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代爱国人士范文

古代爱国人士精选(九篇)

古代爱国人士

第1篇:古代爱国人士范文

古董表国内市场升值猛

近几年,随着收藏热的升温,古董表升值之势之猛,令人瞩目。一些昔日名表在国内外收藏界的价格都不低,20世纪20年代百达翡丽钻石首饰表,目前价值60万港元,20世纪20年代的卡地亚高档表价值8万英镑;1890年英国伦敦出品的18K金的古老怀表,有金表盖、“日月星”、“细三针”的,价值约80万港元。20世纪40年代进口的瑞士产劳力士等名表,当时不过几百元,现在已升至几十万元。一块瑞士产欧米茄日月星表,在国内市场已高达120万人民币。30年前一块售价仅200多元的瑞士英纳格机械表如今在收藏市场上已升值到上万元。另外,上海手表厂第一批手表产品现在也被拍卖到十几万人民币。现在国内很多表厂的第一批产品都成为收藏的对象。

在国内拍卖市场,许多拍卖公司也频频发起古董表及收藏级的世界名表的专场拍卖会,据记者了解,在2010年,中国嘉德2010秋季拍卖会上,嘉德首次推山名表拍卖专场,拍品征集自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及亚洲资深收藏家,包括百达翡丽、江诗丹顿、卡地亚及劳力士等收藏级腕表共110余件。北京保利2010年的秋拍会也首次增加了名表拍卖,这其中既有江诗丹顿、朗格、积家、宝玑、万国、劳力士以及卡地亚等世界名表,也包括了百达翡丽专题拍卖。此外,北京歌德拍卖公司2010年秋拍也增加了名表拍卖,推出总估价超过百万元的20多件名表。

据了解,中国嘉德2010秋拍上腕表专场的亮点是一款1992年面世的百达翡丽型号5013腕表,成交价格是448万元人民币,另一款百达翡丽经典之作为5102PR腕表,首次出现在亚洲拍卖市场,估价为人民币160万至220万元。北京保利2010年的秋拍会上推出的名表有:江诗丹顿十二生肖黄金腕表,该款表为纪念著名地理学家、地图学家及人类学家,麦卡托投影法的创始人杰拉杜斯・麦卡托逝世400周年特别制作,限量生产,估价为26万至32万元人民币。另外,保利还推出了一款北京手表厂生产的全球唯一、世界首创银胎掐丝珐琅夹板陀飞轮腕表“蝶恋花”,估价70万至110万元人民币。

另外,在2010年香港苏富比名贵腕表秋季专场拍卖会上,古董表总成交额高达5570万港元,刷新了历年苏富比常设名贵腕表拍卖总成交额纪录,掀起了古董表市场的一个收藏高潮。

收藏界人士说,古董表热的兴起是与机械表所独具的怀旧感及实用价值、装饰价值分不开的,古董表所体现的价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珍贵性。珍贵是所有艺术品价值的基本因素,对古董表来讲更是如此。不论是19世纪的挂表,还是20世纪的名牌手表,它们都记载着人类机械计时器的历史。尤其是那些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名表,它们就是不惜工本、精益求精设计制作的结晶。可以这样讲,早期的古董表几乎都是贵族的专宠。

二是装饰性。人类最早的表是首饰品中的一类,它们的装饰用途往往要大于计时用途。所以历史上的表店是与珠宝是联系在一起的,金银、珠宝、珐琅、名贵的动物皮,都成了古董表的制作装饰材料。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手表还是昂贵的装饰品。挂表上的彩色珐琅画,它的题材有的是传统名画,有的是人物肖像画。有的是经典故事。它们都是制表艺人的精心杰作,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比较昂贵的表大都会镶嵌有宝石等贵重饰品。这些装饰性,都构成了古董表的价值因素。

三是功能性。古董表作为机械计时器,是一种精密的仪器,要在有限的表壳里安置尽可能多的部件,以显示它的各种用途。表的功能越多,设计制作越困难,它的价值也越高。例如“自动”、“日历”、“三问”,“打簧”、“双秒”、“月相”、“万年历”、“日月星”等功能,都是精妙绝伦的制表艺术结晶。

四是名牌性。在所有的机械类收藏品中,可以这样讲,还没有哪一样能超过名表的知名度。没有哪一样像名表知名度那样深入到千家万户。任何一个人都能说出几款名表来,例如劳力士、欧米茄、浪琴、梅花等。这使得古董表收藏遍及世界各国。造就了巨大的市场。在较长时间内有着强烈的市场需求,这正是古董表价值的基础所在。

古董表的收藏方法

对于投资者而言,如何选择收藏古董表?古董表收藏者李先生说,收藏古董表选准收藏的主题至关重要,主题的选择可以显示出收藏者独到的眼光。可以在以下几个主题中进行选择。

第一,品牌专题。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专攻自己喜欢的一个牌子。在国际上,经济实力最雄厚的收藏家喜欢收藏四大顶级名牌一一百达翡丽、江诗丹顿、爱彼和伯爵,但这并非是一般收藏家所能承受的。现在大部分收藏表者将目光瞄上二三线牌子,比如欧米茄、浪琴,罗马、梅花、雷达等。现在,以专收劳力士牌子的人最多。这种收集有利于对该品牌的研究,收集好了,就是一部该品牌的生产发展史。

第二,门类专题。以古董表的门类为收藏专题,它所涉及的范围要比牌子专题更小。以收藏劳力士品牌为例,它的款式之多。也非一般人所能投资得起的。如果以门类为专题,可以选择“泡泡背”,也可以选择防水蚝式表。另外,收藏目标可以瞄准某一专门用途的表型,例如运动表、航空表、万年历表、军用表、衣饰表,珠宝表、医生表、铁路表、航海表和天文台表等。

第三,年代专题。以年代为收藏范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以年代为收藏专题的方法通常将20世纪前划分为19世纪后期、中期、前期,18世纪后期、早期。20世纪后可划分为20世纪初期、20至30年代,40年代、50至60年代。一般来说,20世纪30年代以前是挂表时期。之后是手表时期。

第四,材质专题。有人喜爱18K金的雍容,有人喜爱铂金的高贵,有人喜爱不锈钢的沉稳,还有人喜爱塑料的轻灵。通过专收同一材质的手表。可以形成自己喜爱的收藏系列。一般情况下,表壳最珍贵的是铂金,依次是18K金、14K金、9K金、银、包金、包银与钢等。而K金中又以红色金为最贵,其次是黄金。但也有特殊的合金表壳价值比黄金壳要贵。

第2篇:古代爱国人士范文

摘要:在东西方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中国武侠小说和欧洲骑士文学都各放异彩。中国武侠小说塑造平民百姓崇拜的精神偶像,而欧洲骑士文学是骑士制度与基督教精神结合的产物。它们都是尚武精神的一种再现,在表现武士正义、勇敢、忠诚等方面有同质的一面,但因其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在人物特征、写作内容、人情关系描写等方面又存在巨大差异。

关键字:武侠小说;骑士文学;同质;差异;比较

中国武侠小说与欧洲骑士文学分别代表了东、西方尚武的精神文化。尽管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主人公却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武功高强、重诺讲信、忠诚勇敢等,这些都是侠客与骑士二者共有的豪侠精神。恰如《中国之侠》一书中刘若愚学者提到的:“中国的侠与欧洲骑士的共同观念代表了全人类的志向, 跨越了两者的空间和时间, 创造了一种精神上的和谐。”就传奇性而言,侠客与骑士都有超群的武艺,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去冒险行侠,故事情节上都会有出其不意的转折。诸多的共同点构成了武侠小说与骑士文学比较的基础。但由于二者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又存在着巨大差别。本文将对中国武侠小说与欧洲骑士文学就人物特征、写作内容、人情关系描写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人物特征和爱情观念

我们可以用“重义”和“忠诚”分别来概括侠客与骑士的性格特征。侠客重义,唐李德裕的《豪侠论》曾这样界定游侠:“夫侠者, 盖非常人也, 虽然以诺许人, 必以节义为本,义非侠不立,侠非义不成,难兼之矣。”可见“义”是侠之灵魂所在。何谓“ 义”?《中庸》引孔子云“义者,宜也”,《孟子 离娄》亦云“义, 人之正路也”,将两者合起来解释, “义”是“正义”、“合理”之意。司马迁云:“今游侠, 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而骑士忠诚,“忠”的内涵有三层:忠于君主,忠于教会, 忠于爱情。骑士是封建领主所豢养的武力阶层,可为君主的利益去冒险、征战;骑士是笃信上帝的卫道士,“保护正教”是骑士制度的重要内涵;骑士又是典雅爱情的忠实拥护者,为了爱情万死不辞。

侠客与骑士对待爱情的态度不同。古代侠客的爱情观念较淡薄,或不娶妻,或娶妻但不贪恋美色,主张英雄不可因儿女私情而误了男儿大业,这跟中国古代传统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密切相关。而欧洲骑士可说是中国武侠中的“采花淫贼“,为侠客所不耻。骑士对心爱的贵妇顶礼膜拜,女性和爱情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恩格斯曾说:“骑士的爱是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次个人之爱,它破坏了封建主夫妇之间的忠诚,是对禁欲主义的挑战。”

二、写作内容

1.形式区别和写作环境

骑士文学繁盛于12、13世纪的法国,主要形式有三种:骑士抒情诗、英雄史诗、骑士传奇。骑士抒情诗的中心是法国南部普罗旺斯。主题一般是咏唱对贵妇的爱慕和崇拜,以叙述骑士和贵妇在破晓时候分离情景的《破晓歌》最为著名。英雄史诗以《罗兰之歌》为代表。骑士传奇的中心是法国北方,不同于英雄史诗,它没有历史事实根据,或取自民间传说或模仿古希腊、罗马的作品。骑士传奇按题材分为三类:古代系统(模仿古希腊、罗马文学),像《亚历山大传奇》、《特洛伊传奇》、《埃涅阿斯传奇》等;不列颠系统,写古克尔特王亚瑟和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拜占庭系统,代表作有《奥迦生和尼哥雷特》。骑士的冒险行为一般在神秘、非现实的环境中,渗透着神话观念和宗教阴影,充满浪漫色彩。中国武侠文学一般为小说,绝少用诗歌加以表达,侠客的冒险行侠是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了人间世俗生活的众生百相,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

2.武器描写和语言描写

中国武侠小说中因主人公阶级不定、行走于市井江湖之中,贴近中下层百姓,故小说中的语言通俗易懂,包含各类方言、行话、黑话、隐语等江湖术语,例如结梁子(江湖唇典,指结仇)、风紧(江湖唇典,指情况危急)、递门坎(江湖唇典,动手过招前自报师从门派之意)、海底(江湖行话,原指组织中的门规、礼仪,后应用逐渐广泛,统称海底为对方的来历)、 暗青子(江湖唇典,即暗器)、踩盘子(江湖唇典,指事先侦察要劫的对象)、走镖(旧时武林术语,即镖师保护钱财物等上路,有时也有保护人的,称肉镖)、空门(武学术语,防御不到之处称空门)等。武侠小说有自身独特的文化背景,以武学为中心,兼有中国古代医学、佛学、道家、易术及各种神秘学等,故小说中也会出现古代医学内丹学术语,如丹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任督二脉、泥丸宫等。而骑士属于贵族阶级,骑士文学反映了上层社会的生活,骑士的言行举止必须符合封建伦理道德规范,所以骑士文学中使用较高雅、规范的标准语言。

侠客与骑士都是武艺超群,但作品中对武功、兵器的描写却有所不同。尽管把高超的武艺作为必备素质,但骑士文学对其武功、兵器的描写却较为空泛,寥寥几笔带过,没有具体招数和武器种类,而更注重决战前骑士的内心描写。中国武侠小说中有大量描写武功、兵器的内容。传统武侠小说中的武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力有勇的功夫、技击,如拳法、踢计、头功、掌力、射功等,另一类是奇幻的剑术、神通,如轻功、内力等。发展到新派武侠小说,出现了惊世骇俗的武功。武侠小说的背景一般是古代,所以书中所用的武器,一般都源于古代,但许多武器经过作者的加工,变得更精致、更神秘、更有威力。20世纪初的武侠小说家,在十八般兵器之外创造了不少奇门兵刃,甚至一些日常用品如折扇、念珠、拂尘、渔网、船桨、衣袖、棋盘、棋子、绣花针等,都可以成为武器。发展到新派武侠小说,提出“无剑胜有剑”,凭身体的机能和情感,例如吼声、啸声、指力、掌力,哭、笑,飞花摘叶等,都能克敌制胜,武器的范围就无边无际。武侠作品中对武功招数和五花八门的兵器进行细腻逼真的描写,既突显出人物性格特征,又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三、人情关系

中国武侠小说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通常描绘有一个武侠的“社会”,即江湖(或称武林)。侠客们被逼无奈之时通常叹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江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何谓江湖?我理解为武侠社会中各阶层人物以及他们之间各种复杂的人情关系的总称。可以说江湖是一个幻化的象征结构,是没有政府的世界。在那里,官府不理,法令不行,不拘于礼法,没有生活负担。江湖为武侠小说设置了其他小说体裁所没有的自由,也为武侠小说创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水浒传》中的行侠无论是个人行侠,如武松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蒲、夜闹桃花村、劫法场、杀李鬼、打死殷天锡等,还是集体行侠的智取生辰纲、三山聚义打青州、三打祝家庄、众英雄劫法场等等, 都是通过对人物及其他们之间关系的细致描绘,非常逼真地再现了北宋社会生活的图景,使得传奇般的武侠世界更加真实可信。江湖中武林人士又划分为“正”、“邪”两道。因为武侠小说中人物的价值观,乃至于整部作品的精神基调,是建立在武学的基本思想上的。“武”即“止戈”,是以武力平息干戈。也就是说,习武的目的是制止以强凌弱的行为。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正义与邪恶水火不容、势不两立在武侠小说中十分明确。各帮各派或结为联盟或为世代仇家,如金庸笔下的《笑傲江湖》中五岳剑派结为盟友,听从盟主号令,共同进退抗敌。从古代的武侠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自古就重视人情关系网络,这对我们后世的社会关系交往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欧洲骑士文学始终描写个人,情节围绕主人公展开,面不够宽。骑士们一般爱憎分明,崇尚个人荣誉,可以说忠君也是个人荣誉的内容之一。如亚瑟王的王室里有一张其大无比的圆桌,可坐150个人,每个骑士到来都要叙述自己的行侠事迹,然后大家判定其是否可以在圆桌旁占一席位。圆桌席位是骑士荣誉的标志,而判断的标准不在于忠君程度如何,而是个人“勇敢、冒险”精神。

参考文献:

[1]刘若愚.中国 之侠[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1.

[2]黄永林.中国的武侠小说与西方的骑士文学之比较,外国文学研究年第二期

[3]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四.游侠列传,中华书局,1982.

[4]白桦.中国侠客与西方骑士之比较,东南大学学报,200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第66页,人民出版社,1972

[6]徐葆耕.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7]任子峰,王立新.欧美文学史传(上).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第3篇:古代爱国人士范文

——读《中国古代爱国故事》有感

从古至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爱国人士:郑成功、屈原……

读了《中国古代爱国故事》后,我被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事迹深深打动着:明朝末年,郑成功怀着爱国心,成功地将荷兰殖民者赶出台湾,收复了中国的神圣领土。

“开辟荆棘逐何夷,十年始克复先基。”读着郑成功写的《复台诗》,我对郑成功的敬佩之情愈来愈浓。是的,郑成功收复台湾,靠的是他的爱国心。看了他收复台湾的事迹后,有谁不油然而生敬佩之情呢?他的爱国心不仅留在我心中的最深处,更是永远留在了台湾同胞和全国人民的心中。

第4篇:古代爱国人士范文

穿着一定要有型

当复古频频出现在“骑士”们的词典中时,我们便该明白:骑行的复古主义时代已经悄悄来临了!骑行者们不分国籍、肤色,人人穿着标志性的粗花呢西装或狩猎服,头戴鸭舌帽,脚蹬大皮靴,手臂上绑着袖标,人手一辆老古董单车。这种复古的骑行方式已逐渐成为时尚一族的新宠。这股来势汹汹的复古骑行风从伦敦开始刮到了世界各地:莫斯科、赫尔辛基、东京、巴黎、柏林......北京!VINTAGE RIDING正当时......

自行车骑行一族里流传的一句话:骑得不好不要紧,穿着一定要有型。这或许和英国伦敦的粗花呢(Harris Tweed)骑行赛不谋而合。The Tweed Run是2009年1月伦敦发起的一项单车横跨市区运动,参加这项自行车比赛的“骑士”必须身着古典绅士服饰,骑复古自行车。这个骑行赛当然比的不是速度,而是粗花呢服装的搭配风格,虽然比赛会角逐出“最衣冠楚楚绅士奖”及“最华丽淑女奖”,但它不仅仅是一场活动或者是服装秀,它意在展现出骑车的优雅与时尚,让复古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

Harris Tweed虽然只有四年的历史,但它却在全球火了一把,如今美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日本等很多国家都对这项活动都大加赞赏,玩家们也举办各种形式的复古骑行活动。

而这股复古风并没有遗漏中国,北京、宁波、南京、杭州......各地玩家乐此不疲,不疯魔,不成活。单车爱好者们穿上自己认为最能诠释“复古”概念的行头,或淑女、或绅士的粗花呢,海魂衫,回力鞋,搪瓷缸、绿军帽、绿水壶等青春的印记,都让人恍如穿越了一般!当一群身着复古服装,脚踏复古自行车的人涌入大街小巷,真的会让人产生回到旧时代中国街道的错觉。

此时,无论你是复古骑行的玩家,亦或是是复古骑行的看客,你都不得不在心里满足地叹一句:“这个真心太文艺了吧?”

坐骑“古董”才时髦

与复古骑行的主题相契合,当然是坐骑越“复古”越“古董”,越“古董”越文艺,越文艺越时髦。

在复古“骑士”的字典里,坐骑的年代感是等同于时髦感的,因此,年代越久远的自行车越受玩家的青睐。

国产车品牌中的“四大天王”――永久,凤凰,飞鸽,红旗。对于玩家来说非常亲切,同时这些骑这些老品牌的单车又一种穿越感。如果你关注,会发现连老牌的中国“永久”,居然也推出了好多小清新的具有上世纪40年代复古风格的自行车,来迎合现在年轻人爱骑行也爱时髦的心理。如果想选择有年代感复古范儿的国外自行车,德国钻石,英国凤头,意大利梅花则是不错的选择。

如此装备很有范儿

参加复古骑行大会需要如何装备,才能让人一见就竖起大拇指?基本上走英伦风,像绅士、淑女一样,再带上一辆复古自行车,你就可以融入复古骑行的队伍。

Ta(他)复古,绅士气质是关键

1.单车:低调醇厚的复古单车。

2.着装:呢子长裤+西装+领结、领带+菱形图案长袜+复古皮鞋。

3.配饰:复古框眼镜;飞行员眼镜;贝雷帽;箱包或皮包,方方正正、有棱角的那种;烟斗;皮手套;胶片相机,如果有皮套更好。

4.其他:红酒,因为自行车上可以挂红酒,所以为了现场氛围好,有些人还会带上红酒,到达终点再庆祝。

Ta(她)复古,怀旧气息养人眼

1.单车:清新优雅的复古单车,车筐里放一束鲜花会有点睛的效果。

2.妆容:低调的哑光红唇+强调粉雾和光泽并重的透明脸颊;自然系肌肤+金属感眼睑;闪耀珠光的绿色烟熏+展现深邃的浓密睫毛。

3.发型:蝴蝶结马尾;空气感蓬松麻花辫;鱼骨式麻花辫;奥黛莉赫本式的复古黑色短发;温暖的金属哑光的厚重大波浪卷发;“洛丽塔”式轻微爆炸的凌乱卷发。

4.着装:淡蓝色牛仔衬衫+高腰波点及踝裙+棕色复古小皮鞋;裸粉色娃娃领衬衫+绿色的百褶裙+灰色半长筒袜+红色复古鞋;无袖衬衫+高腰哈伦裤;白色的雪纺背心+黑白撞色竖条纹阔腿裤。

5.配饰:邮差包;蕾丝花太阳镜;宽发带;大宽沿的花朵配饰帽子;复古腰带。

6.有神秘怀旧气息的香水。

猎景骑行,now or never!

大运河文化之旅

北京――杭州

风景 难度 流行

上榜理由:京杭大运河承载了厚重的历史,留下了数不清的珍贵文化遗产。

线路特点:一路几乎是平原,适合初次长途骑行。

消费预算:1500~5000元。

最佳骑行时间:一年四季都可骑行,但冬季温度比较低,应注意保暖。骑行用时20~25 天。

骑行准备:全线几乎都有修车的地方,自带简单的修车工具即可。

食宿:沿途村镇连绵不断,食宿与补给都非常方便。

一路向北

北京――漠河

风景 难度 流行

上榜理由:从大都市到大草原,最终抵达我国最北端的漠河村,欣赏绚烂的北极光,体验神奇的极昼现象。

线路特点:沿101国道转111国道到黑龙江省,便于骑行。

消费预算:2000~6000元。

最佳骑行时间:6~7月,最好避免冬季出发,可能有大雪封路的情况发生,骑行用时22~30天。

骑行准备:沿途经过的大中城市都有修车铺,掌握简单的修车技术,携带简单的修车工具即可。

食宿:沿途经过大中城市,食宿与补给都很方便。

浪漫日光之旅

海南环岛东线、中线骑行

第5篇:古代爱国人士范文

    中国近代侠士群体的特点

    “侠”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的文化传统,中国近代史上侠义之士的大量出现甚至形成侠义之风,构成一个特殊的侠士群体,固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游侠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但是,跟古代的侠士相比,又有许多新的、独特的特点。第一,从它产生的时代背景来看,它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到20纪初期,中国正处在新旧交替、东西方文化强烈冲突碰撞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有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内有末世封建王朝的腐朽统治。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家国之仇和亡国灭种危机之痛来得特别强烈,一批有志有为之士和热血青年时时有一种必欲去之而后快、奋然而起的紧迫感,并且把斗争的矛头直指最为腐朽的反动势力。这一点跟古代的王朝更替、社会动荡混乱具有本质的不同。第二,从近代侠士群体的构成来看,他们大多为读书人,出身书香门第或官宦之家,是血气方刚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一般都受过传统思想文化教育熏陶(如谭嗣同),有着较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修养,还有的出国留学,有接触西方近代科学思想文化的经历(如秋瑾、徐锡麟等),是一批首先觉悟的青年知识分子阶层。这就跟过去只有一身武艺的单纯的武林中人的武侠、游侠有着极大的区别,这些人可以说是一群典型的儒侠。由于他们有着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信仰显得更坚定、更执着,并且更加具有正义性的追求。第三,从近代侠士产生的思想文化渊源来看,主要来源于中国历史文化(虽然也有俄国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等,但是应当不是主要的),包括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和各个历史时期的侠士及其侠义之风的影响。如前所述,近代侠士群体多为读书人或青年知识分子,受过系统的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教育熏陶,如谭嗣同就师从地方名儒,对王夫之的思想有浓厚兴趣,他读书务求广博,好讲经世济民的学问,仰慕那些锄强济弱的草莽英雄。秋瑾“其生平喜读游侠传,慕朱家、郭解者流,任侠好义,挥金如土,广交游,诚女界之豪杰”[2]。秋瑾的战友徐锡麟也出身官商之家,“从小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刻苦攻读,仰慕历史上的英雄豪杰”[3]。辛亥革命早期牺牲的英雄史坚如,据传是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的后裔,自幼就厌恶八股文,“好研究古今成败的原因和中外兵家战略”,“更好浏览古今史册,每读史至权奸横行处,辄拍案叫骂,愤慨不已;而对荆轲、聂政等壮士的英勇行为,则甚表钦佩”[4]。这些例子可以说举不胜举,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对近代侠士群体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近代侠士群体的意义和影响

    中国近代一百多年的民族民主革命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是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不懈斗争的结果。而近代侠士群体的出现,乃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追求正义进步的优良道德传统的体现和发扬光大。过去,在正规的近代历史教科书和历史着作中对此往往很少提及,或者大多给予否定的评价(例如对于革命党的暗杀活动多持否定态度,认为是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甚至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的狂热等,近来甚至有人将他们和恐怖主义相提并论)。这是有失公允的。中国近代历史风起云涌,动荡起伏,封建专制制度日益腐败且走向衰落,面对中外反动势力的双重压迫,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批正义豪侠之士,为拯救民族国家于水火,舍生取义,勇往直前,这种正义之举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是具有极大意义的。第一,从中国近代侠士群体形成的社会阶级条件看,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新兴资产阶级还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国的无产阶级虽然早已产生,也还没有真正发展壮大起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还没有得到广泛传播。在当时的条件下,中外反动势力的黑暗统治激发了人们纯正的爱国心、民族感,唤醒了人们内心久违了的侠肝义肠,反抗强敌、救亡图强乃势所必然。我们没有理由从今天的价值观出发简单地加以否定,而是应当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充分肯定他们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这样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才真正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的基本要求。第二,从当时的侠士群体所起的作用来看,其侠义之举大多作为反抗黑暗的封建专制,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手段之一受到广泛的提倡和宣传。孙中山宣传民族主义,也曾在《建国方略》里专门谈到江湖侠客,他说:“其传布思想,则以不平之心、复仇之事导之,此最易发常人之感情也。其口号暗语,则以鄙俚粗俗之言以表之,此最易使士大夫闻而生厌,远而避之者也。其固结团体,则以博爱施之,使彼此手足相顾,患难相扶,此最合夫江湖旅客、无家游子之需要也。而终乃传以民族主义,以期达其反清复明之目的焉。”这里也包括革命党人的暗杀,其实更重要的是宣传和震慑。“同盟会时期的暗杀恐怖手段,更强调的是‘唤醒’国人、作励党同志士气”。陈佑慎认为,正是在这不计成败的暗杀潮中,革命者宣示了自己的存在,令当政者闻风丧胆,甚至直接促成了革命高潮的到来。第三,从清末民初侠士群体的道德追求来看,和古代的游侠等相比,前者显示了鲜明的时代性和进步性。笔者虽然承认近代侠士是古代中国义侠精神的继承发扬,但并不同意把近代侠士的反抗斗争归结为一般意义上的游侠或者侠客行为。而清末民初的侠士之举跟历史上的侠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他们既不是为一家一姓的愚忠,也不是为友朋的所谓友谊(小义),更不是为一己私利的个人恩仇,而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的大忠大义。他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侠”,但却是最高尚最完美的“侠”,是民族、国家之大侠,是革命正义之侠,代表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第四,中国近代侠士群体所表现出来的侠义精神,是对中国历史上的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属于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份可贵的遗产和精神财富。继承发扬这份优良的精神财富,无疑是学习中国近代史的任务之一。在中国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研究近代侠士群体的特点,为的是呼唤人类淳朴良知的回归,呼唤继承和发扬古道热肠真正的侠士之举及其侠义精神。在今天,这种英雄义举,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现实意义。我们仍然需要一种为了帮助弱者而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的侠肝义胆、古道热肠;需要为了维护社会正义挺身而出的英雄壮举;需要为民族、为国家、为人类,为了真理和正义的追求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第6篇:古代爱国人士范文

那么风水究竟是什么?6月13日,一场由上海浦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举办、浦东图书馆协办的名为“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的讲座在浦东图书馆成功举办,天津大学建筑系博士生导师、中国研究建筑风水理论著名专家王其亨教授为我们揭开了笼罩在“风水”身上的神秘面纱。讲座持续了三个小时,像一块磁力极强的磁铁,吸引了来自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规划界的设计师以及专业媒体记者近500人,期间几无一人离席。

王其亨其人

王其亨,1947年出生,河南博爱人,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获工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8年晋升为教授,中国建筑风水理论研究领域的专家,天津市政府授衔古建筑学家。王其亨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及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尤以大规模的古建筑测绘研究、明清皇家陵寝研究、皇家园林研究、古代建筑图学及传统建筑设计理论研究等方面成绩突出,获得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著有《风水理论研究》、《古建筑测绘》、《明代陵墓》等学术专著。自1992年以来,主持并组织落实了大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建筑测绘,将教学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直接同文物保护事业和相关科研等工作密切结合,适时转化形成经济效益。他基于测绘成果,完成大量文物建筑的修缮、复原设计、保护规划以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已培养硕士、博士(包括美、日、韩等国)研究生40余名。199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国家教委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称号,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并曾成功阻止韩国将风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

风水不是迷信

在王教授看来,有些学者片面地理解中国文化,认为风水不能和西方的思想体系接轨就是迷信的。对建筑风水不加研究就加以否定,这本身就是一种迷信。从某种意义上说,风水学与建筑生态学的步调是一致的。

中国的古代学科与西方是不一样的,它是不分科的。象天文、数学、建筑这些学科,在古代都是归在“建筑风水”中的,如村落,民居,城市的选址和风水紧密相关。建筑风水为什么几千年能够保留下来,是有它的道理的。建筑风水中的“气”和“水”,都是经过长期实践和思考后总结出来的,是在大量的经验基础上,以统计概率的形式表达的。

生态建筑学把人、建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看作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建筑必须和人一起成为生态系统中的一环,才能确保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而建筑风水关于建筑思想的主旨是把宅合作为大地有机体的一部分,强调建筑与自然,及周围环境的和谐。

讲座中,王教授还特地提醒,有一些人冒充教授、学者出版关于建筑风水与建筑的书,那是欺骗人的,大家不要上当。

风水是中国古建筑理论之精华

王教授认为,堪舆学(风水学)之内核实是中国古建筑理论之精华,是集地质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美学于一体的古建筑设计理论,强调大自然伟力直接影响着人们健康与后裔繁衍,使聚居于该地的人们光前裕后,获得世代平安。传统风水学确实含有一些符合现代生态学的科学因素,但它本质上是一种具有东方神秘色彩的的文化信仰,风水学可以作为学者们的一种传统文化研究,或者建筑、园林、生态学专业者的传统文化素养,在现代建筑、城市规划、园林设计中体现中国的建筑传统。

王教授还从风水学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和演变过程,依据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选址理念分析中国的地理区位,从而揭示了古都北京的规划意向。古都北京之所以被选定为都城是因为其为九边重镇,位于三大气候资源交汇处,正所谓风水宝地。古都北京的规划意向让我们认识到了风水学之内核实是中国古建筑理论之精华,是集地质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美学于一体的古建筑设计理论。

第7篇:古代爱国人士范文

【关键词】约翰德莱顿;戏剧;评论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041-01

约翰德莱顿(1631-1700),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戏剧家、诗人、评论家、翻译家、散文家。德莱顿一生创作了包括悲剧、英雄悲剧、闹剧、悲喜剧、歌剧等几乎涉及全部戏剧题材的27部作品,构成了王政复辟时代(1660-1688)戏剧创作的主流。他同时又是英国第一位戏剧理论家和批评家,被英国戏剧界誉为“英国文学批评之父”。

德莱顿的作品主要写于王政复辟时代。王政复辟之后,法国的新古典主义对英国文坛开始产生强劲而全面的影响。对于这套舶来的理论,德莱顿总体上赞成,但没有生吞活剥地接受或亦步亦趋地顶礼膜拜,而是始终保持一种批判式的认可。正因为这个原因,他的文学批评显得非常具有灵活性。法国新古典主义热衷于制定绝对的理论标准,德莱顿则无意去构建普遍性法则,而是有的放矢,品评和鉴赏具体作家的风格、具体作品的技巧。就此而言,他是实践型的批评家,而非理论型的批评家。他认为,在不同的国家,观众的需求不尽相同,作家的创作要因时因地、量体裁衣,切不可泥古不化、刻舟求剑。“诗人所面对的风尚、时代以及观众的性情大不相同,那些让古希腊人满意的作品不一定让英国观众满意”,这条论断挑战了法国新古典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即在任何时空、任何文化中,人性都是恒定不变的。就某种程度而言,这条论断发出了现代读者反映批评的先声。他还给戏剧下了一个定义:戏剧是对人性公正而生动的描述。所谓公正,就是不偏不倚、如实地模仿描述,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提倡的艺术模仿自然的原则;然而,“生动”就要求剧作家要顾及观众的口味,这就很可能有悖于新古典主义的典范性原则。

他对莎士比亚的才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莎士比亚在古今文学家当中才智最为广博、悟性最强;洞悉世间百态,行文运笔得心应手,浑然天成,毫无斧凿之痕;人物栩栩如生,仿佛触手可及。”

伊顿公学的约翰・黑尔说,其他作家写过的题材,莎士比亚都能写,而且写得更好。在同时代的作家当中,有人在现今时代更受推崇,声誉在他之上;但是,在莎翁时代,比起弗莱彻和本・琼生这些人,人们更尊崇的是莎士比亚。查理一世在位时期,正值本琼生的文名如日中天之际;但约翰・萨克灵和大部分朝臣都认为,莎士比亚胜过本琼生。

德莱顿认为,在戏剧领域,琼生是最为博学、最有文学判断眼光的作家;他不仅严于察己,也严于察人。我们不能说他缺少文学才华(wit),只能说他珍惜这种才华而不肯滥用。他下笔极简,要言不烦,作品既成,无须修改。在他之前,妙语的运用、辞藻的遴选、个人癖性的描写,在戏剧界已屡见不鲜;但是,直到本・琼生横空出世,戏剧艺术才臻于完美。

琼生(1572-1637),英国剧作家、诗人、评论家,剧作有《炼金术士》和《圣巴托罗缪市集》等。本・琼生所谓的“癖性”既不是指“幽默”,也不是指“心情”。本・琼生在《人人高兴》的序言中解释说,“当一个人被某种特性所控制,以至于他的情感、精神和力量都被指向某一特定方向,那么这种特性就可被称作‘癖性’”。“癖性”一说来自中世纪生理学中著名的体液论。按照这种理论,人体有四种体液(humor),分别为血液、私液、胆汁和忧郁液。如果四种体液比例协调,人的情绪就稳定平和;如果其中一种比例过高,则使人易怒、胆怯、多疑、嫉妒、贪婪。癖性喜剧挖苦和讽刺的就是具有上述特殊气质的人物。

琼生的“癖性喜剧”《人人高兴》故事大意为:老爱德华好管闲事,对小爱德华经常疑神疑鬼,唯恐他滥交匪人。剧中另有疑心极大的商人凯特利,唯恐自己年轻的妻子另觅情郎,误会由此而产生。经过一系列波折之后,真相终于大白,小爱德华爱的是凯特利的妹妹,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琼生比起前人,更能扬长避短。在他的作品中,很少发现描写男女求爱或震撼心灵的场面;他本人的文学才质过于阴沉忧郁,不能出色地做到这一点;而且,他也深知,在这方面,前人的成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他的专长在于描写人物的癖性,他喜欢表现工匠这样的人物。他谙熟古希腊古罗马作家的作品,并从中进行了大胆借鉴。在两部直接以罗马故事为题材的悲剧中,他几乎引用和翻译了古罗马所有作家和史家的作品。这种公然剽窃的行径,他干起来毫不顾忌。于是,在他笔下,古罗马时代的典章制度、礼仪风俗,悉数呈现在今人眼前;即便由时人执笔,也不见得在他之上。他行文刻意追求拉丁化,这在他的喜剧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结果,他笔下的文字不符合英文的特色,读来不像英文,更像拉丁文。与莎士比亚相比,他以锤炼字句见长,而莎士比亚更有才华。莎士比亚相当于荷马,开风气之先,为后世的戏剧诗人效仿;本・琼生相当于维吉尔,为工巧细致的典范。他固然让人对他钦佩有加,但更让人心仪的则是莎士比亚。

第8篇:古代爱国人士范文

关键词: 《雅典币制》 币制和度量衡 准确性

我近日阅读《雅典政制》①,细致看来,发现其中亚里士多德有关雅典币制和度量衡的记载及中译本译者的译注存在一些问题,现析录于下。

一、《雅典政制》中有关梭伦币制和度量衡改革的几点疑惑

梭伦改革一直被视为将雅典的政治制度引向民主的重要改革。然而,细查《雅典政制》中梭伦改革的具体内容,梭伦还进行了币制和度量衡改革。

德拉孔改革时期,关于币制和度量衡的材料见于下:

“德拉孔制订了他的法律。其制式为:能自备武装者有公民权。他们从财产不少于10明那的自由人中选出九个执政官和总司库官……将军和骑兵司令则由财产不少于100明那的人中选出。”

对此,译者的注释内容是:“阿提卡币制和衡制:1塔兰特=60明那;1明那=100德拉克马=5斯塔特(1斯塔特=20德拉克马),1德拉克马=6奥波尔”,②似乎是说德拉孔改革时期采用的是阿提卡币制和衡制,且币制和衡制标准如上。

当提及到梭伦改革时,记载则如下:

“在立法之前他解除了全部债务,之后便是提高度量衡和币制的标准。因为,正是在他那个时候,标准变得比斐冬的大。按照规定,从前的一个明那重70德拉克马,现在增加为整整100。古代的标准钱币面值2德拉克马。他又使币制与衡制现适应,63明那为1塔兰特,而斯塔特及其他衡制也这样分别增加3明那。”

据此推论,梭伦改革之前,1塔兰特=60明那;1明那=70德拉克马;梭伦改革之后,1塔兰特=63明那,1明那=100德拉克马。

对此译者的注释如下:

“斐冬……希罗多德提到,他为伯罗奔尼撒人制定了度量衡。斐冬使阿哥斯成为当时伯罗奔尼撒半岛上举足轻重的强国。”

“到底是德拉克马被缩小、明那被扩大,抑或反之,抑或两者皆被扩大了,学界各持己见。”

“梭伦似乎用优卑亚币制代替了爱吉那币制,交换比率为70∶100。”③

比较德拉克改革时期和梭伦改革时期《雅典政制》的记载及译者的注释,可以看出,前后的内容是不对应的:在梭伦改革之前,1明那到底是等于100德拉克马,还是等于70明那呢?梭伦改革之后,1塔兰特到底是等于60明那,还是等于63明那呢?要回答这两个问题,还要参考其他文献。

二、爱吉那币制、优卑亚币制和阿提卡币制的关系及其换算

在古希腊,出现的主要币制有爱吉那币制、优卑亚币制和阿提卡币制。需要澄清的是,所谓不同的币制,在古代,其实就是指不同的重量标准。也就是说币制从度量衡中衍生出来,在金属货币出现之后,金属货币的购买力就和货币的重量多少挂钩。特定货币的有多少克金、多少克银,直接决定了该货币能买到多大价值的货物。而不同的国家或城邦,在铸造自己的货币时,都会按照自己的一套度量衡来铸造,这就出现了这个国家或城邦的一套货币体系。

由于古希腊的爱吉那币制和西亚地区的币制存在紧密的关系,因此,我们先回顾西亚地区的币制。

据希罗多德《历史》所说,位于西亚的吕底亚人最早铸造和使用了金银货币,时间估计在公元前6世纪前后。考古也证实了这一点,吕底亚人的货币上经常出现一只狮子的头像,因此也被称为“狮币”。这种在货币上打上印记以表明权力机构保障的做法,被后来所有铸币继承下来。当吕底亚出现金银货币之后,西亚各国纷纷效法,这样又出现了各种各样其他的币制。大流士统治之下的波斯帝国统一了西亚和中亚,在帝国内部推行统一的币制,因此波斯货币也占据通知地位。由于波斯人的币制继承于古巴比伦,因此这套币制一般被称为“巴比伦币制”。

巴比伦币制主要由两种单位组成:明那和谢克尔。换算公式如下:

1明那=60谢克尔

1明那≈500克

1谢克尔≈8.3克④

巴比伦币制进一步传播,影响到古代希腊地区。古希腊最先出现的是所谓“爱吉那币制”。传说是由阿尔戈斯王菲顿制定的。关于菲顿由于材料匮乏,我们知之甚少。可以确定的是在前6世纪中期以后,伯罗奔尼撒半岛(除阿开亚族居住的中部山区),波奥提亚、帖撒利、克里特,乃至西边的“大希腊”地区,都是实行“爱吉那币制”。之所以叫吉那币制,是因为在这一时期,阿尔戈斯东面、位于雅典南面的爱吉那岛是爱琴海上最繁荣的地区之一。雅典在梭伦改革前实行的就是爱吉那币制。

在“爱吉那币制”之外,同是商业中心的优卑亚岛,存在“优卑亚币制”,这种币制在爱琴海诸岛,特别是小亚细亚沿岸各希腊殖民地比较流行。

希罗多德曾明确给出了“巴比伦币制”和“优卑亚币制”的换算关系是60∶78(希罗多德简化为10∶13)⑤。就希罗多德的记载,优卑亚币制的换算公式如下:

1明那=78德拉克马

1明那≈500克

1德拉克马≈6.3克⑥

据现在的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在阿提卡币制之下,1德拉克马≈4.31克,1明那≈431克。阿提卡币制和爱吉那币制的换算比例,据亚里士多德是70:100,据普鲁塔克是73∶100。⑦爱吉那币制的换算公式是:

1明那=70德拉克马

1明那≈441克

1德拉克马≈6.3克

就普鲁塔克的记载,爱吉那币制的换算公式是:

1明那=73德拉克马

1明那≈460克

1德拉克马=6.3克

参照阿提卡币制,其换算公式如下:

1明那=100德拉马克

1明那≈431克

1德拉克马≈4.3克

在梭伦改革之前,雅典采取的是爱吉那币制,在改革时梭伦参考优卑亚币制,将货币贬值,明那与德拉克马的比率由1∶70变为1∶100。《雅典政制》的译者在注释上显得不是很严谨。

三、关于亚里士多德的记载

根据亚里士多德(约公元前384―322年)的记载,在梭伦改革之后,1塔兰特=63明那,显然与《雅典政制》译者给出的阿提卡币制存在一些差异。从梭伦到亚里士多德的时代之间,币制应该还发生了一些变化,之间的变革已经是很难有资料可以一探究竟了。与亚里士多德大约同时期的色诺芬(约公元前430―355年)曾有这样的记载:

“如果这6000名奴隶每人每天带来1个奥波尔的净收入,那么每年可收入60塔兰特……当奴隶达到10000人时,国家每年就可以从他们身上收到100塔兰特。”⑧

雅典采用的是阴历,每月29日或30日,全年共354天。据此可以进行换算,换算结果是1塔兰特=35400奥波尔。如果根据阿提卡币制进行换算,1塔兰特则等于36000奥波尔,二者相差只有600奥波尔,相当于1明那(据阿提卡币制)。即色诺芬所处的时代是1塔兰特=59明那。看来亚里士多德的记载也并不是很确切明了,在阅读《雅典政制》时还要尽量参照其他原始资料。

注释: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日知,力野译.雅典政制,商务印书馆,1959-9.

②同上,第11页.

③同上,第16页.

④静斋.世界古代史研究网.对古希腊币制的一点介绍.2008-03-09.

⑤[古希腊]希罗多德著.徐松岩译注.历史(第三卷)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89.

⑥M・Daums,A History of Technology and Invention .技术与发明史(卷1).王冠出版社,1969:211-212.转引自邓晓. 古希腊货币经济与金融活动初探.重庆师院学报,1997,(1).

⑦[古罗马]普鲁塔克著.黄宏煦,陆永庭,吴彭鹏等译.希腊罗马名人传(第五章《梭伦传》).商务印书馆,1990-10:182.

⑧[古希腊]色诺芬著.沈默译.居鲁士的教育(第8卷第2章).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日知,力野译.雅典政制,商务印书馆,1959-9.

[2][古希腊]色诺芬著/沈默译.居鲁士的教育.华夏出版社,2007-6.

[3][古希腊]希罗多德著.徐松岩译注.历史.上海三联书店,2008.

[4][古罗马]普鲁塔克著.黄宏煦,陆永庭,吴彭鹏等译.希腊罗马名人传.商务印书馆,1990-10.

[5]静斋..对古希腊币制的一点介绍.世界古代史研究,2008-03-09.

[6]邓晓.古希腊货币经济与金融活动初探.重庆师院学报,1997,(1).

第9篇:古代爱国人士范文

歌德,是欧洲文艺复兴以来最后一位“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的巨人”,他一生著作等身,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浮士德》,这是歌德从21岁写到82岁,历时60年耗尽一生心血才写成。它取材于德国一个炼金术士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知识和青春的古老传说,演示了广阔而深邃的人生旅程,为人类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精神谱写了一曲壮丽的人生凯歌。

故事开始于上帝与魔鬼梅菲斯特的一个赌约:上帝认为,人的本性是“向善”与“进取”的,上帝对人类充满乐观,他认为人类不再是来自尘土又复归于尘土的平凡生物,而是一个不断奋斗进取追求清明境界的圣徒;而梅菲斯特却认为“恶”与“懒惰”才是人的本性。于是他向上帝打赌,请求允许他下凡,去把浮士德引诱到一个安于现状和堕落的道路上来。天主答应了这个赌约,允许梅菲斯特以“恶”的化身下凡,这与浮士德心中的善良本性形成了鲜明对照,善与恶的交织、斗争,正是人性完善所不可或缺的一方面,浮士德的一生正是一部有声有色又可歌可泣的艰险人生的悲喜剧。

一、知识的悲剧

在中世纪书斋苦思冥想的浮士德,没有研究出关于人生任何有价值的成果,绝望之余准备饮毒自尽,复活节的钟声是他想起了天真的童年,他忽然认识到,自己这一辈子的书斋人生根本就是多个悲剧。只是不等于智慧,拯救自我的不是深奥的理论,而是丰富的生活经验;真正的人生智慧来源于社会风雨的洗礼。于是,浮士德放下毒杯,决心重新生活下去。而这时“否定精灵”梅菲斯他出现了,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并把他引入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经验的世界,期待他对一个美好的生活瞬间发出流连忘返的感叹;而浮士德相信自己一定会不断进取,并对魔鬼发出了自己将永不停止奋斗,绝不沉湎安逸的坚决誓言。于是,浮士德以灵魂为代价,再赴人生旅程,寻觅人生价值。

二、爱情悲剧

浮士德人生的第一站便是与少女格蕾琴相爱,然却导致格蕾琴怀孕并最终陷她于毁灭的悲剧。激情种泥沙俱下的力量,带来伤害,也带来升华。被释放的情欲,虽然挑战了迂腐的礼教,也造成了理性的薄弱,甚至道德的沦丧。爱情既能引发真诚的情感,也引发了自私的欲望。

爱情的神秘其实就是自我的一种弥补。虔诚守礼的格蕾琴爱上了放荡不羁的浪子浮士德,因为她渴望浮士德身上的那种自由和无拘无束;而浮士德却被格蕾琴身上所散发的恬静,柔和与单纯的唯美气质所吸引,这种内心无一丝纤尘的纯净正是浮士德所渴望的。

爱情的局限还在于两性之间的天然隔膜。格蕾琴是在付出中感受爱情,她的爱,与肉体远,与信仰近,与生远,与死为邻,她把爱情当成了人生的全部价值所在,殊不知,人生的真正价值需要在自我身上寻找。而在浮士德看来,爱是生命热情的迸发与狂欢,而不是约束和压抑。爱情的悲剧多于喜剧。

三、政治生活悲剧

在经历了爱情悲剧后,浮士德又开始了政治生涯。官场的悖论就在于:官场的成就依托于与权力阶层的联手,而获得权利阶层的信任,又必须出卖自己的良知和人格。浮士德为了博取皇帝的欢心,变成了一个懦弱且委曲求全的人,他对现实的黑暗有清醒的认识,却敢怒而不敢言。在官场中他无法实现追求人生价值的理想,这种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无疑是让人痛苦的,最终浮士德选择了退出官场。

四、古典艺术的悲剧

退出官场后几经失败的浮士德,再次振作精神,继续探索是人生,次他把人生的价值寻访之旅定在了古希腊。他开始追求以古典美女海伦为代表的古典艺术美,结果却让海伦烟消云散,而与海伦所生之子欧福里翁也最终消亡。海伦是美与生命激情完美结合的化身,而欧福里翁则象征着美的产物,爱的结晶,代表着艺术、天赋和灵感。欧福里翁的死亡则说明了艺术美的力量终将是脆弱而短暂的。

五、改造社会的悲剧

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浮士德又重新振作起来,试图填海造田,挖掘运河,发展海上贸易,追求实现为人类造福的事业理想,不幸已届百岁高龄,被“忧愁”吹瞎了眼睛,听见魔鬼派遣死灵们为他挖掘时铁锹的铿锵声,竟以为是大坝即将筑成,他的事业即将实现,就在这个幸福的预感中,他对正在逝去的瞬间发出了“逗留一下吧,你是那样美!”的赞叹,随即在与魔鬼所定契约的魔力下颓然倒地。但在上帝的帮助下,浮士德的灵魂没有落入魔鬼之手,而是最终得以进入天堂。

六、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人生探索的历程也象征着欧洲的近代史的变迁――由教会控制的中世纪到出现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进而到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和法国的资产阶级大革命。浮士德的一生是歌德对欧洲近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思考,同时也是近代历史的一个缩影。中世纪僵化死板的教会主义死学问遭受否定,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思想和理性的得到觉醒,封建主义是对人类思想的禁锢和人身的迫害,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要求个性自由和人性解放。浮士德政治悲剧,也是包括歌德、伏尔泰在内的许多知识分子的政治悲剧。这种寄希望于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也是新兴资产阶级对17世纪古典主义时期与封建王权妥协的反思和批判。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蓬勃发展,资产阶级的不断壮大,对自由民主,天赋人权更加渴望,资产阶级战胜封建社会是历史的必然。近代资产阶级改变了封建时代神来决定命运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他们不再相信来世,今生今世的幸福才是应该把握的,于是他们满怀着崇高的社会理想,用理性改造社会,积极上进,努力奋斗,创造资产阶级美好的人间乐园。自从新兴的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就开始了创造自己美好理想的伟大时代。他们不仅要打倒宗教神学的禁锢、推翻封建君主专治统治,在精神文化方面也开启了一个人性解放,民主自由的新时代,建立“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王国”是启蒙思想家们的伟大理想,他们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艰苦奋斗,写下了人类近代文明史上波澜壮阔的一页,然而最终的理性王国的美好蓝图最终还是幻灭,但这并不能阻止他们对理想的追求。

浮士德在作者的笔下是以“悲剧”为代表的。首先,在书斋中穷尽一生却一无所获,是为知识的悲剧;其次,与格蕾琴相恋,爱之实则害之,是为爱情的悲剧;第三,为了博取统治者的欢心而出卖自己的人格,是为政治悲剧;第四,海伦的消亡说明了古典艺术美的短暂而脆弱,是为古典美的悲剧。尽管如此,浮士德并没有沉醉于个人渺小的物质享受,而是带着造福人类的伟大信念而倒下。

浮士德的一生,就在于对人生、命运甚至人类精神的永恒探索,思考人生的终极价值与意义,追求自我的最高价值与最大意义。是对自我永不停息的探索与发现。他不断克服自我内在的自私与懒惰的本性,在自省中完善自我,确定并实现自我。

浮士德所理解的人生意义在于现世,在于行动,在于永不满足的不断追求之中。浮士德的死以及灵魂的归宿又反复证明这一人生哲理。浮士德死亡的隐喻意义是:人生的意义在于永不满足的追求,一旦欲望满足了,就意味着幸福的终止,毁灭的到来,人生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而浮士德的灵魂进入天堂也再次表明:只有永不停歇的进取,才能获得永恒的崇高。

浮士德形象是欧洲近代社会知识分子精神探索,人生奋斗的写照,也是对自文艺复兴到19世纪300年来欧洲近代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社会理想探索的艺术概括。

七、浮士德难题

一是如何在“灵与肉”、“理性与感性”的冲突中,既尊重个人欲望,又不丧失高贵的品德和理性?如何平衡“紧贴凡尘的幸福”与“先人的灵境”之间的矛盾。

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心胸,

一个要想同另一个分离!

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

执拗地固执着这个尘世,

另一个猛烈地要离去风尘,

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奔!

这是浮士德对于灵与肉的一个一段理解,达到精神目标的途径就是靠脚踏实地的生活实践,只有在灵与肉相互和谐统一的前提下走进生活,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

“灵与肉”的关系一直是哲学、文学的一个难题。人究竟是否应该满足于肉体的快乐,物质生活的享受,还是追求精神的富有和超凡脱俗的境界?但丁的《神曲》为各种欲望的人设置了不同的地狱等级,而薄伽丘则在《十日谈》中充分肯定了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人的正常的欲望,这是两种相反的价值取向。但浮士德却认为:人如果一直沉溺于世俗的物质享受和安逸,则为感到厌倦,人生也没有什么价值追求,但同时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不可能脱离凡俗生活。

“灵与肉”的关系是相互统一相互联系的,不可能完全脱离。我们要立足于脚踏实地的凡俗生活,同时要关注自己的精神追求,这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

二是如何在“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而追求总是以失败告终的悲剧中,保持生活的热情和向善的勇气?”人生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生命总是生死相随,生与死不断循环统一的永恒过程。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浮士德》是人生全部的反映与其他问题的解决。”

浮士德精神的出发点就在于寻求人类生命的全部奥秘和最高价值:

我要在内在的自我中深深领略,

领略尽全人类所赋有的精神,

要把全人类的苦乐堆积在我寸心。

我的小我便扩大成全人类的大我,

我便和全人类一起最终消磨!

人生有限,失败无限,但是人生价值的追求是永恒的,人不能因为生命的有限就放弃了自我价值的追求,在失败面前保持生命的热情,永不放弃,才是人生的终极意义所在。

三是如何追求自我与社会的完美结合,得到个人幸福与社会、他人利益的和谐。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就出现了小我和打我,个体与社会的矛盾。中世纪时代,个人完全没有价值,个人存在的意义就是献身于上帝,小我几乎完全被大我所淹没。从文艺复兴时开始,人文主义斗士高举人性的旗帜,肯定人的本能和欲望,打破宗教给人的枷锁,文艺复兴时期大我与小我同发展,而古典主义再度主张,小我应服从大我,启蒙思想又强调二者的统一,而歌德在浮士德身上统一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歌德曾言“你若喜爱自己的价值,就要给世界创造价值”。浮士德把世界与自我,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历史之间和谐统一了起来,浮士德在辨证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了一种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