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色彩心理学论文范文

色彩心理学论文精选(九篇)

色彩心理学论文

第1篇:色彩心理学论文范文

摘 要:在VI设计中,各式各样的要素影响着作品的效果,色彩则是其中一个影响着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的要素,一个好的VI设计作品必然会有引人入胜的视觉传达效果。文章简述了色彩在VI设计中的重要性及影响,结合作者参与的项目论述了色彩在实例中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VI设计;色彩;标准色 

1 色彩与VI设计 

VI全称Visual Identity, 即企业VI视觉设计,通译为视觉识别系统。是将CI的非可视内容转化为静态的视觉识别符号[1]。为了更加有力的传播企业理念、树立知名度、塑造企业形象,人们往往要充分做好VI设计,施行科学的视觉识别系统。随着VI设计需求的日益增长,要想在这方面赢得优势,就不得不对影响作品效果的各种因素进行更深的研究和探讨,其中,色彩是设计中最重要的视觉元素。 

在VI设计作品中,色彩的应用在传递作品本身信息的同时也同样寄托着设计者的精神情感。因为对生活经验、记忆或知识的积累,所以我们总会将映入眼帘的色彩和与色彩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称之为色彩的联想。人们在日常的消费中往往离不开对色彩的联想,尤其是在卖服装,工艺品、装饰品和其他需要展现外观的商品时,必定会从商品的色彩上产生与之相对应的联想[2]。消费者对色彩的联想对于商家来说也是一种启示,如果能够将色彩对人各种联想和心理作用恰到其处的应用到VI设计中的话,将对作品的效果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从色彩的功能上看,色彩主要有识别与符号的功能,从识别功能看,其实就是同一双方的认知过程,使得色彩自身的表现力和外界对色彩的认知达到基本一致。例如当我们看到“粉红色”时就会认为这是粉红色而不是其他什么“粉紫”或“紫红”色。这就是我们对色彩的认知。从色彩的符号功能来看,色彩在本身情感属性上就是一种符号的表现,不同的色彩具备不同的符号意义,而受众对不同的色彩同样会有不同的认知[3]。色彩其实可以看作一种载体,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识别性,一个好的VI作品甚至会让人一看到和作品有着相同的颜色的事物就能立刻联想到作品本身,这就对作品的传播扩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 标准色与校园VI设计 

标准色是指企业在塑造独特的企业形象时确定的某一特定的色彩或者一组色彩系统,应用在所有的视觉传达设计的媒体上,通过色彩特有的知觉刺激和心理反应,来表达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产品服务的特点[3]。标准色有三大特点,分别是科学化、差别化、系统化。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受本身生活经历、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而对色彩迸发联想和抽象的感情,因而标准色的运用还需注意两点:要注意色彩自身所含的特性,使其较好的结合设计理念,防止产生较大偏差;其次在应用标准色的过程中还应该避免与一些风俗习惯发生冲突。比如在法国人们不喜欢绿色,因为纳粹军服也是绿色的,容易产生联想。由于法国在举行葬礼时有铺撒绿叶的习俗,所以他们很忌讳用绿色的地毯。所以在做各种设计之前,必须按照各种特征,充分发挥色彩的功用,标准色选用则要尽可能单纯、简明,要尽最大努力做到以小见大,从而准确快速地传达信息。校园VI的设计也可以通过标准色的这些特点来表达和传递学校的价值理念。 

3 项目中色彩的具体应用 

在以我校的《校园VI设计》项目中,项目组成员对校园VI设计中的色彩选择进行了详细的斟酌和讨论,包括讨论了校徽、名片、明信片、信封、录取通知书等一系列的校园VI设计的色彩的选择和设定。 

3.1 校徽色彩的选定 

校徽的再设计与标准色设定是校园VI设计的核心,因为校徽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的象征。经过项目组再设计后的校徽增添了代表我校特色的元素,与原母体学校校徽进行了区分,主体仍然与原母体学校校徽一样采用圆造型,保留了上半部分的简约地球符号,象征学校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办学思路,下半部则用南国商学院的简称SCBC进行合理抽象化形成一个整体,既保证了与广外的关联性又体现了我校的独立性。原校徽主体以中蓝色为基调,背景为白色,简约明快,寓意大学的学术自由和独立精神。中英文校名为红色,醒目突出,体现热情、智慧与活力。再设计后的校徽保留了原校徽的红色,用红色作为此次校徽的标准色,寓意传承和创新,加之临近我校20周年校庆,从古至今,每逢佳节喜事人们都会选用有关红色的各式东西加以装饰来表达对喜事的喜悦之情。红色不但表达了人们庆祝节日的欢快之情,更是营造了浓郁的喜庆氛围,恒久的喜庆气息也正从这象征传统吉祥的红色中传递开来。因此在校徽设计上内部整体都采用红色,字体则选择了和大红对比鲜明的黑色,代表着学校对办学的严谨态度。再设计后的校徽与原校徽如图1。 

3.2 色彩应用的心得 

在此次项目中还有明信片,录取通知书等一系列的校园VI设计在色彩的选定和搭配上需要仔细讨论。就明信片而言,小组成员共设计了两种风格类型,一种是风景写实风,另一种是动漫风。风景写实顾名思义是以风景为主,因此在一些细节的色彩选择中还是以此次项目标准色红色为主。动漫风明信片的色彩则会丰富许多。在此次项目中如果换用其他标准色也不是不可,之前也有考虑过,色彩有着传递信息和情感的作用,所以无论选用何种颜色,都是应该以正确传递该VI设计的理念为前提。其次再在创新方面考虑。在以我校为例的校园VI设计项目中,其实也可以继续以原来的校徽颜色蓝色为标准色来继续进行其他VI设计。为此,小组也进行过多次对比讨论,将各种设计方案放置校内公众号,让同学们来进行投票选择。大概是校庆临近带来的喜庆氛围使大部分同学选择了红色调的校徽,最后综合投票结果票选出了此次项目的再设计校徽。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色彩是最明显的外化表现,起到对物体的渲染作用,不止在校园VI设计,在其他任何VI设计中作为影响作品的重要因素都应给予慎重考虑。为了充分发挥色彩的巨大的魅力和功用,在选择标准色的过程中必须对色彩的象征意义和心理效应进行充分了解,同时还要考虑一些忌讳或风俗习惯,避免造成误会。 

参考文献 

[1]田梅.论标准色在VI设计中的应用[J].大舞台. 

第2篇:色彩心理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设计色彩课程 空间色彩训练 色彩归纳训练 抽象色彩训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C-0174-02

设计色彩是以设计概念为先导的色彩造型形式,是以艺术设计为教学目的而进行的各种色彩写生、色彩研究和色彩实践活动。就设计专业教学而言,如何在教学中使色彩训练成为设计的基础训练,而不是感性艺术的基础训练,改善设计色彩教学,适应当前设计专业发展的要求,成为艺术设计教学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探索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

一、色彩是感觉和欲望的开端

汉斯·霍夫曼曾经说过:色彩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表现力量。色彩是视觉语言中最为敏感的形式要素,它的性质直接影响和作用于我们的感情。研究表明,人们观察外界的各种物体,首先引起反映的是色彩,色彩是人体视觉诸多元素中,对视觉刺激最敏感、反应最快的信息符号。人在观察物体时,最初的20秒色彩感觉占80%,而形体感觉占20%,两分钟后色彩占60%,形体占40%,5分钟后各占一半,并且这种状态将继续保持,可见色彩给人的印象是迅速、持久的。瑞士色彩学家约翰内斯·伊顿曾说过:色彩是一种力量,无论我们对它觉察与否。色彩效果不仅在视觉上,而且应该在心理上得到体会和理解。这说了人的视觉在大脑的支配下感受到色彩的同时会产生一定的生理、心理反应,从而影响人的情绪,在人的心里激发出某种感情。

二、设计色彩是设计艺术一门不可缺少的基础课程

设计色彩是设计者必备的基础知识,在艺术设计中,色彩关系到设计作品整体的色调感觉及给人的心理感受,因而在设计中色彩的重要性往往是第一位的。设计色彩是设计师自由地应用色彩语言设计表现其设计意念的基本能力。当今艺术设计教学中,设计色彩地位越来越重要,是设计艺术一门不可缺少的基础课程。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色彩理论和色彩训练。色彩理论是以科学理性的方法系统介绍色彩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掌握色彩规律,并能将其运用到设计工作中;色彩训练则是在理论的指导下,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学习运用颜色表现对象的技巧,培养学生对色彩感觉的敏锐度,掌握色彩整合技巧的能力;这两部分在教学中相互融合、密不可分。

三、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训练方法

要开展好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设计色彩是广泛地针对学习设计者的造型基础训练,它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思维与创造能力,通过系统的色彩理论学习,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色彩语言自由地表达其设计构想,并通过色彩的相关训练将设计提升到艺术层面。设计色彩教学要求学生应用色彩规律,从相对限定对象的光色关系,从色彩认识和写实的描绘能力研究入手,逐步进入较大空间、相对整体的空间色彩的研究,再进入对色彩的调式处理和色彩整合能力的训练,最后进入对色彩具象、意象到抽象的研究与训练。通过观察理解与动手实践,结合色彩理论系统地学习和研究色彩的成因、现象及色彩的符号意义,为对色彩付诸设计实践奠定基础。

设计色彩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视觉思维、色彩整合和色彩符号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色彩理论的指导下积极探究自然光色关系,在动手调色与色彩写生实践过程中认识光色关系与物象色彩的成因,了解色彩三原色以及调色与色彩塑造的科学依据与方法,从感性的绘画色彩的研究角度出发,用绘画色彩方法来认识、感触色彩,并利用色彩知识与能力准确地描绘对象,在实践中验证并掌握色彩规律,逐步从绘画的感性色彩研究的基础进入与设计活动相适应的实践。通过设计色彩的教学,学生深入理解色彩符号,认识到色彩符号不仅具有审美功能,同时也具有辨识、呈诉与驱动的实用功能。

设计色彩教学主要有以下三个训练方法。一是空间色彩训练。空间色彩训练是针对学生的写生习惯开设的训练,目的是改变以往学生习惯于小组景物,常规视角的构图练习。在写生对象的布置上组织较复杂的空间环境,扩大学生写生的空间范围。写生的视角要求有特点。空间色彩写生训练要求学生充分理解色彩理论中色彩的组织与秩序,强化学生以空间的心态重新审视色彩的基本规律,主要解决以下五个问题:色相的空间变化特征;明度的空间变化特征;纯度的空间变化特征;同时对比的运用;冷暖变化的空间体验。前三个问题是对色彩理论中色彩三属性的深入理解,而后两个问题是色彩理论中人的生理及心理的体验,即同时对比是观察色彩时生理的必然反应,冷暖变化是人心理感觉的体验,不同的个体由于生活经历、个性特质的不同会有一些差别。这就要求学生在充分认识和理解色彩理论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好大空间中的色彩区域,对色彩变化与成因结合理论进行解析性的理解,充分理解空间位置的特点,在空间组织上将层与深度把握好,将空间的节奏控制好。

二是归纳色彩训练。归纳色彩训练主要是提高学生对色彩理论中的调式的理解,以及对色彩的调和与对比的理解,即在实践中要做好色调的提炼、色彩的归类、色彩面积的控制工作,以及对色相、明度、纯度进一步巩固,继续提高对色彩的心理及生理反应的敏锐程度,使学生的色彩视觉思维进一步提高。归纳色彩写生是由我国著名工艺美术教育家、水粉画家李有行先生倡导的。最早是结合染织专业图案设计的需要,对花卉素材加工变化而创建的一种带有装饰效果的色彩写生方式。几十年来,这种色彩写生方式为国内愈来愈多的艺术设计专业所采用,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表现对象由原来的花卉发展到静物、人物、风景,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艺术设计专业色彩基础课程。归纳色彩写生的重要作用是使造型基础训练与专业设计接轨,为学生通向艺术设计架桥铺路,为学生学习专业设计夯实基础。

归纳色彩写生要求学生面对客观物象写生时,在注重主观感受的同时,强调理性分析和发散思维,在写生中强调主观性、装饰性,重视画面的设计因素。色彩归纳写生要求学生捕捉主要色彩,强调固有色,合并同类色,用相对较少的色彩数目表达主观感受,一般要求学生掌握“明暗归纳”、“结构归纳”、“平面归纳”、“创意归纳”四种表现方法。归纳色彩写生训练注重培养学生对客观物象的综合概括能力,同时突出设计意识,对学生学习专业设计起到衔接作用。

要学好归纳色彩写生,应注意作画计划问题。学生刚接触归纳色彩写生训练,往往缺乏作画计划,只凭一时的感觉绘画。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观察、感受的基础上,认真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从客观物象中发掘形式美,剖析形式美的构成要素,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

三是抽象色彩训练。抽象色彩训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写实的色彩表现到抽象色彩的认知及表现能力,是从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升华到更高感性的教学手段。它的前提是学生较好地掌握色彩理论知识,及在实践中具备了一定的运用色彩的能力。它冲破了以往色彩学教学过程中具象、刻板、艰苦的图案作业方式,代之以开放、自由、愉悦的能动作业的方式。视觉创作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兼有多种思维形式一体化的特征,提高学生的对色彩学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由于设计色彩功能指向性极强,抽象色彩训练必须有主题,学生必须始终围绕主题,对未来出现的效果进行理性的预期和准备。创作主题可由教师指定,也可由学生个人自由选择。主题可以根据色彩的心理、历史及文化等因素,通过“具象联想”、“抽象联想”及“共感联想”等方式来设定。就抽象色彩训练而言,通过对物理空间色彩相貌及形态的间隔、重叠、透叠、并列、交错等,来匹配多种性质的心理空间联想,以此寻求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抽象的形(点、线、面)与色(明度、纯度、色相)来表现对色彩的领悟,拓展色彩语汇“质与量”的认知范围,使学生具备使用色彩符号的能力,具有设计色彩思维模式。

总而言之,教师应从基础切入,以色彩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为主线,以引导式教学为手段,使学生逐步掌握设计色彩语言。除上述训练外,教师还应有针对性地利用冷暖色区、点、线、面,不同工具、材料、绘画肌理等进行带有一定联想和主题的分类、综合,构成设计色彩练习。并有意识地使学生运用设计色彩语言,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感受色彩语言构成的训练,使学生在感性与理性相统一中,得到设计语言的积累,从而提高审美素质。

【参考文献】

[1][瑞士]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M].杜定宇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2]李广元.色彩艺术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1

[3]赵云川,安佳.色彩归纳写生教程[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

[4]周刚.体验设计·色彩[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5]钟茂兰.装饰色彩写生[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第3篇:色彩心理学论文范文

一、融入自然、感受色彩

对色彩的认识从婴幼儿时期就有,我们称之为色彩感知,这是色彩的初级阶段,也是直接感悟阶段,它源自于自身对每一种色彩的认识和体会。色彩由光而产生,因此从自然界中去寻找色彩并有着追本溯源的意义,从自然光源中认识体会并通过写生训练,这是培养学生对自然色彩的观察力的一个方面。色彩因光线而产生变化,自然界的色彩构成有其天然的形式美感,这就是为何我们愿意去亲近自然,感悟自然万物的美。通过色彩风景写生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色彩构成的基本能力,体会具体化、微妙感的色彩世界,从而拓展色域,克服程式化的用色习惯。通过教学实践的过程,进一步探讨色彩变化的原因以及光与色之间的关系,从整体出发,舍弃些许细节,使画面色调统一,冷暖关系明确,从而表达自己的意图。

“设计”一词本身具有理性思维的成分,而设计色彩强调主观意识,追求内心感受,它是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色彩感受,把对色彩的描绘上升为运用自然特有的色彩模式去创造。设计色彩是以倡导个性特色为出发点的,由于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色彩感受和喜好,这就要求学生摆脱写实色彩的共性标准和思维模式,摆脱习惯性的绘画方式,运用自我感受去进行色彩设计,只有具备了特色,才能称为艺术作品。

二、探寻自然色彩中的形式美

色彩风景写生教学中,我们往往将既定的教学思路、教学理念一股脑的灌输给学生,使得教学重心不突出,学生不能理解设计的初衷。然而,色彩风景写生刚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自然色彩,在自然中感悟光影变化,同时了解色彩形成的本源,如果将色彩风景写生教学与设计色彩相结合就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色彩构成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在色彩风景写生教学过程中,时常有学生会问及写生的意义和目的,这也是我们教学工作之初应该思考的问题。写生在于感悟与理会,例如写生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各种花卉、植物以及动物。这就需要我们用眼睛和色彩记录下他们之间的颜色搭配,思考是否符合色彩构成的基本规律,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刻画和仿照自然植物。设计更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融性、结合性、操作性,教学活动可以呈现多元化的灵活性、创意性。教学活动如何体现一种新锐的、鲜活的、综合化的以及多元化、探索性、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自身掌握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也就是说,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进行教学探索的潜力和教学动力。教学活动可以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实验性教学或与教学经验结合的反思的实践模式。

在色彩风景写生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综合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相关的色彩教学内容和色彩构成体系方面的重新组合和更新,改革课程结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的课堂文化,实现鉴赏、理论、实践、创意一体化。打破相对狭隘的色彩观念,建立广泛的、多元化的后现代色彩观念,运用启发式、参与式、交叉式、互动式、协作式以及开放式流动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吸收深厚广博的美术史和色彩理论知识的兴趣,提高全面的色彩素养,开阔艺术视野,培养学生广泛的色彩设计意识和审美趣味,以及对生活的感悟,以适应设计艺术发展的需要。

三、色彩风景写生教学内容的更新重组

从设计的角度出发,色彩风景写生理应是适应各设计专业各学科的一门基础课程。在研究色彩的基本规律、本质特性以后,在原有的具象写生色彩基础之上,过渡到意象色彩、抽象色彩、装饰性色彩、情感表现性色彩等主观性色彩、表现性色彩以及应用色彩。现代设计色彩的综合性色彩表现,通过强化训练符合现代审美意识和审美需求的艺术理念,再通过对多样的自然媒介进行分解、打散,以及经过重构、透叠、支配、重叠、重组、渐变等表现手法,来改变自然色彩的对比调和,从而达到传递现代信息激发都市生活情感的设计作品,使人产生联想的心理功能,使色彩设计从“自然空间”进入“想象空间”。

如何建立色彩写生的教学理论体系;如何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设计的初衷;分析以往色彩写生教学的利弊,过去色彩写生教学主要是以表现自然为中心内容进行的,课程内容的更新主要体现在对象的主观表现上,如:色彩搭配的基本技能、综合表现风格的更新等。如何把色彩理论与当代设计观念统一起来,找到切合点,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增强色彩风景写生的目的性。例如,加强对色彩美学原理、色彩社会学、色彩心理、光构成等与色彩设计的关系研究。锻炼学生在写生中感知色彩到理性概括归纳色彩。再到主观整合色彩,表达意象,从而体现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创新色彩语系,运用色彩语系体现自己的观念,由浅入深、由感知到理性再到表现的过程。在色彩风景写生的教学当中,灌输一定的色彩构成训练,是探索色彩表现力的重要基础,能使学生灵活地掌握和创造性地运用色彩。

色彩是设计表现的基础工具之一,它在情感意图、创意表达上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色彩的研究应该追其根源,了解其内在的意味。色彩风景写生不仅能使学生了解色彩知识、提高审美趣味,更是学生创新思维训练的一项必修课程,对其教学模式的探讨,建立合理的教学理论体系有利于高校艺术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保罗・芝兰斯基、玛丽・帕特・费希尔、文沛著.色彩概论[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第4篇:色彩心理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色彩;构成;设计

色彩,本身就是个令人着迷的词汇。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色彩里,色彩也在无形中影响和改变着我们。就像明亮的色彩会使我们心情愉悦,灰暗的调子则会使人感到压抑。而色彩构成是从人类的色彩知觉和心理出发,用严谨的科学分析方法,把纷繁的色彩现象还原成最容易理解的基本要素,让理论与艺术审美性结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性和心理联想,按照色彩规律去重新组合、配置新的色彩效果。所以,色彩构成是透过多样的色彩表象看本质,它是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必修课。通过色彩构成的教学,使学生去感受和领悟色彩的本质、情感和规律,增强色彩的表现和应用能力。色彩构成教学,是从科学和审美两大块来研究色彩,知识强调色彩规律,审美偏重色彩感觉。系统的理论学习为加深感觉判断和直觉能力是必要手段,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审美。因此,色彩构成的学习不能考纸上谈兵,需要与实际生活结合,在实践中不断的分析综合才能逐渐深入,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检验,总结和完善。

一 与身边事物结合,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讲述理论知识

色彩的基础知识,主要是从色彩的物理特性和规律出发的。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前的训练都是用颜料来模仿和再现自然和临摹,理论知识比较缺乏,更谈不上对色彩规律的熟练掌握和应用。因此,色彩的基础理论知识必要深入详细的讲解。但是,基础理论知识的大量讲解对大学一年级学生来讲,显得有些枯燥和单调,这时教学的切入点就值得教师琢磨。

在理论教学中,让色彩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在一起,是很好的切入点。例如,讲色彩三元素(明度、纯度和色相)就可以从服装色搭配说起。男生多穿蓝色,灰色,土黄等冷调子的衣服,女孩的服装就显得多姿多彩。活泼的女孩多穿明度较高,颜色绚丽的服装,如红色,黄色等;性格安静的女生更倾向于白,紫和粉红纯度较低的服装。可以找一下服饰特有色,色彩对比强的同学们站在一起比较,分析出服饰色彩原理的及性格的特点。学生们都很注意自己的个人形象和别人的评价,这样的切入点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和积极配合,让色彩规律和自己的生活学习结合起来。这种理论与实际结合,学与用结合的方法,使所学理论具体化,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帮助提升自己我形象感,寓教于乐。这种新鲜和实用的知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氛围,是教学过程中主客观合拍,教学效果自然得以优化。

实践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采用直观教学。如讲解色彩的空间混合,如修拉的《大碗岛星期天下午》这样优秀的点彩作品。从它独特的绘画效果到其所使用的技法以及在艺术史的地位,重点分析他的色彩混合的技法和强烈的光感效果。从身边出发,上至中世纪文化,下至身边物。空间混合的色彩原理就这样离我们这么近,无形中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就是色彩,也是设计,更是生活。这样一来,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学习兴趣浓厚。

二 结合设计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实现基础课的连贯及与专业课的衔接

目前色彩构成的教学目的不明确,课程之间也缺乏连贯性。三大构成是一个整体,而色彩构成的学习是其中一部分。将色彩构成溶于三大构成中综合理解,实现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衔接所谓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三大构成课程指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对设计者来讲,形态元素和色彩元素是重点,如果只重视色彩的培养,而忽视了形态元素的组合,就会顾此失彼,无法真正领会设计的整体性。在色彩对比的训练中,引导学生运用平面构成的理念,对画面进行高度概括,按平面化、几何化的方式处理,才能更好的强化主观色调,出现好的色彩对比效果。同样,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的联系素来也是密不可分的。

色彩构成是设计类基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设计的基础因素之一。因为色彩是表达情感的一种语言,他所表达是人类内心难以用语言表达的而又客观存在的主观感受,往往被称为设计师的灵魂,在设计中最为活跃、生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室内设计为例,色彩是重要组成部分,色彩的原理和形式美法则对室内空间的个性表达很重要。室内色彩的主色基调,由界面色、物体色和灯光色等综合而成,在设计中常用色相环中的同类色来配置,以体现出不同家居特色。如:墙面色彩用浅米色的色调和家具中性偏暖相配,就显的温暖舒适。又如朝北的房间因采光少,就要用中性偏暖的颜色,如浅黄浅绿等,调和室内的亮度。可见,颜色在空间中巨大效应。因此,结合设计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在教学实践中联系实际的应用,能让学生提前感受设计的力量和作用,增强学习的信心和目标。

总之,以身边事物的色彩为色彩理论的切入点,以启发和开拓学生的色彩感受和表现力; 以色彩构成结合设计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实现基础课的有机连贯及与专业课的衔接;注重与创造思维结合,才能在色彩构成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色彩表现力与创造力,真正的学以致用,驾驭色彩,更好的达到教学训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尹定邦.色彩构成[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

[2] 范晓春,周晓鸥.色彩构成[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3] 黄 文, 试议印象派对现代绘画装饰语言的激活[J]《艺术研究》2010(12)

第5篇:色彩心理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色彩教学;综合学科;导师制;开放性

色彩既是美术与设计专业的基础研究课程,也是美术与设计作品的重要表现内容。色彩是一门专业理论,也是一门专业技术,更是情感与理智的外在表现。因此,色彩教学中体现着综合性的特点,其中包括多学科的交叉性研究、开放性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等。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加速发展,大学迅猛扩大招生,美术专业的学生也都成为高校批量生产的产品,如何切实提高色彩教学的质量?如何培养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创造性强的学生?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教师建立起完备的科学教学体系并且不断地加以完善和贯彻执行。

一、应该把色彩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加以研究

在美术和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教学的现有的课程设置中有色彩技法课程(如:水粉、水彩、油画等)和色彩理论课程(如:色彩构成等)。其中,色彩构成作为一门专业理论课课时总数一般为48学时,其他多为专业技法科目,虽然专业技法老师也会讲授相关的色彩理论,但是讲授更多的还是色彩的实践性内容。这里,我们明显感知到色彩理论的不足,导致多数学生盲目注重材料技法和表现内容,忽视色彩表现的系统研究,以至于大多数学生在各类习作和创作中暴露出色彩表现的局限性,从而减弱了作品的视觉感召力。

我们知道,从印象派画家开始,美术家已经主动把光学、色彩学的科学研究成果运用到绘画作品中,从而瓦解了长久以来形成的传统色彩观念,很大程度上解放了色彩的表现力。

而瓦西里•康定斯基在魏玛国立包豪斯的《色彩课程和研讨会》中提到,色彩同其他现象一样必须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和适当的途径来考查。纯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方式也许可以分为三个领域:物理和化学领域,生理领域以及心理领域。如果的把这些领域应用在人身上,并从人的角度进行观察,那第一个领域涉及的是色彩的特性,第二个领域涉及的是感觉的外部含义,第三个领域则是关于其内部作用制造的效果。显而易见,这三个领域对艺术家面议是同样重要和必不可少的,艺术家必须综合地运用最适合他目标的方法和手段。

以上从多个层面反映出色彩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多方面的,当然,我们再看看当代日本的色彩教育现状就会有更清晰的认识了。

日本的大学将色彩设置为独立科目的大学占多数,科目名称繁多而不同是由于色彩所特有的多样性。课程内容可大体分为四大领域,按照系别和学科的性质再细分化。科目名最多的是《色彩学》和《色彩论》,其次是《色彩计划》《色彩心理》《色彩科学》《色彩工程学》《色彩环境论》《色彩构思论》《色彩构成》《调色》《色彩设计论》。色彩相关领域扩大了,多数都讲述《光和色》《生活美学》《设计论》《知觉心理学》《眼科学》《视觉信息》等,还有《日本色彩文化史》等专业化的科目名。

可见,综合性的色彩理论研究对于色彩教育有着显而易见的推动作用。

二、应当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

我国很多高校在色彩教学的课程设置上的确科目比较丰富,但是经过仔细分析,很容易发现这些课程几乎都是以特定的材料表现为核心的专业技法课。它们的确能带给学生更多的材料体验和表现语言的学习以及创作思想的拓展,但是,色彩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仅仅依靠几门色彩专业技法课程是很难深入研究的。另外,面对现代高校中众多的学生,分配班级较多,专业教师通常没有自始自终上同一个班的同一门专业课的,这种现状当然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和理念,但是,更多的时候会暴露出两个问题:1.即使有完备的教学大纲,但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是会缺乏连贯性。2.不排除有消极教学的可能性。

面对色彩教学中存在的诸多现状,笔者特别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一)加强色彩理论课程建设,增设色彩理论的科目种类,针对不同专业设置课程性质(必修和选修)。加强专业理论与专业技法之间的联系性,完善理论教学体系。

(二)采取多样的教学管理模式。为了保证色彩教学的连贯性和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可采取色彩教学班级导师制或年级导师制,它不同于班主任,却掌控着四年(专业班)或者两年(基础教学)的色彩课程教学的安排(包括色彩课程设置和上课教师的安排、协调)和教学质量的监督。同时,院级教学管理部门对这些导师提供教学服务和质量监督,也可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

(三)拓展专业技法科目(比如把抽象色彩教学写进教学大纲中);定期主办围绕色彩表现展开的系列主题展览和讲座;鼓励教师加强色彩教学科学研究与教学的关联性。

总之,色彩教学应该针对特定的情况加以完善和修正,以便适应高校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三、色彩教学中应当体现开放性的教学理念和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阿恩海姆指出,艺术教育的学习不是机械的技巧,而是以最小限度的技术训练向学生提供独立发展他自身心智源泉所需要的训练。这段话语正好验证了中国一句古老的谚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色彩教学的目的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对“色彩”的主动吸收能力和创造表现能力,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创造积极性。

当代大学生所处于信息化、网络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视听元素无处不在,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了从诸如动画、影视等充满声像的形式载体中获取信息,因此,当下的色彩教学活动更加离不开多媒体、网络互动等丰富直观的教学媒介。

对传统材料和现代媒介的分类和综合运用也是很好的教学手段。比如,具有反光性质的颜料(油画颜料、水彩颜料等)是色彩教与学中常用的材料,而我们可以把自发光的灯光媒介直接引用到色彩教学中来,还有现实生活之中的很多唾手可得的充满色彩和肌理的实物材料,它们都是生活中存在常用的元素,合理的运用可以轻松地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设计产品中提取色彩造型元素,从绘画作品中提取设计语言。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古德诺和奥古斯汀通过研究发现,尽管人们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会采取不同的“策略”,虽然做法不同,认识模式不同,但都能完成任务。其实,学生因为其成长经历、自身修养的不同,对色彩表现的认识角度也不同,但是,只要求同存异,合理引导,就能不断激发学生通过个性的色彩表现散发出真实的世界和自我。

色彩教学充满科学性,还有人性。只有通过不断地完善科学的教学体系和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才能更好地提高高校的色彩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 [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8.12.

第6篇:色彩心理学论文范文

(一)解读“五色”

中国传统色彩观中对“五色”的理解,认为青、赤、黄、白、黑等五种颜色是最基本、最正统、品位最高的颜色,为五方正色,其它色则品位较低,为间色、杂色。“五色”理论与“五行”学说联系密切,其中的“青、赤、黄、白、黑”五种色彩分别对应“五行”学说中概括物质世界的五大基本元素“木、火、金、水、土”。中国至今保留了世界上最大的平面色彩图——“五色土”,它是北京的社稷坛。在社稷坛上铺垫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的土壤来代表东、南、西、北、中五种地理方位。同时,“五色”还对应了: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中央——黄色。看似简单的五种自然色彩背后,蕴藏了深邃的哲学理念。同时,运用西方色彩构成规律来解读“五色”理论,我们依然能洞察它的配色先进性。青、赤、黄即为有彩色系中的三原色,黑、白两色为无彩色系中的两极色。按照西方色彩构成规律看,将五色按照不同方式和不同比例相混合,即可混合出自然世界的所有物体色。由此可见,“五色”理论中蕴含的色彩构成规律比西方色彩理论早三千年之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水平。

(二)影响“五色”理论形成的因素

岁月流转,中国传统色彩观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色”理论,审视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治功能的影响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历史演进伴随着人们色彩理念的变化。由此而派生出色彩的政治功能性,随着朝代的更迭形成了特定王朝所推崇某一种代表色彩。夏尚水黑、商尚金白、周尚火赤、秦尚水黑、汉尚火赤、唐尚木青、宋尚火红、元尚土黄、明尚金白、清尚水黑、民国尚木青、今代尚火红。纵观历朝历代推崇的色彩,可见“五色”由“五行”引申出相生相克的政治功能。同时,色彩的政治功能还体现在封建社会的礼制法令约束方面,中国传统服饰用色尊卑有别,等级森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明黄色作为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属色彩,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青、赤、黄、白、黑五大正色仅限于“礼服”、“朝服”使用,按照封建等级区分,对服饰用色的类别和数量都有明确规定。

2.民族宗教地域文化的影响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独有的文化特征,对色彩的认知各不相同。民族、地域、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必然影响着人们对色彩的选择和认识。首先,从地域环境的角度看。北方地区干旱少雨,植被稀疏,地貌以黄土色为主,色彩单调。人们为了弥补视觉和心理的不足,就趋向于使用鲜艳明亮的色彩。南方地区青山绿水,气候湿润,各类植被生长茂密,人们不再使用艳丽的色彩,建筑多用白墙灰瓦配以栗、黑、墨绿等颜色的木质结构,展现清淡雅致的色彩风格。其次,从民族差异的角度来看。不同民族对于色彩的选择都体现着不同民族的审美取向和精神寄托。即便是使用相同的色彩,不同民族的人们也将赋予它不同的使用意义。例如白色被回族的男子作为帽饰的色彩;朝鲜族则将白色用在老年妇女衣裙上;汉族将白色作用孝服,在亲人死后设白色灵堂;在古代日本,白色又象征纯净得精神境界,被人们追崇。再次,从宗教文化的角度看。由宗教活动引申的宗教文化的传播,往往具备强大的力量影响着社会文化形态的变化,色彩的取向也无一例外的受其影响。同时,各宗教教义所赋予色彩所特有的象征意义也成为信徒们追崇的原因所在。例如:佛教推崇金色,金色代表阳光,庄严,光明,象征远离一切黑暗;基督教推崇赤色,赤色是圣血的象征;伊斯兰教推崇绿色,绿色是和平的象征,是伊斯兰教的神圣色彩。

3.生产技术的影响

中国先民们对色彩的理解和应用在染织工艺方面体现的最为全面。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他们发现,可以在矿石和植物中提取到染色需要的颜料,再将这些颜料进行拼色、套染、媒染又可以调和出丰富多彩的颜色。早在先秦时期关于染色种类的文字记载表述就有:红、绿、紫、绀、绯、缙、缃等。由此可见,当时的色彩种类已经非常丰富。染色技术延续到周朝,为了加强对染织工艺的管理,朝廷还设有掌管“百工”的百官来管理其事。

(三)“五色”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发展

1.中国民间美术中的“五色”应用

“五色”理论是中国传统色彩观的用色基准,在中国民间美术的各门类艺术形式的用色方面,都可以寻踪觅源,捕捉其色彩搭配的科学巧妙之处。年画作为人们驱逐鬼神的精神信仰符号,在民间广为流传。以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例,其用色以红色为主,配以黄、绿、紫,人物形象用墨线勾勒,人物面部采用留白处理。民间艺人称其色彩搭配是“红搭黄,喜煞娘”。民间布艺是一种融合了剪纸、刺绣、绘画、泥塑等制作工艺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例如老虎枕、虎头帽、绣花鞋、绣花肚兜等等。民间布艺的用色以红、绿、黄为主色,搭配蓝、黑色,红绿对比强烈、鲜明,营造出热烈、淳朴的装饰效果。民间面塑又叫花馍,花糕,是一种用面做的食品,可作礼品或祭祀用品。面塑的造型多样,色彩艳丽,以其点染的手法,不拘泥于事物原形原色,大胆施色,运用大红大绿的色彩搭配,展现了民间美术的独特魅力。

2.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五色”应用

中国封建社会,色彩被赋予了一定的政治功能,彰显森严的等级制度。在《礼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礼楹,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士黄之。”这些色彩所能体现的等级差异尤为明显地体现在中国古代建筑用色上。自殷商开始,宫殿中的柱子多用红色,来体现一种高贵的身份等级象征,这一用色传统随后被历朝历代一直延用。到了唐代,对建筑用色有了明确规定,严格按照居住者的身份等级来划分使用颜色。惟有皇宫和寺院可以使用黄、红色;达官显贵的府邸可以使用红、蓝、青等色;民间老百姓的住宅只能使用黑、白、灰色。宋元延续了唐代建筑的用色传统,建筑本体的色彩多为红色。明代宫廷建筑大量使用了琉璃瓦,色彩绚丽,气势恢宏,黄瓦红墙对比鲜明,并在屋檐下施以蓝绿色,冷暖呼应,对比鲜明。清代建筑主体色彩继续沿用明代的用色传统,但建筑色彩的装饰性愈加突显,色彩运用丰富,装饰画面承载了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纵观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其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用色基调相对统一。宫廷建筑用色以红、黄色调为主;建筑园林用色以灰、绿、棕色为主;民居建筑以单一色调为主。建筑色彩和谐,明快,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令人赏心悦目。

3.中国古代服装中的“五色”应用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历史久远,历朝历代都有对服饰风格和服饰色彩所推崇的种类。汉代的统治者对服装的用色进行严格规定。平民百姓只能穿素色衣服,不能穿彩色服装,因此又有了“白丁”之说。隋代,官员的官服开始统一定制,根据官位的高低用官服颜色来加以区分,三品以上官服为紫,四品官服为深绛,五品官服为浅绛,六品官服为深绿,七品官服为浅绿,八品官服为深青,九品官服为浅青。自唐代以后,明黄色开始成为帝王的专属色彩,其用色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朝。

二、中国传统色彩观与现代艺术设计民族化的关系

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诸多构成要素之中,色彩作为一种重要的设计要素承载着展现艺术作品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的重要作用。中国传统色彩观以其清新质朴的色彩韵味,体现了中国人所特有的民族心理特征,反映了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原生魅力。这正是现代艺术设计探索民族化发展的文化渊源。

第一、中国传统色彩观的文化基础是现代艺术

设计民族化发展的原生动力。色彩作为大众审美心理的一种表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受到国家、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观、伦理观、道德观等因素的影响,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基础。在探索现代艺术设计民族化发展的过程中,着力挖掘传统色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必然会使现代艺术设计“民族特色”更加凸现。

第二、中国传统色彩观的象征意义彰显现代艺术设计民族化发展的心理学价值。从人类开始感知色彩,到认识色彩,最终能够应用色彩,人们的心理、生理都发生着复杂而微妙的变化。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色彩是对人们的有效刺激和反应过程,为色彩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能够引申为人们的丰富情感和心理效应。这种象征意义,是色彩在带动人们视觉感情的同时,又能够使人们产生丰富心理感受。例如:白色象征纯洁、神圣、善良,使人产生敬畏与忧郁的心理感受;红色象征热情、性感、自信,使人产生兴奋的心理感受;黑色象征权威、高雅、低调,使人产生恐惧与庄严的心理感受。在中国传统色彩观中,受到历史、地域、民俗等因素的影响,对不同的色彩赋予了不同的寓意和心理暗示。将中国传统色彩观的象征意义表达融入现代艺术设计的创作实践,能够激发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亲切认同感,使设计作品易于被大众接受和喜爱。

第三、中国传统色彩观的装饰特征架起了现代艺术设计从“民族”走向“世界”的桥梁。中国传统色彩观的“五色”理论,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简洁性特征,其中鲜艳、单纯、明快的色彩极易吸引人们的眼球,蕴含了先进的色彩搭配规律。探究本源,无疑让我们感叹“五色”理论所影射的现代色彩时尚的内在元素。研究中国传统色彩观的装饰特征及先进的配色规律,用最简练的表达方式传达最强烈的视觉享受,也是现代艺术设计对色彩的最终要求。

三、结语

第7篇:色彩心理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传统色彩文化 企业形象设计 启示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色彩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传统色彩的形成与发展是和一定的思想观念相联系的,这就是五行学说。以五行学说为根本,产生了极具民族特性的五行色彩文化。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色彩审美意识之中,并对中国文化、服饰、绘画、宗教以及诸多方面的色彩应用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早在西周时期,各种宗教和原始的哲学思想发展兴盛。在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哲学思想之一就是五行说。所谓五行就是将宇宙万物归纳为五种元素即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为支配宇宙的自然力。而五行说是指这五种元素的盛衰循环使宇宙得以发展变化的思想。五行学说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被人们不断的扩展和完善,不久,从五行的五种元素中,便衍生出了五种色彩,这便是青、赤、黄、白、黑。木青、火赤、土黄、金白、水黑,这就构成了中国最为古老的颜色搭配。于是在周代形成的冕服制度中,就有了“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将青赤黄白黑五种特定的主色构成的服装分别用于相应的着装中,当时的统治阶级就是使用这样的色彩装饰来象征他们的等级制度的。

春秋时期,五行与五色学说又有了新的发展。将五色与方位结合在一起,称为“五色观”。在《周礼・东官画缋》中有:“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黄。”之后,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五时(冬、夏、春、秋、长夏)、五性(智、礼、仁、义、信)、五声(呻、笑、呼、哭、歌)、五态(恐、喜、怒、忧、思)、五气(寒、热、风、燥、湿)等学说,这些都极大的丰富了五行与五色思想。

战国时期,五行和五色的学说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以邹衍提出了“五德始终说”为代表,这个学说主要是将朝代与五行、五色联系起来。其中每种德有一种颜色作为它的象征:黄帝时代为土德以黄色为代表;夏代为木德以青色为代表;商代为金德以白色为代表;周代为火德以赤色为代表;秦代为水德以黑色为代表。每个朝代都受到一种德的支配,这五德之间循环交替,总被其中一德支配、制约。在先秦时期,五行、五德学说深入延续便有了以“相”为美的主流思想,所以色彩之和应建立在“阴阳之和”上的观点,成为儒家、道家美学上的共同认同。

儒家的色彩理论总体上继承了周朝时期的五色理论,在此基础上又赋予了色彩更多的社会伦理道德意义。儒家哲学在色彩理论上更加强化了等级制度,除了继续沿用五色为正色,又将其他色定为间色,并将它们作为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代表君臣主仆上下关系。

道家的色彩观受道家思想的支配在色彩理论上也有所继承和创新。《淮南子・原道训》:“色者,自立而五色成矣,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在中国绘画中,道家的哲学思想将绘画从一贯的重色彩到重水墨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将黑色推崇到了极致。老子说:“玄之义玄,众妙之门。”玄即是黑色,它包容了其它五种颜色,是一种色相最朴素但内容最丰富的颜色。

秦汉时期,随着宗教与五行观念的不断发展,五方的认识转为五帝,即西是白帝,东是青帝,南是赤帝,北是黑帝,中央是黄帝。并确定了黄色是中央土的观点,突出了黄的地位,经隋唐至宋以后定黄为皇室专用色。从唐代开始。就有人沿用道家的思想有了“水墨如兼五彩”的认识,此后,宋代、元代许多画家在道家思想影响下,在中国画中,以水墨取代了色彩。水墨画的出现是艺术家对色彩的一种深化与提炼,是将中国传统的色彩文化中从有形到无形,从多样到单一但又包罗万象的思想内涵发展到了极致。它所具有的表现形式和审美意识,极大地影响中国艺术的发展。

纵观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从原始社会的单色模式,发展到奴隶制末期的五彩包容,再到后来的道家以水墨为根本,总体来说这是一个由简到繁再到简的过程,但这最终的简却饱含了更加丰富的哲学道理。简言之,就是“色彩表达是捕捉有色彩的客观物体对视觉心理造成的印象,并将对象的色彩从他们被限定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使之具有一定情感表现力,再加以象征性的结构而成为表现生命节奏的色彩构图。”在传统色彩表达的诠释中无不饱含着人们对生命、生活的无限遐想与崇拜。

二、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在企业形象设计中的应用

通过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五行色彩学说指导了中国几千年的色彩使用规范,并形成了一定的色彩涵义,这种色彩涵义在具体的运用中显示出了其特有的功能。五行色彩在中国色彩艺术中一脉相承、自成体系,它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与代表。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色彩科学和色彩规律的认识,并且对我们现代企业形象中色彩的应用有着重要的启示。

1 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在企业形象设计中的民族性

当企业置身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向社会做出承诺,并且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使命,在这个过程当中,如何让社会大众认可企业的文化和企业的独特的富有个性的形象,这是每一个设计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企业形象设计水平较高的日本设计师就能够自觉地将日本的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到企业设计理念之中。日本设计界对此评价说:“对这种机械时代,信息化社会的设计来说,也必须从与人类密切相关的效用方面来考虑传统物品所具有的‘优良质地’和温情。在人类创造、人类使用,应该给人以方便和利益的设计中,需要有效地利用日本人的传统,使其继续保持生命力。”中国的设计师也应该重视本国的传统文化继承的问题。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关于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这样写的:“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或许是我们中国企业树立个性企业形象的一个突破口。我们可以通过运用中国传统色彩的象征涵义,将传统色彩运用到企业形象设计中去,以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不同色彩的文化内涵,展现一个富有个性和充满民族特色的独特的企业形象。

中国传统的五行色彩是一种最具民族代表性的色彩体系。青、赤、黄、白、黑,这五种颜色分别具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其中青色包含蓝色和绿色,蓝色在传统观念中是纯净、神往的象征,在现代设计是冷静、沉思、智慧的象征。绿色在传统的观念中是一种朴素的代表,在现代设计人们把绿色作为和平、生命、希望的象征;赤就是红色,不论是传统意义上讲还是在现代设计中它都一直是热烈、振奋、红火、热闹、吉祥的代名词;黄色一直都是辉煌、富贵、威严、地位的象征;白色是所有颜色的综合体,既无比高尚、纯洁、友爱,又充满幻想。黑色是一种沉稳,庄重,冷酷的象征。这五种色彩作为一种历史发

展的视觉表现形式,实质上是中国文化、绘画、宗教伦理等诸多元素互动而缩影成的民族个性色彩。

现今,我们仍然用其独特的且意义深刻的意念来演绎着企业形象设计色彩的民族特性和企业文化特色。例如:“王老吉”品牌的罐形包装主要色调就是红、黄两种。这个品牌主要宣传表现的是这款茶饮的传统中医药养生保健文化。红黄两色调在包装中运用得很得体到位。与同类产品相比在颜色使用上就占据了市场先机,喜庆的传统红色,就独具“货架冲击力”。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沉淀,对于色彩的认识,最具有传统意义和文化认同感的除了红、黄两色。其它颜色的使用也要满足不同的产品属性,尊重颜色本身特有的功能特点,将其在企业形象设计中充分发挥。

2 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在企业形象设计中的国际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商品信息极大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在发生着转变。面对国际间的竞争,我们中国的设计师必然面临竞争求生存的境地。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使用各种经营战略拓展市场,使各类设计优良的产品如潮水涌入中国市场。中国的实力强大的企业也努力赢得国际的认可,商品的竞争也不再靠商品质量和销售数量的差距,而是花大力气在企业品牌形象的培养设计上展开激烈竞争。因此,当身处强手如林、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时,我们中国企业在形象设计或品牌设计上不仅要保持本民族的传统特色和个性,而且还要力争符合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审美心理以及时代精神和技术要求。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使企业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竞争。中国传统色彩的革新应主要是在应用国际色彩搭配的方式方法上,吸收西方的色彩构成以及创作观念。

例如: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应邀设计的出租车外观更新方案《中华北京》就是对传统色彩理论成功诠释的典范。用色彩概念的方式加以概括和表现北京是历史古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等特点。《中华北京》色彩方案的创意源于《五色说》。运用《五色说》中的正五色与间五色,作为阴阳五行、四时、四方的象征,把黄色作为中央土的象征。《中华北京》的色彩搭配就是考虑到世界受众的接受心理与北京具体环境变化、特点等因素,将传统性与时代性有效的结合,从而创作成型的。它的色彩搭‘配方案是将五行中的五个正色以及由正色调节出的间色搭配组合而成的。其中选用了黄色为出租行业的标志性色彩,作为统一色调的基础色,选用了八个颜色作为不同出租车公司的代表色,成为变化色。在色彩搭配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现代的色彩理论,比如:颜色的搭配时应将重点放在色彩调节上;颜色的选定应遵照颜色的使用功能来决定;色彩的使用应当是以人为本等。这就将现代国际设计理论方法与传统文化色彩完美融合,体现了北京出租车公司的企业文化与精神追求。在奥运期间。通过出租车这道流动的风景线。充分展现了北京历史文化古城的韵味和它作为国际现代都市的大气与包容。通过这个案例我们更可以学习到,当中国导人企业形象理论体系之后,除了去学习、借鉴先进的理论经验之外,应该将本土文化的精髓也提取出来,将其创新,使其变成国际通用的且具有民族特色的共同语言,这才是打造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和个性化设计的企业形象之路。

第8篇:色彩心理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色彩营销;市场营销;问题;策略

1色彩营销理论内涵及市场营销应用外延

1.1色彩营销理论内涵解读

所谓“内涵”也可以解读为狭义层面的色彩营销理论。根据ColorMeBeautiful公司对该理论的实践总结,色彩营销模式在市场营销中的实际运用,本质上是采取不同主题下多种色彩组合、搭配,以最大程度上满足消费者的选择需求。例如,ColorMeBeautiful彩妆产品按照“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划分,供应市场上百种色彩系列,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基本上可以满足不同外貌体征的消费者需求,由此最大程度上挖掘市场利润。但是,局限于色彩营销理论“内涵”的市场营销管理模式,虽然可以最大限度上形成色彩需求系统,并围绕着“客户为中心”提供缤纷多彩的产品,却存在一个非常致命的缺陷,即在市场营销效应方面,无法很好地满足“精准性营销”目标。在意识到这一不足之后,关于色彩营销理论的内涵立即得到了丰富,在21世纪初,伴随着营销媒介的丰富、互联网科技的渗透,以目标人群筛选为先决条件的色彩营销模式成为主流,在原有理论内涵的基础上,研究者认为应实现做好市场营销调查,熟悉产品的消费人群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色彩运用,可以有效实现营销成本节约、成功率提升;同时,色彩营销模式在市场营销管理中的应用也开始从“被动”转化为“主动”,以企业为主体实施的产品开发过程中,了解客户的“色彩需求”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融合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形象设计、广告设计等,为企业产品的品牌化塑造提供了有利条件。

1.2色彩营销理论外延分析

顾名思义,“色彩营销理论”中的核心要素是“色彩”,在针对理论进行外延的过程中同样要遵循这一基本事实。色彩心理学研究提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色彩作为客观上对人类视觉影响的要素,不同在主观上会形成一系列对应的反应与行为。例如,现实生活中人们会经常出现色彩的物理性心理错觉——炎炎夏日,深处冷色调装饰的空间中能让人们感觉一丝凉爽,反之,严寒的冬日里,深出暖色调的空间中会让人产生温暖的感觉——基于“色彩视觉心理”的传道方式,将最终的心理体验锁定到产品的“消费意愿”上,正是色彩营销理论外延的探索范围。立足“互联网+”时代,以企业为主导的商品营销组织模式下,可以更为便捷地展开色彩营销调查分析,考虑到经济全球化这一趋势,色彩营销理论外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界定:一是民族性色彩营销。随着我国经济高速运转,产品集散面向全球市场,色彩营销模式的运用就必须考虑不同国家、地域人群对色彩的审美观念。选定“民族性”作为色彩营销的外延依据,可以满足空间性、历史性、宗教性等方面的需求,促进产品开拓海外市场。二是按需型色彩营销。相对“民族性”进一步缩小色彩营销外延范围,针对同一人群中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等进行划分,可以进一步实现在同一市场中的营销渗透。例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各自有独特的色彩审美标准,但在同一标准下,不同消费群体有呈现出细分化需求,如年轻人喜欢靓丽青春的色彩、老年人喜欢稳重练达的色彩。三是个性化色彩营销。作为色彩营销理论外延中最小的成分,个性化色彩营销面向个体消费者。在当今多元文化价值观社会中,具有个性化消费需求的人群不断增加,借助“互联网+”平台可以实现“个性化定制”的营销战略。

2色彩营销模式在市场营销管理中应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企业在产品开发设计方面,不断提高对色彩营销模式的关注,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该理论不够完整,实践经验相对薄弱,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色彩营销模式应用缺乏全过程认知

整体上,色彩营销模式对于我国企业而言还是一个较为新颖的概念,很多企业接触及实践中存在明显误区,较为突出的表现是,将“色彩营销”理解为“色彩设计”,并将具体的工作安排到企业产品设计部门,并为与营销部门进行有效的对接。由此,色彩营销模式只是在产品设计阶段发挥了作用,而无法渗透到市场营销管理的“全过程”,这种情况下出现“产品信息”与“营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是必然的。

2.2色彩营销模式应用缺乏全生命周期

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产品设计研发,是现代企业主流的运营方式,充分考虑一个产品在市场中“创造推广成熟衰退”的各个环节,所采取的营销管理方法也存在很大差异。这其中,每一个环节中“色彩营销理论”所发挥的作用,都是逐渐增强的——具体产品的性能、功能等是有限的,随着市场上同类产品的增多,尤其是可替代产品竞争对手的介入,会推出大量“创新产品”,为了维持原有的市场份额,就不得不在包装设计方面下足功夫,换而言之,色彩营销在生命周期后半程主要通过契合消费者心理实现营销目标。但现状是,大部分产品从一开始就沿用相同的色彩及色彩组合,在“更新换代”中色彩的变化性很小。

2.3色彩营销模式应用缺乏全要素支持

色彩营销模式在市场营销管理中的成功应用,不能仅仅以来“色彩”的主角光环,还要配备对应的营销条件、资源等“全要素”,尤其是专业化的营销人才。营销人员在市场营销管理中直接面对客户,要将色彩营销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自身就必须拥有相应的色彩学、心理学、美学及营销学知识,通过融汇贯通、灵活运用,将消费者“潜在的”色彩心理因素激活,从主观上建立与产品(色彩)之间的情感。但现实中,我国营销人才的培养大多是从产品质量、产品价格、产品性能等方面着手的,鲜有专门从事色彩营销理论培养的教育资源,企业自身也匮乏对这一人才的重视。

3色彩营销模式在市场营销管理中应用的策略

色彩营销模式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色彩是影响人们购买欲望的主要因素上,根据营销业界提出的“7秒决定论”分析,消费者在接触到商品的7秒之内,很大程度上就已经做出“喜欢”或“不喜欢”的表态,而这其中76%的决定因素是色彩带来的。由此可见,利用“色彩”在第一时间捕捉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就成了色彩营销模式在市场营销管理中运用成败的关键。

4色彩营销模式在市场营销管理中应用的策略

4.1完善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促进色彩营销全程渗透

基于传统市场营销流程,一般包括市场调研、产品设计、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产品改进、营销优化等环节,从企业组织角度出发,应将“色彩营销”实现全过程的覆盖,而不仅仅局限于“设计环节”。其中,针对“市场调研”可以专门设置“色彩喜好”的调查选项,产品设计过程中探索更多色彩组合的方式,而“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可以进行捆绑,先以较小规模的产品投放市场,通过检验色彩营销的效果,进而决定色彩营销模式的具体策略。对应的,“产品改进”与“营销优化”可视为基于PDCA戴明环的检验机制,在色彩营销模式的市场营销管理应用过程中,不断进行小规模地“微调”,将产品始终处于色彩变化状态。

4.2将色彩营销纳入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范畴

通过研究,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经历“创造推广成熟衰退”的四个阶段,基本上呈现为抛物线形态,而色彩营销模式所发挥的作用,则是呈现为“直线型”状态,两种曲线在重合形态下存在多个节点,要维持色彩营销模式的价值,应该实现“成熟期”和“衰退期”阶段的色彩营销价值处于最高位,即在成熟期转向衰退期的临界点,实施色彩营销模式的新一轮创新。由此,将色彩营销纳入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范畴之内,能够确保产品在“成熟期”的维持效果达到最大化。

4.3提高色彩营销理论认知、重视色彩营销人才培养

第9篇:色彩心理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约翰内斯·伊顿 表现主义 色彩大师 色相环

一 、背景

20世纪初至30年代,表现主义盛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文学艺术流派,一战后在德国和奥地利流行最广。它首先出现于美术界,后来在音乐、文学、戏剧以及电影等领域更是得到重大发展。表现主义的基本特征有:鲜艳的颜色、扭曲的形式、绘画技巧上漫不经心、平面、缺乏透视、基于感觉而不基于理智。其作品一般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尤其在表达恐惧情感的作品中,通常呈现出对现实的扭曲和抽象化,因此主题欢快的表现主义作品很少见。而且,表现主义作品在使用颜色上非常大胆,意在用颜色来表现情感,通常用颜色和狂乱的线条来表达自我,就如康定斯基所言:“仅用颜色和形状就可以传达艺术家的感觉和情绪。”[1]约翰内斯·伊顿就是深受表现主义影响且其作品能够充分反映表现主义特色的色彩大师。他的作品的探索与表现韵味与马克斯·比尔和布里吉特·莱利以及表现主义的瓦西里·康定斯基有所类似。

二 、关于伊顿

约翰内斯·伊顿(Johannes Itten 见图1)出生于1888年,瑞士人,信仰拜火教。他不但是位画家、雕刻家,而且是位很有声望的美术理论家和艺术教育家。毕生从事色彩学的研究,被誉为现代色彩艺术领域中最有影响的色彩大师。伊顿早年求学于日内瓦,1913年(25岁)开始在德国斯图加特艺术学院学习,受该院教师赫尔策尔的影响很深,从那里他获得了极重要的色彩理论知识。他的作品反映出对表现主义的巨大兴趣,对二十世纪的艺术颇有影响。伊顿从事教学工作于1916年(28岁),首先他在维也纳建立了一所艺术学校,后又加入到魏玛的包豪斯艺术学校,成为包豪斯一位特殊的教员,1923年(35岁)之前一直担任该校基础教学工作并编著教材,为包豪斯艺术学院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1926年(38岁)伊顿在柏林创办了艺术学校,并不断完善在包豪斯艺术学校的教学方法。1932至1933年(46岁)在克雷菲尔德创建纺织专科学校并任校长。二战后,包豪斯教学思想在欧洲尤为盛行,伊顿在苏黎世担任工艺学校校长时发展了包豪斯的思想,形成了“瑞士学派”。1954年(66岁)伊顿退休后成为自由职业画家,他著有《色彩论》、《设计与形状:包豪斯基础课程》、《色彩艺术》,其中《色彩艺术》是伊顿一生从事色彩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1961年(73岁)在苏黎世出版。

三 、伊顿作品探析

约翰内斯·伊顿一生致力于色彩的研究,因受到影响,他在《色彩艺术》中就曾说过,“光是色之母,色是光之子。”他专注于色彩王国那无穷尽的混合可能性中观察、感知、体味每一种相对独立的颜色及色于色之间和谐关系的处理,利用科学构成方式,通过简单的色彩对比效果及其分类,作为研究色彩美学适当的出发点来达到色彩表现的最强效果,他的色彩理论为后来的设计教学做出了显著贡献。

(一)、 伊顿12色相环与其CMYK理论数值鉴定

据相关资料显示,由物理三原色红、黄、蓝三色经过两两二次混合得出12种成彩虹及自然光色分色顺序排列的环形色块体系,即伊顿12色相环,是1961年由近代著名的色彩学大师约翰内斯·伊顿所著《色彩论》一书而来,可称伊顿色彩理论研究成果最重要成果。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12色相环结构成圆环形如图2(Itten Color Circle、1961)所示。细分其结构即发现中心是由三原色和三间色所组合构成的正六边形,连接六边形六个顶点,三个能构成正三角形的顶点就可以得到三原色所组合而成的正三角形,同时利用等边三角形三条高相等数学原理,得到三条高相交点为三角形中心点。12色相环最相对宽度的圆环内等分区域是独立区域,制作原理为将圆环直径顺时针按30°有规律的旋转切割,最后将调好的12个颜色分别填充至相应独立区域,这种巧妙具有逻辑性的构成形式在往后设计应用与基础教学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计算机图形学技术中,相对应于光源色和反射色,也常用两种重要的原色混合原理:红、绿、蓝(RGB)加法配色原理和青、品红、黄(CMYK)减法配色原理。对于光源色CRT或LCD、LED显示,常采用RGB加色原理,而对反射色输出终端彩色打印机等则常用CMY减色原理[2]。从物理学上说,两种互补色光混合在一起时会产生白光。色光加色原理可推出红、绿、蓝(RGB)混合得到自然色光,即白光。12色相环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及软件开发相对落后,因此,伊顿12色相环均由矿物颜料所绘制。在印刷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我们将试用印刷技术产生12色相环独立颜色的数值,CMYK是印刷色料的代名词,即C(青色)M(品红)Y(黄色)K(黑色)。要用印刷油墨来印刷出高质量12色相环就必须按照印刷色料减色原理将三原色分出。如图3所示中红色是由自然色光(RGB)穿透M(品红)滤色片上再次通过Y(黄色)滤色片得到为(R)红色,进而可推断红色CMYK理论数值为C:0,M:100,Y:100,K:0。黄色是有自然色光穿透Y(黄色)滤色片可得黄色,那么黄色CMYK数值应为C:0,M:0,Y:100,K:0。蓝色自然色光通过C(青色)滤色片再次通过M(品红)而来,其CMYK数值为C:100,M:100,Y:0,K:0。假设预置三原色基色为A。通过纵向数学模式定向扩散,两两二次混合调匀所得出三个独立色块,即绿色、紫色、橙色,并同时产生三对基本补色关系,分别是红色与绿色、黄色与紫色、蓝色与橙色如图4所示。据色彩理论分析得黄色颜料混合蓝色颜料而得出绿色,其应占50%黄色以及50%蓝色,乃黄色与蓝色CMYK值所推绿色CMYK色彩数值应为C:50,M:0,Y:50,K:0,但按照此数值印刷却并非绿色。而绿色是由自然色光通过C(青色)滤色片再次通过Y(黄色)滤色片而来如图5所示,推断绿色正确CMYK数值是C:100,M:0,Y:100,K:0。其中红色混合蓝色得出紫色,红色混合黄色得出橙色,其两个混合色各应占50%比例得紫色CMYK应为C:50,M:100,Y:50,K:0、橙色C:0,M:50,Y:100,K:0,假设预置绿色、紫色、橙色为B。再次通过相邻两色A与B混合得出相应色块黄绿色、黄橙色、红橙色、红紫色、蓝绿色及蓝紫色如图6所示,假设A与B混合得出色块为C。黄色与绿色混合得黄绿色,其应占50%黄色以及50%绿色,乃黄色与绿色CMYK数值所推黄绿色CMYK色彩数值应为C:50,M:0,Y:100,K:0。其中黄橙色、红橙色、红紫色、蓝绿色及蓝紫色同上理论得黄橙色C:0,M:25,Y:100,K:0、红橙色C:0,M:75,Y:100,K:0、红紫色C:25,M:100,Y:75,K:0、蓝绿色C:100,M:50,Y:50,K:0、蓝紫色C:75,M:100,Y:25,K:0。

综上所述色相环十二个颜色是以6个补色对成直径对立均匀分布,颜色依次分别黄色、黄橙色、橙色、红橙色、红色、红紫色、紫色、蓝紫色、蓝色、蓝绿色、绿色、黄绿色,以及其对应CMYK理论数值如图2所示。

(二)、与色彩应用

为何伊顿常年光头?为何伊顿习惯长袍加身?这是他信仰着一种古代中东地区盛行的神秘宗教,在基督教诞生前该宗教堪称中东地区最具影响,也是古代波斯帝国国教,即琐罗亚斯德教,中国历史上习惯称之为拜火教(世界第五大宗教)。《波斯古经》记载教义一般认为是神学中的一神论和哲学上的二元论,认为世界是一个战场,罪恶占上风,向善挑战,主神是阿胡拉·玛兹达(意为“智慧之主”是最高主神,是全知全能的宇宙创造者,它具有光明、生命、创造等德行;也是天则、秩序和真理的化身。马兹达创造了物质世界,也创造了火,即“无限的光明”。),为了获得真理,必须遵循该教发展出来的一套身体和精神的修炼方法,坚持长期素食,纯净本身才能够纯净世界;简朴的生活,自我控制的精神是该教派宣传的中心,同时对火、光明、太阳神崇拜。伊顿在包豪斯任教期间为了表达自己的虔诚和纯真,长期光头和长袍披身,他认为学生的天才只有玛兹达神才能够启发和释放出来。伊顿在宗教中对火、光明及二元论崇拜的影响下创作了一系列有关色彩的作品。

如图9 1944年伊顿创作的(Space Composition 2)空间构成2,图中为简单几何图形构成。伊顿曾说:“色彩就是生命,因为一个没有颜色的世界在我们看来就像是死的”。[3]深色背景中用对比显明的有机补色关系来调和,并由简单的几何图形构成,深刻描绘了他身披长袍、头剃光头在黑暗社会现实中踏着色彩斑斓的阶梯通向光明未来,充分体现出拜火教中主神具有光明、生命、创造等德行对伊顿作品的影响,整体画面抽象、神秘的让观众充满无尽感叹与遐想,这样富有亲和力的组合仿佛让观众跟随伊顿创作灵感静静地去感悟神的存在。图10中尤为清晰。充满光明的太阳图形中巧妙结合12色相环并将12色由外向内进行明度渐变填充,有学者认为太阳是伊顿分析出12色相环的根本原因,1664年牛顿成功应用三菱镜将太阳光折射出七种颜色,伊顿在研究色彩时应用该光学原理总结出12色相环。图10中的色彩明度渐变结合发散式太阳图形充满着视觉张力,也印证伊顿对色彩应用上的独特表现。宗教教义中二元论表现为善于恶不断斗争,善恶本身互补而又对立的现象,伊顿在此影响下创作的图9图10中平凡补色调和应用可推断受到二元论影响。

(三)、色彩与几何图形的联系

曾许多艺术家在表现自己独特艺术作品时经常用到几何图形来作为创作的基本型,而伊顿在这方面也是独具匠心。1916 年约翰内斯·伊顿在一段笔记当中说到,色彩与简单几何图形之间存在着有机关联,方形、圆形、三角形与色彩应该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图形亦即色彩,没有色彩,就没有图形可言。图形与色彩是一体的……最简单、感性的图形与色彩是一件艺术品最恰当的表现手段。因此,伊顿在包豪斯任教时强调色彩训练和几何形态训练的结合。

几何图形都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和表现价值,特定色彩与相应几何图形相结合的符号也具备特定地能指与所指,例如图11伊顿在1944年创作的Die Farbe (The Color颜色),该作品运用三角形作为基本型有规律纵向横向颠倒复制而成,也可以说是有六个三角形组合而成的六边形在做四方连续构成。作品主题“Die Farbe(颜色)”中的色彩对比醒目而突出,而纯色对比中加入黑白两色作为附属,这巧妙的组合方式使得整体清晰明朗,整体画面倾斜和右下角蓝色三角形蓝色区域夸张的放大处理,无疑能够增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画面中每一个交接点的精心设计最终打乱了平静,使空间运动起来。从作品中的颜色比例以及它们之间所处位置上来分析,视觉中心白色三角形三个顶点对应三角形均为对比色黑色区域,而白色三角形三条边所对应区域却用灵活三间色在填充,间色区域又可视为画面的灰度块面,再加上对比色彩的存在,使该海报的黑白灰层次关系十分明确,让观者在视觉上自然而舒适。伊顿在《色彩艺术》中指出“对比效果及其分类是研究色彩美学时一个适当的出发点。”[4]作品中伊顿应用4对补色并填充有点对称的基本型之中,使得整个作品具有现代主义特征和人文气质,充分体现出瑞士表现主义平面设计的简约精神。

又如图12,Horizontal Vertical(水平垂直)是1915伊顿创作,当时他27岁。在作品分析发现整个画面均已方形为基本型从中心向水平和垂直构成,水平方向方形从下方成阶梯状由外往内渐变,垂直方形比例及位置随意性较大。伊顿曾经常在课堂上提到,不论艺术如何发展,色彩永远是首要的造型要素。在《Horizontal Vertical》中只有比例不等的方形作为基本型,然而颜色给予了他们动感,水平方形中有外向内色彩纯度与明度慢慢变化,水平向中有冷暖色调之分,图形只是应用色彩比例及位置罢了,形依附于色也就印证伊顿上面所说色彩永远是首要的造型要素,他这一观点对往后的色彩在设计中的应用具有深刻的影响。

四、结语

伊顿的作品是色彩语言的理性演绎。他将色彩美学从印象(视觉上)、表现(情感上)、和结构(象征上)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并在作品中注入了科学理性的思考。伊顿艺术创作一方面具有非常敏感的形式认识,另一方面则又有高度的宗教化,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色彩大师,他用科学理性的色彩语言来诠释任何色彩美学理论都应以色环为基础,并由此分类。他本能地从色彩对比、色彩比例及位置中创作着充满数学原则的作品,并用独树一帜的视觉语言形式表现出最强效果。他的作品色彩自由表现传递给人们的信息既是“色彩效果不仅在视觉上,而且在心理上应该得到体会和理解 …… 他能把崇拜者的梦想转化到一个精神境界中去。”[5]

伊顿的作品色彩与几何形的契合、渐变的规律分布,科学构成与自由表现的完美结合,引导着不同的接受者沿着各自对作品的感受痕迹去探索,从而获得不同的视觉享受,并具有较强的跳跃性却又是最高度的统一,让人们意识到颜色都在以其独有的魅力,对我们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伊顿对待色彩理论和教育是严谨且高标准的,尤其他对色彩理论的竭力推崇和探索研究,使得往后从事艺术人士形成了对于色彩的明确认识,并且能够熟练的掌握和运用色彩。伊顿在色彩理论研究及应用领域取得的成就,对现代设计界及现代设计基础教育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瑞士)约翰内斯伊顿(Itten,J.)著,杜定宇译.色彩艺术[M].上海美术出版社,1985(3).

[2]吴卫,肖晟.色彩构成[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3]左明刚.色彩语言的情感表现力[J].美术大观.2010(0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