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初中语文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探析

初中语文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探析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吸收知识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期。同时随着国家不断推进课程改革,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开始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其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文章通过阐述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以及分析当前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语文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积极营造课堂思辨氛围;引入认知冲突等方式提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期能够为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1.引言

思维是一个人智力和能力发展的基础,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下初中教学的重点。初中语文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阶段,更是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十分重要。但是,受传统观念以及升学压力的影响,现阶段大多数语文教师和管理部门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初中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虽然部分教育资源发达地区的教师意识到其必要性,但是采取的相关措施并不十分正确科学。因此,有必要充分挖掘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追根溯源提出针对性的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进而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2.培养中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初中是迈向高中以及高等教育的重要过渡阶段,在该阶段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正在逐步形成,此时期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此外站在升学的角度上说,初中语文是学生中考的重要科目,但大多数学生语文成绩并不是其优势学科,这是因为相较于小学语文的结构和内容来说,初中语文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更强的思考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充分地理解和掌握课本中的知识,内化于心并用适当的文字表达出来。语文试卷中的古诗文鉴赏、文章阅读、作文等题目,都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因此,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全面发展的实现。

2.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这是因为创新有助于人们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而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助于学生勇于提出质疑,表达自己的见解,变得更加自信。

2.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其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据相关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越活跃,其学习效率越高。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方法,不注意调动学生进行发散性地主动思考,就会使得学生的思维变得不活跃乃至僵硬。而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需要学生积极发散思维,从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对待事物可以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因此,加强对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

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3.1在日常教学中忽视对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因其具有记忆知识多,主观性强但考试答案唯一的特点,教师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具体表现在学习课本文章和古诗文鉴赏中教师直接将标准答案告知学生,而没有事先让学生自己理解。这是因为在应试教育的思想下,教师认为语文作为一门文字性学科,学生只要能够将所学诗词文章牢牢记住,掌握解题技巧,顺利通过考试即可。课堂上缺少互动,减少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主动思考和思维的发散,降低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3.2教师自身能力不足

随着我国教育部门不断推进教学课程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开始逐渐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放入了教育规划中。但是就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的培养效果并不好,这是因为部分教师自身综合能力不足,无法从细节和具体内容上开拓学生思维,仍然延续以往传统的教学经验,教学方式单一,语文知识的内化率不高,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通过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过程较慢,在面对班级成绩考核和学生升学率的压力下,教师往往容易放弃进行教学改革。

3.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不正确

部分初中语文教师虽然意识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教学改革,但是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和经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并不具备科学性和正确性。具体表现在(1)没有认识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而采取统一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上活跃的学生更活跃,沉默的学生更沉默,加剧了班级学生的两极分化。在一个班级中,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掌握知识的能力是不同的,如果教师忽略这一点而简单地用同样的问题和方式引导学生,不利于全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2)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引导和训练。教师切忌急功近利,在确保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在日常的学习和交流中刻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4.针对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现存问题的策略

4.1转变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计划、组织和实施者,是决定教学效果的直接联系人,只有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下不断探索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才能构建高效的课堂。而实现此目的的首要要求就是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进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工作,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要明确教学目标,制订相应的思维培养计划。语文教师要明确初中阶段学生应具备哪些思维能力,结合教材内容制定具体的长期的思维能力培养方案,并根据实施效果不断改进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在保障学生能够学习到丰富语文知识的基础上,使其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4.2结合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营造课堂思辨氛围

为达到良好的效果,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语文教学活动的始终,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积极营造思辨氛围,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主要方式为提问式思考和讨论式思考,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要注意结合课文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提问时,要提前进行教学设计,总结课堂上所学知识的重难点、中心思想以及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思考。在提问时还要考虑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问难易不同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不拘泥于回答问题和标准答案进行思考,充分挖掘学生心目中的第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有价值的提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全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教师也要提前确定课堂讨论内容,确保学生有话可讲。比如,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引导学生尝试对文章中的不同人物的心理状态进行剖析,并且采用引导式而不是灌输式地提供答案,从而促进学生对文章思想的深刻理解;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享式讨论。比如在学习有关旅游、民族、亲情等题材的文章时,教师可以提前了解学生实际生活中有无相关经历,让有经验的学生进行分享,活化相关背景知识的延伸,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有效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所接触到的,感兴趣的话题和各类新鲜事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与学生的共鸣,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产生强烈的思想碰撞,设计出真正能吸引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的优秀教学方案,促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批判,勇于表达的品质。

4.3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引入认知冲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学生正处于思维异常活跃的阶段,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个阶段,为学生创建问题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建立新思维,打破大多数学生思维僵化的局面。而发展新思维的关键在于新知识、新思想的吸收,并在这个过程中与旧思维产生碰撞,引发认知冲突,此时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思维冲突产生的原因,从根源上帮助学生建立新的思维体系。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是直接将课本内容的标准答案告知学生,很少进行发散式的引导和讨论。这是因为在应试教育中,每个问题都有标准答案,教师没必要讲解过多的课外内容和不同的观点,但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就是不同的人对于同一文章、描述和话题的理解和体会不同。为解决这一问题,在信息传播便捷和信息容量爆炸的时代,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搜寻同一事件的不同观点,在其中选取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内容分享给学生,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立体多样的文学世界。而在这一过程中,不同认知之间的碰撞会激发学生进行主动、深度地思考,并不断对比之间的差异,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练习,全方面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5.结束语

初中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阶段,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计划和实施者,需要明确认识到培养中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创新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带给学生全新的课堂体验;在教学时要重视课文的拓展;结合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营造课堂思辨氛围;为学生创建问题环境、在认知冲突中不断创新思维;用充足的耐心和责任心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中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黄薇.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探讨[J].文理导航,2021(406):31.

[2]杨树德.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索[J].成才之路,2020(12):57-58.

[3]于银年.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2):60-61.

[4]马铁牛.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学交流,2021(8):153-154.

[5]靳若.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教学探讨,2020(37):256.

[6]朱立仁.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学周刊,2020(15):71-72.

作者:孙雅岚 单位:陕西省宝鸡高新中学