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能源审计报告范文

能源审计报告精选(九篇)

能源审计报告

第1篇:能源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审计取证 问题沟通报告 二次取证 价值

与其他创新事务的发展一样,管理审计发展过程中同样会遇到一些困难,其中取证手段有限、证据锁定难的问题,就比较突出。经过多年实践,笔者探索出了一种适用于管理审计、利于提高审计发现问题质量的取证方法,称之为“审计问题沟通报告”(下文称“问题沟通报告”)取证法。下文,笔者就以实践经验对“问题沟通报告”产生背景、功能价值、操作方法及一点体会进行阐述。

一、审计问题沟通报告的产生背景

一般外勤结束后,审计小组会与被审单位召开审计离场会议。目的是确保审计发现信息的准确性,改善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利用审计客户的投入来复核并验证审计报告结论的适当性。但追求深入流程、深挖根源的问题挖掘方式的管理审计,因为揭露问题深刻,往往触动被审单位管理者紧张神经,使面对面交流难度增大,很难期望通过离场会议形式将审计发现问题进行有效确认,需探索一种能适应管理审计取证的沟通方法,在此背景下,审计问题沟通报告应然而生。

通过与被审单位进行书面交流,就审计发现的事实是否存在、存在原因、针对问题将采取什么改善措施、改善计划是否已落实等问题进行沟通,从反馈中获取证据信息,以达到取证目的。

二、审计问题沟通报告的功能价值

降低审计风险。以问题沟通报告形式将检查发现送被审单位管理层再次确认,可以有效检验已确认审计底稿的质量,减少了底稿中证据不充分、不真实的可能,降低审计证据风险。

改善与被审单位关系。当被审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有不同意见时,往往会有解释的愿望。被审单位可通过问题沟通报告反馈,将不同意见公开的表达,体现双方平等交流地位,利于改善与被审单位关系;肯定发现时,也可通过该形式有效展示对问题进行整改的态度和承诺,较好的协调了与被审计方的关系。

审计工作受监督。问题沟通报告送被审单位时,同时抄报审计报告接收人和其它可能对审计发现问题能够施加影响的人,问题描述是否严谨,定性是否准确,依据是否充实,审计工作质量会受到多方的监督。

引导被审单位展示积极整改态度。审计报告接收人除在意审计发现问题的严重程度、是否有好的改善建议外,更多关注的是被审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的认识态度和处置行动。被审单位的管理者,在审计发现问题后也乐于向其主管领导展示其整改问题的态度与决心,通过问题沟通报告沟通反馈这一形式,使整改承诺显得更为正式和真实。

审计二次取证功能。因为管理审计注重追求发现问题现象背后的原因,而问题的根源又往往不像表象那样易被审计人员发现,若要在审计报告中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症结所在,取信审计报告接收人,使报告接收人能对症下药,审计人员需采用科学有效的审计取证技术查找问题根源。问题沟通报告反馈,一定程度上能使被审单位暴露对发现问题的真实想法,有利于审计报告接收人客观审视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例如,笔者实践遇到的某大型项目的设计批复违规报批即下发执行,往往审计建议是“制度体系完善,只是该项目执行中存有违规,建议今后要严格按审批流程报批,加强审批管理”。笔者使用问题沟通报告沟通时,被审方的回复却是“因为该项目公司领导指示‘立即整改’,所以在总投资审批中未再上报公司领导审批”。借“公司领导指示”名义故意不完整履行后续审批控制手续的想法和行为,才是真正问题根源所在,在面谈时审计其实已经发现,但苦于传统审计取证方法无法进行证据锁定。问题沟通报告沟通成功帮助审计人员获取不报领导审批的真正原因。

实践中,像以上使用问题沟通报告实现二次取证,成功挖掘问题现象背后根源性原因的案例数不胜数,有效地解决了审计取证中遇到的“只能听到,无法重现”的审计证据取证难的问题。

三、审计问题沟通报告如何操作

实践中,问题沟通报告主要以邮件形式送被审单位,同时抄送应知情的管理者或者应当采取预防和纠正措施的管理成员。审计方会给予被审单位一定的合理答复期限,答复期满无正式回复的,视为审计发现问题真实存在,审计定性无异议。若有相反证据或者补充材料能够证明问题沟通报告所列问题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在被审单位提供充分可靠的支撑材料并经审计复核验证无误后,审计人员需在审计报告中进行单项特别说明,并采用合理方式告知原问题沟通报告所有接收人,有效消除误报、错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问题沟通报告及反馈材料,需作为审计报告的附件材料完整上报审计委托人(一般指董事长或总经理,具体视企业治理机构设置的不同而有区别),保证审计过程信息的公开、公平和有效上传。

审计材料归档时,问题沟通报告及反馈材料须一并入档,与审计报告同等级保管。

四、问题沟通报告应用之体会

实践的“工作底稿、问题沟通报告、审计报告”三沟通,其实就是“工作底稿、离场会议、审计报告”形式的转化运用。鉴于内审发展的现状,审计离场会议的功能暂时仍未能实现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操作中的所希望的功能。为顺应形势的需要,才探索出这种“在线(工作底稿)+离线(问题沟通报告)”的独特沟通方式。所幸,实践证明该方法能达到预期效果,为管理审计取证和审计职能的被认可做出了明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其次,问题沟通报告功能除了上文已总结的外,还具有对审计人员不能假公济私、证据不足妄下结论的督促作用,它增大了审计人员敬业履职的压力,促进了审计人员责任心的增强和审计证据挖掘技能的提高,为审计的高质量实施起到了明显促进作用。总之,问题沟通报告不管是对被审单位还是审计人员来说,都可以说是把“双刃剑”。

参考文献:

[1]王光远等译.内部审计思想[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陈晓刚.内向型企业管理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

第2篇:能源审计报告范文

2002 年颁布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中,第404 条款要求完成对财务报告审计的时间显著增加了。作为公司内部控制的内部专家,内部审计职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务报告的过程,因此会造成审计延迟。另外,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帮助公司管理层保持有效的内部控制并协助外部审计人员进行财务报表审计,在这个过程中,外部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职能的依赖,即内部审计职能的贡献,是否会缩短审计延迟呢?

二、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内部控制和审计延迟之间的关系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由公司管理层而非内部审计人员负责。然而,只要内部审计人员保持其客观性,就可以帮助公司管理层进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1992 年9 月,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提出内部控制包含五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监控和信息和交流。IIA一直主张,企业管理咨询与内部审计职能一起解决框架中的所有要素。在担任管理咨询顾问的角色中,内部审计职能帮助公司管理层评估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监督。在其传统的监督职能下,内部审计人员评审和测试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如果内部控制被认定有问题,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评估管理计划并纠正存在的问题,纠正之后还要执行后续评审。最后,内部审计职能还负责确保进行的内部审计活动的结果传达到相关的信息使用者。

高质量的内部审计职能必然会伴随着有效的财务报表内部控制,减少财务报告中的错误,从而缩短完成外部审计的时间,即缩短审计延迟。当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更有效,外部审计师也有可能会更加依赖于这些内部控制。外部审计师对公司内部控制的依赖,会减少其进行实质性测试,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年底。即使外部审计师不打算更多地依赖于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也必然会使年终测试期间较少的异常情况发生。检查和解决审计异常往往会增加审计完成过程中审计资源的消耗。在某种程度上,更高质量的内部审计职能会提高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质量,相应地,会降低控制风险。因此,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越高,完成财务报告审计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源越少。

尽管有学者早就认识到内部审计职能可能对内部控制质量产生影响,但也是近几年才开始提供这一关系的直接实验证据。Prawitt et al.用一个全面的替代变量来度量内部审计职能应计项目,并发现内部审计职能的这个全面的替代变量和盈余质量之间存在正向关系。Lin et al.s研究结果表明,某些内部审计活动(使用质量保证技术、财务报告的审计活动和后续监测)可以有助于防止重大缺陷的发生。而其他的活动则提高合规流程。

内部审计职能的关键作用是帮助公司管理层维持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相应地降低控制风险并减少财务报表错误。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表明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应当与年底完成审计工作所需要的资源数量负相关,因此会造成审计延迟。如果外部审计师由于公司具有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而每天分配很少的资源去完成审计工作,这种关系就不成立。Abbott et al.在134 个上市公司样本中并没有发现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用内部审计花费的时间度量)和审计延迟之间存在关系。然而,他们的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只是从内部审计人员的经验这一方面度量,并没有考虑其他与内部审计职能质量相关的重要因素,比如客观性、实际工作质量和审计范围等。因此,我们认为,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越高,审计延迟越短。

三、内部审计职能对财务报表审计的贡献和审计延迟之间的关系

外部审计标准一直承认,在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是一项有潜在价值的资源。这些标准允许外部审计师依赖于内部审计人员独立完成的相关工作或者说在外部审计师的指导下完成的相关工作,只要内部审计职能质量被认为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依赖内部审计职能相关工作可以提高外部审计的效率和效果。根据PCAOB,审计人员适当地使用其他相关人员的工作成果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整体效率。PCAOB 还提出,外部审计师未能使用他人的工作成果是审计效率低下的一个原因。为了使SOX404 条款更加有效率,PCAOB 通过允许外部审计师使用他人的工作作为主要证据来增加外部审计师依赖内部审计职能的机会。

内部审计工作贯穿全年,到年底,可能影响审计完成的时间。相关临时的内部审计职能工作可以减少外部审计师在年底必须完成的实质性测试。

Abbott et al.认为,内部审计职能在年底提供的帮助对审计延迟有特别显著的影响。到了年底,事务所通常面临人力资源的约束,因为年底是检查、确认和重新计算资产负债账户最有效的时间。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执行相关程序和任务来帮助事务所缓解年底的人力资源约束。例如,内部审计可以协助事务所审计人员进行库存数量和应收账款的函证等相关工作。Knechel and Sharma提供的证据表明,了解与客户相关的信息可以有效地减少审计工作完成的时间。

很少有实证研究直接测试审计投入和外部审计师使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的程度两者之间的关系。Stein et al.采用金融服务行业中108 家审计公司作为样本,衡量了内部审计职能的贡献与外部审计师花费的时间和费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与他们的预期相反,内部审计职能的贡献与外部审计师花费的时间呈正相关,但与审计费用无关。在一项有70 家公司的研究中,Felix et al 用外部审计师的观点和看法由内部审计职能完成的百分比来衡量内部审计职能的贡献。研究结果与他们的预期一致,他们发现外部审计费用会随着内部审计职能的贡献而减少。Prawitt、Sharp Wood采用GAIN 的数据,选取了235 个样本,用内部审计职能致力于提供外部审计援助、审计年度决算、财务报告所耗费的时间来度量内部审计职能的贡献。审计援助措施(用于度量直接援助)与审计费用显著负相关。第二个措施(外部审计师依赖于内部审计职能的工作的变量)与审计费用无关。这两项研究表明,当外部审计师使用内部审计职能所执行的工作时,外部审计师在完成财务报告审计过程中需要耗费的外部审计资源相应的减少,因此审计费用也降低。审计延迟给审计费用提供了一个有用的互补的变量,因为它既反映了内部资源的消耗也反映了外部资源的消耗,并且它不受来自低价揽客、交叉补贴以及其他定价政策等因素所引起的测量误差。

Abbott et al. 在134 家样本公司中为内部审计职能在审计延迟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有用的证据,然而在度量内部审计职能的贡献时有一些限制。他们用内部审计职能对外部审计师提供的直接帮助和对分支机构的财务报表审计所耗费的时间来衡量IAF 的贡献。直接援助是SASNo.65 中指定的衡量内部审计职能贡献的两种方法之一。外部审计师也可以使用由内部审计职能独立执行的相关工作,但目前尚不清楚内部审计职能致力于子公司财务报表审计的时间。花费在审计子公司的时间可能反映子公司的数量,但不包括在假设检验的控制变量中。Abbott et al.s第二个限制因素是样本数据,来自于2005 年以后,这是行业的巨大动荡时期。Bronson et al.发现,审计延迟平均从2003 年的49 天增加到2005 年的68 天;Ettredge et al. 报告说,SOX404 实施后,一般纳税人审计延迟增加了34 天。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如果外部审计师采用内部审计职能的工作成果帮助其自身完成审计工作(不管内部审计职能提供的帮助是独立完成的还是在外部审计师的指导下完成的),那么审计延迟将会缩短。

四、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和内部审计职能的贡献之间的关系

如果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被认定为很高,那么外部审计师可以只依赖于内部审计职能的相关工作。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由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客观性以及完成工作的有效性决定。之前的实验和调查研究通常采用外部审计师对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各方面的相对重要性的看法的排名,但这并不与外部审计师对内部审计相关工作的依赖性相关。一个显著的例子是Felix et al.,他发现外部审计师对内部审计职能的整体质量的看法和对内部审计职能的贡献的看法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关系。我们认为,应当采用多维度的客观衡量内部审计职能质量的指标,这个指标基于内部审计人员的经验、培训、首席审计师的报告和其他的客观指标。与Felix et al.和审计标准一致的是,我们认为外部审计师对内部审计职能工作的依赖的可能性随着内部审计职能质量的提高而增加,于是我们认为内部审计职能的质量越高,外部审计师使用内部审计职能的相关工作完成财务报表审计的可能性越大(不管内部审计职能的工作是独立完成的还是在外部审计师的指导下完成的)。

第3篇:能源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 高等学校; 注册会计师; 审计

一、财务报告是高校财务受托责任的载体

高校作为非营利性质的公共部门,从政府取得各种教育资源,承担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责任。要保证资源被恰当的使用,如实反映管理者的经营管理责任,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财务会计概念第4号公告》提出的财务报告目标中指出,“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应当向当前和潜在的资源提供者和其他报告使用者提供信息”,以“评价非企业组织的管理者履行经营管理责任的成绩以及其他业绩的表现”。因此,为公正评价高校管理的受托责任,借鉴《财务会计概念第4号公告》的内容,高校应当定期编制反映管理者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财务报告,真实地披露部门预算的执行、财务资源的有效运用、资产的保值与增值等责任的履行情况。

当然,高校管理的责任与企业经营的受托责任履行过程中环环相扣的利益驱动相比,具有履行和实现机制的复杂性,无法用一些关键性的财务指标(如每股收益率、资本收益增长率等)来衡量和评价高校履行受托责任和受托业绩的实现程度,从而解除高校的受托责任。因此,按照新公共管理的思路,为评估高校受托责任的实际履行情况,必须借助财务报告的披露,提供相应的财务活动和财务状况,反映高校法定预算的遵从、业绩的实现等信息,并通过专家独立的职业判断,以证明筹集及使用资源的目的是合理有效,并帮助社会了解和评价高校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二、受托责任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基础

基于对受托责任的鉴证是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制度的基本内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监督的一种新形式。随着社会对公共经济责任要求的提高,高校作为教育资源的经营和管理者,其运行节约、效率、效果如何,越来越为社会大众所关注,但出于现实考虑,公众和政府自然不可能亲自对高校的运行和管理进行监督和考察,因此,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在《公认审计准则》公告中要求“为保证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表应披露的材料均给予了真实的反映,该报表后还要附有一名独立审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而我国2009年10月颁布实施的《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2009]56号)所提出的“将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大中专院校以及基金会等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表纳入注册会计师审计范围”,正是顺应了社会对高校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客观、公正评价的要求,通过赋予独立审计机构来达到对高校使用资源情况的最终控制。

三、实施注册会计师审计存在的问题及障碍

虽然《若干意见》已出台近两年时间,福建、山西等省的财政主管部门也制定了有关实施办法,但从目前实施的情况看,高等院校年度财务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实行还存在不少问题和障碍。

(一)缺少实施高校年度财务报告须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律依据

一是《教育法》及其他法律法规中无“高等学校会计报表须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相应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对高校年度财务报表进行年度审计无相关具体法律依据和实施细则;二是目前高校每年必须接受财政、审计、税务、物价等部门的年度审计或专项检查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财务管理规范化检查,政府部门对高校的财务监督检查形式和层次已经较多,会计师事务所对高校财务报表审计可能更是流于形式;三是高校(特别是公办高校)作为办学单位,财务管理的重点是考虑如何将资金用于办学最需要的地方,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基本不存在成本核算和利润调整问题,也不存在投资者的利益平衡问题,中介机构对报表的审计意义和作用无法体现。

(二)会计师事务所由谁聘任的问题

由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行业竞争激烈,以及目前会计师事务所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是由高校自行聘任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可能受到影响,审计结论的可信度将受到质疑。

(三)审计收费问题

如年度财务报表审计的相关费用由高校自行负担,那么,实行高等学校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将给高校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以广州地区为例,根据《关于印发广州注册会计师行业业务收费标准的通知》(穗注协[2006]7号)文件精神,对会计报表审计收费的依据为资产总额与业务收入总额(孰高),在此原则基础上,按照一定的额度收取服务费。资产总额与业务收入总额(孰高)在5 000—10 000万元之间的,收取30 000元服务费;在10 000万元以上的,收取40 000元以上(0.04%)服务费。对于资产规模大的高校,像广东省重点本科高等院校总资产多在10亿元至30多亿元之间,审计费将达到一两百万元,给高校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

(四)年度财务报告的时间问题

目前,注册会计师审计领域涉及最广的是企业单位,尤其是上市公司。对企业单位(上市公司)而言,只有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报表(或税务报表)才能报出,报出时间一般是每年4月份之前。高等学校年度财务报表同样以12月31日为决算日,但财务报告的报出时间要求离决算日非常短。决算日后,高校财务部门需根据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决算编审工作要求,对各项收支账目、往来账目、货币资金和财产物资进行全面清理,在此基础上办理年度结账,编报决算。每年财政部门要求高校上报决算的时间是春节前,其中还需根据财政部门的意见进行数据调整,工作量大,时间安排已相当紧张,若请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后再行报送决算报表,会导致部门财务报告的上报时间滞后,影响财政报表的汇总与上报。

第4篇:能源审计报告范文

(一)有利于审计价值最大化

一份高质量审计报告的作用不仅在于发现问题、揭露问题、提出审计建议和作为审计决定依据,其合理的结构安排(如去除无关的背景和被审计单位介绍,增加被审计单位解释段)和报告路径更是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和时效性的保证,也能有效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减缓有限审计资源与繁重审计任务间的矛盾,从而实现审计价值的最大化。

(二)有利于塑造审计机关的良好形象

2003年6月25日李金华审计长全文公布了牵涉许多重要部门的审计报告,并点名批评了四家中央部委,“审计风暴”由此开始。而随着一次次“审计风暴”的过境,媒体对政府审计的态度也由开始的大力赞扬变成了质疑,“屡审屡犯”、公众“审丑疲劳”等负而报道铺大盖地,原因在于公众没有看到政府审什么、怎么审、为何审、也没有看到对应到处理、处罚措施和双方的交涉。因而,觉得政府审计只查不审,雷声大雨点小。因此,加大审计公开力度,提升审计产品质量,以适应审计报告多方利益相关者及信息需求者的需要,对提高审计的公信力、塑造审计机关的良好形象也有重要作用。

(三)有利于提升政府审计能力

高质量的审计报告是从审计的源头抓起,而不是等到审计工作结束,初稿形成再进行整理和控制。因此,质量控制的过程会对审计人员提出全方位的要求,比如审计前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资料收集、背景和环境了解要全而,抓住存在潜在问题的关键部分深入分析;善于利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和审计模型,验证要精准;现场审计时保持审慎的态度和专业敏感性;审计调查时除计划调查内容外发现新的审计线索等。这些详细的要求都是为最终撰写审计报告做铺垫,一份高质量的审计报告背后,能使每一位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政府审计报告质量常见问题分析

(一)审计报告篇幅冗长,披露内容宽泛

报告冗长会加重管理者负担,扩大决策错误的风险。管理层要在短时间内了解一份审计报告的主要内容、关键问题并做出决策,篇幅过长需要管理层自己去筛选有用的信息,而管理层对审计过程并不清楚,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审计人员应在撰写审计报告前做好精加工和归纳工作,而不是将繁重的审计内容进行复制性的描述。

此外,审计报告开始往往有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介绍,这一部分旨在让报告阅读者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木情况.为决策做参考。但部分审计报告会对被审计单位介绍过于详细,不分巨细,洋洋洒洒满篇介绍。这种做法首先是一种资源浪费,其次是对该部分的真实性判断没有责任要求。背景介绍中的数据审计人员是否负有责任,如果有责任,是否要占用木已不足的审计资源去确保背景资料的真实性;如果没有责任,这部分资料的真实性无法保证,对报告阅读者的参考价值将大大降低。

(二)审计发现问题定性不准、原因分析不透

问题定性反映出的是对问题木质的判定,同时和审计整改效果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而,部分审计人员存在对审计问题描述不清,或出于胜任能力不足,或出于责任心不足,概括地说“基木真实”、“总体合规”,放大了审计的风险;另一方而,部分审计人员为出丰富审计成果或提高报告关注度,容易将问题拔高,要求过于严苛,例如将工程结算资金的合理范围差异认为是浪费国有资金,要求追回等,这会造成审计的整改效果不佳。

上述审计报告只是描述问题,而不是分析问题,遗漏了根木性的原因。有时候会影响报告阅读者的判断,对问题的严重性理解产生偏差。如涉及资金虽然重大,但大多是历史的遗留问题;资金量虽然小却是性质恶劣的普遍问题等。这种以偏概全的问题描述,可能会造成相关责任人逃脱惩戒、上级管理部门不了解真实情况,没有采取根木性的措施,使整改工作浮于表而。

(三)审计建议空洞或可操作性不强

审计建议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而,首先是内容空洞,空话套话较多,被审计单位收到整改意见后不知从何卜手。如“加大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员工规范操作的意识”等。建议空洞反映出的是审计人员对问题分析不透彻,无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审计整改意见。其次是建议的操作性不强,一是没有考虑到被审计单位的客观情况,比如A银行有高比例的则政资金,若按要求整改则要造成资金的大量划转,影响其发展;二是只从审计角度出发,没有兼顾实际情况,比如在被审计单位与施工方签订合同并付款后,审计机关认为工程项目资金过高要求追回,而在被审计单位和施工方无其它利益关系的情况卜,资金追回的难度将非常大;二是提出的审计建议超出被审计单位权利范围,比如该建议的实施方应是单位的上级部门.被审计单位想整改却不具备能力。

(四)文字表达方而存在常识性错误

文字表达上存在两方而问题,首先是表达,体现为前后“基调”上的自相矛盾,比如审计结论是正而的,但后文的审计发现部分却指出被审单位存在严重的问题,或者审计发现的问题只是一般性问题,审计结论却写的较为严重,审计的发现、结论和建议没有做到前后贯通,相互呼应。其次是文字上的错误,如漏字、错字、数据不一致等问题,体现出的是撰写者责任心不强,以及复核工作的缺失。

三、政府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策略建议

(一)完善报告质量控制制度

1.加强审计报告复核力度。审计复核是审计机关质量控制的基木机制,确保报告质量的同时也培养了审计千部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在二级复核的制度中,每个层级的把关都有可能发现新的问题,不仅要复核审计报告、审计意见和审计决定,审计方案的制定、调查取证过程、工作底稿、审计日志记录等都是复核的内容。因此,基层的审计机关要有健全的审计复核制度和明确的操作规范,坚持“全而复核,突出重点”的原则,使复核工作达到规范化、制度化。最后,复核的人员安排上要注意层级和部门的关系,不使复核工作流于形式。

2.健全报告质量责任追究机制。随着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问责机制也逐渐制度化,从普通审计人员、审计组长、复核人员、部门领导到单位主要负责人,都要有各层级明确的责任,确保各质量控制环节无监督的缺失。同时,要强化报告撰写、审核流程的控制,将责任评估工作前移,避免事后的责任推缷责任追究机制要求有配套的报告质量检查工作,建立上级对卜级的定期抽查和审计机关间的相互抽查,在问责的具体操作上还可以引入申辩机制,并将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中。

(二)报告格式规范,主体内容精简,突出重点,舀之有物

根据《审计机关审计报告编审准则》的规定,审计报告的格式要求包括如卜几点,第四条:“审计报告包括卜列基木要素:(一)标题;(二)主送单位;(二)审计报告的内容;(四)审计组组长签名;(五)审计组向审计机关提出审计报告的日期。”第五条:“审计报告的标题应当包括被审计单位名称、审计事项的主要内容和时间。”第六条:“审计报告的主送单位是派出审计组的审计机关。”第七条:关于审计内容的要求,包括审计的范围、内容、方式、起讫时间,被审单位基木情况和承诺情况等七个部分。

《编审准则》中对审计内容的披露范围较广,因此,要求审计人员精炼语言,抓住重点问题进行描述和评价,不可洋洋洒洒泛泛而谈。准则的要求弹性较大,如介绍基木情况部分“则政则务隶属关系,则政收支、则务收支情况等”,“实施审计的步骤和采取的方法及其它有关情况的说明”,“被审计单位则政收支、则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及其评价意见”。这种弹性较大的内容披露要求审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加工,对繁琐的信息进行提炼后写入审计报告中。在报告内容的选择上可以借鉴《审计机关审计评价准则》第九条的标准,即“审计机关对卜列事项不作评价:(一)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二)证据不足、评价依据或标准不明确的事项;(二)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事项。”

(三)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第5篇:能源审计报告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审计声誉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并且结合我国审计实务分析了我国审计市场的声誉价值及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审计声誉在我国审计市场没有价值,审计师可能没有建立高质量审计声誉的动机。

审计声誉与审计质量密切相关,审计师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在提供审计服务时,必然会把审计声誉的经济价值作为提供审计质量决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一、 审计质量

Watts and Zimmerman(1981)and DeAngelo(1981)给审计质量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他们把审计过程简单二分为发现过程和报告过程。审计质量就定义为审计师发现客户信息系统中某一违约行为并且对已经发现的违约行为进行报告的联合概率。因此,审计质量可用公式写为:

审计质量=P(审计师发现违约|存在违约)×P(审计师报告违约|审计师发现违约)

第一个概率是在违约存在时,审计师发现违约的概率,这个概率依赖于审计师的努力程度、技能、能力等等,反映了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第二个概率是审计师在发现违约时,他报告违约行为的概率。这个概率反映了审计独立性。这两个概率都必须非0,如果有任何一个概率为0。那么审计师就没有价值。如果审计师被预期为不会发现已经存在的违约或者不会报告任何已经发现的违约,则没有任何理由需要聘请审计师。

从上述审计质量的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公式的右边以发现和报告这两个审计程序来反映了审计工作的过程,而公司的左边以概率的形式反映了审计工作的结果,其概率的含义就是对于含有重大错报的报告,审计师不会发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概率。因此,Watts and Zimmerman(1981)and DeAngelo(1981)的定义确立了审计质量的分析标准:首先,一个重大的错报必须被发现,其次,被发现的错报必须对外披露。

二、 审计声誉与审计质量

声誉常指获得公众信任和赞美的程度,通常由知名度、美誉度和信任度构成。高质量审计的声誉则可以认为社会公众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予以信任和赞美的程度。既然审计质量可以理解为审计师发现并报告客户财务报告错报的概率,如果一个会计师事务所想要获得高质量审计的声誉,他就必须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比如发现并且报告更多客户财务报告的错报。发现更多的财务报告错报信赖于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投入的审计资源。如果想提供更好的专业胜任能力就必须聘用更为优秀的人才,更为优秀的人才也必然会要求更高的报酬,从而会增加审计。

在一定的专业胜任能力前提下,如果想发现更多的错报,审计师就必须寻求更多的审计证据,而审计证据又与审计成本成正比,更多的审计证据必然要求投入更多的审计资源进行审计,如更多的审计工作人员,更长的审计工作时间等等。

此外,发现更多的财务报告错报仅仅是审计质量的一个方面,高审计质量还要求审计师报告所发现的错报。但是,因为公司是财务报告的提供者却不是财务报告的消费者,而审计质量又表示审计师发现并报告所审计公司财务报告错报的概率,因此公司对审计服务的需求并不一定是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也就是说公司可能不希望审计师报告所发现的客户财务报告中的重大错报。

但是,在审计师由所审计公司委托的情况下,如果审计师报告了客户财务报告中较多的错报,也就是说审计师保持较高的独立性,拒绝与者合作,这时,管理者就可能会解雇这个不合作的审计师,转向其它更为合作的审计师,此时,审计师就会失去与此客户相关的审计收入。

因此,审计声誉要求审计师提高审计质量,但是更高的审计质量对应更高的成本,这种成本包括更高的审计成本以及可能失去与客户相关的审计收入。

三、 我国审计市场声誉价值与审计质量

审计师之所以愿意承担高质量审计的成本,是因为高质量审计的声誉能带来更多的收益(更多的客户、更高的收费)以补偿其成本。

在西方国家,如果师提供的获得了公众的信任,那么他凭借高质量审计的声誉价值,可以拓展更多的客户资源或者提高审计收费。如在西方审计,国际四大师事务所凭借其卓越的审计声誉,占据了审计市场上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并且与非国际四大相比,收取了更高的审计费用。

但是,我国高质量审计的声誉价值可能不大。从审计收费来说,高质量的审计应当收取更多的审计费用,以体现优质优价的原则、弥补其增加的审计。审计的定价理论上也应遵循成本加成的原则,反映在审计收费的价格制定上则是各会计师事务所主要考虑自身的成本加上预期的利润就初步构成了产品的价格。

但是,以我国目前的审计收费现实来说,不管是监管部门还是企业都认为审计产品是一个无差异的产品,反映在价格理念上就是对于无差异的产品适用的是统一的收费标准,因此大多数城市的监管部门都曾经为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所谓的收费标准,该标准一般以资产或资本总额等等指标为参照,而很少考虑客户的复杂程度、等因素。

为此,笔者专门去查询了一下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公布的审计收费标准,发现各地的会计师事务所公布的审计收费标准都是沿用以前各地物价局核定的审计收费标准,归纳起来大概有二种,一种是以资产规模的一定比率作为审计收费价格,一种是以审计人员的工作小时数来核定审计费用,其中又以资产规模的一定比率作为审计收费标准的占大多数;而笔者在走访实务中的审计人员和企业后发现,实际的审计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审计收费与上述规定的标准相比都打了很大折扣,并且会计师事务所与企业之间审计费用的商定往往依赖于个人的关系而不是会计师事务所供应的审计质量。

刘峰、张立民、雷科罗(2002)对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被撤消以后的客户流向进行分析后发现,就连大名鼎鼎的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审计市场都没有显著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除了长安汽车(有B股)以外,从中天勤事务所转向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水平和转向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认为在目前中国审计市场中,高质量审计并不能带来更高的审计收费,如果事务所执行更高质量的审计标准,那么对事务所来说,就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和利润的减少,所以从审计收费的角度来说,高质量审计没有声誉价值。

如果说高质量的审计声誉不能体现在优质优价上,那么高质量审计的声誉能不能有助于会计师事务所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呢?

从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看,答案明显是“不能”。李树华(2000)研究了我国审计市场独立性和会计师事务所市场份额的关系,发现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呈现出明显的背离关系,随着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的提高,其审计市场份额反而明显减少,“独立性高”成了会计师事务所获取客户资源的障碍。

审计师独立性越高,就越有可能报告他所发现的客户报告的错报,但是审计师的委托人是所审计的公司,如果审计师保持较高的审计质量标准,拒绝与所审计公司合作,那么谁愿意委托这种审计师呢?刘峰、张立民、雷科罗(2002)对原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流向进行分析时发现,客户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与审计声誉无关,原中天勤的客户中有三分之二选择了审计声誉不高的本地事务所,而本地事务所的独立性更容易受到影响和干预;超过三分之一的客户选择了原签字会计师加盟的新事务所,即与其签字会计师“共进退”。这说明“人脉关系”而不是事务所的声誉,是影响事务所选择的重要因素。

第6篇:能源审计报告范文

根据《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号——报表审计》的规定,审计范围一般应限于约定的会计报表报告期内的有关事项,但凡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有关和注册会计师做出专业判断的所有方面,均属于会计报表审计的范围。由此我们认为,当被审计单位人为限制或受客观环境影响时,审计人员不能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或者即使执行了审计程序也不能获得无保留意见所需充分、适当的证据,即为审计范围受到了限制。

对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判断

审计范围是否受到限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

1.这种限制不可能是出自审计人员的自身因素,它超出了审计人员的控制

以下为出自审计人员自身因素的例子:

(1)出于成本费用考虑而省略审计程序。

(2)考虑获取审计证据困难,未对重要审计项目进行必要的审计。

(3)专业胜任能力不够。

(4)未积极利用专家的工作。

(5)考虑审计人员安全,未对某些危险化工产品进行监盘。

(6)对“凡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有关和影响注册会计师做出专业判断的所有方面”做出不恰当的理解。

2.限制有可能是由于与审计有关的信息并不存在

(1)因盗窃、火灾或司法扣押等原因,致使基础会计记录(如账簿、凭证等)残缺、遗失或损坏。

(2)内部管理不善或混乱,其他来源的资料(如重要的外部定单、发票、合同协议)残缺不全。

(3)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被审计单位不能提供有关重要会计政策的选择、重大会计估计的作出等的依据、假设等必要信息。

(4)由于工作不力而无法获取被投资已审计会计报表,或对该被投资企业进行审计、审阅。

3.这种限制很可能是被审计单位人为限制或管理当局可以提供但不予提供

(1)与审计有关的必要信息(如基础性的会计记录、董事会记录、其他来源的资料、与重要会计政策的选择或重大会计估计的作出等有关的依据和假设等)本身存在,但管理当局拒绝提供。

(2)管理当局拒绝签署管理当局声明书或其他专项声明,拒绝作出有关重要解释。

(3)拒绝授权对第三方进行函证。

(4)拒绝接受专家或其他注册会计师的工作。

(5)拒绝存货监盘。

(6)拒不提供重要的对外投资的相关资料或不对该投资的审计做出安排。

4.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其影响是审计人员不能执行某些审计程序或不能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当预定的审计程序受到限制而影响对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判断时,审计人员应尝试是否能实施其他替代程序。如果审计人员追加实施其他能执行的审计程序后,仍然无法消除对会计报表认定的影响,同时审计人员也不能取得“对会计报表必须作出可能的调整”的证据,则可以认为审计范围受到了限制。

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不能等同于会计报表存在错报或不确定事项

1.会计报表存在错报不等同于审计范围受到限制

审计人员不应将会计报表存在错报与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相混淆。在明知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存在严重不合法、不公允时,我们认为审计人员不得在以下情形下以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为由而简单地发表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

(1)不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或未取得必要的审计证据。

(2)不对上市公司所作的会计估计和处理是否适当作出实质性的判断。

(3)回避对会计报表错报应作出的必要调整。

(4)回避因错报应出具更为严厉意见类型的审计报告(如否定意见)。

2.不确定事项不等同于审计范围受到限制

不确定事项包括或有事项,因此范围比或有事项更为宽泛,包括已经发生的事项和尚未发生的事项。不确定事项的结果或不确定性的消失,需要由该不确定事项的未来发生或不发生来证实。对已经发生的事项,审计人员有可能而且应当获取适当的审计证据;对尚未发生的事项,则无能为力,其审计证据有可能在将来才能获取。

我们认为,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应主要是与过去发生的事项有关,但审计人员无法取得该等事项的有关信息。对此,注册会计师不应当为规避自身的风险,而在未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或未取得必要的审计证据时,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为由,发表带强调事项段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两类情形

1.来源于被审计单位人为限制或阻碍的情形

(1)时间方面,如限制审计时间和审计进度,或提前催要审计报告,导致审计程序实施不足。

(2)场所方面,如审计人员实施监盘程序、观察程序时,限制审计人员接触某些重要场地。

(3)费用方面,如限制与审计有关的成本费用,致使审计程序难以到位。

(4)资料方面,如拒绝提供或有限度的提供有关基础性的会计资料或其他来源的资料,包括会计记录凭证,重要的外部定单、发票,合同协议,文件,与重要会计政策的选择或重大会计估计作出等有关的依据和假设,股东会、董事会或经理层会议记录,内部审计报告,法律意见书,承诺函,书面声明或确认、解释等。

(5)人员方面,如限制接触被审计单位的有关人员,限制注册会计师使用外部专家或利用其他注册会计师的工作,限制注册会计师接触被审计单位的法律顾问等。

(6)其他方面,如限制审计人员对某些财产的接触或对其他资源的利用,拒绝授权对第三方进行函证等。

2.来源于审计人员及被审计单位难以控制的客观环境的情形

(1)地理位置影响,如受被审计单位经营地域的固有限制,不能对境外承包工程项目进行审计,或对远洋捕捞船只上的存货进行监盘等。

(2)物理属性影响,如审计人员无法对深山里、深水中、埋藏地下的矿产品或养殖品等重要存货进行监盘,同时也无其他合理的替代程序。

(3)人员方面,如无法聘请到外部专家,或无法与其他注册会计师取得联系,使利用他人的工作受到客观的限制。

(4)时间影响,如无法对重要期初存货进行监盘,或因约定的审计工作时间不足,导致对重要项目无法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

(5)行政司法原因,如被审计单位会计记录或其他有关会计资料被政府有关部门查封,重要海外子公司所在国家发生政变或政策变化,导致有关信息不够完整。

(6)其他不可抗力影响,如被审计单位会计记录或其他有关会计资料被盗,或因火灾、水灾而灭失,导致有关信息不够完整。

(7)其他方面,由于被审计单位行业、经营方式的固有限制,或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导致无法提供与审计有关的资料。

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时应履行的程序

1.当审计范围的限制来源于被审计单位时,首先应考虑是否接受委托

(1)在接受委托前,如果已经知晓审计范围将受到限制,且无法实施替代的审计程序,可能导致最终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时,注册师不应当接受委托。

(2)审计人员不应当接受以下审计约定:一是规定审计人员不能执行其认为必要的审计程序;二是该项约定导致审计人员认为有必要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3)接受委托后,应在业务约定书中载明被审计单位所指出的审计范围受到的限制。

(4)公司不得限制注册会计师为确保经审计财务报告质量而依法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不得以节省审计费用等理由限制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

2.审计中一旦发现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应及时书面通知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以提请其尽快消除相关限制,必要时应签订补充的业务约定书

当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时,尤其这种限制是由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设置的,应及时发出书面函,以指明对出具报告日期和费用预算的。如果预计如期完成原审计委托较为困难,可能影响审计报告出具日期,应对原约定条款进行修改,以规避未按时提交审计报告的违约风险。

3.审计人员应以适当方式,积极、适时地与管理当局进行沟通,并形成证实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书面文件

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后,特别是在报告阶段,审计人员应合理运用专业判断,适时地与管理当局的适当层次进行沟通。

(1)沟通的主要包括: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情形;可能造成的影响;可能出具的审计报告类型;审计报告的措辞。

(2)沟通的人员应包括审计人员、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被审计单位的顾问等。沟通层次包括与财务总监层次的沟通、与总经理层次的沟通以及与董事长进行的直接沟通,必要时,应考虑与公司监事会或独立董事的沟通。为了提高沟通效率,审计人员应尽量与高级别的人员进行沟通。

(3)沟通的方式一般有口头沟通、书面沟通、会议沟通等三种方式。

口头沟通为非正式方式,一般应仅限于简单或非重要的沟通内容。具体形式包括面对面的小范围交谈、电话交谈等。沟通后,应形成书面记录。

书面沟通比较正式,适用于重要的沟通内容。具体形式包括传真、信函、邮件等。书面沟通的书面发出稿,应当以签字注册会计师的名义。审计人员在向被审计单位发送有关书面沟通资料时,应详细标注发送时间、收件人、发送人等要素。书面沟通与电话沟通可以互为补充。

会议沟通最为正式,适用最重要、更复杂的沟通内容。具体形式有电话会议、电视会议、面对面会议等。与书面沟通方式相比,会议沟通方式提供了有关当事人更好地阐释内容的机会。通过召开会议,与会者能对一些书面资料信息进行适当地(或进一步)解释、补充甚至更新。会议结束后,应当形成会议纪要。会议纪要应包括会议时间、会议地点、与会人员、讨论的内容、获得的信息、形成的结论等要素。

4.沟通后应形成书面文件和工作底稿

无论采用何种沟通方式,审计人员应就沟通的内容和达成的结论(包括注册会计师的意见)形成书面文件。口头沟通后的书面记录、书面沟通的发出稿和会议沟通的会议纪要都是书面文件,应一式两份,注册会计师签名并加盖会计师事务所公章,其中一份送达被审计单位,并取得被审计单位的签收回执。书面文件和被审计单位的签收回执应当作为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归档。

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时对审计报告类型的影响

1.确定审计报告类型时应考虑的因素

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以致无法对会计报表发表无保留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限制的影响程度出具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审计报告中应当说明已存在的限制。

注册会计师确定审计报告类型时,主要考虑无法实施的审计程序或取得的审计证据对审计意见的重要性。重要性水平是注册会计师考虑审计报告类型的重要依据。如果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对会计报表的影响程度超过重要性水平,这样的限制或可能导致的错报就是重要的;否则就是不重要的,可以认为审计范围未受到限制。判断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对会计报表的影响是否重大,审计人员应当考虑以下主要因素:

(1)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是否重大,如对会计报表有潜在影响事项的金额或性质是否重要。

(2)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是否具有普遍性,如对会计报表有潜在影响事项的范围或影响程度是否广泛。

(3)与其他限制相比,客户的有意限制比无意限制更具重大影响,可能更易导致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2.出具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的情形

(1)当这种限制对会计报表的影响可能重要,但对报表项目的影响不具普遍性和广泛性时,可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当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金额较大、已超过重要性水平,虽在某些方面影响会计报表使用人的决策,但就会计报表整体而言仍然是公允的,注册会计师可以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我们认为,出具保留意见的情形主要有两种:一是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仅仅影响一个报表项目,涉及金额虽然重要但不是非常巨大;二是审计范围受到限制虽然影响几个报表项目,累计涉及金额虽然重要但不是非常巨大。例如,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表日的无形资产价值较大,由于有关资料的限制,审计人员无法确认初始计价与期末价值的准确性,无形资产可能存在的错报将对被审计单位损益和净资产有一定影响,但其并不影响存货、应收账款等会计报表其他项目以及整个会计报表,因此,注册会计师可以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第7篇:能源审计报告范文

一、加强审计成本管理的意义

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审计成本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强审计成本管理,是提高审计机关绩效,建设节约型政府的需要。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和战略性高度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审计机关作为政府部门之一,必须要从自身做起。

加强审计成本管理,是适应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审计作用的需要。近年来,审计机关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尤其是各级审计机关积极展开的绩效审计,以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政府相关部门单位深化改革和提高管理水平为目标,揭示了大量损失浪费问题,发挥了审计机关在建设节约型政府中的监督促进作用和导向作用,引起了社会积极的反响。这一方面扩大了审计机关的影响力,提高了审计机关的威信,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广大群众对审计机关关注的目光。审计机关必须要加强审计成本管理,提高自身管理绩效,才能经得起公众的监督和检验,符合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更高的要求与期望,充分发挥审计作用。

加强审计成本管理有利于审计机关更好地整合审计资源,发挥审计监督职能。当前,审计机关普遍存在着人员少与任务重的矛盾,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审计成本,有效利用和整合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途径。

各级审计机关必须积极转变观念,努力探索科学的审计成本管理方法,提高审计工作运转效能,明确各级工作责任,以做到规范高效。审计机关于部应提高认识,端正思想,树立正确的成本效益观念,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更好地完成审计工作。

二、影响审计成本的因素

目前审计机关审计成本管理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审计工作节奏不够紧凑;项目完成时间过长;部分项目现场审计用的时间不多,但出具报告却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对审计项目耗费的经费普遍缺乏统计和分析,审计投入的人力、时间和经费多少,产出的效果如何等尚未纳入各级审计机关的管理目标。

影响审计机关审计成本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自身形成的,也有外部引发的;有人为的,也有因审计体制未理顺而存在的。深圳市审计局对2005年度完成审计项目投入产出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从审计项目管理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因素:

1.审计计划的确定。计划制定得科学与否,对审计机关的审计成本有着重要影响。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如果一个项目的投入远大于产出,那么这个项目是不经济的,不值得做。审计也是如此。审计机关在安排审计项目计划时,应该从成本效益角度考虑项目安排是否合理,在投入产出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

目前,基层审计机关审计力量不足与审计任务重的矛盾十分突出,地方党委政府临时委托的项目较多,计划安排比较被动,审计资源不能科学配置。计划不科学容易导致有的项目投入的审计力量过多,出现窝工,造成审计资源浪费;有的项目审计力量投入不足,该查处的问题未深入查处,起不到审计应有的作用,形成另一种浪费。

2.审计准备工作。审计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开展审前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确定工作期限,搜集有关法规文件,下达审计通知书,制定审计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人员分工等。从实践情况来看,一般审前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审计现场实施就会越顺利,否则,在某种程度上就会产生阻力或延误工作时间。深圳市审计局2005年共完成42个审计项目,有50%的项目现场审计时间超过60天,但其中8个绩效审计项目虽然相对复杂,由于审前工作准备充分、各级领导重视,审计工作进展顺利,现场审计时间一般都控制在60天内。

3.审计现场管理。从成本控制的角度看,审计现场管理一要明确目标,抓住重点。审计对象的情况往往比较复杂,仅凭一次审计就把所有的问题都查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面面俱到、遍地开花式的详查,往往只会事倍功半。二要弄清事实,抓实取证,避免因取证资料不实、定性处理不准确等原因而返工或与被审计单位出现重大的意见分歧,影响审计工作顺利进行。三要重视审计人员的合理组织和分工,避免因分工不当而浪费人力资源。此外,也不能忽视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与协调。与被审计单位沟通与交流不够,会使现场取证、征求意见等多个环节出现阻碍,造成工作上的被动。

4.审计报告质量及编制审核程序。审计报告时间是指现场审计结束到出具审计报告的时间,与审计报告质量及编制审核程序等因素密切相关。要节约审计成本,必须控制审计报告时间。审计组长或主审在现场审计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分析提炼证据,抓住要点,准确定性,缩短分析整理资料的时间。撰写的审计报告要事实清楚,格式规范,文字简洁,提高报告质量。一般来说,质量越高的审计报告越容易获得认同,顺利通过层层审核。审计机关要健全完善审计报告审核制度,加强报告的集体决策,节省报告审核时间。

深圳市审计局2005年完成42个审计项目,出具审计报告42份,出具报告时间一般为40天左右,平均为54天,最短的11天,最长的176天,其中:60天内出具正式审计报告的项目27个,占64%;超过60天出具正式审计报告的项目15个,占36%。审计项目报告时间明显偏长,主要原因包括:(1)收集整理资料时间过长,个别项目现场审计结束至形成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时间长达63天。这与审计组工作不够紧凑、人员安排不合理有一定关系;(2)征求意见时间长,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反馈时间最长的达70天。这主要受不可控因素影响,但也与问题定性是否准确、与被审计单位沟通交流情况等有直接联系;(3)报告审核审定时间长。一些项目比较复杂,遇到的新问题、重大问题、非常规问题较多,由于不同的人对问题看法的不一致,导致报告反复修改,拖延报告完成时间,影响审计工作进度。

5.审计方式、方法的选用。就地审计或是送达审计,详细审计或是抽样审计,以及是否利用计算机软件辅助审计,对审计成本的影响是不一样的。选用审计方式、方法,既要考虑审计目标的实现,又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同的被审计单位、不同类型的项目可以采用不同的审计方式、方法。在效果一致的情况下,应选择成本最节约的方式、方法。目前,部分审计干部不讲究审计方式、方法,不紧扣审计目标,热衷于撒大网、搞外调,有的一扎进被审计单位就埋头看凭证,抄数字,计算机技术运用水平低,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审计机关的审计成本,制约了审计效率提高。

从整个审计机关管理的角度来看,还有以下因素也对审计成本管理产生影响:

1.审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包括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政治素质和综合业务素质等,是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关键。在审计过程中,如果审计人员缺乏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专业判断能力,就会因为对一些情况看不出或拿不准,使问题迟迟不能披露,导致推延审计时间,影响审计工作效率,甚至可能造成重大问题的遗漏。

2.审计工作机制。这是个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问题,包括机关用人机制、竞争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等。目前我国政府部门行政成本偏高,工作机制未理顺是个关键的因素,审计机关也不例外。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论资排辈”的机制下,审计人员干多干少一样,干好干杯一样,效率高的还有被“鞭打快牛”的风险,因此缺乏最求效率的动力和压力,导致工作拖沓,审计成本也就不可能降低。

三、加强审计成本管理的途径

1.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整合利用好审计资源。

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加强审计成本管理,一方面要通过教育和培训,培养政治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事业心、责任心强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要对现有的审计资源优化配置、优化组合,更好地发挥现有人力资源的作用。审计机关应建立和完善统筹配置人力资源的良性机制,按照全局一盘棋的观念,打破机关内部处室界限和专业分工,实现人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必要时,可以统筹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力量,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力资源地聚合效应。执行审计项目时,应选择最适合项目要求、审计成本最优的审计人员组合。可以尝试建立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对审计组长或主审的“任职资格”进行规范,除包括学历、任职时间等基本条件外,还可以考虑增加定期考试、考核,以提高职业准入“门槛”,确保准入的人员具有良好的条件、较高素质。对不再符合“任职资格”的审计人员则取消资格,使人才可上可下,促使审计人员不断进取,在审计队伍内部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对审计项目可以试行招标制,通过招标,选取选择最优成本效益的人员组合和方案。

2.科学制定计划,实行项目计划成本管理。

审计计划对执行审计项目起龙头作用,计划管理成为审计成本管理的源头。要搞好审计成本管理,首先在审计计划阶段就要对项目成本有科学的计划。审计机关在制定计划前,要充分调查研究,通过搜集意见、走访、座谈等方式获取相关成本信息,对各计划项目成本进行测算。在确定项目时,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对法定项目、政府、人大批办、交办的重要事项,或是确实具有深远政治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即使其测算成本过高,也要将该项目列入年度计划。对审计效果基本相同的项目,则优先选择审计成本低的。

审计机关要向当地政府领导多汇报,与有关部门多沟通协调,在选择审计项目方面多争取一些主动权,以利于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将有限的审计力量,用于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将监督的触角集中延伸到管理薄弱的地方、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的地方,群众反映多、意见大的地方,容易出现违法违纪和腐败现象的地方,避免出现临时任务过多,计划不如变化快的情况,保证审计人力、时间的科学计划和配置。

在计划阶段,还要确立成本管理的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项目成本计划。一般来说,项目成本计划应在审计项目计划下达前,由计划部门会同承担项目业务部门以及财务部门,在综合考虑审计项目性质、审计目标要求、被审计单位有关情况、审计人员数量和素质的基础上,合理地预算项目投入人力、时间,对相关经费进行分析计算后确定下来。这个过程的关键是确定项目合理工作量(即人力、时间),审计署在《审计署关于改进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实施办法》中也提出“要逐步建立科学测算审计项目工作量的模型”。笔者认为,目前国内部分审计机关尝试的审计项目分类管理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审计机关计划部门可以在掌握和分析以往年度审计项目工作量的基础上,按照审计项目性质、被审计单位资金规模和组织结构等,将审计项目分类,按类确立工作量标准,在此基础,考虑实际情况确立每个项目计划工作量,再结合有关财务数据,确定项目计划成本。当然前提条件是必须能收集到完整、真实的项目工作量基础数据,即投入的人力、时间等,这也对项目过程管理有关成本数据提出了要求。

3.做好审前调查,细化审计实施方案。

审前调查是编制审计方案、有效选择审计重点的基础,必须要细致周密。通过审前调查不仅要摸清被审计单位总体情况、业务流程,对一些重点问题还可实行试审,基本达到审计取证的要求。只有进行了充分的审前调查,才能在正式审计时集中力量,直奔主题和重点,从而减少现场审计时间,节约审计成本。

从成本管理角度看,审计实施方案应是制定时间、人员和经费等成本构成要素的具体方案,是现场审计成本控制的导向。一个优秀的审计实施方案,不仅要目标明确,还要指标具体,并尽可能地量化。在审计实施方案中,审计组长或主审应将工作量分解至每个审计步骤、每位审计人员。在时间安排上,要根据项目要求完成的最后期限,对重要事项的现场取证、分析证据、报告初稿、报告征求意见等各阶段工作所耗费的时间及各审计事项的最迟开始时间、最早结束时间等做出具体安排,并落实责任到人。在人员分配上,要合理搭配、合理分工,既要尽量发挥每个审计人员的专长,人尽其才,又要让各个层次的人员都得到锻炼,提升全体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以利于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审计工作成效。

4.加强现场审计成本控制,建立动态跟踪制度。

在现场审计过程中,一要抓组织协调,要建立审计组长与审计小组(人员)之间、审计小组之间、审计人员之间快速畅通的沟通机制,减少磨合时间,加快审计进度,降低审计成本;要与被审计单位的领导及有关人员充分沟通,必要时可采取一些审计法中规定的措施,力争对方配合,以保证审计项目实施顺畅。二要抓审计质量,要保证审计实施方案得到落实、审计质量控制的每一个环节到位。审计人员要按照审计署《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的要求规范审计工作程序,审计组长或主审要承担起现场指导和检查的责任,对审计小组成员获取的审计证据、记录的审计日记、编制工作底稿均要随时检查或复核,确保审计重点突出,事实准确,处理得当,程序规范,减少因质量不高返工而增加成本的现象。三要建立审计项目进展情况动态跟踪制度。审计组长或主审要动态跟踪审计项目进展情况,并定期向有关管理部门汇报,以便机关领导全面了解整个机关年度项目计划进展状况。如出现与方案预定进度偏离的状况,审计组长或主审要及时了解情况、分析原因,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审计目标和重点或对人员、时间做出适当调整和安排,力争审计工作按计划完成。

在现场审计工作结束以后,审计组长或主审要抓紧时间对现场取得资料进行分析和汇总,认真撰写审计报告,并对审计报告的撰写、审核审批流转程序进一步跟踪。审计机关应对各类审计文书进一步规范,建立健全审计业务会议等报告审核程序,保证审计工作顺利完成。

5.改进和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和手段。

选择审计方式时,应考虑审计成本。在不影响独立性的前提下,计划安排的项目要尽可能就地就近。对能采取送达方式审计、联网审计的项目,就不要就地审计。或者可视工作需要,采取送达审计与就地审计相结合的方式。德国联邦审计院有三分之二的项目是采取送达方式进行审计的。

在审计方法上,应由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向风险基础审计过渡,减少直至避免详细测试。充分利用内部控制评估、风险评估、抽样审计等一些先进的方法。将重要性水平的运用、分析性复核的运用贯穿于整个审计实施过程。审计部门之间,特别是审计机关内部,要注意分析运用以前年度、上级审计机关等审计成果,尽可能做到资源共享。节约审计成本,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实现审计效果的最大化。要把经济责任审计、预算执行审计、专项资金审计、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绩效审计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链条,做到相得益彰、事半功倍。

审计机关要进一步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要利用计算机平台加快数据库建设,如专家人才数据库、审计对象资料库和审计法规数据库等,逐步实现审计机关内部、各级审计机关之间数据信息地互通互联,提高审计信息资源的共享水平,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成本。

6.建立规范的成本考核体系,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

第8篇:能源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审计报告;编写方法

一项内部审计项目按照事先制定的审计计划,完成了现场审计工作,就进入到了审计报告编写阶段。然而在内部审计报告编写过程中,在审计发现和建议方面与被审计单位达成一致意见,可能是最费时间的阶段。美国审计专家拉里・索耶在《索耶内部审计师指南》中指出:“在编写报告过程中,审计部门内部引发冲突的根源无法超越。在编写审计报告的痛苦过程中,似乎忘记了最出色的分析结果和最有效的计发现。”可见中外内部审计在审计报告编写阶段都面临着相同的情形。快捷地高水平地完成内部审计报告的编写是内部审计人员追求的永恒目标。

一、编写内部审计报告节省时间的方法与策略

现场审计结束后,开始编写内部审计报告,如何尽快完成报告编写,审计组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和策略。

(一)审计过程中与被审计单位人员经常沟通和交流,及时通报内部审计的结果

等到审计结束时才将审计意见和建议与审计单位进行交换意见,那么被审计单位见到全部结果的那一刻所受到的冲击效应,会加剧被审计单位退回审计报告的想法。逐渐向被审计单位透露审计结果,会大大降低被审计单位的激烈的抵触情绪。在项目审计过程中,审计组认为具备了沟通交流的条件,就应该以正式的或者临时备忘录的方式,与被审计单位分享信息。

(二)减少内部审计报告不必要的审查层次,减少审查人员的数量

内部审计部门的多重审查层次通常是审计报告编制延迟的最大根源。规范审查程序,减少审查层次和审查人员数量,会缩短和加快内部审计报告的编写进程。并不是参加审查的人员越多,就能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当然每增加一次审查就会提供一个新的看法,就会提供不同层次或者不同类型的专业知识。然而让具有丰富经验的审计人员对草稿予以审查,完全可以代替其他人的审查。减少审查层次是推动报告审计编写更快向前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注意审查层次和审查人员的减少在审计报告质量方面会存在一定的风险。

(三)使用团队写作可以压缩审计报告编写的过程

审计报告编写一般由审计组组长指定一个成员起草审计报告,然后审计组所有成员对审计报告提出修改意见。这个过程需要很长时间。如果把审计组和所有审查报告草稿的人员集中到一起,共同起草报告,就会大大缩减报告编写的时间周期。这个方法允许内部审计团队和审计主管人员在一起,讨论报告草稿,提出修改意见,没有通常编辑过程中无休止的反反复复。团队写作要将审计组、审查人员聚集在一起,在会议室前面的屏幕上投放审计报告,所有人围着会议室的桌子坐着,都可以对审计报告发表个人看法和意见。

(四)让被审计单位的人员参加审计报告编写会议

审计报告编写会议是更为大胆的一种团队编写方式。将所有审查人员集中在会议室,与团队编写相似,报告编写会议也让被审计单位人员参加。这样被审计单位人员在报告初稿公布前,也能提出他们的一些意见和建议。这种方式可能增加会议的紧张气氛,也会增加报告修改的难度,然而报告一旦确定,被审计单位就会接受,同时为审计整改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尽量减短审计报告的篇幅以加快报告编写过程

在缩短编写审计报告时间周期方面取得成功的审计组,通常会编写较为精简的审计报告,编写这样报告不仅易于编写,而且易于阅读。报告越短,编写和编辑花费的时间就越少。繁杂也能让审查过程缓慢,所以一般而言,越简单越好。较长的报告,与被审计单位达成一致意见,也是一件繁重的事情,因此在整个编写过程中,精简报告应该是值得的。

二、让被审计单位更容易接受内部审计报告的方法与策略

无论审计组在项目进展过程中沟通得多么好,被审计单位时常还是会对内部审计报告感到敏感或者担心。尽管内部审计报告编写及时,适用法规准确,被审计单位仍然会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我们不断地努力,可以减少或不让这种情况出现。有句老话说得好:“重要的是,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你如何说。”一份内部审计报告所引起的反响,取决于报告中如何表述所发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表达意见和建议。

对于内部审计人员而言,不仅要能够清楚地阐明发现的问题,还要能够阐明潜在影响因素是什么,能够阐明如何加以解决问题,而且还要鼓励被审计单位采取整改,这是内部审计的终极目的。如果我们没有鼓励整改,那么审计的目的就没有达到,整个审计过程就是浪费时间。谈到鼓励被审计单位的整改,与一大堆的批评相比,一点点的褒奖更能够激发百倍的积极性。我们平常所谈论的情感和观念,算不上是什么要紧的东西,但是在接受一份内部审计报告方面,却能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三、内部审计报告中使用语言文字应当注意的事项

编写内部审计报告时,文字表达上要尽量做到准确、严谨,同时避免出现让被审计单位感觉不舒服的语言,这样的审计报告才能为被审计单位所接受,才能激励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有些表达方式不能使用,至少应当少用。

一要避免使用“被审计单位应当考虑……”这样的表达方式。内部审计报告应当依法依规地提出具体措施的建议。当我们的意见和建议仅仅是“考虑”某些事情时,这就将采取措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要求置于了不利地位。没有一个内部审计人员希望被审计单位对给出的意见和建议,仅仅做出一个“行,我们会考虑”的反应。

二要避免使用模棱两可的话。采用诸如“似乎是”、“我们的印象是”、“表面上看是”这样的短语表述,让人感觉在回避表明观念。如果太频繁地回避表明观念,那些阅读内部审计报告的人将会得出结论,内部审计人员没有提供有支撑基础的事实。被审计单位必须知道他们可以信赖审计发现和建议,模棱两可的话让他们听上去更多地好像是直觉。如果审计报告含有模棱两可的话,那些审查报告的人也会把它退回来,要求提供更多的信息。

三要避免过度使用强调成份。诸如“明确”、“特别”或者“十分”等词语,由于增加强调语气,似乎又走到了模棱两可的对立面。但是这些强调词语也是不明确的,它们可以看成是另一类型的模棱两可的话。强调词语会引起疑问,诸如“意义重大的”,是与什么相比呢?“明确地”,依据什么样的标准呢?在审计报告中如果随意使用强调词语,不同的人员阅读同一份报告,可能对所讲的东西,会留下不同的印象。

四要避免使用绝对的语言。回避模糊是对的,使用诸如“一切”、“无”、“从不”、“总是”这些词语也是不恰当的。“被审计单位总是”、“被审计单位从不”,对被审计单位而言可能是好战的词语,促使他们开始寻找普遍情况的例外,而不是检查实际问题。审计人员测试了十项业务,没有一个得到了批准,这么说是恰当的;而声明所有业务从来没有得到批准,那就言过其实了。

五要避免使用指责性的语言。内部审计报告应该是促进积极的变化,而不是进行归责。当报告给人以中性的印象,而不是给人以有争议的印象的时候,更有可能达成一致意见。目的是要找到问题的根源,而不是列出犯错误的那部分人的名字。针对审计建议,报告中明确了负责整改的那部分人员,这是巧妙的做法;如果说成是某某人的错误,那就让人难以接受。

六要避免使用否定性的Z言。诸如“被审计单位未能实施恰当的控制”这样的描述,不可避免地会惹怒被审计单位将来进行整改的部门和人员。不用借助“没有”或者“失败”等词语进行责任归咎,只要简单地叙述问题,更有可能落实将来必须的整改措施;同时这也有助于保持与被审计单位的人际关系,毕竟我们以后还要对该单位进行审计。

七要避免过度使用专业术语。每个专业领域都有一定的专业术语,把专业术语从内部审计报告中剔除得越多,我们的信息就会越清晰。在审计报告中,如果使用诸如“业务控制”、“层次抽样方法”这样的术语,或者在审计报告中使用过多的会计语言,会让阅读审计报告的人感到无聊,难以继续阅读。

总之,内部审计报告的编写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需要与被审计单位进进行更多地沟通和交流,也就更需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只有当内部审计人员掌握了报告编写过程的方法和策略,才能真正实现内部审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Richard F. Chambers,Lessons Learned on The Audit Trail, [M].国际内部审计协会,2014.

第9篇:能源审计报告范文

关键词:政府绩效审计;理论框架;绩效审计报告

中图分类号:F23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9)03-0069-05

引言

政府绩效审计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经过近20年的研究推广,政府绩效审计于20世纪70年代被广泛运用。绩效审计在发展较好的国家,如美国审计总署已占到审计工作量的85%以上,加拿大审计长公署和英国审计署,绩效审计大约占40%,西方国家在政府绩效审计方面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目前政府绩效审计变革的重点由基础理论过渡到宏观体制设计与审计环境改进。政府绩效审计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四十余年,使得绩效审计在中国的研究深度和推广程度均远不及西方国家。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的重点,主要包括政府绩效审计定义、范围、作用与目标、方法、结果评价、审计报告等微观技术层面,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回顾分析可以归纳出政府绩效审计研究的沿革方向。

一、政府绩效审计定义研究

1986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第十二届大会发表的《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中对政府绩效审计定义为:对公营部门管理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所作的评价与监督。在其后政府绩效审计近几十年发展历程中,各国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抑弃。Pollitt(1994)认为以“3E”为核心的绩效审计带来的首要问题是对经济性、效率性,特别是效果性理解的不同。2000年10月,亚审组织理事会指出:绩效审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依靠有效证据对被审计单位是否有效高效利用各种资源发表审计意见的过程。2003年新修订的美国《政府审计准则》中指出,绩效审计本质是审计人员按照一个预期的焦点,基于客观的评价标准对实践活动和交叉问题中的合成信息进行评价的过程。

关于政府绩效审计的概念,我国早期的研究主要强调“经济效益”即资金使用效益。近年来的研究:如天津市审计学会课题组(2000)、宋常(2004)、刘家义(2004)、雷达(2004)、吴国萍(2005)、刘秋明(2007)等都基本认同世界审计组织在《利马宣言》中的表述,即绩效审计是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经济性、资源使用的效率性、达到目标的效果性进行的审计。戚振东等(2008)却认为我国绩效审计不应过分注重“3E”内容,应当从不同的绩效维度,开展多样化的审计评价,如社会公平、资源的利用、环境的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社会热点问题应当成为政府绩效的评价内容。

由此看出,政府绩效审计的定义已经突破了“3E”性的束缚,并且对“为改善公共责任性提供信息”这一新内涵的提出体现了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理论下政府绩效审计的新发展。

二、政府绩效审计范围研究

有关绩效审计范围的研究集中在范围的界定及层次的划分,从国外研究来看,Bates和Hoton(1995)将政府绩效评价对象划分为政府部门的整体绩效、重点绩效和单项绩效三个层次。Barzelay(1997)按照内容将绩效审计归纳为效率性审计、项目效果性审计、绩效管理能力审计、绩效信息审计、风险评价、最佳实务评价及一般管理评价等七种不同的绩效审计类型。Raaum和Morgan(2001)till提出,绩效审计是信息拓展审计,在整个政府范围内提供各种涉及到客户满意度、使命实现程度、财务状况、及时性及效率性等众多方面的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信息。

另外,从国内的研究来看,我国在绩效审计内容是不断丰富的,而且具有中国特色。我国政府绩效审计范围最初的内容包括政府财政收支中的行政收支、公共工程收支和各种基金的收支及政府财政收支中有关收益性投资部分(张艳,2004),后来丰富为对被审计单位(法律规定接受审计的政府公共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对公共资源的使用和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检查、评价和分析(裴文英,2005)。再扩充到包括政府部门、其所属单位及其他使用公共资金的单位。因此,其审计范围既包括物质生产部门,也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还有对投资项目的审计等;既包括被审计单位各项业务活动,也包括其他非经济范畴的管理活动(王会金、易仁萍,2007)。戚振东等还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政府绩效审计还新增了对人力资源管理和使用的审计监督。

从政府绩效审计内容的扩展上发现,非物质生产活动和非经济范畴的管理活动被逐渐纳入其中,并越来越多地被关注,从而使得政府绩效审计区别于财务审计的功能更加突出。

三、政府绩效审计作用及目标研究

与审计范围相似,政府绩效审计的作用和目标也是逐步丰富起来的。政府绩效审计的基本目标是对公共资源运用的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率性考察(Guthfie and Parker,1999),后来随着一场市场性和公共责任为导向运动的开始,公共部门的管理形式和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Hoggett,1996),其一个主要特征是政府管理中的结果导向管理的出现(Radcliffe,1998;Lapsley,2000),从而使得政府绩效审计在促进公共管理部门的绩效改善、公共资金和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等方面发挥了作用(Johnsen and Meklin,2001)。

从我国的实践经验来看,政府绩效审计目标的拟定从最初的审计目标多样化、模糊化(陈志刚,2003),到考核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和提供公共服务中所占有和耗费的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效能性和公平性(4E)的审查(罗文洁,2006)。再到为了评价各项投入资源的经济和有效程度,并寻找进一步提高绩效的途径,实现由查处达到控制和提高的目的(王会金、易仁萍,2007)。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目标由过于抽象到具体可行,从只关注经济活动到将经济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纳入评估范围,实现了从查缺到促进管理的职能转变。

可以看出,学者们在政府绩效审计作用与目的多样化上达成一致,政府绩效审计日后必将发挥战略性的作用,即不仅帮助被审计单位查找管理漏洞、防止损失浪费,还会帮助其挖掘工作潜力、改进管理,促进其进一步提高工作绩效,以达到管理活动的全面优化。

四、政府绩效审计方法研究

为适应政府绩效审计目标及作用的多元化,其所运用的审计方法便更为多样,其主要包括审计人

员专业技能和审计技术方法两个方面。绩效审计概念在提出初期饱受质疑,质疑主要集中在审计意见的可靠、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绩效审计如何服务于新公共管理等方面(Yves Gendron。David J.Coop-er,Barbara Townley,2007)。针对这些质疑,各国对绩效审计人员专业技能提出新的要求,法国认为绩效审计师应首先是一个律师,英国强调会计知识对绩效审计的重要性,而瑞典则认为绩效审计师更应是一个社会科学家(Pollitt,2003)。Vincent等研究表明审计人员的自我认知能力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不大,但审计人员的过度自信会影响到审计结果。

由于绩效是一个多维建构,观察和测量的角度、技术方法的选择不同,其结果也会不同(Bates andHoton,1995)。Guthfie等认为绩效审计技术的构成体现在个人、组织、制度、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的层次上。Pollitt(2003)通过研究调查发现,文件分析法和访谈法是最为主要的绩效审计技术和方法,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次之,经济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则较少用到。我国的学者王会金等(2007)认为经济性、效率性的审计方法,可借鉴财务审计所采用的方法,而对于效果性审计,除借鉴财务审计方法外,还可以采用费用效益分析法,多项目系统评价方法。

国外及国内的研究表明,政府绩效审计方法将由不定期审计向定期审计发展,由以现场审计为主,逐步走向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相结合审查,由对静态资料的检查走向静态与动态资料相结合的审查,从而实现经常、连续、有效的审计监督。

五、政府绩效审计结果评价研究

政府绩效审计结果评价也是政府绩效审计研究中一个重要方面。

Johnsen和Meklin(2001)认为随着公共部门推行以分权为特征的改革,政府绩效审计,不仅是代表政府更主要的是代表公众的利益。

Cavalluzzo和Ittner(2004)提出组织因素(如高层管理者对绩效信息使用的承诺)和技术因素(如信息系统)对绩效评价系统的发展和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从“3E”性扩展到“5E”性后,在绩效审计标准的设计上又加入了环境评价指标。T.Van Gerven(2007)将环境评价指标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类,并包括生态效率、环境管理系统存在性、可持续能源、再生能源的使用、环境支出总额等指标。

我国学者罗红生(2008)研究发现,至今还没有政府公共部门的绩效审计指标评价标准和准则性质可操作性指导文件。王如燕(2008)提出利用PSR框架建立经济预算与环境问题的指标体系,反映人类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及考虑的范围和影响。

总的说来,为更合理的评价政府绩效审计结果,用于评价的指标体系日益丰富,所涉及到的维度更加的广泛,用于评价的手段也更为多样化。从最初的“3E”核心指标到“5E”指标衡量,对绩效审计结果的解析越来越细致,角度也越来越全面。

六、审计报告研究

合理的政府绩效审计报告内容与格式安排、有效的报告披露机制是优化审计环境的重要方面,也是让社会和市场中各种力量参与到绩效审计中,更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的关键。Bowerman(1995)研究表明绩效审计是个动态的概念,由于成本因素及避免政治风险的趋向,使得绩效审计发展存在一个明确的顾客导向趋势。Vaughan等(1999)认为绩效审计报告是一种战略性报告,绩效审计报告通常制定了在政府中什么是效率的、公共的、政治的和管理的概念。Pollitt(2003)调查发现,各国最高审计机构都注重向社会公众提供绩效审计产品,包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重要报告加以总结。Robert等(2005)研究指出灵活的报告格式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将更多的非财务信息、鉴定信息囊入其中,极大限度的扩充审计报告的内容。

我国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在法律上的明确规定始于1994年通过的《审计法》。随后于1996年、2001年、2002年分别了《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审计机关公布审计结果准则》、《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试行办法》,通过对准则办法的研究,张晓楠(2007)认为我国审计结果公告的具体内容不够规范,没有规定每类公告的具体内容和要素,现行的审计结果公告程序不够通畅。曾庆勇(2008)比较了美国等四国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提出多样化审计的公告渠道,并尝试对审计报告进行简易化处理。戚振东等(2008)提出要建立一个管理严密、评价科学、运作规范的审计结果运用机制,制定出审计结果分类运用的办法。

可见,绩效审计结果使用者上至国家政府各部门下到普通民众,为了满足多元化的需求,其报告方式必须是多元化的。如何适当地披露非财务信息,满足分布如此之广的信息使用者群体的需求是研究的难点。

七、审计环境研究

Barzelay(1997)认为各国绩效审计出现差异的原因受行政与立法机构间关系、组织法律地位、顾客关系、内外部顾客政策选择偏好等制度性因素的影响,其差异体现在分析单位、检查方式、评价范围和关注重点等四个方面。相应性、合理性和与被审计单位的一致意见通常是审计人员采用的标准,而审计人员职业判断同时又受到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宏观因素的影响(Kenn,1999)。

对于审计环境的分析鲜见于我国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陈全民(2005)的研究,他认为我国与西方各国在政府绩效审计原动力――社会需求、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公共权力、法制建设效果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Jason等认为由于我国的政府绩效缺乏审计独立性,审计报告受限、审计空白、预算审计流于形式等弊病,中国的政府审计机构尚不可在现行政治环境下从行政体制转变为立法体制。

总而言之,政府绩效审计是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法律等各种因素之间博弈的结果,不同国家的政府绩效审计表现出作为同一种事物所具备的共性,但同时政府效绩审计又在各种不同环境下显现出个性。虽然处于全球趋同化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审计环境与西方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审计环境的差异客观存在且不会很快消失。这也要求我们正确的认识到这些客观差异,并有所扬弃地学习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

八、结论与启示

从上述文献来看,政府绩效审计各项要素都在由单一性走向多元化,并且体现了新公共管理理论下政府绩效审计的新发展;其审计范围与日扩展,将更多的非物质生产活动和非经济范畴的管理活动纳入其中,而且注重对人力资源管理和使用的审计监督。政府绩效审计的作用与目标也逐渐被提升到战略管理层面,政府审计机构要真正能够履行公共会计师、管理顾问、科学或研究性组织及裁决者多重身份的职责。由于政府绩效审计需对一个项目的绩效和管理做出独立的评价,需要为进行决策和改善公共责任性提供信息,因此其审计方法也将实行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静态与动态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而其审计报告也将随环境变化和满足各层次用户需求而呈现多样化动态式模式,而且在向社会公众提高绩效产品时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