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初中历史的运用5篇

初中历史的运用5篇

第一篇: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中的运用

一、问题式教学法的积极作用

第一,问题式教学法有利于落实初中历史课程目标。现行的初中历史课程目标由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组成,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第二,问题式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教学经验表明,学生在积极讨论的氛围中,在分享成果的喜悦心情中,在激励作用的重复、积累中,更易于培养起对历史学习的热情和渴望。

第三,问题式教学法有利于体现新课改精神。新课改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问题式教学法真正地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第四,问题式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尊重他人、积极竞争、互助合作等优秀个人品格的形成,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宽厚待人和创新合作的健康品格,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历史课问题式教学法是由问题引导的,并由问题贯穿一节课的始终。在实际运用中一般有三步,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一步:提出问题,以疑导读

设置疑问这一过程也就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而发现和提出问题则是学生学会创造的一个起点。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学生带入到历史情境中去,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让问题在整个历史教学中进行渗透。教师的创设提问非常关键,一般要体现两个原则:

1.必须从课程标准出发,围绕教学重点内容提问,这样的问题解决了,教学重点也就掌握了。

2.创设的问题必须具有思考性、新颖性和针对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制造教学兴奋点。

第二步,分析问题,思疑议疑

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就进入到了自学探究的阶段,这是一个关键的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1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要把学习、思考、查询以及提问相结合起来,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全面探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正确地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手上的教材来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在学生思考过后,就进入了问题的讨论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各小组之间进行相互讨论和合作,教师在这时充当的角色是巡回指导,并加以适当的点拨。小组之间合作探究,就是要把所有小组成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激发出每一个小组成员的求异思维,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第三步:解决问题,总结升华

“解疑”是让全班学生分享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让各小组进行发言,学生和教师共同进行总结,并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积极的发言,教师要及时地给予正面的评价,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即使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教师也不能予以批评,要鼓励他们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对他们的敢于创新进行肯定,其实在对历史事件的看法上,学生只要不违背基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的,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这一过程,最主要的就是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出自己独到的观点,课堂气氛要尽可能热烈,在学生激烈的发言过后,教师完整地给出正确的答案,这一点至关重要,对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教师一定要再进行重点讲解,以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这是教师课堂主导地位发挥的关键所在。

问题式教学法改变了教师“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格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积极探索精神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初中历史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是实施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有效方法,是体现教育本质的极为有效的手段。

作者:盛文彬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谷里中学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

一、引入情境教学的必要性

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比较差,有些历史教师对教学内容不认真备课,照本宣科,难点讲不清楚,有的教师自己本身不重视历史课,现代多媒体教学几乎不使用,对学生敷衍了事,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出来,情绪低落,上课不注意听讲,或者干脆偷着做其他课程的作业,有的甚至不带历史课本,对老师的提问应付差事,答非所问,这种现状使得初中历史教学陷入被动境地。而情境教学的引入,可以有效改善初中历史教学的被动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它可以将情感贯穿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提倡以情感教学为纽带,通过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活动的教学情境,巧妙的将学生的课本知识与内心情感结合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成功之后的喜悦,这对于创新历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历史教学的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情境教学的实际运用

初中历史教学强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为重心,同时注重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过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历史问题,分析历史事件,从而实现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入情境教学的模式,在全面把握历史教学目的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情境教学的优势,实现和谐课堂氛围的教学目的。

(一)构建师生关系,和谐教学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开展历史教学的前提,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初中历史教学质量高低与否,关键还是要看学生课堂注意力是否集中,学习兴趣是否浓厚,自学能力是否具备等等,而那些片面的强调学生的智力因素,单纯的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来提高历史成绩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取的。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模式,以民主化的情境教学,推进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打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他们积极活跃得参与到情境教学中来,并从中获取知识,得到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才是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真正内涵,例如在讲解“卢沟桥事变”,教师可以事先创设这样的情境,上课之前与学生进行商量,通过多媒体教学,演示日本人嚣张跋扈,残忍杀害中国老百姓的惨烈场面,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事实,从而引出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当前时事,就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日本领导人带头参拜靖国神社,实质是日本人不能正确认识和深刻反省其军国主义对外侵略和殖民统治的历史,这种行为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通过这样讲解,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

(二)利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教学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中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的特点,教师不妨适时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的优势,突破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模式,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栩栩如生的现代化手段,作为情境教学的辅助工具,达到还原历史事实,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例如在讲授《五四爱国运动》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放映事先整理好的相关影片,将五四爱国运动中,那些手举“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青年学生激昂高亢的爱国形象一一展现出来,从而指出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政策的失败是引发中国民众强烈不满的直接导火索,教师边看,边讲解历史背景,不仅愉悦了学生的心灵,加深了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同时更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

(三)利用情境教学,培养爱国情操

初中历史课中,有很多战争场面,对于这些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战争史实,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照本宣科地阅读教材,或者带领学生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简单的勾画,那么就无法实现当时历史场景的形象再现,无法让学生真正走进历史、了解历史,因此,教师不妨用抑扬顿挫的语言进行情境再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走进历史、感受历史。例如在讲解《飞夺泸定桥》时,教师可以这样讲:“泸定桥其实是铁索桥,桥下是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两岸则是陡峭的悬崖峭壁,地势非常艰险,然而就是在这么艰险的情况下,红军必须尽快拿下……”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对红军战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同样,在讲述黄海大战时,也可以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邓世昌带领的致远舰经过激烈的海战,遭到了重创,船身严重倾斜,就在即将沉没的危急关头,随从递给邓世昌一个救生圈,但他却摇手拒绝,最后和壮士们一起沉入波涛汹涌的黄海之中”。

总之,通过创设情境,“以情育人”的教学模式,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历史、感悟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作者:杨勇 单位:辽宁省喀左县第四初级中学

第三篇: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中的运用

一、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历史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运用丰富生动的语言讲述历史故事,历史故事中活生生的人物和历史事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2.历史故事可以化解教学难点

历史教材中有一些历史问题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如:“”一课,当时进行的原因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这时教师如果讲述“白毛女喜儿”的悲情故事,学生就会想到封建土地制度,也就了解了当时中国进行的原因。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运用策略

1.通过历史故事导入新课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导入新课的部分进行得巧妙,就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节课提前热身,让学生在听历史故事的同时能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在学习后面历史知识的时候能够和导课部分的历史故事联系起来,加深印象,提高课堂效率。如在学习“安史之乱”一课,导课时可以从古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开始,讲述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杨贵妃喜欢吃荔枝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唐玄宗后期统治腐败,沉迷酒色,是导致“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通过这个故事进行新课的学习,学生很容易接受,也会对本课知识点印象深刻。2.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历史故事初中课堂一节课45分钟,如果要让学生在整节课中始终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教师就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加一些历史故事,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可谓一举两得。教学过程中穿插的历史故事,既可以是轻松幽默的,也可以是庄重严肃的;教师既可以自己讲述,还可以让学生讲述。如讲到某个历史人物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课前搜集该人物的趣味故事,当课堂教授到该人物时,就可以让学生当堂展示,这样的效果会让学生印象很深刻,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课堂结束前巧妙引用历史故事

目前,很多的初中历史课老师对“导语”设计新颖,对新课内容设计讲究,但在课堂收尾时却很随意,这明显地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效果。因此,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就不仅要有巧妙的“引子”、引人入胜的“主旋律”,还要有意味无穷的“终曲”,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布局合理、结构完美,达到前后浑然一体的效果。如讲“商鞅变法”一课时,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讨论商鞅变法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这里教师可以讲述“商鞅被五马分尸”的故事,先让学生从感性上去感悟,商鞅死得这么惨,变法应该是失败了,可事实上变法却是成功的。一落一起的感受,能让学生更加辩证地去分析事物,培养学生正确评价事物的能力。

三、小结

历史是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的,其内容丰富。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会有动人的小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和思考。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成功地运用故事教学法,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不仅需要教师对教学进行合理地设计,还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和配合,只要教师勤加研究,多加运用,不断摸索,持之以恒,就一定会在历史教学中有所发展、有所收获、有所突破。

作者:席红晶 单位:深圳市盐田区外国语学校

第四篇: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中的运用

一、以多媒体工具为载体,培养探究学习的兴趣

都说理论是枯燥乏味的,但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想要将书本上的内容也染上绚丽的色彩,就离不开情境的创设,在一定的情境环境下提出问题,这样不仅可让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实现教学目标,还可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如在讲“卢沟桥事变”这一节中,在开始的时候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一首电视剧《小兵张嘎》中的片尾曲,凄凉的曲中唱到“一九三七年哪,鬼子就进中原呐,先打开卢沟桥,后打开山海关呀”。一首歌唱出了中国人民流离失所、战火连天的场景,也唱出了对日本侵占我国的愤怒之情,这让学生们自然地想到“卢沟桥事变”这段悲痛的历史。同时,利用多媒体给出有关“卢沟桥事变”的资料和图片,然后老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先去探究,即事件的起因、政治背景、地理背景、史实记载、中方的反应、事件的影响、有什么现实的意义。学生经过探究讨论,老师再根据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点评。让学生的历史细胞活跃起来,这样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实现了一个从“满堂灌输”到“探究学习”的转变。

二、创设历史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只是一味枯燥地讲解理论,其结果必然是学生没有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如果老师创设一个再现历史的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去亲身感受当时的历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学习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老师可以先放两个短片:《唐朝的繁荣和昌盛》和《郑和下西洋》。通过这两个短片,让学生对这一单元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当时中国处于一个繁荣昌盛和对外开放的朝代中。再如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将当时我国主要的领导人和爱国者,如、宋庆龄、刘少奇等这些对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做出历史贡献的人物一一展现在大屏幕上,同时在图片展示中可穿插《义勇军进行曲》,在歌声中再现当时的历史情节;也可以利用现代拍摄的一些电视剧如《》,这样不仅给学生一个视觉的冲击力,还激发了学生探究这一段历史的兴趣,从而达到探究教学的目的。

三、设计探究性学习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师生互动是最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老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在恰当的情景下有目的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探究问题的答案。如在讲到近现代化的探索时,老师可引导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如中国历史上近现代化的探索为什么这么艰难,近现代化的探索都包括什么,探索的背景是什么等。可让学生预习课本、查阅参考资料、上网查询答案等。通过设计这样的探究性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主动思考和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组织有效的课内外活动,让学生学会探究

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有效的培养和锻炼形成的。组织历史活动课,让学生参与进来,逐渐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第一,在课堂上可成立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的历史兴趣小组,比如针对隋唐的繁荣景象,可以成立历史美术小组,让学生根据课本讲到的知识结合自己的理解画出一幅图画,在教室的墙上贴出来,找一个组员结合图画和历史知识给大家做一个讲解,供大家学习。第二,在课堂外组织学生在业余时间看动画片、历史片、纪录片、浏览名胜古迹。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具体化,还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让他们在探究历史中学好课程。

五、结束语

探究式教学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科书作为辅助的工具,在师生的互动下学习,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激发他们探究历史奥秘的欲望,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去探索、发现这个世界,成为现代化建设有用的人才。

作者:纪立华 单位:云南省云县茂兰中学

第五篇:情趣教法在初中历史课中的运用

一、精心设计导言,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历史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每节课如果能有一个好的开头,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因素,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一节时,我先通过讲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探讨的愿望,然后提出如下疑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在巴黎和会上被当作战败国并遭到瓜分?”这样的问题设置,学生们被吸引住了,并急切想了解新课内容,如此导入新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除此以外还可以采用音响、影视导入、史论导入、创设情境导入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身心愉悦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二、巧用史料激活思维,引发情趣

情趣的培养不是历史教学的唯一目的,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史料教学,是将兴趣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通过学法指导,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掌握材料解析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讲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在评价隋炀帝时,我引用皮日休的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算多。”然后提问:“材料反映隋炀帝有什么过失?他又有什么功劳呢?皮日休的评价是否正确?”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全面正确地评价隋运河的历史作用,学会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方法。又如,七年级下册第三课《开元盛世》,我引用杜甫的《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栗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公私仓廪俱丰实。”提问:“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一时期的什么景象?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这一景象的?”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时间关键词“开元”,地域关键词“小邑”,主要介绍了经济与社会治安两个方面的繁荣景象。最后总结出该诗描绘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教师适当巧妙地运用相关史料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能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自己分析史料,提高了他们对史料的辨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强化对学生的情感品德教育,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三、巧妙迂回设问,以疑激趣

教学实践中,如何组织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效率呢?关键在于“善问”,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设计不同思路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主动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发展,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引导,都能够获得成功的喜悦。要达到这一目的,课堂设问千万不可太随意,也不能太简单,当然也不能太难,要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教师要引领学生的思维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使他们充满情趣地、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例如,学习九年级上册《美国南北战争》一课,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林肯在美国历史发展中作出的重大贡献,我用多媒体出示课文引言中林肯当选美国总统前说的名言:“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然后设问:“林肯所说的‘房子’是什么?(美国国家)‘半奴隶半自由的状态’又指什么?(内战前南北方施行不同的制度)‘房子崩塌’又是什么意思?(美国面临国家分裂的危机)”接着问:“美国人民好不容易才取得了民族独立,为什么还要进行内战?这场内战可以避免吗?”这样层层递进、连环设问,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调动了学生想去了解美国内战这段历史的兴趣,也为下面去分析内战的原因做了铺垫,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保持“乐之者”的角色,教法必须改革创新,灵活有乐趣。如用编儿歌、顺口溜、做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讲七年级下册《杯酒释兵权》这一课时,我先解释“杯酒释兵权”中“释”就是解除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看课本,这是哪位大臣给宋太祖赵匡胤提出的建议,学生回答后,我让几位学生走出座位,指定其中一位扮演宋太祖,其他几位扮演石守信等朝中大将,把课文中小字部分的内容分角色进行对话表演游戏,此时,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活灵活现的情境设置,既利于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点,也培养了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能力。

五、小结

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自发产生的,是通过教育培养的,教师的责任在于掌握学生的特点,点燃学生求知欲的火花,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从而把历史教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当然,历史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旁征博引,不失时机,在平时的备课、上课过程中不断发掘教材中能调动学生学习情趣的因素,学生才能在上历史课时感到轻松愉快,觉得既能学到知识,又是一种享受,久而久之,就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就有了保障。

作者:牛春玲 单位: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