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西医内科学范文

西医内科学精选(九篇)

西医内科学

第1篇:西医内科学范文

《西医内科学》为一门临床专业课,是各临床专业医学生应掌握的最基本的课程之一。复习各高等医学院校内科学教学大纲不难发现,内科学的教学重点为各系统常见病与多发病。目前中医院校临床专业教育均开设西医内科学,并为后期重要的考试课程之一。本文通过对教学规律及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活动的总结,对高等中医院校西医内科学教学作了一定的探讨。

1 明确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要想正确、有效地进行中医专业西医内科学教学工作,就必须对教学目的有深刻的认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中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医专业人才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而且对西医的思维模式和诊治手段也要有深入的了解。高等中医药院校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从事临床工作,适应当前医疗服务特点,学习与掌握西医内科学等各西医临床专业课,尤为重要。因此,中医专业学生绝不能忽视对西医的认识和了解。对中医专业进行西医内科学教学的目的是使拥有扎实中医专业知识基础的中医专业学生对西医内科学也有深刻的理解。内科学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是学习临床医学的关键,学生务必扎实地掌握内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能在毕业时承担适当的临床职责,而课堂教学则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高等中医院校始终重视西医临床专业课的设置与教学,其中西医内科学为最重要的临床专业课之一,其课程教学时数在众多高等中医药院校,近年来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同时多数中医院校已将其作为毕业理论考试与技能考核的内容与重点。明确了目的,就应该适当加大西医内科学教学力度,增加西医内科学课时比重,更为重要的是要使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管理部门和领导认识到中医专业西医内科学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高等中医院校西医内科学教学的特点

2.1 前期西医基础课课时较少,为临床教学增加一定的难度

相对于西医院校,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主干西医基础课课时较少。前期西医基础课课时较少,部分学生西医基础知识较薄弱,应掌握的相关知识在临床课的教学中显示出不足,为临床课的教学增加一定的难度。

2.2 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有模式化倾向

西医基础课程开设的同时,开设中医基础课程,由于中医基础课程多数需要学生熟记,以达到熟能生巧,使学生养成按条例记忆的学习习惯,而西医基础课程的学习,很多内容不需强行记忆,应用思维与推理的学习方法,掌握的知识才能灵活运用。教学中发现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存在不能灵活应用的特点。

2.3 西医内科学课时相对较少

尽管西医内科学的教学课时在很多院校有所增加,但相对于教学要求与教学目的,仍显紧张。众多院校西医内科学均在一学期内完成教学任务,课时多为90~126学时,使很多疾病的讲授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充分进行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穿插疾病诊治的进展内容。

2.4 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未接触临床,不了解临床的情况下,对西医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学生抱着应付考试过关的心理学习。因为中医与西医的学科特点明显不同,如果没有任课教师的引导,对为什么要开设西医课程,很多学生存在疑惑。

3 教师的素质及行为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是对内科学教师的基本要求。内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只有临床经验的教师才能充分理解理论的深度与广度,把握重点及难点,这是分析教材的基本要求。把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传授于学生则是课堂教学的目的,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又起到了主导作用,只有具备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使这一传授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具有实践性,也才能使学生容易接受和建立起理论概念。由于相关基础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的迅猛发展以及医学模式的改变,使得内科学理论不断丰富,如果教师的理论基础不扎实,则很难适应内科学的发展,更谈不上站在教材的理论高度之上得心应手地传授知识。与西医专业学生相比,中医专业学生西医基础相对薄弱。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基础较差的中医专业学生获得较好的西医内科学学习效果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要避免以下 3 种情况发生:①有些教师认为中医专业学生学习西医内科学以后用不上,了解一下就行了,于是对授课内容大删大减,敷衍了事,使知识缺乏必要的连贯性,学生听起来似是而非,难以理解,从而丧失了学习西医内科学的兴趣。②有的教师过分低估了学生的基础水平,害怕学生听不懂,所以讲课总是点到为止,对知识点既不深究也不展开,更不介绍学科的新技术和新进展,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够深入,知识面也过于局限。③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重视西医内科学教学,但是他们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样使教学效果事与愿违。

4 理论教学模式的改革

内科学是一门涉及面较广的临床学科,传统的教学手段已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随着理论教学改革的深入,多媒体教学给内科教学工作注入了生机,但是,单一的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完全满足完整的教学需求。多媒体教学可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便于理解、记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从学生和教师的反馈信息可以发现,它同时存在着许多不足。一是教学速度快,学生难于记笔记,也难于跟上授课节奏;二是多媒体教学过分强调直观,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三是教学按部就班,忽视即兴发挥,教学互动性差,抑制了教师的一些突发灵感和创造;四是喧宾夺主,课堂实效性差。传统教学虽然不及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但其最大的优点是教师能根据学生课堂听课的信息反馈,及时判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另外教师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他们能跟上授课节奏,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师除可用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外,还可用板书及肢体语言增加互动性,可即兴发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等。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也正是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而多媒体教学的弊端,又可以用传统教学的长处来弥补。

5 多元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新的教学模式中主要强调的是人的主动性。社会需要、学生的自身特点要求改革传统教学手段,应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教育质量。教无定法,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是单一的。不同的教师上课有不同的方法,但优秀的教师在上课时无不灵活运用了现有的教学资源,采用提问、设疑、举例、导入等方法由浅入深,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内科学又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基于此,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体现。能在启发式、讨论式等基本教学方法之上充分利用数字化、可视化教学平台实现直观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则大有帮助,这个平台包括多媒体课件、图片数据库、医学标本库等,它可变抽象为具体,使需要冗长文字描述的特定内容以图片、视频等形式清晰表达,易于理解。尤其具备较丰富完整的反映疾病的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治过程的科教短片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将会使课堂教学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

第2篇:西医内科学范文

医学术语的构词特点是可拆分性,即可以拆分为词根、前缀、后缀,而掌握这一原理可以提高单词记忆的效率。具体而言,此研究以《西塞尔内科》为语料库,通过一个专门为本研究设计的词频统计软件,截取出在《西塞尔内科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大约8000个单词,参考GWL和AWL词表,最终建立了两个基于内科学的词汇表,旨在帮助医学英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医学专业词汇。

关键词: 西塞尔内科学; 医学术语; 词频; 词汇表; 学习者语料库; 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 H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197-02

一、引言

词汇学习往往是许多英语学习者碰到的最大问题。而对于医学英语学习者而言,更是如此。因此,如何快速、准确、高效地掌握浩如烟海,生僻冗长的医学词汇,对医学英语学习者尤为重要。

通过大量的文献检索以及理论研究,笔者发现建立一个针对医学英语学习者的词汇表,可以更好地帮助其学习、记忆相关的医学术语。所以,此论文针对医学英语学习者为主要设计对象,以医学内科界的权威书籍《西塞尔内科学》为语料库,通过自己设计的词频统计软件,主要以词频为统计依据,并参考了GWL & AWL 词汇表,生成了两个以《西塞尔内科学》为基础的医学英语词汇表。

二、理论基础及相关术语

1.语料库《西塞尔内科学》

《西塞尔内科学》因为以下几个原因被选为语料库:

第一,悠久的历史;第二,久负盛名的出版商;第三,广泛涵盖内科学;第四,权威的编纂者;第五,方便的资源。第22版的《西塞尔内科学》随书赠送光盘,有电子版本可以利用,方便词频统计软件进行词频统计;第六,医学界一致的好评;第七,遍布全球的读者。

2.词频

词频主要应用于一下几个方面:语料库中的应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特别要指出词频在语言以及第二外语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从学习者的角度而言,根据词频学习单词能节省学习者的时间,给学习者一个学习框架,并指导其找到词汇学习的重点。这也是作者设计此论文的目的以及意义所在。

3.词频统计软件

随着计算机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词频统计软件被开发和应用。在词频统计方面,最有名的就是1996年由牛津大学开发的Wordsmith Tool Package。考虑到软件的针对性以及可操作性,此次,作者专门根据论文的需要自行设计了一个词频统计软件。

4.前缀 后缀以及词根

大多数的医学词汇都由前缀、后缀、词根以及连接元音组成,因此,了解医学词汇的构造及掌握其拆分为前缀、后缀以及词根的规则能够有效地帮助医学英语学习者学习医学术语。其中,词根是单词的基础,包含词汇的基本信息和语意。比如:Hepat/ico, Hepat/o 的意思是“liver” 即肝脏的意思;Nas/o 的意思是“nose”即鼻子的意思。而前缀一般则是放在词根前面并且起修饰作用的成份,它一般不单独出现。比如:Arthr的意思是“joint”即关节的意思;Cardio/Cardia的意思是“heart”即心脏的意思。后缀一般则是放在词根后面的成份。比如:-hal的意思是“breathing”即呼吸的意思;-therapy的意思是“heal and cure”即治疗的意思。而连接的元音则是为了方便单词朗读。通过对语料库中词汇的分析,笔者发现了以下7种常见的组合方式:

1)前缀+词根

2)词根+后缀

3)前缀+词根+后缀

4)前缀+前缀+词根

5)词根+后缀+后缀

6)前缀+词根+词根

7)前缀+前缀+词根+后缀+后缀

5.GWL & AWL 词汇表

在论文的第四步,需要根据GWL & AWL词汇表对单词进行分类及排序。

GWL 是General Service List的缩写。包含有对英语学习者而言最基本的2000个词汇,此论文中应用的词表是1995年由John Bauman and Brent Culligan创立的。此词汇表不仅包括1953最初的2000个单词,还包括在Brown Corpus出现频率较高的284个单词。

Academic Word List(简称AWL,即英语学术词汇表)包含了学术英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570个词目。近年来,最具影响力的成果便是Coxhead(2000)的学术词汇表。2000 年,Coxhead 依照语料库构建标准建立了一个学术英语语料库。该库从学术期刊、教科书中收集了400 多位研究者的文章,约350 万字符,包含文、商、法、理工4 个子库,每个子库又分别囊括了7 个专业, 共28 个专业。以此为基础,Coxhead 编制了包括570 个词族的“学术词汇表”。由于AWL以大量真实的学术英语语料为基础,采用了合理的构建方法。不仅科学地指出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即学术英语教学中哪些词汇应该被包含在学习材料中。同时,AWL 子表的编排也为ESP 教材的编写和词汇教学的顺序提供了一定依据。该子表在指导EAP 教学方面的重要性正逐步受到教学界的重视。

三、设计步骤

本论文试验设计具体如下:根据《西塞尔内科学》设计一个语料库。第二,根据专门设计的软件以《西塞尔内科学》为语料库计算出词频。第三,根据词频将单词排序。第四,根据GWL & AWL将单词分为医学常用词汇表和医学术语词汇表。第五,医学英语的老师以及学生进行检查以及核对。

四、进一步应用

本论文为医学英语教学以语料库为研究对象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也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方面做了尝试。更重要的是,形成的医学词汇表,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的数据库,不仅为医学英语的教材编写,词汇大纲的确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更对医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

还可以进一步根据词表,将其编纂成相关的数据库软件。数据库内容可以涉及到:该单词在《西塞尔内科学》中出现的频率,词根、前缀、后缀的拆分,汉语意思,术语解释,词组,同义词,反义词,以及《西塞尔内科学》中的原始例句等等。

参考文献:

[1] Claude,B,J,M.D and Fred P,M.D. (2003).Cecil's Textbook of Medicine(22nd). W.B SAUNDERS

[2] William J. Dyche, Ph.D.( August, 2005). Medical Terminology. Des Moines?University.

[3] Health Sciences Center Library .(2000) Building Medical Vocabulary.Stony Brook University

[4] John M. Kirk.(2005). Word Frequency and Keyword Extraction.AHRC ICT Methods Network Expert Seminar on Linguistics: Lancaster

第3篇:西医内科学范文

 

1材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

 

我校2005级成人高等教育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从6个班中随机选取4个班,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人。实验组男71人,女29人,年龄21.11±.16)岁;医学中专学历99人,工作半年以上100人。对照组男73人,女27人,年龄20.86土1.16)岁;医学中专学历100人,工作半年以上100人。经X和t检验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2组选择基础成绩、专业成绩、中医内科能力、教学法调查表四大部分比较。中医内科学教材[1]、考试时间、试卷、病例分析及调查表等均相同。在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方面,实验组:理论教学强调中医思维法教学)一互动式教学一穿插病案教学一结合西医知识讲解,并编制了专门的教学和参考病案、课堂互动提问资料等。对照组:概念一病因病机一辨证论治,强调病证结合,分证论治。对2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单个资料采用X检验。组织学术活动情况未进行统计学处理,从组织学术活动次数上看,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际病例分析、论文书写、参加学术活动情况,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

 

2.4教学前后2组喜欢的中医内科学教学法比较

 

中医内科学教学前各教学法调查,无统计学意义P>0.05)。教学后5种教学法调查,实验组学生喜欢度较高。

 

3讨论与评价

 

(1)2组基本情况和基础成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说明2组学生接受和理解基础知识的能力相当,具有可比性。2组年龄均偏大,基本具有医学中专学历,与成人高等教育人才结构特点相符。

 

(2)2组实施不同的教学模式后,期中成绩、书面作业分析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专业理论初期2组的教学、理论分析能力相当。2组期末成绩、书面病例分析、课堂提问成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实际病例分析、论文书写、参加学术活动情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组织学术活动情况虽未进行统计学分析,但实验组活跃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以上结果说明,中医思维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不能急于求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一旦掌握,则能较好地运用于理论学习和临床工作中;结合西医知识讲解、结合病案教学法使学生有真实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可加深学生对疾病的理解与兴趣,培养了动手能力;互动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与创新意识,活跃了学术探讨的气氛,反映了重在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学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教学后比较,实验组体会明显高于对照缉P<0.05)。

 

综上所述,成人高等教育中西医结合专业是高等医学教育的一部分,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所区别,也不同于高等专科教育,而是一种高等教育层次的、充分体现中西医药知识结合能力特征的职业技术教育[2]。其针对的是受过中等或普通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学制为23年[3]。人才培养的目标为高等性、技术性、社会性;体现能力本位的特征。本研宄即遵循这一人才培养特点,体现了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学模式众多,要寻求适合于成人高等教育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模式,就要从人才培养特点出发。本研宄从基础成绩、专业成绩、中医内科能力、教学法调查表四大部分分析,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为大多数学生喜爱和接受,符合成人高等教育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特点,是一个切实可行的、较好的教学模式。但能否经得起临床检验,还有待在实习及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进一步研宄。为扩大临床知识我们编写了一本〈髙级内科学〉教材,供学生自学参考。现在我们正在着手编写〈临床内科思维程序〉。所谓思维程序,即思维的步骤,它不同于鉴别诊断学,它是以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査异常为中心编写的,如发热、肝脾肿大、低血钾等。教给学生如何一步一步地进行思考,掌握这些程序可理顺错综复杂的关系,找出主要矛并加以解决,这些程序由临床经验丰富的教授或副教授编写,并经过认真讨论、实践、反复修改。为了防止运用程序而造成的思维僵化,也称惯性思维,必须配合一些病例讨论,因此又编写了一本“思维训练用病例”。该病例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没有答案的病例,但附有讨论提示,多为复杂的实际病例;一部分为有答案的病例,供学生自学参考。这些病例有临床分析如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不典型表现与易误诊的原因等。也有治疗原则和方法。

 

2临床技能训练方面

 

关于临床技能的训练主要通过示教、学习、增加操作机会、反复实践来实现。

 

2.1加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要真正提髙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就要切实加强学生的示教和实习,在教学过程中,要使教师和学生真正了解示教和实习具体要求,为此我们在1995年又重新修订了医学专业的临床见习、毕业实习“计划及大纲”。同年我们又编写了诊断学〈示教指导〉,师生人手一册。(示教指导〉进一步明确每次示教的要求、内容、方法,并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另外。我们又增加了一些必要的教具如心、肺听诊录音带。另外,我们又增加了一些必要的教具如心、肺听诊录音带,心肺触诊听诊电脑模似器,充实了教学内容。

 

2.2坚持内科临床生产实习出科操作考试。多年来,我们在重视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十分重视对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特别强调学生的临床操作的训练。从1983年起,对在内科实习的医学生坚持进行出科考试,包括理论与操作考。理论考采用应用型多选题(全部是小病例),操作考包括心肺听诊及心电图、X线胸片、胃肠片、骨髓片、开写某一疾病的处理医嘱等。操作考试不及格者需补考。每一项考试都有1~2名教师面对面进行。这种操作考教师虽化了不少精力,但对学生今后实际工作大有好处。操作者至今已坚持了13年,收到良好效果。

 

2.3改革诊断学教学、增加体检操作考试。传统的诊断学教学,在上大课结束后,都是进行一次理论考试。为了提高诊断学教学水平,特别为了提髙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于1993年起,在诊断学期终考试内容中除理论考试以外,增加了体检诊断操作考,每2位教师考1名学生。考试时将体检诊断分为心、肺、腹部及头颈、四肢四个部分,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考试实行抽签的方法,对其中一部分内容进行测试。通过几年的实践,师生反映良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基本操作能力。

 

2.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社会实践是大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社会,联系实际,激发学生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我们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在社会实践中,我们走向社区开展医疗咨询、体格检査、健康教育和医疗卫生系列讲座等活动。先后组织了3千余人次的师生为民服务,至今已为5万余人次的群众进行了无偿服务,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和好评,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他们说:“这些学生很好,不计报酬,不辞辛苦为社会服务的精神难能可贵!”社会实践对教学工作的质量也是一个很好的检验,是给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从“纸上谈兵到实践练兵”的极好机会,可反映理论知识、实际独立工作能力和水平。学生们反映接触实践后,印象深、学得好、记得牢。通过实践,开阔了新视野、学到了新内容、掌握了新技术、受到了教育,受益终身”。

第4篇:西医内科学范文

自1840年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西方的医药学专入中国后我国才有中医药学和西医药之称谓。其在防治疾病中,很快显示了优势作用方面,尤其弥补了中医药学的一些不足之处。故很快传播开来,并成为中国的一种重要的医药学理论体系。面对此况,中国的中医药学工作者,陆续对西药学进行研究,力求吸收之,以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学,提高防治疾病的能力和水平,逐渐形成和出现清朝末年年和民国初年的中西汇通派医药学,此即为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开始,并涌现出一批代表性人物。此段时间,有一批中西汇通类医药学著作问世:张锡纯的名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尤涉及药物学内容较多,至今被人们瞩目。此阶段吸收西医药的研究工作特点为中医药学工作者的自主行动。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突出特点为政府大力提倡,明确提出“中西医结合”。这样,就使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工作,由中医药学工作者的自主行动,进而成为有组织的联合行动。如此优越的环境和形式,对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是极为有利的。然而进展如何呢?“中西医结合”的明确提出,若从1958年算起,至今已四十年,尽管中西医结合早已被视作中国卫生界三支力量之一,但从学术角度讲,中西医结合后的医学,其学科范畴和内函,却尚处争议中。科学史表明,一门学科的形成或建立,需如此长时者,实属少见。此况,内中必有原因,发人深思。

二、中西医学结合研究与中西药学结合研究应相辅相成,终达中西医药学结合

作为一个11医药学理论体系,由其医学与药学两大部分组成。二者关系,即有区别,又有关联。区别在于各有侧重,关联在于互为依存,相互促进。决不足彼此能够包含或替代的关系。同时,医学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药学以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作为中西医药学结合,其中西医学结合和中西药学结合的关系,亦然。多年来,仅提中西医学结合,并着力从事研究;不提中西药学结合,漠视中西药学结合研究。似乎中西医学结合研究就包含了中西药学结合研究。如此,则从认识上和行动中,呈现着根本性的大偏差,故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难于有较快和较大的进展。

再从中西医学本身来看,结合后的医学,为达防治疾病的目的,将使用何样的药物呢?使用现有状况的中药或西药,恐怕均难适用,只能使用中西药学结合的药物。鉴于以往漠视中西药学结合研究,自然难有相应药物可供选用。无可供选用药物的中西医学结合后的医学,难于谈到其真正的存在或称达到。可见,若仅有中西医学结合,而无中西药学结合,客观讲,中西医学结合的研究工作,难于深入和真正结合。只有视中西医学结合与中西药学结合为相辅相成关系,并作大体同步化的研究,在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实现过程,才能体现和达到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实现过程,才能体现和达到中西医学结合。

三、中西医药学结合及其研究工作,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

中西医药学结合的目的,就实质讲,乃为使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二者的优势得以保留和结合,劣势得以消除或避免,进而形成新型的医药学。客观现状是:中西药学的优势在宏观,劣势在微观;西医药学的优势在微观,劣势在宏观。认识论表明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是:宏观包括微观并统帅微观,以此认识客观事物,呈现整体的准确性和局部的不精确性;微观用来阐述宏观,决不能完全包括宏观,更不能统帅宏观,以此认识客观事物,呈现局部的精确性和易致整体的不准准确性。现状的中西医学的实践,正是如此。就药物使用来看,中西药准确性强--安全有效而不伤或少伤机体,但精确性差--质量控制不严和对局部病性针对性差;西药精确性强--质量控制严格和对局部病灶针对性强,但准确性差--有时易致不良反应而伤害机体,此为其弊端。正是中医药学的客观优势而能容纳西医药学内容,中西医药学结合,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

纵观以往的中西医药学结合的研究工作,不仅如前述仅强调中西医学结合并付诸研究而漠视中西药学结合,更在结合研究工作中,亦是以西医药学理论为基础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西医药学概念的疾病:作中医药学的证型分类研究,如高血压病,可有阴虚阳亢型、痰浊内阻型等;(2)中医药学的某类药物,可用来治疗西医药学的何种疾病,如活血化瘀作用中药,可用来治疗肿瘤、微循环障碍等;(3)中药使用的目的,多在于如可增强四药作用或减弱西药的不良反应;(4)研究中药的目的,在于吸收中药为西药或称由中药获得新西药。如上可概括为一句话:如何让中医药学内容为西医药学服务,或称如何将中医药,学纳入西医药学。正是这种理论基础方面的大偏差,中西医药学结合是难于取得较大进展,亦是难于实现的。

中西医药学结合,如何才能体现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呢?为此,突出应作如下几方而研究:(1)中医药学概念的疾病,到底包括西医药学概念的哪些疾病;(2)西医药学的某类药物,可用来治疗中医药学的何种疾病,例如抑菌消炎药,可用来治疗实热证还是虚寒证等;(3)如何用西药增强中药的作用或减弱中药的毒性;(4)研究西药,将其吸收为中药等。如上亦可概括为一句话:如何让西医药学内容为中医药学服务,或称如何将西医药学纳人中医药学。如此才能使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终将实现中西医药学的结合。尽管如上研究工作尚少,但理论上思考,确应如此;同时,亦有部分实践表明,确能如此。仅以将西药吸收为中药而言,将西药研究成中药后,不仅仍保留其微观优势。又能获中医药学的宏观优势。从而达到宏观与微观的辨证结合地使用,即准确而精确地使用,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四、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化,是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前提

中医药学理论为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基础,但处于微现劣势的现状,尚不能与微观优势的西医药学相结合。只有获得微观表述之后,才能与西医药学具有共同的内容表述,实现结合。而微观表述,实质即为其现代科学表述,故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化,乃为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前提。换言之,中医药学的现代和科学化,则意味着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到来。

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化,包括中药学和中医学的现代科学化。那么,二者谁先实现现代科学化更方便呢?这要从研究对象、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来进行分析。首先,医学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药学以药物为主要对象,而人体组成及功能状况,诚比药物的组成和功能状况复杂。这就从根本上决定着中西药学结合更容易。再从人体和药物的现代科学化程度来看,仅就药物的组成而言,现已达现代科学的分子乃至量子水平,而人体组成的了解,却远远没有达到如此程度,起码从程度上即普遍性方面讲,确实如此。最后,从研究方法看,药物为物,其现代科学化的研究方法,由人选择的随意性大,即可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如物质基础的研究,可进行提取、分离的处理,甚至可烧成灰进行研究;生物活性的研究,在很多情况下,可由动物实验来进行,而动物实验,则可对动物进行解剖乃至处死的处理。然而,对人体进行现代科学研究,达到现代科学的微观阐述,在很多情况下,却不如对药物研究方便。总之,中药学现代科学化较中医学现代科学化,易于达到。故中药学现代科学化研究先行,带动和促进中医学的现代科学化,以达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化。

中药学现代科学化,中心内容是获得现代科学化中药,这就需要先明确现代科学化中药的标。笔者认为,现代科学化中药应具备两大方面内容:(1)宏观内容,即仍具中药基本内容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2)微观内容,即中药基本内容得以现代科学表述,包括物质基础和生物活性两方面。一种药物,具备如上两大方面内容,则可视为现代科学化中药。以上两大方面,缺一不可,如缺宏观内容,则不为中药了,难称现代科学化中药;如缺微观内容,则仍为现有中药而非现代科学化中药。

五、中药现代科学化的捷径——西药中药化

明确现代科学化中药的标志,再来看现有中药和现有西药的状况。现有中药具宏观内容,即具中药基本内容;现有西药具微观内容,即具现代科学内容。若能保留现有内容,又使所缺内容通过研究而具备,则均能得到现代科学化中药。也就是说,使现有中药;通过现代科学研究,使之再获现代科学内容,从而得现代科学化中药;使现有西药,通过按中医药学理论的研究,使之再获中药基本内容,从而成现代科学化中药。笔者曾称将四药放到中医药学理论中进行研究,使具中药基本内容而成中药的研究过程和结果为西药中药化。(关于西药中药化的可能性、必要性、基本的研究方法及意义等,笔者在《医学与哲学》的1982年第一期以“试论西药中药化”为文,已作论述,故不再重述。)从现有中药和现有西药而获现代科学化中药,即为中药现代科学化的两条途径。

第5篇:西医内科学范文

    民国年间,以刘耀先(1864年—?年)《眼科金镜》为代表的一批中医眼科文献,全力秉承中医眼科学术传统,其内容首先表现为对《审视瑶函》、《银海精微》等古代眼科文献学术理论的继承,或对眼科古籍内容的整理改编,使其由博返约。如《眼科金镜》引录《审视瑶函》、《原机启微》内容的比例较大,约三分之一的内容出自《审视瑶函》,书中方剂除前述二书外,也喜用东垣补中益气汤、助阳活血汤、调中益气汤等升阳益气类方剂〔1〕。浙江余姚康维恂(字燮忱),1935年编《眼科菁华录》,卷首列总论,各论分上下卷,共17门,分述123种眼科病证,各论病证“原因”项下的歌诀和各证主方几乎全部与《审视瑶函》相同,仅“症状”由作者重新编写,附方数量有增减变化。此外,书中收有《原机启微》淫热反克等7证,在原书的基础上按原因、证状、方剂、加减、参用逐项改写,更为简明。《黄乔岳眼科全集》“眼病歌诀”、“热症”、“冷症”、“眼目虚实冷热论”、“眼科七十二症”、“眼有七十二症医法”(七十二问)均出《异授眼科》;“五脏要论”、“审症应验口诀”、“看眼法”、“眼科用药次第法”出自《银海精微》,并录《银海精微》数症及治目药方。四川国医学院徐庶遥编《中医眼科学》(1939年)各论病症的病名用药等内容皆源自《银海精微》、《审视瑶函》、《龙木论》等中医古籍,同时作者进行了改编,使其内容更为简炼,仅灵药秘传为其秘方。此期其他中医眼科刻本和大量眼科抄本也多表现为承袭前代眼科文献内容的特点,如1937年刘熔经编,四川省印刷局代印的《眼科仙方》一书中外障、内障、内外障3节,主要内容与作者佚名的清代《眼科奇书》内容相同,只是篇末及附录不同;张育三编《眼科捷要》与聂子因1934年韭松别墅出版的《眼科易简补编》仅内容先后排列有异,它们都与清代《眼科开光易简秘本》存在较为紧密的学术源流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均属于同书异名的关系。其他如署曹炳章编纂的《眼科指南》精抄本,主要内容源于《审视瑶函》,浙江省图书馆标为稿本的《塘西十六世眼科秘本》,主要内容出于《原机启微》、《明目至宝》及《异授眼科》3种文献。民国与清代流行的与《异授眼科》、《眼科良方》有关的眼科刻本、抄本多达近10种,如《良方眼科合编》上海明善书局石印本,藏南京图书馆的《眼科秘方》抄本等。另一方面,近代中医眼科医家在传承中医理论的同时亦取得了一些新的学术成就,表现为医家新的理论见解和临床经验的总结。如《眼科金镜》对内障的瞳神散大、青盲、血灌瞳神、瘀血灌睛等病症要点有细致准确的观察和鉴别〔1〕。作者于自序、“外障论”、“南北不同论”等多篇眼论中反对滥用寒凉,对世俗的用药倾向提出批评,认为“补不可过用参芪以助其火,惟用清和滋润之类;泻不可过用硝、黄、龙胆草之类以凝其血,惟用发散消滞之类。今人治目往往非大补则骤用大寒,多致受伤〔2〕”,可见发散消滞,清和滋润、寒凉并用是作者主张的用药风格。其自拟方以滋阴养血汤、益精养血汤、升阳养血汤等类滋阴养血益精、升阳发散方剂为特色,对于翳症治疗反对滥用寒凉,强调理气活血〔1〕,主张“凡云翳证,只宜理气活血,……不可过于寒凉,过寒则气愈不通,血愈凝滞不行,翳愈光滑难退〔2〕”,其认识极具见地,反映出较高的学术水平。全书由眼论、内障、外障、其他眼病、方药5个部分构成,较民国以前的眼科着作结构更为清晰,书中眼论、病症、方药内容全部系传统的中医理论风格,从而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与当时大量流行的中西医内容并载并论,中医学内容受到明显冲击压迫,中医特色衰惫的文献比较,难能可贵,其学术地位和学术价值也更为突出。一些现代工具书或着作中多将《眼科金镜》成书年代定为1911年〔3-5〕,似有不妥,有学者考证其《外障备要》成于1921年,书中多处载有民国年间的病案,认为将其最后成书时间定为1926年保阳益文印刷局出版石印本之前的1924年—1925年较为可靠〔1〕。与此类似,但学术价值较其逊色的还有《黄乔岳眼科全集》、《眼科临症笔记》、《救目慈航》等。《黄乔岳眼科全集》刊于1935年,有学者认为黄氏主张“新症多属火,对翳膜的诊断有独到见解〔6-7〕”为其特色。河南清丰路际平(1899年—1977年),1916年从医,后师从名医宋连清,得其传授。其《眼科临症笔记》始作于1923年,作者根据个人临症记录精选整理,内容以80条眼疾例症为主,每条辨证及用药要点均以歌诀形式予以概括,便于记诵,并附50余幅彩图,绘出主要例症的临床表现。现存1951年抄本及1963年、1976年出版铅印本。《救目慈航》1929年由广东南海(今广州市)黄荔航据佚名道人手稿刊印,共列眼病77种,附方190首,认为眼病实证多归于心肝,虚证多归于肝肾,实证常用修肝散加减,虚证常用还睛丸加减,外用药每选华南地区草药〔6-7〕。

    2中西医汇通思想对眼科的渗透

    民国年间,因西医的眼科手术和解剖等优势,社会对西医学的日渐认可,在一些学习过西医学,对中医学仍然怀有民族感情的医家身上,中西医汇通思想表现得较为明显。如浙江奉化陈滋(1878年—1927年),幼年从祖辈读经史,后于杭州同仁医学堂毕业任上海同仁医院翻译,并从事着述。1910年东渡日本习内科、皮肤科及五官科,辛亥革命后任沪军都督府医务处长。1912年初再度赴日,专攻眼科,同年10月回国在沪开设上海眼科医院,眼科造诣颇深,主张中西医互学,每于余暇,博览中医典籍,采集良方〔8〕。1921年出版的《陈氏评批〈银海精微〉》序中已先就眼科解剖部位及病症名称中西兼论,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其后所着《中西眼科汇通》,经其子陈任整理,上海眼科医院总发行,1936年刊行。陈任于序中谓此书乃其父一生经验及学理融会贯通之作。全书包括病证,中医眼科处方集、附录3部分。病证从眼睑病、泪器病至外伤和其他共分为13章,各章病症并列中西医病名,辑古代眼科文献中相关病症内容,于“滋按”中表明其见解,述中医治法、古方及西医新法。前8个章节以西医眼科解剖由表及里的顺序分类论述78个病症,后5个章节讨论以眼机能障碍为主的眼病共20个病症,合为98个病种,中医眼科处方集收载内服方864个、眼药方(点、洗眼外用方)95个、外用药方31个。全书中西眼科内容并载并论,文字达20余万字,在近代眼科特别是中西医汇通史上有着重要学术地位。惜陈任的思想已由其父“中西医学汇通之素志”向“今之问题不在中西医学之汇通,乃在研究中医有无科学之价值”转化〔9〕,但他在附录部分所撰稀奇之眼病一束、眼科学上名词之讨论,中医眼科手法之研究,尤其是在“眼科学上名词之讨论”中对中西眼科名词进行分类对比研究,在中西眼科名词对照表中将100余种中医眼科与90余种西医病名并列对照,实开中西医眼科名词术语对比研究之先河,颇有助于临床。其他类此者如《开明眼科》、《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眼科学讲义》、童绍甫《眼科讲义》等。《开明眼科》共上中下三卷,晚清?胡巨瑷(字荫臣、荫丞)撰,其子子恒“博采西法以附益之”,现存1924年铅印本。全书内容中西医眼科内容混杂兼容,上卷总论对眼病病因、病机从中西医互参角度探讨,载西医眼科检查法、西医治疗方药,幷述西医疾病分型、症状、病因、疗法、预后、手术方法、眼底图谱等。中卷、下卷论中医眼病52症,书末附眼科方剂歌括30余首,及英文名。梁翰芬《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眼科学讲义》(与《广东光汉中医学校眼科学讲义》异名同书)(1929年),上下2册,列眼病72证,每症列病因、证状、治法、方解诸项,主张“脏腑络病说”,其主体内容系传承中医眼科理论,同时也杂参西医理论知识,如认为经络即西医神经。中国医学院童绍甫《眼科讲义》(1937年),1937年中国医学院刊印,为《中国医学院讲义十三种》之一,正文述中医眼科理论,继按外障、内障列症论述症状、辨证论治及预后转归,其中也有部分西医眼科知识,卷末附“眼科中药学”,实为中西眼科汇通之着。四川乐山徐庶遥(1909年—1982年),20世纪30年代在四川国医学院授中医眼科,其《中医眼科学》总论列西医眼之解剖生理病理,论治病症的病名用药等内容皆中医内容,其“遥按”中医之外又杂以西医认识。此期西医对眼部解剖的认识,沙眼、视神经炎等西医眼科病名,以及传染病预防知识等开始为更多的中医学者所接受,如徐庶遥所编《中医眼科学》在总论绪言之后即论西医眼球构造。童绍甫《眼科讲义》卷首载西医眼解剖图,概论中论及欧美各国沙眼预防,各症中首列沙眼病名。由于西医眼科检查仪器具有的长处,一些中医也开始购置西医眼科设备,借助检眼镜对内眼进行观察,使中医诊断水平得到提高,其中最为突出者为浙江鄞县陆南山(1904年—1988年),20世纪30年代陆氏在上海办眼科诊所,在外用眼药配制方面采用了一些近代制药工艺〔10-11〕。唐由之1947年在杭州开设“昆吾眼科诊所”,广东李藻云在岭南行医,他们在从事中医眼科临床时多对西医眼科知识有一定的吸收,同时也运用一些西医眼科的医疗手段。

第6篇:西医内科学范文

*A类考生:报考地处一区招生单位的考生。

*B类考生:报考地处二区招生单位的考生。

*C类考生:①报考地处三区招生单位的考生;或者②目前在三区工作且定向或委托培养回原单位的考生。

一区: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11省(市);

二区: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重庆、四川、陕西10省(市);

三区: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0省(区)。

2012年分区:

*A类考生:报考地处一区招生单位的考生。

*B类考生:报考地处二区招生单位的考生。

一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陕西等21省(市);

二区: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0省(区)。

2013年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点的学校:(共91个)

北京省(6个): 北京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首

都医科大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 医学院

天津市(3个):南开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

河北省(2个):河北联合大学 河北医科大学

辽宁省(4个):中国医科大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医学院 大连

医科大学

内蒙古自治区(3个):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医科大学 内蒙古

民族大学

吉林省(4个):吉林大学 延边大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 北华大学

上海市(5个):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交通大

学 第二军医大学

江苏省(9个):南京大学 苏州大学 东南大学 江苏大学 南通大

学 南京医科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扬州大学 徐

州医学院

浙江省(3个):浙江大学 温州医学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

安徽省(4个):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中医学院 蚌阜医学院 皖南

医学院

福建省(2个):福建中医药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江西省(2个):江西中医学院 南昌大学

山东省(8个):山东大学 济南大学 潍坊医学院 泰山医学院 滨州

医学院 山东中医药大学 济宁医学院 青岛大学

河南省(3个):郑州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中医学院

陕西省(5个):西安交通大学 延安大学 陕西中医学院 西安医学

院 第四军医大学

甘肃省(2个): 兰州大学 甘肃中医学院

广东省(7个):中山大学 暨南大学 汕头大学 广州医学院 广东医

学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2个):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中医药大学

云南省(3个):昆明医学院 大理学院 云南中医学院

贵州省(3个):遵义医学院 贵阳医学院 贵阳中医学院

四川省(3个):四川大学 泸州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湖北省(3个):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中医药大学

第7篇:西医内科学范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急腹症;学科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8(b)-114-04

中西医结合是20世纪我国对人类医学发展的一大创举和贡献,是贯彻卫生工作“中西医并重、促进中西医结合”基本方针的具体实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中西医结合发展方向,加强中西医结合内涵建设,保持可持续创新发展能力,力争使南开医院成为医疗服务能力较强、科研教学水平较高、中西医结合优势明显的现代化、研究型、综合性的中西医结合医院。

1现状

1.1重点学科优势交出

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是部级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全国“211工程”建设子项目和天津市高校“重中之重”学科建设单位。是由全国中西医结合胆胰病医疗中心、全国中西医结合胃肠疾病诊疗专科、全国中西医结合脑病专科、全国中西医结合急诊专科、天津市微创外科中心及微创技术推广中心、天津市中西医结合肿瘤专科和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外科危重症专科共同组成的优势学科群,已经成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和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研究院是全国闻名的科研机构。

1.2医疗业务发展迅速

中西医结合治疗复杂胆胰、胃肠疾病和外科危重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项目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如重型急性胰腺炎、重症胆管炎和外科疾病引起的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微创外科居国内领先水平,首创3镜联合(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胆道境)治疗复杂性胆管结石新技术。并承担市内80万人口的医疗保健任务和部分省市疑难病例的会诊和业务指导工作。2010年,医院总收入达4.5亿元,较2009年增长约29%,年门诊诊疗人数达370 358人次,出院17539人次,病床使用率为120.9%。

1.3人才结构日趋合理

拥有以吴咸中院士、崔乃强教授、李平教授、秦鸣放教授等为学科带头人的一批著名专家,其中,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研究生导师51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名,天津市授衔专家3名,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14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带徒导师4名。有2名专家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1名科技骨干入选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从1994年以来已培养博士研究生56名。目前,全院共有工作人员1058名,其中,高级职称142名;医疗系列中,博士、硕士人员135名,占专业技术人员的15%,护理人员344名,大专以上学历191名,占护理人员的56%。

1.4科研能力稳步提升

医院实施“三名战略”(名医、名科、名院),极大提高了科研能力和水平。4年来,取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一五”攻关项目、天津市科委攻关项目共6项,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新技术填补天津市空白8项,专利8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各4项,出版专著8部,460篇,并成功举办国际、全国和区域性学术会议27次。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的委托,承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并作为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

2问题与分析

通过走访中医药方面的知名专家、院士、学者等,召开专题座谈会,围绕新医院建设、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载体、查找医院发展存在问题等主题。搜集第一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相关资料,并参考相关文献及文件,对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工作目标与要求》、《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指导意见》及《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遴选条件指标体系》,同时对比除南开医院外的10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建设情况,发现我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医院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水平和文化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中西医结合内涵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2.1优势学科数量不足。学科发展尚不均衡

2.1.1特色优势学科是医院竞争力主要构成部分的核心,我院虽拥有一批以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为龙头的优势学科群。但市级以上重点专科的数量仅接近国内10个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302医院除外)评审验收时的平均水平(7.4个),相比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还有一定差距。见表1。

2.1.2对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而言,多学科协调发展尤为重要。尽管我院重点学科优势突出,但范畴却相对局限,高层次人才结构单一,承担部级重大课题能力不足,获奖级别和发表文章的层次均需提高,而其他学科相对薄弱,已经影响到医院的综合实力和服务功能的提高。

2.2育人机制创新不足,后备力量挖掘不够

中西医结合事业重在传承基础上创新,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是保持学科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2.1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建设研究型医院的基本思路之一。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在这方面特色突出,成绩显著,不仅通过人才工程建立了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特别是组建起7个以名老中医命名的上海市及上海中医药大学级“名中医工作室”,使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工作取得有益经验,还培养出了现在上海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学术领军人物。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实施“五大”人才培养计划。有效提升和优化了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

2.2.2中西医结合事业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后,已经与中医、西医并驾齐驱,成为医学三大主流。但相对中医和西医而言。中西医结合仍属新生力量。中西医结合后备力量不足已经成为各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共同问题,“后继乏人”或“后继乏术”的问题在我院亦有所表现。

2.3科研激励机制欠完善。中药研发领域待深入

2.3.1创新性科学研究是研究型医院的最主要特征,也是衡量医院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以创新性科学研究推动临床医学的发展。是“研究型医院”与“非研究型医院”的最大区别。纵观近几年我院对科研的投人和产出,比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302医院等单位相差很多。见表2。

我院在科研投入力度方面较武汉和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少,自2004-2007年甚至有逐年下降趋势。根据国家卫生部《卫生科技“十一五”发展规划》,各医疗卫生单位每年用于科技发展的经费不低于年度业务收入的1%-3%。以2008年我院业务收

入总额为2.8亿元为例,同年我院的自主科技经费投入应为280万,实际上我院差距还是很大。投入不足的同时,往往伴随激励机制不完善,以致人才进行科技创新动力不足。见表3。

2.3.2在中药研发领域,我们自主研发的一批有代表性的中成药制剂已经被临床广泛应用,且收效显著,但相比国内其他几家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而言,我们仍有待提高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坚持医药并重的发展策略,在中药研发领域成绩卓著,在自主开发、合作研究、成果转化、高水平等方面已形成独特优势,在全国有重要影响,业已成为国家和省级中药研发重要基地之一;中国人民302医院坚持走“临床经验方一科研制剂一临床应用”的道路,始终突出临床疗效的主导地位,逐步发展成为全国肝病特色的中药研发基地,并形成了专业化、系列化的研发格局。医院制剂生产已建成硬件设备配套、剂型齐全、临床应用广泛的良好局面。仅4年间制剂产值就达5 300万元。

2.4尚未实现数字化医院。管理模式仍显滞后

信息技术是当今科技发展的核心技术,数字化也是现代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打造数字化医院,使大样本信息采集、分析、储存成为可能,而这些资料、信息的准确、完整、高效、便捷,是研究型医院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保证。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已形成完整的提高医疗质量的管理体系,成为上海和全国的数字化医院试点单位。尚未实现数字化。阻碍了我院实现全面现代化管理,必须积极改进。

2.5硬件设施相对滞后,严重制约医院发展

目前,我院硬件设施不与医院发展相适应,医院建筑面积约3万平米,因为医疗用房紧张,交通不便等因素,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医院发展受到限制,与全国其他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相比,硬件条件已明显滞后。在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期间,大多数建设单位都争取到大量资金用于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为同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创造了便利条件。其中,302医院、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均筹措亿元以上资金,用于扩大医院规模,新建或改扩建门诊和病房楼。见表4。而我院和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两家医院尚未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2.6医疗收入含金量偏低,需进一步发挥管理效能

近几年,我院的医疗业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经过比较,我院在年门诊量、病床周转次数、住院外埠病人比例、费用收益率等方面水平较低,药品比例偏高。说明我院业务工作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收入总量和含金量也有大幅上升空间。见表5。而职工人均每日担负诊疗人次数、职工人均每日担负住院人次数、医师人均每日担负诊疗人次数、医师人均每日担负住院人次数都处于较低水平,与之对应的每床卫生技术人员数、每床医生人数和每床护理人员数都处于较高水平,结合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我院职工工作量偏小,工作效率偏低。

2.7文化建设力度不大。特色文化尚待有力促成

医院文化建设是医院软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是医院的底蕴和灵魂。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通过文化建设工程,形成了特色的岳阳医院文化,促进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提高了全员素质和医院品味,这也是该单位跻身于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特色之一。与之相比,我院尚需系统考虑特色文化的形成机制,发挥医院文化的作用。

3对策

中西医结合是中国医学的特色和优势。南开医院作为中西医结合重点建设单位,将紧密围绕科学发展观,经过“十一五”的系统建设和发展,以改扩建工程为契机,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并在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努力成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中西医结合医教研、中药开发的示范基地。南开医院事业发展的目标和功能定位概括为以下几点:①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示范医院和中医临床研究基地;②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的主体单位;③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疗中心;④部级重点学科和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西医结合临床,成为重点学科建设的精品工程;⑤天津医科大学和天津中医药大学的临床学院;⑥国家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基地;⑦国家临床药物试验机构。

3.1注重学科均衡发展。全面加强学科建设

3.1.1继续推行“三名”战略,努力改变“大专科小综合”现状。“三名”即名医、名科、名院,其中,名院是目标,名医是基础,名科为关键。学科建设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形成创新型团队、推动事业发展和学术进步的组织保障,也是一个单位经过几代人积年累月奋斗的积淀。坚定不移地走中西医结合之路,抓好重点学科(专科)建设,带动医、教、研的全面发展,成为全国中西医结合领域特定学科(专科)的研究中心。继续保持中西医结合外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同时使各学科协调、全面发展,打造更多优势学科。

3.1.2以建设研究型医院为目标,夯实学科建设基础条件。严格围绕《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指导意见》的建设原则,在专用仪器设备配置、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抓好学科建设。①建设3个以上国家(局)级中医重点学科,并使每个国家(局)级重点学科病床达到300张以上,床位使用率达93%以上;在重点学科建设点设立临床研究室和实验室,确定3~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并依据重点学科建设的需求。根据学科不同配置相应的科研条件及设备;②建设6个以上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专病),确保每个重点专科(专病)病床80张以上,床位使用率达93%以上,重点专科(专病)床位总数达医院总床数的50%以上;设立科研门诊和科研病房,其中,科研病房的床位应占本专科(专病)床位数的25%以上;依据重点专科(专病)建设的需求进行专用设备和专科(专病)实验室设备配置;③确保重点专科(专病)保持稳定的研究和发展方向,针对本科主要病种(至少3个)开展单病种质量控制、诊疗规范研究等工作,以总结治疗经验,优化诊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

3.1.3促进临床研究成果推广应用,确立中西医结合学术地位。在加强基本条件建设的同时,根据各学科重点研究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原创性成果,使诊疗水平达到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积极进行临床评价、优化综合方案、制定诊疗规范、总结诊疗技术、开发有效药物、研制诊疗设备等。而且要积极促进临床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中医药科技与临床实践和产业的紧密结合。当前任务是推广已经取得相当级别奖励的临床研究成果,以确立中西医结合的学术地位,促进成果转化与深度开发。避免这些成果仅限于个别单位或区域,甚至被束之高阁。

3.1.4加强传统诊疗技术继承研究。形成中医药临床特色和优势。要使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达到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还要积极围绕学科发展的重点方向和领域,在一定范围内收集、整理和研究相关传统诊疗技术,对确有疗效但成本低廉

的传统诊疗技术,积极引进、普及使用,开展规范评价,以形成鲜明的中医药临床特色和优势。并采取先进可行的措施,认真做好名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继承总结和推广。

3.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才培养导向

3.2.1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在一段时期内培养高层次的“西学中”人才是解决“后继乏人”和“后继乏术”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快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步伐:建立“名医工作室”。每年选1-2名具有发展潜力的医师进工作室研修。认真研究总结名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举办高水平的“西学中”、“中学西”培训班、研究生班和强化班等。选拔中青年西医临床骨干进行系统的中医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配备导师指导,选拔优秀青年,确定导师培养制。

3.2.2提高人才培养层次,提升学科人才水平,紧密结合各学科特点,开展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临床科研骨干的培训,加强重点学科的师资培训、接收人员进修、承办继续教育任务、开展临床诊疗技术培训和成果推广等工作;并针对重点专科(专病),开展带头人、继承人培养和技术骨干培养等,在外出学习、出国培训、接收本专科(专病)进修、承办本专科(专病)继续教育等方面予以支持。

3.2.3大力培养专业队伍,提供科研支撑人才基础。积极开展全员培训,提高全员科技素质,营造良好的临床研究氛围;通过承担课题研究。培养建设一支梯队合理的高水平中医临床科研专业化队伍。在临床研究重大项目的顶层设计、质量控制、疗效评价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平;培养一批掌握中医规律、熟悉现代科研方法、能够领衔组织重大中医临床研究项目的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形成中医临床科研的精英队伍。

3.3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完善科技平台建设

3.3.1团结合作、协同攻关,不断提升医院研究能力。当前,需进一步强化与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高水平教学研究单位建立的合作关系,在更多领域开展合作,不断提升医院研究能力。以急腹症研究所为依托,争取承担更多高水平课题,并作出一批标志性成果,以此带动医疗上高度上水平。

3.3.2继续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加大新技术、新设备和技术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科技平台建设。我院将以国中局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研究院为新的战略出发点。形成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研究的开放性共享平台。为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构建中医药创新体系提供支持条件,成为中西医结合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地。

3.3.3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坚持医药并重,提高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借鉴其他国家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在中药研发领域的经验。逐步形成科学、合理、规范的中药研发产业链,构建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中医药科技创新技术平台。

3.4抓基础建设,重医院管理,推进医疗业务上水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患者就医环境。目前,医院正在进行医院新大楼的建设,总建筑面积86 800 m(sup)2(/sup)。新大楼的落成将极大地拓展医院发展空间,有效缓解医疗资源紧缺状况,必须抓住机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投入,为新医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硬件保障,为同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创造有利条件。

加强经济管理,确保还贷能力。加强经济管理,包括实行成本核算,加强成本管理;建立激励机制,为提高职工福利待遇创造条件;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加强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建设数字化医院。

着力提高全员素质,建立健全绩效评估体系。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估体系和奖惩措施,对院党委领导班子、中层干部、科主任、护士长、职工和党工团组织提出具体要求。

3.5创建特色医院文化。提高医院文化品住

在积极推进医院内部体制改革的同时,不断重视和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以信任、尊重、关心、培养、发挥人的潜能为着眼点,以追求人和设备相结合为总体环节,在对我院的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与分析基础上,找出优势、问题与差距,在文化建设方面做到有的放矢。

第8篇:西医内科学范文

走上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自古以来,中医就是中国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的中华文明的魅力。中国古老的中医经典名著《黄帝内经》有着丰富的思想和理论。如有关“肾主骨生髓,髓生血,髓通脑,脑为髓之海。”的理论,与临床的骨质疏松、肾性高血压、肾性贫血、老年性痴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医学的发展,如人们对骨质疏松的认识逐渐深化,中医把骨质疏松症归属“骨痿、骨枯、骨痹”范畴,故针对病机而采用补肾壮骨、益气健脾的治疗法则,取得了新的进展。中医博大精深的精髓,随着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必将促进中医药现代化,而中西结合是必然趋势,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中国中西医并存的产物,必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使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创新,与当代科学技术同步发展。

在中国骨质疏松症治疗领域,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李恩教授具有高深的造诣,他也是积极倡导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一位富有战略思想的中西医结合优秀专家。李恩教授是我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的创始人之一,由他的五位中西医结合博士、教授总结编写的《李恩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研究》一书是我国第一部科学地、全面地总结及论述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领域的著作,该书在大量的理论论证、科学研究和长期实践的基础上,首次在学术界明确提出中西医结合完整的医学学科观点及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

生于1929年的李恩从小就见证了那个年代中国的贫穷,在旧社会,贫穷和疾病是一对形影不离的难兄弟,看着那些因为疾病却无钱医治的人们备受痛苦,李恩便立志学医,后来他考上了河北医学院。1957年毕业后,他留在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工作。虽然学的是西医,但他对中医有着特殊的兴趣,在不断的学习中,特别是通过58年的西医学习中医班,对于中西医结合的认识不断地深化。他认为,中医与西医能形成互补,结合起来将能更大的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形成一门新的医学学科。从此,为他一步步走上了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打下了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辛勤耕耘花开结硕果

1969年,李恩在当时的河北医学院创办肾病研究室,开始正式从事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临床的研究工作。他结合临床工作,进行中医肾藏象理论传承的研究,根据中医“肾主骨生髓,髓生血,髓通脑,脑为髓之海”的理论,开展了有关骨质疏松、肾性高血压、肾性贫血、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等的临床研究。在他主持编写的《中医肾藏象理论传承与现代研究》一书中,提出并系统论述了“肾――骨――髓――血――脑”一体论假说,发展了中医肾本质内涵,为中医学其他藏象研究提供了一个参考范例。

中西医结合不是方法学,而是一门“学科”。李恩从学科的要素和本质切入,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科学定义: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一门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内容、观察方法,比较二者的异同点,吸取二者之长,融汇贯通,创建医学理论新体系,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整体医学,简称中西医结合。李恩提出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为“生物――自然――社会――心理――个体”,体现了中医学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形神统一的整体观,辨证施治的治疗观”。1981年,李恩参与创建了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1994年5月,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世界传统医学大会上,李恩的《中医肾本质现代研究》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并被大会授予“世界传统医学功勋奖”。

作为中西医结合专家,半个世纪来,李恩带领科研团队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指导,在充分运用西医学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引进中医学整体、宏观的辨证理论与实践,深入开展针对中医肾本质内涵与现代医学关系的研究。在肾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方面,李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众多肾脏疾病患者解除了病痛。此外,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肿瘤等方面也具有较高的造诣,在理论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的地位,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李恩研制的“抗骨松冲剂”(丹杞颗粒),已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由邯郸药厂正式投入生产。通过全国专家鉴定,获河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目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身体健康却下降了,在李恩教授所研究的领域,如骨质疏松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已成为中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据李恩教授介绍,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代谢骨病,表现为骨矿含量减少,骨的微细结构发生变化,骨的韧性降低,轻微外伤便可发生骨折。骨质疏松发病率高,在代谢疾病中发病率之首,并随年龄增高而增加。男性约为20%左右,60~70岁妇女有1/3患骨质疏松,而80岁以上可高达2/3的人患骨质疏松。根据“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与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于2008年10月20日的《骨质疏松防治中国白皮书》中宣布我国骨质疏松发病人数为6944万人,骨量低于正常标准的为2 1亿人。二者加起来,有近2.8亿人处于骨质疏松的风险之中。

骨质疏松是多种原因所致的多种的病症,其严重后果就是骨折,而且是多部位、多次性骨折,特别是髋部骨折,需长期卧床,带来了许多并发症,死亡率为15%~20%,用于治疗骨质疏松和由于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消耗大量医疗费用。我国每年用于此项医疗费用估计超过100亿人民币,而美国每年为此耗资100~150亿美元。

李恩教授根据骨质疏松分为的三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为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为Ⅱ型)、继发性骨质疏松(由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的)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见于8~14岁青少年,与遗传有关)。近些年来,李恩教授进行补肾中药复方防治骨质疏松课题的研究,曾3次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立项,历经20多年的基础

和临床研究,取得各项科研成果,其中“抗骨松”牌丹杞颗粒在于整体调节,为多环节、多靶点,相关集合作用,表现在:可以促进小肠钙的吸收,提高血钙水平;促进钙向骨内转移和骨胶原蛋白的合成,提高骨矿化和增强骨韧性;促进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减少尿钙排出,维持血钙浓度;延缓卵巢功能早衰,促进雌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平衡骨代谢,提高骨密度。对继发性骨质疏松有标本兼治作用。如肾病、糖尿病引起的骨质疏松,从肾论治、对原发病和骨质疏松均有辅治疗作用,李恩教授从肾论治骨质疏松症不但使肾虚症状明显改善,且骨矿含量、骨密度等指标的检测亦可得到改善,证实了补肾中药对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效果,体现了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方面巨大的潜力和优势。

近些年,李恩教授主要应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科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多项课题,他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肾――骨――髓――血――脑”一体论研究》,于2006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和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继往开来谱写新篇章

医学目前正从实验医学时代向整体医学过渡,而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实现这一过渡的“桥梁”,然而如何达到尊古而不拘泥,创新而不离宗?李恩教授认为任何学科的发展和创新都离不开“继承发扬、互相渗透、引进借鉴和本身的自生殖性”,中西医结合医学正是这一规律的体现,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的建立是在中医和西医发展中的结合,前进中的结合,提高中的结合。

李恩教授指出,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目前处于从“论证阶段”向“发展阶段”过渡时期。学科体系建设有待完善,需要一批精通中医和西医、又具有人文、哲学、社会学底蕴的高素质的研究人才。1988年,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的支持和鼓励下,李恩教授主持创办了全国第一所中西医结合学院一一河北中西医结合学院。探索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提出了中西医结合教育模式为:“两个基础”(中西医基础分开上),

“一个临床”(即中西医结合着讲,对照着讲),以及“先西后中”教学程序。学校为全国基层培养了中西医两法治病的医生两千余人。在平时的教学中,他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能力,全面提高的综合素质。

1997年,时任河北医科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的李恩,倡导设立了“生物化学春苗奖”,并拿出国家给予的政府特殊津贴作为奖励基金,还以由他主编的学术专著作为奖品。2002年,河北医科大学生物化学课程被河北省教育厅评为高校首批“精品课程”。多年来,李恩相继培养硕士26人、博士28人、博士后3人。他说:“培养不出超过老师的学生,不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生命的延续和事业的继承与发展都寄托在学生身上。青年是人类的未来,我将为了学生而活着”。

第9篇:西医内科学范文

【关键词】西医诊断思维;教学模式;中医院校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674-01

诊断思维是临床医务工作者通过对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临床信息及资料的整理、综合、分析、推理,以期作出能够解释患者临床现象的逻辑思维过程[1]。诊断思维是临床基本的医疗活动,诊断思维的培养是临床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以及患者对中医师知识要求的增加,现代中医院要求中医师不仅要有坚实的传统中医理论知识,而且应具备一定的西医学诊治疾病的能力[2]。如何针对中医学生的特点加强其西医诊断思维的培养也是中医院校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认为西医内科学习阶段是培养学生西医诊断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的诊断思维能力重点要使学生把握好西医内科的学习。以下就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与同道交流。

一、目前中医院校学生西医诊断思维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⒈由于中西医诊断思维模式的差异,中医院校学生学习西医内科时多存在“入门难”的问题。

由于在开设西医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若干中医课程,建立了比较系统的中医诊断思维模式,在学习西医课程时不可避免地会沿用用中医的思维模式,但中西医的诊断思维模式是有差异的,中医侧重证候分析,注重舌脉等大体表象,诊断多是证候诊断,如“咳嗽”、“喘证”,讲究辨证论治;而西医侧重疾病分析,注重微观指标,通过问诊、查体、辅助检查等,在“症”的基础上得出“病”的诊断,如“肺炎”“心力衰竭”,讲究因病论治。可见套用中医的诊断思维模式来学习西医必定会导致头绪混乱、难以入门的情况。事实上也是如此,中医院校内初学西医内科学的学生往往把症状描述的非常全面,但是他们往往不能从描述中看到是哪种“病”,缺乏相应的逻辑归纳能力。

⒉中医院校西医课时有限,内容学习多不够深入、全面。

中医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五年期间,要学习中医和西医两大理论体系,课程设置几乎是中医课程与西医课程各半,中医院校的西医内科课程较西医院校明显压缩,比如西医院校系统讲授西医内科学需要两个学期约550学时[3],而中医院校仅仅安排100学时左右。同样因为学时限制,中医院校的临床见习不可能和西医院校一样细化、全面,比如西医的见习是按病见习,中医只能按系统见习。西医基础课程如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亦是如此。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诊断思维能力的培养。

3.学生对西医课程不够重视,学习西医内科的主动性不强

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医院校学生已经认识到学习西医内科学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中医学生在和西医在同样的学制情况下既要学好中医,又要学习西医课程,相对任务紧、课业重,一些学生就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只好选择求“中”摒“西”,把大部分精力用于中医学习,而在西医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及精力很少。

4. 临床资源限制

中医院校在实践教育条件方面和同级西医院校相比普遍薄弱,病源相对较少,加上近年的扩大招生,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见习、实习机会少,其临床思维能力自然也不容易提高。

中西医思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临床资源改善非一时之举,中医学生在学制五年首先要学好中医,西医课程时间亦不可能过多提高。所以我们认为要提高中医院校学生的西医诊断思维水平重点要抓住西医内科学习阶段,在有限的课时中提高西医内科学习效率。西医诊断思维的培养首先要从改善西医内科教学模式入手。

二、西医内科学教学模式探讨

⒈针对中医学生的特点,在教材的基础上,化难为简,重点突出的学习指导至关重要。我们教研室结合我院的特点和教学大纲及执业医师要求,制定了内科学常见病诊断训练与量化考核指导,把临床上常见的一些疾病的最典型的临床特征按条目进行归纳总结,比如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特点:起病缓慢,反复发作,主要症状为:咳,痰,喘,炎。体征:早期可无异常体征及呼吸音增粗,合并感染时有干、湿罗音,哮鸣音。 辅助检查:血常规,痰检、X线、肺功能。学生结合指导便于更好地正向记忆和理解教材中疾病的内容。同时针对疾病的 临床问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我们也按条目进行了归纳总结,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问诊归纳为十个方面,便于学生更快的建立逆向思维的思路,做到识特点而知疾病。西医病历书写也重点强调突出疾病特点,达到“看主诉知疾病”的标准。指导能大大促进和帮助学生的自学,学生通过自学,也更好的推动了各种教学互动模式的进行,促进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及临床见习阶段,采用PBL教学模式、情境教学等多种互动模式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o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根据构建主义理论创立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既往研究表明,PBL教学法能明显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4]。我教研室从症状入手,分基础诊断阶段、临床诊断和治疗阶段、临床见习3个阶段进行PBL教学研究,显示PBL教学法在提高学生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诊治能力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我们体会PBL教学实践的优点: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②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加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分析推理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④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全面消化[2]。

情景模拟是一种设置一定的情景,组织学生扮演事件的角色,生动再现实际生活工作中的具体活动,进而展开讨论和分析的教学方法[5]。我们主要讲这种模拟训练用于临床问诊和病案分析中,学生分别模拟病人和临床医师,看似简单地一问一答,学生事先要对疾病的学习做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对疾病的认识和临床诊断思路有了更切身的认识。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的教学手段[6]。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有很多优点,它可以帮助我们把平时临床的典型病源整理出来,弥补学生当堂课堂见习病源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创设临床情景,拉近理论讲授与临床的距离,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变枯燥为生动,从而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另外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展示和讨论也有不错的效果。

3.全面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评估和终结式评估结合[7],以考促学,促进学生平时对课堂学习、见习和实习的重视。

在课堂教学及见习阶段,即采取平时考核和终末考核结合的方式。课堂提问和回答问题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占总分数的5%;另外平时的病历书写、病案分析均纳入考核范围,占15%左右;期末考核占80%,期末考核除了基础知识,也注重临床分析能力,其中病例分析占期末成绩比值的10-15%。

实习阶段,各个科室制定具体的实践量化要求,各科实习结束除根据实习表现打分,要进行出科考核,以上成绩均纳入毕业考核。毕业考核采取以临床客观结构化(OSCE)考核中心为依托,结合床边考核,对学生临床综合技能进行培训和客观结构化考核,目前我们考核一般分为这样几个模块:⑴临床问诊⑵体格检查⑶病历书写⑷病例分析⑸临床基本技能,以达到全面考核的目的,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临床实践、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自觉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训练。

总之,诊断思维培养的过程是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反复磨练、不断地进行自我修正的过程,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课堂、见习和实习的反复实践对诊断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陈文彬,王友赤.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 孙鲁英,张永涛等.PBL教学法在临床教学中的效果及原因分析研究[J].中医教育,2011,30(5):51-53.

[3] 张新霞.中医院校西医内科学教学模式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10(4):35-36.

[4] 朱月春,况应教,崔映波,等.PBL教学法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0):13,30.

[5] 彭贵军,吴耀松.中医院校西医内科学互动式教学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2):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