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就业培训范文

大学生就业培训精选(九篇)

大学生就业培训

第1篇:大学生就业培训范文

[关键词]就业培训 现存问题 联合培训 构建模式

大学生就业培训是教育者根据学生个人特征和社会需要,帮助学生计划职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选择适宜性职业,以促进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探寻构建我国大学生就业培训模式,实现在政府宏观管理和调控下,高校、中介机构和企业建立联动机制,整体优化, 以期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目标。

一、高校、政府、中介机构与企业在大学生就业培训上的现存问题

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培训分两步骤进行:毕业生离校前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由省教育厅负责;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这些措施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培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收获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对大学生的就业培训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就业培训的方式和水平还亟待提高。

1.高校大学生就业培训的体系不健全,缺乏与社会力量的优势合作

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都成立或配备了相关的机构、设备及经费等,但就业培训体系不健全,缺乏专门的职业规划服务机构;大学生就业培训人员很少接受就业专业技能的培训,学校就业指导教师仍以兼职教师构成,结构上还不能专门化、专业化;课程形式多样但是缺乏实践操作性,缺乏与政府、中介机构与企业培训人才的优势合作。

2.企业与高校缺少日常的有效联系,优势不能互补

大学生只有在毕业前一年学院安排的教学实习时才能在企业实践半年(医学院有些专业可以实习一年)的时间,在此阶段企业才参与到大学生的就业培训中,企业与高校缺少日常的有效联系,高校具有丰富全面以及最新的相关理论知识,但在人才培训方面带有较强的理论特点,培训出的人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企业培训的优势在大学的学生培训中并没有得到有机结合,企业与学院缺乏应有的资源整合。

3.中介机构与大学以及用人机构的联系不直接造成信息缺乏

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劳动力市场的中介机构,只是简单的档案和一般的信息,缺少专门为大学生服务的中介机构,因此,不能深入校园,参与大学生就业培训的任务,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不能提供有效的单位招聘需求信息,诸多因素制约中介组织对大学生就业促进作用的发挥。

4.大学生毕业实习与政府安排的就业见习缺乏融通

大学生毕业实习的时间安排都集中在大四期间,而见习期多数安排在大学生毕业之后。学生不了解见习基地的相关信息和政策,造成一部分学生盲目实习与见习。高校应该多举行类似见面活动或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了解见习基地和岗位的情况,从而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实习岗位。

5.普惠制的培训内容不能满足大学生需求问题

普惠制的培训内容多集中在初、中级理论与应用上,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关联度较高的专业还很缺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这种情况的产生与大学生就业理念虽然相关,但是普惠制培训项目应该多与大学生的知识程度相适应。

二、政府、高校、中介机构和企业建立联动机制,探索和构建大学生就业培训的模式

在政府宏观管理和调控下,高校充分发挥教育培训机构的优势,会同有关政府部门、企业、中介机构开展就业指导培训活动等,解决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深层次问题。

1.政府、企业、中介培训进校园,组成专兼职结合、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配合的就业指导专家队伍

政府进入校园带来高水平的政策信息和丰富的人事管理经验;中介进入校园便于发现人才,建设人才资源库;尤其是企业应当把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转移到高校,在高校直接培养、发掘并储备人才,从而减少对新进员工岗位培训所造成的人力、财力浪费,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聘请较高指导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配合的就业指导专家队伍才能做到优势互补,丰富大学生就业培训。

2.丰富大学生就业以及创业指导内容体系

(1)建立大学生就业培训职业规划服务机构,设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式

高校要建立职业规划服务机构,培训专职就业与创业指导课教师,设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倾向、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测评,量身定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全过程碰到的问题和需要的指导,设计推出系统、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和模式;会同有关部门,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培训和自主创业辅导,组织高校毕业生到企业见习基地进行职业见习。

(2)实施大学生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提升职业能力

高校要积极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各高校通过校企合作、根据人才需求状况,开展职业技能训练和“订单式培养”,组织专业技能不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如文、法、史、哲等专业的学生到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进行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使相关专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就业能力。

3.高校要与企业建立联动机制,优化学科设置,建立定单培养人才的模式

高校要根据自身传统和办学条件,办出学校特色,拓展学校生存空间。

(1)高校要注重产、学、研结合,实施科技兴校,学生直接参与锻炼

高校实行产、学、研结合,实施科技兴校的办学模式,探索未来高校发展的新路。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仅可以作为教师的助手参与科研,还可以在产供销领域得到实践的机会。

(2)企业与学校可以通过专业项目合作,建立分院或专业,共同研发、培养人才

企业和学校联合调整课程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师资建设、实习实训、就业创业等方面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使专业设置企业化、市场化、灵活化、高效化,使高校真正实施因材施教,实现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企业也可借鉴学院的专业实力,委托学校作研究项目,同时委托培养人才。

4.高校通过与政府、中介以及企业的合作,发展校外实习基地,建立长效的供需机制

高校应本着双向受益的原则,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建立稳定和多元化的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寒暑假短期实习以及毕业实习。

(1)建立严格的实习企业资格审查制度和网上实习联络机制

学校应派专人对拟合作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全面了解情况,坚持挑选业内先进、管理规范、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并签订正式的合作协议。建立“大学生实习”网站,该网站接受大学生的实习报名,接受企业成立实习基地的申请,无论对企业还是对高校都是双赢的合作。

(2)调整毕业招聘的时间,解决实习与就业的矛盾

目前从每年11月份开始到第二年7月份的毕业生求职期,时间拖得太长, 招聘活动最好集中后移到下半年的七、八、九月份,所有就业协议毕业后签定,招聘时间与大学生毕业时间一致起来,有利于稳定毕业实习阶段学生心绪。上半年以招聘信息为主,尽量减少各类招聘会对毕业实习的冲击,最好规定一个统一的时间段,并限制在20天以下,其他时间留给学生安心实习。

(3)政府应设立专项经费,鼓励企业提供实习岗位

政府应设立专项经费,建设若干大型的公共实习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在实践中提高的机会。有关部门应研究出台有关政策和措施,对接受高校毕业生实习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奖励。政府可以根据每年接纳的实习生人数,减免一定比例的税额,使企业在积极参与“大学生实习基地”计划回报社会的同时,得到一定的实惠。

5.政府提供给中介机构相应的政策,鼓励设立专业化大学生服务中介

政府可以通过惩恶扬善的办法评选诚信介绍毕业生有突出贡献的中介机构;鼓励设立专业化大学生服务中介,充分发挥这些中介机构在学生就业培训中的作用,鼓励他们提供一些对大学生的免费培训,也为中介机构做好人才的储备。政府、企业可以按照中介机构对大学生进行免费培训和职业介绍拨去经费,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以帮助求职者顺利实现就业。让中介机构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也获得相应的利润,这样中介机构才有动力持久地发挥作用,实现中介机构和政府的双赢。

6.政府加大调控力度,加强对高校大学生毕业后培训工作的指导和服务

近几年,“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很好地调节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

(1)建立和完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实现实习与见习的对接

政府要确定一批条件合适并有积极性的企事业单位作为见习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回到原籍尚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为期3至6个月的就业见习,同时协调好配套服务;把高校的实习基地纳入政府的见习基地建设中来,也就是大学生在毕业前的一个学期(包括寒假),如果在校大学生已经完成论文撰写和修改,可以由学校出具证明函,参加青年职业见习计划。学校将对学生的教育监管权暂时转移给劳动部门,劳动部门将学生安排在合适的见习岗位,原则上见习期不超过3个月。此外如果企业最终录用这名学生,将不再需要试用期。

(2)打破地区限制、设立针对大学生的普惠制培训项目

政府根据职业技能培训的发展需要,不断增加针对大学生的普惠制培训项目技能实训、鉴定等新功能,由初、中级培训向中、高级培训全面推进,培养高技能人才。 各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培训职能部门要积极引导、为大学生可以在全省乃至于全国选取普惠制培训的项目做好就业服务部门和普惠制就业培训领导小组间的沟通、衔接工作,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7.以政府为主导,各方努力构建高校毕业生招聘求职平台,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

第2篇:大学生就业培训范文

关键词:PTT培训;就业指导课;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027-02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发挥着积极效应,但其课程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式太传统,课程效果不好,学生对课程评价不高等。本文尝试从PTT培训思路出发,将PTT培训模式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相结合,探索为学生提供更高水平的教学与服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新路径。

一、PTT培训的特点和开展情况

PTT是professional trainer training的缩写,由“表演学知识”演变而来,意为“训练训练者的职业能力”。它是一门涉及教育学、行为学、管理学、行销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启发性课程,在美国行业培训中运用非常广泛,已成为美国国际训练协会专门课程。PTT于上世纪90年代被国内培训行业引进,经过不断修正与完善,被开发成为职业培训师的专业培训课程。

PTT国际专业讲师培训作为高校师资培训项目,由江苏省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组织、江苏学信学院承办,自2012年4月起为省内部分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实施培训,至2014年底已成功举办七期,培训教师337名,在提升教师就业指导教师课程授课水平和辅导技能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PTT培训的特点:(1)注重对课程培训效果的设计。PTT培训强调课程的实战、实效和实用性,以提升受训者对课程的兴趣,提升受训者对内容的记忆力,用最有效、最合适的方法快速让受训者掌握知识为目的。为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培训者对课程进行全方位设计,包括:课程内容是否具有深度和高度、课程内容是否对受训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帮助、课堂教学过程是否让受训者喜欢等。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培训者深入研究受训者的学习习惯,将课堂培训组织细化到课程的每个环节,科学合理安排教学、提问、演练环节的时间和内容,追求课程每个阶段都能达到最佳效果,保证实现教学目标。(2)注重对培训者培训行为的设计。PTT的核心宗旨是“展示”[1],要求“展示”具有文学性、教育性、实效性和目标性,课程中的“展示”是“将既定的教学内容通过培训者的技巧组合、语言效果、感性元素等艺术加工,在课堂呈现,取代传统教学简单、枯燥、乏味、照本宣科的授课形式”。[2]培训者注重设计整体培训行为的过程,通过对培训者课前有效准备、授课风格的选择、课堂心态的分析和应对、语言训练、肢体动作、学员互动等做好充分设计,将培训者在培训过程中的一切态度和行为融入培训过程,为培训效果服务。(3)注重对受训者体验和感受的设计。PTT培训以讲解、示范、训练、互动、演练为主,不只是向受训者呈现课程内容、展示授课技巧,更强调抓住受训者思想,带来对课程的正面感受,培养受训者在课堂中的积极行为,对课程培训效果和培训行为的设计都是为受训者体验和感受服务,为受训者的知识学习和行为改变服务。

二、PTT培训在就业指导课教学过程使用的分析

PTT培训思路引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来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学习观,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3]。实践依据来自PTT在培训行业和高校推广经验,作为商业培训,PTT的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以培训者为中心和以受训者为主题的思路更突出,在教学中更加重视实践训练,收到受训者的好评,符合就业指导课程性质和要求。

(一)PTT培训在就业指导课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可能性

将PTT培训模式带入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充当训练者的角色,更加重视通过情景、协作、对话、演示等学习环境的营造,发挥学生主动学习能力,通过接受训练的过程来强化其行为,最终使知识和经验外化为学生求职择业的决策行动。

1.符合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目标。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PTT培训课程成功的三个元素是:“课程理论获得学员尊重”、“课程内容对学员工作、生活具有指导性”、“课程氛围让学员喜欢”[4]。运用PTT培训模式,通过对就业指导课程理论的提炼、课堂教学过程的实践互动、课程积极主观看法的建立,可以使大学生在知识、态度和技能上做出适合职业发展的积极改变。

2.符合就业指导课的课程特点。就业指导课最显著的特点即有较强的实践性、实用性和实效性,要求能通过课程的讲授和练习,切实解决学生求职择业并给予工作、生活以有效的指导。[5]PTT培训为达到最佳培训效果,将培训“标准化”和“流程化”,针对讲课的四种风格设计、讲课三大组合技巧、讲好课的四大要素、讲师四种语言训练、课程结构做了详细的设计,改变传统就业指导课固定单一的教学方式。

3.符合大学生成长特点。当代大学生性格独立,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不太喜欢传统的教学方式,PTT课程通过对受训者思想、感受、行为的设计,增强受训者对课程的正面感受,带动受训者的积极行为。从参与学生反馈信息看,运用了PTT培训技巧的课堂上,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加熟练和深刻,学习过程不痛苦、很愉悦。

第3篇:大学生就业培训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培训机构;就业;合作

Abstract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external training institutions had entered the university campus, and began to establish the cooperation with the school. There is a deep research based o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our university and Beijing qian feng interconnection technology training .Then we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cooperation for promoting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school teaching. This is a in-depth study in the combining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in the new situation. I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in promoting education teaching ability and the social practice ability of students .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Training institutions; Employment; cooperation

0引言

本课题以我校和北京千锋互联科技培训的合作为基础展开深入调研,通过到培训基地实地调研,考察培训学校的授课模式方法、推荐学生就业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状态,分析近两年学生的培训成绩、就业、工资等数据,研究学校与培训机构合作的相关文件等三个主方面入手,从参加培训的相关专业和非相关两个层面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深度探究和解析大学教育和社会培训两者间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以及两者合作后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通过深入调查分析寻求解决矛盾的有效措施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最终论证大学与校外培训机构的合作对推动学生就业和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

1 大学与校外培训机构的对立与统一

大学教育和社会培训机构虽然属于不同类型的教学机构,但在本质上都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由于市场竞争的关系,两者在宣传上存在排他性。但是二者如果能慎重理性的结合对培养学生能力、增强学生就业以及推动双方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是有重要意义的。但要找到这个“慎重理性”的契合点,需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总结以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从而制定相关的合作政策和协议。

2 毕业生参加校外培训与不上大学直接参加校外培训的对比分析

对于大学来说,向即将毕业的学生推荐校外培训,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让家长和学生对大学教育产生怀疑 ,正如网上的评论“当初还不如不上大学直接去培训机构,省钱省时间。”这会让学校处于十分尴尬的位置,大大减损学校的公信力。所以学校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和对策,客观分析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以平衡好两者的合作关系。

对于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上过大学后参加校外培训与不上大学直接参加培训相比,其心智更加成熟,学习方向目标也更加明确。因为每个专业都细分多个研究方向,学生在大学上过各种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后能更明确自己更喜欢或更适合哪个方向,有方向有目的的学习肯定比盲目机械的培训成功率更高。不管是哪个研究方向的知识都不是独立的都是和其他学科有交叉渗透的,所以即使是深入专研某个研究方向,对同一专业领域并行的其他学科理论基础也应该有一定的掌握才能有更深的造诣。此外,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以外,他的人格、认知能力、社交能力等都是同步发展的,大学期间培养和锻炼的情商对日后学习工作上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非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前选择跨专业的培训学习对自身的挑战性更大。学校对这部分学生必须严格帮助把关,要对这类学生做成绩调研和通过座谈了解学生的心态,绝不能让学生为了所谓的速成和高薪就业盲目的跟从。

3 大学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对学生而言,大学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不但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还可以借助培训机构的社会经验和社会资源帮助学生推荐或引导就业。对学校而言,两者的合作可以使其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同时也能带动相关专业教师深造学习前沿知识,真正做到让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对接,对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

大学与校外培训机构如果不能慎重理性合作,若不能提前制定周全的合作协议和规定,不能给学生正确引导和规划,就随意的引进校外培训机构,那学生就会在培训班广告满天飞的校园里盲目跟从或在网络上肆意的发泄抱怨大学教育的失败。同时不公开不明确的简单合作也容易在校园内滋生腐败,对大学和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可想而知。

4 促成良性合作的制度保障

(1)建立正规统一的校外培训机构入校渠道。对于进校招生的培训机构必须要求通过学校校企合作处之类的部门申请登记,对于培训机构的规模和设置学校要提前考查确认。

(2)学校要制定严谨的合作协议,保障学生利益的前提下保证合作工作有序进行。

(3)对培训机构的宣传过程学校要严格监控,防止过度宣传或影响校园的秩序,同时学校要做好辅助宣传,引导学生摆正心态理性选择。

(4)学校设立监管部门,防止利益链条损害学校声誉和学生利益。

(5)校内建立教育培训机构交流平台,使信息公开畅通,让学校、培训机构和学生三方更准确的了解彼此。

5 结语

近几年虽然培训机构已经渗透大学校园但是与大学正规的合作并不算普及,因为两者的办学理念和社会地位不同,所以对两者间的合作不能随意草率,需要深入的考查和调研分析,对两者的对立矛盾需要进行辨证的分析,对毕业生参加校外培训与不上大学直接参加校外培训两种情况要从理论上和调查数据上对比分析,再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合作政策。本次课题的立项研究正是解决以上问题,力求论证大学与校外培训机构的合作对推动学生就业和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钱景霞. 浅谈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J].中国教师报2011-5-3(9)

[2] 陈昕宇.培训机构进学校的N个问号[J].广州日报,2012-11-21.

第4篇:大学生就业培训范文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连年增长,2013年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而2014年毕业生人数已突破720万,照此增速预计2015年将达到749万左右。与此相比,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却长期徘徊在70%左右,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为了提高应届生的就业素质与能力,缓解最难就业季带来的不利影响,对其进行职前培训刻不容缓。

通过对不同高校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研,全面剖析当代大学生对职前培训的认知程度以及他们对职前培训的期望与潜在需求,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大学生职前培训的必要性。调查数据表明:有85.5%的大学生对职前培训不了解,高达97.3%的大学生未参加过职前培训,而且参加过培训的多数人相信,职前培训能对以后的就业生涯等起到积极作用,有85.4%的学生有意参加职前培训,希望对职前培训多一些了解。

由此可见,大学生对职前培训的期望与需求很大,且职前培训对缓解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越发重要。因此,必须倡导政府、高校、以及大学生共同努力,对其进行必要的职前教育培训,为其以后走上社会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职前培训所面临的问题

与具有鲜明市场化特征的企业人才培训模式相比,当前大学生的职前培训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培训主体过于单一。随着国内外人才培训市场的日渐成熟,专业的人才培训机构越来越成为企业人才培训的中坚力量,再加之发展迅猛的企业内部培训的配合,促使企业人才培训呈现出了培训主体多样化的特点。而大学生培训的主体―各大高校,往往把大学教育的专业性与持久性同就业培训的专业性与持久性相等同,使得高校独自承担对应届大学生的就业培训工作,而忽视了市场需求。

(二)培训手段的局限性。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培训机构的生存能力取决于其培训效率的高低,这使得企业采用灵活多样而又系统科学的培训方式。课程讲授是高校培训最主要的手段,其面对针对性、变化性极强的市场来说,显得过于单一与陈旧,可以说,纯粹性的教育手段具有先天的局限性与不适应性。

(三)培训资源的封闭性。培训主体的差异导致了培训过程中培训主体所享受的培训资源存在差异。企业通过外部培训、内部培训以及特聘专家培训等,使其在培训资源上具有无与伦比的丰富性、全面性。而高校对就业培训与专业教育的认识偏差导致培训忽视了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市场环境的变化性,使资源的运用更加封闭和机械,虽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却在人才培训时无能为力。

从高校的培训本身来看,大学生职前培训存在的不足点是:第一,重形式,轻内容。现在的就业培训造成了“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局面。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过分关注理论,忽视实践培训,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且局限于搞讲座,讲政策,忽视了就业培训的内涵,没有切实地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能力。第二,重共性,轻个性。培训要根据培训对象的差异,来选择恰当的方法。对所有的培训对象一视同仁,忽视了因材施教,最终导致了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三、高校职前培训的改进方法

虽然目前高校的职前培训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不可否认,职前培训对缓解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所以只有充分凝聚政府、高校、社会和大学生个人的力量,职前培训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一)政府。政府部门应为职前培训营造良好的氛围。政府可通过法律、文化等手段为职前培训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和信息引导。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督促有关部门对就业环境进行前瞻性的预测,从而对高校的专业结构调整、培训机构的发展规划及大学生的择业导向起到参考作用。

(二)高校。高校是大学生职前培训的重要主体,其培训手段、培训资源、培训意识等都会对培训效果产生影响。首先,应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职前培训建设,树立正确的培训意识。其次,高校应完善大学生职前培训的体制机制。建立从学校到各学院、各系、学生组织等立体交叉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建立服务型大学生就业体系,以服务为理念,以市场为导向,形成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以高校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学生和企业双向选择为特点的机制。最后,应注意培训内容的科学适用性。职前培训应具有超前性,包括在培训对象的选择上和培训内容的教授上,即应扩大职前培训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应届毕业生,对其他在校生也应提供相应阶段的服务,为他们制定合理的计划。

(三)社会培训机构。社会培训机构虽与高校培训有所不同,但也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提高其社会服务意识。应通过宣传等手段增强人们的信任度和关注度,争取政府部门的认可,积极培养与高校的合作伙伴关系,发挥其在学生和用人单位、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纽带作用。

第5篇:大学生就业培训范文

一、争取部门协作,开辟培训资源

在科学进步、技术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依赖新的科技成果,终身学习已经成为生产力进步的客观要求,各类的短期技术培训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职业教育学校服务于社会的职业业务内容。我校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各专业教师50余名,校舍建设13000多平方米,无疑有着较高的技术培训能力,为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服务社会,我校积极争取与县内有关部门合作,挖掘培训资源,争取培训项目,力争更多、更好地为县域积极发展做贡献。在争取部门培训资源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采取的是挂单申请,就是向县内人力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局、农业局、经济局、工业开发区管委会等常年招工和有培训任务部门递交申请培训任务的申请书,请求这些部门把培训工作交给我们学校,并在我们学校开展培训。其次,我们采取上门申请,就是通过上述部门打听、了解到哪个部门有临时性的培训任务,我们就主动上门,介绍我校的培训能力和条件,承诺培训质量,争取完成他们的培训任务。第三是迂回申请,就是在打听到哪一部门有培训任务,又不肯把培训任务交给我校的情况下,主动向他提供师资、校舍和设施、设备等帮助,先建立友好的协作关系,在共同培训中让有关部门认识我们的能力和诚意,最后达到对方将培训项目交给我们的目的。经过努力,几年来我们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先后与农业局合作完成了5600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和500人的李兆基百万农民温暖工程培训;与人力和社会保障局合作完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春风工程”培训和500人的低保家庭子女就业培训;与安全监察局合作完成了4000余人的在岗职工安全生产条例培训;与经济局、开发管委会及部分企业完成了2200人的岗前生产技术培训;与就业局完成了2400人的下岗职工再就业技术培训和3000人的出国劳务人员培训;与科技局、农业局、畜牧局等部门合作完成了送科技下乡的367场科技讲座,培训农民和梅花鹿的等畜牧养殖人员达52630人次。今年除还将继续开展上述培训工作外,还要完成分别与民政局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完成1000多人的退役士兵就业技能培训任务和500多人的创业培训任务。我校通过培训,向社会展示了自身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县内各部门的认可,现在许多单位在招工、培训的工作中,都主动来校请求援助,有的单位为了加强和学校的联系,县民政局将东丰县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设在了我校,派人长期住校,使培训工作的开展更加稳固和长久。县人力和社会保障局把劳动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中心也建到了我校,县安全生产监察局将安全生产培训基地设在我校。

二、健全培训机制,规范培训行为

为更好地开展学校的短期培训工作,我校设置了培训办公室,专门负责培训工作,结合几年来开展培训工作的实际,学校为就业办公室确定的工作职能是了解培训工作形势;掌握培训工作信息;争取培训项目;招收培训学员;制订培训工作的规划方案;从事培训教材、师资、学员和过程管理;健全培训档案;安置培训就是就业,跟踪结业就是学员服务等等。学校有一名副校长专门负责培训工作,对培训工作实施检查和评估。招生培训办公室人员也都是从教师中选拔的敬业精力强、工作效率高、有较强社会活动能力的人员担任,他们分工明确、责任清楚、配合密切,为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基础保证。

为了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我校培训办公室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制订了一系列的培训工作制度,把培训工作从人员来源、培训过程、考核、结业到推荐上岗都进行了规范,在培训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培训制度开展培训,保证了培训质量。如在我校承担县安全监察局对企业安全生产条例的培训工作时,一家企业的老板害怕影响生产,要求我校培训办缩短课时,草草了事,我校工作人员耐心地向他宣传了上级有关要求和安全培训的意义,并陈述了擅自压缩授课会受到学校处分的规定,使该老板对安全培训有了正确认识,愉快地配合学校,要求职员认真学习,圆满完成了安全培训任务。

建立学员培训档案,如实反映学员培训成绩是我校规范培训行为的又一重要方法。我校为员工建立了《学员培训登记表》在培训中如实记录学员的出席、表现和学习成绩,在培训结束时由培训教师和培训办工作人员综合评出学员在培训期间的结业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涉及学校推荐就业的,我们将结业等级作为参考,涉及部门委托培训的,我们也如实将结果呈报给单位,作为单位用人的参考,通过这一举措,有效地约束了学员的培训行为,保证了培训的顺利开展。

几年来,正是由于学校不断完善就业办公室的职能,健全培训的规章制度,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开展培训,使我校的培训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多次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肯定,如在“阳光工程”培训中,许多培训机构由于对人员身份确认不实,出现了套取国家培训资金的现象,受到了相应处分,而我校在历次国家和省相关部门的检查中,都是县里推荐的单位,每次迎检都受到领导的好评。另外,规范培训也保障了培训工作的安全,虽然几年来我校培训的人数越来越多,但却从没出现过安全事故,得到了学员的高度认可。

三、培训师资,建设基地,全面提升培训能力

为提高学校教学和培训的质量,使学校教学和培训的内容更加适合县域经济的生产和经营实际,几年来,学校除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先后招聘和调入了23名职业师资院校毕业的各专业青年教师,还通过培训和下企业锻炼、到农村参加实际生产等途径增强教师的职业教学能力,改善教师的结构配备,不断提高我校的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开始我校为提高培训学员的技能,从相关单位聘请高级技术人员来校任教,几年来,我校先后从后勤部安装大队聘请了10余名教师对我校教师进行农业指导,并协助我校开展农业技术培训,这些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弥补了我校开展培训初级的专业师资不足和学校教师技能操作的欠缺,为我校打开培训工作局面做了应有的贡献。近三四年,我校又把送学校年轻教师参加专业技术培训作为提高教师技能的主要途径,学校先后派出7人参加国家教育部举办的计算机、装潢、建筑、机械加工、焊接等5个专业培训;25人次参加省教育厅举办的计算机、机加、焊接、农业、烹饪、商务电子等方面技术的培训,6人参加省安全厅举办的安全生产监察培训;2人参加省人力和社会保障厅的创业讲师培训班。学校规定,凡参加培训的教师必须在培训结业时拿到技术等级证书,而且还要回校向全体教师汇报培训的收获和心得,当众演示学到的技能,并能够担任所培训科目的技能教学才属培训合格,发给学校双师型教师津贴。利用寒暑假和双休日,组织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参加企业生产劳动,拜师学艺,是我校提高教师生产技能的第三种途径。几年来,我校先后派出机械加工、焊接、农学、畜牧、装潢和学前教育的专业教师20 余名,分别到工厂、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养殖厂、装修公司和专业文艺团体去,参与一线企事业的生产和经营,学习工人师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教师们到企事业单位后任师傅、学手艺和企事业单位员工一样顶岗工作,即学习了专业技能也了解了企事业单位对员工的希望和要求,回校后既能从事教学,还能从事职业指导,达到了技术和教育能力的双丰收。校内的“师带徒”是提高教师职业技能和教学培训能力的第四种主要途径,刚招聘入校的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和职业技能,学校就做了委派职业技能高、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带徒弟的规定,师带徒的基础时间是一学期,两学期过后青年徒弟要做汇报演示课,演示课合格了,师徒共同受奖励,出徒独立上课,演示课不合格,继续师带徒,直到合格为止。为了推动教师学习技能,学校还推出了一系列的奖励措施,在我校既能教授理论课又能教授技能课的“双师型”教师,享受一定数额的“双师型”教师津贴;寒暑假可以正常休息或到外地名牌职业院校参观学习,参与培训工作时可以优先选择经济效益好的培训项目等等,这些措施调动了我校教师学习技能的积极性,提高了我校教师的专业技能,改善了我校教师的结构配备,使我校有了越来越强的教学和培训师资队伍。

为了提高学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能力,学校还开源节流,努力争取外援改善办学条件,大力兴建实训实习基地。通过我校积极争取,劳动局一次给我校购买了价值80万元的数控和普通车床,民政局今年也将投资。经过学校的努力,改善了办学条件,创设了良好的职业教育育人环境,也给学校培训工作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参加我校培训的学员基本上都能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为他们上岗就业和劳动致富提供了可靠的技能技术支持。

四、提供就业跟踪服务保障培训效果

为使培训工作进行得扎实有效,我校充分发挥校企联办的就业资源,为培训就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推荐培训结业人员山岗就业,切庭子女的就业脱贫。几年来,我校向大连日本电产、大连海尔、大连阿尔派、大连斯达电子、烟台富士康、长春冠迪机械、长春实验机械、大连港务局、北京北辰集团、北京全聚德餐饮集团等大型企业和东丰鑫达铸造集团,东丰诚毅机械等输送各专业结业人员8700余人,学校为了保证学员稳定的就业,在确定培训项目之初就着手为学员联系就业单位,考察就业单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并代表学员与企业谈妥工资待遇和劳动福利等问题,然后带着企业的招聘简章和就业合同到各乡镇招收学员,本着双方愿意的原则吧合乎企业用人条件的人员招收入校学校,培训合格后再由我校培训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护送到企业就业。由于我校能够真正体恤就业学员的困难,用心选择学员就业企业,并代表学员帮助学员处理与企业的劳动纠纷,切实解决了学员在就业过程中的许多难题,基本实现了学员的稳定就业,80%以上的学员都能够在学校推荐的企业工作一年以上。

第6篇:大学生就业培训范文

关键词 技能培训 教育资源 强化措施 培训平台 培训模式

前言

坚持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并重,是技工学校的办学方针。一些技工教育工作者,对学校搞职业技能培训认识上有差异,认为“搞培训麻烦、工作难做。”加之措施不力、效果不好,形成“搞培训赔钱,得不偿失”使技能培训工作发展不快;有的公办中技学校的技能培训业绩平平,与蓬勃发展的中技学历教育相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1 认识到位

作为学校的领导者,都希望扩大办学规模,积累办学资金,增加办学实力。在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搞好技能培训,能扩大学校影响,争得政策支持,取得办学收益,同时又促进学历教育的发展。

1.1技能培训的社会效益。可通过下岗职工转岗培训、在职职工技术等级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这些人群的职业技术能力,满足本行业、天津市乃至环渤海地区对熟练技术工人的需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1.2技能培训的学校效益。可充分利用校舍、教室、学生宿舍、实习设备的教育资源,白天和平日搞学历教育,晚上和公休日乃至寒、暑假搞技能培训,最大限度地挖掘教育资源潜力,增加办学收益,享受国家政策补贴,积累办学资金、降低学历教育成本,还可通过社会培训,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了解社会用工需求。

1.3技能培训有利于学历生管理。随着市内生源减少,技工学校普遍扩大郊县和外省市招生,住宿生日渐增多。为了加强住校生管理,充实业余生活,学校普遍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和社团活动。面对学历生开展第二职业技能培训,既弘扬学校学习风气,增加学生的职业技能,又丰富了学生业余生活减轻了住校生管理的压力。

1.4技能培训有利于扩大学校影响。技工学校招生对象是初三毕业生,大多是普通中学的学生。通过下岗职工、在职职工培训,增加了受训人对学校的了解,有的就介绍适龄学生到学校求学。外省市青年农民工通过短期培训上岗工作后,感到短期培训不解渴不能晋升发展,需要继续深造,转而回到学校参加学历教育,起到了“培训促招生”的作用。

2 措施得力

与学历教育相比,培训工作琐碎繁杂;事情多,内容广泛、时间长。学历教育是“招生一季儿、安稳一年”。技能培训是“长年招生、每季结业”。专业多、时间短、循环快是技能培训的突出特点。因此,必须结合学校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2.1建立专门机构。目前各学校培训机构一般设在招生就业办公室或教务处,人员少、权力有限,支配和使用教育资源往往经过繁杂的审批手续。我们推荐建立对劳动力市场反应快,有一定自的专门机构,如:我们学校的培训机构对内称培训部,对外称“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建立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单独账户,有直接对外权力。除学校配备三名专业教师外,培训学校可针对开办培训项目自主设立专业,自主临时或长年聘用招生、任教、实训、就业安置人员。也就是事业部制的管理机构。

2.2配置专用的实训设备和教室、学员宿舍。一般来讲,劳动力市场急需的工种、岗位,就是学历教育和培训设立的专业,只是学生、学员培养对象不同。如我校学历教育主干专业是数控技术、模具钳工、维修电工和电子技术应用。培训部就开展这些主干专业的在职职工培训,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另外,我们学历教育未设的专业,培训部单独设立专业,如:针对下岗职工、农村劳动力培训,我们开设了电气焊、计算机应用、烹饪、中西面点、家政、护理、保安、插花等专业。这些专业的教室和实训教室为培训部单独设立,专门使用,常年开班。为外地学员还专门配置了专用学员宿舍。

2.3采用年度目标责任制的办法进行考核。技能培训工作是一项很辛苦的工作,只有不怕劳苦、不计时间、事业心强、有一定独立工作能力的人才能胜任。采用常规的奖励考核办法,不能有效地激励从业人员。因此,我们大胆改革创新,制定了有一定风险的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考核三项指标:①年度净收益指标,扣除固定人员和外聘人员工资、实习实训和水、电、气费用等培训成本,交付学校一定数额的净收益。创收部分按比例留成。②培训学员培训考工等级合格率指标。③实训安全指标。完成指标有奖、超额指标多奖。完不成扣发工资。有效地调动了培训人员的积极性,三年来,培训学员数量和净收益,每年都以15%幅度递增。

3 开放办学技能培训

目前,制造业和服务业对劳动力岗位和工种的需求多种多样,单靠一个培训机构,在资金和场地有限情况下是远远满足不了这方面需求的。因此要建立面向社会开放的培训办学模式,广泛开展优势互补的联合办学。

3.1联合招生。依托行业和企业、街道办事处招收下岗职工,在职职工学员、有的是定向-培训。依托农村市、县政府招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学员,有的还可享受国家政策补贴。

3.2联合实训。对实训设备要求较高的工种我们采取联合实训的办法。如市政、道桥、基本建设需求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操作和维修人员,这些设备每台都在20万元-30万元之间,靠培训机构的资金财力根本买不起这样的实训设备。我们就与工程机械生产和销售单位联合办学,有效地解决了实训设备问题。为了掌握最新焊接技术,我们借助市焊接协会的技术和信息优势,开展焊接技术联合办学,提升了培训层次,为造船厂和锅炉厂定向培训焊接工人。

3.3联合安排就业。以往的技能培训,只负责专业技能和实用技术授课实训,不涉及就业推荐。现在许多培训学员有强烈的就业要求,除了工厂企业定向培训外,我们依托人才和劳动力职业介绍机构开展联合推荐就业,增强了服务项目,扩大了培训生源。

4 统筹安排

技工学校既然肩负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双重任务,在学校内部教育资源的使用上就要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两者兼顾及时解决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首先,技能培训要制定严密细致的培训教学计划,共用的教室、实习设备和师资力量要统筹兼顾,尤其是教师课时考核要实行统一标准,实习设施使用办理严格的交接和管理手续。

其次,技能培训实行目标责任制以后,要实行严格的经济核算,计算真实的培训成本,校内各项教育资源要坚持有偿使用的原则,只有这样奖罚才公平具有生命力。技能培训的收益要全校教职工共享,达到全体教职工都支持和参与培训工作的目的。

结语

职业技能培训是大有前途的“阳光工程”,大力开展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为重点的职工培训,积极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进城务工人员职业培训,充分发挥技工学校教育资源和培训平台的作用,坚持为行业服务。

参考文献:

第7篇:大学生就业培训范文

进行多元化办学的技工学校很多,但不少学校工作开展效果不佳或半途而废,为什么沈阳技师学院的短期培训会做得风生水起?带着好奇,记者探访了沈阳技师学院的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和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专业转换及技能提升培训项目。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紧密对接市场需求与岗位需求、多管齐下提升教学质量、全力帮助学员就业,三大“秘诀”让学院成为了省内短期培训领域的一面金字招牌。

高校毕业生篇

六个月炼成“准职业人”

六个月的时间里,能发生怎样的完美蜕变?

在沈阳技师学院,六个月的时间,可以帮一名就业四处碰壁的本科生打开就业之门,可以帮助从地理这类冷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顺利转换专业,可以让工作两年的医学毕业生实现职业的“华丽转身”,可以让一名待业多时的往届毕业生起薪高于当年的应届毕业生……而这,就是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专业转换及技能提升培训的“魅力”所在。

从2009年开始,每年都有200~300名高校毕业生来到沈阳技师学院参加培训,其中不乏硕士研究生。这些学生的学费由财政支付,学院也免去了他们的住宿费,让他们几乎没有任何经济负担地投入学习。

造成这些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或者是由于专业过于冷僻,或者是由于专业技能缺乏,造成他们的就业范围过于狭窄。而参加培训,给了他们一次实现专业提升或专业转换的机会。

让负责高校毕业生培训项目的曲弘副主任印象最深的,是一名医学类专业本科出身的学员。在从事护士工作两年后,这名学员决定“回炉再造”,选择了软件开发专业,经过6个月的培训,目前她已经在东软顺利就业。

目前,沈阳技师学院开设的是辽宁省人社厅确立的七个培训专业中的动漫设计专业和网络营销专业。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学院提出了“准职业人”的培养模式,从六个方面入手,为这些大学生补上职业课,从各个细节将他们雕琢成为“职业人”。

教学环节瞄准岗位需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教会学员如何使用软件和工具,更要融合项目实战,以练带学,增加行业背景知识。在学院考核方面,要以项目和作品为主,引入真实的课题项目,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学院与省内外多个企业合作,承接动漫、软件设计项目,整个设计过程由学生按照客户要求完成,教师仅承担指导、辅助工作。

建立实践工厂——教务处利用一个教室建立起项目实践工厂,挑选优秀学生进入,鼓励和激发学员参与真实项目的设计与开发。

正常教学与课外辅导、扩展相结合——对于基础差、学习有困难的学员,教师开展额外的小班辅导,同时调动成绩好的同学给予成绩差的同学教学帮助。为了拓展学员的知识面,邀请行业专家给学生做讲座,还利用业余时间额外开设网络工程课程,尽量为学员今后就业多创造条件。

开展就业指导——指导学生调整好心态,树立切合自己实际的就业目标,转变“等靠要”的观念,摆正位置。同时,从简历撰写、面试技巧、职业规划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求职的技巧。

用创业培训挖掘学员潜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创业的潜力。学院针对这一特点,专门设立了创业培训课程,这一课程现在已经成为最受学员欢迎的课程。

收集意见,不断完善——学院不定期召开培训班班会,下发调查问卷,收集学员们的意见,并加以讨论、改善。

定向培养提升就业率——为了帮助学员们更好地就业,学院确定了定向培养为主、市场就业为辅的原则,先后与沈阳市的十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学员定向培养成功率达91%,整体就业率达70%。

“学员们上课的教室就是机房,所有的课程都是实践课程,培训的一切都是针对岗位需求的,都是为了让学员毕业后能直接就业。”曲弘副主任如此总结这一培训与大学培养的不同之处。

事实也证明,“准职业人”的培养模式很适合于离校未就业的这一大学生群体,“这些来培训的大学生已经在社会上碰过壁,所以学习的主动性很强。现在,动漫设计专业学员的起薪是每月2500元,而在沈阳应届本科生的起薪是每月2000元。学员们顺利就业后,又会推荐同样面临就业难题的同学过来学习。口碑相传,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积极作用。”

用六个月时间,补上专科三年或本科四年、甚至是研究生五年中所拉下的“职业课”,并且带来了最显性的就业成果。这让我们在反思大学教育之余,更看到了职业教育的独有优势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退役士兵篇

变最可爱的人为最有作为的人

2007年,沈阳技师学院被确立为辽宁省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六年来,共培训退役士兵3100余名,98%被安置到沈阳市各大企业就业。在每年政府对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的考核中,学院都名列全省前三。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院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坚持市场导向和服务导向、教学和管理两手抓的独特培训模式,这一模式符合退役士兵学员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实现了社会、企业、学员和学校的多方共赢。

专业设置市场化,就业安置最大化

沈阳技师学院在退役士兵培训专业确立上坚持三个标准:就业前景好,岗位待遇较高,以及受学员自身文化、学历条件限制较少,掌握专业技能相对容易。每期专业均由学院退役士兵就业部经市场调研、与用工单位签订“定向就业培训协议”后,方可确定。目前,学院已经开设了数控、焊接、钳工、电工、机加、水暖、车工、汽车运用与维修、烹饪、计算机网络等专业,还开设了创业课程,这些专业和课程很受学员们欢迎。

从这些专业毕业的学员也受到了企业的欢迎,“退役士兵能吃苦、守纪律,在品质方面很过硬,专业又对口,所以我们的学员还没有毕业,一些企业就来‘抢’人了。”主管短期培训的周彦杰院长言语中透着自豪。

学员们就业红火的背后,与学院在就业安置三阶段所做的工作也是分不开的。

退役士兵入学前,退役士兵培训大队就开始考虑就业安置工作了。他们与一些信得过、声誉高的用人单位沟通协调,就学员就业的具体岗位进行洽谈,签订培训与就业订单,未雨绸缪。同时,充分利用已有校企合作,探索定向培训方式。

在学员就业安置工作中,针对学员未被企业录用,或因企业待遇、条件不符合学员要求两种情况,举办就业指导讲座,引导学员依自身条件“量力而行”。负责就业的老师不厌其烦地为学员安排面试,增加机会。

在学员顺利就业后,培训大队又专门派信息回访小组,深入用人单位了解学员的工作表现,并对培训工作进行改进。在回访中,学院了解到一些企业仍把学历文凭看得很重,退役士兵往往会因这方面的原因失去晋升的机会。于是学院开展了参加提升学历教育的宣传动员工作,给出减免20%学费的优惠政策。目前,已经有约100名学员在参加技能培训的同时,接受了大专、本科学历教育,为自己的高质量就业增添砝码。

教学实训规范化,学员管理军事化

大多数退役士兵学员文化基础及专业知识、技能较差,沈阳技师学院在研究这一培训对象特点的基础上,采用了以实训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设置均以强化动手能力为主体,实际操作与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具体比例为7:3,并融入了实际岗位需求和技能鉴定考核标准。与这一模式相配合,在培训教师选择方面,学院层层把关,选拔出双师型教师到培训班任教,并要求教师把讲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个工件当做是完成政治任务,不但要让学员理解所讲内容,还要让学员掌握实际操作。学院还联合沈阳市技能鉴定中心举办专业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的选手将会被破格提升为高级工,这极大地激发了学员们加强实训、提升技能的热情。

在教学中的规范化,也延伸到了学员日常管理中。

从第一期培训班开始,沈阳技师学院按照军队院校建制设立退役士兵培训大队、中队、区队,同时选聘懂教学、会管理、能吃苦的自主择业干部担任大队长、政委及中队长,他们与学员们一起上课、吃饭、训练、活动、就寝,对学员实施军事化的全面教育管理。学员在学习生活中,必须做到“八个统一”:统一报到时间,统一被装、着装,统一编制中队,统一作息时间,统一培训教材,统一考试、技能鉴定,统一参加技能大赛以及统一岗位实习。这样的管理模式延续了学员之前在军队所接受的军事化管理,不仅让学员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更让学员们始终保持了军人的优良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严格管理并行的,是学院对学员的全方位关怀。培训大队的管理干部通过在学习上指导、在生活上关心、在心理上疏导,让学员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尤其是心理疏导,是培训大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大队成立了退役士兵培训学员心理咨询室,各个区队建立退役士兵学员QQ群,政委、大队长、中队长及授课教师全员参与,一旦发现学员情绪不稳定的苗头,就及时进行疏导和调理。

为了丰富学员们的学习生活,培训大队的管理干部们想法设法“玩花样”。除了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这些常规主题教育活动外,培训基地几乎月月有活动,例如6月的“专业技能大赛”活动,9月的“就业,你准备好了吗?”教育活动,10~12月的“争做合格的企业员工”信息反馈活动,此外还有以各中队为单位开展的体育比赛和文艺活动。各中队也积极组织学员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性活动,时刻提醒学员们要用行动实践自己“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的誓言。每期培训班结束时,培训大队都会召开表彰大会,表彰优秀学员、优秀班干部和优秀班级,激励学员朝着“更加优秀的自己”努力,也怀着牵挂,将毕业学员送上新的旅程。

当我们采访结束的时候,退伍士兵培训班嘹亮的集合号正响起,身着迷彩服的学员们在一分钟内集合完毕,整装待发。在这个新的“训练营”里,他们将完成又一次蜕变,从军人蜕变成职业人,结果值得期待,其中的过程也同样会在他们的人生中留下精彩的一笔。

名校名片

第8篇:大学生就业培训范文

论文摘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独立学院培养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从独立学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着手,分析独立学院实施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并提出当前独立学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为独立学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参考依据。

一、独立学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

职业技能培训是按照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进行的规范性培训。是通过按照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对接受培训的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的职业教育活动,其目标在于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促使劳动者顺利地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独立学院作为培养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备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三本院校,目前处于一个很尴的地位——和一本二本相比,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欠深入;与职业技术院校相比,学生动手能力缺乏。因此,独立学院应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学院发展定位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了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能培养更多的直接面向社会生产实践第一线,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成立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承担本院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学生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

首先,高校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独立学院的学生在许多单位的眼中能力素质比一般一本二本院校学生差。而学生本身理论方面不及二本,动手实践能力又比不上高职,导致其本身缺乏自信和能力去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因此,他们迫切需要培养能力来面对就业竞争,而参与职业培训,获取某一行业的从业资格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并不一定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为了能适应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就业增加筹码,学生需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获取行业准入资格,学校设立培训点,举办相应的资格培训为学生提供便利,满足学生的需求。

2.开展职业培训是学院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活动,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学院开展适应社会需求、符合学院专业特色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项目,为广大学生打造优质的“毕业+证书”就业服务平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些师范大学举办的独立学院,大部分专业与举办方一致,学生也可以通过考取教师资格证书来获取从教资格。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在他们参与教师竞聘时更具备优势。

3.开展职业培训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1)有利于学校创新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培训课程,改进培训方法实施职业培训,必然拉近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使学院更能全面深入地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有利于学校创新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将职业培训引入到学校中来,让学生不用离开学校就能享受技能培训,不但可以减少学生参加培训的经费投入,而且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将学院的实践教学与技能培训有效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学校的实践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学校的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

(2)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利用率。当前独立学院在某些专业招生不多,但是为了能应对专业发展需要,场地设备也必须配置,但成本过高,利用率不足。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把富余的教育资源输入到技能培训中来,不但有利于提高利用率,降低成本,还为学院谋取了利益,提高了和专职培训机构竞争的能力。

(3)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无形资产。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可以为其办学指明方向,使其进行科学定位,理清发展思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当前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从独立学院改革与发展的现实出发,研究如何培育高校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把发展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定为独立学院发展战略,打造和创建“品牌培训项目”,突出学院的特色和优势,是提高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4.开展职业培训有利于师资的培养

目前学校能胜任培训发展的教师很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造就一支培训观念新、创新意识浓、教学水平高、操作技能强、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突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学院鼓励专任教师获得相应的授课资格,使教师积极充实自己,提高水平,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其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给教师提供一个平台,一些教师为了获取培训资格,就会积极去学习,参与获取相应资格认证培训,提高学院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和数量;再次,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学生将直接面向就业市场,培训效果如何,其反馈将有利于提高教师关注市场的发展趋势,根据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二、当前独立学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困难

当前,一些独立学院已经开展职业技术培训,从培训的情况来看,学生对学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都非常欢迎,培训开展工作也很顺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学生参加培训比较盲目,指导不到位,导致部分学生中途放弃培训,培训效果不明显。

学生对于学校已经设立的培训点反映很好,学校在实施过程中也取得了一些成就,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实施操作过程中还存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取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其他独立学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借鉴参考的依据。

1.师资不足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必须具有相应的培训师资和职业指导教师,但由于独立学院办学历史不长,许多学院师资还不是很充裕,相当一部分还依赖于举办方师资和外聘师资,自有师资以青年师资为主,授课任务重,具备相应培训资格的教师还不多,教学效果和经验积累尚待进一步提高。 转贴于

2.配套工作不到位

一方面,一些独立学院为开展培训而培训,缺乏对学生的引导。部分学生为考证而考证,对自身的职业发展缺乏规划,参加考证比较盲目,职业技能培训没有很好地和专业、实践教学有效结合起来。虽然能通过考试,但实际上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进行学习和锻炼,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仍然缺乏,证书与应该具备的能力存在差距。另一方面,学校对职业技能培训进行宣传不到位,相关设备、职业咨询等配套工作跟不上,导致学生对学校开展的技能培训的有效性存在疑惑和不信任感,影响了报名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3.竞争乏力

独立学院在师资、设备、资历等方面的不足,使得其竞争乏力。另外,当前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及认证已具备,其所拥有和具备的较强的师资、设备和实训基地使得在职业培训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和竞争力。此外,专业培训机构的高通过率以及较好的社会经验也给其带来生源竞争。这些都是独立学院在实施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需要面对的竞争。

三、独立学院发展职业技能培训的路径和保障措施

1.师资引进与培养

首先,要增加具有双师技能的专业师资,在负责学院正常的教学以外能承担技能培训的相关课程,从而将专业课程与技能培训有效结合起来,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考证的通过率。其次,培训已有的专业教师,使之具备双师资格并具备从事职业技能培训的能力。再次,从企事业单位引进相应的兼职人员让其担任学院的实践技能指导教师以更好地进行实践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做好引导工作

一是要设立职业咨询的相关职务,负责学生参加培训的相关咨询工作,使学生能更好地根据个人发展需要参加培训,达到效益的最大化;二是教师、辅导员要发挥职业引导和培训引导的作用,从丰富自身知识结构和丰富未来人生规划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参加职业培训,并获取相应的证书,使职业培训成为学生的自主自愿行为。此外,在学生完成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多参与职业考证,“艺多不压身”,学生如在取得毕业证、学位证的同时,再取得其他的职业资格证书,无论对学生以后的就业,还是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都是非常有利的。三是开展专题讲座,一方面,是从企事业单位聘请相关工作人员来对学生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工作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根据个人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从而将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作为系列性、长效性的工作,而不是毫无计划地随意报考,或心血来潮去试一下。另一方面,是组织取得双师型证书的教师开办系列讲座或交流会,以自身考取相关证书的经验和作用,通过现身说法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加职业培训。

3.精选培训项目,将职业技能培训与学生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进行有效结合

独立学院是培养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这个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实践动手能力是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许多学校一般通过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课时比例,加大实践类课程的学分等方式来进行。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我们可以精选那些与所开专业相关的培训项目,并坚持培训与实践性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的原则,使职业技能培训成为专业知识学习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培训也是我们开展实践性教学的一部分内容,让学生意识到课堂之外的收获对自身成长所带来的好处,而不是简单地为了考证而考证。

4.加强培训质量监控,提高培训质量

首先,要建立有效的质量跟踪体系,对已参加培训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培训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改进提供参考依据;其次,对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和走访,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期望,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项目。同时,对企事业单位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单位需求和培训的差距,尽量将职业技能培训与单位需求进行无缝对接,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再次,完善质量监控制度,通过实施职业技能培训专项督导等方式,加强培训质量督查,规范管理,提高培训质量,确保培训工作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丁保朗.独立学院成人教育的职业性趋势分析[J].成人教育,2006,(8).

第9篇:大学生就业培训范文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加快培养职业技能人才,全面提高我市劳动者整体技能水平,是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将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纳入工作目标管理,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各地区要切实加强领导,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形成劳动保障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全力推动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开展。

二、健全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机制

(一)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设立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用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评选、师资培训、教材开发、竞赛、考核和奖励等。各级财政要统一规划、统筹安排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部分,要有一定比例用于支持技工院校的发展,并列入年初预算。对技工学校示范专业设置要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

(二)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每年在我市主导或紧缺工种中选拔1000名40周岁以下的中青年技术工人参加高技能人才集约培训。各级政府要对实施上述培训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给予支持。

(三)加大引进高技能人才工作力度。市政府定期公布紧缺职业(工种)目录。企业可面向国内多渠道、多形式引进我市紧缺工种的高技能人才。40周岁以下国家承认的高级技师、技师和35周岁以下确有专长的高级技工,已在本市主城区工作,与单位签订1年及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可以调、迁入主城区,其中已婚人员须夫妻双方均符合条件,其未成年或在校初、高中子女可以随迁。我市大中型国有企业录用的高级技师、高级技工允许办理《居住证》。我市企业录用的高级技师、技工,已办理《居住证》,连续在企业工作5年以上,并缴纳社会保险的,允许迁入落户。对于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含普通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接受职业学历教育,毕业后在城镇企事业单位就业的我市农村学生,落户时可以转为城镇户口。

(四)完善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制度。每两年公开评选50名“大连市有杰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每两年评选100名“大连市技术能手”,并给予适当奖励;对取得市级职业大赛技术标兵、技术能手和优胜者称号的选手,给予适当奖励。各级政府和企业要采取多种形式,表彰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及其培训机构,逐步建立市、区市县、行业企业多层次的高技能人才奖励体系。

(五)完善高技能人才社会保障制度。做好高技能人才跨统筹地区流动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工作,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按规定转移。有条件的企业对在聘技师、高级技师建立年金制度和补充医疗保险。对获得政府重奖的高技能人才,享受相应优秀专家健康疗养待遇。企业在聘的技师、高级技师,如企业确属需要,经本人同意,并报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备案,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可适当延期退休,但不得超过5年。

三、推动建立现代企业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一)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推行企业培训师制度、名师带徒制度和技师研修制度,加强上岗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企业要建立发展、激励、约束相结合的职工教育培训运行机制,普遍建立定期培训和技能考核鉴定制度,每年技能培训考核鉴定人数不少于技术工人总数的20%。全市各类企业要按照企业职工工资总额1.5%-2.5%的比例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建立健全以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和劳动保障监察部门相结合的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情况监督机制。对未依法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的企业,县级以上政府可以收取企业应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用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

(二)推进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改革。企业可结合生产和科研活动实际和国家职业标准要求,通过生产现场能力考核和工作业绩评定等方式重点评价企业职工的职业技能。企业可在重要生产岗位推行“首席员工”制度,对在技能岗位工作并掌握高超技能、作出重大贡献的骨干人才,可直接参加技师、高级技师的认定。企业建立技能等级与业绩贡献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合理的高技能人才薪酬制度,设立高技能人才特聘岗位,实行特聘岗位津贴或实行年薪制。

(三)做好职业技能培训院校学生实习工作。全市有条件的企业要向职业技能培训院校开放,为院校的学生和教师提供实习、培训场所和设备,并积极为院校提供兼职教师。企业接收学生实习要提供教学和实习的基本条件,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支付合理的实习报酬。对企业支付实习学生的报酬,允许企业进入成本,在企业所得税前全额列支。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四)鼓励企业积极开展职工培训。对在职工培训工作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取得突出成绩的大中型企业,市政府授予“大连市职工教育培训先进单位”称号。

四、深入开展普惠制就业培训工作

(一)扩大普惠制就业培训对象范围。城镇失业人员培训资金补贴对象: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国有集体离岗职工、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安置的人员、退役士兵和其他失业者。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资金补贴对象:农村初高中毕业未升学人员等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农村退役士兵、在城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求职的农村劳动力、有意愿外出务工、返乡创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二)放宽普惠制就业培训条件。凡符合参加普惠制就业培训条件,未实现再就业的人员,可参加政府提供补贴的普惠制就业培训。已享受一次免费培训,一年内没有就业的,或虽已就业但工资收入在当地最低工资标准1.5倍以下的,可再享受一次以提高就业收入为目标的免费技能培训。

(三)提高普惠制就业培训课时补贴标准。一是对城镇普惠制就业培训对象实行免费培训、政府提高补贴的办法。培训课时补贴标准为:一般专业工种就业培训,每人每课时补贴3元;第二产业等专业工种的初中级培训,补贴标准为5元;高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补贴标准为10元。在城镇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参加城镇普惠制培训机构技能培训的,享受城镇培训对象同等培训待遇。二是对农村专业劳动力普惠制就业培训实行定额培训补贴办法。开展对农村新生劳动力为对象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培训期限6至12个月,培训费用补贴1500至3000元;开展以农村富余劳动力为对象的劳务输出培训,培训期限3至6个月,其中第二产业类专业培训补贴800至1600元,第三产业类专业培训补贴300元,引导性培训补贴50元。对经市劳动保障部门认定属于劳动力市场紧缺职业(工种)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项目,按城镇普惠制就业培训人员同等标准予以补贴。

(四)对就业困难和城镇生活困难人员给予培训补贴。对大龄、身体残疾、城市低保和低收入家庭、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人员和进城务工劳动者,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五)调整创业培训补贴拨付办法。普惠制就业培训机构组织创业培训的,开班前按培训计划人数预拨50%培训费。培训合格后50%的学员办理营业执照,并经劳动就业服务部门审核合格后,再拨付50%的培训补贴。

(六)对重点专业培训增加培训补贴。对因培训时间长(3个月以上)、实际操作耗材多导致培训成本较高、职业培训补贴不足以弥补培训成本的重点专业和急需专业培训,经市劳动保障部门认定后,可给予培训机构补贴。补贴标准为: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补贴不超过300元,其他人员不超过200元。具体标准和操作办法,由市财政、劳动保障部门根据不同培训项目、培训成本和培训后的就业率确定。培训后的就业率应不低于75%。

(七)依托企业开展普惠制就业培训。在全市选择20家培训设施好、实训设备精良的大中型企业,作为普惠制就业培训公共实训基地,面向社会所有普惠制就业培训机构,承担职业技能培训中的实训任务。聘任企业中优秀的技师、工程师为实训教师,按照普惠制就业培训机构实训教师同等标准支付授课补贴,由普惠制就业培训补贴资金支出。对用人单位急需或已签订劳务输出意向协议的普惠制就业培训,鼓励采取“快速通道”办法开展定单培训;对已签订《培训就业协议》的,培训前按培训人数所需培训费的70%拨付培训费,培训后就业率达到80%,拨付剩余的30%培训费;对已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培训前先行拨付培训费。

(八)完善普惠制就业培训的管理机制。完善我市职业培训和职业鉴定补贴办法,积极探索职业培训项目化运作模式,将补贴资金与项目运作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职业培训补贴与职业培训质量、鉴定持证情况、促进就业效果挂钩机制,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劳动者参加培训和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提供培训的积极性。建立全市劳动力资源信息库、用工需求信息库和信息平台,广泛开展岗位技能对接活动,为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信息服务。各地区要加强对各类普惠制就业培训基地监督、检查和指导,从基地认定、招标投标、监督实施、检查验收等方面,加强经常性管理,确保培训质量。每年要对普惠制就业培训机构进行评估,对不符合标准、未开展普惠制就业培训、教学质量低劣、学员评价差和违反相关规定的,取消其普惠制就业培训机构资格。

五、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一)大力扶持职业技能培训院校的发展。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技工院校招生纳入职业院校统一招生计划,在录取批次上与其他职业院校相同。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分配,与其他职业院校毕业生一样实行派遣证制度,由市人事部门统一办理。技工院校在招生、收费、税收、建房、征地、用水、用电等方面与普通中等职业学校享受同等待遇。技工学校学生享受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同等待遇。政府办技工院校生均经费补贴由市财政拨付,企业办技工院校从教育费附加返款中支出。不断扩展技工院校的技工教育功能,把技工院校建设成为集职业需求预测、职业培训、职业指导、职业技能鉴定、职业介绍于一体的多功能的综合基地。

(二)突出培训重点,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劳动预备制度实施办法,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对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大中专毕业生实行6个月以上、12个月以内的预备制培训,使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者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重点发展与我市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院校,对我市辖区内的所有职业技能培训资源进行统筹规划、资源整合、优化配置、提高效益,集中力量办好1至2所示范性技工院校。围绕重点产业,以技师学院、技工学校和骨干企业为主体,由劳动保障部门统筹,鼓励和引导职业技能培训院校与相关行业企业联合组建职业技能培训集团。

(三)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加快筹建以数控、机电技术、机械制造等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市级公共实训基地,各地区至少建立1个符合当地产业特点的品牌技工教育和示范实训基地。市财政、教育、劳动保障等部门研究制订公共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尽快实现公共实训基地的高效运行。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专项用于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专业设备购置和基本建设。

(四)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开展培训。鼓励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要把校企合作开展情况,作为高级技工学校评估、技师学院备案的必要条件。技工院校参与承担企业职工进修、晋级培训任务的,所需培训经费由企业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中列支,同级财政给予适当补贴。企业要结合对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与职业技能培训院校联合制定培养计划,积极开展定单培训。实行校企合作的定单培训费用可从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中列支。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承担实习见习任务、培训成效显著的企业,各级政府给予适当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