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德育的特殊途径范文

德育的特殊途径精选(九篇)

德育的特殊途径

第1篇:德育的特殊途径范文

 

初等教育专业的教育,历来是由高教类课程、初教类课程及教育类课程简单拼凑起来的。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 走上工作岗位后, 要经历 3 ~5 年时间的磨合才能适应教师的工作。为优化初等教育师范生的师范化,本文在分析师范化及合格师范生标准、初等教育师范生的特殊性后,阐述初等教育师范生自主师范化途径的必要性。

 

一、师范化及合格师范生

 

师范化指的是由一名普通高中毕业生成长成一名合格师范生的过程。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一名合格的师范生应具备哪些素质?美国对教师提出四条要求:学者、教学者、交往者、决策者;苏联认为未来的教师既是教师也是学者,是教育者也是教学法专家;国内刘彦(1992)认为合格的师范生应具备这些素质:正确的思想面貌、良好的师德、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黄启崇(1995)认为合格师范生应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精通所学的专业,掌握多种不同有效的教学方法;盛建森(2002)认为师范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我国《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包括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

 

综上可知,一名合格的初等教育师范生应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渊博的知识、较强的教学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初等教育师范生的特殊性

 

初等教育即小学教育,或称基础教育,通常指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小学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初等教育师范生的特殊性。首先,角色的特殊性。需要扮演的角色有“家长人身份”“知识的趣味传授者”和“心理老师”等。其次,情感教育的高要求。社会对小学教师有高期望、高要求,但社会对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度远比不上中学教师及高校教师。最后,初等教育师范生行为标准的特殊性。由于小学生的可塑性,模仿是他们主要的学习形式之一,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教师的仪表体态、举手投足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也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久远、深刻的影响。

 

综上所述,由于未来教学对象(小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初等教育师范生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角色的特殊性、情感要求的特殊性和个人行为标准的特殊性。

 

三、自主师范化的必要性

 

首先,当前师范生情况不容乐观。张千红(2005)调查发现师范生素质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专业精神缺乏、知识结构不合理、重学科课程知识而轻教育理论课程,同时教育实践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科研能力较差;康惠(2012)等人调查发现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师德情感、师德课程设置、师德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盛建森(2002)等人调查发现初等教育专业师范生心理健康问题令人担忧,尤其是女生和后进生; 胡来林(2005)通过调查与分析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与《标准》的差距发现,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的能力亟待提高。

 

其次,师范化途径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关于师范生的成长,目前的主流趋势都倾向于学校、社会、国家等,忽视了师范生的自主能动性。教育的实现是外在教育向自主教育的转化。为了促进师范生的师范化,必须发挥师范生的主体能动性。只有发挥了初等教育师范生的主体能动性,才能使他们真正对师范教育产生兴趣并认真学习,真正了解未来所要从事的基础教育事业,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从而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师范生。

 

最后,自主师范化途径的研究不足。关于初等教育师范生自主师范化途径,截至2015年5月10日,在CNKI中进行搜索,仅在极少数的研究中提到相关信息。如康慧(2012)认为加强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修养,要发挥初等教育师范生主体能动性;刘明芳(2013)提出提高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本体性知识,加强自我修炼的必要性;董晶晶等人(2012)认为可以让师范生在实习实践中自主反思成长;王艳荣(2011)等人提出以研促学的观点。但这些研究中存在三个明显问题:首先,缺乏操作定义,各种途径更多的是设想,具体操作没有解释清楚;其次,实效度有待验证,如使用率、满意度、实效性等;最后,研究缺乏体系,每个研究都仅是针对某个点进行经验设想。

 

由上可见,亟须调查并分析初等教育师范生自主师范化途径,以达到优化初等教育师范生师范化的目的。

 

四、小结

 

师范化指的是由一名普通中学毕业生成长为一名合格师范生的过程。作为一名合格的师范生,应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渊博的知识、较强的教学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由于初等教育师范生未来教学对象(小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初等教育师范生的特殊性。而当前我国师范生培养情况不容乐观,师范化途径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主师范化途径的研究不足等原因,本文提出亟须调查并分析初等教育师范生自主师范化途径,以达到优化初等教育师范生师范化的目的。

第2篇:德育的特殊途径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1-0021-03

高职教育承载着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使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又有高职教育的特殊性。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高职院校学生主要来源于应届高中、技校、中专和职高。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吸纳了大量未被本科院校录取的新一代青年学子,他们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一样对生活充满憧憬和希望。作为教育对象,他们一样要被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0后”高职学生选择或者“被选择”了高职教育,他们既要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学历,更想学一技之长,谋求未来的发展。总体而言,高职院校的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活跃,不拘泥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条条框框,敢于挑战并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与此同时,在校期间的表现也反映出他们具有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自信、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责任心不强、诚信意识淡薄等弱点。

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特殊性 近年来,围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的特殊性认识不断深入。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于抽象,忽视了合格公民教育和最基础、最简单的道德教育。教育方法缺少革新,将道德作为纯观念性的东西灌输给学生,灌输方法脱离了大学生的道德基础和生活实际,使学生无法找到道德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点,无法产生道德情感的体验和思想的共鸣,从而对思政课课堂教学产生厌烦心理。高职院校则不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的特殊性在于必须强调基于职业和合格公民的道德教育。这是高职学生作为一个“准职业人”在走向社会和企业之前必须强化和实践的教育,所谓“学技能先学做人”,这与企业的用人理念和标准往往是契合的,从而易于被高职学生所接受。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殊性表现在对于“不爱死背书本知识”高职学生,必须选择启发互动式教学,必须重视体验式教育,注重道德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很多高职院校在探索分层次、分群体、分年级、分阶段的主题教育活动,在活动中重视学生的差异化、个性化,注重看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

教育管理的特殊性 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高职院校大多数是在中专、管理干部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的基础上升格或者转型为高职教育办学的,在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育管理经验不足、资金紧缺、人员不够等方面的困难,这为高职院校带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面的特殊性。首先是教育管理人员方面的特殊性,不同于本科院校有已成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高职院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来源于中专、管理干部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的原有师资和新引进的高校研究生,亟须加强思政人员政治素质、业务知识和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培训,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定发展规划,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研究的水平。其次是在经费保障和课时管理方面的特殊性。为了自身发展,高职院校一般会非常重视专业技能和特色项目的开发与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在经费保障和课时管理上有自己的特殊性,不能简单照搬普通高校的模式。在学生技能竞赛、顶岗实习及教师下企业实践等阶段的科学化设计和规范化管理体现了这一特殊性。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工作过程(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公认的高职教育的典型特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本内涵决定了高职教育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本质上强调学习与工作的结合,教育主体是学生,以职业(或者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实现“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工,边工边学,学中有工,工中有学”。基于这样的特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停留于课堂上的说教,应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高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在工作过程(主要是日常的技能学习和职业训练过程)中实现人格塑造、职业素质提升和综合素质提高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系统化(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学生在校时间较短,除了完成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任务,还要完成较长时间的顶岗实习和专业实践,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机会相对较少。在现有条件下,为了有效实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高职院校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系统化的思考和设计。首先,要成立学校层面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委员会或者素质教育委员会,统筹规划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定期研讨和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要明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制定专门的工作制度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法,规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再次,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把思政课教学、主题教育活动、专业课教学、人文选修课程、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顶岗实习、职业技能竞赛以及其他教育活动都纳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价体系中来。高职院校一般规模较小,基于系统化(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将学工部门、教学部门、后勤管理部门等各方面的资源充分调动起来,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实践(体验式)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及自身综合素质方面存在先天性的不足。基于实践(体验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基于高职学生特点、强调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即在第一课堂必须进行体验式教学,以思想启发为主,理论和知识传授为辅,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对职业和专业进行体验和认知,要善于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俗化,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第二课堂或校外顶岗实习和就业阶段,要对学生进行实践体验、职场体验和岗位成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具有较高素质、具有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目标,与普通高校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不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自始至终强调实践(体验式)的重要性,强调高职学生的成长进步要立足实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所习得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最终也要在工作岗位上得以检验,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实现其价值。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化建设

高职院校以培养具有较高素质、具有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的高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围绕这一目标,并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开展工作,这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产生的根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应该带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化建设的思考。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简单地说就是教育者要传达给学生的思想道德理念及要求。按照中央文件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以此为根本,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体现两个属性:(1)高等教育属性。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按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实施,不仅要关注学生思想觉悟、道德品质的培养,也要关注学生心理、情感、意志、兴趣等个性素质和社会生存及发展能力,教育内容应涵盖政治理论、思想修养、伦理道德、公民责任、健康心理等。(2)职业教育属性。高职教育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教育,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这样的中心任务,强调职业素质的养成和职业道德教育,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忠于职守、勇担责任、敢于创新等等。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大体相同,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辅导员工作、团队活动、勤工俭学、社会实践、网络引导等。除了这些常规的途径,高职院校还应强化高职教育有的要素,如企业实习、顶岗实习、实训演练、技能大赛等。基于工作过程和真实工作环境的经验直接来源于企业、社会和生活实践的现实需求,更易于被高职学生接受,思想教育更有说服力,也更有实效。此外,由于家庭、社会对高职学生的影响较大,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也可以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化建设的途径。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 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价是人们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途径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其效果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价包括广义的全程全域评价,也包括狭义的学生品德评价,在此仅指后者。当前,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价体系相似,以思政课考试成绩和学生工作干部(班主任或辅导员)的主观评价为主要参考依据。这一考核评价体系在普通高校运作尚可,在高职院校的可操作性就较差,结果也不是十分客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在指导思想上要立足高职学生主体,强调“成人、成长、成才”;在方法上要立足过程,促进特色发展和全面发展;在标准上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评价内容上可以学习和借鉴企业用人的评价内容。

总之,近十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教育规模还是教育质量,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高职教育的重要地位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使我们必须不断思考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伴随着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入,对于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会更具有针对性,更能产生实效,更有力地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等教育,2008,396(9).

[2]陈解放.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高职类型特色创新的抓手[J].中国高等教育,2006(12).

[3]张宏丽.如何正确应对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2).

[4]谭辉平.做实高职顶岗实习,有效推进工学结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8(1).

[5]丁妙珍,申群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统合体系的构建[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3).

[6]季爱民.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1).

第3篇:德育的特殊途径范文

【关键词】艺术教育 高校德育现代化 功能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高校的传统德育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寻求新的突破和发展,实现与社会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高校德育现代化已势在必行。探索艺术教育的特殊优势,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高校德育现代化实践中的独特功能,对丰富和完善高校德育现代化具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校艺术教育和高校德育现代化的概念厘清

高校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培养人们感受美、理解美和欣赏美的能力的社会性活动。高校艺术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高校艺术教育是指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通过艺术学科教学来研究艺术实践、艺术现象和艺术规律的专门学问,属于人文科学。广义的高校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旨在通过各种艺术载体,以育人为目标、以审美为核心,在普及艺术基础知识和参加艺术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促进身心和谐全面的发展。

高校德育现代化中的艺术教育是广义的艺术教育,是在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审美修养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符合时代要求的综合素质,成为合格的现代化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高校德育现代化。高校德育现代化的实质是以社会现代化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为目标,以促进大学生道德品质现代化为核心,建立与高等教育改革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高校德育体系的实践活动。这不仅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其过程而言,既是高校德育现代性不断增长的过程,也是高校德育创新性的实践过程,是对传统德育的完善、补充和发展。

二、高校艺术教育和高校德育的思辨

第一,高校艺术教育和高校德育在我国高校的教育体系中具有紧密的联系。

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高校艺术教育和高校德育共同的哲学基础。全面发展学说最主要的观点是,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都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它包涵两层基本意义:即人的需要和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个体的需要和能力与社会需要全面协调发展。高校艺术教育和高校德育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这个共同目标中得到统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主题中也明确:“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德育和美育共同成为全面教育发展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并列处于同一层面的两种教育形式。而艺术是审美最集中、最重要的形态,艺术教育成为美育最主要的内容和途径。

培养“真、善、美”的目标一致。纵观古今,关于德育与艺术教育的宗旨、内容和过程的论述大同小异。二者都是对大学生的精神层面发挥作用,以引导大学生追求并努力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着眼于大学生主观世界的改造,进而实现大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艺术教育重在崇“美”,德育重在导“善”, 都凸显“真、善、美”的人类道德精髓。“善”与“美”在本质上是一种相互融通的统一关系,既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又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目标。特别是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二者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是一致的,即追求向善、向美,追求人类精神世界的富足,追求美好人生,以最终实现人类“真、善、美”为理想目标。

教育过程和效果的相互协同。自古以来,美与善就被认为是一体的。商周时期指向心性修养的“礼乐”活动就是融德育和美育于一体的教育。蔡元培曾说过:“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①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审美教育同人的思想面貌的形成,同儿童和青少年审美和道德标准的形成,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②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也曾强调:“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③凡此种种,都充分说明了艺术教育与德育之间的相融关系。一方面,艺术教育因审美活动本身的储善、导善和立善功能,本源内涵了德育功能,能够促进大学生德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正确的人生观也有助于他们建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能确保艺术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由此可见,高校艺术教育和高校德育无论在教育过程还是在教育效果上都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第二,高校艺术教育和高校德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作为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二者也存在一定的区别。

二者教育的核心内容不同。高校艺术教育和高校德育作为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在各自的学科领域中有不同的规律性。艺术教育作用于大学生的“情感世界”,在人无意识的情况下发挥作用,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情感、性格、兴趣、观念等,其核心在于“情”,主要功能和目的在于“育美”;德育作用于大学生的“伦理认知”,用规范化的理性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注重发展大学生的意志约束力,进而调整和约束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建立和维护一套社会伦理和秩序,核心在于“信”, 主要功能和目的在于“育德”。

二者教育的运行机制不同。艺术教育是一种自由的感性的人格教育,重在陶冶和感染。靠受教育者的人生体验和领悟,在熏陶和感悟中对人的精神起到激励、净化和升华作用,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实现同化过程,达到育人目标。德育则是一种规范性的教育,重在说理。在规范性教育中使人得到自觉的道德意识,④以强化教育的手段实现同化过程,达到育人目标。

三、艺术教育在高校德育现代化实践过程中的功能

艺术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效用以及育德功能已多有讨论和分析,但是,其在高校德育现代化进程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及其特殊作用却鲜有提及。特别是在新时期,探讨高校艺术教育在高校德育现代化过程中的特殊优势,发挥其独特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及教育途径上都有其特殊性,进而决定了艺术教育自身所具有的时代性、全面性、情感性和感染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在高校德育现代化实践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作用。

(一)艺术教育的时代性特征有利于实现高校德育现代化的目标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精神,艺术教育与艺术作品一样紧跟时展,高校艺术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高校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实现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审美态度就是帮助大学生从根本上树立起正确的美丑观念,形成与时代相符的、进步文明的、健康向上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态度有利于形成和确立积极的人生观。人生观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处理个人发展同社会进步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各种人生观都是指生活于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们, 根据一定的世界观和生活实践经验,对于人生的目的、意义等总的看法,是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产物。由于各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和人们的追求不同,对人生的意义和目的认识就不同,人生观也就必然不同。⑤

高校德育现代化就是要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时代的要求,坚持科学的德育发展理念,以培养适应时展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为根本任务。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校艺术教育的时代性能够积极的促进高校德育现代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艺术教育的全面性特征拓展了高校德育现代化的内容和途径

艺术教育在性质上应当是全面性教育。这种全面性特征首先体现为教育内容丰富,体现“真、善、美”的统一,进而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其次,艺术教育的时空环境广泛,伴随人的一生,是终生教育,又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无处不在;再次,艺术教育的形式多样,可以通过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等多种途径进行。而传统的德育在内容上多是强调和突出政治内容,关注学生的政治方向和思想品德,在教育途径上多是课堂上讲授基本理论或是参观教育基地等,抽象说教,效果甚微。

在高校德育融入艺术教育,可发挥其全面性特征,是对传统德育内容及途径的创新。在丰富拓展教育内容和途径的同时,也会很好地克服高校德育的局限性,增强教育效果,实现高校德育的现代化。

(三)艺术教育的情感性特征促进了高校德育现代化客体主体性的发挥

艺术教育通过陶冶、感染,作用于人的感性、情感和无意识层面,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气质、性格、胸襟等深层因素。艺术教育讲究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核心在于“情”,具有鲜明的情感性特征。多年来,高校德育工作一直在强调要发挥客体的主体性,但效果始终不够理想,艺术教育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一不足。针对大学生的高校艺术教育,通过情感体验、独立思考而产生的善恶观点、美丑认识一旦形成,将会持久且牢固。同时,客体的主观能动性会充分发挥,潜在的非智力因素得到激发,能够主动地把教育内容转化为自我认知,并自觉内化为行动准则,在此层面德育是有局限的。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⑥我们必须要把艺术教育融入到高校德育现代化的内容或模式中来,充分发挥其情感性特征,达到德育教育“动之以情”的境界,最大限度的实现高校德育由他律转化为自律。

(四)艺术教育的感染性特征为高校德育现代化营造事半功倍的教育环境

俄国哲学家别林斯基有句名言:“艺术就是艺术”。艺术之所以称为艺术,就在于它具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感染力。本文提及的艺术教育感染性特征,侧重指通过艺术环境和艺术氛围对大学生的熏陶、感染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和暗示已被愈来愈多的人所重视,所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就是这个道理。庄严肃穆的音乐会令人肃然起敬,激昂高亢的音乐则会令群情振奋;优雅整洁的校园环境自然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艺术长廊可以启人心智、催人奋进。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艺术教育巨大的感染力、渗透力和熏陶力,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由此可见,艺术教育感染性特征可为高校德育现代化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高教综合改革试点专项项目“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JZ201301034)。

注释:

①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美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74.

② 刘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网络信息化问题及对策[J].高职教育,2012(11).

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01).

④刘紫千.浅谈美育与德育的关系[J].艺术教育,2008(3).

⑤廖盖隆,孙连成,陈有进等.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

⑥董世彪.论我国近代王子癸丑学制体育学科特点及其历史价值[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2(2).

第4篇:德育的特殊途径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

近年来,国家在高等职业教育是否加大了支持力度。于此同时,高职教育的迅速健康发展也为优化人才结构、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那么,如何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都应认真考虑的重要问题。从根本上说,要提高高职学生的质量,思想政治教育就必不可少,而且非常的重要。当与此同时,由于高职学生的特殊性,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手段、途径等方面就应注重针对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以确保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有效。

一、提高对高职学生特殊性的认识

(一)生源结构方面的特殊性

相对于普通高校而言,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显得更为复杂。大部分高职院主要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职业中专的毕业生,这部分生源占大多数。他们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心理落差比较大,学习方法有待改进,学习态度有待端正。此外,尚有部分高职院校招收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学生,他们在校期间,相当与高中毕业生而言,心理上较为自卑。

(二)培养层次方面的特殊性

大学生毕业就业选择愈来愈多样性和多元化,也逐渐被大学生所认可。但是由于高职教育培养定位的原因,使得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比较突出,给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要求。面对多种复杂问题,高职学生无可奈何,甚至自暴自弃的现象。面对这种问题,必须大幅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也给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培养目标和过程方面的特殊性

在教学方面,高职院校需要突出实践环节,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需要重视实践性,加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努力实现知性结合。

二、切实开展好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调整教育内容

高职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开展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重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可从如下三个角度调整教育内容:

1、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差异化教育内容。这里说的层次不同,主要是针对从初中起点的学生,在他们的一二年级应注重他们法制意识、安全意识、道德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当他们进入三年级后,可与高中起点的学生进行内容相同的教育。

2、教育内容要贴合高职学生思想实际。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区别于本科学生,要注重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其摆脱自卑感,相信通过高职教育也能成才,并能够利用其所学技能为经济建设服务。

3、教育内容侧重职业道德。善动手、会操作、知原理是高职学生参加就业竞争的优势,他们毕业后更多会在生产管理一线工作。这些工作岗位要求他们能够用得上、留得住,能吃苦、讲奉献。因而,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育手段的务实性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高职学生的自卑感较强,在很多时候抱着一种“破罐子破摔”的观念,被动学习,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通过活动、走访、座谈等方式与学生成为“平等的对话者”,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利用增设“十佳百星”、“技术能手”、“学业标兵”等奖项,引导学生主动的接受职业教育。 转贴于

2、贯彻“学生工作无小事”的理念,为学生办实事

教育工作者要贯彻“学生工作无小事”的理念,主动走进学生,了解他们关心的问题,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会有所变化。很多教师都能感到80后与90后的不同。这时,教育工作者积极主动的关注学生,无疑可以提高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要积极为学生解决实际的困难,这样才可以让学生走近老师,从而使其乐于接受思想教育。

3、充分利用网络开展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对青年学生的行为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占领网络高地,利用校园网、空间、微博等网络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认知事物,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减少网络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可以利用网络及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三)教育途径的实践性

1、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经过多年的探索,高职院校已经摸索出校企结合教育教学模式,纷纷在校外建立实训基地。实践证明,企业的创新文化、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对培训学院职业道德和缩短学生就业距离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

第5篇:德育的特殊途径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必要性;相关途径;特殊性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容乐观,一方面是因为职业院校学生对思政教育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是因为职业院校对于思政教育工作没有掌握切实可行的教育方式,职业院校只有加强对思想教育工作的管理,明确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还要找到合适的教育途径,这样才能够改善当前职业院校学生思政教育效果差的局面。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进行论述:1、明确思政教育管理的必要性。2、改善职业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方法。

一、明确思政教育管理的必要性。

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政教育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管理好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是每个职业院校办学的必要保障。这种必要性可以针对两个方面来讲,一方面是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另一方面的思政教育本身具有的重要作用。

(一) 职业院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思政教育管理的必要性。

职业院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年龄、心理状况、情感因素、个性、性格特点等等。在年龄上,职业院校学生的年龄水平要比普通大学生年龄水平来的低。他们大多处于十五到二十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懵懂时期,他们对于思政教育常常表现出反感的心理。再加上很多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很多学生对学习不负责人,对自己不负责人。由于学生年龄的特殊性,如果没有对其进行正确的思政教育,从思想上做好引导工作,他们很容易荒废学业,得过且过。在性格上,由于很多职业院校学生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在父母长辈的溺爱下成本,导致他们的性格存在一定的缺陷。很多学生在性格上表现为不能吃苦耐劳、不能接受批评、自私自利、任性等等。基于学生的这种性格特点,我认为思政教育对于学生性格的塑造、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在自我约束方面上,职业院校学生表现出较差的自我约束能力。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对于思想道德约束的认识不够。正因为如此,学生在思想道德上常常表现出令人不满意的地方,比如学校经常发生打架斗殴事件、学生违规违纪现象。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能够更好地约束学生的行为,让他们从思政教育中,认识到什么是非对错,以及自我约束对于一个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职业院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使得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学生的这些特点,职业院校应该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通过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气,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具备专业才能,同时也具备道德素养的人才。

(二)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

首先,思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教育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缺少思政教育,学生的道德素养很难提高。培养具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既要有较高的专业文化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更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其次,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还能够对家长、社会有一个更好的交代。家庭和社会都迫切希望学校能够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人才,只有满足家长和社会的期望,学校才能够更好地办学。

二、改善职业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相关途径。

(一)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

针对以上提到的学生特点,职业院校在管理思政教育工作上,首先应该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让学生从主观上接收学校对其进行的思政教育,做好心理疏导是提高职业院校学生思政教育效果的基础。学校应该要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前提下,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有针对性地改良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创新思政教育管理方法,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思政教育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应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思政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调整学生的心态,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帮助他们客服文化基础较差的自卑心理,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乐观、能够吃苦耐劳的精神。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要注意对学生三观的正确引导,思政教育应该要教育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保障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生活中。

(二)学校的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应该要实现家庭、社会、学校的三体结合。

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应该要注意家庭、社会、学校的三体结合。只有这三个方面有效地结合起来,思政教育工作才能够更好更顺利地开展。职业院校往往忽视了这三者结合的重要性,很多学校只关注学生在校的思政教育,而忽视家庭、社会两个方面,这常常导致学校思政工作效果不明显的后果。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的结合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社会对学生的侧面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只有建立这三者之间的联系,才能够建立起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的思政教育体系。一个健全的思政教育体系,对于提高思政教育质量和效率是十分关键的。

(三)完善学校的思政教育管理机制。

学校应该提高对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地完善和健全学校的思政教育管理机制,以此保障思政教育工作能够顺利展开。首先,学校的上级领导要对思政教育工作持以高度的重视,上级领导应该规划好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保障思政教育工作不停滞、不中断。其次,学校要制定出有效的思政教育制度,并且完善当前的思政教育机制,督促每个教职人员自身作则,以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格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最后,要形成循环管理体制。以管理的效果来促进管理机制的改革,以机制改革来更好地提高思政教育质量。

总的来说,职业院校开展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管理好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才能够提高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思政教育对于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管理思政教育工作的途径有很多,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是基础,实现家庭、社会、学校三体结合是关键,完善思政教育管理机制是保障。做好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对于学生、家庭、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艳.浅谈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格局的构建[J]. 职业. 2009(35)

第6篇:德育的特殊途径范文

关键词:新疆;高职院校;公民意识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084-01

党的十报告强调,应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追求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社会基础是国民普遍有着较强的公民意识。新疆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的重任,承担着培养一批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团结、关注新疆发展与进步的各族大学生的重任。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情况将直接反映出新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新疆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开展教育工作,尤其是在公民意识教育方面要探索新途径。

一 新疆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现状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具有十分特殊的地理位置、十分复杂的文化宗教背景和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斗争成败影响到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直接关系到新疆的长治久安。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公民意识情况主流是好的,总体上呈现出稳定、健康、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他们热爱祖国、热爱新疆;能将个人梦想与国家梦联系在一起;在关注国家发展的同时更关心新疆的发展及本民族的发展;他们关注自我价值,追求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能够认识到个人道德品质在社会竞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因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加之“”不断争夺青年思想阵地,以及新疆各民族不同的民族意识、民族感情、民族价值观等,新疆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自我与社会公德相脱离,凡事以自己快乐为本成为一种流行心态,作出一些广受社会唾弃与指责的事情,比如:公共场合的打情骂俏、文明习惯中的“不拘小节”、就业后随心所欲频频“跳槽”、对社会各项规章制度置之不理、大事不出小事不绝等。出于以上状态,不少大学生感受不到社会存在的意义,对社会和国家缺乏归属感,更不明白自己对社会的价值和意义,不愿按照一定的社会角色规范去行事。

自我控制力差,易受蛊惑与煽动。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民族差异性大、语言不通以及公德践行水平较低,缺乏在公共生活领域中与社会、他人和谐共处的能力,易受到别有用心份子的利用与蛊惑。尤其是新媒体的全面覆盖,使得部分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不能正确区分信息的真实性而做出有损国家和社会的行为。同时,受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缺乏诚信和法律意识。有的考试作弊,助学贷款欠款不还等。

二 新疆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途径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新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要完成这一目标必须要有科学的途径和方法。同志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公民意识教育途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注意的方法问题。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热爱新疆、关注新疆发展的情怀,形成对新疆发展及各民族发展的正确认识,以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法制意识。总之,要充分发挥各课程的育人功能,把公民意识教育融入到学习的各个环节。同时,教师也要注重自身的师德建设,要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良好的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学生。

2.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高职院校大学生党组织是由学生中最优秀的代表组成,是学生的政治核心。在举办业余党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讲座、发展党员时,要将公民意识教育融入其中,同时将学生党员公民意识水平考核纳入到学生基层党组织考核中,培养一批具有较高道德素质的学生党员,以此带动公民意识教育活动。

3.利用新媒体开展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新媒体是指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介质,利用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为人们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具有开放性、信息流动性大、覆盖面广的特点,受到青少年的喜爱。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多民族聚居的现状使得新媒体成为占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主要手段。新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指导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道德意识、遵守网络规范,如通过QQ群、微博客、短信等新媒体手段来与学生精神共享,提供可以传达价值观的、影响学生思想的内容,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主流思想。

4.社会实践可检验和锻炼新疆高职院校大学生公民意识。社会实践活动是把个人和现实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并通过相互作用,使大学生自身得到改造的活动,是培养可靠接班人的有效途径,是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铸造中必要的且十分重要的环节。社会实践活动能使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自己跟着党,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决心和信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思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可以使大学生利用自己所学专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增强信心。

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新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各族大学生公民道德意识,提升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社会和学生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开展工作,使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第7篇:德育的特殊途径范文

【关键字】QQ平台;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增加、信息技术终端的全面普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将这种信息技术资源优势转化为学生德育教育的资源和力量,是德育工作者一直思考的问题,通过认真学习《把德育放大,把德育做小--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思考》一文,文章指出:德育工作必须有一面高扬的思想旗帜。这面旗帜告诉了我们"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德育的根本问题;这面旗帜涵盖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道德思想精华,德育的核心就是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德育是对人思想品德的教育,德育的特殊性决定了仅靠灌输是远远不够的。德育的有效实现途径是潜移默化,是润物细无声。因此,德育的过程要移而化之、润物成长,对人的要求、环境的要求、方法上的要求都非常高。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更多地关注德育,研究规律,探索合乎社会特点和时代要求的有效德育途径和方式。作为班主任,更肩负着德育重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我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思考,摸索出了一条服务学生、关心学生、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信息化育德之路,也为规模学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德育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

一、辟QQ德育阵地,培养核心价值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德育的核心。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良思想道德传统,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学习的情怀是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1、图文并茂,直观教育

学校每次遇到大型活动或有特殊教育意义的日子,德育处和班主任老师注意收集这方面的信息资料(包括图片、视频、动画、文字、音乐),并将这些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信念、诚信、文明礼仪、交通安全、心理健康等资料上传到专门开辟的网络德育教育空间,组织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和班会课开展自我学习,并要求学生撰写心得体会。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了非常具体的德育教育,另一方面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2、评比结合,激发先进

学校德育处和信息中心联合开发网上"十佳文明少年"评比投票系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投票、评比的全过程,真切感受文明少年的感人事迹,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民主的权利、榜样的魅力,促使他们学习榜样、效仿榜样作为自觉自愿的行为。

3、硬件升级、优化资源

学校投入巨资为每个班级配置了电脑和多媒体设备,这极大方便了老师上课的需要,同时学校德育处和信息中心也积极思考如何利用先进技术提高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针对学校班级多、规模大的特点,有时各处室的通知不能及时传达到各班主任,即使学校有了家校通平台,有些教师还是不能及时查看短信,这给学校管理造成了脱节。我们分析了原因,发现极大多数的通知是跟班级、学生有关,班主任老师只是做到一个传达通知的作用。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想利用现有的硬件配置和技术手段,直接将学校信息发送到班级。为此,我们积极尝试,并与腾讯公司取得联系,开通了学校内部腾讯通RTX服务功能。我们为每个教室的电脑安装了腾讯通RTX客户端软件,并每班设置一个帐号,同时要求指定专人在每节下课及时查看学校各处室或年级组发送的通知、信息。

二、关注细节,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1、细微入手,QQ传真情

说现在的学生有点丢三落四确实一点不为过,从每天学生捡到的物品特别是学生用的食堂卡、小店卡、胸卡上交到德育处情况是最好的明证。为了把这些物品及时送还到学生手中,德育处老师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查找物品所有人的班级、姓名,还要亲自跑去或叫其他学生送到失主手上。有些时候,由于丢的东西小或者丢的前数目少,连学生自己也没有放在心上,所以我们查找失主难度就更大。但我们觉得这尽管都是很小的事情,但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就是大事情,没有饭卡可能会吃不上饭,有些甚至都不敢跟老师和家长说。有时辛苦一点也感觉值得,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德育理念。想想老师为自己做的那么多,那么关心我,我应该怎样去回报他们,进而影响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这便是春风花雨、润物无声。

2、网上招领,QQ扬美德

为了减轻德育处老师们的工作负担,我们开发了学校内部失物招领系统和失物登记系统,利用该系统教师只要把学生捡到的物品信息公布在校园网失物招领栏中,班级信息专管员就能查看到相关信息,及时通知失主领取。

三、网络心理辅导,培养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又一重要内容。针对学校专职心理教师缺乏与学生数量众多的矛盾(全校1500多名学生没有一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得有一个支撑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主要有以下几种设想。

1、开辟专栏,心理辅导

学校德育专门在校园QQ空间开辟心理健康教育专栏,上面有德育小故事,给学生进行心理调节,还有牢骚集中营,阳光心情屋等栏目,由专职心理老师维护、更新。

第8篇:德育的特殊途径范文

思想品德教学 心理素质 培养途径

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特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教育,思想品德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必须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中,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个素质结构中居核心地位,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明确心理素质培养的意义,把握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是提高德育实效,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掌握实施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才能真正提高人才的质量,本人从工作的实践中提出几点看法供同行们商讨。

一、加强德育工作,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1.认真学习、转变思想,宣传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德育工作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思想,破除陈旧的教学观念,把着眼点转移到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上来。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去看待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克服传统教学上重智育,轻德育,忽视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弊端,探索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多渠道,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

2.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心理素质的培养。

思想品德的教育要求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掌握和理解道德观念,根据他们的心理需求,激发学习的兴趣,唤醒他们的情感,发展他们的个性,锻炼他们的意志,以克服不健康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如通过参观、访问讲故事等活动,让学生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懂得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革命传统,以及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3.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共同教育,做好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如何,不仅依赖于学校教育的严格要求和具体措施,也依赖于社会、学校和家庭要求的一致性。因此,必须动员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使各种渠道都发挥作用,才能形成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合力,学校的教育是最重要的,但家庭是儿童无形的学校,家长是儿童的启蒙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没有家庭的密切配合,抓好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是不可能的。为此,可开办“家长学校”,举办“家长联系会”等,既使家长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又使家长懂得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以使自己的孩子将来能适应充满竞争的二十一世纪的需要。

二、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健康心理的环境氛围

聋哑学生由于有自卑、猜疑的心理特点,对别人对他的态度和评价格外敏感,甚至对别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脸上的细微情绪变化都非常注意,反映格外强烈。因此,要使聋哑学生健康成长,老师在教育中应该和颜悦色、循循善诱、表里如一、以身作则。老师要尊重自己的教育对象,要体谅学生各方面的困难,注意减轻学生的心理负荷,不论学生怎样都要真正把聋哑人放到“人”的位置上,不能有任何歧视瞧不起的心态。

老师在平常的教育过程中禁忌讽刺挖苦学生,也不宜说反话,对于正常的学生来说不讽刺、挖苦,不体罚和变相体罚,这都是师德的基本要求,对聋哑学生更要注意,不能忽视这一点,更不能用粗暴的简单的处理方法。

另外,教育者要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不要随便开玩笑,给孩子们起绰号,什么疯子、傻子、哑巴等等。虽然他们听不到,但反映出来的是你对残疾人教育的态度,随便说笑聋哑人,极容易让别的学生仿效而产生不良后果,又有损教育者的威信。

三、挖掘思想品德课中心理素质因素,有步骤、分层次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

1.在低年级培养合群心理,从小学会与他人交往。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绝大部分又是独生子女,家长视他们为掌上明珠,骄纵溺爱,他们要什么给什么,要怎样就怎样,加上家庭生活环境中又缺乏同龄伙伴,逐渐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不良习惯,一切以“我”为中心,滋长了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不合群心态,刚入学时,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非常陌生无法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不合群的心态养成了他们孤僻的性格,长大了走上社会就不容易与他人和睦相处,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从低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合群心理的培养,进行人际交往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下接受教育,而且有利于良好班集体的形成,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2.在中年级培养自我意识,克服自卑心理。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等,自我意识的培养,是思想品德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儿童的成长,实际上就是自我意识的健康成长。中年级学生年龄一般在10岁左右,这一时期,由于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自信心不强,一旦受到挫折就产生不稳定情绪,甚至产生自卑感。比如有些后进生,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总是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一旦别人曲解他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不满而受到了压抑,长期以往恶性循环,成绩急剧下降,造成心灵扭曲。因此,良好的自我意识是取得学习成绩、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只要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辅以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学会自己评价自己,从而找到一种克服自卑感,发展自我的途径。

3.在高年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加强耐挫心理的疏导。

第9篇:德育的特殊途径范文

关键词:课堂 德育 教学

经过研究,我们认为小学语文课堂德育三主体协同运作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的人格影响

教师的人格,是教师整体素质的全方位的展现。它既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因此,完美的人格,一直是教师追求的永恒目标。理想的教师人格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在智能方面,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教育技巧、深厚的教育科学素养和较高水平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品格方面,要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和优秀的心理品质。特别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要怀有一种真挚的爱。这种爱在于它是原则性、教育性和广博性的统一,是由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交织凝聚而成的一种教育情操,具有强烈的感化、引动、调节和激励的功能,它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前提。教师人格的影响,是教师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对学生心灵的感召、感动和感化,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情操的陶冶。我们说,任何教学都具有教育性。这种教育性不只是指发挥教材所蕴含的德育“资源”,而且包括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对学生、对集体的态度,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教师的人格正是通过这些外在的现实真实,自然地、多层次、多侧面地影响着学生。

2 教师的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不仅是维护正常教学秩序所必需的强制性手段,而且是一项“育人工程”,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实施调控的过程。“对受教育者的发展状况的调控,集中反映出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教师的管理既要从严治教,又要有民主作风,要善于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集体的尊严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从而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和考风;同时,须注意调节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教师与班集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集体的影响力。此外,管理者要注意把非强制性影响力与强制性影响力结合起来,即使是严厉的批评也要讲究艺术。课堂管理是教师、集体、学生主体作用协同互动的过程,因而教师要着力调动集体和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良好个体品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教师的社会传递

教科书是人类精神财富的载体。社会要发展就必须通过这些载体将人类创造的文化传递给下一代。课堂教学是实施这一传递的最有效的途径。在实施这一社会传递过程中,教师的主体作用集中表现在对教材中的各种文化信息进行加工编码,使其合理变异与“再生”,从而达到“文化增殖”与“活化”,然后力求运用最佳的方法和手段使这种传递达到最佳效果。

课堂上的社会传递,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它还包含丰富的德育内容,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充分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实践表明,在如何正确处理德育与智育、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关系上,历来是教育改革所触及的敏感区,也是不同教育思想和不同教育流派形成纷争、对抗与碰撞的领域。这就要求教师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善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择善而从,结合实际去进行创造;从教学的整体目标出发,在德育与智育之间寻求最佳的结合点,使课堂社会传递过程的德育功能得到合理、充分、有效的发挥。

4 集体的人际交往

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交往,是教师、学生和集体三主体进行交流、沟通、相互作用与彼此互动的过程,是通过各种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来实现的。这里的非言语行为主要指体势、表情、目光、距离等。集体的人际交流能把集体的期望、规范、价值观、信念、态度等通过有声或无声的语言进行传播和扩散,在班级成员的心理上产生凝聚、驱动或同化效应,从而发挥德育功能。良好的班集体中,对课堂上出现的非道德行为,同学们会用语言、或用表情和目光表示他们的不满和厌恶,构成一种无形的“群体压力”。有的学生就会在这种压力之下改变态度。课堂上同学中一旦有发现、创造、互助、合作等积极行为时,同学们就会流露出喜悦的表情和赞赏的目光,形成一种“社会助长”。有良好风气的班集体是一个催人上进的团结互助的社会心理环境。课堂上气氛和谐活泼,能为师生创造一种愉悦的心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些学习困难学生就不会感到孤独、苦闷和失望,进而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尊严,树立起上进的信心和勇气。实践表明,集体中的人际交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巨大的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