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第1篇: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生本教育的核心是接近自然,放飞孩子的天性。通过看观摩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每一个看过录像的老师,都对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印象深刻。我也不列外,我多么希望上面这些口齿清晰,知识渊博,侃侃而谈的是我的学生啊!

我也在我的课堂上尝试了添加适量的生本理念。我尝试着让学生成为一名小老师,让他们过一把当老师的瘾,结果证明这次试验是非常成功的,上台来的学生,不但读的很成功,而且没有一点胆怯。就像我平时在讲台上上课那样。下面学生的反应比平时都好。

原来的时候,我总怕学生学得不准确,让他们上台来教单词会把学生教错,可事实证明我错了。生本教育对儿童的看法中提到,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这种天性既是一种人类的生存逻辑,也可以从大自然为人提供的种种未确定性中找到信息。儿童是有发展潜力的人,是有无限发展潜力的人。而之所以没有表现出来,是因为我们没有给出时间、空间和氛围去激励它。

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老师是策划者,是引导者。老师只是给学生指个方向,剩下的时间都交给学生,老师再也不用一遍遍的重复了。而学生在课下的准备工作也有趣而生动了。通过这种方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量,学生在通过准备语文资料的同时,也增加了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实现自身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生本教育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深刻研究新课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经过了10年的实践从而在全国推广的。它彻底改变了传统课堂上,教师总是想把孩子致力于自己的掌控之下,把孩子变成一个被灌注的容器。

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个性的生命体,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如果老师单方面的向他们灌输知识的话,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他的学习的热情,造成了好多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厌学的情况。

第2篇: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从2009年9月,我们有幸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一理念,随后,我们一起听了一场专家报告和一节生本数学示范课,初步感受了生本课,后来通过看观摩课、集体学习、个人阅读生本教育的书籍、上网查找资料,和其他老师一起开始学着上“生本课”,结合自己的实践,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其中,我们班的韩子健、韩世纪同学的变化就很明显,原来的时候他们俩在课堂上属于不主动积极回答问题的那类学生,对学习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但自从我们开始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并走向讲台当小老师为大家讲题之后,他们俩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积极性特别高,课下还动不动就问我问题,看到他们的变化,我特别高兴、特别激动,甚至都不敢相信。通过看他们两个的变化使我更加坚信“生本教育”能拯救每个孩子解放每个老师。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三、生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通过看教学视频,发现生本课上的孩子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现在我有时候体会到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喜悦。但是,更多的时候是憋着一股气,每次都在想:孩子们怎么这么不会合作?语言表达能力怎么这么欠缺?每次做总结时怎么总是说不在点子上,还那么啰嗦?实际上,他们的现状其实很正常,因为在前期,我们并没有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这些方面的好习惯,现在,我们刚刚开始接触生本教育,作为老师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够,又何况是孩子们呢?但是,通过看他们的变化,发现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很强,慢慢的有了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我深切的意识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第3篇: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在三十八中学,每天过的既充实,又快乐。在六个人的小组中,可以说是有惊有喜!刚开始,老师安排的六人小组,很让我反感。可后来我却尝到了前所未有的甜头!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惊喜,我发现我们小组的成员人人地一天天的进步,让我感到很开心!我知道我在付出的同时也在收获。在我需要支持时,小组总是第一个支持我,他们就像无形的力量促使我前进.

记得上个学期,学校要为我们班的生本课进行录像。“开头炮”的是我们小组播放我们自行录制的视频《超重与失重现象》。其实视频录制对我来说倒没什么,可是···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这个任务落在我们小组的肩膀上,我顿时觉得沉甸甸的,就在这是我们小组成员们一起说了一句话,好好录!我们支持你!这句话使是我放松了很多。

说到“生本教育”我太喜欢它了。

以前的课堂,基本上是老实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机械方式。可是生本教育很不一样,一节课40分钟基本上是我们讲,我们问,我们自己解决问题,而老师只是“导火索”。在我们自己讲的过程中,不紧自己懂了,也让别人懂了。我认为上课这样才对,它真正让学生发挥会自己的水平,让每个同学在自己的水平上提高,也同时挖掘了学生本身的潜能。

讲台不再只是老师自己的舞台,也是我们学生的舞台。

在三十八中学,我们就好比一只放飞的雄鹰,尽情享受着蓝天,白云,自由。

第4篇: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一、教育幸福的内涵

1.教书育人

把学生从生物的个体提升为社会的个体、从较低的水平提升至较高的水平,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教师的幸福也正体现在对这一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肩负上。教师根据社会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开展教育活动,实现价值引导,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由此可见,教师的教育活动具有丰富的社会性与精神性,而社会性和精神性是幸福的基本内涵,因此,教育意味着奉献,意味着超越,同时,也意味着幸福。学生的成长、成才,桃李满天下,便成了教师最大的幸福。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过程中,教师无疑会感到十分幸福,这是毋庸置疑的。甘当学生的“铺路石”、“人梯”的教师,一定会在桃李芬芳的喜悦中获得莫大的人生幸福。孔子的人生幸福就是在“三千弟子”中培养出了“七十二贤人”。 尽管教师的幸福与其他因素有关,诸如身体状态、家庭关系等,但言说教师的幸福不能脱离教书育人这一范畴。

2.身心发展

学生的幸福主要体现为在教师的价值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实现身心和谐发展上。响应时代号召,肩负历史使命,接受教师教育,开展学习活动,感受学习乐趣,从生物个体至社会个体乃至精神个体的成长变化,从“十月怀胎”到“十年寒窗”的人生演绎,在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智慧的增进、道德的涵养、情操的笃定,还是人性的丰富、内心的澄明、信念的执著,学生都会在感受自我成长的同时,获得心灵欢乐与人生幸福。实现身心发展,感受自我成长,获得幸福体验,是学生学习幸福的主要特点。

3.教学相长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而后能自反;知困而后能自强。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意味着教与学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教学一体、教学相长是教学追求的理想状态。“教学脱节”、“满堂灌”、“一言堂”、“以教代学”,等等,均是教学一体、教学相长的教学理想状态的“异化”。教学应是师生之间双边互动的过程,在共健、共识、共鸣、共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宣讲自己的信念,表白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袒露着自己的心灵,诉说着自己的体会。此时,教师的教,成了学生的需要、向往;而学生的学,则成了教师的期待、目的。此时,师生因教学一体而倍感幸福。

二、幸福在现实学校教育中的缺失

1.学校教育过多沉溺于科学世界的探索中,而缺少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大体上有身体活动、认知活动、道德活动和审美活动,学生的发展是在活动中通过经验的获得而实现的。学校教育只注重对学生认知活动的引导,关心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智力的开发,而忽视学生身体活动、道德活动和审美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身体锻炼、道德修养和审美趣味方面出现问题。学校教育对科学世界的过分关注,使得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学校教育中日益式微,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变得十分狭窄,幸福在学生狭窄的学习活动中遭受遗忘。学习活动变成了学生未来生活的一种准备,变成了令学生不堪忍受的一种反生活的学习过程。

2.“主-客”师生交往模式,使得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基本上是以一介客体而出现,少有主体性的发挥。教师可以进行单向的身体示范、知识灌输、道德命令和情感陶冶,学生只能是模仿、识记、奉行和感受。本该是师生间达成共健、共识、共鸣、共志的教育活动,蜕变成教师单方演出的“独角戏”。幸福在不恰当的师生交往过程中大打折扣。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按照“主-主”模式来进行,并指出人类交往的实质是心与心的沟通,同时,提出了“主体间性”的思想范畴。在学校教育现实中,没有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会面,谈何教育幸福?

3.随着社会上“玩派”人士的增多,人们习惯于把幸福看作是物质的丰富与生理的欢愉,而较少地把幸福看作是精神的充实和心理的欢乐。社会上“玩派”心态在学校教育中的蔓延,使得人们把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往往看作是追求外在功利的手段,而很少把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视为幸福生活本身。在现实学校教育中,少有师生对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的陶醉与热爱。这足以说明,人们太多地看到了教育和学习的外在工具价值,而较少地看到教育与学习的内在本体价值,即看到教育和学习对于教师和学生的精神提升与心灵慰籍的本体价值。以上三者的共同作用,让幸福在我国现实学校教育中严重缺失。

三、打造教育幸福的措施

1.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在“偌大中国放不下一张平静书桌”的时代,教师和学生的人生安全、生活温饱都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奢谈教育幸福是不着边际的。因此,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是教育幸福的前提。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气氛,倡导亲师信道的课堂风气,在学生内心构筑“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心理氛围,这些无疑是教育幸福实现的必要条件。在我国一九九五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其总则第四条明文规定:“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社会应当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上述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其他法规中有更具体和明确的规定。从世界范围来看,除了有对教师劳动普遍尊重的规定外,一般都有对保护教师人格和尊严的严格规定。这些规定可以看成是国家和社会给予广大教师的“荣誉”,这种“荣誉”是崇高伟大的,也是令人羡慕的,一旦教师把这种时代赋予教师角色的“荣誉”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结合起来,荣誉感立即变成了幸福感。而学生一旦把社会召唤、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变成自己的追求与信念,让自己成为学习主人时,他们会因个人追求汇入社会责任、学会生存同时学会生活,而真正感到学习的幸福。

2.倡导生活教育理念

倡导生活教育理念,就是要求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教育幸福实现的依据。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意指教育需要从游离于人的生活世界之外,回归到人的生活世界中,使学生领悟到世界以及人存在的意义,以弥补学校教育中科学世界对生活意义、人生价值的遮蔽。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主要指向科学世界,由于科学世界由冷冰冰的概念和符号等组成,它轻视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使得我国学校教育因为沉溺于科学世界而远离人们的生活世界。学校教育变成了人们提高技巧、增强本领的场所,学生学习活动变成了生活准备而不是生活本身。沉溺于科学世界中的学校教育,其师生是少有幸福可言的。因为科学世界给予人的知识和智力,到底只能是一种工具理性而不是价值理性。学校教育只有植根于现实生活中,回归生活世界,才会真正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并满载生活的意义。因为生活世界既是实体世界,也是关系世界,它是人类生命活动展开的场所,也是人通过交往而生成的意义世界,其根本特征是社会交往性和意义生成性。人的意义世界都来源于人的生活世界,没有了人的生活世界,人的一切追求将失去依据。可见,学校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教育真谛得以彰显的前提。学校教育也只有诉诸生活世界,教育幸福才得以产生。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直观的、具体的,也是现实的、历史的,因而是十分丰富的,它给人以感性的生存基础,是人生意义的源头。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也认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主张在活动中实现经验的获得与重组,“在做中学”而获得成长。“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可见,教育只有以生活为基础,才能让学校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变得澄明,进而,凸现人生和世界的存在意义,使世界变得清明,人生变得幸福。因此,为了寻找现代人已经失落的精神家园,克服科学世界带来的教育危机,也为彰显学校教育的精神真谛,让师生幸福,重返生活世界,是学校教育的唯一出路。

3.培养师生幸福素质

幸福素质是个体获得幸福的基本内在素质。主要包括一个人的品质和能力。品质是个体在处理利与义、人与我的关系时所体现出的素养,能力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时所体现出的个性特征。前面已提到,社会性和精神性,是幸福的基本内涵。幸福的社会性和精神性,决定了教师和学生要想获得幸福,必须提高自身的品质和能力。

幸福是一种品质。首先,教师要想获得教书育人的幸福,必须树立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主要体现在物质需要满足的同时精神需要的追求上,体现在从“我”走向“我们”的过程中。一名功利市侩、自我中心的教师,是谈不上什么德行,更不好谈什么教育幸福的。在对本能欲望、物质需要的满足、克制、升华过程中,教师会积淀丰厚的超功利性。教师幸福源于从利到义、从肉到灵的超越过程。具体而言,幸福是教师的一种超越品质,一种超越世俗功利的品质。“教师幸福的实现与否取决于作为主体的教师在多大程度上成为一个真正大写和全面发展的人。”其次,学生要获得学习幸福,也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宏伟的抱负,过一种有理想的学习生活。学会担当社会责任,履行历史使命。孔子的“君子不可以不宏义”,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等,都告诉我们,学生只有把学习活动渗透进社会和精神的元素,学习才会让人矢志不移、乐此不疲,学生也才会感受到学习幸福的真正内涵。

第5篇: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为了进一步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落实上级主管部门对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要求,结合我校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以“网络学习、专业引领、同伴合作、个人反思。”为模式,特制订我校~20__学年度教师校本培训计划。一、指导思想为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手段能适应教育现代化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探索有效的提高教师素质的校本培训模式、方法,坚持注重实效,立足校本的原则,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功能和优势,营造有利于全体教师终生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校根据办学目标及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按照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课堂教学方法及科研课题探讨等方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各项培训活动,以提升教师的师德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努力营造教师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二、培训目标面向全体教师,以师德为首,以教育科研、教育现代培训和青年教师培训为重点,以提高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通过实施校本培训,使我校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实施新课程中,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知识层次,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提高履行岗位职责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成为觉悟高、观念新、业务精、能力强、善创新的教育工作者。三、领导小组组 长:副组长:组 员: 专 管:承担的任务:⑴ 全面负责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划、实施、管理和总结工作。⑵ 负责校本培训方案的制定、实施和考核工作。⑶ 整理、留存有关继续教育的资料、考核成绩,建立培训档案等。四、本年度校本培训工作目标本学年度我们以“培养终身可持续发展教师”为旗帜,培养研究型、专家型教师为目标,从培养教师良好师德修养,帮助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培养教师具有较高教科研素质的角度,提出构筑有平色的校本培训模式的培训目标。本年度我校的校本培训目标和内容仍基本着眼于四个方面开展:⑴现代教学理论,教育思想、职业道德修养;⑵现代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风格;⑶教师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和能力、教科研方法和教科研课题研究;⑷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 继续加大对学校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利用“案例探讨、教师论坛、学术沙龙”等形式来体现资源共享、同伴互助,并加强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研究力度;(2) 进一步加强课题的开发和研究,在原有3个市级列项课题、8个镇级课题的基础上,争取再多一些校级、市级甚至大市级课题,在课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再加大研究力度,真正体现课题研究在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中的价值;(3) 重视对教师的再教育,计划采用以名师、专家引领为主的集中培训与分组探讨、对话交流、个人自学、师徒结对(如以支教老师麻莉为师,我校青年教师李江为徒为我校培养化学教师)等为基本模式的分散培训相结合,强调自主学习与反思;同时计划分层、分类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搭建教师成长梯队,培养出多种类型的优秀教师;在校本培训的考核和管理方式上,严格执行考核制度,采用检查培训记录、书面调查、笔试、论文交流、竞赛与评比等方式,将考核结果与评优晋级、奖惩、继续教育课时认定等挂钩,将培训情况记入教师成长袋,为教师留下成长、发展的轨迹;通过校本培训管理开展学校管理机制改革的探索,形成新的管理评价制度。五、保障措施校长是学校教育资源的整合者、调配者。我校明确校长为校本培训第一人,由校长负责规划及宏观指导,副校长负责管理协调、监督考核,教导处负责组织实施、业务指导,总务处负责后勤保障。同时,学校还设立了专项培训、奖励基金以确保校本培训的开展。1.学校继续教育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构建学校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管理网络,每项培训有专人负责。2. 积极参加市、大市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定期聘请有关的教育专家、教研员来校做专题讲座。以教研组为依托,开展切实有效的教研活动,推进学科教学建设;以各类培训班为依托,开展 青年教师培训活动,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教、研、训相结合,开展专题研究,推进教育科研工作,提高教科研水平。3.建立、健全学校校本培训档案,内容包括:学校校本培训的规划,自主培训活动材料,学员个人档案认定材料等。把教师的“八个一”考核和参加业务培训情况作为教师作为教师职称评定、职务提升、评优、评先的依据。4.出台倾斜政策,建立激励机制。结合将教师的业务培训与岗位聘任、学期考核挂钩,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同时制定继续教育教学教研成果奖,每年评选一次,努力打造一支学科齐全、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六、培训的实施坚持以校本为原则,即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学校发展为本,立足自己的人和物,实现培训后能提高全体教师的素质,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教师的实际出发,帮助各层次的教师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使他们都得到发展和提高。使青年教师“一年入好门,站稳讲台;三年成型,成为骨干;五年成才,能挑大梁”。骨干教师的培训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和核心,要本着选好对象、培训骨干、讲究实效的原则,采用集中培训、外出交流、访问,师徒结对等多种形式培训骨干教师,提高其全面素质,使更多的骨干教师早日成“家”。七、组织与保障我校教师校本培训工作采用由“校长室领导,教导处专管,各科组、备课组实施”的管理体系。完善制度,加强检查。学校将保证培训经费的投入,为教师校本培训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图书、音像资料、设备设施等。每学期召开教师校本培训工作会议,研究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或总结和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保证该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卓有成效。龙江中学学年教师校本培训计划表类别科组培训内容主讲人学时参加对象培训时间效果检查方式骨干教师教学专题讲座语文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李红松2全体科组成员第14周谈心得体会数学谈谈当今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均势与实施李启达2全体科组成员第7周谈心得体会直线方程汤乐政2全体科组成员第11周谈心得体会英语如何备课(专题讲座)谌赛莲2全体科组成员第7周实操过关阅读讲座贺德香2全体科组成员第11周实操过关复习讲座秦红霞2全体科组成员第12周实操过关物理高考理综物理科应对措施王荣才2全体科组成员第5周谈心得体会教学设计邱智飞2全体科组成员第7周谈心得体会化学化学解题过程中教学知识的运用朱青霞2全体科组成员第8周谈心得体会生物学习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评价表但汉伟2全体科组成员第4周谈心得体会历史解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实践与思考张裕军2全体科组成员第4周谈心得体会地理让学生快乐学启明2全体科组成员第4周谈心得体会科组专题理论学习语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罗梅英2全体科组成员第6周谈心得体会怎样提高课堂效率莫桂莲2全体科组成员第8周谈心得体会个性化阅读与人文教育罗梅英2全体科组成员第10周谈心得体会作文评改方式探讨王晓阳2全体科组成员第11周谈心得体会诗歌鉴赏刘国兴2全体科组成员第13周谈心得体会数学新课程下的数学作业模式探索王宗礼2全体科组成员第4周谈心得体会新课程下的数学习题教学的几点做法王宗礼2全体科组成员第8周谈心得体会倡导思维开放,体现主体意识王宗礼2全体科组成员第13周谈心得体会高中新教材中两类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尝试王宗礼2全体科组成员第15周谈心得体会英语教学常规(专题学习)彭长旭2全体科组成员第3周实操过关课改(专题学习)汪仁元2全体科组成员第6周实操过关专题学习郑庭云2全体科组成员第10周实操过关物理理综物理科深难度把握赵海明2全体科组成员第8周谈心得体会高一普通班物理科的分层教学范永志2全体科组成员第11周谈心得体会课堂教学中兴趣培养何朝光2全体科组成员第12周谈心得体会实验设计王中华2全体科组成员第13周谈心得体会化学新高考化学总复习策略胡少平2全体科组成员第4周谈心得体会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赵玉新2全体科组成员第7周谈心得体会化学与生活黄 翀2全体科组成员第11周谈心得体会化学学科教学研究黄少平2全体科组成员第13周谈心得体会化学趣味实验研究何中信2全体科组成员第15周谈心得体会生物学案设计要点刁莉芳2全体科组成员第5周谈心得体会高考备考曹宗金2全体科组成员第7周谈心得体会教学设计杜海文2全体科组成员第8周谈心得体会实验设计黄志霞2全体科组成员第10周谈心得体会低碳与生物徐 庆2全体科组成员第11周谈心得体会政治多媒体应用下的板书郭 俊2全体科组成员第5周谈心得体会提高主观 题答题能力策略何明良2全体科组成员第6周谈心得体会灵活运用教材知识解答问题卢倩琦2全体科组成员第7周谈心得体会生活语言与课堂教学语言张 玲2全体科组成员第8周谈心得体会生活中的哲学刘作彪2全体科组成员第9周谈心得体会生活中的文化黄攀权2全体科组成员第12周谈心得体会历史高中历史教学指导意见(文综)秦 萍2全体科组成员第7周谈心得体会学习《我说评阅广东历史》卷()第30题的体会与思考王卫恒2全体科组成员第8周谈心得体会学王溅波的《鼎陈出新,匠心独具》黎丽2全体科组成员第9周谈心得体会对其它省份文综题特点思考全建利2全体科组成员第11周谈心得体会文综题结构的思考肖冠香2全体科组成员第12周谈心得体会地理高考经验介绍杨秀娟2全体科组成员第6周谈心得体会课堂管理方法介绍欧少红2全体科组成员第8周谈心得体会电脑作图方法讲座陈永刚2全体科组成员第11周实操过关评课方法介绍黄新德2全体科组成员第13周谈心得体会多媒体软件操作方法刘小彬2全体科组成员第15周实操过关信息google日历在教学中的应用何维康2全体科组成员第6周实操过关google协作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何维康2全体科组成员第7周实操过关google在线文档在教学中的应用何维康2全体科组成员第8周实操过关技术的本源与教育的意义何维康2全体科组成员第9周谈心得体会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何维康2全体科组成员第10周谈心得体会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促进何维康2全体科组成员第11周谈心得体会音乐练耳教学方法初探颜雅薇2全体科组成员第5周谈心得体会音乐鉴赏课的音乐性陈小红2全体科组成员第6周谈心得体会美术高中美术作品鉴赏唐丽花2全体科组成员第4周开卷考试高中美术作品鉴赏唐丽花2全体科组成员第5周开卷考试高三美术专业班课程黄踵业2全体科组成员第6周开卷考试高中美术课程标准闫亚平2全体科组成员第7周开卷考试体育高一新生的心理适应吴国红2全体科组成员第3周谈心得体会教育中的心理效应陈月琴2全体科组成员第4周谈心得体会体育教学中的艺术张 永2全体科组成员第6周谈心得体会初三体育教学注意事项苏明珍2全体科组成员第8周谈心得体会进行体育锻炼要注意的卫生习惯钟 声2全体科组成员第9周谈心得体会家校合作,增强体质梁翠嫒2全体科组成员第15周谈心得体会

第6篇: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澳大利亚 职业教育思想 国家资格框架

[作者简介]吉利(1963- ),女,内蒙古包头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育经济学;张贵良(1963- ),男,新疆石河子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教育心理学。(北京 10010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AJA110003)

[中图分类号]G7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099-02

一、澳大利亚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

(一)澳大利亚资格框架(AQF)体现了终身教育思想

近20年来,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而国家资格框架(AQF)的建立是最重要的改革举措之一。它明确了职业教育与中、高等教育的衔接关系,使学习者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和规划,充分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

澳大利亚构建了全国统一资格框架体系,又称为澳大利亚资格框架(AQF)。整个资格框架把教育划分为三类,分别是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用10级等级证书和15个资格名称构建起它们之间的平行与衔接关系,使得不同类型的教育体系相互沟通。高等教育体系及职业教育体系分别侧重学术性教育和技能性教育,而高中教育则兼而有之,以方便不同兴趣和能力的学生进行选择。由于学习采用模块化管理,实行了学分制、资格互认制以及先前工作和学习经历认定制等,加之学分可以累计、转换,因此,任何年龄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合自己证书的起点进行学习,以促进人们职业生涯的终身发展。

通过AQF体系中各级证书之间的沟通机制,把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贯通起来,同时也把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起来,构建起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使得终身教育思想得以具体体现。

(二)澳大利亚现代职业教育体现了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

20世纪80年代末,澳大利亚借鉴发端于美国的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开始对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进行重构,构建了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并建立了与之对应的保障机制。其中别具特色的培训包以及TAFE教学模式都渗透了能力本位的思想。

1.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包遵循能力本位的思想。培训包是一套国家认可的用以认定和评价受训人技能的职业标准和资格体系。澳大利亚政府明确规定,各培训机构必须根据能力标准形成的培训包来设置课程,实施教学,同时对学生的考核也依据培训包中的能力标准。可见培训包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构成培训包的两个部分分别是国家认证和非国家认证。国家认证是培训包的主体,由能力标准、评价指南和资格证书构成。能力标准包括五部分统一的格式内容:能力单元、能力要素、操作标准、适用范围、检验情境。能力标准划分为能力单元,能力单元又分解为可用语言描述的多种能力要素,它是可观测的个体行为结果,并制定行为的评价标准,也就是操作标准,这些操作标准要明确适用范围和检验情境。

综上所述,能够清楚地看到培训包充分体现了能力本位的思想。培训包的评估以能力本位思想,将行业及企业的能力要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目标结合起来,使得职业教育与培训真正与职业零距离对接,这就构建起了促进个人就业和学生能力发展的一体化培训体系。

2.以能力本位思想为基础的TAFE教学模式。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机构主要是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学院。TAFE学院的教学模式是以培训包中的能力标准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实施教学的一种模式,显然也是以能力本位思想为基础的。

TAFE教学模式特别强调核心能力或称迁移能力的培养。因为未来的职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强调复合能力,如信息分析能力、合作能力、组织决策能力、创造力以及事业心、批判性思维等这些核心能力。对这些核心能力的培养,被融入了形式多样的专业教学活动中,如模拟公司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叙述式教学、自助式教学等。

因此,TAFE教学模式完全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来确定课程的思路,而是以强调培养能力为出发点来设计课程,整个教育培训过程完全遵循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

(三)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体现了个性主义思想

个性主义思想就是使个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机会,国家与社会的职能就是保障个人的自由平等。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面向人人,体现出个性主义教育思想。

从20世纪60年代起, 澳大利亚政府就致力于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特别是针对妇女、土著人、农村边远地区的人和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

为了增进贫困学生的入学机会,澳大利亚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是澳大利亚建立远程职业教育网,覆盖农村落后地区,确保教育资源均等;二是改革高校收费和学生资助政策,尤其是向弱势群体实施贴息贷款的助学政策,为他们创造一个继续教育的平等机会;三是把职业教育努力发展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服务文化为各种学习有障碍的人以及社会弱势群体量身定做学习产品和服务。

二、启示

终身教育思想、能力本位思想以及个性主义思想已经成为现代世界主流教育思想,而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体系又比较好地得到了贯彻。正因为如此,职业教育在学生心目中的价值甚至超过普通教育。事实上,在澳大利亚,约70%的学生中学毕业后不是选择直接入普通大学,而是选择上职业院校,因为学生知道在接受职业教育后,也有机会接受普通高等教育,这样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差异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类型,甚至一些大学毕业生为了能更好地就业,也会选择到TAFE学院接受职业教育。

反观我国职业教育现状,相比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地位低下,虽然近些年来职业教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好于普通大学毕业的学生,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选择普通大学的现象仍旧没有改变。原因虽然很多,如历史的、传统文化的因素等,但我们认为,更为重要的是这三种职业教育思想没有很好地得到具体的贯彻和落实,仍停留在口头的表面文章上。

首先,终身教育思想能在澳大利亚的资格框架中得到具体体现,解决了人们职业生涯终身发展的问题。我国应该借鉴澳大利亚的成功经验,构建我国职普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方便在校学生和职场人士的学习。如果我国不尽快为任何学子提供量身定做的学习服务,而是让众多学子求学无门,不仅是教育资源的浪费,更为严重的是会影响我国人力资源质量的提升,会影响到经济、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或者成为他国的生源输送地。实际上,构架这样的职普教育一体化的终身教育体系,“技术”方面应该不是问题,根本的问题还是思想认识问题以及管理体制、统筹协调问题。但想一想,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能够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教育体系,何况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更应该能做到、甚至做得更好。值得一提的是,由我国学者孙善学主持的“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试验正在北京稳步推进,为进一步构建国家资格框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构建了类似于澳大利亚国家资格框架体系,才能真正打破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鸿沟,职业教育的地位才容易提升上来,使得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和规划变得顺畅和容易,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于民于国都有利。因为建构一个终身教育体系下的国家资格框架,涉及国家许多部门的配合,这就需要我国政府发挥强大统筹协调能力,发挥我国制度优势,使得这项“工程”早日实施。

其次,评价具有导向作用,澳大利亚开发的培训包就起到了这个统领作用。因为它以能力本位为核心思想,制定了具体的考评职业能力的标准和详细内容,成为澳大利亚教育教学的指南,又是学生获得证书资格的依据,在全国统一实施,影响力自然很大。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各自为政,很多地方和学校,还是沿用普通教育的模式,停留在理论学习考试的层面,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一部分学校也开始注重就业导向,但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不利于学生未来职业转换和可持续发展,仍是一种短视行为。归根结底,我国缺乏像澳大利亚那样统一的评价指南,缺乏职业教育标准。好在北京正在试验的“职业教育分级制”具有类似于培训包的功能,它制定了职业教育分级标准,为学生获得职业教育证书提供考评指南;同时,它也制定了核心能力的评价依据,为课程教学提供依据。但最后能否成为全国统一的评价指南,还需要各项配套改革。

也只有按照能力本位的思想制定评价标准,并且作为证书发放的依据,改变考试方式,淡化书面考试,注重考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学生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才能引导和改变教学模式,转向如同澳大利亚学生80%的时间是在“企业课堂”上一样的学习模式。如果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学不尽快转向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上来,职业教育地位低下的局面仍然长时间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扭转,继而削弱了职业教育体系的外部适应性,导致我国职业教育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最后,我国在为偏远落后地区以及弱势群体提供公平的职业教育机会方面远远做得不够。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要为他们提供公平的职业教育机会困难很多,但另一方面,教育经费浪费严重。如何把教育经费用得恰到好处,澳大利亚的两项政策值得借鉴,一项是“使用者付费”(use pay)的原则,另一项是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High Education Contri-bution Scheme,HECS)。如果采用发放“教育券”的办法,把教育经费直接划拨给个人(尤其是弱势人群),这样个人拥有了职业教育选择权,一方面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体愿望,另一方面也激活了职业教育培训市场,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个性主义的教育思想才能得到真正体现。

总之,我国职业教育如果能够得到更好发展,应尽快建立类似于澳大利亚的资格框架体系,为求学者搭建终身教育平台,解决求学者学习通道的问题,使终身教育思想能够得到具体落实;其次,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能力评价标准,把核心能力的培养作为职业教育教学的主体发展方向,改变人们心目中职业教育学校学生能力“低下”的看法,使能力本位思想能得到具体贯彻;最后,尽快改变教育经费划拨方式,让弱势群体也能享有职业教育的均等机会,解决他们的“技盲”问题,让个性主义思想能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陈小琼,谭绮.试析澳大利亚政府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J].高教探索,2010(1).

第7篇: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体育教学是传授体育运动技能,让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新课程改革下体育教学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形式,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解决学生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执行者,要想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体育教师应具备如下基本素质:热爱本职工作,勤奋好学,为人师表,全面关心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求教师业务过硬,按照体育教学大纲和教学工作计划,系统地进行教学,掌握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做到“一专多能”,既能从事体育教学,又能指导校运动队以及群体活动,能组织运动会竞赛的组织编排和裁判工作。讲解精练,示范正确,能抓住重点、难点,因材施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错误动作。

体育教学中,教师在坚持教给学生技能,增强其体质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其健康的人格,只有使受教育者的精神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实施作出贡献。

三、体育教学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的重要作用

1.体育的竞争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

体育教学有许多竞争因素,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体育比赛的部分学生直接参加,多数或全体学生间接参与,共同受教育,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他们对所代表群体(班级和学校)的集体主义情感。

2.体育教学中学生共同参与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友情

体育教学过程中全班同学共同参与,增加了学生之间的直接接触和交流的机会,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体育学习和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合作式学习,彼此加深了了解,慢慢产生了一种深厚而广泛的友情。

3.体育教学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快乐感和成功感

体育教学与其他的学科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寓教育、健身、娱乐于一体,让学生在体育教学和参加体育比赛的过程中,在锻炼身体、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陶冶了情操,调节了身心,获得了精神享受,心理上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感受。他们在参与体育中获得的这种情感体验,有利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升级;体育课考核中良好成绩的取得;比赛中的获胜以及老师的表扬……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学生在不断的进步过程中体验着成功的感受,从而增加了克服任何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有了学校体育教学培养的坚强品质都不会畏惧。

四、体育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可塑性极强的心理发展阶段,体育教师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人格,关心、爱护学生,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

1.热爱之情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前提条件

体育教师只有对体育教育事业深切的热爱、执着的追求,才能具备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克服重重困难,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体育教师关心热爱学生,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也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根本保证,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巨大动力。天气较热,教师就要想到减少学生活动量;天气较冷时,教师就应想到学生衣着的厚薄,出汗后是否会感冒;遇到学生头疼脑热,教师就应让学生休息。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果处理得当,就能使学生感到温暖,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感受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从而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师还要有热心和耐心。

2.期待之情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充分条件

学生最信赖老师的判断力,对自己学习情况、能力水平的认识往往依赖于教师的看法,这样教师的期待之情对学生便尤为重要。它是对学生心灵上的支持,学生从中看到希望,获得自信、勇气和力量。体育教学活动多变,动作复杂,难度较大。学生在学习动作时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学生心中往往产生消极情绪、退缩心理。对原本有能力完成的动作丧失信心,自认为做不下来,而不愿继续努力。此时,教师若能用期待的目光鼓励学生:“一定能成功!你大有实力完成这个动作!来,再来一次!”学生会被这种深切真挚的期待之情感染,认为自己真的能行,从而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消除退缩心理,重新充满希望,鼓足勇气,克服困难,最终完成动作。若教师首先失去信心,流露出无望、厌烦的感觉,学生得到老师这样的情感信号,自然彻底绝望,认为自己果真不行,而放弃对动作的继续尝试。这种期待情感能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增添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是学生上进的动力。

3.愉悦之情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必要条件

教师在愉悦情感的支配下进行教学工作,思维敏捷,语言丰富有情感,动作优美自如,面部表情自然丰富,从而创设出轻松、欢快、无忧无虑的教学情境,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心,增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可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特别是由于体育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机会较多,加之体育教学本身特点,能够触发激情的刺激源较多,(下转75页)

(上接67页)如学生在投掷教学中不注意安全,违纪现象屡屡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愉悦的心境会使之平静理智地来处理问题,使突发事件转化为新的契机,不至于因发怒而影响原有的良好的教学气氛。反之,教师本来心情烦躁、压抑,遇到这种情况便怒火中烧,失去理智,向学生发泄出来。结果往往是,说话走火,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整个教学情境随之变得沉闷、压抑起来。这样,会严重地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应注意培养稳定的愉悦情感品质,要带着欢笑走进课堂,以愉悦之情唤起学生愉悦情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感环境中接受教育。

4.宽容之情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条件

第8篇: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一、人之幸福是教育的根本诉求

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中心和出发点,又是教育的基础和根本。在教育中,人的发展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和可塑性,通过教育最大限度调动人们潜在的发展力,使其发挥作用,以实现人性的升华,这将是人类的永恒诉求和教育旨归。所以,教育是对人的灵魂净化所进行的实践活动。换言之,教育让人们的幸福观永葆生机且不断增值的同时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1.教育的本质内涵乃是实现人的幸福追求

教育是关于人的事业,人是教育存在与发展的核心。雅思贝尔斯指出: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教育将新生一代带入到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世界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使人们成为精神富足的文明人,从而实现社会的文明与和谐。因此,教育的价值关乎到人能否有意义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中,关乎到人类社会是否能顺利走向与自然协调双赢的状态。人只有尽最大努力去充实自己的灵魂,生命的意义才会得到完美诠释。要想拥有幸福的人生,必须有追求本体价值的教育参与其中。

在教育的本体价值层面,教育的本质乃是用知识守护人性并孕育德性,以提升人生的尊严感和幸福感,其本质是借助对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增强人的学习技能,激发探索欲望,培育人的成长与发展。所以,人接受教育应该是一种幸福体验和美好经历,更应该是实现终生幸福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以提高个体对世界、社会、自身的认知能力,进而去塑造自身的幸福追求。如此行动,无论结果还是过程,教育与受教育活动本身都是一种幸福。由此推论,教育的重要价值是将受教育者培养成心智相对完满,具有恬静心灵和完整人格的最好的自己,即教育旨在追寻与探析人的内在发展潜力和可塑之处,使之朝向最佳状态的实践活动。

2.教育是获取人之幸福的主要媒介

本体价值层面的教育旨在实现人的幸福,而人幸福的实现则必须依靠本真教育借助环境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积极影响而实现。

(1) 富有人文关怀的人道主义教育是启迪人之幸福的灯塔

人的幸福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只有富有人文关怀的人道主义教育才能启迪人之幸福。基于人文关怀视域下,让人在爱中体验幸福,并逐步获得追求幸福的能力,这种能力源于人追求幸福的智慧,这种智慧囊括了人对幸福的认知意识、发现与创造幸福的能力、品味与欣赏幸福的睿智。它不仅是一种高尚的生活艺术,更是一种洞悉旷达人生的境界。人道主义视角下的关怀教育是民主与自由教育理念下真正的教育。因为人文关怀教育其中富含着理性的思维、散发着卓越的能力、洋溢着美善的德性以及一切与真、善、美相关的元素,这有助于人们形成幸福的能力。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是独特的,而关怀教育正是在最大程度上尊重每个个体不同的发展意念,去感知生命存在的幸福感,启迪人们去追寻幸福的美好意义。

(2) 学校教育的感染力陶冶着人之幸福的素养形成

学校是育人的重要基地,是向年轻一代施行教育所设计的机关,在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浓厚的文化气息弥散于学校的每个角落,人们在学校习得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在掌握一些生存技能和处世礼仪之后,进而实现所追求的理想人生,收获幸福。

学 校教育是人们形成幸福能力和理性思维必走的路径,其基本宗旨是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并帮助他们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当儿童以纯净无瑕的整个身心投入到学校的怀抱,并以明净通晓的心灵甚至更康健的身体离开学校时,学生应该具有更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更强大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帮助自己驾驭生活获取幸福的能力。所以,学校应义不容辞地为每一个人创设出一个智力灵动与精神静美的天堂。

学校在个体幸福素养形成中发挥的感染力是不可替代的。学校作为一个微型的学习型社会,其学习氛围更有利于个体获得知识,他们所应获得知识的内在价值不在于简单的知识丰富,更在于培养他们的幸福能力,帮助他们获得幸福。所以,个体通过学校教育中文化知识的学习,形成理性与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实现人生幸福的必经渠道。

(3)人之幸福的实现得益于好的教育者

只有拥有幸福的教育者才可能指引受教育者成功追逐属于自己的幸福。好的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发展起着模范和导向的作用。教育者更重要的职责是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去创造幸福状态并积极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乌申斯基说:教师的情感与人格魅力作为潜在的教育力量,其信念和个性品质在教育中具有决定性意义。所以,只有教育者拥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才会成为学生追逐幸福的引路者。

人之幸福的实现离不开好的教育者,而且只有享有并实现人生幸福的教育者才能成为启迪他人步入幸福之路的导师。拥有幸福的优秀教育者能精心呵护每个孩子,每个孩子绽放的欢心愉悦之情也强化着教育者内心的幸福感。所以,教育者一方面应从自身做起,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获得自身发展带来的幸福体验;另一方面,教育者应尊重孩子,呵护每个孩子健康地成长,努力在施教过程中成为孩子成长之路的向导。

(4) 回归生命诉求的教育评价是人之幸福加速实现的助推器

瞩目于人的幸福需求与实现的教育评价才是真评价。教育评价让人更好地认识自己,使人在理智的思维下调控自身的行为活动。当个体自我认知水平处于清晰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下时,便能有目的地,自觉、自为且自发地影响自身的发展。将人的幸福作为教育评价的核心,既是对教育本质诉求的遵循,又是对生命的尊重。人之幸福是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实现的,认识自己乃是教育评价的首要前提。只有自我认知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才可能收获幸福的果实。回归人之幸福的评价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趋向最好的自己,逐步变得智慧而丰富。

二、快乐学习的教育过程是幸福的累积

教育培育了个体感受幸福的能力,为谋取终身的福祉创造了条件。快乐学习的教育过程既是个体快乐成长的历程,又是人生幸福累积的必经通道。1.教育过程中的快乐学习是拥有幸福人生的初步基础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体验幸福的过程,这一过程首先是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快乐学习是精神成长的过程,而幸福则是快乐学习的完美结果。只有把教育变成快乐的学习过程,人才可能收获幸福。

(1)自由是快乐学习的首要前提

自由是人追求的目标,又是达到目标的手段,只有自由的生活才符合人性的自然状态,人才会感到幸福和快乐。所以,自由是快乐学习的基础,真正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思想自由驰骋的过程,是不断尝试、试误和提升与完善的过程,是快乐的情绪体验不断饱和的过程。健康向上的幸福观依赖于自由基础上的快乐因子,也是收获完满人生的根基。在教育过程中只有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才能保障快乐学习的实现。理想的教育是给予孩子在未成年时充分的自由,给予孩子充分的积极关注,促使孩子形成发展的不定向性,以便让孩子在试误中经历困难与挫折,闯出自己的幸福天地。给予孩子自由,是孩子快乐学习的重要渠道。真正拥有自由的人,只全力去做那些他喜欢做、能做、想做的事。只有在自由的国度里,人才能更真实地享受幸福。

(2)快乐学习需要兴趣的指引

兴趣来源于使人感兴趣的事物与活动,是学习者充满学习动力的重要保障,是一个人快乐学习、追逐幸福的人生导师。基于兴趣而不断奋斗的人,可以毫不迟疑地去完成他做出的各种决定,并会沉浸在欢心愉悦之中。兴趣给人带来积极向上的幸福体验,使个体沉浸于快乐之中,却不会乐而不动,而是乐而忘返、不知疲觉地享受于过程和行动之中。纯粹的知识或信息的堆积,并不能成为一个知识广博的人,只有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使得头脑中的知识系统化,才能在学习中快乐,在快乐中收获幸福。

(3)快乐学习是求真、向善、粹美的过程快乐学习是求真、尚善、粹美的过程,更是收获幸福的过程。个体在学习的历程中,其精神将始终感悟到教育所带来的欣慰与幸福的悸动。对真、善、美的追寻将成为在学习中保持快乐情感的必需品,只有如此,才能将学习过程中饱含的快乐情愫升华为幸福人生的厚实积淀。

快乐学习是奠定幸福人生的基石,在学习中付出努力并经历困惑与探索是必需的。在此过程中,只有用真、善、美的情怀才能使真理之光照耀远行的征途,幸福的光泽才会普惠人生的旅程,将学习中的快乐内化为幸福源泉,使快乐成为实现幸福的动力。人生经历的磨难与坎坷可以塑造出刚毅的品性,练就人们不畏困难、意志坚定的性情。学习过程正如人生的成长,同样会遇到困惑,只有去求索、尝试,不断在失误与纠错中自由前行才可能体验到幸福。

真、善、美是幸福的完美诠释,而幸福则是完美人性的展现,这种人性融智慧、情感、道德于一体。受过真教育的人,他所学的知识越广博,对幸福的认识就愈深刻,愈能感触到更多的幸福悸动。2.在快乐学习中实现本我、自我到超我的跨越快乐学习是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超越的过程。快乐是幸福的过程,幸福是快乐的结果。教育的优秀在于是否能够帮助人理解并感悟生命的价值,并帮助人在不断的超越自我中,去实现幸福的追寻。

本我、自我到超我的跨越正是人之幸福的追求之路。本我即符合社会人的基本准则和要求,应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本我是自我形成的基础,自我是个体在趋向社会人的过程中发现自我的兴趣倾向并形成相对独特的个体心理。超我是个体发展的最高境界,实际上指的是个体所达到的最终目标,是对个体生命存在价值做出的完美诠释。快乐学习是本我、自我到超我的跨越过程。人们通过教育,形成具有个性倾向性的人格品质,在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同时,以达到自我实现。当自我实现在人的发展中得到满足时,人们也就获得了幸福感。只有快乐学习才能完成本我、自我到超我的跨越,才能促成快乐集聚下的人生幸福实现。

三、人的幸福是教育永恒的生命力

教育的生命力来源于教育符合人性发展需求的基本遵循,依赖于与人的个性化需求和现实生活的融合度,离开了人的内在需求,脱离了教育的本真,教育将成为无根的教育,缺乏活力与生气的形式化活动。人的幸福建立于生命存在基础之上,教育的永恒生命力不仅体现在教育生命力存在基础之上,更体现在人的幸福之中。

1.能够提升人的幸福指数的教育必然是活教育人之幸福既是教育的本质又是活教育的核心,要使得教育富有永恒的生命力,必须重视活教育的践行,如此这般,人的幸福指数才会提升,教育永恒生命力才能实现。

(1)生命教育是活教育的前提

个体的发展是令人无限神往而色彩斑斓富于变化的过程,所以,基于生命教育基础之上的教育才是活教育,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依据教育的本质,生命教育是基于生命、为了生命、在生命中进行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意义在于唤起人的身心敏感性,在教育与生活中为人之幸福实现提供最大的可能性。活教育能够着眼于生命教育的基质,其在人之幸福中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应受到重视。

(2) 回归生活的活教育必然能提高人的幸福指数

活教育所倡导的是学习怎样做人、如何求得人类社会进步与社会发展。使教育回归生活,这是教育富有永恒生命力的必经之道。教育的关键在于寓美好事物于日常生活形式之中。每个生命都有自身的生长节律,若依据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进行教育,便会让儿童感受到学习的需要和兴趣的无限魅力,自发地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种教育乃是真实的,生动活泼的。这种回归生活的教育是活教育,是提高人的幸福指数、增强人的幸福感的真教育。

富有生命力的活教育为生命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条件,个体追求幸福和感受幸福的能力在回归生活的活教育当中得到提高。教育即生活,就是让儿童在生活中不断内化教育所提供的丰富内容,促进生活的更新。回归生活的活教育的实现以人的幸福为本,以教育生命力为基础,忠实于对完美人格的塑造和人生幸福的追寻,教育永恒生命力的实现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完善。

2.源于教育的幸福感必然让人产生对教育的热爱与奉献

源于教育的幸福感能够使得人们的情绪保持在愉悦的精神状态之中。通过教育使得快乐和幸福的愉悦感受成为人的一种稳定且持久的常态情绪。当快乐和幸福充实着人生的每一个角落,那诠释的不仅是生命价值的美,更是教育作为一种塑造人生的艺术之美。

源于教育的幸福感能够激发人们热爱并奉献于教育的激情。教育借助文化的熏陶和渲染,激发人们对幸福的认知程度与思考深度,更强化着人们探究事物本质的热枕。源于教育的幸福感使人睿智地感悟到思维盛宴的无限魅力,体验到教育中所蕴藏着的美育力量;使人不再畏惧艰难险阻,从而全身心地陷入到人生幸福实现带来的愉悦之感中。这种充满无穷变幻的幸福感反过来会催化和加速人们对教育的崇敬之情,会加固人们对教育浓烈的爱意与高度的奉献之情。

3.人人崇尚终身教育并快乐践行终身教育的理念本身就是高度的幸福

第9篇: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首先,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第一,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定的时候,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在以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定的时候,通常都会出现模式化或者是理想化的情况从而将以人为本的观点错误实施,因此,应该最大限度的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使其更加具有时代性和层次性,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这一根本观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使得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让学生能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与此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得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进行有机融合,才能够互惠互利的得到全面的满足和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内容都不能够是完全一样的,一定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生活背景、社会阅历、思想现状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从学生实际出发来设计相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内容和方式,引导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第二,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计的时候,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始终将理念信念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核心内容,其根本就是要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让学生在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同时对其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更加的深刻,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更加的强烈,树立起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崇高理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更新换代。在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尤其是高校中的学生,接收新鲜事物的能力非常强,对于新潮思想更加容易接受,对于老旧思想则表现的比较抵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更加的具有时代感,这样才能够为学生所接受。

其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应该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方式的创新。第一,从以往单向的教师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逐渐的向教师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的模式转变,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往单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注重的是强制性向学生灌输一些知识概念,这些知识概念即使学生表面上接受了,但是从内心深处并不会有多少认同感,这就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效甚微。而现在双向交流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让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的从心理上认同教师所讲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从而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取得明显的效果;第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将教师对学生的被动教育和学生对自己进行的主动教育结合起来,大大的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所谓自我教育,其实就是学生自己从心里面认识自己,自觉主动的接受他认为是正确的、先进的观点,从而克服以往的不良习惯,改正之前的错误想法,从而完善学生的思想,使得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第三,注重显性教育作用的同时不忽略隐性教育所能够起到的巨大作用,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学生生活中的渗透。所谓显性教育,指的就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为人们所认识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要形式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以及各种报告会等等,也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以一种公开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希望学生接受。而隐性教育则是教育方式为大多数受教育者所不能意识的,隐性教育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带有目的的进行学习环境的设计,使得学生在这个教学环境中不知不觉的就收获一些知识,或者是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之下让学生意识到一些人生道理等等,隐性教育相比较显性教育而言能够更加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不会受到学生逆反心理的影响,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作用得到了最大的体现,让学生最大程度的接受教育,使得学生的身心都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