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认知;需求;西宁市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界定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完整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就是心理健康[1]。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该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美好时期,是获得知识技能、塑造和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有用人才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心理的发展与成熟。目前,全国各地都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但是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现有的研究大部分关注的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西宁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和需求状况,为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7月对青海省西宁市5所中学的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在文献查阅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由3部分组成,第1部分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家庭居住地区(城市或是农村)、民族;第2部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调查,包括研究对象是否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程度,对心理健康教育定义、目标、功能、内容、途径的认知等;第3部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调查,设置了一个问题“您觉得作为青少年是否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1.2.2调查方法
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以不记名和自愿参加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前向调查对象说明填表方式,由研究者集中发放问卷,调查对象自行填写并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9份,有效回收率达93.8%。
1.2.3统计学方法
对于获取的定量资料,经双人核对录入,建立EXCEL电子表格数据库,逻辑检查后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和构成比进行描述性分析,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469名学生中,初一、初二、初三的学生分别为160人、152人、157人;A学校学生为78人,B学校学生为86人,C学校学生为100人,D学校学生为110人,E学校学生为95人;其中女生为245人(52.24%);以汉族学生(91.04%)和农村学生(98.51%)为主。
2.2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情况
2.2.1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获悉程度
问及“您是否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回答者中,89.77%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除C校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比例为78%,其余院校比例均在85%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一、初三年级听说过健康教育的学生所占比例均达到90%以上,而初二的学生所占比例略低为8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2健康教育的获悉途径
选择网络、电视这一途径的学生人数最多为47.74%,其次依次为他人、书籍、其他。男、女生间选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三学生中,选择网络、电视途径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多为58.74%,其次依次为初二、初一年级学生,各年级之间有统计学差异。A、C、D、E学校的学生选择网络、电视途径的人数比例均在45%以上,而B校学生选择这一途径的人数仅占26.19%,该学校学生选择他人的比例最多为51.19%,各学校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3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及需求情况
绝大多数的被调查对象都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所了解,仅3.33%选择“完全不了解”。对心理健康教育定义的了解程度较高,74.35%能正确回答。而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开展途径、功能、内容的问题,回答正确的学生极少,仅占9.03%、8.79%、1.43%和6.18%。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很高,有97.01%的初中生选择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3讨论
3.1西宁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与需求的总体状况
本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都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获悉途径主要为电视、网络;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目标、开展途径、功能、内容等问题,回答正确率较低。而97.01%的学生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这一现象提示西宁市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不高,需要引起当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相关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3.2影响西宁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与需求状况的因素
3.2.1外在因素
3.2.1.1学校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起步较晚,各学校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关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也不够深入[2],部分专业人才学历低、资格水平低、实践度低,不能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处于西部地区的青海省在教育方面与内地有一定差距[3]。学校教育观念陈旧,片面强调学生升学率,缺少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机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缺少有效的管理和督导等因素均可能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程度偏低。另外,学校之间也存在着教学力量的差异。A、B两所学校听说过心理健康的学生比例最高,B校较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开展了心理课程,并经常进行心理方面的知识讲座。A校的教育水平在5所学校之中相对较高,学校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也相对全面和优质,师资力量较为雄厚;且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强,能够自主通过网络、电视了解相关知识。
3.2.1.2社会因素
有研究显示,来自农村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极其低下[4]。环境因素越好,越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本次调查对象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认知水平低与我国农村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也有很大的关系[5]。其次,应试教育也可能是影响因素之一。通常对来自农村的学生而言,知识可能是其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因此,偏远地区的学校会更加注重专业文化知识的教导,而忽视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2.1.3家庭因素
处于农村地区的家庭经济水平不高[6],家长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很多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认识,不了解也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以至于不能及时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需求,更不能在孩子出现心理疾患时给予正确引导。
3.2.2个体因素
3.2.2.1性别
从性别来看,男女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相当,此结果与李美华[7]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与这一阶段男女生所处环境基本相同,获取信息的途径,面临的问题也大致相同有关。
3.2.2.2年级
可能是由于初一年级学生刚结束升学考试,而初三年级学生又要面临升学考试,因此,初一、初三年级学生比初二年级学生更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初三年级通过电视、网络途径(学生获取健康教育知识的主要途径)的学生比初一、初二年级的多,可能是由于初三年级学生接触网络、电视的时间更长。可以开展健康教育的途径,大部分学生只能答对两个或三个,正确率不高,此与各年级学生缺乏正规的健康教育有关。
3.3建议
3.3.1学校方面
肖汉仕[8]认为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是主要渠道,学校老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因此学校所采取的措施能够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善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现状。首先,学校要改变教育观念,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内容应广泛多样,如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等。教育学者吴澄波[9]提出语文教育是心理教育的最优化载体。其次,指导具有阅读能力的学生课外自学有关实用的心理指导读物。注意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渗透。
3.3.2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心理健康的发展更是影响巨大,因此父母理应肩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应重视并加强与子女的有效沟通,对孩子的反常行为予以关注并提供真诚的帮助。为了促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实施,学校可根据学生家长素质的现状,通过开办家长学校,推荐、发放科学而实用的心理指导读本,宣讲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从而确保能够顺利构建益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环境,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架桥铺路。
3.3.3社会环境
社会大环境也应营造出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通过播出公益广告、出版相关书籍等方式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调查结果可知,电视、网络是学生获得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利用这一重要渠道加强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定义、目标、功能、内容、开展途径等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作者:闫雪梅 马圆圆 郑玉花 吴丝丝 杜春燕 苏春香 刘天贶 杨晓玮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秋梅,孙文永.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8-12.
[2]马眸眸.新形势下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洛阳:河南科技大学,2012:21.
[3]席美云.青海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6):98.
[4]沈德立.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8(5):71-75.
[5]欧友湘.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23.
[6]罗鸣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88-95.
[7]李美华.青海省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28-134.
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1.学习方面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初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和学习效率低。
(1)厌学。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可以说“厌学心理”在初中学生中有一定的普遍性。
(2)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分好班、差班,考试排名次,张榜,搞题海战术,使学生处于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2.人际关系方面
(1)与老师关系不和谐产生对抗心理。如果老师对学生缺乏理解、缺乏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就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以至关系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不够融洽。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竞争越来越激烈,同学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如果老师疏于引导,同学之间就会产生隔膜,缺乏应有的同窗情。
(3)与父母的关系不够亲密。专制式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导致这些学生产生孤僻、专横的性格,加上“单亲”家庭等问题的存在,使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或制造了痛苦,会因此憎恨父母、家庭。于是,有的学生就走向极端,家长和老师的话无论对错一律拒绝,以免家长和老师对自己进行干涉。
3.青春期方面
(1)自卑情绪严重。青少年时期处于由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过渡的阶段,认知特点是天真、浪漫、理想化的成分多,现实性的成分少。一旦将他们的主观想象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时,他们惊讶地发现,理想是如此的脆弱。天真想象的破灭,给他们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往往把失败归因于自己无能,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和自卑。
(2)逆反心理普遍。初中学生一般都对家长和教师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可是,他们的潜意识里却将自己看作大人,迫切要求独立。但在家长和教师的眼里,他们仍还是个孩子,还很幼稚,惟恐他们上当吃亏,于是对他们关爱有加,喜欢过多干涉他们的生活,这会引起初中学生的强烈反感。
(3)性困扰频繁。性早熟的女生因为发育较快,在班上找不到交往的对象,性晚熟的男生因为较同龄人发育缓慢,在班上也找不到交往的对象。这两种人在班上好像被孤立起来了,于是,他们很痛苦,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加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更新教师观念
尽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但仍有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错误认识严重阻滞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有些学校视心理健康教育为无关紧要的事情,有些学校简单地以思想政治工作取而代之,甚至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压服了事。因此,要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大力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一部分是开展心理健康调节训练。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
3.开设心理咨询室
【关键词】 精神卫生;健康教育;方法;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3-0212-03
近20 a来,山东胜利职业学院心理咨询室面向初中及初中以上阶段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笔者在工作中接触到了不同阶段学生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对所接触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都与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偏离现象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矫正有关。因此,小学应是最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年龄阶段。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小学生中开展较大样本心理活动观察与心理测量的对照研究,以确定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状况、心理健康的共性问题及其严重程度,从而探索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3所小学四、五2个年级12个班的554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日常观察记录 对研究对象进行1 a的日常观察,观察研究对象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各种情况,由班主任教师按统一要求记录。通过日常观察,发现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为确定心理测量方法和内容提供参考依据,并对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供有针对性的资料。在对全部研究对象的观察中,共记录到有效资料213条。
1.2.2 分析汇总 对记录到的有效资料进行分析,排列优先顺序和构成情况,发现带普遍性的问题7项。
1.2.3 确定心理测量的内容并实施心理测量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进行3个方面的心理测量,检验教师表述问题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1)儿童Nowicki-Strickland内-外控制量表[1](Nowicki-Strickland Internal External Control Scale for Children),该量表适用于儿童泛化性期待的测定,反映儿童心理控制源的类型,得分范围从0(内控)~40(外控),用于解释日常观察发现问题中的“主动性差”和“输不起”2个问题。意在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教师日常观察到的问题和儿童实际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2)儿童自尊问卷(SES)[2],该量表用于评定青少年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总分范围为10~40,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主要研究儿童自尊程度与儿童的向师性、儿童在物质上的攀比以及儿童的不合群现象。(3)儿童孤独量表(CLS)[3],该量表用于评定儿童的孤独感和社会不满程度,并了解最不被同学接受的儿童是不是更孤独。量表测定的结果,体现孤独与社会不满程度具有相当的时间稳定性。
2 结果
2.1 日常观察中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发生的频度 以班主任教师记录到的每类问题发生的人次数为分子,全部观察对象为分母,计算日常观察到的心理问题的发生频度,见表1。
2.2 心理测量结果 心理控制源表现为过分内控和过分外控的,占被调查对象的6.8%。五年级学生表现为过分内控或过分外控的实际人数多于四年级学生,男生在这个方面表现问题的实际人数多于女生。见表2。
自尊调查发现,过分自尊和缺乏自尊的占被调查对象的6.6%。
五年级表现为过分自尊或缺乏自尊的实际人数多于四年级;男、女生表现为过分自尊或缺乏自尊的实际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孤独量表调查发现,有孤独倾向的占被调查对象的7.9%,此种倾向五年级的实际发生人数多于四年级,男生有孤独倾向的实际人数是女生的2.5倍。见表4。
2.3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社会人口统计学比较 自尊量表的调查没有发现年级和男女之间存在差别。孤独量表的调查在年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男、女学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生较女生有更明显的孤独倾向。儿童内外控制量表的调查发现,男、女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整体水平来看,五年级学生较四年级学生有更高的外控性。
3 讨论
结果显示,教师在日常观察中认定的问题发生的频度明显高于心理学调查中认定的问题发生的频度。虽然在本调查的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到了日常学生表现的问题,但从调查结果来看,日常行为表现出的问题不能认定为心理不健康的表现。笔者认为,用儿童心理发展水平来解释似乎更合理,因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成熟和学习的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学校时间的延长以及知识的积累,学生有了更多的自我空间,但心理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完全独立和成熟,在这个年龄段所表现出的独立是比较盲目的;另外,“帮团时代”[4]的影响,在更多的方面和更深的层次上影响着他们,他们宁愿接受同学之间的一些观点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也不愿意听从教师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学生按照自己活动圈圈里的想法做出决定并付诸实施,其结果会更多地受到教师的否定。这样的结果总是在困扰着他们,甚至会促使他们采取更为极端的对立态度,在这样态度支配下产生的行为,可能就被教师认定为偏离行为或心理问题。
笔者提倡在小学生中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因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加糟糕,更重要的是小学教育过程是直接为孩子终身奠基的过程,培养目标是心身健康、全面发展的公民。小学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知识和技能的阶段。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过程,就会获得勤奋感,会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成为小学儿童的必修课程。
在小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首先掌握本学校甚至本班级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活动形式、持续时间等具体操作问题,不能照搬照抄和不顾实际情况,从而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其次,要提高教师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树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充分认识和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摒弃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处理问题学生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工作。事实上,班主任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最好的心理辅导教师。第三,坚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教育序列。心理发展过程自身固有的规律就是一个连续过程,但有阶段性。笔者认为有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教育序列。就广义的教育而言,是教育者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施加影响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在一定的模式范围中成长和发展。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事不在,是深入灵魂、影响一生的影响。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接受了来自教育者的各种影响,形成了与教育者十分相似的行为习惯。尤其是在小学早期,学生的“向师性”比较浓重的时期更是如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适应社会文化发展要求。养成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心理自觉性的养成。
1.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1.1 学习方面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初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和学习效率低。
(1)厌学。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可以说“厌学心理”在初中学生中有一定的普遍性。
(2)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分好班、差班,考试排名次,张榜,搞题海战术,使学生处于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1.2 人际关系方面
(1)与老师关系不和谐产生对抗心理。如果老师对学生缺乏理解、缺乏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就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以至关系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不够融洽。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竞争越来越激烈,同学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如果老师疏于引导,同学之间就会产生隔膜,缺乏应有的同窗情。
(3)与父母的关系不够亲密。专制式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导致这些学生产生孤僻、专横的性格,加上“单亲”家庭等问题的存在,使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或制造了痛苦,会因此憎恨父母、家庭。于是,有的学生就走向极端,家长和老师的话无论对错一律拒绝,以免家长和老师对自己进行干涉。
1.3 青春期方面
(1)自卑情绪严重。青少年时期处于由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过渡的阶段,认知特点是天真、浪漫、理想化的成分多,现实性的成分少。一旦将他们的主观想象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时,他们惊讶地发现,理想是如此的脆弱。天真想象的破灭,给他们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往往把失败归因于自己无能,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和自卑。
(2)逆反心理普遍。初中学生一般都对家长和教师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可是,他们的潜意识里却将自己看作大人,迫切要求独立。但在家长和教师的眼里,他们仍还是个孩子,还很幼稚,惟恐他们上当吃亏,于是对他们关爱有加,喜欢过多干涉他们的生活,这会引起初中学生的强烈反感。
(3)性困扰频繁。性早熟的女生因为发育较快,在班上找不到交往的对象,性晚熟的男生因为较同龄人发育缓慢,在班上也找不到交往的对象。这两种人在班上好像被孤立起来了,于是,他们很痛苦,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2.加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2.1 努力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心理环境。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社区心理环境。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重要任务, 包括教学大楼、实验室、运动场等等在内的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和曲径通幽的小道,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二是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技艺,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 改善学生心理环境。三是校园校风建设。培养良好的校风,既能反映学校的特色,也是稳定心理环境的因素。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只有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四是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使家长既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2.2 以课堂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一门学科走进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还要面向全体中学生,作预防性辅导,运用现代心理科研成果,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特点有所了解,掌握一些调控自我心理的常识,学会自我修养、锻炼的具体方法,养成健康的心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2.3 利用学科教学渗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无论文科、理科还是思想政治学科,都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和创造心理的指导。各科教师都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把德、智、体诸学科的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会贯通起来,使学生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关键词: 考试焦虑 乡镇中学 干预方法
对于初中生而言,考试是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考试作为评估成绩和选拔人才的工具,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考试焦虑是当个体遇到评估成绩的情境时,以紧张和忧虑的感觉、焦虑的思维,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为特征的一种使人不愉快的状态[1]。它不仅影响学生考试成绩的发挥,而且极大地制约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于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乡镇中学更是如此。
因此本研究在对两所乡镇初中的部分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以及是否住校等因素与考试焦虑之间的关系,并对这类学校缓解学生考试焦虑的干预方法提供指导性建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两所乡镇初中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9份。其中男生149名,女生130名;初一年级93名,初二年级104名,初三年级82名;住校生101名,非住校生178名。
1.2方法
1.2.1评估工具
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TAS中文版:TAS是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考试焦虑量表之一,中文版量表于1999年引入我国,该量表共有37个条目,按照“是”“否”回答,具体内容涉及个体对考试的态度,个体在考试前后的感受及身体紧张等状况,得分越高表明被试者考试焦虑的症状越严重。
1.2.2研究方法
采用《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2](TAS)对两所乡镇初中的学生进行测试,测试时间为期末考试前一周。
1.2.3因变量指标
此量表中的37个条目均为1―0评分。对每个项目,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答是或否。评分时,“是”记1分,“否”记0分,但其中第3、15、26、27、29、33题6个项目为反向记分,即“是”记0分,“否”记1分。评分标准:TAS>20分为重度考试焦虑,TAS15分的则可视为已明显感受到了因考试而产生的不适感。结果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总体情况
表1显示,乡镇初中学生考试焦虑总体情况为:低焦虑水平的学生77人,占总人数的27.6%;中等焦虑水平的学生118人,占总人数的42.3%;高焦虑水平的学生84人,占总人数的30.1%;有明显焦虑感觉的学生176人,占总人数的63.1%。
2.2不同年级学生考试焦虑的比较
表2显示,从初一到初三考试焦虑的平均分呈下降再回升至最高点的趋势,对各年级的考试焦虑平均分进行One-way ANOVA的成组设计方差分析,得出F=4.65,p=0.01
2.3初中生考试焦虑的性别差异
表3显示,男生考试焦虑平均分为16.48,女生的平均分为17.52。对男女生的平均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t=1.30,p=0.20>0.05,初中男女生考试焦虑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女生考试焦虑平均分略高于男生。
2.4初中学生住校生与非住校生考试焦虑的比较
表4显示,住校生考试焦虑平均分为18.60,非住校生的平均分为16.04,对住校生与非住校生考试焦虑的平均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t=3.14,p=0.002
3.分析与讨论
3.1乡镇中学学生考试焦虑情况总体分析
从研究结果看来,总体上低度焦虑学生占27.6%,中度焦虑学生占42.3%,重度焦虑学生占30.1%,其中重度焦虑比率与卢欣荣[3]等研究报道的32%接近,这说明考试焦虑在乡镇中学中普遍存在。而明显感到有焦虑感觉的学生有176人,占总人数的比率高达63.1%。考试焦虑不但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影响学生考试成绩的发挥。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个性尚未定型,可塑性大,因此在此期间进行心理干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合适自我期望值,正确坦然面对考试及挫折。对于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施较为欠缺的乡镇中学则更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抓好学生的成绩,而且要注重学生全方位发展。
3.2不同年级学生考试焦虑的分析
初一、初二、初三学生考试焦虑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平均分表现为初二最低,初一其次,初三最高。介于这种变化趋势,我们认为:初一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对于中学生活还未完全适应,因此考试焦虑相对较高;初二学生对于课程与各科考试模式相对熟悉,加之身心各方面发展更为成熟,且没有过多的外界压力,因此考试焦虑最低;初三学生虽然身心方面比初二学生发展成熟,但其面临着中考,因此升学、家长与教师等各方面压力导致他们考试焦虑比初一初二学生要高。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导致这种趋势,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学习任务等合理地开展各方面教育。
3.3考试焦虑性别及是否住校的差异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男女生考试焦虑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考试焦虑平均分女生略高于男生。但王忆军等的研究发现男女生考试焦虑存在显著差异,黄高贵[4]等提出可能与研究对象和使用工具不同有关。
住校生和非住校生的对比发现,住校生的考试焦虑显著高于非住校生。这可能与乡镇中学对住校生疏于管理有关。初中生身心机制发展尚未成熟,而由于路途遥远又不得不住校的学生平时就缺少了父母的关心和指导,所以教师应该对住校生的教育工作更为关注,同时注意改善住校条件,使其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3.4考试焦虑干预方法讨论
关于考试焦虑的治疗方法已经被广泛用于测验,关于考试焦虑也有完整的研究体系。Ergene指出早期关于考试焦虑的疗法旨在通过行为疗法降低生理唤醒水平。后来,认知疗法开始流行。近期的疗法趋向综合疗法,Sud[5]等认为有效的考试焦虑治疗方法包括:系统脱敏疗法、放松训练、认知重构训练、注意能力训练、个体模仿训练及学习技能训练,往往这些方法综合使用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乡镇中学学生的考试焦虑确实严重存在,因此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我们认为应该针对乡镇中学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缓解其考试焦虑状况。
参考文献:
[1]Ergene,Tuncay.Effective interventions on test anxiety reduction[J].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2003,24,(3):313-328.
[2]张作记主编.行为医学量表手册(第1版)[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213-218.
[3]卢欣荣,王忆军,夏薇等.哈尔滨市中学生考试焦虑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8):645-646.
[4]黄高贵,吴燕,张丽琼.高考学生考试焦虑性别差异的探讨[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2):98.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
本次心理健康测验对象是黑龙江省阿城市一中2004级高中生,测试时间是2004年9月。从所得的有效问卷中抽取一部分作为研究样本,样本的抽取方法是分层随机抽样,每班抽取20份问卷(男生10份,女生10份),共220份问卷。
测验分析采用的工具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SymptomCheckList90),即90项症状校核表。使用的测验版本是汪征宇的翻译本,测验采用五级记分。将所抽样本数据录入电脑,利用SPSS11.0社会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高中生心理健康整体状况
研究得出,症状总均分大于或等于3分的学生有3名,占总人数的1.4%。在一个或多个因子上检出的人数是45人,检出率是20.5%。据表1可知,各因子均值(M)由高到低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偏执>敌对性>焦虑>精神病性>躯体化>恐怖。
有的研究者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为19%,并有逐年递增的趋势”。调查结果提醒我们,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我们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高中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等,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对初中到高中生活环境变化的不适应,很多学生第一次住校,而且进入省重点高中,学生强强相遇,对自己要求较高,学习压力大;2)对学习方式变更不适应,高中需要学生具有更强的学习主动性,很多学生由过去初中老师的掌上明珠“沦为”普通学生,产生了心理问题;3)高中生源的差异较大,农村、城市学生聚到一起,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需要协调和相互了解;4)经济、社会的巨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人面对变化后的不适应而产生心理压力,调整不好就表现出各种心理问题。
2.高中生与常模SCL-90各因子比较
从表1可知,高中生样本数据与常模统计比较后的结果是,高中生样本的躯体化因子显著高于常模(p<0.05),强迫极其显著地高于常模(p<0.01),人际敏感显著低于常模(p<0.01)。从各因子得分排序来看,位于前三位的在高中生样本组依次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常模组依次为人际敏感、强迫、偏执。
从高中生研究样本与常模比较看,学生躯体化和强迫问题较多,应该引起重视,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强迫是指主观上体验到源于自我的某些观念和意向的出现是不必要的,或其重复出现是不恰当的,但又难以通过自己的意志努力加以抑制,从而引起强烈的紧张和严重的内心冲突并伴有某些重复动作和行为。这种强迫的心理问题也可能引起“躯体化”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躯体化。
科学地休息和调控情绪,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闲暇时间有自己的爱好,在饮食上注意调配等措施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强迫和躯体化问题。
3.高中生SCL-90各因子的性别比较
由表2知,各因子≥3分的检出率中,男生在躯体化、强迫、敌对性、恐怖、精神病性5个因子上的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生;女生在抑郁、焦虑、偏执3个因子上的问题检出率高于男生。经过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男女生在抑郁因子上有显著差异(P<0.05),女生明显高于男生,见表3。
从各因子分≥3的情况(检出率)和男女生各因子差异的显著性检验中发现,在心理问题上存在性别差异。因此,对高中生进行心理教育、辅导时要注意性别上的差异,有针对性开展心理教育工作。
有学者研究表明,“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女生在焦虑、抑郁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多于男生,反映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个特点,即女生大多感知细腻、思维具体、情感上脆弱、敏感、多疑及自卑自轻,她们产生内心冲突的机会比男生多,因此更易产生焦虑、抑郁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一结果同国内有关研究是一致的”。总之,性别的差异是生物基础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原因有待深入研究。
三、建议
2002年8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笔者对在高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以下几点建议: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出发点,师生共同确立活动目标,通过师生共同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以学生学会自助为归宿,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整个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诸如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谈话交流、行为训练等。心理教育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2.建立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心理室,排解学生的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矫治。”学生实际上是赞成学校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笔者对阿城一中2005级398名学生的调查显示:47.5%的学生赞成学校开展个别心理咨询(赞成课堂心理教学的占24.6%,赞成集体心理讲座的占27.9%)。
学校心理咨询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教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巧,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学生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工作过程。心理咨询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直接咨询、电话咨询、信函咨询、报栏咨询、网络咨询等等。
3.各学科教学渗透
各学科的教学都要求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的参与,要认识到智力教育与心理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道理。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的解决。通过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增加心理教育内容,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健康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以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不仅扩展了心理教育的空间,而且还有利于各学科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此,心理教师不应将自己封闭于咨询室中,要积极与广大学科教师、领导交流教育教学心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学生心理资料的收集意义重大,许多资料具有保密性,由专职心理教师负责收集和管理。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了解学生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监控自我完善过程;为学校心理辅导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收集信息。
学生心理档案收集要全面,既要有班级和学校的团体资料,又要有反映学生个体各方面特征的资料;既要有数量化的资料也要有非数量化的资料。最为重要的是要从积累的档案资料、数据中分析总结出有价值的信息,而不仅是为了应付检查和存贮档案,要为师生和学校提供及时有价值的反馈,为有效开展高中生心理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校园守望者:教育心理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班主任 心理健康 初中生
一、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和职责
对初中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参与。班主任在这方面具有极大优势:接触学生时间长,次数多,对学生了解较全面深入;带班一般为三年,这就为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系统地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条件;在时间与空间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校内校外,课内课外,既可利用较长的时间,如入学教育和班会时间,也可利用较短的时间,如课间休息和放学之后;更加上班主任负责具体管理班级及本身的组织管理能力,在学生面前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学生的认同感、亲和力好。
在班主任的诸多工作中,德育工作是核心工作。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依托学生良好的心理,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这是德育的基础,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因此,在遵循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和原则,充分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班主任能够也应该开展创造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举办心理健康和青春期知识讲座,发挥心理知识的作用
由于中学生在心理知识方面存在着不足,因此对中学生有针对性地讲授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是必要的,对指导其学有好处。他们按照心理学的规律去学习,学习成效必然有所提高。在讲授心理学知识时,班主任须要注意不能像心理学教师那样讲授,要有针对性,视情而讲。同时,班主任应该根据艾宾浩斯曲线原理和最近发展区理论等心理学知识去为学生解除心中的苦闷和学习上的烦恼。如有的学生对考试厌烦,可以讲授遗忘的规律,让学生懂得遗忘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规律,明白学习知识后的第一天、第七天、第三十一天是唤醒记忆的必要时间,这样学生对老师组织的各种就能够理解了。
2、关注每个学生,学会及时主动进行劝说
首先,班主任在劝说前要深入了解劝说对象,关注每个学生。劝说表面上是语言的交谈,实质上都是心与心的交流,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其次,要让自己保持一种热情的、友善的、沉稳的心理状态。选择舒适、放松的环境,与学生的距离适当,尽量使学生有一种亲近感,使这种热情的、友善的心理为学生所领会。不论学生在交谈过程中出现何种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言行和情绪,班主任自身必须始终具有这种心态。
最后,要运用必要的劝说技巧和策略。如学生在情绪动荡的状况下,很难听进善意的劝告。稳定情绪的技巧有:(1)避实就虚。班主任在劝说前谈一些与劝说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事,以使学生的情绪逐步稳定下来;(2)“冷处理”。班主任不直接实施劝说,而是让学生对刚才发生的事情进行回忆,或写在纸上;(3)肯定学生的成绩与优点。适当的表扬与奖励会使人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进而身心放松,情绪稳定。此外,劝说时要注意学生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根据情况调整劝说的内容和方式。应根据自己察觉到的学生心理,适当调整自己的劝说内容或暗示学生要引起重视。
3、重视偶发事件,及时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现实生活中会常出现料想不到的意外事件和情境,如学生亲人亡故、车祸、火灾、抢劫、父母离异以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突发的不愉快的事件等。这些情况一旦出现,学生的心理平衡可能被打破,甚至心理崩溃,因此特需心理辅导与重视。班主任要明确这种偶发事件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变化的一般规律。这种突发性心理变化在心理学上一般分为五个阶段:
(1)呆滞期。偶发事件突然来临时,学生一时麻木呆滞,痛哭。
(2)侵袭期。学生意识到眼前发生的事实,被动承受侵害,内心痛苦悲伤。
(3)冲突期。这时学生心理防卫开始形成,与入侵的危机心理冲突斗争。
(4)消化期。学生澄清是非,确立收拾残局的信念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5)重建期。学生开始建立正常的生活秩序,寻求新的心理平衡,以达到新的适应。
为了减轻学生偶发事件后的痛苦,加速重构心理平衡,应做好:呆滞期和侵袭期,这两个阶段时间不长,应当冷静地守候在当事人身旁,不要喋喋不休地劝慰。冲突期是班主任干预的最佳时期,应在这一阶段组织一切可以组织力量,让了解支持当事人,当事人又信得过的人一起来帮助,援助之焦点是帮助当事人必须面对和解决问题,不让当事人有被遗弃和孤立无援的感觉。消化期是学生自我调整最佳时期,班主任应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防止心理反复。还要注意有些事情是不能让全班学生知道寻求全班同学帮助的,如学生的父母离异、女生意外身体伤害等;有些事情宜让同学知晓并帮助,如家庭遭劫、亲人亡故等。
那么,班主任如何帮助家长提高认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呢?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压力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7-0-03
1 引言
压力(stress)是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刺激情境时,伴有躯体机能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也称应激状态[1]。压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中每个人难免需要面对大大小小的压力。压力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成为推动个体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达到期望的动力,也可能在个体内心形成绕过不去的“心坎”,被它所击败,成为自己前进路上的跘脚石,使自己一蹶不起。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适宜程度的压力有助于激发学习效率,但过度的压力则容易导致学习效率降低,生活质量下降,生活满意度降低,严重的甚至会直接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本研究旨在调查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压力状况,进一步考察不同学校类型、不同学段、不同性别的中学生,以及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压力状况的特点,进而为缓解青少年心理压力,帮助青少年更好的应对压力,为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性建议。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分层随机抽取477名青少年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477份,有效问卷456份,有效回收率为95.6%。其中初一27人,初二38人,初三9人,高一15人,高二31人,高三80人,大一51人,大二48人,大三67人,大四20人;男生161人,女生225。
2.2 研究工具
采用刘贤臣[2]等编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 list,简称aslgc)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压力进行调查。该量表为自陈问卷,由27项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反应的常见负性生活事件构成,评定期限依据研究目的而定,可为最近3个月、6个月或一年。在使用过程中,本研究将期限定为一年。对每个事件的回答方式应先确定该事件在限定时问内发生与否,若未发生过仅在在未发生栏内划打勾,若发生过则根据事件发生时的心理感受进行5级评定,即无影响、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分别记为1分、2分、3分、4分、5分。全部事件可概括为六个因子: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其他。每个因子中所有题目得分总和除以因子条目数,可以得到该因子的得分,累计各事件评分为总应激量。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5,分半信度系数为0.88。
此外,本研究加入两道题目:“总的来说,我感觉我的压力很大”;“我觉得压力已经影响我目前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以考察青少年的总体压力感及压力对其的影响程度。
2.3 测试程序
将研究对象年分别集中在安静的教室,由经过培训的心理学研究人员发放问卷,被试先填写性别、年龄、年级等个人信息,然后采用统一指导语要求被试对问卷中的各项目进行自陈回答,当场回收问卷。
2.4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青少年学生总体压力感和压力影响程度调查结果
调查发现,对于题目“总的来说,我感觉我的压力很大”,选择“是”的中学生占56.7 %,大学生占55.6%;对于题目“我觉得压力已经影响我目前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选择“是”的中学生占32 %,大学生占18.6 %。这说明有50%以上的中学生、大学生都感到压力很大,对30%以上的中学生、近20%的大学生来说,压力已经影响到他们目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见表1)。
3.2 青少年学生总压力量及各压力因子的结果与分析
3.2.1 中学生总压力量及各压力因子的结果与差异分析
从总体上看,中学生在学习压力因子上得分最高( m=1.93),人际关系因子次高( m=1.68),健康适应因子得分最低(m=0.75),这说明中学生的压力主要还是来自于学习和人际关系方面(见表2)。
我们从学校类型、学段、性别来考察中学生在总压力量及各压力因子是否有差异。
从学校类型来看,普通中学的学生在总压力量最大(m=35.31),较差中学的学生总压力量最小(m=31.44)。普通中学的学生在人际关系和学习压力两个因子上得分均高于重点中学和较差中学学生。进一步以学校类型作为自变量,以总压力量和六个压力因子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学校类型中学生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不同学校类型的中学生其总压力及各方面的压力都比较接近。
从学段来看,初中生在总压力量、人际关系、受惩罚、健康适应及其他因子均高于高中生。进一步以初、高中作为自变量,以总压力量和六个压力因子作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受惩罚因子上初中生得分显著高于高中生(t=2.26,p<0.05),在总压力量以及其他五个因子上初中生和高中生不存在显著差异。
从性别来看,男生的总压力量和六个因子的压力量均大于女生。进一步以性别作为自变量,以总压力量和六个压力因子作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总压力量、受惩罚因子、其他因子上,男女生差异非常显著(总压力量t=2.82,受惩罚因子t=3.05,其他因子t=3.00,p<0.01),在丧失因子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2.30,p<0.05),在其他三个因子上则差异不显著。
3.2.2 大学生总体压力量和各压力因子的结果与差异分析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在学习压力因子上得分(m=1.70)最高,人际关系因子得分(m=1.55)次高受惩罚因子得分最低(m=0.82),说(m=0.82),说明大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习和人际交往两方面(见表3)。
从年级上看,大二学生的总压力量最大,其次是大一学生,再次是大四学生,总压力量最小的是大三学生。大二学生除在学习压力上稍低于大一外,在人际关系、受惩罚等其他压力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其他年级。进一步以年级作为自变量,以总压力量以及各因子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均无显著差异,这说明四个年级大学生的压力是相近的。
从性别上看,男大学生的总压力量以及各个方面的压力因子得分均高于女大学生,进一步以性别作为自变量,以总压力量以及各因子作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受惩罚因子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2.45,p<0.05),在总压力量以及其他五个因子上男女生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男大学生的压力大于女生,特别是在受惩罚因子上的压力比较明显。
4 讨论与建议
4.1 讨论
4.1.1 青少年学生普遍感到压力很大
总的说来,56.7%的中学生、55.6%大学生感到压力感很大,32%的中学生、18.6%的大学生感到压力已经影响到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这说明目前青少年学生感受到各方面压力较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拥有知识是应对社会竞争的一个必要条件,青少年学生心理压力增大表明社会对“知识为本”的认同,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青少年学生面临不少压力,同时也表明社会对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青少年体验到现实性的社会要求,这种现实性会转化为青少年对于自我的压力。
4.1.2 青少年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习和人际关系方面
本研究发现中学生和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是来自于学习方面和人际关系,这与国内许多研究者的研究结论一致[3]。这说明很多地方的青少年学生都感受到了学习负担的沉重,特别是中学生普遍体验到学习任务过重、考前复习紧张、心理负担过重、担心考试成绩不理想等。另一方面则说明素质教育给学生减压减负的成效还不是很大,学生还是感受到较大的学习压力,说明现阶段素质教育的重点还是应如何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上。
4.1.3 初中生生比高中生在违纪等处罚事件上体验到更大的心理压力
本研究表明,不同学段中学生在受惩罚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初中生受惩罚因子得分显著高于高中生。这可能是因为初中生年龄还比较小,在道德发展水平上比高中生更倾向服从于权威,一旦因为自己违法校纪校规等收到处罚,内心觉得自己很不应该,对不起父母,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不安,因而承受的压力更大。
4.1.4 男生心理压力普遍大于女生
研究发现,对于中学生和大学生而言均是男生的压力要大于女生,这与以往的研究一致。由于社会、家庭对于男生和女生的性别角色期待是不同的,因此这种性别角色期待也会内化到学生心理,使男生感受到家长、教师、社会对他们的期望,而过高的期望往往会成为一种心理负担,使得男生感受到更多的学习压力。同时,研究也发现男生在受惩罚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是由于无论是在生理特征还是在传统文化里,男生都比较冲动、攻击性强,使得男生比女生更容易违纪,因此在受惩罚因子上的压力会大于女生,他们更可能因为受到处分和批评产生心理压力。
4.2 对策
4.2.1 在教育教学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学校和教育部门要更新教育理念,切实加强青少年学生素质全面培养,特别是心理素质培养的教育理念,针对地区、学校类型等特点的差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根据实际需求合理地整改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切实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课程设计,尤其是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一方面切实减轻学生学习和考试负担,另一方面逐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特别是对压力事件的处理能力。
4.2.2 学校、家庭和社会积极配合帮助青少年降压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援助,不仅需要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参与,还需要更多的任课教师、家长、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首先,全社会要建立起健康科学的“成才观”以及和谐的育才气氛;其次,要帮助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加强交流沟通,与学生一道确定成长发展的合理期望值;再次,任课教师也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对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学生积极面对现实,勇于接受挑战。
4.2.3 采取“三层次介入理论”,建立完善的青少年学生心理援助体系
学校可以采取“三层次介入理论”[4],即开展对全体学生进行第一层次的发展性辅导、对部分学生进行的第二层次的预防性辅导,和对特定学生进行的第三层次的治疗性心理辅导,将这三个层次有机结合,建立完善的学生心理援助体系。学校心理教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特别要重点关注压力感较大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教育学生正视失败与成功、竞争的激烈与残酷,帮助学生寻找应付措施,从而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
4.2.4 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指导
在大中学校应重点开展学习心理调适、人际交往、情绪调控、心理压力调节等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使学生能够自我调节心理压力,用积极的方式应付压力事件,引导青少年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学会在应付各种环境压力和挫折时合理求助,不断增强适应社会生活和承受挫折及压力的能力。
4.2.5 通过“压力情境训练”提高青少年的压力免疫力
在青少年了解压力及应付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减压训练来提高青少年的压力免疫力。创设各种压力情境,让青少年在压力情境的“模拟应付”演习中,学习采用积极主动、适应性的应付策略,还可以进一步提示其将这些态度和技能应用于一些相对小的日常生活压力情境,并作出综合评价自己是否能对压力反应进行有效的控制,是否采取了积极的应付策略。当青少年经过实践建立了对压力情境能够进行有效的认知评价、压力反应以及理智应付之后,还要鼓励其逐渐将这种新的技能应用于较强压力的情境中,直到在最大压力的情境下也能适应并产生有效的应付反应[5]。
4.2.6 引导青少年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应对压力
一定程度的社会支持能够提高个体有效应付压力的能力,从而减轻压力的不良影响。有研究发现,青少年对社会支持的主观感受性低、利用度不高是其产生较高水平压力感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引导青少年学会发掘、利用身边的社会资源,提高对应付资源的主观感受性和利用度,加强与父辈、亲属、朋辈、师生、同事间的沟通,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由此建立健全和完善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
4.2.7 发挥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社区心理健康是做好社区工作的重要保障之一。一方面可以在社区开设家长学校,通过社区互助、交流的方式,帮助家长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方法,向家长宣传新的成才观,引导家长对孩子保持合理的期望,从家长入手,减轻家庭、学校带给学生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在社区开设社区教育中心,配备一定的心理保健医生或心理辅导人员,进行海报、专栏宣传,定期组织心理专家进行心理健康普及讲座和心理健康广场活动等等,要重点关注特殊孩子、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开展社区心理互助行动。
整理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 罗锂,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广西 玉林,537000;余钊运,贵港市平南县镇隆镇六竹小学,广西 平南,537306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4-0108-0005 教育部于2002年8月制定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1][2]。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极大的重视。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众多,经济欠发达,因为受到经济水平、师资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广西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广西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缺乏来自实证研究的论证。本研究实地调查了广西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把握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和规律,为广西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一些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广西贵港市平南县福塘村和西山村的两所小学中抽取500名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被试群体均为四年级到六年级的小学生。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22份,有效率为84.4%。其中男生220人,女生202人;四年级137人,五年级123人,六年级162人;留守儿童99人,非留守儿童291人(有缺失值)。
(二)研究工具
测试问卷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人主修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 [3](P3~12)。《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是周步成等人于1991年5月在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GAT) 基础上修订而成,并制订了中国常模。该问卷适用于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主要用于诊断情绪困扰和适应不良,而且对教师和家长正确地了解并指导孩子,以及针对中小学生心理键康的科学研究,均具有很高价值。本测验共包括8个维度量表,分别为: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以及冲动倾向;此外还设置了效度量表(说谎量表)。全量表的折半信度为0.91。各维度量表同全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达到0.70以上,内部一致性较好[4]。测验分数以得分表示,可与其他测验结果进行比较。将受试者8个维度量表的得分加起来就是量表总分。量表总分在64以上者或各维度量表得分在8分以上者,就需要制定特别的个人指导计划[5](P279~280)。这也是本问卷与其他问卷不同的地方,它保证了测验的有效度,可以更准确更有效地反映出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三)数据处理
运用SPSS11.5数据统计软件处理调查数据。
二、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表1)
依据表1可以看出,被试总体的焦虑总分均值为41.22分,未超过正常焦虑总分,且心理正常的学生占总体的85.78%,说明被试为一个低焦虑群体。该表显示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者有12人,占总体的2.84%;心理健康有问题的有48人,占总体的11.37%;至少在一个分量表上显示有问题者有251人,占总体的59.48%,需要制定特别的个人指导计划,以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广西农村小学生各维度得分情况分析
为了进一步确定被试心理问题具体分布情况,以下对各维度的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2、表3)。
由表2可知,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在MHT的学习焦虑维度上平均分大于8分,为8.36分,在其他维度上的得分均小于8分。这说明小学生在学习焦虑维度上存在适应不良的情况。各维度的焦虑水平得分从高到低排列的顺序为: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对人焦虑、冲动倾向、孤独倾向。
表3结果显示:被试心理健康各维度上存在适应不良的人数占比例前三位的是学习焦虑(N=215人,占被试总体的50.95%)、身体症状(N=80人,占被试总体的18.95%)、自责倾向(N=55人,占被试总体的13.03%)。各维度上存在适应不良的人数从多到少排列的顺序为:学习焦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冲动倾向、孤独倾向。
(三)广西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依据表4可知,经过t检验,女生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和恐怖倾向这三个维度上得分极其显著高于男生;女生在对人焦虑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四)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
依据表5可知,经过F检验,三个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得分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以及量表总分维度中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在过敏倾向维度中存在显著性差异。从量表总分的均值比较来看,五年级的均值最高,四年级次之,六年级最低。经过事后多重检验(Turkey)发现,在学习焦虑维度上,四年级得分显著低于五年级和六年级;在对人焦虑和孤独倾向这两个维度上,六年级得分显著低于五年级;在过敏倾向维度上,四年级得分显著低于五年级;在身体倾向、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这三个维度上,六年级得分显著低于四年级和五年级;在量表总分上,四年级和六年级得分显著低于五年级。
(五)农村小学生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
依据表6可以看出,经过t检验,留守儿童在对人焦虑和自责倾向这两个维度上得分极其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这四个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
三、讨论与建议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基本情况
广西农村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这既包括心理问题较明显、其总分>64分的占被试总体2.84%的那部分农村小学生,也包括虽然总分<65分,但在个别维度上却显示出某一方面问题的农村小学生。虽然被试总体的心理健康都处于低焦虑水平,但是不能忽视对这些在某些方面存在心理偏常的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学习焦虑是影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问题。这与浙江中部地区农村的研究结果一致[6]。学习焦虑由来自于有关学习的各方面压力引起。在许多学校中,教师“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心育”的现象屡见不鲜;另外,由于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当子女考试失利时采取打骂的教育方式,导致许多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表现出过度的焦虑[6]。
(二)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分析
女生得分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和恐怖倾向这三个维度上极其显著高于男生;女生得分在对人焦虑维度上显著高于男生。男女生群体在恐怖倾向维度中存在差异,这与辽宁省岫岩县农村、吉安市农村等的研究结果一致[7][8]。这与女生生理、心理发展及家庭教育有关。一方面女生较男生比较早进入青春期,对生理变化有一种神秘感、恐惧感,加之事先缺少他人指导,所以常处于一种焦虑不安之中,有时莫明奇妙地紧张、害怕;另一方面,家长给予女孩子的教育多是保护型的,使他们缺少性格上的各种锻炼,依赖性大于男孩子,独立性又小于男孩子,所以成长过程中一旦失去成人帮助就感到不安[9]。因此,要求在广西农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应当做得具体细致、科学合理,不能走过场、 一刀切,而应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学生以及不同学校等的具体特点加以区别对待,制订相对应的发展与矫正计划,提高广大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分析
三个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得分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以及量表总分中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在过敏倾向中存在显著性差异。另外,不同年级的学生总分均值以五年级最高,四年级次之,六年级最低。这与潘晓莉(2000)、赵玫(2010)等的研究结果一致[7][10]。但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点有所不同,如四年级主要以学习焦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为主;五年级主要以学习焦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为主;六年级则以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自责倾向为主。因此,在解决突出的心理问题时,不同年级的重点不完全相同,应制订有针对性的有关措施进行群体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做到有的放矢,将学生心理问题及时消除,使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断得到提高[6]。
(四)农村小学生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
留守儿童在对人焦虑和自责倾向这两个维度上得分极其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这四个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5.3%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由于是隔代抚养,他们往往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祖辈在文化知识层次上属于文盲。因此,无论是认知代沟还是心理代沟都比较明显,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就更加力不从心,更不用说与孩子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对其人格的培养[11]。黄晓萍等调查发现,很多代养人都是祖辈和亲戚,其中祖辈占78.4%, 亲戚占13.9%。这些代养人中,文盲占43.7%,小学和初中文化占51.5%,高中文化占4.8%,大多数文化水平低,教育观念陈旧,方法简单,对学生的照顾往往局限在生活上,难以给予学生学习和心理成长上的帮助和指导[12]。这是造成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存在高焦虑水平的原因之一。这些研究结果在一定的程度上说明留守儿童仍是特别需要被关注的群体。因此,政府或村委会举办代养人培训班,给他们讲授新的教育观念、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方法;或开设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讲座,提高代养人的教育能力,使他们能真正肩负起监护人的教育职责[12]。另外,尽快制定适合农村特点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特别是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努力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五)加强家校合作,保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按照生态系统发展观的观点来看,学生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系统的一部分,其心理行为所表现出的弹性是由学生与环境间的互动过程所决定的。因此,环境系统变化的过渡时期是系统最不稳定的时期,也是外界对学生成长干预最为有效的时期。健康的环境系统首先应保持其结构和功能完整,能够在不同结构水平上,例如从家庭、学校、社区、教育决策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环境上,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不同方面的资源[13]。本研究结合众学者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小学生的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对人焦虑等心理问题的产生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风气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应当加强家校合作,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保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学校应提供一定的条件,积极创办多种形式的家长学校,向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提高广大农村小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使家长能够依据科学的心理学知识有效地指导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另外,社会有关部门和机构要加强舆论宣传,为农村小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
[参考文献]
[1]徐浙宁.665例上海儿童心理咨询个案研究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6,(7).
[2]李建军.青少年自杀行为的低龄化问题研究[J].[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6).
[3]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4]叶俊杰.农村学习不良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4(2).
[5]陶西平.教育评价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6]董灿华,沈雪芬.浙江中部地区农村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8).
[7]赵枚.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0,(9).
[8]张艳萍.吉安市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社会医学.2008,28(7).
[9]杨俊岭,李文玉. 一项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18(1).
[10]潘晓莉,李明敏,等.资中县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3).
[11]胡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D].南昌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