必须加强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对措如下:

(一)从根源上减少问题家庭、问题少年的数量。

问题家庭是指家庭各种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协调因素,导致家庭幸福感下降的家庭环境状况。它主要表现为:一是家庭不完整,父母离异或一方早逝;二是家庭不和谐,父母关系紧张;三是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与子女沟通较差。这些家庭的子女偏向于孤僻、冷漠、仇视等非正常心理,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充当教育者角色的父母首先要妥当处理好家庭的各种关系,使矛盾最小化,最低程度上减轻对子女的影响。其次,要认识到与子女沟通的重要性,并言传身教地教导子女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所应遵循的规范。

(二)多渠道、多形式地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文化素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人类性格的工厂”,要多渠道、多形式地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文化素养。首先,向学校教育取经,获取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水平。其次,组织模范家庭,开展教子经验交流会,父母从中汲取经验,不断改善教育观念。最后,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家庭教育重要性认识。不断向居民传递子女教育重要性的信息,并督促家长做好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彭庆红.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J].探索,2000.1:56-59.

第2篇:家庭教育的感想范文

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是指以家庭伦理道德为内容,对广大高中学生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活动。高中语文蕴涵着丰富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资源,现行教材都不同程度地蕴藏着家庭伦理道德内容,而高中阶段正是学生道德伦理化阶段,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认识上的误区

在学校教育中,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并未引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足够的重视,他们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些人认为,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与高中教育无关。这种观点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高中教育应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家庭伦理道德素质。家庭伦理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整个社会道德水平。还有一些人认为家庭伦理道德,无非是“尊老爱幼”,这是小学生行为规范,内容浅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不应该在高中生思想中延续。这实际是对家庭伦理道德体系研究不足、认识片面造成的。因此,关键是我们要从更高层次认识家庭伦理道德,从更高起点开展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工作。综上原因,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基本没有展开,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伦理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3.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举例

3.1 注重暗示、发挥外部因素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伦理道德可采用暗示教育。首先,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精心设计和控制各种暗示信息,使学生在暗示中潜移默化地进入“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境界。教师的言传身教在语文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它具有很大的感染力、说服力,最易激励学生模仿,教师应以知传知、以情传情、以行导行,取得育德的高效。其次,积极营建暗示教育环境,让学生从教材资源和教学环境中获得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信息。因为优美的暗示环境,能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心灵。比如教学《我与地坛》,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暗示,让学生听《懂你》这首歌时,联想到母亲在史铁生身后复杂而感人的画面,使学生感受到母爱的深沉和伟大。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不是单纯的政治灌输或道德说教,它是一种人文陶冶,把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点化出来,呼唤出来,以拨动学生的心弦。

3.2 在体验中催化情感,激发内部因素

体验是一种情绪、情感的想象,强调人的自我内心感受。特别是学习者本人自己亲历的体验,是他人无法替代的。通过体验,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情感反应模式,催化情感,使伦理道德生成。怎样让学生进行体验呢?比如阅读《我与地坛》一课,第一,让学生独立预习课文,在快乐、舒适的气氛中感受个人非常强烈的肯定体验。第二,精读第二部分第一、二自然段,让学生真切体味到母亲给予作者焦灼而忧虑的关怀,联想自己的母亲主动进行追忆的体验,通过想象记忆,把自己值得珍视的生活情感经验重新提取出来,联系课文进一步强化、巩固、整理、挖掘其价值和意义。第三,设置特定的教学情境,品读第二部分第三到第五自然段,接受庇护性体验,感受到在家的那种温馨与快乐,接受“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的体验。第四,深读最后一自然段。整体感知母亲对儿子的期待与希望背后的悲凉。对于儿子的未来,母亲也有自己的设想:“她又确信一个人不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儿子不幸福。母亲也不幸福,两个不幸福的人相依为命,惺惺相惜,用心用力地寻找幸福。什么才是母亲心目中韵幸福之路呢?从文中描述不难看出。这条路不是鼓励儿子搏取功名,光宗耀祖,也不是希望儿子荣华富贵,子贵母荣,母亲用自己战胜命运的坚实行动,关心儿子而毫不张扬的爱和对儿子出自内心的理解与尊重来暗示儿子,人生一世,要经受得住命运的千锤百炼,要炼就一副钢铁意志,要战胜困厄苦痛,摆脱伤残的羁绊,走出心灵的阴影,这样才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在接受新体验中把课文蕴涵的精神财富和语言知识传承给学生,通过情感的陶冶,使他们得以接受。最后,通过创造性体验,让学生把从课文总结中得到的综合信息重新组织、调整、创造,与个人的情感体验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最终内化为个人的人格特征。这种体验就是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渗透于其中的表现。

3.3 和谐共振,双边互动

第3篇:家庭教育的感想范文

论文关键词:家庭教育;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家庭教育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有益补充,是改进和提升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助推器,他们在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教育过程上也是连续的,在作用上更是互补的。

一、高职生家庭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现状

1.家庭教育不能与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轨

据调查,87%的家长在学生的小学及中学阶段,为了能够让孩子考上理想中的高等学校,会主动地与教师及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和联系,以期了解学生在校的各种表现;同时,92%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会非常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当孩子进入大学之后,许多家长思想上有所松懈,认为自己的教育任务已经完成了。首先,许多父母认为子女已经是成人了,具备了成人应有的辨别能力和控制能力,能够以对自己和家庭负责的态度来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因此认为没有必要继续施加教育。其次,许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学识、修养、生活经验不足以影响子女,过分依赖学校教育,认为学校教育能代替家庭教育。再次,由于许多父母忙于生计,无暇施以教育,特别是众多的农村家庭,赚钱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对子女教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各种原因,促使两种教育不能有效结合,学生也在中间无所适从,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就被削弱了。

2.学校未把家庭教育列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日程

虽然学校很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并没有把家庭教育工作列入日程。据调查,学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较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家庭背景的不足15%,有的辅导员管理学生一年了,还不能准确地叫上每个学生的名字,更不用说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与家庭成员以及亲朋好友的关系,家长对学生的期望了。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安排中,一般都没有把家庭教育纳入工作范围,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业绩评估也很少有这方面的要求。

3.高职生本人也忽视了家庭教育在其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许多高职生不主动也不愿意接受父母们的教育指导,这是高职院校家庭教育缺失的又一个原因。许多高职生认为自己在外求学,父母也帮不上什么忙,而且有的父母文化水平有限,说不出什么道理来,于是和父母的联系就少了。其实,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家庭和睦带来的快乐,为他们受挫时提供一个必要的缓冲。对于在外求学的高职生,父母的教育也会为他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4.家庭教育基础不一、参差不齐

有些家庭的综合文化水平和素质都比较高,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正面的、优良的氛围;有些家长的文化水平比较低,没有受过教育的专门训练,缺乏教育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修养,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的能力差,许多家长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和一般经验教育孩子,缺乏教育科学的理论指导,不了解孩子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难以做到科学育人;有的家庭长辈之间关系紧张或者长辈有严重的过错行为,这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势必会产生消极作用。

二、加强家庭教育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迫切性

1.实现家庭教育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构建文明校园的需要

由于目前在校高职生中有许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在父母溺爱中长大的,缺少生活的磨炼,怕苦、怕累、怕难,往往存在自理能力差、不善与人交往的问题,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感恩意识缺失、诚信意识薄弱。在构建文明校园的进程中,基础文明教育、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作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面,务必做好。

2.实现家庭教育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作为刚刚迈人成年的高职生,还处于一个心理断乳期,思想上还很不成熟,他们既想摆脱家庭的束缚获得独立,同时又对家庭存在较强的依赖性。一方面,表现为抗挫能力低下、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理性、容易冲动;另一方面,表现为生活自理能力差、对自我的驾驭能力不足等。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背景下,高职生心理健康和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必须常抓不懈,务必做实。

3.实现家庭教育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促进学生成才的需要

上了大学后,由于没有了高考的压力,一些学生往往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目标,表现为无所适从或将过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了网络游戏中,导致生活不规律、学习成绩下滑。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逃课弃学,欠费欠学分;第二,延期毕业,无证无工作;第三,学校劝退,毁己毁家庭。

三、家庭教育在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发挥家庭教育的连续性作用,为高职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对新时期的高职生来说,在思想上还有许多不够成熟的地方,容易产生行为的偏差,需要有人及时给予心理上的指导,而在现有的辅导员制度下,作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力军的辅导员,一个人需要面对的是300多名学生,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异常现象。而作为家长,子女上大学之前的陪伴者,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当孩子在思想和行为上有异常表现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及时进行干预,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2.发挥家庭教育的监督性作用,为高职生全面发展献计献策

日常教育管理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涵盖了学习、生活和工作,诸如上课、考试、请假、纪律、卫生、实习等。各项工作由学校的校纪校规来规范,也需要家长的教育和监督。第一,在学习方面,家长要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对于收到学籍预警的学生,家长务必要及时与学校、学生本人沟通,共同商定帮扶计划。第二,在纪律方面,家长要要求学生遵守校纪校规,协助执行外出及假日的请假销假制度,并同时做好安全提醒工作。

3.发挥家庭教育的示范性作用,为高职生素质提升树杆立标

对于每个人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感恩是人之常情。然而,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在高职生中,不诚信、感恩意识淡薄现象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考试作弊、假贫困、知恩不报等。家庭作为教育实施的载体,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孩子树立典型,营造诚信感恩的环境。此外,对于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不诚信、不感恩现象,家长有责无旁贷的教育引导责任,要认真对待,坚决制止,防微杜渐。

4.发挥家庭教育的指导性作用,为高职生就业择业把脉问诊

目前,许多家长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他们主要从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影响学生,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这与大学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有一定的分歧,教育观念的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学校教育的效果,不利于高职生的健康成长。其表现为大学期间的学习唯一目标就是为了毕业找个工作,导致学生对学业没有理性的规划,对就业也没有科学的认识。因此,家长务必转变观念,结合孩子的实际,根据行业的发展,参照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地为孩子的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并督促付诸实施。

5.发挥家庭教育的针对性作用,一对一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当前,我国许多高等学校认为,政治教育工作是以辅导员为主进行管理的。按照教育部的规定,辅导员和管理的学生比是1:150,但在现实中根本达不到要求,有的学校比例甚至达到1:400,这使辅导员不能够关心到所有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心到每一个学生的细微心理变化。中国有句俗话:“知子莫如父。”所以家长有责任、有义务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各方面的教育工作,向学校及时反映学生的状况,以便于辅导员和教师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情况。与此同时,学校也能够把学生在校的情况及时地反映给家长,使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

四、家庭教育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建议

学校和家庭之间要做好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经常交流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和学业情况,听取家长对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实现增强教育效果的目的。

1.增强家长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作意愿

在进入大学以前,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一般比较密切,但进入大学后,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就相对会比较缺乏,而这对高职生的思想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事实上,高职生本质上仍是未完全独立的一部分未成年人,尤其是大学新生。学校与家庭教育只有很好结合,才能提升高职生的情操。家庭与学校的合作,不应只是双方教育方法的一致统一,更应该是双方合作教育意愿的增强。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次要原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美国著名教育专家范德格里夫特和格林曾提出,“参与”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内在的积极态度。这个内在的积极态度,应当是共同服务于高职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只有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双方建立起相互信任、积极主动的伙伴关系,才能促进双方的积极沟通,使双方的教育资源得以整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优势,促进高职生的全面发展。

2.提高高职生家长的素质

高职生家长的自身素质如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良好素养、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对引导高职生积极进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所以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首先,家长要不断充实学习,用最新的理论观点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其次,家长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并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再次,对于大是大非问题,要坚持原则,不能颠倒黑白,唯唯诺诺。最后,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注意自己言行对高职生的影响。作为父母,要带头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重视对家长教育方式方法的培训

父母的文化背景、家庭收入状况以及家庭成员间的结构关系等,都会影响着家长参与学生教育的言行。在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教育中,处于不同阶层的家长在行为方式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受教育经历,也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针对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家长进行教育方式方法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高职生活;如何与已经是成人的孩子进行沟通;如何帮助孩子规划自己的学业生涯;如何面对自己的情感问题;如何处理好和家庭成员的关系等。

4.建立学校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互动机制

我们要探索一条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思想以及方法上和谐一致的互动机制,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和谐统一起来,切实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

(1)建立动态的学生档案,获得有效的与学生家长联系的第一手资料

学生一入学,就应该建立家庭与学校的联系档案,了解学生详细的家庭通信地址、联系电话、父母的工作单位、主要的社会关系等情况,为后面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新生家长见面会,解读学校教育管理规定并告知相关联系方式

在新生家长见面会上,向家长宣讲学校的校规校纪,让家长理解和支持学校的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出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指出家长在高职生教育管理中应当发挥的作用。同时,告知家长相关联系方式,诸如学生工作办公室的电话、辅导员联系方式、学校校院网址、成绩核查路径等。

(3)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学生的在校情况和通报相关紧急事宜

针对高职教育的特殊情况,负责教师应主动与家长建立联系。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可分类进行,主要有如下形式:其一,对于学生正常的学习情况、思想情况及综合表现,可以以信函的形式告知家长;其二,对于突发性或者意外事件,以电话的形式在适当的时间告知家长;其三,对于情况较特殊的学生要密切跟踪,除了通过网络、电话、信件等方式与家长联系,有必要时还要深人家庭,以家访的形式实现,以加强对特殊学生的关注和教育,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4)家长代表座谈会是学校与家长建立联系的必要途径

第4篇:家庭教育的感想范文

1.1家庭教育的概念

家庭教育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而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教育和影响。本文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这个教育和影响可以是有意的,无意的,有形的,无形的,宏观的,微观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为人处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有形无形潜移默化中影响教育着子女,而父母要让子女接受自己的言行观念,会有意无意的做出榜样以规范自己的双向影响与互动过程。

1.2家庭教育的优势与局限性

1.2.1家庭教育的优势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也有明显的差异,如教学内容、教育形式、教育重点等各方面。所以父母不能简单地把家庭变成教室。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这表现在:①早期性特点:家庭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也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孩子所实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②感染性特点:家庭教育是润物细无声,是耳濡目染,是一个感化过程。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在教育工作中有着特殊意义。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是无可比拟的,所以,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情感的这种感染性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③权威性特点: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长的权威性,主要体现在:家长的教诲,子女能听从;家长的批评,子女能接受;家长的意图,子女能心领神会;家长所希望的,子女能努力做到、做好;家长所反对的,子女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总之,家长的意志对于子女的言行有较大的制约性。这种制约性,要比其他人对孩子的制约性更大。④针对性特点:相对来说,家庭教育的针对性更强。针对性强的前提条件是充分了解教育对象。人们常说“:知子莫如父。”最了解自己孩子的是家长,是父母。这种说法不无道理。父母之所以能如此了解子女,并不仅仅是由于长期共同生活,更重要的是由于父母和子女有特殊的关系———血缘关系和根本利益一致的关系。⑤及时性特点: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的细微变化,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父母通过对孩子言行举止的及时掌握,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以做到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⑥连续性特点:孩子出生之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德、谈吐举止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孩子,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

1.2.2家庭教育的局限性

但家庭教育也有他的局限性,这表现在:第一,家庭教育里家长缺乏教育者角色意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作用十分重要,但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发挥家庭教育的有利条件。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承担着双重角色的,即父母和教育者。但很多时候,家长只强调了自己作为父母的角色,而忽视了作为教育者的角色,在对子女的教育中重视作为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与照顾,甚至于溺爱,缺乏缺乏作为教育者的目的性,针对性,科学性和有序性。第二,家庭教育易感情用事。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时常缺乏应有的理智,容易感情用事。这是家庭教育中最容易也是最经常发生的偏向,是家庭教育不易突破的难点。大部分家庭教育的失败,都源于此因。父母感情用事主要表现在:行为易走极端;娇惯溺爱;简单粗暴。第三,家庭教育比较封闭。家庭是相对封闭的社会单元。家庭教育是家长对子女在家庭范围内进行的教育。教什么、怎么教,用什么作指导,这取决于家长的兴趣、爱好、意志、思想水平、教育能力等。而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家长的素质和能力,都是有局限性的,这势必影响到家庭教育的成效。总之,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重身轻心的抚养方式,使青少年自我中心主义膨胀。重知轻德的教育方式,使家庭教育学校化。急功近利的价值观,诱发了父母过高的期望值。重他律轻自律的行为养成方式,造成孩子言行不一。

2生命责任感概述

2.1生命的含义

生命,从文学的角度讲,就是性命,就是活命。从生理学角度讲,生命必须是有心脏跳动、有呼吸、有大脑活动等条件。从法律上讲,生命是指法律主体始于出生,终于死亡的整个过程。从医学角度讲,生命就是活着的状态,具有新陈代谢、生长、繁衍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辞海》中对生命的解释是: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具有的特有现象。能利用外界的物质形成自己的身体和繁衍后代,按照遗传的特点生长、发育、运动,在环境变化时常表现出适应环境的能力。可见,到目前为止,人们对生命的定义还没有达成共识。但综合起来,本文将人的生命描述为:人的生命是自身繁衍、生长发育、新陈代谢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反应等的复合现象。它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是两者的统一体。

2.2责任感的含义

责任感是主体对于责任所产生的主观意识,也就是责任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形式。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责任”和“责任感”有着本质的区别,责任是人分内应做之事,还需要一定的组织、制度或者机制促使人尽力做好,故“责任”有被动的属性;而责任感是一种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状态。把责任感定义为一种精神是恰当的,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其范围要比表示情绪和感情状态的“心情”一词广泛得多,能够涵盖“责任感”的丰富内涵。作为心理学概念,责任感与一般的心理情感所不同的是,它属于社会道德心理的范畴,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人的责任感的形成和增强除受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外,主要靠教育,包括自我教育。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而且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

2.3生命责任感

生命责任感,就是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一种自觉的责任意识,这种自觉意识,不单是对自我生命,还包括了对他人的生命。

3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生命责任感影响

3.1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导致对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的缺乏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长辈的过多关心呵护,在家中是“小太阳”“、小皇帝”。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条件也变得越来越优越,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很少有父母能够对子女进行挫折教育,也很少有父母对子女进行生命教育,因为他们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应试教育与特长培养上,父母看到的是孩子将来大学毕业后进入社会的竞争硬件,与学习、与成绩没有直接关系的基本都不在父母的关心范围内。父母的不良教育方法是导致大学生缺乏生命责任感的重要因素,溺爱娇纵的家庭教育,会使子女自私任性、傲慢无礼、贪图享受,而粗暴专制的家庭教育会使子女冷酷暴躁,缺乏同情心。

3.2家庭不和谐导致对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的缺失

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终身的,家庭关系和谐,父母相敬相爱,尊老爱幼,能给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心境,就会使子女从小受到良好全面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习惯。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的面唱对台戏,让孩子无所适从,教育的作用相互抵消。家庭结构缺损,家庭关系不和,子女就得不到父母的悉心调教和关怀,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不可能树立良好的生命责任感。

3.3父母自身生命责任感缺失造成对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的缺位

不可否认,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因为父母文化素养的差异,教育水平的高低,思想观念趋利化,有不少父母本身是比较缺乏生命责任感的,就更谈不到对子女进行生命责任感教育;在对子女的教育中,一味地追求理论学习,追求高分,忽视了子女的全面发展,认为素质教育是学校的事,子女只有考取名牌大学,只有学好专业知识,才是步入社会竞争的砝码,不能引导子女建立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不会让子女关心自然、关心社会,不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4构建和谐家庭教育,增强大学生生命责任感

4.1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大学生生命责任意识

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子女一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科学的教育理念,能够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片面的不科学的教育理念,培养的子女很难成为合格的人才。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家长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对子女要从小进行生命责任感教育,首先要教育子女关注“个体”,改变传统的“无我”、“无私”的思想,正确看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个人生命价值、利益同样应该得到重视。要教育子女珍爱自我生命,因为“自我”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自我”联系着父母,联系着家庭也联系着社会。其次要教育子女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生命。对他人生命的尊重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价值体现。作为父母,要让子女从小就知道,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生命,而且生命只有一次,尊重生命,就是尊重一切。要让子女从小就能认识到生命的可贵,认识到生命的责任,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自爱且能他爱。

4.2提升自身生命责任感,以身作则,强化大学生生命责任感

父母是对人一生影响最先、最深的人,也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对象。托尔斯泰说“:全部的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古人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培养大学生生命责任感,父母首先要注重自己的修养,有高尚的品德,有积极的人生观,有强烈的生命责任感。其次,在行动上,要重视对子女的示范作用,以身作则,能够做到知行统一。

4.3强化与学校联系互动,形成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多方位辐射机制

第5篇:家庭教育的感想范文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第八届会员大会,共商家庭教育大计,我觉得很有意义。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的召开,向各位理事,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多年来关心支持我市家庭教育工作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为我市家庭教育研究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会议还表彰了家庭教育工作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热心会员和优秀论文,为我市家庭教育工作树立了典型,提供了经验,相信这次会议必将为我市家庭教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增添新的动力,推动全市家庭教育工作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次大会聘请我担任家庭教育研究会名誉会长,我感到很荣幸,同时也觉得是一份责任,今后我将努力为家庭教育工作做点事情,如果研究会平时工作有需要,本人也将尽力而为。借此机会,我就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家庭教育工作谈三点想法,与大家交流和共勉。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和政府历来关心和重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家庭教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要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石,具有学校和社会难以替代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教育研究工作的实质就是将人的发展从家庭抓起,提高广大家长的素质和科学教子的水平,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一百年前,梁启超先生就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如果我们每个家庭都能树立正确的教子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方法,不仅有利于家庭生活的幸福,合格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关系到民族未来的素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人才强国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也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工作领域不断拓展,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社会各界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水平还不均衡,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家庭教育是个人的私事,家庭教育处于随意性和盲目性状态;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重知轻能”、“重养轻教”等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家长对独生子女以“宠”代爱、以“惯”代教,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而带来的生理和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全市家庭教育工作人力、财力不足,家庭教育工作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长效工作机制不健全,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等特殊群体家庭教育问题严重;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有待加强,等等。因此,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家庭教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强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发挥主动性,激活创造力,认真分析研究和推动解决当前家庭领域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自觉遵循当代未成年人的成长规律,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创新,探索长效机制,推动家庭教育工作开创新的局面,把家庭教育工作做成为千家万户服务的“民心工程”,做成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育人工程。

二、形成特色,进一步提升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中央、省、市已经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工作任务,并对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更好地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效衔接提出具体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工作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主动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尊重家庭教育特点,努力创造特色,不断提高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家庭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一,抓重点,力争在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上创造特色。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说过,“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家庭教育观念的普及,家长对子女教育的物质投入、情感投入都在空前增加。市家庭教育研究会要抓住这一良好机遇,以“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宗旨,围绕本地家庭教育工作中凸显出来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为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推广提供理论支撑。作为南孔圣地,有“两子文化”的响亮品牌,有“诗礼相承、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过去有“一门几状元”的佳话,现在有“一村多博士”的美谈,这几年随着各项创建工作的推进,还涌现了一批“和谐家庭”、“文明家庭”、“文化艺术之家”、“学习型家庭”等等,这都给我们开展家庭教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研究会的同志要善于挖掘和整理这些素材,从中研究出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形成一批有特色的理论成果,增强家庭教育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第二,抓品牌,力争在家庭教育的载体建设上创造特色。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批开展家庭教育的工作载体,如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还有“十佳好家长”、“十佳书香之家”评选、家庭教育巡回报告会以及“和谐家庭”、“文明家庭”等创建工作,都与家庭教育有着割不断的联系。这些载体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涉及面广,参与人数多。特别是组织开展的一些针对家长和孩子的巡回讲座,很叫座、很受欢迎,这说明家长、孩子有这方面的需求。有需求就有生命力,就能把这项工作开展好。市家庭教育研究会要支持配合各级妇联、教育、关工委等部门,群策群力,巩固好现有载体,创出特色,打造家庭教育品牌,使我们的家庭教育工作不断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第三,抓基层,力争在家庭教育的城乡统筹上创造特色。要把农村家庭教育工作和培育新一代农民、建设农村精神文明紧密结合起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大阵地建设力度,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实现农村家庭教育工作和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协同发展。要加强农村家庭教育,一定要重心下移、资源下送,一定要以帮助督导基层建立自己的工作队伍和工作阵地、培训师资队伍、完善工作机制为主,要推动相关政策和活动资源继续向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基层和农村倾斜,要特别关注贫困、残疾、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需求,特别关心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的未成年子女教育,不断夯实家庭教育的基础。

三、健全机制,进一步推动家庭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家庭教育工作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是需要合力推进的一项系统工程。要确保家庭教育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就必须进一步健全长效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完善保障措施,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家庭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整体合力。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工作,加强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合作,整体推进;要站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高度,把家庭教育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听取家庭教育工作汇报,研究工作计划和改进措施,并从财力物力上给予必要的支持,推动家庭教育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各相关部门包括社会各方面都要支持家庭教育工作。妇联、教育、文明办是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主要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妇联组织要增强“牵头意识”,充分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广泛群众基础、健全的城乡组织网络等优势,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调动多方面积极性,形成全社会通力合作、共同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良好局面。教育部门要增强“主角意识”,主动承担起组织和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把家庭教育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综合考评指标,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文明办要将家庭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目标,纳入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创建考评指标体系,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计生委要广泛开展优生优育优教知识的宣传,办好各类新婚夫妇学校、孕妇学校、母婴学校和人口学校,对家长进行科学养育的指导;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推出一批独具特色的少儿节目和家庭教育品牌栏目,加大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频率和宣传量,创新宣传载体和方法,努力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不断优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团市委要将家庭教育知识渗透到青年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中,提高年轻家长和准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关工委要增强“参与意识”,充分发挥“五老”在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关心留守儿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要善于利用现有的教育活动设施开展工作,尤其是学校、图书馆、儿童活动中心等各类教育资源,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融合。总之,各有关部门、学会必须牢固树立全局意识和一盘棋思想,全力以赴把各自的职责尽到位,把承担的任务落实好。

二要完善工作制度,强化各项保障。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政策措施上扶持,更要有健全的工作制度予以保障。要加强和完善家庭教育工作制度建设,如领导小组年度例会制度、家庭教育师资培训制度、家庭教育实验基地管理制度、示范家长学校考核评估制度、家庭教育工作评比表彰制度等,努力实现家庭教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要在用好用足现有各项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有关部门出台各项扶持优惠政策,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开发资金来源,为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第6篇:家庭教育的感想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学生;思想品德

一、引言

思想品德教学的效果影响着中学生的政治、情感和价值观的倾向,其教学水平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实际上,在我国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质量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在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程并没有受到特别的关注,很多地方的教学多是流于形式,学校领导和老师都认为这门课程考核要求低,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工作。实际上,这门课程对于初中生来说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可以看作是今后学习政治和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也对中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思想和健全人格体系有比较大的帮助。新课改之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跟其他学科几无差别,都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老师不断输出自身和思想品德书本上的知识,学生被动低效率的接受老师输出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无法体现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性,教学效率非常的低,也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获取思想品德的知识,学习形式比较机械,这种教学模式显然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家庭教育越来越引人关注,当今社会环境下,很多单亲家庭存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比较严重。众所周知,学校的教育是在家庭教育之后,家庭教育对中学生成长产生的影响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因此要分析家庭教育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的影响,才能厘清二者的关系,供思想品德老师制定教学方案时借鉴。

二、家庭教育的内涵、地位、特征与开展原则

家庭教育本质上就是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成长过程产生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因素非常的广泛,包括家庭的收入水平、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家庭所居住的环境、父母的处事方式以及个性特征还包括家庭是否健全等,这些环境因素都会对中学生的心理、情感等方面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中,父母的言行举止、价值观等会对中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中学生在心理上开始对父母尽孝模仿。在入学前,中学生已经开始接受家庭教育,可以说从中学生出生直到初中阶段,家庭教育无时无刻不在伴随着中学生的成长,很明显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各方面产生的影响要早于学校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在中学生接受的所有教育形式里面,地位之高,重要程度之深不言而喻[1]。父母对中学生的教育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印象最为深刻,影响最大的教育。从中学生丫丫学步时,父母已经开始言传身教,教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那时的“中学生”也更加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可谓言听计从,家庭教育开始对中学生产生影响。相比于学校的正规教育,家庭教育有一定的优势。首先,家庭教育的持久性更强,对中学生的成长来说,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家里与父母相处,受父母的影响,即使在读初中时,父母也依然对中学生的成长影响深远。换句话说,即使中学生离开校园,父母健在,家庭教育就永远不会缺失。其次,家庭教育的基础性更好。中学生长期与父母接触,父母对中学生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于中学生需要什么,缺失什么,父母了解的一清二楚,可见家庭教育的基础性更好,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更有针对性,也知道从哪方面锻炼中学生,以弥补其生长过程中的不足与缺憾。并且对中学生来说,如果离开学校可能与老师的练习日渐减少,但与父母的联系是不会中断的,父母对中学生的教育也不会发生中断。最后,家庭教育更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教育可能无法顾及到每一位中学生,对老师和班主任来说,需要考虑几十名学生,但是对于父母来说,孩子是唯一的或者为数不多的,关注程度更高。父母也更加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由于学习压力、社会压力以及青春期的情感压力,父母也会及时的与孩子交流沟通,进行心理疏导,反观学校教育,受教育资源的限制,无法做到这么细致,并且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对于学生的心理变化,无法准确衡量,也很难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在开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在对中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既能对中学生的成长起到帮助作用,又不至于导致中学生叛逆心理的产生。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中学生,不能以成人的观点去衡量中学生的思想,更不能采用嘲讽的方式伤害中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过于溺爱,要多沟通多交流,让学生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与关怀。其次,父母在教育过程中要以身作则,不允许孩子犯的错误,自己也坚决不能犯,否则对孩子的教育就严重缺乏说服力[2]。最后,在教育时既要保持理性也要顾及对孩子的情感。父母要多鼓励孩子,对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及时予以指正,教会其如何改正,帮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少走弯路。

三、家庭教育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的影响

家庭教育和思想品德教学在目的上高度一致,都是为了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成长中的观念。引导中学生朝着正确的人生方向努力,少走弯路,少做错事,最终成为对国家对社会都非常有用的大写的人。第一,家庭教育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做铺垫。家庭教育从中学生幼年时期就已经开始,中学生从幼年到小学再到中学期间,接受了大量的家庭教育,对思想、思维和认知能力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多年的家庭教育已经让中学生树立了与父母比较类似的观点,包括行为方式、政治倾向、情感的处理等,这些都为中学课堂上的思想品德教学做好了铺垫。中学思想品德教师在开展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工作时也会更加的顺利,因为中学生对书中的一些思想早已形成和接受,比如在思想品德课本中的关于一些传统的道德和优秀价值观的教育,像赡养老人、尊老爱幼、拾金不昧等,这些内容,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已经做了无数次的教育,对于中学生来说,这些思想早已根深蒂固,不管思想品德课程有没有这部分内容,对于中学生来说也都养成了这些良好的行为规范。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家庭教育为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学习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促进了思想品德教学课程的顺利进行。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不会遇到中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质疑,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思想品德课本上的知识点,这对于整个教学的进度和教学水平的提升都有明显的帮助。第二,家庭教育与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家庭教育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也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的调整家庭教育的范围和一些新观念。但是对于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来说,书上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固定,不会轻易的发生变化,学校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定式。但是社会环境的变化已经使得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完全的适应中学生成长的需求。比如遇到老人摔倒时扶不扶的问题,不管是家庭教学还是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扶都是必然的,但是思想品德教育可能就认为不用考虑那么多直接去扶就行,这在当前社会风气下,很容易惹来不必要的麻烦,给家庭带来经济损失,并且进一步恶化了社会风气。但是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可以很好的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就会教会学生如何扶,在扶老人的过程中如何保护自己。因此,家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相比学校教育都更加的灵活多样,更加能够与时俱进,比较能够满足中学生成长的需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和中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目的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二者在内容上互相补充。此外,家庭教育虽然不是正规的教育形式,但是其教育形式和内容更加灵活,更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的作用不能忽略。在新课改背景下,家庭教育和思想品德教学更要充分结合,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才能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冯丹.略谈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4(21):236-237.

第7篇:家庭教育的感想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模式家庭教育模式类型

一、家庭教育模式的含义

家庭教育模式指的是家庭教育标准化的典型的形式或模型。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历史时代,家庭生活方式不同,也具有不同的家庭教育模式。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是寓教育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生活方式和家庭教育模式,像“磁场”一样,对人的素质起着“型塑”的作用。培养现代人的素质,需要建立现代的家庭生活方式和家庭教育模式。

二、传统家庭教育模式的弊端

(一)封闭性

长期以来,我国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是相隔绝的。家庭教育也作为家庭的私事,对子女的教育取决于家长自身的素质和喜好。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家长的素质和能力,总是有局限性的,这不能不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进行。

(二)家长素质不高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父母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比较高,一般都能较好的组织家庭教育;父母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不高,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

(三)专制性

受中国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家长多比较专制。

(四)放任性

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许多农民进城务工,现在的农村有大量的留守儿童。这类家庭的父母常年外出务工,以赚钱为目的,孩子是托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照管。从小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孩子往往从小就养成了种种恶习,如打架斗殴、请人代做家庭作业、酗酒等。

受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中国家庭还是比较封建的,要打破这种家庭教育模式,必须给孩子充分的自,让孩子成为自己成长中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建立新型家庭教育模式。

三、建立新型家庭模式的类型

(一)学习型家庭教育模式

我们提出学习型家庭教育模式的建立,不能简单的把学习看成是书本知识的掌握,而是一定要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学习含义,拓展到孩子成长过程中各种能力和知识的掌握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全体家庭成员都必须参与学习。在生活过程中学会学习。例如,尊老爱幼,乐于助人,保护环境,卫生保健等等。

家庭成员必须有学习的意识,更新观念。子女要共同努力,互帮互助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学校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只有真正解决了重点校与普通校之间的硬件与软件的差别,教育真正公平,那么应试教育必然会消失。建立平等互助的新型家庭关系。家庭关系的融洽也有利于家庭成员的沟通,使子女性格更健全,有利于子女自身发展。

(二)立体型家庭教育模式

建构立体型家庭教育模式是对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开放式教育模式的积极探索,该模式重视与学校、园所、社区等社会系统实现资源共享,相互促进,以期形成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家庭教育体系。立体型家庭教育模式,有利于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及优化配置、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孩子的社会化。

(三)开放型家庭教育模式

让子女充分体会社会生活,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让子女独立生活,接受实践的锻炼。家长要虚心接受子女的教育,摒弃封建传统思想。

(四)民主型家庭教育模式

民主型家庭教育模式,就是要求家长放弃自己的“专制思想”,遇事要与孩子商量,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民主型家庭教育模式,要求家长态度要温和,要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不能气势凌人,居高临下,应该让孩子感受到家长既是严师又是益友。民主型家庭教育模式中,当孩子遇到对问题模糊的认识、片面的理解时,或者是与家长的观点有分歧时,应采取讨论的方式。

(五)良性亲子关系模式

家庭的基本关系是婚姻关系、血缘关系、亲子关系,以及由此派生的情感关系、经济关系等,家族的基本关系是世系关系、权利关系、亲子关系。在这诸多关系中,对未成年人影响最深、发展最为重要的关系当数亲子关系。

(六)有效的家庭互动模式

首先,家庭成员之间有隐私权。家长不能认为子女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随便翻看子女的东西。

其次,家庭成员之间权力制衡。在有效的家庭互动模式中,某个家长想独断专行的现象将消失。

再次,家庭成员之间要有情感的交流。家庭成员之间要能互相体谅,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家人也应经常相聚,例如,一起吃饭、出去旅行等。

最后,要给子女成长锻炼的机会。要培养子女的自理自立能力,让子女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充分相信子女的创新能力,给子女展示的空间。

四、影响新型家庭教育模式建立的诸因素

(一)家长自身的素质

家长是家庭的重要成员,家长是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的组织者和责任人,也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家长自身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效果以及子女未来的发展。家长要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高的品德素质。

(二)家长对子女的态度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私、最真挚的,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也是能真实的感受到的。父母对子女的关心程度和方式,影响子女的未来发展水平。父母越是爱子女,子女就越有积极向上的动力,子女也会爱自己的父母,形成真诚的感情交流。这样,当家长真诚的爱自己的子女时,子女就非常愿意接受家长的教诲。

家长对待子女的态度要一致。家长正确的对待子女的态度应是严慈并济,该严的时候严,该慈的时候慈,家长在子女面前既有权威又是朋友,这样才能既能让子女服从家长的管教,形成良好的习惯,又能亲近家长,家长能真正走进子女的心灵世界,教育才更有针对性。

(三)家庭的社会背景

家庭一直都是比较封闭的社会组织,但是它是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的。家庭教育的效果如何,不仅受家长的素质和家庭的经济状况、环境等影响和制约,也要受到家庭所处的时代、家庭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居住的社会区域的影响。

环境对人的成长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家庭所处的社会区域,也就是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子女的成长影响巨大。中国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这个故事就说明孟母非常重视环境对子女成长的影响作用,也告诉我们家庭所处的环境不同对子女成长的影响是不同的。那么,“结交胜己者”、“居必择邻,慕近良友”说的也都是这个道理。

第8篇:家庭教育的感想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 思想品德 对策

民办高校学生由于自身原因及面临的具体环境不同,其思想品德方面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抗挫折能力较弱,大多数学生自律意识较差,存在知行矛盾等。

一、家庭道德教育缺失与错位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家庭为人们提供了最基本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最起码的社会化条件。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素质决定家庭教育的层次。家长自身的知识、品德、举止、言谈等对子女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质量产生一定的导向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具有长期性、持久性,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研究发现,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学生的家庭环境仍存在以下问题:

1.少数结构不健全及成员关系不和的家庭对子女的身心发展的消极影响

据调查,民办高校学生家庭结构缺损的人数占有一定比例。由于家庭婚姻破裂或其他原因,谁也不愿对他们进行管教,有被遗弃的感觉,形成许多有缺陷的个性,如抑郁、紧张、冷漠、怨恨、自私、自卑、敏感而多疑等心理;家庭氛围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养成非常重要,学生中的一些家庭父母长期“内战”,有一些因第三者插足导致家庭感情淡化冷漠,带给了他们心灵严重创伤;还有的父母忙于生意或生计,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任其“自由成长”,成了真正的“自由人”,行动可自由支配,不受父母约束,放纵自己,致使部分民办高校学生自律意识相对较差。

2.文化水平偏低、自身素质不高的家长对子女产生负面影响的占相当比重

许多学生家长文化层次低,自身行为不当。部分家长常讲脏话、作风不正、坑蒙拐骗偷;有的家长有过行贿受贿的行为,影响子女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使其出现偏差。另外,部分家长价值观低俗化。总体来说,民办高校学生的家长对子女的金钱管理是较为严格,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家长,金钱观不正确,给子女灌输一些错误的理念:钱都是为子女挣的,误导子女的学习目的。使得个别学生不能正确对待金钱,甚至还有个别学生把钱看成是学习和劳动的唯一动力,忘却了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职责,社会责任感趋于淡漠。

3.相当数量的家长对子女教育方式不科学

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子女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目前,民办高校学生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存在着诸多的误区。

(1)对子女娇生惯养,不负责任。有些家长一味纵容和满足子女们不合理的消费要求,有些家长包办子女能处理的事情,使学生独立意识较弱,自理能力较差,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缺乏顽强拼搏的精神。

(2)教育方式落后。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独断专行,采取压服、打服的粗暴方式,调查显示,39.65%的家长采用打骂式教育。在担惊受怕中玩会、看电视成为子女们的奢望。由此,压抑和孤独相伴而行,形成了孤僻,不善与人交往的性格,只有26.23%的学生对家庭的感受是温暖,充满关爱。

(3)教育观念落后,功利化倾向严重。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培养子女的目的是让他们成为争名夺利的工具,成为出人头地光耀门庭的资本。于是把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子女优劣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对他们思想品德的培养,由于家长在这方面的误导,使从小就滋生了为名为利为钱而学习的动机,理想信念和情感被扭曲了。

二、构建家、校、合一的“一体化”教育

民办高校应充分发挥德育的整体功能,融学校、家庭、社会德育为一体。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途径对民办高校学生进行思想和品德教育,从而形成一支多功能、全方位、网络化的教育格局,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需求。

1.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由于民办高校学生离校后大多数时间在家里度过,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尤为重要。但从前的调查和原因分析来看,民办高校学生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家庭道德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许多的家庭不但没有发挥家庭教育的正效应,相反,却由于许多客观原因而使许多家庭的负效应得以充分发挥。因此,要预防民办高校学生道德水平的下滑,学校必须主动出击,强调学校教育与学生家庭教育相结合,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的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改善家庭的教育状况,发挥家庭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具体做法:

(1)成立“家校联系处”

“家校联系处”专门负责与家长日常的联系,由专门的思想品德教育者负责。定期对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和思想情况分门别类,进行汇总。在此基础上,定期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子女的情况。

(2)定期召开家长代表会

各民办高校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学生的基本情况,定期召开家长代表大会,及时向学生家长通报学校办学情况,展示学校教学和管理的成果,加强学生家长对子女学习环境的了解,拓宽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渠道。

(3)适当使用“家校联系卡”

“家校联系卡”由民办高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者来精心设计,其中必须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处分、事故、病患情况以及班主任对学生的评语等内容。每个校学生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存在着诸多的误区。

学期定时发放“家校联系卡”,并要求学生家长一定要写回执信,使学校进一步了解到学生家长对学生和学校的要求。

2.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家长文化层次较低,缺乏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技巧

第9篇:家庭教育的感想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 思想品德 对策

民办高校学生由于自身原因及面临的具体环境不同,其思想品德方面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抗挫折能力较弱,大多数学生自律意识较差,存在知行矛盾等。

一、家庭道德教育缺失与错位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家庭为人们提供了最基本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最起码的社会化条件。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素质决定家庭教育的层次。家长自身的知识、品德、举止、言谈等对子女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质量产生一定的导向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具有长期性、持久性,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研究发现,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学生的家庭环境仍存在以下问题:

1.少数结构不健全及成员关系不和的家庭对子女的身心发展的消极影响

据调查,民办高校学生家庭结构缺损的人数占有一定比例。由于家庭婚姻破裂或其他原因,谁也不愿对他们进行管教,有被遗弃的感觉,形成许多有缺陷的个性,如抑郁、紧张、冷漠、怨恨、自私、自卑、敏感而多疑等心理;家庭氛围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养成非常重要,学生中的一些家庭父母长期“内战”,有一些因第三者插足导致家庭感情淡化冷漠,带给了他们心灵严重创伤;还有的父母忙于生意或生计,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任其“自由成长”,成了真正的“自由人”,行动可自由支配,不受父母约束,放纵自己,致使部分民办高校学生自律意识相对较差。

2.文化水平偏低、自身素质不高的家长对子女产生负面影响的占相当比重

许多学生家长文化层次低,自身行为不当。部分家长常讲脏话、作风不正、坑蒙拐骗偷;有的家长有过行贿受贿的行为,影响子女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使其出现偏差。另外,部分家长价值观低俗化。总体来说,民办高校学生的家长对子女的金钱管理是较为严格,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家长,金钱观不正确,给子女灌输一些错误的理念:钱都是为子女挣的,误导子女的学习目的。使得个别学生不能正确对待金钱,甚至还有个别学生把钱看成是学习和劳动的唯一动力,忘却了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职责,社会责任感趋于淡漠。

3.相当数量的家长对子女教育方式不科学

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子女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目前,民办高校学生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存在着诸多的误区。

(1)对子女娇生惯养,不负责任。有些家长一味纵容和满足子女们不合理的消费要求,有些家长包办子女能处理的事情,使学生独立意识较弱,自理能力较差,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缺乏顽强拼搏的精神。

(2)教育方式落后。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独断专行,采取压服、打服的粗暴方式,调查显示,39.65%的家长采用打骂式教育。在担惊受怕中玩会、看电视成为子女们的奢望。由此,压抑和孤独相伴而行,形成了孤僻,不善与人交往的性格,只有26.23%的学生对家庭的感受是温暖,充满关爱。

(3)教育观念落后,功利化倾向严重。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培养子女的目的是让他们成为争名夺利的工具,成为出人头地光耀门庭的资本。于是把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子女优劣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对他们思想品德的培养,由于家长在这方面的误导,使从小就滋生了为名为利为钱而学习的动机,理想信念和情感被扭曲了。

二、构建家、校、合一的“一体化”教育

民办高校应充分发挥德育的整体功能,融学校、家庭、社会德育为一体。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途径对民办高校学生进行思想和品德教育,从而形成一支多功能、全方位、网络化的教育格局,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需求。

1.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由于民办高校学生离校后大多数时间在家里度过,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尤为重要。但从前的调查和原因分析来看,民办高校学生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家庭道德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许多的家庭不但没有发挥家庭教育的正效应,相反,却由于许多客观原因而使许多家庭的负效应得以充分发挥。因此,要预防民办高校学生道德水平的下滑,学校必须主动出击,强调学校教育与学生家庭教育相结合,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的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改善家庭的教育状况,发挥家庭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具体做法:

(1)成立“家校联系处”

“家校联系处”专门负责与家长日常的联系,由专门的思想品德教育者负责。定期对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和思想情况分门别类,进行汇总。在此基础上,定期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子女的情况。

(2)定期召开家长代表会

各民办高校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学生的基本情况,定期召开家长代表大会,及时向学生家长通报学校办学情况,展示学校教学和管理的成果,加强学生家长对子女学习环境的了解,拓宽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渠道。

(3)适当使用“家校联系卡”

“家校联系卡”由民办高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者来精心设计,其中必须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处分、事故、病患情况以及班主任对学生的评语等内容。每个校学生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存在着诸多的误区。

学期定时发放“家校联系卡”,并要求学生家长一定要写回执信,使学校进一步了解到学生家长对学生和学校的要求。

2.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家长文化层次较低,缺乏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