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过程范文

教学过程精选(九篇)

教学过程

第1篇:教学过程范文

一、坚持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保证。

治校之道,教师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建造一支“德才兼备、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是我们的理想目标,也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

1、以德为本,以身立教。

“教书先育人,正人先正己”。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校管理要始终坚持以德为首,依法治教,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法律法规。例如:在每年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中,制订师德建设工作方案,组织教师观看《师德启示录》录像,要求教师写观后感和学习体会,并要求老师撰写德育教育论文和读书心得体会。其次教育教师树立爱国、爱教的崇高的职业理想和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甘于奉献的崇高职业道德,及时树立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时,要求教师做到面向全体学生,面对每一个孩子;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牢记教育名言“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没开始就结束了”;坚决杜绝体罚或变相体罚事件发生。坚持全校教师每月一次集中政治学习的制度雷打不动,由于加强了师德建设,这样使关爱学生,以人为本,言传身教,蔚然成风,真正做到了为人师表、以身立教。学生也能“信其言,为其道”。

2、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学校管理,制度为先,通过逐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以制度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到制度化管理。只有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使教师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例如:我们及时制定了《教师外出学习汇报交流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学校教师工作量化考核细则》和《教师考勤制度》等制度,为教师的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其次,为确保各项制度的适用性和可行性,由领导班子研究制定,提交教师大会讨论,修订后方可执行。在考勤制度中结合实际,针对老教师身体多病,儿女婚假等方面因素,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在教师考核细则中明确规定了教师工作奖惩办法。由于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进一步规范了教师行为和教育教学的管理办法,积极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的良好发展。

3、优化队伍,增强素质。

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关键。在工作中,需要紧紧抓住外出学习和校本培训两条主线,逐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具体表现为:

(1)、学习经验强素质。

在教学中加大培训投入力度,除了按时参加上级要求的外出培训学习外,还经常选派领导和教师外出学习管理和课堂教学实践的先进经验,只有“走出去”,才能“请进来”,及时学习新课程理论,才能促进了教研年工作的有效开展。凡外出学习的领导和老师都要求写好笔记,及时汇报或者交流,共同提高。

(2)、提高学历强资本。

除外出学习,还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提高学历的学习。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才能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教学素质。同时,为深入新课改的研究和探索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业务培训练技能。

让教师懂得练就一身娴熟的基本功,去赢得学生的喜爱与尊敬,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也是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这就需要建立计划培训的长效机制。坚持教师岗位练兵活动。例如:我们规定教师每周完成一份基本功训练作业(包括钢笔字,简笔画等),由专人负责批改,并做好批改评价记录,作为考核教师的一项依据。由于坚持培训,教师教学基本功逐步提高,促进了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4)、采取激励促发展。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这需要建立竞争激励机制,既增加教师居安思危的紧迫感,又增强教师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决心。只有促进教师素质的发展,提高教师敬业爱岗的上进心和责任感,才能促使教师队伍健康向上、与时俱进,快速发展。

二、加强过程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

教学质量,是学校常规教学过程管理中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所凝成的教育成果。学校若没有规范的管理体制,良好的教学秩序,那么只能空谈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抓好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注重过程管理是关键。在常规教学管理中我们要严格把握好以下三点:计划方案要细要实;检查指导要严要勤;评价手段要科学合理。做到明确教学管理人员的职责和要求,严谨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突出过程管理的实效性。

1、把好“四关”:

第一、把好备课质量关。

教案是一个教师讲课的依据,好像一个电视剧的剧本,没有一个好的剧本,就很难有好的电视剧出现。所以,对教案的要求不仅在于将课本知识条理化,系统化,重点难点突出,更在于将教法与学法突出出来,将兴趣点突出出来,使教案更加详尽,更能呈现教师的个性及教学风格。因此我们要求各年级、各学科在年级主任、教研组长的组织下,统一制订教学进度,强调突出学科教学设计特点,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是否符合新课程标准,注重检查是否结合学生实际创设教学情境。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经常到进修学校询知求教,不断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

第二、把严教学检查关。

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教学工作中的各项检查与督导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充分发挥领导检查的督促、反馈及指导作用,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管理者检查的重要职能,通过及时的检查,督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及时纠正问题。例如:我们坚持五个定期:定期检查教师备课情况,定期跟班听课,检查新课程理念执行情况,定期抽查学生作业,检查教师批改,学生掌握情况,定期抽测学生学习情况,定期评估学生学业和教师教学工作。及时检查了解各年组各学科的教学情况,严格执行各项教学工作管理制度,把严教学检查关。在学期末,我们要对教学管理人员的检查、督导工作的执行情况以及领导的听课记录进行检查,通过检查结果,对领导班子成员进行综合测评,从而促进领导的自身素质的提高,由于加大了教育教学的监督、检查的管理力度,使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第三、把好质量检测关。

第一,严肃考风考纪工作,严把质量抽测关,对于学校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各年级、各学科任课教师对口监考,统一批卷,做到成绩真实,不弄虚作假,给家长、给学生都有一个认真的交待。现在已完全形成严肃考风考纪,严格质量抽测的良好风气。第二、完善周清、月考、期中检查制度。每周要求本学科教师,针对当前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出一份试题,使每一位同学都获得成功的喜悦:每月进行一次本阶段教学检测,通过适时检测,可以帮助任课教师及时发现并找出不足。期中,强化评价。同时每次测评后,都做好成绩的分析和总结工作。主管教学的校长和各年级主任在教师大会上总结成绩,各学科教师做出卷面分析,认真调查、研究,做到查缺补漏。这样,也极大地促进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使我校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第四、把严教研关。

站在教学活动的一线,面对着形形的教学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探索,是一种研究。但这还不够,我们还要从理论的高度来对待这个问题,将其同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理论探索,形成具体的文章,带动科研的发展。这需要定期举办教研活动。在教研中,各位教师提出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供大家讨论,互相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同时专业教师在一起进行本专业的学术研究,专业教师只有站在本专业的理论前沿,才有可能把最新鲜的知识教给学生,让我们的学生有较强的竞争力。

2、严格执行听课制度。

第2篇:教学过程范文

(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什么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我们还可以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作出进一步的表述:从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多维结构;从功能来看,它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从性质来讲,它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过程。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小学生为认识主体,以基本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认识对象的特殊认识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主体是学龄儿童,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带有较明显的具体形象性。他们对生动具体的事物认识较清楚,但对抽象概括的知识理解和掌握却往往感到困难。再从认识对象来看,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认识的主要是客观世界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这些内容虽然反映的是人类在认识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早期成果,但与其它学科相比较,它们仍然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

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认识过程的个性特征。首先,认识主体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认识对象的抽象概括性决定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感性材料的依赖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际操作和直观教学;其次,认识对象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学生认识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性和严格的顺序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严格遵循儿童的认识发展顺序和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顺序。

2.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发展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要求学生在扎扎实实地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思想品德的养成都是与良好的数学能力分不开的。而计算、空间观念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的形成又是以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基础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发展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这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有别于其它学科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

3.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介的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

小学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它既是教师教的依据又是学生学的对象。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展开的,小学数学教材是连接师生教与学的中介。从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相互影响来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仅决定着学生学的进程,还影响着学的方法。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中,教师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卓有成效地认识、理解、掌握教材内容,把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成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使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对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主动学习和掌握,把人类在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一些最基本的认识成果转化成自己的认识。这种转化,体现了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效果。

(一)教学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种有着特定的教学对象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的学科教学过程,它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活动过程。因此,整个过程及其过程中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都必然有其明确的目的,没有目的或目的不明确的师生活动既不能称之为教学活动,更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一个基本要素,它不像教师、学生、教材等要素那样客观具体,它是以观念的形式预先存在于师生头脑里的活动结果和追求目标。由于教师和学生头脑里有了这种追求的目标,才保证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沿着既定的方向向前发展。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统帅全局的作用,它不仅决定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影响着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使用,同时还制约着教学活动结构的安排和教学进程的发展。

第3篇:教学过程范文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在获得相应数学知识的前提下,逐步提升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意识,老师应该将各种实践活动加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来,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可以了解和接触数学问题。比方说在进行《利息和利率》这一部分的教学时,老师可以利用一些活动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对银行进行参观,然后鼓励学生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模拟将压岁钱进行储蓄、取钱等,此外,还要对银行中的利率进行记录,当学生在进行记录时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利率是什么?”、“为什么银行的利率都不相同呢?”等等。这时老师可以对学生说:“记住这些问题,然后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预习,有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明天我们进行学习。”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投入到这一教学内容的预习和学习中来,并在课堂学习中精神集中的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养成一种对周围事物进行仔细观察的习惯,并发现其中存在的各种数学问题,对于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

    二、创设优秀的课堂问题情境,不断提升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是学生积极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还可以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问题情境没有对学生产生吸引力,那么学生就不会产生提出问题和寻找问题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比方说“甲数是5,乙数是4,围绕这一内容来进行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这时学生就会对这种新颖的题目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各种各样,如:甲数与乙数的比值是多少?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甲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等等问题。这时有的同学提出,可不可以利用判断题的形式进行出题?在得到老师的许可后,这位同学就说:“甲数是5,甲数是乙数的1,那么乙数是4,对吗?”同学们的思路在这一问题提出后得到进一步的开阔,各种问题又不断的涌现出来。如:甲数是5,且甲数比乙数多,那么乙数是多少?甲数是5,乙数是4,那么甲乙之和是甲乙之差的百分之几?等等问题。这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将这些问题进一步的改变为应用题。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对各种数量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还对解决应用题有了新的认识,另外,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产生新颖的想法,提出问题和质疑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第4篇:教学过程范文

关键词:化学实验;问题引领;二氧化碳制备;教学重构;拓展创新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5-0055-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5.017

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要气体之一,对于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的教学,部分教师往往是给出现成的实验药品、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指导学生利用给出的实验用品、结合实验步骤,按部就班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就完事大吉了。这种做法淡化了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始终被动接受知识。针对这一教学现状,我们做了认真分析和深刻思考,重新审视了“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落实,一改上述教学模式,重视活动设计,重构教学过程,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使知识的形成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一、问题引路,明晰原理

学氧化碳气体的实验室制备时,教师并没有将制备二氧化碳的原理直接陈述给学生,让学生机械记忆。而是通过设计问题、对比分析、实验探究等方式,引领学生思考,获得二氧化碳的制备原理,经历知识的学习过程,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水到渠成。

教师设问:到目前为止,你所了解的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木炭燃烧(C+O2CO2);(2)化石燃料的燃烧(如甲烷燃烧:CH4+2O2CO2+2H2O);(3)一氧化碳燃烧(2CO+O22CO2);(4)碳酸钙高温分解(CaCO3CaO+CO2);(5)木炭还原氧化铜(C+2CuO2Cu+CO2);(6)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Fe2O3+ 3CO2Fe+3CO2)。

针对学生提出的方案教师再次进行引导:在实验室制备气体时,要求原理科学、装置简单、操作简便、药品价格低廉、经济环保、气体便于收集、制得的气体纯度高。上述方案可行吗?请同学们思考、讨论、评价。

学生交流:方案(1)、(2)、(3)气体不纯、不易收集;方案(4)、(5)、(6)因为反应的温度太高、条件高、设备要求高、操作不简便,产物难以收集。

得出结论:上述方案不适合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教师给出信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CaCO3),查阅资料得知:含有碳酸根(CO32-)的物质(如碳酸钙、碳酸钠等)跟盐酸反应一般都有二氧化碳生成。

学生实验探究:用碳酸钠粉末、粒状大理石、稀盐酸、稀硫酸进行如下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A剧烈反应,迅速放出大量气泡反应速率过快,气体不便收集,B虽然产生气泡,速率迅速p慢,反应几乎停止,无法持续产生CO2,C产生气泡,反应速率适中,并能持续得到二氧化碳,由此确定:在实验室中可选用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并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 CaCl2+ H2O+ CO2。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得出结论,自己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从中获得一些新知识而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

二、对比原理,确定装置

实验室制备气体,发生装置是由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所决定的。在学氧化碳的制备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室制取氧气所需药品的状态、反应条件及发生装置,对比制取二氧化碳所需药品的状态及反应条件,确定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属于“固体-液体”之间反应,反应在常温下进行,这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需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完全相同,因此,可选用制取氧气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学生利用给出的仪器,组装了四套制取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

在确定了实验的发生装置后,教师给出二氧化碳的部分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值此提出问题:在实验室中,如何收集二氧化碳?学生普遍认为:气体的收集方法与气体的密度及其在水中的溶解性关系密切。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如图3所示。

三、选择装置,分组实验

学生在确定了实验用品、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充分选择的空间,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仪器组装一套完整的实验装置,分组进行实验,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亲历实验过程,体验学习快乐。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经历实验过程,总结实验步骤:选择仪器组装装置检验装置气密性加入药品(先加入固体药品,再加入液体药品)固定装置收集气体。提醒学生化学实验应按照实验步骤规范、有序进行操作。

四、反思评价,加深理解

学生实验结束,教师要给予学生反思的机会,引导学生重新审视所选实验装置的优点与不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装置②与装置①相比较,装置②的优点是什么?(与装置①相比,可以制取较多量的二氧化碳);使用装置②制取气体时,液体药品反应消耗完毕,不能随时添加液体药品,为此对该装置做如何改进?(可通过长颈漏斗向试管或锥形瓶中添加液体试剂,如图③、④所示装置);使用装置③或装置④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时,为确保收集到气体,应注意什么?(应使长颈漏斗的下端浸在液面以下)。通过一步步设问,一次次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对各实验装置优缺点的认识。

五、创新拓展,开发资源

为了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我们在尊重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可以适度开发教材资源、丰富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都能成功地得到二氧化碳。但到现在我们交流结束,我还发现好多装置中还在冒气泡。这是不是又有一个新问题,它不由我们控制、不需要时它还继续发生反应,怎么办[1]?怎样才能做到节约、安全、随时控制反应发生或停止呢?

学生讨论:

学生甲:我们少加一点药品。

学生乙:这样好像不行, 可能会导致气体还不够时, 药品就没有啦。

学生丙:是不是可以从装置上想办法,如果可以控制药品的接触与不接触就可以。因为如果要发生反应,药品要接触;如果不接触,反应自然会停止……[1]。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给出如下实验装置。

教学并不是刻板给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本课注重“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活动设计,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他们进行自主、协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享学习成果,感受和体验探究的过程和乐趣。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了充分的调动,下课时仍意犹未尽,自然也就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2]。

参考文献

第5篇:教学过程范文

一、“对话”与“问答”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什么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个人(学生)的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家境不同,社会关系不同,经济状况不同,生长经历不同,人际关系不同……怎么能像我们多少年以来长期形成的那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呢?”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对话理念,有着新颖的教学观念和先进的教学实践。必须强调,这里的“对话”与过去常讲的师生“问答”截然不同,不能混为一谈。我们过去常说的师生之间的“问答”,实际上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行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反映不出来,学生自主性、合作性、探究式的学习是无从谈起,是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围着教材转的陈旧教学模式。尽管有时还被冠以“启发式”、“愉快式”等名称,但其实质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老框框、俗套套。“对话”则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完全平等的对话。既然是对话,那就必须有相互之间的平等性、自由性、自主性、合作性、探讨性。因此“对话”与“问答”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不能以“问答”来替代“对话”。

二、“倾听权”与“言说权”

长期以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教育观念的影响与教学模式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听”:家长交代学生到学校上课要注意“听讲”;老师常对家长说,你的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课”;学生在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时常写道:“×××注意听讲”,总之,学生“倾听权”十分重要。阅读教学中“对话”则不同了,它不仅要维护学生的“倾听权”,更重要的是要维护学生的“言说权”。因为是“对话”,因为人是万物之灵,人的大脑受到信息刺激后会不断相应地反应,所以,学生一方面是“听”,是“看”,通过听觉、视觉(盲人还可以是触觉)输入语文信息,另一方面经过大脑思维就要把输入的语文信息整合、分析、提升,随即输出。这是一个正常人的基本思维活动,这才是一个比较完整的阅读过程。

然而,原先的阅读教学中,学生自身真正意义的完整的“阅读”机会是非常少甚至没有的,即使有时有一点“阅读。”学生面对的往往也不是课文(文本)本身,而主要是“揣摩”教材的编撰者(请注意:不是教材的作者,往往是“教参”的撰写人)对课文(文本)的“分析”以及“思考和练习。”没有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去触及文本,用自己的心去抚摩文本,让他们在阅读中学习阅读。说到底,仅仅是停留在学生对阅读作品的“倾听”之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如何“自主”?如何“合作”?如何“探究”?“对话”的教学理念从模式上界定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的地位,赋与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言说”的权力,使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了养成的机会和途径。根据“对话”的理念,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就要以一个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状态、心理发育状态,以一个学习的主人公与教材(文本)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因为是对话,学生就可能有也应该有以自身的个性化特征对文本的自由的阐释,自主的评价,自觉地反思。学生在这种阐释、评价、反思中,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才可能得到张扬。

可以设想,如果仅仅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与“答”,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去思考,去回答问题,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从何谈起?因此,我们这里的“对话”,就是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并激发学生把这种独特感受和体验“说”出来。其实,写作教学也应该在“对话”方面下功夫。《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要“激发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我们的话题作文,给材料作文,何尝不是让学生与话题、题目、材料(文本)对话,让学生真情真意的“言说”呢?

三、“对话过程”中的四个步骤

在阅读教学的“对话”实践中,不能一说到“对话”就笼统地认为就是让学生“说”。在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中,教师既要以一个平常人,以一个与学生平等人的心态出发去参与教学,还应充分发挥教师在“对话”教学中的组织、引导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充分利用苏教版教材有利于学生语文教育的实践性,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优势,初步形成了阅读教学“对话”的四个步骤。这四个步骤有一定的共性意义。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没有生活就没有语文,没有情感就没有文学。语文教学必须遵循母语教育的基本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从生活从情感上找出文本与学生、与教师之间最恰切的切入点,千方百计使学生(教师)看到文本题目之后有一种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有一种通过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而不需他人相助去领略、体验、感受文本思想、知识、情感的阅读冲动。要做到这些,就要根据七年级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创设一种情景,让他们在这种情景之中去思考、去想象,从而十分自然地、自觉自愿地、迫不及待地进入阅读之中。我们这里的“创设”,不仅只是教师依据参考书去脱离学生实际进行设想,更重要的是非常尊重学生,以他们十二三岁青少年的眼光看到文本题目时的那一刹那间最原始的想法,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这些想法,从文本题目上进行对话交流。通过一些看似浅表,其实符合七年级青少年个性特征的阅读情景与文本题目对话的创设,充分激发师生阅读本文的兴趣。

第二步,初步阅读,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读通读顺读懂。这是整体感知乃至阅读(文本对话)全过程的基础,脱离了这一基础,所有的对话都无从谈起。

(2)内容感知。文本写了一件什么事,记了一个(或几个)什么人,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什么知识、什么建筑物、什么物体,论述了一个什么观点、看法等,与文本之间进行思想认知方面的交流对话。

(3)情感感知。文本通过叙事写人、说明议论、随笔漫谈,渗透了文本作者的一种什么情绪、什么感受、什么情调、什么感叹等,从人文情感上与文本之间进行交流对话。

第三步,细读精读,深入感知。文本为了叙事写人,为了说明议论,为了抒感而用了怎样的巧妙构思,用了哪些精妙的语言。师生通过对句段、语段的思考揣摸,对比研讨,从文学艺术上与文本之间进行交流对话。

第6篇:教学过程范文

1.多元性。教师确定或学生共商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目标,每个学生都能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认知目标明确、具体、有层次、可操作;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在达成认知目标的过程中生成。教学过程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整合在一起,完成一个大目标――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紧紧围绕着这三维目标,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态度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2.合作性。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合作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这里的合作不但体现在师生之间,而且体现在生活之间。学生间的层层交流与讨论,师生间和谐融洽关系的建立,创造了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敢于表现,敢于争论,敢于质疑,使学生的个性特点、思维和情趣有一个张扬的空间和机会,在课堂上合作学习,感受和谐的欢快、发现的欣喜。

3.开放性。课堂教学是一个千姿百态、变化丰富的过程。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处理好文本与课外材料的关系,从传统的书本知识向学生的生活、生产、社会等知识开放,使化学走向生活,生活走进课堂,将学生的直接经验、个体知识和学习环境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教学手段具有开放性。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开放性。设置开放的问题情景,条件、解法、答案的不限定,促进学生的思维具有多元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优化化学教学过程的策略

优化教学过程,就要以学生为中心,综合考虑课程理念及教学目标、教学资源等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对教学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教学结构的整体优化。

1.把握好教学目标的设置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关系。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今天,教学过程的目标将知识与技能、能力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进行有效整合。教学目标的设置应简洁明确,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如在《复氧化碳》一节的教学中,考虑到学情处于总复习阶段,教学目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定位。具体如下:(1)知识与技能:掌握实验制取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的原理;掌握二氧化碳与碱溶液的反应。(2)能力与方法: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装置的改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加强合作交流。从目标定位看出,不再停留于二氧化碳知识的简单复习,而是通过解决问题提升知识体系。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装置改进,进一步掌握知识和技能,从与他人的交流中、教师的指导中通过再发现进行再学习。

2.实现知识积累和思维发展的同步提升。思维是一切能力的核心,思维是获得知识的源泉。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不断探究、精心设计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对学习材料不断地进行精加工、深加工,并借此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引发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提出问题,暴露出他们思维的过程,迸发出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

3.处理好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的关系。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一般都把教学过程考虑得比较周全,把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得比较充分。然而真实的教学情景特别是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是具体的、不确定的,是动态的、无法预料的,我们可以预测它,但无法规定它。在许多情况下,教学过程不是完全按照设定的方向去完成,在过程中会出现意外事件。在“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不但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还应该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从容地处理好各种突发事件。

4.注意教学活动多样化与教学评价多元化的融合。将科学探究作为课堂改革的突破口,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在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运用实验、观察、调查、辩论、资料收集一些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来丰富教学活动内容,激发和维持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赏识每一个学生,感受每一颗心灵”,在评价时要注意面向全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及时、多样、适度激励的原则,师生共同参与,既不简单否定,也不无原则肯定,提倡组织学生的反思性评价。

评价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更有学生对他自己的评价,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情趣,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调节。在一节课上,我让学生探究优化制取二氧化碳装置。有个学生在教科书原有装置基础上作了如下改进,在大试管里面装一小试管,大试管里装稀盐酸,小试管里装大理石,大试管与小试管之间用橡皮塞加以密封,并设想小试管底部有一个可开或关的活塞,这样就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了。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进行评价,认为小试管上做一个活塞有点不符合实际,该用一个破底的试管就可以代替,他的评价得到了第一位学生和全体学生的认可。第一位学生不甘示弱,进而又改进了自己的方案,他设想将石灰石放置于一个铜网中,铜丝穿过橡皮塞将铜网拉住,用铜网的升降控制反应。大家都投以赞许的目光,我对他的评价:“你的方法很有新意,你有毅力,老师佩服你。你能将思考的方法告诉我们吗?”这位学生思考了一下,发表了他的见解,“要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要么移动固体,要么想办法控制溶液的进出”,他的回答打开了大家的思路,后来其他学生又想出了另外五种方案,因此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提高。

第7篇:教学过程范文

教学过程既是一个可控的信息流通过程,又是完成数学教学的主要途径。对教学过程中各种结构形式的优化控制与调节,则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下几点。

一、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我们不仅应该为提高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而教,而且还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教,为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而教。目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一个迫切的任务,而其前提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学家布鲁纳把“动机原则”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认为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教学“相遇问题”时,为了扫除学习障碍,上课一开始,我就创设情境:先让两个学生分别从教室的两端面对面地行走,然后提问:这两位同学行走的方向怎样?行走的结果如何?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很快就能正确理解“相向”、“相遇”、“和距”、“同时”等抽象概念,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对新知识的探求。

二、更新观念,构建教学环境,激励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

教师不应简单地把数学课堂当做学生“接收”知识的地方,而应把它当成学生探索与交流数学,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因而,教师要努力创设让学生善于思考和乐于学习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和对数学的态度;要充分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投入,使之具有愉、充实感,从而主动地学习,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我是这样进行的:l.创设情境。师:今天,我们来当一回小侦察员,如何?课件展示:在一次行动中,我方侦察员劫获了敌人的密码,第一个数字是10以内的最大质数;第二个数字既有约数3,又是6的倍数;第三个数字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第四个数字既是质数,又是偶数;第五个数字是10以内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数,谁能破译密码?2.新授课。师:按照每个数约数的多少,l到12这些数能分成几种情况?然后,让学生自己分一分,在小组内交流。之后,让三个小组汇报并到黑板上分别填写结果。写出有一个约数的、有两个约数的、有两个以上约数的数分别有哪些。接下来,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学,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最后,班内交流质数、合数的概念,教师课件出示质数、合数的概念。3.帮助破译密码。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破译出密码。

三、更新观念,利用多样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利用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创造性。首先,开放题的结论不唯一或解题策略多样化,但这些不唯一的结论或多样化的解题策略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也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其次,学生解题时也具有广阔性,即不是利用从本单元或本册教材中学到的知识解题。再次,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第8篇:教学过程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力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 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拥有快乐、宽松的积极情绪和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拉近他们的心理距离,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在这样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充分尊重、信任、善待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获得成功,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唯师、不唯书,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而在不同的见解背后往往蕴藏着巨大的潜力,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因此,在学生自由地思维,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时,教师应该耐心倾听学生的各种想法,容忍学生出错,使学生在心理舒畅的情景下愉快地学习,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思维和想象。

2. 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创新平台

在教学中,学生才是认识活动的主体,要始终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地多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展示自我的空间,多一些鼓励与支持。不苛求课堂纪律的严肃,提倡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倡学生激烈地交流讨论。能让学生动口的时候就让学生自己说,能让学生动手的地方就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能让学生推导的公式就让学生自主探究。总之,为学生充分提供展示自我的自由平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潜能。

3. 培养质疑的风气

质疑是认知的起点,也是创新的起点,学会创新应首先学会质疑。

(1)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平等的教学氛围既是师生关系民主化的体现,更是培养学生质疑的前提。对于中学的那些“不好教”的学生来说,受批评的机会比受表扬的机会多得多。很自然,那些学生会有一种自卑感。我决心先改变这种状况。上课时,我一再强调:问题面前,人人平等。有问题一定要提出来,无论多简单,我保证会耐心解答。几次下来,提问题的学生多了起来,其中有一部分是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例如:在学习了线段的二等分点(中点)坐标,以及四等分点坐标的求法之后,在鼓励质疑的气氛的带动下,某性格内向的后进生提出了三等分点坐标的求法的问题。我告诉他该问题在数学史上的伟大价值,并指出,他问了一个了不起的问题。该生兴奋得掉下了眼泪。

(2)加强沟通,及时反馈。班级现状表明,部分“优等生”自私保守,“学困生”怕问老师。“怕”字使学生在心理上远离了老师,远离了质疑,远离了对数学的兴趣,更远离了创新。针对这一情况,每次下课后,我都会在教室多留几分钟,问学生(主要是成绩中下的)是否掌握这一课的内容,有什么疑问。我经常找科代表、学习委员或者成绩突出的学生,要求他们主动为同学解疑,并负责集疑,与老师沟通。一段时间下来,班上的质疑风气大大提高。

4.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创新能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设“障”立“疑”,鼓励学生敢问、会问、乐问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面对知识和方法,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定理是怎样获得的?一个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这个性质、定理、公式是如何应用的?作为一个中学生,不见得也毋须什么问题都能自己解决。但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决问题以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拓展,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5.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对于学生,不能要求他们创造出前人从来没有过的全新东西,只要是他们独立思考的,从一般常规不易想到的东西,就可以认为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学生的标新立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错误,但我从不简单加以否定,学生探索新知的乐趣和愿望,应该受到老师的保护。

6. 注重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对中学生而言,数学能力就是学习数学的能力。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迅速而成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克鲁切茨基认为,学习数学的能力是创造性数学能力的一种表现。而数学创新总是依托一定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引导学法的掌握与良好习惯的养成。学生在掌握深厚扎实的数学知识,积累丰富的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当面对一个问题时就会更有更大的灵活性,就有可能突破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解决,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锻炼求异思维、发散性思维的能力,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7. 开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通过数学教学,能够帮助人们正确、清晰、简练地思维,培养人的正直、顽强与勇气。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自身强烈、深刻、和谐的情感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通过发掘和展示数学本身内在的魅力,比如寓理深刻的数学趣题、尚待解决的数学猜想等,让学生从中获得对数学积极情感体验。

第9篇:教学过程范文

关键词:教学过程;优化;实现

教学过程的优化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学生及教学条件,依据一定的标准,通过对教学过程结构成分的合理选择,科学组合,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何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即教学过程优化的途径与方法是什么?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要着眼于研究它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它的要素有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评价,以及教师和学生。为此,实现教学过程优化就不只是选择某一种方法,而是要由教师创造性地发挥教学过程诸要素的作用,并加以科学组合,使之形成一个适合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方法体系,然后,教师根据这一方法体系灵活地加以实施。

鉴于教学过程的优化是教师教授活动与学生学习活动的统一,教学过程其他要素都受制于教与学的活动,因此,我们研究教学过程优化的实现,主要从教师的教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两个方面展开。

一、教师教授过程的优化

(一)正确规定教学任务

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对每门课,每一单元,乃至每堂课的教学任务给予正确的规定,使之具有明确而又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是优化教学的前提条件。

1.要根据一般教学任务来规定各自的教学任务。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规定了教学的一般任务必须是全面的。它应包括传授知识、发展智能、锻炼体魄、培养思想品德,提高心理素质等五项内容,使学生在这五个方面协调发展。一般说来对每门课,乃至每堂课都应按照知识、智能、品德、体魄、心理素质五个方面来规定各自的教学任务,但由于每门课、每一单元、每堂课的内容不同,任务也就有所不同,不能用五项内容去硬套。因此,在规定教学任务时,教师一定要熟悉教学大纲的要求,熟悉教材,从中确定应向学生传授哪些知识和技能,达到什么程度,应着重培养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

2.规定教学任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可能。规定教学任务和学生实现这些任务的实际可能性是一对矛盾。如果提出的任务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那么,这个矛盾就会推动教学达到预定目的。反之,如果教学任务过于困难或过分容易,这个矛盾就不会对教学起促进作用。因此,在规定教学任务时,一定要研究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潜在水平。

3.要将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行为。规定的教学任务是在教师主导下由学生来完成的。为此,每一学科教学开始,教师都应设计一堂生动有趣,富有鼓动性的“绪言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还必须做到每一堂课,都使学生有新的收获。这样自然而然地就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优选教学内容

教与学双边活动是共同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要优化教学,就必须提供智力价值高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集中体现于教材,但不能拘泥于教材,必须以教材为蓝本,优选教学内容。优选教学内容,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将教材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其次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加工、提炼,使教学内容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这主要应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1.把握“三基”。教学内容的传授要围绕每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着眼于使学生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

2.突出重点。每门课程的内容都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优选教学内容应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充实新的内容。教材具有相对稳定性,它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总是有一定的差距,教师应及时注意知识的更新,以增强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4.要有一定的难度。即教学内容必须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造成和学生认识之间的矛盾,从而给学生适当的智力负荷,使学生处于有知可求的兴奋状态。

(三)讲究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最直接的实践因素,优选的教学内容有待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付诸实施。一是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是多样的,它是一个系统。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实现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互相联系、互相配合、互相渗透,因此我们要选择多种方法的最佳组合。二是提高运用教学方法的艺术。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的艺术是不同的。只有把教学内容的科学美与教学方法的形式美和谐统一,才能把教学升华为艺术。

(四)创设教学条件

教学必须有必要的物质条件与精神心理条件。教学物质条件主要有赖于学校去创设,教师主要是如何利用它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益。精神心理条件主要靠教师去创设。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严谨的治学态度,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达到情感交融,在愉悦的环境中进行教和学。

(五)精心设计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是指教学过程诸要素的排列、组合形式及其相互关系。教学结构的设计,是由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决定的,同时也受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水平的制约。同一教学内容,只要教师潜心研究,都可以设计出多种多样的教学结构。

(六)科学地评价教学效果

通过对教学效果的检查和考核,有根据地对教学效果做出客观的评价。

二、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化

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化包括愿学爱学、会学、会思、会用、会评价等五个方面,并与教师教授过程的方法体系相呼应。

(一)愿学爱学

学习的本质是主动地探索。所以,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化,首先要使学生愿学,进而爱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地学习,将主动转化为自己的学习行为。

(二)会学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展开的,就整个教学过程来讲,不管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模式,通常都离不开预习、讲授、自学、讨论、实验、做作业、复习等环节。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也要与这些环节相对应,应具有预习、听课、自学、讨论、复习、实验、做作业的能力。

(三)会思

学习是为了“甚解”,求其“甚解”除了毅力外,学思结合是关键。孔子的说法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到了南宋,朱熹将其概括为“熟读精思”。这说明学离不开思,要想学习好唯有学思结合。只有学思结合才能深刻理解,记忆牢固。

(四)会用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只有将知识运用于实践,才能发现所学知识的不足,使学生亲身体会到所学知识的意义,从而提高其学习的自觉性,使已有的知识得到深刻的理解和进一步的巩固。为此,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会学、会思,还要指导学生会用。

(五)会评价

会评价是指学生要善于根据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同时虚心听取领导和教师对自己学习的评价,清醒地认识自我,从而自觉地进行调节,提高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控制能力。这是实现学习过程优化的一条重要保证。

三、教师教授过程优化与学生学习过程优化的统一

(一)教师教授过程优化与学生学习过程优化的联系

教与学两者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教师正确规定的教学任务,只有在学生愿学爱学的情况下,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行为,使教学任务落到实处。反过来,只有在学生愿学爱学的情况下,才能检验教学任务规定得是否恰当。教学内容的优选,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组合,教学结构的设计,教学条件的创设,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会学、会思、会用,也只有学生会学、会思、会用,才能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统一。反过来,学生的会学、会思、会用又有赖于教学内容的优选、教学方法的组合、教学结构的设计和教学条件的创设。教学效果的评价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教的效果是通过学的效果表现出来的。因此,只有当学生能正确评价自我学习状况时,只有当教的评价与学的评价相一致时,教学效果的评价才能真正起到促进作用。

(二)教师教授过程优化与学生学习过程优化相统一的条件

教学过程的优化不是教学双方局部优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依据一定的目标进行科学的组合。唯有科学的组合,才能产生最佳效益。因此,教师教授过程优化与学生学习过程优化相统一是有条件的。最重要的条件有三条:

1.教与学双方的优化要统一于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是优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教学双方的优化活动必须符合教学目的的要求,这样教学双方才能找到最佳的结合点。

2.教的优化活动要为学的优化活动服务。教是为了学,因此,教的活动一定要从学的需要出发,否则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或不利于学生会学、会思、会用,教脱离了学,那么,教与学便无法实现统一。只有教与学的需求相一致,教学双方才找到结合点。

3.教的优化活动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教是为了学,但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所以,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学的需要,同时学生的学也要适应教师的指导,否则,两者也难以统一。因此,教的优化活动一定要力求为学生所了解与掌握,以取得学生的配合。学生也只有主动配合,接受指导,才能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