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典自我介绍范文

经典自我介绍精选(九篇)

经典自我介绍

第1篇:经典自我介绍范文

我为人正直谦逊。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我在家里的时候,看到一只大公鸡老是欺负小母鸡,几次想爬到小母鸡的背上,还用嘴拼命的啄小母鸡浅浅的、鲜红的鸡冠,这不是以强凌弱么,我气坏了,拿起一把锄头把公鸡砸了个粉碎性骨折。还有一次在学校里,深夜3点上网查资料回宿舍,在距宿舍不远的树丛里传来一个女生哼哼唧唧的痛苦的声音,我想也没想就跑过去,发现一个男生骑在女生身上,岂有此理,深更半夜把我们的女生抓出来打,还有王法么?我当时就把那男的打的昏了过去,把那楚楚动人的、衣衫不整的小女生挽救出来。尽管事后我出了4000多元的医疗费,但我一直认为这值得,我还时常为自己的这种英雄气慨所感动。还有关于学校食堂里吃出苍蝇,学校乱收教材费等问题在电视、报纸上曝光,都是我举报的。尽管没有人来嘉奖我,但是我觉得做人就要做一个正直的人。

我待人热情。上次李小花的爸爸来学校,是我事先打听到消息把他从火车站接到学校来的。我看到她父亲没地方住,就主动要把自己的床位腾出来,虽然李小花没有接受我的好意,但我待人热情的信条一只没有改变,我深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就会变成美丽的人间。

我乐于助人。为了帮助经济困难的同学,我把我打扫教室、寝室的机会让了出来,以出钱的方式包给了班上一位特困生,这远比光捐钱给他好得多,即顾全了该位特困生的面子,有培养了他自食其力的观念。

我热爱所学的中文专业,努力培养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四年来,我在网吧的电脑上没日没夜的观看碟片1XX多张,对世界影视艺术有了全面的了解。我还熟读金庸、古龙、温瑞安、梁羽生等现代知名文学家的作品,达到了到背如流的地步。为了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我特意买了一架望远镜,暗中观察对面那栋楼的女生的生活情况。我的这些积累极大的提高了我的文学修养和写作水平,我曾在课桌上、厕所的面板上、寝室的墙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顺口溜等各类文学作品300多篇。

第2篇:经典自我介绍范文

第一,体例新颖,实验介绍详尽,研究过程清晰。以往许多心理学书籍,除专门的实验心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方法教材外,多重视对心理学研究结果的介绍与讲解,对得到该结果的实验方法或具体过程往往介绍得不够详实,致使读者很多时候“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心理学经典实验书系”在编写体例上,推陈出新,以所要介绍的实验所涉及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方向为线索,以经典心理学实验为主体,详细叙述研究结论的产生过程。针对每一个具体的心理领域,都会介绍多个该领域的经典实验研究。针对每一个实验研究,都按照“研究主旨――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论――实验应用”的体例来编写,从而让读者有机会去认真把握每一个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来龙去脉,从而加深对该心理学研究成果的理解。

第二,内容丰富,实验经典。以该书系《儿童心理学》为例。该书几乎涵盖了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各个领域,涉及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儿童感知觉与动作发展、儿童注意与记忆发展、儿童语言与思维发展以及儿童自我了解与社会理解发展、儿童情绪发展、儿童道德发展等主题。全书介绍的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近百个,囊括了一个世纪以来儿童心理学研究成果的精华,从早期经典的华生“小艾伯特实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实验”到后来的吉布森的“视崖实验”、皮亚杰的“三山实验”,再到当代的琳达的“儿童元记忆发展实验”、董奇的“儿童筷子使用技能实验”。可以说,该书实际上就是一部儿童心理学研究成果的传记。

第三,注重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的介绍。在一定程度上说,心理学实验最能体现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性质。“心理学经典实验书系”把对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的讨论放在第一位。全书用大量篇幅详细介绍了促使有关理论和假设产生的实验方法。这样,使读者在理解心理学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了解心理学实验研究的方法,并在对这些方法的借鉴与总结中,提高分析、批判已有知识的能力。

第四,实验联系应用,理论联系实际。该书系并不仅仅是对心理学经典实验的简单汇总与详细介绍。该书系的一大特点是作者们在对经典实验进行介绍总结之后,联系实际,将实验结果的应用予以详尽的阐述。这就为读者提供了对经典实验进行“二次加工利用”的线索。遵循这些线索,读者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经典实验进行加工使用。心理学科研工作者可以在对心理学实验方法与过程的得失探讨中,获取灵感或是对自己的心理学研究予以修正改进。而普通民众和教育工作者,可以将经典实验的结论更直观、更直接地使用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之中。

第五,行文流畅,语言通俗,非专业人士也可以阅读。从“心理学经典实验书系”各分册的领域涵盖我们就可以看出该丛书的一大特点就是面向生活、面向教育、面向人民大众。因此在该丛书的编写过程中,作者们行文通俗,即便是复杂的认知行为实验也力争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描述,方便非专业人士阅读。书中的内容对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具有极强的指导性,涉及工作、生活、健康的方方面面,覆盖万千心理的点点滴滴,非常适合普通大众阅读。

第3篇:经典自我介绍范文

盘点6部最搞笑的电视剧: 1、搞笑一家人

2、武林外传

3、生活大爆炸

4、我爱我家

5、破产姐妹

6、家有儿女

1、搞笑一家人 详细介绍:《搞笑一家人》是一部韩国家庭喜剧,许多90后以及00后应该都是有印象的,篇幅特别长,总共有167集,讲述了居住在黑石洞的医院院长李顺财他们一家人的搞笑生活。

2、武林外传 详细介绍:《武林外传》也是国内相当具有代表性的情景喜剧,里面许多演员都是凭借这部作品被大众熟知。讲述了同福客栈的老板佟湘玉和她的伙计们演绎的一出又一出搞笑故事。

3、生活大爆炸 详细介绍:《生活大爆炸》是一部从2007年连载至今的美剧,相当经典,讲述了四个天才科学宅男和美女邻居的搞笑故事,曾多次获得过艾美奖。

4、我爱我家 详细介绍:《我爱我家》这部作品以上个世纪90年代的北京作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六口之家所发生的各种耍宝逗乐故事,邻居之间的各种碰撞也特别有意思。

5、破产姐妹 详细介绍:《破产姐妹》这部美剧深受国内年轻人的喜爱,讲述了在餐厅打工的贫穷女孩麦克斯与家道中落的富家女卡洛琳共同生活以及为自己梦想打拼的搞笑故事。

第4篇:经典自我介绍范文

【关 键 词】介词“给” 句法 语义 语用 典型 非典型

一、引言

对于“给”的研究,前人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主要是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对“给”进行了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上,前人从介词“给”的偏误类型和偏误原因进行了分析,还讨论了句式“给”的模板教学以及与其他介词的语用比较。本文根据原型理论,把介词“给”的用法分成典型用法和非典型用法,并进一步从句型、语义、语用环境三个方面分别对这两种用法进行论述,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介词“给”的用法。

二、“给”的教学

介词“给”有不同的句法结构,不同的句法意义,还有不同的语用条件。它们的典型性各不相同,共同形成了介词“给”的典型用法和非典型用法,从而形成了介词“给”的典型用法教学和非典型用法教学。

(一)典型用法的教学。从句型来讲,介词“给”的典型的句法结构为:NP1+给+NP2+VP1+(NP3);从语义的角度来讲,介词“给”典型的用法有引进给予、指向、损害、致使对象等语法意义;从语用的角度来讲,介词“给”典型的语境为留学生衣食住行等日常饮居学习生活环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通过将介词“给”的典型句法结构、典型语法意义、典型语用环境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可以使留学生更有效率地掌握介词“给”的用法,并且能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灵活运用。

1.典型的句法结构。句型上,介词“给”的典型句法结构为:NP1+给+(NP2)+VP1+(NP3)。林佳娜(2010:162-164)曾提出,“给”的介词用法很复杂。介词“给”不光能表达多种意思,而且所出现的情况也不是单一的。吕叔湘先生(1999:226-227)解释的时候分出了六种情况。但是这六种情况所使用的基本句式只有一个,即:NP1+给+(NP2)+VP1+(NP3)。其他各种用法均是在这个基本句式上演变出来的。例如:小华给大家做自我介绍。在例子中,“小华”为NP1,“大家”为NP2,“做”为VP1,“自我介绍”为NP3,组成典型结构NP1+给+(NP2)+VP1+(NP3)。

2.典型的语法意义。从语义来讲,介词“给”典型的意义用法主要有如下几类:引进转移或传递的对象,即接受者;引进动作行为的指向对象;引进服务对象;引进动作行为的服从对象。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先给留学生讲清楚介词“给”所引进的典型的、常用的指向对象。

周红(2010:1-7)认为,在认知隐喻与类推机制的作用下,存在“给”的本义(使事物位移)分别向给2(方向性标记)、给4(目标性标记)引申的放射型过程;介词“给”比较常用的是给2(方向性标记)、给4(目标性标记)这几个义项。因此,在介词“给”的对外汉语教学中,较多的是说明这几个义项的使用情况。

(1)引进转移或传递的对象。当“给”引进转移或传递的对象时,后面所接的动词往往是表示给予类、取得类和制作类动词,如:送、打(电话)、发(邮件)、租(房子)、拿、画、写、做等动词。例如:我给女朋友送了一份礼物。在例子中,“礼物”转移到“女朋友”手中,表示给予类动词。可见,介词“给”在上面例句中的意义属于“引进转移或传递对象”这一典型语法意义。

(2)引进动作行为的指向对象。当“给”引进动作行为的指向对象时,后面所接的动词表示言语行为或身体表情类动词。如:讲、说、谈、描述、叙述、表示、讲述、介绍等动词。例如:老师给留学生讲介词的用法。例子中,由介词“给”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指向对象,“讲介词”这一动作指向的是“留学生”,是通过介词“给”来引进这些指向对象的,此时后面所接的动词是表示言语行为类动词“讲”。可见,介词“给”在上面例句中的意义属于“引进动作行为的指向对象”这一典型语法意义。

(3)引进服务对象。当介词“给”引进的是表示服务对象时,后面所接的动词主要为服务施惠,添加,给予、取得、制作类动词,如洗(碗)、打扫、出(主意)、办(事)、检查、治病、布置、擦、浇(水)、涂、上(色)、安装、增添等动词。例如:小华总是给大家出主意。在例子中,介词“给”引进了服务对象是“大家”,后面所接的动词是表示服务类动词,“出主意”。可见,介词“给”在上面例句中的意义属于“引进服务对象”这一典型语法意义。

(4)引进动词行为的服从对象

例如:你给我说清楚!在例子中,介词“给”引进了动词行为“说”要服从的对象“我”,表明了说话者的意志,同样属于典型用法。

以上例句中,介词“给“引进的是服从对象“我”等,虽然也属于典型结构“NP1+给+NP2+VP1+(NP3)”,但所表示的语义是引进动作行为的服从对象,使用频率不高;所以此类用法划分到非典型用法中。

3.从语用来讲,介词“给”典型的语境为留学生的衣食住行等日常饮居生活,教师在讲解介词“给”的用法时要结合留学生最熟悉的语用环境进行教学。例如:给他送礼物,给他打电话,给妈妈寄信,给朋友发邮件,给老人让座,给小王租房子,给老师倒水,给小李拿作业本,给他买书,给他画画,给爸爸写信,给客人做饭,给我们炒菜,给朋友讲故事,给大家介绍北京,给我们讲语法,给朋友打招呼,给长辈敬酒,给大卫出主意,给奶奶捶背,给朋友洗衣服,给病人检查身体,给教室打扫卫生,给小张理发,给朋友布置教室,给花浇水,给图片涂颜色,给汽车加油等典型语境。

其实,我们在讲解介词“给”的用法时,切莫分开来讲,在教学中所举的例子要体现“给”的典型用法,包括“给”的典型句型、典型语义、典型语用环境,我们上面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如此,下面我们再来举例:老师给我介绍了一下北京。以上例句属于典型结构“NP1+给+NP2+VP1+(NP3)”,例子中,“老师”为NP1,“我”为NP2,“介绍”为VP1,“北京”为NP3;在语义上也是典型的用法,由介词“给”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指向对象,如“我”,此时后面所接的一般表示言语行为类动词“介绍”;语境也是典型语境,跟留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如“介绍北京”。

(二)非典型用法的教学。除了典型句法结构、典型句法意义、典型语用环境外,介词“给”还有非典型的句法结构,非典型的句法意义和非典型的语用环境,由此形成介词“给”的非典型用法教学。

1.句法结构的非典型用法教学。从句法结构来讲,介词“给”的非典型句法结构有:N1+ VP1+给+N2+(NP3),这时的“给+N”在句中做补语修饰动词“V”。

例如:妈妈寄给我1000元人民币。例子中,“妈妈”为N1,“寄”为VP1,“我”为N2,“1000元人民币”为N3。因为在这种结构中,“给+N”在句中做补语修饰动词“V”,留学生接触的相对较少,所以我们划分到非典型结构中。

2.语法意义的非典型用法教学。在语义方面,我们介绍完介词“给”的典型语义后,把剩下的划分到非典型用法中,这些句法意义的使用频率相对较小,主要包括引进受损或受害对象;结果性动作承受者;引进动作发出者,即施事。

(1)引进受损或受害对象和结果性动作承受者。周红(2010:2)认为,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当传递的不再是物体而是抽象行为时,“给”通过事件是物体(Event is object) 隐喻扩展为抽象行为传递的目标,成为目标性标记词。接受者扩展为受损者和承受者,不过用例比受益者少。给予者和接受者也可为无生命者。

①引进受损或受害对象

当“给”引进受损或受害对象时,后面所接的动词表示损害类动词,如:弄丢、摔破、弄脏、吹乱、记错、写错等动词。例如:对不起,这本书给你弄丢了。例子中,“书弄丢”,“你”为受损对象,是通过介词“给”来引进受损或受害对象的,此时后面所接的动词表示损害类动词,“弄丢”。可见,介词“给”在上面例句中的意义属于“引进受损或受害对象”这一非典型语法意义。

②引进结果性动作承受者

当“给”引进结果性动作承受者时,后面所接的动词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动词。例如:在中国生活给留学生提供了学习汉语的环境。例子中,“提供学习汉语环境”这一动作的承受者是“留学生”,动作的承受者是通过介词“给”引进的。可见,介词“给”在上面例句中的意义属于“引进结果性动作承受者”这一非典型语法意义。

3.介词“给”引出动作的发出者,即施事,且多表示被动。“给”引出的对象一般都是动作的承受者,当它所引出的对象是动作的发出者时,那么“给”的这种语义就更加是非典型的了。例如:他逃课的事给老师知道了。例子中,“知道”这一动作的发出者是“老师”,这一动作的发出者(施事)是通过介词“给”引进的。因此,介词“给”在上面例句中的意义属于“引进动作发出者”这一非典型语法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非典型用法的“给”的教学,不能像典型用法那样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将句型、语义和语用分开,有重点地进行教学。

三、结语

汉语属于孤立语,虚词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表达语法意义的手段,而虚词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属于一大难点,介词“给”的句法结构较多,语法意义复杂,在日常交流中也经常会用到。本文结合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根据原型理论,把介词“给”的教学分成两个阶段:典型用法的教学和非典型用法的教学,通常情况下,教师在初级阶段应该重点教授介词“给”的典型用法;在中高级阶段,先复习典型用法,然后教授它的非典型用法。通过这种由易到难、有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使留学生更有效率地掌握介词“给”的用法。

参考文献:

第5篇:经典自我介绍范文

首先要明确,自我介绍不是真的要做个自我介绍,让对方了解你。事实上,hr并不想完全了解你,他也没有时间,并且在听你介绍前早已经看过了你的简历。就是说自我介绍只是个让hr了解你表达能力以及临场应变能力的手段而已。自我介绍的作文这时候让你准备更充分。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够有的放矢做好自我介绍。

看过很多关于 求职时自我介绍的所谓宝典,基本都是以怎么全面地介绍为重点呢。其实我觉得这很不利,就像一个人跟你介绍了很多东西但是没有终点到头来你什么都不记得了。比如说我在工行一面的时候一个上海理工的应届生背了面经,自我介绍头头是道,但是基本集中在社会经历并且讲了很多无关痛痒的话,这就变得非常的散,没有重点。自我介绍也跟文章一样,要有主心骨,要有层次和逻辑,让听的人又听的欲望,这才对!

1、突出我的英语的优势

2、突出我的金融专业的优势

第6篇:经典自我介绍范文

关键词 学历;职业;上进心;性格;爱好;外貌;才貌双全;身体状况

中图分类号 G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184-02

一、研究方法

本文分别选取中日结婚典礼上新郎新娘介绍词共13例,将介绍词所涉及的内容分为:学历、职业、上进心、出身、父母、性格、爱好、外貌、人品、身体状况、初・高中时在学校的表现等11个方面进行归纳整理从中考察中国和日本在介绍新郎新娘时注重事项的差异。其次,从13个例子中提取描述新人的词汇进行汇总分析,通过形容中日新郎新娘的词汇差异来考察中日新郎新娘形象体现的差异。

二、研究结果和考察

(一)日本结婚典礼新郎新娘介绍词涉及的事项

例一

新郎の大g君は茨城h水跏肖纬錾恧谴某枪I高校を卒Iされ、私のU婴工氤悄C械工I株式会社の第二u造部Tの主任として活Sしております。私どものような中小企Iは、なかなか人材に{まれないのがg情でございますが大g君は新入社T研修のとき、それぞれの部署の部Lから「ぜひ、うちの部に配属してほしいと言われるほどだったのをしております。

第二u造部に配属後は、QC活婴浈攻愆`ガン募集などにもeO的に取りMみ、後からの信mも厚いと部Lから蟾妞蚴埭堡皮ります。仕事以外では、ジョギングが趣味で昼休みになると、工訾务v訾呛工蛄鳏棺摔颏瑜目にしております。

新Dの理香さんは、大阪市のご出身ですが、お父の仕事のvSで中学r代から水跏肖艘越され、高校は新郎と同じ茨城工I高校です。当rとしては女子が工I高校にM学するのは珍しいことでしたが、どうしても工Iデザインを勉したいためのQ断でした。一学年に女子はわずか十二人だったそうでございます。皆ごEの通り、理香さんは目のばっちりした美人ですから、アイドル的な存在だったというのも得なずけます。高校を卒I後は地元の水跎淌陇巳肷绁靴氓暴`ジのデザインを担当しております。後ほど、皆にお配りする念の品の包装も彼女の手によるものであることを申し添えておきます。

上述新郎的介绍词中提及了:职业、爱好、上进心、出身等事项。新娘的介绍词也提及到了职业、爱好、出身。除此之外还提及了新娘的外貌。本节统计了日本结婚仪式上用的新郎新娘介绍词13例,结果如图一所示:

图一

通过图一可以看出,在日本的结婚典礼上新郎新娘的介绍词主要以学历、职业、上进心、出身、父母、性格、爱好、外貌、人品、身体状况以及初・高中时在学校的表现为主(根据主持人的不同结果稍有差异)。其中学历占第一位,其次是职业、出身、上进心。通过新郎新娘对比可以看出对新郎的出身、职业、上进心、身体状况的关注度大于新娘。从占的比例上来看,最明显的差异在于对上进心的介绍:新郎有11例,占比例达到85%,而新娘只有5例,仅占39%。相反在父母、性格、人品、爱好、外貌方面新娘的介绍多于新郎。尤其是外貌的介绍新娘为4例,新郎则一例也没有。

下面我们细细分析一下结婚仪式上对新郎新娘所用的具体词汇。

1.结婚仪式上新郎新娘介绍词的差异

日本结婚仪式上新郎新娘的介绍词中多以活S(活跃)、精M(上进)、i群(出类拔萃)、前途有望(前途有望)、爽やか(爽朗)、好青年(好青年)、才媛(才女)、才色兼洌ú琶菜全)、mりになる(可靠/值得信赖)为主。

新郎新娘对比请看下图:

图二

上图可以看出在结婚典礼上介绍新郎新娘的词汇有所不同。新郎以活跃、奋斗等表示努力上进的词汇比较多,而新娘则是才女、才貌双全、笑脸、教养等词用的比较多。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日本人在选取结婚对象时对方的学历、职业、性格、爱好等都是要考虑的重要要素。男女差异方面,对于男性的关注度主要集中在:有事业、有能力,在工作场合很活跃等,而对女性的要求则更偏重性格及照顾家庭的能力。

(二)中国结婚典礼新郎新娘介绍词涉及的事项

例二

新娘李美丽、浓妆艳抹、面如桃花、两眼含情脉脉、修眉如一弯新月、皓齿珠玉、口比樱桃、冰肌玉骨、秀色可餐。有情水仙含春露、无力蔷薇卧晓枝。国色天香、梨花带雨。好比那空谷幽兰、高寒杜鹃、出水芙蓉、冰山上的雪莲、紫禁城的牡丹!赛西施、比貂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

新郎王晓明、仪表堂堂、落落大方、英姿潇洒、气宇轩昂。胸藏九州风云、腹内天空海阔。一看就是一位讲礼仪、懂礼貌、有理智、有气质、文质彬彬、彬彬有礼的理性青年。龙蟠凤栖双合璧,花香月美俏佳人。他们真是郎才女貌,珠联璧合,佳偶天成。

例二为中国的结婚仪式上新郎新娘的介绍词。以下是从网络上调查的中国结婚典礼上新郎新娘介绍词13例。汇总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三

由图三可以看出,在中国的结婚仪式上对新郎新娘介绍词中,外貌、人品、性格占的比例比较多。相比之下,职业、上进心等都只是偶有提到,比如关于能力的介绍,新郎的有4例而新娘却一例没有。

1.结婚仪式上新郎新娘介绍词的差异

中国结婚典礼上新郎新娘的介绍词也各有不同。由例二可知中国在介绍新郎时多用:

气宇轩昂、顶天立地、文质彬彬、顶杰出青年等,而新娘则偏重温柔可爱、美丽大方、聪明能干。这也是新郎新娘因性别不同来自社会的期望值也不一样。

(三)中日结婚仪式介绍新郎新娘词汇不同而反映出的不同社会对男女的不同期望

图四(中日结婚仪式新郎新娘介绍词涉及事项)

图四所示结婚典礼上新郎新娘介绍词涉及的事项差异很大。在日本结婚典礼上介绍学历、出身、职业等的情况多,但是在中国却很少提及。从中日两国个13例样本数据来看,日本的介绍词13例中介绍新郎职业的为13例,新娘11例。剩下的2例为(例9、13)新娘在大学毕业以后一直待嫁闺中没有参加工作。而在中国介绍新郎新娘职业的只有4例。另一方面,在中国介绍双方外貌的比例明显高于日本,在日本只有新娘有相关的介绍,新郎并没有过多涉及。

同样在图四里还可以看出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对新郎新娘的人品、性格的介绍所占的比例都在50%以上,可见结婚时对于人品的关注度都很高。

三、小结

通过以上的调查发现结婚仪式上中日双方对新郎新娘的关注度各有不同。从而我们可以看出当今中日两国人民对理想结婚对象的关注点也有异同。总体来看,人品性格还是两国人民关注的共同点,这也是夫妻双方能够和谐相处的前提,同时这与中日两国同属于亚洲文化有关。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日本对男性工作事业的关注度明显高于中国。日本社会比较注重男性的学历、出身以及职业,这也反映出日本男性作为整个家庭绝对经济支柱的重要性。与之不同的是,在中国追求男女平等及强调女性经济独立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对男性的职业、学历的关注度并不如日本高。而在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影响下,对于男女双方的外貌品性的关注度明显高于日本,这也是中日两国文化差异的体现。以上是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结婚介绍词的研究得出的两国社会对于理想结婚对象要求的差异,后续将针对造成这种差异现象的详细原因展开更加深层次的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怨夂头 1989 『友人・同僚のY婚スピ`チ 主Dの友社

【2】木健二 1974 『挨拶のすべて 梧桐院

【3】向井正之 1992 『媒酌人 丸善メイツ株式会社

【4】相川浩志 1985 『司会の演出とスピ`チ 有o房

【5】山章夫 1990 『公用あいさつ事典 ぎょうせい出版

【6】『婚礼と葬x 1977年7月 主Dと生活社

【7】池田v 2004 『冠婚葬祭のスピ`チ 学研究社

第7篇:经典自我介绍范文

确定课题

《当代的国际竞争》是高三政治的一节重要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综合国力”的概念以及“经济力科技力已经成为决定性因素”等重要知识点。

备课、编写脚本

备课是选择、构建教学方法的过程,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总体设计过程,教师要考虑使用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一节课成功与否首先决定于备课。教学过程脚本如下。

(1)展示材料: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引出课题“当代的国际竞争”。

(2)介绍“世界多极化趋势”(屏幕展示问题:世界多极化趋势是怎样发展的?它对世界形势将产生什么影响),让学生进入思考。

(3)介绍“当代国际竞争实质”(屏幕显示1992年访日),引出问题“什么是综合国力”,让学生思考;(屏幕展示1998年我国特大洪涝灾害录像)导出“综合国力的概念”。

(4)介绍综合国力的评价(闪烁有关图片),引出“经济力科技力已经成为决定性因素”。

(5)介绍我国国力情况(屏幕展示“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严厉打击走私犯罪活动”、“十五届三中全会”、“十五届四中全会”、“十五届五中全会”的纪录片),同时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6)介绍1980年与1995年综合国力排名次序(屏幕闪烁图片中的前12位国家的位置和名称。通过对比,学生对知识点非常清晰)。

(7)再次介绍我国的国力情况(屏幕展示“第27届奥运会”、“1999年航天飞船升空”、“2000年人类基因图”“1999年建国50周年庆典”、“1999年澳门回归”录像),再次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豪感。

(8)练习、总结(屏幕显示思考题:大国关系深化调整给我们的思考)。

(9)结束(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

收集素材、编制课件

选择合适的制作工具。对于政治学科,有许多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例如,《新闻联播》中的重要新闻,《焦点访谈》和《今日说法》中的经典案例,一些重要的庆典活动(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申奥成功、加入WTO等),我们可以对这些素材进行采集和非线性编辑。可供收集素材的国内网站有中国基础教育网(省略)、中小学教育教学网(省略)等。笔者用Photoshop制作背景图和素材图片,用Flash制作按钮,用Premiere剪辑视频录像,最后用Authorware合成打包。

上课

利用制作好的课件进行课堂教学,检验课件的设计效果,实现制作目的。

修改刻录

第8篇:经典自我介绍范文

一、介绍诵读意义,教师体验先行

经典中蕴含着大量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这些内容只有通过我们亲身的诵读才能深刻体味,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够亲近和获得圣人们的“不言之教”。诵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学习方式,最核心的原理不是当今科学界所采用的逻辑推理,而是一种“直觉启发式”。这一点作为当前我们学习内容与方法的重要补充,理应保持与国学经典内容相匹配的特有的学习方式,而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教给学生,首先与教师自身是否正确认识诵读密切相关。有时,教师对国学的一句否定性意见,往往就可能阻塞或封闭了学生在某个方向或主题深入探究的兴趣和可能性。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向学生介绍清楚,为什么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经典诵读,而不能只是停留在“观书”和讨论的层面上,要让学生们了解经典诵读的意义。

教师对诵读意义的了解和介绍是以其具备一定的诵读实践为基础的。对于诵读的意义,笔者在教学之前已经实践过一段时间,取得了一些初步的体验,这一点恰恰是非常关键的教学准备环节。因为,教师体验先行是学生诵读的第一步。以国学中的道家文化为例,笔者通过课堂实践发现,当代中学生对道家文化的了解主要受传媒影响,并且局限在二手资料和他人评价影响下的主观印象,缺乏对道家文化的根基如《老子》《庄子》《易经》等经典的亲身阅读和体会,因此这种兴趣只停留在比较浅显和不稳定的阶段,也不一定能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更为有效的促进作用。同时,国学经典的发散性是比较强的,对语句和文字的解读往往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见解,断章取义或者按自身喜好解读往往成为经典教学的最大障碍。因此,国学经典教育课程应该力图将现有教育体系中所不包含或涉及很少的中华文化精髓介绍和展现给学生,让他们能够有一个更直观且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自主思考、批判、选择和融会贯通。相对于西方文化和科学内容,大多数人对传统文化比较陌生,尤其是对经典中独特的内容,往往会因为我们的了解太少而缺乏辨别力和批判力。因此,了解先于追捧或批判,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原则,而诵读作为了解国学经典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则显得十分重要。

二、建构诵读环境,体验清静自然

初中生正处于先天身心状态向后天成人化状态转变的过程,“仁德”主导下的正心、正念、正气的培养,自我反省和自律习惯的养成,是这个阶段教育的重要目标。高中生处于“青年养志”的初期,正是“义德”主导下的意气风发的年龄,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对自我的认知,将决定他们一生的志向与达到的高度。[1]正所谓“少年养正、青年养志”。但是,无论是“正气”的树立,还是“志向”的生长,都不能通过简单的说教或者道德规范来达成,而必须借助于学生自己的探索与建构来实现。对自我内心的探究,对自我情绪的疏解与调控,正是这个阶段“养正”和“养志”的重要基础。在这种身心自然的调整和体验中,学生的身心得到抒发和平抑。因而,如何建构诵读环境,使学生身心舒展,体验清静自然,是需要我们思考的主要问题。

在诵读之前,给学生放一些轻柔的民族音乐,引导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放松身心,感受心灵和身体的宁静自然,缓解和消除平时的紧张或压抑感,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现代社会环境下的传统文化教学,如果是在喧嚣忙碌的城市氛围中,这种氛围本身与经典文化所要传递和表达的宁静、悠远是不一致的。如果学生们找不到清静自然的身心感觉,那么经典诵读也往往停留在动口不动心的状态,难以深入体会经典的博大精深。事实证明,学生也非常喜欢这种音乐沐浴下身心放松的体验。也许在人们日益忙碌的现代社会,哪怕是片刻的身心放松,找回清静自然的感觉,也仍然是我们大多数人,即使是尚未步入社会的中学生,所需要但往往没能得到实现和满足的。而这个方面,恰恰是我们需要从国学经典诵读中所要找回的宝贵资源。

三、有声有色,音声相合

针对很多学生诵读一段时间之后出现的兴趣减退和注意力分散的问题,笔者曾运用“内观经典诵读法”[2],让学生们尝试在熟背的基础之上,闭目回想经典中的字句。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解决注意力涣散的问题,还可以激发学生右脑的图像思维,让整个诵读或背诵的过程不那么枯燥,而是“有声有色”,进一步提升诵读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老子》《易经》等发散性比较强、易激发创造力的经典作品。在后期,笔者还采用过另一种办法,即引导学生感受诵读韵律之美与身体的共鸣。这种方法既是一种诵读技巧,也与音乐有一些相通之处。通过这种共鸣点的感受,学生们会将注意力从“溜号”状态转移回自身的诵读体验上,激发对自己身心的关注。事实证明,这种方法的使用对于深化诵读兴趣是有积极作用的。虽然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完全或者清晰地感受到这种诵读共鸣音,但是通过这种共鸣点的体验,增强了诵读经典时诚敬的心态和对经典深刻性的体悟。有个学生说,感觉这门课对于保持心理健康很有帮助,诵读时心里很舒服,以前读书时很少有这种很舒服的奇妙感觉。

尽管国学经典诵读有以上诸种方法,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到诵读的兴趣。这时,教师的亲身示范与表演,鼓励学生勤于实践,经受住最初一段时间的“无聊期”,逐步找到诵读的乐趣与感觉,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三段式的方法虽然使用起来有较好的效果,但在实际采用的时候,仍然要以课堂效果为主要参考点。一般来说,每一阶段的到位,都会自然“换挡”到下一阶段。前一阶段如果唤起了学生的思考和共鸣,那么下一环节学生就会更有热情和参与意识,自然也会把这种学习的喜悦感和收获感带入到诵读环节中去,有助于他们静下心来专注于诵读体验。总之,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是让学生接近国学经典、体会国学精髓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熊春锦.国学道德经典导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第9篇:经典自我介绍范文

关键词《英语学习型词典研究》 评介英语学习型词典

《英语学习型词典研究》(以下简称《词典研究》)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所推出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系列丛书”第一系列四本著作中的一本,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在2012年10月出版。该书作者徐海、源可乐、何家宁都是词典学界卓有成就的专家,他们长期参加词典编纂工作、从事词典研究,这本篇幅十几万字的专著,便是他们多年研究积淀下来的成果。

一、内容简介

《词典研究》共分九章,作者综合运用词典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从词典编纂、词典用户、词典的语言学研究等多个视角出发,通过定性和实证研究的方法,科学考察了相关因素对英语学习型词典编纂的影响,探讨针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型词典模式的构建。全书围绕词典中的释义展开,考察了学习词典中的例证、搭配、语义韵、语法信息、语用信息、插图、用户视角、语料库应用等多方面的内容。各章之间形成呼应、发展的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下分章节进行介绍。

第一章交代了该书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与研究框架。作者开篇称,尽管英语学习型词典在我国市场潜力巨大,但相关研究却仍然滞后。目前国外英语学习型词典占据我国辞书市场的半壁江山,但其缺乏针对性,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研究空间。在研究现状的介绍中,作者将学习型词典模式构建分为三大流派:即经验主义派、语言学理论派与词典实用研究派。作者认为,英语学习型词典模式的研究要避免单一角度,而需要多维度的综合研究;要把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起来;还要有的放矢,瞄准不同词典用户的需求。此外,作者还介绍了学习型词典与本族语解码词典的不同之处,在于学习型词典应兼具解码和编码功能,不只是“解惑”,还要帮助语言学习者生成表达。

第二章聚焦于英语学习型词典的释义,是本书的核心章节。作者指出,“释义是词典编纂的核心内容”(徐海等 2012:7)。而Jackson(2002:86)也说:“词典的质量也取决于释义。”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释义不准确、循环释义等弊病,作者从语义描述的语言学理论机制、释义词汇、整句释义、义项排列与检索、释义原则等五个方面探讨了英语学习型词典释义模式的构建。就语言学理论的语义描述方面,作者列举了各语言学派的特点,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词义表现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原型理论认为语义描述应揭示词汇的原型特征;框架语义学则侧重于语义描述中框架元素的析取和相关句法表征;认知语言学提出词汇只是激活词义的手段,它只有意义潜势;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主张创立语义基元来分析语义;隐喻理论认为是隐喻机制造就了词汇的多义;而语料库语言学则提倡通过语料检索归纳词义。在分析了语言学的各视角之后,作者指出,在实际的词典编纂中,要根据词典编纂的任务来确定义项划分及其精细程度。在构建学习型词典释义词汇表时,要遵循简易和准确两个基本原则。作者还分析了Cobuild式整句释义的特色与不足,称其特色在于充分反映了功能语言学、篇章语言学、语用学、句法学等现代语言学派的观点,不足之处则在于某些整句释义显得冗长唆、搭配限制过于具体等。在“义项的排列与检索”一节中,作者建议,适用于中国学习者的学习型词典义项排列不宜采用历史排序,而应主要根据使用频率和逻辑顺序排列。在本章最后,作者提出释义应遵守简单易懂、准确精当、呼应用户需求的原则,并指出释义方式应该依词类不同而有所变动。

第三章主要涉及英语学习型词典中的例证。在回顾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指出,过往的例证研究多从词典编纂者角度出发,而未来的趋势是要转向词典用户,而且要从经验之谈上升到系统探究。作者从解码和编码的角度分析了例证的功能,称学习型词典中的例证应兼具解码和编码功能,并以词条monopoly中的例证为个案探讨了例证解码与编码功能应如何加以区分。基于个案研究,作者指出,例证选取应明确编纂意图,根据用户需求确定例证功能,根据需求的不同提供解码或编码型例证。作者还创造性地提出,例证还可以有传递动词句式转换信息的功能,并主张以例证模块方法来实现这个功能。接着作者提出了“中国英语学习者需要什么样的例证”这样一个颇有国别化特征的问题,并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的方式尝试回答。问卷涉及学习者使用何种词典、例证查阅频次、查阅动机、对例证功能的看法、例证改进意见等问题。调查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查阅例证的动机在于解决词汇的搭配、用法、使用语境等问题,他们普遍认同例证的作用,偏好句子例证等。本章最后作者总结道,英语学习型词典的典型例证“应当满足意图性、信息性、衔接性和可接受性”等要求。

第四章介绍英语学习型词典中的搭配与语义韵信息。作者首先强调词汇搭配的重要性,称其“在学习型词典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徐海等 2012:89),然后介绍了搭配的各种分类及词汇函数理论。作者在分析了五种词典中的搭配呈现方式后,总结出三种主要模式:通过释义显示;通过例句显示;通过搭配专栏显示。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在提供搭配信息时要注意选材和方式两个问题。选材要基于大型语料库,要在语言学理论指导下主要筛选出限制性搭配;搭配设置模式应灵活多样,根据用户需求做出调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提供“错误警示”,充分发挥编码功能。学习者的编码需求还要求英语学习型词典提供语义韵信息,“了解语义韵,有助于学习者产出地道、自然的英语” (徐海等 2012:110)。作者分析了市面常见的几类学习型词典,发现语义韵信息可通过释义、释文括注、例证、搭配专栏等方式揭示。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词典编纂者要结合编纂体例、用户需求等因素,灵活呈现词项的语义韵信息。

第五章围绕英语学习型词典中的语法信息展开。从用户视角出发,作者认为英汉词典中语法信息的质量和提供方式并不尽如人意,我们应当根据中国学生的特点,对语法信息做出有效标示。作者引陈国华(2010)的话说:“英语学习词典提供的语法信息主要包括词的句法构造信息和形位信息。”这一观点与曹京华(2001)的意见基本一致。而章宜华、雍和明(2007:121―124)则认为,语法信息还应包括语法标注和搭配信息等内容。就语法信息的呈现方式,作者认为,可以通过释义、标注、例证、参见等方式,在词典的宏观、中观、微观等结构中联合呈现,编织一个语法信息网络。之后,作者集中探讨了动词句型在英语学习型词典中的呈现,梳理了号码表示法、字母与数字结合表示法、纯字母表示法、语法缩略语表示法、句型与搭配相结合表示法等五种方法。基于此,总结出句型标注的原则是简洁、清楚、易懂、针对性强。章节最后作者再次强调了语法信息对学习者语言产出的重要作用。

第六章着重考察英语学习型词典中的语用信息。作者认为,语用信息可以帮助提高语言表达的得体性,减少语用失误,因此在学习型词典中提供相关信息殊有必要。但作者指出,词典意义不同于语用意义,前者趋于静态的系统意义,而后者关乎语境中的动态意义。作者发现,英语学习型词典中的语用信息可通过六种方式呈现:语用学介绍专栏;语用标签;用法说明;释义;例证;括注。作者结合学习型词典中的实例,详细介绍了每种方式的具体实现模式。最后,作者引杨文秀等人(2005:21)的观点总结此章,称一部词典多大意义上包含语用意义,最终取决于编纂目的、使用对象等因素。

第七章研究英汉学习型词典插图的配置。词典插图古已有之,而现代辞书则越来越重视插图的作用。关于插图的作用,作者归纳为六点:补充释义;帮助辨识;传递文化信息;扩大词汇量;帮助表达;辅助记忆。接下来作者讨论了插图种类的表现方式,并分析了多种学习型词典插图。作者总结说,各类词汇都可以配图,但应该以名词、文字不易描述的词汇、文化特色词为主,并且应该在方式类型、版式设计、检索参见等方面加以规范。此外,插图的功能不限于直观的解释,还可以用来辨析词义、同类对照,发挥辅助记忆和编码的功能。

第八章探讨英语学习型词典的用户研究。作者指出,词典作为文化产品,检验它的重要标准在于能否满足用户的需求。词典用户研究涉及词典使用者的态度、需求、偏好及词典在言语活动中的作用等多个方面,其中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侧重用户的消费心理,而心理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关注词典使用的目的、习惯、技能、策略、效果等。其中,作者详细考察了词典使用与阅读、写作、翻译、词汇记忆之间的关系,发现并非只要使用词典就能提高使用者的英语读写水平,而要恰当使用合适的词典,才会有助于学习。作者循此总结出基于用户视角研究的十条英语学习型词典编纂原则,例如瞄准用户需求、体现词典作为产品的特点、词典前页设计应简单明了等。

第九章阐述语料库技术与英语学习型词典的编纂,显示了作者对语料库技术的熟练掌握以及对词典发展的前瞻视野。首先介绍了“内省法”与“基于语料库”两种不同的词典编纂方法,并指出前者依赖本族语者的直觉,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存在判断不可靠等缺陷。而后者则代表了词典学发展的趋势。作者认为,计算机语料库全面优于传统的卡片资料库,二者在规模、覆盖面、典型性、平衡性上不可同日而语。语料库用于词典编纂有五大功能:自动生成词表;控制释义元语言的用词并确立和区分义项;选取典型的例证;显示搭配、语义韵等信息;揭示语法、语用等信息。作者论证说,语料库技术经过人工采集,到KWlC检索,再到Word Sketch Engine检索,继而到FrameNet检索阶段,显示了此项技术的不断成熟,同时也将词典编纂由手工操作逐步提升到半自动化程度。接着作者概述了学习者语料库及平行语料库在学习型词典编纂中的作用。在本章也是该书结尾处,作者指出,“基于语料库进行词典编纂是大势所趋”(徐海等 2012:178),同时也希望依靠词典编纂者与语料库技术专家的通力合作,以更大规模的语料库与更先进的检索工具,共同推进词典编纂事业。

二、简要评述

《词典研究》的特点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全面、前沿、细致、实用。以下分别讨论。

(一)全面:集众家之长,为我所用

全面性是该书给人的第一印象,无论是研究的角度、研究的材料、研究的方法都呈现出一种全方位的视野。首先,该书的研究角度是全方位的,作者在全面回顾国内外各大学习词典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英语学习词典的释义、例证、搭配与语义韵信息、语法信息、语用信息、插图设置等多个方面,而且在触及多个方面的同时,每个方面的探讨并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每一章都有理论的铺陈、详尽的分析和具体的例证。其次,研究的材料是全面的。作者在书末列出参考词典77部之多。其中既有国内外常见的剑桥、牛津、柯林斯、朗文、韦氏各版本的学习词典,也有国内的《新英汉词典》、《英汉大词典》、《建宏多功能英汉词典》,甚至还包括了日本出版的多部“英和”词典和国外出版的经典学习型词典。从词典的数量、来源与种类来说,该书研究所依据的材料是全面丰富的,有效避免了主观臆测。最后,该书的研究方法也是多样的。词典学科的跨学科性质决定了单一的研究方法收效往往不佳。作者有意避免了方法的单一化,既有理论层面的总结和演绎,又不乏实证数据的支撑和验证,而对多种词典的个案分析更是该书的精彩之处。概言之,该书的第一特点就是研究视角、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的全面性。

(二)前沿:与国际接轨,引领潮流

前沿性是该书的另一重要特点。从理念到方法,从文献到材料,都表现出很强的前沿性。从理念来说,三位作者充分肯定了英语学习型词典的重要作用,认为“英语学习型词典编纂和研究的势头已超过了普通英语词典,而且影响着普通英语词典的编纂” (徐海等 2012:1)。在此基础上又充分认识到外国人编纂的词典“缺乏针对性,不可能完全解决中国人学习英语遇到的困难”(徐海等 2012)。由此可见,该书的撰写理念就在于通过研究现有的英语学习型词典,结合中国人学习英语中遇到的问题,为以后的学习型词典编纂提供指导和参照。这种以他山之石攻本国之玉的研究理念,不只体现了一种学术独立和学术自觉,更体现了一种前瞻性和指导性。该书的担纲人徐海教授,也曾有相关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上,他的学术理念,在国际词典学界都可以说是前沿的。从方法上来说,该书不仅采用了传统的问卷调查、理论分析等方法,还吸纳了实证研究、用户视角研究、语料库研究等多种前沿的方法。而且这些方法的运用不只是追赶潮流,而是切实结合词典研究和词典编纂中的具体问题,突出实践性和操作性。从文献材料来看,上文提及的77部参考词典中,2000年后出版的有 27部。除参考词典外,作者还列出了达21页之多的参考文献,其中包括词典学、语言学等方面的最新成果。

(三)细致:小处见功夫,不惧琐屑

词典编纂不仅要有全面的视野和前瞻的理念,同时也要有不惧琐屑的细节功夫。《词典研究》在这方面堪称表率,其细微之处的良苦用心随处可见。在文献梳理方面,作者们不惧繁琐,用最精练的语言几乎对学习型词典编纂的每个角度、各个层面的研究都做了详尽的介绍,而且为方便读者,在理论介绍的同时还辅以例证佐释。例如在介绍框架语义学时就举出“商业交易框架”的例子,来解释buy,sell,pay,spend,cost,charge一组词汇的意义;在介绍隐喻理论时结合《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开先河设置的“隐喻栏”。此种理论与实践结合、宏观与微观交叉的视野,使该书非但无冗长沉闷之弊,反而让读者兴致盎然。该书细微之处的功夫还见于对个案的翔实考察和透彻分析。例如,书中以词条 monopoly中的例证为个案,研究英语学习型词典例证的解码与编码功能。作者先是以语料库数据论证为何选取monopoly为个案,继之在monopoly典型搭配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8版、《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第5版等六种词典中monopoly的例证。最后证明,“编纂意图决定例证的选取和呈现方式”(徐海等 2012:66)。诸如此类精彩的细节性分析在全书俯拾皆是。对于词典编纂这门实践的艺术,对细节的关注正是科学性的体现。“细微之处见功夫”,细致是本书的亮点之一。

(四)实用:适用人群广,随读随用

研究之目的在于应用,该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实用性强且适用面广。首先,它可以指导学习型词典的编纂。该书的研究并不只是对现有词典的探讨,而是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在许多方面提出了富有指导性的建议。例如在第四章对搭配呈现的研究中,在分析现有几种词典的基础上,在搭配选取、搭配设置模式、错误警示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第五章在介绍国外词典的动词句型及表示法的基础上,总结出简洁、清楚、易懂、针对性强的动词句型标准的原则。第八章更是提出了基于用户视角研究的英语学习型词典编纂的十条原则,为未来英语学习型词典的编纂指明了道路。其次,它是英语教学及学习者选用学习型词典的指导书。广大英语教师和学习者面对琳琅满目的学习型词典,往往有无所适从之感,而该书对国内外常见的各类学习型词典都有详尽分析。英语教学者和学习者都可根据自身的需求,结合该书的介绍,来选取合适的学习型词典,并更加有效地利用。再次,该书对词典学、语言学研究者有良好的参考作用。它全面梳理了学习型词典的相关知识,同时对语言学的主要理论都有精练的介绍,对于词典学和语言学研究者来说,都是可贵的材料。最后,该书为词汇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证基础。正如作者所言:“词汇习得研究已成为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研究的重点,因此有必要研究词典对外语学习(尤其是词汇习得)的作用,探讨如何改进词典,以便使它成为词汇教学的得力工具。”而该书恰恰体现了这一理念,其中对词汇语用信息、句法、搭配、语义韵的介绍为词汇教学的深入提供了理论参照,而针对中国学习者的实证调查又为词汇教学提供了实际切入点。

总之,该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阐发与实证互为补充,体现了作者全面的视野、前沿的理念、细致的精神、致用的态度。我们不妨以黄建华教授在序言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衷心祝愿三人的著作能成为登高的界标,引领英汉学习型词典的编纂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而他们的理论成果也能从众人(包括他们自己)的实践中吸取养分,获得进一步的充实。”

参考文献

1.曹京华.改进英汉词典中的语法信息.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1).

2.陈国华.英语学习词典中谓词的语法搭配信息.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

3.徐海,源可乐,何家宁.英语学习型词典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4.杨文秀.英汉学习词典中的语用信息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5.章宜华,雍和明.当代词典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