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德育与心理教育范文

德育与心理教育精选(九篇)

德育与心理教育

第1篇:德育与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德育教育;心理教育;区别;联系

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学生,生长在一个现代化高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信息网络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他们过早的通过各种媒介接触到社会,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孩子们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他们过于“现实”,例如,他们经常会说人际关系其实就是利用关系,一切向“钱”看齐,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一个好爸爸等消极不良的思想,特别是信息网络化的普及,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方便,快捷地了解这个世界,但同时大量没有过虑的信息,也为丢弃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提高丢弃教育的实效性成了目前德育,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下面就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区别与联系,来说明心理教育是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区别

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是两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尽管两者都以学生的品德为研究对象而且相互影响,但作为学科的研究对象来说,是既不能互相代替也不能互相包容的。德育教育研究的是教育的范畴,而心理教育研究的是发展的范畴,两者存在明显的区别。

1、概念不同。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概念不同,故而理论基础也不同,德育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即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引导他们掌握思想欢点和道德规范,发展他们分辩善恶的能力以来解决道德价值观问题,而心理教育即广义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和辅导,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的个性和谐发展,人格完善。

2、运用的方法不同。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时候,主要运用的方法有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树立榜样,通过选好的榜样,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引导学生调节行为,提高修养;锻炼自我,即让学生通过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实际活动培养他们良好品德修养;提高自身修养,即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慎独等自我学习、自我反省、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陶冶,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例如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除此之外还有表扬、奖励、批评、处分等方法,开展心理教育的方法主要有心理评估、心理测试、心理辅导等,对中小学进行心理评估的方法有观察法、行为评定法、社会计量法、心理测验法、自我报告法和会谈法。例如要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小组辅导、家庭辅导等。

3、主要内容不同。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工作的内容不同德育教育内容具体规定了学生发展的政治方向和应掌握的思想观点与道德规范。例如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主要有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民主纪律与法制教育,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正确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等。而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学习指导、生活指导、人际交往、择业指导、健康指导和障碍矫治等,目前学校里开展较多的是以心理咨询的形式,为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指导,也有以开设课程的形式来进行综合指导,例如大学开设有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等。

二、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联系

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两者仍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我们现代道德教育中,主要内容侧重于人的社会化教育,即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交往中的伦理准则,这必然会与心理学和心理教育产生联系。

1、大德育的概念。什么是教育?在我国讨论的比较多,有“大德育”和“小德育”之说,“小德育”认为德育教育即是道德教育而不能是其他。而“大德育”将政治教育的内容。可见,心理教育是“大德育”教学中的一部分。

2、教育目的相同。我国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这是关于义务教育性质和目的的规定,同时也涉及我国整个教育的目的。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培养劳动者;要求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培养“四有”新人,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独立的个性,即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总而言之,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是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3、心理教育有助于德育教育的完善。心理教育作为一种心灵感化教育,其显著特点就是教育者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与学生架起心灵的桥梁,进行情感交流,以真挚的情感去打动学生,使学生心悦诚服,主动改正。这也是心理教育受欢迎学生的主要原因。而对于传统的德育教育,许多人认为要板起脸颊训看。这种方式使许多学生对教师的教诲反感,心理压抑。要改变这种状况,开展心理教育并用心理教育的策略去从事德育工作,有助于德育教育的完善。通过这种充满人情味的教育方式,启发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调适,自我努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德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三、心理教育是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方面是市场经济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增强了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的倾向。市场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思想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时德育工作的影响。国际互联网络的普及对德育工作形成双刃剑,负面影响有网络犯罪,非法破坏他人的数据,非法使用他人的信息资源,利用网络散布谣言;网络文化侵略,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凭借网上优势;宣传不良文化;传播色情信息;破坏国家安全,对网络迷恋对青少年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当然,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形成了我们价值欢和伦理精神,为新时期的德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杜时忠.德育十论[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王道俊.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第2篇:德育与心理教育范文

在近年来的汕头师德培训中,笔者尝试转变培训角度,在内容和方法上融合了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的原理在培训中的运用,收到较好的培训效果。据课后调查,85%的学员认为这样的培训“转变了对师德教育固有看法”,76%的学员表示“喜欢授课内容”,90%的学员认为培训“对其教育生涯有帮助”。重新梳理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质,我们可以发现,师德教育不能一味唱高调,但也不可能过于“走低”。所谓“师德”,指的是教师必须遵循的专业道德行为规范,自古以来都讲求教师“以身作则”,教师一旦失德,必定会使学生对这个教师以及这个教师所实施的教育产生信任危机,严重影响教育效果,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按照“以身作则”的逻辑,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教师都要先做到,叫做“为人师表”。正因如此,历来有关“师德”的议论和所订的师德规范,都要求教师尽善尽美。这种“尽善尽美”的追求,又导致了社会对教师职业毫不吝啬溢美之词。教师职业当然非常重要,但强调其重要性不等于一味地拔高,拔高的结果导致了一个矛盾的局面:教师声望被捧得很高,而事实上入职门槛却不高,社会地位也不高。虚张声势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当前师德教育的不切实际也因此而来。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名言来看,必须承认,教师不是社会文化的原创者,而是主流文化的传递者。这个事实表明,教师的地位作用应该“不高不低,不大不小”(语),这个评价才是恰如其分的。只有用这种自信而务实的态度看待教师的地位作用,不拔高也不贬低,师德教育才能找到一个深入人心的出发点。那么,师德应从何出发?套用一句流行语:“由心出发”,即要“以人为本”,在充分理解人性的基础上阐述师德。心理学两大流派——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和人本主义学派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对人性的解释,可以成为一种理论的参照。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自私享乐和道德良心是同存于普通人的个性中,关键是如何平衡,超我(道德良心)的发展是要兼顾本我自我的平衡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将人类复杂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是人行动的驱动力,人向高尚的人格完善与自我实现发展,是要历经从低到高各层次需要的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性的尊重和宽容已经不再认为“清贫是教师的标志”,教师也有权利也应该享受生活的物质快乐,一定物质的快乐与精神价值的追求并不矛盾,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也在揭示一个道理:物质的适当满足应该是我们迈进更高的精神追求的阶梯。教师的群体是复杂的,我们既承认人性中平凡的一面,也要弘扬人性中高尚美好的一面。这个问题的技术性处理,可以参照美国的师德规范。既要保证师德的高尚性与严肃性,又要使规范切实可行,我们可以这样来确定师德规范:首先,明确区分教师的师德行为与不宜行为,以教师必须具有的不可或缺的道德行为作为师德的底线,杜绝教师失德行为。然后,在此基础上,弘扬教师中优秀分子的高尚道德风范,引领教师内心也是每个人内心原本就有的对道德的美好追求。正如詹姆斯•威尔逊指出的:“人类的道德感并非是一盏光线强烈的指路明灯,它是一束微弱的烛光,但是将它贴近心口并执于掌心,却能驱走黑暗并慰籍我们的心灵。”

区分心态与师德对教师行为的影响

根据对教师职业状态的观察与研究,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将教师心态与师德放在一起考量的重要性。本地电视台一个高收视率的民生栏目曾报道一小学老师冬天“以冷水洗脸惩罚学生”一事,舆论哗然,人们谴责这位教师“体罚”(后来教育局介定不是体罚)学生是师德有问题。笔者曾与当事人作过两小时的访谈,发现情况并非这么简单与容易定性。这位老师实际上非常敬业,责任心很强,对工作几乎可以说是全身心投入,之所以处罚学生的手段比较严厉,也是出于一贯严格要求的作风和急切的心态。与许多对学生处罚过激而导致争议的案例一样,教师的责任心并非不强,甚至是太强了,以致用力过猛,动作变形。这里引发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要达到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还需兼顾哪些方面?光是敬业与负责就够了吗?当前的基础教育,教师对学生同情心的萎缩或丧失现象日益增多,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遭遇、处境和情感变化的漠不关心、反应迟钝和缺乏想象力,这种层出不穷的麻木不仁乃至粗暴的行为,与教师的处境有关。现代教育的高标准严要求,客观上使教师关注那些能够短期内满足外部绩效评价标准的目标,如升学率与学生成绩,而忽视情感的体验和追求。所以,有很多教师的问题表面上属于师德范畴的,其实很可能是更深层的心理问题。鉴于上述考量,笔者在培训中加入心态调节与预防职业倦怠的内容,引导教师将其与个人修养联系起来,深受教师欢迎。(1)保证心态和谐现代教育被某些专家称为“产业”,广大教师就象产业工人一样,在教育的这个大机器面前整天忙着生产“人才”。且不说如果教师像工人生产产品一样培养缺乏个性、想象力、创造力,千人一面的孩子是对人性多大的伤害!先说这些“产业工人”吧,人们不仅希望教师生产人才,还要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在这种压力下,有两种心态是值得注意的:一种是消极的抱怨,另一种是过于“勇挑重担”,认为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换来学生的迅速成长。前者自不可取,后者通常被视为积极上进的正面形象,人们容易忽视其中的隐患。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要耕耘,也是需要等待的,人们往往关注了耕耘却忘了等待。如果教师一番辛劳急着收获的话,难免会有学生是并不如意的。这时,教师的“急切”会促使他用力过猛,教育失当。叶圣陶先生做过这样一个比喻:“教育不是工业而是农业。”农耕是要讲究天时地利的,是要勤于耕耘也要善于等待的。“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是现代教师所应该追求的理想心态,这样的境界看似轻描,但绝非能淡写得出。在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中,能够“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境界。教育工作其实是寂寞的,今天的耕耘,并不意味着明天必有成果,或者能看到成果。教师是最应该耐得住寂寞的,静下心来,宁静才能致远,将育人的目光放远,才能真正以学生为本,才不会因为眼前利益而失去教育的远见与良知。教师在德行上有较高的追求,在心态上有较成熟的调整技术,才能抵御五光十色的社会诱惑,才能化解众说纷纭的社会评价,真正安心潜心于教育。(2)预防职业倦怠职业倦怠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调查显示,教师、医护工作者等相关从业人员是职业倦怠症的高发群体,这些职业的共同特征是助人,当助人者将个体的内部资源耗尽而无补充时,就会引发倦怠。职业倦怠最常表现出来的症状有三种:一是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对前途感到无望,对周围的人、事物漠不关心;二是工作态度消极,对服务或接触的对象没耐心、不柔和,如教师厌倦教书、无故体罚学生,或医护人员对工作厌倦而对病人态度恶劣等等;三是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觉得所做的一切毫无意义。总的来说,高压力导致职业倦怠,而教师的职业倦怠导致麻木。“麻木不仁”是人们常用的成语,而我们有没有想过“麻木”与“不仁”的因果关系?倦怠而麻木的状态,会使教师失去教育的仁慈,而教育的仁慈是教育活动的本性和本质性要求之一,没有仁慈的教育将是一种缺乏关怀,机械、冷漠和无效的教育。仁慈是道德的一部分,“正义只是道德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全部。那么仁慈可能属于道德的另一部分,我们认为这才是公正的说法”(威廉•弗兰克纳)。中国古代与西方学者对仁慈的详细论述,其观点可以概括为:首先,仁者爱人(同情关怀帮助人);其次,仁慈是理性的(爱心当有一定的规范策略);再者,仁慈超越公正,公正只要求我们做保证彼此权益受到公平对待的事,而仁慈是给予性更强的道德原则。总之,仁慈的缺失表面上表现在师德的失范,而深层原因却不在道德层面,而在心理层面!由此可见,教师心理状态的健康和谐与高尚的师德同样是教育事业的宝贵资源。只有保持心态和谐,追求自我德行的提高,才能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积累深厚的“教育智慧”

第3篇:德育与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家长教师的影响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想意识及价值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其内心实际的建设也还有待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小学生的言行举止大都是进行摹仿,而学生家长和教师作为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群体,同时也是他们摹仿的主要对象。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学生家长及教师所说出的一些话,做出的一些事情,会让学生觉得影响深刻,并且加以学习。在下一次出现相同的情景时,学生也会下意识地做出同样的举止。除此之外,家长教师对学生说的一些话及做出的事情,也会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当学生做错事情,如果家长及教师都是一味地指责怪罪学生,那么会让学生产生负面的思想,并且产生逆反心理,阻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如果家长教师是给予正面的引导,为学生全面分析事情的好坏,这样能够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教学环境的影响

除了家长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之外,实际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今社会科技快速发展,小学生所能够接触学习到的除了现实社会,还有网络世界。在网络世界中,学生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一些不良的信息,导致学生对人生产生错误的认识,阻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在现实社会当中,也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如大人所说的一些抱怨生活的言论,或者是一些杂志上的不良信息等,这些也会阻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小学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开展小学德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发展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让学生能够客观的看待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从小学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算得上是小学德育教学的一部分。同时通过提升小学德育教学质量,也能够有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学校及教师就应当充分重视小学德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方法做到两者的有效融合,保证学生健康发展。

三、在小学德育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在小学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的小学德育教学中,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强小学德育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可以适当招揽一些新的德育教师,同时对在职教师进行专业素质培训,开展“如何在小学德语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等等。只有保证小学德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才能够有效保证小学德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融合。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实际的教学环境却不能够满足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所需。因此,学校及教师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去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发展不利的因素,净化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可以更多地认识到外界环境的美好,从而帮助学生发展健康的价值观念及思想意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从教学方式来看,目前很多学校在开展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都是采取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这样就使得教学课堂枯燥乏味,无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应当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如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等,从而打造开放的课堂教学,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保证学生更加自主参与到实际教学当中,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注重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在促进小学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应当适当地开展一些时间教学活动,让学生们能够走出课堂,去到实际的生活中接受德育教学,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四、结语

在小学德育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实际的小学德育教学质量,同时也能够保证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帮助其形成积极正面的思想意识及价值观念,并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及人生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在实际的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结合当前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适当的解决措施,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并且注重实践教学。只有保证小学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融合,才能够有效提升实际的小学德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汪风峰.巧用“三维”课前演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

第4篇:德育与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最初它被作为德育工作的一种辅助形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依附于德育工作,并从一开始就以固有的理论和实践效果对德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两种不同学科的教育,但这两种教育又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互为基础的。德育从其根本上来说是培养人的品德教育,而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若干心理要素,这就使心理健康教育必然包含着与德育相贯通、相渗透的内容。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互结合的必要性

1.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

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德育工作,有助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提高德育的实效。有些学生由于学习困难、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经济困难、身体不好等方面问题导致的不关心集体、不团结同学、不尊敬师长、不遵守纪律、不积极学习等表现,表面上看属于思想品德不良的现象,实际上与心理问题有关。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德育工作,个体参与性强,又有趣味,使学生在欢欣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教育。实践证明。通过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渗透,可以提高德育工作的预见性等。因此,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德育工作,会收到比单纯做德育工作更好的效果。

2.德育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结合德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因德育问题而引发的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实际上,学生有些心理障碍表现在心理上,根源却在德育方面。有的是因为德育失误导致道德价值观的冲突引起的,有的是因为学生思想认识或道德认识的偏差引起的。对于这类心理问题,应结合德育的方法和原理来解决。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互结合是提高二者工作实效的前提,是保证二者工作效果的必要条件,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需将二者有机结合。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结合的实践

1.将德育方法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心理健康教育应依靠德育为自己导引方向,并借助德育实践拓展自身的操作途径,通过丰富的德育实践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炼意志品质。在德育评价与选择的矛盾冲突中锻炼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许多心理问题往往是由道德价值观的冲突引起的。当社会上出现不道德现象,产生道德问题的时候,教育者往往以为只要把学生封闭起来就万事大吉了。实际上,学生比教育者想象的要敏感得多、复杂得多。学生会利用自己的道德判断力,对事情作评估,当评估的结果与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发生冲突的时候,如果教育者不能给予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引导和支持,学生就会产生困惑,进而引发心理问题。特别是当学生所信赖的人的行为与学生能接受的道德标准出现冲突时,最容易引发其心理问题。我们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类心理问题,就必须结合德育方法,从道德观念人手,帮助他们消除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道德价值观的冲突。

2.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到德育工作中

德育应从心理健康教育中吸收有益的成分,融入自己的工作中为“我”所用,就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看作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合理的扩展与延伸,使德育工作在关注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最一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

3.把“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作为切人点

我们应把“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作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最佳“切入点”。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可以把德育认识、德育情操、德育行为统一协调起来,建立一种完整和健全的心理结构,使个体具有较高的动机水平和自我意识,从而形成一个高层次的、高效能的自我调节与控制系统。这种人格教育模式,一方面可作为实施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解决德育工作中存在的过于抽象和理论化等问题提供新思路。

三、结论与认识

无论是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实践上看,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结合,不仅是必然可行的选择,而且也是需要尽快落到实处的紧迫任务。但两者既有着紧密的联系,又有着一定的区别。因此,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既要避免“德育问题心理化”现象。也要防止“心理问题德育化”现象,切不可强调一个而忽视另一个。两者的相互结合,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把学生当作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对待,而更应该把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一个具体的人来对待;要求教育工作者更加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人格缺陷;要求他们不急于对学生暴露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作出判断,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恰当方式;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掌握德育的工作方法和原理,而且要熟悉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和原理。

参考文献:

第5篇:德育与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德育 心理健康 融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179

随着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渐重视,其为学生成长及发展奠基的优势逐渐凸显。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也因此受到关注。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有区别,各具特色,不能替代。但两者又有一定联系,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内在的联系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融合提供了可能。针对于此,本出了有益的探讨。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联系

学校进行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虽然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两者之间是有着直接的联系的。德育教育主要就是教会学生如果做人,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按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来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德育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延伸,这两者都是以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两者都是为了帮助中小学生树立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全其自身的人格并形成良好的教育品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所以在中职阶段进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也对中职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区别

1.理论基础上的差异。中职的德育与心理教育所遵循的理论来源存在一定的差异,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伦理学原理,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来源主要是来自教育学与心理学。

2.特征上的差异。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特征受到外界与自身的影响相对较为明显,由于受到外界影响因素的不同,所需要的学科方法与社会形态改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其自身的特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稳定性对易变性,恒常性与时期性等等。

3.学生观念上的差异。在心理健康的教育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称之为教育者与求助者,这也是对教师态度的表明,也就是将教师与学生放在同等的地位上,使双方可以不必顾忌身份上的差异,畅所欲言的讨论问题,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帮助。但德育并不是这样,德育主要是从阶级社会开始,其被看作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权益的手段,具有一定程度的权威性,这也就使被教育的人员可以遵守这一规范。

4.目标上的差异。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上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向的是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对学生的认识与观念进行改善,这不仅与教师有关系,与家庭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工作的核心是心理不正常的学生,通过对其进行治疗来对其不正常的心理状况进行矫正。在价值取向上,德育主要是服务与社会的,其目标就是对人们的观念进行转变面,使学生在思想、政治以及道德的方向上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相符,进而保障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径

(一)创设优良的学校环境

学校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地点,所以其对学生素质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影响,以下对其进行明确的分析。

1.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想要完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就应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与心理健康都会影响到中小学生,所以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培养,以此来提高中职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思想道德以及文化素质等等,教师的为人师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建设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对学校的主体文化进行的反应,学校的教育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这就要求学校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来营造校园文化,例如设立雕塑、图书馆以及报栏等等,通过广播、讲座、图展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人生,帮助学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德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很多学生的习惯、个性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都与家庭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要求学校与家庭进行结合,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对中小学生的教育进行指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对孩子的动向进行掌握,并有效的配合学校的教育,积极参与校园活动。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本身就是一部“活”教材,无时不刻地起着教育的作用,周围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以及各种社会机构都是对学生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比如环境保护、希望工程、抗震救摹⒍啪、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等活动都可作为学生的教育内容,使社会环境成为教育的课堂。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教师不仅要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有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情感,同时也能为德育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中职学校把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但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还实现了共同“育人”的目标,为世纪所需人才奠定了生存适应力的基础。

当然,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使人类享受着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另一方面社会生活中快速的节奏、频繁的应激、剧烈的竞争,也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心理压力和社会道德适应问题。将心理教育融入中职德育之中,可以更多地关注到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效的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叶水湖.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0(1)

第6篇:德育与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德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6-0054-02

引言

随着我国时代的进步,德育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时代人们所说的德育,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高中这个特殊的年龄段,学生即将步入社会人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的需要,将两者相整合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健全高中生的思想,实现全方面的素质教育,促进我国全民素质的提升。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简介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根据研究学生心理的教育手段,其手段是专门针对学生来展开的,巧妙地利用心理学等方法,研究学生的心理,以期望能够培养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去面对学习。对于新时代的教育,使其国家越来越重视,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快速有效的建立一个健康的学习氛围,以及提高全校师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国家整体的教育發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学生的心理健康维护

学生的心理健康维护主要以学生为主,大多数都是通过平常的心理教育训练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具体来说包括智力上的训练、人际关系的交流、改善自闭心理等情感问题以及健全人格等。

2.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矫正

这种方式针对于极少数的学生,他们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不能单单通过心理教育训练来改善,要针对他们的问题进行心理咨询,并找到解决方法。这种心理问题主要包括学习上的进度跟不上产生懊恼心理、考试失败心理焦虑、紧张害怕被家长批评。出现这种问题是情绪大多会变得暴躁、焦虑、紧张等。行为上会变得比平时多动,甚至可能会说谎,严重者会出现失眠等神经衰弱的行为。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当前阶段的身体健康成长

很多学校意识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我国现阶段的高中学生,他们正处于快速发育的重要时期,心智和身体都已经成熟,此时必须要对学生展开心理教育。

2.能够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心理健康的教育能够使得学生以一个正确的心态进行学习,形成朝气蓬勃、乐观开朗的的学习态度,将全部的干劲都投入到学习当中。如果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常常不能集中精神投入到学习中,心神不定严重影响学习效率,也会阻碍学生的创新能力。

3.有利于智力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人的智力和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一个人的潜能和才智,直接影响着培养人才的质量,特别是对于智力已经成熟但是个性仍然在发展的高中生来说,心理健康的教育极为重要,能够帮助高中生充分发挥各种潜在的能力,并与个性和谐的发展。

4.能够有效的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心理疾病的发生通常是因为心理有阻碍日渐形成的,而不是一瞬间就形成的,所以及时的发现心理疾病的存在,针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防止形成心理疾病。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还能够消除心理疾病的各种因素,使学生能够积极向上的发展。

二、德育教育的意义

(一)德育教育的内涵

德育教育就是指对学生们进行思想政治的灌输,也是指对学生进行法律道德以及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每一个初中以上学历的教育机构的工作重心,这与德、智、体、美、劳都有着重要的关联,有助于协调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对学生的发展以及老师的管理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也是每一个教育机构管理学生的基础,所以教育机构应当将德育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德育教育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民族精神教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培养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理想信念教育:是以邓小平理论为重要思想的政治教育,教会学生如何立足在社会中,并积极的为社会贡献。

3.道德品质、文明行为教育:这是个人形成的一种社会中为人处世的态度,包括社会主义人道精神、家庭美德教育等,都是以诚信为出发点的教育。

4.遵纪守法的教育:特别是对学校中的学生进行这项内容教育,能够方便教师进行管理,学生能够自行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5.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德育教育的中心内容,是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教育,对一个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的工作是每个学校教师工作的灵魂,这能够培养学生人格素质和思想品德,这也是每一个学校开展的教育目的,德育教育贯穿了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能够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素质,是一个好公民必须要接受的教育。在学校里除了知识的教育,另外重要的就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必须要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脚步,让他们明确当今时代是一个竞争形势下的社会,只有不断的保持进步才不会在这个时代中被淘汰,除此之外对其进行德育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们强烈的集体责任感,为班级这个大家庭做出贡献。

(三)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1.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二者的理论基础存在着不同之处,两个教育是分别属于不同的教学领域,心理健康教育是将心理学做出教育基础的,而德育教育是将思想政治作为核心的教育。另外两者对于学生的评定标准也有所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对于心理状态的评定,而德育教育注重学生将来会对社会做出什么样的品德。除此之外二者的教育方法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德育教育重视教授、感知,而心理健康教育是诱导、宣泄。

2.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首先不论是那种教育,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其次二者都是以教育为目的,都是为了培养社会型人才,最后两种教育都需要遵守教育的规律,给予学生一定的尊重,针对学生不同的性格,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

(四)将高中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整合是由于社会中的发展而提出的,由于时代正在不断的变化,我国的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不论社会怎样变化,每一个企业都会优先考虑综合性以及高素质的人才,两者融合首先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全方面的人才,适应这个社会。由于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只有相互整合才能够优势互补,在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难免会因为枯燥无味的讲授而感到心情烦躁,这时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从旁辅助,来引导德育教育留下的不足之处。

(五)高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的几点建议

1.应当强化教师的专业素养,并适当的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程度

教师在高中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承担着培养和监管的双重责任,甚至还要肩负起引导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对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培养,在培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对于德育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的学习,一方面能够培养出作风优良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学生自身能够进行控制,进行自我调整。

2.在整合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高中生属于生理发育期,这时的学生心理状态并不稳定,在学校中仅仅靠教師来引导已经不足够,而是需要融合家庭教育,及时的发现学生心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找到解决的措施,进行心里的疏导,这样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从而调整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有效融合高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间的联系[J].周秀陈.新课程(中).2015(07). 

[2]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朱凌然.中国校外教育.2016(26). 

[3]关于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孙伟丽.才智.2017(16). 

[4]教师积极言语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思考与实践[J].徐小英.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0). 

[5]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朱凌然.中国校外教育.2016(26). 

第7篇:德育与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 心理素质教育 德育教育 融合策略

1.引言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教育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应试教育走向了素质教育,而心理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很大比重。因此,要想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就必须关注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

2.心理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基本内涵。

要做好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工作,首先必须先了解它们的内涵。

2.1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人的心理素质是社会个体自身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先天素质基础上,经过后天社会各种环境的磨炼,最后逐步形成趋于稳定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指向个人心理领域,是素质教育在个体心理领域的拓展。不同心理素质状况在认知社会事物、处理社会情感方面,会做出不同表现,影响也千差万别,因此,拥有健康心理素质非常重要。一个具备健康心理素质的人,可以在大千世界中妥善处理各种关系,经受社会环境的考验,展示自己的才能。

2.2德育教育的基本内涵。

德育教育狭义层面上专指一些学校正规的德育教育,广义层面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分阶段地对受教育个体实施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使受教者在思想品德方面有所建树。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有效的德育教育机制,对当今社会至关重要。

3.心理素质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策略

在社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德育教育一直是重点,当下各种心理问题的涌现,使心理健康问题显得特别重要。因此,搞好德育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心理素质教育,加大学校、社会两个大层面的心理素质教育力度。

3.1德育教育时加强心理素质培养。

德育教育在我们生活中占很大比重,在德育教育时也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教育。

第一,德育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道德和法律等方面的教育。在学校中,书本、练习题甚至考试卷子都涉及思想政治、道德法律问题,还设有严格的分数制以确保学生达标。在社会中,制定公民道德规范、职员守则等,对社会人员道德等提出要求。可见,德育教育在生活中占很大比重。

第二,德育教育的同时应该加强心理素质教育。首先,心理素质教育与道德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都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心理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良好性格品质及良好行为习惯。其次,心理素质教育与道德教育具有同时发生性。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也可以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3.2加大学校的心理素质教育。

学校要做好心理素质培养工作,促进学生在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方面有所进步。

第一,重视心理素质培养工作。学校将思想政治课程设为学生必修课程,体现出学校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但心理素质教育未受到学校的同等重视。学校应该设置相关心理学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寻求多元化途径,妥善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第二,学校要做好防范极端事件发生工作。加强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积极引导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鼓励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人生意识的良好品质,教导学生珍视生命,珍惜人生。

第三,培养学生的互帮互助意识。学生在性格方面争强好胜,遇到挫折,容易产生反叛心理,出现灰心丧气现象,这样会对学生的个人成长不利。学校应该鼓励舍友、班干部或者知心朋友正确疏导这些同学,帮助他们摆脱人生烦恼,消除心理障碍,拥抱美好人生。

3.3社会的心理素质教育。

任何群体和个人最终都走向社会,所以现今社会要承担教育人责任。社会制定出各种道德规范,约束社会人的日常行为规范,体现出社会道德教育。在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社会还应更加完善。

第一,设立正规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培养机构,有针对性地培训、锻炼、培养和造就心理素质教育队伍。心理健康从业人员可以有效解决社会个体心理健康问题,从而促进社会个体健康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增砖添瓦。

第二,加强对现任心理健康工作专业人员的再培养。提高在职人员专业水准和在职人员工作效率,促使他们切实解决社会成员的心理问题。

第三,强化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社会教化意识。社会心理健康专职人员应加强对社会心态的评估、预警意识,引导群众理智看待社会问题,克服急功近利、麻木不仁、骄躁攀比等不良社会心态,保持良好的社会心态。

4.结语

心理素质教育与道德教育对我们同等重要,因此,我们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同时注意,在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心理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胡健.浅谈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02).

第8篇:德育与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之道

一、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一)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有正确的认知

小学生是一个需要教师和家长引领前进的一个群体,因为他们并没有完全形成一个独立的思想,拥有一种成熟健康的心理状态,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带领着他们去完善自己,弥补自己的缺点。而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教学就满足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所有要求,不仅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更好的去弥补学生的不足,还让学生放松了自己的心情,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发现学生的心智是不成熟的,所以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中,要仔细观察学生是否有哪些不良的心理,发现之后要及时的制止他们在不良心理下而产生的不良行为,然后带领着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让学生有更加健全的人格和成熟的心理状态。

(二)有助于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

因为学生处于一个应试教育的时代里,学生需要去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去获得更高的分数,进而去考取更理想的学校,所以学生对于学校所开展的一些活动根本不感兴趣,或者是他们对这个活动感兴趣,但是学生也觉得不值得去浪费自己学习的时间,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学校所开展的教育活动没人参加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就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思想,把正确的教学思想带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新的认知,让他们对这些课外拓展的教育活动产生兴趣,来培养自己的爱好,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德育能力。同时教师还需要去积极鼓励学生去参加活动,去突破自己,激发出学生的潜力。

二、促进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方法和策略

(一)加强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小学的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的素质,一个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教师,才能够教出更好的学生,才能够给学生传授一些有正能量的知识。所以在加强学生的德育能力,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时候,要先保证小学德育教师和心理教师的综合素质足够优秀。因为小学生还处于心智不太成熟,比较敏感的阶段,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可能教师自己有时候忽略的东西,就可能成为了小学生心中的阴影,永远伴随着他们。比如在近几年有一个事件就是关于教师的语言不当,导致了学生的不幸。事情的起因是因为一个小女孩因为自己的肚子疼而旷课,这个男教师在问女学生的时候,可能在语言上有一点使用不当,这个女同学就以为教师在骂她,然后变得抑郁。其实这个教师本身也没有恶意,只是想让这个学生能跟他解释清楚,但因为教师的语言,导致了学生的不幸,所以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很重要的,对于这样一群特殊的群体,要格外的注意自己的所作所为,才能够给学生带来好的影响。

(二)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最主要的时间就是在课堂上度过的,不仅是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授理论知识,其他的一些学科也只能在课堂上完成相关的练习,但是目前的小学教育存在一种情况,就是其他科目的老师并不是很重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造成了学生应付这两门课程的教学的心理,这样会让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起不到他们应该发挥的作用。所以其他科目的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积极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的行为分析他们的心理状况,让他们更好的学习。例如在小学的品德课堂上,教师可能会更注重学生的品德,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也会导致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会产生不可控的行为,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课本上的一些问题来引入一些心理教育,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举出一些关于遵守规则的例子,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举的例子分析出他们的心理状况,更进一步的了解他们。

(三)合理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实践活动

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小学教育逐渐将德育工作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起来,开展整体、综合的教育工作。如何合理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实践活动成为了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点。传统育德工作在我们的小学教育中教育理念和方式都比较完善,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近几年才被国内教育所重视,所以,小学教育工作者要多了解、学习国外相对完善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然后,将其中适应我们需要的部分拿出来,和我们传统的育德工作进行合理的整合,最终实现育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教学。合理的整合开展教育工作不能只有相对的理念,更应该要让学生们投入育德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实践活动中去。

例如我们可以定期开展“校园文化节”、“文明礼貌月”和“给父母的一封信”等大型综合参与互动活动以及感恩助成长的实践活动,以此来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接受育德和心理健康整合的综合性教育。在举办的活动中,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去自主发现眼中美,让孩子们自主发现后,最终再给予“美并不是特定的”答案,在活动中,老师还要通过各种方式教会学生不能随地吐痰、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共物品、对同学友善和睦以及对父母尊敬孝顺等一系列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容。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最终提高学生的道德思想觉悟、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弥补了学生在素质方面和心理方面的一些漏洞,让处于应试教育下的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灵活,让他们不再只注重自己的学习成绩,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了自己的品质。因此小学教师要重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和发展,让学生能更轻松的学习其他科目,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和自身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朱明.论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 [J].课程教育研究,2018(29).

第9篇:德育与心理教育范文

一、公平之中选出“干部”

小学儿童尤其是高年级儿童的独立思考和组织能力得到了较好发展,好胜心、进取心较强,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具有自我表现的需要。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大约一半的同学在低年级或中年级时就担任过“干部”。有的虽没当过干部,但自认为“有当干部”的能力。面对“好胜”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我改变了以往根据“鉴定”指派干部的做法,在开学第一天就宣布:一周后我们进行第一学年的干部公开竞选,希望每个学生都不要错过这个好机会,做好准备。

一周后,竞选开始了,全班54名同学,有36人参加了竞选,时间持续了三个下午的自习课。最后公开评议,确定了10位班委干部、3位中队干部、3位科代表和12位小组长。这一做法,有意识地把学生推入竞选机制,给所有的学生创造一个平等的机会,给他们一个自我认识的机会。当选的同学深感“官位”的来之不易,增强了责任心;没当选的同学,出从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心理平衡了,克服缺点有信心了。他们知道,只要自我努力,自我完善,同学老师是会看到的,会肯定的。

学生在竞聘“干部”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判断、辨别等德育实践,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逐步形成自己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行为准则,全体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心理感染。这项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示才智的机会,使他们亲身体验到成功的欢愉,满足了学生的自我表现需要。

二、树立意识培养“干部”

班干部是班级的骨干,也是班主任搞好班集体的得力助手。作为班主任,在选择好班干部之后,我着重培养他们的能力和树立平等意识、自律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

不管是班干部还是其他同学,都是老师的学生,大家都处于平等的地位,班干部切不可以“小干部”自居。既为班干部,就应该以身作则,处处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班干部不仅是号令的者,更是行动的带头者。班干部的工作是最大限度地为同学提供学习上、生活上的各种帮助,力争做到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并与所有班干部同心协力,为共同搞好整个班集体而努力。

有些同学既然当选为班干部,那么在树立这些意识的同时,既是对自己道德行为的约束,也是自我能力的一个展示,满足了心理需要。

三、榜样作用鼓励“干部”

当了班干部,就要通过树立道德榜样,为同学指出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目标,从而激发同学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首先要求“干部”要可敬,要有权威性,使同学们发现自己与“干部”之间的差距,愿意向班干部靠近。其次要求“干部”要可信,让同学们认为自己是能够学习“干部”的,把班干部的言行当作是自己言行的准则。再次要求“干部”要可亲,要有感染力,让同学们把学习榜样当作一个自觉的行为,促使他们把“干部”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经过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由“靠近”到“学习”再到“内化”,学生从班干部身上都应学有所获。第一,培养了积极的生活态度。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第二,培养了良好的个性心理。具有热情开朗、奋发向上的性格,养成善良、诚实、不断向上的品质。第三,学会与人相处。

四、轮换制度使用“干部”

成人社会的官本位思想给少年儿童的成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想做“官”,做“大官”;想有“权”,有“大权”,这些追求功利主义的价值观通过各种途径侵蚀着涉世未深的少年儿童的纯真心灵。

面对这样的情况,健全的制度是严格管理的办法。在师生协同认定的基础上,我们班建立了“干部轮换制度”、“每月干部例会制度”等,让学生平等地交流,为每位学生管理班级与舆论监督提供公平机会。平时,我利用谈心、便条等形式,激励学生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