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物流工作计划范文

国际物流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国际物流工作计划

第1篇:国际物流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 物资采购,人员配置,计划制定,管理流程

1前言

物资采购在项目实施过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是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项目的大部分资金除土建和咨询服务以外,都用于采购项目建设所需的货物,如机械设备,仪器仪表、运输工具、建筑材料、生产资料等等,项目物资和设备的采购花费往往占整个合同价的50%以上,因而物资整个供应链能否有效进行,会直接影响项目成本和项目的经济效益。

在国际工程中,物资采购与物流管理相对更为复杂。特别是承建的大部分国外工程项目又主要分布在非洲偏远的地区,项目周边往往物资匮乏,交通条件差,物资很少一部分可以就地解决,有些需要从国内或第三国订购,物资采购工作又增加了国际贸易、出口、发运、清关、计税、结关等工作,由于距离远,耗时长,物资供应和管理问题往往是制约海外工程项目的“瓶颈”问题。很多刚刚迈出国门的公司,虽然在施工方面毫不逊色,但是由于地理条件的改变,由于空间距离的改变,项目经常因为一个小小部件的损坏,使得设备停置半个月,甚至一个多月,导致整个生产程序停了下来,给项目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样的教训不胜枚举。所以,为了避免类似的教训重复发生,笔者结合在国内,海外工程施工中的一些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谈谈在国际工程物资采购与物流管理的方法,抛砖引玉,与大家一起学习探讨。

2 目前国际工程物资管理的现状

2.1 物资管理人员素质低下

由于人员业务水平普遍较低,没有物资管理的意识,经常会出现:物资管理人员对市场情况不了解,采购时舍近求远;物资采购计划编制不及时,经常性造成紧急采购和胡乱采购的情况;物资计划编写不规范、物资的必要信息提供不完整,供应方不停澄清计划造成时间的浪费,甚至造成采购错误,积压和耽误生产;

由于负责物资采购的人员年轻没有经验,缺乏专业知识,经常出现采购错误的情况。发运人员与购买人员两层皮,配合不顺畅,延误物资到达工地的时间和物资的质量。

2.2库存管理不到位

由于对物资库存没有合理的规划和预测,物资储备过多将积压资金,影响资金周转,会造成不良资产;而储量不足又将影响生产,造成紧急采购,增加采购成本支出,更甚者造成停工待料的严重后果。这种情况在一些项目中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有着深刻的教训。

2.3物资管理流程有待系统化、规范化

由于物资管理工作是辅助工作,并且项目的大多数人员没有国外经验,对于物资管理工作只是象国内一样的,简单理解为物资采购、收、发、保管,人人能做的工作,因此无专业技能的人员去从事物资管理工作,常常造成基本的物资统计信息无法提供,管理混乱,更谈不上对材料的监督和控制工作。

3 主要对策和管理措施

3.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业务素质,亟待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物资管理团队

3.1.1把好人员选拔关

从事国际项目管理的人员,要充分领会到物资管理工作的的重要性,选好物资管理人员,使其具备有良好的语言(听说读写译)能力、国际贸易知识、计算机应用技能、物资管理基本知识、同时要具备相应的帐务财务基本知识、基本的定额预算知识、工程基本知识等相关知识。要切实重视物资管理人员,保持其相对稳定性,从岗位和待遇上要体现出来。

3.2.2当地择优聘用

利用比较优势,结合项目和当地人员情况,利用当地人力资源,降低人员使用成本。现在不少项目,已经开始利用当地的熟练技工或培训他们在清关、采购、仓库管理方面独当一面进行材料管理工作。将凭证、帐、表设计成中英文格式,培训他们接受我们的管理要求和程序办理,起到了良好效果。

3.2做好物资采购计划,确保项目物资管理井然有序。

3.2.1制定物资采购计划的基本原则

在物资购买的过程中,物资计划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如果物资的计划的制定不够明确,那么物资购买就无法进行下一步。并且如果物资计划如果制定的不当,不能根据项目的进展做到短,中,长期相结合,那么就有可能经常物资供应会出现断档的情况,并且会经常空运物资,造成大量的浪费。所以,如果不能制定一个好的计划,那么物资采购,不但不能做到井然有序,而且每天会毛手毛脚。

结合施工计划、物资消耗定额管理和不同材料的性能特点等因素,各相关部门配合编制好各种物资计划。编制计划的原则是‘谁用料,谁提交需求计划’即:使用部门或人员提交材料需要计划,材料管理部门结合市场和储备编制采购、供应和资金计划。不同材料计划有不同的要求和用途不同,材料计划的编制是材料管理的‘龙头’,抓好材料计划管理工作,可以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混乱和总是紧急采购的工作。另外,因施工生产任务增减或变更设计等原因,物资需用量出现增减,以及品种规格的变更,在规定时间内还要编制物资调整计划。

货物采购计划应考虑的几方面因素:

(1)采购货物的种类,数量,具体的技术规格,性能要求。要尽量依据数目的需要选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和规格。

(2)所采购的货物预计投入使用时间,要考虑货款成本、集中采购和分批采购的利弊等因素。

要根据市场结构、供货能力以及竞争性,确定采购的批量安排。

(4)采购工作的协调。协调管理多批、多项、不同性质、不同品目的采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5)物资计划编号的制定,这些直接涉及到物资购买情况的跟踪和完成情况。

(6)物资计划一定要清晰明确,让人一目了然。否则来回往复,无形中会耽搁很多事情,并且很容易弄错

3.3正确选择购买渠道,有效控制购买成本。

国外项目的物资采购主要有以下三种渠道:项目所在国物资采购,中国国内的物资采购,第三国的物资采购。物资采购部门应随时了解各类物资的市场动态,做好市场调查,然后根据物资计划,选择适当的购买方式。

3.3.1对于当地市场供应充裕的物资,工具等以及油料,水泥,地材,木材等大宗物资能在当地解决的就地解决,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避免占用资金,随用随买,简单易行。

3.3.2对于生活物资,专用工具,轮胎,活动房屋,以及一些国内价格较好,并且质量比较可靠的设备,如中小型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压路机,翻斗车等等以及相应的配件都可以从中国采购。尤其目前在中国有很多新型的产品,可以大幅度降低使用项目的成本,要密切关注,在带动国内物资出口的同时可以较大程度的降低项目的成本,从而也为项目的经营做出一定的贡献。

3.3.3 对于大宗物资可以考虑就近第三国采购的方式,沥青可以选择从中东进口,钢筋可以考虑从土耳其进口,大型的设备从中东进口等等。另外可以根项目持有的外汇品种来决定购买设备从哪个国家买,比如项目所收到的外币是欧元,就可以考虑从瑞典,德国等地购买设备,等意大利等地考虑购买钢护栏以及土工布等物资。以上这些信息的获得主要来自项目所在国的一些大使馆,现在由于INTERNET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或者获得更加容易。

3.3.4 通过区别采购的好处在既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又可以提高办事效率,为项目的有效进行提供保证。

3.4跨国的物资设备采购流程

跨国物资采购根据购买方所在国分为,从国内或从第三国进口物资设备两种情况。此类采购,相对在项目所在国采购方式来说流程比较复杂,一般包含三部分工作:项目根据物资计划寻找商家并签订合同,国内物资供应部门执行购买出口,项目所在国家办事处进行进口清关结算。

3.4.1项目物资采购流程

项目对于每次物资采购建立购买档案,档案登记内容如下:

(1)经过项目总经或项目机械总监审批过,并经过项目经理批示的计划。

(2)列明购买方式,询价内容,并设定计划编号。

(3)多次反复报价。

(4)确认购买传真文件,商务合同。

(5)内附,物资动态表,跟踪物资的进展情况。

(6)内附,付款情况档案,记录付款情况。

(7)物资的物流位置。

3.4.2国内总部对应部门处理流程

当计划交到国内后,国内采购部门按照程序进行采购,基本工作程序如下:

国内对应部门应配合每次物资采购建立购买档案,档案登记内容如下:

(1) 项目计划编号,以及对应的工贸部的管理编号,该管理编号为唯一编号。

(2)项目反馈意见。

(3)商务谈判过程及纪要,签订合同文本等。

(4)发运货物清单。提单,装箱单,发票,原产地证明,保单,合格证等所有的原件及复印件。

(5)建立物资运输档案,每周更新。

3.4.3办事处处理流程

办事处清关采购人员收到国内的发运单据,提单,装箱单,发票,提单,保险单以及原产地证明后,开始清关,运输,把物资送往项目,以及办理完税手续等一系列工作。同时,办事处应针对本次采购建立相应的档案。基本结关处理流程(直接完税)如下:

上图看出,国内采购,以及第三国采购的涉及的环节多,流程复杂,如何做好整个采购过程中各个节点的控制,是控制物资成本的关键。所以重视物资进出口和运输工作,组织协调部门衔接,做到权责清楚、做好各环节的动态跟踪工作。对于国内出口通常采用工程出口跟踪和配合工作,细化采购出口部门和清关部门的工作衔接程序,跟踪物资包装、集港、发运、到港、清关、运达工地和物资验收反馈工作。注重进出口单征规范化对加快出口和清关工作有重要意义,做到‘五个一致’即:物资计划和货物订单一致,货物订单和送货一致,送货和箱单一致,箱单和发运单一致,发运单和报关单一致,报关单和现场到货一致;重视以工程承包形式出口单证管理,包括:承包工程的合同、承包商海关编码、出口外汇核销单、装箱单、出口形式发票、保单、出口关单,有些物资还要出示商检单或出口许可证等。根据流程标的工作内容和范围,划分不同部门之间的责任,根据工作内容将具体责任落实到每个人,从而保证整个物流过程的顺利进行。

其他需要注意事项

(1)在签订国际贸易合同时,要熟知国际贸易术语的含义,特别是不同价格条件下(如:FOB、CIF、C&F)供需双方其权责界定,切实履行好义务,正当行使合同权力。一般情况下,我们在国内购买的物资都是采购FOB的方式,因为这样利于我们控制发货的速度以满足项目的生产需要;对已在其他国家购买的物资,一般会采购CNF的结算方式,保险由我们自己在项目所在国来做,这样可以在货物出现风险的时候易于索赔;对于易于破损的物资,如沥青,我们一方面可以采用集装箱运输的方式,保证沥青的完好率,另外一方面,我们可以采购CNF FREE OUT的方式,就是直接把货从船卸到车上,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减少物资的港口费用,也可以减少装卸环节,保证物资的完好率。所以在签订国际贸易合同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签订,尽可能的做到完美。

(2)在开具信用证的时候,也要特别小心,所有的供应商都想要保兑信用证,这对我们来说具有很大的风险,因此要尽最大可能不能开出这样的信用证,并且为了防止国际贸易中的骗单,一定要坚持第三方的商检,这可能会发生一定的费用,但是对于保证货物的安全性还是非常必要的。

(3)办事处在办理进口手续时要及时获取监理和业主的进口许可文件,一般分为临时性进口和永久性进口物资两大类。永久性进口的物资主要是在工程中消耗掉或产权属于业主的物资。临时性进口物资主要是产权属于承包商的物资。清关工作按照所在国的法律规定一般要通过有资格有经验的清关按程序请海关验关放行,所选择清关的经验、实力、能力不仅影响到进口物资的提货速度,而且正确计税对降低采购成本也有重大作用。

3.5海外物资进口的合理避税

在讲如何操作合理避税前,我们先明确什么是合理避税。我们要了解,合理避税,不同于偷税漏税,偷税漏税是违法犯罪行为,而合理避税是在仔细研究当地的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合法的避税以达到降低材料成本的目的。目前笔者所在国家埃塞俄比亚(简称埃塞)的国家公路工程所涉及的税收主要有:关税、消费税、增值税、所得税、企业预扣税收、进口货物附加税、印花税等相关税费,其税费具有征税范围较广,税率较高的特点。正常情况下在埃塞从事任何商业活动必须按15%的比率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5%,对于永久进口生活物资等货物则提前征收3%的企业所得税;企业预扣税,另外税法规定,在当地采购货物,接受劳务等需按货物或劳务的价值预扣2%。由于,世界各国的经济政策各不相同,对所在国家经济相关法律了解熟掌握的悉程度,特别是象我们这种有大量进出口贸易往来的企业,将直接影响我们企业的经营收益。因此,当一个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国家的时候,应当首先从该国的税法学起,这是保证企业合理合法生存的根本之一,当然这是需要研究的另外一个课题。

4 结束语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国际工程物资管理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决定整个工程顺畅运行,控制工程成本,确保工程质量的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物资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我们作为国际工程的实施者需要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孙重光 贺晓红.公路施工企业物资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

(2)何伯森主编. 国际工程承包,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第2篇:国际物流工作计划范文

1 交通运输专业开设《物流工程》课程必要性

交通运输专业培养具备运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组织学等方面知识,以能在国家及省、市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决策,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物流工程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的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的工程领域。物流工程是管理与技术的交叉学科,它与交通运输、计算机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技术、工业工程、机械工程、环境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等领域密切相关。物流工程主要有规划管理和运行管理两个任务。在交通运输领域,设计大量的物流基础设施规划、运作管理,属于物流工程领域。一提到物流,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货物运输。因此在交通运输专业具有开设《物流工程》课程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各高校对物流工程的理解不一,造成了理论与实践脱节,并且物流工程教学计划需要结合交通运输专业的实际情况。根据交通运输的知识能力要求,同时考虑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对于物流工程课程的讲授,应该结合具体行业需求。各行各业都有对物流工程知识的需求,但是,交通专业人才侧重点不同。讲授物流工程,需要结合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业、生产制造型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等对交通运输人才需求量较大单位的具体案例,进行授课。

2 《物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考虑目前实际的教学状况,交通运输专业背景,和《物流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改革需要考虑建设一支了解物流工程现状和发展的师资队伍,实现与卓越计划、flexsim软件辅助和多媒体教学三结合。

2.1 建设校企联合的高水平工程型师资队伍

物流工程课程的教学,教师是关键。要通过校企联合,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教师要有计划本文由收集整理到物流企业进行学习,物流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类型,如物流装备制造企业、物流运输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储企业、物流中心、大型制造企业的物流部门等,在这些企业进行一个时期的学习,了解社会上物流工程的发展现状和对物流工程的具体需求。利用假期或其他时间,参与物流企业各种实际项目,积累实践经验,并了解物流工程的发展动态和前沿。也可以从各种物流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2.2 课程教学与卓越计划相结合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二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物流工程》课程教学,要实施案例教学与校企合作相结合。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将校企合作中企业在国际化信息化的经济环境下,中国目前发展阶段中出现的实际情况作为真实案例呈现给学生。真实案例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能够客观了解行业发展实际状况,熟悉具体操作流程,提高学生综合理解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个人实践能力。

2.3 课程教学与flexsim软件辅助相结合

flexsim是美国flexsim公司开发的,基于windows、面向对象的、用于建立离散事件流程过程的仿真软件。flexsim应用深层开发对象,这些对象代表着一定的活动和排序过程。要应用模板里的某个对象,可以用鼠标把该对象从库里拖出来放在模型视窗。每一个对象都有一个固定的坐标、速度、旋转和一个动态行为(时间)。对象可以进行创建或者删除,并且可以彼此嵌套移动,它们都有自己的功能或者继承来自其他对象的功能。这些对象的参数可以把多有制造业、物料的处理和业务流程快速、高效、轻易的描述出来。同时flexsim的资料,结果和图像都可以利用excel表来读取和输出,可以从生产线上读取实时资料用来分析功能。flexsim也允许用户建立自己的实体对象,从而满足用户自己的要求。

使用flexsim仿真软件进行物流工程课程的教学让课程内容全面丰富。教学过程中加入flexsim仿真实例后,教学更直观感性,参与性强。掌握了该软件的使用后,学生可根据实际物流工程系统的任务和要求,设计决策变量,设置参数进行任务分配并运行优化,提高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改善教学效果。

2.4 课程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有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适当的、先进的教学方法既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变化发展,增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在《物流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涉及众多的物流设施设备、电子产品、规划设计,如果采用传统教学,学生一方面对单纯的文字表述没有兴趣,另一方面也很难想象出具体的实物和规划效果。利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阐述各种物流机械设备的外观、参数、类型、特征,讲解规划设计原理、软件开发思路、程序具体运行、参数如何设置、达到什么效果。考虑《物流工程》课程具体章节的实际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式优点,多种教学方式并存,就能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掌握各个知识点。

第3篇:国际物流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国际石油项目 采办 风险 采办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252-03

在国际石油项目建设中,采办成本占到了建设总投资的40%~70%左右。由于油气行业对安全的特殊要求,业主往往要求选用世界一流的专业制造商。国际性采办涉及诸多因素,采办方、工程地点和制造商距离遥远,运输距离长,法律、语言、文化差异等因素使采办的质量、成本和交货期风险加大,进而影响到项目管理的三大要素:质量、成本和工期。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项目采办面临更多的挑战。

一、关于国际石油项目采办管理

1.国际石油项目的概念。国际石油项目是指石油工程项目的咨询、融资、采办、承包、管理以及培训等各阶段,与不是同一个国家的参与者遵照国际通用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所运行管理的工程。

国际石油项目属于国际经济合作的范畴,它包含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既包括国内公司去海外参与投资和实施的各项工程,又包括国际组织和国外的公司到本国来投资和实施的工程。此外,国际工程包括咨询和承包两大行业,既包括对工程项目前期的投资机会研究、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估、勘测设计、招标评标、工程监理、工程管理、后评价等,又包括对工程项目进行投标、施工、设备采办及安装调试、分包、提供劳务等。

2.国际石油项目采办管理的内涵。国际石油项目采办管理是国际石油项目管理的一个分支,主要是指购货方为获得货物(通常指石油设备和材料)通过招标或非招标形式选择合格的供货商,它包含了货物的获得及其整个获取方式和过程。

国际石油项目采办管理和项目管理的目标一样,有三个最主要的方面:专业目标(功能、质量、生产能力等)、工期目标和费用目标(成本、投资),共同构成国际石油项目管理的目标体系。

二、国际石油项目采办管理的业务支持

1.建立采办流程――“为订单采办”。在传统的采办模式中,采办的目的是为了补充库存,即为库存采办。而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国际石油项目的临时性和突发性决定了它的采办活动是以订单驱动方式进行的。这种订单驱动的方式使得采办能及时满足需求,同时降低了库存成本。

采办流程的设计采用闭环方法,实施、监督、反馈、优化。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2.成立采办组织。在建立流程的基础上按照“多权分立,集中管理”的原则成立采办组织,形成采办与其它职能区域及外部供应商的采办界面。

3.选择采办方式――“以招标为主”。在采办具体操作中,国际上流行的以下两种采办方式:(1)招标采办。当采购的物资、设备金额较大,技术要求高,在提供设备的同时,还要负责安装、检测,或者所要求的是勘探、开发、生产所需的各种专业时,多采用招标方式进行采办。在石油合同中,对是否采用这种方式也都有具体的规定。(2)询价采办。市场询价是石油国际合作中的另一种有效采办方式,它具有迅速和交易成本低等特点。这种方式经常用于金额小,内容较少,由于不可预见因素进行紧急采办,或者在过去一年内曾经以竞争性招标方式采办,而本次价格未变或下浮重新采办的,或者招标费用占采办合同金额一定百分比以上的采办项目。通过市场询价购买货物一般可分为4个环节:询盘,发盘,还盘以及接受,一旦上述过程完成,采办工作就进入到发定单或者签合同等后续执行过程。

国际石油项目部可以通过对不同的物资、设备,酌情采取多种采办方式,合理组合使用来提高采办效率和质量,还有利于控制采办成本。

三、国际石油项目采办管理的具体实施

采办成本在项目总成本中的比重决定了国际石油项目组要想提高经济效益,具有竞争优势就必须加强采办管理,以采办计划、物资设备采办为切入点,通过规范采办行动,实施科学决策和有效控制,以质量、价格、技术、服务为依据,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数量采办需要的石油物资设备,从而实现适时(Right Time)、适质(Right Quality)、适量(Right Quantity)、适价(Right Price)、适地(Right Place)的“5R”采办目标。

1.建立健全石油物资设备采办的组织计划及各项采办管理制度。一般要求国际石油项目中标后开工前必须编制项目管理规划,其中的项目管理实施规划必须由项目层组织编制。项目管理实施规划包括施工部署、资源需求计划,施工准备工作计划等多项内容,项目层对工程分包策划和劳动力、货物、石油机械设备等资源采办规划是重要的基础内容之一。(1)国际石油项目的采办分析。项目管理层对需要采办的产品进行细化分析,确定货物类采办、工程类采办、服务类采办各自所占的比重。(2)国际石油项目的采办规划。国际石油项目以石油建设工程为主,采办货物的品种多、数量大、技术要求高,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求项目组织在实施采办前必须清楚地知道所需采办产品的各种类目、性能规格、质量要求、数量等,必须了解并熟悉市场的价格和供求情况、所需产品的供求来源及商务方面相关的情报和知识。在制定采办规划时,项目部最好聘请专家咨询指导采办规划编制。(3)国际石油项目的采办计划和采办进度计划。采办计划是以技术文件获得业主批准的时间为基础的,技术文件批准时间滞后,必然造成采办计划实施滞后。对于长周期关键项物资,在设计文件未获得业主批准前,有必要根据未批准的技术文件进行预询价工作,提前进行技术和商务澄清工作,待技术文件批准后,立即对外发标,缩短供货商的投标时间和我方评标时间。例如在某项目中,在技术规格书和数据单滞后的情况下,采办分部根据多年的管道工程采办经验,明确关键性物资,在技术文件批准以前,按照项目的时间里程碑计划,编制了科学的采办计划,加强了采办进度的控制。

2.充分运用科学的管理经验,加强石油物资设备采办过程的管理。(1)在确保采办质量的同时,努力降低采办成本。进行全过程采办成本分析,统计采办实际发生的成本,并与采办计划成本比较,查找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并及时采取对策纠正偏差。采取竞价的方式获得较低的采办价格,以最低成本取得符合要求的工程或货物;应用多种采办方式的组合,提高采办效率和质量,从而有利于控制采办成本。制定严密的合同条款,认真履行合同,保证所采办的工程、货物和服务满足工程项目需要,避免对工程项目进度、质量和安全的不利影响,从而减少合同执行成本。改进货物的采办、运输、收发、保管等方面的工作,合理堆置现场货物,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减少各个环节的损耗,节约采办费用。(2)加强对采办人员的监督。许多国际石油合作的《标准合同》都对采办的工作程序作出了明确规定。目的就是为采办人员和涉及到的此类事宜提供一个准则,同时在适当的地方,提供一种特殊的行动次序,用来确保所有与政策有关的活动的统一、服从及得到控制。根据采办工作程序,对作业者进行采办监督是执行石油合同、保护资源国利益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明确采办人员的权限范围,即给予采办人员一定的自,以提高其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对权限范围也要予以限制,反之采办人员滥用权力,假公济私,贪污受贿,给项目组带来经济损失。建立请示汇报制度,如果出现超越权限范围的情况,要及时请示采办主管,特别是对采办的一些关键性的环节,如签订合同、改变作业程序、指标等,一定要请示汇报。建立对采办人员的评价制度,评定其业绩,总结经验,纠正缺点,改进采办工作,以实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3)精心做好供应商管理、订单跟踪和检验工作。供应商的技术评审。在实行国际石油项目的招标采办时,石油工程项目采办招标文件一般都明确规定招标委员会由技术和商务两个委员会组成,分别对技术标和商务标组织评审和答辩,并根据投标书的技术和价格水平打出相应的分数,然后计算出最终当量分值,最终当量分值最小者为中标商。这样既可通过长期的合作来获得可靠的资源供应和质量保证,又可在时间长短和购买批量上获得采购价格的优势,对降低项目采购成本有很大的益处。

3.加强国际石油项目的采办风险管理。(1)采办风险识别。在国际石油项目的采办中,除了面临采办需求和进度计划不合理,采办人力物力资源不足、工作时间不够充裕,招投标过程耗时过长,供应商不能够按时交货,供应商供货质量不合格等风险外,还面临汇率波动风险、政治经济风险、政策法规风险等,必须根据政治、经济、法律以及其他因素慎重对待。另外,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议》是跨国建设项目不可忽视的环节,是项目方制定合理避税政策、正确评估项目可行性以及项目经济效益的非常重要的依据,同时,还可以指导项目所有者以适当的名义签订合同,以避免双重关税。当地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等条件。在采办工作中,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还有当地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因素。(2)采办风险控制。按风险价值分析方法,根据风险大小和价值高低,把所采购的工程、货物和服务划分为四类。第一类为战略采购,即采购的工程、货物和服务是风险大价值高的;第二类为风险采购,即采购的工程、货物和服务是风险大价值低的;第三类价值采购,即采购的工程、货物和服务是风险小价值高的;第四类是普通采购,即采购的工程、货物和服务是风险小价值低的。

项目部通过风险管理程序,认真辨析工程、货物和服务的采购风险,确定其风险类型和大小,从而进行采购。

四、我国国际石油项目采办管理任重而道远

1.采办管理认识不到位,管理不严。一些领导对国际石油项目采办管理的难度认识不够,没有做好应有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对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估计不足,应对措施不得力,导致项目目标难以得到全面落实。

2.采办管理方法落后,以分散采办为主。目前,我国海外石油项目所需物资设备大多以分散采办为主。分散采办的最主要特点是以项目为主,根据项目合同的规定和资源国政策来制定采办策略。分散采办的优点是反应相对灵活,针对性比较强;但是,其缺点同样也很明显:比如采办能力、经济规模、对供应商的态度、市场调查都处于分散状态,属于单打独斗型,在采办和物料方面形成专业技能的可能性有限,同时沉淀了相当惊人的“采办成本”。

3.采办专业人才缺乏,效率低下。目前,我国海外石油项目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采办效率低下的问题,这与采办人才的缺乏有一定关系。我国石油行业专业采办人才本已非常短缺,随着区块的增加就越发捉襟见肘,常常不得不临时指派非专业人员办理采办;石油物资采办对采办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一般比较苛刻,需要同时具备丰富的商务经验和技术知识,临时指派的非专业采办人员由于文化背景、知识结构、从业经验的欠缺,难以胜任,以致出现很多管理上的漏洞甚至混乱,从而影响到采办和供应的全局。

五、我国国际石油项目采办管理面临的挑战

作为施工承包商在有限的利润空间中要获取最大的利益,在国际石油项目采办管理上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项目领导,健全组织机构。要成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项目采办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订项目采办的目标及措施,督导项目采办管理。要按照项目规模,成立项目采办组,专门负责项目采办需求的调研、订单跟踪、合同执行等各项工作。

2.创新采办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要积极引进世界先进的项目采办管理方法,对项目规划、费用、质量、组织、风险管理进行全方位的规划、实施、控制。要按照目标管理方法要求,对投资(成本)、进度和质量三大目标,实行“目标控制”。要加强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建设,结合ERP系统的应用,大力开发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软件,实现项目采办管理的全过程信息化、现代化。比如,可以建立网上招标采购系统,减少物流环节,加快采办节奏,缩短采办周期,提高效率,节约差旅费,降低采购管理成本。

3.加强复合型采办人员的培养。培养选拔既懂法律法规、采办程序,又擅长合同管理与谈判;既有相关专业技术、施工管理知识,又有一定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承担采办任务,形成一支高素质的采办队伍,以适用和满足不同工程不同设备材料采办的要求,避免因人员素质不高而造成费用增加或损失。

4.充分发挥联管会的作用。按照《石油合同》和股份公司国内勘探开发对外合作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进一步落实联管会在年度计划和预算编制、物资采办、人员管理等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同时,对联管会确定的事项,国内对外合作经理部和股份公司总部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加快审批速度,以免贻误生产和运营的有利时机。

六、结论和展望

随着国际石油市场的不断开放,我国石油企业将遇到越来越多的国际石油工程项目问题。因此,对我国的石油企业来说,一方面,尽快建立石油行业国际合作项目的文件资料库和人才设备资料库,便于在石油石化系统内统一调配资源,降低项目的运行成本。另一方面,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全面提高我国国际石油项目采办管理水平,从而提高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国际石油合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文安,胡焕渍.新编物流管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2.威廉J.史蒂文森著.张群译.运营管理(原书第8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雷光继.海洋石油国际合作中的采办管理[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7(12)

4.张利荣.BQPC1工程项目采购管理(下)[J].项目管理技术,2005(8)

5.郭振学.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物资供应的组织与管理初探[J].数字化工,2004(4)

6.朱新民,林敏晖.物流采购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7.张凯天.石油化工工程总承包项目中的设备采购管理及案例分析[J].炼油技术与工程,2005(10)

8.卢耀忠,李海涛.对中哈跨国管道商务及法律对接问题的探讨[J].国际石油经济,2005(10)

9.王建勇.海外石油项目应尽早实施集中采购[J].国际石油经济,2005(3)

10.马骅.国际工程EPC项目的采购管理[J].石油工程建设,2005(6)

第4篇:国际物流工作计划范文

京杭运河山东段港口应把握市场规律和产业特色,明确未来发展目标:立足鲁西南区域内河航运中心重要散货港,京杭运河集装箱支线港,水陆铁换装枢纽港的战略地位,向集商品、技术、人才、信息于一体的多功能物流港口转型,加快港口基础建设,拓展港口服务功能,优化口岸环境,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进一步放大港口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京杭运河山东段水运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港口物流发展主导模型分析

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港口物流发展模式出现新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已意识到港口物流的重要性,纷纷参与港口物流系统投资,促进了港口物流经济迅速发展,发展模式出现了多样化。从目前看,主要有三种典型的港口物流发展模式:

(1)港口企业主导型。港口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社会物流公共服务基础平台优势,完善港口物流服务功能,延伸物流供应链,建设内陆物流场站和服务网络,发展陆上和海上运输及物流配送,提供港口物流增值服务。比较典型的港口物流如香港、上海港、深圳港等港口。

(2)加工贸易企业主导型。指一些在某行业或区域中具有龙头地位的企业,依托其拥有的强大综合经营实力和规模优势,凭借其本身拥有的巨大物流资源优势或拥有的庞大物流服务网络和服务体系优势,为了降低产品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掌握物流供应链管理的主动权,投资建设经营专业化的港口物流服务设施。这类企业一般分布在石油、钢铁、等资源性行业,典型的有中石油、宝钢、中粮集团等。

(3)航运企业主导型。航运企业是国际贸易物流的主要承运人,与港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提高航运企业的竞争优势,稳定货源供给,一些具有较强实力的航运企业开始意识到港口物流的重要性,为掌控港口物流资源,投资港口和陆上物流网络设施,延伸物流服务供应链,拓展物流增值服务,典型的如中远、中海、马士基等国际航运巨头。通过以上比较分析并结合当地实际,京杭运河山东段港口发展选择港口企业主导模式较适宜。

二、物流港区规划系统分析

物流港区的规划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程,投资大、回收周期长。下面借鉴国外港口物流园区规划的先进理念和方法,研究京杭运河山东段物流港区规划的系统方法。MSFLB规划方法是德国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院(Fraunhofe:IML)设计的一种港口物流园区规划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5个步骤来实施,MSFLB是这5个步骤英文首个字母的简称,分别是:市场分析MarketStudy、战略定位Strategy、功能设计FunctionDesign、布局设计LookoutDesign和商业计BusinessPlan。5个步骤涉及行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方面。下面结合物流港区规划,进行系统分析。

1.市场分析

为了使物流港区规划满足港口物流需求量增长和港口物流服务功能的需要,必须对港口辐射地区和港口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布局、内外贸量和流向、交通运输状况和线路分布、港口和区域物流基础设施条件、同行业竞争状况等市场宏微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根据港口近期和远期物流量需求预测,确定物流港区建设和发展的规模。市场分析调研分析和资料收集过程使用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主要是港口和区域经济一手、二手资料,其中一手资料收集与分析包括深度访谈、电话访谈、调查问卷等方法;二手资料主要是港口行业和区域国民经济发展统计报告。在完成资料收集后,所有的资料都汇总到一个规划数据库里,下一步就是数据处理及分析工作。可以采用上述物流园区规划方法中的SCP模型进行定性分析,采用REA模型进行定量分析。SCP模型是由美国哈佛大学产业经济学权威贝恩(Bain)、谢勒(scherer)等人建立的。该模型提供了一个既能深入具体环节,又有系统逻辑体系的产业分析框架,包括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个环节。由于港口物流需求主要来源于物流量较大的重点和支柱行业,因此,可以从支柱、重点行业的营业额、产量、货物周转率和库存需求中推导出港口所处区域(主要指港口经济圈)和港口城市经济对港口物流所产生的现实和潜在的运输、仓储和流通加工的需求。利用德国Fraunhofe:IML物流研究机构开发的专用REA(RequiremeniEst加ationAPproach)经验模型公式,就可以非常简便地推算出每个行业对港口的物流运输量、码头泊位数量、仓储面积、集疏运设施面积、保税港区和物流增值服务区面积,以及港区相互之间的关系。

通过市场调查,可以获得影响港口物流量的区域经济指标,如地区生产产值GDP、外贸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同交通运输方式货运量及主要货种运输量,通过港口中转的货运量及潜在货运量,同一区域不同港口物流运量分配,从而预测出对港口物流设施规模的要求,包括对港口码头通过能力、仓储能力、保税和流通加工区面积和集疏运能力需求。

由于货物品种、货物状态和性质、物流方式、市场需求等不同,货物的周转率、堆存方式、作业方式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根据实际调查和行业经验数据、国内外港口行业物流作业平均先进水平,如码头泊位装卸效率、船舶在港停时等指标,并结合交通运输部制订的港口平面布局技术规范进行港区平面布局。如果确定了码头泊位类型和数量,就可以推算出配套港区及仓储设施面积,确定港口物流园区、保税仓储区和流通加工区的占地面积。基于供应链的港口物流系统规划方法研究,然后参照区域经济主要增长指标,如GDP和外贸进出口总值等的最近几年的增长率以及未来几年的预期增长率,以这些数据为依据,推算出物流港区的物流作业量的年增长率,就可以得到物流港区未来若干年每年物流发生量的预测数据。在测算过程中,可以建立不同的预测模型,例如指数回归分析法、神经网络模型等,就能使得物流需求预测值更加贴近港区物流未来发展的实际情况。

2.战略定位

在完成详实的市场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之后,对物流港区进行SWOT分析。这些分析的目的是港区规划的经营决策层明晰港口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提出物流港区发展的使命、远景目标和港口竞争策略,从而进行港口准确的战略定位,帮助实现其战略目标。这里的港口竞争策略,主要是针对周边港口竞争者而制订的对策措施计划,包括如何提高本港口物流服务水平,如何进一步完善港口物流服务功能,物流港区战略选择方案及实施步骤。这些策略港口必须严格遵守。典型的物流港区竞争策略有:充分利用港口保税物流中心的功能,实现进出口通关和行政管理的高效率;充分利用和拓展现有的港口物流信息系统,打造具有优势的国际物流信息平台和港口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国际贸易政策,建立特色的国际采购中心和贸易集散地,拓展国际物流业务;充分利用入驻物流港区不同类型企业的优势和物流需求的特点,促进行业供应链竞争力提升,集聚产业物流,实现产业链的成型和优化;按照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创建生态物流港区,致力于生态环境的优化和提升。

3.功能设计

物流港区的功能设计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即在确定物流港区的规划原则以后,对港口物流功能规划所涉及的核心因素进行列举和分析,然后通过收集整理一系列国际最先进的物流港案例,总结国内外港口物流规划先进经验和理念。然后,对物流港区进行功能划分,即港区被划分为码头作业区、集装箱仓储区、保税仓储区、危险品仓储区、流通加工区、物流商务区、管理服务区等几个大功能区域,参照国际物流港口规划的实践经验,结合港区物流实际需求,定义每个功能区域,合理分配用地面积,引入相关的设施、设备。最后对区域的核心流程进行描述,这些流程包括:港口集装箱作业流程、散杂货作业流程、危险品作业流程、集装箱和散杂货仓储作业流程、物流配送业务流程、保税物流作业流程以及货物通关和检验服务流程等。

4.布局设计

物流港区设施规划与布局设计是指根据物流港区的战略定位和经营目标,在已确认的空间场所内,按照从货物的进入、装卸、仓储、加工等到货物运出的全过程,力争将设备、人员和物料所需要的空间做最适当的分配和最有效的组合,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德国港口物流园区采用了一种校园化的设计理念,我们可以借鉴。即将物流港区分割为不同功能区块,按照港口物流与陆路运输的密切程度来安排港口物流相关功能区和物流业务。区块面积应留有扩展空间以满足物流增长需求,保证多式联运集疏运设施规划布局的要求,保证产业加工和高附加值物流企业的合理分配比例,并规划出绿化用地。对物流港区中建筑设施的选址规划应采用科学的定量方法,如最优选址方法、最短路径法、最小费用最大流法等。规划布局的合理性还可通过动画仿真来进行检验。

第5篇:国际物流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国际工程;物资管理;严格把控

引言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工程建设市场已日趋饱和,越来越多有实力的施工企业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纷纷把眼光投向了海外市场。现如今随着国家大力提倡“一带一路”战略的出台,为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进一步实施海外经营奠定了政策基础。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市场开放度进一步提高,大量施工企业趋之若鹜,但是国际工程并不是人们所想像的是一块大蛋糕,它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未知风险,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整个项目的亏损,而物资管理是整个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优质、经济地购买和使用物资,关系到整个项目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关系到项目最终的经济效益。物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想要有效的把控整个项目的物资情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采购计划

在项目开工前,必须根据合同、设计、规范、可研报告等文件针对本项目编制设物资的总体采购计划,包含采购地点、采购时间、采购方式等。这个采购计划在投标前期的市场考察阶段就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首先要对当地的市场进行一个摸底的考察,是否有项目所需的物资,如钢筋、水泥、沥青、机具等,了解当地价格及供应市场并与国内采购价格进行比较,同时还要了解当地海关的进口政策及关税,综合比较确定国内采购还是当地采购。然后编制工程总物资计划和开工当年的《年度物资计划》,并根据施工过程的进展及时调整《月度物资计划》。一名有经验的物资采购者能把专业知识与项目进度计划紧密结合起来,做出一份符合工程实际情况的采购进度计划表。根据这份计划编制的采购方案,以最适当的价位、在适当的时间、从最适合的地点,购进适当品质及适当数量的物资,这样就能让工程项目的物资供应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从而满足项目各施工环节的物资供应需求,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

2物资采购

国际项目的采购与国内普通项目不一样,分为国内采购和国际采购。由于目前我国承接的国际项目大多为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当地的物资相对比较贫乏,并在一定程度上受所在国的进口政策的限制。目前以“国内市场为主,当地市场为辅”的物资采购方案是国际工程的主流采购方案。国内的采购又采用“集中采购为主,零星采购为辅”的策略,目前大型的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均有自己的网上采购平台,充分利用网上平台进行采购能够高效、经济的完成采购工作。在国内的采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物流运输时间,对所需物资要有预见性,至少提前2~3个月的时间进行采购,很多项目都是因为没有充分考虑物流运输时间,造成工程进度滞后并形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国内采购要根据工程所在地的实际情况来采购,如高温、雨季、电压等,很多国家与国内的电压是不同的,比如厄瓜多尔是220V/50Hz,购买之前一定要确认好。项目当地的采购同样也是一个难题,像水泥等地材都在当地购买,但是犹豫当地的生产力有限,经常供不应求。还有一些紧缺的零星物资,当地人以奇货可居漫天要价,这些前期都必须考察到,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另外国外采购的资金支付条件也极为苛刻,通常都要求全款支付后才能发货,这对整个工程的资金流也造成极大的压力。因此制定合理的物资采购方案,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才能使整个采购过程高效顺利的进行。

3物流运输

物流运输是保证整个国内采购物资顺利到达项目所在地的关键,整个物流运输过程包含了国内的报关、海洋/陆地运输,国外的清关等程序,每个程序都必须环环相扣,一步出错就会造成物资不能及时安全的到达项目所在地,从而对整个工程造成影响。选择一个有实力有经验的物流公司可以给整个项目的运输减少很多麻烦。首先应对所发货物要有充分的了解,并与物流公司及时沟通,那些是要求做商检的,那些是进口国有限制或者特殊要求的,此外报关时还要合理避税,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少交税,多退税。在船公司的选择上一定要选择一些航班多,时间有保证的船公司,有些船公司为了增加货量在中转港一停就是十来天,造成运输时间过长。所以在安排物资运输时要考虑一定的时间余量,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最后国外的清关也极为重要,在非洲一些小国家经常有清关公司欺负中国公司不懂当地的海关政策,借机索要高额的清关费用。所以一定要选择当地有实力信誉好的清关公司,保证物资能够快速顺利的运送至项目所在地。

4现场管理

货物到达项目现场后,要及时的进行验收,及时入库并贴上标签标明物资的名称、规格、型号等。对特殊、贵重物资应设有专柜保管,加强物资保管、保养,降低物资仓储损耗;易燃、易爆物资及危险化学品要设专库,专人保管,杜绝责任事故,防止意外发生。在物资管理中应采用专用的物资管理软件对物资的入库、出库、调拨等情况做好记录,实时跟踪,及时反应库存量,以便后续采购的执行。同时应定期对仓库物资进行盘点,确保“账、卡、物、金额”四相符。加强周转材料、工具的管理,合理调剂,做到不积压、不浪费,改变贪多求全的旧观念,使物尽其用,充分发挥高效管理的综合效能。对于直接储存在施工现场的物资,要保证其安全性,储存时要做好详细的记录,摆放时要规整、方便计数,避免因摆放杂乱而造成的盗窃遗失。在非洲国家,柴油相当于第二货币,只要管理人员稍不注意,就会被偷,所以说对柴油的看管更是要严格,对于有偷盗行为的工人要严厉处罚,让其他工人引以为戒。物资的现场管理是整个物资供应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大量的物资在此环节损耗,所以说物资现场的管理只有更加规范化、精细化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整个项目。

5结语

第6篇:国际物流工作计划范文

在国际上,物流业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可以这样讲,在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除生产过程以外的其它过程都可以包涵在物流过程中,物流业包括运输业、仓储业、装卸业、包装业、加工配送业、物流信息业、邮政业等等,是服务业中的一个新兴产业。

对这个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如何定位,我认为:

宏观定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观定位:是流通业的基础。

微观定位:是企业第三利润源泉。

二、中国的物流业要不要有一个总体规划

我认为很有必要,理由如下: 3.物流业既是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更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国家的投入,也需要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加上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经济有其特色,要按物流的需求来发展物流业,防止一哄而上,重复建设,造成浪费。

4.根据国外的经验,政府都介入物流业的发展,不同的是介入的程度不同而已。

三、政府对物流业的发展要承担什么责任

我认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政府、企业、中介组织要发挥各自的作用,政府的主要作用在于推动,企业的主要作用在于运作,中介组织的主要作用在于协调。在物流业起步阶段,政府的作用特别巨大。

政府干什么?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

1.制定物流业发展总体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总战略目标之中。

2.制定物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如市场准入、土地使用、税收、技改贷款、项目审批、口岸设立、培育大物流企业与鼓励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等等。

3.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

4.强化与协调物流标准化建设。

5.推动物流教育与物流科技发展,用信息化带动物流现代化。

四、中国物流业发展规划基本思路

(一)中国物流业发展规划指导思想

1.总体上是一个指导性意见,但在项目建设上又是一个指令性意见。

2.市场化运作,向国内全部开放,向外国按加入WTO的承诺执行。

3.规划是粗线条的,要发挥各部门、各地方特别是企业的积极性,不是把大家搞死。

4.中国物流业的发展要以城市为中心。

5.在注重工业品物流的同时,要特别关注农产品物流。

6.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开始就要提倡绿色物流,坚持可持续发展。

7.中国物流业的发展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各个城市,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提倡一切都要高起点,不提倡一切都要新建,要充分利用原有资源。

(二)中国物流业发展规划的框架

中国物流业发展规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五种运输方式总体规划。这一规划实际上已经制定,但要按物流需求变化及时加以调整。并服从于物流的总体设计。

2.城市物流中心规划。包括港口进出口物流,公、铁、水、航结点集散物流,城市社会物流等,形成点、线、面为一体的物流网络系统。

3.物流现代化规划。包括信息化推进、物流技术开发、物流标准化推进、物流管理现代化开发、物流信息统计体系建设等等。

4.物流人才规划。据预测,未来10年内,国内需高级物流管理与技术人才3-4万人。需要教育部、人事部、劳动部的配合。

5.物流企业发展规划。包括培育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引进国外物流企业,扶持国内中小物流企业发展,鼓励生产与流通企业把物流活动分离出来。

(三)中国物流业发展规划如何运作

1.要有一个运作的组织,建议成立“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协调小组”,由计委、经贸委、交通部、铁道部、信息产业部、民航总局、国家邮政局、科技部、教育部、统计局等部门参加。

吴邦国副总理曾指出:“现代物流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甚至跨越国界的系统工程,国家经贸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推动此项工作。”按邦国副总理意见,中国物流业由国家经贸委牵头,国家经贸委如何牵头要组织落实。我们不希望出现各自为政、互相牵扯的局面。

2.要出台一定的物流发展产业政策,有利于物流业的超越式发展。

3.要提出一个总的投资来源计划,包括国内资本与国外资本。

第7篇:国际物流工作计划范文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促进物流业平稳较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制定本规划,作为物流产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规划期为2009—2011年。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物流业规模快速增长。20*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0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占GDP的比重为6.6%。

2.物流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一些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和服务外包;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实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一批新型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年的18.3%,物流费用成本呈下降趋势,促进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3.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交通设施规模迅速扩大,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设施条件。截至20*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8.0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03万公里,港口泊位3.64万个,其中沿海万吨级以上泊位1167个,拥有民用机场160个。物流园区建设开始起步,仓储、配送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批区域性物流中心正在形成。物流技术设备加快更新换代,物流信息化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

4.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国家*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建立了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出台了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物流统计核算和标准化工作,以及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行业基础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但是,我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二是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物流运作模式还相当普遍;三是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尚未建立布局合理、衔接顺畅、能力充分、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物流园区、物流技术装备等能力有待加强;四是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对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形成障碍,物流市场还不够规范;五是物流技术、人才培养和物流标准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物流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

20*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步加深,物流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产业也受到了严重冲击。物流市场需求急剧萎缩,运输和仓储等收费价格及利润大幅度下跌,一大批中小物流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提供运输、仓储等单一服务的传统物流企业受到严重冲击。整体来看,国际金融危机不但造成物流产业自身发展的剧烈波动,而且对其他产业的物流服务供给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面临的形势。

应该看到,实施物流业的调整和振兴、实现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变,不仅是物流业自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迫切需要。一是要解决当前物流企业面临的困难,需要加快企业重组步伐,做强做大,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抗风险能力,保持产业的平稳发展;二是物流业自身需要转变发展模式,向以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业发展,通过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多样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提高自身竞争力;三是物流业对其他产业的调整具有服务和支撑作用,发展第三方物流可以促进制造业和商贸业优化内部分工、专注核心业务、降低物流费用,提高这些产业的竞争力,增强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

2.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一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和全球销售的发展模式要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和产品供给时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增强国民经济的竞争力。二是为了适应国际产业分工的变化,要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完善物流服务体系,改善投资环境,抓住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的机遇,吸引国际投资,促进我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三是随着全球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要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国内现代物流服务企业,提高物流服务能力,应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物流企业竞争。

3.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要保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我国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水平将进一步提高,货物运输量、社会商品零售额、对外贸易额等将大幅度增长,农产品、工业品、能源、原材料和进出口商品的流通规模将显著增加,对全社会物流服务能力和物流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中西部地区要求改善物流条件,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物流成本差距,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促进区域间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有利于加快商品流通和资金周转,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有利于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增加城乡就业岗位,扩大社会就业;有利于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缓解交通拥堵,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国内外、城乡和地区间商品流通,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的物流服务需求,扩大居民消费;有利于国家救灾应急、处理突发性事件,保障经济稳定和社会安全。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部署,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为切入点,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物流一体化和信息化为主线,积极营造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物流体系保障。

(二)基本原则。

1.立足应对危机,着眼长远发展。既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解决当前物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保先进生产力,保重点骨干企业,促进企业平稳发展;又要从产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解决制约物流产业振兴的体制、政策和设施瓶颈,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

2.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营造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从满足物流需求的实际出发,注重投资的经济效益。政府要为物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扶持重要的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3.加强规划指导,注重协调联动。统筹国内与国际、全国与区域、城市与农村物流协调发展,做好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部门之间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的协调和衔接,走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道路,合理布局重大项目。各地区要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科学引导物流业的发展,防止盲目攀比和重复建设。

4.打破分割封锁,整合现有资源。改革现行物流业相关行业管理体制,打破部门间和地区间的分割和封锁,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资源利用的市场化,优先整合和利用现有物流资源,提高物流设施的利用率。

5.建立技术标准,推进一体化运作。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加快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综合集成仓储、运输、货代、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多种功能,推进物流一体化运作,提高物流效率。

6.创新服务方式,坚持科学发展。以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不断增长的物流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创新物流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积极推进物流服务的信息化、现代化、合理化和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注重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减少废气污染和交通拥堵,保证交通安全,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

(三)规划目标。

力争在2009年改善物流企业经营困难的状况,保持产业的稳定发展。到2011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集团,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物流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第三方物流的比重有所增加,物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物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0%以上;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比目前的水平有所下降。

三、主要任务

(一)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

进一步推广现代物流管理,努力扩大物流市场需求。运用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理念、技术与方法,实施采购、生产、销售和物品回收物流的一体化运作。鼓励生产企业改造物流流程,提高对市场的响应速度,降低库存,加速周转。合理布局城乡商业设施,完善流通网络,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流通企业的现代化。在农村广泛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发展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直销和配送,以及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的统一配送。

(二)大力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

鼓励生产和商贸企业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整合物流资源,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推动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促进供应链各环节有机结合。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企业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积极发展多式联运、集装箱、特种货物、厢式货车运输以及重点物资的散装运输等现代运输方式,加强各种运输方式运输企业的相互协调,建立高效、安全、低成本的运输系统。加强运输与物流服务的融合,为物流一体化运作与管理提供条件。鼓励邮政企业深化改革,做大做强快递物流业务。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加快物流企业兼并重组。

鼓励中小物流企业加强信息沟通,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加强资源整合,满足多样性的物流需要。加大国家对物流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支持力度,缓解当前物流企业面临的困难,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

(四)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

加强石油、煤炭、重要矿产品及相关产品物流设施建设,建立石油、煤炭、重要矿产品物流体系。加快发展粮食、棉花现代物流,推广散粮运输和棉花大包运输。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完善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建立农村物流体系。发展城市统一配送,提高食品、食盐、烟草和出版物等的物流配送效率。实行医药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推动医药物流发展。加强对化学危险品物流的跟踪与监控,规范化学危险品物流的安全管理。推动汽车和零配件物流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汽车综合物流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加快发展产品与包装物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促进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鼓励和支持物流业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物流。发挥邮政现有的网络优势,大力发展邮政物流,加快建立快递物流体系,方便生产生活。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提高应对战争、灾害、重大疫情等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五)加快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发展。

加强主要港口、国际海运陆运集装箱中转站、多功能国际货运站、国际机场等物流节点的多式联运物流设施建设,加快发展铁海联运,提高国际货物的中转能力,加快发展适应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转口贸易业务要求的国际物流,逐步建成一批适应国际贸易发展需要的大型国际物流港,并不断增强其配套功能。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各有关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实行申办手续电子化和“一站式”服务,提高通关效率。充分发挥口岸联络协调机制的作用,加快“电子口岸”建设,积极推进大通关信息资源整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积极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发展和保税监管场所建设,建立既适应跨国公司全球化运作又适应加工制造业多元化发展需求的新型保税物流监管体系。积极促进口岸物流向内地物流节点城市顺畅延伸,促进内地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六)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

根据市场需求、产业布局、商品流向、资源环境、交通条件、区域规划等因素,重点发展九大物流区域,建设十大物流通道和一批物流节点城市,优化物流业的区域布局。

九大物流区域分布为: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华北物流区域,以沈阳、大连为中心的东北物流区域,以青岛为中心的山东半岛物流区域,以上海、南京、宁波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物流区域,以厦门为中心的东南沿海物流区域,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物流区域,以武汉、郑州为中心的中部物流区域,以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为中心的西北物流区域,以重庆、成都、南宁为中心的西南物流区域。十大物流通道为:东北地区与关内地区物流通道,东部地区南北物流通道,中部地区南北物流通道,东部沿海与西北地区物流通道,东部沿海与西南地区物流通道,西北与西南地区物流通道,西南地区出海物流通道,长江与运河物流通道,煤炭物流通道,进出口物流通道。

要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按照经济区划和物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物流区域发展。积极推进和加深不同地区之间物流领域的合作,引导物流资源的跨区域整合,逐步形成区域一体化的物流服务格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物流区域和华北、山东半岛、东北、东南沿海物流区域,要加强技术自主创新,加快发展制造业物流、国际物流和商贸物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在全国率先做强。中部物流区域要充分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加快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形成与东部物流区域的有机衔接。西北、西南物流区域要加快改革步伐,进一步推广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按照本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和发挥资源优势的需要,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域物流环境,缩小与东中部地区差距。

物流节点城市分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全国性和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由国家确定,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由地方确定。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包括:*共21个城市。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包括:*共17个城市。物流节点城市要根据本地的产业特点、发展水平、设施状况、市场需求、功能定位等,完善城市物流设施,加强物流园区规划布局,有针对性地建设货运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商业服务型、国际贸易服务型和综合服务型的物流园区,优化城市交通、生态环境,促进产业集聚,努力提高城市的物流服务水平,带动周边所辐射区域物流业的发展,形成全国性、区域性和地区性物流中心和三级物流节点城市网络,促进大中小城市物流业的协调发展。

(七)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与协调。

按照全国货物的主要流向及物流发展的需要,依据《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及《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加强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布局,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配套,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物流运行效率。发展多式联运,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使铁路、港口码头、机场及公路实现“无缝对接”,着力提高物流设施的系统性、兼容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整合现有运输、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加快盘活存量资产,通过资源的整合、功能的拓展和服务的提升,满足物流组织与管理服务的需要。加强新建铁路、港口、公路和机场转运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建设,合理布局物流园区,完善中转联运设施,防止产生新的分割和不衔接。加强仓储设施建设,在大中城市周边和制造业基地附近合理规划、改造和建设一批现代化的配送中心。

(八)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

积极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尽快制订物流信息技术标准和信息资源标准,建立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加快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全国性公路运输信息网络和航空货运公共信息系统,以及其他运输与服务方式的信息网络。推动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鼓励城市间物流平台的信息共享。加快构建商务、金融、税务、海关、邮政、检验检疫、交通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和工商管理等政府部门的物流管理与服务公共信息平台,扶持一批物流信息服务企业成长。

(九)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

根据物流标准编制规划,加快制订、修订物流通用基础类、物流技术类、物流信息类、物流管理类、物流服务类等标准,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密切关注国际发展趋势,加强重大基础标准研究。要对标准制订实施改革,加强物流标准工作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企业在制订物流标准中的主体作用。加快物流管理、技术和服务标准的推广,鼓励企业和有关方面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计量、货物分类、物品标识、物流装备设施、工具器具、信息系统和作业流程等,提高物流的标准化程度。

(十)加强物流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大力推广集装技术和单元化装载技术,推行托盘化单元装载运输方式,大力发展大吨位厢式货车和甩挂运输组织方式,推广网络化运输。完善并推广物品编码体系,广泛应用条形码、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自动识别、标识技术以及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发展可视化技术、货物跟踪技术和货物快速分拣技术,加大对RFID和移动物流信息服务技术、标准的研发和应用的投入。积极开发和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统(VICS)、不停车自动交费系统(ETC)、智能交通系统(ITS)等运输领域新技术,加强物流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研究。加强物流技术装备的研发与生产,鼓励企业采用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分拣包装、条码印刷等专用物流技术装备。

四、重点工程

(一)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工程。

依托已有的港口、铁路和公路货站、机场等交通运输设施,选择重点地区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一批集装箱多式联运中转设施和连接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的转运设施,提高铁路集装箱运输能力,重点解决港口与铁路、铁路与公路、民用航空与地面交通等枢纽不衔接以及各种交通枢纽相互分离带来的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多次搬倒、拆装等问题,促进物流基础设施协调配套运行,实现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提高运输效率。

(二)物流园区工程。

在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按照符合城市发展规划、城乡规划的要求,充分利用已有运输场站、仓储基地等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一批以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为特征的物流园区,完善专业化物流组织服务,实现长途运输与短途运输的合理衔接,优化城市配送,提高物流运作的规模效益,节约土地占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物流园区建设要严格按规划进行,充分发挥铁路运输优势,综合利用已有、规划和在建的物流基础设施,完善配套设施,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三)城市配送工程。

鼓励企业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适应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发展的需要,在大中城市发展面向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化共同配送,促进流通的现代化,扩大居民消费。加快建设城市物流配送项目,鼓励专业运输企业开展城市配送,提高城市配送的专业化水平,解决城市快递、配送车辆进城通行、停靠和装卸作业问题,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

(四)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工程。

加快煤炭物流通道建设,以山西、内蒙古、陕西煤炭外运为重点,形成若干个煤电路港一体化工程,完善煤炭物流系统。加强油气码头和运输管网建设,提高油气物流能力。加强重要矿产品港口物流设施建设,改善大型装备物流设施条件。加快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建设跨省粮食物流通道和重要物流节点。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北粮南运”和“西煤东运”工程。加强城乡统筹,推进农村物流工程。进一步加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完善鲜活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物流设施,提高鲜活农产品冷藏运输比例,支持发展农资和农村消费品物流配送中心。

(五)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

加强对制造业物流分离外包的指导和促进,支持制造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促进物流业务分离外包,提高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适应现代制造业物流需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物流业为制造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制定鼓励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相关政策,组织实施一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

(六)物流标准和技术推广工程。

加快对现有仓储、转运设施和运输工具的标准化改造,鼓励企业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实现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推广实施托盘系列国家标准,鼓励企业采用标准化托盘,支持专业化企业在全国建设托盘共用系统,开展托盘的租赁回收业务,实现托盘标准化、社会化运作。鼓励企业采用集装单元、射频识别、货物跟踪、自动分拣、立体仓库、配送中心信息系统、冷链等物流新技术,提高物流运作管理水平。实施物流标准化服务示范工程,选择大型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开展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广。

(七)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工程。

加快建设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的行业和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项目,重点建设电子口岸、综合运输信息平台、物流资源交易平台和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鼓励企业开展信息和信息系统外包等服务业务,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

(八)物流科技攻关工程。

加强物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重点支持货物跟踪定位、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软件、移动物流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攻关,提高物流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适应物流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趋势,启动物联网的前瞻性研究工作。加快先进物流设备的研制,提高物流装备的现代化水平。

(九)应急物流工程。

建立应急生产、流通、运输和物流企业信息系统,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紧急调用。建立多层次的政府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保证应急调控的需要。加强应急物流设施设备建设,提高应急反应能力。选择和培育一批具有应急能力的物流企业,建立应急物流体系。

五、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和协调。

现代物流业是新型服务业,涉及面广。要加强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组织和协调,在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基础上,发挥由发展改革委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作用,研究协调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和政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加强对地方现代物流业发展有关问题的研究和协调。

(二)改革物流管理体制。

继续深化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货代等领域的体制改革,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建立政企分开、决策科学、权责对等、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物流综合管理体系,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规范运输、货代等行业的管理,促进物流服务的规范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改革仓储企业经营体制,推进仓储设施和业务的社会化。打破行业垄断,消除地区封锁,依法制止和查处滥用行政权力阻碍或限制跨地区、跨行业物流服务的行为,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物流服务市场,促进物流资源的规范、公平、有序和高效流动。加强监管,规范物流市场秩序,强化物流环节质量安全管理。进一步完善对物流企业的交通安全监管机制,督促企业定期对车辆技术状况、驾驶人资质进行检查,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三)完善物流政策法规体系。

在贯彻落实好现有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有关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抓紧解决影响当前物流业发展的土地、税收、收费、融资和交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和鼓励物流企业加强管理创新,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实施兼并重组,尽快做强做大。针对当前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研究制定系统的物流产业政策。清理有关物流的行政法规,加强对物流领域的立法研究,完善物流的法律法规体系,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

(四)制订落实专项规划。

有关部门要制订专项规划,积极引导和推动重点领域和区域物流业的发展。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煤炭、粮食、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区、应急物流等专项规划,商务部会同供销总社等有关部门制订商贸物流专项规划,国家标准委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物流标准专项规划。物流业发展的重点地区,各级地方政府也要制订本地区物流业规划,指导本地区物流业的发展。

(五)多渠道增加对物流业的投入。

物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投入。要加快发展民营物流企业,扩大对外开放步伐,多渠道增加对物流业的投入。对列入国家和地方规划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鼓励其通过银行贷款、股票上市、发行债券、增资扩股、企业兼并、中外合资等途径筹集建设资金。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对涉及全国性、区域性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中央和地方政府可根据项目情况和财力状况适当安排中央和地方预算内建设投资,以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或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支持,由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

(六)完善物流统计指标体系。

进一步完善物流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物流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加强物流统计基础工作,开展物流统计理论和方法研究。认真贯彻实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积极推动地方物流统计工作,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和力量,促进物流业统计信息交流,建立健全共享机制,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七)继续推进物流业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

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自由贸易区和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等平台,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相互进一步开放与物流相关的分销、运输、仓储、货代等领域,特别是加强与日韩、东盟和中亚国家的双边和区域物流合作,开展物流方面的政策协调和技术合作,推动物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加强国内物流企业同国际先进物流企业的合资、合作与交流,引进和吸收国外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方法,提高物流业的全球化与区域化程度。加强国际物流“软环境”建设,包括鼓励运用国际惯例、推动与国际贸易规则及货代物流规则接轨、统一单证、加强风险控制和风险转移体系建设等。建立产业安全保障机制,完善物流业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

(八)加快物流人才培养。

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加强物流人才需求预测和调查,制订科学的培养目标和规划,发展多层次教育体系和在职人员培训体系。利用社会资源,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编写精品教材,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强化职业技能教育,开展物流领域的职业资质培训与认证工作。加强与国外物流教育与培训机构的联合与合作。

(九)发挥行业社团组织的作用。

物流业社团组织应履行行业服务、自律、协调的职能,发挥在物流规划制订、政策建议、规范市场行为、统计与信息、技术合作、人才培训、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中介作用,成为政府与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六、规划实施

第8篇:国际物流工作计划范文



初具规模富有活力

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是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保税区,其GDP、工业总产值、运输量、利税等经济指标大于国内其他14个保税区的总和。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利用其地理区位(港区一体化),政策环境、产业规模、基础设施等方面拥有综合优势,以建立货物分拨中心的形式,大力拓展物流分拨功能。日本的佳能、松下、美能达、JVC;美国的通用电气、宝利来、施乐;德国的金钟—默勒等均在这里设立了分拨中心。目前有近70家位居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进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针对国内市场的分拨和采购活动发展非常迅速,仅2001年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物流分拨额就已经达到601亿元。目前,外高桥已形成海运与空运,保税物流与非保税物流,区外物流与区内物流、自营物流与外协物流相结合的物流产业。据悉,外高桥物流基地建设采取两翼展开、全面推进的方略。北区,依托外高桥港区,以发展海运物流为主,扩建方圆1.2平方公里的现代国际物流园区,为中外物流企业提供一个集装箱快速集并,中转,分拣。分送的全方位的高效服务平台;南区,以园区跨国公司高科技产品出口加工业为支撑,依托浦东国际机场,发展空运物流。现在,外高桥地区已成为上海重要的航运物流枢纽。目前已有国际班轮干綫9条,支綫20余条与外高桥连接,全球排名前20位的航运集团陆续进驻港区,而其中保税区内物流企业已超过600家。



天津港保税区是全国唯一的坐落在港区内的保税区,这与国际上自由港区的形式较为接近,对形成保税仓储和货物分拨中心极为有利。天津港保税区自1994年起借鉴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经验,确定了“国际物流运作区”的发展定位和目标模式,并提出了“以国际贸易为导向.以物流为基础。以仓储加工为依托,以保税生产资料为连接”的发展方针。近年来,天津港保税区培育和发展了天津港商业保税仓库,华铁隆津泰、天保国际物流等一批重点企业,吸引了日本宇德,冈谷,丰田、松下以及美国海陆、卡特彼勒等一批世界知名的物流企业合作从事物流运作。形成了以CBW,华铁隆津泰。中轻腾发,振华,铁宇,冈谷,赛思瑞泰等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为骨干的现代物流企业群落。另外,天津港保税区先后建立了国际商品综合市场,国际汽车、机械,纺织原材料、建材等一批专业化保税生产资料市场,天津港保税区已成为汽车。农用膜、油。食用油、羊毛电子产品、现代家居等产品的分拨配送基地。天津港保税区国际物流业稳步增长,迅速成长为北方最具活力的国际贸易物流区。



广州保税区地处广东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区,而广州作为华南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中心,是外商投资最为活跃的地区,是全球外资加工制造业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到目前为止,广州保税区已规划2平方公里的范围,划分为两个区域:一个区域是电脑工业城,专门为电脑产品进出口提供服务.被省市定为重点建设项目;另一个区是物流贸易区,范围大约是1平方公里,设有仓储,运输,报关,码头,服务机构,其设特种冷冻,恒温仓3--4万平方米;码头一座,年吞吐量100万吨;拥有一批具备综合现代物流管理与服务能力的中外物流企业。其中包括进口汽车及零配件集散中心,华南进口纸张集散中心,珠江三角洲加工贸易企业料件及产品物流中心、化工材料集散中心、国际空运货物物流中心、钢材及有色金属集散中心、金银首饰加工专用料件物流中心,国际货运等项目;努力把保税区建设成为华南国际物流中心,成为广州及广东省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从以上保税区的实践可以看出,统一高效的体制优势和管理优势推动了国际物流业快速发展,保税区物流业发展所需要的外部基础设施条件也已经基本形成,国际物流服务网络初步具备了较好的市场基础。保税区物流业的发展正在从起步阶段向功能提升和加快发展的新阶段迈进。



内外兼修协调发展

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保税区在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保税区国际物流的进一步发展,影响国际物流功能在中国保税区的充分发挥。



从保税区来看,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物流业务需求量小,尚未达到规模效益的要求。保税区物流业的发展前景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保税区物流企业的现状与未来,而保税区物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于要形成具有规模效益的物流量。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各保税区目前的物流量还未达到规模效益的要求,保税区内现有的主要物流企业业务量仍不饱满。这种状况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工商企业、跨国公司本身缺乏对保税区物流的需求,而是由于保税区物流企业的专业水平,提供能力、运作质量及其竞争力等还不具备明显的优势。美国规模最大的物流仓储企业之一、威特集团董事长李学海曾直言道:“外商之所以没有大规模进入中国物流市场,主要因为目前中国物流业发展还较不完善。人们还没有弄明白什么是物流,怎样的物流才有价值,中国的物流企业也存在着经营项目混乱、专业性不强的弱点,同时中国物流体系更缺乏一个信用保障机制。”其次,物流服务的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目前,保税区管委会及所属机构虽然在为区内企业提供服务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但从总体上看,与物流相关的服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保税区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中国保税区国际物流业的发展。第三,保税区内外的物流网络缺乏有效衔接。在吸引新的物流企业进入保税区的过程中,大多数保税区没有注意使保税区内的物流网络与区外的物流网络以及腹地的物流网络很好地相互对接,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第四,保税区内设施条件仍不能满足国际物流发展的需要,比如现代物流业要求的具有完善物流信息平台的综合物流系统还没有很好地形成。



同时,从保税区外部来看,亦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是由于有关部门对保税区的认识及政策条文的理解不完全一致,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实际上并末得到充分落实,这必然会影响到保税区物流业的发展。二是物流运作涉及到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物资和对外贸易等若干个行业部门,保税物流的运作还要涉及到海关和外汇管理部门,由于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部门分割、条块分割、政企不分的状况依然存在,适应物流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尚未建立起来,物流业的发展受到制约。三是海关监管制度建设滞后。首先是海关管理法制建设不健全。一些过时的法规没有及时废止;正在执行的一些法规不够透明。其次是海关通闯效率不高。对一般贸易进口货物的验放,海关的现行做法是先税后放,申报,查验,征税等手续都在口岸现场完成,大量货物进出口影响了口岸通过,形成了“口岸瓶颈”。再次是海关通关手续繁杂,海关职能管理划分不清,影响了工作效率。四是保税区与港口没有进行一体化联动。中国大多数保税区的进出口货物大部分都需要经由港口,保税区发展国际物流功能显然离不开港口的支持和协作。可目前由于保税区和港口是两个独立的部门,虽然目前两者间在某种程度上保持着较好的合作与协作关系,但综合效益还是不如一体化的效率高。



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措施



1.构筑和完善以多式联运体系为核心的国际物流高速公路。



国际多式联运系统是指在国际运输中灵活运用各种运输形式所具有的安全、准时、大量、高速,舒适等特性,综合组织成最有效和最适合运输需求的综合物流运输系统,即由一个承运人员责将多种运输方式综合与集成,以最好的服务,最快的速度、最具竞争力的价格实现“门到门”运输。这种综合运输方式不仅可以更有效地扩大运输能力,还能促进运输总体经济效益的提高。发展国际多式联运,不仅是运输业本身的发展方向,也是国际物流的高速公路。保税区具备了构建国际物流多式联运体系的条件,这也正是保税区发展国际物流的重要支撑。因此,要积极构建国际物流经营运作的基础设施,形成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比如,天津港保税区要在建立以天津港口为龙头的海陆、海铁多式联运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和完善空港物流区的运作,从而实现海陆空多式联运体系。深圳保税区可以凭借丰富的海岸港口资源发展以远洋国际运输为龙头、以海铁联运为主要方式的联运系统,带动其他运输方式的发展,特别是充分利用京九,京广铁路的运输能力和广东地区相对发达的公路网,海陆对接,建设小陆桥通道,在提高过境货运总量的同时带动内陆经济的发展。保税区要与区域的总体发展衔接配套,和大口岸建设衔接配套,要创造“九通一平一围”的配套条件,要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供电。给排水,污水处理,通讯、供热,制冷系统,为多式联运企业造区营造良好的国际商务环境。



2.建立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



随着国际物流信息化趋势的推进,保税区要加快建立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确保全天候地与国际互联网沟通,以满足国际物流运作的需要。具体说来,保税区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应该包括:(1)保税区国际物流信息,即进出区商品的种类、价格,数量、性能,预计入区时间;进出区商品的来源或去向。(2)保税区国际物流商品展示信息,即进出区展示商品的种类、价格、质量,敷量;进出口展示商品的供货商信息及可供应商品情况;进出区商品展示空间利用信息。(3)保税区国际物流余缺商品调剂市场信息,即进出口短期余缺商品调剂市场信息;进出口中长期滞存商品处置信息。(4)保税区国际物流加工信息,包括区内加工企业信息,出区加工商品信息等。(5)保税区国际物流仓储信息,即进出区商品仓储条件和设施信息;进出区商品仓储设施占用信息(仓库、货场、货架和预期周转时间);进出区商品仓储可用空间信息(仓库,货场,货架和预期周转时间)。(6)保税区国际物流金融体系,即国际物流结算体系(网络银行);资金市场(短期资金拆借);资本市场(中长期资金信贷);外汇市场(调剂外汇余缺);保险市场。(7)保税区国际物流配送信息,包括:公路配送网络,价格,时间表;铁路配送网络,价格,时间表;海运配送网络,价格、时间表;航空配送网络,价格。时间表。(8)保税区国际物流服务反镇信息。



3.吸引航运集团共同建设国际物流园区,为推进国际物流网络的建设提供依据。



国际航运集团将以其现代化的管理手段、高质量的服务水平、同货主的良好关系和高科技的网络技术而成为世界物流的主导力量。这是因为航运集团在建立和完善综合运输系统中使集装箱运输突破了传统的“港到港”概念,进入了“门到门”多式联运网络。不仅经营传统的海上运输业务,而且大量渗透到陆上运输。港口装卸、仓储、,装拆箱等与运输相关的产业,掌握着全球物流网络中的60%货代业务,物流从资金密集型向信息密集型过渡,从传统的运输业务向国际多式联运发展。因此,吸引国际航运集团和综合物流的骨干企业共同建设保税区国际现代物流园区是营建国际物流网络的中心环节。物流园区是近几年来现代物流发展的产物,它是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集结点。它按照专业化、规模化的原则组织物流活动,将众多物流企业集中在一起,共享相关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发挥整体优势和互补优势,实现物流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国际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立是现代国际物流发展的关键之一。国际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立也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保税区贯彻“不在所有,重在所流”的经济思想,在“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指导下,实施定向招商,按照产业布局和产业功能的要求,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引进基础物流、第三方物流,专业物流和物流技术等多功能行业性的企业落户物流园区,并与海关共同研究物流园区提速通关的必要条件和监管新模式,与国际航运集团和国际大港研究亚太地区的货源、箱源,箱流,为优化产业功能体系,推进国际现代物流网络的建设提供依据,吸引航运集团、建设物流网络。



4.鼓励保税区内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



第三方物流是物流服务供给方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按特定的价格向需求方提供个性化系列物流服务的交易方式。这种物流服务是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物流活动和配送工作由专业的物流公司或储运公司来完成,由于它们不参与商品的买卖,只提供专门的物流服务,因此是独立于买方和卖方的第三方,故称‘第三方物流’:常用于支撑第三方物流的信息技术有:实现信息快速交换的EDI技术.实现资金快速支付的EFT技术、实现信息快速输入的条形码技术和实现网上交易的电子商务技术等。第三方物流服务实质上是第三方物流服务商通过对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活动的协调实现高效的供应链设计,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分享,库存的可见性及其与主事的良好协调,从而降低库存水乎,提高运输一、物流产业的概念和定位

在国际上,物流业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可以这样讲,在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除生产过程以外的其它过程都可以包涵在物流过程中,物流业包括运输业、仓储业、装卸业、包装业、加工配送业、物流信息业、邮政业等等,是服务业中的一个新兴产业。

对这个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如何定位,我认为:

宏观定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观定位:是流通业的基础。

微观定位:是企业第三利润源泉。

二、中国的物流业要不要有一个总体规划

我认为很有必要,理由如下:

1.鉴于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物流业一方面可以按市场经济规律自我发展,但物流业需要培育。2.如何让物流业成为一个重要产业,如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有目标、有措施、有分阶段实施步骤。要作为一个重大战役来打。

3.物流业既是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更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国家的投入,也需要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加上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经济有其特色,要按物流的需求来发展物流业,防止一哄而上,重复建设,造成浪费。

4.根据国外的经验,政府都介入物流业的发展,不同的是介入的程度不同而已。

三、政府对物流业的发展要承担什么责任

我认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政府、企业、中介组织要发挥各自的作用,政府的主要作用在于推动,企业的主要作用在于运作,中介组织的主要作用在于协调。在物流业起步阶段,政府的作用特别巨大。

政府干什么?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

1.制定物流业发展总体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总战略目标之中。

2.制定物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如市场准入、土地使用、税收、技改贷款、项目审批、口岸设立、培育大物流企业与鼓励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等等。

3.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

4.强化与协调物流标准化建设。

5.推动物流教育与物流科技发展,用信息化带动物流现代化。

四、中国物流业发展规划基本思路

(一)中国物流业发展规划指导思想

1.总体上是一个指导性意见,但在项目建设上又是一个指令性意见。

2.市场化运作,向国内全部开放,向外国按加入WTO的承诺执行。

3.规划是粗线条的,要发挥各部门、各地方特别是企业的积极性,不是把大家搞死。

4.中国物流业的发展要以城市为中心。

5.在注重工业品物流的同时,要特别关注农产品物流。

6.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开始就要提倡绿色物流,坚持可持续发展。

7.中国物流业的发展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各个城市,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提倡一切都要高起点,不提倡一切都要新建,要充分利用原有资源。

(二)中国物流业发展规划的框架

中国物流业发展规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五种运输方式总体规划。这一规划实际上已经制定,但要按物流需求变化及时加以调整。并服从于物流的总体设计。

2.城市物流中心规划。包括港口进出口物流,公、铁、水、航结点集散物流,城市社会物流等,形成点、线、面为一体的物流网络系统。

3.物流现代化规划。包括信息化推进、物流技术开发、物流标准化推进、物流管理现代化开发、物流信息统计体系建设等等。

4.物流人才规划。据预测,未来10年内,国内需高级物流管理与技术人才3-4万人。需要教育部、人事部、劳动部的配合。

5.物流企业发展规划。包括培育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引进国外物流企业,扶持国内中小物流企业发展,鼓励生产与流通企业把物流活动分离出来。

(三)中国物流业发展规划如何运作

1.要有一个运作的组织,建议成立“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协调小组”,由计委、经贸委、交通部、铁道部、信息产业部、民航总局、国家邮政局、科技部、教育部、统计局等部门参加。

吴邦国副总理曾指出:“现代物流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甚至跨越国界的系统工程,国家经贸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推动此项工作。”按邦国副总理意见,中国物流业由国家经贸委牵头,国家经贸委如何牵头要组织落实。我们不希望出现各自为政、互相牵扯的局面。

2.要出台一定的物流发展产业政策,有利于物流业的超越式发展。

3.要提出一个总的投资来源计划,包括国内资本与国外资本。

第9篇:国际物流工作计划范文

(一)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物流业规模快速增长。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0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占GDP的比重为6.6%。

2.物流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一些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和服务外包;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实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一批新型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年的18.3%,物流费用成本呈下降趋势,促进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3.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交通设施规模迅速扩大,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设施条件。截至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8.0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03万公里,港口泊位3.64万个,其中沿海万吨级以上泊位1167个,拥有民用机场160个。物流园区建设开始起步,仓储、配送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批区域性物流中心正在形成。物流技术设备加快更新换代,物流信息化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

4.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国家“”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建立了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出台了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物流统计核算和标准化工作,以及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行业基础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但是,我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二是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物流运作模式还相当普遍;三是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尚未建立布局合理、衔接顺畅、能力充分、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物流园区、物流技术装备等能力有待加强;四是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对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形成障碍,物流市场还不够规范;五是物流技术、人才培养和物流标准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物流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

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步加深,物流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产业也受到了严重冲击。物流市场需求急剧萎缩,运输和仓储等收费价格及利润大幅度下跌,一大批中小物流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提供运输、仓储等单一服务的传统物流企业受到严重冲击。整体来看,国际金融危机不但造成物流产业自身发展的剧烈波动,而且对其他产业的物流服务供给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面临的形势。

应该看到,实施物流业的调整和振兴、实现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变,不仅是物流业自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迫切需要。一是要解决当前物流企业面临的困难,需要加快企业重组步伐,做强做大,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抗风险能力,保持产业的平稳发展;二是物流业自身需要转变发展模式,向以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业发展,通过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多样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提高自身竞争力;三是物流业对其他产业的调整具有服务和支撑作用,发展第三方物流可以促进制造业和商贸业优化内部分工、专注核心业务、降低物流费用,提高这些产业的竞争力,增强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

2.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一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和全球销售的发展模式要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和产品供给时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增强国民经济的竞争力。二是为了适应国际产业分工的变化,要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完善物流服务体系,改善投资环境,抓住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的机遇,吸引国际投资,促进我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三是随着全球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要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国内现代物流服务企业,提高物流服务能力,应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物流企业竞争。

3.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要保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我国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水平将进一步提高,货物运输量、社会商品零售额、对外贸易额等将大幅度增长,农产品、工业品、能源、原材料和进出口商品的流通规模将显著增加,对全社会物流服务能力和物流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中西部地区要求改善物流条件,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物流成本差距,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促进区域间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有利于加快商品流通和资金周转,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有利于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增加城乡就业岗位,扩大社会就业;有利于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缓解交通拥堵,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国内外、城乡和地区间商品流通,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的物流服务需求,扩大居民消费;有利于国家救灾应急、处理突发性事件,保障经济稳定和社会安全。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部署,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为切入点,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物流一体化和信息化为主线,积极营造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物流体系保障。

(二)基本原则。

1.立足应对危机,着眼长远发展。既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解决当前物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保先进生产力,保重点骨干企业,促进企业平稳发展;又要从产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解决制约物流产业振兴的体制、政策和设施瓶颈,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

2.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营造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从满足物流需求的实际出发,注重投资的经济效益。政府要为物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扶持重要的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3.加强规划指导,注重协调联动。统筹国内与国际、全国与区域、城市与农村物流协调发展,做好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部门之间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的协调和衔接,走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道路,合理布局重大项目。各地区要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科学引导物流业的发展,防止盲目攀比和重复建设。

4.打破分割封锁,整合现有资源。改革现行物流业相关行业管理体制,打破部门间和地区间的分割和封锁,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资源利用的市场化,优先整合和利用现有物流资源,提高物流设施的利用率。

5.建立技术标准,推进一体化运作。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加快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综合集成仓储、运输、货代、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多种功能,推进物流一体化运作,提高物流效率。

6.创新服务方式,坚持科学发展。以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不断增长的物流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创新物流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积极推进物流服务的信息化、现代化、合理化和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注重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减少废气污染和交通拥堵,保证交通安全,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

(三)规划目标。

力争在年改善物流企业经营困难的状况,保持产业的稳定发展。到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集团,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物流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第三方物流的比重有所增加,物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物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0%以上;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比目前的水平有所下降。

三、主要任务

(一)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

进一步推广现代物流管理,努力扩大物流市场需求。运用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理念、技术与方法,实施采购、生产、销售和物品回收物流的一体化运作。鼓励生产企业改造物流流程,提高对市场的响应速度,降低库存,加速周转。合理布局城乡商业设施,完善流通网络,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流通企业的现代化。在农村广泛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发展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直销和配送,以及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的统一配送。

(二)大力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

鼓励生产和商贸企业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整合物流资源,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推动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促进供应链各环节有机结合。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企业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积极发展多式联运、集装箱、特种货物、厢式货车运输以及重点物资的散装运输等现代运输方式,加强各种运输方式运输企业的相互协调,建立高效、安全、低成本的运输系统。加强运输与物流服务的融合,为物流一体化运作与管理提供条件。鼓励邮政企业深化改革,做大做强快递物流业务。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加快物流企业兼并重组。

鼓励中小物流企业加强信息沟通,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加强资源整合,满足多样性的物流需要。加大国家对物流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支持力度,缓解当前物流企业面临的困难,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

(四)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

加强石油、煤炭、重要矿产品及相关产品物流设施建设,建立石油、煤炭、重要矿产品物流体系。加快发展粮食、棉花现代物流,推广散粮运输和棉花大包运输。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完善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建立农村物流体系。发展城市统一配送,提高食品、食盐、烟草和出版物等的物流配送效率。实行医药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推动医药物流发展。加强对化学危险品物流的跟踪与监控,规范化学危险品物流的安全管理。推动汽车和零配件物流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汽车综合物流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加快发展产品与包装物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促进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鼓励和支持物流业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物流。发挥邮政现有的网络优势,大力发展邮政物流,加快建立快递物流体系,方便生产生活。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提高应对战争、灾害、重大疫情等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五)加快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发展。

加强主要港口、国际海运陆运集装箱中转站、多功能国际货运站、国际机场等物流节点的多式联运物流设施建设,加快发展铁海联运,提高国际货物的中转能力,加快发展适应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转口贸易业务要求的国际物流,逐步建成一批适应国际贸易发展需要的大型国际物流港,并不断增强其配套功能。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各有关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实行申办手续电子化和“一站式”服务,提高通关效率。充分发挥口岸联络协调机制的作用,加快“电子口岸”建设,积极推进大通关信息资源整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积极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发展和保税监管场所建设,建立既适应跨国公司全球化运作又适应加工制造业多元化发展需求的新型保税物流监管体系。积极促进口岸物流向内地物流节点城市顺畅延伸,促进内地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六)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

根据市场需求、产业布局、商品流向、资源环境、交通条件、区域规划等因素,重点发展九大物流区域,建设十大物流通道和一批物流节点城市,优化物流业的区域布局。

九大物流区域分布为:为中心的华北物流区域,以为中心的东北物流区域,以为中心的半岛物流区域,以为中心的物流区域,以为中心的物流区域,以为中心的物流区域,以为中心的中部物流区域,以为中心的西北物流区域,以重为中心的西南物流区域。十大物流通道为:地区与关内地区物流通道,地区南北物流通道,中部地区南北物流通道,与西北地区物流通道,与西南地区物流通道,西北与西南地区物流通道,地区出海物流通道,与运河物流通道,煤炭物流通道,进出口物流通道。

要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按照经济区划和物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物流区域发展。积极推进和加深不同地区之间物流领域的合作,引导物流资源的跨区域整合,逐步形成区域一体化的物流服务格局要加强技术自主创新,加快发展制造业物流、国际物流和商贸物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在全国率先做强。中部物流区域要充分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加快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形成与东部物流区域的有机衔接。西北、西南物流区域要加快改革步伐,进一步推广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按照本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和发挥资源优势的需要,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域物流环境,缩小与东中部地区差距。

物流节点城市分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全国性和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由国家确定,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由地方确定。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包括:共21个城市。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包括:共17个城市。物流节点城市要根据本地的产业特点、发展水平、设施状况、市场需求、功能定位等,完善城市物流设施,加强物流园区规划布局,有针对性地建设货运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商业服务型、国际贸易服务型和综合服务型的物流园区,优化城市交通、生态环境,促进产业集聚,努力提高城市的物流服务水平,带动周边所辐射区域物流业的发展,形成全国性、区域性和地区性物流中心和三级物流节点城市网络,促进大中小城市物流业的协调发展。

(七)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与协调。

按照全国货物的主要流向及物流发展的需要,依据《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及《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加强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布局,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配套,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物流运行效率。发展多式联运,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使铁路、港口码头、机场及公路实现“无缝对接”,着力提高物流设施的系统性、兼容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整合现有运输、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加快盘活存量资产,通过资源的整合、功能的拓展和服务的提升,满足物流组织与管理服务的需要。加强新建铁路、港口、公路和机场转运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建设,合理布局物流园区,完善中转联运设施,防止产生新的分割和不衔接。加强仓储设施建设,在大中城市周边和制造业基地附近合理规划、改造和建设一批现代化的配送中心。

(八)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

积极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尽快制订物流信息技术标准和信息资源标准,建立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加快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全国性公路运输信息网络和航空货运公共信息系统,以及其他运输与服务方式的信息网络。推动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鼓励城市间物流平台的信息共享。加快构建商务、金融、税务、海关、邮政、检验检疫、交通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和工商管理等政府部门的物流管理与服务公共信息平台,扶持一批物流信息服务企业成长。

(九)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

根据物流标准编制规划,加快制订、修订物流通用基础类、物流技术类、物流信息类、物流管理类、物流服务类等标准,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密切关注国际发展趋势,加强重大基础标准研究。要对标准制订实施改革,加强物流标准工作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企业在制订物流标准中的主体作用。加快物流管理、技术和服务标准的推广,鼓励企业和有关方面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计量、货物分类、物品标识、物流装备设施、工具器具、信息系统和作业流程等,提高物流的标准化程度。

(十)加强物流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大力推广集装技术和单元化装载技术,推行托盘化单元装载运输方式,大力发展大吨位厢式货车和甩挂运输组织方式,推广网络化运输。完善并推广物品编码体系,广泛应用条形码、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自动识别、标识技术以及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发展可视化技术、货物跟踪技术和货物快速分拣技术,加大对RFID和移动物流信息服务技术、标准的研发和应用的投入。积极开发和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统(VICS)、不停车自动交费系统(ETC)、智能交通系统(ITS)等运输领域新技术,加强物流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研究。加强物流技术装备的研发与生产,鼓励企业采用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分拣包装、条码印刷等专用物流技术装备。

四、重点工程

(一)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工程。

依托已有的港口、铁路和公路货站、机场等交通运输设施,选择重点地区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一批集装箱多式联运中转设施和连接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的转运设施,提高铁路集装箱运输能力,重点解决港口与铁路、铁路与公路、民用航空与地面交通等枢纽不衔接以及各种交通枢纽相互分离带来的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多次搬倒、拆装等问题,促进物流基础设施协调配套运行,实现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提高运输效率。

(二)物流园区工程。

在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按照符合城市发展规划、城乡规划的要求,充分利用已有运输场站、仓储基地等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一批以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为特征的物流园区,完善专业化物流组织服务,实现长途运输与短途运输的合理衔接,优化城市配送,提高物流运作的规模效益,节约土地占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物流园区建设要严格按规划进行,充分发挥铁路运输优势,综合利用已有、规划和在建的物流基础设施,完善配套设施,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三)城市配送工程。

鼓励企业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适应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发展的需要,在大中城市发展面向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化共同配送,促进流通的现代化,扩大居民消费。加快建设城市物流配送项目,鼓励专业运输企业开展城市配送,提高城市配送的专业化水平,解决城市快递、配送车辆进城通行、停靠和装卸作业问题,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

(四)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工程。

加快煤炭物流通道建设,以山西、内蒙古、陕西煤炭外运为重点,形成若干个煤电路港一体化工程,完善煤炭物流系统。加强油气码头和运输管网建设,提高油气物流能力。加强重要矿产品港口物流设施建设,改善大型装备物流设施条件。加快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建设跨省粮食物流通道和重要物流节点。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北粮南运”和“西煤东运”工程。加强城乡统筹,推进农村物流工程。进一步加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完善鲜活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物流设施,提高鲜活农产品冷藏运输比例,支持发展农资和农村消费品物流配送中心。

(五)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

加强对制造业物流分离外包的指导和促进,支持制造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促进物流业务分离外包,提高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适应现代制造业物流需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物流业为制造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制定鼓励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相关政策,组织实施一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

(六)物流标准和技术推广工程。

加快对现有仓储、转运设施和运输工具的标准化改造,鼓励企业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实现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推广实施托盘系列国家标准,鼓励企业采用标准化托盘,支持专业化企业在全国建设托盘共用系统,开展托盘的租赁回收业务,实现托盘标准化、社会化运作。鼓励企业采用集装单元、射频识别、货物跟踪、自动分拣、立体仓库、配送中心信息系统、冷链等物流新技术,提高物流运作管理水平。实施物流标准化服务示范工程,选择大型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开展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广。

(七)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工程。

加快建设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的行业和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项目,重点建设电子口岸、综合运输信息平台、物流资源交易平台和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鼓励企业开展信息和信息系统外包等服务业务,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

(八)物流科技攻关工程。

加强物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重点支持货物跟踪定位、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软件、移动物流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攻关,提高物流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适应物流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趋势,启动物联网的前瞻性研究工作。加快先进物流设备的研制,提高物流装备的现代化水平。

(九)应急物流工程。

建立应急生产、流通、运输和物流企业信息系统,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紧急调用。建立多层次的政府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保证应急调控的需要。加强应急物流设施设备建设,提高应急反应能力。选择和培育一批具有应急能力的物流企业,建立应急物流体系。

五、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和协调。

现代物流业是新型服务业,涉及面广。要加强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组织和协调,在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基础上,发挥由发展改革委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作用,研究协调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和政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加强对地方现代物流业发展有关问题的研究和协调。

(二)改革物流管理体制。

继续深化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货代等领域的体制改革,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建立政企分开、决策科学、权责对等、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物流综合管理体系,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规范运输、货代等行业的管理,促进物流服务的规范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改革仓储企业经营体制,推进仓储设施和业务的社会化。打破行业垄断,消除地区封锁,依法制止和查处滥用行政权力阻碍或限制跨地区、跨行业物流服务的行为,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物流服务市场,促进物流资源的规范、公平、有序和高效流动。加强监管,规范物流市场秩序,强化物流环节质量安全管理。进一步完善对物流企业的交通安全监管机制,督促企业定期对车辆技术状况、驾驶人资质进行检查,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三)完善物流政策法规体系。

在贯彻落实好现有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有关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抓紧解决影响当前物流业发展的土地、税收、收费、融资和交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和鼓励物流企业加强管理创新,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实施兼并重组,尽快做强做大。针对当前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研究制定系统的物流产业政策。清理有关物流的行政法规,加强对物流领域的立法研究,完善物流的法律法规体系,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

(四)制订落实专项规划。

有关部门要制订专项规划,积极引导和推动重点领域和区域物流业的发展。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煤炭、粮食、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区、应急物流等专项规划,商务部会同供销总社等有关部门制订商贸物流专项规划,国家标准委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物流标准专项规划。物流业发展的重点地区,各级地方政府也要制订本地区物流业规划,指导本地区物流业的发展。

(五)多渠道增加对物流业的投入。

物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投入。要加快发展民营物流企业,扩大对外开放步伐,多渠道增加对物流业的投入。对列入国家和地方规划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鼓励其通过银行贷款、股票上市、发行债券、增资扩股、企业兼并、中外合资等途径筹集建设资金。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对涉及全国性、区域性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中央和地方政府可根据项目情况和财力状况适当安排中央和地方预算内建设投资,以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或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支持,由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

(六)完善物流统计指标体系。

进一步完善物流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物流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加强物流统计基础工作,开展物流统计理论和方法研究。认真贯彻实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积极推动地方物流统计工作,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和力量,促进物流业统计信息交流,建立健全共享机制,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七)继续推进物流业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

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自由贸易区和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等平台,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相互进一步开放与物流相关的分销、运输、仓储、货代等领域,特别是加强与日韩、东盟和中亚国家的双边和区域物流合作,开展物流方面的政策协调和技术合作,推动物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加强国内物流企业同国际先进物流企业的合资、合作与交流,引进和吸收国外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方法,提高物流业的全球化与区域化程度。加强国际物流“软环境”建设,包括鼓励运用国际惯例、推动与国际贸易规则及货代物流规则接轨、统一单证、加强风险控制和风险转移体系建设等。建立产业安全保障机制,完善物流业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

(八)加快物流人才培养。

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加强物流人才需求预测和调查,制订科学的培养目标和规划,发展多层次教育体系和在职人员培训体系。利用社会资源,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编写精品教材,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强化职业技能教育,开展物流领域的职业资质培训与认证工作。加强与国外物流教育与培训机构的联合与合作。

(九)发挥行业社团组织的作用。

物流业社团组织应履行行业服务、自律、协调的职能,发挥在物流规划制订、政策建议、规范市场行为、统计与信息、技术合作、人才培训、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中介作用,成为政府与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六、规划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