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草原教案范文

草原教案精选(九篇)

草原教案

第1篇:草原教案范文

【案例背景】

研究生本化语文高段课堂精读课文教学已经有五个多年头了。上过了很多的公开课,得到了许多肯定和中肯的建议,这项研究一直在继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看了全国的生本课堂大赛后,结合自己研究的生本课堂,又进行了新的内容的改革,比如,增加了每个小组的一块小白板,在课上可以随时记录自己小组交流时的要点或者感悟,这样到前面汇报时就可以给全班同学带来更深刻的直观的形象的讲解;另一点改革就是由原来的一个小组汇报带领全班互动进行一堂课的学习,改成多个小组的汇报展示和上下互动!

《草原》是五年级下册教材的开学第一课,召集日时已经把导学案布置下去,学生们完成的很认真。就是不知道这课堂上的改革效果和原先比能够如何!很是期待啊!

【案例描述】

课前,跟学生们细讲了我们的语文课堂重点改动的地方是由一个小组汇报变成多个小组汇报交流,交流的形式可以多变,一个人两个人几个人都可以,可以感情读、课本剧表演、重点句分析内容形式多样。

课前两分钟的铃声响了,我们的内容一贯是《文化点心》,今天负责《文化点心》学生请来他小组内的成员给他按动鼠标,播放幻灯片,他站在大屏幕前激情的介绍就好了。他介绍的是《狼图腾――小狼小狼》这本书,从作者到内容简介到读后心语到推荐理由,处处用词精炼讲究,课件设计精心,得到了全班的热烈掌声,全票通过,都要看这本书。看来,这个小家伙今天着实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接下来进行的是生本课堂基础知识的预习检测,我针对这一课的三个容易写错的字进行了听写,写完后,课代表提示批改时注意事项,然后各个小组批改,对的就读课文,错的马上改正并记住。一会就全体读课文了,统计了一下,全班44人,只有两个人分别错了一个字,正确率99.4%还是很高的。这说明,大家对字词的基础已经能够通过预习就解决了。

然后进行的是主要内容的小组交流,由组长指定本组最差的同学来说,并要求他说明是用什么方法来归纳的主要内容,其他组员倾听,进行肯定、补充或者否定修改。这样,确保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全班反馈了,我点的是五组的上学期全班最低分的那个学生,他用的是六要素法,但是,发言一结束,马上就有听的仔细的学生指出,只有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缺少起因和结尾,并要求他现场改进,在大家的帮助下,他终于可以顺利的使用六要素法了。别的组又补充了小标题法归纳的主要内容,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第二次小组合作是整个课堂的核心,就是学生们针对导学案上的主线问题进行的个性化的理解。全班沸腾了,各个组在组长的领导下,组员的集思广益下,交流了各自认为精彩的理解,就开始为回报写小白板,排练汇报的内容和形式。教室里正在进行一场头脑风暴。

规定的10分钟的时间在这里一晃而过,当我问到:“哪个组到愿意前面来汇报时”,全班共8个小组,全跃跃欲试,争着抢着要上来。我快速的选择了3组,结束这场纷争。三组汇报的是分析老舍直抒胸臆的写法,并且在小白板上标明了什么是直抒胸臆,直抒胸臆的好处是什么,然后指明本课的几处直抒胸臆的地方。我暗暗佩服,为生本化教学带给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变成主动的研究者而喝彩!下面的同学认真倾听后有的进行了补充,还有的进行了课外阅读中直抒胸臆的补充,这很了不起!在评价中大家都给了汇报组满分,我也及时的肯定:“你们是我的而骄傲!”这时我及时的插入,趁热打铁:孩子们当你看到一朵盛开的玫瑰花,如果用以前的描写方法,比如比喻,你怎样写?学生答:这红红的玫瑰像极了美丽女孩的笑脸。我说“可以。我们用修辞来表达对玫瑰的喜爱。但是现在就直接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来表达你对玫瑰的喜爱。谁来试试?”学生“这朵玫瑰让我陶醉。”“我是多么的喜欢这多玫瑰花啊,这香气让我闻一下还想闻一下。”“看来同学们是真的明白了。了不起啊!”

下一个汇报组带给大家的风格就截然不同,他们对草原的美景进行了抓重点句用多种方法的精彩分析。都用到了分析句子修辞法、抓重点词法,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法,想象的方法等,真是精彩绝伦,又引发了下面同学大量的补充、拓展,对草原之美理解的淋漓尽致。更绝妙的是,他们组精彩的朗诵,使语文课的语文味更浓厚了。这时在下面的朗诵培训班的同学不甘寂寞,主动要求读一段,他的朗读带我们深深的陶醉,以及我个人心灵的震撼!在他的带领下全班都要求读,我很识时务的满足了这个愿望,谁能够阻止这样的激情时刻呢!

再下一个小组汇报的是人情美的纪实描写,也非常的精彩。特别是最后一句“天涯碧草话斜阳,蒙汉情深何忍别”。该组组长声情并茂的讲解,就像一个精彩的主持人一样,让大家都忘了鼓掌,当他的发言都结束了,我们还在等着听,没听够。两秒后醒过来的我们如雷的掌声淹没了教室!

就这样第一课时在不该响的铃声中被迫结束了,大家都很不情愿的下课了,没汇报的小组期待下一节课快点到来,汇报完的小组思考我要补充点什么呢?

【案例反思】

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1、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生本课堂强调要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实验证明,只要我们能够给他们足够的信任,他们就会创造学习上的奇迹!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一课每个组的汇报点不同,这正体现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通过这些不同的汇报点,让全班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2、老师对学生的肯定是学生积极探索,进取向上的不竭动力。所以在这一课上,作为老师一定要多表扬肯定学生,不吝啬自己的赞美,甚至是夸张的表演,都会让学生感到我能行!自信心无比强大起来!他将有无穷的力量去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第2篇:草原教案范文

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对内蒙本土的民族民间美术进行调查收集,内容涉及民族氏族的起源传说、图腾崇拜、服饰、建筑、语言、民俗活动、民间艺人的生活及创作现状等等,并对收集到的民间美术实物和资料进行整理,有的制作成CAI教学课件,为民间美术进入课堂做好准备。我们为学生布置了社会调查研究的内容提要,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媒体、文献资料进行查阅整理,具体内容列举如下:《蒙古族服装装饰图案的研究》、《内蒙古的岩画艺术》、《呼市地区的昭庙壁画》、《蒙古包的装饰纹样》、《阿拉善盟的胡杨树》、《锡林郭勒盟草原风情》等。

另外可以在校外开辟民间美术实习考察基地,如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等,教师可带领学生考察博大精深的民间美术,拓宽学生视野。民间美术是传承性教学,如果没有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掌握和对民俗风情的了解,不但无法学到精髓,而且无法很好地传承。

二、结合民俗节日,让学生感受生活

民间美术大都与特定的民俗节日、风俗礼仪和有关,结合民俗节日和风俗礼仪活动,如自治区每年一度的昭君文化节、草原那达慕大会、草原旅游节等等,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观、采访,进行人文内涵的考察,了解那些蒙古族民族民间美术的文化渊源,感受环境、体验生活,引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美术创作灵感。我们在积累教学素材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这些民间美术的存在方式及其文化意蕴进行深入地考察,使之能够作为传承性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将民间图案的学习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

美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尽量将蒙古族民间图案教学融入学生生活之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利用蒙古族图案装饰自己身边的大量物品,例如教室的门窗和黑板的边角可用蒙古族图案中的角隅纹样进行装饰;课桌的边框可以尝试用犄纹、云纹和回纹等二方连续图案进行装饰;同学们还可以利用丰富的蒙古族民间图案制作自己喜欢的饰品,如胸花、钥匙链、小头饰等;学生日常用的文具、书本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民间图案进行装饰;学生们还可以运用民间图案的理念进行标志设计练习,如设计校徽、校旗、班徽、校服标志、旅游团队标志、校运会标志等,另外我们还可以用具有民族特点的风格设计和美化自己的教室和校园和生活环境,例如班级的墙面装饰、学习园地设计、学生宿舍美化、校园橱窗设计等;在美术课上我们还尝试组织学生独立策划并布置一些庆祝仪式、运动会等场地,在设计制作各类用具、布景、宣传海报时添加赋有蒙古族民间特色的图案造型进行装饰;这样他们可以在生活实践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并运用蒙古族民间图案艺术。记得在全市的学生运动会上,我们的学生利用具有蒙古族民间风格的图案设计制作了校运会标牌,在运动会的开幕式上,各个学校代表都举着凝聚学校精神风貌的标牌入场,而大多数学校的标牌设计都以和体育相关的奥运五环、体育项目、跑道等作为设计要素,而我校的标牌设计要素则突出了民族的特点,独具特色,标牌的中间以两个蒙古族摔跤手剪影作为主体图案,标牌的四个角和边缘部分则用角隅纹样和二方连续的云纹和回纹加以衬托,总之,我们的整个设计思路既蕴涵了体育精神又突出了地区民族特点,学生们举着自己设计制作的标牌入场,心中洋溢着喜悦和自豪,风格独特的标牌设计吸引了运动会观众的关注。

四、建筑欣赏课中展示蒙古包和寺庙建筑的艺术特色

内蒙古大草原山清水秀,景色迷人,令人神往,劳动人民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大草原的山山水水,他们不仅用优美的歌声赞美草原美景和幸福的生活,还用丰富多彩的图案来装点自己的居住生活环境。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独特的建筑艺术,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一建筑艺术,我们在网上搜索了大量内蒙古风光和蒙古包的图片,让学生通过欣赏了解家乡水草丰美的名山大川,了解独具特色的蒙古包建筑艺术,我们还先后制作了一系列展现蒙古包特色的教学课件:《美丽的锡林郭勒大草原》、《格根塔拉的蒙古包》、《天堂草原――西乌珠穆沁》等等,伴随着优美的草原歌曲,学生们一次又一次领略家乡内蒙古美丽的景色,感受家乡独特的人文环境和风土人情,热爱家乡的感情油然而生。

蒙古包像珍珠般撒满碧绿的草原,与草原上白色的羊群,天上白色的云朵,食物中白色的奶食融为一体。蒙古包的“哈那”本身就是一种美丽的交叉图案,蒙古包顶部的盖毡上面常常用色彩鲜艳的民间传统云纹和各种变体盘肠图案进行装饰,装饰效果醒目大方,蒙古包的围毡上部也经常用二方连续纹样装饰,特别是回纹图案的连续用的较多。蒙古包门的木格也大都是用不同的几何形体组成各种精美的纹样,比较讲究的蒙古包还挂着手工刺绣的毡制门帘,这种门帘既朴素又大方,门帘中间和四角绣着团形和角隅纹样,与顶部的云纹装饰相呼应形成十分美丽独特的毡帐艺术,较大的蒙古包中还有柱子,柱子上一般都绘有精致的盘龙图案。

第3篇:草原教案范文

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及森林防火灭火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批示指示。作为一名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的讲话精神,更要对学生宣传好森林草原防灭火知识,让学生懂得其重要性。

一、开展情况

3月11日,我校党支部开展了“不负嘱托、感恩奋进”的主题党日活动,校长黄河传达学习关于安全生产、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州关于森林草原防灭火的讲话精神,并结合学习内容,对学校近期的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要求帮扶老师利用调课错时或周末时间,深入农户,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宣传教育。

3月12日,我校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深入学习中共木里县宣传部关于印发《森林草原防灭火宣讲工作的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凉山州人民政府森林草原禁火令、森林草原防灭火宣传教育“十进”活动工作方案、专项整治反思暨工作推进会议纪要等,认真学习“六个一”、“十五不准”。不仅要认真学习,更要贯彻落实。学校作为宣传教育主阵地,承担着森林草原防灭火“第一线”重任,教育好每一名学生,渗透到每一个家庭,从源头上切断火源,才是最好的预防。作为老师,一定要将学习、教育、实践相结合,按照要求每周给学生上一堂“森林防火课”,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认识。

我校制定了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方案,并进行领导包年级、教师包学生,定期给学生进行森林草原防灭火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六个一工作”,做到入心入脑,让学生将森林草原防灭火知识传递给家长,达到影响一家,带动一片的效果。

二、总结个人不足

1、对上级领导及上级文件学习领会不够深刻,学习时间不够;

2、宣传力度不够大,召开专题会议次数少,宣传学习面窄;

3、部分学生及老师思想松懈重视程度不够对“六个一”、“十五不准”未记牢;

4、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是每个教职工的职责,也是每个教职工的义务,同时也是政治任务,务必按要求做好做实相关工作。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教师、一名帮扶责任人,我将认真学习中央、省、州、县关于森林草原防灭火的讲话精神,将对我所帮扶的列瓦镇棉布村村民沈友达家,不定期的打电话宣传教育,下村进户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教育,检查防灭火用具水壶、大刀、镰刀、钉耙等是否都有,家里的水是否装有水存放着。

第4篇:草原教案范文

一、委内瑞拉国际私法立法的历史背景

回顾委内瑞拉1998年国际私法的立法历史,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一部统一的国际私法法典对一个国家进行正常的国际民商事交往的重要性,而且能够发现在国际私法法典化、成文化的进程中学者们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既有的国际公约对国内立法的影响。

(一)第一阶段:1963年和1965年草案的出台

委内瑞拉是拉丁美洲最早开始起草国际私法国内立法的国家之一。早在1912年,委内瑞拉就开始起草了一部国际私法草案,当时是为了将其他法律文件中有关国际私法的规定集中到一个法律之中,同时也是为委内瑞拉外交代表参加泛美国际私法会议和参加区域性国际私法立法工作奠定基础。[2]

1958年,委内瑞拉司法部主持召开了一个由戈登施密特教授(Roberto Goldschmidt)、桑切斯-科卫萨教授(Joaquín Sánchez-Covisa)和帕拉-阿兰戈兰教授(Gonzalo Parra-Aranguren)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会议,决定重新起草一部国际私法草案。经过10个月的紧张工作,专家委员会完成了草案,但会议决定不急着公布,而是用另外的时间来进一步审视该草案。最后,1963年4月,该草案通过附加的说明报告得以完成。会议将1963年草案公布得尽可能广泛,以听取更多的建议和意见。桑切斯-科卫萨教授和帕拉-阿兰戈兰教授在首都加拉加斯(Caracas)举行的社会与政治学学会上对草案作了解释。德国教授佛雷恩费尔斯(Wolfgang Müller Freienfels)在应邀出席由委内瑞拉中央大学举行的大会上对草案中有关家庭事项的冲突规则作了评价。尽管委内瑞拉司法当局保持沉默,没有提出任何意见,但是,分别来自阿根廷和意大利的戈登施密特教授(Werner Goldschmidt)和诺瓦教授(Rodolfo De Nova)提出了富有价值的建议。会议还收到了法国亨利。巴迪福教授(Henri Batiffol)、德国艾伦茨威格教授(Albert A. Ehrenzweig)和克格尔教授(Gerhard Kegel)有关草案意见的来信。[3]

两年后的1965年,会议对草案又作了修改,并且把修订本提交给了司法部。然后将1963年的说明报告放在一起公布了1965年草案,但没有提交给国会。在国内,尽管委内瑞拉各大学的法学院对该草案进行了讲解,但影响不大。相比之下,1965年草案在国外却收到了很好的反响。据巴西瓦拉岛教授(Haroldo Valladao)称,该草案是一项“杰出的”(outstanding)文件,用“自治的与时俱进的方式”(autonomous and up-to-date manner)规定了主要事项。1967年,奥地利教授斯齐文德(Fritz Von Schwind)认为该草案值得注意,特别是其总则部分。1980年德国教授海因理齐(Paul Heinrich)也对之作了肯定,认为该草案“值得赞誉,因为它代表了国际社会今后将会追随的一种构思”。[4]1975年后缔结的一系列美洲国家组织公约,特别是1979年《关于国际私法一般规则的公约》深受1965年委内瑞拉国际私法草案的影响。该草案在秘鲁1984年民法典中新的冲突规则的编纂中也发挥了实质性的作用。它也被阿根廷戈登施密特教授起草1974年国际私法草案和墨西哥1987年通过的民法典中的冲突规则的编纂所考虑。

(二)第二阶段:1996年草案的形成

1995年7月,第一次由委内瑞拉各大学的国际私法教授们参加的会议在首都加拉加斯举行,会议要求政府将1965年草案提交给国会。但是,大家也一致认识到30年来委内瑞拉法律中发生的实质性变化,因此应该对草案中某些规定作一调整以符合委内瑞拉自1965年以来参加的国际公约规定。[5]

随后,司法部就有关事项咨询了共和国的总检察官。由此,1965年草案被提交到公共管理的司法建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各个政府部门中主管法律的代表组成。同时,1996年4月,委内瑞拉各大学的国际私法教授们又一次聚会坚持他们的请求,并提出了一些修改1965年草案的建议。经过多方努力,委内瑞拉政府终于在1996年6月底将草案提交给了国会。参议院的常设外事委员会建议采用该草案并提出了一些意见,1963年的说明报告也增加了对草案进行修改的原因,到此,1996年草案已经就绪。

(三)第三阶段:1998年国际私法的诞生

参议院最后在1997年10月底通过了1996年法案。应国会的要求,常设外事委员会就采用1996年法案征询了有关公约、立法和司法事项的次委员会(Sub-Commission)的意见,并就1963年说明报告中有无缺陷以及法案名称的合适性等问题又作了一次讨论,但没有任何异议。因此,国会未作任何变动而批准了1996年法案并要求行政部门予以实施。1998年8月6日,委内瑞拉政府举行了特殊的纪念会来庆祝该法的通过。与此同时,该法以第36.511号文件在委内瑞拉官方法律公报上予以公布。[6]根据其第64条的规定,该法在公布六个月后开始生效。

这部法律是在委内瑞拉国际私法学者们的推动下经过30多年努力的结晶,也是拉丁美洲范围内第一部通过的国际私法法典。对此成果,作为1963年和1965年两个草案起草委员会唯一在世的帕拉-阿兰戈兰教授表示,这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7]无疑,在使国际私法规则适应委内瑞拉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该法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尽管这种结论尚为时过早,还有待委内瑞拉法院在实际案件的具体适用中进行检验,但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二、委内瑞拉国际私法立法的主要内容

1998年委内瑞拉国际私法共64条,分为十二章。第一章为总则,共10条。第二章规定住所,共5条。第三章至第八章为法律适用,内容非常广泛。第三章“人”,共5条。第四章“家庭”,共6条。第五章“财产”,共2条。第六章“债务”,共5条。第七章“继承”,共3条。第八章“法律行为形式与证明”,共2条。第九章为管辖权,共14条,规定得比较全面,它试图为委内瑞拉法院建立一套有关国际私法案件管辖权的完整制度。第十章为外国判决的承认与执行,共3条,实行程序性审查且条件比较宽松。第十一章规定其它诉讼程序,共7条。第十二章为最后条款,共2条。下文就其主要内容作一介绍。

(一)关于总则规定(General Dispositions)

第5篇:草原教案范文

1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苏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四章“生物体的组成”第一节“单细胞生物”中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探究活动。作为七年级上册生物课本中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后正式遇到的第二个探究实验,该实验的实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可以巩固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以学生认识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为基础,是学生解释生物体生命活动现象和举例说出生物体生命活动特征的实例,为学生建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重要概念提供了依据。在分析《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和《生物学》教材后,笔者将本探究实验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确立如下。

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举例说出单细胞生物对外界刺激能产生的反应。

能力目标: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参与观察、探究、讨论,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1.2 教学重点

① 举例说出单细胞生物对外界刺激能产生的反应;② 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1.3 教学难点

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2 学情分析及设计理念

由于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用肉眼不易观察。在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活动中,需要学生制定探究计划,由于学生已有了科学探究的基础,但是仍然处于初步掌握阶段,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一步步设疑,引导学生制定出草履虫对外界刺激可能产生反应的实验方案,帮助学生实施方案并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实验中教师让学生直观感受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帮助学生理解单细胞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探究时要借助显微镜观察,由于学生使用显微镜不够熟练,所以需要教师适时指导,并提倡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

本实验是依据《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倡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生物学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理念而设计,由于理解科学探究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需要学生亲历探究性学习过程,因此采用问题解决法和探究实验法,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完成实验,学生通过质疑、尝试、摸索、探究、实践、分析等一系列的思维与活动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 教学过程与策略

3.1 准备教学,亲自实践

本实验是一个探究性实验。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进行预实验,实践在前,杜绝纸上谈兵,亲自尝试与体验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的实验。在预实验过程中,首先要采集和培养好草履虫,牛肉汁或稻草培养液可作为培养草履虫的材料。温度较低时,可将装有草履虫培养液的容器放入恒温箱培养。在尝试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过程中,选择了食盐、糖、牛肉汁三种刺激物。经过实验,笔者发现草履虫对糖、牛肉汁的趋向性不是很明显,而食盐一旦放入载玻片上培养液的一侧,两滴培养液中的草履虫会因浓度过高而死亡。经过多次尝试后,笔者发现选择生理盐水代替食盐作为刺激物,既能刺激草履虫,又不会伤害到草履虫,而且对生理盐水的刺激,草履虫会避开,实验效果较明显。

3.2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需创设一个能引发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探索的教学情境。以学生曾经做过的探究实验的对象――“鼠妇”受到光或者触碰的刺激蜷缩成球的图片引出生物能对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的生命现象,设置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单细胞生物能否对刺激作出反应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3 回忆方法,作出假设

想要知道单细胞生物能否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需要借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科学探究一般方法的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在提出“单细胞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吗”的探究问题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作出合理的假设。假设并不是无端的猜测,而是对问题合理的解释,所以在引导学生作出假设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教师通过提问“草履虫可能对哪些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呢?”或者“你想给草履虫提供什么外界刺激呢”,让学生主动、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猜想。学生在学习过“生态因素”概念的基础上,可以提出很多的猜想,比如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光”,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温度”,有的甚至会提出“酒精、醋”……教师要及时肯定并鼓励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的猜想应用于课外探究。

教师出示课堂上给学生准备的刺激物――生理盐水,解释使用生理盐水作为刺激物的原因,引导学生就生理盐水作为刺激物作出假设。由于有了具体的刺激物,学生作出假设的难度也降低了,可以作出“草履虫会趋向生理盐水”或者“草履虫会避开生理盐水”的假设,为下一步制定实验计划提供了具体的材料,也让实验设计更有针对性。

3.4 依据原则,制定计划

科学探究过程中,设计实验应依据三个原则:对照实验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科学性原则。这三个原则是学生设计实验的前提。教师友情提醒学生明确该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生理盐水,变量不同,其他条件都要相同。教师将探究实验推荐器材呈现给学生:草履虫培养液、载玻片、盖玻片、滴管、显微镜等,这些是课本中原本提供的实验器材,教师根据实验需要,增加两个器材:生理盐水、牙签。然后学生以4人一小组的合作探究形式,借助于课本中草履虫对外界刺激反应的实验设计参考图(图1),制定出小组的实验计划,并将实验方案写在学案上。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由于课本中并没有详细地用文字的方式提出实验设计建议,只有一幅实验参考图,所以学生对于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对照实验的设置以及图示理解的能力欠缺,可能会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瓶颈期,比如为什么要滴两滴草履虫培养液?生理盐水到底滴一侧还是两侧都要滴?牙签用来干什么的?中间的通道有什么作用?小组进行思考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巡视了解各个小组的合作情况和商讨结果,有针对性地并适时地提出指导建议。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选取一些代表性小组在全班汇报制定的实验计划,依据他们汇报的结果及时进行点评,并可鼓励其他小组针对汇报组提出疑问,让汇报组进行解答。最终,各小组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基础上完善各自的实验方案,并为实施计划做准备。

3.5 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实验方案是实施计划的依据,在制定好实验方案的基础上,小组的合作探究有了重要的依据。以2人一小组的形式,按照计划,实施实验,教师要求学生细心操作,细致观察,秉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地记录结果,并建议多次重复实验,比较观察得到的现象和结果是否一致。教师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指导,善于发现各组学生实验中的优点与不足,在学生完成实验后,由“观察到什么现象”的问题,以“看谁描述地最清楚”激发竞争的意识,开始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小组的探究成果。

通过小组竞相交流,大部分小组的实验结果与预期相吻合或接近。学生观察到“草履虫会避开生理盐水”的现象,由此可得出“单细胞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结论。

3.6 分析个案,倡导拓展

全班以2人一小组为单位的探究实验小组,进行探究后未必都能成功,教师要鼓励学生实事求是,勇于交流,大胆说出自己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教师通过巡视,发现个别小组实验的不足,“某些小组探究的结果与我们预期的有差距,请该小组的同学来说说他们如何进行操作的吧,看一看我们其他小组的同学能不能帮助他们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失败呢?”教师以这样的表述,鼓励学生交流互助,不要因为失败而丧失信心,及时发现问题,扬长避短,为今后的探究活动积累经验的同时也提升自己的探究能力。

其实草履虫不仅可以避开有害刺激,也能趋向有利刺激。由于课堂探究的时间和场地是有限的,而课外探究的平台是教师通过努力可以为学生搭建的。学生可以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尝试课外探究,不仅可以尝试不同的刺激物对草履虫的刺激,也可以观察到有利的刺激会使草履虫趋向。生物教师可以与实验员做好沟通,约定时间和场地,提供实验器具和材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倡导学生课外拓展。

4 教学设计优点与创新

4.1 设计优点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探究活动。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与实践,并将科学探究的内容尽可能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不仅应让学生参加科学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动,也应该注意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在本实验设计中,在引导学生探究前,教师亲自实践,认真进行预实验,通过预实验,将探究实验中所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解决,从而选取合理的实验材料,节约课堂时间,有效地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在引导学生制定探究方案过程中,教师步步设疑,及时引导,点到为止;在教学中教师不包办代替,激发学生思考,发挥其主体性,鼓励学生大胆想、大胆说;以小组合作形式,以全班交流形式,进行师生互动的同时,进行生生互动;并倡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以课堂的探究方法为例,举一反三,将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探究活动进行地更加完整。

第6篇:草原教案范文

【关键词】学案教学 草根教学模式 起源 发展

学案教学是一种“草根”教学,它不是教育部门所提倡的,也不是教育工作者所研发出来的,但是,其生命力却是非常强劲,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燃遍了整个中国大地,促进了教学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

一、学案教学概述

在古代,“学案”有档案的意思,它是一种学术思想。最初的创始人是黄宗羲。发展到现在,一般多指的是教学方面的名词术语。它是对学习方案的简称,这种学案一般情况之下是老师进行设计的,使学生按照方案进行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流程设计。学案的形式很多,有纸质的,也有电子的,需要在教学开展之前发给学生,让他们对方案有深刻了解。这种学案对老师教学有很大帮助,是老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同时对学生自主学习也起到了很大的引导作用。学案也可以称为“导案”或者“导学案”。学案教学就是利用学案教学工具进行教学。反之,学案的产生是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是为教学而产生的。

二、学案教学产生及发展原因

在1986年,教育人士看到应试教育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就对教育进行新的探索,对教育改革的脉搏进行把握,在摸索和探索中前进,因此,“学案”教学就适应新的发展趋势而诞生了。再到了1990年后,教育掀起了新的革命,教育被高度重视起来,把素质教育方向进一步明确,教育改革也在悄无声息的萌动中。这时,学案教学只是在一个小范围内得到推广,但是,其效果却是非常明显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然而,这种教学方法却没有得到大力推广,没有被广泛接受和采纳,虽然在宣传上下大了足够力度。在2000年后,我国的教育又开始了新的改革,经过改革,教育思想和方法都为之改变。这时候学案教学就充分展示了其魅力,在教学中被广泛运用起来。正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迅速传遍整个教育界。学案教学的产生及其发展,正是教育改革的推动,也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结果。虽然这种学案教学没有经过教育部门的推广和提倡,但是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是一种“草根”教学模式,也给中国教学提出了一种教学模式,指明了教学的方向。

三、学案教学的起源和发展

1.从1986年~1998年,起源和缓慢发展阶段

最早使用“学案”这个词语的是张承甫,他是华中科技大学的科学家,在论文研究中首先提到了“学案”教学法。他对学生的主动性非常的重视。他提出的这种教学方法是最初的萌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案教学。

2.从1999年~2005年,学案教学较快发展阶段

在1999年,学案教学有了很大发展。在十多年的探索和研究中,素质教育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在教育会议上,提出对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号召实施全面教育改革。在这个时期,很多的学校开始推广学案教学,并取得不小的成绩。在1999年5月教育报报道了金华一中学案教学的重大成就,从而就使得这种教学方法在全国都发展起来。由此,学案教学也摆脱了缓慢的步伐,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虽然,在这个阶段,这种教学方法有了快速发展,但是,因为新课改还没有深入进行,各种主客观因素阻碍了学案教学的推广范围,学案教学没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

3.2006年~2012年,学案教学迅速推广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案教学有过两次发展。随着教育的进一步改革,新课改更加深入,在2005年和2006年对学案教学进行重点报道,使其发展成为一种非常完美的教学模式。在2006年,对其研究的文献也越来越多,在以后的几年,其研究文献都大幅度增长,使学案教学有了更大发展。

四、学案教学的草根性

学案教学并不是引入外国的教育模式,它完全来自于中国,它和中国的实际教育相互结合。从起源到发展,它不是任何的教育学家、政府、学者所提出的,而是在一线的老师不断进行研究而得出的,因此它可以说是“草根”学案。学案教学来自于基层老师,是教育改革的产物。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在全国教育界不断发展起来,给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

总之,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新课改的推进,最基层的老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进行改进,提出了“学案”教学法。这种方法虽然不是任何的学者和政府所提倡的,但是,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给教学带来了焕然一新,也使教学有声有色的发展起来,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裴云. 草根教学模式的命运――试析学案教学的起源和发展[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8(8):105-111.

第7篇:草原教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有关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的重要批示,贯彻落实省、森林防火指挥部关于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动员全各森林草原防灭火责任单位力量。以《省人民政府森林防火命令》、《省森林防火条例》、《草原防火条例》为指导,强化主体责任、火源管控、宣传教育和双预案落实,以隐患排查为重点内容,及时消除火灾隐患,最大限度地减少森林草原火灾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和森林草原资源安全。

二、工作目标

针对农事用火、祭祀用火、生产生活用火等引发火灾的主要顽疾进行集中治理,建立健全火灾隐患自查自纠长效机制,筑牢火灾防控的人民防线,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坚决杜绝森林草原火灾在同一时段多点爆发,同一地区持续多发,坚决遏制人为原因引发森林草原火灾多发态势,严防重大森林草原火灾和人员伤亡,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三、时间安排及步骤

4月1日至6月15日,此次专项治理行动贯穿整个春季森林草原防火期。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阶段(4月1日至4月7日)。由所属乡(镇、场)全面安排和部署野外火源专项治理行动,原则上各级要形成具体的工作方案,抽调专职领导和人员,具体负责野外火源专项治理事项,确保该项工作部署及时、行动迅速、措施严格。

第二阶段,专项行动实施阶段,(4月8日至6月15日)。第一阶段完成后,森防指将组织由应急管理局、林业和草原局组成的联合检查组,对全范围内的野外火源管控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将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并适时通报。

四、专项行动督导组

(一)应急管理局

组长:

副组长:

(二)林业和草原局

组长:

副组长:

专项行动督导检查组将采取看、听、查、督、改的方式,明察与暗访相结合,在春防期间,不间断地深入基层检查,统筹做好疫情和防控工作。对重点内容逐条逐项进行认真检查,做到发现一起整改一起,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督导组在每次检查完成后,将检查情况及时通报森防指防办公室。

五、治理范围

全森林草原火灾高发区,国有林场、高火险乡(镇)、自然保护区、旅游景区等部位,达到重点火险区林场和牧(草)场的全覆盖,无死角。

六、治理内容

此次治理只是专项治理行动主要。包括六项内容:

(一)农事用火。重点治理高火险天气,在森林防火区内和林缘、林边烧田梗、烧杂草、烧秸秆、烧灰积肥、烧垃圾、烧垦开荒、烧除农田剩余物等农事用火失管失控问题。存在源头管控不到位,对违规农事用火不劝阻、不报告。治理脱离群众路线,对农林牧不宣传、不发动。对违规用火管理“宽松软”,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二)祭祀用火。重点治理推动移风易俗,文明祭扫工作不力,存在林内林缘烧纸钱、烧香点烛、燃放鞭炮等违法用火问题。治理墓区,周边可燃物清理不到位,火灾隐患突出问题。治理宣传引导、综合管控不到位,未采取有效措施疏堵结合。治理党员干部、公职人员不以身作则,带头上坟烧纸,燃放烟花爆竹问题。

(三)生产用火。治理重点生产过程中违反操作规程,违章使用明火,缺少防火措施,林区内建筑施工、烧炭,违规点烧隔离带等隐患问题。加强对落实法律法规不到位,未实施生产用火审批制度,或用火审批制度不严格的监管;加强对生产性用火未在合适的天气条件下实施,未开设隔离带,未组织足够人员看守等不按规程操作的监管;加强对有关部门对违规生产应用和监管缺失,处罚不严的监管。

(四)游人用火。治理重点野外吸烟、野炊、烧烤、取暖、做饭以及乘交通工具丢弃火种等问题。加强对野外人群宣传教育,发现问题及时制止。避免出现监管不到位、宣传不深入。

(五)电器产火。重点治理穿越林区输配电线路、断线、短路、绝缘子脱落等引发森林火灾隐患问题。防止出现林区电器线路老化或超负荷,乱接乱拉电线,导致电线、电器设备发生短路引发森林草原火灾。

(六)其他治理内容。重点治理玩火弄火,故意放火的问题。加强对智力障碍、精神病患者和未成年人监护责任落实不到位,玩火弄火引发森林草原火灾问题的治理。加强对林区居民、村屯和重要设施,周边可燃物清理不到位,造成家火上山、山火进家问题的治理。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场站,各有关部门要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责任人员落实责任,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切实把野外火源专项治理行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统筹疫情防控,科学谋划。要上下联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层层传导压力,确保排查活动有序、高效开展。

(二)聚焦重点发力。要借鉴肺炎疫情防控经验,全面把牢易失控关口,盯紧易发生风险部位,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农田物秸秆,组织人力、物力或采取回收利用等措施集中清理。对零散坟墓建立台账,确定坟主和责任人,清明节等重点时段,加强检查看守。落实国有林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旅游景区和公墓区等经营主体责任,确保责任落实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不留盲区。

(三)强化宣传教育。创新工作方法,坚持群防群治、线上线下教育并重,推进宣传教育进企业、进村屯、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营造浓厚防火氛围。鼓励将防火写进“村规民约”,促进村民规范用火养成。倡导移风易俗,推进绿色祭扫、生态祭祀。构筑全民思想防线,注重普及宣传,开展警示教育,以案说法,让知法懂法守法成为日常习惯。要加大火案查处力度,严厉打击人为纵火,火灾发生后同步侦办火案,迅速查明原因,依法严惩肇事者。公开违规野外用火举报电话,畅通举报渠道,建立奖惩制度。

(四)务求治理实效。要运用大数据分析,认真研究火灾成因,摸清火情规律,找准问题根源,坚决破解“管不住”的症结。各地要狠抓过程控制,做到治理整改、执法查处、督促指导贯穿专项行动全过程。要注重长短结合,探索建立隐患问题自查自纠长效机制,持续推进,常抓不懈。要切实改进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对隐患问题盯住不放。健全生产性用火审批、监烧制度,杜绝坚决杜绝火源边治理、火灾边爆发。

第8篇:草原教案范文

一、强化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

(一)开展森林草原专业防灭火宣传

4月9日县林草局、县森林草原专业防灭火大队深入县中学,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小手牵大手”宣传教育活动。工作人员向同学们宣讲森林草原防火知识、森林草原火灾的危害、森林草原防灭火学生应该做什么、发现火情如何报警等等,并引用小孩玩火引发火灾的典型案例以案说法。

(二)全局干部职工启用“熊猫护林员app”开展巡护

为科学管理护林(草)员队伍,充分发挥其在火情上报森林巡护等方面的作用,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及全县生态护林员启用“熊猫护林员app”,并要求大家每天按时登录,开展巡护工作。

二、积极开展野生动物救助,宣传野生动物保护

3月31日,与森警大队共同在冷碛镇甘露寺村救助一只受伤野生为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经过野生动物保护站工作人员仔细观察,赤麂无其他不良反应后,当天放归到自然保护区境内。干部职工利用平时工作下乡的机会,向群众宣传普及野生动物保护和救助等知识。

三、加强行政执法力度

本月办理涉及林业行政处罚案件6件,处罚6人,罚款78289.2元,已缴纳罚款70125.6元,剩余8163.6元未缴纳。

四、加强法治宣传

4月15日,组织干部职工收看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专题宣传片,将国家安全意识这颗种子植入全体党员及干部职工思想意识中。

五、加强疫情防控和重传教育宣传

通过职工大会、发放宣传资料,微信工作群等方式,对干部职工开展艾滋病、肺结核等重大传染病健康教育宣传。

收集汇总县林草系统疫苗接种人员登记,并上报接种人数138人。

第9篇:草原教案范文

关键词:草原;传统;审美精神

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鲜明的民族特点,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而闻名。在北方草原,北方历代各草原民族同样也创造了辉煌的草原文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各种文化形式之间相互贯通、相互影响,整体性把握文化,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草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非物质遗产蕴涵着北方历代各民族人民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风俗习惯、想象力,体现着草原人民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蕴藏着巨大的、沉默的、绵延不绝的前行力量,包含着最原始、最真诚的因生命的萌动而迸发的激情,传承着民族本真而久远的情感历程。抢救保护和发展草原传统文化是我们新时代每一位艺术设计师的责任。

一、草原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北方民族所创造的丰厚的传统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不竭源泉,有很多创造可称为世界文化的精华。草原游牧文化几千年的文明发展绵延不断,在北方历代各族中,蒙古族是蒙古高原文化的集大成者,虽然蒙古民族共同体是在13世纪形成的,但组成蒙古族蒙古各部都有着更为古老的历史。他们与阿尔泰系各民族,与我国历史上的东胡、匈奴、鲜卑、突厥等古代游牧民族,与更早期的原始人类,都有着某种程度的渊源或亲缘关系,他们之间的文化传统有许多是一脉传承的。历史上北方阿尔泰语系各部族普遍信仰一种原始宗教――萨满教,他们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和文化元素。

“万物有灵”观念和“长生天”崇拜的产生,与远古蒙古人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形成的生产方式有密切关系。一方面天赐衣食,谋生比较容易;另一方面天降灾难,生产生活极不稳定。在这种客观现实面前,人们只能靠天、拜天,对天神的崇拜成为北方民族和蒙古人的世界观,祭敖包、祭火、驱魔祛病等萨满教的宗教活动一直延续到近现代。万物有灵的观念影响到生活的各方面,面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原始的蒙古人无法解释周围的这一切,只能在自己有限的经验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来理解自然,产生了“万物有灵”的多神崇拜。这种萨满教崇拜天的思想无孔不入地完整地积淀于民族民间生活中,积淀在各类民间艺术中。万物有灵是萨满教的基础,是萨满教的主要世界观基础。图腾观念是蒙古族萨满教最古老的宗教之源,动物图腾是蒙古族萨满教最古老的神祗,图腾礼仪是蒙古萨满教最古老的祭祀礼仪。蒙古族萨满教崇拜可概括为:以天地为代表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树木、风雨、火崇拜等自然神祗崇拜,以及飞禽、走兽的图腾崇拜,还有祖先和祖先偶像“翁衮”崇拜,苏勒德崇拜和牲畜保护神、命运之神“吉雅其”和“保牧乐”崇拜。在古代的岩画中,在民间美术的各种符号中,在各种神像、唐卡、雕刻、禄马旗上,都反映了蒙古民族的这种哲学观念、文化意识和心理素质。生命和繁衍是宇宙万物一切生物的本能,生存生命意识和繁衍意识也是蒙古族自古以来的基本意识,这种意识积淀在各类民间美术中,融于牧民的衣食住行中,它由原始社会到今天的蒙古族本原文化的延续,是蒙古族文化中历史最悠久、群众性最广泛、民族特征最突出、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文化形态之一。生活中的阴阳鱼和生命树形象,龙、风、蛇、狼、鹿、马、鱼、蛙图案,盘肠、哈木尔、d字纹样处处都有,随时可见。这些图案都是由原始氏族社会图腾文化的积淀、发展演变而来,使我们进入了远古图腾文化世界。

16世纪以后对佛教的笃信,其中实际包含着对萨满教的信仰基础。佛教传入蒙古,与萨满教虽有斗争的一面,同时也有融合渗透的一面。蒙古人信仰喇嘛教是从元朝开始的。清代,呼和浩特成为蒙古地区的一座宗教城,即有俗传所谓“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绵绵召”之说。随着召庙的大量出现,随之产生了为宗教服务的宗教美术。喇嘛教对蒙古民族意识和文化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蒙古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无不渗透着藏传佛教的影响。从明代始喇嘛教给蒙古族文化带来了化的强烈影响,喇嘛教迎合蒙古封建主的需要,宣传封建主的特权是前世修行的“善报”。这种政教联合的思想,因果业报和佛的创世、转生的思想,深入蒙古封建上层的意识,充塞于贵族文人的文、史著作之中。佛教从蒙古传统文化中吸取了很多文化特质,丰富了自己,改装了自己,形成了不同于原初的已经蒙古化了的佛教。喇嘛教哲学对蒙古族传统哲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最终导致了蒙古族传统哲学体系的形成,虽然这一体系还没有完全挣脱宗教神学的外壳,但佛教化的哲学思想的确立却是蒙古族传统思想史乃至整个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艺术设计的影响方面,从元代实用器具设计方面可见一斑。元代壶类器物出现了受藏传佛教器具影响的多穆壶、僧帽壶这类特殊的制品,内地生产的多为瓷质,有别于藏地多为金属、木质的面貌。晚期生产的青花多穆壶则摆脱了对原有多穆壶形态细节的刻意模仿,更加显示出陶瓷材质自身的美感,在设计上技高一筹,礼器、供器、漆器、石雕、碑刻、牌符表面图案常刻画与雕塑佛教八宝、七珍、金刚杵、瑞兽、佛陀形象。从元朝开始,蒙古族传统哲学同样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学成为国学,在上都建立孔庙,在各地建立学馆,崇儒重道。例如:忽必烈提出了“应天者惟以至诚,拯民者莫如实惠”的理论。这一理论是蒙汉哲学思想互相影响的晟好例证。“应天者惟以至诚”是对蒙古族传统的“长生天”观念的一种继承,“拯民者莫如实惠”既是他的哲学思想,义是他的施政方针。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提倡的“仁政”思想痕迹,也体现了蒙古族传统的务实精神。在成吉思汗开拓的开放型的思想文化影响下,元世祖忽必烈智慧和理智地吸纳了儒家文化。元一代多元文化共荣,为中华文明增添了奇异的光彩!在艺术设计方面,日用品与陈设品的设计从产品结构和形态上看,金银、陶瓷制作的茶具、酒具等饮食器,一部分吸收融合了游牧民族及外来文化因素,一部分保持中原传统作风。元代文人画盛行,借助松、梅、兰、竹、菊等寄托文人情怀,除礼器、供器外,陈设品主要体现拥有者的审美情趣,在元代上层社会和文人士大夫持有的陈设品上得到突出反映,如用于文房陈设或供文人把玩的物品,更多地带有宋代艺术遗韵,寄托了文人内在的情怀。平面设计呈现出自身的时代特点,儒、道、释、伊斯兰、基督教等不同文化元素的图形皆备,汉、蒙、梵、藏等字体并存,是元代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体现,平面艺术设计多样性的风貌直接为明清继承。

自古以来以游牧经济为依托的蒙古民俗、民间工艺反映在民 间文化上的主要特征是传承性、自娱性、群众性、人民性、地域性、习惯性。所谓“人相习,代相传,今俗习古,古俗沿今”,反映狩猎游牧生产的习俗,居住饮食习俗。蒙古包、车辆、服饰等。自古迄今少有变化,其原始思维方法、影像、夸张、复合等造型规律和众多的图案符号,很多方面与东胡、匈奴、鲜卑、契丹的风俗和艺术传统是一致的。传承性的基本含义是历史的延续性。民俗文化、民间美术又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北方民族从远古(史前)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民俗事象,必然影响到该民族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意识形态、民族心理的构成和发展。这些史前民俗与神话传说类的艺术、巫术以及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往往与萨满教有联系,其中萨满教祭祀、巫术构成了游牧狩猎民族史前社会的原始民俗之综合体,祭祀活动在蒙古各部氏族社会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中尤居重要地位。渊源于远古社会的祭祀活动、民间美术,无论除灾驱魔的咒语还是对诸神的祈祷、赞美,以及与神有关的形象如岩画等,无不反映了古代蒙古人相信他们的神秘力量的原始意识和心理,这种祭祀行为逐渐衍化成为一种民俗化的自发行动。

二、草原传统审美文化对现代民族产品设计的影响

蒙古草原广大农牧区不仅是物质生产基地,也是民间文化生产、传承的基地。民间美术的不同种类和造型,各种符号图案所隐含的关系,已成为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骄傲,草原民族的民族精神就蕴藏在其中。如果通过整个北方民族文化现象来观察蒙古族民间美术,就不难发现民间美术与原始艺术在思维方式和造形意识上的相通之处,比如蛇纹、d纹、龙风纹、哈木纹图案及很多动物造型、人物造型等,其中那些远古的感性经验、原始幻想越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已经悄然沉积在民间艺术家的深层心理结构之中。民间妇女很多刺绣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和她们的一件件作品多数都已用抽象的传统纹样表现主题,这里说的抽象,只是对表现客观对象真实性而言。刺绣中的哈木尔、阿鲁哈、龙凤、d纹(图门贺)、交叉式的蛇纹、蛙纹、鱼纹等,都是原始社会彩陶纹样,很多画面组合得生动有趣而高深莫测,在这“意象造型”中,在牧民们感受到的极端地自由和臆构化的后面,有一股本能的原始灵魂在冲动,驱使艺人的双手塑造出一个个绝妙的造型。在民间美术创造活动中,往往在抽象之前就有了某种生长的神秘观念,对于许多形象来说并不是一般性的概念,而是切中形象本质的,这在蒙古族民间工艺美术中是经常可以见到的。蒙古族民族产品在生产用具、劳动生产工具、宗教器具、工艺欣赏品、旅游纪念品这几方面都有着明显形式上的差别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影响。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影响体现在蒙古族日常劳动生产生活中,所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品往往兼具多种实用功能。比如马鞍具既是生活用具又在放牧中使用,它精美的制作工艺和装饰又是一件工艺欣赏品:蒙古袍、首饰、蒙古靴、蒙古刀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还具欣赏价值;银碗、铜壶、供品碗、熏炉、佛龛、佛塔等蒙古族家具用品本身就是极具欣赏和收藏价值的精美工艺品。这些生产和生活用品的制作工艺和造型图案都一直保留着古老的传统和特点以及深厚的审美取向和文化内涵,并在不断向前发展着。尤其是来源于古老的民间传统图案装饰古朴,比如广泛使用的回纹、各种云纹、“d”形图案、各种盘肠和交叉图案、卷草纹、犄纹、各种长寿(普斯贺)纹样等等,它们本身都体现着蒙古族的精神特质、审美观、风土人情和时代特征,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并在各种服饰器物上广泛使用,传达着蒙古族特有的民族风格和人文精神。

三、结论

所以,对蒙古族民族产品设计的形式应该从一下几方面来研究。首先,应该深刻理解和掌握蒙古族传统审美文化的精髓;其次,在保持民族风格的同时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并找到旧元素向新元素转换的方式使蒙古族传统审美精髓得以再造和升华。升华后的再造元素不仅能传递现代设计观念,还能够真正传递现代信息、符合现代产品的功用,从而摆脱传统审美风格在现代民族产品使用上的局限与语义上的偏差,也使建立具有民族个性的现代民族产品设计体系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蒙古族图案,阿木尔巴图,内蒙古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