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个性化教学范文

教师个性化教学精选(九篇)

教师个性化教学

第1篇:教师个性化教学范文

个性化教学 教师 内涵

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是指教师将自身的知识、经验、人格特征等因素充分融入教学过程,从而形成一种风格独特的、被广泛认可的教学。对这种教学的研究将教师个性因素在其教学成长中的作用表现以及教师如何运用这些个性因素来形成具有其独特风格的个性化教学等内容作为研究的重点。同时,这一视角的确定也意味着个性化教学的实现将不再是理念式的生搬硬套,作为发展中的事物,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也蕴含着比单纯的个性化教学理念更多的内容。因此,对个性化教学教师之维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更为深入的解读。

一、评价标准:要达到个性“化”

个性,又称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1]。从言行举止、兴趣爱好到待人接物、生活状态,个体存在于社会中的每一时刻都表现着他们的个性特征。从这个意义上看,每个人都存在着与他人不同的差异。同样,在任意两个教师之间也都会呈现出这样或那样的不同。因此,从个性的本源层面上看,每个教师的教学活动都带有其自身的“个性”特征。然而,这种“个性”特征在教学中的体现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已经形成了个性化的教学。

当个体不断地将自己的个性融入到某种活动或事业中,并逐渐塑造出了较为独特的生动具体的人物个性特征时,我们说,这种活动被该个体个性化了。因此,对于教师教学的个性化的理解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特殊,二是稳定[2]。特殊,即为每个教师区别于他人的主要教学特色,是属于教师自己独有的“个性”表现。这是形成教师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支撑点,但却不是教师形成个性化教学的充分条件。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形成要有一定的程度标准。教师只有不断地将自身这些“点”式的“个性特征”融入到实际的教学中,逐渐地形成一条条“线”式的独到的教学理念,并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的基础上,继续将这些“线”式的教学理念融汇到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更为稳定的具有其“个性”特征的教学风格时,我们才说,教学被该教师个性化了,此时,教师的这种教学也才能称之为他的个性化教学。

二、形成过程:动态发展的

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不是指教师自身个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的简单体现,它是指教师将自身个性特征充分融入教学活动中,从而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具有个人特征的一种教学。因此,这种教学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简单拼凑而成的,它需要经历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种动态发展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二是它的存在不是绝对的静止的,而是要在动态的变化中不断完善的。

首先,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种动态的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它遵循着事物发展规律,进行着阶段性的发展。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与阶段性,指出事物的发展必要经历量变与质变两个过程,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形成即是如此。在个性化教学形成的五个阶段中,教师在每一个阶段中都要经历着从无到有的变化,这是教师在教学知识与技能、相关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教师身心的成长等方面带来的量变。当教师的这些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教师的教学便要突破当前的水平,发生质的变化,进而达到更高一级的教学水平。这是从哲学抽象的角度来看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形成过程,若要从教师教学个性“化”的角度来看,教师由最初自身的个性特征到蕴含其个人特征的较为稳定的教学风格的形成,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作为特殊的个体,其自身蕴藏着无数的个性特征,但在最初的时候,这些个性特征只能表现为教师教学中的诸多个,当教师将这些散乱的个性特征融入其教学活动,形成了较为抽象的教学理念,再到将这些线式的教学个性充分融入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并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教学风格,教师的教学才可以称为被个性化了。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形成都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能进一步研究揭示其内在发展规律。

三、内在实质:教师的主观追求

马斯洛曾在其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个体的需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缺失的需要与生长的需要[3]。不同于前者,个体对知识、对美以及对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永无止境的,对这些高级需要的满足会进一步增强个体对这些内容的追求动机。在个性化教学形成过程中,教师在每个发展阶段之间的过渡都可以表现出对教学的主观追求,尤其是从独立教学阶段向创造性教学阶段的过渡,以及教师从创造性教学到个性化教学的发展中,教师要表现出对教育事业远大的理想与对自我敢于突破的信念。因此,在教育领域,在这片神圣的领土中,如何达到最大化的自我实现,如何使其教育的人得到最全面的发展,将是教师在主观意识上需要不断去追问与探索的。

此外,教师对个性化教学的形成不仅要体现在教师对教学理想的追求,同时还应体现在教师作为生命个体对人生体验的追求中。教师对教学境界的追求与对其精彩人生的追求并不冲突。作为一个“社会人”,在社会中承担一定的职责是个体必须履行的义务,也是其体现自身价值的主要途径。但作为一个“生活者”,个体在职业活动中的各种经历也是其生命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深刻领悟,与学生的深情交流,对自我的深刻反思,都会给其身心带来很多生命意义上的体验。帕克·帕尔默曾记录自己的体会说,当其和其学生发现了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他们面前展现出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他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时,教学真是他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4]。

因此,在个性化教学的形成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在本职工作中不断追求完美,同时,还要将自身的兴趣爱好融入到整个教学发展的过程中,此时,教师不再是一味地以模仿、借鉴来生搬硬套地提升教学效果,而是尝试性地将自身的特长或爱好作为创新的基点,不断地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教材和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教材和学生,并用“自己的方式”去呈现教材、去与学生互动。在这种用生命去创造的过程中,教师所体验到的成就感将远比在机械工作中所体验到的成就感深刻得多,而这种成就感还会被放大性地投射到其正在从事或将要从事的活动中,同时也会进一步坚定教师奋斗的意志。此时,教学水平的提升已然成为了教师对其精彩人生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教师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的一项副产品。

四、基本途径:实践与反思

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形成需要经历大量的实践与反思。无论是从刚入职的模仿教学阶段到独立教学阶段,还是从独立教学阶段到创造性教学阶段,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教学实践以及在课前、课上或课后进行的反思都是保证这些过渡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

实践是形成理论的基础,而理论的有效性又是通过实践来检验的。正如前文所说,在个性化教学形成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在教学实践中呈现出各种“点”的个性的存在,当教师能够在实践中将这些“点”的个串成“线”的教学理念,进而将这些理念融汇到实际教学实践中,检验并发展这些“线”,从而实现教师“面”上的具有其独特个性的教学风格,教师教学的个性化才得以实现。尤其是在创造性教学阶段,教师要积累丰富的创造的实践经验。偶尔一次的创造并不意味着创造性教学的形成,只有在每天一点的创造,每天一次的突破中,教师才能逐渐形成主动创造的意识与积极进行创造的行为习惯,以及练就一双善于发现创造基点的眼睛。事实上,教师的教学机智,即教师的临场教育智慧亦是离不开具体时空下的教学实践。教师要在实际情境中锻炼自己抓住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从容灵活地去面对教学“意外”,从而能够在优化教学效率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工作,并逐步展现出教学中的“自我”,形成个性化的教学。

然而教学实践只是为个性化教学的形成提供了基础,要想在这些基础中不断地去创造和成长,教师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能够在不断的反思中提炼和总结相关的经验教训,从而有助于教师提升自我认识的能力与水平。正如斯滕伯格所认为的,思考专家教师的方式需要有两个——在实践中理清成功教师行为的方式和反省式思考[5]。仅靠单独的一方面因素是无法参透其中的精髓的。教师不可能只靠简单重复或套用专家教师的教学模式,或只是凭空思考如何成为专家教师就能达到专家教师的水平。“缺失了反思,缺失了‘理’的探究,教师则只能成为一个只做不思的匠人”。[6]因此,只有这两个方面充分地融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教师才能取得一点一滴的进步,也只有在这一点一滴的进步之上,教师才能够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才能使自己的个性在教学中得到充分而又稳定的体现。

五、影响因素:主客观共同作用

从教师发展的角度来研究个性化教学意味着教师是承担其形成与发展结果的主要载体。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是以教师自身的个性特征为基点的,在形成过程中,教师作为行动的主体,其自身的各方面条件都是影响其个性化教学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因素。因此,教师自身的主观因素是其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定性条件,是决定着个性化教学能否形成的根本原因。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主观因素就是影响其个性化教学形成的唯一因素。

事物的发展是受主客观因素共同影响的。客观因素,作为影响事物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必要条件,也是事物发展的主观条件得以发生作用的重要载体。这些客观因素对事物的影响虽不具有决定性,但他们却可以通过对事物的主观条件产生作用,进而对事物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教师个性化教学形成过程中,教师主观的各种条件是其教学得以发展的内在因素,教师这些内在因素的作用一方面要通过在具体的环境中对个性化教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周围客观因素对教师主观条件产生的作用也会影响着这些主观因素对个性化教学形成与发展的作用的发挥。例如,学校作为承载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载体,它对教师的文化熏陶、对教师的行政与教务管理、对教师的支持与关怀都会对教师的身心产生作用,而这些作用又会进一步表现在对个性化教学形成产生的影响中。

此外,不同的客观因素会对教师的主观条件产生不同的作用,但事实上,即使是在相同的客观因素作用下,不同的教师主体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即经过教师主观条件的作用后,即使相同的客观因素在不同的教师身上也会表现出不同的作用结果。也即客观因素对事物发展的影响是要通过教师主观因素的再加工,而非直接对教学产生影响的。因此,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形成是教师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自身条件的应用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周围环境中各种客观因素的作用也要通过教师自身的主观加工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 董云川.个性化教学初探.高等教育研究,1993(3).

[3] 高玉祥.个性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吴国珍,余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2篇:教师个性化教学范文

关键词:教师 教学个性 教学风格

随着教学时间的增加,教学目标、任务的相对固定,教师总会有一些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特点贯穿其教学始终,而要探寻教师的教学个性,提炼教师的教学风格,这又是一件需要“艰苦奋斗”的事。盲目的追求个性,而失去了教师的基本功能,那不是我们想要的教师教学个性。不同的个性修养及所形成的个性风格,直接影响着教学个性和风格。

一、如何才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首先,要多学。只有多学,才能学问高深,才能适应重点中学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只有多学,才能对所教授的教材内容驾轻就熟。由乡镇中学,普通中学,中等师范教师过渡为重点中学教师,因以前教学目标、任务的不同,我们必须清楚自身学历,教学能力与经验的不足。

其次,只有不断地读书学习,才有可能逐渐进入“重点”的境界,才能逐渐胜任重点中学的教学,不过现在很多教师已经走过了这一步。

多学,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不断学习与教学相关的各种技能。

人们常说:“教师不一定是专家,但要成为杂家”。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求教师广学多学,多才多艺,成为“多面手”。我们不要求化学教师是演讲艺术家,但课堂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有点“耳暂明”的感染力,口齿清晰,发音准确,语言通畅等;我们不要求教师个个都是电脑专家,但常用的课件、多媒体设备、音视频技术手段还是要能得心应手。如果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当然你就会受到学生的尊重与爱戴。朱自清先生在教学中,就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写作特长,经常给学生写范文,从而引导一大批青年走上了文学道路。教学有法,就是要遵循教学规律。教无定法,是要求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创新改革。只有创新才能有新意,才能与众不同,才能显示教学个性,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创新的过程,就是个性化教学风格形成的过程。如同学习书法,老师常有一句话叫做“先人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扬长避短,要自觉融入由多学所积淀形成的自我的个性与风格,最终实现个生化教学风格的形成。

常见的教学风格有:

理智型教学风格――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情感型教学风格――情绪饱满,充满激情;

幽默型教学风格――机智诙谐,妙语连珠;

技巧型教学风格――教法技巧,运用自如;

自然型教学风格――亲切自然,朴实无华;

……

个性教学就是要培养人的这种独特社会性。因此,个性教学应该是以多种形式和方法促进每个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成为独立的社会人的教学组织结构,它涵盖了教学的各个方面,是教育教学的整体性变革。所以,无论哪种个性化教学风格,都应该有如下几点内涵为前提:

第一,教学的目的是发掘个性潜能优势,使每个学生建构完善并实现自我。

第二,课程具有综合性和选择性,现在建立课程的选修制度就是适应学生主体多样性的需要。

第三,学习的评价是即时性和诊断性的,教师不把评价视为终结性、结果性的检测手段。

第四,教学方法和手段个性化,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五,教师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尊重学生的意愿和兴趣爱好,尊重个性,并提供与每一个学生相适应的有效学习机会。

个性教学也就是适应性教学。分化教学和全纳性教学。从教学内容上来说,个性教学要求教学安排适应有个别差异的环境条件,创设相应的情境。从教学目标来说,个性教学要求教师尊重不同学生的禀赋水平,支持所有学生的成长,为全体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教学过程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人成长和个体成功的过程,则是全纳性教学。

二、教学个性是如何显示出来的

一是看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的授课内容应该自己精心设计和选择,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一本教材,要超出教材的范围。教材只应作为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基础性或指导性用书,教师要学会跳出教材用教材,要具有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既要活用教材又要拓展教材,根据各方面的因素去剪辑教材,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创造。在授课时可选择部分经典内容给学生介绍。讲授的大部分内容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和选择,每学期都应该写出新的教学讲义。教学内容要能及时反映本学科的重大进展和最新成果,同时又具有代表性。启发性和正确引导性,教师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引向本学科发展的前沿。

二是看教师对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何种教学手段不应该由学校统一规定,教师有权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不能因为有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就把其他的教学手段全盘否定,不能因为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了粉笔和嘴巴,就认为他的教学手段落后。各种教学手段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关键是要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实际进行选择,我们强调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多种教学手段,反对任何教学内容都单纯的用一种教学手段,我们的施教手段,包括教学方法要跟得上新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还要跟得上中考、高题的设计理念。应该重视个性差异,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参与意识和创造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步。根据班级中各个层面学生的需要,实现多样化的统一。

三是看教师对教学形式的选择。教师在授课形式上应该有高度的自和选择权,教师要学会跳出模式用模式,要具有活用教学模式的能力,要学会因材施教,在授课形式上可以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有些语言表达能力很强的教师,对学生课堂上表达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形式。在教学中,一般以一种方法为主导,融合进多种方法,在讲授中有学生的辩论,有阅读,有思考,有操作,有总结,形成一种优化组合的教学结构,适合教材,适合学生,适合教学目标,使教学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个性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系统中形成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特征以独特的方式有机结合,而使个体具有的社会独特性。独特性是个性的基本内核,是使一个人与其它人区别开来的特性。

三、结束语

培养教师的教学个性,使之呈现百花齐放和多元化的局面,并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个管理者和教师的作用,是值得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思考的问题,重点中学的管理者和教师更应值得思考。

参考文献:

[1]葛亚莎.个性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

[2]王柳行.论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学与管理,2007.

[3]王斌.论教师应注重彰显教学个性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科技致富向导,2011.

第3篇:教师个性化教学范文

关键词:个性;教育模式;人文情怀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162-02

语文,以其特有的魅力占据着学校课程的主体地位。静谧的课堂培养学生冷静的思考;浑厚的课堂能培养学生的厚重人格;抒情性的课堂能让学生的心灵更加敏感而不至于麻木;轻松愉悦的课堂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过程中的快乐;讨论探究的课堂能让学生感受到合作交流的可贵……通过不同个性课堂的开展,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从而使个人品格朝着健康、健全方向发展,也为他们提升个人综合性素养提供了保证。个性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在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也只能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所以,个性化教育对于语文教育与学生素质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过人们在教学实践领域不断反思和探求,个性化教学已成为语文成功教学的必然取向。个性化教学是对个体差异的一种适应、培养和发展。在个性化教学的背景下,教学目的是发掘个性潜能优势,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他所能达到的水平,建构完善的自我并实现自我。课程应具有综合性和选择性,以适应学生主体多样性的需要。语文学科的模糊性和文本的多义性决定了语文学科是最适宜开展个性化教学的。语文教师良好的个性素质是开展个性化教学的前提条件。只有依靠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依靠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高,才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可以生长的温床。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打破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期待心理

所谓模式就是一种相对固定的程序化作业方式,在上个世纪就有黎锦熙创设的“三段六步”教学模式、朱自清创设的“四步教段”、魏书生的“六步课堂教学法”、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等等。这些体现了他们对语文教学的独特感悟,也是他们对语文教学的理性总结。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在更新观念上有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人们尝试着以新的教学形式超越前人,不少教师又期待着有一个与新课标相匹配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旧的模式被打破的同时,新的模式可能又产生了。模式所具有的示范性和可操作性,是人们产生模式期待的重要原因,某些专家的肯定更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模式的期待心理。但由于每一个人的个性养成背后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经历,因此,轻率地让大家都朝同一个方向前行从根本上与时代所提倡的个性化是背道而驰的,谁也不能以自我实践的体验去界定一个统一而规范的个性化培养模式。而追随者往往会忽视了个性建设,在模仿中丧失了自身特点,同时脱离了学生这一教学主体的差异,这种不能透彻领会其先进教法之实质而亦步亦趋的“死学”是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的。

二、良好的个性素质

教育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本就在于培养健全的心智和建构完善的人格。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其气质、风格、情感等个性品质对学生都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语文教师的个性化素质首先表现于研读教材的过程。语文教材中所选范文均出自于富有个性特色的作家笔下。可以说,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个性化资源库。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不同的教师各有所专长,个性化的教学艺术可以形象而直观地感染学生,带给他们审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和情感的熏陶。语文教师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必然会引发学生在某个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成功的先导,也是个性发展的重要引发点,它会给学生的成长烙上深深的印记。此外,语文教师的个性化素质还表现于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有更高的管理能力,同一时段里需要管理和监控更多的活动,帮助学生领会和履行基本的行为准则,指导和管理同时开展的活动,安排学习进程。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学生往往将教师个性品格作为模仿学习的对象,如果老师着力培养和展现上述健全人格健康个性,那对于学生的人格培养个性发展将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三、宽广的人文情怀

第4篇:教师个性化教学范文

孔子的“因材施教”就是说要针对学生个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明代共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提倡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就是讲作文的个性化,着名教育家陶行之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这是对个性化教学的形象说法。

二.我们为什么要搞个性化教学的实验研究

1.时代的需求

社会变革,越来越强调对学生自身经验的尊重和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先要有个性化的意识。,新课程、新课标的推出,给语文教学一个崭新的天地,也给语文教学以机遇和挑战。我们要调整心态、步调,穿新鞋走新路,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2.个人的需求

生源的减少,初中教师已经出现过剩现象,最近国家又出台了新政策,面向全社会招聘教师,使我们意识到自身面临的严峻的形势,不努力、不创新就要被淘汰。就我个人而言,工作15年,以评完高职,教材讲过几遍,对语文教学似乎是驾轻就熟,实际上回顾自己这么多年的教学像是在黑暗中摸索,可我还希望在语文教学中做个明白人,总结出点东西,教出自己的特色。WWW.133229.COm所以,我很感谢进校王老师、果老师这样认真带着我们做课题,更感谢张老师不辞辛苦来到密云对我们进行这样细致的指导,这是我在任何一个课题中没有见到的。

三.在教学中落实

1.个性化的教

个性化教学包括两个方面,即教师个性化的教和学生个性化的学,如何体现教师的个性,我认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要善于发挥自己的特长,二是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①发挥自己的特长

我本人很喜欢新诗,也喜欢朗诵。所以在第三册是个教学中,我就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点,课上我用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诵感染他们,课下把自己喜欢的作品推荐给他们,那一时期,在班上掀起了读诗和写诗的热潮,为了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我组织他们召开诗歌朗诵会,分为“我读诗”、“我爱诗”、“我写诗”三部分,学生们把自己对诗的理解和喜爱,用朗诵的形式表现出来,这节课也受到了专家的好评。

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我们讲课,不能仅限于教参上的内容,教师自己首先要对文本有一个深入细致的理解,对于教参,要像鲁迅在《拿来主义》中所说的:占有、挑选,为我所用,不能照本宣科。 举例:《柳毅传》的教学。

要做到这一点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要求教师要丰富、深刻、有底蕴,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完善自己,学无止境、教无止境,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使自己先成为一个具有多方面素养的人,然后才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

2.个性化的学

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不可以代替。我们往往会因为课时紧、任务重、学生能力差等原因,以讲代读,这种包办代替的做法,只能是事倍功半,学生永远学不会自己阅读,更不要奢望他们会有自己的见解。

教师要有倾听的习惯。对学生的发言要听得进去,不要问完了就想着自己的答案,学生说的与自己的答案吻合还好,不吻合要么批评,要么迫不及待的将答案说出来。教师应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与学生对话,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

对学生个性的发言要重视、鼓励。让他们养成用于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良好习惯。举例:《柳毅传》中对钱塘君的看法,对主题“义”的认识。以及对《促织》主题的看法。当然队显然是错误的认识要及时给予更正,举例:《纪念刘和珍君》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

了解学生的生活,激活他们的思维。有人说六年一个代沟,有人说三年一个代沟,说明我们和学生的思想差距越来越大,要想在课堂上引起学生的共鸣,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有个全方位的了解,这也就是所谓的“备学生”吧。举例:《流行歌曲与语文》,针对学生喜欢听流行歌曲的情况,我要求学生分组学习,“流行歌曲中的古诗词”、“流行歌曲中的意境美”、“流行歌曲中的修辞”、“流行歌曲中的哲理”……学生经过充分准备,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

3.个性化写作

第5篇:教师个性化教学范文

什么是个性?我们认为,个性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独特性。个性不仅体现着共性,而且是共性存在方式。人的本质力量即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是人格的个性化。素质是通过独特的人性表现出来的,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个性乃是人的素质“存在的独特方式”。从这个分析出发,我们不难看出,通过个性化教育,促进少年儿童的个性化发展,是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的实质。

小学的个性化教育,是指适合少年儿童自身特点和需要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能使他们得到最佳水平的发展,即身心的和谐发展。李岚清同志曾指出:“只有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使他们的基本素质都得到普遍提高,使他们的特长和潜能都得到发展,使他们都能有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才是符合21世纪要求的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教育,才能达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目的。”这句话对我们理解素质教育的实质――个性化教育是很有帮助的。

影响少年儿童个性化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教师的教学个性是最经常而直接的因素。所谓教学个性就是教学风格,是在达到具体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特点的总和。教学风格是教师的学识、能力和个性在教学上的综合反映,是教师的教学趋于成熟的标志,是教师经过不断的学习和艰苦的实践,进行创造性劳动而形成的教学特色。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人文精砷和艺术精神的融合,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改革实验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所努力追求的愉快教育的理想境界,就是要实现教育的科学精神和艺术精神的统一与融合,让少年儿童真正地把学习看成是一种生存、生活和发展的自我需要,只有到那时,他们的学习才真正是“愉快”的。而我们的小学教育在摆脱了自身存在的种种弊端的情况下,也才是“愉快”的。为此,多年来,为了适应这种改革的需要,人们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进行了许多创造性的探索。特别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上要有独具特色的个性,以此影响少年儿童的个性化发展,这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举措。我认为,一是要把探索教学艺术、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作为教学基本功来抓;二是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一名教师的特点和特长,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风格。

从特定的意义上说,愉快教育就是一种乐学教育。我认为,学生的乐学源于他们的“善学”。善学者带来的愉快是多方面的,如古人所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可是“善学”不是天生的,它主要来自于教师的“善教”。所谓 “善教”,就是要讲究教学艺术,只有艺术地“教”,才能把学生引向“愉快”、引向“乐学”。我始终坚持“教有常规,而后求艺”的教学理念,实施以愉快教育为特色的素质教育的宗旨,使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愉快教学不断创新、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追求教学特色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经过多年的探索,我总结出了教学风格的五种类型:

欢快型――感情充沛,有热情、乐观的性格特征;教学有活力;教学语言生动,教态活泼;在教学整体上给人以动态感。

风趣型――乐观主义精神明显,有机智灵活的性格特征;教学轻松、愉快,有趣味;教学语言有诙谐感,教态洒脱;在教学整体上给人以亲切感。

严谨型――态度认真,一丝不苟,有稳重求实的性格特征;教学有层次,连贯、完整;教学语言精练、紧凑,教态端庄;在教学整体上给人以信任感。

凝重型――文化素养较高,功底较深,有含而不露的性格特征;教学有深度,凝练;教学语言较有诗意,有哲理性,有韵味;在教学整体上给人以向往感。

幽默型――情趣高雅,有冷静、机警的性格特征;教学有蕴意,语言意味深长;教学整体上给人以回味感。

第6篇:教师个性化教学范文

一、教师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应具备创新和独特的特点

新课程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同时教学主体个性差异很大,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具有个性、艺术性,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提升个人的教学艺术素养.

教师要营造出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和谐的、民主的教学氛围,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自觉地向知识领域不断进行探索.例如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可以先问学生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引导之后学生思考:你认为两个力在怎样的条件下才能平衡?可以小组讨论,说出你推断的依据是什么?学生以拔河比赛为例结合力的三要素猜想出二力平衡条件,并且同时得出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和反证法.这样教师就将专业理论知识寓于生活中,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积极参与教学,使学习处于最佳状态.教师要注意知识和经验的不断学习和积累,尤其是青年教师更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积累课堂教学的实际经验,将知识和能力有机结合,对教学的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进行创新地思考,将学生极为感兴趣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能及时反馈最新社会生活信息的相关内容的知识融合到教学活动中,以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育思想、性格特点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要具有鲜明的、独特的个性特点,要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学生创新能力与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教学能力密切相关,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积极创造条件,要以自己真实的、完整的人格面向全体学生,让教师完美人格、良好的精神面貌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榜样,真心地与学生交往,成为学生尊敬的师长、可信的朋友,建立起胜似亲人的师生关系,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对待人生、学会生活及理解做人的真谛,在教学中师生关系融洽,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亲情、温暖,达到情感交融的目的,形成相互认同、认可和信任,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动性和自主学习的兴趣,学生也不再是简单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成为能够主动探索、进行独立的判断和选择、勇于挑战和质疑权威的人,达到“教”与“学”完美的结合.

二、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的自我提炼

1.教师的教学思想要具有深厚的底蕴

教师的教学思想是教师对自然、社会、教育和教学等方面的思想观点,是教师通过长期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积累出来的,并运用到课堂的教学态度、价值、理论、语言、观点等,教师根据其教学思想进行教育教学规划和设计,并运用专业知识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例如,物理概念都比较抽象,为了便于学生内化和掌握知识,我们要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自己去体验物理现象和练习技巧.物理教师必须要有“思维可视化”意识和教学思想,笔者认为课堂上给学生的学习资源一定要可视化,引入新课,可以用图片、录像、动画等媒体手段引入,也可以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源制作成的概念图的形式引入,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到一起.

2.教师要掌握和熟练运用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

教师的教学方法对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和运用的教学方法,并且能够熟练掌握和灵活地、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开展有效地教学活动.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师生进行双边活动时所采取的一系列具体的办法和措施.教师对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课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设施与教学条件、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本身的素质和教学能力等情况来决定.

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透镜及应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如何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学生通过进入情境细心观察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两者的区别,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只要学生能用抽象的语言提炼出自己在情境中观察的现象,他们就能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同时,教师的教学风格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3.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独具特色和生动有趣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的的语调、音量、气势,语言的节奏,甚至常用的一些词汇、语法、修辞等,同时教师的声音形象,也是形成教师教学语言风格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师声音的高亢响亮、雄壮激昂,以及抑扬顿挫、清脆甜美,给学生以听觉美感,让人听了意犹未尽,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第7篇:教师个性化教学范文

摘 要: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使得我国对高职学校的教育质量要求逐步的提高。而会计专业作为高职院校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其教育质量的要求更为如此。近年来,在高职院校中,会计专业课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教育领域的重视。本文主要阐述了高职会计专业课教师培养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必要性,并对高职会计专业课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培养的对策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旨在为提高我国高职会计专业课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培养的水平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教学风格;教学个性化;会计专业课教师;课堂教学

会计专业在我国的多个领域中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行业,所以,对于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更是不容忽视。会计专业课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培养有利于会计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对于高职会计专业课教师培养个性化教学风格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会计教学领域虽然对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培养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但是,随着教学需求的不断提升,现有的研究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所以,在今后的会计教学领域的发展中,要加强对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培养的重视和研究,从而在更大程度上促进我国会计教育领域教学水平的提升。

一、高职会计专业课教师培养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必要性

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各个阶段、各个科目的教学都必须要有新的发展和进步。为此,教师就需要培养出自身具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而对于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师来说更是如此,其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培养更为重要。首先,高职学生相比于本科学生来讲,就学习能力、学习耐力、学习自主性方面都有一定的欠缺,因而更加需要教师要具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使得教师们不得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教师培养个性化教学风格更是对学生的一种引导,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不断的创新。再次,高职会计专业具有其自身多个方面的特点,会计专业内容繁琐、知识点也较多,如果教师不具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是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因此,对于高职会计专业来说,教师培养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培养的对策

由上述可知,高职会计专业课教师培养个性化教学风格有着多方面的必要性。所以,对于培养教师的这一技能不容忽视。笔者在此对如何培养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希望能够对该培养水平的提高而做出一些贡献。

1、善于学习和积累

会计专业课教师要想培养自身特有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就笔者看来,首先就要善于学习和积累。无论教师的教学多么具有个性化,也需要建立在教师丰富知识的基础之上。而这种学习和积累不仅仅局限于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更为重要的是要积累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吸取被人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经过自己的理解与深化、变为自己的特有的教学方法。

2、善于提升个人魅力

个人魅力的提升是教师培养个性化教学风格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教师没有这种个人魅力,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就达不到充分的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而这种个人魅力的提升不仅仅要依靠自身的专业知识,更要依靠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其特有的气质。所以,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能力、修养。对于学生来讲,及时平易近人的朋友,又是师德高尚的教师。

3、善于表达情感

当下的高职学生有着自身多个方面的特点,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只是知识的讲述,那么一定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所以,高职会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善于教学,更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通过幽默、亲切的语言使得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传输的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

4、善于剪辑教材

“课要有新鲜感,不能老是一副旧面孔”。“教学”,“教”在本质上是为了“学”。会计专业课教师在认真钻研吃透教材的同时,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讲授教学内容,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围绕教材所设立的知识结构和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特点去剪辑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与改造,驾驭教材。

5、善于组织教学

培养会计专业课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除了要做好以上几个方面外,善于组织教学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师个性化的教学就需要突破以往传统的教学组织方法,并且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而所谓的学生为教学主体,就是指教师在进行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事实上,会计专业课教师要想培养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其方法与策略还有很多,而以上仅仅只是对培养方法的几个主要方面的研究,并且由于笔者对于教学策略方面的研究能力有限,所以,以上对个性化教学风格培养的研究也是比较浅显、片面的。因而仅仅凭借上述研究来提高会计专业课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风格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会计教学领域的专业人士还需要对这一教学课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结语:综上所述,高职会计专业课教师培养个性化教学风格不仅有利于会计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会计专业学生今后的发展和就业。然而,会计专业课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培养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研究,同时我国会计教学领域对于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培养的研究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入程度,所以,不利于实际培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今后的会计教学领域的发展中,要加强对教师个性化教学培养的重视和研究,并且要从会计专业的多个角度,从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从而在促进会计专业教育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促进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和进步。(作者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第8篇:教师个性化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师院校;艺体生;个性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5-0023-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2.006

1 . 引言

教育部于2007年7月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明确指出:“鉴于全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以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不尽相同,各高等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制订科学、系统、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导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核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树立学生英语学习的信心,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

地方高师院校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担负着为地方基础教育提供新思想、后备教师、服务、支持、引领基础教育发展的责任。而地方高师院校的艺体类学生肩上责任更重,不但肩负着传播我国文化艺术的重任,还担负着地方艺术,体育教育的责任。

2 . 地方高师院校艺体专业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模式建构

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基础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与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语言学家Esch(1996)认为:每个学习者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兴趣、态度和能力;每个学习者学习的方式和速度都不同。Cohen(1998)强调要尊重学习者自己的学习风格和策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个性化教学是一种教育理念。对教师来说,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对学生来说,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中心,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在更大程度上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方式和进度。因此,个性化教学应该是以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2 . 1 课程设置多样化

在课程设置上,各高师院校应基于自己的教学资源和办学定位,建立多元化的、具有专业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对于艺体类学生可以作为一个独特的教学群而进行专门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的入学考试和专业需求将学生分入不同的班。对这些不同的班级运用不同的教材进行分级、分层次教学。同时根据《课程要求》,大学英语课程还可以设置成综合英语类、语言应用类、语言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课程板块。各教学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开发一些隐性课程作为显性课程的补充,如英语角、英美文化赏析、英语影视欣赏、英语学习策略培训等,将课堂向外延伸。同时课堂教学内容应是静态(必修课)和动态(选修课的随时更新)有机结合。这样英语的教与学就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也更有实效。

另外对艺体生尝试开设ESP课程。根据学生自身的性格和思维特点,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开设英语基础课即大学英语,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英语基础、具有一定水平的自主学习能力之后,在大三、大四的时候开设ESP(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如艺术专业可以开设《艺术设计英语》,体育专业可以开设《体育英语》等。ESP课程丰富了英语学习内容,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学生不再为了过级而学英语;还可以使艺体生对英语学习保持一种可持续学习的状态,让学生既学英语又学专业,二者兼顾。ESP课程的开设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教师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同时,还丰富了学科专业知识,为双语教师的培养创设了较好的条件。

2 . 2 教学要求灵活个性化

《课程要求》规定: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教学要求》对每个级别中听、说、读、写、译这五项语言技能都有具体的指标和标准的描述。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采用英语能力等级表。英语能力等级表可以供不同的学校、专业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教学资源等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指标和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学生。英语能力等级表比《教学要求》所分的三个层次更加细化、量化,且更具有弹性和可操作性。一流大学和边远地区、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可分别选择较高和较低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学生。即使在同一所大学,也可以根据专业需求的不同而制订不同的标准;对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阶段的教学要求,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潜在智能、情感因素和外部环境进行或高或低的灵活处理。

2 . 3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Keefe认为学习风格诊断为教师了解学生、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提供了最强有力的帮助。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现代英语教学应是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学习和课外语言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活动。教师的教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的自学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放置在一个动态化的系统中。这样不仅兼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多元化的专业需要,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提高了大学英语教学效率。浙江工商大学设计施行并初见成效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IEDC(Interaction of English Dormitory and Class-teaching)教学模式就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和合作学习教育学理论之上,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2 . 4 多维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估体系

美国的评价学专家斯克里芬(M. Scriven)于1967年提出了形成性评价,后来美国的教育学家布卢姆把它引进了教学领域。2007版的《课程要求》中形成性评估包括学生自评(self-assessment)、学生互评(peer-assessment)、教师评价(teacherassessment)三个部分。而传统的评估体系中,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两个部分缺失,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师的评定成为评估体系中的独角戏,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不可动摇性。为全面反映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情况,原来单一测评教学结果必须逐步转向教学全过程整体监控的评价上,把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同时突出评价主体多元化,利用自评、互评、教师评,网络环境下还可以借助计算机辅助评价如网上记录和网上监测等形式,建立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下转第5 2页)

充分发挥测试与评价的反拨与激励作用,逐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与积极性,不断挖掘并维持他们的学习动力。

3 . 结语

艺体专业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智商不低,情商极高,他们灵性、感性、热情、礼貌,只是他们基础太差,失去了学文化课的信心,只要让他们重拾信心,加上老师的正确引导,他们一定能夯实基础知识,在学习中取得可喜的进步。

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核心,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树立学生英语学习的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教师要把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系统、综合、协调地运用各种手段,生动活泼地开展多种教学活动,从而使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不断上升,实现师生共赢。

参考文献

Griff Griffiths & Kathy Keohane. 如何开展个性化课堂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9篇:教师个性化教学范文

关键词 教学个性 学校文化 原因 培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8.034

The Reasons and Cultivating Ways of Teachers' Individuality in Teaching

――In the Perspective of Analysis of School Culture

ZHOU Qian, QIN Bing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Abstract: Teacher's teaching individuality which has important value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students' individualities is considered as a teacher's unique "self " and shows in class. However, the loss of teacher's teaching individuality is becoming a serious problem in our country. Because of the constrained system management culture, the utilitarian teaching evaluation culture, the authoritative cultur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 assimilative training culture,the teacher's teaching individuality is increasingly depressed. And only by constructing democratic system management culture, generating teaching evaluation culture with purpose of promot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uilding harmony cultur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perfecting teacher training culture of focusing on teachers' reflection can cultivate teacher's teaching individuality.

Keywords: teaching individuality; school culture; reason; cultivating way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度发展的社会丰富性和多元性使得统一化、规格化和模式化的人才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极富个性并且敢于创新的人才。教育作为社会重要的子系统,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培养出极富个性的人才以保障社会系统的良好运行。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①可见,只有教师的教学富有个性,学生才能富有个性地成长并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但是,目前我们所面对的却是教师教学个性缺失所带来的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现实。教师为何会深陷教学个性缺失的泥沼,如何将其从泥沼中解救出来并探寻培育教学个性的理想路径,都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

1 教学个性的内涵

目前,关于教学个性的内涵仍未存在唯一的解释,不同的学者也是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来定义“教学个性”这个概念的。有的学者从哲学角度出发定义教学个性,它主要强调教师的教学活动异于其他活动,“教学个性是教学活动与其他活动区别开来的特点”,“教学个性是不同层次、不同种类教学的特点”。②这样的定义虽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却过于抽象。使我们很难把握教学个性的具体含义。有的学者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定义教学个性,认为“教学个性”主要演化自“教师个性”这个概念,“教师个性是其教学个性形成的心理基础,而教学个性的形成一定是教师个性及其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③不可否认,教学个性与教师个性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但是,仅从教师个性出发来理解教学个性就只强调了教师作为个体的个性,而忽略了教师作为一种职业角色的个性。笔者认为,从教育学角度来定义“教学个性”的内涵会更为贴切。教学个性是教师在长年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助于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的,并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展示的一种稳定的、有鲜明个体独特性的教学特色。它是教学过程中教师自我独特性的展示,是教师作为“人的存在”其生命意义的彰显。

2 教学个性缺失的主要表现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受到了新的洗礼。一批极富教学个性的教师也涌现而出,例如魏书生、李吉林、李镇西等。无疑,这些教学个性鲜明的教师确有起到带头作用,让其他教师认识到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的重要性。然而,还是有一些教师只知道一味地崇拜名师并且刻意地模仿名师。我国教师教学个性缺失的现状依然严峻。

首先,教学设计依靠教参。教参原本应该是一种给教师课堂教学提供指导的辅材料,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情境中,教参却成了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设计“底本”。教师们也逐渐违背了自己才是教学设计的主动实施者而不是教参的被动执行者这一原则。许多教师离开教参就写不好教案、编不出好的习题;许多教师上课没有自己的教学个性,只是一味地照着教参的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这些情况不论是在经验尚浅的新老师身上还是在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身上都出现过。长此以往,教师作为工具性的存在不仅逐渐忽视了自己作为独特生命体的意义和价值,而且也丢失了自己的教学个性,如此一来便很难为社会培养出富有个性的人才了。

其次,课堂教学模式化。随着人口的激增,教育资源越发宝贵。为了高效地开展教学工作,许多学校都采取了强调教学效率的大班教学形式。如何更有效地使教师掌握更多、更规范的教学技能逐渐成为许多研究者的研究焦点,于是日益细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教学评价标准也纷纷出台,这使得课堂教学逐步走向模式化。教师通常提前预设好教学过程,然后一步步地执行早已设定好的步骤。许多教师和学校总是一味地模仿那些取得了良好教学成效的教学模式,完全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和复杂性以及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的教学个性泯灭在了这样的“东施效颦”之中。

最后,教学行为盲目模仿。在网络科技发达的今天,各种风格迥异的“名师”的教学行为一经推出,便会引得大批教师模仿。“名师”的课堂实录、公开课、示范课原本是向教师们展示各种优秀的教学方法,为教师们的教学提供一个借鉴,以便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但不少教师,尤其是新入职的教师对这些“名师”教学行为不加研究地盲目模仿,形似而神不似,最后往往造成邯郸学步的窘况。

3 基于学校文化视角探究教学个性缺失的主要原因

教学个性的缺失必然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而学校作为教学工作开展的主要阵地,对教学个性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文化作为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办学历史上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为广大师生认同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和学生文化的总和,也是学校所有成员共同遵守的规则、价值、信念与行为形态和行为方式。④学校文化在为学校发展指明道路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它也始终渗透在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中,对教师的教学个性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那么学校文化中的哪些文化造成了教师教学个性的缺失呢?

3.1 过度规约的管理制度文化

为了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缓解人才缺乏的状况,学校逐步采取系统化、组织化的管理制度。诚然,系统化的学校管理制度让教学活动有章可循,其开展也更加有序。然而,过于规约、严密的学校管理制度文化严重阻碍了教师教学个性的发展。教师在严格的科层管理文化中,只能认真遵守管理者规定的教学程序和教学理念,完成“规定性的动作”,漠视自己教学个性寻求彰显的需求。以行政指导为主的学校管理文化,过于强调上级对下级的权威性,教师处于服从的层级,他们无需甚至不敢有过多的思考,只能按章行事、绝对服从。教师在教学中逐渐失去自己的主体地位,“物化”为教学的工具,原本属于自己的教学也变成了他者的教学,每天只是盲目地遵循他人的规定而行事。在过度规约的学校管理制度文化下,学校成了加工厂,课堂教学成了流水线,而教师则成了熟练的操作工,其教学个性也日益式微了。

3.2 过分功利的教学评价文化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改的实施,应试教育的势头的确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对效率、功利的追求仍然是当今教育的一大特色。社会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学校则以学生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教师教学优劣的重要标准。对于教师教学的评价结果总是功利地与教师个人的外在利益挂钩。教师绩效评价、名师评选、职称评定等无一例外地以升学率、通过率、考试排名等量化的数字作为主要的依据,这无疑无形地强化了教师“为了考试而教”的思维模式。因此,教师只能将自己的教学变成为了一系列惊人数字而展开的预设性活动,根本无暇顾忌教学个性的彰显。过分功利的教学评价使教师只能保守地开展教学活动,不敢推陈出新,不敢花心思去探寻教学个性的真正内涵。

3.3 “授―受”的师生关系文化

传统的“授―受”的师生关系文化强调教师作为知识权威者的形象,因此,讲授书本知识和传递人类文化是教师的主要职责,学生要做的仅是如容器般被动地接受教师给予的信息。处于这样的师生关系文化下,教师将学生视为“操纵的对象”,认为自己给予学生什么,学生就要接受什么;而学生则仅把教师看作知识的传递者,认为谁教都是教,师生之间缺乏精神的交流和情感的体验。而师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恰恰是教学个性形成的要素。教师作为一种“物化”的存在,感受不到自己生命的力量、独特的精神、工作的价值,只能照本宣科。没有学生作为“观众”的教学个性也只是“孤芳自赏”,于是教学个性便湮灭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

3.4 同化式的教师培训文化

教师的专业成长总离不开培训,培训通常能巩固教师的专业知识、完善其职业技能。然而,强调划一性的同化培训却成为了教学个性形成的壁垒。它人为地使原本不同的教师个体具有了相同的态度与价值、思想模式和行动习惯,从而消解了自己的教学个性。在这样的培训中教师应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怎样做好老师等行为规范如同圣旨一般警戒着教师,各种被奉为经典案例的公开课和优质课不断地灌输给教师,并要求教师们“依葫芦画瓢”。教师逐渐在这种同化式的培训文化中走向麻木,用“拿来主义”代替“自我创造”,忽视了培训中的自我反思。

4基于学校文化建设角度探索教学个性培育的理想途径

面对教学个性缺失依然严峻的现状以及学校文化对其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我们必须思考营造何种学校文化氛围才能有利于教学个性的培育。

4.1 营造民主的学校管理制度文化

诚然,一些基本的规范和制度的设立能够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然而过度规约、独裁的学校管理制度,却只会让教师无法积极地追求教学个性的形成。因此,学校需要营造民主的管理制度文化氛围来给予教师广阔、自由的空间去形成其独特的教学个性,焕发自己的教学魅力。民主的管理制度就是让教师真正地参与到各项教育计划决策中来,并允许教师自己去尝试和选择,而不是盲目地遵从。教师将被赋予充分的专业自进行“自主”的教学,而不是“囚禁”在权力分层、严格制度的科层管理制度中进行“他(下转第80页)(上接第69页)主”的教学。

4.2 生成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的教学评价文化

过于功利的量化评价文化终究无益于教学个性的形成,唯有生成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的教学评价文化,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彰显智慧、舒展个性。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应进行“类化评价”,设立不同的评价标准来促进其专业水平的提升。在评价内容上,教师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和课程自我构建能力的考察应受到重视;在评价方法上,量化考核需减少,要重视质的考核;在评价过程上,评价结果的重要性需弱化,应着眼于过程的评价;在评价功能上,应强调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个性形成的作用,减少评价的奖惩性、功利。

4.3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文化

和谐代表着事物间协调、融洽、适中的美好状态。和谐的师生关系文化是让师生之间达到相互融洽、完美配合的最佳状态。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教师的思想将不受禁锢,他们就能敢于并积极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师生能享受民主平等的关系,彼此能进行平等的对话和沟通。教师不再将自己视为知识的权威掌握者,漠视学生的个性和自己的教学个性,而是真诚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给予学生和自己更多的自由,从而彰显教学个性和人格魅力。学生也不仅仅满足于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工具性存在形式,而是着眼于教师作为有生命独特性的“人”的存在形式,这使教师更有动力去发展教学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