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学生心理档案范文

初中学生心理档案精选(九篇)

初中学生心理档案

第1篇:初中学生心理档案范文

既然组织安排我管档案,就做一名合格的档案人。记得初次接触房产档案,脑海里一片空白。面前一张桌子,一条凳子,一个柜子。业务不熟悉,机构不健全。为了弄清档案管理的来龙去脉,我去市档案馆请教学习。通过档案馆专业人员的指教,我懂得了什么叫档案,怎样收集、整理、保管档案。特别难忘的是第一次去市档案馆的时候,看到一本橙黄色封面,印有1981年第三期《档案工作》杂志,翻开第一页,闯入眼帘第一行目录标题,是用黑体字编排的“国务院批转《图书、档案、资料专业干部业务职称暂行规定》的通知”。我查看内容得知,国家对档案工作是十分关心重视的;档案事业是一项社会科学文化事业。要搞好档案工作,需要具有一定学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刻苦钻研的干部队伍;所以国家要制定这样一项专业技术职称考核制度。对照“规定”查自己,看到了我与一个名副其实的档案管理员的标准还相差甚远。自己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珍惜这份工作,努力创造条件,做一名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同时,在这期杂志上还看到一位来自安岳县的基层档案工作者写的“要重视《土地房产所有证存根》的作用”的文章,读后认识到自己管好房地产档案的职责和重要性。心中有了目标,工作有了方向。当时办公没有电脑打字和复印等现代化设备,档案的收集、资料整理、编目等工作都靠人工,也离不开打字。我从最基本的铅印打字开始学习,不断勤学苦练,不懂就去市档案馆请教,基本摸索出了一些路子。

工作有做人榜样,学习增添了勇气力量。1984年一位女榜样深深打动了我的心。她,就是被空军领导机关授予“振兴中华刻苦读书标兵”的王素华。国家档案局号召全国广大档案工作者向王素华同志学习。王素华同志原是一名初中文化的普通工人,为了做好组织上分配给她的档案工作,她以顽强毅力知难而进,克服重重困难,刻苦读书学习,在全国举办的“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活动知识竞赛”中获得第一名,工作做起来得心应手。学习王素华的先进事迹,我决心走刻苦自学之路,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档案专门人才,献身档案事业。要学出一点成绩,可真不容易。我是中的高中生,文化基础差,要学习首先得从文化基础补课。为此,我参加了职工业余夜校补习班学习。当时孩子小,每天下班回到家里就被家务事缠住;要学习就得让孩子睡着后挤出时间。有时遇上孩子生病,学习只好停下来,甚至想打退堂鼓。每当这种念头冒出时,就会想起王素华;她有三个孩子都挺过来了,我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经过两年夜校补习,通过教育部门组织的文化考试,我拿到了国家承认的高中毕业证。同时,我边学文化、边学业务,加快档案收集整理,甚至把自家的缝纫机也搬进了档案室。档案从无到有,规模达到5000余卷。1988年8月,我通过了档案管理和档案保护技术等三门专业考试,取得了档案管理员技术职称,同年,被吉首市委、市政府授予档案先进工作者称号。正当我学习有了一点进步,工作初见成效,1989年第二个孩子出生了。学习是停下脚步还是继续前进?经过激烈的思想搏斗后,还是从王素华身影上找到了答案。王素华能以坚强的毅力知难而进,克服困难刻苦学习,根本就在于她把学习和工作与四化大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了不断奋进的强大动力。我应向王素华同志那样学习永不满足不后退。当我小儿刚8个月的时候,就横下心断奶远到千里之外长沙参加省建设干部学校举办的档案管理研修班学习,参加省档案局举办的干部岗位培训考试。1992年通过学习,我撰写的《加强我州房地产档案管理初探》获州档案学会论文三等奖。与此同时,我建议本局领导把“档案目标管理”纳入全局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我全身心地投入到机关档案“升级达标”活动中,除此,我还制定了个人“档案学”大学自考规划。我扎扎实实地努力,夜以继日地学习,脚踏实地地工作,也感动了局领导。局里给我增加了一名档案管理员,协助我整理建档资料,购置了必要的档案硬件设施,档案室面貌一年一个样,室藏档案初具规模,管理制度逐年完善。通过不懈努力,经上级评审,局档案室从省三级逐年升到省一级,先后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档案先进单位,州委、州政府评为“七五”、“八五”期间档案先进单位,荣获全国房屋产权产籍管理标兵单位,成为引领全州房地产档案科学管理的学习示范场所。随着档案管理升级达标,我也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2001年,我取得全国自学考试,湘潭大学档案专业大专文凭,成为我局100多名干部职工中唯一通过自学考试取得大专文凭的人。连续几年被评为州、市档案管理先进工作者。2004年经省统一组织专业技术职称考试,获得了档案馆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经过三年努力,我们建立了全市各类房屋产权档案基本信息数据库,信息数据库达到8万余条,如今查档调档只要打开电脑就能实现,改变了传统的人工查档,提高了效率。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更加贴紧了我与档案工作的感情,更加坚定了我爱岗敬业做好档案工作的信心。

学习刘义权同志淡泊名利,奉献平凡的档案事业。随着社会进步和事业推进,我们房产局建了新办公大楼,调整了机构,档案室升级为档案馆。有人劝我离开“档案”这个“苦”差事。这时《档案时空》刊载了“向全国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刘义权同志学习”的报道,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学习刘义权同志先进事迹,我想就要像他那样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我作为一名从事档案工作多年的共产党员,应该抛开名利,主动让贤,爱岗敬业。一位名叫蒋商昌的台商遇到一宗房屋纠纷来我们档案馆查档,我热情接待帮助他查到了所需资料。这场官司胜诉后不久他专程来到档案馆,夸我“热心服务,品德高尚”,并毅然到吉首投资办了一家企业。2010年8月,一位名叫吴成秀的70多岁苗族大爷来档案馆查阅他20多年前被搬迁房屋的“协议书”,经过调档查阅发现有记录,就是查不到。帮查档的年轻人也有些不耐烦,老人因等着这份“搬迁协议”办国土证,见找不到就生气地说:“今天不回去了”。还埋怨城里的汉族人在欺负他“乡巴佬”。我听到这话后就主动安慰老人不要着急,承诺一定会帮他找到,请他留下电话先回家等。送走吴大爷后,我经过分析情况,最后在州档案馆查到了这份1983年7月份的“搬迁协议”。这件小事教育了年轻人,圆了老人的梦,也沟通了一座民族连心桥。

第2篇:初中学生心理档案范文

现在初中阶段都没有建立个人正式档案,到高中阶段才有个人档案。但这并不是说在初中没有档案,初中的档案是分散保管在学校文书档案中,比如说学籍档案中个人花名册、入团申请书、成绩表、奖励记录等都应该在学校的文书档案中。

初中毕业生毕业后档案最终归于县或区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在这之前应该在乡镇的中心学校或者类似于教育组教管站之类的管理机构,除非参加工作或者升学,新的单位需要档案才有可能凭借调档函拿出档案,一般自己不容易拿到自己的档案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初中学生心理档案范文

关键词:档案学;生态学;档案生态研究;述评;展望

20世纪90年代末,档案界开始关切档案生态研究,尝试从生态学角度分析档案系列问题,初步提出了相关命题,开了档案生态研究的先河,为后期档案生态研究奠定了学术基础。今天,生态学普遍应用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成果凸显。在图书、情报、档案领域,利用生态学理论分析专业问题也不再陌生,相关概念如图书馆生态、信息生态、情报生态及档案生态、档案信息生态系统、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等被不断提及并被学术界持续关注,同时,国家各层次相关社科基金也纷纷为此研究立项,支持学术界持续、深入地开展相关研究。为此,本文将在文献综述基础上,梳理并分析档案生态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档案生态研究发轫

单纯从生态学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的角度观之,环境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引入生态学理论的重要基点。正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全球环境问题、地区环境问题等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生态学思想也恰好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由此,环保问题、生态安全问题、转基因问题、物种问题等,成为生物学家和社会学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相关的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相关的交叉研究层出不穷,相关的交叉成果琳琅满目。档案界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在信息生态的关注中开始关注并研究档案生态问题,提出了档案信息生态、档案文化生态、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等研究命题,为档案生态研究开了先河。

1.1生态研究及其应用。生态学(Ecology),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定义的一个概念:它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英语ecology是由希腊语词汇“Οικοθ”(居住在同一家庭中的人)和“Λογοθ”(学科)组成,意思是“研究居住在同一自然环境中的动物的学科”,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1] 20世纪40年代以来,生态学发展迅速,应用广泛,研究对象与领域不断拓展,相关分支学科不断涌现。[2]生态学发展至今,其内涵和外延都有了变化,尤其是随着全球人口猛增,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不断凸显,促使当今生态学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以人类为研究主体,从自然生态系统的研究发展到人类生态系统的研究,因此,生态学的定义应当反映这种变化,把研究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在内。为此,在集成众多生态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邹冬生、高志强认为,当今生态学可以定义为:生态学是从系统的高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其中的生物包括人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而环境则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环境;[3]曹凑贵认为,生态学可定义为“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及环境)的协调发展”。[4]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生态问题成为全球问题之一,生态学也从诞生时的生物学范畴衍生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尤其是在政治学与经济学领域,生态学的应用可谓百花齐放,各类成果不胜枚举。笔者认为,生态学由自然科学进入人文社会科学,最大的功效是为人文社科提供了思维导图,使人们尝试运用生态学理论从观察自然界转移到观察社会生活,如企业生态、政治生态、社会生态以及文化生态等。其中,生态位理论尤为明显,生态位概念揭示的是生态个体、种群和物种生存与竞争的普遍规律,该理论20 世纪80 年代开始被引入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成为研究人类社会巨系统中的一个分析工具。[5]

1.2档案生态研究。档案生态问题,不言而喻,正是借用生态学理论和思想,参考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积极地将生态思想引入档案学研究领域的专业学术研究,根本目的,是在拓展档案学研究视野基础上,为档案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或者是提供思维导图。而如何去实现,如何去选择生态学的理论,怎样使得生态理论和思想与档案研究之间取得关联等,这便是档案研究者、档案从业者需要面对和思考的直接问题。随着生态学知识在图书情报档案界的应用,除图书馆生态、信息生态、情报生态研究外,档案生态研究也业已初步展开,并取得一定成果。据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以“档案+生态”为关键词,以“题名”为限定条件进行检索统计,截至2011年8月,显示相关文章98篇,与档案生态研究直接相关文章近20篇,其中,有关档案信息生态系统研究最能体现档案生态研究之思想,不仅积极引用借鉴生态学知识思考档案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档案信息生态系统理念,为学术界认识和研究档案问题奠定了基础。据统计,在目前有关档案生态研究的文献中,明确提出“档案信息生态系统”的有3篇,分别为薛春刚《档案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与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种金成《档案信息生态失衡问题研究》 [6]及葛翠玲的《档案信息生态失调原因探析》[7] ,其中,薛春刚一文[8]对档案信息生态系统进行了初步界定:它是指以实现档案信息的产生、积聚、传递、开发、利用等为目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秩序的由各种要素组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其组成要素有人、信息、设备及指导其运行的档案学术理论等。并指出,理想的档案信息生态系统应该是平衡的、稳定的系统,是“人造系统”、“开放系统”以及“动态系统”,突出强调人、信息传递、环境变换在档案信息生态系统中的表现。

目前,生态学理论和知识在学术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成为跨学科研究的典范之一。借鉴生态学知识开展专业研究,不仅适用于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传统人文社会学科,也同样适用于新兴社会学科。尽管档案生态研究业已开展了初步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档案生态研究仍然处于起步状态,但研究的问题深度不够,成果不多,有关专著更是鲜见。为此,笔者以为,摆在档案生态研究面前的首要问题,是进一步推动档案生态研究的开展,使得档案生态研究在广度与深度上同时得到提高,即有更多的人参与档案生态研究,更多的成果体现档案生态研究,更多的问题驱动档案生态研究。

2档案生态研究现状

通过“档案生态研究发轫”的论述,我们对档案生态研究的主题有了基本把握,也对档案生态研究的前因后果有了初步认识,为今后档案生态研究提供了参照。接下来,笔者将以传统文献综述的方式详细分析档案生态研究现状,为档案生态研究的未来提供系统的文献梳理和问题导向。

2.1文献回顾。档案作为社会存在一分子,档案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与生态有自然的内在关联,实际上,我们从传统档案管理实践来看,作为档案管理重要内容之一的“档案保护”问题,其实,涉及诸多自然科学知识,尤其是生物学知识和传统生态理念,这在《档案保护技术学》这门课程上得到鲜明体现。同时,告诉我们,利用生态学知识开展档案保护工作,也是档案事业建设与发展重要手段之一。前文中,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检索统计,截至2011年8月,显示相关文章98篇,其中,与档案生态研究直接相关文章近20篇。而在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层面上,金波教授《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研究》课题、卞昭玲教授《信息生态学理论与我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研究》课题,分别在2008、2010年度获得立项研究。通过分析检索出的文章,我们发现,档案生态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其中,《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为生态农业建设服务》[9]一文,是档案界最早从生态角度开展档案研究的专业论文,作者从档案的角度,分析了农业科技档案为生态农业建设服务的系列问题,尽管,不是我们所说的档案生态研究,但对我们后期开展档案生态研究具有启发意义;而《档案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与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10]一文,应是档案生态研究的开山之作,该文旗帜鲜明地从生态学角度探讨档案信息生态问题,并首次从生态系统的高度,认识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诚如其文所说,意在“着重探讨影响档案信息生态系统平衡的诸因素,及保持和恢复档案信息生态系统平衡的途径”。

新世纪以来,在上世纪末研究基础上,生态思想进一步被档案学界借鉴和引用。有人撰文提出建立“生态档案馆”,[11]当然,这纯粹是从建筑生态的角度认知档案馆建设低碳、环保问题,是传统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传承;有人提出,要关注“档案生态位”, [12]分析了档案作为社会信息群中的一个子系统,在社会信息系统中独树一帜的原因,指出,“档案,作为社会信息群中的一个子系统,……以它的真实性、开发性、系统性、滞后性等特点,区别于其他信息,而在社会信息系统中独树一帜,并由此,形成它独特的‘生态位’――司法工作的凭证,战略决策的依据,科学研究的参考,宣传教育的凭据等”,虽然文章较短,但“标题党”效应明显,明确地将处于生态学核心理论之一的“生态位”理论引入档案学研究,并提出“档案生态位”问题,至今不乏参考意义。事实上,这已经涉及档案与其他事务之间的生态生存问题,可以说,已经很“生态”了;有人提出“生态式思想与档案馆管理制度”,[13]此文已经将生态思想贯彻深入到档案管理制度层面,具有一定的研究深度;还有提到“我国档案业务工作环节的生态学考察”,[14]此文引入生态式管理理念,可以弥补传统“科学管理”的不足。生态式管理追求管理的整体功效,向一切等级制挑战,它使人生发新的潜能,使档案工作可持续发展,这已经从档案业务环节内部开始了档案生态考察,为我们全面认识档案管理工作开启了新的分析视角;同时,将文化生态有关理念引入档案学研究,也成为新的研究增长点。《从文化生态学视角看档案文化市场的构建》[15]、《文化生态与中国传统档案文化》[16]、《文化生态对中国传统档案文化的影响》[17]以及《试析档案文化的社会生态系统属性》[18]等文,这些研究,已经集中体现了档案文化生态研究的初步成果。《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建构》[19]一文,通过生态学的理念,全面引入到数字档案馆的研究中,把数字档案馆作为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系统分析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各生态因子及其相互关系,建构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结构模型,为数字档案馆建设与研究提供参考。而本文也正是作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研究”(编号08BTQ040)的项目成果之一。而作者近年来以课题为支柱,已经指导多篇有关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有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环境、结构、保障机制、运行机制以及评估等系列研究。南昌大学张东华则在《数字档案馆信息生态平衡及其策略研究》[20]一文中,论述了保持数字档案馆信息生态平衡的意义,分析了数字档案馆信息生态失衡的表现及原因,并提出了保持数字档案馆信息生态平衡的应对策略。

2.2研究述评。纵观上述文献回顾和分析,我们看出,目前,档案生态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尤其是专著除了传统档案保护技术学教材外更是鲜见。从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来看,反映了档案生态研究在档案学学术领域受到重视,且相关课题也被提到国家层面,需要开展深度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从已有的成果分析来看,我们认为,主要研究突出表现在初步的借鉴层面,缺乏深度的专业研究且研究层面比较分散,呈现零星研究状态,缺乏系统深度研究层次。可喜的是,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已持续关注档案生态研究,相信随着这类以课题为中心的档案生态研究,将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成果。

笔者以为,借鉴生态学理论研究档案问题、探索档案发展等,这其实是涉及学科嫁接这一基本问题,不算创新。若想提升至创新层次,迫切需要直面“如何选择、如何关联”问题,进而回答“如何实现”,即通过学科嫁接或者理论嫁接抑或思想嫁接,最终是“为我所用”,使生态理论为档案事业作“嫁衣裳”。虽然,档案生态问题客观存在,但实际上,档案生态却仍是个新生问题,相比相关学科而言,我们的交叉研究刚刚起步,我们的专业关注还很薄弱,我们的专业视野还很狭窄。为什么说客观存在?我们知道,生态问题与环境之间息息相关,档案与环境之间关系也很密切,相关的研究也很多,但缺乏理论深度和社会高度,生态学的问世及应用为档案与环境研究提供了理论视角和思想路线。作为新生问题,只缘从生态学视野关注、研究档案问题的太少,已经提出的档案生态问题声音太弱,迫切需要档案人开始高度关注,积极研究,充分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形成档案生态理论和思想,促进档案工作发展。

3档案生态研究展望

档案生态研究,尽管在20世纪90年代末业已开启,在新世纪初得以全面展开,并在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层面进入深入研究序列,可见,生态学与档案学之间的关联研究,业已获得了国家层面的认可。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相关深度研究仍然缺乏,其研究空间仍然广阔,需要学人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不断拓展档案生态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笔者以为,在未来档案生态研究层面,可以从以下诸角度开展研究。

3.1档案事业生态环境研究。目前,档案事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在信息网络技术驱动下,档案事业发展呈现诸多新特点,如新领域的开拓(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与发展所带来的系列专业问题)、新环境的呈现(档案事业发展环境需要直面信息网络技术驱动下的网络社会现实环境)、新问题的困境(档案事业在“传统与现代化”的转型历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如档案信息化、档案信息资源组织、电子文件的采集与长期保存、数字档案馆等结构与功能等)等,所有这些新领域,均可归结为档案事业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学术界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研究,一方面,从生态学的视角分析档案事业建设与发展的新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跨学科的介入拓展传统档案学研究的范围。

3.2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研究。实际上,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理念的提出,是基于生态系统的角度观察与分析数字档案馆系列问题,而提出的跨学科性研究课题。该课题,在金波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推动下,目前,已经取得初步成果。就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研究课题本身而言,我们认为,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理念的提出,是建立在生态系统理论对数字档案馆建设与发展的战略影响的前提下提出的全新概念,这也是近年来,生态学理论与生态系统理念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具体应用的进一步发展。面对未来,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培育与发展问题至关重要,这不仅涉及数字档案馆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问题,且关切到中国档案事业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全面推进与发展。我们可以从生态系统理念的角度,提出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理念,并从战略上规划数字档案馆发展,为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培育与发展指点迷津。可以预见,随着数字档案馆建设投入的加大和相关研究的深入,该课题将会面对更多新情况,需要学人持续跟进,从生态学、系统学角度进一步研究和分析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相关的各类问题。

3.3档案文化生态研究。目前,文化生态研究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据百度百科解释,文化生态核心思想有三:[21]①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所显露的美好的姿态或生动的意态;②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③泛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状况和环境。档案作为人类文明的承载,它自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特性,通过文化生态的引入分析档案文化生态问题。目前,档案界在档案生态研究成果中已有初步涉猎,有涉及档案文化市场研究的,如《从文化生态学视角看档案文化市场的构建》;有从中国传统档案文化角度分析的,如《文化生态与中国传统档案文化》与《文化生态对中国传统档案文化的影响》以及《试析档案文化的社会生态系统属性》。这些研究,已经集中体现了档案文化生态研究的部分成果,但还有待于进一步展开系统深入研究,从文化生态学视角,深度探讨文化属性层面的档案及档案文化与“大文化”、“文明”等关联命题。从档案自身文化属性以及文化生态研究趋势来看,系统从生态学、文化学等角度,分析档案文化生态课题具有广阔的空间,它不仅有利于拓展档案学自身研究的领域,而且,可以提升档案学研究的深度,也是传统档案文化研究的升华。

3.4档案生态管理研究。生态管理(ecosystem management,也有学者称之为“eco-management”),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美国,20世纪90年代,成为研究和实践的热门。由于自身的复杂性,生态管理无论是作为理论还是实践至今仍处于发展中。生态管理的理论基础非常广泛,它跨越了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环境科学、资源科学和系统论等学科领域。[22]生态管理思想是生态管理理念的集中体现,认为“生态系统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而成的系统,对于它的管理与调控,必须在遵循生态学原理的同时,受到社会、经济规律的调节和制约”,需要通过生态管理思维达到“维持依赖于自然资源的社会经济修通之间的一种平衡”。 [23]鉴于生态管理在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作为从生态学、系统学等多学科角度综合提出的档案生态研究命题,生态学自然对其影响深远,不仅是此概念提出的直接动因,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传统档案学学科体系中,档案管理学处于核心地位,这与档案管理活动的实践性以及档案学起源于档案管理实践密不可分。在生态思维大力引入管理实践的今天,作为管理性特征突出的档案管理实践来说,引入生态管理思想具有逻辑的合理性。我们认为,在未来档案生态研究中,引入生态管理思想渗透入档案管理实践具有必要性,借鉴生态管理理论研究档案管理活动具有实践的可行性。

档案生态研究尽管已经起步并有诸多成果问世,但学无止境,档案实践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需要学界同仁持续跟进,进一步探索档案生态研究的前沿课题,不断拓展档案生态研究领域,为档案事业建设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研究”(08BTQ040)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生态学 [EB] [2010-12-16]:zh.省略/wiki/%E7%94%9F%E6%80%81%E5%AD%A6.

[2]邹冬生,高志强主编.生态学概论[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6.

[3]邹冬生,高志强主编.生态学概论[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

[4]曹凑贵.生态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5]庄悦群.从生态位到可持续发展位:概念的演进[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4 ):1.

[6]种金成.档案信息生态失衡问题研究[J].云南档案,2011(3):53~54.

[7]葛翠玲.档案信息生态失调原因探析[J].兰台世界,2007(7下):35~37.

[8]薛春刚.档案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与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J].档案与建设,1998(4):12~14.

[9]刘越男.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为生态农业建设服务[J].档案学通讯,1997(4):37~40.

[10]薛春刚.档案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与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J].档案与建设,1998(4):12~14.

[11]纵浩.论生态档案馆.宿州学院学报[J].2005(1):103~104,142.

[12]吴端端.档案的“生态位”.中国档案[J].2003(7):38.

[13]李伟.生态式思想与档案馆管理制度.兰台世界[J].2005(8):85.

[14]徐欣云,黄建连.我国档案业务工作环节的生态学考察[J].档案学通讯,2009(2):26~29.

[15]吴文斌,李亚珍.从文化生态学视角看档案文化市场的构建 [J].兰台世界,2007(7上):13.

[16]陈愚.文化生态与中国传统档案文化[D].成都:四川大学,2005年5月.

[17]杨道玲.文化生态对中国传统档案文化的影响[J].上海档案,2003(4):36~39.

[18]程颖.试析档案文化的社会生态系统属性[J].湖北档案,2010(10):12~14.

[19]金波,汤黎华,何伟祺.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建构[J].档案学通讯,2010(1):54~57.

[20]张东华,鲁志华.数字档案馆信息生态平衡及其策略研究[J].湖北档案,2010(8):12~14 .

[21]百度百科.文化生态[[2011-7-13] .baike.省略/view/897522.htm.

[22]百度百科.生态管理[2011-7-14] .baike.省略/view/3601184.htm.

第4篇:初中学生心理档案范文

一、 档案鉴定的组织——严密

国外档案鉴定的组织十分严密,大多设有专门的鉴定领导机构或指导机构,并且制定有鉴定的指导性法规和章程,为鉴定的实施提供有效的行政和法律保证。比较典型的国家有美国和俄罗斯。

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是联邦档案系统的指挥中心,也是文件和档案鉴定的领导机构,负责组织和指导整个联邦系统文件和档案鉴定的实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依据《联邦文件管理法》和《联邦档案法》,制定了鉴定的一系列指导性法规和章程,如有《联邦文件处置手册》、《永久性文件鉴定指南》等。此外,国家档案与文件署还设立有专门的鉴定小组,负责制定和修改鉴定指南和标准,并审批文件形成机关报送的文件处置申请表。在国家档案与文件署及其鉴定小组的指导和组织下,整个联邦档案系统的鉴定工作井然有序地展开。各州乃至其他机构的文件和档案鉴定工作也大多仿照联邦档案机构的模式进行。

俄罗斯档案鉴定的组织继承了前苏联的传统。俄罗斯设立有档案鉴定委员会和档案评审委员会负责组织档案鉴定工作,二者的职责各有分工。鉴定委员会在各机关和各级各类国家档案馆设立,是低级的初审机构,负责组织具体的鉴定工作;评审委员会在档案事业行政管理机构中设立,是高级的复审机构,负责对文件的挑选和销毁实施监督。俄罗斯国家档案局下设中央评审委员会,它是掌握档案鉴定终审权的最高机构。

二、 档案鉴定的程序——严格

国外档案鉴定的程序十分严格,大多表现出分阶段进行的共同特点。国外根据文件的运动阶段,在文件进入档案馆之前就要求完成鉴定工作。在具体的鉴定程序中,一般注重严守两个把关性环节。比较典型的国家主要是美国、英国和俄罗斯。

美国的档案鉴定工作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初级鉴定和终极鉴定,每个阶段都有着严格的程序。初级鉴定由文件形成机关和文件中心组织开展,文件形成机关在文件现行效用结束后就对其进行价值鉴定。首先,对全部文件制作《文件调查统计表》,以国家档案与文件署制定的《永久性文件鉴定指南》为根据,进行价值鉴定,挑选出符合《指南》要求的永久性文件,填写《向国家档案馆移交文件申请表》,并将《申请表》和相应的《文件调查统计表》一并报送国家档案与文件署审批。其次,根据国家档案与文件署制定的《联邦文件处置手册》和《通用文件保管期限表》,对非永久性文件进行价值鉴定,确定需暂时保存的文件及其保管期限,提出对无保存价值文件的销毁意见,填写《文件处置申请表》,将《申请表》和相应的《文件调查统计表》报送国家档案与文件署审批。第三,按照国家档案与文件署的审批结果制定文件处置方案,对文件实施处置——具有永久价值的文件移交给国家档案馆;难以确定价值和保管期限的文件移交给文件中心,待保存一定时间后再作鉴定处理;将保管期限在6年以上的半现行文件移交文件中心保存,期满后再作鉴定;将保管期限在6年以下的文件留在形成机关保存,期满后予以销毁;将已确定不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即时销毁。文件中心的鉴定程序与形成机关大致相似。此外,终极鉴定由国家档案与文件署组织开展。它在档案鉴定上履行两方面职能:一是制定和修改鉴定标准、鉴定指南等;二是审批文件形成机关和文件中心提交的移交申请表和处置申请表。其中第二项职能是其经常性的鉴定工作。美国档案与文件署鉴定的对象主要是文件形成机关和文件中心提交的《移交申请表》、《处置申请表》和相应的《文件调查统计表》,只有在极少数特殊情况下,鉴定人员才抽查具体文件。具体程序是,鉴定小组成员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对形成机关和文件中心提出的各种申请表做出“批准、不批准、修改调整、暂不授权处置”等鉴定结论,并形成鉴定报告。鉴定报告和申请表经国家档案与文件署署长签批后,再送还文件形成机关和文件中心加以执行。

英国的档案鉴定程序与美国类似,也分初审和复审两个阶段。初审是在文件失去现行效用5年后,由形成机关的文件管理人员进行鉴定。初审阶段主要鉴定文件的行政价值,有留存价值的就送到海斯文件中心。复审是在文件失去现行效用25 年后,由文件中心的工作人员会同形成机关的文件管理人员鉴定。复审阶段主要是评价文件的研究价值,目标是挑选出需要由国家档案馆永久保存的文件,无保存价值的文件就进行销毁。

俄罗斯的档案鉴定程序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文件形成过程中由机关文书处理部门进行初步评价,划定文件的保管期限。这些保管期限均被标注在文件一览表和案卷目录中。第二阶段是由机关档案室的鉴定人员按照文件保管期限,挑出已满临时保存期限的案卷予以销毁,挑选出需要移交国家档案保存的文件。这一阶段的鉴定要求从审核机关主要部门的文件开始,而在每个部门范围内,则从审核综合性和领导性文件开始。第三阶段是馆藏流动的档案馆将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文件移交给馆藏固定的档案馆永久保存。

三、 档案鉴定的依据——操作性强

国外档案鉴定的依据主要是文件保管期限表或文件处置表,是指标明文件保管期限的综合性表册,内容可能包含文件在现行机关的保管期限、在文件中心的保存期限以及文件处置的具体规定。国外的文件保管期限表或处置表尽管形式不尽相同,却具有明显的共性特征——规定清晰明确,操作性强。比较典型的是美国和英国。

美国联邦档案系统采用的文件保管期限表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通用文件保管期限表,另一种是机关专用文件保管期限表。机关专用文件保管期限表是对通用文件保管期限表的补充。无论哪种类型的文件保管期限表,通常都是由形成机关拟定,需要送交国家档案与文件署审查,该署签批后,最后报经一个专门的文件检查委员会批准,就可以成为一个法律文件充当鉴定的依据。美国的文件保管期限表一般每隔10 年进行修订,规定十分具体、详细。保管期限划分得很细,包括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4年、5年、6年、7年、10年、15年、25年、56年、75年、100年、永久等十几个等级。这样就使文件保管期限表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英国采用的档案鉴定依据在初审阶段和复审阶段略有差异。初审的鉴定依据一般是由国家档案局批准的文件处置表,该表以文件系列为单位,确定了每一系列文件的保管期限和处置方法。文件处置表将文件首先分为永久保存、不定期保存、定期保存、销毁四大类,永久文件将直接移交国家档案馆;不定期保存主要适用于那些一时难以确定其保管期限的文件;定期保存的文件,都会标明文件在形成机关保存的具体期限以及在文件中心保存的具体期限,期限规定的详细程度与美国类似;销毁文件则按规定程序执行。复审的鉴定依据是国家档案局制定的《公共文件永久保存的选择标准》,该标准主要是针对鉴定文件的研究价值,挑选出的文件转化成为国家档案馆保存的永久文件,划定文件的具体期限不再是重点了。

四、 档案鉴定的标准——全面

国外档案鉴定的标准大多规定得较为全面。欧美档案学者指出,档案鉴定的标准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独一性,二是可用性,三是重要性。独一性主要是指文件是否独一无二;可用性主要是指文件的内容能够为利用者读取;重要性则包含了文件的形成时间、来源、内容、形式等因素。还有一些学者主张把费用也视为鉴定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具体的档案鉴定实践中,鉴定标准更为全面、复杂,比较典型的是美国和俄罗斯。

美国的档案鉴定标准非常全面,国家档案与文件署通常按照以下标准来鉴定文件是否具有档案价值,从而需要永久保存。这些标准都不是孤立的,必须综合考虑。它们包括:第一,文件的时间跨度,是指文件整体所体现的时间长度。第二,文件的来源,指的是文件形成机关的职能和活动以及文件形成的业务背景。第三,文件的独特性。第四,文件的可用性,指的是文件能否切实利用,技术因素对文件的可用性有无影响,文件的物理状态对文件的可用性有无影响,等等。第五,文件内容的重要性。第六,文件内容的完整性。第七,文件内容的关联性。第八,文件的保存费用。第九,文件的数量。

俄罗斯的档案鉴定标准沿用了前苏联的规定。俄罗斯将鉴定标准区分为基本标准和辅助标准。基本标准包括文件内容的重要性、文件来源的重要性、文件情报的重复性以及文件的形成时间和地点。文件内容的重要性取决于文件所记录的人物、事件、活动、现象、事实等重要程度、完备程度和新颖程度。文件来源的重要性取决于文件形成机关或作者的声望和作用。文件情报的重复性包括形式上的重复和分析综合性的重复。文件的形成时间和地点也在鉴定中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辅助标准包括:文件的手迹、文件的法律效力、文件的外部特点、文件的语言特点、文件的物理状况等等。尽管基本标准与辅助标准的重要程度存在差别,但它们共同体现了俄罗斯鉴定标准的全面性特点。

五、 档案鉴定的制度——明确

国外档案鉴定的制度十分明确,尽管特点不尽一致,但目的都是确保鉴定的有效实行。比如俄罗斯采用的是统一管理制,其特点是在国家档案局设立中央评审委员会,充当全国档案鉴定工作的领导中心。在各个政府机关和各个基层国家档案馆内设有鉴定委员会负责文件的初审,在各个档案事业管理机关和各个高层国家档案馆内设有评审委员会负责文件的复审,这样就在全国范围内组成了完整的档案鉴定机构网,分工较为明确。又如法国实行的是派驻代表制,即由法国国家档案馆向政府各部派驻代表,帮助政府各部开展鉴定并做好向国家档案馆移交文件的准备。再如美国实行的是中心领导制,国家档案与文件署成为联邦档案鉴定的指挥枢纽,负责组织美国联邦政府机关开展文件鉴定。该署通过直接承担终极鉴定的职责,有效确保了进馆档案的质量。还如英国实行的是授权制,由国家档案局授权政府机关按规定期限对其产生的文件进行初审。

此外,国外档案鉴定制度的共同特点之一还表现为各国的销毁制度十分明确而严格。由德国档案学者迈斯奈尔提出的“年龄鉴定论”而衍生出的禁毁年限在大多数国家已有明确规定。如英国规定为1660年,法国规定为1830年,意大利规定为1870年,美国规定为1861年,等等。上述禁毁年限的明确规定,有利于这些国家妥善保管和保护古老档案。

国外档案销毁制度十分严格,大多规定最高档案当局或其负责人掌握销毁的审批权。一些国家规定最高档案当局负责审批档案的销毁,比如美国是由国家档案与文件署审批;印度规定不经国家档案馆的同意,任何人无权销毁档案;俄罗斯则由国家档案局下的中央评审委员会充当档案销毁终审权的最高机构。还有很多国家规定最高档案负责人掌握档案销毁的终审权,比如英国由国家档案局长负责审批档案的销毁;马来西亚规定未经国家档案馆馆长批准,任何机构和人员都无权销毁档案;阿尔及利亚规定国家档案局局长拥有档案销毁的终审权;喀麦隆规定未经文件所属部门负责人和国家档案与图书管理局局长的双重批准,任何人无权销毁档案。然而,意大利、坦桑尼亚等国家则把档案销毁的终审权交由全国档案事业的上级主管机关负责人。意大利规定需要销毁的文件清单经国家档案总局局长审批后再提交给文化遗产和环境保护部部长,部长同意后才能正式销毁;坦桑尼亚档案法则规定档案销毁的终审权由主管档案工作的国家文化青年部部长掌握。

各国销毁档案的方式大体相同。无密级的文件一般出售给造纸厂回收用作造纸原料;有密级的文件则区分密级分别加以焚烧、粉碎或化浆。近年来由于环保观念的盛行,大多数国家放弃了焚烧的销毁方式,采用了技术含量更高的销毁方式。国外档案销毁也实施了监销制度,特别是交由商业化的销毁公司进行销毁时,监销制度更为严格。

六、 档案鉴定的方法——双重支点

国外档案鉴定的方法正在经历变革,由传统的一元支点向双重支点转变。所谓一元支点,指的是内容鉴定,国外对传统档案的鉴定大多采取依据内容判定档案价值的方法。当前大量产生的电子文件由于具有不同于传统档案的新特点,其鉴定方法发生变化,出现了双重支点——内容鉴定与技术鉴定并重。这种做法在电子文件鉴定实践起步较早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荷兰等国家达成了共识。

电子文件的构成要素包括内容、背景与结构三个方面,对技术和系统有着明显的依赖性。电子文件的新特点提升了技术鉴定的必要性,国外不少学者认为,电子文件技术鉴定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超过内容鉴定。电子文件的内容鉴定主要解答“哪些文件需要保存”的问题,而技术鉴定主要解答“这些文件应当保存多长时间”的问题。科学、全面地判断电子文件的保存价值,既需要判断电子文件信息内容的有用性,也需要判断电子文件有用性是否具有实现的可能。电子文件的内容鉴定是核心,包括归档前鉴定和期满鉴定。前者的任务是划定文件的保管期限,时间设定在电子文件系统设计阶段或是电子文件形成之初;后者的任务是检查期满文件是否有继续保存的价值,给予相应的处置。电子文件的技术鉴定是保障,包括对电子文件信息真实性、完整性、可读性分析以及对文件载体性能的检测。技术鉴定根据电子文件保管环境的变换需要多次进行,第一次往往在文件归档前进行,以后每次迁移后一般都需要重新鉴定文件的技术状况。

主要参考文献

第5篇:初中学生心理档案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生 档案管理 控制流失生

[中图分类号]G6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145-01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小学25.74余万所,在校小学生9940.70余万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所做的“2007年中国青少年人口详数”调查研究显示,全国共有初中学校5.94万所,全国初中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数为5736.19万人,全国中小学在校生总数大约15676.9万人。据有关部门统计,2009年下学期数据全国小学生流失率为2.1%,中学生流失率个别地方高达9%。照此推算,全国小学生流失人数大约为208.75万人,保守估算中学生流失人数大约258.12万,中小学生流失生人数不少于466万人。如此众多的中小学流失生给我们国家的中小学教育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从加强中小学档案管理入手,加强流失生管理和控制,切实做好义务教育工作。

中小学流失生控制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早在1989年1月30日,国家教委就曾经过《关于严格控制中小学生流失问题的若干意见》,1991年国家教委办公厅了《关于继续做好制止中小学生流失工作的通知》教基厅〔1991〕17号文件,先后对中小学流失生管理控制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全国狠抓中小学流失生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中小学流失生增加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工作相继展开,中小学流失生问题显现得尤为明显,一些地方中小学流失生问题比较突出。

一、中小学学籍档案管理问题突出

国家教委对中小学档案管理曾经做过明文规定,各地、各个中小学校对中小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也有具体要求,一些地方还制定了《中小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规范》,但是一些学校在档案管理方面重视不够,没有严格按照中小学档案管理规定执行,档案管理混乱的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中小学学籍档案管理更是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一是个别中小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心学校档案管理没有专人负责;二是没有专门档案保管仓库;三是档案记载内容不够规范;四是对于一些流动比较频繁的家庭的学生不能够做到档案跟随学生及时转移。

二、撤点并校造成中小学数量锐减

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全国现有小学校比1997年减少了278836所,小学校减少数为现有小学校数234157所的119%,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小学校被撤并。写这篇文章非常需要的数据是全国有多少个自然村,在互联网上搜索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找到近期的权威数据,找到的是据1986年底统计,全国有自然村365万个,另一说在90年代初有自然村420万个;1998年8月,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内务室主任佟宝贵说,自然村有535万多个。23万所小学中还包括城镇小学,假定全国小学中城镇小学数与农村学校数为1:5,农村小学充其量也就是18万所,据此推算全国平均29个自然村才有一所小学。这势必造成众多距离学校较远的小学生上学路途过远,在途时间过长,影响到学习。

三、校车配备不足,事故频发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曾经表示,经过教育部门的测算,按照全国中小学如果要全部解决校车的问题,按照义务教育1.5亿名在校生的规模计算,全国所有中小学生都配备上校车,则需要150万辆校车,加上维护费用,需要财政4600亿元的投入。由此可见,全国校车配备欠账问题十分严重,加大投入、加强管理问题比较突出。媒体报道的2011年来发生的校车事故,一是甘肃正宁县幼儿园校车事故,致20死44伤;二是山西介休校车事故造成7名初中生死亡、2人重伤、3人轻伤;三是荆州校车事故两名幼儿被司机和接车老师遗忘在校车上造成死亡;四是深圳龙岗校车事故,一辆载有43名小学生的校车与一辆货车相撞,导致11名学生和一名老师不同程度受伤,伤势最重的是一名5岁的女生,右大腿骨折;五是辽宁凤城校车事故造成35名孩子受伤;六是徐州校车事故共造成15名学生死亡;七是昭阳沉船事故,因严重超载沉江,确认12人死亡、20人受伤、1人失踪;八是河南濮阳校车事故造成重伤4人,轻微伤6人。校车配备不足,超员现象不能及时得到纠正,校车质量差等造成校车事故频发,加强校车管理刻不容缓。

第6篇:初中学生心理档案范文

关键词:档案整理 新员工 培训

新员工是一个组织的新鲜血液,给组织带来朝气与生机。为了使新员工能尽快适应组织的文化、环境与要求,通常会对其进行培训。一般说来,对新员工的系统培训包括工作技能培训与工作适应能力的培养,前者通常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而后者则需要潜移默化,长时间的熏陶与磨合。

笔者认为,如果能将文书档案整理工作统筹为新员工系统培训内容之一,将对新员工初步认识单位的组织机构及其人员组成,了解单位的办事流程与规范,方便日后的工作协调等起到积极而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文书档案整理工作作为新员工培训的可行性

1.文书档案整理工作易于接触,易于培训

文书档案是在单位行政管理事务活动中形成的记录材料,通常由通用文书转化而来,包括公文、信函、简报、会议记录、计划和总结等。作为单位或者部门,只要有事务需要处理,就必然产生文书档案,必然产生文书档案整理工作。同时,随着文书档案现代化管理技术的应用,文书档案正从按固定时间周期整理一次(按卷宗归档),转变为及时整理的日常工作(按件归档)。这就使得文书档案整理工作可以成为新员工普遍培训的一个专项内容。

另外,虽然文书档案整理工作是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形成系统、完整、有效的文书档案的前提,但其技术要求明显低于文书档案整理工作。作为新员工,可以通过简要的培训,提高对文书档案整理工作的重视,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细心,便可以胜任文书档案整理工作,并将繁琐、枯燥的文书档案整理工作化整为零。

2.直接推动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可以获得文书档案管理部门的支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机关档案工作条例》等有关规定,企事业单位应及时将公文形成过程中的正本、定稿、重要稿件和有关材料整理(立卷)、归档,其中也对的档案管理工作做了明确的规定和细致的要求。而档案管理中存在最大的问题是档案材料的及时归档问题,材料不能及时归档通常有三种原因:一是认识不足,对应该归档事件不敏感,没有形成归档材料;二是缺乏积极性,为了部门使用方便对于该归档的材料不归档;三是没时间归档,日常工作繁重,将归档作为缓办事宜。

培训新员工参与到档案整理工作中,可以使新员工从入职开始便重视文书档案工作,同时,由于新员工处于培训阶段,工作量不是很大,又有极大的工作热情,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对文书档案进行收集、整理,解决文书档案材料归档难的瓶颈,不仅变向的促进了各部门对档案工作的重视,更推动了单位的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因此,文书档案管理部门将全力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与培训。

二、新员工在档案整理工作中的收获及关注点

文书档案整理工作看似简单、重复,枯燥、无趣,但其内容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单位各项业务的办理过程,乃至单位的成长与发展过程。在收文和送文简单的工作中同样考验与培养着新员工的协调能力;在对文书档案材料认真、细致的整理与观察中,逐渐形成对单位工作流程与办事规范的初步认识,并通过文书档案对部门或单位的主要业务有了更为细致的了解。以下是笔者认为新员工在整理文书档案中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

1.时间

对于普通收文,时间包括文件的落款时间及到单位的收文时间。对于需要部署工作的收文,则需要详细记录收文的时间、领导批示时间、初步形成本单位工作部署文件的时间(拟稿时间)、正式发文时间等。

通过对文书档案材料时间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件事情处理的周期与频率,侧面反映一件事情处理难易程度与复杂程度等。

2.修改与批示

文书档案中的送审(初稿)材料与正式成文通常会有区别,送审(初稿)材料在经过领导批示或修改后才能形成最后成文。这些批示和修改则应该是新员工重点学习和揣摩的内容。因为这些批示和修改,不仅仅是用词或语言结构上的变化,同时可能反映了领导或集体决策的倾向,对于事态思路上的变化。新员工不仅仅需要学习遣词用句上的细微差别,更要细心体会和思考文件在修改前后所表达意思是否有差别,是否对事态的发展有着微妙的变化。

3.文件签转

文件签转是单位处理业务流程的反映,既可以反映一个部门的业务范围,也可以反映一个单位内部的配合与协调程度。对于一个文件,无论是签转到别的处室还是需要由几个部门共同签发,都说明类似的事情在单位内部开展,如果不考虑所涉及到的部门的情况或者意见,都是不明智的。而作为新员工,则要多留意文件签转的顺序及过程,最后发文的签章等。关于签章补充一点,如果一个单位既有行政章又有党委章,则需要新员工在文书档案整理过程中,细心留意在不同情况下签章的使用情况。

4.行文风格

文书档案包括公文、信函、简报、会议记录、计划和总结等,即使是统一标准格式的公文,也会因拟稿人个人的行文风格而产生区别。如果是会议记录、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材料,材料的遣词用句、行文结构将会有更大的区别。作为新员工,应该用心学习规范的行文方式,并通过文件材料的体会不同工作人员的关注点、办事思路,协调方式等,避免日后在行文或行事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分歧与摩擦。

三、安排新员工从事档案管理整理工作的注意事项

1.强调文书档案整理工作对新员工的培训意义,统筹各部门积极参与

将文件整理工作作为新员工系统培训的必修内容,并充分争取各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向其说明文书档案整理工作对新员工的培训作用,动员各部门将一部分非保密的文书档案整理工作交给新员工来负责,并能够安排一名老职工进行把关。

2.统一培训,在操作水平上达到要求,保证文书档案整理工作的质量

文书档案整理工作虽然在技术上没有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标准高,但在进行此项工作时,务必要对新员工进行基本的培训,明确单位文书材料的归档范围、归档原则、编号方法等,避免新员工的文书档案整理工作流于形式,成为无用功。要求新员工以高度的责任心来对待文书档案整理工作,并学会从档案材料中科学的分析问题,细致、用心的揣摩,尽快在感性上对单位的各个机构、各项业务乃至工作人员有初步的认识。

3.强调保密性

企事业单位的文书档案都有其保密级别的设定,在安排新员工进行文书档案整理工作时,单位首先应明确哪些文书材料是新员工可以接触或整理的,哪些是接触后仍需要保密。一般来说,新员工通常有试用期,建议单位在与新员工签订保密协议的前提下,根据新员工的状态,是实习期还是已经过实习期,来确定文书档案的整理范围。

综上所述,新员工要积极参与到文书档案整理工作中,为单位的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做贡献,并在实践中学会客观、科学的利用文书档案资源,使自身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胜任新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段东升.文书档案管理[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10.2,142

第7篇:初中学生心理档案范文

1 初步探索阶段

在人类刚跨入新世纪之时,面对信息化发展对档案工作的影响和要求,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王刚同志,在2000年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对全国档案部门提出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任务。作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深圳、青岛等省市档案馆率先提出了建设数字档案馆或数字化档案馆的设想,当时主要是借鉴国内外图书馆界关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思路,建设内容是在建立文件级机读目录数据库以及馆藏档案数字化的基础上,通过因特网建立门户网站,为社会提供信息化档案利用服务(主要功能见图示1)。2002年,国家档案局《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在总结深圳、青岛建设数字档案馆初步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在杭州、天津开发区、江苏省电力公司等档案馆开展数字档案馆建设试点工作。2002年底,国家档案局在深圳召开“数字档案馆建设现场演示会”,观摩数字档案馆系统的现场演示。2003年8月,青岛市档案馆宣布我国第一个数字档案馆开通。之后,江苏省电力公司档案馆、杭州市档案馆、天津开发区档案馆相继宣布建设完成和开通数字档案馆。从2001年到2006年是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初步探索阶段,其核心功能是计算机辅助实体档案管理,建设内容是建设档案机读目录数据库、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建设档案门户网站。呈现规模和组织形式是个别地方和单位一个个点的试点探索。

图示1

2 普遍应用阶段

经过几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后,从2006年左右开始,到2010年《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前后,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进入普遍应用阶段。建设内容从以目录数据库、数字化为主,到适应各级政府、各单位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业务工作信息化需要,接收电子文件、电子档案、重要数字信息资源为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数字档案馆功能上从辅助实体档案管理到“收、管、存、用”并重,系统架构以“三网一库”为主要模型(主要功能见图示2)。各级政府和各单位对数字档案馆项目的支持,从以项目一次性经费支持到列入财政专项预算和运行维护经费开支。呈现规模和组织形式是以点带面,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许多省市由省档案局进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图示2

3 深化发展阶段

2012年以来,国家和社会信息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正处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各项技术层出不穷和普遍应用的时代。国家特别是中央政府各部门按照国家电子政务相关规划的要求,逐步实施了“一站、两网、四库、十二金”等重点工程,“一站”是指中央门户网站,“两网”是指国家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四库”是指人口、法人、宏观经济和空间地理等基础信息库,“十二金”是指金关、金审、金保、金质、金土、金农、金财、金税、金盾、金宏等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和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工程。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通知的要求,到“十二五”期末,国家将形成统一完整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基本满足政务应用需要;初步建成共享开放的国家基础信息资源体系,支撑面向国计民生的决策管理和公共服务,显著提高政务信息的公开程度;基本建成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作用明显增强;基本建成覆盖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领域的重要政务信息系统,治国理政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此,“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构建国家电子政务内网、外网平台,深化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宏观经济、文化等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完善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推进全民健康保障、全民住房保障、全民社会保障、药品安全监管、食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监管、市场价格监管、金融监管、能源安全保障、信用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应急维稳保障、行政执法监督、民主法制建设、执政能力建设等国家重要信息系统建设。最近,国务院最新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信息消费这个新理念,对包括信息产业、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信息安全等内容的信息化发展进行了新的战略部署。

以上这些新的形势发展对数字档案馆建设提出了新的建设要求。当前,数字档案馆建设要体现三大新的功能要求,就是建设安全可信系统、实现智慧智能管理、达到长期保存要求(主要功能见图示3)。

图示3

4 建设内容

现阶段,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内容是,积极采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国家和社会信息基础设施,满足各级各类档案馆信息化管理的需要;优先开展案卷级、文件级机读目录数据库建设,稳步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建设,高度重视电子档案接收工作,努力建设全面反映过去和现在国家和社会面貌的档案数字资源体系;深度介入各类信息化系统,确保电子档案来源可靠、管理可信、长期可用;努力促进信息化与档案馆各环节业务工作的高度融合,使信息化成为各级各类档案馆提升档案管理水平、适应时展需要的基础性核心手段(主要功能和架构见图示4)。

图示4

第8篇:初中学生心理档案范文

国际档案高等教育诞生于1821年2月12日法国档案学院的成立,而私立武昌文化图书馆专科学校在1940年春季正式开设的档案管理训练班则标志着中国档案高等教育的诞生。1952年中共中央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开办档案学专业为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档案高等教育开启了新的起点。经过了停办、恢复重建等一系列忐忑的发展历程,中国档案高等教育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随着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获得档案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获得档案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我国档案高等教育的层次体系建构完成。截止到2012年12月,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32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档案学专业,有24所高等院校拥有档案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有4所高等院校拥有档案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可以说,我国档案高等教育体系已具备为我国档案事业与档案学术研究活动输送“专、精、尖”人才的能力。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档案学科在整个社会主体的学科认知结构中仍处于弱势,是一个冷门学科,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没有把档案学专业作为第一志愿或填报在志愿表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非档案管理岗位,甚至与档案管理工作毫不相关;相当一部分高校的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本科所学的专业不是档案学专业。根据笔者对黑龙江大学2000-2012年大学一年级与毕业学生,围绕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与毕业去向两个问题进行了十三年的持续调查(具体数据如下图1、图2)所示:以上统计图表清晰地表示这十三年来档案学专业本科学生的高考填报志愿率呈明显上升,并趋于稳定之势,而本科毕业学生从事档案学专业岗位或相关岗位率却逐年下降,基本上与从事非专业岗位比率相当。也就是说选择档案学专业的学生增多了,而毕业后从事档案管理岗位的学生却减少了。造成这种矛盾现象的原因,一方面与国内就业环境、就业岗位数量及应届毕业学生数量有关,但根据笔者多年的跟踪调查,档案学专业毕业学生与需求岗位之间波动不大,很难对毕业学生的择业产生实质性影响;另一方面则与专业学生就读期间的流失有关,根据近些年来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专业就业率的排名,档案学能作为人文社科专业始终保持在前20的行列,在当前就业率偏低,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下,档案学专业能够连年保持高就业率,实属不易,但是从事专业岗位比率偏低则说明学生在就读期间“跳槽”现象严重,特别在省属高校的档案学专业尤为突出。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原因有二:其一,缺乏专业的前期了解和学生自身对档案学专业的心理落差是造成学生流失的直接原因;其二,缺乏持续、有效的专业情感教育使学生难以建立对专业学习与就业的情感依托,进而选择了“改行”。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环境的演化造就出多元化的社会主体心理认知结构,我们不能单纯地将“学生流失”现象的出现归因于就业需求的减少与就业人口的增加,也不能以偏概全的否定当前档案高等教育的形式与取得的成果,而只能通过对时代、对接受教育主体的心理解读来弥补我们在教育层面的缺失与不足。从初级教育到高级教育,主体的认知模式经历了由混乱无序到根基塑造,再到逐步完善的过程,进入到高等教育的阶段,主体已经具备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和接受专业教育的能力。然而丰富的专业课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渊博的师资队伍对于提高当代学生对专业的关注度已经力不从心,而只有从学生自身的心理情感归属层面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专业认知图式建构的发生机理,才能把握解决问题的实质。由此,笔者认为在档案高等教育过程中引入“专业情感教育”不仅符合当代高等教育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理念与模式,还符合档案高等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与专业发展的现状,即档案学专业是冷门专业,需要通过专业情感教育,率先建构学生的专业认知基础,进而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使其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对档案学知识的好奇感,对档案管理职业的归属感,最终转化为对档案学科的学术情感。

2实践的选择——对“专业情感教育”的理解与反思

2.1对“情感”与“专业情感”的探索

情感和情绪是人对客观对象(物质世界、他人及其行为)和自己的态度的内心体验,通常表现为喜悦或悲哀、欢乐或忧愁、喜欢或厌恶、热爱或憎恨、满意或不满意。情感与认识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认识制约着情感,因为客观现实并不能直接产生情感,只有在被认识时才能在主体观念中激起情感。另一方面,情感也影响认识,“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但是反过来讲,如果没有情感状态构成行为模式的认识结构的知觉和理解参加,那就没有情感状态可言。……情感与认识两者既不能分割,同时又不能互换。”情感作为一种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类认识行为具有较强的引导与激励的作用,但是一种理性的认识行为必须要与情感相互隔离,保证科学研究行为不受主观因素的干扰,保证科学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由此,笔者认为情感关乎主体是否能够顺利开展理性认识行为,但不能贯穿认识过程的始终,甚至不能影响到认识结果的形成,二者呈现出“若即若离”的支撑关系。兴趣是情感的衍生品,它是指人对一定对象所抱的积极态度,由于这种态度,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这种对象。因此,兴趣就是一个人优先的对一定的事物发生注意的倾向。如果一个人对一定事物发生兴趣,那么他在接触这个事物的过程中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兴趣和情感是紧密联系的:兴趣可以引起情感,同样,情感也能激发兴趣。对于当代档案学专业学生来说,先天的专业情感缺失是引发学生在就读期间流失的主要动因,虽然档案学专业自身的特点与档案职业在社会认知结构中的弱势是导致学生先天专业情感缺失的主要原因,但是进入专业教育阶段,没有及时弥补专业情感的缺失,并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则加快了学生流失的速度。专业情感缺失所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对专业研习兴趣的减弱。这种减弱趋势一旦趋于正负情感的临界点,进入到负面情感的层面,就极易使学生对专业研习产生厌烦感,毕竟情感是由若干对互相对立的情绪构成的,其所表现出的“双面性”在不同的情形下可以互相转换,大量负面情感的产生会增强主体的厌烦感与焦躁感。厌烦感的激增最终将促使学生远离档案学专业、远离档案职业。由此,笔者认为在当下档案高等教育“硬件”条件基本稳定的情境下,档案高等教育主体应集中精力解决如何激发学生对档案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如何提升学生对档案学术研究与档案职业的认同感,以及如何为档案学术研究与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贮备等“软件”问题上。

2.2专业情感教育与档案高等教育关系的探求

恩格斯说:“人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当前档案学专业学生对专业缺少一种激情,对档案职业与档案学术研究缺少一种热情,以至于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教师不得不使用外在推动力和工具来刺激学生投入到专业学习与学术研究之中,这种“半强迫”式的教育方式不仅不会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更不能激发学生投身档案事业与档案学术活动的激情。一直以来,我国大学教育始终注重把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创造能力作为大学教育的根本,但却极少重视针对学生在专业情感方面的培育与教育。大学新生作为初入学科领域的个体,其对学科的认识最先进入一个带有摸索性质的阶段,任何外在因素或事件都会对其心理和对专业认知结构产生影响,如果在学生入学之初能够较好地营造一种专业学习的氛围,并在日后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保持这种专业的热情,这就使学生在专业情感上找到了归属感,利于学生的学科认知图式的形成。反之,如果学生受到了冷遇与专业的漠视,其专业情感会随之消耗殆尽,这就使学生产生专业厌烦感,最终导致学生的流失。正如前文所述,档案学科在社会认知层面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过低的社会关注度与相对“冷门”的学科定位使档案学科在整个社会实践领域的影响力不足。相较于其他大学科、热门学科,学生进入档案学科研多是非情愿的,其学科认知点底,专业感情起点低,如果缺少必要的专业情感引导与熏陶,这些“初来乍到”的档案新手很难产生研习档案学科的兴趣,更何况是枯燥乏味的档案学术研究。长此以往,档案高等教育将很难培养出能够承担起发展与繁荣档案事业和档案学术研究的接班人与继任者。从认识的主体性角度讲,情感是认识主体的非理性思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皮亚杰和英海尔德也曾指出:“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黑格尔认为热情乃是人类活动的原动力,“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从以上三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表述中,笔者认为情感因素对档案高等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其一,情感因素是学生专业认知图式确立与专业归属感培育的催化剂。与初级和高级教育形式不同的是,高等教育采用的专门化的教育方式,即以专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分门别类的培养。学生对档案学专业认知结构与认知方法的研习成为其能否从事档案职业或档案学术研究的关键。档案学专业认知结构需要通过知识传授和实践体验的方式进行搭建与完善,认知方法则要通过学生依据自身对专业知识记忆的习惯,在不断的认识活动中进行培育。而专业情感因素在其中起到的是剂和催化剂的作用。情感因素的引入一方面丰富学生的专业阅历,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与归属感,进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专业责任感,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专业好奇心,提升其对档案学专业知识与职业选择的热情,使学生能更早地投入到档案专业知识积累与学术研究之中。其二,情感因素是学生从事档案学术研究活动的主要动力。任何学科的深层知识都不是靠一两次的认识活动而得出的,而是依靠认识主体在不断对其有认识成果的积累和现有认识活动的深化中而获得的。科学研究,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是一个枯燥的过程,大部分研究成果都是依靠研究主体的逻辑思维和对社会现象的准确把握而得出的,因此如果从事档案学术研究,特别是纯粹理论性的研究需要研究主体有强大的热情投入其中。在这种强大的,以对档案学真理追求为目的的情感驱使下,认识主体才能对研究对象全神贯注,才能享受到获得知识的乐趣。情感因素的引入会使学生为档案学术研究注入更大的热情与激情,推动其全身心投入到学术研究之中,而档案高等教育是培养学生专业热情与激情的重要途径,专业教育的成败并不在于培养多少学生,获得了多少教学成果,而在于要通过教育引导和培育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其有热情、有动力去完善和建设自己所学的专业。其三,情感因素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习与研究过程中对研究对象信息的选择与加工。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人的认识活动往往是在一种特定的情感心理状态下或处于一定的情感层次上进行的。因此,人们对于同一事物或现象的认识,会选择不同的认识角度和不同的认识层次,得出不同的结论。而往往情感因素将直接决定认识主体选择什么样的认识对象,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去认识对象。显然情感因素对档案学术研究的影响是双重的,这种双重性不仅表现在研究主体在研究活动容易受到积极情感因素与消极情感因素的影响,还表现在同一类情感有时是科学思维产生的催化剂,有时却成为研究活动的绊脚石。拥有对专业研究的热情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因素,往往会成为研究主体进行科学研究的驱动力,但是对科学研究过分的热情、过分的投入,往往会使研究主体产生过激的心理与外在行为,如经不起反对者的辩驳与批评,或者为追求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编造或伪造调查数据等等,这些行为都是学术研究活动中所禁止的。再如挫折的情感是一种消极的情感因素,这种挫折感对某些人来讲是一种打击,如多次研究的失败导致研究主体产生对研究行为的怀疑,但是挫折感有时会使研究主体痛定思痛,加倍努力。档案高等教育在此过程中肩负着学生正面专业情感的培育和负面专业情感的疏导与干预,并在师生学术互动中,为学生树立健康的专业观和学术观。

3走向应用

——档案专业情感教育方法之选择对档案学这种在社会影响力较弱,学生对专业的情感起点较低的学科,应该从学生初涉专业领域开始,加强学生早期的专业情感教育。档案专业情感教育形式与手段很多,大体上可以归为以下三个方面:

3.1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

档案学专业教师不仅是传授学生档案学专业知识的中介,更是培养学生对专业情感印象的重要参照物。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对专业知识的驾驭能力,以及言谈中流露的对档案学专业的情感,是学生早期专业情感教育的重要影响源。如教师在具备良好的档案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在课堂上熟练地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吸收,使学生对档案学专业知识不再感到枯燥,或者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充分肯定档案学的发展前景,鼓励学生进行档案学理论性的研究等等。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肯定档案学发展前景,引导学生自主的提升专业情感的过程中,不应该肆意的捏造某些事实,或过分的夸大档案学的某些现象,而应该站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以积极的信息引导学生的专业热情。同时教师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课堂上,在课下、生活中也要不断为学生灌输积极的专业情感因子,以一种“细水长流”的方式不断感染、熏陶学生,进而增强学生对档案学专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提升他们对专业发展与就业前景的信心。

3.2通过档案学专业实践

前文所述认识主体的认知图式的形成与发展除了主体要从社会实践过程中汲取必要信息之外,还要外在世界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刺激。教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传授,是一种符号性的传递,即通过语言符号的形式将客观事物的某些特征和属性传达给学生,其中所传达的信息有的主体接收并储存过,有的主体没有接受过。因此没有接收过此信息的主体则需要从社会实践中去了解和把握,而专业的社会实践为认识主体提供了一条捷径。档案学是一门以实践见长的特色学科,学生需要在四年不间断的课程实践和专业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增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档案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设定专业实践的目的往往仅限定在培养学生对档案学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即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而专业实践恰恰为档案专业情感教育提供了施展的平台。长时间的校园学习使学生对档案学专业的实践产生了极大的好奇,这种好奇感使学生常常抱有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专业社会实践中。通过档案学专业社会实践一方面能够使学生从实践工作角度更深层次了解档案及档案工作,这对增强学生对档案认识的实物感,对完善学生的专业认知结构具有极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使学生全面接触档案专业工作,有助于丰富学生对档案管理这项职业的了解,进一步为学生树立了档案职业感。此外通过大量的专业实习,学生会不断积累对专业学习的自信心与成就感,提高其对档案学专业知识的渴求度,有助于学生理性认识能力的提升。如果专业社会实践设定不合理,或没有达到预期设定专业社会实践的目的,不仅影响到学生对档案学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对其参与档案学实践的热情,甚至是今后投入到档案工作、档案学术研究工作的热情产生重要的影响。由此,丰富、多元的档案专业实践活动以及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积极引导对学生专业情感的培养作用明显。

3.3通过档案学各类学术成果

第9篇:初中学生心理档案范文

载沣寻档欲仿多尔衮

清代内阁沿自明代,内阁大库收藏有清代皇家档案秘籍,弥足珍贵,常人难得一窥。其地在紫禁城东南隅,西临内阁大堂,北对文华殿,坐南朝北,共有二库:一为红本库,俗称西库;一为实录表章库,俗称东库。每库分上下两层,凡十间,总面积达1295平方米。

光绪二十五年(1898年),因年久失修,内阁大库渗漏严重,内务府准备修葺。内阁大学士李鸿章奏请,将红本库中多年潮湿霉烂的副本拣出焚化,以清库贮,数量可观的内阁题本与大库档案被销毁。年间,载沣命内阁意欲查找开国之初多尔衮身为摄政王举行典礼的旧档案,以便参照仿行。阁臣们入库后在堆积如山、蛛网尘封的档案库内遍寻无着,便回禀内阁大库积存旧档过多,请旨焚毁。无知的载沣不了解档案的价值,同意了这一荒唐的奏请。

学部参事罗振玉三次巧计护档案

宣统元年(1909年),内阁大库又有多处坍漏,为了维修施工,不得不把库档年代近的暂时移置别处。阁议“旧档无用”,奏请焚毁。各部闻讯,一些官员纷纷入大库“觅宝”,有的查找本人和历代科举名人的试策,有的探寻宋元旧藏。在抽检中,章无意中发现了宋写本玉牒残页,遂影照分赠同好,并呈大学士、管理学部事务的张之洞和学部尚书荣庆。

一次,在荣庆宴请张之洞的午宴上,学部参事罗振玉作陪。席间,张之洞向精于金石小学的罗振玉求证玉牒价值。罗振玉认为藏书虽残,也极有整理保存价值,并建议不妨奏请拨归学部,移存京师图书馆。此议得到张之洞首肯,并奏请移迁,得旨允行。

随后罗振玉到库中察看,发现内阁中书曹元忠、刘启瑞就地整理,仍在分别存弃,连清初绘制的“地图十轴”也被置于无用废弃之列,准备销毁。见此情景,罗振玉急中生智,搬出谕令中“片纸只字不得遗弃”之语,使许多档案幸免劫难。

一次,罗振玉又入库查看整理的档案,从正待销毁的文卷中随手取出两束,居然发现一件是管干贞督漕时的奏折,另一件是乾隆朝阿桂征金川时的奏折。想到如此重要的史料将付之一炬,他急忙找到张之洞,要求设法保留这批档案史料。奈不过罗振玉再三恳请,张之洞同意让罗振玉设法将这批档案史料秘密转移到学部,不得泄漏外间知晓。于是,罗振玉与内阁会稽司宗树协商,准备将这些档案史料用五六千个木箱运回学部。由于经费拮据,二人反复磋商,宗树建议改用废弃的麻袋,以节省费用。8000个麻袋将全部档案史料运回。几经周折,又转移到国子监敬一亭中,使这批珍贵档案史料避免了被毁的厄运。其后,学部先后派罗振玉、缪荃孙等人整理编目,成《京师图书馆善本书目》八卷。

13000块大洋换回“准”纸浆

民国以后,学部改为教育部。1916年,历史博物馆成立于端门,隶属教育部。这批档案史料又被移存端门门洞,其中比较整齐的另存于午门楼上。1921年,军阀混战不休,民不聊生,北洋政府财政奇窘,索薪事件屡有发生,为筹款发工资,以济燃眉之急,教育部和历史博物馆除把比较整齐的62箱1502麻袋档案史料借给北京大学进行整理外,其余的以“绌于经费”为由,全部卖给西单牌楼南路的纸笔墨老店,作为废纸按斤过秤,计15万斤,合计4000元,准备用作“运魂纸”的原料。动用了50辆兽力大车拉运,成为轰动当时的“大内档案与8000麻袋事件”。

1922年初,罗振玉从天津来京时听到消息,决心重价赎回这批内阁档案史料。当时,纸店已将8000麻袋中一批残篇断简的宋元旧本与奏折等出售给琉璃厂翰文斋书店主人韩自元。其余的已另备芦席渍水以机器打包,准备运往定兴、唐山等地化浆造纸。4月6日,罗振玉与前清遗老金梁一起,以每百斤大洋10元的价格,总数13000元,将剩下的全部内阁档案买下,并签了合同,使这批内阁档案史料在躲过“火劫”之后又免遭“水劫”之灾。

15万斤史料被虫蛀3万斤

由于个人财力有限,数量庞大的档案整理也非个人能力所及,罗振玉有意出让。消息放出,立即有外国人愿出重金购买。天津的藏书家李盛铎为保住国产,1924年将大部分档案以16000元的价格从罗振玉处购回。

1928年8月,斥资购得内阁档案的李盛铎也感到力不从心,难以维持下去。9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得知李盛铎有意出让,所长傅斯年慧眼识真,向院长蔡元培致函提出收购李盛铎所藏内阁档案。他认为“此事如任其失落,实为学术上的大损失,明史清史,恐因而搁笔,且亦国家甚不荣誉之事也。”年底,蔡元培筹得款项,最终以18000元从李盛铎手中购回这批珍贵档案。其间几经辗转迁移,鼠啮虫蚀,潮湿霉烂,原来的15万斤仅剩下12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