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交通工程学科评估范文

交通工程学科评估精选(九篇)

交通工程学科评估

第1篇:交通工程学科评估范文

【关键词】教学工作评估 网站 设计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241-02

一、网站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一)网站建设的目的

通过建设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网站,使省一级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管理中使目标控制与过程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信息化程度,提高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工作效率,减少评估工作的运行成本,减轻政府及高校的负担。同时,促使高校以评估为契机,进一步完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

(二)网站建设的意义

开展省级高校普通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网站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主要有如下意义:

1.有利于高校建立内部教学评估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对日常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把有效的“应急”措施变为“常规”措施,把“临时”管理变为“长效”管理,扭转迎评工作的被动局面,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率,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

2.有利于省一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效率地实现对高校教学状态数据的采集与整理,不断创新评估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工作效率,减少评估工作的运行成本。

3.有利于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和公布制度,实现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时实监控各高校教学状态数据,监控高校的办学情况,增强高校自主办学、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4.有利于增进社会对高校办学情况的了解和监督,进一步实施“阳光评估”,增强评估工作的透明度,推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5.有利于进一步加强评估工作的宣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学校评建工作方向,营造良好的评估文化,形成人人了解、人人支持、人人重视评估工作的良好局面。

二、网站建设理念与网站定位

(一)网站建设理念

以用户为中心,提供安全、便捷、专业、高效的资讯服务。

(二)网站定位

1.功能定位

本网站建成后,将成为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动态采集和监控区内各高校教学状态基本数据,推进教学质量工程的基础平台;提供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专业资讯,支持专家在线评审、高等院校经验交流的服务平台。

对于地方高校普通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功能:资源积累与加工、信息选择与、工作组织与实施、思想交流与讨论。

2.目标定位

将本网站建设成为:地方高校普通本科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监测,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权威信息站,网上专家评估数据交互中心,网上本科教学评估学术交流合作,构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信息、推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平台。

3.内容定位

基于网站的功能和目标定位,设立任务明确的内容板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网站建设与运作方案。主要包括:网站基本理念与指导思想、工作机制与策略、网站的栏目设计、网站建设的工作计划、网站的及运行等(见附件:省级高校普通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网站建设与运作方案)。

(2)网上专家评估系统开发。主要包括:教学状态基本数据管理系统、专家在线评估系统、专家库建设与维护及系统管理等。这将是研究的重点内容。

(网站的详细内容见“网站栏目设计”)

三、工作机制与策略

1.将网站建设与地方高校评估办工作结合在一起,利用网站的建设,促进学校评估办工作的正常开展。

2.课题组工作人员专兼职结合,参与形式和程度多样,注重工作绩效目标及其考核。

3.将网站建设真正做成一个聚焦实践,指向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共同需求的,融应用与研究于一体的项目。

四、网站栏目设计

五、网站结构图设计

网站结构图主要分为3个部分:网站首页、教学状态基本数据管理系统、评估系统。

六、网站设计需注意的问题

在网站设计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注意广泛调研,充分了解高校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需求,确保网站的运行可使省一级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快速实现对高校教学状态数据的准确收集与整理,提高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工作效率,减少评估工作的运行成本。同时,确保网站的运行能使高校进一步加强对日常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扭转迎评工作的被动局面,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率,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

2.要注意数据的分级管理和访问权限的分层设计,网站具有较强的多媒体交动功能,确保网站的运行可使各板块均与用户有形式多样的互动,以进一步实施“阳光评估”,增强评估工作的透明度,加强社会对评估工作的监督。

3.要注意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讨如何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指标体系、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与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机融合,确保网站的运行在提高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效率的同时减少评估工作的运行成本。

第2篇:交通工程学科评估范文

为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2004年8月,教育部成立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其主要任务是负责组织实施高等学校本专科教育评估,确立了每5年一轮的评估体系。10年来,“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成为高校的一个热名词。在建立国家评估体系的同时,高校也纷纷建立了自己的评估系统,以评促管,在自主办学和保证教学质量之间寻找平衡。2014年是新一轮高校评估的开始,高校评估本身的改革也成为今年两会的议题。

高校评估:高校竞争的产物

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开展了评估工作,在那个时期,教育部还开展了高校学科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估工作试点。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新一轮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全面启动,是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的重要步骤。

但此前一直没有一个负责高校评估的正式机构来开展相应工作。1977年恢复高考后很长时间内,中国的高等教育都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之中。所有的高校都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4年。

2004年是1998年高校扩招之后的第6年,第一批高校毕业生已毕业两年,扩招之后的就业难出现也有一年以上。这让全社会都意识到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2004年,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超过了2000万,居世界第一位,毛入学率也超过19%。这一年,我国共有本科高校644所,独立学院300多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900多所。

在这一年,所有人突然意识到,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考上大学就不愁出路的时代结束了。从用人单位到高校考生都急切地想要知道,在众多高校中,哪些高校的哪些专业有着最好的教学质量。在此之前,这并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从此之后,全社会需要一个专业机构出具的专业数据和权威评估结果来做出自己的判定。

在这种形势下,教育部在这一年成立了负责5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的专门机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该机构是经过中央编制办批准的正式机构,直接隶属于教育部管理。高校评估工作以本科教学为评估重点,本科教学评估由教育部统一领导,由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组织实施;高职院校教学评估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委)领导和组织,但教育部要组织专家进行抽查评估。教育部每年要评估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200所左右,每年抽查已参加过评估的高职院校50所左右,总计250所上下。

经过10年的发展,除了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之外,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也建立了相应的评估监控制度和组织机构,促进高等学校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积极引导和培育社会评估中介机构,形成了国家、地方、高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立体化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新一轮评估已经开始

2014年初,辽宁省教育厅在其门户网站上公布了2013年度全省普通高等学校首届学生进入毕业学年的新设本科专业评估结论。对全省34所高校的70个本科专业进行评估的结果是,有6个专业评估结论为不合格,包括沈阳理工大学的汉语言文学、渤海大学的德语、沈阳大学的哲学、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电子商务、大连科技学院的劳动与社会保障、辽宁何氏医学院的市场营销。这6个专业将被暂缓安排招生计划,并在一年后对其进行复评。

辽宁省的高校评估,是教育部开展的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一部分,也是第二轮评估的最后一年。今年3月,教育部宣布,2013年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以上层次)评估工作已顺利完成,涉及北京、上海等24个省市143个办学单位的346个机构和项目。从评估结果看,参评机构和项目合格率达到83%,有条件合格率14%,不合格率3%。评估中发现,一些办学单位无视核定的办学规模或招生计划,擅自扩招,致使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学生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其中,天津理工大学举办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合作办学项目、河南工业大学举办的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合作办学项目、吉林财经大学举办的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合作办学项目和黑河学院举办的俄语专业本科教育合作办学项目等4所高校的合作办学项目违规超规模(计划)招生情况尤其严重。

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工作计划,在2014年至2018年要进行新一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评估重点是:重点考察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整个评估过程实行中央和省级政府分级负责;中央部委属高校审核评估由教育部负责;要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估的作用,先行试点,逐步推开。

新一轮高校教学评估是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成立以来的第三轮评估。这一轮评估在过去10年的评估工作基础上有所发展,将针对中外合作办学进行专门评估。评估工作的体系建设比10年前也有很大完善,但还有改进余地。几乎所有省、市、自治区的地方教育部门的评估已经开始,但是来自第三方机构的独立评估并没有形成模式。目前,高校评估工作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在2014年两会上,也成为一个受到重视的议题。多位人大代表提出了对于高校评估的建议。

现行评估机制存在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大学校长赵艳林在2014年两会期间提出,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应交由社会评判。他强调,高校办学质量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也不能完全依赖评价。赵艳林认为,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由于不同学校的定位不一样,其培养的人才类型和层次不一样,这就决定了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比如,有些高校是培养应急人才的,就不能要求它将学生同时培养成科学家。只要能培养出自我定位中所需要的人才,就能体现出办学质量的高低。并不是说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价标准,培养多少科学家、多少领导、多少企业的领袖,就意味着水平高,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赵艳林进一步强调,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不能仅仅靠评价。高教质量是一个学校人才培养出来以后,由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自然形成的。不能依靠几个专家在短短几天里的调研观察,就对这个学校的办学质量的高低、优劣做一个最后的裁判,这是不科学,也是不合理的。它最后的质量认定,应交由社会评判。评价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是一些措施。比如,有多少老师,有多少生均经费,还有占地面积是多少,这是保证培养质量的一些条件,但是,有了这些条件并不一定意味着这个学校的教育质量一定高。评价可以激励学校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地想办法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办学不能被评价左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也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对高校评估提出了批评意见。他指出,教育部管理高校、教育部评估高校,是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而这两个角色是不能由同一人兼任的。这是明显的角色错位。这种角色错位导致,虽然高教评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评估指标体系僵化单一,对所有类型高校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评估过程呆板、流于形式,评估细则里规定的动作一项不能少,顺序不能乱。暗箱操作时有发生,公布的评估结果有时无法让人信服。这些问题,让高教评估工作经常被社会诟病。饶子和建议,尽快建立“管、办、评”分离的高校评估制度,“管”是政府对高校实行宏观管理,制定指导性的评估指标体系;“办”是校长负责办学;“评”是充分调动社会组织的积极性,承担起高校评估工作。这样,所有高校不必按照一个模子去发展,有利于高校管理者腾出精力,根据实际,办出特色学校。

高校自建评估机制

在国家建立高教评估机制的同时,很多高校也建立了自身的教学评估系统。这是高校对自己教学质量负责的体现。

第3篇:交通工程学科评估范文

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国家竞争的焦点已转向有效地占有和支配科技资源。因此,世界各国纷纷调整科技政策,将科技发展目标与经济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强调科学技术为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服务,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直接资助或间接引导相关科技项目的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也从早期是一种科学家及相关学术团体的兴趣性活动,变成为由政府直接领导和支持的一项社会事业,并肩负着国家发展的战略使命。在这种情况下,对科学研究工作进行评价也不再是科学家相互之间的一种个人监督和促进行为,它已成为政府参与和支持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科学技术本身的迅速发展和复杂度的大幅提高,科学活动的成本不断上涨。要想进行所有领域的科学研究,并保持全面的竞争优势,即使对于发达国家,其经济实力也不能承受。有鉴于此,有必要加强对科学研究活动的监督和控制,特别是对于国家投资开展的科技项目,必须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实施高质量的评估,达到确保有限科技资源用于完成最符合国家利益的科研活动的目的。

2 国外科技评估活动的实践总结

2.1 重视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是各国政府开展科技评估活动的前提

制度化是当前国际科技评估活动的趋势之一,科技评估不同于一般的研究活动,制度建设是科技评估活动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条件。世界各国制度建设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以法律,有的以部门法规,有的则以行业规范的形式来进行制度建设。但经过多年的评估实践和努力,都建立了适合自己国情的科技评估体系和相应的保障制度,使科技评估活动成为一项制度化、经常化的行为,成为政府管理决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作为科技大国,美国是使科技评估活动制度化最早的国家。上世纪初,美国成立了国会服务部,它所进行的与科技有关的研究、分析和评估可以认为是科技评估制度的雏形。然而,科技评估工作在美国的大范围开展是在二战以后。1993年美国第103届国会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gpra)。根据gpra的规定,科技评估的概念与制度、美国国会一级的有关科技评估机构的作用、功能、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予以确定。此外,日本的《科学技术基本法》(1995)明确了科技评估的地位,《科学技术基本计划》(1996)和《国家研究开发实施办法指南》(1997)提出了建立开放型研究评价体制的基本框架,规定日本科技评估机构不能随意设立或撤销;1985年法国政府做出规定,在没有经过评估之前,任何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都不能启动。法国议会评价局、国家研究评估委员会,前者通过法律创建,后者由部长会议通过政令任命,评估委员会的任期,评估对象的确定,评估报告的公布,都有相应的法律和制度规定;韩国、澳大利亚等国也规定,凡开展科技计划评估活动,均需依据有关法律设立机构,遵照法定程序进行工作,出具评估结论和向有关单位反馈结果。

2.2 提高科技管理质量和公众的监督是各国政府开展科技评估活动的动因

之所以用立法的形式来规定科技评估制度,是因为各国政府在用国家财政收入资助科学研究项目的实践中,意识到随着科技发展的复杂化,科技研究活动的规模日益庞大,它需要越来越有效的协调、管理和监督来提高科技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来自于社会公众,特别是纳税人的监督需要,他们关心政府的科学研究投资是否与国家目标一致,资金使用是否有效。在这种背景下,科技评估作为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手段,成为了制度化、经常性的工作,各国政府纷纷建立了科技评估机构。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日本。1955年日本经济开始起飞时,为了在较少的财政预算下尽可能多提高科研活动的产出,日本政府和企业把科技评估作为管理和推进科学研究活动的重要手段。根据产业发展和技术引进情况,开展各种科技评估工作,从而对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科学研究活动日益复杂,政府科技管理工作的质量亟待提高,科技评估再次受到日本朝野各界重视。1983年日本政府决定设立部级的科技评估机构,在科学技术会议政策委员会设科技评估分会,其职责是对科技振兴调整费资助的项目进行前期、中期和后期评估。同时日本政府所制定的r&d评价方法指南也强调通过对r&d内容与工作绩效的恰当评价,建立能够充分发挥研究人员创造能力、开放、灵活和富于竞争性的r&d环境。日本所建立的开放型研究评价体制,使科技评估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2.3 科技评估能力建设是各国开展科技评估活动的重要保证

充分重视并保证评估质量是各国评估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这就需要不断进行科技评估能力建设。它包括:

1.制定评估规范。通过多年评估实践,各国的评估机构都建立了专业的评估规范。规范要求:从事评估活动的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和能力;评估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必须符合规范要求;评估方法的合理性对使用数据的可靠性都要经过论证;评估结果的局限性必须加以说明等等。如美国、韩国在科研项目指南的同时对评估的程序、方法和组织都加以说明。

2.人力资源的建设。由于专家评议是各国普遍采用的科技评估形式,因而各国十分重视专家网络的建立和严格选择专家。评估能力建设是各国评估机构十分重视的长期任务,加强评估专家与科学家、管理专家的沟通,加强评估领域的国际交流,探索新评估方法,培训评估人员,使评估机构成为一个学习的组织,不断实践,不断创新。

3.加强理论研究。对于科技评估模式与方法的研究一直是各国进行科技评估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用的较多的是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即在专家评议的基础上,结合科学计量学、经济计量学方法。由于评估对象的复杂性,目前没有哪一种方法,解决所有的问题,每一种评估模型只能适用于特定的环境、特定的评估对象和特定的评估目标,并各有其优缺点。

2.4 各国间科技评估活动的交流日益密切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评估办公室(undp eo)在领导成员国开展科技评估活动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不定期地组织或赞助科技评估国际交流活动的开展。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评估办公室在apec成员国中定期开展国际会议、国际培训等活动。

一些非政府的评估协会,也纷纷活跃在科技评估国际交流的舞台上。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成立了评估协会。这些协会的成员主要来自政府各个部门的评估官员、研究机构或大学的专家教授和一些开展评估服务的咨询公司代表组成。比较活跃的组织包括美国评估协会(american evaluation association)、澳大利亚评估协会(australasian evaluation society),他们定期开展国际会议,并提供相关培训和评估服务,为各国致力于科技评估工作的工作者提供了交流的场所,他们的活动也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评估办公室的支持。

3 对我国科技评估工作的借鉴

我国科技评估活动起步晚,始于1994年,它的建立和发展是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相适应的,主要由科技部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以及各个部委的相关部门来承担各自领域的科技评估工作。经过几年的不断实践和经验总结,我国的科技评估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也有不足和值得思考的地方。在分析和了解国外科技评估活动的特点和经验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我国的科技评估工作。

3.1 对科技评估制度给以立法保障

要使科技评估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需要国家在立法上给以保障。目前,科技部颁布了有关科技评估制度的部门法规用以约束科技部系统内的科技评估工作。我国需要借鉴这些先进国家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完善立法、提高科技评估立法的层次,使科技评估工作和对政府财政支出的绩效的监督工作结合起来,制定一部跨部门的法律,使科技评估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道路。

3.2 评估过程必须保持高度的独立性

国外评估研究和评估实践的经验表明,评估的独立程度越高,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也越大。我国在评估的实践中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在评估时做到:让评估负责者有充分的权力;让评估管理者尽可能向最高管理层次汇报;让评估执行者独立于接受评估的研究单位,最好还能独立于实施评估的机构。以避免干扰,达到最佳评估效果。

3.3 加强评估队伍和组织建设

科技评估活动是一项要求很高的专业工作,需要有一支长期、稳定、受过系统专业培训的工作队伍和健全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国家、地方和部门三级的科技评估组织体系是顺利、高效实施科技评估工作的组织保障。同时应当优化评估人员的结构,评估人员不能由单一的技术专家和理论学者组成,应当根据项目的类型和特点,应注意吸收经济专家、管理专家和未来的使用者广泛磋商,使科技研究与使用紧密结合,不要将研究和产业化脱节。

3.4 加强评估方法的使用研究

目前用于科技评估的方法较多,这些方法互为补充,但是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它们经常需要结合起来使用。例如对于基础研究,同行评议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较为适宜的方法,但由于文献计量等定量指标能够为专家进行评议提供数据参考,所以二者也经常结合起来使用,如德国的现场同行评议就经常在较多定量数据的统计基础上进行。

3.5 注重评估资源建设

首先加强评估人力资源建设,在实践中培养合格的评估专家,发现合适的咨询专家,建立专家资源库。其次加强评估研究资源建设,收集国内外科技评估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出版专业杂志,建立相关的科技评估专业协会和各种数据库。最后加强多层次的评估组织资源建设,综观国外科技评估组织机构的组成情况,一般分为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两大类,而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建设和实践刚刚起步,主要是政府组织,需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强我国的评估机构建设。

【参考文献】

[1] mushin lee. evaluation of national r&d projects in korean[j].research policy, 1996,(25):805-818.

[2] chubin d e.grants peer review in theory and practice [j].evaluation review, 1994,(18):20-30.

[3] koftoff r n.evaluating federal r&d in the united states[a].b bozeman j melkers evaluating r&d impacts:methods and practice[c].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3.163-178.

[4] chubin de. hackett edward j. peerless science: peer review and us.science policy[m].albany:new york,state univeristy of new york,press, 1990.

[5] robert  mcdonald ,george  teacth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 practices in the government of canada[al. report presented in oced conference on policy evaluation in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r].paris, france, 1997.

[6] masayuki kondo.r&d evaluaton in japanese miti[a]. paper presented in apec symposium on evaluation of s&t programmes among apec member economics[c]. wellington,new,zealand, 1998.

[7] jacques toulemonde. scientific de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european evaluation expertise [a]. paper presented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valuation "capacity development[c].beijing, china, 1999.

第4篇:交通工程学科评估范文

【关键词】现代有轨电车;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一、课题概况及研究意义

1.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含义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指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重要政策、重大改革措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与社会公共秩序相关的重大活动等重大事项在制定出台、组织实施或审批审核前,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开展系统的调查,科学的预测、分析和评估,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和预案。目的是为有效规避、预防、控制重大事项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社会稳定风险,更好的确保重大事项顺利实施。

2.现代有轨电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有轨电车是采用电力驱动并在轨道上行驶的轻型轨道交通车辆。现代有轨电车不同于以前的“叮当车”,是一种新型的公交方式,相对与其他交通来说,具有安全可靠、节能环保、快捷舒适、外形美观、高效灵活、中等运量、成本低、周期短等优势和特点。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大力推进,城市交通拥挤备受世人注目,而现代有轨电车有别于传统交通方式,在控制、牵引供电和车辆技术上进行了更新,载客量大、安全舒适、快速便捷、节能降噪的特点更加凸显。据统计,截止2011年,目前近50个国家400多个城市在运营现代有轨电车系统,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等地区,在澳大利亚、日本等国也得到广泛运用。在我国,目前长春、大连有保留、改造的线路4条,上海、天津有新建线路2条,共计6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处于运营中;北京、苏州、南京、沈阳等四个城市的多条现代有轨电车正处于建设中。

3.课题研究的意义

有轨电车线路的修建,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社会影响深远,涉及多个利益群体,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需对社会稳定风险进行评估。

本文以宁波市鄞州区现代有轨电车一期工程为例,探讨应如何对现代有轨电车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二、项目概况

宁波市鄞州区现代有轨电车一期项目工程长8.16 公里,起自姜山镇南大东路站,经天童南路、鄞州大道、宁南南路、宁南北路止于嵩江中路路口南侧的宁南立交南站。全线设站12 座,全线平均站间距723m。鄞州区有轨电车投资估算总额为10.68 亿元,技术经济指标为1.31 亿元/正线公里。

三、评估方法

1.项目特点分析

宁波市鄞州区现代有轨电车实验线一期项目工程途经南部商务区、鄞州区政府、万达广场等敏感地段。对于在沿线途经多个居住区及商业中心区,修建一条轨道交通线路,从维护社会稳定风险方面考虑,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协调机制、对沿线多数居民、单位环境和交通影响的控制措施,是确保项目保证工期并加快建设的关键。为尽可能保证轨道建设与用地规划相衔接,梳理用地情况、主要敏感点,并有针对性制定维稳措施。

2.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本次工作结合选择采用收集资料、媒体公示、专家评议等形式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调查工作。

四、风险调查评估

1.风险识别清单

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对风险因素进行分类梳理,并结合当地经济社会与拟建项目的互适性,从初步识别的各类风险因素中筛选出主要的、关键的单风险因素,将主要单风险因素制成风险因素识别表如下:

2.风险因素与评估重点

结合各风险因素的特点进行分析,得出各风险因素相应的评估重点,如下表所示。

3.风险评估方法

每个项目根据其特点可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本项目拟采用风险评价矩阵来进行评估,具体就是:首先进行风险的识别,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每个主要风险因素的风险程度做进一步分析、预测和估计,综合分析和估计引发风险事件的可能性(概率)、影响程度,采用风险概率―影响矩阵(也称风险评价矩阵)来评判其风险程度,并进行排序,编制形成主要单因素风险程度汇总表,以揭示其关键性的风险因素。

根据以上矩阵即可计算整个项目的总体风险,进而根据项目的风险等级标准确定整个项目的风险等级。

4.风险等级的划分

根据国家和省部委的相关规定,社会稳定风险等级分为3 个等级,即: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

高风险:大部分群众对项目有意见、反应特别强烈,可能引发大规模。

中风险:部分群众对项目有意见、反应强烈,可能引发矛盾冲突。

低风险:多数群众支持但少部分人对项目有意见,通过有效工作可防范和化解矛盾。

五、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综合评估

1)风险分析汇总表

根据在上述的风险分析结果,编制形成项目主要单因素风险程度汇总表,以揭示其关键性的风险因素(W),见下表。

为了在采取控制措施时能分清轻重缓急,常常给风险划一个等级。按照风险事故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划分每类风险因素的权重(I),取值范围为[0,1],I 取值越大表示该类风险在所有风险中的重要性越大,所有风险权重累计为1。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专家评分结论进行加权综合,确定该项目各社会稳定风险因素权重见下表:

2)综合评估

单风险因素风险程度分值(R)的取值为:低风险程度取值0-1 区间,中风险程度取值1-2 区间,高风险程度取值2-3 区间。综合风险的分值越高,说明项目的风险越大。宁波市鄞州区有轨电车示范线一期工程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表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鄞州区有轨电车项目建设可能引发的不利于社会稳定的综合风险值为0.64,为低风险等级。

六、评估结论

笔者通过本次有轨电车的社会稳定风险调查,对项目的各个阶段(决策、准备、实施、运营)有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进行了分类梳理,最终筛选出11 项风险因素。针对上述11 项风险因素,笔者分别从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四个方面,对鄞州区有轨电车项目进行了社会稳定风险的评估。同时利用风险矩阵方法对项目建设可能引发的不利用社会稳定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估,评估结果等级为低风险等级。

七、结 语

本文以宁波市鄞州区现代有轨电车一期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为例,详述了风险评估的依据、方法、识别、程序等内容,探讨了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对城市现代有轨电车项目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仅供其他类似工程项目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 赵振庭. 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指标体系与评估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第5篇:交通工程学科评估范文

一、问题的来由和分析

中国证监会2004年的第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通知》对收益现值法使用预测收益数据和评估结果提出了严格的刚性规定:与实现的利润相比低于0~10%内是不需要进行解释工作的;10%~20%应当做出解释和道歉;超过20%时需要被审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令2004年第03号《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当交易价格低于评估结果的90%时,应当暂停交易。或者换一种表达方式:当交易值与评估价值之间差异超过10%应当暂停交易。资产评估理论对于评估精度也规定评估的精度应当达到10%,房地产评估教科书有15%的规定。

这些都是针对评估的精度或者误差,尤其是关于收益方法。但是:评估理论上对评估的精度或者误差问题无明确的分析,教科书也没有给出科学的解释,很少人对此进行研究,今天这个问题已经牵涉到评估师的法律责任。本文的中心是:围绕评估误差的产生从系统误差角度分析,以期望实现90%的精度要求。让大家衡量是否可以达到这个精度,怎样达到这个精度。对此问题的分析我们采用了收益现值法为典型对象,接着我们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待和讨论评估的性质,以得到对于评估的综合评价标准。

二、一般的背景和分析工具

(一)评估的内部工作的系统分析

对于使用收益现值法评估,我们首先整理从理论模式到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步骤:1.建立基础理论;2.设定资本化率或收益率为已知;3.建立数学模式库;4.判断收益流和求取资本化率;5.选择数学模式进行计算得到结果。前面的步骤是现有的三个理论步骤,后面的步骤是我们进行操作时的步骤。这个整体安排对于目前解决实际评估问题是必须的,在历时性的操作层面上也是必须的。

(二)评估工作外部环境的系统分析

评估工作的外部环境系统就是总的社会系统:包括法制、经济、技术、市场等,基于本文的任务只是分析评估工作,所以给出具有时间先后性的完整的交易评估的背景程序:1.国家、市场提出资产交易和评估的要求;2.资产评估行业接受评估业务进行评估;3.市场或者交易相关方依据评估结果或报告进行交易;4.实现和完成交易。

(三)误差或精度分析的一般工具或理论

目前的评估理论或实际工作都没有提供一套现成的衡量评估精度或者误差的方法,因此必须从外部或者相关的领域来获得解决问题的工具。评估误差作为误差应当有误差的共性,也应当有其个性。一般的工程测量误差理论、数学的统计方法、数学的数值分析科学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工具。

首先引进一般的测量误差理论和概念:(1)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指在同等观测条件下进行一系列观测时,误差出现的符号和大小均相同或按一定规律变化。(2)偶然误差:指误差出现的符号和大小都表现为偶然性,这种误差叫做偶然误差,也叫做随机误差,是许许多多微小偶然因素的综合影响。(3)中误差和极限误差,根据误差原理,通常用偶然误差的中误差作为衡量误差大小的指标。

(四)使用极限误差来衡量评估的精度

极限误差的定义: 观测值-真实值,那么对于评估就是:评估极限误差=评估值-实际价值或者评估极限误差=评估值-交易值。中国证监会、国资委、财政部的规定都是以评估极限误差=评估值-交易值为最后的标准来衡量评估精度以及评估工作的。但是这个误差我们无法事先计算和知道,甚至事后也不一定准确的知道。本质上这是一种预测,而且这种预测是一个精度逼近的过程。必须明确和强调的是评估的时候我们无法知道评估的准确的极限误差。因为在未来没有变成现实的时候,我们不能够说未来等于现实。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达到这个目标和怎样达到这个目标?

(五)系统误差的分析

按照一般的误差理论:在存在系统误差的前提下,偶然误差的分析和讨论是没有意义的事情。首先应当解决的是系统误差,同时找到了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就可以消除系统误差。用一个简单的比如来说明此点:使用一把有毫米刻度但是短了2厘米的尺来量物体,得到一组数据:84.52,84.53,84.54,84.52(单位:厘米),偶然误差讨论的最终是小数点后第二位估计数的偏差问题,可是这批数据却存在2厘米的系统误差。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应当分析使用收益现值法产生系统误差的原因和方面。这也是前面之所以给出两个相关系统(收益现值法的内部系统、评估的外部系统)的原因。

三、评估内部工作系统的分析——理论和数据的分析

(一)收益现值法的应用问题

收益法在各种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困难。总结如下:一是确定性的收益现值法理论模式与不确定性的现实的不匹配;二是资本化率或者贴现率的操作手段只是逼近内部收益率。其原因在于:1.资本化率的非独立变量本质和定义的循环性导致共时性分析时无确定解或无解。2.对于未来预期必然是困难的。这样就导致评估精度方面必然有隐患,这是理论的责任和实务的无奈。

当然评估界在尝试各种解决的办法。解决的方案有两个:1.将不确定性理论、模糊理论、概率理论、非线性数学等引入对于预期的分析;2.放弃对于未来预期的深度和长远分析,从现在和过去的角度,以市场观察的方法,使用效用分析理论来分析收益与价值之间的稳定关系,并且将这种关系形成规律或运用于评估对象。

(二)评估的数据来源的分析

评估是怎样得到基础数据的?这样就要讨论评估是怎样工作的或者说评估工作的性质。具体来说:统计、调查、研究市场、企业和基本的国情,应用经济学的理论成果;使用科学理论、工具或方法来进行工作。但是我们无法像测量那样有激光测距仪或者哪怕是一把简单的尺来度量评估的基础测量数据,这一切都只是一种观察统计分析的结果。在这一点上,评估没有硬工具,只能够广泛的使用——统计分析、建立数学模型、预测等这样的软工具。这样就不可避免做一些有误差的事情。这样就引申出一个结论:评估工作首先应当解决定性的问题,再解决定量的问题。对于评估的评价也应当注意这个方面。

四、评估的外部环境的系统分析——交易的参与

我们以上的工作还只是假定不与实际的或者事后的交易值这个数据进行比较,也还只是分析第一个系统——评估的内部工作系统,没有考虑事后的交易问题。但是现实的要求是:不仅仅要考虑评估结果与交易的关联,还有要承担精度责任的可能;还有未来若干年的现金流量的问题,因为通常使用收益现值法评估需要将预期的收益贴现。所以必须进行外部系统的分析,看看这个方面对于评估的精度或误差有什么影响。本部分讨论交易这个环节的评估处理。

(一)交易分析的困难

老实说考虑事后的交易,处理未来的事情对于经济学理论和评估工作是困难的。目前,一般的评估理论是不考虑评估以后进行的各种特殊的、具体的交易情况,当然评估理论给出了各种价值标准。但是从局部来看(起码收益现值法理论模式)这个标准跟不上丰富的实践。这样做的理由主要是:1.评估价值通常是公开市场价值这样一种理想的价值,而不是一个具体的实现的个别的价格。当然也有考虑的但是并不是理论的自觉。如:市场比较法考虑对于不正常的交易情况进行修正,房地产估价规范在处理拍卖价值的评估时要乘一个折扣(实际上折扣是小于1的数)。2.交易理论怎样彻底纳入评估理论大家意见没有统一,也没有彻底的好办法。

有必要对于市场和交易进行简单研究:众所周知资产或者商品市场有不同的分类或表现为不同的结构。以下只是给出几个简单的概念。比如市场有:一手市场、二手市场;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公开市场、特定市场。交易有:强制交易、自由交易、关联交易;真实交易、虚拟交易等。按照一般的市场理论和交易理论: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结构特征,其中交易是市场这个系统概念的核心机制;可以认为不同的交易决定了不同的市场。按照理论经济学的“一种市场决定一种价格的观点”(所以微观经济学划分了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四种基本的市场),交易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进入不同的细分的市场。所以不同的交易(交易的时间、时机、交易双方的能力和力量的对比、交易的方式、交易的动机等)交易物会有不同的价值实现和表达方式。

上面的文件都涉及到评估理论考虑交易环节的需求,更多的需求来自经济活动。评估要不要考虑具体的交易?

所以困难是两方面的。困难1:对于未来预期的困难,尤其是对于中国国情、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特殊困难;困难2:怎样在所有的评估理论中纳入事后交易的分析从而在事先得到事后的价格,理论上用什么工具。

(二)解决困难的办法

对于困难01 如果不是遥远的不可估计的预期或者未来,经济学还是有办法和自信的。不过我们要指出:现金流量的预期有些是不可预期的。本文讨论困难2解决的一种思路:评估理论总体上自觉的考虑纳入交易这个环节,进行或者交易的效用分析;对于收益现值法,基于收益的效用分析的思路,引进效用价值理论,进行事先的市场的交易效用分析。

事实上,交易的深刻和准确的系统分析是一项信息量极大的工作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对此的解决办法是:思维上我们只能够从已知来推测未知;理论上使用边际效用的工具和思想;实践上我们是总结分析过去和现在市场的规律来进行评估方面的交易分析;在评估方法的具体模式上将其作为单独的一个模块单元来处理。

还要解释一下:效用分析理论首先是一种价值理论,在微观经济学中用他来论证均衡价格的实现,但是评估使用的效用价值理论却可以是倒过来的东西——我们将过去或现在的价格当成是已经实现的均衡,从而在均衡的基础上来求效用价值;对于边际效用在价值论里有点神秘,但是在评估里面是简单的,也就是任何两者之间的差异分析都是边际分析,评估看重的是边际分析的技术手段;用什么来表达效用,经济学理论一直有不同看法,但不是没有办法,评估就使用货币或者成交的价格来表达效用。应当指出:现实的评估工作有的人就是这样干的。

五、评估的外部环境的系统分析——其他因素的参与

(一)其他与精度和误差有关的因素

评估人员、评估的社会定位、评估被赋予的性质等等都将影响评估的精度。

从误差理论看评估人员实际上是典型的不等精度观测,也是系统误差的一种。不同的评估者将导致不同的评估精度或误差,就好像不同视力的人们观测物体,会得到不同的清晰度一样。其中关键因素是能力,但是原因不仅如此比如道德等。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人的能力因素是评估误差甚至错误的一个基本的来源,但是道德等已经超出科学的范畴,从科学角度来分析评估的误差或者精度是不讨论道德这些问题的。不过基于本文系统讨论的目的,因此还是有必要从社会的角度来分析评估的性质。

(二)评估的性质

不管评估自己怎样认识自己和进行定位,社会的不同群体总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提出对于评估的定位和要求。科学、政治、经济是三个应当考虑的问题。

1.经济体系上:评估存在的经济学原因是作为中介能够节约交易费用,这是被经济学所证明的一件事实;评估本身通过自身的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参与中国的市场经济的建设工作。评估的社会的、历史的、制度的原因是:针对财务信息的不能够完全真实的理论或实际的原因,对于财务表达的资产进行再评价;财务和市场都没有直接显示价格的领域;国有资产的问题的集中解决评估界的参与的必然性;开放的经济;市场经济的进程要求;专业工作的优势等。

2.在政治体系中:首先是一种社会运行的资源,他的作用是经济体系的中介或服务工具。同时被赋予其他的很多的社会职能。政治判断涉及价值判断:一个基本的分歧是评估工作是鉴证还是咨询?鉴证在一定的程度上是被理解为裁判,评估有时被理解为裁判,这样导致很多的引至的问题。比如为委托方服务好像就影响评估的科学性、公正性。

3.从科学角度判断:评估具有分析、预测性质,咨询和研究的性质,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具体来说:统计、调查、研究市场企业和基本的国情,应用经济学的理论成果;使用科学理论、工具或方法来进行工作。

我们指出:科学判断、价值判断、政治判断对于评估总会有不同的可能,是矛盾的要求,所以就是评估科学上正确还受到价值判断的影响或者干扰,而且评估作为经济学的一部分不能够完全的脱离价值判断。

总结产生评估的系统误差的原因有:收益现值法等的可能的理论问题导致操作困难;评估数据来源比较工程观测的困难(当然数据也会产生偶然误差);交易环节的缺失;评估师或者机构与社会的矛盾要求。工程上消除系统误差的原因可以到达精度的目的,但是评估要消除误差原因确实要不断的努力。要明确的是分析评估误差的最终目的是“一、为了评估理论的完善;二、不让误差变成错误。”

六、对于评估的评价

(一)评估的困难和努力

前面已经指出了评估的部分困难,评估面临的根本困难是:面临的是不确定的未来,导致交易的未来性、预期的未来性、参数的估计性,预期收益贴现理论的不完善性。

还要指出一个极为困难的问题:依据和参考评估结果进行交易以后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与评估结果没有必然联系;评估结果以及评估过程对于收益的预测不是经营成果的充分条件,有时甚至不是必要条件;对于现金流量的预测不是所有收益方法的必要条件。

但是评估界和理论界正在努力地解决问题。比如:就评估总体而言会综合使用其他的评估方法来得到评估结果;就收益法而言有整套的方法体系: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基于贴现的收益法、基于比较的、统计的收益法等;所以在相当的程度上评估还是可信的。

(二) 对于评估的综合评价体系

我们认为合理的评价应当是进行综合评价,而不是单一评价。我们可以给出比较全面的对于评估的评价体系指标:1.精确性的指标,但是不应当仅仅是在工程误差这个单一维度下的一般的理论分析;2.合理性的评价:应当从评估的基础参数、评估方法、理论、程序、过程、结果,而不仅仅是评估结果的单一维度的评价,关键是看评估过程有没有提供创造性的有新价值的东西;对于评估结果的衡量首先应当是定性的判断,然后才是定量的衡量;3.贴近性:应当从市场的结构、具体的交易、评估对象来衡量评估是否贴近实际;4.保证率和可靠性:评估结果对于交易参考的保证率和有效性的问题。

七、总结:问题的再次提出

问题1 对于预测的精度承担责任,是道义还是科学来承担或者共同承担?如果评估道义上无暇和勤勉尽责,在现有的科学和技术条件下,预测不能够达到未来的利润保证90%的精度要求和保证率,评估应当怎样承担责任?

第6篇:交通工程学科评估范文

一、引言

随着资产评估行业的快速发展,新的资产类型、新的市场细分对资产评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需求已经逐步趋向高端化。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特征明显、知识背景综合的资产评估高级人才将是未来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继2004年重新开设资产评估本科专业后,2010年又增设了资产评估硕士专业,目前全国有15所高校设置了资产评估本科专业,68所高校设置了资产评估硕士专业。人才培养层次的逐步高级化,一方面满足了市场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对资产评估专业的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资产评估专业学科定位的研究,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尚未达成一致的意见。而对资产评估专业知识结构的研究,过去一直被淡化,这可能源于市场经济发展有待完善,对资产评估专业理论知识的需求没有现在迫切。随着资产评估专业硕士培养计划的实施,从理论上探讨资产评估的学科属性和学科知识结构,将有助于研究生的培养和未来研究方向的选择。因此有必要对资产评估专业的学科归属进行梳理,厘清学科知识结构。本文根据资产评估实务的要求,拟从专业学科属性和学科知识结构两个方面,阐释资产评估的学科定位和专业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识构成,探寻学科知识对资产评估专业方向设置的影响。

二、资产评估专业的学科定位

资产评估专业的学科属性,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很多学者是以“倾向性”的观点阐述资产评估的专业属性。根据对文献的梳理,目前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的看法:

(一)倾向于管理学科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资产评估发轫于国有资产管理,与会计学、财务管理有较长的渊源关系,理应归属管理学科(李光洲,2007;邓九生,2008;唐振达,2009),在以管理(会计)学为基础的同时,还兼顾了经济、文学和理学(王开田、胡晓明,2002;张艳,2009),此观点偏向于管理学。教育部2004年在少数财经院校恢复资产评估专业设置时,将该专业归属于管理学科。从2010年15所具有资产评估本科招生院校的专业设置看,属于会计学院的有浙江财经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湖北经济学院、南京财经大学、山东经济学院、山东工商学院、广西财经学院和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属于商学院的有上海师范大学和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属于金融管理学院的有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共有11所,占总数的73%,因此相对于持经济学观点而言,倾向于管理学的观点占了大多数。

(二)倾向于经济学科

对资产进行价值评估的目的是为经济活动服务,如果资产评估的方法误用,评估结果的理解存在偏差,则只能从经济学角度进行解释(陈鹏,1998)。同时资产评估的理论主要依附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如信息不对称理论、市场供求理论、预期理论等,分析资产价值采用的方法也是典型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张俊平,2008),因此,资产评估更倾向于经济学学科。在全国15所资产评估本科院校中,将资产评估设置于财政(税务)学院的有内蒙古财经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广东商学院和河北经贸大学,共4所,占总数的27%。因此,倾向于经济学观点也符合资产评估的特征。

(三)倾向于交叉学科

交叉学科是指既包含有管理学、又有经济学,还有工学、法学等学科。张欣(2006)直接提出了资产评估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边缘性复合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宽,需要的专业技能高,且与多种其他行业相关。从对学科基础课程设置的研究中也可以发现资产评估学科的交叉性。在对学科基础课程设置中,王淑珍、尉京红、马慧景(2002)认为,应该设置会计方向课程、经济与管理方向课程、金融与证券方向课程、税收、统计方向课程;常丽(2007)认为学科基础课将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方向课程、财务会计方向或建筑工程方向课程与机械制造方向课程、金融与统计方向课程等。学科基础课就应体现不同性质高校的学科结构特点,财经类院校难以开展不动产评估和动产评估等学科基础课程。李春杰,柳娜(2010)认为学科基础课程可包括: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基础、统计学、经济法(税法)、市场营销学和信息管理系统。从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的科目看,包含有《财务会计》、《经济法》、《机器设备评估基础》、《建筑工程评估基础》、《资产评估》五门课程,这些课程处于同等重要位置,涉及到了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理学、工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较多学者认为资产评估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较为合理。

可以看出,不同的学者对资产评估的学科定位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可以达成共识,那就是资产评估需要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单一的学科知识无法涵盖资产评估的全部知识领域。从评估实务上看,资产评估需要良好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由于资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评估需要不同的学科知识。从资产属性和技术角度看,评估某一项资产时需要掌握资产的权属关系、状况、技术特点、管理流程、收益成本关系等,涉及的学科知识包含了法学、管理学、经济学、技术学等方面的知识,缺少哪一方面的知识都无法正确评估出资产的价值。而职业道德是保证评估师正确履行自己职责,客观、公正、合理评估出资产价值的前提,伦理学的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资产评估是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这种多学科知识融合的特点给资产评估专业硕士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对资产评估学科的知识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资产评估学科的知识结构

资产评估的多学科融合特点,决定了资产评估师需要具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关于资产评估学科的知识结构,这里从评估师需要具备的能力、资产价值计量和学科门类的角度进行探讨,并尝试构建不同视角的资产评估知识结构关系。

(一)资产评估师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

掌握资产评估专业知识,最终还是要应用于实践。从评估师实务操作层面上看,可以将评估师需要掌握的知识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第二个层级是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三层级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层级是进行资产评估的基础。资产评估多学科融合的特点决定了评估师需要具备基本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只有对学科知识有正确的理解,才能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第二层级是对资产正确评估的前提。知识掌握后不一定能够运用,这就要求评估师能够恰当运用所掌握的知识,特别是多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第三层级是评估师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关键。该层级要求评估师具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在评估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时,可以灵活、创造性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者之间是递进的关系,第一层级是第二层级的基础,第二层级是第三层级的基础,第三层级属于最高层级,也是注册资产评估师在资产评估时需要具备的能力。

(二)不同视角下的资产评估专业知识结构

第7篇:交通工程学科评估范文

关键词:轨道交通结构建养一体数据标准状态评估养护

Abstract: This paper in 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ail transit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phase separation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specific content, data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content. And it i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foster integration of maintenance decision-making database and maintenance plan dynamic formulation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Shanghai rail transit line 13 stages of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establish the rail transit line 13 structur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system. At present, the system has some trial in Shanghai Metro Line 13,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Keywords: rail transport; 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data integration; standard; assessment; maintenance;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引言

轨道交通是城市的生命线,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轨道交通建设期投资大,动辄上百亿元的投资;运营期影响范围大,某一段隧道的停运都可能给上数十万人出行造成影响,必须高度重视对运营轨道交通隧道结构的养护,对出现的病害科学治理,有效控制病害的发展,保证结构工程处于正常状态。目前,轨道交通在建设期的施工管理与运营期的结构养护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施工期的设计变更、施工参数、地层沉降、质量缺陷、应急处理、结构修复和加固措施等事关结构养护的重要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没能集中管理和有效分析利用。再加上轨道交通修建在地下土体介质中,肉眼无法直接观察结构外壁的情况,对结构病害状态、病害产生的原因等认识存在盲区,这样不仅给施工期安全控制和环境保护带来一定困难,更重要的是在工程竣工后,一旦这些信息遗失,结构出现病害时就很难准确的分析病害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无法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和工艺参数,致使结构维护工作处于一定的盲目和浪费状态,这给轨道交通结构养护管理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此,必须统一考虑轨道交通建设期和运营期的各种资料,对轨道交通结构从技术上进行一体化管理,对其状态作出科学准确的评估,从而制定针对性的养护计划和方案。

2轨道交通结构建养一体化

2.1 轨道交通结构建养一体化的概念

轨道交通结构建养一体化是指在轨道交通的全生命周期内,针对结构性能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能,对建设和养护业务数据进行历史地、空间地分类存储和综合分析,为轨道交通的建设、养护过程提供信息共享和决策支持,从而保证轨道交通的高可用性,提高轨道交通建设和养护管理水平。

本文中轨道交通结构建养一体化内容主要包括:建养一体数据标准化、养护期结构状态评估、养护方案制定等。

2.2 建养一体数据标准化

轨道交通结构工程全寿命周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建设期、接管期、运营期。轨道交通结构工程数据标准化就是要明确各阶段、各环节信息收集的范围、格式,保证信息的全面、详细、延续;将建设期勘察、设计、施工、监测及周边环境等各类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按照数据的内在规律,结合《上海市隧道养护技术规程》《上海轨道交通隧道病害检查标准化操作细则》等相关规定,进行数据标准化,建立数据的命名方法、命名规范与编码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轨道交通结构工程数据库的逻辑结构、物理结构,制定数据库中数据表的命名规则和元数据,并建立数据库的安全策略和共享机制。

2.3 建养一体化管理中结构工程状态评估

在轨道交通结构工程建养一体化管理中,对结构工程的应力状态、变形情况、安全状态等做实时的评估,对于指导结构养护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根据结构工程所处的时间阶段,状态评估可分为三个阶段,建设期的安全状态评估、过渡期的安全状态评估、运营期的安全状态评估。

(1)建设期的状态评估

结合建设期的勘察、设计、施工和监测信息,对结构工程作出及时的评估和记录,指导后续施工,同时为运营期评估积累宝贵数据。

(2)过渡期的状态评估

①轨道交通结构工程接管期状态调查需要明确调查内容、调查手段、调查设备、测点密度等,进行全面反映结构本身状态的结构工程接管期状态调查活动。

②轨道交通结构工程接管期状态评估,需要基于初始调查得到的各种信息数据等,对轨道交通的不同区段或关键部位等做出量化的评估。

(3)运营期状态评估

根据运营期各种巡查、监测和检测数据,进行全线的定期评估和关键部位的不定期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养护筹划计划制定的依据。

2.4 基于建养一体化数据信息的养护方案制定

建养一体化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建设期信息的有效管理,服务于运营养护期的决策工作。综合建设期、运营期数据和评估指标,制定针对性的养护方案,需要进行以下两项工作:

(1)建立养护决策数据库。该数据库要融合运营期轨道交通结构病害信息、针对不同病害常用的治理方案、病害治理的经济指标等,在给定参数时,系统可提供不同的养护方案,供参考实施,保证养护工作的科学性、经济性;

(2)基于轨道交通结构状态的养护计划动态制定。根据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病害程度的评估结果,系统自动生成各类养护计划。管理人员审阅系统自动生成的养护计划,对于不合理的养护计划,可人工介入进行调整,系统根据调整后的结果养护计划。跟踪和记录病害发现、维修、复查等全过程,在计划日期临近时提醒相关人员。

3 建养一体化技术在上海轨道交通13号线中的应用

上海轨道交通13号线一期工程为纵贯中心城区“西北——东南”轴向的重要主干线,线路全长约为16.5公里,线路途经上海市嘉定、普陀、闸北、静安4个行政管辖区。其中,一期西段共设8座车站,全部为地下站,区间隧道施工采用盾构法,盾构直径6.34m。根据13号线设计和施工阶段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养护管理的实际工作内容,建立了轨道交通13号线结构工程建养一体化系统。

图3.1 轨道交通13号线建养一体化系统建设方案

系统由基础信息管理、监护管理、检查管理、养护管理等主要功能模块组成。

(1)基础信息管理模块

本模块主要针对勘察、设计和施工阶段的资料进行信息化管理。其中,勘察信息包括地质、周边管线和物探;设计信息包括管片类型、车站结构和端头加固信息;施工信息包括同步注浆信息、施工期结构历史变形信息、施工期安全事故和施工期故障修复信息。

(2)监护管理模块

本模块主要针对上海地铁管理中的监护工作进行资料管理,包括施工期和运营期的长期沉降、断面收敛信息,以及运营期轨道交通周边工程施工时地铁保护信息,如轨道交通保护区内正在施工的基坑情况、桩基情况、管线情况等。

(3)检查管理模块

本模块主要针对轨道交通结构巡检过程中的病害资料管理,包括检查项目和执行情况管理和对检查成果的展示和分析。其中,对检查成果的展示可采用列表和病害展开图两种形式,对检查成果的分析可采用不同阶段的对比分析和病害状态单项评估两种形式。

(4)养护管理模块

本模块主要针对轨道交通结构病害的养护工作进行管理,包括养护计划制定、养护任务进度、养护跟踪评定和养护资料库。其中,养护计划制定模块用于针对病害进行维修和保养制定计划,明确维修方法、维修工艺、维修材料和参数、作业班组、负责人、养护起止期限等;养护任务进度模块主要用于跟进养护任务进度,对于超期未完成的任务进行警示,同时在新的养护任务开始前一天,通过短信和邮件的方式提醒相关负责人;养护跟踪评定模块主要用于养护完成后的质量评定工作,系统内含一套完整的养护质量评定机制,包含隧道结构整体状态评定、隧道结构综合维修质量评定和隧道结构保养质量评定;养护资料库用于收集和整理已有的养护方案、常用的养护验收表单、各种通知公告的标准格式和质量安全验收报告等文档,以方便需要时进行及时调取。

4 结论

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理念,轨道交通结构建养一体化管理贯穿于工程的建设期、养护期各个阶段,时间跨度长,管理内容多,系统建成后能大大提高轨道交通养护决策的信息化、科学化水平。

(1)规范了建设期、接管期和运营养护期的数据标准格式,便于数据的整理、存储和查询;

(2)建养一体化系统可实现轨道交通建设期勘察、设计、施工、监测以及沿线地上地下信息的一体化和网络化管理,使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快速准确地了解工程特点、地层特点和周边环境特点;

(3)建养一体化系统将施工期和运营养护期的信息进行高效整合,科学管理,服务于运营期的养护工作,对结构状态做分析与评估,并提供养护方案和养护计划的制定;

(4)通过在上海轨道交通13号线中部分区段的应用发现,建养一体化管理系统能提高病害整理、分析等工作效率,特别是能使养护方案制定效率更高、针对性更强。

参考文献:

[ 1] 王如路, 周贤浩等. 近年来上海地铁监护发现的问题及对策[C].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地下铁道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1: 239~242.

第8篇:交通工程学科评估范文

关键词:交叉学科研究;评估

在当今世界科学、经济、市场相互交融的时代里,科学研究出现了从高度分化走向交叉综合的发展趋势。经济、环境、资源以及和平安全等关系到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给人类提出了一系列的单一学科所不能解决的复杂课题。这些课题的研究要求科研人员必须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学科之间必须相互交叉、融合、渗透。正是由于社会需求的推动,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关于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的出版物也层出不穷。我们分别以“交叉学科”、“交叉科学”和“交叉学科研究”为关键词,在国家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的中文及特藏文献数据库中以任意字段进行搜索,分别检索到34条、44条、7条记录。这些藏书中出版年限最早的是1986年出版的由中国科学技术培训中心编的《迎接交叉科学的时代》。从检索记录来看,这些专门探讨交叉学科(科学)研究的出版物的大部分的出版年限都较早,已经不能够反映现实情况。另外,虽然它们多少都会涉及有关国内外交叉学科研究发展现状的问题,但是这些信息远远不够详尽,不够解渴。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社在2004年出版了一本报告,名为《促进交叉科学研究》(《FacilitatingInterdisciplinaryScience》)。该报告全面深入地分析了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现状,对如何促进交叉学科研究提出了深刻且富有创见性的建议。下面对此报告的背景情况及主要内容等进行一些介绍。

1.背景情况

《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简记为FIDR)由促进交叉科学委员会负责编撰。前言部分介绍了该报告的编撰原因,即“在过去的十年里,国家科学院协会科学、工程和公共政策委员会(COSEPUP)就美国如何从事和支持科学与工程学以及如何培养和教育未来的科学家发表了一系列报告”。所有报告都指出,科学和工程学在整个研究发展过程中都跨越了单学科的边界,这两个领域都为具有广博专深知识及综合技能的人才提供了就业机会。据此,一些报告建议应该对交叉学科的研究和人才培养给予更多的重视”。

于是,在2003年5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凯克基金会宣布设立“国家科学院协会凯克未来计划”。国家科学院希望通过这项计划,“形成新的研究模式,突破交叉学科研究观念和制度上的壁垒,以促进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在国家科学院的支持下,科学、工程和公共政策委员会组建了促进交叉学科研究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成员来自政府,大学和工业领域,他们都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学习或从事交叉学科研究。

2.报告的结构和内容

FIDR分为10章。第一章提出了“交叉学科构想”,并阐述研究界正处在什么地方及正在往哪里走。第二章提出了交叉学科研究的定义,并讨论了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4个推动力及成功的交叉学科工作的本质。第三章提供了一些案例,主要描述了交叉学科研究在工业试验室和国家实验室是如何进行的。“尽管本研究的主要关注的是学术机构交叉学科研究的情况,但是,交叉学科研究在产业实验室和政府实验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了解这种环境下的交叉学科研究的推动力能够给学术界交叉学科研究调查提供有益的见解”。第四章阐述有志于跨学科研究的学生和学术研究人员当前的工作环境和任务。第五章讨论了交叉学科教育和研究的制度障碍,并讨论了有助于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科研、教育和培训政策。第六章讨论联邦和私营资助机构在支持跨学科教育和研究活动中遇到的障碍,并提出一些创新性的资助战略。第七章探讨了专业学会在促进交叉学科教育和研究中的作用。第八章讨论了交叉学科研究和教育活动之评估方面的挑战,评估对象包括:对交叉学科研究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之评估,对交叉学科研究人员之评估,对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的机构、中心和计划的评估。第九章考察了交叉学科研究的整体构架,提出了一些促进整体构架的渐进的和激烈的政策。最后一章综合了委员会的发现和建议,为所有促进交叉学科研究和教育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总体的行动指南。

3.几个主要问题分析

从上述介绍可见,该报告的覆盖面很广。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对报告当中的内容及观点一一介绍。在此,仅选取在交叉学科研究中讨论较多的三个问题进行进一步叙述和探讨。

3.1交叉学科研究的定义及其与多学科研究的区别

由于国外的交叉学科研究开始较早,我国的交叉学科研究较国外稍晚,我国的“交叉学科”一词来自于英语Interdisciplinary一词。另外还有“多学科”,即Multidisciplinary。许多研究人员并不特别清楚这两个词到底有什么不同,在许多研究报告和论文中常出现混用的情况。该报告特别就这个问题通过图表(图3-1)予以说明。

多学科:不同学科的专家由于共同的难题而走到一起工作,工作结束后就各自分离,没有变化。

交叉学科:不同学科的专家由于共同的问题或困难共同工作,其相互作用可能创造一个新的领域或学科。

交叉学科研究和多学科研究的英文分别是Interdisciplinaryresearch和Multidisciplinaryresearch。FIDR中定义交叉学科研究为“交叉学科研究是团队或个人的一种研究模式,它把来自两个以上学科或专业知识团体的信息、数据、技能、工具、观点、概念和理论综合起来,加深基本的认识,或解决那些不能用单一学科或研究实践领域来解决的问题”。

3.2交叉学科研究的评估问题

在对交叉学科研究进行评估时,“应该综合考虑交叉学科研究的一些评判标准,比如该项目是否对创造一个新的领域做出了贡献,或者是否解决了某一社会问题,也可以采用用来评价传统学科的标准,如科研道德”。

相对于交叉学科研究而言,“交叉学科教育和培养计划应该有特殊的评估标准,例如除了内容和表述要优秀等一般的要求之外,还要有普通学生群体参与的数量和构成以及知识的获取”。

就对研究机构的比较评估来看,“例如给大学院系排队的国家科学院协会对博士学科点和活动的评价,应当既包括单一院系做出的贡献,也包括涉及不止一个院系(即使它涉及重复计算也没关系)的跨学科活动做出的贡献”。

3.3出版物对交叉学科研究的影响

由于大多数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都是通过期刊发表并得到认可的,这里所说的出版物特指期刊。“研究人员通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是,需要在终身职位评议时提供恰当的多产的证据。评议小组的成员通常想要知道,研究人员在哪些期刊上,以及这些论文对其它研究人员产生怎样的影响。致力于跨学科项目的人可能会在跨学科期刊上,但一些评议人员不熟悉这些期刊”。在美国,交叉学科期刊基本上还未能占有一席之地,“除少数著名的综合性期刊——如《科学》、《自然》、《国家科学院会议录》之外,对学者们来说,名气大的出版物往往是由专业学会出版的影响力大的单学科期刊。尽管跨学科期刊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它们当中名气和影响力能与单学科期刊相媲美的寥寥无几。因此在这些跨学科期刊上的师生可能不会得到应有的认可,这不利于他们的专业发展”。

这里所提的出版物对交叉学科的影响问题,其实也是上文谈到的交叉学科评估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是由于出版物对交叉学科研究的突出重要性,报告专门对之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其中最受认可的两点建议就是“将交叉学科领域的专家纳入评审小组(38.3%的被访问者赞成这个观点),主动发起创新改革(36.2%的被访问者赞成该建议)”。

除上述两点建议外,报告中还特别列举了美国一本专业期刊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例子,该例对我国的专业期刊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美国生命科学权威杂志《细胞》特设了一个专栏,通过选登《CancerCell》、《CurrentBiology》、《Immunity》、《Chemistry&Biology》等期刊上的论文的摘要,介绍信号传导机理领域的最新发现,为研究人员打开一个进入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的大门。

4.启示

尽管美国与中国的国情不同,但是,交叉科学研究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因此,这篇报告的思路对于我们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在我国,由于多数情况下,所、室、中心是依单一学科而建立的,因此无论是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或者部门开放实验室还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多是以单学科为主的学术机构。因此,从课题的立项到资源配置到成果评估,都不利于交叉学科的发展。交叉学科研究通常是由多个单位共同协作进行的,而在现行对实验室和研究单位的评估活动中,由于只关注被评估单位所作的贡献,从而有意无意忽视了交叉学科。这种情况和报告中所列举的“国家科学院博士评价计划”一样。因此,我们认为,在进行此类评估时,应该将交叉学科研究对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作的贡献包括在内。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研究单位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的积极性,从而扩大交叉学科研究的合作领域和发展空间。

在我国各种各样的“核心期刊”清单中,很少能发现交叉科学期刊。由于缺少发表渠道,有些交叉学科研究人员有时只好在与其工作有关的专业期刊上发表文章,而问题在于阅读这些专业期刊的人可能无法理解他所阐述的问题;而真正对此问题感兴趣的同行们,却根本不会想到翻阅这本专业期刊。因此,虽然他的研究成果得以发表,形式上是得到了认可,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他的研究成果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认同。因此,加强对交叉学科期刊的切实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同《细胞》杂志的做法一样,我国的专业期刊也可以通过设立相关研究领域或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介绍专栏,来促进我国的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例如,医学方面的期刊(如《中华医学杂志》)就可以介绍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等方面的文章。这是一种简便易行的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做法。

5.小结

除了上述问题以外,报告还列举了交叉学科研究所面临的许多问题(例如学院制度结构的问题,交叉学科研究项目的组建问题,团队领导问题,等等),并对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结论和建议。总而言之,该报告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案例分析,生动地描述了交叉学科的研究现状,就如何促进交叉学科研究提出了一个总的行动指南。其中很多观点和结论对于中国的交叉科学研究者和组织者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CommitteeonFacilitatingInterdisciplinaryResearch,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NationalAcademyofEngineering,InstituteofMedicine.FacilitatingInterdisciplinaryResearch[R].America:NationalAcademiesPress,2004

[2]师昌绪.加强学科管理重视学科交叉[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专家论坛),1997,18(1):5-6.

[3]曹勇,吴永波,陈国清.对交叉学科及其科研管理的理论思考[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5,12(4):56-59.

[4]李喜先.论交叉学科[J].科学学研究,2001,19(1):22-27

第9篇:交通工程学科评估范文

根据模糊数学原理,对传统的市场比较法进行改进,从而使估价结果更客观、更科学地反映

待估对象的价值。认为引入模糊数学完善了房地产估价的理论体系,提高了城市房地产估价

的精度,能够促进我国城市房地产估价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房地产估价;模糊理论;市场比较法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

市场比较法是房地产估价方法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将估价对象与在

估价时点的近期发生过交易的类似房地产进行比较,对这些类似房地产的成交价格作适当的

处理来求取估价对象的价值。在评估过程中,很多因素具有模糊性,传统的估价方法难以将

模糊因素准确量化。模糊理论的引入,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一、模糊理论的发展及市场比较法存在的问题

精确数学无法描述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模糊的现象。但人类大脑却可以比较容易地处

理和识别模糊信息。人们的思维带有模糊性,用模糊的语言来交流,然后进行推理分析、综

合评判,最后做出决策。这种带有模糊性的直觉与严格的有机综合及逻辑推理能力,正是人

类思维活动的特征。模糊理论模仿人脑“自上而下”的思维模式,利用数学方法研究和处理

具有“模糊性”现象的数学,又称为模糊数学。

正确运用市场比较法,估价师面临几个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第一,市场比较法求取房

地产价格时,要进行交易情况、交易日期、区域因素和个别因素的修正。一般来讲,除交易

日期修正外,其他三项修正都不易把握,对于区域因素和个别因素的修正,在目前的评估实

践中大多数采用标准因素比较法。即假想一个标准房地产,以这个标准房地产的状况为基准,

比较房地产及待估房地产均与这个基准逐项比较打分,然后,据此求得因素修正的比率。该

方法有两点不足:因素难以等权重;评分值的主观随意性。因此,科学的房地产估价工作,

需要将定性指标定量化,最大限度地减弱主观随意性的影响。第二,如何选择与待估房地产

条件相同的交易实例,并进行因素差异的量化修正。由于房地产位置的固定性和不可移动性,

每宗房地产都有其地区性和个别性。市场比较法要求尽可能在同一市场供求范围内选择与待

估房地产条件相似的交易实例,这实际上是评估对象与交易实例之间相似程度的确定问题,

而相似程度的确定却具有较大的模糊性。第三,如何根据各交易实例的修正价格确定待估房

地产的价格。目前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采用两种方法:其一是采用均值法、中位数法、众数法,

所得结果作为待估房地产的价格;其二是根据经验,以与待估房地产相似程度最大的交易实

例修正后的价格为主,参考其他交易实例的修正价格,判断出一个结果。然而,实际工作中

采用的市场比较法对上述两个问题的处理显得过于粗略,以致影响最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

二、模糊理论在房地产估价方面的应用

由于在使用市场比较法进行房地产价格评估的过程中广泛存在模糊性问题,而模糊理论

又擅长科学的描述客观事物的模糊性,因此,近年来模糊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改进市场比较

法的研究中。

将模糊数学理论引入市场比较法,首先是运用模糊数学来选择可比实例和进行因素修

正。模糊数学在对象的相似程度识别方面,引进了贴近度和择近原则,对象越相近,贴近度越

大。其次,通过一定的方法,将估价对象与可比实例之间的贴近度的大小转化为权数,确定估

价对象的最终比准价格。

模糊理论对市场比较法的改进研究主要有两方面:模糊综合评价法和贴近度加权计算

法。这两种方法都用到了模糊数学中的权重确定方法和贴近度的计算方法。不同的是,模糊

综合评价法利用目标群的综合评分来计算待估房地产的价格,而贴近度加权法则将比较实例

与待估房地产的贴近度转化为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权重,再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计算待估房地

产的价格。此外,在房地产估价模糊理论的研究中,如何确定影响因子权重以及影响因子隶

属度的确定方法同样是人们研究的热点。在主要方法己经确定的前提下,具体因子评定将直

接影响到评估结果的精度。

三、模糊数学评估模型与传统市场比较法的预测精度比较

1、两种评估方法误差产生的原因

由于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的模糊性,传统市场比较法的使用中,较多依赖估价师的经验

判断,不同的估价师采用同样的评估方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不同的估价师在判断的

角度和方法上可能不完全一致,就会产生不同的评估结果。同时,社会客观因素的变化,也

会带来评估结果的差异。用模糊数学方法对房地产估价,能较好地解决评估现象的模糊性,

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从定性到定量的难题,减轻了预测结果对于估价师经验的依赖。但在

评估过程中,需要专家标度以及评分来确定特征因素的权重以及分值,价格修正过程在一定

程度上仍然依赖估价师的从业经验,同时,社会客观因素的对于误差的影响依然存在。此外,

模糊数学估价方法也无法避免因许多微小因素的综合影响而产生的误差。

2、两种评估方法的精度比较

从单个实例看来,误差值的产生是随机的。但若从大量的试验数据来看,误差结果则具

有明显的统计规律。通过对多个实例分别以传统市场比较法和模糊数学方法计算价格,并将

结果与实际成交价格进行比较,将两组误差分布曲线以及统计结果相比较,可以看出模糊数

学评估方法的价格预测精度更高一些。

四、模糊数学应用于市场比较法的几个关键问题

1、特征因素的选择。影响房地产价格因素众多,而且用途不同的房地产影响因素也不

尽相同,因此,必须针对不同的估价对象,根据不同的估价目的,选取有代表性的主要特征

因素。其方法有请专家评定、采用主成份分析法等。对于某一类型的房地产,一旦确定了主

要特征因素,在一定时期内并不需要经常变更。

2、特征因素隶属函数值的确定。隶属函数就是表示某些元素隶属于某种特征的函数,

隶属函数值在[0,1]区间内取值,其值越接近于1,意味着隶属度越高,反之越低。隶属函

数值的确定可采用类比法,即将某一个特征因素分为五个等级:优、较优、一般、较劣、劣,

并分别赋值。将估价对象和各交易实例的特征因素对照各个等级的标准,从而确定相应的隶

属函数值。

3、贴近度的选择以及价格的确定。在房地产估价的模糊数学模型中,贴近度被用来衡

量比较实例与待估房地产的相似程度,进而确定用于评估计算的比较实例。贴近度计算的方

法有很多,应根据对象的特点以及机器实现的难度来选择合适的贴近度计算方法。此外,交

易实例确定以后,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计算待估房地产的评估价格,同样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4、交易情况和交易日期的修正。在采用市场比较法评估房地产价格时,除要进行区域

因素和个别因素修正外,还要进行交易情况和交易日期修正。交易情况、交易日期修正不宜

采用隶属函数处理,交易日期修正用传统方法更客观合理,交易情况修正是在正常交易实例

不够、选用非正常交易实例时发生,一般正常交易实例充足时不需要修正。

在房地产估价理论和市场比较法的基础上,结合模糊数学估价方法,选择和完善模糊数

学应用于房地产估价中的方法,建立房地产估价的模糊数学模型,充分体现出模糊数学估价

方法较之传统市场比较法在房地产价格评估中的优越性。

五、模糊数学在我国房地产估价中应用的展望

1、从应用的实际意义来看,由于房地产估价中存在大量的模糊概念,而这些与模糊概

念相联系的模糊量难以用经典数学进行更精确的处理和量化,故利用模糊数学来完善现有的

评估理论体系和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具有现实意义。

2、在估价精度上,有学者以测量学和统计学中误差理论为依据,结合房地产估价实例,

对传统比较法估价误差和模糊数学法估价误差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市场比较法是一种精度

较高的估价方法,建议采用;而模糊数学法估价的精度更高,若对价值量大或特殊物业建议

采用此方法”。这一研究结果证明,模糊数学理论引入到我国城市房地产估价实践中,较好

地解决了一些模糊量难以处理和量化的问题,弥补了经典数学在处理这类问题时的缺陷,大

大提高估价结果的准确程度。

3、从现有的应用状况来看,模糊数学在我国房地产估价中所应用的模糊理论主要是模

糊综合评价和模糊模型识别,需要进一步挖掘其他模糊数学理论在房地产估价中的应用潜

力,如模糊聚类分析在基准地价评估中的应用和模糊线性规划在房地产估价中的应用。

4、在推广应用方面,应将现有的比较成熟且易于操作的模糊数学估价方法规范化,并

在房地产估价中推广应用,如模糊模型识别理论在市场比较法中的应用。但是在我国房地产

估价实践中,目前推广模糊数学方法会有一定难度,主要是受到估价师知识素质的限制,尤

其是数学知识。但如果能将这些方法规范化,并编制成简便易用的操作软件,模糊数学在我

国城市房地产估价实践中的推广应用应不成问题。

六、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比较可以看出,在市场比较法中应用模糊数学,使实例选择和权重确定比

传统方法更加合理科学,它避免对问题主观决断且减少了个人感彩对评定产生的影响。

市场比较法估价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如区位、交通状况、环境等定性评价都具有模糊性,

难以量化,只能用优、劣、相近、良好、便捷等方式描述,模糊数学理论是解决这类问题的

最有效工具。

在市场比较法中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可将许多交易实例分析整理后建立房地产估价数据

库。在评估时,利用计算机在众多的交易实例中查找出与待估房地产最相似的三个可比实例,

通过选择隶属函数进行因素修正,由计算机计算得到比较合理的待估房地产的评估值,从而

为建立房地产估价系统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柴强.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陈红艳.现行房地产估价方法存在的问题及修正意见[J].价格月刊,2008,32(7):15-16.

[3]张彩艳.房地产估价实务中应注意的问题[J].房地产中介.2008(8).72-73.

[4]丁战,李佳.基于模糊数学的房地产估价交易实例选择问题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7,42(1):56-57.

[5]黄晓艳.模糊数学在房地产估价市场比较法中的应用[J].市场推介,2007,15(3):193.

[6]方必和,汪金焰.基于模糊数学的市场比较法中案例选择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