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德育思想范文

德育思想全文(5篇)

德育思想

第1篇:德育思想范文

一、教学管理中渗透德育思想的意义

首先,在促进师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德育思想渗透在教学管理中可以有利提高师生思想政治素质,而且是教学自带的一种方式。德育思想渗透在教学管理中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手段、思维方式、载体、机制、环境等要素中,这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不同角度的强大功能。其次,在提升教学管理水平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伴随着教学管理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学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更在提升学校教学管理水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师生是一种集精神需要、物质需要等多种需要于一体的群体,简单粗暴的管束在很多时候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甚至会起反作用。只有在思想上认识清楚了,才有工作学习的动力、激情与方向,学校的教学管理自然就有了很好的基础。德育思想渗透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中会很好地指导师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工作态度等。第三,在教学与德育形成合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德育思想的贯彻实施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思想的渗透更多的要靠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感而发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比枯燥的说教更有效果。

二、教学管理中渗透德育思想的措施

1.加强学校的德育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从学校目前的工作需要来说,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有服务、奉献、敬业的意识,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服务态度;必须具有一定的教学管理基底,做好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除此之外,教学管理人员还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人事部门在制定招聘教学管理人员的要求时,要考虑学校发展和社会形势的需求,优先挑选具有教学管理专业背景的优秀人才,这样才能实现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二是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德育水平。学校要定期开展专门培训,积极进行继续教育,以不断提高在职教学管理人员的德育素质,提高在职德育教师的德育水平,从而提高学校德育队伍的整体素质,积极促成教学管理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2.完善德育体系在学校教学管理中的建设

一是树立育人新意识:管理育人。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是学校职能部门之一,管理育人和传统的教育育人、服务育人并重。学校要组织不定期的集体学习,提高教学管理人员负有育人的责任意识。学校在制定某项制度措施时,要以教学秩序的稳定,学生的成长,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出发点。二是德育目标在教学管理中要有明确性。建设科学的德育目标。并有效管理目标,是实现德育思想在教学管理中渗透的基础保障。首先,要有效调整学校的德育目标。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把德育新要求和时代相结合,使德育具有时代特色。指导思想不但包括马克思主义、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还包括具有时代特色的德育新内容,比如国民基本素质、社会公德等。其次,构建德育目标要遵循:统一性、系统性、前瞻性、科学性和时限性五个基本原则。最后,对目标管理进行有效实施。学校要分解德育目标,并分配执行。三是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围绕德育方面的人、财、物、信息四个方面进行的。首先,对教学管理制度遵循的原则进行优化。学校建立和实施任何制度,都要遵循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符合教育的需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也就是说,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既要合理,又要合法即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其次,要改进推行教学管理制度的方法:一般采用调研法、试行法和修订、增删法。

3.构建美好文明的校园环境

我们首先要让学校全体成员对德育有个新的认识,即德和才同等重要才能建设良好的校园德育环境。育人和育才是学校教学中不可或缺、相辅相成的两个部分,它们是统一的整体。有德的智育是育才,有智的德育是育人,两者相互影响,同为学校的教学目标。学校的管理层,需要树立重视德育工作的新观念,并给予德育工作更多的资源和关注。作为教师,要积极投身于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将德育教育渗透于所教学科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上,并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好的道德榜样。作为学生,要积极参与到德育中来,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达到学校对自己德育素质的要求。首先,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并对在校师生起着多层面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德育教育还可以通过学校文化来实现。德育受学校文化的指导和约束。学校文化引导师生向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道德观。学校通过校园文化,向师生传递道德信息,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思想,逐渐让他们形成统一的认知。学校文化还在有形和无形中对全校师生起着规范和约束的作用,要求他们遵守德育要求,行为要符合道德规范。学校的其他相关部门,也要和教学管理部门一起行动起来,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这对德育思想在教学管理中的渗透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促进校风改善。一个学校的校风由学校的教风、学风和考风组成,抓好教风、学风和考风这“三风”建设能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显示学校办学实力。现在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给考风、学风和教风的建设带来了很大挑战。学风好了,考风正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教风的转变。教风、学风和考风彼此影响,教风起着决定性的导向作用。只有改变“三风”建设,才能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才能有助于德育思想在教学管理中的渗透。

4.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

第2篇:德育思想范文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要求有效探索德育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贯彻方式。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其中蕴含了大量的德育教学思想,能够对学生的德育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是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由此,在初中生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学生采用正确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效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养成自尊自信的性格,具有良好的自律意识,能够对学生的成长起到良好的促进与支持作用。促进学生在面对挫折的时候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轻易认输,促进学生能够正确的面对社会,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同时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法律知识教育,促进学生正确了解法律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能够有效而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有效规范与约束,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同时,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讲解一些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具体国情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常识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立志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这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策略

为了对学生达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积极探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途径,教师应当以良好的师德影响学生,对学生开展德育相关的实践活动,把理论融入实际生活。

1.教师以良好的师德影响学生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其具有良好的向师性,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容易受到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教师的行为举止与道德修养等。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教师。因此,初中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前提是保持教师良好的师德,这是师德教育的重要前提。在教师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前提下,能够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提升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道德形象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感染作用,从而能够对学生形成正面的影响。如果教师自身说一套做一套,自然难以在学生中间树立良好的权威,对学生的认知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误导作用。由此,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能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对学生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并且将其内化为教师自觉的行动,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能够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使得学生能够在心目中树立教师的伟大形象,亲其师而信其道,愿意亲近教师,从而听从教师的指导。使得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过程中能够突破教学理论的限制,能够将其运用于自身具体的行为指导之中。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重要效果,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与水平。要求教师能够以乐观的心态生活与教学,与同事和谐相处,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到教育事业之中,做一个讲信用的人,能够使用文明用语礼貌待人。

2.对学生开展德育相关的实践活动初中思想品德中的德育教育对学生而言较为枯燥,为此,教师可以综合对学生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教学活动的需要积极为学生创建相应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利用实践活动的举办使得学生走出课堂,积极走进社会之中,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切实加强对德育教育的重要认知。提升学生在初中思想品德中对德育的观念,通过自身切实的感悟与体验,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例如,在《做诚信的人》一课的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对学生在实际学习与考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进行了充分总结与分析,包括撒谎、违纪、作弊等一些不诚信的行为,切实加强学生对诚信的正确认知。能够正确认知到不诚信行为的错误,以此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为此,教师可以对学生举办《如何做一个诚信的人》的主题班会,切实加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深刻体会到诚信的建立对人的重要意义。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取得传统理论课堂中难以达到的良好效果,也是对课程活动的一种重要补充。

3.把理论融入实际生活学生所处的实际生活中具有大量可以用来德育教育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对此进行充分开挖与利用。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德育教育。对生活中一些课程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结合学生的具体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与促进,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过程中获得切实的意义,加强对生活的感悟,并且能够从中获得一定的思考与认知。提升学生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促进学生在实际的生活过程中能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德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对学生进行教学的重要方式。为了对初中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当切实将理论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有效结合,优化对学生的教学。例如,在“如何拒绝诱惑”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对诱惑具有一定的认知,有一些话可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对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行有效利导。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关于如何拒绝诱惑的想法。优化对学生的教学方式。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应当积极开发并探索这种教学方式,将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建立联系。

三、结束语

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的方式,充分发挥德育在学生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为此,教师应当以良好的师德影响学生,对学生开展德育相关的实践活动,把理论融入实际生活,充分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达到对学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武玉伟.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道德教育研究[J].新课程学习,2015,(2).

[2]李冬梅.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策略[C]//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2016.

第3篇:德育思想范文

关键词:茶道思想;高校德育教育;功能;对策

高校德育教育的尴尬现状已在不少相关文献中得到反映,之所以出现这一状况,其不仅归因于当前社会的大环境使然,也根源于当前高校德育教育的模式。那么高校德育教育的模式是怎样的呢。根据笔者的考察,其模式特点可总结为:以课程教学为载体,以案例分析为主线,并以说教为特色。在教学实践中,不但学生对此种模式表现出腻烦的情绪,甚至部分教师也感觉到课程教学空洞无味。为此,针对目前在德育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改革,便是刻不容缓的事情。笔者认为,只有建立在知行结合下的德育教育模式,才能促进学生获得思想和精神上的升华。因为,“知”为“行”提供了路径指向,而“行”又不断强化学生对“知”的体会。正因如此,让茶道思想走进高校德育教育之中,则成为了能较好践行知行合一教学原则的方式。

1茶道思想的德育功能分析

从学理层面来进行分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茶道思想的德育功能:

1.1茶道思想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养分

目前,高校德育教育仍然着力于塑造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然而,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和商品经济环境下,课堂教育在面对当前多元化社会思潮并存的环境下,显得无能无力。这就使得高校德育教育的课程地位始终处于尴尬的境地,而且在历来的教改中也难有起色。事实上,相比较塑造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也许使学生的内心获得一种安静的状态更有意义,这种状态能促使学生反思和感悟。可见,茶道思想在这里就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养分。

1.2茶道思想为知行结合提供了内容

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已经对知行结合形成了清醒的认识。但在教学中却感知到,建立起一种适度的实践路径则是较为困难的事情。在当前以塑造学生道德价值观为主线的教学中,促使学生去“行”的无非就是践行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但这种践行需要与社会形成良性的互动来实现,问题就在于社会大环境并不一定会给予大学生这种机会,而且我们也不能为此来制造某种社会场景。但茶道思想更加关注人的内心和行为修养,进而就能在大学生心性养成中获得实践的方向。

1.3茶道思想为心性修养提供了启示

之所以笔者十分强调心性修养的重要性,根源于大学生在职业素质养成中,忍耐力、专注度、进取意识等都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职业发展状况。众所周知,现阶段不少大学生不安于现状而平凡跳槽,这本身就是一种浮躁心理的外在表现。因此,茶道思想就为大学生的心性修养提供了启示。

2茶道思想走进高校德育教育的切入点

那么茶道思想如何与高校德育教育对接呢。对此,需要从以下三个导向中来寻找到其中的切入点。

2.1个体情感导向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知晓,笔者对于高校德育教育的价值取向与现行的教育目标不同,笔者认为德育教育应该关注大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情感诉求,这是基于大学生所处时代环境的一种考量。当前大学生群体存在着明显的就业危机感,而且在互联网时代也存在着人际交往障碍。这二者所形成的叠加效应作用于他们的内心世界,必将为他们带来不安全感和孤独感。因此,茶道思想在与德育教育对接时,应以大学生的个体情感为导向。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茶道思想的比较优势。

2.2职业意识导向

从务实的角度出发,高校德育教育应能助力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职业素质所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这里主要指向职业意识和职业心态。但传统德育教育缺乏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素材,而且形而上学的教学方式也无益于学生职业心态的养成。将茶道思想引入到德育教育之中,茶道思想外在的茶道活动便能为大学生建立起知行结合的认知路径,进而就能较好的塑造他们的职业意识。可见,以职业意识培养为导向,也构成了茶道思想走进高校德育教育的切入点。

2.3行为约束导向

高校德育教育之于大学生群体,应追求在大学生群体中发挥持久的行为约束效应。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大学生只有在潜意识中形成了良好的社会行为约束能力,才能在与社会互动中实现个人存在的价值。茶道思想和茶道思想所依附的茶道活动,能够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茶道思想能够担负这样的功能。

3实践中的难点问题解析

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当前还需要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的难题:

3.1难以形成茶道思想与个体情感间的共鸣

在当前的高校德育教育中,任课教师习惯于将德育教学作为公共课来对待,而忽视了在教学中与学生的互动与沟通。这种习惯也在教改中自然延伸到了对茶道思想的引入,即仍然以一种说教的姿态出场,而未能与学生的情感需求之间形成共鸣。这种情形真实存在,从学生的课堂反馈中也可以感知到,他们似乎并不会主动的将茶道思想与自身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而是将茶道思想当作文化素材来对待。因此,这一难点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3.2难以形成茶道思想与职业意识间的契合

这里的职业意识应从具体的行业、岗位中来进行认识,但这对于高校德育教师而言则是一个难题。本校学生主要以体制外就业为主,而且大多进入到了企业这种组织去就业。不难看出,企业组织生态和高校组织生态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而且各自的游戏规则也不尽相同。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即德育教师往往以高校这种体制内单位的职业意识,来直接对接企业环境下的职业意识,进而这就使得茶道思想难以精确契合企业的职业意识要求。

3.3难以形成茶道思想与学生个体间的融合

只有形成了与学生个体间的融合,才能使茶道思想连同茶道活动植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这种植根性将最终转换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并伴随着他们的职业生涯。但如何实现茶道思想教育能够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仍是一个难点问题。

4对策

根据上文所述,对策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4.1调整德育教育的目标

调整德育教育的目标,意在与从整体上纠正当前忽视学生内心感受,以及忽略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局面。只要这样,才能为茶道思想的引入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具体就德育教育的目标设计,其应紧密联系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的趋势,以及通过分析德育教育工作的优势,来进行价值取向界定。笔者建议,德育教育目标应分为常规目标和现实目标两类,常规目标以传统德育教育目标为导向,而现实目标则植根于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范畴。

4.2关注学生群体的内心

关注学生群体的内心,便能够与德育教育的现实目标相契合,也才能为引入茶道思想提供入口。但关注学生群体的内心只是一般要求,而真正去实现这一要求则存在着手段上的困境。毕竟,学生的内心世界无法被教师直接观察出来,而且德育教学受到时空维度的限制,也无法有足够的机会来进行观察。那么这时就需要寻求学校学生工作部门的协助了。笔者建议,这里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小组访谈来获取样本数据。从而,为茶道思想的引入提供第一手资料。

4.3遵循知行结合的原则

在引入茶道思想时,需要遵循知行结合的原则。这就要求,需要促使学生在参与到茶道活动中,在教师的启发下来感悟到茶道思想,并能自觉的利用茶道思想来调试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么这就需要一定的场地资源。在开展茶道教学时,可以与专业所在院系进行合作,通过利用专业实训场地来作为茶道教学场所。另外,还需要挖掘高校人文教学资源,使得真正懂茶道的师资来为学生进行授课,并从中来提炼出茶道思想来。

4.4发挥校园社团的职能

要将茶道思想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在茶道思想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形成一种良好的职业心态。那么,这就需要发挥校园社团的职能。校园社团所开展的活动能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而且学生之间也更容易沟通和交流。这里教师所要发挥的作用在于,帮助组织与茶道有关的活动,并在活动中担任现场指导。

5展望

当前大学生正面对着的是发展的时代、开放的环境和改革的现实,而大学生较之小学生、中学生对校外世界怀着更强烈的了解和参与愿望。这使高校德育内容增加,难度加大,也要求投入更多的精力。虽然我们向来也强调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要上下协力。齐抓共管,但在原有体制下,“党委抓德育”、“行政抓智育”已成为一种思维定势,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工作职责划分。使高校德育在实际运作中主要成为党委线下政工干部的“专利”,德育工作有时被当作了学生思想间题的“救火’工作。从而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难以将正神的规范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心理需求,形成稳定的价值追求,自觉调适个人与他与社会的养系。为此,今后需要创新高校德育体制,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已显得,也是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的现实选择。

6小结

当前高校德育教学模式特点可总结为:以课程教学为载体,以案例分析为主线,并以说教为特色。在教学实践中,不但学生对此种模式表现出腻烦的情绪,甚至部分教师也感觉到课程教学空洞无味。对此,本文认为:茶道思想为育德教育提供了养分、茶道思想为知行结合提供了内容、茶道思想为心性修养提供了启示。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围绕着:调整德育教育的目标、关注学生群体的内心、遵循知行结合的原则、发挥校园社团的职能等四个方面来展开。

参考文献

[1]武丽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谢文平,陆书建.关于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3-45.

[3]周卉.双向互动的高校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J].理论导报,2010(12):11-12.

第4篇:德育思想范文

孔子强调学习,认为“君子博学以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孔子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来自勉,认为人的一生需要不断的学习,努力增长自身的知识,把学习上的进步当成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但是,除此之外还必须进行思考,认真研究钻研学习上的内容,将外在的知识转化成内在的动力。如果不能独立的思考问题,那么所学的内容就只不过成为一纸空文,毫无价值。

2现代教育对孔子德育思想的继承

孔子的德育思想在经过几千年的风雨洗涤,依旧在现挥着灼灼光芒。孔子所提倡的教育理念、教育方针、教育方法对当代教育教学的推进和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1提倡有教无类方针推行全面教育

孔子突破了传统教育的限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学校。不分贵族贫民,不分华夏狄夷都可以平等的接受教育,向广大的人民群众打开了教育大门,把广泛的教育权给了广大的人民群众。

2.2提倡君子之德培养崇高道德境界

“做学问先要学会做人”是德育教育的核心任务。教育的宗旨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首先,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树立品德高尚的榜样,用高尚人格教育和鼓舞学生,从而实现教育的目标。其次,要从立身、行事和处世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基础性道德,然后根据思想形式形成处事之道。再次,注重学生全方位素质的培养。教育学生学习并实践孔子仁爱、礼义、忠恕、明智、诚信的修身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最后,理论结合实际,把孔子的仁爱和诚信等思想应用于实践之中,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2.3提倡学以致用,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等原则

孔子在古代推行的一整套教育方针方式,顺应了当时的时代特点和社会要求,适应了个性的发展需要,对现代的教育具有启示作用。特别是孔子所提出的学以致用、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原则等依旧适合现代教育体系,在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态度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

3现代教育对孔子德育思想的批判

我国现代教育应开创新局面,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继承千百年来优秀遗产的同时,我们更应以史为鉴,批判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德育体系。

3.1重道轻艺,道艺对立

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奉行“重道轻艺,道艺对立”的教育方针。教育的重点在于忠君、孝子,在于人们的品德教育培养和修养,而不重视技艺方面的学习。樊迟请学稼、学圃,孔子骂他“小人哉,樊须也”鄙视生产劳动。子夏曾说“:百工居肆已成其事,君子学以至其道”他们认为技艺这些小方面虽然有研究的地方,但是如果致力于这些方面就会阻碍人们研究大道。但这是与21世纪创新性社会不相符合的,社会的飞速发展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来应对外界各种复杂多变的考验。学校教育也应顺应时代变化做出相应变革,在普及文化教育的同时,要增加实践活动,增设实验科研场所,培养技术型人才。

3.2重礼等级观念严重

第5篇:德育思想范文

关键词:思想品德;德育;影响因素;教学活动

德育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学生健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深入实施,德育教育越来越被各界所重视,目的就是要为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做好保障工作。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内容,要通过分析当前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该如何借助思想品德教学进行德育教育进行论述,以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以及高效思想品德课程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同时,也为学生健康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影响思想品德课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因素

(一)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理念都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形成的,甚至有些已经根深蒂固,尤其是在“考试”这一点上。也就是说,在当前的思想品德课中,我们的应试成分过重,学生依旧是在“死记硬背”中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去应对考试,而这样的过程并不利于思想品德课程价值的真正实现,也不利于发挥德育教育的功能。所以,应试教育的影响直接影响着思想品德课程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也不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以及德育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思想品德学科对育人的局限性

育人是思想品德课程存在的价值之一,但是,在一些因素的局限中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比如: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内容受到限制。我们常说,教材本身是有限制的,从内容容量上来说,一本书就只有百十来页,所承载的内容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所以,如果教师仅是按照教材内容搬到课堂上,是不利于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的,也是不利于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的。再者,教材内容、案例的选择比较陈旧。虽然课程教材在不断的改版,但是,很多案例还是比较陈旧,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德育教育质量的提高。总之,要想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要想有效的将思想品德教学与德育教育结合在一起,首先就要弄清楚是什么因素影响着两者的结合,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才能促使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二、如何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深入实施,我们要在认清影响思想品德课程教育与德育教学相结合的因素后,通过多种活动来真正的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以促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成长,同时,也确保高效思想品德课程顺利实现。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组织以下几种教学活动来有效的将德育教育与思想品德教学糅合在一起。

(一)借助辩论活动的组织有效的将思想品德课程与德育教育结合在一起

辩论活动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常常会组织的一种教学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互相交换意见,互相交流中掌握基本的思想品德知识,同时,也能使学生在无形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而且,这样的课堂也有助于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发挥,对学生健全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时,为了让学生懂得尊重是相互的,也为了让学生在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过程中体验被尊重,更为了确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最大化实现,也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我组织学生以“尊重别人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尊重吗?”这一主题进行正反方的辩论,鼓励每个学生在课下自主搜集资料来重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尊重的重要性,认识到尊重的价值,而且,还能促使学生中学会尊重、尊重他人,进而,在展现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的同时,也能为学生良好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二)借助生活情境的创设有效的将思想品德课程与德育教育结合在一起

情境教学是课改下所倡导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该方式的目的就是要借助相关的资料、图片或者是视频等辅助工具来将学生带入一定的场景之中,一来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二来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给课堂注入生机。所以,在渗透德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样可以借助相关的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同时,也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德育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难报三春晖》时,为了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珍惜亲情,更为了让学生学会回报父母,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我创设来生活情境,首先,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行为,比如:向家长发脾气、嫌弃家长、不赡养父母等现象,同时,我还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公益广告“妈妈洗脚”等视频,这样一来能够让学生思考自己平时对待父母、长辈的态度,二来能够将抽象的课堂形象化,之后,组织学生思考:为什么说“难报三春晖”?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而,帮助学生真正懂得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亲情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德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需要我们一线教师长久的进行渗透。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的将德育教育与思想品德教学结合起来,以促使学生在主动求知、自主体验中真正形成健康的思想和正确的道德观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