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应用题解答范文

应用题解答精选(九篇)

应用题解答

第1篇:应用题解答范文

关键词:解答 分数应用题 技巧 单位“1”

新课标指出:“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分数应用题是小学高年级阶段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都显得比较难。因此,教师如何教好这部分内容,学生如何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小学数学的关键之一。在此,我就自己在教这部分内容的技巧浅谈如下:

一、抓关键句

分数应用题中都有说明两个量之间关系的句子,这些句子是应用题的题眼、解题的突破点、是关键句,所以在做分数应用题时可以先找出关键句,在关键句下面画上线,在动脑、动手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题意。

二、找标准量

找标准量是解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标准量可以看作单位“l”。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计量单位,而且可以表示一个整体。要找到单位“1”,应从分率入手,抓住两条规律:

(1)固定式:这种类型的句子中,通常是找几个关键字,即“是”、 “占”、“相当于”等字后面的量。如:甲厂人数是乙厂人数的6/7,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3/4,第一季度用电相当于全年用电的1/4,应分别把“乙厂人数”、“总人数”、“全年用电”看作单位“1”。

(2)比较关系:关键句中“比”字后面的量是单位“1”的量。如“鸡比兔多1/3”,单位“1”的量是比字后面的量兔;“兔比鸡少1/4”,单位“1”的量是鸡。

三、画线段图

通过再造想象把题意转化为图形,再靠图形感知,把握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画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题意,弄清数量之间的关系。建议同学们在做题时,一定要画出线段图。

其实,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只有三种基本问题:

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解这些应用题需要弄清分数乘除法的含义和分数乘除法的关系。这三种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是相同的,也就是:表示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的对应量。但三种问题的已知和未知不同,因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已知单位“1”的量(另一个数)和分率对应量(一个数)去求分率,也需要用乘法的逆运算,即用这个数去除以另一个数,并写成分数的形式。

如:女生21人,男生28人,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用女生的人树(分率对应量)÷男生的人树(单位“1”的量)=分率,列式为:21÷28。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是已知单位“1”的量(这个数)和分率(几分之几),求分率的对应量,就用这个数去乘上几分之几。即: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的对应量。

如:兔有24只,鸡是兔的3/4,鸡有多少只?在这道题中,单位“1”的量是兔,求鸡有多少只就是求兔的3/4是多少。根据数量关系式:兔的只数(单位“1”的量)×3/4(分率)=鸡的只数(分率的对应量),列式为:24×3/4。

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见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已知分率(几分之几)和分率对应量,去求单位“1”的量,就需用乘法的逆运算,即用几分之几去除对应的已知数。也就是:分率的对应量÷分率 =单位“1”的量。

如:杏树有18棵,是桃树的3/7,桃树有多少棵?在这道题中,单位“1”的量是桃树,求桃树有多少棵?也就是求单位“1”的量是多少。根据数量关系式:杏树的棵树(分率的对应量)÷3/7(分率)= 桃树的人数(表示单位“1”的量),列式为:18÷3/7。

四、总结归纳

从以上分析的过程可以看出,要正确解答分数应用题,找准单位“1”是解题的关键,同时搞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也不能忽视。因此,在解题过程中,首先要认真审题,利用上面所述的方法找准单位“1”,再根据单位“1”的量是已知量还是未知量,确定用乘法还是除法解答。如果出现与“多”或“少”有关的几分之几时,就用单位“1”加上或减去几分之几。以下是我总结出的列式格式:

注:A表示标准量,b表示分率。

1.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

①简单式:A×b

②出现与“多、提高、增长”等有关量时:A+A×b或者A×(1+ b)。

③出现与“少、降低、节约“等有关量时:A-A×b或者A×(1-b)。

2.单位“1”的量未知——用除法或方程法:

①简单式:b对应的量÷b。

②出现与“多、提高、增长”等有关时:A÷(1+b)。

③出现与“少、降低、节约”等有关时:A÷(1-b)。

(以上内容在解答百分数应用题时也同样适用,只不过出现的分率是百分数形式)

第2篇:应用题解答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6—0091—01

对于列不等式,很多学生感到困惑,觉得无从下手。那么,如何摆脱这种困境呢?笔者认为,从限定的条件入手,挖掘题目所蕴含的条件,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从题目中直接列不等式

这种题目明确地给出了某件事情的限定条件,例如,有大于、小于、不超过、高于等等表示不等关系的词语。对于这类题目,要紧紧抓住这些词语前面的量,也就是关键词。对于这种题型,一般分析题意后,设出未知数,列代数式来表达出这个量,然后根据限定的条件直接或作一下转化来列出不等式。

例如,甲以5km/h的速度进行有氧体育锻炼,2小时后,乙骑车从同地点出发沿同一条路追赶甲。根据他们两人的约定,乙最快不早于1小时追上甲,最慢不晚于1小时15分追上甲。问乙骑车的速度应该满足什么条件?

分析题意:不难发现“不早于、不晚于”是限定的条件,这是对时间的限定。不妨设乙骑车的速度为xkm/h,用含x的代数式来表示时间即可。根据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有时间为(5×2+5×1)/x;(5×2+1×■)/ x,然后根据“不早于,不晚于”来列出不等式(5×2+5×1)/x>1;(5×2+1×■)/xx,同理5×2+1×■

二、挖掘题意,深入分析,列不等式

这类的题目没有明确给出某个事情的限定条件,要靠学生认真读题,抓住每个术语进行分析,或者要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寻找隐含的各种限定条件,然后根据找到的条件来列不等式。

例如,某工厂有甲种原料360㎏,乙种原料290㎏,计划利用这两种原料生产A,B两种产品共50件。已知生产一件A种产品需要甲种原料9㎏、乙种原料3㎏;生产一件B产品需要甲种原料4㎏、乙种原料10㎏。求:(1)设生产A种产品x件,写出x应满足的不等式(组);(2)写出所有的生产方案。

分析题意:逐步展开,不难得出生产B种产品(50-x)件,而生产一件A种产品需要甲种原料9㎏、乙种原料3㎏。现在生产x件,需要甲种原料9x㎏、乙种原料3x㎏。同理,现在生产B种产品(50-x)件,需要甲种原料4(50-x)㎏、乙种原料10(50-x)㎏,而题目给出工厂共有甲种原料360㎏,乙种原料290㎏。由生活、生产实际出发,生产A,B两种产品所需要的原料数目,不能超出甲种原料和乙种原料现有量。即这就是分析题目找出的限定条件,所以有9x+4(50-x)≤360,3x+10(50-x)≤290。解出这个不等式组,根据实际,可回答后面的问题。

三、结合方程、函数,分析实际情况,列不等式

这类题目有些先给出题目的结论,问题是寻找结论成立的条件。我们可以先假设结论成立,然后由结论的性质去推理得到所需要的条件。要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关键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寻找最佳的方案。

例如,某批发商欲将一批海产品由A地运往B地,汽车货运公司和铁路货运公司均开办海产品运输业务。已知运输路程均为120千米,汽车和火车的速度分别为60千米/时、100千米/时。两货运公司的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如下表所示:

注:“元/吨·千米”表示每吨货物每千米的运费;“元/吨·小时”表示每吨货物每小时的冷藏费。

(1)设该批发商待运的海产品有x吨,汽车货运公司和铁路货运公司所要收取的费用分别为y1元和y2元,试求y1和y2与x的函数关系式;

第3篇:应用题解答范文

一、分析能力是解题的铺垫

分数应用题先找“1”,然后根据“?”的所求,确立分数的乘、除法。因此正确判断“1”的量,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铺垫,假若确立“1”方向有错误,解答肯定错误。如何在题目中确立“1”的量,需要学生去分析已知条件,根据条件去分析、判断“1”的量。

例:(1)一根绳子长10米,用去它的■,用去多少米?

这题学生很容易判断“1”的量是一根绳子(10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解答:10×■=8米。

(2)一块花布长10米,剪去■又■米,用去多少米?错解10×(■+■)=4米 ,产生以上错误的原因是:把具体数量“■米”当成把抽象的分率“■”。“■”与“■米”表示的实际意义并不相同。“■”是指“10米的■”它表示10×■=2米,“■米”是指实际数量。正确解法为10×■+■=2■米。为了防止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教师应帮助他们分析比较,弄清一个分数不带单位时表示相对意义,它是由单位“1”的大小决定的;一个分数带上单位后就表示一个具体数量,具有绝对意义,它的大小是不能改变的。因此,培养学生分析已知条件,比较已知条件,能正确确立“1”的量,以及分率与分数,为解答做好铺垫。

二、分析能力是思考与解答的无缝接轨

解答一道由文字组合成的分数应用题,学生需要对题目思考(文字进行读取、理解、回想题目所涉及的知识)到最终解答,许多学生卡在这个虚幻过程中,无法理出头绪,无法解答题目,讨厌解答题目。分析能让学生对题目所涉及的知识进行总结、思考,在混乱的条件中寻找需要的条件,与所求问题接轨,因而题目获得解答,从而让学生轻松迈过从想题到做题这艰难的一步。能使学生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没有顿挫,如流水一样轻松,从而喜欢解答分数应用题。

三、分析能力能把题目化繁为简

分解是对具体事物的分析。将事物的“一个整体分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就是分解。分解是解答分数应用题中用得最多的分析。

例:一N彩色印花巾原价每条20元,提价■后又降价■,现在每条售价多少元?

学生错解为20×(1+■-■)=20元,原因是把“1”的量看错,需要学生把“提价■后又降价■”分解成提价■是表示提价后价钱比原价多■;又降价■表示降价的价钱比提价后价钱少■,通过分解,学生能分析出题目有两单位“1”的量。

学生很容易解答20×(1+■)×(1-■)=19.8元。

四、分析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4篇:应用题解答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读懂题意;解题思路

一、读懂题意要求是解答应用题的前提

受到年龄因素、生活阅历等因素的制约,小学生在读题时时常会遇到一些不熟悉、不了解的字词或者短语(“增加了”“增加到”“降低了”“降低到”等),如此就极大地阻碍了他们对数学题目的理解,更谈不上对应用题目进行正确的解答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弄清楚、弄明白应用题目中出现频率较多的数学用语,并辅助于一些实例讲解。相信这样一来,这些原本生涩、难懂的数学用词将真正转化成为学生自己的数学语言,从而为其在日后的应用题解答过程中提供切实的积极帮助。

如,在“李东拿10元钱买文具。他买圆珠笔用去2元,剩下的钱买铅笔,每支铅笔4元。他可以买几支铅笔?”的解题教学过程中,我就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购物经验针对“剩下的钱”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剩下的钱即原有的钱在支出一些之后仍多出的部分,在该题中剩下的钱为10-2=8元。如此,学生日后对类似数学应用题目的解答便手到擒来了。

二、正确的解题思路是解答应用题的必要途径

学生在应用题目“三年级一班女生植树15棵,男生植树比女生多6棵。全班共植树多少棵?”解答时很容易简单地把15与6相加,并计算出21棵的错误结果。这便是学生缺乏正确解题思路的具体表现。其实,在我看来,上述学生易犯的错误完全可以避免。

三年级数学应用题同一、二年级应用题相比难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为此,教师在应用题目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捋清典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即首先要明白应用题目中到底讲的是什么事?随后,要将题目中涉及的几个关系量一一分析清楚;最后确定先计算什么、后计算什么、用何种方式计算。只有学生心中有了条理分明的解题思路,他们才能在题目解答的过程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从而确保正确的计算结果。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答技巧尚有很多,但无论是哪种技巧或者捷径,都离不开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教学实际情况的认真总结、分析与实践。希望更多的教育同仁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探索与研究,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应用题这一数学题目类型。

第5篇:应用题解答范文

【关键词】培养 解答 能力

应用题的特点是用语言或文字叙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一件完整的事情,由已知条件和问题两部分组成,其中涉及一些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由已知求得未知的过程。学生解答应用题时,只有清楚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学生对题目中的某一种数量关系不够清楚,那么就无法正确解答。因此,牢固地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

一 使学生掌握好基本的数量关系的有效方法

1.加强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的教学

举例来说,如果学生对乘法的意义不够理解,那么在掌握“单价×数量=总价”这个数量关系式时就会感到困难。

2.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是通过一步应用题的教学来完成的

人们常说,一步应用题是基础,道理也就在于此。研究怎样使学生掌握好基本的数量关系,就要注重对一步应用题教学的研究。学生学习一步应用题是在低、中年级,这时学生年龄小,他们容易接受直观的东西,而不容易接受抽象的东西。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直观教学,通过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再通过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下面以建立有关倍数的数量关系为例加以说明。

两个数量相比,既可以比较数量的多少,也可以比较数量间的倍数关系。这就是说,“倍”也是在比较中产生的。在教有关“倍”的数量关系时,核心问题是对“倍”的认识。为了使学生理解“倍”的意义,教学中可以这样进行:

(1)从同样多入手。教师在第一行摆了2个三角形,第二行摆了2个圆,启发学生说出圆与三角形的个数同样多。

(2)引出差,使差与比的标准同样多。这时,教师在第二行再摆上1个圆,这时圆比三角形多1个。然后在第二行再摆上1个圆,使学生说出圆比三角形多2个;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圆比三角形多的部分与三角形的个数同样多。

(3)从份数入手建立“倍”的概念。接上面,如果把2个三角形看作1份,圆有这样的几份呢?圆有这样的2份,我们就说圆的个数是三角形个数的2倍。

把“倍”的概念理解透了,那么教有关“倍”的数量关系时就比较容易了。

例如,教“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种数量关系时,可以使用这道应用题:有3只黑兔,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4倍,白兔有几只?

在这道简单应用题中,“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4倍”这个条件是关键。通过教具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学生清楚地知道这句话的含义是:把3只黑兔看作1份,白兔有这样的4份。求3只的4倍是多少,就是求4个3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是:3×4=12(只),从而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如果在建立每一种数量关系时,都能使学生透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那么就为多步应用题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 掌握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后,能否顺利地解答应用题,关键在于是否掌握了分析应用题的方法。也可以说,应用题教学成败的标志也在于此。分析应用题常用的方法有综合法、分析法和图示法:

1.综合法

综合法的解题思路是由已知条件出发转向问题的分析方法。其具体方法是:选择两个已知数量,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再选择两个已知数量(所求出的数量这时就成为已知数量),又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这样逐步推导,直到求出题目的结果为止。

2.分析法

分析法的解题思路是从应用题的问题入手,根据数量关系,找出解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这些条件中有的可能是已知的,有的是未知的,再把未知的条件作为中间问题,找出解这个中间问题所需要的条件,这样逐步推理,直到所需要的条件都能从题目中找到为止。

以上这两种分析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由条件入手分析时,要考虑题目的问题,否则推理会失去方向;由问题入手分析时,要考虑已知条件,否则提出的问题不能用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来求得。在分析应用题时,往往是两种方法结合使用,从已知找到可知,从问题找到需知,这样逐步使问题与已知条件建立起联系,从而达到顺利解题的目的。

3.图示法

图示法就是用线段图(或其他图形)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这样可以把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并从图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图示法解题的面很宽,无论是整数和小数应用题,还是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以及几何初步知识方面的应用题,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前面在讲其他解题方法时,有些题目就已经使用了图示法。所以图示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解题方法结合使用。

三 加强训练

第6篇:应用题解答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180-01

1.从小培养认真读题,引导学生养成理解题意的习惯

1.1 读题是解答应用题的第一步,理解题意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一道应用题能否解答出来,决定于对应用题的内容是否能准确地把握住。因此,必须让学生把应用题读通、读懂。对于小学生而言,在刚涉及到应用题时。由于小学生识字少,生活经验缺乏,缺少感性体验。所以读题,理解都有困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先领读,然后让学生自己慢慢读几遍。然后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对于题中学生不熟悉的词语,教师应解释清楚它的含义,并引导学生尽量能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对于易混淆的词语(如:“增加了”和“增加到”、“降低了”、“比……多……”、“……比……多”等。教师除了对词语的含义解释外,还尽可能多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区分。这样学生对读题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划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以加深对题目的理解,便于解决问题。

1.2 应用题的事理要清楚明白。前些时候看到一个材料,说到在课堂上老师提问:“知道两个部分数,能够求出什么?”“知道总数和一个部分数,能够求出什么?”所有学生都能对答如流。但在练习中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前进大队养鹅530只,养的鹅比鸭少165只。前进大队养鸭多少只?全班学生没有一个会算的。老师没有办法,只好说,这样的题我们还没有学过,不用算了。实际上这道题只要弄明白养的鹅比鸭少165只,就是养的鸭比鹅多165只。这就变成已经学过的类型,学生也就会算了。这就足以说明,即使是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如果不把应用题的事理弄明白,单靠记住类型也是解决不了的。

1.3 关于两步以上计算的应用题。首先,最关紧要的,是要让学生弄清楚应用题的事理;其次,才是确定算法的问题。拿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说吧,既然是两步计算,就一定有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的问题,这必须根据应用题的事理来确定。譬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二年级一班有男学生18人,女学生比男学生多6人。全班有学生多少人?如果不注意弄清楚应用题的事理,看到有男学生18人,女学生比男学生多6人。就很容易把18同6相加,错误地认为全班有学生24人。出现这样的错误并不奇怪。第一,在这以前,学生解答的应用题多数是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第二,在这道题目里只有两个已知数,同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很相似。教学时,如果教师不先讲例题,又不事先提醒。学生就很有可能出现上面的错误。那么,怎样才能把这样的问题解答的正确呢?关键就在于把应用题的事理弄明白,即要让学生理解,这道题是要求全班有学生多少人,那么先得求出女学生有多少人。这就对应用题的事理弄明白了,自然也就不会发生上述的错误。对于两步以上的应用题,情况更为复杂,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先弄明白题里所讲的事,再将题里的数量关系分析清楚,然后才能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以及用什么方法算"。所以,在应用题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楚应用题的事理,是解答应用题的一个不能缺少的步骤,是学生解答应用题时必须养成的一个良好习惯。

1.4 弄清应用题的事理,并不全是数学问题。有的是事物本身学生不熟悉,有的是文字叙述学生看不懂等等。这就需要有的放矢,用各种办法使学生弄清楚应用题的事理。如小学数学课本(试用本)第四册总复习中有这样一道题:高度每升高1公里,气温大约降低6度。如果地面的气温是26度,那么高出地面3公里的地方,气温大约是多少度?这道题放在这里好不好,这里不讨论。可是这道题的事理,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是生疏的。有一个老师,为了教好这道题,在教学以前,特意借了一个温度计,挂在教室里,每天让学生观察温度计上温度的变化。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学生对温度的上升与下降,有了感性认识,再教学这道应用题,学生就比较容易明白了,计算也就不难了。这个老师的教学是比较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这位老师抓住了使学生弄清应用题的事理这一重要环节。

2.对比、联系,提高解题的精确度

为了减少学生的解题错误,提高解题的精确度,除加强估算和检验外,通常较有效的办法是要善于对比、联系,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在比较中区别、在比较中理解、在比较中提高。常用的对比、联系方法有:

2.1 对比、联系生活实际。对于一些农业生产上的株距、行距,工业上的产值、工效,商业上的成本、利润等,学生缺乏生活经验,难以产生共鸣;对于一些较大数字的四则运算,学生解答毅力不强,容易产生畏惧心里情绪。加之,有些教师讲到应用题,便说应用题怎样重要,如何难学,上课要认真呀……说到计算题,又说怎样容易出错,计算时要怎样细心,否则……看似老师提醒学生重视,实则给学生增加了心理压力,背上了思想包袱。其实,只要把数学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对比,解题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第7篇:应用题解答范文

怎样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牢固地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应用题的特点是用语言或文字叙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一件完整的事情,由已知条件和问题两部分组成,其中涉及到一些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由已知求得未知的过程。学生解答应用题时,只有对题目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一清二楚,才有可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学生对题目中的某一种数量关系不够清楚,那么也不可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因此,牢固地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

什么是基本的数量关系呢?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决定了加、减、乘、除法的应用范围,应用范围里涉及到的内容就是基本的数量关系。例如:加法的应用范围是:求两个数的和用加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用加法计算。这两个问题就是加法中的基本数量关系。

那么,如何使学生掌握好基本的数量关系?

首先,要加强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举例来说,如果学生对乘法的意义不够理解,那么在掌握“单价×数量=总价”这个数量关系式时就有困难。

其次,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是通过一步应用题的教学来完成的。人们常说,一步应用题是基础,道理也就在于此。研究怎样使学生掌握好基本的数量关系,就要注重对一步应用题教学的研究。学生学习一步应用题是在低、中年级,这时学生年龄小,容易接受直观的东西,而不容易接受抽象的东西。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直观教学,通过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再通过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

下面以建立有关倍的数量关系为例来说明:

两个数量相比,既可以比较数量的多少,也可以比较数量间的倍数关系。这就是说,“倍”也是在比较中产生的。在教有关“倍”的数量关系时,核心问题是对“倍”的认识。为了使学生理解“倍”的意义,教学中可以这样进行:

第一步,从“同样多”入手。教师在第一行摆了2个,第二行摆了2个,启发学生说出与的个数同样多。

第二步,引出差,使差与比的标准同样多。接着,教师在第二行再摆上1个,这时比多1个;然后在第二行再摆上1个,使学生说出比多2个;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比多的部分与的个数同样多。

第三步,从份数入手建立“倍”的概念。接上面,如果把2个看作1份,有这样的几份呢?有这样的2份,我们就说的个数是个数的2倍。

把“倍”的概念理解透了,那么教有关“倍”的数量关系时就比较容易了。例如:教“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种数量关系时,可以使用下面这样的应用题:

有3只黑兔,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4倍,白兔有几只?

在这道简单应用题中,“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4倍”这个条件是关键。通过教具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学生清楚地知道这句话的含意是:把3只黑兔看作1份,白兔有这样的4份,求3只的4倍是多少,就是求4个3只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是:3×4=12(只)。这样,就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要用乘法计算。

如果在建立每一种数量关系时,都能使学生透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那么就会为多步应用题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外,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把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概括成关系式,如: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亩产量×亩数=总产量。应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这对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及寻找应用题的解题线索都是有好处的。

再有,对一些名词术语的含意也要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如“和、差、积、商”的意义,“提高、提高到、提高了、增加、减少、扩大、缩小”等的意义。否则,会在分析数量关系时造成错误。

第8篇:应用题解答范文

一、重视逻辑思维维力的训练

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认识、分析理解应用题的能力,扩展学生的解题思路的前提。在教学中,应经常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概括与抽象等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应用题,同时教给学生常用的解题的方法,例如,王老师到体育用品商店各买了5篮球和足球,共花700元。一个足球76元,一个篮球多少元?用“综合法”分析:已知篮球和足球的个数以及足球的单价,可求出足球的总价,再通过篮球和足球的总钱数和足球的总价可求出篮球的总价。最后,通过篮球的总价和它的数量求出篮球的单价。这道题也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分析法”分析:要求出篮球的单价,必须先知道篮球的总价和数量,题中已知篮球的数量,没有直接给出篮球的总价,那可通过足球的数量和单价先求出足球的总价,再通过足球的总价和总的钱数,求出篮球的总价,最后求出篮球的单价。用分析法、综合法、交换条件法等方法,让学生逐步提高运用思维方法去解决应用题中的问题。加强了思维能力的训练并应贯穿于整个应用题的教学中。

二、剖析应用题的结构训练

应用的结构包括条件和问题两部分。题中的条件是解题的依据,问题解题的目的。所以,弄清条件和问题是解答应用题的前提。应用题的结构训练也就是指对应用题条件和问题的训练。应用题的结构训练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1.补充应用题

这是训练中常见的类型,它包括补充条件和补充问题。补充条件或问题要根据本题中所给定的条件和问题进行,条件既要符合题中的要求,又要符合实际。例如,修路队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3.2千米,45天修完,实际每天修3.6千米, ?像这样的题是通过已知条件把问题补充完整,这就培养了学生利用现有的已知条件进行分析、理解,才能把问题补充完整,问题可以多样但问题要明确,不能模棱两可。

2.找出条件和问题

找条件和问题首先要认真读题,并要求读懂题,因为读题是审题的入门,是理解的基础。找出与解题有关的条件,去掉多余的条件,弄清隐藏的条件和问题中的关键句,如在一周、一个季度、一年度。例如,太阳系的行星中,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地球绕太阳一周是365天,比水星绕太阳一周所用时间的4倍还多13天。水星绕太阳一周是多少天?这道题中它隐藏了时间的条件(一周),需要学生在读题时要认真审题,找出题中的关键句(地球绕太阳一周是365天,比水星绕太阳一周所用时间的4倍还多13天)、关键词(比、倍、多)以及隐藏的时间条件(一周),这样久而久之,就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弄清条件和问题的常用方法也可以用图解法和画线段图,这样一来它的结构就明显了。

3.条件和问题的搭配训练

就是把有联系的条件和问题连起来,组成一道完整的应用题。这种训练能使学生产生各种联想,从而得到多种关系的组合,掌握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例如:为庆祝“六一”节老师做了12朵花:①学生做了60朵;②学生做10束花,每束6朵;③学生做的花是老师的4倍;④学生比老师多做48朵花;⑤学生比老师多做7束花,每束6朵,问:学生比老师多做多少朵?以上选择训练,让学生分析该题是一步还是两步,条件是直接还是间接,并辅之一些互逆转化的练习,以此巩固并加深学生对两步题结构的认识。

三、理解数量关系的训练

在解答应用题中,理解数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在分析过程中,由于题型不同,采用的分析方法也不同,只有正确理解数量关系,才能正确选择计算方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有:相差关系、分总关系和倍数关系等。它也包括四则运算应用的其它基本类型,比如求总数、求剩余等。加强基本单一的列式训练,是为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运算方法,为复合应用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列式训练可以列成算式训练,也可以列成方程。这项训练要经常进行,因为文字题可以直接表现数与数的关系。如128比58多多少?还与应用有着内在的密切关系。通过文字题训练能比较熟练找出计算方法。因此,在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时,可将应用题缩短为文字式题,利用解文字题的方法理解应用题。

解答复合应用题是建立在简单应用题基础之上的,怎样把复杂应用转化成几个简单应用题,使学生更直接地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几个方法:

1.把一道复合应用题拆成几道简单应用题,这里关键是弄清有联系的条件,提出相关的问题。

2.根据所求问题,将复合应用题缩短成简单应用题。

3.将简单应用题中的条件转化成复合应用题的中间问题,改变叙述方式。

第9篇:应用题解答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应用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194-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实现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通过解决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培养其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呢?

1.多读,理清题意

读,就是认真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要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一年级教师要进行范读、领读。读题时要训练学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断句。二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独立朗读、逐步过渡到轻声读、默读,养成自觉通过默读理解题意的习惯。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多做练习。

2.养成解题的思维习惯

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反过来,良好的逻辑思维,又会引导出准确、流畅而又周密的语言。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只强调“怎样解题”,而忽视了“如何说题(说题意、说思路、说解法、说检验等)”。看起来这是重视解题,实则这是忽略解题能力的培养。由于缺少对解题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只图于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中,这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也违背了素质教育的主旋律,达不到素质教育提出的目标和要求。

另外,从学生解题的实际表现看,学生解题的错误,一般是由于缺乏细致、周密的逻辑分析和思考。特别是当作业量稍多时,这种表现更为突出。从教师教学实际看,教师为了强化对学生解题思路的训练,往往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分析思路图,或画出线段图。但这项工作,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方面难度比较大,另一方面因费时多,学生持久性不够,往往收效并不大。笔者认为加强课堂教学中的“说题训练”,即采用“转换思考(转换说)”、“顺逆思考(顺逆说)”和“辩论思考(辩论说)”等几种训练形式,使学生养成认真理解应用题题意的思维习惯,从而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1 转换思考(转换说)。对于题中某一个条件或问题,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转换的思想,说成与其内容等价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使学生加深理解,从而丰富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如已知“甲与乙的比是4∶9”,可引导学生联想说出:①乙与甲的比是9∶4;②A是B的35;③B是A的53;④A比B少15;⑤B比A多15;⑥A是3份,B是5份,一共是8份,等等。这样,学生解题思路就会开阔,方法就会灵活多样,从而化难为易。

2.2 顺逆思考(顺逆说)。每解答一道应用题时,不必急于去求答案,而要让学生分别进行顺逆思考和逆顺思考,把解题思路及计划说出来。比如解答“五年级种树36棵,六年级种树是五年级的235倍,六年级比五年级多种几棵?”先让学生用综合法从条件到问题依次说出思路,再让学生用分析法从问题到条件说出思路。学生顺逆分别说清思路后,再列出算式"36×235-36"。如果,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语言还不够流畅,思路还不够清晰,还要再让学生看算式"36×235-36",再进行第二次“顺逆说”:先让学生说第一步“36×235”表示什么?再让学生说第二步"36×235-36"表示什么?最后先说第二步、再说第一步。在解答文字题时,也可进行顺逆说的训练。如“3个 15比2个14多多少”?列出算式" 15×3-14×2"后,让学生根据算式,说出" 15×3-14×2"的意义,再把说出的意义与原题对照,看看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则要重新分析,认真检查,直到说出的意义与原题一致为止。

2.3 辩论思考(辩论说)。鼓励学生有理有据的自由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发表不同见解的思维品质,寻找到独特的解题方法。有一次,一位老师教学解答圆面积一题时,老师问学生:“计算圆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才能进行计算?”多数学生回答“必须知道半径,才能求出圆面积。”但有一个学生举手表示不同意,认为“知道周长或直径,同样可以计算圆面积。”对这个学生的回答,老师一方面作了肯定,另一方面要他和持不同意见的同学进行辩论。这样,双方经过几轮辩论后,使这位学生认识到“已知周长或直径,最终还是要先求出半径”的道理。另外,也使大部分同学明白了“不光只有知道半径,才能计算圆面积”的道理。但是,如果题目里没有直接告诉半径,要求圆的面积,就必须先求出圆的半径,才能进行计算。

3.提高解题的自我意识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