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景区商业街区规划设计范文

景区商业街区规划设计精选(九篇)

景区商业街区规划设计

第1篇:景区商业街区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灾后重建 地域文化 景观

公元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致使震中及周边地区遭受了严重的地震灾害,在此次地震中绵阳市平武县平通镇损失严重,城镇中主要街道损毁殆尽。永通街等主要街道灾后重建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尽快恢复主要街道功能以及街景风貌如何塑造、如何体现地方特色等一系列问题。平通镇为全国羌族自治镇,有浓郁的地域文化,在街景风貌规划设计中必须得以彰显,同时要满足灾后重建生活和生产对功能实用的需求。规划中将平通镇街景风貌定位为具有浓郁羌族文化特色的街景风貌。平通镇灾后重建街景风貌规划包括平通镇平豆路(现称为永通街)1.5km、 纬6路(新规划的道路)0.3km 、老街0.22km等三条主要街道。

1、概况

平通镇位于绵阳市平武县西南端,是从江油、北川进入平武的门户,南距江油市40公里左右,北距平武县城85公里。

平通镇属高山河谷地带境内地势由北向南倾斜,海拔最高点为2303米,最低点660米。平通镇位于涪江上游,河道自然落差大,水流湍急。自然灾害主要是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平通镇属地震较为频繁发生的地区。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川北一带8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为惨重的损失。绵阳市“5.12”地震极重灾区覆盖范围,平通镇是全市划定极重灾区的其中之一。

2、“5.12汶川地震”对平通主要街道的影响

林豆公路平通段5公里损毁严重;老街损毁严重,0.22km几乎完全损坏。

3 平通镇主要街道调查分析

3.1现状分析

永通街、老街等街道曾作为平通镇繁华的街道,其两侧的建筑经历5.12地震绝大多数已倒塌,零星保留几栋民房。灾后重建党和政府本着高起点、高标准、彰显地域特色来重建永通街和其他街道。随着灾后重建的深入,本地人民生活水平不仅可以恢复到灾前水平,而且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人们对购物环境和商业形象需求也会提高,新世纪的永通街在获得机遇的同时,面临着长远发展的挑战。

3.2、主要街道功能分析

永通街(1.5km)和纬六路(0.3km)作为日常生活的场所,其突出特点就是大众性,具有吸引各阶层人士汇集的强大力量,且包容任何弱势阶层,成为促进社会交往和城镇居民活动的场所。老街(0.22km)具有悠久的历史,承载着平通镇居民集体的记忆。为使街景风貌设计更符合居民的行为活动规律,满足居民活动的需要,达到通过空间环境设计促进社会交往,设计过程中对居民活动意愿进行了调查,以期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反映居民的行为活动,创造独具魅力的活动空间。

3.3、日常活动目的调查:

永通街、纬六路集中体现城镇的商业经营特色,是多功能综合性消费场所。对于活动目的:购物、行政办公、求学、日常休闲等;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永通街今后仍以购物、行政办公为主,兼有日常休闲和餐饮功能。老街活动目的:购物、日常休闲、观赏旅游、餐饮。

4、建设浓郁羌族特色的文化商业街的意义

平通镇为全国羌族自治镇,有着浓郁的地域文化,这一稀缺的资源必须在街景风貌中的以体现。这种稀缺性是其他物质资源和环境无法替代的。对于当地居民,它是一种精神上的需求和对地域认同,最终会产生归属感,游人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向往之情。永通街(原平豆公路)位于平通镇区几何中心地带,穿城而过原为过境公路,《平武县平通镇灾后重建规划》将其规划为城镇主要道路,不在承担过境交通功能。永通街是平通镇最繁华的街区,也是镇上的商业主街,全长1.6公里。5.12地震中,永通街受损严重,街道两侧房屋绝大部份倒塌,涉及学校、镇政府、居民小区等,急需重建。随着灾后重建的深入开展,亟待恢复和提高永通街的原有功能和体现地域特色,以满足镇区乃至镇域人们生活生产的需要。这其中也饱含着援建者的对灾区人们的关爱之心。

5、羌族特色的文化商业街建设理念

5.1、符合灾后重建要求

在规划建设中,要充分考虑灾后重建的特点要求,高效高质完成灾后重建任务。

5.2、近、远期相结合

考虑立面改造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协调各方利益,规划采用近、远期结合的原则,近期重建街道主要功能设施和净化清理改造保留建筑立面,规范广告牌匾位置和尺度,远期随着永通街的建设,重建具有羌族文化和商业气氛的沿街建筑立面。

5.3、体现特色的原则

改造中发掘现有的优势特色,宏扬并刻化它,建成后的永通街立面要拥有浓郁的羌族文化特色,同时满足商业、生活功能要求,使其亲切感的基础上规范它,美化它,协调它,让永通街、老街、纬六路的形象精致、更具品味。

5.4、商业性性

永通街、纬六路、老街的设计要服务于商业活动,增进商业活动的效率与效益。烘托商业氛围,在不破坏羌族建筑美的同时,合理布置广告、海报、霓虹灯。统一中富于变化,变化中求均衡,力求形成浓郁地域特色的繁华商业街。

6、街景规划设计

(1)街景建筑立面建设要点

永通街西起汽车站,全长约1600米,两侧建筑以2、3、4层为主,现状建筑风格的单一化。老街尚保留古老民居的遗迹;纬六路为新规划道路。基于平通镇为羌族自治镇,提出了以羌族文化为特色的“分区段式”结构处理街景风貌。街景主要建筑风貌以羌族文化为特色,即依据建筑羌族特色分段,使每段内的建筑风格协调,而整条街路风貌富于变化。而每段之间均有规划的休憩广场做为过渡,漫步于此的行人,看两侧街景自然变换,给人以移步换景之感。

永通街商业街:规划结合永通街现有道路为系统基本骨架想。规划将永通街划分为三段。其中,规划汽车站至规划卫生院段长450米,这一区段主要分布汽车站、市场等为入口门户空间,布置居民房屋,自然山体景观。卫生院至纬三路段长660米,这一区段主要布置着小型商铺(结合居住)和公共建筑,规划该路段为精品文化街;纬三路以北路段,这一区段主要分布小型商铺和居住建筑。纬六路、老街结合永通街现有道路为系统基本骨架,街道区段主要布置着商铺(结合居住)和公共建筑。

(2)节点设计

在永通街上为了丰富整个街区空间,增加休憩和娱乐场所,完善其服务功能。规划在老街与永通街交叉口设牌坊,体现城镇的历史延续性。 广场:在沿街公共建筑前设广场,结合绿地设计一处雕塑,展示羌族文化、烘托商业气氛。

7、结语

灾后重建时间紧、任务重,参与者以爱国主义的热情投身其中,克服随时可能出现的困难,担负着光荣的使命和责任,使灾后重建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街景风貌规划做过很多,但灾后重建还是第一次,如何解决灾区人们的困难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但灾后重建不是简单的重建,同时要担负起全国人们的爱心、期望和祝愿。在工作中总结了许多经验和教训,为我们今后工作提供借鉴。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优化提高。

参考文献

1 平武县平通镇灾后重建规划[R] 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8

第2篇:景区商业街区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文化、商业街、规划设计、探讨

商业街道及商业街区是城乡商业经济往来最为繁华的场所,因此商业街能够直接反映出当时、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特征,从特定角度来说,一个成熟的商业街,从其布局、空间特点、环境特征等方面可以直观的了解城市文化品位及特色风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商业街对城市发展越来越重要,全国各地不断建设并改造商业街,对于设计师来说,如何在商业街设计中融入文化因素显得更为重要。

1.文化商业街运营应考虑的因素

由于城市广场的承建方为政府,城市广场建设是政府行为,因此,城市广场在建成后很少会遗留后遗症,而城市文化商业街则不同,文化商业街的建设涉及内容较为宽泛,具体运营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比如:假设商业街的建设是政府推动下的市场行为,那么开发商的利益模式在哪里,随着城市人口激增、消费水平不断提升,那么哪种规模的商业街才能适合消费群体需求呢,开发商应该以哪种管理方式经营等都是文化商业街在设计阶段需要加以考虑的因素。

2.文化商业街发展的方向

商业街是什么?所谓商业街就是提供多种服务、零售等行业的有机组合,即能满足人们对购物、餐饮、文化、娱乐等多方面需求。截至目前,我国商业街大多是由政府规划建设的,或者是由于历史等因素、自然聚集而形成的,比如首都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等都是著名的商业街,不同商业街不仅可以展现特定历史底蕴,而且可以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色彩。

3.文化在商业街设计中运用的重要性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长期的历史沉淀,是一种自然景观、人文文化的有机组合,它不仅存在于当地的自然景观中,而且存在于代表性建筑里,存在于当地民俗历史文化中。在城市文化商业街设计前,应充分了解当地文化、民俗,这是建设优秀文化商业街的前提。只有当设计师充分了解当时、当地的文化历史、区域设计定位、居民生活习性等多种因素,寻找内在精神文化与外在表现形式的联系,才能将文化真正融入到商业街的设计当中,设计出的商业街才具有文化神韵。

4.文化在商业街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在城市文化商业街设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从当地自然景观、代表性地域建筑、文化等内容中提取相应设计元素,并结合当地自然气候、居民生活习惯、本地建材等客观因素综合设计。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综合考虑当地居民对商业街的功能及审美需求,综合商业效益、商业服务人群等多方面因素,运用现代设计手法综合融入城市文化元素,将文化有机的融合到城市商业街建设设计当中。对于商业街设计而言,应当考了的文化因素有:传统低于建筑文化、自然景观文化、传统历史文化等三方面,具体运用如下:

4.1传统建筑文化的运用

随着时间的发展,历史的沉降,不同区域的建筑形成自由风格,独具地域性建筑文化特色。城市商业街的建筑形式以及建筑空间形式相对简单,商业街中间大多以步行街道为主要道路,道路两旁分布不同形式的商业店铺,而店铺的建筑形式是最能体现商业街道整体建筑风格的建筑。因此,设计师在设计临街建筑时,应充分考虑当地传统建筑形式的继承与运用。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商业街不同定位加以考虑。传统商业街是随着城市发展而自然聚集形成的商业街区,这些街区的建筑风貌是这个城市形象的标志与代表之一,是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文化资源与商业资源,老商业街的上街价值具有独特定与不可复制性, 这也商业界存在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改造传统商业街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对建筑进行大拆大建,要尽量保留传统建筑的原始风貌特征,注重当地商业建筑形象,尊重当地居民对原有商业街道的认知感与亲切感,使传统商业街同城市发展相辅相成,互相协调,共同发展。

4.2自然景观文化因素在商业街设计中的运用

在城市文化商业街的设计过程中,融入自然景观文化元素是设计中的一大两两点。在设计当中应适当复制、提取、抽象、重构具有地域特色的山体、水景等自然文化元素。在商业街的整体设计中,浓郁的地域气息能够提升商业街的整体形象特征。设计商业街公共环境设施过程中,应采用自然元素符号化等设计手法,体现商业街中公共设施中地域自然文化性。以桂林城市商业街为例,街道指示牌是辖区内著名风景点的抽象化、符号化,既体现了区域自然文化特征,又起到提供指示信息的标示,这样的设计体系既能满足人们对使用功能的要求又能然使用者展开联想与想象,深刻反应街道自然文化底蕴。

4.3康巴什新区吉劳庆文化公园案例分析

吉劳庆文化公园位于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规划面积约22万平方米,位于吉劳庆河东侧,有优越的天然水岸资源。总体布局为“五区、三轴、两街、公园”,其中两条文化商业街区为以水乡情愫为主题的文化里坊区和以古玩字画为主题的文化街巷区。示例图

文化商业街的整体风格是中国传统建筑,以仿古建筑和院落形成文化商业街的环境基调,并将吉劳庆河的水资源充分利用,形成中央水景。通过将中国传统民俗中戏剧表演、茶艺表演,水神庙祈福和具有蒙古当地特色的内蒙大餐、摔跤表演和各地小吃等将民俗、旅游、古玩、商务、购物、文化各元素融入其中,成

为整个文化公园的灵魂区域和精髓所在。

康巴什新区吉劳庆文化公园不仅将传统文化建筑、自然景观和文化完美融合,更为鄂尔多斯平添光彩,成为文化商业街的典范。

5.结束语

文化商业街更具有生命体,同时也更能体现商业街的商业价值,并满足当地居民的地域情感等双重需要,从而进一步的展示文化商业街的文化特征。在文化商业街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充分运用地域建筑文化、自然景观文化、传统历史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结合现代设计手法,在城市文化商业街设计中充分融入区域文对此加以提炼及运用,突出商业街的文化特征,增强人们对文化商业街的认同感,使商业街的成长与城市的发展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张世标.国内商业街业态现状研究与建议[J].现代商业.2009(27)

第3篇:景区商业街区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新区;中心商务区;城市形象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项目缘起

2003年,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鲁中崛起,淄博率先”的发展方针,同时为了配合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的目标,淄博新城区的建设开始启动。而新城城市核心区的建设更是重中之重;本案位于淄博新城城市核心区,规划占地44公顷,是未来淄博市的商务中心区,南临淄博市体育中心,北临规划中的淄博市文化中心。

二、规划方案

1.项目定位

通过对于项目区位、现状等背景的研究解读,以及相关案例的研究借鉴,提出本次项目的定位:魅力都市 水秀商街

1.1魅力都市

商务区的设计中通过构筑富有变化且具有标识性的商务区天际线,打造连续的街墙,塑造宜人的街巷空间,采纳简洁大气的建筑风格等手段,构建充满现代都市魅力的商务中心区。

1.2水秀商街

在商业区的设计中注重与锦带水系的景观互动,打造多条视线廊道,将水景引入商业街内部,形成商业购物与水岸休闲互动的,具备水岸魅力的活力商街。

2.用地及建筑功能策划

根据设计要求及基地周边规划状况,本案大体上可分五大功能组团,即居住组团、商业购物组团、餐饮娱乐组团、滨水休闲组团和商务办公组团。

具体到建筑功能上,不必过于拘泥纯粹的功能分区赋予功能,而是在保证功能区主导功能的前提下辅以适当的辅助功能,更多体现功能复合的原则,提供更多不同功能间相互促进、不同活动相互碰撞的可能性,提升地段活力与吸引力。

在商务区的设计中,基于对区内工作人员使用需求的考虑,方案依据区位景观、交通等条件,对高层下部的多层裙房提供了不同的功能复合类型,增加工作生活等的便捷性。

2.1金融街和总部创意街坊

商务办公区根据建筑功能不同分成金融街和总部创意街坊两大主题功能街区。

商务办公区的核心部分设置连续的商务办公、金融办公楼宇,形成商务办公区的金融中心,成为具有标识性的金融街。

商务办公区南北两侧建筑以总部办公、创意办公为主,形成总部创意街坊。

2.2商务办公

商务办公是本区的主导功能,本案以高低错落的高层办公楼群打造具有地区识别性的商务办公中心,在设计中尽量保证办公楼宇都有较好的视线通廊俯瞰水景。

2.3多层裙房

只有纯粹办公功能的商务中心区已经在实践中被证明是缺乏活力持续性的,本案利用高层建筑的裙房在办公区加入多元的商业、金融、服务等功能, 在提升商务办公人员办公便利程度的同时,也提升本区作为城市中心区的活力及认可度。滨水区裙房考虑办公为主结合底层餐饮购物等功能,区内道路两侧裙房则在办公为主导功能的基础上辅以金融以及与日常工作活动相关的服务产业,实现其与商务办公功能之间的积极互动。

2.4多元商业形式

室内购物商场、室外商业步行街、特色休闲餐饮街区、滨水景观步道。

商业区功能的复合更多的体现了人们在商业活动中对不同功能如综合卖场、精品购物、餐饮休闲、聚会、娱乐等功能的需求,复合多种功能的建筑通过具有浓郁商业氛围的商业步行街以及优美的滨水景观步道两种方式串联起来,为市民提供丰富的休闲、购物体验,打造城市活力商业街区。

3. 空间设计解读

3.1 天际线控制借鉴

——高度控制:

一个成功的城市设计离不开具有标识性的外部高度轮廓,优美的城市天际线正是这种高度轮廓的二维表现。目前世界上的成功CBD大多呈现出山峰状的城市天际线轮廓。

——景深关系:

景深一词最早用于摄影,指所拍摄场景的纵深范围。本次规划中我们提出了“景深”的概念,目的也是希望对规划区域的城市高度轮廓从纵深方向进行深度的研究。

通过对国外成功案例的研究不难看出,拥有丰富景深层次是一个良好的城市中心区域天际线不可缺少的要素。层层退台式的建筑高度变化,既提供了更多的景观均好性。也让城市的天际线拥有丰富的纵深变化和更好视觉效果。

3.2本案天际线的设计

本次规划方案中,根据黄金分割的空间定位,结合已经确定的建筑单体项目,设计了一个最高点,一个次高点的“主次峰”式天际线轮廓。力求突出错落有秩,优美多变的城市天际线。

3.3本案天际线景深的设计

在实际的规划中,我们采用滨水地区向地块中心高度依次上升的原则,结合退台、架空、以及建筑之间的错落布局等设计手法,力图将最好的景深关系体现在方案中。

3.4 连续的街道界面设计

本案借鉴成熟街区经验,摒弃了城市快速发展中极易造成的高大、冰冷、断裂的现代城市意向,恢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人性化尺度的连续街道作为高层底部处理手法,为人的活动提供空间基础。

连续完整的 “街墙”

“街墙”,是指由建筑所围合的街道连续界面。因为具有一定的高度和不间断的连续性因此产生了墙的实体效应和心理感受。在高强度开发的城市地块中,“街墙”不仅是有效利用土地的方式,也是构建丰富街道空间和宜人空间尺度的常用手法。

形成连续的沿街建筑界面,有利于形成整齐有序的城市空间景观,有利于城市设计的弹性控制与整体协调。

街道界面设计

本案根据街道交通类型的不同,对各类街道界面的控制给予区别要求:紧邻城市主干道的街道界面,基于道路快速通过通的性质,要求建筑界面严整、连续,形成城市整齐划一的街道景观;区域内部街道考虑使用需求及慢速交通的视觉特性,在界面处理上可以稍微灵活而具有一定的变化,如局部开放的广场、绿地等,为行人驻足提供空间;滨水区更多考虑其景观性,街道界面控制可更为灵活,同时考虑建筑作为景观背景的特殊需求

4.道路与交通系统规划

本案交通系统主要由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城市支路及区内道路构成,形成等级完善的交通系统。

主干道

城市主干道是本案主要对外交通通道和地区交通骨架。城市主干道建议采用三块板的断面形式。中央分隔带宽度不小于1.5米,以便设置行人过街的待行区。中央分隔带宽度大于4米的,在路口利用分隔带设置左转专用车道。城市主干道与城市主干道、城市主干道与城市次干道相交,应设置扩大路口,增加路口进车道数。

次干道

城市次干道是集散本案各街廓交通的主要通道,兼有生活服务功能,配合主干道组成道路网,起到了广泛连接城市各部分与集散交通的作用。从交通集散功能来说,它一方面汇集支路的交通,另一方面又要舒解来自主干道的出入交通;从生活服务功能来说,次干道两侧对公共建筑及交通集散的设置没有特殊限制,方便出入口的交通。另外,汇集到次干路的自行车和行人交通量也比较多,方便居民出行。城市次干道两侧可结合需要设置出租车服务站和机动车停车场。

支路

为联系各街廓的道路,解决主要出入通,以服务功能为主。区内主干路除供汽车行驶外,还提供沿线街廓服务车辆的出入、货物的装卸、来客的停车用地。建议断面采用一块板的形式。

内部道路

第4篇:景区商业街区规划设计范文

1.1公共场所的景观规划城市的公共场所是指城市的公园、广场等地。这些地方是城市的一个休闲场所,是一个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会成为一座城市的象征,比如天安门广场。这些地方通常是一个城市的中心区域,交通便利,因此对于这些地方的景观规划也会对城市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1.2社区的景观设计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居住的地方,对社区的景观规划不仅影响城市的形象,更是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城市社区的景观设计不但要满足居民的生理需要,还要满足居民的精神需要。

2.城市景观规划的原则

2.1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城市景观规划的最重要原则。城市景观规划建设最终的目的是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发展的需求,因此在景观规划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景观规划和人类活动联系起来。人是城市的主体,一切对环境的改造必须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否则只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在城市景观规划中要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需要。

2.2尊重环境城市的景观规划需要尊重自然规律,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是城市发展的基础,环境中的水、土地、资源等都是大自然提供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因此我们要学会感恩自然,在城市景观规划中,不能对环境进行破坏,要努力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

3.经济发展视角下的城市景观规划

3.1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在城市的景观规划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城市旅游景点的开发。旅游经济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景观规划可以将城市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统筹规划,将旅游景点的经济效益和景观规划有效结合。这样既能够开发出更加合理的旅游资源,也能够给城市的旅游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3.2商业街的合理规划商业街是城市中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商业中心。商业街的规划影响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进行商业街的规划时一定要综合分析考虑。商业街要建设在城市中心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流量多的地方。在商业街的规划中,还要考虑环境的因素,即对城市景观的影响。一般来说,商业街的建设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在商业街还要进行一定的环境美化。

3.3社区的养生业发展城市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居民住宅区的规划。住宅区是居民居住的地方,具有固定的消费人群,可以在社区发展养生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养生所是居民进行身体放松、促进养生的场所,这对于提高人们生活品质,保证生活健康具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养生不一定非要去养生会所,也可以提供一些养生场地供人们进行身体锻炼。养生业的发展能够刺激居民消费,拉动城市的经济发展。

4.结语

第5篇:景区商业街区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山地城镇;特色营造;规划

Abstract: the mountain town development is the use of the land saving, prot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important development strategy. But the mountain town construction should not copy the ground town mode and experience, planning and design as the first step of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we should fusion topography,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regional context factors, should be potential LiDao through the site, road, building, landscape, such as design means to creat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the nature harmonious space environment.

Keywords: mountain town, Characteristic build;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云南省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其中,山区、半山区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高达94%,坝区占全省国土面积仅为6%,有相当多的小城镇位于山坡丘陵地区。如何少占良田好土,更多、更好地将目前未能充分利用的山地转化成为建设用地,探索出一条山地小城镇的开发模式,营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善、自然和谐的空间环境,是我们应该长期面对实践性课题,也是山地小城镇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小河镇安置区修详规为例,就如何把握规划设计原则,顺应地形规划道路系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依山就势布局建筑群体,创造特色鲜明的景观体系等几方面探讨山地小城镇空间特色的营造,对目前城镇上山的规划设计具有较强指导性。

现状概况

项目用地南临小河沟,北临通往虹山的现状公路,东西两侧沿山形走势呈带状展开,总用地面积:21733.81平方米。用地范围内除少量现状村民自建房外,大部分为山体坡地。山地地形复杂。东北高西南低,自然坡度较大,平均坡度达到了50%以上,最低点到最高点高差超过50M,,但基本为一个坡向,视野开阔,用地高程均高于洪水淹没线10M以上。需进行科学的场地分台处理,才能整合成可利用的建设用地。用地与小河镇区的交通联系较弱,规划应加强步行交通及出入口的联系。另外项目区具有背山面水的自然条件,规划可以在布局上体现山地城镇特色。

规划构思

1、规划思路

(1)定位问题:在满足灾民安置需求的同时也充分考虑镇区未来发展及灾民生产就业的问题。经过区域发展条件分析,结合安置点建设打造独具水乡风格的特色商业街区。

(2)风格问题:积极打造小河镇“水” 的文化品牌, 做足“水” 的文章,体现“水乡”特色。建筑规划布局、步行交通体系及建筑户型设计均要充分体现“山城”特色。

(3)布局问题:建筑布局与场地分台相结合,形成了行列式形态,实现布局的最合理化。建筑布局应形成街巷空间,增加临街铺面的商业价值,形成浓郁的商业氛围。

(4)规模问题:尽可能多的满足安置户数,安置区建筑面积满足居住和商业的要求。建筑设计在满足群众的安置意愿的同时,应体现节约土地的原则。

(5)实施问题:充分考虑规划区与区域的交通联系,为片区未来发展破除障碍。对场地现状做出充分合理的分析,使规划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利用工程措施以及建筑设计等手段实现土地利用最大化,建设成本最小化。

2、规划目标

结合本次灾民安置区的建设,将本项目作为小河镇水乡精品旅游小镇的启动示范区域。为整个镇区未来发展提出新的思路。

3、 规划定位

把项目区建设成全省灾后恢复重建的示范项目,同时打造独具水乡特色,功能复合的精品水乡古镇商业步行街区。

安置区 + 特色商贸区

规划布局

1、总体布局

山地规划设计首先要顺应地形,以山地的环境特征出发,依山就势,优化有利坡向和山体,改造弱化不利坡向,把场地整理成缓坡、台地、平地、坡地。为建筑提供形式丰富又适于建造的基地条件。规划顺应地形,采用行列式的布局方式,沿平行等高线方向对基地进行分台,沿南北向把基地划分为五级台地,每级台地宽约30米,高差约7到8米。这样的分台处理既保证建筑布局的用地要求,同时也有效地消化了场地的坡度和高差,减少了规划实施中的土方工程量,最大程度减少对山体自然环境的破坏,为之后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规划结构

规划形成了“一轴、一带、一核、四区的结构”。

“一轴”:南北通透,串联着山体绿化,河流以及内部景观核心的绿化景观主轴。

“一带”:围绕河流,自下而上延绵展开的滨水步行景观带。

“一核”:地块中部规划形成的公共景观核心。

“四区”:即社区公共活动区、公共停车区、社区公共服务区、步行商业街区。

2、交通组织

(1)交通流组织

复杂山地道路系统高差相对平地地形要大得多,规划中要顺应自然山形地势的起伏变化,应势利导规划道路系统:道路无需过宽,在满足消防通道的坡度、宽度及转弯半径等基本要求的同时,保证车流顺畅即可,在线型设计上应避免垂直等高线,灵活运用“S型路”、“单边街”、“爬山街”等多种形式来体现山地环境的空间特色,形成层次丰富 、生态、有机的道路网络体系。规划采用外环道加尽端式支路的道路结构,对人车进行分流。车行交通从西北侧入口进入规划区,到停车场即止,停车场以下区域均为步行空间,同时在步行街一侧预留车行空间,保障紧急情况消防车辆的通行以及人流的疏散。各层街道之间通过滨水步行道以及南北的阶梯形成环状步行网络。以50米步行的距离在相应地段设置供人停靠休息的休憩场地。

(2)出入口设置

全区共设置了两个对外交通出入口,其中西北侧出入口与通往虹山的公路相连为近期主要的车行及步行交通出入口,南侧入口近期主要考虑通过架桥的方式解决规划区与老城区的步行交通,远期建设条件成熟后建议增设车行道路,以使规划区与整个镇区路网形成整体的道路系统。

3、步行空间组织

步行空间的组织是山地空间特色营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划中应对梯道所形成的竖向步行系统进行加强以突出山地特色,可尝试以步行中心区为核心,用梯道和步行林荫道将片区中心和组团中心联系起来成为一套步行空间系统,满足规划区便捷通达的需要,提供一个安全、宁静、有效的步行交通环境。本规划利用基地高差,在基地内部形成东西向的五条商业步行街,其中以中间的一条作为为主要街道。又在基地南北向设置了一条主要的景观步行通道以及多条步行阶梯,连接不同高差的两条街道,同时街巷内引入溪水,形成商业气氛浓郁的的水巷。凸显了水乡特色,形成安置区的景观标志。

规划中在为步行者提供休闲与交往空间环境的同时,还注重了小河镇文化环境形态和历史传统符号的保存、改造和创新,突出城镇的地域性特征,强调商业步行街厚重的文化积淀。塑造具有魅力的商业步行空间环境。 “以本土为本”的地域性特征在步行街中发挥着聚集人气,发展旅游业的重要作用。

规划街道以本地的石材为主,通过青石、卵石、拼茶石材来营造历史的沧桑感,水系的组织自由碗蜓,宜窄则窄,当宽则宽,与砾石拱桥、巨石相结合,再辅以古树垂柳,小品、群雕。

4、景观特色营造

规划用地靠山面水,南面与镇区隔河相望,周边自然环境良好,场地南高北低,置身其内整个坝区风光一览无余。规划绿化景观系统以此为基础,充分利用建筑立体空间的错落、平面的围合、视廊渗透等各种设计手段形成了内外环境相互交融,自然和谐的景观结构。

(1)、绿化景观结构 :

“一纵五横,一带一心,多节点多渗透”

一纵:南北纵向展开,连接内外景观的景观主轴。

五横:顺应山势地形东西向展开的五条步行商业景观轴。

一带:围绕河流,自下而上延绵展开的滨水步行景观带。

一心:以水乡文化主题广场以及跌水景观组成景观核心。

多节点:各个主要的步行景观节点。

多渗透:周边山体景观以及河流景观的渗透。

4、建筑空间布局

建筑整体布局应顺应山形地势,结合不同区域的自然地形特征及地质条件,自由灵活进行布局。平缓地带布置较高的建筑,山坡地带则布置较低的建筑。如此布局不仅降低较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 、方便施工、降低工程造价,而且可以减轻坡度较陡区域的交通负荷与停车负担。坡度较大的区域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错层、跌落、跃层、筑台、退台、爬坡、吊脚、架空等多种的手法设计建筑单体,并考虑节能节地建筑的布置,让建筑与原有自然地形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构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本规划建筑主要以5层为主,风格为传统小河民居式的建筑,其中一层及三层沿街部分为商业,其余房间均为居住。建筑单元采用错层拼接式,两户人家南北、上下拼接,南北的拼接关系,形成了双向商业街,使商业空间完整,更具逗留性。上下的拼接,解决了场地高差、入户问题的同时,这种的单体设计不仅满足了居住建筑采光、通风和抗震的要求,同时也解决了安置户生产发展的需要。

结语

通过对小河镇安置区规划的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山地小城镇规划中,特色空间的营造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特产空间营造应从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入手,人文活动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重大 ,立足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提炼当地的人文资源,在综合分析山地小城镇的自然因素,使之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创造出具有浓厚地方神韵、体现地域特色与文化传统的空间环境。

其次,山地城镇的空间布局结构应尊重自然环境,以地形地貌等现状条件为依据,依山就势利用地形地貌的起伏和自然变化形成有机流畅的空间结构。

第三,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规划中应统筹考虑水系、植被,道路等现状建设条件,结合地形、地貌的特征,进行充分分析研究,并进行多方案必选,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每一寸土体。

第四,步行交通组织是山地空间创造舒适的空间环境特色的有利条件。 规划结合水系、绿化等自然景观合理组织步行交通系统以凸现山地空间特色。

第五,营造山地城镇特色的重点在于处理好城与自然山水之间的关系。山水自然成形,起伏多变、,层次丰富,特色鲜明。规划设计中应依山随势,理清自然景观脉络,将规划方案有机融入其中,营造城镇与自然相和谐的特色空间。

参考文献:

1、赵钢. 《城市化进程中山地城市生长空间研究》重庆大学博士论文2001.6

2、郑嘉玲. 《生态规划对坡地开发之必要性》,台湾:建筑师,1988.10

3、况平. 《景观生态规划》.四川建筑,1994.5

4、苏勇、胡纹.《反秩序之美一山地建筑空间与形式精神初探》.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8.6

第6篇:景区商业街区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巨龙御园;设计理念;规划布局;建筑设计;造型设计

1项目概况

项目基地位于甘肃省酒泉市老城区,东临40m的金泉路,南临24m的富泉路,而西侧与北侧皆与巨龙御园小区相临。在基地的东侧不到200m的距离就是远近文明的酒泉西汉胜迹,又称泉湖公园和酒泉公园,因园中有酒泉而得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为一座集古典园林、天然湖、文化游憩、趣味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是不言而喻,自然也给本地块赋予更多的价值。

图1基地位置

那么在新建小区设计上,我们采取谦逊的态度,最大限度的避免破坏西侧、北侧原有小区既有的平衡。通过将高层沿街布置、外高内低、高低错落并围合出大型中央景观庭院,以此来达到新老融合这种新的平衡状态。高层住宅沿基地外沿布置,享受老城的风景,充分吸纳酒泉公园这一美丽的景观。

图2鸟瞰图

基地地理位置优越,周围的商业文化及市政设施齐全,结合居住区内的绿化氛围,以及居住区外商业步行广场的繁华氛围,达到了“出则繁华,入则自然”,“离尘不离城”的理想居住区。

本项目包括商铺、住宅。建设用地面积21699.76 m2,总建筑面积66240 m2 (含地下室18500 m2),其中住宅建筑面积38300 m2,商铺建筑面积7677 m2,物业管理用房面积263 m2,消防监控中心87 m2,健身用房620 m2及业主活动中心216 m2。包含地下一层(含夹层储藏室)的住宅停车场及设备用房;地上层的多层、高层住宅及商铺建筑,住宅又分为两个组团区域,一个是以18层、13层、11层和6层为组团的区域,其建筑高度最高为53.3m,一个是以16层、9层和6层为组团的区域,其建筑高度最高为47.5m,层高为2.9m。

2规划设计理念

2.1创造城区商业的亮点―强化商业街的丰富性

沿着东侧的金泉路及南侧的富泉路进行商业规划,运用商业绿化广场的设置,将基地内商业带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此外,多元的活动与业态吸引更多人潮,强化金泉路及富泉路的商业丰富性。

2.2资源共享

商业空间精心设计围绕在小区住宅,商铺提供给小区及附近住户便利的购物场所,除了满足日常生活所需之外,小区内设置的健身娱乐设施等休闲设施,亦对外开放,在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的同时也对周边住户提供了新形态的生活休闲方式与态度,以分享的形式,友善亲切的与附近住户融合。地面商业广场布置停车,方便前来购物、消费的顾客使用。

2.3形塑高端小区的意象

2.3.1小区的归属感

透过业主活动中心与健身用房设置的各式休闲空间与设施,增加与其他住户的互动交流,营造出美好家园的气氛,塑造由内而外的认同感。

2.3.2动静分明

商业与住宅依据基地条件布局,沿街设置商业空间围合出住宅生活空间,动静区分互不干扰。

2.3.3生活的舒适性

方正格局,流动空间,住宅小区生活动线与商业购物动线互不干扰。

3规划结构与布局

总体布局南动北静,商业与住宅各具特色。商业区的部分,利用东侧及南侧沿街优势设计,增加沿街铺面数量及购物的可及性,营造多层次的留驻场所,吸引人流。住宅区的部分,留出小区共享中心景观庭院。建筑围合而建,满足日照间距、消防及各项规定需要,形成自在的居住规划,让居民享受雅致舒适的生活环境。

图3 功能分区图

3.1 机动车出入口

商业区沿基地临街两侧布置的沿街商铺皆有其独立出入口,此外商业停车设置在地面,仅供商业停车,人车分流互不交叉。住宅出入口设置在基地北侧和西侧的已建成小区,与原有小区融为一体,方便小区住户的生活与管理。住宅区内设置两处地下车库出入口,使用上通过管制,达到人车分流,方便住户地下停车。便于物业管理,提升小区品质。

图4交通流线分析图

3.2 消防通道及登高场地

沿建筑物外侧设置环形消防车道,单向消防车道净宽不小于4m,双向消防车道净宽不小于7m,消防车道内转弯半径最小为9m,车道内侧距离建筑外墙宜大于5m,高层住宅设置8m*15m的登高施救场地,施救场地距高层建筑均大于5m。消防车道两侧不设置影响消防车通行或人员安全疏散的设施。

3.3 景观设计

景观绿化主要设计分沿街绿化、商业绿化广场、住宅景观中心庭院。沿街商业的绿化采用小乔木带相互交错,一路延伸到商铺,使繁忙的都市人有了透气的空间。住宅小区内部的部分,景观与建筑相互搭配,由道路围合而成的共享中心景观庭院,营造出好的休憩的效果,增进小区里的邻里关系。

随着一年四季的花开花落,衬托出建筑更多层次。社区景观设计由外向内分两个层次,沿街景观、住宅景观中心庭院,完成由沿街的动态景观向庭院式静态景过度,达到出则繁华,入则宁静的景观设计目的。利用沿街景观、住宅景观中心庭院现有的高低错落条件,塑造出立体式城市花园,创造绿色生活,使人从城市的尘嚣中得到解放,为住户提供高品质的住区生活。

图5总平面景观分析图

4 住宅建筑设计

4.1 住宅户型设计

本项目户型以中等户型为主力,80m2~90m2占32.24%,90m2~100m2占31.98%,并搭配100m2以上大户型,占35.78%,适当的将产品区隔,大户型面临景观之最佳位置。平面动静生活分区合理,户型方正内敛,尽量减少凹凸面,考虑施工上的经济性的同时满足各空间开间尺寸和最小面积。

图6 户型图

住宅楼皆南北朝向设置,各居室与梯厅采光良好,屋内南北通透,利于通风且视野开阔,与中央庭院及屋顶花园紧密结合,另外南向阳台为半户外活动空间,并提供充足遮阳。

绝大多数户型都对室内玄关、储藏、工作空间的位置等做了充分考虑。户内以厅为中心,功能分区明确,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本地块丰富的景观资源,彰显了小区的高品质特征。文化活动站内设置了休闲、运动、娱乐、文化活动、商业、餐饮等配套设施,彰显业主的高品质社区生活。

4.2 商业及公建配套设计

商业步行街的设计遵循开放性、多点进入、多层次购物体验的原则,主体建筑既是商业步行街的一个连续界面, 又是商业与住宅两大功能块之间的自然分隔。商业内街的设计,有效增加了商业面,提高了该区域的商业价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消费体验。平面既有以小型的单元店面进行划分, 方便出租和集中管理,又有大型商业楼,形式多样,在社区内形成多元化商业模式。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坚持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原则,对建筑室内外环境进行详细策划;对平面功能进行详尽分析;对立面造型进行精心设计。

立面造型以现代流行的手法为主,现代的建筑立面是城市现代化文明标志,本设计表现的正是能体现出城市现代化气质的建筑,仔细推敲的立面构图,精致流畅的装饰线条,大胆与素雅完美结合的色彩等等,都体现出设计师对现代建筑的理解和剖析。

小区配套商业服务设施建筑的立面与商业区的立面一脉相承,风格一致,材质相同。运用圆形等活泼的建筑体量,体现出小商业特有的亲切感,层次感。

4.3 立面造型设计

造型风格采取新古典主义风格,简约的汉式的造型,以比较纯粹的装饰线条来表现。塑造典雅精致,富有魅力的顶级景观社区。水平上强调古典的三段式比例,以几何美感展现新古典风格的宏观尺度。

垂直上讲究量体的对衬性,烘托出古典的庄严。水平与垂直之饰板将大面积的外墙予以分割,表现出协调的构建组合。讲究材料搭配与细部设计的细腻。考究高贵的石材工艺、宏伟精致的汉式屋顶构架造型与简化汉式的细部构造,整体上与御园东区、西区呼应,同时也使项目具备了天生的产品区隔性和质素独一性。

建筑色调为暖色系,结合景观空间利于形成多样化的组团氛围,增强住户归属感、识别性。关注细节设计,对于打造氛围的设计细节、设计模块、构件、工艺等的重点关注,包括精装修、景观细节等等。住宅经典沉静,更偏向经典风格。

图7立面造型设计图

5单体消防设计

5.1高层住宅

13层、16层、18层塔式住宅设有一部防烟楼梯间、一部消防电梯;11层、9层单元式住宅设有一部敞开楼梯间,屋顶连通;每层为一个独立防火分区,疏散楼梯直通地面。

5.2二层商业服务网点

每个分隔单元建筑面积不大于300 m2的商铺。

5.3高层住宅下地下自行车库

利用地下室高度设置夹层,底层为地下室自行车库,夹层设置储藏室,设防烟楼梯和乙级防火门与地上楼梯隔开,每个防火分区有两个安全出口。

5.4地下车库

地下车库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每个防火分区建筑面积小于 4000 m2,每个防火分区设置2个人员疏散口直通室外。

5.5 防排烟

每个防烟分区面积不超过500 m2。住宅地下室非机动车库采用机械排烟。地下车库采用机械排烟系统。与平时通风系统兼用,且风机入口处设280℃关闭的高温防火阀。

5.6防火分区之间采用防火墙或甲级防火门分隔,上下层之间缝隙用防火板或防火材料填塞密实,电缆井、管道井每隔 2~3 层用后浇楼板封堵。设在建筑内的风机房、变配电室、消防水泵房、电梯机房等重要用房采用防火墙及甲级防火门;管道井检查门采用丙级防火门。

5.7地上业主活动中心、健身用房及商业在一层设有消防控制中心。

6 结语

整体项目设计从实际出发,结合地域特色,努力创造以人为本的现代化人居生态社区及生活模式,营造高效、舒适、人性化的居住空间环境、社区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力求达到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第7篇:景区商业街区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实例分析,扬州紫藤园商业街古城保护,现代商业建筑

 

1.导论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产物,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发展轨迹,不同的地域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和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面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知从何时起,传统民居、历史街区,甚至连文物古迹,似乎都被视为我们经济发展和开发建设的绊脚石。遗憾的是,在新区开发和旧城更新的同时,数百年来形成的富有人情味和鲜明特色的古老街区,经过一次次“脱胎换骨”式的改造,消失殆尽,迅猛而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使得许多城市变成了“千城一面”的无个性的都市空间,我们已经很难透过不同城市独特的建筑风格感受到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

扬州市,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是我国传统风貌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城之一。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扬州市努力推进着古城的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在改造古城传统格局和风貌、传承和展示历史文化、改善老城区居住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笔者有幸参与了扬州市紫藤园商业街规划设计工作,也希望在探索如何找出一条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保护古城面貌的道路上,做出一些努力和尝试。

2.项目概况

紫藤园项目位于扬州市文昌商圈核心区,时代广场南侧,西为淮海路,东为通泗街(南小街),北为通泗北街,南为通泗西街。该项目是由扬州一家颇具实力的房地产公司开发,并努力将其打造成为集购物、休闲、娱乐、特色美食为一体的高档精品商业区。建成后的紫藤园将成为扬州文昌商圈核心区又一现代化商业综合体。

本地块规划用地总面积19815.9平方米,后经甲方要求,拟将地块西南角的两栋5层楼拆除纳入规划建设用地内,这样本次实际可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为21043.3平方米。根据规划设计要点,建筑密度小于35%,绿地率大于20%,容积率小于1.3。项目用地内有一株一级保护古树——700年紫藤需原地保护,使其成为整个商业建筑群的中心与亮点。

3.规划设计理念

(1)古树保护:对用地内的一级保护古树——700年古紫藤原地保护,使其与新规划的商业建筑群和谐共生,让古老的紫藤焕发出时代的生机与活力,现代的建筑彰显出扬州的文化与传统。

(2)空间特色:以视线、景观为空间形态设计的核心,增强空间的纵深感、多样性以及步移景异的空间变化。。以古紫藤为景观中心,最大限度提升商业建筑群的空间感受。商业建筑采用院落围合式的建筑布局,保留古紫藤及其旁边较为集中的树木作为整个建筑群的景观中心,并设置下沉式的院落庭园,丰富了建筑群的空间层次,为地下一层赢得了良好的通风采光与环境景观,充分发掘了地下一层的商业价值。

(3)以人为本:景观、立面注重意境和细节设计,充分反映高档精品商业区的需要,创造简约、清新、雅致的氛围和风格,提升整个商业区的文化品味。以中心的步行街为主线,将错落有致的围合院落串联在一起,创造出良好的商业氛围,同时商业街以步行街为人流中心,并与地块北面的时代广场相辉映,形成良好的视觉感受,结合周边的公共绿化空间,提供与商业购物与休闲相吻合的绿化景观空间形态,形成舒适的商业空间类型与购物环境。

4.总平面设计

4.1总体功能布局

由于用地处于文昌商圈的核心区,周边有文昌阁、扬州金鹰以及时代广场等较有影响力的建筑,而且地块内又有一级保护古树作为景观中心,因此规划建筑的定位就是努力打造出一个既与扬州传统建筑形式相协调,又有现代时尚气息的高品质的商业综合体。建筑群的主入口放在时代广场南侧的通泗北街,次入口放在用地南端的通泗西街上,中间为步行街,内部以院落的形式组织,并结合院落布置景观绿化和适当的地面停车。

4.2交通流线组织

根据基地现状和规划要求,建设用地北面的通泗北街,南面的通泗西街各设一个机动车出入口,沿基地内建筑群周边设环形机动车道,中间为商业步行街,平时禁止机动车通行,但紧急情况下也可作为应急消防通道。这样的交通流线组织尽可能地避免了人流与车流的相互交织,为前来购物、游览的顾客提供了一个环境优雅,安全便捷的商业环境。机动车及非机动车主要停靠在地下车库,地面则利用室外边角地带设置少量临时停车位,能够充分满足商业购物停车配套的需求。

4.3景观设计

结合城市绿化景观,保留古树及其周边树木,作为建筑群的中心景观,并设置下沉式院落,形成步移景异,错落有致的多层次景观绿化效果,同时处理好沿街的地面铺装,配置好各种景观苗木绿化品种,并设置适量的休闲座椅供公众休憩。商业建筑的灯光设计则更多的考虑了城市的夜景效果,突显整个建筑群的商业氛围。建筑主体采用泛光设计,只在顶部集中处理光源,以形成城市的亮点。。整体以浅色泛光为主,局部点缀暖色点光源,以加强轻松的气氛。

5.关于建筑单体设计的思考

5.1关于城市空间和建筑形象的考虑——建筑体量的确定

用地位于文昌商圈的时代广场南侧,考虑到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扬州老城区的整体建筑风貌,规划设计要点要求建筑的檐口高度以12米为主,局部最高不超过16米。形象和体量将对城市空间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设计之初我们首先要研究和确定建筑的大概造型和体量。基地的主要沿街面位于时代广场南面的通泗北街,地形较为方整,因此建筑需要考虑两个方面:

(1)如何处理好规划建筑布局与时代广场的协调关系,延续其原有的商业氛围和价值。

(2)规划建筑的布局如何巧妙地结合保护古树古紫藤,既起到原地保护的作用,又充分发挥古树的景观价值,从而提升建筑群的商业价值,和文化品味。。

因此建筑布局时利用时代广场的中心为中轴线设置开敞的商业步行街,将大量人流引入紫藤园商圈,提高了其商业价值。同时考虑到保留古树的独特的景观价值,建筑布局时沿古紫藤周边尽可能的做的很通透,使建筑室内与外部环境相互交融,这样既提升了商业建筑的空间品质,又突出了古紫藤在整个建筑群中的中心地位。

在地块周边东、西、南都有保留建筑,因此建筑群考虑内向性的院落围合式的空间布局,内部的建筑形态与空间感受显得尤为重要。空间既灵活多变,又稳重而不乏现代感。建筑内部,建筑与环境相互交融,形成良好的创新空间,为休闲购物提供更好的空间环境。

5.2关于内外交通组织的考虑

根据城市主要人流流向主要来自时代广场南面的通泗北街,公众人流通过步行街进入紫藤园业街,再进入一个一个围合的院落,楼层之间又通过多部自动扶梯、楼梯相连系。机动车主入口安排在通泗北街上,次入口安排在通泗西街上,沿建筑群周边设环形消防车道,并在入口附近设下地下车库的汽车坡道,使得交通流线清晰明了。

5.3关于内部功能组织的考虑

建筑内部采用院落围合以及竖向分区的方法,地下二层为汽车库、自行车库、货物库房以及设备用房,地下一层为商业用房,地上1--3层为高端品牌的精品商铺、高品质的特色美食以及休闲娱乐。

由于规划要求对建筑高度有限制,设计时将一层商业层高定为4.8米,二层,三层层高定为3.6米,这样的层高设置为商业购物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尺度。建筑大部分都采用规整的框架结构柱网,内部采用轻质隔断,或通透的玻璃隔断,可以根据商铺的销售或承租情况灵活的进行分隔。从商业建筑的布局特点,以及考虑到建成后的使用效果,整个建筑采用定风量低速风道送风空调方式避免使用分体式空调对建筑外立面效果的破坏。地下汽车库、地下自行车库、地下商铺等场所,设置机械排烟系统。同时利用下沉式的院落布置,并采取机械补风或自然补风方式,充分解决整个商业建筑群的通风采光问题。

5.4关于建筑形象与外立面的考虑

建筑风格借鉴扬州传统的建筑形式,使得规划建筑与老城区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但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通过对现场及周边已有建筑和环境的勘查,发觉与基地一街之隔的时代广场是一种吸收了一些古典元素的现代风格的集中式大型商业建筑,如果我们采用完全的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与形式,可能反而会与周边环境不够协调,因此我们将规划建筑的整体风格定位在现代中式风格上,让传统的建筑符号与元素融入到现代的建筑手法中,让规划建筑传统但又不缺乏现代感。建筑的色彩以灰瓦白墙为主,局部辅以暖色的木质百叶以及深色的型钢线条,形成协调、统一、丰富的城市建筑色彩。并通过虚实对比力求形成一种沉稳有力,具有现代感的中式风格的商业建筑,力图通过建筑来彰显紫藤园商业街的档次与气质。

6.结束语

在当前经济高速增长、快速城市化以及社会转型等背景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面临巨大的挑战。现实使人们再次认识到,城市更新与发展不仅是兴建新建筑,而且是应该包括大量的普通历史建筑在不断的更新和改造中获得新生,使得整个城市的历史文脉和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得以传承。这就需要反思我们的城市规划理念、城市保护政策,以及建筑设计风格的定位。

第8篇:景区商业街区规划设计范文

1.1项目背景

时代大道区块位于老县城中心区的边缘地带,随着城市逐步向北发展,该区块将处于衔接城市老中心区与未来规划城市新中心区的中间区域,是衔接老城和新城的过渡空间。时代大道区块内前身是县城关镇城北工业区,工业产业包括五金器材、模具加工、家具等,该工业区建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已呈现衰退迹象和“退二进三”的态势。首先工业区规模较小,不能满足新的发展需求,由于先前产业设置门槛低,工厂以粗放型、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为主,企业规模不大,不少经营欠佳或闲置停产。其次区块使用功能上已经呈现典型的自主“退二进三”的局面,工业区逐步向城区过渡,目前不少企业、厂房沿城市干道地块已改变使用功能,多作为商业零售、餐饮、小旅馆、家具市场、娱乐设施等商业服务设施及作为汽车维修、洗车等服务业用途。工业用地与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混合,整体环境品质较差。基地内现状建筑除少量公建及企业办公用房外,其他多以砖混结构的企业厂房二类质量建筑为主,并分布有较多的村民住宅、厂房和临时用房等三类建筑。现状建筑密度较大,绿化水平不高,城市空间品质较差,改造要求迫切,且该区块对于城市风貌影响较大。

1.2项目特点

该项目是典型的产业功能区改造项目,这类地区改造的核心在于目标模式的选择和运作模式的确定,涉及区块功能产业再定位、土地利用布局、城市空间格局、建筑更新(改造)方式、道路市政规划、资金筹措、配套政策法规等内容。本项目首先面临的是区块的改造模式选择,即旧有产业功能区是否推倒重来,旧有工业建筑如何利用的问题。通过现状调研与分析,基地内总体建设水平档次较低,环境品质不高,缺乏总体规划与控制。基地内虽然存在一些近年新建建筑或仍在良好使用的建筑,但整体建筑质量一般,也不存在具有较大保护价值的工业遗产建筑。此外,该地区已经处于老城区边缘,随着近年城市向北拓展,该片区已经处于市中心的范围,而该产业区的整体风貌与市中心的风貌显得极不协调,原有产业建筑难以安排现代城市的新功能。最终,通过多次与地方政府、区块内企业的协调讨论,项目组确定了整体规划——渐进式更新的改造模式,即一次制定改造方案,分地块逐步更新改造的模式。规划中应考虑近期保留质量较好和正常运转使用的产业建筑,远期可根据总体规划逐步更新。在确定基本改造思路的前提下,方案开始对地块的未来产业功能转型的方向、城市空间发展策略、旧产业建筑的近期利用和政策实施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思考,选择适宜的改造与发展的策略。

2基于区域总体研究的规划发展策略

宁海时代大道区块城市设计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区块改造后与城市区域的功能空间的互相融合,优化区域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完善城市的开放空间与景观体系。由于上位规划即总规和控规层面对该片区的规划比较笼统,且缺乏总体城市设计方面的控制引导,该地区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显得极为模糊。因此,规划在城市总体区域层面的分析研究是尤为必要的,规划策略的制定需从城市总体出发,在研究区域总体的功能空间布局基础上制定具体的针对街区和地块改造的规划策略。

2.1功能转型与提升策略

旧有产业地区实行“退二进三”后何去何从,如何实现功能的转型与提升是本规划首先必须思考的问题。区块亟待功能的整合与提升,并通过城市设计塑造现代优美的城市空间环境,实现城市区域整体竞争合力的提升。工业区区域改造的过程实际也是城市细胞再生的过程,当城市从制造业经济为主体向服务业经济为主体转换与提升时,城市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教育培训、智力服务、商业消费、休闲旅游、工程及科技研发、文化、贸易、金融、信息化、会议展示及其他新行业领域,都可能是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根据宁海现代服务业规划研究指出应大力发展生产和创意研发产业的要求,区块可发展为宁海特色五具工业发展的生产业、贸易咨询及创意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基于宁海服务业规划提出的建设宁海现代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的目标,以及区块现实良好的发展基础,发展现代商贸商务也是区块产业升级的一个主要途径。同时,商业再造模式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区域再发展模式,往往项目的开发与周边社区的商业氛围形成紧密联系。基地周边良好的商业氛围,毗邻跃龙商圈和未来新世纪商务圈,以及周边多条传统商业特色街(气象路等)贯通本区块有助于基地内商业氛围的再造。此外,居住是城市的基础功能,结合旧城改造打造高端城市社区,配套完善居住设施是城市主城区基本职能完善的基本需求。

2.2城市空间结构创建策略

该区块如何融入城市总体功能,创建清晰的城市结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区块处于宁海市老城商圈、跃龙商业圈与竹口城市中心区的衔接区域,规划应思考如何加强与跃龙商圈、新世纪商务区的联系,并与核心跃龙商圈、新世纪商务区适度错位发展,整合提升城市空间,增强区域竞争合力。从城市总体空间结构看,沿气象路、桃源路是连接老城中心区和城市未来竹口中心区的南北向两条城市发展主轴,气象路在通过本区域时空间与功能的延续出现了中断。而在东西向上,基地南侧的外环路东起杜鹃山,西至乌石山,东部与新世纪商务区相连,其未来将发展为宁海的核心商务区之一。为此规划提出了以气象北路为城市的南北向商业发展中轴,串联城市未来中心区和老城核心区,以及建立外环路为城市东西向的商务文化休闲轴,连接新世纪商务区、东部杜鹃山、西边乌石山与本区块(图5)。这个策略是建立在区域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充分研究和衔接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3城市景观系统优化策略

创造有特色、引人入胜的城市空间景观体系是重振该地区的重要手段。基地现状环境品质较差,城市开放空间较少,不成体系,时代大道虽然道路较宽但街道界面不连续,两侧地块开发建设各自为阵,缺乏整体考虑。未来区块空间景观的构筑应不仅仅考虑在区块内自成体系,而应放在城市大空间景观格局中考虑,将本区块的城市开放空间和景观体系融入区域整体景观格局的构筑。根据现状道路性质及总规框架,规划制定了以下一些具体策略:①建设时代大道为东西向林荫景观大道,兴宁北路为南北向的交通景观大道;②建设以都市公园、社区中心公园、开放式城市商业步行街、商业广场等组成的以人为本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体系;③打通外环路西侧通往乌石山的通道,构筑城市东西向视线通道,打造山水生态城市景观,结合乌石山可发展社区文化与创意文化街区;④建设社区慢性系统,包括一条东西向水轴和一条南北向绿洲贯穿城市社区,连通周边自然山体、河流。

3关于功能与空间重构的规划要点

3.1复合型城市功能定位

结合时代大道地区旧有工业地区的改造,规划全面推进地区的“退二进三”土地开发策略,选择合适的产业和功能发展,优化并完善城市结构,塑造优美的城市空间环境,使该项目成为旧城改造的引擎。未来将该地区改造成为形象鲜明、活力多元、具创新特色,适合居住休闲、商贸商务、文化创意服务的城市公共中心区。通过对区块所在区域功能结构的扩散构架、空间景观的呼吸激活、肌理形态的分裂缝合的逐层解析,形成“一心、一点、四轴”的总体空间结构:“一心”是以都市公园为核心的城市核心公共空间;“一点”是气象路与外环路交叉口时代购物广场为重要的城市空间景观节点;“四轴”即沿气象路和外环路两条主要公共设施发展轴和沿银河路和跃龙一路的两条社区休闲景观轴。调整后土地利用以居住和商办混合、金融保险业、文化娱乐、科研设计等用地为主,在用地布局上,公共设施用地沿气象北路、外环路、时代大道沿线设置,沿气象路主要布置商业金融办公用地,建设开放式商业步行街区和商业综合体。在时代大道、气象路交叉口周边地块围绕宁波银行、招商银行大厦打造金融服务中心,建设高品质高档次的商务花园,与外环南路新世纪商务区组合形成区域金融中心。于外环路、兴宁中路交叉口东北角地块安排一处科研设计用地,依托宁海深厚的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文化创意研发设计,形成具有鲜明宁海文化特色的创意研发街区。内部地块建设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时尚居住社区;社区中心布置服务设施、休闲商业、幼儿园等公共配套服务。

3.2整体融合的城市新空间架构

从区域的整体城市空间来研究本区块的城市形态和空间布局。从城市总体空间结构看,规划高层建筑和大体量公建集中布置在气象路两侧,形成了从跃龙商圈人民路至本区块的优美的城市天际轮廓线,与新世纪商圈、宁波银行等整合在一起,突出了老城的中心区的形象。而在东西向上,外环路、新世纪商务圈将形成另一条横向的城市发展轴,大型公建布置在沿外环路,也是考虑了区域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强化了沿外环路的商务文化轴。兴宁中路和时代大道主要是从景观上考虑,形成交通性的景观道路。整体形成沿气象路、外环路两条主要的空间景观轴线,都市公园、商业广场、文化广场、社区中心4个主要的城市景观节点,各景观节点通过绿廊、沿街步行绿带相连,社区和商业街区形成内部的开放空间轴线,并与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相连。社区内部以居住小区——居住街坊模式布置,注重街区内部公共设施配套与宜人居住环境的营造。

3.3多层次的开放空间体系

开放空间构架由4个层次的空间类型组成,包括城市公园林荫道、社区开放空间、城市广场和内街庭院,以不同尺度及特色打造具多元活力的整体开放空间系统,而多元化的开放空间组织模式,在为基地创造丰富空间层次的同时适应不同功能地块的现实需求,并成为多元化社会生活的空间载体。规划在社区层次方面形成了东西向一条水轴和南北向绿轴的社区开放空间体系,与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相连,构筑了城市慢行系统,也是本规划的一大特色。

3.4系统优化的道路交通网

延续老城道路框架体系,顺应原有城市肌理,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道路,细化道路等级。道路网划分的街坊大小与改造前基本一致,但由于开发强度的加大将对城市交通产生较大影响。项目根据规划开发强度进行了交通影响分析,对道路红线及断面、道路交叉口展宽渠化、地块出入口、交通组织、配建机动车泊位、公共交通设施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与建议。一些道路如气象南路、银河路适当拓宽,以解决土地使用性质改变后带来的吸引交通量造成交通拥堵。基地规划了5种类型的步行系统,以串联主要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并与社区步行系统、街坊内部步行道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完整的城市步行系统。在社区内构筑了慢性步行系统,与周边山体和城市公共空间相连。

3.5近期产业建筑利用的实施策略

根据项目基地一次性拆迁改造难度较大,拆迁费用较高的问题,规划采取分期建设实施策略。分期建设考虑的因素包括现状建筑质量、地块开发的难易程度、先期的资金来源,以及城市景观形象的塑造等。分期开发的原则是有序进行,由主要街道向内部逐步实施。具有一定保留价值21处建筑规划在近期建设中予以保留,其中部分厂房鼓励近期改造为宾馆、休闲娱乐、教育培训等功能,远期逐步拆除。该项目的具体实施内容包括了工业地块拆迁搬迁补偿工作、基础设施改造、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地块改造开发建设等内容。由于项目拆迁量大、涉及企业单位数量较多,且区块开发整体投资较大,因此项目开发模式、资金筹措、运营机制等对于项目顺利实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规划建议开发采用以市场主导的土地收购储备模式为主,由政府和市场结合共同完成整体改造建设,可通过引进大型的项目为引擎带动区块的改造。由于本片区改造涉及企业切身利益,应采取各种激励政策,鼓励企业搬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开发商进行投资,同时对于规划远期搬迁的企业,近期应采取一些政策限制其发展,鼓励其短期租赁等以提高近期土地使用。

4结语

第9篇:景区商业街区规划设计范文

一提起写字楼聚集地,人们脑海中往往会呈现出由钢筋水泥铸造的钢铁般的城市景观。在商业商务区,在大型企业的总部基地,在外省市办事处集中的基地,总是寸土寸金,总是摩天大厦簇拥,道路喧嚣拥挤,很难与花园式的美景联系到一起。而花园式、立体式的响螺湾则重新诠释了商业商务区的崭新概念。

通过效果图我们可以看到,以六边形“中国窗”作为主题元素的中钢国际广场大楼、占据制高点的广丰富力大厦、扁平波浪形的秦皇岛华盾大厦、如出水巨鲸一般的极地海洋世界等大量的新奇建筑都聚集在了这片1.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响螺湾商务区和于家堡金融区将成为天津市乃至环渤海地区规模最大、高楼最集中的商务聚集区。按照高水平规划的要求,我们在功能定位、空间布局、交通组织、景观绿化、地下空间利用、经济分析等方面进行充分研究,最终形成了响螺湾商务区城市设计方案。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响螺湾经历了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从“百花齐放”到“和谐统一”的过程。

经过对多个国外成熟项目的分析,我们的方案最终形成了沿海河跌宕起伏的天际线效果。高层建筑群借鉴了美国芝加哥希尔斯大厦、旧金山泛美大厦、曼哈顿帝国大厦、克莱斯勒大厦与其周围群体关系的处理方法。通过“一个主峰两个次峰”三个高峰建筑领衔天际线,在注重功能的同时,满足对景观的贡献。响螺湾的建筑以现代风格为主,强调简捷、大气,再通过局部的变化和个体的差异性达到整体的协调。

往日,人们对商务区的印象大多是“钢铁般的城市景观”,往往有拥挤嘈杂之感。而响螺湾商务区将一改传统模式,以“花园式”的景观面貌赋予商务区全新的概念――这里将不仅是商务办公的聚集地,还将是海河岸边一片独特靓丽的景观,以优美怡人的环境让入驻者享受绿色、现代的商务办公环境。

由于响螺湾商务区靠近海河,因此,我们在规划阶段特别强调海河景观的借用,提炼出近水与亲水、景深与层次的双重概念,塑造出与水相映、退出进深感的滨水建筑景观。经过仔细研究,提炼出“一带三庭”的景观模式:由南北方向的带状绿地、亲水平台、内湖及彩带岛形成一条滨水蓝带;沿滨河西路设置三个城市开放空间,形成响螺湾商务区的三个城市“中庭”。这样将缓解高强度的商务楼宇开发所形成的压力。

响螺湾商务区以高密度、方格网的路网结构划分街区用地,地块面积约1万平方米,便于办公建筑的使用。在街道设计方面,按照“行人优先,公交优先”的原则,形成尺度亲切、绿树成荫的人行道。通过连续的沿街建筑界面设计,形成整齐有序的城市空间景观,实现城市设计的弹性控制与整体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