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德育与心理健康范文

德育与心理健康精选(九篇)

德育与心理健康

第1篇:德育与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德育教育;心理健康;结合

现阶段,我国的义务教育正在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型。但社会和家庭对现代化的素质教育的具体概念及内容缺少正确的认识,学校对于小学生的教育仍然只停留在传统化的应试教育时期,仅仅重视学生的成绩,忽略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对此,本文探讨了如何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一、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现状的分析

目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德育教育的整合工作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为德育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所处的领域截然不同,因此想要进行整合就必须要将学科原有的界限打破,在对两种学科进行对比研究的同时,找出二者之间存在的相同点,进而科学有效地开展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首先,对不同学科间进行整合的人才相对缺乏。一些学校内主要负责德育教育的教师同时也在从事行政工作,其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不足,教育方法也掌握得不多;一些心理教育工作者对于德育教育的开展无从下手,缺乏教育的知识,没有专业化的指导。并且,大部分德育教育工作者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教育经验不足,即使对心理学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仍然不能在实践中有效地指导学生。其次,现阶段的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合缺少环境支持。只有部分教师能够将心理健康应用到德育教育中,大部分的教师及校方领导都未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性,这些外界因素都干预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与完善。针对此现状,就要在长期的发展变革及强化思想教育中改进,推进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工作的实现。

二、优化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工作的措施

(一)在实践中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整合

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合应该以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为基础。就小学而言,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主要以传授思想理论知识为课堂核心内容,教师在此基础上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融合到课程的教育体系中。第一,教师可以运用适当的方式将怎样与人交流、如何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自己等内容纳入到课堂中;第二,教师可以采用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采用心理健康统计调查对学生进行分析,有目的性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的调查;第三,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指导课程,以及道德楷模的优良事迹等相关论坛课,加大对道德教育的宣传力度,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整合

想要将德育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工作更好地开展,教师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关心其生活,了解学生的个人生活习惯和规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余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生活,感受德育学习的快乐。如以小组、班级为单位,开展有关德育生活化的大讨论、沙龙活动等,组织和指导学生走进生活,探究、思考人生发展的道路,感悟生活中的欢乐和苦恼;开展“我是小交警”“我是清洁工”“参观工厂”“绿色环保小卫队”等社会生活实践,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和岗位锻炼,在相应的角色活动中自觉履行角色义务,进行道德上的自我修养与完善。

(三)学校与家长共同配合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整合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生活环境就是家庭与学校。要顺利开展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工作,就要将学校与家庭整合到一起。教师要多与家长交流,掌握学生在家庭中的成长环境及表现。比如,教师要了解到学生与父母之间相处是否和谐、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及孩子的成长状况等。学校可组织主题班会,请家长谈一谈对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合的看法。学校还可以举办相应的亲子活动,通过活动,让家长与学生共同合作,让家长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教师也可从中了解到家长与孩子间的相处模式,从而与家长共同指导孩子的品德及心理。

三、结语

在现代化教育中,提高德育教育工作效率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对学生进行语言性的开导、行为上的纠正、情感方面的关爱等。然而,在小学生的培养教育中,仅采用这些方法是不够的,只有在此基础上从心理教育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才能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作者:郭文华 单位:吉林省德惠市菜园子镇大泡秀村小学

参考文献:

[1]孙剑.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经验分析[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6(3):186,188.

第2篇:德育与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有有机整合,才能体现德育工作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共同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给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以帮助和启发的过程,是一种技术,根本指向在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培养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但是其理论依据、包含内容及其实施方法等方面是有区别的。

(一)理论基础有区别

德育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学、教育学等为理论指导。

(二)目标侧重点有区别

德育按社会要求规范个人行为,以塑造个人完善的道德品行为目标,其教育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个人合理的心理需求,以塑造个人完善的人格为目标,其教育核心问题是个性的自我完善。

(三)内容有区别

德育内容始终充满着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感,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等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没有阶级性,主要包括心理卫生、智力发展、人格评定、行为适应等内容。

(四)学生观有区别

德育把学生当作塑造的对象,在师生关系上重视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强调教育性。心理健康教育把学生当作帮助、服务的对象,在师生关系上重视平等、民主、尊重、理解,强调人性。

(五)教育原则有区别

德育的主要原则是政治方向性原则,有明确的是非价值取向。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原则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指导、帮助,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矛盾,培养心理能力。

(六)工作方法有区别

德育工作的主要方法是说服、评价、模仿、规范等,要求个体必须接受教育者提供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符合”就予以肯定,“不符合”就予以公开否定、批评惩处等,具有集体性、公开性特点。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要方法是测量、矫正、咨询等,虽然也有一定的心理健康的参照标准,但这是一个学生主动构建、改造其心理世界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本着尊重、理解、信任、保密的原则,没有对学生的心理予以否定的权利,具有个别性、保密性特点。

(七)教育后果有区别

德育工作失误或失败,会导致受教育者思想更加错误,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心理健康教育失误或失败,会导致受教育者心理问题加重,严重者可能轻生、自杀、精神分裂[1]。

(八)教育者的要求和角色有区别

德育工作要求人人做,德育工作者要居主导地位,其任务是进行宣传、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具备一定心理专业技能的人员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处于辅导地位,主要扮演参谋、顾问、朋友的角色,其任务是询问、帮助、指导对方[2]。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是非常密切的,主要表现在:

(一)有共同的教育目的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都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二)有相互交叉的内容

无论是德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心理层面的东西,德育解决诸如道德认知、爱国主义情感、遵守道德观念的意志、文明行为等思想道德层面的东西。

(三)有互相衔接的职能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才,而健康的心理是学生成才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也是德育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使他们保持一种主动接受教育、积极完善自我的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为他们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和其他教育创造条件;而德育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和塑造,反过来对学生心理状况的稳定和改善发挥积极影响,二者协同作用,相互促进,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四)有密不可分的工作方式

学生的某些思想问题要通过心理教育的方式配合解决,而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也要通过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帮助排除。

(五)有类似的教育途径

课堂教学、学科渗透、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社团工作、校园宣传阵地、课外实践活动、优化校园环境、家校配合、谈话谈心等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可采取的途径。

(六)有一些可共同遵循的教育规律

先进的教育理念、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个性发展、正面教育为主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发展,都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共同遵循的规律。

(七)有融为一体的实际操作过程

就学生个体而言,他们的心理问题往往与道德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必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协同作用、共同进行来加以解决。德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要懂得德育原理,会做德育工作[1]。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作用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而且从机理上能够相互作用。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心理发展过程,任何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是以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基本心理成分为基础,而政治立场、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等是人心理中最高层次的东西。没有健全的心理过程和人格,就不可能建构高层次的精神世界,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时,学生要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必须首先学会适应社会、应付挫折、调整情绪、人际交往、设计生活目标等。另外,只有当学生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才能顺利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建立在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基础之上。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地悦纳自己。他们一般有较高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水平,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恰当的人生目标,并且能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能及时调整自我需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从而确立个人需要与他人需要、社会需要相统一的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三)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德育工作者应认真研究、掌握心理学知识,遵循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在工作中尊重学生个性,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达到心理相容;要善于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激发学生的高层次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注重自己的人格修养,用自己健全的人格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3]。

(四)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工作具有调节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较好地协调道德教育与学生心理需要和生活实际的关系,使德育更加贴近学生心理需求,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是系统的、高层次的导向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其内容理论性极强,对人的培养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这使德育在学生眼里高高在上,与现实脱离;在教育方法上,教师以理论教学为主,更使学生觉得内容空洞,难以接受,从而采取消极应付方式,产生逆反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学生生活、学习实际,又坚持自愿、平等的教育原则,学生乐于接受,能够产生心理共鸣,消除逆反心理。

(五)德育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方向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在道德评价与选择的矛盾冲突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调试能力,通过丰富的德育实践,能够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炼意志品质,丰富健康情感,提高心理素质[4]。

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机整合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德育工作,有助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提高德育实效;结合德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因德育问题而引发的心理问题,从思想上解决一些因德育失误造成的心理偏差,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因此,只有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才有助于提高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一)在德育理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除了坚持政治导向和道德导向外,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其身心发展特点,加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身心潜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发展。

(二)在德育方法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运用一些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充分调动受教育者个体的主动性、参与性,实现个体的自我教育与调试,改变过去那种单项灌输的教育方法,给他们自己选择、判断的机会,教给他们判断的方法,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三)在德育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和调适,使学生处于一种自觉自主的心理状态,这样“说服”才能真正转变成学生的“心服”,变成他们稳定的内在素质和个性品质。

(四)在德育内容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德育工作中,不仅重视政治思想教育,还要把现代人的观念和素质、心理问题的防范和调节等内容纳入德育内容中来,使学生不仅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而且知道如何为自己创造健康、幸福、美好的人生[5]。

(五)把“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作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的“切入点”

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和整合基础。人格健全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核心,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实质上也是健全人格的形成过程。通过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能把道德认识、道德情操、道德行为统一起来,建立一个完整、健全的心理结构,使个体具有较高的动机水平和自我意识,从而形成一个高层次、高效能的自我调节与控制系统[6]。

(六)教育实施者相结合

学校由同一个组织或部门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统一计划、统一研究、统一实施,防止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张皮”。德育工作者要能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能够从事德育工作,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时,根据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实际,既做德育工作,又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叶一舵.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J].广西社会科学,2002,(2):210-211.

[2]赵美艳.浅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4(5):81-84.

[3]路琴.论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效应[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2000,(1):18-21.

[4]张继文.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J].焦作大学学报,2003,(4):89-90.

第3篇:德育与心理健康范文

【摘 要】当今的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内容过于简单或者德育不力,不恰当地用惩罚、强制教育、思想灌输等方式解决学生成长中出现的不良行为,造成德育教育工作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双赢双利。

【关键词】基于;家校互联合作;德育;心理健康;有机结合

小学生思想品德(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相同之处。在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和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补充,并有机结合起来,不要将任何一方独立起来。在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很好的体现以德育为首的教育原则,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c德育双丰收。

一、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孪生兄弟

1.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教育方针的要求对学生施加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给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以帮助和启发的过程,是一种技术,根本指向在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培养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但是其理论依据、包含内容及其实施方法等方面还是有区别的。

2.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看起来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是非常密切的。其内容具有共同的教育目的和相互衔接的内容,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活泼可爱的学生),基本功能都是“育人”,都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双方的教育目标都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方面,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心理层面解决学生某一时段出现的问题,思想品德(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认知、爱国主义情感、遵守道德观念的意志、文明行为等思想道德等层面的引导教育,通过在家校互联合作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心灵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洗礼,譬如最近有段时间国家提出的“中国梦”和“孝心少年”等一些教育活动主题对学生进行感染性的教育。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作用

思想品德教育(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有内容与形式区别,但具有教育学生健康心理上的联系,而且从教育原理上能够相互作用。

1.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品德与德育的基础

人类思想品德的形成就是一个心理发展过程,任何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是以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基本心理成分为基础,而思想品德价值观和道德修养情操等是人心理中最高层次的精神东西。如果一个人没有健康和健全的心理过程和人格,是不可能培养自己高层次的心灵精神世界,也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情操和修为。因此,压迫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首先要通过家校互联合作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尊老爱幼、孝敬父母、适应社会、承受挫折、情绪的控制、人际关系交往、生活习惯目标等。同时,只有将学生的心灵和心理引导教育在良好的状态下,才能让他们心甘情愿的顺利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2.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学生在经过几年的学校生活后,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水平有所提高,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恰当的人生目标,并且能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能及时调整自我需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从而确立个人需要与他人需要、社会需要相统一的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四、基于家校互联合作平台整合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点

1.在德育过程中和内容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德育工作中,不仅重视政治思想教育,还要把现代人的观念和素质、心理问题的防范和调节等内容纳入德育内容中来,使学生不仅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而且知道如何为自己创造健康、幸福、美好的人生。

2.把“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作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的“切入点”

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和整合基础。人格健全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核心,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实质上也是健全人格的形成过程。通过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能把道德认识、道德情操、道德行为统一起来,建立一个完整、健全的心理结构,使个体具有较高的动机水平和自我意识,从而形成一个高层次、高效能的自我调节与控制系统。

参考文献:

[1]叶一舵.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J].广西社会科学,2002,(2):210-211.

第4篇:德育与心理健康范文

传统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采用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不仅导致学生对道德教育理论知识掌握薄弱,而且思维逐步固化,学习压力较大,逐渐削弱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产生心理问题。为了有效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道德教育教师要能够以教材内容为主,心理健康知识为辅进行融合性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能够在具体实践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心理,并由此获得道德教育知识,提高道德教育学习效率,最终达到一举两得的教学目的。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如下方式:首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选择上,特别是在班级或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选择既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核心,又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心理基础的健全人格为中心的内容。诸如,“天生我材必有用”“人为什么活着”“我想参加到班集体中去”等。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从道德教育的视角中寻找一些合理的思想方法,主动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认清一些似是而非的价值观念。最后,每周在道德教育课堂中给学生分享一位道德楷模的事迹,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品格及心理状态。

二、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将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整合

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道德教育理论唯有结合实践才能发挥其功效,心理健康不仅存在于课堂之上。因此,教师不可以只将目光局限在课堂上进行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重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获得感悟,有效保持自身良好的心理状态[1]。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的锻炼,学生就能够真正学会调节心理健康问题,并深刻认识掌握道德教育教学知识,促进个人发展。例如,邀请学生在周末的时候和笔者一起参与了“我是小交警”“我是清洁工”和“绿色环保校卫队”等活动。学生的道德发展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实现,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从中获取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责任心,使学生形成“对社会讲公德”的美德,成为现代文明情操与道德行为基本一致的社会人。另外,学生参与这些认知性实践、社会性实践,能够获得和谐发展,极有利于学生形成心胸宽广、乐观豁达、进取向上的品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配合下进行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

家庭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环境之一,学生的道德教育观念常与父母的日常德行相关联,而家庭情况又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反向作用于学生的道德教育实践。因而,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在学校的表现,还要注重学生在家庭内的表现。因此,教师需要和学生的家长进行积极主动的沟通,并和家长形成默契的配合,促使学生在家庭可以获得和学校同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2]。为了有效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可以定期邀请学生家长进入校园进行交流,并鼓励家长参与亲子活动。学生与家长更多的互动,对自身心理健康状态的良好保持也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定期家访,深入掌握学生家庭教育状况,并与学生父母一同制定培养方针,通过家校合作,将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更深层次地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道德教育教师,要认识到小学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重要性。教师不仅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课余时间进行先进教学理念的学习,而且需要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有效参考班级学生的现状。由此,学生才能够在小学阶段真正促使自身的道德教育素养与心理健康状态达到社会的要求,并为今后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作者:王晓莉 单位:兰州新区秦川镇保家窑小学

参考文献:

第5篇:德育与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整合;学生为主导;双管齐下;结束语

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与革新过程。学生中暴露的种种问题,实际上多数是与心理问题相关的,所以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是很重要的,如果抓好了心理问题,注意把心理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将收到很好的成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心理教育和德育教育在实践教学上的整合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比较传统的德育课程,在这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可以考虑将心理健康的内容融入到相关章节中去。小学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以及小学生的个性成长特征,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有机地整合起来,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成效。具体而言,首先,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在课程上的整合。比如,如何与他人进行交往、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如何找寻真挚的友谊等,使得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实际,引导和帮助小学生在正确调节心理状态的情况下掌握更多的德育知识。其次,学校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为学生举办诸如考试前的心理指导、道德事迹褒奖等相关健康讲座,并且借助板报、橱窗和墙报等形式大力宣传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和德育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不仅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而且促进他们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最后,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真实状态,运用相关的心理健康调查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查,并且建立相应的档案,在更大的程度上了解和掌握每一个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并将所获得的这些信息和数据融入到德育教学中去,开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科学教育工作。

2关爱学生,以学生为主体

“爱是教育的根本”,善于接近小学生,体贴和关心他们,多和他们谈心、游戏,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因为爱是双向的,如果学生感觉不到班主任对他的爱,他又怎么会爱老师呢?所以班主任首先要爱学生。在每一个班级集体中,都有一些在学习上、思想上后进的学生,他们常常很自卑,也有的十分调皮,让班主任头疼。但作为小学班主任,也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成绩好的学生身上,更要关心和重视学困生的教育引导工作。小学心理教育融入德育教育的教学,这是一项艰苦而耐心的工作,学生朝气蓬勃地向前发展时,老师应更加努力地投入到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去。

3学校与家庭双效应

要想获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成效,学校与家长就要密切地沟通和配合,在家校合作的情况下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品德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多的活力源泉。这就要求教师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父母之间是否和谐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等,并根据掌握的情况制定一系列的教育措施。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开设主题性的亲子活动、以“我眼中的幸福家庭”为主题的演讲活动等方式,调动家长与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主动性和热情,在活动中让学生和家长都能够感受到关怀和温暖的重要性,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对孝顺品德的深刻理解。与此同时,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家长的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重点还应当放在家长身上,这首先需要教师要通过工作之余的自我充电,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更加宽阔的视野,通过家长会、家长茶话会等手段掌握家长的教育理念、生活态度等,对不恰当的想法和规划,教师要给予合理的引导和建议,从而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加和谐的环境和氛围。再有,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校园的黑板报、展示牌里的内容除了陈列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内容之外,还要将家校合作的最新情况,包括图片、文字、图画等展示出来,让学生在随处可见的文化熏陶中逐步成长,也进一步提高了家长积极配合的热情。总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内容是丰富的,我们不能用其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坚持到底。教学方法也不是孤立隔开的,很多时候一节课会选择多种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方法配合,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弥补缺点。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这也是一项很讲究科学与方法的工作。我们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和遵循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结合心理学基本原理和运用科学的方法,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为较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提供现实的可能性。新课改的日益推行和深化,为小学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挑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合理的方法和策略。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在更深的层次上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工作,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为素质教育获得更辉煌的成就提供活力。

作者:高霞 单位:陕西省商南县过风楼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第6篇:德育与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德育教育内化

长期以智力教育为主的教学体制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新时期下,如何开展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新课题。根据目前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上长期思考和探索,笔者认为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的重头戏——德育相结合,应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这也是对德育教育途径的一种补充,它能为学校的德育注入新的活力。

“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一名班主任,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多么的重要,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发展是多么重要。在日常工作中,努力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一、环境与宣传

1.在班级设立心理知识专栏、悄悄话信箱,让学生们了解心理知识,正视自我的心理状态。我及时把学到的心理学知识以文章、便条或短信等不同方式传递给学生,和学生们分享。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锻炼方法、心理训练方法,能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利用一些机会挖掘自身的潜能,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特征;掌握“合理化”、“投射”、“升华”等心理防卫方式;掌握正确的宣泄、移情、静心、放松等方法;掌握基本的人际吸引、人际沟通方法,在人际交往中能够自觉运用“首因效应”、“黄金定律”。

2.通过介绍我院培养的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成功典范,使学生正视职业教育,珍惜机会,把握自我,确定学习和人生目标,把握机会迎接挑战。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

二、心理辅导

1.学习方面。作为一名教师,我有这样的体会,有些学生上了大学就丧失学习目标和兴趣。俗语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针对这种矛盾,我组织“我为什么学习”、“我的学习兴趣”等主题班会,让学生们在班会上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认清自己的学习动机,认识自己的优势,善于自觉地学习。用魏书生老师的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广阔天地”激励和鼓舞学生。学习联想式记忆法以增进学习兴趣。对于个别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如听音乐学习,通过讲解心理学中的“视听干扰现象”,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中的不良习惯,自觉纠正。同时,要指导学生加强两课学习,学会辩证的学习方法、辩证的思维方法。

2.人际交往方面。人们遇到了烦恼或挫折,需要他人的支持与帮助、理解和信任,良好的人际关系正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支持系统,可以有效地减轻人的心理压力,促进自我调节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我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理论指导我的学生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正视自我的实现的需要。按照现代心理学人际关系理论指导学生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按照校魂标准:“自立、自强、自尊、自爱”来勉励异性之间的交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礼貌、真诚。

3.品德方面。个体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道德认知、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共同协调发展的过程,其核心就是道德内化,这种道德内化需要心理素质或心理结构要素的培养。如何将德育的社会化要求内化为个体的内在素质,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提高学生的行为准则,这是我做班主任工作中经常会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尝试着以班风建设为切入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当个人的良好品德与大多数人的相符时,就会形成良性的从众心理,就会为个性发展提供最佳条件。在班集体内形成一种讲正气、比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加强思想修养,积极要求进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班集体中施行班干部轮换制度,充分发挥每位同学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社交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工作实践,班干部可以更加准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促进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让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培养集体荣誉感。

充分利用班会、普训、新闻时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使命感。此外,我还经常会对学生们讲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对于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早操的重要,珍惜大学时光的早操机会。

针对个别同学沉迷上网的问题,我尝试着用教育和移情的方式来处理。首先追求人性的自由和现实社会是相矛盾的。网络的世界是不受社会标准、道德标准来约束的。但作为大学生来讲,你是生活在一定准则下的现实人。你就一定要遵守校规。通过谈话、谈心,了解这些同学的上网动机,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有针对性的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帮助他们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

三、心理咨询与心理干预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加之对心理健康的忽视,就有可能出现身心发展失衡,严重的影响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针对这些问题,我会建议个别学生找心理咨询师做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

四、结束语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各有所重,相辅相成。德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延续,两者殊途同归,皆为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与道德品行而努力。将德育的社会化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培养一代合格大学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韩方希.民办高校德育工作探索与实践.济南:泰山出版社,2008.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王希永,田万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北京:开明出版社,2002.

第7篇:德育与心理健康范文

摘 要: 当前,在素质化教育的时代下,人们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已给予高度的重视,为了有效地增强实际教育效果,将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已成为高中教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举措。本文首先对融合高中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了有效融合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 高中思想品德 心理健康教育 融合

随着素质化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现代化的教育目标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高层次、高技能、高素质的综合应用型人才,而在高中教学阶段中,融合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实现该目标的重要保障。对于高中生来说,其本身就处于学习阶段中的一个关键时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融合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发展学生的一个必要举措。

1.融合高中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整个素质化教育阶段中,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一直是教育领域着重强调的一大课题。对于学生来说,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且对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一定的益处,因此在当前社会环境不断复杂的情况下,人们更要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以进一步提升思想品德教育效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各种各样的思想教育混在一起,两者存在一定的共同点,因此有效结合两者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开展有效教学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显得至关重要。此外,随着《中学德育大纲》的不断推广与普及,有效融合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1.2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中学生是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其常常存在一定的学习压力,加之学生在青春时期还需经历一定的困惑,从而常常会使学生陷入一定的窘境,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从近几年看,高中生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且这些问题随之深化,如若不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则会给学生造成更大的伤害。当前,通过融合高中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增强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效果,其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同时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面对复杂的心理问题,学生在良好素质的基础上可以有效地处理,从而帮助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2.融合高中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2.1改善课堂教学环境

为了有效地提高高中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和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首先应对教学环境的氛围给予高度的重视与关注,通过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保障教学的有效性。在学习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n程时,学生很容易受周边环境的影响,且环境因素还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相应的教学行为,如此可以使学生从教案中找到与自身相关的某些讯息,而针对相应的问题学生会进一步提升自身学习的主动性。此外,对于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在思想品德教学的基础上,学生更愿意在轻松的环境下自由地表达,这是保证高中思想品德教育质量的一大因素。

2.2结合教材内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在高中思想品德课程教育中有很多教学内容都与心理健康教育息息相关,一些内容甚至直接蕴含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由此可见,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而此前提的存在则更容易促进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入。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条件,以在开展思想品德课程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对于高中生来说,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塑造健康的自我意识具有一定的作用,而对于学生来说,健康的自我意识是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水平和道德品质的重要因素,教师可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辅以心理健康教育,从而真正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等,这对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具有重要的影响。

2.3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在教学领域中,师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为了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实际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可与学生开展心理课题的讨论,使学生与教师彼此之间有更大的心理相容性。此外,相关课程教师也要秉着与学生成为朋友的心态开展教学,且教师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幽默风趣,如此可以缓解学生面对教师时所产生的压迫感与紧张感,且这样的教师个性对心理疏导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学生更愿意与教师分享心理世界,乐于与教师沟通,另一方面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益处。

2.4用哲理故事塑造学生的健康心理

哲理故事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被广泛应用,而且如果选择得当,应用及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塑造有着极大的作用。根据初中生尤其是初一新生的心理特点,思想品德课的理论讲解务必做到“少而精”,否则就会出现“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不良后果。因此,在教学时融合中外优秀的人生哲理和生活智慧故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不仅可以把难懂的理论讲清楚,便于学生理解、接受,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思想品德课堂“活”起来。

例如我在讲《珍爱我们的生命》“永不放弃生的希望”这一内容时引用这样的哲理故事:某天,农夫的一头驴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农夫绞尽脑汁想办法救出驴子,但是试了好多次还是没想到好的办法。于是农夫便请来左邻右舍帮忙一起将枯井中的驴子埋了,以免除它的痛苦。当这头驴子了解到自己的处境时,刚开始它哭得很凄惨,感到末日的来临。但是,让人意料之外的是,一会儿之后这头驴子就安静下来。眼前的事实让他目瞪口呆∶当众人铲进井里的泥土落在驴子的背部时,驴子的反应出奇地冷静和理智,它没用让泥土将自己掩埋,而是将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后站到铲进的泥土堆上面将这些泥土踩实。就这样,这只驴子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后在众人惊讶的表情中跃出井口,快步跑开了。学生对这类故事很感兴趣,不仅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且通过这个故事明白:在生命旅途中,有时我们难免会陷入“枯井”里,会有各式各样的“泥土”倾倒在我们身上。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打击我们应该永不言放弃。类似的哲理故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心理品质在精神文化素养中得到升华,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5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情境

在课堂上,教师可紧密联系课文内容,就当前学生关心的敏感问题、热点问题、疑点问题展开讨论。以《学习要独立思考》为例,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学生专题讨论:为什么学习应独立思考?学生通过思考,畅所欲言,最后对“学习为什么要独立思考”这一问题有正确的理解:学习是劳动,并且应当是充满了思想的劳动。学习也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只有学会独立思考,才能学会知识,学会学习,从而使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劳动,成为自己自愿的、热心的、专心致志的劳动。教师引进辩论这种学生很感兴趣的方式,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辩论既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又能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学时围绕教学目标,在学生充分明理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实际,设计一些正面的、反面的和似是而非、容易混淆的问题,让他们辨析,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结语

在高中教学阶段中,将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两种课程的融合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领域,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郑英.还课堂以生成的真彩[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8(10).

[2]沈华,辜勤学.中学教师“亲和力”的构建机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8(05).

[3]薄运锁.英语终结性评价与考试改革的探究[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7(04).

第8篇:德育与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维护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5-0163-02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直接关系到教师良好身心素质的形成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大问题,西方学者威蒂早在上世纪50年代的研究就认为:教师行业同其他行业一样,也容易患心理疾病,他同时还发现情绪不稳定的教师所教导的班级中,人格失常的学生人数就较多。这表示教师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是自我素质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教育影响学生以形成其良好人格的需要。因此,在师德培育中抓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怎样的人才算心理健康

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处在不同年龄阶段其心理健康的标准可能有差别,即使在同一年龄阶段,心理健康与不健康并不是绝对的,它是一条线上两个不同的端点。因此,理论界对心理健康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比较通俗的说法是:心理健康是指人对于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具有愉悦而良好的适应。那么怎样的人才算是心理健康呢?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首先这个人要身体健康,没有生理症状或疾病,其次是还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教师为什么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现代科学已揭示出人的心理是由于生理的、社会的以及心理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分析教师心理卫生问题的原因要从生理、社会环境以及心理本身等方面入手,既要从多种因素整体考虑,也必须深入分析具体成因。

1.遗传和身体健康的影响。遗传一方面是由于神经系统类型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比如弱型神经系统的人在外来冲突面前更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另一方面是遗传所形成的生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心理问题,例如:有些个子矮或长相差的教师往往会产生自卑、封闭、过于敏感等心理问题。一般来讲,身体虚弱多病的人比身体健康的人易产生心理问题,一些患病的人更易产生不良心理反应,如恐惧、精神萎靡、情绪忧伤等。

2.物质和生活环境的影响。教师的心理问题尽管有生理学基础,但对教师心理卫生问题起重要影响的是后天的环境因素。一方面是物质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教师在有噪音的环境下工作,易产生烦躁易怒的心理;在光线暗淡的办公室里办公,会使视感降低;长时间、超能力的工作会使教师产生焦虑、厌倦、愤怒等情绪反应。同时,教师物质生活条件差,大脑营养得不到保证,会使教师产生神经衰弱、精力不集中等心理问题,另外过量的烟酒也会使教师的身心受到伤害。另一方面是社会生活环境对教师心理健康产生较大直接影响作用:一是教师本身不良的人际关系。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丁赞认为:“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带来的。”二是教师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重要事件,如社会急剧变革,不满意的工作调动,家庭中的天灾人祸等都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3.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①教师不合理或不现实的需要。在教育实践中有不少教师向学生或向领导提出一些不合理或不现实的要求,如想从事某个自己喜欢的岗位,希望得到某种待遇或荣誉,或要求自己任教的班级学生都优秀,每项比赛、考试都拿第一等,往往因多种原因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教师从而产生愤懑或悲观失望的不良心理反应。如果这个教师因多种不合理不现实的需要都未得到满足时,长期的心理积压又不能宣泄,就会综合形成心理健康问题。②教师的不良情绪反应。在生活中常会发现,有的教师情绪不稳定,易怒、焦虑、恐慌等,这些不良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往往因小事和同事闹口角,因学生犯错误而不冷静,体罚学生等,严重的还诱发身体疾病。③教师的某些不良性格。某些不良性格是导致教师心理健康产生问题的重要因素,如心胸狭窄的教师易产生孤僻、无助感,难以与人和睦相处,争强好胜的教师难免受挫折、碰钉子,意志脆弱、性格内向的教师易猜疑、过于敏感等。

三、为什么要在师德培育中对教师的心理健康进行维护

1.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身心健康。现代科学证明,人的许多身体疾病与心理因素有关。据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发现,因情绪紧张而患病的人占人群的76%;我国心理工作者曾对232例高血压病人的研究表明,因病人病前不良个性与情绪引发疾病的人占人群的74.5%……大量的事实证明,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有助于增强自我身心健康。

2.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成绩。心理疾病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之一,就是造成人精神的大量空耗和损伤,从而严重影响人的学习和工作效率。许多研究实践表明,人在过度的紧张、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的影响下,思维受阻、反应迟钝,学习与工作效率低下。另外某些不良的性格特点,如意志薄弱、过于自卑、依赖性太强的人,他们的学习与工作效率是不高的。同时大量的事实也表明,适宜的情绪与良好的性格是搞好学习工作的重要条件。美国心理学家拉格拉斯认为:“在某些知识领域中取得非凡成就的个人,通常是凭借聪明,同样也依靠个性力量,他们除了具有像爱因斯坦一样的好奇心、毅力以及自我批评的能力外,还表现出不同一般人的开朗、有主见、富于想象力以及幽默有趣的性格特点。”教育实践也表明,具有良好性格特点的教师,他们的思维敏捷,办事效率高。因此,在师德培育中抓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对于提高教师的教育功效是有积极作用的。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形成。如一名经常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易烦、易冲动、固执的教师,无形中会给学生造成以上不良的心理影响。西方学者威蒂研究认为,在情绪不稳定的教师所教导的班级中,人格失常的学生人数较多,这说明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会影响到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在实践中我们也不难发现,那些工作缺乏责任感,对学生有偏见的教师,他们影响下的学生往往办事不认真,并也有偏执心理。所有这些表明:教师只有以自己的健康心理去影响学生,才能培养和形成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四、怎样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1.教师要科学用脑。脑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重要的心理器官,因此科学用脑是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重要内容。在生活和工作中应注意以下要求:用脑要适度;保证脑的营养供给;加强脑的锻炼。

2.教师要冷静处理生活中的应激事件。生活中,常常会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紧张事件,如工作中的挫折,家庭中的变故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会产生相应的应激反应,如紧张、焦虑、哭泣等,短暂的反应对于人的正常机能具有保护的意义,但若长时间的经常这样必然会引发心理疾病,因此在一些紧张的应激事件后,教师要适当放松,转移注意力,使自己处在一种自然的轻松的状态下。

3.教师要培育自己健康的人格。具有健康人格的人能表现较强的适应能力,他(她)们容易与人相处,赢得别人的好感,能巧妙处理各种矛盾,他(她)们热爱生活和工作,关心他人,自立自强,对未来充满信心,能立足于现实,不断进步。人格健康的人大多表现为心理健康,故教师要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4.教师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加强体育锻炼是维护教师身心健康的必要手段。督促教师经常性的体育锻炼,一方面可以消除大脑和身体的疲劳,另一方面使体质增强,减少疾病,避免因身体有病造成精神负担,从而影响心理健康,因此,教师要坚持体育锻炼。

总之,教师的素质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师自身的问题,而且还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学习状况。因此,我们在大张旗鼓的对教师素质进行培训提高的过程中,更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培育。

参考文献:

[1]彭豪祥.现代教师心理学[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3,(3).

第9篇:德育与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德育;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58-01

一、在学校设立相关职能部门

学校教育,不应该仅仅是文化课程的教育,也应该包括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学校教育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而学校如何定位学生的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整体教育工作中的位置则直接影响到学生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从学校职能部门来看,目前农村小学主要设立有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后勤处、保卫处等。其中政教处的职能也包含学生德育工作方面,但内容较宽泛,就具体某项工作而言,不够具体和具针对性。所以,为了突出学生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体现学校对学生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如设立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处,专门负责学校学生的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相关队伍的建设

1、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学校设立了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处的情况下,学校应建立一支具体执行相关职能的教师队伍,队伍需具备四个特点:第一,校长担任队伍的负责人;第二,队伍的成员组成要有稳定性;第三,队伍的工作需是长期性和系统性的;第四,队伍需要有专项资金支持。建立了成熟的教师队伍之后,需要就相关工作,设立长期或短期目标,制定具体工作计划,所开展的学生的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做到定期、定量、保质、保量,并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以保证工作的成效。

2、家长队伍的建设

学校的教育工作需要学生家庭的支持、配合和积极参与。因此可以建立专门负责配合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家长队伍。队伍组成应该遵循参与自愿原则和义务原则。家长队伍主要配合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定期参加由学校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培训,并积极做好学生在家庭层面的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二,定期参加由学校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处举办的亲子教育活动;第三,定期与负责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举办交流会,就相关工作提出意见与建议,并评估相关工作成效。

3、学生队伍的建设

学生的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学校老师的有力实施和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也需要学生投入去参与,学生自己有动力去学习去参与,则老师、家长所做的工作更易见到成效。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角色,有利于建立学生的责任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配合老师和家长做好自身的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因此,建立一支专门的学生队伍,以实际行动去参与到其他学生和自身的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有必要。从这支学生队伍的成员组成来看,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成员的任期应采用换届制,每届的任期可以是一年,成员可以是学生自愿参与、老师推介或由学生推选产生。这支学生队伍除了配合老师和家长做好自身的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外,主要任务应该是从学生层面,在校内做好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并以实际行动参与到德育工作中。

3、专业人士的参与

在学生的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仅仅有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参与还不够,农村家长和学生可能知识储备有限,老师的专业性也更多的体现在文化课程的教育上,因此学生的德育需求,心理健康康教育的需求也可以邀请社会力量的参与,邀请专业人士的加入。做到专才专用。而在学生的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可参与的社会专业人士可以是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心理健康专家和以活佛为代表的宗教人士(藏区教育)。

4、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在国内还是一个新兴的职业,社会工作者在国内也是不被大多数人所知的群体,但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社工们却是维系社会健康运转的重要力量。而根据职能和工作内容的不同,社工也分为学校社工、医院社工、企业社工等。就学校而言,国内沿海地区的学校已有建立了学校社工站的,学校社工运用社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专业工作方法,在学生的德育、个人成长、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从可行性来看,近几年来国内的社工机构成长很快,也有相关的资源和专业人士(社工)可以支持学校建立学生社工站,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5、心理健康专家

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特别是针对一些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案例,学校也可以邀请心理健康专家的介入。介入的方式可以是定期邀请心理健康专家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可以是在学校层面建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室,也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热线。

6、以活佛为代表的宗教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