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本教育范文

生本教育精选(九篇)

生本教育

第1篇:生本教育范文

一、 认清“轻负担、高质量”的内涵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改变教师的认识和心态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关键和必要保证。我认为:“减负”决不是教学简单化,必须把握好减轻学生负担与提高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片面地追求“减轻书包重量”、“减少作业数量”等表面现象,还是难以实现“质的飞跃”,“减负”决不意味着降低对学生学业应有的要求以降低教育教学质量为代价。

“轻负担,高质量”应该包括两方面: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要讲究“轻负高质”。老师与学生的“工作量”不仅都要减轻,心理压力也要逐渐减少。老师以减轻学生负担为契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成为他们生活的一种乐趣,那么“高质量”是必然结果。

二、轻负担高质量科学提质的探索与实践

(一)、问题的设计要关注生本。我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真正“卷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例如,我在复习函数这节课时,创设了以下的教学情境:我在购物时,甲商场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八五折销售,而乙商场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直性购满200元商品可领取八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我究竟到哪家商场购物实惠?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很好的被调动起来.

(二)、问题的解决要重视生本。教学中要贯彻“生本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等过程,实现真正的生本.我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在引导学生复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解的特征后,马上出示了课本例题:

解一元二次方程

例1例2

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本,解答上面的问题.安排了十分钟时间.并同时让两位学生在黑板上解答了这两个一元二次方程. 黑板上解答的两位同学与课本上的解答相同,都选择的比较简便的方法.我问道:你们还有没有别的方法解答这两个一元二次方程?生甲:例1,我用的是平方差公式,我把25移到方程的右边变为5的平方,再用生平方差公式解.生乙:例2,我是两边同时除以后得到 =3从而得解.生丙:例题2中,我是把3 移到方程的右边后用提公因式法求解.生丁:例2,我是先把平方展开再合并,再用求根公式解.我听了上面四位同学的解题方法后,我进行了小结:在黑板上解题的两位同学所选择的方法是最便捷的,我们解题时一定要选择最便捷的方法. 生乙的方法漏解啦。然后我进一步提问:为什么呢?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同学们能总结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吗?分小组讨论(四人一组),安排了8分钟的时间,讨论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说出讨论的结果.借助于上面的讨论,学生能够得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是降次,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借助于课本和讨论能得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学生讲的虽然不是很精练,但基本步骤出来了.我略加点评和归纳,知识就比较完整了.这一设计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对例题的反复讨论,彰显了问题实质,同时也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真正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生本教育.

(三)、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实现生本。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学生的知识解答有缺陷也不批评,只提醒,“你想想是这样的吗?你再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通过学生自己的反思,获得问题的答案.学生有了成绩,一定要及时表扬和肯定.“成绩”不仅仅是指考试的分数,更多的是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学生有了好的想法、好的见解都要表扬,用“你真不错,太棒了,这个主意很好等”话语来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第2篇:生本教育范文

[摘要]本论文探讨了“生本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及教中学实用意义。

[关键词]生本教育 成功 升华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147-01

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重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是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它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念,其深层意义就是展现生命之本。对我们教者而言,以育人为本,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生本教育”多么简单的几个字,却包含了教育的所有真谛。

一、从母亲的角度谈生本

其实生本教育就像做母亲引导孩子吃饭一样,既简单又需要勇气,需要有一个大胆的放手。开始一定会有些糟糕,然而这个过程可能就是进步的起点。

记得女儿学吃饭时,起初家人总担心孩子弄得满身,就追赶着喂饭。一来二去,女儿不主动吃饭,桎梏了孩子自主的思想。后来,我脑中闪过一个念头,何不像郭教授那样,放手让孩子自主地去做自己的事,让她成为可以自己吃饭的人。又开饭了,碗、勺都交给了女儿,任其发挥。三分钟不到,女儿周身都是大米粒。下次吃饭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在一旁指点。可她只管吃自己的。于是,我就拿起碗和勺一起和她吃。在她吃得好的时候,我就及时表扬她,用向上的状态带动她吃饭的积极性。经过即时的指导、鼓励和表扬,这一次果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研究学生,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培养其健康向上的积极性,是生本教育的外现

我班彭浩是一个非常调皮的小男孩,有时间就打鸟,有水便摸鱼虾,学习成绩提不起来。但是他机灵聪慧,又特别爱好体育。我分析了他的心理,只要有空我就和他探讨古今文人,讲一些名人的故事。他总听得津津有味,渐渐地他对书产生了兴趣。他把打鸟摸鱼的时间用来看了古典名著,课上注意力也集中了,成绩直线上升。前些天学校选拔体操队长,彭浩以优异的成绩当选。正像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彭浩的转变让我体会到了成就感。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因为只有主人才会安排自己,完善自己。

三、抓好后进生

因为后进生情绪低落,教师的适时引导可以让孩子迈向成功的大门。这也明显地体现了生本教育。

鞠丽丽是畸形家庭的自闭女孩,上课她从来不举手。当她第一次与同学们进行汉字虚宫书写比赛时,两只脚在台前不停地交换位置向左右踢,紧张的神情告诉我她不知所措。我向她投去信任的目光,让她紧张的神情得以放松,接着用自然平和的语气微笑着说:“相信自己,别怕。”她的字每一笔都写得那么用心。当她写完最后一笔,同学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了她。以往课间都是我找她聊天,那天她却跑到我身边轻轻地叫了一声“妈妈”。在那学期的公开课上,鞠丽丽脱颖而出。校长说:“就连鞠丽丽都这么积极主动,郭教授的生本教育确实给了每个孩子空间去迈向成功的大门。

在实施生本教育的同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师的微笑是生本教育的主要手段,那份慈母般的关爱是生本教育的最佳途径。

四、理想教育是生本教育的升华,爱国主义教育是生本教育的深化

在2010年9月1日“开学第一课”大型活动后,在“我的梦,中国梦”的班会上,刘威讲了李连杰练武爱国的故事。李连杰在14岁时,获全国武术冠军。一位香港电影导演聘请他做武术演员,年薪百万。他立足祖国从事电影演艺事业,演艺五年后在走向世界时发展了中国武术,让全世界认识到中国的武术精神。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和祖国的荣誉放弃荣华。当美国总统尼克松请他当保镖时,他说:“我是中国人,我不会为一个人当保镖,因为我要保护的是13亿中国人。”

第3篇:生本教育范文

李怀宇:生本小组建设是实施生本教育的一块重要的基石,直接影响生本教育实施效果,需要教师全方位地分析每一个学生,达到小组成员优势互补,性别互补,小组之间要具有可比性。我们班级班额小,共32名学生,从班级的实践经验来看,生本小组4人为宜,前后桌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可以随时共同学习和交流,互帮互助很方便。

刘丽娟:我们五中班额比较大,我实施了6人一生本小组,有些还是7人一组,从而减少生本小组的个数。在小组成员的组成上与组长共同选人,考虑文理学科优势搭配等问题,小组成员的素质尽量做到均衡、互补。

薛艳芝:我们班级在生本小组成员安排上,重点考虑了学习成绩的梯次分布,好、中、差组合,这样便于形成合力,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侯江春:我教的班级比较多。我对各个班级的生本座位进行了考察,大多是组员面对面侧身对着黑板,说闲话的比较多,课堂纪律很是混乱,我感觉李怀宇老师的八年三班的座次与传统的一样,纪律好,前后4人组成一个生本小组,讨论交流时,组合速度快,特别是学生展示发言时又注意倾听。我认为,学习经验不能照搬照抄,应该与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宫琼:是这样的,我的班级在开始实施生本的时候,我安排学生也是面对面侧身对着黑板的,组织班级纪律不太容易。后来我们不限制学生的坐姿,学生可以以比较舒服的姿态听课,学生说闲话的少了很多,注意力集中了很多,课堂学习效果也好了许多。

主持人:科学建立生本小组,严格规范小组是生本教育很重要的一环,生本课堂的核心是,通过发挥小组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本课堂小组长的核心作用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做好选拔和培训小组长的工作呢?

李怀宇:组长的选拔要慎重,既要考虑组织能力又要考虑学习能力,如果两者不能兼得,应重点考虑组织能力,这是生本小组发展的动力支撑点。不要轻易撤换组长,如果非撤换不可,应该考虑另给他一个事务去管理,否则,此学生一旦有受挫感,产生的负面影响会很大。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要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教师更不可意气用事,给生本小组的发展带来损失。

刘丽娟:小组长不一定是所有学科都负责。比如我们班小组成员比较多,我们就任用不同的学生担任不同的学科组长,这样不但能够减轻组长的负担,更重要的是使更多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朱爱春:我一般先对小组长进行单独辅导,然后他们再去辅导学生的时候,就会有的放矢,效果很好。在小组长的带动下,一些不愿意学习的同学也开始深入地学习了。

薛艳芝:小组长之间的交流也很重要,这样可以取长补短,更好地协调组外组内的学习,促进每一个生本小组的全面进步。

主持人:培养好优秀的小组长,就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在生本教育的初始阶段,我们还设计了生本学案,引导学生自己学习。下面我们就生本导学案问题进行一下交流。

侯江春:生本导学案重在“导学”,意在通过学案帮助学生更快掌握某些方法、技巧,由扶到放,最终形成自学能力。

李怀宇:我们学校的生本导学案设计简单实用,力求学生通过生本导学案能知道学什么,如何去学。可以说生本导学案是一堂课的路标,具有导向的作用。生本导学案的设计要遵循这样的几个原则:低入、简单、开放。

薛艳芝:生本导学案的设计要考虑教材的特点,更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刘丽娟:我们起初设计的生本导学案内容都很多,生怕学生课堂上没有事情可做,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调整了学案的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既抓住了重点,又突出了难点,便于学生学习。

宫琼:我们是在开学初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生本导学案,在教学前组内教师又进行商议修改,最终定稿,这样反复研讨使得生本学案的实用性大大增强。

朱爱春:生本导学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路线图,但在使用中,不能过于依赖生本学案,要注意课堂的生成部分,要灵活运用生本学案。生本导学案还重在当堂检测,以测促学,由测反馈,及时查漏补缺,调整教学思路。

主持人:在生本教育的初始阶段,我们都同意用生本学案来引导学生学习。但对于前置性作业如何设置,一般争论比较多。对此,大家又有哪些看法呢?

李怀宇:我认为前置作业是上好一节生本课的基础和开端,是学生自己探究学习,理解学习内容的重要过程,也是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筛选知识、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学生必须要掌握文本,了然于胸,预习阶段才能达到要求。所以前置性作业是必须要有的,而且要坚决做好。

侯江春:前置性作业不是一味设置,而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讲敢讲,取决于学生对前置作业的学习研究程度。在设计前置作业的时候,还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要从学科的角度,指导本学科的学习,要反复指导,要耐心,不要急于求成。

刘丽娟:前置性作业可以有,但不宜过多,要设计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的作业。前置作业的设计应由易到难,层级分布,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思维的发展,一般设计为3~5个问题,这是由课堂40分钟决定的,为了实现课堂效果,实现学生发展,一节课不宜布置过多的任务。

宫琼:前置作业必须有,一节课要以前置作业为中心设计教学,切忌把前置作业只作为一个导入点,后面就不用了。设计上可以加上简单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评价,还可附上教师评价。

朱爱春:前置性作业不一定必须在课前完成,可以在课上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共同完成,这样便于学生的交流和反馈。

主持人:课堂展示是检阅学生学习效果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如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台上台下互动,高效学习、互相提高,就需要我们研究探索学习了。课堂展示阶段大家又是如何做的呢?

李怀宇:教师首先要当好导演,设计好生本课的实施程序,根据学情,确定本节课要重点关注几号学生,也就是让几号学生到讲台上展示,让几号学生补充发言,让几号学生做简要评价等都要心中有数。

刘丽娟:要为展示学生创设展示的氛围。为了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我采取了这样的方法:发言展示的学生加分,纠正错误的学生也加一样的分,这样就调动了更多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保证了所有学生的学习效果。

薛艳芝:课堂展示包括两大环节,首先要检查前置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汇报评价,之后进入生本小组合作学习阶段,其次才是生本小组展示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进行精彩的学习成果展示,学生会互相质疑,互相纠错,生生互动,教师也会不失时机参与其中,进行必要的精彩的点拨,从而实现师生互动。

侯江春:我认为,在学生展示后教师的点拨非常重要。教师要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把学生展示的成果引向学生的深入思考。

朱爱春:为了让课堂展示的学生更大胆,我们一般采取让3个学生去讲台的做法。即一个学生利用投影负责问题的展示、订正,一个学生在屏幕前讲解,另外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写下相关的知识点,集体完成。

主持人:正如我们大家所期待的那样,生本教育的实施给我们课堂教学的改革带来了春天,我们爱辉区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那么大家就目前取得的成效交流一下。

李怀宇:生本教育在我校实施了两年多,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了主动学习知识,形成了师教兵、兵教兵的良好学习氛围。小组长的学习能力和帮扶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带动小组成员积极广泛地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与活动中。与上一年级(没实施生本教学)对比,语文优秀率提高了10%,及格率提高了12%。

薛艳芝:学生外语的会话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学生不再像以往那样羞于表达,或者总是这几个人表达,而是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常规的课堂对话和展示使得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听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学生的英语平均成绩有很大的提升。

侯江春: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大胆发言,乐于展示,老师真正成为了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成为了展示的见证者和激励者,师生关系变得和谐融洽。

刘丽娟:我校自实施生本教育以来,教师的角色彻底改变,由主讲者变为组织者,由主宰变为引导,照本宣科的教师没有了,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侃侃而谈的多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宫琼:通过生本教育,学生学会了主动学习,利用图书、网络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文字、图画或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

主持人: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在生本教育实践中,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能概括地谈一谈吗?

李怀宇:有个别教师急功近利,追求课堂表面繁荣,忽视了课堂教学最本质的东西,使得一些课华而不实,学生没有真正掌握知识,也没有培养能力。

侯江春:一些教师囿于生本课堂形式,使得课堂教学有时候陷入被动僵硬的局面。

宫琼:个别学生一个学期下来,虽然也有了一些自我展示的机会,但总体进步不明显,还没有把学习内化为自己的积极行动。

刘丽娟:各个教师都进行生本实践,有时7个科目的前置作业过多,会造成在课下学生学习时间不够用,实践教师要协调行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薛艳芝:生本的小组成员都能互相合作,我们的教师今后在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上还要下工夫。

第4篇:生本教育范文

生本教育作为我们山区小学的发展模式,已开展两三年,有一定的基础,师生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一些成绩,生本教育实现了“学习快乐,素质发展,成绩优异”的可喜局面。主要表现在:

(一)学校高度重视生本教育。生本教育不是为考试而设计的教育,而是为学生好学设计的教育。自开展之初,各学校就成立了生本教育实验小组,校长亲自挂帅,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亲自上阵,成员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制定了“以生本教育改革职业教育课堂”实施方案。学校在资金、物力、人力方面都大力支持生本教育的研究工作,校长亲自听生本教育公开课,下班了解学生学习生本教育之后的变化,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获取生本教学反馈信息,指导实验小组开展生本教育研究。

(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生本教育试验的另一项成果是,这些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提高。在抽测、考试中,轻而易举地获取高分,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据统计,我校2010年有小学毕业生人,其中人升入重点初中,人被本县中学录取。他们参加了我县新初一入学后统一测试。在名学生中有名是我校的生本教育生,其中成绩最差的也有200(多少)分。可见,素质高的学生无需担心这样那样的考试和竞赛。

(三)生本教育使学生兴趣浓、有后劲。我校参与实验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学习习惯越来越好,自觉性主动性越来越强。最可贵的是最终形成了稳定的、后劲很足的学习能力。开展生本教育实验的学校,小学一年级认字在2000左右,可以阅读90%以上的读物;三年级可以即席写作升初中的考试作文,四年级的自主阅读量达到1000多万字,远远高于650万字的高中阅读量。数学超过同期学生的水平,在各项考试中获得优异的成绩。以小学三年级为例,开展生本教育实验前,期末考试成绩平均为85分;开展生本教育实验后,期末考试成绩平均为92.5分;英语到三四年级,已经把生本教育的英语课程自主完成并能同时学完省使用的教材。到六年级,除了学业成绩较为优秀外,能力也很强,可以说在语文方面和数学的思维能力方面达到了初中,甚至部分达到初、高中的水平。

(四)师生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变。通过学校的宣传和生本教育教学的实施,生本教育观念受到师生的普遍认同,使学生获得了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效果可用“四个颠覆”和“四多”、“四少”来概括。“四个颠覆”:一是颠覆了以师为本的教学,实现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二是以往教师主要研究怎样教的方式,生本教育则在研究学生怎样学、如何让学生学好的问题;三是颠覆了以教师教的好为好课的标准,转变到教师的作用与价值为如何引导学生,使学生学得更好;四是颠覆了一致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德育课堂教学,生本教育把德育融于到学生生活之中,融于到课堂之中。“四多”、“四少”即:首先,看书的同学多了,玩游戏的少了。生本教育轻易地改变了以前学生贪玩、爱看动画片的老大难问题。现在他们知道主动学习了,表达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其次,教师备课注重实效的多了,写教案应付检查的情况少了甚至没有了。以前有一部分老师写教案是为了应付检查,教案写得很详细工整却缺乏实效性,缺乏创新。实施生本教育后,教师更多考虑的是学生如何才能学好的问题,千方百计设计出适合小学生发展的问题,出现了“教学相长”的可喜局面。第三,积极发言的同学多了,上课不注意听讲的同学少了。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是各学校面临的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现在不一样了,教师不搞一言堂了,学生学会了表达,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提问,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情况消失了。学生看到讲课不仅是老师的事情,课堂不仅是老师的课堂,学生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他们可以自由发表意见,老师课堂里表现出的宽容、理解、信任、期望,让课堂活跃起来,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课堂的交流中自由地生长。第四,师生关系和谐多了,师生对立情绪少了。生本教育促进师生关系走向和谐,师生之间增强互动、增进理解。

二、山区学校开展生本教育教学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开展生本教育对于教育资源等各方面相对薄弱的山区学校来说,存在更大的难度。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遇到了不少困难。笔者认为,山区生本及素质教育的缺失,与城市和发达地区相比,不仅仅只有课外读物少、供学生上网获得信息的电脑少、经验丰富有特长的教师少,还有更多更重要的应该还有政府投入少,教学器材少,优秀教师少,教师待遇少。正应如此,我们实施生本教育才两三年来,有个别教职工还不能完全理解生本教育的理念,甚至有抵触情绪;有些班级实施生本教育的效果还不够好,部分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就想放弃。由于是山区学校,我们的教育教学资源、设施设备方面确实存在巨大的差距。我们山区许多学校的教师办公室没有电脑,查找资料只能下班回家后才能进行。个别老师家里也没有电脑更增加了备课的难度。课室没有投影仪、没有班班通,没有专门的电脑室给学生查找资料,学校也没有足够的藏书供选择,这些也会影响学生的前置性学习。学校的自然、科普课,非常缺乏足够的设施设备进行生本学习。我们希望将来有条件实现教师办公自动化,每间课室都有实物投影仪和多媒体,国家有足够的投入添置设施设备,让老师与学生也能轻松开展生本教育。如果我们山区学校在硬件上能够跟上城市的步伐,相信山区的生本教育的发展一定会更向好。

三、对开展生本教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我认为,生本教育教学实验关键还是解决教师的问题。因此,在实施和推动生本教育的过程中应着重做好以下方面:

(一)转变观念,解放思想。牢固树立三个观念: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要明了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生人人可以创新,学生的潜能无限,学生具有独立性。

(二)转变方式,因势利导。做到“先学后教,不教而教”。把郭思乐教授的“主要依靠教转化为在教者的帮助下的主要依靠学”生本教育理念融会贯通。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学。整个的学是在学校教育的框架下进行的,是有着鲜明的学校教育认识目的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在这里教师的作用:一是教师确定了内容和进度,这个内容和进度是在教师对人的培养的整个考虑下进行的;二是给出了对学生恰当而不过分的指导。学生这个时候的“学”,是教师指导背景下的学;三是学习、好奇、感知新事物是孩子们的天性。因此,教师在其中贯彻了一个原则,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学,只有让他们自己学,我们才能不教,表面上学生不能自己学,我们也要创造条件,转变方式让学生能自己学,这样先学后教就不仅是一种时间顺序,更表明了学为根本的地位。因此,教师知识面要广,大量获取信息,做好课前准备,设计好这节课如何“导”。充分发挥分组学习法和讨论学习法的作用。讨论是学习的常规,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几乎天天有讨论,堂堂有讨论,人人进行讨论,只要是学习需要,没有什么不可以讨论的。

第5篇:生本教育范文

关键词:生本教育;物理教学;认知规律

教育面对的是人。杜比宁在《人究竟是什么》中写道:“人是地球上物质发展、有机进化过程的最重大的成果”,可以说,整个人类,每个人都是过去、现在、未来的丰美世界。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孩子,哪怕是物理才考十多分,哪怕是字写得曲曲扭扭,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作为人类的一代,他们都像长江一样,“从远古走来”,又“向未来奔去。”他们将会居于今后所有事情的核心。孩子不可限量。所以,对学生的尊重,是天然地应当的,此外,作为教育者似乎还需要思考这样的问题。

假如你是一个裁缝,你给学生做衣裳;假如你是理发师,你给学生是理发;假如你是牙医,你给学生打理牙齿,这些职业都是改变学生的外部。然而,我们既不是裁缝,不是理发师,也不是牙医,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学生外部,不是装饰学生,而是改变学生自身,甚至提升其生命。我们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培养他,用活动来培育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地对学生剪裁、修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最后完成,这似乎有点无奈。然后,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学生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否则,我们教育工作就会做不对、做不好、做不了。

一、物理教学中生本教育的点滴思考

时代进步、社会发展、教育内部问题的累积,学生的生存状态的改变,我们需要把为教者设计的教育,转变为学生设计的教育,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称为师本,为学生好学设计的教育称为生本,即把师本教育转变为生本教育。有人可能会说,这点我们早就注意到了,你看,我们不是也有很活跃的课外活动吗?不是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发言吗?不是在天天号召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吗?

当然,这些做法都不无裨益,但它在多大程度上起了作用,则还是值得探讨的,因为,在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地位的师本教育体系中,如果不触动核心而只作局部的变动,就不可能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譬如说,就教师好教来说,我们物理中做摩擦起电实验时,课本上用丝绸和玻璃棒摩擦,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和橡胶棒摩擦,橡胶棒带负电;老师能否从学生角度考虑,难道学生就没有想用丝绸和橡胶棒摩擦的吗?及有用毛皮和玻璃棒摩擦的吗?各带什么电?如学生在某种考虑其天性的条件下,可以达到这样的状态--他们在学习中如此兴奋不疲,他们不让老师上课,事情正如蒙塔古所说,在地球上所有生物中,孩子是最为如饥似渴的学习者,也如克莱恩说的“一旦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做事,过去以为复杂的也都变得简单”。

我们的物理教师如何进行物理教学改革,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开展讨论式的学习呢?就教案来说,必须留有学生活动的空间,最后的教案是在课堂上,是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确定的。如果我们要求教师还是要写出详细的进程性的教案,就不可能容纳学生的活动,学生不能在这样的课堂上开展任何创造性的思考,也就永远不能摆脱教师的控制,他们的思维就会日趋刻板,这样的教案束缚学生,同时也束缚了教师的思想。

二、物理教学中生本教育的理念

物理是一门十分有趣的课程,我们应当尊重学生本身的内部自然。笔者在讲《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节课时,在第一个班上课时由于时间上的处理不当,课本上两个命题的讲解很匆忙,只好抱歉地请同学们自己看,第二节课在另一个班,同样是上这节课,我吸取了教训,把课备得很细,讲授十分顺利。课后对两个班就这个内容考查了一下,结果居然是第一个班的情况好很多。

由此笔者想到了“抛秧的启示”,插秧是种水稻的大农活。多少年来,农民把秧苗插得密上加密,以为付出的劳动越多,就会收获更多。年年复年年,人们照此办理,但禾苗的产量依旧。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也不知是谁的科研成果,采用了一种新的技术。这种技术,是把过去从田里拔秧改变为用育秧盘里培育的块状秧苗,把插秧改为抛秧,农民们于是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之苦,姿态优美地抛出秧苗,这样做带来了丰收。细思之,在拔秧和密植插秧中,固然贯注了我们的丰收意愿,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抵触了秧苗的自然意志。所以我们应尽可能叫学生讨论物理规律,叫学生设计物理实验,教师未必占满学生的空间。

我们能不能把教育变成学生最适合的东西,如果这样,学生就会忘我学习,达到最高境界,哲学家奥修讲:“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甚至,如果削足适履,或缠小脚,我们就不能走路了,或者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一样,我们需要提供学生适合的物理教育,当物理教育适合学生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学生忘记了自己在学习物理,忘记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学生物理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空前提高了。

三、物理教学中生本教育的方法

我们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教师是先知后行,学生是先行后知。从整体上讲,一般教师接受完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教师通常是运用既有知识来解决面临的具体问题,认识由一般到抽象的,是演绎的。而学生认识的基本走向是从具体到一般的,是归纳的。离开具体的抽象是空洞物,学生只能死记它不能把握它,比如液体的浓度概念,学生如果缺少具体的观察、体验,就难以领会它,教师在讲浓度的时候,问学生如何分出两杯浓度不同糖水,学生回答:“尝一尝”“看颜色深浅”“称一称”“煮干它”……

我们在物理教师教学中,要采用教师给学生钥匙,去开启自身的动力系统,我们把它叫做激发式。一个故事说,一位印第安老人,赚钱后买了一辆汽车,不懂得怎么开,只好雇了匹马来拉它。这位印第安老人当然可笑,他不知汽车本身有动力,可以用激发它自身动力的办法去开动。也就是说,他沿用的是马拉车的连动式,而不知道开汽车的激发式。而我们沿用的教学方法,其缺点就同印第安老人一样,在于忽视了人自身的动力,同时,也在于采取了缺少学生主动性的连动方式。

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本生教育,我们教学中可以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等等,我们在物理教学中经常看到老师尽可能详细讲解实验目的器材、原理、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等等,能否先尽可能简单介绍要点及注意事项就让学生做,做了之后再点评。例如:墨西哥一位教授为刚从乡下来的女儿买了球鞋,女儿没穿过,他就给她一二三四地讲要领,听着听着,女儿说,你还是把鞋给我吧,我穿一穿,不就会了吗?克莱恩认为:“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

又比如,学生们学习玻意耳--马略特定律,只要坐在打足了气的篮球上,立即就初步感受了这一定律的基本点:气体温度不变时体积与压强的关系,然后他们通过更多的实验去发现它、验证它,使之理论化,进入学的境界。哈尔莫斯对此深感触地说:“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动手--提问、解决问题。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问,解决问题,不要只传授知识--要鼓励行动”。

总之,作为物理教学工作者,如果能够根据本学科的特色进入生本教育,将会使学生幸福地过好每一天,幸福会使人产生对所做事情的超智慧,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第6篇:生本教育范文

关键词:生本教育;师本教育;生态课堂;合作;展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243-02

叶圣陶先生讲过:教是为了不教。这是讲教学首先要突出老师的教,也就是老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提高和升华。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现象比比皆是。我们经常听到,某某国际奥林匹克大赛的冠军又是中国的学生,但我们从没有听说“诺贝尔奖”获得者是中国本土科学家。传统的师本教育带来的困惑日益突出,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生本教育核心思想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成长、发展,学生的需要,要顺应学生发展,爱护学生天性,弘扬学生个性,要给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的才能充分展现,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生本教育,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还原学生学习的天性,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是一种高效的教育。

一、生本教育,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改进教学方法,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反对注入式,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密切合作,量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要重视学生在获取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生本教育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它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生本教育有“四突出”的特点,即(1)突出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完全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2)突出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质疑和探究;(3)突出合作:小组学习是最大特色;(4)突出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二、生本思想,还原学生学习的天性

教育家夸美纽斯写过:找到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生本教育的“三转变”即(1)变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2)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3)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内在的学习潜能。这正是还原学生的学习天性的有效方式。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恰好说明每个人都有天生的学习与创造能力。有效地创新条件,让学生的学习回归自然状态,让他们的天生的能力得到发展,这是今后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生本教育强调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师本教育”转变为“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生本教育”,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的创新与发展,还原因师本教育抑制的学生潜在的学习的天性。

三、生本教育,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

教育家叶澜说过“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了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自己的事情最后还是要自己去完成。把教育定位在人的生命的高度来认识,这是生本教育研究的重大突破。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的教育,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生命潜能和发展本能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生本思想在教育实践中将学习真正地交还给了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使学生发现自我,实现自我,信心高涨,在兴趣盎然的学习进程中,让学生的潜能得到空前的发掘和运用,从而形成了高质、高效、生动、快乐的自主学习。

生本教育不是控制生命,而是激扬生命。

四、生本教育,是一种高效的教育

郭教授提出:“生本教育体系下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资源。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能量”。学生用于学习的能量,不仅仅是用于信息的接收,更用于信息的创建;生本思想强调学习的“领受—领悟—提升”三阶段,这符合人学习的自然规律。生本教育的自主、合作与展示与美国学者艾德?戴尔1946年发现的“学习金字塔”理论不谋而合。这为生本教育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以生命合作活动为宗旨,把讨论作为常规化的教学策略,把领受、整体领悟和点化升华结合起来,预示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整体提升的美好前景。

总之,生本教育观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把课堂教学看作面向人的生活世界,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人的生命存在,成长和促进人的生命完善发展,生命质量整体提升的模式。郭教授说过“我们的学生,是人类亿万年发展的成果,承接了人类生命的全部精彩。而人格和智慧的提升都是生命自身的生长过程。绝对需要而且可能通过人的自身的活动而实现。”作为教师,应该以生本思想作为核心指导思想,真正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 教育走向生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第7篇:生本教育范文

关键词:生本教育;学习热情;知与行

进入新世纪后,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并把它放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执政理念的重要位置。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生为本”的理念逐渐地为人们所接受。人们关注的重点从“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人”,转向了“学生渴望成为怎样的人”。正是这样的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深入、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注入了新的活力。

“生本教育”这个教育概念首先是由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在本世纪初提出,并在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各地纷纷举行“生本教育”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但在参加过许多生本课堂研讨活动,听了许多所谓“生本课”后,总觉得许多同行对郭教授提倡的“生本理念”的理解似乎尚存偏颇。因此,笔者在重读《教育走向生本》之际,又对生本与生本教育做了一番认识与梳理。

一、什么是生本

简而言之就是“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那在教学实际中,“生本”又具体体现为哪几方面呢?

首先,学生是学习中的“人”而不是施教的“对象”。学生是“学习者”就应该有选择学与不学、采取怎样的方式学、究竟要学哪些内容的和自由权;而作为施教的“对象”是不需要、也不可能有课堂学习的真正发言权的。因为,在他们学习前,教师就已经给他们圈定了学习的“自留地”,你只能在这块“自留地”里耕种,超越这个界限就是“侵权”;在他们学习中,教师又给他们带上了这样那样的镣铐,你只能这样学,不能那样学,没有按照老师制定的教学预案学习,就会被视为“越权”;在他们学习后,教师又已经为他们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检验学习效果的方式,你必须好好完成,否则被斥为“违权”——违背了父母、社会给予你的“学习权”。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教师完全决定了教学的动机、过程、结果;学生彻彻底底被视为施教的“对象”、教师事先预设好塑造的模具。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才有郭思乐教授疾呼的教育应该回归“生本”——“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

其次,学生应该是“儿童”,而不是伪装、早熟的“小大人”。由于教师没有完全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常常用自己的想法、看法和感情去代替学生的想法、看法和感情,单相思地构建自认为iehen得意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长此以往学生自然沦为教学的“配角”。“配角”就要随时揣摩“主角”的心理—老师想让我怎么说,希望我怎么回答;我的回答是否符合老师的要求。当他们习惯了以这样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慢慢地就连他们自己也觉得这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试想,一个把学生彻底丢在备课路上的教学,怎能不使学生过早地成为猜测大人心思的“早熟儿”呢?其实儿童是有他特有的想法、看法和感情的,儿童本具有最为可贵的童心、童真、童趣,原本他们就该似懂非懂、自由活泼、天性率真的。但由于学生没有全身心地融入学习,长时期处于“被奴役”的状态下思考,久而久之他们的身上丢失了作为儿童原本应该有的天真、纯正与可爱;取而代之的就是“伪装、伪善、早熟”。

再次,学生是教育教学所依靠的第一资源。学生是教学活动存在的“主因”,没有这个主要因素的存在,教学活动就不可能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东西。”当然,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因而,这个最后过程并不是教师完成的。就这个意义来说,人的获得最终不是教师完成的。就这个意义来说,人的获得最终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学。而这一点恰恰是“生本”教育区别于“师本”教育的关键所在。“生本教育”理念告诉我们教育教学要全面依靠学生既有经验、智慧、知识以及学习的内在积极性。学生不仅仅是教育一般资源,而是教育教学所依靠的第一资源。因为一切教育行为最终必须同学生资源相结合或相化合,才能发挥最终效益。因此,教学内容的建构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而应该是学生对教材文本的“认知起点”,以及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探究兴趣点、困惑点、认知冲突点;然后才是考虑教学最终要实现的终点或节点。其次,学生更应该成为制定教学预案的参与者,没有考虑他们的探究兴趣,预设的一切教学过程都将是一种单边的“耗能”。再者,学生是教学结果的唯一检验者。没有得到他们的情感、价值认同,一切的教学价值都应该接受“无效”的现实;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与精神内核的丰实,才是检验教学效能的最终评判。

二、在生本教育中,我们该做些什么、怎么做

首先,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言:“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探究者。”但反观我们的教育教学现状,值得反思:为什么我们课前苦苦思索的话题,孩子们却不感兴趣;为什么我们布置的课后作业,孩子们会紧皱眉头。这一个个为什么无不在警示我们——我们的学生在我们走进课堂之前已经对我们的课堂宣判“死刑”了。究其原因,主要源自我们长期以教师的意志为中心,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只能处于服从的地位;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对课堂学习失去探究的兴趣与欲望。因此,“生本教育”首先必须是能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教育。而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关键在于我们应该遵循学生认知、心理规律进行教育。

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些什么?教师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为了解学生的需求;即转变角色,站在孩子的立场,想想学生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因为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教育首先在于教育是否真正了解学生的认知心理。因此,当我们蹲下身子,走到孩子的身边,亲近他们,捕捉到他们预习时的困惑点、渴望进一步探究的兴趣点;以及他们通过自己的学习已经达到的认知基点,从而设计出真正适合他们胃口的“实体设计” ;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奥斯所说的“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的境界。当学生充分感受到课堂是自己渴望的真正意味的“学习场”,自然就能焕发出所有的生命潜能,甚至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中学习。因此,“生本教育”下的“升本课堂”打破了传统意义的“课堂框架” ,而努力使学生感觉“课堂学习”是他们真正想要的一种生活状态。也只有达到这种状态,才能使过去“我要你学”转变为“我要学、我想学”。

其次,激扬学生的生命热情。当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他感受到学习带来的精神愉悦,探究的乐趣把他带入到一种忘我的精神境界;这样一堂堂“忘我”课堂学习的精神积淀,最终转化为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精神营养。因此,从这个角度讲,“生本教育”应该是激扬生命热情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学生不仅感受到生命的成长带来的继续学习的快乐和动力。因为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断被肯定;不断享受着学习本身带给他的“真实感”“神圣感”“美丽感”“卓越感”;他们可以自由地去“完全地笑”“完全地哭”“完全地怒”“完全地爱”“完全地倾听” 。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该怎样激扬学生的生命热情呢?

第一,尊重与信任,全身心地相信学生具备热爱学习的天性和学习探究的能力。这即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只有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被尊重” ,他才能全身心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并最终走向“自我实现” 。因此,教师应努力构建一种“自由、流畅、开诚布公、无拘无束”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可以自由言说;而且可以真诚与老师对话,甚至质疑老师的言说。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学习共同体” ,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舞台,也是教师增长见识、拓宽视野的平台。在这样的课堂上,每一个生命体都能获取别人的接受,而且是我完完全全的接受,使学生完全丢开了戒备心理,从而产生正视自己的勇气。

第二,依靠与感谢。所谓依靠学生前文已经略有论述,即全面依靠学生展开教学过程。所谓的感谢,就是教师要心怀一颗“感恩”的心走近学生,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享受到学生精彩发言、积极思考、潜心阅读带给你的精神愉悦。我时常有这样的念想——不是我在教学生,而是学生在教我;不是我在进行教学研究,而是学生点亮了我的教研之路。

第三,真诚的启发与激励。孔子说“不愤不悱,不启不发”。这种“启发”只有发生在教师对学生充分的信任和尊重,以及全身心的爱前提下,才能真正达到“开启”学生的心门,“启发”学生的智慧的功效。如果说点燃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是一种探究的唤醒,那么“激励”就是一种学习热情的再催发。学生的价值在学习中不断被真诚地肯定,他们的人生自信心得到了增强。

第四,引导学生的知行统一。当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唤醒学生对生命热情的诉求后,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引导学生向着“真、善、美”的更高的人生价值目标奋勇前进了。这就是笔者认为的“生本教育”的终极追求,即“知行统一”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形态下,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就不仅仅是指向于学生的能力、学业、成绩,更注重的是对学生一切良好品格的全面发展和提升。追求知行统一的生本教育就是一种“心根”培植的教育,“心灵”塑造的教育,“心性”熏养的教育。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数学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简单的数学问题却不知所措;我们也同样不可接受,一个在语文课堂上信誓旦旦口若悬河要如何保护环境的学生,在课后却依然我行我素地糟蹋环境。当我们这样沉下心来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我们就不会对学生课堂上所谓精彩纷呈的发言过于激励与欣喜,而忽视了这精彩的背后有多少是真挚的愤悱之言。孔子在《论语》中言,“巧言令色,鲜以仁。”“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但似乎我们的老师更喜欢的是在课堂上拼命举手、踊跃发言的学生;相反的对那些真正能入心、入境,却不大喜欢表现的学生,相对就要“冷落”许多。笔者在此并不是说课堂学习不要学生积极发言,而是想明确一种意识—言和行必须一致,只有这样的“由衷之言”才能真正促进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正如奥修所说:“你的真实和真诚,你的真理,你的爱,你的创造力,你的敏感度和你的精心品质,这才是你真正的财富。”

在追求“知行合一”的教育中,教师自身又该怎样做呢?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自身不喜欢阅读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如何底气十足地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一个不热爱自然的老师,如何在课堂上引领学生饶有兴趣地探究自然科学;一个在生活中不能很好利用数学思维的数学老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链接生活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

第8篇:生本教育范文

1.以人为本的含义

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一文中提出的一个基本哲学理论。其基本思想是“: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的主体,是一切活动的根本因素,强调要充分认识和尊重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体到学校德育方面就是“应以对人的深刻理解和研究为出发点,在德育过程中贯彻人本理念和人性关怀,坚持以学生为本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和内在潜能,以学生的实际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

2“.三生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价值理想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价值理想和思维原点,现代教育逻辑支点的核心是不断提升人的自身建设水平。“三生教育”体现这种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让学生体验美好,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坚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中心,把教育与人的自由、幸福、尊严和终极价值联系起来;坚持以人为中心,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三生教育”站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合的高度,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使受教育者真正感受到接受“三生教育”是自我成长的内在需求,这有利于他们形成自觉的德性主体意识,把外在的道德教育内化为心灵深处的道德信念,并自觉外化为日常行为,把有意义的生命,幸福的生活作为自己人生的追求。此外,这种人文关怀的德育理念关注人类发展普遍面临的问题,关注个体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基本问题,关注学生主动、健康、全面的发展问题,从人生的起点上逐步构建个体成长的基础,有助于在确立德育目标的过程中,真正做到科学、合理、真正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有利于消除德育目标“假大空”的色彩,使德育目标真正发挥引导德育健康、有序发展的作用,避免将受教育者作为“道德之洞”、“美德之袋”进行德育注入,从而出现“目中无人”的教育方法,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

二、对“三生教育”基于实践的理性思考

1“.三生教育”的新特点

(1)互动性

“三生教育”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里的“人”包括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整个德育过程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师生共同在“三生教育”中体悟生命,学习生存技能,探索生活意义,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学习中相互促进,既达到了对学生人格的健全,也促进了教师自身德性的发展,改变了以往将学生作为德育灌输容器的做法,使师生关系变得平等与交互。

(2)生活性

“三生教育”将德育回归生活,它的生活性表现在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将在生活中可能面临的价值选择,价值冲突等问题提出来进行探讨,使学生将来在面对这些矛盾与冲突时能从容应对。在生活中进行,以往我们的德育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知识的传递,“三生教育”更多的是将德育内容内化于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德育的作用;最后“三生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回归于生活,使学生明确了生命的意义,掌握了生存技能后能够更好地生活。

(3)开放性

从大的教育观念看,现代教育应该是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实施的一项系统性教育工程。“三生教育”的开放性体现在反对将德育限制在学校教育中的做法,强调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共同参与德育,打破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间隔,使之成为一个融通式的德育网络,从而不断对学生进行强化,使学生成为有德性的人。开放性还表现在对多元价值观的包容。现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学生可以从多渠道获得价值观,作为德育中重要的价值观选择上“,三生教育”承认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并将社会上的主流价值观介绍给学生,加以引导使其在多元的价值观中选择正确的,有益于成长的价值取向。

2.对“三生教育”实施的建议

(1)加强教师自身思想道德修养

“德育是一种以德性人格影响德性人格形成的交互活动,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特点,教师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均对学生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也在师生交互的理解中不断地重新认识学生,也重新认识自己,教师会在学生道德面貌发生改变时看到自身的教育力量,人格魅力,从而使自己的教育信念得到巩固,教师道德素养得到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实现自身的成长。”在“三生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把长期以来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忽视的教师自身思想道德修养重视起来。首先,教师要对自身角色做一个明晰的认识,包括自身在德育过程中所担负的使命,以及自身活动对教育对象所具有的现实和长远意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树立角色主体意识。其次,教师要积极培养高尚的人格品质,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事业的忠诚,教师应毫无私心杂念地投入其中,以培养学生的德性为职责,并从中享受到生活的乐趣,以自身的行为践行“三生教育”。

(2)课程设置的生活化

“三生教育”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到生活的特点决定了学校课程设置也要立足于生活。因此“三生教育”课程内容要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统一,使德育散发浓郁的人文关怀气息。课程内容要兼顾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现代社会中,不仅需要人们有较高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具备发奋进取的创新精神、执着坚定理想的信念和面对挫折的冷静思考等非智力因素,在课程内容上要注意兼顾,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的情况下,学会结合社会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理解人生的真谛,把握自己的命运。其次,要注重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三生教育”可以通过开展艺术节、文化节与科技节等传统节目,也可以创新出野外生存训练、模拟市场交易、模拟招聘会等形式,丰富校园精神生活,构建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实现自身人格的健全。最后,课程开展的场所要突破课堂的范围,走出学校,走进家庭与社会,将“三生教育”的内容真正植根于现实生活中,使德育与生活对接。#p#分页标题#e#

(3)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相统一

第9篇:生本教育范文

【关键字】音乐活动;生本;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其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音乐课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最终提高音乐审美、创造等各种能力。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在此理念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成四个音乐集块,即演唱、演奏、听赏、活动。其中“活动”设置了“歌表演”、“律动”、“音乐游戏”、“集体舞”、“我的创造”、“露一手”、“小小音乐剧”、“采集与分享”、“精彩回放”等栏目,各种活动设计突出体验,重视实践,鼓励创造。在音乐教学中实施活动教育内容达成音乐教育目标,本人认为关键是推行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强调对学生生命高度尊重和全面依靠,提倡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知识的互动过程,是心灵沟通的过程,是生命体验的过程。音乐活动教学中运用“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能让学生在丰富的、生动的、具体的音乐实践中,主动体验、探究、合作完成音乐审美提高过程。

一、确立正确的生本观

“生本教育”的教师是音乐活动课的组织者、引导着、参与者,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服务学生,最终完成发展人、造就人的教育目的。在课堂中教师首先应有明确的定位,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为此,教师应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学习的空间和自由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支持下主动学习,逐步让学习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如在苏教版小学音乐二年级创编活动“我的创造”的“森林音乐会”中,教师可让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创造各种节奏型的声响。课堂上我先模仿布谷鸟等叫声创设森林意境,而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教室当作大森林,创编大自然的各种声响进行小组音乐会比赛,进入情景的学生创作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纷纷各抒己见主动的参与创编活动,创作了小鸟“喳喳 喳喳”的八分音符节奏、知了“知・了”的附点节奏、雷声“轰 隆隆”的八分和十六分音符结合的节奏、老鼠“吱吱吱吱”的十六分音符节奏、小猫“喵- - - 呜”中“喵”的三拍节奏、钟声“滴答滴答”的四分音符节奏等各种节奏型声响,课堂变成了真正的森林音乐会赛场,当然课堂效率也是比较高的。可见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不是教师被动教学的课堂,只有真正树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形成新型育人观念,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建生本的教学环节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是一个好演员,更是一个好导演。在音乐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努力构建以生为本、充满生命律动的课堂模式。做到全面依靠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和聪明才智。教学环节设计要回归学生主体地位,把学习权真正交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如在三年级“采集与分享”的“傣家知识”展示中,我创设了生本的教学环节,首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或其它方式搜集资料,而后让其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展示。当然,在学习和展示过程中教师要导好各个环节,让各环节顺畅进行,为此,我为学生提供了校园网络,对学生的展示方案提供参考性意见,为学生的排练提供场地和辅助材料。课堂展示中我又为学生提供媒体和舞台,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示傣族与相关音乐知识的介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最终结果是令人振奋的,展示中有的小组用傣族音乐为伴奏进行语文课文《难忘的泼水节》的朗诵;有的以多媒体方式展示傣族风俗的内容;有的采用领唱与合唱形式进行歌唱;还有把器乐伴奏与舞蹈结合表演,可谓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在整个音乐学习环节中,人人都成为传播信息的渠道,学生从自主课外搜集信息到课堂交流,知识信息的获取不再限于教材和教师对教材的注解。这种生本学习,使学习方式变成多样化、开放性的学习通道,学生的经验不再单一和封闭。学生在“先学”的基础的交往、交流环节也成为知识信息传输、拓展的宽带网。在这条知识信息的宽带网上,学生的经验由以前的扁平变为现在的立体,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少教多学”这一人们期盼的教学目标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成为了现实。

三、营造和谐的生本课堂

“生本教育”的课堂气氛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学生的情感和个性能够得到充分尊重和发展的,营造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是实施“生本教育”的保证。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程参与适时并举的“引”、“导”、“启”、“发”,既让学生感受到生本课堂的欢乐,又不偏离教学目标。如在“小小音乐剧”《大鹿》活动中,在学生对歌曲内容理解、歌唱后,我创设了平等、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演一演故事,过程中学生别提有多高兴、多积极。根据歌曲内容他们觉得先得选出表演、歌唱、伴奏、背景等角色,而后进行了分组操练。在执行完角色分组后,学生在平等参与和小组讨论中自然的出现参谋者、决策者和操练者等分工,每组也能在和谐的环境中交流具体怎样表演、演唱、伴奏等。音乐课堂一下子进入了排练现场,特别是角色分配与表演,形象的展示了音乐故事的场景。歌唱组在歌唱小兔内容时情不自禁的加快了速度,准确到位的表现了小兔被狼追赶时的害怕,和急切希望大鹿开门救它的心情。在这过程中我明白了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拓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四、创设多元的生本评价

生本教育的评价标准,不以一堂课的成功来衡量教师和课堂,而是看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态度。如今音乐活动生本教学完全转入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对学生的评价如果停留在原来的方法上,必然落后于教育改革。为此,音乐活动评价既要重视对结果的评价,又要重视对过程的评价,既关注评价的结果,又需关注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和价值,结果与过程相结合,达到生本教育的评价观。作为音乐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出及时的评价。如在展示傣家知识的过程中,我们的评价就不能只以学生的展示成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对学生收集材料、组织等也要进行恰当的评价。同时还可让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进行评价。当然评价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成为持续学习发展的动力,生本教育强调评价应该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既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又注重学生的实践效果。

生本教育是活的教育,生本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音乐活动学习的兴趣,更好地理解和展示音乐作品,进而发挥音乐作品的能动作用,促进学生情感体验、自我表现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