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企业社会价值与财务管理趋向

企业社会价值与财务管理趋向

摘要:社会价值是企业当前对自身以及社会的行为反馈,是经济与法律之外企业不容忽视的重大发展要素,现阶段企业对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难以平衡,源于企业固有的思想及行为惯例难以改变。基于公益视角下企业综合价值创造过程,必须是认知、主张、行为、制度为一体的互动机制。有序的财务管理可以为企业实现价值平衡提供保障,本文主要从企业公益性视角出发,分析企业社会价值的实现和公共需求的满足,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企业财务管理的构建。

关键词:公共利益社会价值财务管理

一、引言

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过程中,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企业在政策支持下也随之壮大。企业作为多种资本的集合体,目标函数的结构应当是复杂而非单一的,但随着经济市场的扩张,部分企业在追求利益的道路上逐渐迷失自我,忽视了企业也是社会的集合体,进而对企业、社会造成一系列不可估量的损害,如偷税漏税、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污染生态环境等。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同时将社会责任推向企业发展的浪潮中,成为企业、社会、政府关注的对象。承担社会责任成了企业经营管理重要构成之一,也是体现企业价值的重要路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定是跟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在追求经济目标的同时应该从企业的公益性考虑它的社会价值。良好的财务管理可以为企业相关经济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处理社会责任和企业价值上具有导向作用,为企业实现持续、长远战略目标提供充分保障。

二、公益视角下企业社会价值

(一)公共利益的特点

在学术和社会理论中,公共利益看似简单但一直处在饱受争议的状态中,各国的政治理论基本上都没能对公共利益进行精确的定义。德国行政法学家毛雷尔认为,公共利益并非恒定的,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其内涵也因为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而不同。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认为公共利益是“最高的善”的物化形式,是国家需要实现的目的。德国学者Neumann等部分学者将公共利益以人数进行划分,认为公共利益是大多数人一致的利益,是不能以政治或法律剥夺的。另一方面以德国Leuthold为代表的学者提出,公共利益可以以区域进行划分,兼顾数量与实质双重原则,是某个区域内大多数人的利益,且多数以国家和社会为单位,但公共利益并不等同于国家利益。利益作为一个具有开放、广泛的概念,在哲学上被定论为主体对客体的判断,是一切对主体有意义的价值形态。对于公共利益学者众说纷纭,各方面的解释仁智互见,这主要都是由公共利益在内容和受益对象上的差异性及不确定性所导致的,其不特定性带给企业的是公益性社会责任承担的多种可能性和多方位的社会价值体现。古典经济学中,西方经济学家AdamSmith(1981)在探究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时提出“自动公益说”,至此人们开始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公共利益。亚当•斯密认为公共利益是理性经济人在市场中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结果,经济个体受价格机制的引导,在竞争与合作中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要达到与市场秩序相适应的个人预期结果必然会带来公共利益的积累。在这一点上德国学者阿尔弗莱德•弗得罗斯有着相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公共利益既不是单个个人欲求的利益的总和,也不是人类整体的利益,而是一个社会通过个人的合作而产生出来的事物价值的总和。现代企业发展迅猛,每年新增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上涨,市场需求对企业要求也逐步提高,在多方利益博弈下,个体要达到期望值就需要让渡部分利益以达到利他效果,这部分利益可能是物质方面的利益或者是劳动方面的利益,也可能是信誉精神方面的利益。不同历史背景、不同区域条件以及不同的发展阶段中个人追求目标不一致,公共利益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导致个体累积的公共利益呈现出多元化,因此,在公共利益的全局性原则下应当发展公共利益的多样化和价值多元化。虽然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在某方面来说存在一定的共性,但是在极大程度上公益与私利存在着矛盾,甚至互相损害。公共利益并非能够还原为个体利益,也不是简单的个体利益相加的总和。公益性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利益的社会现实性和长远性,在与个体利益发生冲突时社会现实性要求公益与私利在具体问题上了解各自差异并最终达到融合的理想状态。从长远性考虑,公益与私利的协调不能仅考虑当代人,还需要考虑当代人与下一代人的利益平衡,按照社会正确指引传承历史文明。

(二)公共利益与企业社会价值的趋同

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及社会组织通过自我实践活动发现、创造社会或他人物质精神的发展规律及内在矛盾的贡献。其内涵和体现在当今市场多元化的条件下也不断发展起来,不同阶段的企业在市场环境的影响下对其本身的社会价值含义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对于社会价值的体现,笔者可以从三个方面发现:一是企业发展目标。一般情况下,企业利益相关者在做出个人决定时会存有一定的社会偏好,受社会偏好的内在引导,利益相关者选择的企业也一定是具有社会责任理念的企业。只有企业发展目标与利益相关者保持一致时,才能保护相关者利益不受侵害,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即企业发展目标应与政府、社会、群众相一致。二是企业产品诉求。资本是企业发展的根基,没有经营绩效企业将难以为继,虽然都是在逐利,但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应当与公共的需求相吻合。三是企业价值反馈。企业的社会价值不应当仅由企业自身进行评估,还应接受来自社会的反馈,以公正客观态度正面企业的社会价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社会价值的体现在于企业对社会责任的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最初是承担社会的经济责任,是工商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长远目标的一种责任。随着大型企业特别是国企的昌盛,企业对公共的重视度有所提高,感受到来自不同个体或团体的需求和期待,社会责任除了在经济方面更多体现在人文与道德上,提供就业岗位、保护生态环境、支持文化事业、进行慈善活动等。我国学者李晟婷(2016)认为社会责任是基于企业股东和非股东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责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所面向的对象与公共利益的主体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内在一致性。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对社会发展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而引领社会进步的首要条件是不能忽视社会不同层次的公共利益,企业满足公共利益的理性行为也将在企业改革创新中增加企业的社会价值。公共利益和企业社会价值两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依存,公共利益是以社会为出发点谋求不同层次范围的利益,是客观存在的价值形态,企业社会价值实现的内在要求是完善公共利益。企业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企业价值中的两个子系统,他们之间存在协同作用,企业实现长远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协同发展企业的社会价值,内在驱动企业行动表现向公共利益的需求靠拢。

三、公益视角下企业经济决策偏差

面对公共利益的多元化以及受益对象的差异性,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体现出的企业社会价值也将是有层次差异性的。股东治理理论主张公司的所有应由股东单方拥有,企业经济决策无疑将偏向股东利益最大化,虽然股东也是企业利益相关者之一,但决策偏差将导致其他相关者利益损害于无形中。现代资源理论认为,为企业提供重要资源的相关者应当影响企业决策偏向性,意味着企业所有权分配中除了股东利益,也将包含员工、债权人、客户等相关者的利益。但大多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有所分离,经营者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利益,在强调企业价值的过程中会更偏向经济价值层面,其决策行为偏离公共利益或者偏向股东利益而损害其他层次公共利益。从公益性角度来看,企业社会价值的实现就意味着舍弃部分经济利益以谋取公共利益,这种看似不求回报的社会责任虽然在短时间内无法带给企业任何价值回馈,但却会为企业积累社会信誉,实现企业长久发展的目标。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是企业经济决策偏差的内在诱导因素,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更多是基于道德层面上的,法律界定模糊,约束力薄弱,导致企业在非公益道路上迷途不知返,最终出现危害公共利益的行为。由于公共利益的多样性和长远性,以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矛盾性,社会容易放大企业未履行的社会责任,忽视企业其他范围社会价值的体现。社会价值在每个企业中的体现不仅有共性还有特性,如果企业没能正确定位企业公益性,其决策就可能出现偏差,出现企业由于公益捐赠导致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国有企业本质上是存在公益性和盈利性的二重属性,并且盈利性从属于公益性,国企在盈利乃至不盈利的基础上要保障社会的经济稳定,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实施国家经济战略部署。现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将我国国有企业分为公益性和盈利性,清晰区分不同类型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承担方向。不仅是国企,我国任何中小企业都存在公益性和盈利性的二重属性,只是每个企业在关注点上不一致,一般企业社会价值从属于它的经济价值,这是由于公共利益价值体现多样性导致的。国有企业尚有国家政府的监督,在权衡公益性的道路上不会偏离太远,但对一般中小企业而言,利益是首要的,公益性只是企业长期发展的附属品,有的企业甚至妄想以企业公益性弄虚作假达到社会良好口碑的目的。要想保持公共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继续发展本土经济,以公益性视觉均衡社会各方面因素是必要的,部分与公益性相关的社会责任应形成法律约束。

四、公益视角下企业财务目标与战略的制定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设定

财务管理目标的设定有助于经营价值链协调与管控达到一致要求,价值链上各环节进行合理有效资源配置,实现与社会发展目标协同的目的。财务管理目标的设定是企业社会使命、运行理念、文化价值的体现,合适的财务目标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指导灵魂,恰当的财务管理决定了企业发展道路,在协同公益性视角下设定的财务管理目标,一方面有助于提升企业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实现社会主体利益,彰显时代要求,展现企业超前的价值理念,达到企业发展绩效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的设定受到环境制约和影响程度逐步扩大,安全、可持续性发展成为企业选择财务管理目标的一个重要考量。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经历了从利润最大化、股东价值最大化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变革,反映出企业所有者已经意识到只有将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才能在优胜劣汰的市场中得以生存发展。现代社会不是某一个团体也不是单个个体,是国家、政府、企业、公众合作共赢的复杂体。我国和谐小康社会构建中,解决的不仅是温饱问题,更多侧重关系的和谐,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与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公正是解决不均衡的利益格局改变中所要遵循的核心价值问题。因此,在财务管理系统中以公益性视角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设定财务管理目标是必要的。如何才能使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在社会发展道路上不会有所偏差或是偏差不大,其选择导向应当是以公益性视角为出发点,积极完善公司治理、关注生态效益、履行公民责任,满足企业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双赢。首先,财务管理目标应当是基于理性真实的角度做出的选择,而不能只是将社会责任作为一种宣传手段融入财务管理目标。作为一种宣传工具,企业社会价值能很好吸引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关注企业,但如果这种社会责任不是源于企业灵魂的目标选择,其表面行善实际赚钱的行为很快会遭受社会的厌恶,迫使企业减产甚至停产;其次,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必须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由利益相关者理论可以得到,无论股东、债权人、员工、合作方、政府、公众等影响企业经营得个人或群体,其利益都应得到满足,只有兼顾各方利益的财务管理目标才能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求;最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必须考虑长远性和可衡量性。由于企业风险维度不一致其财务侦测价值取向也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可用法律限制或高度信任条件下的信息共享进行衡量,避免管理者视野短浅话和片面化。

(二)企业战略的构建

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就是企业核心业务运营的过程,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企业战略构建中就是将公共利益融入到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需要具有长远观点,企业社会价值的构建必须反映在企业长期战略中,战略能够给企业带来优势,利用战略和战术将市场注意力进行集中是经营管理者长期思考的问题。前期市场的宣传主要依赖企业的业绩和产品服务的数量取胜,当社会对公共利益的敏感性增强时,企业可抓住市场的关键点转变为人文思想道德的体现。也就是说企业社会价值的创造离不开战略的确立。公共利益是不特定的、多样化的,那么企业的社会价值也绝没有一套通用标准来衡量,不能使每个企业达到社会价值多方面平衡,这时的社会价值应当从分析自身的战略目标和核心能力开始,扬长避短,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巩固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企业的社会价值创造,不再是简单地输出资源或者能力给其他企业或个体,而是找准关键问题,依托自身核心能力,解决社会需求,如此以往,企业社会价值更符合相关利益者的需求,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需求的改变,会促使企业改革创新,实现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融合与提升。

五、公益视角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

(一)实现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链的融合

将公益性社会责任融入到商业模式中,创造经济利益的同时创造企业社会价值。一是设计阶段,关注设计阶段的风险和机会,树立风险意识,不能单纯将风险作为阻碍,需要抓住风险中隐藏的机会。一味的采用劣质低廉材料虽然从表面上看降低了产品成本,但从长期看来严重影响产品销售,降低回购率,增加了企业售后成本。基于企业发展战略和竞争优势,在设计理念中注入人文、生态的思想,满足产品需求与价值的结合,建立企业与社会的共生关系。二是采购阶段,选择高度投入和互相协同发展的利益相关方。良好信誉的商业合作伙伴能够避免大部分采购质量和资金问题,双方资源整合达到最优化发展。同时采购人员应当具有一定社会偏向性,避免采购途中搜刮利益而损害产品质量的行为发生。三是生产阶段,以身作则,加强内部系统化和人性化建设。细化职责,主动更新改造技术,通过责任生产,找到利润与社会责任的结合点,保证生产过程安全、高效、环保的进行。四是营销阶段,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相关利益者分享企业社会价值建设体系。消费者的信息资源是有限的,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市场上,责任宣传以及企业社会价值能一定程度上打消消费者对产品的顾虑。

(二)加强社会价值控制活动

(1)企业内部控制活动。将公共利益导入内部控制系统,评估不同类型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及潜在的风险,防止外部风险传导至公司内部,间接引发内部控制失效或发生风险事件。对关于企业社会价值的突发事件应考虑建立委员会或单独控制的部门,保证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同时协助企业日常运营管理活动,加强社会责任的具体落实。(2)企业预算控制。关注核心社会期望有可能会过度消耗公司财富,运用预算控制手段能较好的控制各类社会责任活动的支出,保证社会活动在预定范围内有效实施,避免因过度支出造成资金短缺的问题,最大程度上保证企业正常经营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3)企业的文化控制。共同信念、价值观是企业凝聚的向心力,发展的推动力。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文化价值建设中,潜移默化影响每一位员工的观念和行为,当员工都有社会偏好时,其高度社会责任使命感将促使员工提高工作投入度,提升个体和团队生产率,降低内部交易合作成本,实现商业与社会双重价值。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制度的补充,需要企业坚持不懈的努力,企业可推行建立社会责任专题培训、组织员工进行志愿者行动,以及将社会责任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员工的切实感受更能加强企业内部价值观建设。

(三)从公益性视角改进绩效考核体系

企业绩效考核目前仍以财务指标为重点,这是企业长久以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结果。评价企业真正的价值,不仅要考虑经济利益,还要兼顾企业社会价值。从公益性角度改善企业绩效考核系统,将公共利益与社会责任引入考核指标中,全面反映企业经济、环境、社会综合贡献程度,有助于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发展。由公共利益的不特定性,企业追求社会价值时可能无形中偏离了公共利益的要求,损害了局部公共利益,为避免企业发生类似风险,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的考评就很有必要,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特点,进一步建立一套融经济指标与社会贡献指标于一体的考核体系,反应企业对消费者、员工、股东、债权人、公众、环境等的贡献程度。在分析共性的同时注重特性的存在,保证考核体系全面性以及实用性,预防企业在发展道路上偏离太远。如公益性国有企业的考核目标应重点放在社会责任的履行程度上,竞争性国有企业经济目标的考核应加大权重。对于小微企业社会价值的考核主要放在是否着实按照政策发展,是否有危害社会的行为。考核系统应当在政府的引导下具体实施起来,不能只是纸上谈兵,一个完善奖惩机制有助于企业投身于社会价值建设的热潮中。

(四)加强社会参与度,降低信息反馈成本

我国法律对社会责任及公共价值的考量没有具体形式约束,缺少法律刚性要求,可操作性较差。除了法律规定,对企业起到约束作用的还有道德的监督,社会参与度越高,道德层面的约束力就越强,企业和公共利益都能有所保障。好比日常乱停乱放现象,如果没有政府或公众出面阻止,这将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最后承受道路堵塞苦楚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从企业角度来说,及时公开承担社会责任的信息是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第一步,将绩效考核结果透明化,披露企业做到的以及有待改进的,使公众充分了解企业社会价值的建立以及对企业待改进部分进行有效督促。在社会环境中,应降低民众反馈信息成本,完善公益保障以及加强社会组织构建,通过媒体、网络新时代、投诉、举报、设置微信公众号等各种方法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监督。从价值认知上,企业根据社会的意见反馈,能够及时发现企业价值体系的定位是否有偏差,在与相关利益者的价值融合方式是否需要改进。社会的参与和曝光企业违法行为不仅会引起企业对社会价值的重视,还将企业不利于公共利益的邪念扼杀于摇篮之中。

参考文献:

[1]田祖海、叶凯:《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述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

[2]李晟婷、周晓唯:《论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共利益的趋同》,《理论月刊》2016年第10期。

[3]薛冰:《个人偏好与公共利益的形成———兼论阿罗不可能定理》,《西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33期。

[4]王欣:《社会责任融合视角的企业价值创造机理》,《经济管理》2013年第12期。

作者:傅樵 冉莹 单位: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