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案例评价意见范文

教学案例评价意见精选(九篇)

教学案例评价意见

第1篇:教学案例评价意见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评价指标;变异系数法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3-0069-03

一、前言

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围绕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个主题,创设一个情境,在情境中通过一些问题、提示,或者提供一定的资源,通过与学生讨论或者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者方法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对于教学工作具有导向、激励、调控等功能,对于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决定意义。

实践中需要对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进行评价,而要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关键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因为评价目的与对象不同,要制定一套具有广泛适应性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困难的,但课堂教学毕竟还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的要求。多年来,人们在建立高校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上做了不少探索与努力,但尚未发现已运用推广并且得到广泛认可的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一套科学、目的合理可操作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与应用价值。

二、构建案例教学的评价指标

为了对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同时也为了进行更好的案例教学反思,必须在实施案例教学前建立一个合理而有效的评价体系,对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进行实时评价。有关教学效果的评价,大多是集中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法,尽管案例教学实施过程和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其评价方法却又有所不同。传统的课堂教学效果通常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师基本功、师生交互以及学生满意率、学习效果等几个方面入手,更加注重的是教师的“教”,评价的主体多是侧重于教师的教学技能以及教学方法,而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评价相对少。教学的效果最终考核以学生成绩情况为准绳,而不是学生能力的改变。案例教学主体是学生的“学”,考核要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进行,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和旁观者,教学效果的最终考核是过程考核,而不只是对学生成绩的单一考核。本研究通过文献对比研究和访谈,结合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初步筛选了评价基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的案例教学效果指标,并聘请教育技术专家、学前教育专家各五名,对指标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和完善,将指标细化为一级指标体系和二级指标体系。其中确定一级指标体系包括案例质量、课堂氛围、教学效率、学生能力培养以及学生评价五部分。为了确定各一级指标的权重,利用德尔菲法请10位专家分别对各指标进行独立打分,然后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变异系数法(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method)是一种对多因素权重确定的经典客观赋权法,此种方法中指标取值差异越大其实现难度也越大,即所占比重就越大。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Vi=(i=1,2,3……ln),Wi=

式中:Vi是第i项指标的变异系数,也称为标准差系数;i是第i项指标的标准差;xi是第i项指标的平均数;Wi为第i项指标的权重。根据统计专家返回数据以及上述公式,计算基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案例教学效果评价的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具体数据如下:

在一级指标体系中,学生能力、课堂氛围以及教学效果,都可以通过具体的量化指标来实现,而案例质量以及学生评价等定性评价指标,则需要通过实践考核和问卷调查等将定性评价转换为量化指标打分来实现。通过一级指标权重的分配可以看出,教学效果和课堂氛围所占比重较大。在确定了一级评价指标权重的基础上,采用同样的方法对二级指标进行权重系数确定,其统计过程与计算一级指标权重过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二级指标以及相关参数的确定,是在专家意见以及访谈任课教师和部分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得出,在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表1计算出的一级权重系数,最终确定了基于案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如表2所示。

上述评价指标中,既有量化指标也有定性描述,其计算过程也有所不同。定量的量化计算较为简单,直接根据公式,利用原始数据即可得出,而对于定性的指标量化,实施难度较大,本研究根据专家意见以及参考相应的文献,采用逐项累积积分法,得出案例教学最终评价结果的计算公式:

F=C×C权重+A×A权重+T×T权重+S×S权重+E×E权重

公式中C(Case)代表案例质量,A(Atmosphere)代表氛围,T(Teaching)代表教学质量,S(Student)代表学生能力,E(Evaluation)代表评价,各部分权重值已经有表1计算得出,如表2中一级指标所示。要实现上述公式的计算,必须逐项实现打分,具体为:

1.案例质量、学生评价

此部分主要是通过量表进行调查,即采用李克特量表法进行5分制打分,将定性的描述和评价转化为量化的评价指标。案例质量的量化是通过向教育技术专家、学前教育专家以及资深老教师发放量表进行统计分析,积分方法采用均值法,即将每一个问题的所有专家分取平均值;学生评价部分的量化是直接向被试学生发放,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每一道题目得分的统计同样采用均值法。专家评价量表和学生评价量表如表3和表4所示:

三、结语

2010级学前教育专业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实验表明,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既能体现专业性又具有导向性。由于实践教学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指标体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各因素的权重分布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如何更全面、科学、合理地评价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尚需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西广明.“两课”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再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

[2]赵玲玲.浅论高校“两课”教学评估方案的设计[J].高教探索,1998(4).

[3]辛文斌.构建科学的“两课”教学评估体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2).

第2篇:教学案例评价意见范文

优秀的案例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一环。

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案例运用所指的预期目标,一般遵循以下程序:

1.案例的选取与准备:选取案例应注重真实性生活性,经典性基础上的更新,注重案例与理论的和谐切入,以正面案例为主,篇幅适宜。选取贴近社会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案例,师生都要准备案例讨论所需的相关知识。

2.教师提示:教师及时启发、提示和引导,不能放任自流,不当旁观者,具体地简要地提出自学、讨论的基本要求,并板书。

3.学生自学与讨论: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和案例,深入案例,围绕中心义题展开讨论,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归纳综合,抓住本质,提出见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勇于坚持真理和修正错误,逐步把认识统一到正确观点上来。

4.学生记录与发言:学生的记录与发言是他们认识见解的汇合与升华的书面化和语言规范化的重要环节,既可以锻炼他们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又可以提高他们的书面表达,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赋予他们的参与机会。有成功的喜悦,有失败的反思。

在这一方面我们做法是:在讲授第二单元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第二框题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中,我先由学生分组共同制作非公有利经济的表格,允许学生参阅学习资料和配套练习,并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

在分组制作前提下,相互交流,后由小组代表上讲台发言。鼓励他们上讲台,讲得好的、分分透彻的有条理的、不照搬照套、有创意的,有个别典型案例的,数据有力等等,都给予表扬,对于讲错了,偏离主题的,及时指正。

有些胆小的很紧张地走上讲台,经过一次的展示,两次的展示,逐渐有了自信,喜欢上讲台去讲,去表达,看到这些同学面带笑容,自我挑战,胆怯,进而取胜、成功,有了成功的体验,作为教师的我由衷地为他们而高兴而自豪,他们克服了自身障碍,通过新课改这一桥梁,迈出了对他们个人很重要的一步,他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起来了。

由学生自主观察第40页“牛耕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温室”情景图案,并思考这两个问题(1)结合图案及所见所闻,谈谈对我国生产力现状的认识。(2)我国的生产力状况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有什么关系?

在发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以上问题中,我按既定的教学目标方案,先由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讨论,一般以4-6人为一组,其中轮流一人执笔记录,小组内每人都要发言,或三言两语,或同意反对,简明理由,形成书面文字,待课堂发言后,经教师的提示下,由科代表填入学校统一印制的学生学习评价表课堂表现栏目内,作为学段评定学分的参考或依据。用制度来规范课堂教学,用制度学分来调动学生学习,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

5.评价:教师对学生讨论过程进行评价,特别对学生课堂发言和书面表达都应予以关注,及时肯定,指出不足。还要对案例中蕴涵的道理归纳总结,把道理讲准讲透讲浅讲好,不宜过深不宜过宽,以学生可以理解为界限。对学生讨论过程的评价以正面激励为主,对案例的评价,要让学生明确一个优秀案例的必备要素,以此来提高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评价中渗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搜索信息、分析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并善于运用周边资源,利用学校图书馆等校本资源,通过种种途径为学习服务,提升能力,为学生自身的终身学习发展服务。

目前,我对课堂案例探究的评价采用记录并定时在班级学习栏公布的办法。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主动发言的很精彩的有独到见解的,让科代表当场在评价表上记录登记下来。在课堂提问中,主动回答问题的,也在评价表上给予正面肯定,还以鼓掌、表扬、微笑点头等方式,给予鼓舞,给予促进。对于不主动参与的,不愿发表意见的,给予机会,给予鼓励。对于被动回答的,一直都无动于衷的,给予提醒,课后谈心、了解,给予关爱,给予温暖,不抛弃,不偏见,不歧视。案例教学的创新可以调动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互动,面向每一位学生。人人参与,人人受益。案例教学创新改变政治课堂枯燥,烦闷的旧习,课堂氛围初步好转了。

第3篇:教学案例评价意见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职;医用电子仪器;常见故障;课程改革

《医用电子仪器》是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医用电子仪器与维修专业的核心课程,以电子学、微机原理等课程为基础,着重于医用电子仪器的构造、原理和应用,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医用电子仪器》教学一般采用先介绍仪器结构、电路工作原理,后实验验证的方法,很少涉及仪器的故障维修或涉及不深。传统方法虽然能够系统地传授理论知识,但学生多为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缺乏主动性,课堂气氛沉闷。最大的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相分离,造成学生分析、寻找仪器故障原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偏低。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医用电子仪器》课程进行了改革,具体思路如下:明确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作为一名医用电子仪器维修工程师所“必需、够用”的理论基础知识,对医用电子仪器故障现象能够分析其原因并正确解决,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在讲授医用电子仪器原理和电路知识的同时,应适当加入与一线岗位相关且能够解决仪器故障的内容,以仪器故障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对常见故障的解决方法进行分析讨论,努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开拓其维修思路。wwW.133229.cOm

基于上述思路,我们从2009年上半年开始,以2007级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的96名学生为对象,进行了《医用电子仪器》课程改革。

“以现象为导向,常见

故障为中心”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一)案例的内容

我们结合教材与实验室仪器情况,收集医用电子仪器故障现象和解决方法,建立维修案例库,主要内容包括:(1)根据课程基本内容及重点难点,突出仪器故障现象,引导学生思考。(2)精选仪器维修案例,精讲并供学生讨论分析。(3)附上练习题,作为学生作业题。

(二)实施步骤

1.学生自学。课前先让学生自学讲义,然后在仪器故障的引导下,自学教材,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仪器原理、构造的基本知识。

2.教师精讲。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师从课程标准出发,围绕教材章节的主要内容讲授重点、难点,以仪器故障现象为导向,对仪器常见故障进行详细分析。要求教师对仪器的原理、结构、故障现象及故障解决方法等非常精通,能够随时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3.布置案例作业。以仪器常见故障为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后对教师精讲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在班上作幻灯片演说,内容包括仪器故障现象、分析思路、解决方法以及体会。

4.教师总结。讲评案例作业,对学生维修思路和解决方法进行评价,总结仪器维修要点和技巧,给每个小组评分。其他小组听讲,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给出评价分数。最后,由教师所评分数、其他小组所评分数及组内互评分数作为小组案例作业的成绩。

(三)实施对象

选择2007级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班共96人作为实验对象,把《医用电子仪器》教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脑电图机、电子血压计等,采用传统讲授教学方法;第二部分是心电图机、监护仪等,采用“以现象为导向,常见故障为中心”案例教学法。

(四)评价方法

由两部分组成,用课堂测验和期末考试两种方式进行考试评价,其中,期末考试分别按两种教学方法出两道大题,各为10分,观察学生答题情况,同时分别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分析。学生、学院共同监督课堂授课质量,综合评价教学质量。

结果

(一)测验和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实验结果显示,“以现象为导向,常见故障为中心”案例教学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p <0.001),见表1:

(二)问卷调查

对2007级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班发放学习效果调查问卷96份,回收95份。有86人对案例教学法持肯定态度,认为该方法比传统教学方法更有吸引力,这部分学生占总数的90.5%。有84人认为该方法提供了自学空间,提高了自学能力,这部分学生占88.4%。有88人认为增强了学习自信心,拓展了维修思维,有助于就业,这部分学生占92.6%。认为案例教学法没有效果,没有提高自己能力的学生有5人,占5%。

(三)督导评价

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学院督导组专家多次进行现场观摩,得出结论:此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和自主学习,通过与教师讲授相结合,对真实的维修案例进行分析,按照岗位工作要求考核学生,学生动手实操技能得到了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追踪调查

对正在维修岗位实习的2007级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班60名学生进行调查,认为案例教学法讲授内容记忆深刻,对提高自己医用电子维修的实际技能有帮助,应该继续开展,甚至推广到其他学科的学生有56人,占总数的93%。

讨论

(一)案例教学法的教学优势

“以现象为导向,常见故障为中心”案例教学法的初步实践表明,它有以下优点:(1)使学生将被动式、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式、探索式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2)通过以现象为导向,联系常见仪器故障分析讨论,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建立更快、更高、更新的学习方法和目标,它既有一定的让学生自学的自由性,又有作业的限制性,能做到既活跃课堂气氛,又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3)学生完成案例后,有一定的满足感和自豪感,增强了学习信心,培养了专业兴趣,提高了学习热情。布置不同小组学习不同案例,可避免互相抄袭现象,这是传统作业难以做到的。另外,小组现场汇报案例作业,锻炼了小组成员的幻灯整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其他小组成员对他人劳动成果的评估能力。

(二)实施案例教学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结合实验室仪器,个别故障需要人为设定,讲义的编写要具有引导性。(2)实验室要经常开放,方便学生课后做实验。(3)案例汇报占用时间较多,教与学进度普遍紧张,有时需要用到课后时间。(4)为防止个别学生偷懒,需要在小组中选定能力够强的组长,带动学习兴趣较低、能力较低、自律性不足者,以组间同学互评、组内同学互评作为激励方式。

我们认为,“以现象为导向,常见故障为中心”案例教学法在《医用电子仪器》课程教学上具有一定的优异性,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教师作为组织者进行“教”,两者紧密联系,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学生通过典型仪器故障分析,获得应掌握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表达的技巧和与人协作的能力。在日后的教学中,仍需要推广这种案例教学法,并在实践中对其不断加以完善。

第4篇:教学案例评价意见范文

1职业能力导向型案例教学创新

1.1基于职业能力视角,培养应用人才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的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在其职业活动与职业发展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行业属性和工作岗位不同,任职者所需的职业能力也不同。职业能力伴随着劳动和职业的产生而生成,是个体从事职业的必要条件,对个体的生存、生活和职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2]。职业能力包括交往能力、概念能力和技术能力,是人才立足社会的能力因素,是人才自我发展的能力条件,是人才服务社会的能力手段[3]。国内人才供求失衡背景下,欲使学生在就业竞争和职业发展占得先机,独立学院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视角,培养能够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2注重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能力案例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案例教学法的首创者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柯里斯托弗•格伦姆布斯•朗德尔(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教授认为,若你阅读了大量案例,特别是判决正确的案例,真理就出现在你的面前[4]。在国外,案例教学法被广泛应用于法律、工商管理、设计、工程专业等课程教学中[5]。独立学院学生鲜明的特点要求所有课程能够穿插大量生动活泼的案例或故事,围绕社会热点问题,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展开讨论[6]。案例教学通过将理论讲授创新性地寓于实际环境中,训练学生“学以致用”。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所讲理论,挑选经典案例,设置情景,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调查,研读文献,分析问题,提出方案,论证方案,使学生理解管理原理与理论,掌握管理技术与方法,提高职业能力。

2管理学案例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2.1管理学案例教学的现状管理学是兼具实践性和艺术性的基础课,其课程性质与特点要求引入案例教学法。“灌输式”教学法影响根深蒂固,学生知识面狭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欠佳,所选案例质量不高、过于陈旧、缺乏代表性,激励机制不健全,基础设施薄弱等,使独立学院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效果不理想。在我院,管理学是12个经管类专业的必修课,总学分为3,总课时为48。为提升教学效果,管理学课程组与督导组专家及管理系教授展开多次讨论,以“基于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总纲,以“够用”为原则,以“能用”为目的,设计了“职业能力导向型案例教学法”,并于2009级管理学教学中加以实践。现实而生动的案例,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以案说理”,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学生对抽象的管理理论、管理原理、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等有了深入了解,巩固了理论知识,开拓了思路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管理学案例教学的问题我院管理学案例教学效果虽然明显,但不可避免存在着问题和亟需优化之处。课程组以2009级经管类学生为调查对象,围绕“职业能力导向型案例教学实践”,设计了调查问卷,抽取学号尾号为“3、6、9”的学生为样本,发放问卷510份,收回有效问卷509份。调查发现“职业能力导向型案例教学法”在实践中存在如下问题:对案例教学不够重视,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计划性不强,设计欠妥当,积极性不高;部分案例稍显陈旧,与现实脱节,针对性不强,吸引力不足;角色转变不够彻底,仍有个别教师“独霸”课堂之现象;组织、协调与控制不当;教学效果评价环节相对滞后,评价体系尚不合理。上述问题若不尽快解决,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

3管理学案例教学实践

我院“职业能力导向型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课前准备环节”、“课中实施环节”和“课后评价环节”。针对案例教学中的问题,结合案例教学相关理论,课程组认为,在后期案例教学实践中,应该始终围绕“学以致用”的目的,坚持“职业能力导向”的原则,体现“应用特色”,重视“以案说理”,不断探索和研究,继续优化和改进,以提高案例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3.1课前准备环节的优化

3.1.1做足思想准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案例教学的重要性,认真学习案例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方法;要真正意识到案例教学的独特性,扬弃传统教学的经验和做法;要尽快适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要求;要尽快完成角色转换,从“解惑者、讲演者、裁判者”变为“组织者、协调者、控制者”;要事先宣讲案例教学的必要性、重要性、实施过程和注意事项等,让学生重视案例教学,做好思想准备,从“被动接受者”变为“自主学习者”。

3.1.2精心安排设计授课过程中穿插小例子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而是调味品。真正的案例教学要求在“课堂实施环节”之前围绕“在哪些章节安排什么案例”、“抽多少课时用于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每个环节用时多久”、“实施过程中如何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和“如何评价教学效果”等进行精心安排和合理设计,以确保教学效果。后期实践中,可针对“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大职能分别设置1个案例,再安排2~3个综合案例,以涵盖课程所有内容,锻炼学生综合技能;从48个总学时中抽出8个学时用于案例教学;组内讨论、代表发言、分组对抗、总结点评等环节的时长,可根据案例的长短和难易程度、问题的多少和难易程度、小组的多少以及讨论进展情况等进行权变;实施过程中可委任班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和控制;事先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等。

3.1.3选编经典案例精挑细选经典案例是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独立学院管理学案例教学中应遵守以下原则:教学目的突出,案例内容典型,中外案例合璧,篇幅信息适中,师生角色分工,学时分配合理。这为挑选案例明确了具体要求。后期实践中,应坚持“巩固理论、着重实践、强调能力”的原则,选择经典、热点、恰当、合适的案例,提高案例质量。课程组还应尽快编写《管理学案例集锦》,以供案例教学使用。

3.1.4准备相关资料首先,教师要寻找机会,参与实践,掌握一手资料,充实和更新案例内容。其次,教师可采用实时案例更新法,找到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点,提高学生课下准备的积极性,经过大量的资料收集,精心准备后的见解可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9]。最后,教师将准备好的相关资料群发给学生,并要求其仔细研读,以节约有限的课堂时间。

3.1.5完善基础设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保障案例教学,我院投资建成有案例讨论室和开放式案例讨论区。管理员须事先安装调试好讨论室电脑的软硬件,教师须于课前将所有资料拷到电脑上,以备学生使用电脑查阅和研读资料;保洁员须确保讨论区的长条桌椅干净整洁,以供学生分组讨论之用。

3.2课中实施环节的优化

3.2.1提出问题,明确要求基于案例及所讲理论知识,提出思考与讨论的问题。对分组讨论、代表发言、辩论对抗及组间互评等环节做出明确要求,并希望学生严格遵守。此环节须控制在5分钟内。

3.2.2合理分组,恰当分工根据班级规模进行分组,每组以7~10人为宜。组内分工时,既可以“毛遂自荐”形式产生组长、发言人、记录员、资料搜集员和PPT制作员等,亦可由教师指派组长,并授权组长根据任务轻重和组员特点等恰当地分工。此环节须控制在5分钟内。

3.2.3组内讨论,准备充分我院管理学是大班授课,每个大班由3个小班组成,分组讨论案例时,组织、协调和控制的难度较大。教师要做好指导者、监督者、协调者,并仔细记录各组讨论情况,以便综合打分。组长务必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协调关系,控制异常。每个组员务必当好主角,围绕案例及问题充分讨论。此环节须控制在30~35分钟内。

3.2.4代表发言,组间交流基于小组讨论,展开大班交流,是案例教学的必要环节。每个小组由所选代表上台分享本组讨论的结果,其发言须有PPT辅助;其余各组务必认真聆听,若有不同观点或疑问,可以各抒己见,交流看法。亦可通过“分组对抗辩论”,由甲方陈述观点,乙方提出问题,要求予以解答,从而使看法更全面,讨论更深入,效果更理想。辩论过程须由教师实时掌控,维持秩序,以确保效果。此环节控制在15钟内。

3.2.5概括总结,成绩评定教师须对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和对抗辩论等进行概括总结。管理无定论,难免有分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无需给出正确答案,只需对学生态度是否认真、参与是否积极、准备是否充分、思路是否清晰、逻辑是否合理、表述是否准确、礼仪是否得当、团队是否协作等进行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关于成绩评定的依据,教师可事先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详细记录,分别打分。笔者曾经从3个行政班中分别随机抽取一男生和一女生组成6人评委团,详细解说评分指标和打分依据后,由评委团对代表发言及对抗辩论情况进行打分,最后进行汇总,给出每组得分,效果令人满意。另外,基于公平原则,组长、发言人及PPT制作人等所得分数应适当高于普通成员。

3.3课后评价环节的优化

第5篇:教学案例评价意见范文

关键词 形成性评价 老年护理学 构建 应用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FA)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家斯克里芬1986年论及课程改革时第一次提出,主要指通过形成性练习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的评价。它具有反馈、强化、改进、激励等功能,目前已在国内外较广泛地应用于教育领域。医学发展的趋势表明,医学生不仅需要笔试等终结性评价,更需要渐进的反馈性更强的形成性评价。目前,形成性评价已应用于系统解剖学、护理学基础、急危重症护理学医学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相关课题。但总体而言,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较少。鉴于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培养具备知识、技能、情感兼备的老年护理人才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本研究将形成性评价应用于老年护理学,不仅有利于促进形成性评价在护理学科的应用与发展,也将有助于促进老年护理学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老年护理人才。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整群选取我校2012级本科阶段2个班级护理学生111名为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方法,并以终结性考核方式进行学习评价。整群选取我校2013级本科阶段4个班级护理学生218名为实验组,以考勤、课堂测验、见习报告与反思、小组案例讨论与汇报等方法组织形成性评价,并以形成性评价方式进行考核。两组学生在入学成绩、年龄、性别及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测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学生均在大三上学期开设老年护理学课程,授课老师及教学内容相同,理论、实践学时数一致。

1.2研究方法

1.2.1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查阅与分析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并邀请老年护理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教师、护理教育资深专家,老年护理专家及学生进行2轮深入访谈,确定老年护理学教学中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成与实施方法:(1)考勤:满分10分。迟到5分钟内扣1分,5-39分钟扣2分。迟到40分钟以上视为缺课,扣5分。考勤由学习委员记录并评分。(2)课堂表现:满分10分。在理论和见习课,积极回答老师提问,酌情加1-2分(部分正确加1分,完全正确加2分)。理论课与见习课做其它与学习无关事情(如玩手机),一次扣2分。见习时仪表不整齐,一次扣2分。课堂表现由老师登记评分。(3)课堂阶段性测验:满分10分。教学中期由老师依据学习内容布置作业进行测验,由老师评分。(4)见习报告与反思:满分30分。参照老年护理学见习手册完成老年护理学见习与见习作业(包括老年人的健康评估与健康教育、见习反思、护理计划等),由老师评分。(5)小组案例讨论与汇报:满分40分。以小组为单位抽取案例库中的老年护理学综合病例,小组成员讨论分析案例,结合见习中的健康评估与护理技能,以PPT形式进行案例汇报。小组案例讨论与见习汇报的评分组成为老师评分占50%,小组互评占40%,小组自评占10%。

1.2.2形成性评价的效果观察

(1)学生成绩:对照组采取终结性评价,即在课程结束后按教学大纲要求,依据教学目的由教研室命题,采取开卷考试方式,分值以百分制计算。实验组采用形成性评价方案,即考勤(10%)+课堂表现(10%)+课堂阶段性测验(10%)+见习报告与反思(30%)+小组案例讨论与汇报(50%),分值以百分制计算。(2)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采用张喜琰等研制的护理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对两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比较。量表包括学习动机、自我管理能力、学习合作能力和信息素质4个维度,共30个条目,采用Liket量表的5级评分制,总分150分,得分越高说明自主学习能力越好。总量表的Cronbach's a系数为0.8223,总分半信度系数为0.7883,具有较好的内在一致眭。(3)学生对应用形成性评价的满意程度:课程结束后,采用自编的问卷调查实验组学生对形成性评价的评价方法与实施过程、授课计划与授课内容等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

1.3y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学生成绩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学生成绩比较

两组学生老年护理学的最终成绩比较,实验组成绩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

两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学习动机、自我管理能力、学习合作能力、信息素质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实验组学生对形成性评价应用的满意程度

实验组学生对形成性评价在老年护理学中应用总体满意率在80.74%-83.51%之间。可以认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形成性评价评价指标的构成与权重以及形成性评价的总体方法等都较为满意。见表3:

3讨论

3.1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促进作用

教学评价可以优化与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老年护理学教学过程中应用形成性评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成绩,与其他学者应用形成性评价在护理学科中的研究结果相似。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在学期的期末进行,以考试的方式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对教学的反馈、促进和修正作用是滞后的,而且考查方式较为单一,难以全面测评学生的综合能力。形成性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对学生的技能、态度和学习策略等多方面的考查,在评价方式上具备关注学习习惯、态度和行为的过程性,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情况能得到全面、及时反馈,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以及采取改进措施,提高学习成绩。终结性评价方式以期末考试一卷定终生,学生往往考前死记硬背的方式强记知识点,却缺乏系统知识结构的搭建,自主学习意识明显薄弱。而形成性评价采用课堂表现、见习反思、案例讨论与汇报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并以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与考核中能更好地发挥积极自主精神,学得有趣、考得轻松,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增加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课程考试成绩。

3.2形成性评价对老师的提升作用

终结性评价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反馈,从而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不断评估、探索与改进。形成性评价的开展,使教师在评价时有了更完整的教学计划和评价指标,也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及时、有效地获取学生对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反馈,以及学生在知识、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掌握情况。作为教师,在形成性评价中,由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开始向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转变,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主动思考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的改革。为了更好地应用形成性评价并增强实施效果,教师的教学思路、视野,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也将进一步提高。在“教学相长、互为促进”的氛围中,有利于促进护理教学改革,提升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以及建设整体素质优秀的教学队伍。此外,形成性评价还能够规范教师在授课中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3尚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形成性评价方式主要是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评与互评为辅,以后可以尝试加重学生自评与互评的比重,并进一步规范自评与互评的评分标准,以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同时,要进一步修订形成性评价指标与权重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此外,按照教学安排,老年护理学的授课是大班模式,即4个班实际合为2个班,每班人数过百,宽大的教室和众多的学生人数是否会影响学习氛围,造成部分学生觉得缺乏老师关注,从而影响形成性评价的实施以及学生对形成性评价的满意度,需要进一步探讨。总之,作为教育评价的一种新方法,形成性评价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得到重视,而不断完善形成性评价体系,也将成为教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4结论

第6篇:教学案例评价意见范文

很久以来,我一直在思考教师评价的问题,当出现工作懈怠和职业倦怠的问题时,我们往往会考虑是不是教师评价中存在漏洞,总是想把教师评价当成一种有力量的工具,甚至希望它成为一条红线。我想,当我们把教师评价仅仅当成一种甄别、警告的工具时,那么它的存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并会引我们走进一种管理的误区。那么,在涉及教师评价的问题上怎样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果,最大程度规避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呢?

案例一:学校新建成了学生阅览室,准备对学生实行全面开放。阅览室管理人员感觉不可思议。他认为自己的工作量太大,无法管理,而且觉得学生学不到什么东西。阅览室管理人员情绪极大,影响了工作的效果。

在这个案例中,因为学校以前没有综合实践活动室,也就没有制定综合实践活动室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同时,这位管理人员也不明白自己工作的意义所在。

学校评价制度和岗位职责滞后,导致了硬性下派任务下的职工抵触。另外,对于教师岗位职责,虽然由学校制定,但一定要和教师进行沟通,引导教师逐渐认同新鲜事物的产生及意义,最终达成共识。只有被教师接受的制度,才能起到它的积极作用。一旦认同,过程性管理一定到位,只有这样的评价体系,才能让职工接受惩罚的时候少了怨气,多了服气。另外,这位管理员的服务主体是学生的时候,评价主体就不能仅仅是学校,还应该包括学生和管理员自己。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评价应该从原来的自上而下过渡到平等协商,从原来的强迫接受过渡到共同认可,评价的主体从单一的以学校为主体,逐渐扩展到被评价者以及其服务对象。评价本身应该是更好地促进被评价者不断向前发展。

案例二:每年考核公布,总是一个对多数人来说比较失望的日子,他们中有许多人不明白自己哪里做得比别人差。只有15%的人能够获得人社局和教育局批复的优秀。这让很多教师渐渐对考核失去兴趣。

这个案例反映了大多数人对当今考核制度的不满意。考核成为甄别选拔的工具,一年下来,多数人都在努力,但是只有少数人得到奖励,这种制度本身就是有缺陷的,因为它的最终目的让人无法认同。一项总结一年工作的制度,却让大多数人感到沮丧。我想,考核制度的出发点应该是着眼于激励教师继续努力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走向优秀。我们需要的不是一枝独秀,而是大家的共同进步。因此,这项制度的初衷应该是面向未来,而不是仅仅为了总结过去。因此,考核评价制度就应该像一把标尺,让教师看到该朝向哪些方面努力。

真正有意义的考核评价应该是朝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发展性评价。当然,在整个评价标准体系中,有一些绝对评价标准,这些有清晰、明确的要求,如,课时数、公开课执教次数等。而对于那些模糊的难于量化的相对评价尽量减少分数比例,最终让考核评价可操作性强,可信度不断增强。

案例中,为什么教师不知道自己哪里比别人差?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教师不清楚考核制度中自己的职责,缺少努力的方向;二是该校不注重过程管理,没有将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情况及时公布,教师没有其他人作为参照,总觉得自己不比别人差,因此,过程管理的意义在于让教师在团队里找到自己的坐标,这样他才会去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

案例三:学校想推荐月度优秀团队和月度优秀人物,让所有人看见团队中那些积极的力量,让那些倾心付出者感受到一种激励与尊重。这个方案得到大家的认同。

在一所学校中,总有些东西是考核制度不能触及的。而这些无法考核的东西却往往是一种凝聚团队、推动团队进步的力量。那么,面对那些不需要考核制度来左右的东西,就要借助学校文化采融化、汇聚。

—个团队中的优秀人物、优秀小团队是这个集体中的太阳,他们会源源不断地散发热量和光明。他们是一种正能量,优秀的管理者是不断让集体中的正能量增多,并战胜负能量。因此,我们必须创造一个好的人际生态环境,让大家看见、听见,并感受到身边那些卓越同事的努力。这就是学校文化形成的意义所在。所以,当我们认同用恰当的方式演说、展示这些优秀同事的事迹的时候,已经说明这种和谐的文化氛围已经悄然形成。

好事要有好的处理策略才能真正变成好事。在这个方案中,谁去推荐?推荐后是物质奖励还是别的?如果是物质奖励,随后会不会带来管理风险?团队、个人当然可以给予他们自荐的权利,但是现实中,这些职工似乎不是很能接受自荐的方式,我们中国传统的保守、低调已经深入骨髓。因此,他们接受得最多的还是他人的推荐。虽然来自管理团队的推荐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却不能有那么全面的发现力。实际上每个教师都是发现者,每个人都可以来讲讲“我的发现”,讲述我身边的同事,我身边的优秀学科组,在讲述的过程中,这位教师就变成了正能量的传播和扩大者。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在考核制度之外的评价是一种促进团队积极、和谐的正能量。这种评价随着教师的发展而不断跟进,不断激励教师实现被人认可和尊重的需要。

案例四:学校大型活动比较多,经常抽调教师担任评委、秩序维持者。组织者每次抽调人员都不由自主地抽调那些负责、认真、合作意识强的教师参与,这些教师却会找一些借口拒绝。面对这种情况,组织者不知道用什么措施加以改善。

在这个案例中,这些乐于奉献的教师经常参与学校活动。但是,集体中缺少一种制度的评价或者是核心价值观的不清晰。我们做的需要被别人看得见,需要被别人认可。因此,对于这位活动组织者的苦恼,我们有必要去思考。

在团队中有一种责任与权利,即每名成员都有责任为团队做一些事情,团队则有义务创造平台为成员提供发展的机会。以往,因为总是笼统讲“奉献”,只认为是职业道德要求,并没有认识到这里的“奉献”应该是作为集体中的一员在团队中的服务和责任意识。一个团队要为其成员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同样,每个成员都有义务为这个团队做一点什么。每学期几次的志愿服务为什么不可以呢?另外,也可以通过年终表彰的形式给这些多付出的教师一些惊喜,当然,本人更赞成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的评价激励。现在倡导学生和家长志愿服务,教师的志愿服务会给予学生更好的示范和引领的。

第7篇:教学案例评价意见范文

《经济法》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要求理论基础夯实,综合性较强,涉及民事诉讼法、民法、商法等方方面面,内容庞杂,知识点多且零散。面对严谨枯燥的法律条文和司法解释,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理论基础差、自制力不足,容易产生厌反情绪。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就曾指出:“教学方法最优化程序中一个最重要、最困难的问题是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使之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教学方法的运用对学生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高职作为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类型,主要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以“理论够用”为尺度,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本文结合作者本身的教学实践,在《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中,融入了一体化分小组案例教学模式,并创新性地采取了“1+1+1”三方考核评价系统,就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一点看法,供探讨与交流。

一、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经济法》课程内容庞杂,与会计专业契合度不高

在高职院校的《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中,涉及的法律种类较多,内容庞杂,但课时却非常有限,少的仅有42个课时,因此在课堂上无法同时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只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高职学生普遍对基本的法律、法?没有足够的了解,这样就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真正吃透法律的基本原则、精神以及各单行经济法条文。另外,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普遍采用不分专业、授课内容统一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并没有突出其与各自专业的结合,无法体现学生在本专业基础上的法律优势,这也往往使得学生在心态上,习惯于将经济法当成非专业课程对待,忽视其重要的地位,加之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所以学生学习热情也不高,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二)《经济法》课程教学实践普遍缺乏条件

《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但目前的高职院校在《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中,仍以教师单方面灌输、学生被动接收为主要形式,教学上更是偏重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法条的讲授,这是典型的“灌输式教学”。因此,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性难以实现。更为突出的另一方面,是普遍都缺乏可实践的教学条件,这就导致一些事务所咨询、实地法律调研、模拟法庭等实践教学方式很难开展,其结果就是,学生虽然学习了相关法律法规,但并不能因此解决实际生活工作中的经济法相关问题,不利于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经济法》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过于单一

目前的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仍以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为主,缺乏专门针对该课程特殊性做出的新尝试和新探索。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考核不能仅仅体现在对法律概念、法条的背诵记忆上,更高层次的考核应该是体现在其实践中的应用,因此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多元化、过程化的考核思路,瞄准学生未来工作的实际需要,注重分析能力测试,进行综合考评。

二、一体化小组案例分析与“1+1+1”三方考核评价体系的教学思路

美国法学家霍姆斯在《法律之路》一书中提出:“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一个个的案例就是人类法律生活经验的结晶。这说明了具体案例对于学习法律的重要性。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在《经济法》课堂中运用了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但是非一体化的分小组案例分析方法过于零散,无法实现《经济法》课程中各章节知识点的串联,且容易造成学生只见树叶不见森林的短视。而基于一个统一的企业背景下的一体化案例分析,能让全体学生有身临其境融入企业经济环境中,去实践经济法的运用,真正地做到寓教于学、工学结合的目的。

其次,对于一体化分小组案例分析实施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学生评价配套体系改革。此前,《经济法》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仍以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为主,且平时成绩部分,也都依靠任课老师的主观印象给分,有失公允。哪怕是课程中运用了案例分析后的评价,也是单一的由教师评分作为考核评价,这个是比较片面的。因此,本文作者在这里引入“1+1+1”三方评价系统,从组内自评、小组互评及教师评价三个角度均衡地去评价学生的一体化案例分析成果,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大家地积极性,也有利于公平地打分。

三、一体化小组案例分析与“1+1+1”三方考核评价体系的实施路径

(一)教师需要研究一套用于小组一体化案例分析的背景资料

教师需先根据所教授的《经济法》课程章节内容,即哪些章节可以进行分小组案例分析,再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日常,研究一套适用于分小组一体化案例分析的背景资料。本文作者在《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以当下非常热门且深受学生喜爱的一档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作为一体化案例分析的背景,学生可以根据老师安排的相关知识点任务,结合背景知识,模拟甚至演绎相关的案例,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强化知识点,实现真正地寓教于乐。

(二)对《经济法》课程学生划分小组。

在《经济法》课程的第一堂课上,就要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根据男女比例、性格差异、能力层次等不同的指标,科学地进行分组。每组选出一名小组组长,对该组的案例分析进行统筹安排,同时通过抽签,决定各个小组案例分析的顺序。小组组长负责组织本小组成员分析目标任务、制定实施计划、分工实施任务。这样能保证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将合作与竞争机制有机结合,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新格局。

(三)课堂一体化分小组案例分析实施

根据课程进度和分组顺序,每个组会在下堂课前知道本小组要围绕此展开案例分析的知识点。比如,教师本次课堂上讲授了关于“公司法”中“有限责任公司”的相关知识,那相应小组成员就要围绕这个大的范围,以“奔跑吧兄弟”为案例背景,构思相关的案例,将跟“有限责任公司”相关的知识点嵌入其中。案例展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小组成员可以选择根据各自分配好的角色,对案例进行演绎分析,也可以通过PPT的展示讲解,进行案例分析。

该环节需要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在学生准备的过程中,可以指引他们如何有效地去组织案例,从哪里查找相关的案例资料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还应注意提示学生注重团队配合,培养整体协作能力,当然,如果出现有的学生浑水摸鱼,搭便车的情况,需要与该学生及时沟通,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适当的约束。

(四)开展“1+1+1”三方考核评价

大部分学生都是第一次尝试这样的案例分析课堂教学,在最后的呈现过程中,肯定会有做的出色的可以让别的小组学习借鉴的地方,也会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最后案例分析结束后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师会邀请别的小组的成员对该小组的案例分析发表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教师要对案例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同时对凌乱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并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考核评价摒弃了一贯的教师单方评价原则,引入“1+1+1”三方考核评价体系,分为组内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分别对学生的参与态度、参与能力和完成状况进行评价。最后,通过50%的组内自评分数、25%的小组互评分数和25%的教师评价分数,作为学生最后的平时考核分数。

四、实施总结

第8篇:教学案例评价意见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主要研究国际商品交换具体过程的学科,也是一门集理论、实践及业务技术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是国际经贸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国际贸易的特点和要求,从实践和法律的角度,分析研究国际贸易适用的有关法律与惯例和国际商品交换过程的各种实际运作,总结国内外实践经验和吸收国际上一些行之有效的贸易习惯做法,以便掌握从事国际贸易的“生意经”,学会在进出口业务中,既能正确贯彻我国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和经营意图,确保最佳经济效益,又能按国际规范办事,使我们的贸易做法能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做到同国际接轨。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国际贸易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局势,各高校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不仅在国际贸易专业开设这门课程,而且在其它的一些专业也陆续开设了这门课程。从事多年该课程教学以来,案例教学法在其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效果较好,深受学生们的广泛欢迎。

一、概述案例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起源及含义

案例教学法( Case methods of teaching) 最早应用于法学界和医学界,随后应用于管理学界。它在高等院校教学中的应用要追溯到20世纪初,哈佛大学商学院在进行管理学教学时第一次使用了案例讨论法,之后它作为一个教学模式首次被哈佛大学的一个硕士课程所采用。不久,科波兰德教授出版了第一本案例集,并得到大力推广,由此奠定它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基础。

起先,案例教学法被哈佛学院界定为师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的肯尼思·伯恩哈德教授将它定义为:“典型的案例是某个商业问题的记录。这一商业问题实际上是业务经理们曾经面临的,连同他们所必须依仗的周围的各种情况、观点以及各种见解。这些真实的也是特定的案例要求学生提出经过深思熟虑的分析,进行公开的辩论,并且最后做出有关应当采取的行动的决策。”案例教学法没有统一的定义,为此,我们认为它是在课程教学中,运用专业领域内比较典型的商业例子,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理论知识,通过在学生中展开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1.案例教学法的高效性。在案例教学中,案例中的专业知识具体而实际,易于理解和掌握,加之教师的循循善诱,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案例教学法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各项社会能力。

2.案例教学法活跃了课程氛围。与传统教学法相比,该教学法中的案例不仅真实,而且生动、引人入胜,鲜活的故事情节让原本抽象、枯燥乏味的专业理论知识顿时有了生命和价值,这使原本严肃的课堂氛围变得有了活力和生气。

3.案例教学法增强了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性。案例教学一般会在案例呈现之后,提出若干问题,学生或分组、或整体、或讨论、或独立思考,得出各种结论,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师生思维步调一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教师弥补专业理论知识的不足。案例教学法在具体教学中由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创造了机会,同时教师也能从学生对案例的多视角分析、不同意见的争辩中发现新的见解,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三)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基本框架

虽然案例教学法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但是在长期的教学中中外学者根据一定的分析程序,基本上有了这么一套效果较好的框架。即案例分析的步骤一般分为四个环节:即案例背景及案例介绍问题的提出或发现组织备选方案评价和总结。每一个环节又有其诸多内容和执行方法,如案例背景及案例介绍就包括对国家政策、行业发展、企业文化和产品特色等要素的分析。另外,环节与环节之间也会随课堂环境的不同,而采取灵活多样的过渡方式,如“案例介绍”与“问题的提出”之间可以是某个学生的疑惑、周围环境的一个细节等进行自然过渡。

从学生角度来说,案例教学法在进行设计时一般经历的这样的框架:即第一、学生知识储备,即学生储备了与案例及其分析有关的信息;第二、分组与分工,即根据案例要求或个人情况,学生分成若干组并且进行具体分工;第三、开展讨论和分析,即根据分工情况进行详细地讨论和分析;第四、小结和反思,即学生个人或小组通过教师的评述进行总结。

二、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运用

(一)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运用的意义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实施和运用案例教学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国际贸易实务》中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国际贸易实务》的理论知识只能为学生建立相关的知识体系,但学生解决国际贸易中出现问题的能力或基本专业素养很难得到保证和体现。通过经典案例教学,一方面可以将国际贸易领域内丰富的经验得到传播,丰富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专业领域内的理论知识得到实践地运用,从而深化专业基础。

2.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对国际贸易领域内问题的分析能力。国际贸易问题所涉及领域一般比较复杂,如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因此培养学生宽泛、缜密的思路和综合分析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另外,每次案例分析都是一次完整的检验专业学习和自我剖析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得到拓展。

3.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提前进入专业领域,熟悉内部环境。案例教学如同橡皮擦,可以提供学生一个实践、决策的机会,没有任何风险。学生在不同类型、不同环境中的企业案例中模拟经营,有助于熟悉不同的经营环境,提高适应能力和分析能力。国际贸易市场充满了各种风险,竞争环境激烈,案例教学还为学生提供了没有风险的决策、实践机会,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和不断纠正错误中得到历练,从而使学生尽快适应专业环境。

4.案例教学法可以使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拓展和深化。教学相长,对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授课教师也是如此。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实施中,通常有比较复杂的背景资料,教师课前的准备工作可以丰富其专业理论知识,师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的互动也可以点击教师个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思考,在课后的教学反思中更可以深化教师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拓展专业知识面。

(二)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运用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案例需要精选;

案例在案例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首先要精选案例。倘若将所有的国际贸易方面的事情都作为案例,那么这种宽泛的选择会限定案例在教学中的意义;倘若将国际贸易方面的偶发事件作为案例来分析,那么案例就缺少了普遍性。

(1)案例的问题性;案例首先是一件或多件事件,但在事件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国际贸易方面的问题,不论这些问题有没有被解决,但是所探讨的解决途径与学生已掌握的国际贸易方面的理论知识有关。

(2)案例的典型性;在案例呈现、分析过程中,除了能给学生带来一些思考外,还能提供学生解决类似事件的启发或借鉴,并且这些启发或借鉴能在学生知识库里留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3)案例的真实性;发生在过去的事件被称作故事,因此案例一般都是故事,所不同的是故事可以虚构,从而突显其生动性和新颖性,而作为案例分析的故事必须是真实的事例,不能是被凭空捏造的。

(4)案例的完整性;案例中的事件发生要有一定的背景介绍,包括真实人物的介绍、关于贸易类最新政治方向的介绍等,其次是事件的处理过程,然后介绍事件的处理情况及其影响等。例如,在学习《国际贸易实务》中“国际商品运输”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呈现这样的案例“我某外贸公司以FOB中国口岸与日本M公司成交矿砂一批,日商即转手以CFR悉尼价售给澳大利亚的G公司,日商来证价格为FOB中国口岸,目的港为悉尼,并提出在提单上表明‘运费已付’。问:日商为何这样做?我们应如何处理才使我方的利益不受损害?”

2.案例教学的组织方式要灵活;

在精选案例后,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灵活组织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案例分析和讨论中。首先是案例呈现方式要灵活;案例呈现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新闻短片式报道、动漫式幻灯片播放、由学生介绍、教师介绍、师生共同阅读式等。这些呈现方式需要配合案例的来源、师生具体的习惯、理论知识的要求度等,体现便捷性和学生主动性。如《国际贸易实务》中“商品的包装”,其案例呈现就可以通过短片介绍,以体现真实性和便捷性。其次是学生讨论过程的控制;讨论过程的控制主要关注时间、学生的参与性和讨论进程。为了控制好讨论进程,通常需要为每个讨论小组配置一位组长,并要求分工合作。但是有的案例讨论是需要学生独立或被协助完成的,如《国际贸易实务》中计算题,如果是以小组形式开展,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若是让每个学生都能亲自经历一次,那么这种专业基础知识就能很好被掌握。

3.案例教学没有标准答案;

在我们的教学中,一般师生都习惯于在讨论之后得出唯一的答案或解决途径,认为任何问题都有一个标准答案,但是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案例教学中,通常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只有无标准答案的案例才有诸多矛盾,才有讨论和分析的空间。

例如,某出口公司甲向新加坡公司乙以CIF新加坡条件出口一批土特产品,乙公司又将该批货物转卖给马来西亚公司丙。货到新加坡后,乙公司发现货物的质量有问题,但乙公司仍将原货转销至马来西亚。其后,乙公司在合同规定的索赔期限内凭马来西亚商检机构签发的检验证书,向甲公司提出退货要求。请问:甲公司应如何处理?为什么?因为“货物质量问题”有很多种情况,每种情况下所应采取的措施也会不同。另外,甲乙公司之间的具体合作关系如何也会影响到问题的处理。

根据传统的教学,类似问题的答案是要有唯一性的,而这里我们要求答案具有可行性与合理性。这些可行性、合理性答案能在一定范围内解决案例中存在或提出的问题与矛盾,就是已经达到了案例教学的目的。因此,这种开放性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思考。这种“调动”和“启发”过程便是案例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所要达到的目的。

4.重视案例教学的评价工作;

当案例分析和讨论结束时,教师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评价工作。这项工作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将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即在小组活动表现基础上,评价每个组员。二是评价主体由教师、其他组员和本组组员构成,由此可以全方位观察到每个人的表现。三是评价每组问题回答情况时,注意他们分析问题的思路和小组合作情况。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较强的课程,通过案例教学法的灵活运用,学生在其中比较自由,可以被表扬的方面可圈可点,所以评价工作坚持只表扬,不批评。这种帮助学生树立对专业学习信心的教学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基本职业素养。可见,评价工作在这种综合性课程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三、启示

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具有相对较强的的优势,对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多年的运用,除了上述几点微观看法外,这里还有几点宏观启示。第一、案例教学法除了配合课程章节讲解需求外,教师要有关心时事、驾驭时事和评价时事的素养。如今的信息时代,每天都会发生一些关于国际贸易方面的事件,这些事件除了能从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评价外,还可以让学生从专业角度出发,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评价。这里首先要强调的是教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故而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不仅要搭建这样学习和锻炼的平台,而且还要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以保障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充分实施。第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案例教学法一般都是在专业领域内实际发生的真实事件,客观上要求任课教师具有丰富的国际贸易方面的经验或经历。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外贸公司的工作经历可以熟悉常见业务知识以及相应的工作流程,这对从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在理论知识的教学环节。教师丰富的实践经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还可以增强教师授课的自信心。(作者单位:沈阳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芳.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运用之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09.2

第9篇:教学案例评价意见范文

论文摘要 《消费心理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主干专业课,是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的重要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发展性特点的学科。如何让学生掌握其原理并加以运用,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本文在理解行动导向教学法涵义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重点阐述了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在高职《消费心理学》课程的应用,并提出了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什么是行动导向教学法

20世纪90年代,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研究专家劳耐尔(Raune)教授和他所领导的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系统的理论研究.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以行动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该理论对德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职业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

行动导向是一种以职业行动或工作任务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思想,它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行动能力与全面素质。行动导向是以行动为导向,这里的行动本质上是工作,即通过学习情境中的行动(任务)来学习。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协调者,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通过“行动”来学习,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中实现“心、脑、手”的统一。

行动导向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体验式的学习方法的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一种具体方法,而是由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构成,其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引导文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消费心理学》中的应用

《消费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基础知识与市场营销理论的有机结合,是心理学一般原理在市场营销活动中的延伸和应用。对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来说,掌握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和消费行为规律并有效运用于市场营销实践中,是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基于《消费心理学》这种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尝试采用了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三种具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法。

(一)案例分析教学法。

案例分析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具体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从中学习相应的知识点,它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首先引用相关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教师进行引导、总结,最后把案例中相关理论知识系统梳理;另一种是先讲理论知识,接着引出与之对应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最后对案例总结点评。第一种笔者认为通过案例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不会受先入为主的理论知识的束缚,但要求教师问题设计合理,引导能力强。第二种能使学生更好的把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案例分析中,加强了理论知识的掌握,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差,分析案例时发散思维容易受到束缚。

如果教学时间允许,可以把两种形式结合起来。例如,在教授商店选址的心里分析时,我先让学生看了“家乐福的选址”案例,提出问题“家乐福商场选址有哪些要求?”学生们纷纷说出了一些要求,然后让学生讨论“家乐福这些选址的要求体现的了消费者什么消费心理?除了这些要求,商场的选址还应注意些什么吗?”通过引导、归纳、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商店选址的心里分析的理论知识。最后再展示“万客隆选址策略”案例,让学生分析该案例中选址的优缺点。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定某种情境与题材,让学生扮演在此情景下的不同角色,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充分体会角色的情感变化和行为模式。情景模拟结束以后,请学生对参与演练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看他们是否真正参与其中,是否有意识关注消费者的心理和需要,是否有意识塑造自己营销素质。最后,让学生写一份结论分析。

例如在讲解商品定价与消费心理时,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挑选四人参加表演,第一组四人扮演服装商店的店员,第二组扮演四个大学生,第三组扮演四个农民工,第四组扮演一家四口——爸爸、妈妈和两个孩子。每组没有参演的学生负责评价自己组员和别组组员的表现。通过店主和不同的顾客之间议价的过程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商品定价与消费心理的关系。

(三)头脑风暴法。

采用“大脑风暴”教学法时,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地发表意见,在发表意见时,教师不对其正确性或准确性进行任何评价。学生不需要为自己的观点陈述原因,其他学生也没有必要立刻对某个学生的观点加以评价、开展讨论或提出批评,最后所有意见均放在一起统一进行整理和评判。通过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促使学生对某一教学课题产生自己的意见,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引起连锁反应,从而获得大量的构想,经过组合和改进,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在提出“遗憾消费形成的原因?怎样有效防止遗憾消费?”这个问题时,一边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一边做记录,学生发表完意见,大家一起总结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消费心理学》中的应用注意事项

1、积极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刚开始时部分学生参与较少,可能因为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或者觉得自己的想法不好,不敢表达;还有可能是有些学生已经习惯了“填鸭式”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对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不适应。这时教师要积极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

2.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或咨询者或主持人,以达到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效果。行动导向教学法是用行为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团队中自主地进行学习,达到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目的。然而,目前多数教师由于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思路或做法与教学内容出现偏差时,往往对学生进行单独或团队的暗示、指导,甚至以教师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强调,严重遏制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违背了行动导向教学的初衷。

3、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教师的前期策划与过程调控提出了更高要求。不管是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还是头脑风暴法,一般持续时间长,这对教师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要求更高;另外如何使学生在比较自主的状态下保持学习的自律性和主动性,保证教学效果,要求教师对行动导向教学的过程有更强的控制能力。这也是今后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1 9.

[2]薄跃萍.德国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研究.天津大学,201 0.37.

[3]尹金金.浅析行动导向教学中激励机制的运用 .当代职业教育,2 011,34.

[4]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