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色彩与传统文化范文

色彩与传统文化精选(九篇)

色彩与传统文化

第1篇:色彩与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字:红与黑 色彩审美

色彩是一种自然现象与客观存在。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民族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色彩审美观念,给色彩赋予不同的文化与内涵。

红色被誉为中国的“国色”有着一个好听的名字“中国红”。“中国红”这样的字样无疑贯穿了它独具特色的民族性。中国色彩的民族性还表现在对黑色的崇拜。红与黑这一明一暗,一阴一阳的颜色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常常被置在一起。他们是光明和黑暗的象征,是生命与死亡的象征,又是喜庆和晦气的象征……它们顺应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起彼伏。远古人类在原始活动中都产生红色与黑色的崇拜,这不是一个偶然。在史前时期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的墓中都发现过在尸体的周围撒有红色赤铁矿粉末;许多壁画都是用红色来描绘在黑暗洞穴中。这些除了对色彩的感受以外还具有巫术和原始图腾的意义。

首先,从色彩的物理性及色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看“红”与“黑

红色是可见光普中波长最长的颜色,普通人是无法看到波长长过红色的射线。 红色是所有色彩中对视觉感觉最强烈和最有生气的色彩,色彩的直接心理效应来自色彩的物理光刺激对人的生理发生的直接影响。心理学家做过许多实验发现,在红色环境中,人的脉搏加快,血压有所升高,情绪兴奋冲动。

黑色可以定义为没有任何可见光进入视觉范围。颜料如果吸收光谱内的所有可见光,不反射任何颜色的光,人眼的感觉就是黑色的。尽管在物理上黑是人眼不受光的情形,但在心理上许多人却认为不受光只是没有感觉,而黑确实是一种感觉。红色和黑色在史前的人类活动中作为主要色彩出现的,这是出于本能。除了物理性以外从人类的色彩观念来说,它与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的心理感受的不断强化有关,与人类文化密不可分。

第二,从人类活动的角度看“红”与“黑”的地位

“红”与“黑”源于太阳的东升西落,日月交替,黑暗与寒冷的恐惧,火焰的温暖,茹毛饮血的感受。它是太阳、火焰、血液的象征。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它是在打磨光滑的陶胚上用天然的氧化铁和氧化锰做颜料进行描绘,多以黑色、红色为主,再经过窑在摄氏一千多度的高温中烧制后,于橙红色的胎低上形成黑红白等图案的一种陶器。“无论施依或彩绘也都是从红色开始的,随后才是黑色和白色,这不是什么偶然的巧合。人们想尽方法去追求的这些色彩,正体现一个民族在原始文化发端时对色彩的审美观念。”比如仰韶文化及后继的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主要有“黑绘红陶”、“红、黑两色彩陶”与“红、黑、白三色彩陶”。陶胎有以红为主的,也有以灰、黑为主的。”“女娲采五彩石补天可见这是一种对天的交往,陶器就是祭天的礼器,绘陶的颜料是矿物给陶器绘彩,不就是用源于石的颜料,成为一种巫术观点的图画去与天交往,从而达到特定的现实目的,补天无非是要求转变天象的一种行为。彩陶的发明,既是一种新的通天手段的出现,是对自然(天)的一种征服,又是一种能制造彩陶的新人的发现,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就改变了自身的自然(造人)”在这里红色与黑色同样用来祭天的“也就是说,红色本身在想象中被赋予了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符号象征的观念含义?”。

商代的文化中占卜最为重要,无论大小事都要进行占卜,因为这不仅决定着人的生死祸福,而且决定着整个宇宙的凶吉运转,中国人的墨色文化心理,是源于原始宗教时期的龟崇拜,由于对龟所代表的神意不仅决定着人的生死祸福,而且决定着整个宇宙的凶吉运转,所以他在人的心中成为最高的权利象征,由于生物常识我们都知道,一般龟越老它的颜色就越呈现为玄黑色,这样一来龟崇拜转化到色彩观念上,就衍化出玄黑色崇拜了。甲骨文中对红与黑就有这样的记载:“癸丑卜,嗄贞,左赤色……”(《合集》29418)赤马,赤色的马,与后代所说的红马意义相同或相近,则赤表示红色。

“丁丑卜,妣庚史,唯黑牛其用。”

“……卜,小乙卯,唯幽牛,王受。”(《屯南》763)幽牛,幽色之牛。《国语楚语上》“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韦昭注“幽,也。”也可以用作黝,表示黑色。

汉以及汉以前是以五色为主,但不是平均对待,而是以黑红调为主。据记载,“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秦统一六国之后,易服色与旗色为黑。王国维的《胡服考》中说“汉代尚赤”,这不仅是因为黑红两色具有较为稳定的物理、化学性以外,更多的是人们观念上的原因。“直到魏晋时期佛家美术的传入改变了黑红基调。”尚墨的趋势自此一直发展,影响了后来人们对色彩的认识和利用。可见红与黑在中国色彩发展中的显著地位是经过长期审美心理积淀而形成的。

这种对“红”与“黑”的偏爱,变成了我国根深蒂固的的传统。

第三,从中国传统文化分析“红”与“黑”的审美

“红”与“黑”是一对强烈的对比色,同时也是一种相生相克的文化。由此形成了特有的色彩宇宙观,与表现宗教、神话的色彩象征主义相对立,这些和中国人的宇宙观密切相关。春秋时期出现了更具普遍社会意识内涵,即纳入“阴阳五行说”哲学轨道的“五色观”。

殷人崇拜万物有灵。《周礼 月令》有“大飨遍祭五帝”的记录。五方指东南西北中的方向。也就是说有祭拜方向。色彩与方向相对应也有着对色彩的祭拜。五行组成世界的物质是金木水火土。

《尚书 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逸周书》:“五行:一,黑位水;二,赤为火;三,苍位木;四,白位金;五,黄位土。”于是色彩就跟五行相连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

五行相生相胜也就是五行相邻的要素是相互生成的相隔的要素是相互克制的。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胜: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色彩上就有相对应的相生相胜关系。白生黑,黑生青,青生赤,赤生黄,黄生白。黑胜赤,青胜黄,赤胜白,黄胜黑。

《周礼》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相次是互为对比的意思。红与黑分别代表南方和北方,“天玄地黄”,“玄”即黑。天的色彩为黑,四方中最神圣的北方也是黑色,由于五行相生相胜的关系颜色相生相胜出相应的间色。红与黑都属于正色因此它们都属于尊贵的颜色。

《荀子.法行》载:“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这种将自然事物比拟人的道德,是自然特征的人格化、道德化,就是“比德”。古人人比德于自然,对自然物的审美观,首先是从人自身的伦理道德社会观念出发的,就意味自然美的本质是自然物所象征、比拟的社会美。社会美不是自然物固有的,而是人的观念赋予的。儒家色彩观中色彩的美,是色彩暗示了人的美德,色彩表现的不同人所具有的不同品格。儒家这种类比的思维方式在中国色彩观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言《》已矣。”( 八佾篇第三)孔子的意思是在布帛上施加绘彩,应在布帛织出之后,他是以此来比喻“礼后”的,他认为仁是礼节仪式的思想内容,礼节是人的外在表现,首先要注重仁德。儒家尚礼关乎色彩在人间的伦理性。孔子主张“尊王攘夷”,主张尊敬最高的统治阶级,所以颜色在儒家思想中也含有很强的阶级观念点。红色是中国色彩体系中与黑色同等重要的颜色。《礼记》中记载:“天子丹,诸侯黑,大夫苍,士黄。” “君子不以绀饰,红紫不以为亵服。”(乡党篇第十)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阳货篇第十七)朱:大红色是正色。古代以五色青赤黄白黑为正色,其他为间色,紫不是正色。正色为尊,间色为卑,上下尊卑,官位等级都要选配相应的色彩,不同场合所穿的衣服的颜色都是相对应得。这里黑与红都同为正色。色彩已经被周人纳入了“礼”的范畴。“天子龙衮,诸侯黼,大夫, 士玄衣熏裳。”《礼记正礼》.

孔子讲中庸“中庸之为德也,其志矣乎。”――“和为贵。”孔子的中庸不是平庸也不是没有态度,而是一种高度的和谐。在色彩上他强调的也是一种和谐不会去强调某一种颜色,而这种和谐来至合乎“礼”的规定。

老子主张的是“无为而无不为”。一切都蕴含在自然之中,一切顺应着自然的发展。追求的是“道法自然”。其色彩观是追求自然色彩的平淡素净之美。道家。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任继愈说“玄”即深黑色。是生五色的“母色”,老子曾提到“五色令人目盲”,庄子也提出了“五色乱目,使人目不明”在五行说中“红”与“黑”代表的是不同的方位;儒家的“红”与“黑”是带有“礼”的社会美;道家崇尚的是“黑”。这里的“黑”并非我们物理学所表现的黑白元素的“黑”。老子哲学中所说的“黑”是要超越所有的界限而达到一个无限的时空。是个体精神同大自然精神的契合。是哲学中的 “虚空”“无”,这也正是符合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黑”色最后演变成了中国绘画中的“墨色思想”。中国人的色彩观对中国文人画的色彩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人画崇尚水墨,这与中国人自古对墨的文化崇拜有关。老子说:水墨不加修饰地近于玄化的“母色”,所以黑色中又蕴含五色。在中国文人画中墨分五色只有墨的浓淡,这是艺术家对生活、自然的认识和理解后对色彩的深化与提炼。但这里的浓淡不是像西画那样表现的是客观的光阴,而是蕴含着万物与万物的光彩。墨,色相朴素而简单但层次又是丰富的颜色,它已经超越了事物本身进入神秘的境界,它是哲学的选择,水墨画作为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它的表现形式和审美意识,极大地影响中国艺术的发展。红色在中国水墨画中与黑色同等重要,一幅完整的水墨画最终也缺不了那枚红色的印章。那一抹红是给变化无穷的水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是色彩上的对比,同时也是虚实的对比,增色不少。一同成为中国的 “国粹”。深受人民喜爱的老艺术家齐白石老年开创的“红花墨叶”一派正是基于这红与黑的鲜明对比。黑与红两色并置所产生的庄重稳定的色彩效果已被充分认识,红色一直与黑色相伴, 在中国的习俗中逢喜事或每年的春节每家每户都会贴上红底黑字的春年,以表示吉祥、喜庆。基于这些因素中国人对红与黑的偏爱遍及到每个国人的心中。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哲学问题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王文娟.色墨韵章中国画色彩的文化探源 [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5

[3]张法.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M]. 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54

[4]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7

第2篇:色彩与传统文化范文

1.传统色彩的内涵美

传统色彩受五色观以及儒、道、佛思想的熏陶和各个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一是具有强烈的礼制观念。封建王朝将赤、青、黄、黑、白规定为正色,其他色彩为间色或复色,色彩被赋予礼制等级观。如,唐代明确规定文武官员的服装色彩,黄色为皇帝专用色,红色为五品以上官员的服饰色彩,其他人的服饰颜色都为绿、青等色。二是具有浓厚的吉祥观念。为满足人们祈福纳祥的心理需要,传统色彩与传统图案相结合,使形、色、意和谐统一,达到“喜形于色”。如,红色象征喜庆、吉祥,人逢喜庆都用红色进行装饰;黄色象征富贵;绿色象征生命、活力;等等。三是传统色彩的命名积淀着人文内涵,具有形象特色。《说文解字》中记载了许多与服装有关的词语作为色名,如,“素”“缥”指白色;“縓”“纁”指浅红色;“缃”指浅黄色;等等。传统色彩有的以矿物质名称命名,如赭石、雄黄、朱砂、石青等;有的以动植物名称命名,如玫瑰红、橄榄绿、鱼肚白、驼色等;还有用深、大、中、淡、粉等字形容色彩的明度;或在一个色名前加另外一个色名强调色彩的纯度,如绯红、绛紫、黝黑、靛蓝等;或用单字表示明度和纯度的差别,如红色就有丹、绯、绛、朱、赤、殷、赭、彤、妃、檀等。

2.传统色彩的形式美

色彩在传统艺术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搭配形式,如“红间绿,花簇簇”“粉笼黄,胜增光”“要想精,加点青”等。主要体现为:一是红与黄搭配。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黄喜红”的习俗,高纯度的红与黄搭配,色彩绚丽夺目,视觉冲击力强,常被人们使用。如,隋唐之后历代皇帝的服饰;民间的剪纸、布偶玩具中也经常运用红色与黄色搭配。二是红与黑搭配。红色是有彩色中纯度最高的颜色,黑色是明度最低的颜色,两者搭配,深沉华贵,深受人们喜爱。如,古代漆器就是以黑色、红色为装饰髯涂的基本色彩。民间的刺绣、鞋帽、荷包等也多用红与黑的搭配。三是红与绿搭配,色彩互补,对比强烈。红与绿搭配在传统美术作品中运用较多,如传统年画、刺绣。四是黑与白搭配。黑与白是无彩色里的两个极色,对比强烈。黑与白搭配在中国水墨画中表现得最为出色,如“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等,都是对黑与白的巧妙运用,是以笔墨的“焦浓重淡清”表现黑、白、灰的万千变化。除此之外,还有“黄身紫花,绿眉红嘴”等许多传统色彩搭配形式。

二、传统色彩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当前,传统色彩在标志设计、书籍装帧、海报设计、包装设计等方面的应用有许多成功案例。通过分析与研究,可以掌握传统色彩的应用规律。

1.利用传统色彩延伸图形的文化意蕴

在平面设计中,形与色是相互依存的,色彩必须借助图形,才能实现传达信息的目的。好的平面设计作品必定有精美的图形与色彩。传统色彩承载传统文化,具有天生的认同感和亲和力,它与图形结合,能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文化感染力,使图形的文化意蕴得到进一步延伸。如,中国联通标志采用红色与传统吉祥图案中国结的巧妙结合,象征着吉祥、好运。英文China和unicom中的字母“i”也使用与主体标志同样的红色,形成相互联系,进一步延伸出中国联通公司心心相连、无限沟通的文化寓意,体现了民族传统特色。

2.利用传统色彩拓展文字的视觉空间

文字本身具有图形化的特点,但它作为线性图案,视觉冲击力有限,同样不能离开色彩的装饰。色彩的视觉张力和情感表达,可使文字准确地传达信息。如果合理运用传统色彩,将会更好地激发人们产生情感共鸣,吸引人们主动对文字进行深度理解,从而进一步拓展文字在平面设计中的视觉空间。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舞动的北京”就选用中国红作为主图案颜色,与汉字“京”融合成中国传统印章式样,传达出喜庆的特点。

3.利用传统色彩搭配形式增强文化认同

第3篇:色彩与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现代平面设计 色彩观 思考 探讨

一、平面设计色彩观的概念

所谓平面设计色彩观,是指在平面设计作品中的可以引领公众感受的色彩观念,这种观念可以支持和强化不同寻常的设计理念,主要包括“简洁”色彩观和“自由”色彩观两方面。平面设计色彩观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通过将现代的色彩特点、时代精神、思维特点与人们色彩观念、审美视觉思维相结合,展现当今时代的中国人的精神追求。时代背景与平面设计色彩观的表现形式息息相关,色彩观既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反映,也是对当今社会文化现象、意识形态、传统精神以及哲学思想的传达,可以说平面设计色彩观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

二、“自由”“简洁”的现代平面设计色彩观理解

1.“自由”色彩设计

如今我们生活在色彩审美自由的社会环境当中,在鼓励个性发展的社会氛围下,能够实现对色彩之美全方位的表达、享受和运用。自由色彩观体现在色彩选择和色彩表达这两个方面。自由色彩观是色彩选择、色彩表达等色彩创作的前提,自由色彩观为色彩的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得设计师能够随心所欲、超越自我地进行色彩表达,创作出能够体现自身个性的作品。但是在色彩表达的时候要注意考虑到民族差异、政治差异以及受众群体的特点,把“目标受众”作为基本的前提进行高享受、高质量的视觉作品创作。

2.“简洁”的视觉冲击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都有一种单色崇拜的现象,“简洁”这一色彩设计理念从包豪斯确立以后就广为沿袭。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信息爆炸式涌入人们的视野,简约的平面设计表现形式凭借着一目了然等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简洁”并不是“简单化”或者“东西少”。“简洁”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通过采用“由此及彼”以及“以少用多”的设计技巧达到让人回味无穷、过目难忘的效果,使得受众者在“意境”之中,通过欣赏客观对象的精髓部分,集中处理复杂的客观对象。“简洁”的色彩观能够满足现阶段平面设计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要求,符合大众的认知观。因此在平面设计的过程当中,正确科学的“简洁”和敏锐的思维是至关重要的。

三、现代平面设计色彩观与传统色彩观的关系

1.对传统的继承

我们每个时期的传统都是对应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与生活方式的,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在时间的背景中研究先人的审美与创造,总结把握传统色彩观的法则,研究古代的哲学精神与人文方式,理解传统色彩的思想和内在灵魂。这些形而上的东西就是现代平面设计色彩观念形成的基础和源泉。传统是开放的,昨天的“自由”与“简洁”相对于今天而言就是传统,今天的“自由”和“简洁”到了明天也会成为传统,现代平面设计“自由”“简洁”的色彩观就是传统的沉淀和继承。很多色彩观都可以成为有形的传统,平面设计色彩观对传统的继承,既是对传统的色彩感觉、色彩样式的继承,又是对传统的色彩观念的内在可能性的传承。因此,我们在对传统的民间色彩观、五色观以及尚红观念等传统色彩观进行继承的过程当中,应该批判地继承,取长补短,扬长避短。

2.对传统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和艺术功能正在被人们忽视而慢慢消失。然而与此相反,我国传统的色彩观,由于其自身融合了千年古老色彩的变迁,集历史风韵与古老文明于一身,独具特色、风格迥异,对我国当代平面设计当中的色彩运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现代平面设计色彩观是中西色彩观交流融合的产物,它包含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也能够体现当今世界平面设计色彩的样式。现代平面设计色彩观的创新要对素材和事物以敏锐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进行审视观察,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对自己的精神境界不断地挑战,深入理解传统色彩观对现代平面设计色彩观的意义和作用。设计家们要避免对外在层面以及感官的浅尝辄止,在实践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传统色彩观念在现代平面设计色彩市场上的效益,通过对传统的设计色彩观进行创新和发展,创作出无愧于世界、民族和时代的平面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周围.浅议现代平面设计色彩观的价值取向[J].韶关学院学报,2008(10).

[2]刘卓.对现代平面设计色彩观的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5.

第4篇:色彩与传统文化范文

一、现代平面设计在用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色彩内涵的认知。现代平面设计中色彩的运用不仅吸引了受众目光、增强了设计的视觉冲击力,还提升了设计的文化内涵,凸显了设计的文化底蕴。但目前我国许多设计只追求艳丽夺目的色彩刺激,却忽视了色彩的文化内涵,只给受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却没有使他们得到美的享受。许多设计者对传统色彩的文化内涵不做深入分析和详细了解,过分追求鲜艳明亮的视觉刺激,既没有明确的文化内涵,也没有体现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如只要是节日一律使用喜庆、热闹的“中国红”,只要喜欢所有包装上都可以使用象征富贵、权力的金黄色,这些都是因为人们对中国传统色彩的文化内涵没有作充分的了解和认识。现代平面设计中由于过多过滥的使用色彩,已经导致了色彩内涵的混淆。(二)缺乏民族特色。上世纪80年代,平面设计才传入中国,而西方国家的平面设计已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因而,西方国家的设计意识和思维对我国平面设计具有深刻的影响。中国设计师盲目跟风西方设计不仅使中国设计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也使得我国设计意识落后、设计产业发展缓慢。许多中国设计师以西方设计思维来设计作品,当面对西方受众时一方面由于技术落后,设计作品缺乏新的创意,另一方面更因缺乏对西方文化和传统的了解,设计出来的作品缺少文化支撑,因而无法引起受众的共鸣;当面对国内受众时,虽然西方设计思维很时尚,但由于没有把握民众心理,也无法引起共鸣。设计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和个性,没有自己的特色,中国设计永远都只是一种复制品。其实中国传统色彩具有自己的历史和风格,因此作为一名中国设计师,应当注重对中国传统色彩的学习和研究,发现用色规律,积累用色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色彩法则,在继承和借鉴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只有将中国传统色彩的特色与内涵融入到现代平面设计中,才能形成具有东方特色的用色风格,才能设计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平面设计作品。

二、中国传统色彩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一)中国传统色彩在图形信息呈现上的运用。在视觉艺术中“形”与“色”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通过“形”能够展现物体的形状、形象等,而“色”则能够展现人物的情感、神色、内心世界等。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色彩、文字、图形是最基本的设计元素,图形用符号、标识、线条、颜色等设计元素来描绘物体形象的艺术语言,能跨越民族差异、文化差异、区域差异等障碍传递信息,色彩必须依附于图形,但色彩有着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吸引观众的眼球。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运用传统色彩元素能够增加作品的民族性、创意性,使作品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中国传统美术的哲学基础是自然无为、天人合一等思想与阴阳五行理论,中国人在美术造型上喜欢用寓意、象征、含蓄的表现手法,这使传统艺术符号有着特殊的文化意味。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具象图形能传递某种信息,增加画面的艺术感染力,传统色彩和具象图形的结合能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将设计内容展现给观众。如吕胜中的剪纸图形“小红人”就从民间艺术中提炼出抓髻娃娃,使画面中夺目的红色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借助传统色彩赋予画面新的寓意,使艺术形象简洁鲜明、内涵丰富。如衫浦康平设计的海报就以神话故事中的孙悟空为原型,用黄色服饰、黑白背景再现了中国京剧艺术中生动活泼的孙悟空形象,突出了海报的色彩效果。在平面设计中抽象图形有着特殊的艺术表现力,能使作品变得简洁、明快,充满形式感、装饰性,使人产生奇妙的象征感、丰富的层次感。不同民族或区域有着不同的文化生活、、社会风俗、审美习惯等,这些都影响着人们对抽象图形的理解,因而,设计师应了解受众的欣赏习惯、审美心理,有针对性地处理抽象图形与传统色彩之间的关系。如通过青花瓷的色彩和传统图形结合,将传统色彩融入抽象图形的点、线、面之中,能创造出内涵丰富的形式感、抽象感,表达出丰富的传统文化意蕴。如《谭木匠》的宣传画册就将书法墨趣融入画面构图之中,用黑色的笔触、红色的背景表现出浓郁的民俗性。(二)中国传统色彩在文字意象表达中的运用。文字是平面设计中重要的视觉元素,是民族审美心理、形象观念的集中表现,有着象征性、形象性、图形化等特点。色彩在文字意念传达中有着重要作用,它能产生浓厚的形象意味,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传统吉祥文字设计中多用红色表达吉祥、喜庆的气氛,给人积极、热情的审美感受,如红底黑字的春联、婚庆中的红喜字等都有着追求幸福美满、吉祥平安的含义。此外,在信息化的今天,文字的文化意蕴变得更加丰富,设计师应在文字的形式、审美、风格等方面进行设计创新,并将传统色彩运用到现代字体创意设计之中。如香港飞龙标志设计就将中国红融入设计之中,凸显香港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展现了香港人民积极进取、敢于创新的文化精神。(三)中国传统色彩在审美情趣表达中的应用。如今,设计多元化、个性化、民族化已成为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趋势,本土化变成平面设计的重头戏,这使传统色彩成为现代平面设计的重要元素。中国传统色彩文化中,儒、道、释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并引领着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发展走向。“和”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古老的太极图就以阴阳、正负、虚实等对立关系为出发点来认识和解释世界,并形成了独特的色彩文化理论。“citysuper”的包装盒设计用红色的感叹号区域与大面积空白形成强弱、疏密对比,表现出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道家将人与自然紧密联系起来,主张用平淡、素净的色彩进行艺术创作,这种思想影响着传统绘画的意境美。在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应以天人合一、师法自然为指导思想,推进中国现代平面设计艺术的发展。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淡然无为,神气自满”等哲学观点,认为人摆脱凡俗外界的纷扰,保持超脱世俗、恬淡虚静、逍遥自在的心态,这种哲学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设计大师靳棣强的许多海报都运用了留白的艺术手法,营造出恬淡、宁静的境界,海报《痷》《流》就留有大面积空白,通过简练的线条、大面积留白营造出无尽的意境空间。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内容,它追求酣畅漓淋的水墨气韵,表现出浓郁的东方文化情结,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运用水墨技法能产生特殊的肌理效果。房地产宣传广告《香水之约——诗意栖居》巧妙运用了中国水墨色彩技法传递传统文化,将山水画的墨趣、神韵等融入现代设计,突出了广告的文化品位。同时,计白当黑、似与不似之间等水墨思想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也有广泛应用,如靳棣强设计的海报《风、云、山、水》就将现代设计的语言技法与传统水墨神韵、意境融合于一体,用独特的色彩语言诠释了设计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中国传统色彩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它是中华民族审美理想、哲学思想、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传统色彩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融合不仅能使设计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还能丰富我们的设计文化。深入研究中国传统色彩艺术,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现代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云英 单位: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艺术设计系

第5篇:色彩与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传统美学色彩 内涵意义 艺术特色 平面设计 设计技巧

传统美学色彩是一个庞大而神秘的色彩体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美学色彩既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审美活动与艺术创作的一种传承与积淀,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思想观念在色彩领域的体现,因此,符合我国劳动人民的审美心理,对社会大众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正如梁一儒先生在《民族审美心理学概论》中提出的:色彩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突出醒目的部分,对民族精神影响深远甚至记载着整个民族精神的全部过程。除此之外,传统美学色彩还具有符号性、象征性、装饰性等特征,使其与平面设计简洁、直白并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信息传播功能不谋而合,由此成为现代平面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

一、我国传统美学色彩观

著名色彩理论家约翰内斯·伊顿曾在《色彩艺术》中说过:“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色彩的概念,是从无色光线及其相对无色的黑暗中延伸出来的。”①也就是说,在原始社会,人们已经具有认识审美色彩的冲动和本能,从而展示人类定位色彩美学内涵可能性的所有方向。在随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宗教观念、艺术创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美学色彩观念和表达方式。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文化精神、思想观念、艺术创作、意识形态等自成体系,对传统美学色彩的形成与传承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形成了儒家的五色世界观、道家的无色世界观、佛家的美术色彩观三种典型的美学色彩观。

首先,儒家的五色世界观经过长期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中华民族美学色彩观的基础。早在2000多年前,《尚书》就有关于“五色”的记载:“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与缯帛也。”另外,《周礼·考工记》中也提到“画溃之事杂五色。五色之变以章,谓之巧”。尤其是到了西周时期就已有了强烈的“正色”与“间色”之分。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早期社会的劳动人民用五色来概括世间万色,从而将纷繁复杂的色彩秩序化、符号化、图式化。这种传统的五色观念比西方社会的色彩观要早1000多年,与其注重哲学思辨的色彩观相比,我国的五色体系充分表达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既推动了我国传统美学色彩的形成与发展,也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从我国传统儒学思想的角度来说,正色,即青、黄、赤、白、黑,象征着权威和尊严;间色,即正色混合之后所得的颜色,象征着大众化甚至是卑微的身份和形象。在此色彩观的作用下,色彩与封建社会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等相结合,表现出鲜明的秩序感、规范性、指示性作用。

其次是道家的美学色彩观。众所周知,道家强调“淡泊无为”“清心寡欲”的人生观和处世观,认为“有无相生”“知白守黑”,一切事物的兴盛衰落、发展变化都是在“有”与“无”之间交替演变的,这是世界万物发展规律的两个极端,因此,在色彩观上也认为世界可以分为“黑”“白”两色。与处于主流地位的五色观相比,“白”表示无色、无形,追求的是“无色,而五色成焉”的表现效果;“黑”则是世界色彩体系的另一主体,表示有色、有形。

最后,我国佛教文化具有不同的产生根源,在与中原文化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在不同时期表现出迥异的用色特征,比如盛唐时期的佛教大量使用朱砂、青绿来强化冷暖色的对比,使整个绘画作品显得绚丽而辉煌。到了中唐时期,诸多佛教壁画开始使用土色、土红、赤石等色彩,使画面显得更加温和平静。佛教文化虽然在各个时期的色彩应用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在色彩观上都明显地体现出“和”的观念,追求“无、空、化、和”的理想境界。唐朝著名画家李思训绘画时金碧青绿的浓重颜色便是受佛教色彩观的影响而形成的。

二、我国传统美学色彩的设计性特征

设计性特征即符合设计性需求、满足设计标准的一系列特征。传统美学色彩是在中华民族区域环境中形成并成长起来的一种色彩认知与审美体系,具有与生俱来的亲和力,使其具有装饰性、主观性、象征性等特征,给人以强烈视觉冲击力和深刻印象,这恰恰满足了包装设计的需求。具体来说,我国传统美学色彩的设计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传统美学色彩的观念性与视认性

我国传统美学色彩是审美精神与文化观念的结合体,是意念造型的自由理想色。正如上面所说,在原始社会,人们已经具有认识、审美色彩的冲动和本能,从而展示着人类定位色彩美学内涵可能性的所有方向。在随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宗教观念、艺术创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美学色彩观念和表达方式。比如红色在中国被普遍看做喜庆纳福之意,几乎在所有喜庆节日里,红色都会遍布于各个角落;而黄色在古代社会则是帝王御用之色,象征着皇权尊严,表示着高贵的身份地位。

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色彩所代表的原始宗教、图腾崇拜以及不同学派思想观念的意义在逐渐淡化,甚至所具有的浓厚民俗色彩韵味也已经消退,但千百年来人们对特定色彩所形成的观念固化和视认习惯却无法改变。因此,这促使诸多美学色彩成为认知性极强的造型语言,其在平面设计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民族观念与视认特征要远远大于色彩本身的视觉吸引力,与平面造型的结合,能够有效地实现“以色达意”的良好设计效果。

(二)传统美学色彩的装饰性与诱目性

我国传统美学色彩除了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性、视认性、文化性特征之外,还具有明显的装饰性与诱目性特征。比如中国先民在新石器时期制造出来的彩陶就已经具有了运用色彩装饰器物的观念。秦汉之后,不仅色彩日趋精美完善,应用范围和装饰技巧更加丰富多样,而且色彩装饰也明显地突破了五色的限制。至唐朝时,织锦色彩高雅富丽、唐三彩华贵斑斓,甚至是宫殿装饰也具有了重彩装饰的效果。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说,我国常采用色相对比、补色的方式来实现装饰性效果。比如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等采用对比色的方式实现了饱满并富有视觉冲击力的效果。除此之外,我国传统美学色彩在进行装饰的同时还常遵循“红配绿,明黄配暗紫”以及“人的色彩本质要求补齐原色”的规律。整个调子鲜明醒目,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效果,从而形成了我国传统美术、服饰设计、建筑装饰独具魅力的色彩装饰效果。事实上,强烈装饰性效果的“诱目性”特征,正是当前平面设计所追求的视觉效果,与其配色原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传统美学色彩的象征性与寓意性

《中西色彩比较》中曾明确提出:“色彩象征是古代东西方各民族运用色彩的主要精神内容和依据,象征色彩的形式特征主要是使用颜色单纯、色彩对比鲜明并且具有明显的自发精神的启示性。色彩普遍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表面上看,远古民族做出自律性的色彩象征选择时,主要是取该民族特定环境内恒定的色彩信息影响,却没有一个民族的象征色彩离开人类原始色彩的本性。”②简而言之,色彩已经突破了装饰性、诱视性、文化性的内涵意义,而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中国作为世界上运用象征色彩最早的国家之一,其色彩的象征性与寓意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色彩象征着明显的阶级等级观,尤其是在服饰色彩设置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不同颜色代表着高低贵贱的等级思想,比如《唐书·车服制》中规定:“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深绯、浅绯,六品、七品服深绿、浅绿,八品、九品服深青、浅青。”除服饰之外,建筑用色也存在着明显的色彩等级规范。其次,色彩还象征着一定的吉凶观。民间生活中,人们常依据自身的愿望去理解和使用色彩,使其被赋予一层带有浓厚世界观的象征意义,比如黄色代表着权威、地位和尊严;红色象征着吉祥如意;白色则代表着哀伤;黑色代表着沉重等。在平面设计过程中,如果设计师能充分理解色彩的象征意义,并结合产品的使用环境、使用对象,进行有效的设计融合,必能设计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传统美学色彩在我国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一)传统美学色彩的象征性应用

诸多传统美学色彩是对自然界事物的一种表象描述,因其特殊视觉效果给观赏者带来不同的感官体验,被赋予人类多样化的精神情感和象征意义,约定俗成地成为象征性的符号和图式。无论是古代的艺术创作,还是现代的平面设计,这种象征性意义都是相通的。比如上文所提到的色彩象征着人们的身份地位、品质、性格等,在平面设计中,如果设计师能根据作品欣赏者的信息需求、文化背景、性格特征、生活品位、欣赏水平等方面的信息,有效地选择与其身份地位、品质、性格相符的色彩作为平面作品的主体色,必然能大大提升作品的吸引力和信息传播力度。因此,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还需要对传统美学色彩的象征性内涵进行深入的文化分析,结合作品欣赏者的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信息设计,从而实现传统美学色彩的现代化。

(二)传统美学色彩的装饰性效果应用

传统美学色彩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了规律化、秩序化、理想化、程式化的装饰规范或标准。体现在具体的美术作品中即是色彩关系要适宜、形式化,既符合设计主体或图形样式的形象特征,同时也符合社会大众的主观意念和审美喜好。因此,将传统色彩应用于现代平面设计作品中,既能在色彩上体现出装饰性的效果,同时又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韵味。比如日本著名设计师杉浦康平设计的京剧表演海报,以孙悟空形象作为画面的造型原本,采用摄影的艺术感染力和直观形象性,再现孙悟空生动的造型特征,既激发了观众的视觉兴趣,同时又传达出京剧的表演范式和艺术魅力。从传统美学色彩应用的角度来说,京剧明亮的黄色服饰与黑色背景的搭配,对比强烈而醒目,使人联想到民间对联中的色彩应用方式,极大延伸了传统美学色彩的应用范围和表现力,突出宣传主题,同时在社会大众心里产生形象认同感和文化亲和力。

(三)传统美学色彩的程式化应用

我国传统美学色彩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和审美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程式化、标准化的使用规范,它既表现为象征意义的程式化,同时也表现在搭配关系的程式化。因此,从传统色彩应用的角度来说,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一个对色彩应用规律、内在范式不断探索的过程。比如纯色之间的搭配,尤其是红与黑的搭配在我国传统社会由来已久,能够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补色之间的搭配,比如红色与绿色之间的搭配象征着吉祥如意,正如民间常说的“要喜气,红兼绿”,二者也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

在现代平面设计过程中,如果设计师能有效地把握我国传统美学色彩的程式化使用规范,必能够极大提升其作品的艺术水平,增强其视觉吸引力和信息传播效果。

注释:

①李广元.色彩艺术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4:152.

②邓福星,唐家路.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176.

参考文献:

[1]马方春.试论色彩、图形、文字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百家,2011(2).

[2]张来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工程,2008(8).

[3]陈祥.浅析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1(21).

第6篇:色彩与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 现代包装;色彩空间;人性化色彩

中图分类号 J52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3729(2008)04-0044-02

色彩在包装设计中的重要性越来越令人瞩目,它与包装中其他因素(外型、结构、商标、图形、文字、材料等)相比更具有视觉感,更容易让人产生记忆。实验证明:观察一个物体时,前20秒内人们60%的注意力放在色彩上。包装中色彩设计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在包装中,色彩不仅受到诸如文化、民俗等传统因素的影响,而且与图形、结构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追求色彩的人性化是现代包装乃至未来包装设计的重要趋势。

一、传统包装的色彩及民族特征

传统包装是用传统的包装材料、包装形式和手法进行的包装。中国传统包装在色彩的选择上结合民族、地域以及民俗等因素,形成了符合各民族审美标准和习惯的五色包装:将红(赤)、黄、蓝(青)、白、黑五色与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结合,演变出千变万化的色彩。用五行来演绎色彩,给色彩带来了一定的神秘感,但这种五色观与西方的三原彩理论不谋而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五色具有很强的装饰作用,在视觉上能创造形式美感,这种形式美感在信息传达的同时还起到了丰富层次、增加视觉趣味的作用;它在包装中还隐含着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能形成独特的美感,人们接受的也正是这种美感所起到的装饰效果。

传统色彩并非适用于所有包装设计,尤其是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要想做到对传统色彩运用自如,在做设计之前必须要对它有足够的认识。虽然封建等级制度早已消失,但传统色彩所体现的等级观念如以正色为上等色,含灰色系色彩被视为低级,一般追求高新度、强对比的中国传统配色方法等,仍然或多或少地对中国包装设计有着影响,在现代包装色彩设计中应加以借鉴与吸收。一般认为,民族色彩运用是否成功应该从它所引起的心理反应上去判断,看它是否能引起本民族人们心灵上的共鸣。

二、现代包装中的色彩魅力

色彩在包装上应用适当与否直接影响商品的销售情况,因为商品放在不同的色彩环境中,给人带来的感觉是不尽相同的。我们可以通过色彩的灵活运用,使包装产生独特的空间感,使其人性化。

1.独特的色彩空间表现

色彩在包装中产生的空间包括物理空间和情感空间。物理空间感是由于视错觉产生的:色彩出现在同一平面环境中,通过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引起大小、轻重、冷暖、膨胀、收缩、前进、远近的心理感觉;而利用色彩的冷暖变化,冷色远离、暖色靠近,是色彩表现空间的基本手法。色彩利用人类的联想和想象而形成的情感空间是人的心理作用的结果。包装中的色彩对外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可在视觉上让消费者产生联想。如副食品类的包装多运用鲜明轻快的蓝、白等色而让人想到清洁、卫生、凉爽等,用红、黄等让人想到甜美、芳香、新鲜等。不同的色彩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想象,对色彩的联想也会受到消费者本身因素的影响,同种色彩在文化程度、性别年龄、风俗习惯等不同的消费者中也会产生不同的想象,这种想象常会左右人们的情绪、精神以至人的消费行为。

2.色彩与包装结构及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色彩和结构一样都是表现语言,在一项优秀的包装设计中,好的结构形式与色彩是同等重要的。结构与色彩就像物体的“外形”与“神态”:色彩依附在包装结构中,离开结构谈论色彩就是虚空的:结构是色彩展示的平台,离开了色彩,结构就失去了光泽。对于二者之间这种“形”与“神”的关系,古代便有“内心之动,形状于外”的论述。可见,形态要获得美感,除了要有美的外形外,还需具备与之相匹配的“精神势态”,即形神兼备。现代包装的美感就是由外在形式与其所蕴藏的内在魅力的完美结合而产生的。

在商品包装中图形的信息量是最大的,其次是文字和色彩,三者是包装信息的主要承载者。图形既有抽象功能,又有表现功能,是集哲学、符号学、传播学、视觉心理、市场营销等学科于一体的现代信息传播中的特殊文化符号。图形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和信息的准确传递。一个优秀的图形设计可以在没有文字说明的情况下跨越地域的限制、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差异进行对外传播。但图形离不开色彩,图形需要色彩的装饰,并赋予情感和内涵。图形与色彩是相辅相成的,共同致力于包装人性化的发展方向。

3.人性化包装对色彩的要求

在现代消费品市场中大量出现同质产品,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大多是“以貌取物”,即比较关注商品的包装是否符合自己的喜好,属于情感消费。现代商品包装要求“以人为本”,将商品的应用性、文化性、艺术性高度统一起来,以在视觉上能够使消费者产生审美愉悦、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为最终目的。

“以人为本”的包装色彩设计体现在对人性化的尊重和关怀上,旨在创造和谐、舒适的色彩视觉,以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它追求的是色彩的功能性与娱乐性的统一、色彩的诉求与情感需求的统一、传统色彩文化与市场色彩的统一、设计师思维与消费者心理的统一。如设计师在设计食品类包装中就应该选择符合消费者心理及食品本身属性的暖色系,其中常见的有奶黄色、棕红色、橘红色等,这些包装色彩不但可以有效塑造消费者视觉心理的舒适性,还可以有效捕捉人们的注意力,在最程度上使包装色彩的产品诉求和消费者的情感需求达到高度统一,体现人与物的统一与和谐。

三、色彩在未来包装设计中的作用和地位

现代包装色彩的运用越来越重视人性化,设计中一般遵循“标准化”及“少则多”的原则,其设计作品形式单纯、色彩简洁、高度理性化,反对过度装饰,适合于机械化的大批量生产。这一趋向有望在未来包装设计中继续发展。

第7篇:色彩与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传统色彩,室内设计,家具,设计风格

中图分类号:TU115 文献标识码:A

室内设计中色彩的运用是一种风格的体现,是重要的设计元素,它的使用能够体现出居室主人的喜好与时代的烙印,而中国传统色彩的使用不仅仅在我国室内设计中得到广泛而充分的运用,在现代室内设计和家具的设计中也得到了运用和发挥,运用新的方式和理念,赋予新意。梁一儒先生在《民族审美心理学概论》中提到:“色彩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突出醒目的部分”[1]。而这种文化不仅是我国的,它更是世界的,它记录着中华民族在精神领域的深远影响[2]。在室内设计中将传统色彩运用到具体设计中,是一种将文化内涵浸入人们生活的表现,也是一种传承。

1中国传统色彩与室内设计

中国的传统色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有先民存在时,就有色彩的出现,当时能够看到的色彩有红、黑、褐、白、橙等,而后在《周礼》记载中,出现著名的五色理论,商代的五色学说中国色彩理论产生的根源,历经沧桑依然影响深远。“五行五色观”指的是青、白、红、黑、黄五种颜色,也分别象征着自然要素中的水、金、火、木、土。黄色为五行五色说的中心点,是地理位置和传统观念的核心,因此,在古代黄色常常带有一定的政治和统治色彩,古代帝王常用黄色来称呼自己———皇帝、皇家、皇袍等,在地理位置上古人用它代表中原,其他四色按照青、红、白、黑的顺序进行螺旋式周期性循环,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地理位置上色彩分别为左青龙、右白虎、上玄武、下朱雀,同时代表四个方位,象征四个方向的主要色彩。另外传统色彩离不开古人对宗教的信仰,佛教中的“黑”“白”以及道教中的阴阳黑白二色,均为我国传统色彩理论[3]。在室内设计中这些色彩无处不在,淋漓尽致的在古代室内设计中得以充分体现。中国传统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较为充分的色彩为“金色”,金色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它受佛教色彩观的影响,在柱子、珠宝、玉器甚至银饰和服装上都进行了装饰和镶嵌,从那时开始宫殿都建成金黄色,给人以金碧辉煌的感觉。朱红色的使用体现在建筑上,隋唐时期尤为多见,的木梁柱多以朱红色给予粉饰,以及朱红色配以绿松石色应用在建筑彩画上,比比皆是。道教的色彩在江南房屋建筑色彩上应用非常广泛,江南水乡宛若一幅重彩的水墨画。元代室内设计纹样和室外建筑的红、黄、蓝、绿的应用,以及明清时期琉璃瓦等高明度的色彩应用更是体现色彩的等级制度。

2中国传统色彩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表现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中国传统色彩的设计不能完全“拿来主义”,因为传统色彩过于浓重,与现代居室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运用上一定要注意与现代设计的温馨风格相协调。调整传统色彩在使用过程中的面积对比、位置关系、点缀色应用等方面以此达到应用的绝佳效果。首先,可以用传统色彩进行少量点缀。如在窗格、背景墙、电视墙、灯具、家具、布艺中应用传统的朱红色,少量使用一些黄色,既增加色彩的明度,同时也不会使居室过于沉闷,同时传统色彩的应用还会增加居室主人的文化内涵和品味。其次,慎用大面积的传统色彩,当为了更好体现中国传统中式室内设计时,色彩的纯度尽量有所改变,添加无彩色作为中间过渡,可用木质本身的黄色,这样做既体现出传统的色彩———黄和红,又不失明度的提升,配合适当的传统纹样,形成新的现代中式风格。最后,汲取道教色彩观,运用黑白灰无彩色理论,将木质部分擦黑,与白墙结合运用,整个室内给人以纯净与明亮的感觉,配以植物,中式灯具,顺应道教的顺其自然、浑然一体的感觉。既不失现代人们的热爱,又营造了典雅、文化的气息和氛围。

3中国传统色彩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家具设计是室内设计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新中式的室内设计离不开家具设计中传统色彩的运用问题,设计师在家具的色彩设计上体现中式设计风格同样会获得异曲同工之处。由于我国家具设计风格在历史的长河中居于举足轻重的位置,对国际家具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现代室内设计风格不断的在改变和更新的过程中,顺应人们对室内设计的新的需要,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合理的用色于家具设计上,赋予家具设计新意的同时,点亮新中式室内设计的感觉。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由于传统家具善用实木自身的色彩,而我国传统家具实木常用紫檀木类、花梨木类等红木系列,与现代家具结合的时候,可以沿用传统家具运用木色的方法,但选择柞木、水曲柳等,展现木料本身的自然光泽和纹理的同时提亮色彩明度,将结构边缘与纹理花纹放大、做旧,既保留了传统的木色,又体现一定的时代感和沧桑感;“中国红”是我国传统红木家具的代表,在现代设计中,尤其办公家具在应用这种传统色彩的同时,将结构工艺现代化,既保留传统色彩的高端同时又不失结构简洁;中国现代家具将道教的黑白两色应用在现代家具设计中,黑白灰调子的现代板式家具,将传统中自然天成与自然和人类的和谐统一,淋漓尽致的表现在色彩的运用上,板式家具的简洁的结构设计,增加了道教色彩赋予的内涵和新意。

4结语

中国传统色彩不仅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它同时也是世界的文化遗产,在室内设计和家具设计中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同时在现代室内设计与家具设计中是提升文化的元素,家具设计作为室内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室内空间风格的塑造,不容忽视[4]。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应将传统色彩合理的应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形成新中式的室内设计风格。

参考文献:

[1]梁一儒.民族审美心理学概论[M].西宁:青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2]刘佳,万辉,冯秀娟.传统中式室内装饰色彩探究[J].设计艺术研究,2015(3):93-97.

[3]周艳芳.中国画之中西方艺术比较探析[J].美术大观,2009(7):14-15.

第8篇:色彩与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传统 色彩体系 五行 五色

一、中国传统色彩文化

中国的传统色彩文化历史悠久,从古代仰韶文化的彩陶到汉唐时期的丝绸制品;从“唐三彩”的釉陶到宋元的青花瓷器,敦煌的彩绘壁画,以及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粉彩、景泰兰、珐琅彩釉;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到各民族丰富的服装色彩,以及民间艺术、建筑彩绘等等,整体架构了我国传统色彩文化极为丰富的精神内容和敏锐的民族色彩观念。

在中华民族色彩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具有两条色彩倾向的主脉络:一是主要以杨柳青、桃花坞的年画,惠山泥人等民间工艺品色彩为代表的尚红、尚黑而健美、动感的绚丽色彩的倾向;二是主要以宋元青花瓷、水墨画、粉墙黑瓦的水乡建筑色彩为代表的典雅、素朴、静态感的色彩倾向。如果说前者的色彩性格可与欧洲“巴洛克”风格相比拟;则后者正适合于欧洲“洛可可”色彩风格倾向。纵观历史,唐以前,尤其是盛唐时期,《春游图》、《韩熙载夜宴图》、《簪花仕女图》等笔墨,尤其是色彩的表现,远比以色彩为突破的印象派、后印象派的“色彩革命”和“解放色彩”要早十几个世纪。

二、中国传统色彩体系

1.基于“五行”说的传统色彩观

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赋予了色彩不同的文化内涵,并随着主流文化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形成不同的色彩观念。中国民族的传统色彩观,是建立在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尤其是五行学说的影响较大。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战国时期的《尚书·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苗延荣.中国民族艺术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02))五行学说认为,这五种物质是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这五种元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克制、相互补益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事物内部的联系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在中国古代,五行学说常与阴阳学说相配合,用以说明自然、社会、人生,但阴阳说侧重解说事物存在的形式及变化的动因,五行学说侧重于解说事物结构成分及相互转化的关系。

在五行学说的发展中,人们将此用于自然和社会的各种事物、现象的解释中,常用五行的“生”和“克”关系进行推测。例如汉代哲学家董仲舒就将“五行”和一年四季的周而复始联系起来,并指出:春生木、夏生火、夏秋生土、秋生金、冬生水。此外古人还将“五行”与“五方”(东、南、中、西、北)和“五色”(青、赤、黄、白、黑)联系起来,在加上传统礼教的影响,形成了色彩符号既:青——和平、繁荣、干净(木);赤——富贵、幸福、吉祥(火);黄——皇权、威力、炫耀(土);白——寂寞、悲哀、孝廉(金);黑——破坏、灭亡、神秘(水)。这对传统色彩观念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基于“五色”的传统色彩体系

中国传统色彩的“五色观”的形成是在“阴阳五行学说”和构成世界的其它要素:季节、方位、五脏、五味、五气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史书《周礼·冬官孝工记》记载: “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彩备之谓之绣,土以黄,其象方,天时变,火以园,山以章,水以龙,鸟兽蛇,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凡画缋之事,后素功。” (李广元.东方色彩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01))这是关于“五色” 观的最早记载,比起西方的“七色观” 、“三色观”都要早上一千余年。和民族音乐中的“五音”一样,色彩艺术中的“青、赤、黄、白、黑”也是中华民族色彩体系的基础,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帛画,已经很好的具备了“五色”的丰富性。

我国传统色彩以“黑”、“白”二色为基础,体现了具有辩证思维特点的“阴阳色彩观”的道家思想。从视觉看来,黑白虽是无彩色,但却是一切色彩的基础,白色几乎能包含全部的光谱色,使视觉感受显得鲜明充实,黑色恰好具有“充分吸收”的物理特性,给人造成一种神秘的视觉感受,这是古人视觉本能寻找到的最接近自然的色彩。这两种颜色也是古人最常用的装饰色彩。以黑、白二色加上青、赤、黄三原色就构成了五个正色的“五色观”。同西方的光谱“七色”说相比,五色体系中的青、赤、黄就近似于现代色彩体系中的蓝、红、黄三原色,现代色彩理论靠科学研究得知眼睛需要三原色的总和才能达到视觉的平衡,而古人通过五行的观察直觉地察知了“五色”,并在色彩实践中发现五色是色彩最基本的元素,是最纯正的颜色,必须通过从自然界提取原料加以制作,而不能由其它色彩的混合调配来得到。“五色” 体系的确立代表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色彩审美意识,已经从原始的流行积淀中获得独立的审美意义。五色体系丰富了色彩和艺术表现力,使人们从原始的单色概念中解放出来,使得色彩的装饰应用广泛进入社会生活,并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五色体系的建立对于推动古代色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色彩艺术的繁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五色”观具有极强的哲学、伦理意味。将五色与时间、方位、五行等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宇宙观。如下表所示:

当色彩与时、空相连,时、空就被赋予了色彩;色彩与方位相连,方位的卑贱自然对应地体现在色彩上,如中央高于四方,相应的黄色就高于四色,人们祭拜时,色彩也成为膜拜的对象;人们对于味、色、声的感受同物质要素联系到了一起,形成了与五行的对应关系。以“五色”为基础的传统色彩体系,不仅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而且具有浓厚的社会政治含义,同时还具有艺术上的象征意义。人对时空、世界、历史与人生的理解就可以通过色彩的符号来言说,色彩在这里转化为了一种认知图式,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作为一种主观的符号和图式,被赋予了特殊的情感和文化理念。

三、中国传统的色彩美学观

第9篇:色彩与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 色彩文化 淮剧服饰色彩

一、引言

淮剧是发源于江浙地区的戏剧,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它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淮剧不单以细腻、优美的唱腔搏得人们的喜爱,它的服饰色彩也是一绝。淮剧服饰色彩比一般的服饰造型艺术中的元素直观,其款式以及色彩又能引起观众的注意,可以说淮剧服饰色彩是浩瀚的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透过它我们可以了解传统色彩文化的方方面面。

二、从淮剧服饰管窥中国传统色彩文化

(一)淮剧服饰色彩体现了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等级之别

淮剧服饰色彩可以直观地向观众传达剧中人的社会地位、年龄、职业等多个方面的信息,这一信息凭借淮剧人物的脸谱色彩可以清晰的捕捉到。淮剧服饰的色彩自然是反映了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某些特征,中国传统色彩文化里有明显的“尊黄与尊红”特点。《考工记》云:“土以黄,其象方。”此外根据中国五行知识,以东青、西白、南朱、北玄四个方位而立中央为土,即黄色,进而确定了以黄色为中心的颜色等级分类。所谓“贵者垂衣裳,煌煌山龙,以治天下;贱者短褐素裳,冬以御寒,夏以蔽体”。对于绿色的批判亦自古有之,这一特色更在淮剧舞台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纵览淮剧服饰色彩,它从细节之上便反映了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等级之分的观念。

(二)淮剧服饰色彩体现了中国传统色彩文化趋利避害的特点

“趋利避害”、“求福趋吉”是中国民众最普遍的一种心理趋向,淮剧作为一种民间艺术自然也得符合人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否则便不能轻易地得到人们的认可。所谓“礼不下庶人”,民间以俗为礼,淮剧艺术则必然得予以遵从。淮剧名段《秦香莲》中秦香莲祭祀去世的公婆里便穿着葛布白袍借以表达其沉痛的哀悼之情,而当其深深思念外出求学的丈夫之时则是身穿红色的衣裳介意表现其一颗火热的心和躁动的相思情怀。淮剧艺术里处处渗透着一些当地的风俗礼仪和人们的习俗忌讳等,统统这些都通过服饰的色彩透视出来,而淮剧便体现了中国传统色彩文化趋利避害的特点。华梅在《服饰民俗学》中提出“心意民俗”的概念,认为在特定形式中运用特定服饰时“心意民俗”的寄托,而淮剧则恰如其分地将这种特点融会贯通成为自身的一大特色。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正是在人们的自主选择中逐步发展,它已然成为人们心理诉求的最佳表现模式,淮剧艺术中人们更是借助服装来展示自己的内心活动。

三、淮剧服饰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影响

(一)淮剧服饰色彩促进了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形式多样化的发展

淮剧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它“娱情之用”的功能特点必然较一般的生活服饰更强调其本身的美感。舞台整体的视觉美感能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演员的服装远比演员本身的面貌更能在远距离外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在脸谱以及服装色彩中,服饰色彩所带来的视觉效果则更加明显。20世纪30年代戏曲界曾一度出现动荡的局面,关于如何拯救戏曲界现下衰败不堪的局面,学者的意见发生了诸多分歧,直到有学者提议借用现代先进的服装设计理念来美化戏剧的服饰,这一混乱的局面才借用此提议得到解决。毫无疑问,淮剧复杂多变的服饰特色才使得它保持了经久不衰的活力,也正是其服饰色彩强调形式美的运用才促成了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淮剧服饰色彩促进了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多元化格局的形成

淮剧是起源于民间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源自于生活也高于生活,作为一种富于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它的艺术形式因其复杂多变的服饰特色而愈发得到人们的认可。淮剧戏衣有着“同台不同色”的规定,即同台演员,特别是同穿一种服装的演员,如有两个穿“靠”者,不能穿着同一颜色的靠。此外,在不同地域演出之时,淮剧也力求遵循当地的风俗习惯改变服饰的色彩力求多变来应对诸多的要求。这些举动一方面是为了便于观众识别、区分角色,另一方面也避免了舞台色彩的单调,给淮剧营造一个丰富多彩的舞美效果进而吸引更多的观众。反观中国传统的色彩文化,它也是一步步地在变革中寻求发展,从敦煌壁画的色彩到皇家园林的配色再到民族印染服饰的色彩及刺绣的典雅配色,这些都是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寻求多变的最有利见证,而淮剧多变的服饰特色仅是其冰山一角而已。透过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淮剧服饰色彩的发展是一部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发展的简史,淮剧服饰色彩的推崇以及发展有利地促进了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在民间艺术服饰的彩色中得到发扬。

三、结语

淮剧艺术博大精深,它的服饰色彩也同样值得我们深究不已,在动乱乃至黑暗的岁月里它复杂多变的服饰色彩给与了人们美的享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色彩领域的一份子,它的每一个变化以及每一个形态无不是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缩影,透过淮剧服饰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色彩文化色彩的等级之分、趋利避害、注重形式之美以及复杂多变的特色所在。

参考文献:

[1]杨玉锋.浅论淮剧服饰色彩[J].社会研究,2009(4).

[2]李玉.色彩与古代华南少数民族衣饰民俗[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3]李红之.中国传统色彩文化与淮剧服饰研究[J].戏曲艺术,2009(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