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德育养成教育范文

德育养成教育全文(5篇)

德育养成教育

第1篇:德育养成教育范文

社会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补充、延续及实践基地,它可使小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内化,促使其形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可组织学生走进影院、公园等公共场所,让小学生践行遵守公共秩序的理念,也可依托社区力量,结合假期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参与服务工作。

二、以课堂为主阵地,将养成教育规范化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加强德育,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利用课堂教学进行渗透。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将良好学习习惯教育深入到各科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思考、敢于提问、学会倾听、与人合作、自主学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不断在学习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动脑动手及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养成教育的落实与课堂教学评价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深入督促学生按一定的规范进行“自律”,促进学生各种良好品德的形成。另外,学校可利用校本课程将养成教育的内容规范化,开展“交往式”课堂研究,使学生学有所得、做有所依,系统地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培养,以此推动养成教育向纵深发展。

三、以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养成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我们应紧紧围绕学校文化理念,精心设计各种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品质形成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处环境都育人。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因此,学校应通过外部环境的建设来营造养成教育的外显氛围,比如要精心布置楼廊、走道、教室、厕所等场地,让一些美化心灵、启迪心智、激发灵感的知识如春风般浸入学生心田,从而促进养成教育的进行。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经过实践才能实现。实践是养成教育内化的基础,因此学校应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提升养成教育的实效,将常规活动更深入化,以“文明行为习惯培养”为主线,如可以开展艺术节和读书节、班队会每月一主题、“爸爸妈妈当老师”、“告别陋习,从我做起”、“诵读经典美文”等系列活动,通过各种活动陶冶小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发展。将养成教育与学校文化建设融合起来,以幽雅的环境和精心设计的活动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提升养成教育的内涵,这样,学校德育便不再是空洞的说教。

四、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第2篇:德育养成教育范文

地方优良传统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各地传承的当代存在形态。在地方优良传统文化中,拥有较多的可供发掘利用的德育资源,这些可资利用的德育资源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把这些地方优良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运用到大学生的德育养成教育中可以起到较好的积极作用。

2地方优良传统文化进校园对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积极意义的实现途径

2.1地方优良传统文化进校园塑造了优良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地方优良传统文化进校园可以有效地塑造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避免“千校一面”现象。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校园文化建设要注意把学校所在地的优良地方传统文化引进来,塑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识别度的校园和校园文化。以黄山学院为例,黄山学院分南北两个校区,南校区作为新校园,其校园文化建设注意发掘徽州地域文化资源,把徽州文化引进校园文化建设。首先,黄山学院南校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即在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中传承徽派建筑风格,其南校区图书馆和教学楼、办公楼系清一色的新徽派风格建筑,整个校园规划也秉承徽州古村落规划的理念,山水相依、富于美感。其次,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黄山学院也充分利用徽州历史文化资源。其校园内部道路命名蕴含人文精神,折射出徽文化属地的特质,通过道路命名,把校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体化,优化育人环境。

2.2地方优良文化进校园营造了浓郁德育氛围

第3篇:德育养成教育范文

职业道德养成教育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也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发掘两者的关联,构建以此为平台的互动体系,从而促进关系双方各自工作的开展,提高各自工作的实效性,使校园文化和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相互强化、相得益彰、健康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视角,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互动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领域。微博、微信、手机、电子书等“指尖阅读”已成为高职学生群体的时尚新宠。受各种文化思潮诱惑影响,当前高职学生具有职业道德认识水平良好,但知与行存在一定偏差;择业观念更加务实,但就业理念趋于保守、思想和行为容易偏离轨道等特点。创新职业道德养成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对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价值,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促进作用,已成为职业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因此,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提升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工作,更适合网络化生存的高职学生。

1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互动关系的研究现状

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从规模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的转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也越发凸显出其完善和调节、审美和创造以及传播与影响三大德育功能。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不仅是一个历史积淀的过程,更是一个主动积极营造和建设的过程,是职业教育全面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平台和支点。因此,对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效,前者以后者为依托,后者是前者的有效着力点。互动一词在不同的社会领域中含义不同。作为社会学名词,互动是指一种相互使彼此发生作用或变化的过程。高职校园文化与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这两个概念之所以能够相互作用于彼此并发生变化,不仅是因为它们具备如前所述的相似性和交互性,还源于两者在现实活动中经常出现的对彼此内容的互补,从而为二者形成动态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提供了条件。目前高职院校从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视角探讨校园文化建设鲜为人知,相关理论研究很少,中国知网的搜索数据显示:主题为“关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互动关系的思考”的相关期刊检索记录为零。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研究是当务之急。

2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互动的意义

2.1有利于发挥校园文化的道德认知功能

高职校园文化在高职院校这一特定的教育类型中,因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区别于其在普通本科院校中发挥的作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了地方、行业、企业、职业等元素,传承和发展了院校领导和广大师生员工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并共享的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各种实践活动。凸显职教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以肯定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重点,以彰显和弘扬学生职业道德为导向,真正发挥校园文化的道德认知功能、价值导向功能和精神激励功能。

2.2有利于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发展

所谓职业道德养成,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的职业道德知识、情感、意志、信念支配下所采取的自觉活动,把职业道德规范践行到职业行为中去,养成言行一致、知行统一的良好职业道德品质。养成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动上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并有机形成合力,将外化的教育手段和实施后的教育效果内化吸收,从而引导学生树立健全的道德人格,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步得到优化和提高。高职学生良好素质结构的形成,离不开社会文化、校园文化的熏陶。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共同点是都具有育人功能,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密切、相得益彰。校园文化建设是拓展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以培育学生职业道德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更加有针对性地成为引导、鼓舞和激励学生的一种内在动力,实现既定的育人效果。

3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职业道德养成教育互动模式的路径

3.1打造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养成教育人才团队

努力打造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养成教育人才团队,充分利用高职院校人才资源优势,成立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论坛,举办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研讨会,不断推出具有前沿性、思想性的实践和理论,推动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高职院校领导要重视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创建由资深教师和优秀管理人员代表组成的职业道德养成教育人才团队,集合团队众多成员的智慧更好地开展大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

3.2将校园文化建设与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融合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加强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规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队意识等职业行为,灌输“乐业、勤业、敬业”精神,将校园文化建设与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融合,将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外化为职业行为。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功能,大力开展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培养敬业精神,树立吃苦耐劳和乐于奉献的品质。

3.3通过校企文化互动明确学生职业价值取向

校园文化建设中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融入企业文化和行业文化,增强校企文化互动,明确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规范学生的职业行为,让高职学生感受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文化氛围。发挥校企文化互动的庞大影响力对高职学生的引领作用,培养高校“意见领袖”,传播积极、正面的职业价值取向。

3.4加强网络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环境建设

注重品位高雅、健康安全、贴近生活的网络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环境建设,加强对网上舆论的适时监控和及时引导。加强引领全校师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等人文生态环境建设,构筑一个积淀校园文化底蕴的网络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环境。

4结语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高高职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同度,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养成工作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要不断捕捉校园文化中鲜活生动、积极深刻的职业道德养成教育模式,挖掘校园文化中的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培育的时代化、生活化、大众化功能,重视学生职业道德需求,把高职学生培养成为职业素养良好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张铭 单位: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革新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口,是强化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需求。但是,现阶段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教育则显得薄弱,因此改革素质教育模式,探索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是当前各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高职学生不仅要掌握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是新时期高职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有助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现代化高职教育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学习好专业知识、技能和其他文化知识基础上,必须注重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2.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事业发展。社会实践证明,学生的事业发展与其自身的职业道德和素质高度相关。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开展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能够有效规范和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待人接物,更快地融入现实社会,也能更容易被社会接纳。

3.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人生的追求离不开社会,高职学生也不例外。高职学生在未来就业和事业发展过程中,要体现自身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就必须融入社会的大环境中,在实际工作中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这是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直接体现。而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基本职业道德规范,因此开展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有助于学生的人生价值实现。

4.有利于增强学生社会适应力。面对现实社会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等不良现象,作为社会一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坚定的理想信念,从自我做起,敢于同不良社会风气做斗争,为净化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素质可以使学生自觉抵制现实社会中的不良风气,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高职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传统陈旧。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知识技能培养而轻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现象,缺乏对学生在工作过程中职业道德选择判断能力、突发事件解决能力等的培养,导致学生所学理论与实际要求脱节。

2.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完善。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已经明确了该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目标和社会能力目标,但在课程设置上还是主要依赖于传统的职业道德课,缺乏与专业工作实际的联系,同时教材内容概念化、理论化,无法与社会实际对接。

3.教学形式及内容单一。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实践性很强,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呆板,导致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使学生对职业道德行为的认同度不高,严重影响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教学效果。另外,在教学内容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只是从社会本位宏观角度去理解职业道德,通常将社会道德规范作为职业道德核心内容加以灌输,导致针对性和时代性不强,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和社会需要。

4.教师队伍能力较低。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是从中专、职校或成人高校等转型升格而来的,部分教师基础薄弱,素质和能力相对较低,加上没有参加道德教育工作的系统培训,没有相关生产一线工作的经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法有效开展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导致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5.考核评价体系不合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课程的主要评价方式还是书面考试,而这种考核方式存在很大缺陷,主要表现在重知识轻实践,重单科教师评价而轻其他授课教师综合评价。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使得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课程教学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高职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改革思路

多年来的高职教育实践已证明,在目前学制情况下,期望通过传统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灌输式教学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是行不通的,学生所学的知识内容不能很好地与职业岗位对接,不能学以致用,因此需要对目前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在高职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改革实践中,要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通过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衔接配套,完善目前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加强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和学生的实践环节之间的联系,统筹优化考核评价体系,使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课的效果落到实处。具体改革思路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整合资源。在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整合高职院校校内外各种教学资源,从专业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入手,制订和完善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及计划,引导高职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工作向着既定目标有序推进。

2.优化课程体系。统筹考虑专业课程体系,将高职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纳入各专业课程体系,并分专业、分层次设置课程,从认知教育、能力训练和实践养成三个方面开展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

3.提炼特色。虽然各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方面有许多相同做法,但应充分考虑各学校之间的差异性,充分挖掘和利用学院独特的传统职业人文资源,提炼各自学校的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的特色。

四、高职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改革路径

1.转变教育观念,形成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良好氛围。要做好高职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首先要转变现行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主体精神的“人”。高职院校作为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的设计者、指导者,要着力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把为社会培养“人”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任务,并制定相关制度,指导和规范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相关教学活动。教师作为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更应转变教育观念,将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过程,重视学生作为将来工作主体参加道德行为体验,并不断完善教学方式和方法,增强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的吸引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转变传统“被动式”接受教育的观念,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全过程中去。只有解决好“观念转变”这个关键问题,才能使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在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过程中各司其职,形成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的良好氛围,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2.完善课程建设,建立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培养体系。将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的相关目标和理念落实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去,不断完善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课程建设,建立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稳定的培养体系,是高职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实施的关键环节。一是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应考虑将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目标纳入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从而使相关教学活动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二是加强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公共必修课程的改革和建设,除常规公共课如“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外,可以增开“职业观与职业道德”“职场交流与沟通”等课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的养成,并且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加以改进,避免空洞说教,通过项目与案例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认知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将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实际工作项目或者工作流程,使学生在了解、认识工作性质的基础上增强职业道德与素质的养成。四是形成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基于高职院校教学现状,可以由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等多方参与对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课程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自觉性。

3.加强校园活动,营造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良好环境。校园活动历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引入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是提高学生做人、做事能力十分有效的途径。第一,开展校园文体活动,特别是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基础文明礼仪,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等基本素质和品质;第二,举办具有专业特色的课外科技创新与技能竞赛活动,可以通过模拟专业工作流程或工作场景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对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形成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通过校园活动带动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也可以有效推进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良好育人环境的营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意义重大,因此应该多设计有利于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的相关活动,形成良好的“职业实践”环境。

4.设立专门机构,明确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职责与任务。职业道德与素质的养成需要经历长时间的系统教育训练,高职院校可根据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的实际情况,设立职业素质拓展中心、职业规划指导中心和创业指导中心,从认知教育、能力训练和素质养成三个方面以能力递进的形式开展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职业素质拓展中心主要是通过素质拓展项目训练,使学生亲身体验,达到培养团队意识、集体意识、创新意识以及探索意识等目的;职业规划指导中心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职业的自我设计,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从而找到自我奋斗的方向;创业指导中心主要负责学生创业教育与指导,自学生进校开始,就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让学生及时了解社会的发展和相关创业政策、法规,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有助于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的养成。

5.加强队伍建设,打造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核心力量。教师队伍是高职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的核心力量,也是高职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成功与否的可靠保障。教师队伍建设要强化课程教师素质教育意识,不能只专注于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教学而忽视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能力的提高,要致力于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同时,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中也十分重要。辅导员的工作涉及学生学业、心理、生活、就业等多方面,其工作性质同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的养成有着天然联系,辅导员队伍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因此,在当今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发展加速转型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也要向着职业化、专业化发展。高职院校应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不断提升辅导员的水平与能力,将辅导员培养成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管理、心理咨询、职业规划等方面的专家,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人生指导和帮助。总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在实施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性,遵守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通过在课堂中教学、在实践中训练、在社会中体验等多种途径营造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良好氛围,努力培养更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作者:鲁葵蓉 单位: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思政课的养成教育

目前高职院校进行的养成教育主要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采用系统管理、自我内化、规范引导、外在培养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综合发展,进而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理性。所谓的养成教育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养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健康的心理品格、养成优秀的学习品质、养成创新的思维品质。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高职院校进行“思政课”的养成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之后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道德理性,将会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1高职“思政课”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1.1重视程度不够

在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课程中,高校对养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首先主要是表现在对其在教育中的地位认知不足,高校院校主要是以学生的就业为重要的办学理念,围绕着市场的发展进行课程安排,这样很容易忽视养成教育和素质教育,形成单一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缺乏人文教育的理念和思想,无法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无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素养;其次是没有健全的养成教育制度,这样就无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创新能力以及道德品质;在养成教育中高职院校以及社会、政府投入的经费有限,这样就无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思想素质水品和技能水平无法保持平衡;最后高职院校在开设的养成教育课程中配置的师资力量不足,主要是由学校的辅导员、思政课老师进行养成教育的教学,这样就会缩减了养成教育的课时。

1.2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素养出现问题

高职院校的学生自身在思想素养方面存在问题,首先是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不够,没有良好的个人习惯;其次是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比较低,尤其是当代社会中流行的拜金主义等错误价值观的影响下,高职院校的学生的价值观容易受到社会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排斥情绪,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家庭美德;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创新思想,没有良好的学习品质,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没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学习中没有良好的学习规划,学生缺乏对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加上社会就业的压力,学生没有较好的学习动力和信心;最后高职院校的学生没有健康的心理品格认知能力,目前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存在自我中心的个性特点,不能较快地适应学校生活和社会环境,也不懂得换位思考,不能够比较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也不愿意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在遇到困难时容易萎靡不振,不能够保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这样就容易使学生形成错误的人生观。

2高职“思政课”养成教育开展的途径

为了能够保证高职“思政课”养成教育顺利开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应该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寻找有效的课程开展途径。

2.1培养优秀的养成教育教师

为了能够有效开展养成教育课程,首先高职院校应该要培养优秀的养成教育老师,使他们能够成为学生的养成教育示范者。“思政课”养成教育的老师要不断加强师德学习,转换陈旧的思想观念,不断加强自身的正能量,并利用教材内容、自身的言行举止、思想、品德等影响着学生,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中,通过养成教育老师的言传身教,不断形成自己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该要关心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和学习中找到快乐,主动接受学校教育。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要不断积累经验,善于结语和反思,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2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高职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年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学生道德规范、行为习惯、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意志、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社会标准,并能够客观地进行社会现象的衡量,形成比较健全的人生观。因此在这一阶段,高职院校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思政课”的养成教育中,正确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个人行为习惯,有效地发展自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人生、社会现象进行思考,树立正确的理性判断思维,并能够形成健康的心理环境、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高职院校通过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地开展养成教育,将会使学生形成道德心里的自我观察、评价和完善的良好习惯。

2.3发挥“思政课”的内化作用,外化养成教育

在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主要是通过正确的思想理论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因此在“思政课”的养成教育中,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要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结合多媒体等设备技术,利用思辨、探究、讨论等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形成理性的思考模式,并完成道德认知的内化。除了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安排之外,“思政课”老师还应该要加强与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交流和沟通,不断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习惯。“思政课”的养成教育自身具有弥漫性,因此会通过现实的生活不断体现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并能够自觉践行养成教育,在实际的教学中,学校应该要组织实际活动,使养成教育外化,转变学生的认识和思想,使学生能够从根本上接受养成教育,并能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社会实践和生活中,学生通过自身的经验,不断发现问题和差距,并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和契合点,进而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在思想上接受养成教育,在行为上体现养成教育。

3结语

高职院校在“思政课”的养成教育开展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养成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培养优秀的养成教育老师,使其言行举止都能够传递正能量,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不断结语教学经验,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从思想上接受养成教育,同时能够在行动上践行养成教育。

作者:张丽丽 单位:周口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思政课养成教育思考

“养成教育”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通过行为规范引导、系统管理、外在培养及自我内化等教育手段,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使学生自觉学习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理性的教育过程。主要包括: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高尚思想品德的养成、优秀学习品质的养成、健康心理品格的养成、创新思维品质的养成。近年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其中少数高职大学生表现出来的整体素质令人担忧。很显然,作为高职德育主渠道的“思政课”应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切实为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理性发挥重要作用。

一、高职“思政课”开展养成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素质和实现全面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了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高职院校作为高职教育的主要阵地,不仅要坚持以才育人,培养学生扎实的技能,更要坚持以德育人,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综合培养。在“思政课”中大力加强养成教育,是坚持“以德育人”宗旨,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助推器。“思政课”中养成教育的教学、实践,是在内化学生道德品质修养的基础上,使其思想道德行为由内化向外化转变的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自觉养成符合社会及时代要求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最终实现以才育人和以德育人的有效结合。

2.有助于深化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以制度规范、政策引导等方式,督促学生以健康良好的状态投入专业技能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通过创造、优化教育环境,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并形成良好品格的校园文化来实施养成教育,以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提供必要条件。而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事实上肩负着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化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双重使命。因此,借助学院教育管理工作所提供的良好条件和教学环境,“思政课”应加强养成教育,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道德实践和生活养成,实现学生从思想认识到行为习惯的转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减压分忧。

3.有助于德育正确归位,改善高职学生思想品德现状

对于当代高职院校这一教育主体而言,面对竞争日益激烈、就业逐年低潮的现实,继续沿用精英教育的管理和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合时宜,而关注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才是高职院校的必然之选。只有在关注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水平、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的同时,重视高职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才能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就业。然而,国内的中小学教育虽早就提出要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文明习惯,但是实际状况却并非尽如人意,进入到高职院校的学生更是暴露出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差等诸多问题。大多高职院校更多地是考虑到眼前的利益和发展,以专业教育简化、弱化甚至是代替思想道德教育,忽略了养成教育,让毕业后走上岗位的青年学生错误地以为只要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就可以,最终成为不被认可、不受欢迎、被就业单位解聘的对象,这显然是对学生未来发展不负责任的做法。养成教育直面高职院校的德育问题,是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重申和强调,也是高职院校改善学生思想品德现状、让德育正确归位的职责所在。

二、高职“思政课”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对养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1)对养成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地位的认知不够。高职院校在“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下,往往围绕市场设置课程体系、安排课堂教学,其结果极易形成这样一种倾向:弱化人文教育,忽视养成教育,窄化素质教育,形成单一的“专业教育”。客观上不仅使所培养的学生缺乏一定的人文底蕴,致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缺陷,同时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学生缺乏素养,人格不完整。

(2)养成教育制度的不健全。高职院校针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制度的内容通常局限于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质、健康心理、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养成制度则很少或基本没有。

(3)经费的缺乏。为了保证就业率和吸引生源,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多倾斜于教学硬件设施、实验实训设备和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而投入养成教育的资金明显不足,导致学生的技能水平与思想素质水平严重失比。

(4)师资配备上的不足。大多高职院校尚未开设专门的养成教育课程,养成教育的师资配备有限,学生的养成教育主要是由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完成。就目前来看,辅导员的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学生奖、惩、助、贷等日常管理,而涉及养成教育的思政课程中,养成教育的内容所占课时少之又少,往往被忽略或流于形式。

2.高职大学生思想素养问题丛生

(1)个人习惯差、自我管理意识不强。如: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玩手机、睡觉、穿拖鞋进教室等不守纪律的行为;公共场所抽烟、随意丢垃圾、乱涂乱画等不讲公德的行为;考试舞弊、弄虚作假等不诚信的行为;浪费水、电等公共资源的行为。

(2)思想道德水平较低。当代高职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深受“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影响,尤其是在“拜金主义”的错误价值观影响下,价值取向发生偏差甚至扭曲,“为了明天能有好的生活”“为了以后能挣更多的钱”成为当代高职学生的普遍追求和人生信条。他们对我国传统主流文化持怀疑态度并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开始疏离、抛弃社会主流道德价值,追求个人利益的愿望日益强烈,物质化和功利化思想严重,甚至对来自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较强烈的排斥情绪,缺乏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3)学习品质较差、创新思维缺乏。大部分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厌烦枯燥无味的理论学习,缺乏动力,没有清晰的目标规划。无法正确认识基础课程与应用课程的关系,没有好奇心和探索问题的敏锐性;不愿意独立思考,不思进取,满足于现状。成长于这样一个讲求实际的时代的高职学生,表现出超出年龄的“务实”。“读书无用论”的消极观念影响,加之就业逐年低潮的现实压力,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理想信念模糊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普遍现象。

(4)对健康的心理品格缺乏认知。对于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呵护的当代高职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特征突出,常常抱怨,不能较快适应环境,不懂换位思考,自负计较,不能客观评价自己。部分高职学生个性孤僻,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以个人为中心”思想依然占主导。一旦遭遇失败或困难,他们便悲观低迷,不善于调节情绪,不能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一旦出现竞争压力大或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时,他们不能控制情绪,容易消极应对,加上法律意识的淡薄,部分大学生会选择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三、高职“思政课”进行养成教育的途径

要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针对不良习惯的表现,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1.“思政课”教师要传递正能量,做养成教育的示范者要想成为学生养成教育的最好示范者,“思政课”教师要转变观念,加强师德学习,积聚自身的正能量。教师不仅用教材教学生,其自身的思想、言行、品质无时不在影响着学生。教师职业生涯中表现的道德水准,是决定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所以,“思政课”教师应成为灵魂的化身、智慧的化身、力量的化身,成为学生的示范者、助推者、观察者、诊断者、守护者,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了解他们特有的情感世界,懂得他们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时时感受到老师的关怀,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学生的心定会融化在师爱中,在学习中找到快乐,愉快地接受教育。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总结,通过各种方式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把正能量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康快乐地成长。

2.把握高职学生心理特点,有效加强养成教育被称为青年中期的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发展、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阶段。在自我意识、思维、意志等方面的发展使他们能够掌握一定的社会标准,并以此来衡量各种社会现象,甚至开始思考人生的相关问题。然而,处于青年中期的高职学生在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因为环境、心理和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往往容易引起冲突和矛盾,这正是这一阶段的高职学生道德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表现。“思政课”应该在这一关键期不失时机地推进养成教育,既掌握学生群体特点,又关注学生个性特征,引导青年学生自觉开展个人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与个人发展的理性思考,积极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环境和社会关系。通过把握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和养成教育的有力介入,逐步实现高职学生道德心理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完善。

3.“教、辅”结合,发挥“思政课”的内化作用“思政课”应以正确的理论引导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催生他们前进的动力,提高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自觉性。“思政课”教师在养成教育过程中,要克服纯灌输式的传统教育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运用探究、思辨、讨论等教学方法,结合信息、网络、情景、案例等多种教学媒介和手段,让学生通过理性的思考来完成道德认知的真实内化。但是,由于年龄和知识水平所限,高职学生难以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所以,单纯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思政课”教师应借鉴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方式,加强与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关注和培养其健康心理和良好习惯。对于早已接触并依赖于信息和网络的当代高职生,“思政课”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科技平台,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知识,配合高职院校各部门,组建全面、完善的学生辅导系统,通过各种交流途径帮助学生解决在思想道德认识、人际关系、社会认知等方面的问题和疑惑,促进良好的认知和习惯养成,并掌握正确的心理调整和防御方法。

4.以实践改变认知,外化养成教育养成教育的过程本身具有弥漫性,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的。同时,养成教育也正是通过现实的生活体现其效果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觉践行养成教育,需要丰富的实践活动来外化。如:要积极转变学生的认识,使其明确认识到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性。高职学生只有从思想上、情感上接受养成教育,才能在自身的实践中去践行。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不断更新实践教学方式,在学院的支持和帮助下,组织形式多样的可供学生参与、感受、体验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请用人单位和精英校友在校举行报告、座谈会,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操练、到社区进行服务调查、到农村进行生活体验并写出心得体会、调查、报告。通过“思政课”的实践教育教学,让高职学生全方位地接触社会,验证理论,发现问题和差距,找到自我价值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并坚定理想信念,砥砺品性品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思想上积极将社会要求转化为自我要求,在行动上自觉去践行养成教育。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养成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思政课“作为培养青年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实现育人、树人教育宗旨的主要阵地,应不遗余力地为提升高职院校养成教育的实效性贡献力量。

作者:陈媛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国内外高职学生养成教育设想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为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积极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养成教育。因此,推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探索,是不断提高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课题,意义重大。[1]

一、国内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和孟子都曾经谈及如何做人,如何培养个人的良好修养。孔子要求学生做一个讲求仁义道德的“君子”,“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的成功的标准。孟子认为对学生除了要传授文化知识外,还要养成良好的个人修养,即所谓的“养”人。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圣先贤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养成教育,对个人品格的养成尤其重视,也从不同层面涉及养成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即全面培养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素质。[2][3]近现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理论,精髓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认为青少年需要从小就从生活与社会中学习如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养成良好习惯”也尤为重视,他在自己的实践中,非常注重创造环境对学生进行养成训练。[4]当代我国也有不少学者对养成教育进行了研究。邢国忠对养成教育的定义进行了探讨,强调高校的主体性,因为学生的养成教育主要是在高校完成的。但是他同时也强调家庭与社会的配合,认为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承担主要责任,但不是唯一的责任主体。他把大学生养成教育分成了三个方面:规范教育、纠偏教育和陶冶教育,认为通过研究和遵循大学生养成教育的规律,综合运用各种专业手法,对整体学生的言行进行规范,对偏差学生的言行进行纠正,并注重氛围的营造,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才能达到养成教育的目的。[5]柳国强等认为,养成教育要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属于养成教育的内容,应该侧重于行为习惯的养成,在“知、情、意、行”等方面通过严格管理、规范行为等使其得到提高,最终形成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他的研究重视手段的多样化,重视学生自主养成的重要性,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知识的运用,为养成教育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6]乔多在大学生养成教育方面的认识与柳国强等的认识有相同之处,强调严格管理、行为训练、规范反馈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强调日常生活中的氛围创造和长期坚持,立足于大学生“知、情、意、行”等全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同时强调大学生养成教育应注重做好五个结合,使理论与实践、思想教育与制度约束、外部教育与自我教育等全方位结合起来,强调家庭、学校及社会作用的分工与统一。[7]王兰兰等认为,养成教育应从学生的行为训练入手,通过多种教育方法的综合使用,使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行为习惯的训练与培养应该得到重视和加强。[8]孙圣勇等认为,行为习惯养成的理论基础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人类的学习是在不同的情景中发生的,人们的认知能力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表现。[9]江浩认为,养成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哲学基础、教育学习论、学习环境场理论。[10]石晓娟对于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途径进行了探讨,认为制度建设、教育契机、教育基地、榜样示范、强化训练等都不可少,同时也要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养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1]童政权认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优良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优良学风的养成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健康心理的养成教育。[12]钟品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养成教育进行了探讨,认为高职院校的养成教育应立足于培养目标,突出养成教育的目的性,有计划地进行。重点是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最终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养成。养成教育的内容主要应该包括:思想品德、生活习惯、学习品质、心理品格、创新思维等多方面。[4]杨滨认为,高职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是多元的,需要从建立科学的学生辅导系统、以教育促养成、完善制度促养成、以管理督促养成、创新认识促养成等六个方面进行。[1]王剑认为,高职实施养成教育的途径包括:建立规则,设计活动,强化培养职业道德素质,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等四个方面。国内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主要从养成教育的内涵、主要内容、基础理论、实施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13]

二、国外关于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

国外相关的研究内容比较多,从古至今,有影响的理论层出不穷。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最为朴素的养成教育理论,即德行出于习惯,认为要加强习惯培养。17世纪英国思想家洛克的“白板论”也是养成教育的重要论述之一,他认为通过优良的教育、理性的启蒙、内省及反复的练习可以使人形成习惯,培养出良好的德行。19世纪英国教育家纽曼认为,大学应提供博雅教育,大学的职能就是提供智能、理性的思考行为。20世纪美国教育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论,非常客观地指出了道德教育的阶段性和长期性,指出了养成教育长期渐进的必要性。20世纪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概念,强调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生活,在生活中接受应有的道德训练。杜威的这个观念对养成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4]英国大学德育教育目标的内容除了注重宗教知识和传统的教育外,也强调了个人品行和公民意识的养成教育。美国高校没有明确采用“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却有明显的道德培养倾向。在美国,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好公民”是高校德育的灵魂。日本则非常注重大学生教学课程和养成教育的结合,强调理论知识学习和习惯养成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国外养成教育普遍注重道德价值观的养成,重视对受教育者进行良好的价值观引导。强调养成教育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将外在的信息内化为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12]

三、对国内外养成教育的归纳与评价

国内外众多学者在理论和实践中,对养成教育做了较多研究,尽管表达不同,具有共识。养成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下列要点:高校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体,家庭与社会是辅助系统,养成教育要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形成和发展规律,教育手段要多样化,注重实践,强调学生自主性的激发,立足大学生“知、情、意、行”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为最终目的。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和办法,主要包括几个方面:注重“三养成”即,加强规章制度建设,规范养成;树立榜样,示范养成;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养成。注重“三教育”,即规范教育、纠偏教育、陶冶教育。注重“三结合”,即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相结合,思想教育与制度约束相结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通过对文献的梳理,结合实际,可以归纳出以下结论,高职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目的、有系统地实施,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等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成长。养成教育主要分成四个方面内容:认知养成、情感养成、意志养成、行为养成。[15][16][17]此外,养成教育虽已形成许多值得借鉴的理论成果,但从已有文献资料来看,仍需进一步研究。(一)研究内容及对象。目前国内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多集中在内涵、重要性和实施方法等的探索上,其中,针对高职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不多,针对高职女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更近乎空白。(二)研究深度。目前的研究过于注重从一般性和整体性上研究,而没有更为细致深入的研究,对不同群体养成教育的特殊性研究不够,亟待做进一步深入系统的考察。

四、高职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施设想———以中华女子学院高职学院为例

在社会快速转型的现实情况下,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型走向大众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已经成为思想价值取向多元、素质层次交错的复杂社会群体。总体上来说,高职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敢于表现自我等特点。同时,也存在文明修养程度偏低;纪律性不强,自由散漫,缺乏自律意识;文化基础偏低,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信心不强;人生目标模糊等问题。[4][13]由于中华女子学院的特殊性,女生在学生群体中所占比例较大,而高职女生既具有一般高职学生的特点,同时也具有性别的特殊性。她们自我意识强烈,自控能力差;独立意识强,抗压能力差;普遍存在焦虑等现象。根据高职女大学生的上述特点,可以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全面开展养成教育。

(一)认知养成

认知是学生对事物的是非、真伪、善恶、美丑等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它在养成过程中起着指导作用。在认知养成的过程中,要注重德育教育和规范教育。根据高职学生思想水平参差不齐、纪律性不强等特点,将思想道德教育与规章制度约束相结合,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进而规范行为,内化品质。

(二)情感养成

情感是一种心理表现,它伴随着认识而产生和发展,对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在情感养成的过程中,注重心理教育和赏识教育。根据高职女生心思细腻敏感,抗压能力差,个性较强,又易产生自卑等生理、心理特点,帮助用适当的途径缓解心理压力、管理情绪,同时增强她们的自信心、自尊心,调动她们的积极性,让她们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更加自觉地顺应学校规则的约束,形成积极的世界观。[18][19]

(三)意志养成

意志是学生在实践某种理想时战胜困难的毅力,体现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与持久动力。在意志养成的过程中,要注重信仰教育、示范教育和熏陶教育。根据高职学生个人主义思想强烈,意志力薄弱等问题,通过信仰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实现信仰对意志养成的引导作用。树立正面典范,激发个体的荣誉感、责任感,培养团队意识,以坚定意志和信念。

(四)行为养成

行为即行动,是指学生在主观意识的支配下所采取的行动。当“行为”具有可重复性时,则成为行为习惯,此处主要指学生的行为习惯。在行为养成的过程中,在规范教育的基础上注重自我教育。先通过规范教育,强调规范性行为,树立标准。然后通过长期的坚持与强化,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行为规范化的必要性,从而内化为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就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外在规范的基础上,启发和引导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从而达到塑造自我、规范自我、教育自我的目的。[20]养成教育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养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提高高职女生的认知能力,陶冶她们的情操,磨炼意志,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促进其全面协调发展。学生在校期间,学校要充分发其主导作用,同时也要与家庭、社会等力量结合起来,共同全面推进养成教育。另外,探讨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互动机制,推进养成教育,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实现学校发展与学生个人发展的良性互动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马传兵 刘洛宁 单位:中华女子学院教授 中华女子学院高职学院

第六篇:医学高职生养成教育研究

帮助医学高职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施养成教育是必然途径,但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教学手段和对策的合理性。

一、推行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更为容易,获取方式也更为便捷。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学生在获得积极信息的同时,也很容易被社会上的负面新闻影响。为了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思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各个医学高职院校推行养成教育是极有必要的。院校将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正确的医患关系传递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医学高职生养成教育现状与阻碍因素

(一)社会转型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某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这对当代学生的影响极为不利。尤其是某些医生索取红包,职业道德素养低下的问题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当代医学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取向。

(二)西方文化思潮与价值观念的冲击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走进中国市场。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贸易,也把他们的思想传播到国内。西方开放的观念必然会冲击我国的传统理念,这无疑会造成学生出现思想偏差,影响学生发展。

(三)忽略人文素质教育的必然后果

学生的成绩被放在首位,而人文素质教育却被忽略,这是我国各个阶段教育存在的通病。社会在不断进步,人文素质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却相对落后,加之人文教育体系的不健全,在高职院校实施养成教育也是困难重重。

三、医学高职生养成教育对策研究

(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高职生正处于塑造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最为重要的阶段。鉴于现阶段的医患关系以及某些医生的道德问题,医学高职院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思想、行为是很有必要的。针对医学高职院校的特点,教师教授政治理论课时,应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教学内容,并结合医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道德准则,向学生灌输科学的道德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高职院校的政治理论课不应该拘泥于理论知识,教师应该将基本思想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和医学发展情况结合起来。同时结合院校学生的特点,向学生普及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促使学生养成坚定的信念和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养成教育应渗透到医学各课程的教学中去

学科知识所揭示的科学规律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都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理性光辉,科学家的高尚品质也推动了学科发展。例如:在微生物教学中列举新中国成立前后各种传染病流行情况,更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良好教材;通过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发明都基于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积极思考;通过卡介苗制备成功的故事使学生懂得任何科学成就的取得,都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甘于寂寞的献身精神。

(三)加强规章制度建设

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有助于在医学高职院校顺利实施养成教育。规章制度不仅仅能起到维护校园安定和谐的作用,同时还是培养高职生良好生活习惯的主要手段。因此,加强医学高职院校的规章制度建设是必要的,而高职院校的养成教育更需要规章制度保驾护航。一旦养成教育失去了权威性,教育也就沦为空壳,变得毫无意义。鉴于此情况,高职院校的养成教育一定要和制度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建立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例如: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制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度、学生学习成绩奖惩制度、学生思想道德管理制度等,通过建立全面科学的规章制度,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院校处理突发事件;同时,院校还应该定期召开学生管理制度会议,让学生在会议上发言,指出管理制度中不合理之处。促使院校规章制度更人性化,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也有助于院校实施养成教育。

(四)教师言传身教,师德高尚,带动养成

养成教育的实施不仅需要学生配合,同时还应该加强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言传身教,可以说是养成教育的主要环节。在医学高职院校中,教师的日常行为和思想健康更为重要,这直接影响学生在今后就业过程中的行为及思想。高职院校应该定期对高校教师进行思想教育培训,让教师不断提高优秀的思想以及道德品质。一个思想高尚、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往往会让更多学生尊敬和效仿。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自觉遵守院校的管理制度,洁身自好、爱岗敬业,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并将自己的优秀思想品质传授给学生。教师借助自身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才能保证高职院校的养成教育顺利进行。

(五)注重发挥家、校、社会三点合力作用

建立家庭、校园、社会全面合作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学校顺利实施养成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管理高职生不单单是学校的责任,学生的家长以及社会也应该对高职生的日常生活、养成教育负责。由于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学生从出生开始就接受家长教育,家长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家长应该规范自己的行为,更好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于学校来说,这是全面合作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在学生集体学习的最后阶段,院校的日常管理、教师的行为将会影响学生发展。而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社会舆论对学生的影响也十分重要,社会应该承担起教育学生的责任。社会媒体不应该经常报道负面的医患关系,也不要为了个人利益进行失实报道,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六)引导高职生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引导高职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才是院校推行养成教育的最终目标。学生进入社会后,在缺乏教师和家长教育的情况下,还要进行自我教育和管理,并不断完善自我,这个过程是很有必要的。例如:院校应该注重每个班级的建设工作,定期对每个班级的学生干部进行培训,以此培养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和领导能力,然后让这些学生带动每个班级中的学生,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与教育。总而言之,在医学高职院校实施养成教育有助于加强高职生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需要注意的是,在高职院校中实施养成教育要根据各个院校养成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才能更顺利地开展养成教育工作。

作者:孙宗波 胡月琴 阚朝辉 孙薇薇 单位:皖北卫生职业学院

第七篇:高职医护大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思路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及其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道德风尚的走向。目前,必须进一步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行为,培养大学毕业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使之逐步形成并通过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来引领社会道德风尚。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具有现实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深远的教育实践意义。就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既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职业道德教育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水平。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重专业能力培养、轻职业道德养成的现象,这说明加强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还没有引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足够重视。当下,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医护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高职医护专业必须认真研究探讨的时代课题。

一、高职医护大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现状调查

课题组通过发放问卷、访谈交流的形式,对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雅安职业技术学院、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的2014级医护类学生和遂宁市第三人民医院、绵竹市人民医院、绵阳市游仙区人民医院、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及第二医院的医生和护士进行了调查。其中,向四所高职院校在校生发放调查问卷680份,收回658份,回收率为96.76%;对五所医院的51名医生和护士进行了访谈交流。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到高职院校医护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现状。

(一)医护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与社会风气有直接关联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人们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一些医护人员在利益驱使下,丢掉了职业理想,丧失了职业操守。在回答“你认为当今医德问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的问题时,被调查者中,认为医护人员“态度冷淡”占27%;“开高价药,拿回扣”占20%;“收红包”占19%;“不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占15%;“开假药”占11%;“在职医生私开诊所牟利”占8%。在回答“你认为导致医护人员职业道德急剧下降的原因是?”时,被调查者中,认为“利益驱使”占32%;“医护人员专业素质不强”占21%;“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占20%;“人情冷漠”占15%;“监管存在问题”占12%。由此可见,医护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与社会风气有直接的关联。

(二)高职医护大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现状

在回答“你最理想的职业是?”时,7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医务工作者”,这说明高职医护专业在学生的专业教育比较成功的。对“你在学习中会关注医生的职业道德如何养成的问题吗?”这个提问,被调查者回答“有时关注”和“关注”合计占80%、“很少关注”占16%、“几乎不关注”占4%。这反应出大多数高职生对职业道德养成是重视的,同时也说明高职院校仍然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养成教育(有20%的被调查者答“很少关注”和“几乎不关注”)。在回答“你认为个人职业生涯成长是否需要靠职业道德约束?”时,选择“健康的职业生涯,离不开职业道德”的占70.5%,选择“不需要,自身自律性很强”的占16.6%,选择“职业生涯与职业道德无关”的占13%。这充分明多数医护类高职大学生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但也有少还没有主动认识到职业道德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有13%的被调查者认为“职业生涯与职业道德无关”,说明一小部分学生还缺乏职业道德意识。因此,高职院校医护专业学生应该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职业理想、职业兴趣、职业道德的培养,为职业生涯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在职医护人员对高职医护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意见

课题组成员用两个月时间走访了上述五所医院,对其医护人员进行了访谈,获得了他们对高职医护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意见。在谈到“你认为你的职业道德素质,是通过哪些途径养成的?”问题时,被访者认为职业道德素质是“在学校教育开始养成的”占60%,“在家庭教育中养成的”占20%,认为是“自我修养养成的”占6%,还有14%的认为是“参加工作后向同事学习养成的”。这说明学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医护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主渠道,同时家庭教育、个人修养、榜样示范等因素也不可忽视。另外,在访谈中问及“你认为影响一个人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因素有哪些?”被访医护人员中,有40%的认为一个人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是受社会环境影响的,45%的认为是受家庭教育和受学校教育共同影响,3%的认为是受教育程度的影响,7%的认为是受单位同事的影响。这说明,除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外,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一个人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同样不可小视。

二、高职医护大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十多年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正由扩大规模向提升内涵转变。为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职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为进一步加强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导致学生的认识参差不齐,到用人单位后表现也不尽相同。从学校看,一是没有针对职业教育开设专门课程,二是没有专门的授课教师,三是没有结合专业的特色教材,四是评价方式单一,重视笔试考查,忽略行为评价。从学生看,学生的自身素质不高,在道德的理论修养和行动践行上还存在差距,往往宽以律已,严以待人,缺乏“慎独”意识;加之市场经济的影响和西方价值观的渗透,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导致功利性强,诚信缺失,损人利己,不辨是非善恶的现象。从就业后看,用人单位的主客观条件和学生就业前对就业单位的主观要求不符,导致毕业生跳槽,出现就业稳定性不高的情况。2014年麦可思报告中,提到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有所上升且高于医药卫生类平均数较多,毕业生主动离职的主要原因是“薪资福利偏低”和“个人发展空间不够”。这说明,毕业生就业稳定性不高,职业发展规划不够明确,从校园到职场的心态转变仍需引导。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至关重要,应该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比职业技能教育更重要。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医护大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建议

(一)全方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核,它呈现了社会主义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价值观念,在国家政治理想、社会价值导向、个人行为准则方面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勾绘出了国家的价值追求内核,是中华民族价值理念的精髓,凝聚了中国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指明方向,是大学生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拓宽了职业道德教育者和践行者的眼界,升华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汇聚了全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加强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十八大以来,各高校在宣传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发挥思政课教学课堂主渠道作用,通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卫生法规》等课程,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观纳入课堂教育;同时坚持实践育人的理念,在校内、校外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再者,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利用传统节日、道德讲堂、宪法日和思政课校外教学基地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公民道德教育。

(二)多渠道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教育部在《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指出,加强素质教育“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道德守法意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再次指出,“高等职业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通过《医护心理学》《医学伦理学》《人际沟通》《医患沟通技能》《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课程,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和操守。在访谈中,在职医护人员在“对现在的高等医学校在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养成的教育方面有哪些建议?”的问题回答中,100%的认为必须加强在校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开设相关课程,纳入必修课;80%的认为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科学考核。其中,在职医护人员还特别提到一定要加强医护学生的责任心教育、诚信教育、信仰教育、法制教育,培养他们的职业兴趣。

(三)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上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爱国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与每一位公民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儒家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修身贯穿于始终,是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修身就是修养自身的德行,学会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加强品德修养是根本、培养职业兴趣、掌握专业技能是关键,二者同为服务社会和爱国的前提基础。敬业,热爱自己的职业,树立职业理想、培养勇于担当的责任理念,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诱惑。作为医护人员,讲医德、讲仁爱,以解除患者之疾为己任,就是敬业的具体体现。诚信,是儒家传统思想的中最核心理念之一。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有诚信,不仅能够立于社会,更能安顿自我!医护人员讲诚信,就能与患者及家属进行良好沟通,就可能避免医患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对患者,无论富贵还是贫穷,无论地位显赫还是卑微,都能一视同仁,尽心尽责,这就是友善和仁爱。当然,对医护学生除了道德约束之外,还应帮助他们树立法治思维,自觉做到遇事想法、解决问题用法。因此,医护人员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我意识,外化为职业行为,始终坚持职业操守。

四、结束语

第4篇:德育养成教育范文

(一)高等工程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不紧密

高等工程教育是立足于实际中,在实际中创造其所学价值的一种高等教育,它不仅要适应时展也要符合社会需求,许许多多的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环境与所学知识是完全脱离的,这也证明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教育目标定位仍然不够明确,在培养高等工程技术人才上还欠缺了主心骨。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理念还需加大落实力度,也要注重高等教育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得学生们获得更大的学习空间。

(二)高等工程教育的体制不完善

高等工程教育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改革任务的核心,在面对国家的发展,我们的知识量也需要随之更新拓展。考试评定是教育界探讨的话题之一,我们是应该单凭成绩,还是应该综合的去评定一个高等工程人才仍是一个热度不减的话题。一个归类于高等工程人才的人,不仅要有较为丰富严谨的理论知识,还应该注重道德伦理,以及社会经验等。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应该从最基本的方向抓起,注重道德伦理法制的教育。其次,一个高等工程师的强大内心教育,也是极为重要的,正如一个建筑物的地基一样,当今,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仍处于缓慢前行的状态。它的完善以及发展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三)高等工程教育的师资团队薄弱

作为培养高等工程教育的引导者,其仍存在师资力量失衡,师资水平良莠不齐的现象,这就不利于教育的全面性,师资团队的联系不够紧密,导致教育的重心把握不好,这也就更加严格的要求高等工程教育的师资团队不仅要有良好的合作能力也要有沟通能力,作为一名教育者,也应该有强大的责任感才能将教育事业的发展达到巅峰。

(四)高等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较为薄弱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面对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应用性的复合人才,适应社会的高需求,没有足够的实践环节,难以针对实际问题分析研究,得到解决成果,导致动手能力以及实践应变能力较弱。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难以切合社会实际需求调整专业教育结构。

(五)高等工程教育办学形式的单调化、教育方法单一化

对于专业划分太过细,以至于学习范围较为狭窄,对于个人的发挥以及创新能力是不利的。实践环节所占课时比例较小,以至于办学重心偏于理论,道德法制的教育深入效果不明显,教育环节缺少互动,自主获取知识能力较差。

二、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工程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作为一门应用型创新型的学科,我们在理论的基础上,一定要更加重视实际需求,市场动态,社会反馈以及工程实践。对于具有创新性的高等工程人才而言,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性是同等的,相对于我国的理论知识教育比较扎实稳固,我们更应该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多层次性具有创新综合能力的现代工程师。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联系,突出在学中做,做中学的特色,培养团队精神,在团队中不断创新。

(二)完善高等工程教育体制

对当今的教育体系进行评估,分析,筛选,更新,拓展。用现代化高科技化的课程内容取代陈旧的落伍的部分课程内容,补充新的教育内容与新的技术成果,教育内容的拓展也是尤为重要的,应在经济,法律,社交等方面,增添更有实用性以及常识性的课题,注重培养落实在企业实践,建立以实践问题为核心的教育体系。

(三)建设高水平的教育团队

针对目前,我国工程教育的师资力量层次不一,缺乏实践能力,我们应该平衡师资团队的水平,引进实践性创新性的技术人员,通过产学研一体的教育模式,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参与学生的实习活动中,进行教育指导。

(四)加强实践环节,深入企业

加强校企合一的教育模式,和企业之间做好联系,有针对性的在企业中参与实践创新活动。丰富实践内容,加强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注重社会需求的前提下,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在实践中传授最先进最高端的技术。

(五)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拓展教育模式

以创新型、职业性的人才培养为目标,建设丰富的教学模式以及课外实践教育多重环节,增加选修课的类型,以社会新闻,法制论坛,生活常识,运动健身等方面改变单一的教育模式。

三、意义

第5篇:德育养成教育范文

关键词:养成教育;家庭;学校

“他拿你练习册,你不会打他,你长得膀大腰粗的……”一位家长正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年幼无知的孩子什么也不懂,如一张白纸,可家长如此教育孩子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呢?把一个天真无知的孩子塑造成一个拥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可谓是最伟大的艺术了。“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做得好,就会使孩子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习惯是孩子成功的基础和保证。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孩子的养成教育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养成教育要从小抓起

幼小的树苗能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材,不仅要有优良的种子,还要有适合其生长的必备条件及外部环境。从小就长歪了的树苗,它是很难长成材的,只有在最初的时候,就去扶正它,使它具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具备了一个好的发展基础,也是使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古语:“三岁看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养成教育要从小抓起。有的家长反映,孩子学习成绩低,不写作业,还难于管教等等,我认为究其原因是孩子从小没有养成一个好的行为习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如果养成教育从小抓起,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良现象了。班里有个男生,经常不洗脸,而且衣裤总是很脏。家访时,我发现其家里环境也可谓是脏、乱、差。

二、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养成教育有着启蒙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起蒙老师,从蹒跚学步到牙牙学语,都是在父母的教育影响下的。俗语“有其父,必有其子”“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在我们胡同,有两个七八岁大小,经常在一起玩耍的孩子,每次起争端的时候,其中一个孩子总以跟对方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化解矛盾,而另一个孩子则是满口脏话,骂人一套套的,而且,火了,回家就把菜刀拎出来了,总想以暴力解决。相仿年龄的两个孩子,却有着不同的行为习惯,这是为什么呢?应该与家庭教育有关吧。“孟母三迁”讲的就是家庭环境对孩子养成教育的启蒙作用。作为父母一定要做好孩子的启蒙教育。

三、学校教育对学生养成教育的主导作用

苏联教育家玛卡连柯说:“不管有什么样劝说,也做不到一个正确组织起来的自豪的集体所能做到的一切。”可见,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里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有着促进作用。良好的学习风气,团结互助的力量,比、学、赶、帮的劲头都对养成教育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我班曾有过这样一位学生,他平时少言寡语,性格内向,一遇到困难,脾气就异常暴躁,心理有些偏激。通过家访,我了解到他的家庭环境:父母不和,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甚至大打出手。母亲长期在外打工。家里只有父亲领着两个上学的孩子,繁重的压力导致父亲动不动就对着两个孩子发火。了解这一情况后,我主动找其父母做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分析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让家长明白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应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家长认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班级中我号召全班学生主动与他交流、沟通,学习上、生活中多去关心、帮助他,和他成为朋友。慢慢地我发现这个学生在转变。他变得喜欢与人交流了,平时不再少言寡语,学习积极努力了,成绩也一路从班里的学困生成了一名优等生。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有主导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模范榜样、言传身教,他们的潜移默化,无不感染熏陶着学生。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在这方面更为突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必须注重自身修养。不能忽视自身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影响,用自身的榜样去感染学生,主动与学生交流,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四、学校与家庭的协调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的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