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创新研究

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创新研究

摘要: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普通高校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艺术创新能力、艺术修养的基础和源泉。当前,由于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缺乏创新,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因此,创新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内普通高校有效提升公共艺术教育质量水平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创新

一、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现状

当前,各大高校以选修课、限选课等形式面向学生开设了不同艺术门类的公共艺术课程,并且进行了“学分制”管理。由于很多高校对于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课程体系存在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课程设置不够规范、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学评价不够全面、教学研究普遍落后等现象,所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整体不高。就目前而言,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与其他学科专业的发展相比,还处于明显落后的状态,这与国家倡导的大力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不相适应的,因此,高校很有必要将提高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质量提上议事日程,尤其要加强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的创新。

二、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构建直接影响着公共艺术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当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目标设计不够全面

在课程目标设计上,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普遍存在过于强调学生对于艺术领域知识的掌握,而对于学生综合知识结构、能力获得结构的培养则缺乏考虑,具体表现在对学生的语言、视觉、听觉等方面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艺术作品的想象力、创造力、评判力的培养有所忽视。

(二)课程内容安排不够合理

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普遍存在内容覆盖面比较狭窄,过于强调艺术专业学科知识内容,缺乏对跨学科、跨文化教学内容重视和关注的现状,另有些教师的课程教学内容则以“大而全”为标准,每堂课教学内容的信息量都过大,因此导致教学内容松散,教学结构不紧。此外,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内容还应体现出地域性、民族性文化艺术的比重,但目前很少有高校开设的课程内容关注到这方面内容。

(三)教学方法运用不够恰当

在教学方法运用方面,大多比较单一,层次不多,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多仍以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为主,有的教师过于强调一堂课的完美性,采用了形式色彩较浓的教学方法,但缺乏师生间思想的碰撞,所以课堂氛围显得不够生动;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为追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采用了过于花哨但并不实用的教学手段,因此,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四)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在课程评价体系方面,高校对学生公共艺术课程学习的评价大多采用讨论、作业、论文、考试等形式,仍偏重于传统的、简单的、粗糙的、片面的笔纸评价方式,所以很难准确地体现学生在艺术课程学习中取得的成绩与进步,也无法全面地反映学生通过艺术课程的学习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取得的收获。因此,陈旧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对学生艺术课程学习全方位的测量和评估,也偏离了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由此可见,高校亟须加强在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创新方面的研究,以此不断促进公共艺术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三、创新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有效途径

目前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为进一步有效推进工作,创新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已显得尤为重要,势在必行。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创新可通过因校制宜开设与拓展公共艺术课程、加强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与融合、挖掘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公共艺术教育、完善公共艺术课程评价模式等途径进行。

(一)因校制宜开设与拓展公共艺术课程

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创新必须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且要与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目标、艺术师资队伍、艺术教育硬件设施、学生的艺术素养等相适应。对于很多高校而言,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软、硬件条件都有待改善,如学生入学时的艺术素养普遍较低、公共艺术教育师资不足、艺术实践课教学所需排练场馆数量不够等,因此要根据学校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因校制宜、循序渐进地开设与拓展公共艺术课程。以江苏某高校为例,该校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文件精神,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全校每年的公共艺术课程受众学生人数不低于8000人,在面向学生开齐8门“限定性公共艺术课程”如《艺术导论》《音乐鉴赏》《影视鉴赏》《美术鉴赏》《舞蹈鉴赏》《戏剧鉴赏》《戏曲鉴赏》《书法鉴赏》等的基础上,根据教师专业特长和学生实际需求拓展开设了若干“非限定性公共艺术课程”,如《剪纸艺术》《创意手绘》《陶艺制作》等课程,并将课程纳入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学分管理体系。尽管如此,由于该校专职艺术教师数量有限,纵观全校能从事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兼职师资也寥寥无几,为严格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完成方案规定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任务,有效拓展公共艺术课程学生的受众面,该校面向全体本科学生增加开设了由国内艺术教育专家主讲的艺术通识教育网络在线课程(尔雅课程),并将该课程规定为通识教育必选课,要求学生须在1~4学期内修满2个学分(2门课程)的艺术类通识课程。

(二)加强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与融合

艺术教育对其他学科教育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在被其他学科教育影响着。其他学科知识向艺术教育的渗透与融合,一定程度上可以完善艺术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得受教育者变被动接纳为主动接受,从而实现寓教于乐。这也对艺术教育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不仅要熟悉艺术学科知识,还要广泛学习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之中。经过不断地探索与研究,部分艺术学科已逐渐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与融合并建立起相对成熟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如有些学科的教学内容可作为有益养分融入艺术教育教学之中,有些学科的教学方法可以直接引用到艺术教育教学中。以体育教学内容与音乐、舞蹈艺术教学内容的渗透、融合为例,体育教学中关于运动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的一些相关内容对于声乐、舞蹈教学大有裨益。“气息”一直以来都是声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声乐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融入运动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的相关知识,让学生直观地对人类呼吸的方式和特点以及人体各个部位在发音时的具体状态有所了解,那么可以极大地提高师生在声乐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成效;如果舞蹈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能恰如其分地向学生介绍人体解剖学的相关知识,如人身体构造、生理机能等,那么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舞蹈动律、舞蹈训练技巧等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由此可见,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知识渗透、融合的意义非同一般,离开其他学科知识的支撑,师生们在艺术教学过程中或将陷入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尴尬境地,如果艺术教育工作者对此无动于衷,那么艺术教育的发展将难以突破、创新。

(三)挖掘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公共艺术教育

所谓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地域文化具有独特性、传统性、多元性等基本属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要求高校要根据区域性、民族性特点开设特色艺术课程,目前高校将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还处于探索试行阶段,可从以下三条途径加以推进。

1.充分挖掘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

高校可充分挖掘当地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为公共艺术教育提供支撑和服务,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考察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博物馆、艺术馆等场所,聘请地方民间艺术大师走进课堂指导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地方特色文化的独特性、传统性和多元性,从而使公共艺术教育更“接地气”,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2.构建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艺术课程体系

高校可根据办学点的地方、环境特色进行统一综合规划,构建出代表性、和谐性、实用性强的地方文化艺术课程体系,凸显地方文化艺术特色,课程体系可包含文化课和实践课两大板块,文化课旨在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实践课则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其艺术创作创新能力。

3.开设融地域文化与艺术教育为一体的课程

地方文化艺术课程应充满“乡土气息”且能恰如其分地与艺术教育融为一体,切不可作为“无关”的课程悬浮于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之上,学校可适时聘请民间艺术家准确、充分地将源远流长的地方文化原汁原味地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开设如《地方民间美术鉴赏》《地方音乐实践与研究》《地方戏曲实践与研究》等课程,地方文化依托于课程得以体现和流传且与公共艺术教育融为一体,这将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创新增添别具一格的生命力和色彩。

(四)完善公共艺术课程评价模式

公共艺术课程的课程评价是一种根据特定的评价要求和标准,通过对相关重要信息、数据进行系统性地采集,同时,运用各类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定量、定性方法,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计划、实施过程、教学成果等相关因素作出准确的且具有价值的判断,并探寻有效完善途径的专项活动。公共艺术课程评价模式是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观念更新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完善公共艺术课程评价模式对于提高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共艺术课程评价分为狭义和广义的课程评价。狭义的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过程进行评价。广义的课程评价主要是以课程评价去分析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学习环境的优劣性、学生取得的进步以及教学成果等重要内容,其中涵盖着课程需要评价、课程设计评价、课程教学过程评价、课程教材评价、教学成果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等主要内容。通过课程评价,能够产生一定的反馈作用,从而有效推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朝着科学化、合理化、整体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综上所述,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的思考、研究与实践才能完成的。在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撰写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思考当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创新途径,为推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性意见。

参考文献:

[1]邵萍.当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策略探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3),85-87.

[2]王弘德,崔英娜.浅析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艺术教育[J].2015(10),101-102.

[3]于丽燕,李可.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与对策思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12),141-143.

作者:徐乾 单位:南京审计大学艺术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