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安徒生剧本范文

安徒生剧本精选(九篇)

安徒生剧本

第1篇:安徒生剧本范文

1、安徒生被称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

2、安徒生的代表作有《坚定的锡兵》《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

3、安徒生出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穷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父亲是鞋匠,母亲是佣人。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从小爱文学。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为追求艺术,他14岁时只身来到首都哥本哈根。17岁发表诗剧《阿尔芙索尔》,崭露才华。因此,被皇家艺术剧院送进斯拉格尔塞文法学校和赫尔辛欧学校免费就读。历时5年。1828年,升入哥本哈根大学。毕业后始终无工作,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国家每年拨给他200元非公职津贴。安徒生文学生涯始于1822年的编写剧本。进入大学后,创作日趋成熟。曾发表游记和歌舞喜剧,出版诗集和诗剧。1835年出版长篇小说《即兴诗人》,为他赢得国际声誉,是他成人文学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安徒生童话》已经被译为150多种语言,在全球各地发行和出版。1875年8月4日上午11时,安徒生因肝癌逝世于朋友的乡间别墅,享年70岁。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安徒生剧本范文

今天,我翻开了《他让嘲笑见鬼去》这本书,同时也让我了解到著名童话大师安徒生一生的经历是那样的坎坷不平,一直受到人们的嘲笑。

安徒生出生在丹麦的一个城市,那里分为贫民区和富人区,。安徒生地家庭十分穷苦,小时候,他没有朋友,同龄孩子都经常嘲笑安徒生。,还称他为丑小鸭、爱哭鬼等,他爸爸室一位鞋匠,但很喜欢读书,给安徒生将了《一千零一夜》地故事,将莎士比亚的剧本,从此安徒生迷上了剧本与童话,每天都沉浸在自己地幻想当中,它想当一名歌唱家、演员、剧作家,便想方设法地来到了哥本哈根,经过多次碰壁。我看着他满怀希望地去当演员,但都被拒绝了,我看着他的嗓子被歌唱家看重,嗓子却又毁了,我看着他又去当剧作家,最后还是失败而归。我的心情一下子就到达了低谷,心里十分沉重,泪水不由自主地在眼眶里打转儿,令我十分惊异的是他竟然坚持下来了,好运气也随之到来,一位好心的先生西林把他送到一所教会学院去,安徒生虽然很认真,但仍然就经常被老师和同学嘲笑,我完全能体会出当时他内心的痛苦,但他仍然坚持下来了,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让嘲笑见鬼去吧!安徒生爱上了写诗,但校长发现后,狠狠地吧安徒生批评了一顿,只因为他写的诗总是得不到好评,我不禁想:这个校长可真自私呀!安徒生的诗却得到了西林他们的肯定,他开始写诗歌、写小说了。他写的书卖得很快,那些为人却处处写诗来嘲笑他、打击他,我心想:为了自己的地位竟这样对待安徒生,但后来也不得不承认他写的好,但安徒生写上童话后,他又陷入了孤立无援地地步,他坚持下来,终于成了世界著名地童话家。读了这本书,我感慨万千,安徒生放纵梦想,忍受各方面地嘲笑,不停创作,终于在全世界流传。为什么他能写出这么优秀的作品?那是因为他拥有 丰富地想象力,为什么安徒生能坚持写童话?因为他有自信。是的,让嘲笑见鬼去,在生活中也是一样,只要你战胜了嘲笑与白眼,那么还有什么东西能抵挡我们前进的道路呢?

读了《他让嘲笑见鬼去》这本书,我终于明白嘲笑并不可怕,只要你又自信心、决心,就一定会战胜困难与嘲笑。

第3篇:安徒生剧本范文

可他却经历了真正的苦难。

他出生在一个非常贫苦的家庭,父亲早早去世,全靠他的母亲玛利亚洗衣服赚钱,安徒生也很争气,他有很好的表演天赋。

当他14岁的时候,就孤身艺人去了哥本哈根。我们同样是14岁,我们享受着无与伦比的幸福,有父母的依靠,我们很快乐地成长。而他用自己积攒的那点钱一路坎坷来到哥本哈根。

他去那里为的是他那份理想——话剧。虽然他朗诵很好,表演也很有才,但是话剧的人开除了他,都认为他不适合演话剧。而安徒生也并没有因此而丧气,演话剧不幸,他可以编话剧。终于,他以他那胜人的文才打动了每一个人。

这些都是我们远远所不能及的。很多同学就是因考试考砸了而丧失了对学习的信心,但是如果你是安徒生,你又会如何做?那时,你才会知道,失败并没有什么?失败就再站起来,总有一天你回成功的。

安徒生17岁开始接受真正的教育,接着他边写出了童话。

第4篇:安徒生剧本范文

摘要《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喜剧作品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剧中的主人公所代表的不同宗教群体,阐释了剧中的矛盾冲突实际上是两种不同宗教的斗争。而夏洛克――剧中的犹太高利贷者,代表了无数受迫害的犹太人,也必然成为基督教与犹太教斗争的牺牲品。

关键词:基督教 犹太教 夏洛克 矛盾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威尼斯商人》(1596)是莎士比亚最杰出的喜剧之一。四百多年来,一直受到评论界的关注和赞誉。不论是文学评论家、史学家、还是研究宗教的学者,都对其有着浓厚的兴趣,其原因除了莎翁在这部作品里展现出的文学魅力之外,还有就是作品所表现出的更深层的宗教之间的矛盾。

《威尼斯商人》的剧情主要是围绕安东尼奥与夏洛克之间的矛盾展开的,两个戏剧人物之间的关系成为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各种社会矛盾关系的缩影,而基督教徒与犹太人之间的关系无疑是一个重要方面。故事发生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一个商业发达、法制严明的自治城市。剧中人物则鲜明地分成以安东尼奥、巴萨尼奥、鲍西娅等为代表的多数派和夏洛克这一少数派。而代表矛盾双方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双方信仰不同,代表着不同的宗教。安东尼奥与夏洛克的尖锐矛盾即表现为基督教与犹太教的根本对立。

在剧中代表基督徒的安东尼奥、巴萨尼奥、鲍西娅等人,他们慷慨乐助、仁慈好义、美丽聪明,为了朋友可以两肋插刀,剧中处处赞扬基督徒的“高尚”和“仁慈”,就连在戏剧结尾处,在法庭上安东尼奥还是以大度、宽容的姿态请求公爵向夏洛克“开恩”:

“只要他能够让我接管他的另外一半的财产,等他死了以后,把它交给最近和他女儿私奔的那位绅士”。

一个欠债的人却要接管债权人的一半财产,而且还是开恩,可见作者塑造的这些正面人物的“高大”形象。安东尼奥是维护基督教的典型代表,他的慷慨“低息放债”,“以一磅肉作借债抵押”是作为一个基督徒的选择,为了正道而不计后果。他本着“基督精神”为友借贷,表现了基督徒“宽容”和“仁爱”的美德。巴萨尼奥,在挑选彩匣子情节中,作者刻画了一个恪守基督徒行为原则的威尼斯人:

“你眩目的黄金,米达斯王的坚硬的食物,我不要你;你惨白的银子,在人们手中来来去去的下贱的奴才,我也不要你;可是你,寒怆的铅,你的形状能使人退去,一点没有吸引人的力量,然而你的质朴却比巧妙的言辞更能打动我的心……”。

而他在选中铅匣得到鲍西姬爱情信物指环后所说的话也体现了他的忠诚奉献。

“我的精神是在一种恍惚的状态中……一切的一切都混和起来,化成白茫茫的一片模糊。要是这指环有一天离开这手指,那么我的生命也一定已经终结;那时候您可以放胆地说,巴萨尼奥已经死了”。

而夏洛克却因为是犹太人,笃信犹太教而经常被辱骂和迫害的情节也贯穿全剧:

“他曾经羞辱过我,夺去我几十万块钱的生意,讥笑我的亏蚀,挖苦我的盈余,侮辱我的民族,破坏我的买卖,离间我的朋友,煽动我的仇敌;他的理由是什么?只因我是一个犹太人。”

“只因我是一个犹太人”这句话充分表达了犹太人在当时所处的真实的历史情境,也为一切惩罚、蔑视、虐待、屠戮做了最充分的注解。“您骂我异教徒,杀人狗,把唾沫吐在我的犹太长袍上……”,“您把唾沫吐在我的胡子上,用您的脚踢我,好像我是您门口的一条野狗一样。……”以至于安东尼奥在有求于夏洛克,向他借三千块钱时,仍然对他傲气十足、盛气凌人。安东尼奥的朋友、仆人也都时时对夏洛克群起而攻之,骂他是“犹太狗”、“豺狼”、“魔鬼”。萨莱尼奥称夏洛克为“这是人世间一头最顽固的恶狗”。当他看见夏洛克过来便很自然地说:“……免得魔鬼打断了我的祷告,因为他已经扮成一个犹太人的样子走来了”。这种民族与宗教的歧视波及到夏洛克所有的生存空间,就连夏洛克的仆人朗斯波特・高波也愤然说道:

“我的主人是个十足的犹太人。给他礼物!还是给他一根上吊的绳子吧!……我要是再继续服侍这个犹太人,连我自己都要变做犹太人了”。

代表法律权威的公爵在法庭宣判时更不忘乘机宣扬基督教的优越:

“让你瞧瞧我们基督徒的精神,你虽然没有向我开口,我自动饶恕了你的死罪……”。

在《威尼斯商人》中我们可以不断地听到从基督教优越感中派生出来的这类辱骂犹太民族和犹太教义的话,显然这不是针对夏洛克一个人的,基督教社会对夏洛克的歧视,是以对整个犹太民族的歧视作为背景的。剧中的夏洛克不是一个孤立的犹太人个体,在威尼斯广场,当夏洛克答应借钱,下场之后,安东尼奥不无讽刺地说到,“这个犹太人快要变成基督徒了,他的心肠变得好多了”。这一段台词,将犹太人与基督徒的对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剧中,仿佛只有基督徒,才会心肠好,而犹太人只有变成基督徒心肠才会变好。在威尼斯街道上,当另一个犹太人杜伯尔上场时,萨莱尼奥说道:

“又是一个他(指夏洛克)的族人来了,世上再也找不到第三个像他们这样的人,除非魔鬼自己也变成了犹太人”。

而萨莱尼奥的这几句话,则将犹太人与魔鬼等同起来。这两段话已不单单指夏洛克个体,而是泛指整个犹太民族,基督徒对夏洛克所表现出来的厌恶、憎恨、排斥并非仅仅针对夏洛克个人,它所反映的是中世纪西欧非犹太民族中强烈的反犹排犹情结。

夏洛克之所以有这样的遭遇主要因为当时的社会和宗教背景。夏洛克这个既具有鲜明个性又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中世纪西欧犹太民族卑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剧中人物夏洛克是中世纪西欧作为“客民”、“异教徒”、“放贷者”三位一体的犹太民族的人物化抽象。他们是外邦人,没有公民权;他们是异教徒,遭到基督教的排斥和仇视;他们是放贷者,虽然为社会所必须但却为人们所不齿。由于宗教、历史的原因,犹太人在实际生活中遭到的歧视和迫害是触目惊心的。犹太民族的历史可以说是混合着血与泪的民族历史。

基督教发源于犹太教,自产生之日起,就与犹太教有着割不断的联系。根据基督教的宣传,犹太人是基督教的死敌。因为基督教徒认为是犹太人出卖、杀害耶稣,将耶稣钉在十字架上面,这是多么大的仇恨。他们认为整个犹太民族是“与撒旦沆瀣一气的民族”。中世纪西欧对犹太人有着强烈的宗教偏见,基督教创始人把犹太人的《圣经》称为《旧约》,而将基督教增添的部分称之为《新约》,言下之意为,上帝抛弃了犹太人,与犹太人订约的事已成为过去,而现在上帝已与基督教订立新约。《新约》中一些无端攻击犹太人的不实之辞显然加深了普通基督教徒对犹太人的憎恨,成为中世纪基督社会仇视犹太人的一大根源。犹太教徒与基督教徒之间的这种宿怨存在于精神信仰和日常生活中,促使他们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1594年,伊丽莎白女王的大臣爱塞克斯伯爵为获得女王专宠,谎称御医犹太人洛佩斯要暗中陷害伊丽莎白女王, 洛佩斯因此被逮捕并遭到严刑拷打,但在法庭上他还是矢口否认了谋害女王的罪名,可是没人相信。这个犹太医生最后死于宠臣的诬陷。而这件事则显示出16世纪欧洲对犹太人的偏见与歧视的普遍性和严重程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宗教则永远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处于当时社会主导地位的基督教规定基督教徒不准从事金融放贷业。基督教会鄙视放债业,认为这是“肮脏”的行当。但是在法律上,却准许犹太人操此行业。这是因为为了维持社会正常的经济活动需要借贷,而犹太人非基督教徒, 最适合干这种当时被视为最下等、最肮脏、最可鄙却又不可缺少的行业。然而,犹太人从事贷款的活动实际上成为基督教统治者补充国库和个人财富来源的手段。马克思写到:

“中世纪已经留下两种不同形式的资本,它们是在极不相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中成熟的,而且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期到来以前,就被当作资本了,这就是高利贷资本和商人资本。”

而剧中夏洛克与安东尼奥之间的冲突正是高利贷者与新兴资产阶级、高利贷资本与商业资本的对立和斗争,这种物质利益上的冲突也正是当时社会经济领域的一个缩影。16世纪末期的欧洲,商业资本家代表了当时进步的社会势力。同高利贷资本比较,商人资本能发挥金钱的流通作用,不仅有利于国计民生,而且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因此受到社会舆论的称赞。高利贷者的重利盘剥,不仅使广大人民深受其害,而且严重威胁靠借贷的商业资产者的利益,受到人民和工商业资本家的普遍反对。

夏洛克的职业是当时欧洲犹太人的最普遍的职业。犹太史学家普拉格在他的《前揭书》中写到:“犹太人并非因为放债才遭受人们的憎恨,而是因为遭受憎恨才走上放债之路”。在英语中,犹太人一词“Jew”的含义同时还有“高利贷者”、“吝啬鬼”、“奸商”等贬损含义。历史上,犹太民族最初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古代犹太民族的生存范围大约在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之间的迦南地区(即现在的巴勒斯坦地区),后定居为农业民族。在成为“巴比伦囚徒”之后(公元前604-前562年)的漫长的历史岁月里, 犹太人散落在世界各地,一直过着“寄居”的生活, 到罗马帝国时代晚期,由于宗教原因,犹太人逐渐脱离了农业,他们几乎从事过其他民族所从事的一切职业。但11世纪以后,伴随着意大利的崛起,欧洲各地城市的普遍复兴,作为弱小的异族群体,犹太人无法与正处于上升阶段的西欧各国商人主要是意大利商人竞争。 随着基督教社会对犹太人的歧视和迫害加剧,犹太人的经济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小。在众多领域受到排挤的犹太人为了生计开始转向放贷业。因而,与其说是犹太人选择了放贷业,不如说是放贷业选择了犹太人。

然而财富的积累丝毫没有提高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当基督教在欧洲成为统治宗教势力以后,便开始对犹太人进行了种种迫害。在对犹太人的排斥与迫害的手段中,剥夺犹太人的信仰,强迫其改宗,是惩罚所谓“异教徒”的最常使用的手段之一。中世纪西欧不遗余力地鼓励犹太人接受洗礼、皈依基督教。有些教会人士甚至认为“犹太人的皈依是耶稣即将回来的标志,或者说耶稣正在等待这一时刻”。而改变自己的宗教信仰对有着古老宗教传统的犹太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极为残酷的惩罚。在戏剧的结尾处,作者也通过法庭审判,真实地地反映了中世纪西欧犹太民族的历史境遇:堪称基督教道德与智慧典范的鲍西亚在法庭上根据威尼斯法律,给夏洛克找了个莫须有的罪名――“企图残害威尼斯公民”而将他的财产全部剥夺,并且必须立即改信基督教。夏洛克彻底失败了,最后也未能赢回自己的尊严。即使有法律和约书,也毫无作用。犹太人是异邦人,无法得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而靠智慧和劳动创造的财富不一定属于自己。夏洛克只能败诉,无奈地接受基督教当局的宣判。

《威尼斯商人》准确再现了中世纪犹太人悲惨的历史境遇,深刻揭示了基督徒与犹太人关系的本质。莎翁为后人留下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全剧在基督徒们“皆大欢喜”的笑声中以喜剧收场,但喜剧形式的大结局并未能掩盖住基督教与犹太教之间激烈争斗的实质,而夏洛克的遭遇也正是整个犹太民族两千多年流亡和寄居生活的一个缩影。夏洛克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其悲剧的根源是社会矛盾造成的。在今天,莎士比亚的喜剧仍然能给那些是崇尚自由、追求平等的人们以启示。

参考文献:

[1] 莎士比亚,朱生豪等译:《莎士比亚全集》(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2] 李江:《〈威尼斯商人〉与中世纪西欧的犹太人问题》,《南昌大学学报》,2008年第39期。

第5篇:安徒生剧本范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外语系,辽宁 阜新 123000)

【摘要】《威尼斯商人》一直被认为是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之一。讲述的是真善美最终战胜邪恶的故事。然而,随着人们思维观念的转变,人们越来越发现书中浓厚的悲剧色彩。本文从历史,经济,政治,宗教等方面来揭露夏洛克身上的悲剧色彩。

关键词 《威尼斯商人》悲剧色彩;性格;夏洛克

1 夏洛克的人物形象

在莎士比亚时代,夏洛克多被认为是狡猾凶狠非常可恶的形象,夏洛克的受窘与惩罚是极其可乐的;但由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部作品中也折射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夏洛克也是一个可怜人,他代表了一个被压迫的民族的心里。夏洛克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客体,而他身上这种矛盾有其深刻的历史社会根源。

2 家庭原因

夏洛克妻子早亡只有一个女儿杰西卡与他相依为命。但是在他女儿的眼中,他只是一个自私,贪婪,阴险的小人。他爱他的女儿,可是他的女儿却从内心深处耻于有这样的父亲,甚至对杰西卡而言家是一座地狱。杰西卡认为自己虽然在血统上是他的女儿,但在行为上却并不是他的女儿。对于一个深爱自己女儿却得不到女儿承认的父亲,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剧。

更悲剧的是当杰西卡爱上一个就基督教徒后,她毫不犹豫的带着夏洛克的积蓄与那个基督教徒离家出走,丢下了夏洛克一个人。杰西卡不但没有让夏洛克感到家的温暖,更在他的心上划下了深深的刀痕,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女儿在宗教和金钱上的背叛也是夏洛克悲剧色彩的体现。可说这是夏洛克一定要报复安东尼奥这个基督教徒,割下他心头肉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夏洛克听说杰西卡竟用他母亲留下的翡翠戒指去兑换了一只猴子时,他被彻底激怒,这使他失去了对所有美好事物的向往,彻底将他打入绝望的深渊。一个整日生活在黑暗,憎恨阴影下的人根本不会开心幸福,这是他家庭悲剧的另一种体现,从而成为夏洛克具有强烈悲剧色彩的原因之一。

3 犹太民族的屈辱历史和宗教压迫的原因

夏洛克悲剧色彩浓厚的另一个原因是由犹太民族的历史及宗教压迫决定的。犹太民族由游牧民族发展而来,经过多次迁徙后定居到埃及尼罗河畔的歌珊。然而好景不长,在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奴役和压迫下犹太人逃出埃及,并在西奈漂泊了四十年。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建立了“圣城”耶路撒冷城,但在君主所罗门去世后“圣城”被毁,犹太人被俘。可以说长久以来犹太人一直过着被压迫被奴役的生活,欧洲各国对犹太人的迫害压迫从来没有停止过。因此犹太人不敢置产,以防被没收。因不敢置产只能收集大量的现金,所以常常以放贷为业,因以放贷为业就不得不重利。所以才会有夏洛克这一角色的出现。夏洛克作为一个犹太人被当时社会所不认同,是由其民族长久被压迫的历史决定的,这是他身上的民族悲剧。因此夏洛克才会发出怒喊“他曾经羞辱过我,污蔑我的民族,破坏我的买卖,离间我的朋友,煽动我的仇敌,他的理由是什么?只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夏洛克作为一个民族压迫的体现,他身上体现了一个民族强列的反抗意识,更加重了他的悲剧色彩。

从宗教角度看,基督教徒认为是犹大出卖了耶稣使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因此基督教徒在教义上就对犹太人有一种仇视心理。而夏洛克作为一名犹太人,他有自己的信仰,这种信仰又有基督教义存在着强烈的碰撞,因此作为与基督教义相反的个体,夏洛克的悲剧色彩又是必然的。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基督教作为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势必凌驾与其他思想之上。所以作为基督教徒的安东尼奥在平时的交易中对夏洛克这个犹太人并没有和颜善目,而是极尽侮辱。正如剧中夏洛克说道“好多次您在交易中骂我,说我盘剥取利。我总是忍气吞声,耸耸肩膀,没有和您争辩,因为忍受迫害本就是我们民族特色。您骂我是异教徒,杀人的狗。把唾沫星子吐在我的犹太长袍上,只因为我用自己的钱博取几个利息。”对于基督教徒来说,犹太教是异教,侮辱,谩骂异教是天经地义的。然而对于一个热爱自己宗教的人来说,自己的信仰被侮辱却又无法反驳,这是其宗教悲据的体现。

4 社会原因

复杂的社会环境也造就了夏洛克的悲剧色彩。16世纪的英国正处于风云动荡的时刻。在经济上新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与传统的放贷者之间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夏洛克与安东尼奥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社会现象的反映。而新兴力量势必取代旧力量是不可更改的规律,因此在夏洛克身上又画下了浓浓的经济悲剧。

在政治上,上层建筑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如在最后的法庭上,夏洛克本以为可以通过法律来对安东尼奥进行惩罚,却一步一步陷入鲍西亚所设的圈套,“一个异邦人企图用直接或间接的手段”谋害公民的犯罪境地,最后被剥夺一半家产,甚至被要求改变信仰,从经济与精神对夏洛克进行了双重打击。对于夏洛克这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根本毫无政治权利,只能沦为牺牲品。这又使夏洛克带有强烈的法律与政治悲剧。

在文化上,虽然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英国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尽管新变革形成了新的宗教观念,但旧的宗教偏见仍然存在,新与旧两种观念的矛盾不断碰撞、摩擦,激荡出强烈的社会问题。夏洛克作为一个矛盾体的存在就是当时那个复杂社会的映射,揭示了社会罪恶,黑暗的一面。这是他身上的社会悲剧。

5 结论

不可否认《威尼斯商人》是一部喜剧作品,它以幽默的口吻向我们展示了正义,善良,智慧等美德。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文中强烈的悲剧色彩。而造成这种悲剧色彩浓厚的原因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究其根本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的冲突实际上反映的是民族、信仰的问题。人们鄙夷夏洛克的贪婪,憎恨他的残酷,又多少同情他所受的种族压迫和屈辱。夏洛克对安东尼奥的报复有合理而又复杂的动机。

安东尼奥与夏洛克的作对,侮辱夏洛克的民族——犹太族,侮辱夏洛克所信仰的宗教,侮辱夏洛克的人格,对其进行言行的攻击,就因为夏洛克信仰的不是基督教,就因为夏洛克是个犹太人。所以夏洛克对安东尼奥的怨恨来源于安东尼奥对他民族的侮辱。他对安东尼奥的报复,这其实是一种抗议,为了整个犹太族抱不平而对宗教约束的抗议,是对整个社会不公平的抗争。因此,从夏洛克身上我们看到了浓厚的悲剧色彩。

参考文献

第6篇:安徒生剧本范文

以他名字命名的咖啡馆的咖啡香。我想我是闻到了,不然怎会冥冥之中就走进了那个大楼的小门。

他像阿拉丁一样,手举着神灯,让每一个读到他童话的儿童梦想成真;他是一个诗人,却成为童话之父;他生在丹麦,却成为世界的儿子。他的名字是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在哥本哈根寻访安徒生,不仅能慰藉对安徒生的思念,还能满足味蕾,除了可以去安徒生喜欢的咖啡馆喝杯咖啡或者享受一顿浪漫的晚餐外,那个以“安徒生”命名的蛋糕店也绝对不能错过。

在新港,看见安徒生命运中的波光水影

新港其实不新,这条开凿于1673年的人工运河,将海水引到城市中心,主观上是为了经济发展,客观上却成就了城市的诗意。临水的都市最漂亮的总是它的港湾,对童话般的哥本哈根来说更是如此。新港两岸风格迥异的老房子都三四百年了,还硬朗得像是壮实的汉子,历久而弥新。

拜访哥本哈根的第一天,就来看这条传说中的运河,不是要感受新港的欢快,而是要寻访那欢快气氛下寂寞的安徒生。我想知道,孤僻的安徒生怎么会迷恋如此热闹的新港,而且还不可思议地在这里写出了《海的女儿》、《丑小鸭》等脍炙人口的童话。

初到哥本哈根的那段日子,对于19岁的安徒生而言绝对是一段艰苦的日子,他梦想进入皇家剧院,然而,因为在哥本哈根一个人也不认识,只能挨家挨户地去敲门。受到无数拒绝后,他来到了丹麦皇家唱诗班学校校长朱瑟贝・斯伯尼的家门口。安徒生的遭遇,让本身也是穷苦出身的斯伯尼深表同情。斯伯尼很快筹了一笔钱,为安徒生租了一间便宜的房子,安排他在皇家剧院里做学徒。就这样,安徒生开始了自己全新的生活。白天,他在皇家剧院里游荡,身边出没的都是丹麦黄金时期最著名的演员。晚上,他回到自己肮脏、简陋的小屋子里。

新港是安徒生最偏爱的居住地,他十分喜爱这里的建筑,曾在这里的20、67和18号居住过。1834至1838年,安徒生就住在运河右侧20号的公寓,这间房子的窗户就对着新港码头的运河,现在这里已经是安徒生纪念馆。

走进运河右侧的20号公寓,似乎还能听见安徒生的足音,时光仿佛倒流到1834至1838年,那是他创作童话的多产期,书桌上的鹅毛笔或许是赝品,然而窗内的空间、窗外的景色依然是许多年前的模样。在那里,他于1835年写出了他的第一部世界著名的童话。

1848至1865年,安徒生居住在位于能晒到太阳的一侧的67号,在那里曾经发生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他的房东有一条狗,平日里很温顺,有一次却突然冲安徒生咆哮起来,吓得他没命地跑上二楼,然后一连好几遍地问楼下的房东:“狗咬着我了吗?”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安徒生又一次住到了新港。这时,他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人物,住在与夏洛特堡宫位于同一侧的18号。

今天的新港已不见饮酒作乐、寻花问柳的各国海员,原先几乎通宵可闻摔碎酒瓶的声音的情形也消失了,“美妙”的南岸依然美妙,而能晒到太阳的“淘气”的北岸已变成步行街。不只在店外的露天座椅上坐满了观光客,河堤上也挤满在此歇脚的观光客。

离开新港运河往北边走,到达阿美琳堡宫,这里是目前丹麦皇室的住所,围绕着广场的四栋建筑为洛可可式风格,在1749至1760年间建造。宫殿前踱步守卫的戴着黑熊皮帽、穿黑上衣和蓝军裤的卫兵,不禁让我想起了安徒生童话故事中的“小锡兵”。

安徒生一生酷爱河流和大海。寻访了他在哥本哈根的多处居所,才发现,他的居所从来没有离开过河流或大海。或许他认为生命的历程就是一条河流,就像小美人鱼一样,最终要把生命融入大海,而后获得存在的永恒。

阿塞斯腾教堂公墓,拜谒诗人安徒生

不管是从南门还是正门进入阿塞斯腾教堂公墓,找到安徒生墓的一路上都有三个指示牌,所以,即使没有向导,也很容易找到。清晨的公墓十分宁静,只有几个跑步以及遛狗的附近居民。从正门入,没见看门的人。树木萧瑟,还好有冬日的暖阳,让心情可以轻松些。没走多远,就看见一座教堂,可惜门也是关着的,太阳还没升得老高,刚好照亮了教堂的十字架和玫瑰花窗。

左拐,马上就看见写有“H.C.ANDERSEN”墓地的标牌,马上就是第二个、第三个,其实,过了第三个指示牌后几步之外的左手边就是安徒生的墓了,可我还是继续往前寻找。我想,大名鼎鼎的安徒生的墓总该像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里的众多名人墓一样,有很美的雕塑,或者,墓前总不离朝拜的人流。可安徒生的墓地,小得不能再小了。两棵松柏中间是一块平常的石头墓碑,上面刻着他的名字,名字上面还写有“DIGTEREN”,丹麦语里是“诗人”的意思。

我们通常只熟悉作为童话作家的安徒生,我们不知道还有作为戏剧作家的安徒生、歌剧演员的安徒生、剪纸艺术家的安徒生、旅行文学作家的安徒生……另外,也许诗人是安徒生最喜欢的身份,他曾写过上千首诗歌,还写过一部叫《即兴诗人》的长篇小说,他喜欢海涅对他曾经的评价:“你是一个真正的诗人!”

墓碑的最下方,还附有一首诗,“人的精神信仰是神圣的,不能丢弃,因为是我们做人的根本。我们的躯体可以消逝,但精神永在。”署名为H.C.A。

阿塞斯腾教堂公墓里还埋葬有许多丹麦名人,如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等。安徒生的墓地起初还埋葬着他的朋友爱德华・柯林以及柯林的妻子。1920年左右,社会上出现了某些公众批评的声音,它们涉及安徒生作为柯林家的“养子”所受到的待遇,在此情形下,一个柯林家的后裔将爱德华和他妻子的墓碑迁往家族墓地,所以现在只有安徒生的墓碑独自矗立着。

吃一口安徒生的蛋糕

最著名的安徒生雕像就位于以他名字命名的大街上,市政厅西侧。安徒生身穿西装,打蝴蝶结领带,头戴大礼帽,左手持拐杖,右手拿书,正以抬头仰望的姿态看着对街的提沃里公园的天空。

我不知道他是否闻到了公园边上那个也是以他名字命名的咖啡馆的咖啡香。我想我是闻到了,不然怎会冥冥之中就走进了那个大楼的小门。轻推开那扇小门,就惊喜地看到不远处走廊上的霓虹招牌,当然,更显眼的是那个安徒生的剪纸头像,还是头戴礼帽。咖啡馆里早已满座,就连咖啡馆外靠窗走廊里的那几张桌椅也是满员。

入门,右手边和正面都是玻璃柜台,里面各种蛋糕琳琅满目,造型各异,而且都很精致漂亮。有圆筒形状的,也有饺子形状的,有些在蛋糕上还点缀有鲜艳欲滴的樱桃,光是看着就食欲大开。最有特色的是丹麦典型的面粉糕饼,其中以肉桂的种类最多。有意思的是,靠门的玻璃柜子里居然还排有一列“小锡兵”蛋糕,装在塑料袋里,表情还不一样,或悲喜或调皮。另外一个塑料袋里,则装满了各种可爱的蔬菜水果蛋糕,有胡萝卜、草莓和梨。

店倒不大,靠墙一长排沙发,其他的便是零散的桌椅。挤一点,大概能容下四五十人吧!所以,更多的人只能排着长队,等待上一拨人离席。食客中更多的是年轻人,但也有许多上了年纪的白发长者,而且有些人似乎十分熟络,想来已经光顾多年了,这里大概已成了他们每天生活的据点。因为隐于大楼里,而且在屋外街上也不挂招牌,所以游客也少,大多还是附近的当地居民。

安徒生的影子在店里无处不在,墙上大幅的安徒生照片,玻璃柜里安徒生的头像,菜单上也有安徒生的头像,甚至连服务员穿的工作服的左上角,也印有安徒生的头像。服务员一直很忙,忙得我找不到一点空隙和他们聊聊这家安徒生的咖啡馆,聊聊开这家咖啡馆的老板的故事,聊聊我们彼此的安徒生情结。离开时,买了一袋“小锡兵”,一袋“蔬菜水果”,看着服务员细心地把它们装进盒子里。盒子正面有安徒生的头像,而四个侧面,则是四幅安徒生的童话故事绘画,里面最熟悉的就是《皇帝的新衣》。

第7篇:安徒生剧本范文

一个人,在自己漫长的一生中,保留了一颗永恒的孩子般的心,那么纯真,那么富于同情心,对美又有着极度的敏感,这本身就多么像一个童话!他是如何做到这点的?本期“阅读”,我们将打开安徒生的自传《我生命的故事》,来了解一下这个讲童话的人最真实最完整的生命历程。

一百多年前,安徒生出生在丹麦欧登塞一间矮小破旧的平房里。家里只有一个小房间,一张床、一张父亲做鞋用的工作凳和一张安徒生晚间用来睡觉的凳子,把这狭小的空间塞得满满的。贫寒的家境甚至使年幼的安徒生常常想,“上帝是不是为了我的将来的缘故才拒绝赐予我父母幸福?”

然而,即便是贫寒的鞋匠之家,墙上也挂满了图画,橱柜里也摆着漂亮的瓷器,这对于年幼的安徒生来说简直就是一个艺术展览馆。安徒生几乎不和同龄的男孩玩,也不参加他们的游戏。父亲为他制作各种各样的玩具,有拉一下绳子就可以翻页的图画,有拧紧发条就可以让磨坊主跳舞的踏车;冬天的晚上,父亲为他朗读拉封丹的寓言故事或者《天方夜谭》。小安徒生还沉迷于为布娃娃缝制衣服。在屋子旁边的醋栗树丛旁,他用扫帚柄和母亲的围裙搭成小帐篷,有时候他坐在那里,望着醋栗树叶,深陷在自己的梦境之中,真实的世界似乎已经不存在了。他是那么爱做梦,为了不受打扰地进入梦境,他经常闭着眼睛四处走动,让人误以为他视力极差。

欧登塞是个传统而守旧的地方,但是有一个豪华的戏院,那曾经是安徒生最向往的地方。每年冬天,安徒生帮戏院的伙计在自己住的地方张贴海报。这样,即使无法到戏院看戏,他也可以待在家里的某个角落看着海报,自己想像一出悲喜剧。

安徒生尚未长大成人,慈爱的鞋匠父亲就在一年冬天撒手人寰。十四岁的安徒生决定带着自己攒下的少少的钱和引以为豪的一副出奇漂亮的金嗓子,只身到首都哥本哈根去“撞撞运气”。

“虽然我在孩提时代只身闯荡世界时,身无分文,举目无亲,但我遇见了一个美貌善良的仙女,她告诉我,‘你要看准前面的道路,定下你的终生奋斗目标,那么,我会根据你的心智发展和理性要求,为你指路,保护你。’”

在哥本哈根,他依然是一个孤苦伶仃的孩子,常常坐在皇家公园里啃一块小面包充饥;他穿的靴子上有洞,下雨天脚总是湿的;丹麦的冬天是多么寒冷啊,而他却衣着单薄。生活的艰难困窘没有击倒这个爱幻想的孩子,当他表演时,他从人们的笑声中读出赞许,他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他拜著名芭蕾舞演员为师,去皇家剧院请求做一名演员,还曾不顾一切地闯进一位歌唱家的家里,只为让歌唱家听听他的歌声;他尝试写诗,并铤而走险地自费出版了第一部作品―――一本怪异幽默的书。渐渐地,安徒生开始崭露头角。他创作了一些诗歌戏剧,也获得了好心人的帮助,去接受正规教育。

但批评和嘲笑也蜂拥而至。丹麦的评论家们乐于从安徒生的作品中挑出拼写和语法错误大肆攻击―――以讥讽他未受过高等教育。安徒生的第二部作品即将出版时,一位欣赏他的才华的大学教授主动提出为他校对样稿,好心的教授说:“我一向以精确闻名,这样人们在评论这部作品时就不会老是抓住拼写这样的小毛病不放了。”经过这位教授的细心校对后书出版了,然而丹麦评论界仍评论道:“安徒生作品中经常出现的语法拼写上的粗心大意在这本书中也同样可以找到。”可以说,安徒生大半生都不得不面对这种吹毛求疵的责难和丹麦文学界先入为主的偏见。

安徒生在童话《光荣的荆棘路》中写道:“这条光荣的荆棘路,并不在这个人世间走到一个辉煌和快乐的终点,但是它却超越时代,走向永恒。”其实,那条光荣的荆棘路,不正是安徒生自己走过的道路吗?

诗人的心灵终究是柔弱而易感的,为了逃避哥本哈根沉闷窒息的空气,安徒生选择了旅行。只要有一点点积蓄,安徒生便想着出去旅行,“旅行就是生活”,他的一生都是在漂泊中度过的。在异乡的新鲜空气里,安徒生觉得自己似乎回到了故乡。是的,那么多温和而高尚的人们热情接待他,给他提供舒适的住处和美味的食物,更重要的是,他们给了他赞扬,给了他信心,这是他始终渴望却总是难以如愿的。

当然,旅行并非一帆风顺,并非只有美景如画。难以适应的气候,突如其来的危险,不讨喜的同路人,阴暗肮脏的旅店,可怕的热病,战争后的惨象,总之,意外连连。更可怕的还有孤独的侵袭。在旅途中他盼望着故乡朋友们的来信,结果盼来的那封厚厚的信,仅仅是一张登了一首挖苦他的小诗的《哥本哈根邮报》,并且需要收信人付邮资。

能够帮助他克服人生之旅中必然存在的孤独感的,只有创作。安徒生是时时刻刻沉浸在创作之中的,那些旅途中的人或风景都贮存在他心里,随时准备进入他的作品。那些童话的构思“像种子一样藏在我的思想中,一股涓涓细流、一束阳光,或一滴苦酒,就能使它们破土而出”。

“我的一生居无定所,我的心灵漂泊无依,童话是我流浪一生的阿拉丁神灯!”当年孤独无名、饱受奚落嘲笑的孩子因为童话拥有了独特而又辉煌的人生。他的童话,有时候宁静唯美如诗,有时却又略带着些含蓄的幽默和睿智的嘲讽,篇篇都新颖、自然而精致,宛如一颗颗珍珠,永远在我们的眼里和心里闪光发亮。

有一次,安徒生回到家乡欧登塞,赶往戏院的途中,他给一群孩子讲了一个童话故事,然后匆匆告别。他的朋友是这样描述的:“孩子们满脑子都是安徒生和他的童话,突然间,安徒生就出现在他们中间,他亲自跟他们讲了一个童话故事,然后,他就走了,不见了。这对那些可爱的孩子们来说就是一个真正的童话。”

在重游德国时,离开前的一个晚上,安徒生和朋友出去散步。在铁路边他发现一棵小小的落叶松,树非常小,甚至可以装进口袋。安徒生把它捡起来,种在岩石斜坡的石头缝隙里。几年后,树已长大,枝叶繁茂,并且幸运地逃过了几次劫难。人们叫它“丹麦诗人之树”。

第8篇:安徒生剧本范文

关键词:犹太人 边缘 他者

引言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早期伟大的喜剧之一,其中的夏洛克一直是莎士比亚学者笔下的热点人物,但大都把他作为一个地道的反面人物,令人深恶痛绝的敌人,一个贪婪狠毒的守财奴。作为一个放债人,夏洛克有贪婪吝啬的一面,确实令人憎恶,但他作为一个犹太人,具有特殊的异教徒身份,一直深受种族歧视与宗教压迫。在信奉基督教的威尼斯城,夏洛克作为一个犹太异教徒的文化他者的形象,不被所处的社会体制接受, 成为了一个局外人,乃至成为一个深受歧视的边缘化人物,但他又不是单纯地被动接受社会赋予它的角色,从未放弃争取基督徒中心者的理解的努力,在这种努力失败后,敢于拿起武器 ,勇于反抗,他表现出了为坚守犹太教文化威武不屈, 不懈努力抗争的一面,让人钦佩。

1、被边缘化的犹太商人形象

陶家俊在其作品《身份认同》中指出:“文化主体须将一种文化视为集体文化自我,将另一种文化视为他者。(陶家俊 2006:465)”在基督徒眼里,基督徒以外的人都被当作他者,犹太人就被他者化了,这一点可以对夏洛克的称呼中得以说明。夏洛克被称为“犹太人”,“杀人狗”的地方多达四十多处,朗斯洛特直呼夏洛克为“魔鬼的化身”。甚至安东尼奥在有求于夏洛克,仍然对他傲气十足,摆出一幅唯我独是、唯我独尊的架式。布鲁姆曾说过“夏洛克生活在以牺牲犹太人为前提的基督徒社会的暴力和偏见的恐惧之中。(Bloom 1998:182)”甚至在夏洛克同意借钱时,安东尼奥非但没有表示感激,反而恶狠狠地说:“我恨不得再这样骂你、唾你、踢你。(朱生豪译 2006:151)”正如夏洛克愤而言道“他曾经羞辱过我,夺去我几十万块钱的生意,讥笑我的亏蚀,挖苦我的赢余,诬蔑我的民族,破坏我的买卖,离间我的朋友,煽动我的仇敌,他的理由是什么?只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朱生豪译 2006:173)”

犹太民族因为一直坚持他们自成一体的宗教仪式、生活习俗, 不容易被基督教所同化,又由于他们的文化信仰与基督教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以基督教为主体的社会中,他们就被当作“文化他者”,一直处于被排斥,被歧视,被打压的处境。貌似公正客观的威尼斯法律也充满对他者的歧视性话语,“要是滴下一滴基督徒的血,你的土地财产,按照威尼斯的法律就要全部充公(朱生豪译 2006:196)”。法律还规定:“凡是一个外邦人企图用直接或间接的手段,谋害任何公民,他的财产的半数应当归被企图谋害的一方所有,其余的半数没收入公库,犯罪者的姓名悉听公爵处置。(朱生豪译 2006:197)”威尼斯的法律显然最为看重基督徒的利益,一旦外邦人有丝毫冒犯,就会对他们进行不遗余力地打击,不管使用直接还是间接的手段伤害威尼斯公民都构成了致命的犯罪。

夏洛克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仅不能得到安东尼奥身上的肉,反而因为阴谋杀害基督徒罪名成立,被剥夺全部财产,一般充公,一半给受害人补偿,就连自己的性命都掌握在威尼斯公爵的手中。可见,在有基督徒掌握话语的社会中,作为犹太他者的夏洛克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基本权利,掌握自己的命运。

2、争取理解与平等的犹太人形象

夏洛克自己显然也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他者身份,在基督教为主体的社会中处于被排斥的不利地位,但是,他并没有安于现状,逆来顺受,而是在坚守自己的犹太文化的同时,积极寻求一切机会来争取得到基督教徒的理解与支持,进而获得与他们平等相处的权利。当安东尼奥的朋友邀请夏洛克时,他说道:“我可以跟你们做买卖,讲交易,谈天散步,以及谈如此类的事情,可是我不能陪你们吃东西,喝酒做祷告。(朱生豪译 2006:149)”显然,只要当基督徒尊重他的和风俗习惯,夏洛克其实是乐意帮助他人的,他也乐意借钱给巴萨尼奥。

夏洛克曾明确表示,他与安东尼奥的冤仇是因为安东尼奥经常无理指责他赖以生存的收取高利贷的行为,尤其是他对犹太人的排挤与对犹太文化的蔑视。夏洛克援引《圣经.创世论》中“亚伯替叔叔放羊得到羊羔”的例子来说明“利润收益”以及“高利贷”的合理合法性,他坚持认为,“这是致富的妙法,上帝也会祝福他,只要不去偷窃,会打算总是好事(朱生豪译 2006:150)”。夏洛克此番话的主要目的不单单是为自己收取高利贷的合法性辩护,更是为了得到以安东尼奥为代表的基督徒对犹太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但是安东尼奥却无法改变他对犹太人根深蒂固的歧视与偏见,仍旧按照基督教的道德观来谴责夏洛克的行为,“这个魔鬼也会引证圣经来替自己辩护,一个指着神圣的名字作证的恶人,就像一个笑里藏刀的奸徒,又像一个外观好看,内里已腐烂的苹果。(朱生豪 2006:151)”

夏洛克愿意借钱不要利息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同情和理解,正如他所说的,“我为了博得他的好感,所以才向他卖这样一个交情(朱生豪 2006:152)”。但是,作为社会主流的基督徒们根本就不会把夏洛克当作平等的人类来看待,而只将其视为邪恶,没有人性的,是低级的,甚至非人的“他者”,并把他的犹太信仰当作怪异的异教。在这种情况下,夏洛克根本无从获得丝毫同情、理解与尊重的机会,并在亲生女儿携款潜逃的无情打击下,夏洛克对基督教和犹太教两种文化的相互理解彻底绝望。

3、勇于反抗的犹太商人形象

正如哈兹里特所说,“在夏洛克充满恶意的怨恨中有一种强烈和深刻的正义感,他力图通过孤注一掷的手段来合法地报复附加在他本人和整个民族头上的谩骂和压迫。即使是一个最能容忍的犹太人,不断受到抢劫,驱逐,辱骂,蔑视,甚至是活活烧死的威胁,也会使他乖劣起来,也会使他失去仁爱之心,报复的欲望来自不公正的对待(哈兹里特 2009:216-217)。”作为犹太人的夏洛克,种族上受歧视,宗教上受迫害,经济上受打击和排挤使他渴望复仇,渴望抗争。他恨安东尼奥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憎恶我们神圣的民族”。作为一个受难民族的代表,由于个人痛苦所引发,夏洛克自然将自己的命运与本民族的命运连接在一起。

对夏洛克来说,复仇是正当的,因为犹太文化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的复仇精神,受了侮辱和迫害就要报复,何况他已经经受了基督徒们如此多的侮辱。

“割肉”这场戏构成了整个戏剧的高潮,也构成了夏洛克形象发展的契机。夏洛克的这一举动可以理解为一个深受种族歧视和宗教压迫的犹太人向其敌对者的报仇雪恨的行为。夏洛克拒绝翻倍赔款,就是要用自己仅有的经济实力和契约为武器,为自己的人格讨公平。他在回复巴萨尼奥的请求时说的那段话是义正言辞,铿锵有力,有理有据的。在回答公爵要求他仁慈的时候,夏洛克无情地揭露了社会不均 ,人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句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发出了边缘人群反抗压迫追求平等的正义呼声。如果说,开始夏洛克只是想“出出我这一口气”,但到后来,发展到“我们”,他已超越了私人报复的狭隘心理,扩大到要报整个犹太民族的民族恨与宗教仇。在这里,但我们所看到的夏洛克是一个面对金钱与复仇毫不犹豫与退缩的斗士。他从不避讳自己对金钱的热爱,可是在他心目中,做人的尊严,种族的尊严才具有最高价值。他此刻的悲剧性在于以一个弱势民族的成员对抗社会强势的群体,自己立于必败之地而不自知。夏洛克无法取得基督徒的理解,更谈不上获得平等相处的权利,夏洛克的反抗也最终失败。

4、结语

作为一名杰出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对犹太商人夏洛克的刻画是超越其所处时代的,给予了这个犹太商人充分的理解与同情,很有人文关怀的悲悯之情,在刻画夏洛克作为一个高利贷者凶残冷酷的同时,也描写了他作为一个在基督教社会里被孤立受歧视的犹太人,身处异己之地,饱受歧视,但又不放弃自己的犹太他者的信仰与身份,在面对强大的以安东尼奥为首的季度阵营和公爵为首的法庭时,不卑不亢,拒绝退让与妥协,努力维护犹太民族的尊严,勇于坚持自己的宗教文化特性,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参考文献:

[1] 陶家俊 身份认同 赵一凡 等编 西方文论关键词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Bloom, Harold. Shakespeare: The Invention of the Human, New York: Riverhead Books, 1998

第9篇:安徒生剧本范文

这版《赌徒》基本是按照原著排演的。有四个重大改动:小说的顺叙变成了舞台剧的倒叙,从波丽娜离开之后一年半,阿列克赛在另外一个城市遇到了阿斯特莱开始回忆;删去了小说中波丽娜让阿列克赛故意侮辱武梅海姆男爵、男爵夫人的情节,这个事件揭穿了康宁小姐的真实身份;在老太太的台词中加了大段关于德国、俄国与欧洲、亚洲关系的见解;缩减了波丽娜离开之后小说对阿列克赛一年半经历的描述。

从舞台呈现效果来看,这四个改动起到了不同作用。波丽娜离开之后,阿列克赛把全部的生命、精力、狂热都用到赌上。他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挣钱去赌,还不上赌债还被关过监狱。小说中的顺叙强调的是阿列克赛对各种人物及其关系的发现过程,舞台版的倒叙不仅让观众对阿列克赛的落魄与疯狂印象深刻,而且更加强调了小说的后半部分:赌徒面目的揭露过程。侮辱武梅海姆男爵、男爵夫人的情节其实是个非常戏剧化的情节,感觉这个版本中康宁小姐的形象做了弱化处理,与其相关的几个人物与事件都进行了删减,康宁变成了典型的花瓶形象,人物塑造没有小说中丰满,稍显可惜。老太太输到癫狂时发表的政治观点是观众们谈论的焦点,她歇斯底里地嘶喊:“这原本是神迹之地的欧洲已经破碎,亚洲可能才是我们的出路。亚洲就是我们的新大陆,涌向亚洲吧,在亚洲我们不是奴隶,而是主人,在亚洲推动我们的文明……”荒诞和讽喻引得观众们一阵阵大笑,同时又发人深省。这个改动当然不是导演的任性之举,事实上,这些台词来源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两年后的另一部小说《群魔》中激进的革命党们的观点。有意思的是,当年在紧张赶稿的时候,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曾对妻子安娜说,他似乎正处在生活的十字路口,他的面前摆着三条路:去东方,伊斯坦布尔或耶路撒冷,永远定居在那里;去国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消磨在上;或者再次结婚,从家庭中寻求幸福。(《陀思妥耶夫斯基传》)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安娜的帮助下选择了最后一条路,老太太显然没有这么幸运。

导演卡斯多夫非常擅长调度复杂场面,对剧场元素综合运用与处理的能力超凡。《赌徒》的舞台是本届乌镇戏剧节最复杂的。直径17米的转盘像一个巨大的赌盘将赌徒们的人生旋转展现开来。四个外侧的演出空间电影院、游乐场、旅馆房间、旅馆外墙过道将第五个演出空间团团包住,随着剧情的推进,的遮蔽被阿列克赛一层层撕开。透过炫目的光晕,里发生的事情若隐若现,但要仔细看清楚,我们还是只能透过影像投影才行。我非常欣赏这个转盘舞台的设计:低俗、简陋、浮华、污脏,乍一看亮闪闪但又透出劣赝的品质,一如赌徒的人生。

作为一名杰出的戏剧导演,更让我敬佩的是卡斯多夫将想法与观念具象表现的能力。将置于四个演出空间的包围之中,其实是《赌徒》主题的升华和具体体现:作品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孤注一掷的赌徒,“放手一搏”这个想法永远在这些人的脑海中挥之不去。阿列克赛和老太太的赌徒本质自不用说,将军赌的是婶婶的死、康宁小姐赌的是和将军的婚姻、德格里蔼赌的是将军能继承遗产、波丽娜赌的是追求者对她的爱。但赌了之后又怎样呢?――没有出路。赌就是绝路。被生活包围。生活又是什么?卡斯多夫用旅馆外墙上永远闪烁着的霓虹灯回答这个问题“Leben ist T?dlich”(生活是致命的)。舞台上还有两个巨大的动物模型:一个是巨大的乌龟,另一个是巨大的鳄鱼。两个形象同样都来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创作于1848年的短篇《白夜》写的是主人公“我”和一个少女娜斯晶卡在彼得堡夏至的白夜期间四个夜晚的交往。“我”是一个因为对生活失望厌倦靠梦想过日子的人,是一个软体的中性动物,像蜗牛、乌龟,不是人。在卡斯多夫的《赌徒》中,只有英国人阿斯特莱可以躲进乌龟壳中。这个形象是对阿斯特莱的恰如其分的体现。用小说中阿列克赛的话来说,阿斯特莱是一个腼腆的、异常纯洁的人,“让他用言语或目光吐露感情,他宁可赶快钻到地下去”。阿斯特莱几乎知道所有人的隐秘,但他永远只保持冷眼旁观。鳄鱼的形象来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名短篇小说,描写官员伊万・马特维耶维奇被鳄鱼吞下,却仍然在鳄鱼肚子里存活,然后透过鳄鱼和家庭、社会发生联系。透过小说荒诞离奇的情节,陀思妥耶夫斯基抨击的是当时为了引进外资促进俄国经济发展,外国资本享有一切的优先以及道德上的偏向,甚至到了为了保护鳄鱼所蕴含的资本,而不惜牺牲一个人的性命的地步。从这个意义上说,鳄鱼就代表了资本。在卡斯多夫的《赌徒》中,卡斯多夫巧妙地借用了这个意象。经常钻到鳄鱼肚子里和大家讲话的是法国人德格里蔼,康宁小姐也曾爬到鳄鱼肚子里(小说中她的真实身份除了是交际花之外,也靠向赌徒放高利贷敛财),这其实也是对两人形象的具体化表达。

舞台上土豆堆的运用也是神来之笔。小说中阿列克赛和波丽娜大多数的交谈发生在晚饭后散步时喷泉池子旁。卡斯多夫将这些对话大多数放在了旅馆外墙过道的土豆堆上。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就犹如被土豆堆绊住踉跄的身姿,终究逃不过生活柴米油盐的算计。波丽娜和康宁小姐瓜分阿列克赛赌赢回来的十万法郎同样发生在这堆土豆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